首页 优秀范文 跨栏跑教案

跨栏跑教案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15 15:00:21

跨栏跑教案

跨栏跑教案第1篇

关键词:顶层设计;基层执行;教学活动;跨越式跳高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7)01-0028-02

一、问题的提出

一项重大活动或一项教学安排,顶层设计容不得半点马虎,国家、省、市、县域无论哪一级在制定政策法规或规则规程时,出现任何偏差都会影响到基层执行与具体工作落实的正确性与公信力。教材教法是指对教材中所包含的知识体系的传授方法,它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根本依据。教材内容不正确、不完善或缺乏认同性,必然会导致广大基层教师的理论导学与学生们的学习实践出现问题。

我们之所以提出这一问题源自两个具体案例:(一)2015年北京市参考并执行教育部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技能田径展示内容,其中跨栏比赛专业技能制定标准顶层设计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有待商榷;(二)北京市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技能说课比赛时,在论述跨越式跳高项目“动作要点”与“教学难点”两个关键环节时,所有参赛教师均依据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田径》5~6年级教材,其定位的正确与否有待商榷。通过研究与澄清这两个具体案例为导向,希望在广大体育工作者之间展开教育教学大讨论,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二、中小学体育教师跨栏项目专业技能展示存在问题的讨论

参照教育部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技能标准,北京市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技能展示跨栏跑――弯道跑组合技术要求是“男子:栏高0.84m,栏间距9.14m;女子:栏高0.762m,栏间距8.5m”。栏高降低而栏间距离不动的规定违背了项目的内在规律,既不科学又不合理。

1.从跨栏技术要求上分析存在的问题

跨栏运动要求运动员有准确的起跨点,在保证跨过栏架高度的前提下,身体重心应尽量贴栏而过。栏高降低使得身体重心抛物线轨迹变低、变短,下栏着地点离栏架更近。相对而言,这就使得参赛教师栏间要跑的距离“相应加长”了,结果运动员栏间只能拉大步跑,跨栏项目的内在规律与核心技术要求“速度节奏”表现无从谈起。

2.从国际田联制定的不同年龄组对栏高、栏间距要求上分析存在的问题

全国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大纲中,对男大学生跨栏考试的规定是:栏高0.914m,栏间距8.5m或8.7m任选;对女大学生跨栏考试的规定是:栏高0.84m,栏间距7.5m或8.0m任选。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随着栏高的降低,栏间距离是相应缩短的。

3.从比赛实际情况上分析存在的问题

北京市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技能展示跨栏跑比赛中,参加跨栏跑―弯道跑组合的男女教师共16人,4人出现拉伤或不过栏的情况,2人出现骑栏的情况,未完美完成比赛的比率达38%。实际上,工作了若干年的参赛教师教学技能比赛的难度已超过了他们在身体素质最好的青少年时期的大学生学习阶段。毋庸置疑,参加工作已经拉家带口的教师,其身体和体力怎能和当年相比。专业技能展示要考虑到老师们的实际情况,教学技能示范是第一要素,脱离了这个基本原则就会出现方向性的偏差。

三、人民教育出版社《田径》5~6年级教材跨越式跳高技术要求存在问题的讨论

人民教育出版社《田径》5―6年级教材关于跨越式跳高中的“动作要点”与“教学难点”定义为“摆动腿内旋下压”的技术要求存在严重问题。正确的摆动腿技术要求很简单,应该是:摆动腿摆至横杆上方后顺势下压。跨越式跳高中的“动作要点”与“教学难点”应是“助跑与起跳衔接技术”。

1.从俯卧式和跨越式直观图上分析

由图1(俯卧式)和图2(跨越式)对比可知,“摆动腿沿助跑方向向内(注:指向身体中线)摆动,摆动腿摆到最高点后脚尖内旋下压”是俯卧式跳高的技术要求与动作外观表象,运动员必须通过摆动腿的内旋下压来带动起跳腿和躯干翻转才能顺利跃过横杆。

跨越式跳高对摆动腿的技术要求与俯卧式恰恰相反,摆动腿沿助跑方向向外(注:偏离身体中线)摆动,摆动腿的摆动应该外展外旋而非内摆内旋。

2.俯卧式是起跳腿靠近横杆起跳,跨越式则是摆动腿靠近横杆起跳

俯卧式跳高是起跳腿靠近横杆起跳,横杆在身体左侧,运动员起跳时产生的偏心推力必须向内(向左)才能保证人体越过横杆。这就要求摆动腿向内侧摆起,而后摆动腿摆到最高点后必须内旋下压使整个人体越过横杆;跨越式跳高是摆动腿靠近横杆,横杆在身体右侧,运动员起跳时产生的偏心推力必须向外(向右)才能保证人体越过横杆。这就要求运动员起跳后摆动腿应向右侧外摆与外旋才能保证整个人体越过横杆。

3.跳高起跳腾空后人体的运动是相向运动,动作遵循补偿性原理

跨越式跳高人体腾空后,身体重心达到最高点时,躯干应开始做出向左的内转面向横杆动作(见图2中的5~7),下肢(摆动腿)与其相反,应做出向右侧外摆与外旋动作以正好补偿身体内旋的力量,这样既有利于整个人体躲过横杆,又有利于保持整个人体平衡动作,从而保证整个人体顺利跨过横杆。假如人体过杆时,上体向左内转的同时,下肢(摆动腿)也向左向内做出教材中跨越式要求的“摆动腿内旋下压动作”,那么整个人体就会围绕着垂直轴一起向左转动,显然这种技术动作要求是错误的。

四、结论与建议

1.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技能展示跨栏跑比赛中,针对体育教师实际情况,把栏高降低是合理的,但是不相应缩短栏间距离是不合理的。建议把栏间距离修改为男选手:8.5m左右,女选手:8m左右。

2.人民教育出版社《田径》5~6年级教材关于跨越式跳高中的“动作要点”与“教学难点”“摆动腿内旋下压”的技术要求是错误的,教材中对摆动腿技术的描述过于复杂,更不应该把“[动腿内旋下压”作为“动作要点”与“教学难点”进行教学实践。

跨栏跑教案第2篇

关键词:跨栏跑成因 恐惧感 降低克服方法

中图分类号:G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7―0049--03

1 前言

跨栏跑是在高速跑动中连续越过固定高度、距离和数量障碍的运动,因此,跨栏是一项技术复杂、难度大、对身体素质要求较高的运动项目。它因技术本身固有的复杂性和对身体素质要求高的特殊性,在客观上给跨栏跑的教学增加了不少难度。同时,由于错误动作的产生,学生往往会碰倒栏架,甚至可能会摔伤身体。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对跨栏跑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在跨栏时心理对跨栏架有不同程度的惧怕,影响了学生跨栏跑成绩的提高和跨栏跑教学的顺利进行,甚至有不少学生放弃了跨栏跑的学习。通过跨栏练习,不仅可以发展身体素质,而且可以培养勇敢顽强、果断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目前,国内外对跨栏心理障碍的成因以及如何针对性的进行训练的研究比较少,因此,笔者运用运动心理学的相关原理对跨栏教学中产生心理障碍的成因以及克服方法进行初步探讨,以期为跨栏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价值。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中学高一年级的学生共56人。其中男生42人,女生14人,这些中学生均为跨栏初学者。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在研究和写作的过程中,根据研究需要,笔者多次在广州体育学院图书馆和Internet等相关媒体上查阅、搜集有关跨栏心理障碍方面的文献资料,获取一定数量的相关材料,明确所要研究作者简介:刘凤英(1979一),女,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课题的目的、意义和内容。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对本文研究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为文章的写作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

2.2.2问卷调查法

设计制作跨栏跑学生学习恐惧心理问卷调查表,让这些学生不记名填写,并对这些问卷调查进行分析。针对跨栏心理问题,设计和制定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处理后,数据整理的结果见表1。

从调查结果看,不怕栏的学生占48%,严重怕栏的学生占25%,一般怕栏的学生占31%。从调查结果看,大部分学生都或多或少都存在着怕栏的心理问题。

2.2.3访谈法

在跨栏的教学过程中,访问过栏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并对这些学生就跨栏心理障碍问题进行深入交流和探讨。

2.2.4实验对比法

通过教学实验对比,论证跨栏教学中采用心理调节的作用。

2.3实验设计

2.3.1分组方法

将其中的56人分成两组,平均分配男女生。一组为实验组,采用降低难度训练法、提高动作节奏训练法、技术观摩训练法和强迫技术训练法进行教学训练;另一组为对照组,用传统的教学训练方法进行教学训练。为了避免出现的差异性,在实验前对两组学生的体重、身高、立定跳远、后抛实心球、50米跑这些与掌握跨栏技术相关参数进行测试,两组学生在实验前身体素质基本相同,无显著性差异,体重、身高相当(见表2)。

2.3.2实验组教学特点

采用降低难度训练法、提高动作节奏训练法、技术观摩训练法和强迫技术教学法,并针对不同的学生有区别地进行教学训练。

2.3.3对照组教学特点

采用一般的常规教学方法,即是对跨栏进行简单的讲解,然后让学生自行领会和消化,每一堂课的训练时间、运动量与实验组基本相同。

2.3.4教学时数

教学实验时间为授课12学时。

2.3.5实验结果

经过两种不同方法的教学,在学生学习跨栏结束后,对两组学生进行测试,测试成绩经统计学处理后,相关统计数据整理见表3。

从实验结果来看,实验后实验组技评成绩为82.29分,达标成绩为79.48分,对照组技评平均成绩为73.14分,达标成绩为73.57分。实验组的技评成绩和达标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经T检验,技评成绩和达标成绩都具有显著性差异。

从教学训练过程看,实验组学生联系积极主动,竞争性强,动作自然、舒展、放松。而对照组学生练习积极性不高,动作僵硬、胆小、怕栏。

3 分析和讨论

3.1高中跨栏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分析

(1)跨栏跑是带障碍的短跑运动,学生因怕栏高,怕碰栏,一看到栏架就会产生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反应而犹豫不决,对能否过栏产生心理压力,致使跨栏技术变形,这样便容易产生恐惧心理。

(2)跨栏跑由于技术比较复杂,使得较多学生在学习跨栏时过度紧张,心理紊乱,知觉范围狭窄,思想迟缓,思想不集中,产生过多的焦虑情绪,因而产生恐惧心理。

(3)有些学生盲目自信,急于求成,也有些学生凭身体条件较好,以错误的技术动作侥幸过栏,一旦遇到挫折就会情绪消沉,逃避过栏,表现浮躁,这样恐惧心理也就自然而然产生。

(4)在过去的练习中,因身体、技术及其心理方面的原因,出现过碰栏、擦破皮、出血、骨折等损伤经历,再做跨栏动作时就害怕,严重时还会产生心理障碍。

3.2针对跨栏心理障碍的训练方法

3.2.1降低难度训练法

在学习跨栏的初始阶段,老师有意识地降低栏架高度,以减小过栏时的难度,让练习者能以较轻松的心态进行跨栏练习,体会和感受跨栏的完整技术,树立信心,有利于奠定一个好的训练开端。

3.2.2提高动作节奏训练法

可采用起跨腿过栏角练习,利用规定起跨点、下栏落地点、栏间节奏线等方法来提高练习者的栏间跑动速度和节奏,反复体会高速跨过栏架的感觉,形成固定的技术定型,增强敢于快速攻栏的信心和意识。

3.2.3技术观摩训练法

老师可采用相互技术观摩的方法加以改进。即当练习者进行跨栏时,让其它队员蹲在栏侧或正前方观察其过栏时身体腾起的高度,通过相互观察和老师的技术分析,就能使练习者直观地看到自身的问题,以便产生敢于攻栏的意识。

3.2.4“强迫”技术训练法

老师可采用“强迫”技术教法进行训练,使练习者在外力作用下能较快掌握正确的跨栏技术,通过提高技术的方法逐渐提高信心,进而达到消除跨栏恐惧心理的目的。

4 结论和建议

4.1结论

在中学跨栏教学过程中发现,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运动技术对学生完成动作来说,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缺一不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但是一般认为心理素质是主要的,若不消除恐惧心理,身体素质就发挥不出来,运动技术就难以掌握。因此,教学时必须注重心理素质的培养,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顺利地完成跨栏跑的学习任务。在跨栏课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特别要注意由易到难的教学原理,应多采用正面教育和鼓励性的语言,以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在练习中多运用一些简单的条件,或采用其他的教具,以转移学生惧怕栏架的注意力,然后逐渐转移到正常的跨栏教学中,以消除学生怕栏的心理。由于栏的高度、跨栏技术的复杂性、学生盲目自信以及有过跨栏失败的经历都可能导致跨栏心理障碍。实践证明,降低跨栏跑初学者的过栏恐惧感,是完成跨栏跑教学的重要环节,所以中学体育教师要制定出消除学生恐惧心理的具体措施,并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系统的训练和教学,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跨栏跑技术比较复杂,对身体素质要求比较高,在教学中全面地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竞赛技能,是预防跨栏心理障碍的根本措施。

跨栏跑教案第3篇

使学生掌握运动技术和运动技能,是体育课的主要教学目标。动作准确、协调、速度快,能够构成完整而有效的动作系统且无多余,是动作技能形成的主要标志。活动的定向是动作技能形成的第一个阶段和首要环节,是指学生通过对活动方式的了解,形成关于动作过程的印象。要达到对活动方式的熟练掌握,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技术条件。如果学生掌握了完成动作的所有信息,就能够将自己的动作与标准动作进行分析比较,并通过调整改正错误,进而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型。表2是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测试成绩的比较结果。可以看出,无论是技评成绩、达标成绩还是理论成绩,实验组都优于对照组,且两组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在跨栏项目教学中,信息化教学模式在教学效果上显著优于常规教学模式。在常规的跨栏项目教学中,主要先由教师讲解并做动作示范,然后学生进行模仿练习。在教师示范讲解的过程中,由于定格画面的时间较短,学生很难真正看清示范动作的细节,留在学生大脑里的动作映象是模糊的。如果教师重复地进行动作示范,则会占用大量教学时间,从而增大其他环节的难度。将信息化教学模式应用在跨栏项目教学中,可以通过播放跨栏的教学视频和优秀运动员的跨栏录像,并结合教师的示范讲解,使学生看清技术动作的定格画面和动作细节,了解起跑技术、跨栏步技术和栏间跑应有的节奏,掌握跑跨结合的重点和难点,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发现学生的动作存在问题时,可以现场拍摄学生的跨栏动作,然后让学生将自己的跨栏动作与正确的示范动作进行对比,及时发现需要改进和提高的技术动作环节。课后,学生还可以通过认真地观看分析视频资料,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和途径,进而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型。

(二)学生的反应、决断、运动表现等能力提高情况

表3是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反应、决断、运动表现等能力测试成绩的比较结果。可以看出,实验后两组学生的反应、决断、运动表现等能力存在着显著性差异,说明在跨栏项目教学中,信息化教学模式在这些能力的培养方面显著优于常规教学模式。当今的知识,按其外在化的程度可分为明确知识和默会知识两类。明确知识是指能言传的,可以用文字等来表述的知识;默会知识则是指不能言传的,不能系统表达的那部分知识,本质上是理解力和领悟力[1]。在常规的跨栏教学中,教师是明确知识传授的主体,师生都不重视技能直觉、教学实践和个人经验等方面的默会知识,学生对跨跑技术、过栏技术等只能形成一种模糊的概念。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是默会知识的特点。信息化教学模式将现代信息技术合理地运用到教学中,更注重知识的均衡发展,更注重默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能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在信息化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通过观看教学视频资料、优秀运动员的比赛录像、教学现场录像等,了解自己和同学跨栏动作的不足,然后在教师的指导和同学的帮助下解决问题。信息化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信心,而自信心和学习主动性的增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反应速度、应变能力和过栏时的决断能力。相关研究也表明,自信与学生的成就动机有关[2],学生的成就动机与其运动表现呈正相关[3]。由以上分析可知,信息化教学模式不仅仅有利于学生较快地掌握跨栏的技术技能,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决断能力等素质,而这些素质的提高又能反过来促进运动技术技能的提高。

(三)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情况

跨栏跑教案第4篇

关键词:有效;体育教学;策略;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6)04-0032-02

有效体育教学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组织与实施使得学生得到发展的教学。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手段,构建适宜的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每一位体育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因此,体育教师必须树立有效教学的理念,将“有效”作为体育教学工作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将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体育教学最终目的。

一、影响体育教学有效性的主要因素

1.教学主体

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品质是实现有效体育教学的基础与保障。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能够帮助教师读懂教材,构建科学、合理、适当的教学内容。体育教师专业技能是实现有效教学的讲解、组织、反馈、评价等教学行为的保障。体育教师的专业品质体现在对教学工作的热爱,对学生的关爱。因此,提高体育教师专业化水平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基本保障。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学习中的态度与行为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实现有效体育教学的基础。

2.教学过程

体育教师创设师生互动的教学环节是实现互动与生成的途径。师生的互动往往通过教师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来实现。生生的互动与合作需要通过小组的合作与探究、讨论与评价来实现。因此,教师要改变原有的教学组织形式,适当地使用合作与探究的形式,实现师生与生生的互动与合作。

3.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有效体育教学的教学内容在容量上是适量的,在内容上是与教学对象认知水平相适宜的。教师根据对教材的理解,依据学生的特点与知识水平,构建适宜的教学内容是实现有效体育教学的重要因素。

4.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主要指学生的学习气氛。良好的学习气氛能够实现学习者之间的相互影响与相互推动的作用。“教育是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这句话也说明了教育的互推性。因此,构建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能够帮助学习者投入到学习中。

二、实现有效体育教学的策略

1.转变体育教师教学观念的策略

体育教师如何看待教学活动与学生个体,决定了体育教师使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由于教学理念不同,就会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

(1)体育教师建立正确的学生观,提高专业品质

帮助体育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让教师认识到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是学习的主体。在正确的学生观指导下,教师才能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才能转变自己的角色与站位,才能以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引领者的角色完成教学设计,构建适宜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发展。

如:江苏省南通市顾晓尉老师执教的小学四年级篮球“原地运球”课,教师扮演着“导演”的角色,根据学生的身心特征与学习特点,安排了原地单手持球;行进间单手持球;正面、胯下、腿后三种姿势拨地滚球;坐姿运球;跪姿运球;模仿站姿运球;听不同节奏音乐站姿运球;体验合作运球等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掌握原地运球的技术动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快乐。这样的设计体现了教师“以人为本,以生为重”的学生观。教师以“假如我是学生,假如我是学习暂困生”的理念进行课的设计,通过逐步推进技术,学生练习感知,教师适当引导,发展学生能力四个教学环节引导与帮助学生掌握技术动作。教师只有站在学生的角度,站在教材内部,才能创设适宜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学会运动技术;才能确保学生快乐而幸福地完成学习任务。

(2)体育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价值观,丰富教学目标

正确地理解体育教学应以学习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为载体,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增进学生的健康,提高学生体能,实现育体与育人的融合。深度理解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是一个整体的三个侧面,而不是独立的三个目标。只有这样,才能规避目标缺失、目标越位、目标错位的现象,才能实现促进学生的发展,才能丰富教学目标,才能实现有效的教学。

如:湖北省武汉市赵晨老师在执教八年级双杠,跳上成支撑,前摆成外侧坐,越两杠下的教学中,教师不仅遵循着由易到难的教学原则,同时,采用引导启发法,以问题为主线,通过学生思考教师的问题,掌握外侧坐,外侧坐越两杠下的关键技术环节。学生通过思考如何解决收腹举腿高度不够;怎样克服对双杠的畏惧心理;为什么越两杠下时,臀部会蹭到杠面等问题。知晓了这些知识与方法就可以利用皮筋斜拉,在同伴保护与帮助下完成收腹举腿,移重心两手换握双杠。这些知识、技能与方法的掌握,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动作技术,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2.强化体育教师教学设计的策略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的站位决定了学生的学习路径与学习形式;决定了教师对教学的构想与设计。当教师以“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站位进行设计时,势必为学生创设适宜的教学路径与适当的教学环节。因此,强化教师教学设计意识与提升教学设计能力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条件。

如:浙江省金华市陈京来老师在执教高中跨栏跑第一次课时,以跨栏跑易犯错误动作作为教学设计的切入点。跨栏时学生容易出现直腿攻栏与跳栏的错误动作。因此,该教师将摆动腿提膝伸腿与异侧手臂前伸协调配合作为教学的难点。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教师创设了“导在先,启铺垫,帮为主,评诊断”的教学过程。“导在先”是教师连续跨过5个栏架的示范动作为导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这样的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启铺垫”是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获得摆动腿攻栏的动作要领,让学生初步感知动作,掌握动作的关键技术环节。“帮为主”体现在教师创设适宜的教学内容与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本节课用皮筋替代栏板,学生通过完成摆动腿提膝前伸跨过皮筋的练习,掌握“提、伸、压”的动作。又通过用标志线控制起跨点的距离,帮助学生体会起跨腿充分蹬直,摆动腿提膝前伸下压,异侧臂前伸,上体前倾的动作。再通过在栏架两侧加软杆,学生完成上步攻栏的练习,提高动作质量与身体协调能力。最后,由走动中过渡到慢跑中完成5个攻栏动作练习,进一步巩固与提升摆动腿攻栏动作。这些学练内容能够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难点,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评诊断”是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教师即时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诊断,通过调整皮筋的高度,在栏侧增加软棒等手段帮助学生完成自我诊断。这些诊断都能够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提高学生的自我监督,自我诊断的能力。

3.优化体育教师教学行为的策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指导者、帮助者、引领者的角色。教师的讲授、提问、组织、反馈等行为都能够影响、启发、指导学生的学习。

(1)有效体育教学的导入策略

课堂导入是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和手段,是课堂教学的必需环节。恰当的导入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唤起求知欲,为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取得奠定基础。

如:辽宁省大连市姜伟老师在执教跨栏跑教学中,利用刘翔跨栏动作的图片,导入了学习的内容,帮助学生清晰地了解跨栏的动作。以刘翔夺得110米跨栏跑金牌的现场录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2)有效体育教学的讲解策略

教师的讲解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重要手段。有效的讲解要富有激情,声情并茂;内容精当,具有启发性。重要的知识需加重语气或重复进行强调,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帮助学生记忆知识。

如:赵晨老师在双杠教学中,利用动作挂图,讲解动作要领。同时,以问题的形式进行启发式的讲解与点拨,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双杠外侧坐越两杠下的动作要领。对于关键的技术环节,教师通过加重语气来引起学生的注意。

(3)有效体育教学的提问策略

学习的过程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课堂提问能够集中学生注意力,启迪学生思维,帮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答案获得教学反馈,调整教学节奏与进度。

如:上海市郑旭忠老师在执教弯道跑教学中,教师通过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启发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学生通过思考获得跑速与身体倾斜角度的关系;圆周直径的大小与身体倾斜角度的关系;直道进入弯道跑的动作要领等知识。这些知识的获得能够帮助学生尽快地理解与掌握所学的技术动作,优化了教学过程。

(4)有效体育教学的组织教学策略

有效的教学组织能够帮助教师完成教学目标。《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提出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方式。三种学习方式是相互关联的,合作学习中包括了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在合作学习组织中教师是合作学习的设计者、组织者和调控者,通过观察、指导、提问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如:在弯道跑教学中,教师通过螺旋跑,切圆跑,旋风跑等练习内容,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通过小组成员合作与探究,掌握弯道跑的技术动作。教师以跳高杆为练习中介,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仰卧举腿、仰卧起坐、俯卧撑握手等发展体能的练习。这样的组织,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与社会适应能力,同时,发挥了学生间的相互激励与影响的作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练习潜力。

4.激励学生自主参与的策略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互动的活动,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环节。

(1)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策略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对于师生关系而言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师生之间情感的沟通与融洽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前提和基础。教师积极地情感投入会激发学生对教师的理解和尊重,乐于与教师沟通、交流。如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动作、一句鞭策的话语,学生都会心领神会,感受到教师情感的关怀和沐浴。以情育人、以情感人、以情动人,学生的积极情感得到激发,民主、自由、和谐的师生关系就建立起来了。

(2)关注学生差异,因材施教策略

跨栏跑教案第5篇

关键词: 运动技能迁移 体育教学与训练 教学应用

在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中,各种运动技能之间会相互促进或相互干扰,科学地认识和研究运动迁移规律,可以缩短学习和掌握技能的时间,快速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目前对运动技能迁移的研究多集中于理论层面,而作为各项目之间的技能迁移鲜有论述,在体育教学训练中对各项目之间迁移规律的忽视,往往使学生的运动潜能得不到充分发挥,运动技能不能提升到新的高度,甚至导致运动技能的下降,这些问题应当引起高度关注。

一、对运动技能迁移的认识

传统运动技能迁移理论是从运动心理学的角度把已经形成的运动技能与新运动技能的形成之间的相互影响:导致运动技能的变化,称为运动技能迁移。运动技能的迁移有两种,学习和掌握某一技能对学习另一新的技能起促进作用的迁移叫正迁移,相反,起干扰作用的叫负迁移。国内外许多学者对运动技能迁移的理论也有不同表述,如经验类化说――著名心理学家贾德(德国)的“经验类化说”认为:迁移依赖法则和原理的应用。“类化”指的是原理、原则,是概括化了的理性经验。各项运动技术虽然在动作形式上和内容上表现为多样性,但都必须遵循体育运动的基本规律的指导:共同要素说――著名心理学家桑代克。武德沃斯的“共同要素说”认为:“只有当两个技能有相同的要素时,一个技能的变化,才能改变成另一个技能。”而体育运动项目之间在动作要素上确实有许多内在的联系;关系理论说――关系理论是格式塔心理学派的主张,强调概括化理论中关于迁移的另一要素,有机体在迁移中对新情境中的关系做出反应,而这种反应是通过顿悟实现的,顿悟关系才是获得迁移真正的原因。像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方面是有其内在联系的,身体素质是学习和掌握运动技术的重要条件。各项运动技术在专门素质方面虽然有不同的要求,但在一般素质和运动能力方面是相同的。

二、体育孝学与训练中运动技能的迁移(案例)

1.运动技能的转换(以跨栏和三级跳远为例)。

跨栏跑与三级跳远虽然属于不同的田径专类项目,但在学习过程中却是相互促进的。从本质上看是由于完成跨栏跑和三级跳远时的关键性因素和条件趋于接近,焦点趋于集中。这两个项目快速用力的特征都很突出,节奏感都很强。跨栏跑和三级跳远这两个项目都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如果身体素质达不到一定水平,则完成技术动作时往往力所不能及。跨栏跑是由于速度差,力量差,栏间步三步跑根本完不成。协调性差,栏间步和跨栏步的衔接及跨栏步和完成都将受到很大影响。三级跳远由于力量差,支撑能力差,将导致完不成三级跳跃动作而出现跳一迈跨一跳的不规范技术动作;协调性差,还将影响三级跳各跳之间的衔接连贯及空中的身体平衡。可以说,跨栏跑所要求的身体素质,三级跳远必不可少。这两个项目所要求的身体素质均以速度为基础,以力量为基础,以协调、力量、节奏感为基础。正如以上所述,完成时他们的身体素质基础相同,所以先后学习这两个项目会产生良好的影响。

2.运动技能的干扰(以网球学习和羽毛球学习为例)。

网球和羽毛球运动虽然看似是很接近的运动,但存在本质的区别。网球要求手腕绷紧用大臂带动小臂发力,而羽毛球要求手腕灵活,通过手腕控制来球,所以这两项运动之间在细节方面存在很大区别。学习其中学习―个项目再学习另外一个项目,已经学会的项目对新项目的学习有很大的干扰。

三、运动技能正迁移发生的原因

运动技能的迁移源于学习迁移,人类在文化知识教育和学习中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实际上就是要求利用迁移规律。桑代克和伍德沃斯认为,只要先学知识和后学知识情景中具有共同要素或者相同成分,迁移就一定会出现,当然这种迁移可能是正的,也可能是负的(桑代克和伍德沃斯,1943,1954),一切均取决于担当教学工作的教师和教练员能否具有对迁移现象的敏锐性和感悟性,能否对迁移知识和经验现象进行“感悟”。只要一个人对他所拥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感悟和概括,一个情景到另一个情景的技能迁移就是可以实现的。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从另一个视角解释运动技能迁移发生的原因,由于新旧两种运动技能的基本动作结构和环节相同,只是动作细节不同,因此在学习新技能、新动作时,大脑中原先已经那家立的运动条件反射成为建立新运动技能条件反射,乃至新运动力定型的基础。相似刺激引起相似反应,运动技能的正迁移随之发生。

四、运动技能负迁移发生的原因

1.器械相似。

貌似相同的器械会使学习者从知识记忆库和条件反射储存区调取与之相似的知识和动作技能条件反射,并运用到新技能的学习上。由于器械貌似相同的两种运动却有着相当差异的动作技术,从而使初学者出现运动技能的负迁移,如羽毛球和网球,前者击球时对手腕动作有很高的要求,而后者更强调手臂的整体动作。

2.定义误导。

对运动技能定义的不精确也会由于对已有运动技能条件反射的误用而使初学者出现运动技能的负迁移,如手球射门和篮球三步上篮。前者的三步是真正意义上的“三步”,即射门者可在跑动三步后才将球射向球门,而后者的“三步”仅是一种习惯意义上的说法,而非严格的动作技能定义,因为篮球的三步上篮在第三步脚落地之前球必须离手,否则就是“走步违例”,所以打手球者偶涉篮球时经常会出现走步违例,实乃负迁移之故。

跨栏跑教案第6篇

作为中学体育教育工作者,我们在吞下这只苦果的同时,需要冷静分析导致上述情况的原因。我认为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对体育教育的目的没有明确。或者说当前中学体育教育的目的被异化了,偏离了。我国学校体育过去一般只强调阶段效益,即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效益,伴随着“终身体育”对我们的影响,人们对作为终身体育关键环节的学校体育,提出了在进一步提高阶段效益的同时,必须十分重视其长远效益,并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的新要求。在实践中,人们已经在接受并重视用这种思想并用来指导学校体育的改革,特别是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学校体育已开始重视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独立锻炼身体的能力、终身锻炼身体的意识、态度、习惯、注意提供有意义的运动消遣手段与方式、满足学生运动精神娱乐等方面的追求与享受、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奠定基础等内容。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和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趋近或认识的倾向。古今中外许多教育家、科学家都强调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主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行为转变,以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一、由重“模式化”向重“个性化”转变。

常常会有这么一现象,有的体育教师教了几十年书,上过几十节课,似乎觉的自己形成了定型化的教育模式。但要问他的体育教学特点有哪些,又很难说清,这是相当一部分教师的现状。新的体育教学观念要求体育教师应树立特色意识,形成教学个性,也就是说体育教师在深入钻研体育教材的基础上要敢于突破教材,创造性地开展体育教学工作。这里的创造性主要指

(1)在教材处理上,体育教师要使书本上的知识“活”起来。也就是说,教师要针对教材、学生心理特点作一番科学的艺术处理。从而形成可操作的教学思路。例如在篮球的单手肩上投篮教学中,可针对学生喜欢球星和喜欢看比赛的心理,讲解篮球投篮的发展史及单手肩上投篮在比赛中的重要性。这样的教材艺术处理可使学生更投入地学习篮球。

(2)在优化教法上,体育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需要进行教法的设计和加工,克服组织形式上的模式化。如教师进行初二男生的跨栏跑教学,单元的前半部分,教师先采用游戏法让学生跨越不同形状、不同高度的障碍物,充分体验跨越障碍进行比赛的乐趣;随后逐渐转入跨栏跑教学阶段,学习中让学生自定目标,并向各自的目标挑战,体验运动学习的乐趣;单元的后半部分,教师组织学习小组间的比赛,采用超过自己最好成绩的比例作为得分的相对评价方法,各小组内自定比赛的策略,互相帮助,争取胜利。最后,单元结束时教师让学生写出学习的体会,总结学习成果并以此加深学生对运动乐趣的体会。

(3)在个性风格上,教师应遵循体育教学规律,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突破和创新。这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就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如教师在第一学期的开始阶段,让学生两人一组轮流设计一堂课,并在教师指导下,担当课中一半时间的教学。学生首先要根据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将设计出来的教案交教师批改,教师批发后交还给学生备课,上课时,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通过一个学期后,每个学生都担任过一节课的教学,同学们也在相互的配合中知道了应如何主动地学习,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所谓重结果就是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只重视教学的结果,而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所谓重过程就是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把教学重点放在过程、放在提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从教学角度上讲,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只是一种形式上走捷径的教学,它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新课程倡导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揭示动作技术的形成过程,暴露学生学习技术的思维过程,从而使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形成正确技术动作的能力及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如教师在进行高一的跨栏跑教学中,单元按课题“什么是跳栏、跨栏、跑栏”,“跨栏为什么要攻栏”、“攻栏的要素”、“如何练习攻栏的动作”、“你的同伴的攻栏动作如何”等相互有关联的问题,放在8个课时的单元中进行教学。如第三节课时,课题是“攻栏的要素”,教师先让学生测量自己起跨点到栏的距离和下一栏第一步着地点与栏的距离,以诱导学生认知攻栏的技术结构,在实地验证和讨论中得出攻栏与速度、身体柔韧性与技术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找到练习的方向,并实践了如何理性地进行运动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总之,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转变教学观念:体育教学不应看作是一种目的,而应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让学生充分享受到体育的乐趣。

[1]傅正泰我们要对学生的一生负责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9(03)

跨栏跑教案第7篇

关键词:田径教学;技术教学;游戏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9-0093-01

田径运动教学在中学体育课程中占重要地位,它是以跑、跳、投为基础运动项目的教学。而技术教学在田径教学中是最重要的教学环节,只有把技术练习好了,才能保证成绩的提高,从而更好地发展运动素质,提高健康水平。但技术学习是一个过程,在技术形成阶段,离不开反复的练习,在一定的范围内,练习次数与技术的提高是成正比的。但反复的练习会使一部分学生产生枯燥感,影响学习效果,并且随着深入的学习和难度的加大,却挫伤了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所以,把游戏教学引入到田径技术教学中,应用于田径技术教学,能改善田径技术教学效果。

一、按田径技术教学的类型选择游戏形式

在田径技术教学中,首先要把教材分析透彻,划分类别,根据不同的教材类型选用与之相适应的游戏形式。在田径教学中,技术教学可分为以下四类:

(1)技术的辅助练习教学。辅助练习应用于那些难度大或具有一定危险性的技术类教学,直接练习时会导致一部分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厌学或畏惧,而且在练习的过程中内在动力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在教学时,引入辅助练习手段,运用游戏的方式来完成,不仅能够从心理上消除学生的消极因素,还能够让学生在游戏的氛围中感受到在玩中学的乐趣,提高学习的信心。例如在跨越式跳高的腾空过杆技术教学中,为提高腾空过杆技术的质量,要求既要有正确合理的技术,又要有一定的信心。在教学时可以设计成这样的游戏形式:在一定的高度上吊起一个色彩鲜艳的球,设置合理的起跳点,采用斜线助跑的方式,在起跳点腾起,高抬摆动腿,用脚主动击球,接着积极高抬起跨腿,尽量击中球。在初步练习时,可以降低一定的难度,并根据学生的水平来设置不同的高度,制定有利于技术教学的游戏规则。这样的游戏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有力地蹬地,改善腾起效果,在试图击球时改善了起跨腿和摆动腿的过杆技术。同时愉快了情绪也提高了兴趣。

(2)有针对性的分解练习教学。在田径运动中,每个项目都有它的主要的关键的技术环节,在教学中,这就是重点任务。为达到教学目标,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但由于这些技术动作的结构和动作的节奏相对固定,在练习时要避免单调的重复和枯燥的练习。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是不容忽视的,教师把相关的游戏或者根据内容创编的游戏引入到教学练习中。例如在掷标枪项目中,在身体的最后用力阶段,身体成反弓形和超越器械的技术尤为重要。在练习时可以针对这样的技术安排游戏:用纸球或其他的轻物做投掷游戏,设置目标,引导学生在投掷时注意动作,强调反弓形和超越器械、积极出手等动作。通过这样的练习,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去探究去尝试新的练习方式。同时,能提高学习效率,把枯燥的重复转变成积极主动并带有愉快体验的参与过程。

(3)完整技术练习教学。在技能形成的过程中,完整练习是技能形成的重要练习部分,一定次数的完整练习是形成动作技能自动化的基本练习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运动项目的技术特征来选择较为接近的游戏,或者在该运动项目的整体技术结构不变的基础上引入游戏形式,也可以创编相类似的游戏。例如在跨栏跑教学中,用皮筋代替栏架,设计成跨越多重皮筋的障碍跑游戏,提倡用跨栏技术动作来完成,以改善跨栏跑的技术。这样的教学保证了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不是单调的重复,而是给学生眼前一亮的感觉,有新颖、有创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纠正练习教学。在技术教学的过程中,纠正练习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而且是较难的练习环节,这是因为学生在学习时对技术理解有偏差或肢体语言的运用不准确。在技能形成的过程中,先入为主的心理效应占有很重要的成分,所以在纠正练习时不应该按原方法教学,应注重从神经刺激上来调节。教师可引入游戏教学,结合相应的技术,用多种游戏形式,并随时改变其中的条件,以保持对学生的新异刺激。这种多变化、多形式的游戏教学模式能够加深学生对正确技术的理解,从而到达纠正错误的目的。

二、根据教材创编游戏,把学生感兴趣的元素创编到其中

在技术教学中,结合游戏的目的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现成的游戏案例又有很多与教学任务相差甚远,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自己创编一些能为技术教学服务的游戏,以提高教学效果。在创编游戏时,要尽量把学生感兴趣的、能提高或激发学生主动性的元素有机巧妙地融入到游戏内容中。例如学生对球类感兴趣,在短跑的步幅练习中和跨栏跑的栏间节奏练习中,可以把球摆在标记点上;在快速跑时,可以与足球比速度;也可以用掷足球或排球来改善掷实心球的技术。

三、教学建议

(1)在教学时,游戏是辅助,是形式,不宜反客为主。

(2)建议在教学深入到一定的层次时使用,勿滥用。

(3)在教学时,应找到游戏与技术教学的切入点,根据教学实情和学生的情绪变化,适时地引入到“正题”上来。

(4)注重与体能的结合,要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要优化组合。

(5)根据教学灵活运用,适时调整。

参考文献:

跨栏跑教案第8篇

一、田径学习从纸上谈兵到实地考察

在平时的教学中了解到:很多同学根本不清楚田径这个“大户”到底有多少项目、场地上纵横交错的线是什么作用、通过电视转播的比赛为何如此扣人心弦、投掷类器材有多重、远度高度又是如何丈量等问题?多年来,田径教学就是在教师的主导下,始终学练考“短跑、长跑、跳远、实心球”。作为体育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在田径模块的第一次课上就明确介绍田径各项目的设置及器材,比如竞赛项目的起终点、跨栏架的摆放、接力区的位置;跳高、跳远的场地设施、投掷场地的角度和成绩的丈量等相关问题,再带领同学们走进田径场实地考察。相信这第一次课会成为整个田径模块教学的引导课,让同学们在接下来的田径模块各个小单元的学习中,有兴致地与第一次课进行比照,为接下来田径模块的学习、选学奠定基础。

二、从学生兴趣出发设计多个小单元

出于安全的考虑,我们较少学习投掷类项目,背越式跳高和跨栏对场地、器材的要求又太烦琐,三级跳的技术难度大、腿部力量要求高也使我们望而却步,然而这些运动项目偏偏又是同学们急于想了解学习的,因此在进行田径教学方案设计时,应让学生尝试一些以往很少接触的项目,身临其境地感受田径的竞技性。将田径设置4-5个小单元,每个单元也只有3-4节课,比如:短跑4节课;中长跑2-3节;跨栏和跳高、跳远、投掷各3-4节,这样既能让学生们学到走、跑、跳、投的健身类,又能接触到径赛、田赛或全能的竞赛类。让每位同学都能上跳高垫上滚一滚,掷一掷铁饼,感受一下标枪的出手……不要迫切希望他们在这个模块中学会了什么、掌握了何种技能,只要他们尝试到了,将来还想要在这个模块中继续“寻找”、学习,就可以了。

三、提倡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

在学习中,我们每个单元的授课教师是固定的,学生是按行政班级轮转的。经常性地教学某一单元,老师也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对于学生们常见的错误动作能迅速指出,使学生避免走弯路。在具体教学时,可适当放手让同学们根据兴趣,自愿选择练习伙伴组成学锻小组,自选“领头羊”,每次课所涉及的场地和器材都由各个小组提前备好或检查。例如某班轮到跨栏,他们就得事先和教师或器材保管员协调好,完成栏架的摆放、调整及归还;在动作技术的学习上,用自己的语言和日常的交流方式给予相互间的指导和帮助,学会自我保护及同学间的保护。这样,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学生们有了主人翁的意识,能够主动思考、贡献智慧,也利于运动技能的掌握和提高。对于有些高中校可能还存在没有较好的田径场或器材的情况,作为一线教师,要力所能及地给学生创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整理好场地器材,清楚标明场地的线条,及时给予技术上的指导,既保证安全,又利于小组教学活动的开展。

四、正确对待个体差异,通过评价促发展

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