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大学校医工作计划

大学校医工作计划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10 14:54:59

大学校医工作计划

大学校医工作计划第1篇

【关键词】军医大学 数字化校园 规划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7-0068-02

一、概 述

高校信息化建设已经历十多个年头,信息化手段的引入,为高校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变革,业已成为高校一项基础性、长期性和经常性的工作,在推动社会高等教育水平的提高方面起了巨大作用。军队信息化建设,应在胡主席有关军队信息化条件下作战能力增长规律重要精神指示的基础下,提升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促进各项保障手段信息化、智能化。军医大学的信息化发展,应契合高等医学教育发展趋势,重视整体规划,坚持科学实施,不断提高教学手段的信息化,保障水平的智能化,医疗服务的网络化,形成无所不在的“红色军医网络”。

二、现状分析

军医大学数字化校园建设发展特点鲜明,紧密结合军事医学信息化应用需求,突出其网络化、智能化、个性化的特点,依托教、医、研业务流程,通过系统建设、流程优化,推动了工作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建设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行业人才能力和技术特色优势,积极为部队破解实际难题,切实推进部队整体的信息化建设。

由于受IT基础架构的异构性和传统信息技术手段的限制,军医大学数字化校园建设发展过程中日益暴露出以下问题:

第一,信息化设备更新成本高,更新速度慢。技术飞速进步为广大科研工作者和师生提供了更方便快捷的服务,但对设备的更新换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二,教学、医疗和科研资源共享程度低。军队信息化建设由于受编制体制制约,往往职责不明,系统繁杂,数据缺乏共享,利用率低。

第三,教学资源的动态性影响大。教学资源的变动大,随时间推移经常出现上传和修改操作,存在明显的动态变化。

第四,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开放的技术标准,各种系统资源管理策略迥异,管理方式不一。

三、规划设计

从近年来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来看,高校信息化建设有以下规律:立体型、多层面、涉及部门多、全方位。高校信息化建设既是一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综合性的工作,又是一项受用户驱动、管理驱动、技术驱动的工作,是一项改变人们观念和工作习惯的工程,也是一项需要持续投入的基本生产建设过程。

军队院校进行数字化校园建设,必须坚持统筹谋划、规划先行,正确科学地了解需求,杜绝闭门造车的思想,坚持用开放的眼光,广纳百川,兼收并蓄,吸收百家之长,形成特色的建设模式。规划的目标应是通过合理的信息化规划,使信息化建设管理的价值创造不再像是,使其从自觉走向自由,从无序走向有序,形成统一的建设思路和管理理念。从规划体系来看,信息化建设应充分考虑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价值(value)、战略(strategy)、管理(management)、资源(resources),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应按倒金字塔的秩序形成互相切合的衔接关系,构成一个完整的V-S-M-R体系(见图1)。

高校信息化建设是提升整体办学水平的重要基础,信息化工作者承担着关键而又光荣的使命,信息化规划应立足现状,充分考虑军队医学院校的人员组成、基础管理状况,既不好高骛远,又不目光短浅;组织的管理变革和信息的管理改进,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与信息化相互匹配、协同发展。规划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军医大学文化建设和历史精神传承,第三军医大学24年坚守“以质量取胜、以特色取胜”理念,以特种军事医学、军事预防医学等六大学科群傲视群雄,所以规划设计就应该着重体现军事医学特色,体现为军、为医服务的理念。

四、组织实施

军医大学实施数字化校园建设,应采用科学的信息化实施方法。因每个软件供应商企业都有各自信息化项目实施方法,但其核心工作是销售软件和收款,如果项目运作的思路、计划、控制等完全是按照软件供应商所预定的路线走,学校有可能会陷入被动和不必要的危机。如何提高信息化实施效率?学校要成功实施信息化,一定要强化院校的主体意识,对软件供应商提供的实施方案应结合院校工作需求和实际,进行借鉴、思考与研究,也就是说要做好信息化的战略定位,明确信息化定位、所支撑的业务模式、能力要求和技术方向。这四个层面的衔接关系我们称之为“信息化的价值链”。

对软件供应商提供的方法论要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借鉴、思考与研究,去伪存真、去虚为实、化繁为简,最重要的是考虑如何“将复杂的事情做简单,将简单的事情做到位”,以系统工程和项目管理的基本思想为理论基础,构成面向院校信息化项目的科学有效的实施方法,让公司按照学校自身的实际需求来思考、运作,并创造和保持一种项目顺利进行的和谐环境。

信息化建设实施过程中,要着重解决以下突出问题:一是计划不够充分,容易造成形式主义的错误;二是人事方面的原因,造成信息化执行力度打折扣;三是团队协作方面的原因,造成沟通交流不畅;四是技术架构的选择,只有采用正确合理的技术才能确保信息化建设达到预期的效果。

五、前景展望

站在新军事变革的历史起点,军医大学在进行数字化校园规划设计和实施过程中,面临严峻的考验。各级数字化校园决策者应坚持做好充分需求分析,采用分类融合机制,坚持按需设计的原则,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化之路,避免求大求全的粗放型数字化校园的规划实施模式,实现转型发展,走精细化管理之路,进一步转变服务理念,由被动服务、事后服务转向主动服务、事前服务,彻底杜绝“人一换线就断”的现象,逐步使军医大学的数字化校园建设融入国民经济、教育创新和卫生发展体系之中,真正成为提升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强大支柱。

参考文献

1 孙禄华、张开文、周颜玲.高校数字化校园规划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07(10)

2 王焱、周林.数字化校园规划设计与实现[J].信息技术,2008(6)

大学校医工作计划第2篇

关键词:自主学习;教学改革;课堂讨论式教学;协作学习

0 改革的背景

0.1 高等医科院校计算机教学工作的回顾

为了更好地分析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现状,深入地研究医学高专(高职)学生计算机课程教学,下文将简单回顾20多年来我国计算机基础教育所走过的道路,并从中总结出一些重要的经验。

我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此之前,大学中只有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其他专业基本不开设计算机课程。随着计算机在我国的逐步普及,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发展起来,成为我国计算机普及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0世纪80年代是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起步阶段,为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由此,如何在大学非计算机专业中有效地进行计算机教育就成为了高校不断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教委开始重视面向全体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于1990年成立了工科计算机基础课程指导委员会,1994年又成立了文科计算机教育指导小组。1997年教育部155号文件,全面提出了对大学生进行计算机教育的目标、要求和内容。

2004年,国家教育部又以指导委员会的名义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的“白皮书”,提出了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要求按概念性基础、技术与方法、应用技能三个层次开展计算机的教学。

2006年,“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课题研究组”编撰的《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6》为2l世纪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指明了方向,即:面向应用需要,采用多种模式,启发自主学习,重视实践环节,培养创新意识,树立团队精神。

0.2 当前国家对中小学计算机教学的要求

根据教育部的统一规划,2001年开始在高中普遍开设《信息技术》课程,2003年开始在城市和发达地区的初中普遍开设《信息技术》课程,2010年前将在全国的小学普遍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今后,凡是受过义务教育的人都接受过信息技术知识的初步教育,这将为信息技术在全社会的普及应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0.3 计算机在医学中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

医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多学科的科学,与计算机技术关系尤为密切。目前,计算机技术应用已覆盖医学领域的各个方面,并已形成“医学”与“信息学”交叉的、有其相对独立的基础性理论和应用技术的医学信息学科学。许多发达国家都把医疗卫生信息化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来考虑。

当前国际医学信息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医学信息化已渗透到医疗卫生领域的各方面:电子病历、药品信息、医学护理、临床支持系统、医学决策系统、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卫生信息资源等。医学信息的处理、传输和共享的范围越来越广,新的医学观念和理论如循证医学等正在崛起。这些变化给传统的医药类高专(高职)教育模式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医学教育如何顺应医疗卫生信息化的趋势已成为当前高等医学教育的重大课题。

在医学统计、护理医学、医学技术、药剂、康复等方面,都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计算机科学知识与技能。因此对医学院学生来说首先是要具有通过计算机技术来高速度、高效率获取其他学科知识的能力。在高专(高职)院校培养具有高信息素养的医学高专(高职)人才是医学教育顺应医疗卫生信息化的需要。

通过考察以上三个方面的背景,我们得出了如下的结论:

(1)当前医药类高专(高职)计算机教学的多数内容,没有体现医学特色;

(2)当前医药类高专(高职)计算机教学工作,跟不上医学计算机技术应用发展的需要,没有掌握广泛的医学信息学知识的医生将很难适应医疗卫生信息化的工作环境;

(3)医药类高专(高职)教育如何顺应医疗卫生信息化的改革趋势已成为当前高等医学高专(高职)教育的重大课题。我们认为医学信息学知识是医学高专(高职)学生必须补充的新知识。

1 医药类高专(高职)学生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学生来自不同地区有着各自不同的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传统的教学组织方法是将不同起点的学生放在同一个教室里,按同一个教学进度上课,最后组织统一的教学考试,学生成为学习的机器,被动地接收知识,学生为考试而学,为分数而战。针对这一情况,我们作了大胆的尝试,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逐步实现以学生个别化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导学为辅,多种教学媒体资源综合运用的新的教学模式,建立和完善适合学生个别化自主学习的支持服务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

1.1 教学管理

新的教学管理方法则是带领新生参观医院,了解计算机在医院中的作用,了解作为跨世纪高层次、高水平的且具有创造能力的医学人才今后的工作环境。通过网络让学生寻找计算机与医学的联系,并通过网络平台开展讨论(教师、学生共同参与)。

通过上述两个途径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并在教师的帮助下,制定个人学习计划。学习计划制定后教师将帮助学生完成。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学生会有新的计划,教师将继续给予帮助,在此过程中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的作用是引导、指导、辅导。

传统的教学管理方法是:一份教学大纲、一份教学授课计划;新的教学管理方法则提供:一份教学大纲、一份导提纲、一份学习计划(师生共同制定的个人学习计划)、一份教学实验一体化实施计划。

传统的教学管理方法是:学期末举行统一的教学考试;新的教学管理方法则在学习的各个阶段按学习目标组织各种考核,主要是能力考核。

1.2 教学内容

我们在教学内容设计时将计算机基础和医疗信息化整合起来,培养学生从医学专业、医院管理、医疗服务的有机联系中考虑问题。

我们将医药类高专(高职)学生计算机课程分为6个层次,第1个层次为基础,在这个阶段主要学习如何检索资料、如何应用模拟医生工作站写电子病历、如何统计、整理电子病历。

第2个层次为初级,在这个阶段主要学习如何浏览医学图像(图像的局部放大、去噪、提高图像质量)。

第3个层次为中级,在这个阶段主要学习如何利用计算机网络为社会提供医疗服务(养生、保健、防病的知识栏目的创立)。

第4个层次为高级,在这个阶段主要学习如何利用计算机 开发或改善电子病历处理系统(开发一个模拟系统或一个专病病历分析)。

第5个层次为超级,在这个阶段主要学习如何利用计算机开发具有医学特色的系统(制成一个辨证的数据库。广泛收集历代文献资料和近年来有关研究成果及经验,再结合临床实践,综合整理为“系统方案”。在应用时,由计算机辨出证型)。

第6个层次为专家级,在这个阶段主要学习如何利用计算机开发医学专业、医院管理、医疗服务的一体化系统。

新生入学后进行计算机能力测试、医院参观、网络平台讨论后与教师一起制定在校期间的计算机个性化学习计划,但本科生毕业前必需达到第2层次,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学习情况选择其他层次的学习。

1.3 教学方式

(1)合理安排集中面授,本着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导学为辅的精神改变以教师授课为中心的教学为主打的局面,让课堂集中授课面变得少而精。

(2)鼓励学生协作学习,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变师教生为生教生,生生互动。从现代教育观点来看,人们的学习是立足共进的,能大为师,才高为师,先学为师,学好为师。

(3)提倡个别化自主学习,教师应本着“之因原则”即因制宜,因课而异,因材施教,做好一定范围有针对性的学习指导。

1.4 教学方法

(1)通过学校网络平台提供文字、音像、光盘、直播课,开展网络教学讨论、网上答疑。

(2)运用的辅导资料、实验、示例、案例式练习四段式教学模式。

(3)提供的学习环境有: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语言教室,小组活动室。

(4)提供集中教学、小组协作学习,个别化自主学习。

(5)构建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循环(见图1)。

1.5 学习方式

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教师在课堂中满堂灌,学生则成了知识的“小填鸭”。

我们则采用“多元法”教学,首先让学生自主选择结合自身情况的学习目标;让学生亲密接触导学提纲,使学习更自觉更有计划性;让学生了解课程教学设计的基本安排,因为它包含了教学、导学、助学,集中辅导、协作学习和个别化自主学习以及考核、作业、实验环节;通过在线研讨,构建学习共进的,能大为师,才高为师,先学为师,学好为师的平台。课外活动提供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

我们采用课堂讨论式教学,即:首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和教师一起找答案,组织学生对答案1、答案2、答案3……答案n进行分析、比较,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举一反三。

我们在实验教学中通过示例让学生了解和熟悉实验环境,通过验证性实验使学生初步记忆新学章节的知识点;通过简单设计完成“照葫芦画瓢”,即在验证性实验基础上,在总体设计不变的情况下自己动手修改、完善原设计,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通过综合应用实验提升学生的能力。

课外辅导是教学的一种补充,使学生在遇到困难时能及时得到帮助,少走弯路,提高学习效率。

2 进一步改革医药类高专(高职)计算机教学工作的设想

2.1 明确医学信息学含义、研究范畴和了解国外医学信息学教育现状

医学信息学的含义:医学信息学是应用系统分析工具这一新技术(算法)来研究医学的管理、过程控制、决策和对医学知识科学分析的科学。是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与医学的交叉学科,应用性强又不乏自身基础理论的研究。医学信息学研究对象的领域:由于医疗卫生具有不确定性,难于度量、以及复杂成分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等特点,医学信息学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兴起和推广,在几十年的发展演化中,其研究范畴已渗透到医疗卫生领域的方方面面:电子病历、生物信号分析、医学图像处理、临床支持系统、医学决策系统、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卫生信息资源等。医学信息学的目标是不断提高医疗效果、效率、效力并降低医疗支出,合理配置医疗资源。

在西方发达国家医学信息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在医学教育、医疗实践、以及医学研究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法国,医学信息学是一种医学专业。1993年开始设立了这一新的医学专业。医学信息学教师协会推荐,在医学院校的二年级学生中讲授30学时的医学信息学课程。此建议得到大约三分之二医学院校的响应。

在德国,职业学校和大学提供很好的医学信息学教学。大多数医学院校设有医学信息学课程,一般结合医学统计学教学来进行。海德堡大学和Heilbronn技术学校设有专门的医学信息学专业,其他院校也提供有关的信息学教学,例如LIibeck学。医学信息学培训由大学、私人的教育机构和新建立的医学信息学学院提供给医师和医学信息员。

在荷兰,几乎所有的大学都设有医学信息学专业。阿姆斯特丹大学提供4年的医学信息学课程。鹿特丹的Erasmus大学同时有医学信息学的医学博士和哲学博士课程。这些教学计划主要面向医生。高级职业教学机构也已开设了医学信息学专业。在荷兰,由大学、高职教学机构以及私人教学机构提供这些课程给医疗管理人员、护士和医生。

在英国,国家卫生服务培训董事会(National Heal ServiceTraining Directorate)iE在建立适当的教学和培训计划以支持实施有关信息处理和信息科技的新的IT基础构架。

在丹麦,技术性大学的研究生课程提供生物医学技术的培养机会。Aaiborg大学、丹麦医院协会、丹麦卫生和护理研究学会正在建立医疗卫生信息学教学计划框架。此教学计划成为“开放大学”的课程,主要运用远程计算机网络进行教学。

在美国,医学院校的医学信息学教学已越来越普及。学生可在大学后几年的课程里选修医学信息学。从70年代末开设,国家卫生研究所(NIH)提供专门的医学信息学选修课程,希望得到医学信息学专业培训的学生可在NIH利用几个星期的实习时间完成这些课程。医学信息学课程也提供给其他医务工作者,例如牙医、兽医、护士、实验室工作人员和放射学技术员。护理信息学学术团体也在积极帮助护理专业学生学习临床数据处理和数据决策的运用。在放射医学专业中设置医学图像处理课程:在公共卫生专业中设置卫生信息资源。

2.2 设立医学信息学专业。培养医学信息学的专门人才

在信息化日益深入人们生活的今天,按照美国管理信息系统专家诺兰提出的著名的信息系统进化的阶段模型(即诺兰模型)判断,医药信息学的发展正在进入“整合期”,其后将是“数据管理期”和“成熟期”。在此期间最适合挑起医疗卫生信息化、数字化重任的是医药院校自己培养的复合型人才。因为医药出身之后改行从事信息化工作的人为数较少,力量单薄;而理工科信息人才进入医药业的适应期太长,只有医药环境中培养的信息人才,他们熟悉医药环境,能深入理解信息工程对医疗卫生行业的意义,自主工作的能力很强。由医药院校培养的医学和信息结合的复合性人才,来从事医学信息学基础理论和技术应用的核心问题研究与创新工作,比如医学信息的框架、标准化研究等,将是高举“医疗卫生信息化旗帜”的中坚力量。

因此建立医学信息学专业,培养医学信息学专门人才是医药院校计算机教学极其重要的目标。

3 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人类已进入信息社会,因而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工作方式,以及教育方式都将随之而改变。网络与教育的结合,将会彻底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内容、方法,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医学信息学专门人才是我们的目标。

医学高专(高职)学生是特殊的对象,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必须按医学教学模式,即:“理论――见习――归纳――实习”进行。

大学校医工作计划第3篇

最新优选控烟工作计划范文   根据上级关于控烟工作文件精神要求,结合我校上一阶段禁烟控烟工作情况,进一步加强对学校控烟工作的组织领导,强化对控烟工作的宣传教育,深化对控烟工作的力度。特制订20xx学校禁烟控烟工作计划,有序推进“无烟学校”创建工作,建设“美丽的校园”。

  一、建立学校控烟制度

  1.建全组织,加强领导。 组 长:屈校长

  副组长:张 炜 、刘安华、张军辉、李雪英 成 员:李 航、谭飞、纪洋、王欢和各班班主任。 2.将控烟工作纳入学校年度工作计划,做到年初有计划,年终有总结。

  二、营造良好的控烟氛围。

  1. 控烟领导小组要在办公室、餐厅、各部室、教室、学生公寓、走廊等校园醒目位置设立“请勿吸烟”、“无烟办公室”等标志,随时提醒教职工和外来客人禁止吸烟。

  2. 利用5月31日世界无烟日,组织广大师生开展控烟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师生对烟草产品的认识,使创建无烟学校成为师生员工的自觉行动。

  3. 大队部利用主题班队会组织学生开展“拒绝烟草,珍惜生命”、“手拉手劝阻吸烟”等活动。

  4. 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控烟网络,学校要在净化学校环境的同时,将控烟活动逐步延伸到家庭、社会。

  三、开展常态化控烟活动。

  1. 学校利用教师周例会不定期加强控烟知识的学习,进一步认识吸烟对健康的危害,增强广大教师控烟的自觉性。

  2. 高年级利用健康教育课,对学生讲解吸烟的危害,让学生充分讨论吸烟对青少年成长的危害,从而拒绝吸烟。

  3. 积极开展无烟办公室的评选活动,对评选出的无烟办公室进行表彰奖励。学校全体教职工对家长要忠告学校的控烟规定,并要求客人不准在学校禁烟区内吸。

  总之,控烟领导小组围绕以上工作要点积极开展工作,加强检查和督导,形成全校人人参与的有效机制,切实把控烟工作落到实处。

  最新优选控烟工作计划范文

  根据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统一部署,进一步做好我镇的控烟工作,传播健康信息,创建无烟环境,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特制定本年度控烟工作计划:

  一、进一步完善控烟组织机构

  控烟机构在整个控烟工作起核心作用,组织协调整个控烟工作的开展,各单位要高度重视控烟工作。建立健全本单位控烟机构和工作制度,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明确控烟监督员,召开控烟动员大会,积极组织本单位干部职工开展禁烟活动。制定控烟制度和措施及奖惩制度。

  二、进一步加大控烟宣传力度

  1、在公共场所显著位置张贴禁烟牌。各单位要在本单位会议室、办公场所、走廊等显著位张贴控烟牌,办公室不摆放烟具。

  2、在县电视台、健康教育专栏节目中播放吸烟有害健康知识,宣传戒烟、创造无烟环境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等知识。

  3、在城区健康教育宣传栏每期增加控烟内容。通过公共场所信息平台向群众播放控烟信息,让群众了解吸烟危害健康知识,主动控制或放弃吸烟。

  4、结合控烟宣传活动日,积极宣传控烟政策规定,开展义务咨询、发宣传单、贴宣传画等形式的控烟活动,大力宣传吸烟有害健康知识,劝戒更多群众控制或放弃吸烟。

  5、各村(居)委、镇直单位应积极组织起来,利用宣传栏、会议、广播、宣传单等形式,大力宣传吸烟有害健康知识,丰富控烟活动内容,减少吸烟人群。

  三、分级开展无吸烟单位的评选活动

  按照健康教育工作要求,依照无吸烟单位评分标准,对各单位的控烟工作进行考核,评选出合格的单位进行表彰,并颁发无吸烟单位标志牌,在控烟工作中树立典范,为其它单位做控烟工作榜样,促进我镇控烟工作的.发展。

  最新优选控烟工作计划范文

  为加强我院精神文明建设,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医疗工作环境,根据卫生部《关于20xx年起全国医疗卫生系统全面禁烟的决定》和中国控制吸烟协会《全国无烟医院评估标准》,结合医院实际,制定医院控烟工作计划。

  一、巩固无烟医院的目的

  1、为患者和职工创造健康良好的就诊和工作环境;

  2、提高医务人员戒烟意识,掌握戒烟方法和技巧,降低医务人员的吸烟率,保护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

  3、完善医院控烟制度,建立科学的医院控烟模式,推动医院控烟工作持续开展;

  4、总结医院控烟经验,为贯彻控烟政策及在全社会推动控烟工作提供依据;

  二、完善医院控烟组织机构。

  医院成立控烟领导小组,下设控烟工作办公室,负责制定医院控烟工作计划、实施办法、管理制度和评估办法;协调各部门开展控烟的宣传、教育工作;监督落实日常工作的开展情况。

  1、医院控烟领导小组

  组 长:叶春福

  副组长:何旗明严松林

  成 员:王亮兴 陈键斌 钟建良 刘 静 李美珍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2、医院控烟监督员和巡查员。监督员负责指导和监督控烟工作,巡查员负责加强巡视和规劝。

  巡查员:钟建良、陈键斌 刘 静、李美珍、保安人员

  4、各科室实行科主任负责制,成立以科主任为组长,护士长和控烟骨干为组员的控烟管理小组,各科室控烟管理小组负责制定本科室控烟管理制度,根据医院工作计划开展控烟管理工作。

  (三)制定控烟计划和实施办法。

  1、根据基线调查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控烟计划和实施办法,并将巩固无烟医院纳入医院发展计划。

  2、建立健全医院控烟制度和管理办法。

  (1)制定控烟领导小组的工作制度及职责,负责检查实施办法的执行情况。

  (2)将创建无烟医院工作结合到医院的日常管理和医疗工作中,实行院、科两级管理。

  (3)认真执行控烟考核办法与奖惩制度。

  (4)落实控烟监督员及巡查员的工作制度及职责,定期检查记录执行情况。

  (5)落实医务人员简短戒烟劝导规定,明确医院全体员工劝阻吸烟的责任和义务,将就诊者吸烟情况纳入问诊内容,并在病历中记录。

  (6)落实戒烟门诊及戒烟医生工作制度及职责。

  (7)完善室外吸烟区设置和管理办法,配置吸烟危害健康的警示语标牌。

  (四)加强控烟宣传,创建无烟环境。

  1、通过媒体等多种形式向社会宣布医院是“无烟医院”,接受社会各界的支持、理解和监督。

  2、医院室内全面禁烟,在室外设置吸烟区。

  (1)医院内所有室内场所,包括候诊区、治疗区、病房、检查室、手术室、医护办公室、值班室、会议室、走廊、楼梯、地下停车场等公众场所全面禁烟。

  (2)在医院大楼的主要入口处等明显位置设置明显的禁止吸烟警示牌,在所有禁烟区域张贴禁烟标志,告知医院员工、患者、家属及来访者不得在医院室内吸烟。

  (3)分别在花园、停车场设置吸烟区,有明确的引导标识。

  3、进行控烟知识宣传:

  (1)在导医台、分诊台、病房、门诊候诊厅等处摆放控烟宣传资料供取阅或向就诊者、来访者发放控烟宣传材料,宣传烟草的危害和控烟知识(如吸二手烟的危害、戒烟的益处、戒烟方法与技巧)。

  (2)利用医院网站、宣传栏、电子屏、院周会、职工大会、医患沟通会等形式,向全院员工、就诊者和来访者进行控烟宣传。

  (3)将控烟宣传资料纳入住院及门诊病人须知,宣传吸烟有害健康的医学知识,告诫病人、家属和来访者禁止在医院室内吸烟。

  (4)每年为医务人员及社会吸烟人员安排吸烟危害性与戒烟方法的知识讲座,新员工上岗安排控烟教育培训。

  (5)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主动向病人及家属口头宣传吸烟的危害性,积极劝阻在控烟区域内的吸烟行为。

  4、医院室内禁止摆放烟草制品及烟灰缸等烟具。

  5、医院餐厅等区域内禁止出售烟草制品,禁止各种形式的烟草广告和赞助活动。

  6、控烟监督员加强对各科室的控烟工作的指导和监督,控烟巡查员加强巡视及劝阻吸烟。

  (五)进行控烟干预活动。

  1、对员工进行控烟培训。

  (1)培训目的:加强员工控烟能力,了解烟草对健康的危害和医生对控烟的责任;掌握戒烟方法和技巧,降低医院员工吸烟率,提高控烟参与意识。

  (2)培训对象与内容:

  ①全院员工培训内容:医院控烟计划、政策、奖惩和有关管理规定等。

  ②控烟负责部门工作人员培训内容:吸烟者数据库的建立和管理、如何指导、监督、检查各科室的控烟工作。

  ③医务人员培训内容:控烟知识,对吸烟者提供简短的劝阻指导(包括:吸烟的危害、评估吸烟的程度、戒烟的益处及戒断症状的处理、防止复吸的技术指导和安排随访)。

  ④控烟监督员培训内容:以检查要点培训为主。

  ⑤控烟巡查员培训内容:重点是规劝技巧的培训。

  2、进行控烟干预:

  (1)向医务人员发放控烟知识材料。

  (2)开展多种形式的控烟活动:如控烟知识讲座、知识竞赛、征集控烟短信等,促进医务人员掌握控烟知识、戒烟方法和技巧。

  (3)帮助吸烟员工设计戒烟方案,进行药物治疗,消除因戒断症状而出现的恐惧心理,提供防止复吸的技术指导,最大限度地减少戒烟带来的不良反应。

  (4)对门诊、住院患者、家属和来访者进行控烟宣传。提供宣传材料或在患者就诊手册中加入控烟宣传内容,进行吸烟有害的健康宣传和促进。

  (5)医务人员对门诊及住院患者要询问吸烟情况,进行简短的劝阻和指导,提出戒烟建议,并在病历中记录。

  (六)提供戒烟指导和服务。

  1、在内科门诊设立戒烟门诊和咨询电话。

  2、各科室医务人员应掌握戒烟方法,对所有就诊者进行有针对性的、简短的戒烟询问和指导。

  3、戒烟医生对准备戒烟者制定有针对性的戒烟计划,进行戒烟干预,开展咨询指导和药物治疗并举的综合服务。

  4、对戒烟者进行定期随访,及时提供咨询指导,努力提高戒断率。

大学校医工作计划第4篇

北京中医药大学――唯一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的高等中医药院校,由教育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

北京中医药大学将“读经典、跟名师、多临床”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并且与总医院、302医院建立了合作关系。

该校中医学专业开设有“岐黄国医实验班”,学制9年,实行的是本科教育与博士教育相结合的模式,前五年按本科教学计划培养,后四年进入研究生阶段,第四年末对学生进行分流考核,对合格者采取直接攻读博士学位方式。此外,该专业在原有七年制的基础上推出的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卓越师培养计划(含中医学专业卓越中医师培养计划、中医学专业卓越中西医结合医师培养计划和中医学专业卓越针灸推拿医师培养计划)。

北京中医药大学的特色文科专业是英语(医学方向),学制五年,主要为医药行业外贸进出口和医学英语教学工作输送人才。

南京中医药大学――始建于1954年,江苏省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

该校名家云集,人才辈出,从这里走出了王玉川、王绵之等9位“国医大师”(占全国的三分之一)、5位中医药界院士(占全国的二分之一)。半个世纪以来,南京中医药大学主持编写了第一套中医高等教育教材和教学大纲,为新中国现代高等中医教育输送了第一批师资,培养并诞生了承淡安、叶橘泉等新中国中医药界最早的学部委员(院士),被誉为“新中国高等中医教育的摇篮”。

在人才培养方面,其中医学专业成立了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精诚计划班,主要从中医学专业学生中选择,组成一个“精诚计划”的试点班,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

南京中医药大学拥有全国医学古籍最多的图书馆,该图书馆还是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另外其针灸推拿专业实力相当强,经常有国际交流生过来学习,就业率也很高。当然,该校现在有一些崛起的学科,比方说心理学,前景也很看好。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央和地方共建、以广东省管理为主,国内首批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以及临床学专业学位、非医攻博试点单位,拥有硕士研究生推荐免试资格。

专业方面,中医学七年制(含中西医结合、针灸推拿方向)算得上学校本硕连读品牌专业。其余的,如五年制的中医也不错,与中医相关的专业应该说都可以。而其冷门专业中也有亮点。近年来其新办的管理类、经济类、计算机类专业,社会认知程度虽不高,但几乎每年就业率都是百分之百,而且就业质量非常好。此外,护理类专业虽然生源一般,但是就业率年年排全校第一。

学校承担的国家“973”“863”项目、国家攀登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数量与层次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居于前列。其富有特色的岭南医药教学还吸引了许多港澳台学生,该校在校台湾生数量居于全国中医药高等学校前列。

上海中医药大学――前身是上海中医学院,创建于1956年,校内有个百草园,以东侧南侧西侧三围之势围绕着上海中医药博物馆,将景观、科普和教学融为一体,与中药标本陈列馆相辅相成。

该校实行研究院与学校合署的管理体制,其中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是全国七大中医药研究中心之一。其贯彻以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育思想,突出中医药本科教育基础性地位,坚持将现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中医药师教育的优点有机结合。在本科生的培养中,除了引入现代技术以外,还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教育,所有学生都必须有一个短学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包括孔孟之道,还包括学习书法和碑帖知识。学校按照“一体两翼”的培养模式,即以具有深厚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为体,以现代科学技术和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为两翼,再加上个性化的名师传授熏陶,积极培养符合现代需求的高质量的中医药人才。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创办于1959年,目前已成为具有较高教学、科研、医疗水平的著名中医药高等学府,也是黑龙江省中医药教育、医疗、科技及北药开发工作的中心。

中医学的本硕连读七年制专业,传统的中医学、中药学、针灸推拿学是该校的优势专业。学校在中医和中药这两个专业当中分别设置了经典教学班和创新人才试验班。期中,经典教学班主要是强化经典医籍的学习,在教学内容安排上,突出中医临床基础和经典的学习;在实践教学方面,有六大类实践教学模式。经典班从大学二年级的下半学期开始,给每个同学配一个专业的导师,要求其在今后三年半的过程中每周都要跟导师去实习一次。如此算来,中医经典班的同学,五年的大学在校时间,临床跟老师实践的时间大概有将近两年半。考核方面,增加了专业经典的背诵考核,跟师学习每年要写五万字的学习心得笔记,另外还有跟师学习的备案记录等等。而中药学创新实验班则进行选拔入学,在中药学专业录取的学生里,根据高考成绩,单独选拔出少部分人,单独安排教学计划,单独考核管理。

天津中医药大学――始建于1958年并于1992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加挂中国传统医药国际学院校牌,是一所在国内同类院校处于先进水平、对外开放的教学研究型中医药大学。

中医学学科是该校最大、实力最强的学科,是省部级重点学科,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其针灸推拿学科为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以及天津市“重中之重”学科,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其中针灸推拿学本科专业2004年还被评为中国大学本科专业第一名,2005年被列入中国大学优秀本科专业。另外,其中医妇科学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儿科学、针灸推拿学等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专病)建设中心。

天津中医药大学招收本硕连读的学生,对中医学本科采取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模式,前期趋同,中后期学生可根据社会需求和本人特长选修中医临床、中西医临床医学、中医骨伤、美容和康复医学等不同的方向,以扩大就业空间。

山东中医药大学――儒家文化对中医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齐鲁大地作为儒家文化的发祥地,自古以来,名医辈出,扁鹊、淳于意、王叔和、钱乙、成无己、黄元御……山东中医药大学就位于齐鲁腹地――泉城济南,也即扁鹊故里。

大学校医工作计划第5篇

关键词 高校;居家养老;医疗服务模式

本文就以高校医院为依托开展高校居家养老人群医疗服务的优势、服务形式、内容、人员等方而作了些探讨。高校医院对高校社区居家养老人群开展医疗服务的优势

首先,随着新医改的深入,高校医院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已成必然选择,为高校社区居家养老人群提供医疗服务,是拓展医院业务,促进医院发展,更是高校医院的职责所在。其次,因为高校医院就近、方便及专业性,长期为高校老年教职工及社区老年居民提供医疗服务,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医患关系,方便全面掌握老年人的健康状况,特别近些年国家重点针对基层医务人员的业务培训极大地提高了高校医院医务人员的全科意识和综合服务能力。此外,高校医院隶属于高校管理,能同时得到卫生部门和高校政策、资金、人员等的各种支持,如高校强大的教学科研力量及设施,有的高校还设医学、心理学、社会工作专业,健伞的基层组织机构,如工会、离退休工作处、学生会等,将为校医院管理、开展志愿者和社工作、全科医护人才培养等提供支持。因此,高校医院开展高校社区居家养老人群医疗服务优势可谓得天独厚。高校居家养老人群医疗服务模式思考

采用多样化的居家养老医疗服务形式,满足不同类型老年人对居家养老社区医疗服务需求:①政府购买服务形式:指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由高校医院提供社区居家养老医疗服务的形式,特点是政府通过为居家养老居民购买居家养老医疗服务券、健康保险或居家护理险(如长期护理保险、临终护理险)等确保居家养老人群享有健康服务。我围尚不富裕,由政府全部承担居家养老医疗服务并不实际,但可通过发放政府购买的部分医疗项目免费服务券、提高社区居家养老医疗服务报销比例、提供专项补贴鼓励老年人购买健康保险及长期护理保险等保险产品、针对弱势老年人开展无偿或低收费的基本保障社区医疗服务等等,以体现尊重生命,人人享有社区居家养老医疗服务。②按生活自理程度分类服务形式:根据生活自理程度把居家养老老年人分为生活自理、半自理、不能白理3种人群,针对不同人群提供不同的居家养老医疗服务,特点是有限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各取所需。有研究提出对生活能够自理者主要开展健康教育增强自我保健意识,组织适宜的体育锻炼康复训练等活动,与居民订立契约式健康保健合同;半自理及不能自理老年人应开设家庭病床,定期上门巡诊,为照护者提供护理常识和技能培训,外出就医时提供上门接送等特殊服务。③按病症种类服务形式:根据老人所患病症种类,提供专项居家养老医疗服务,特点是有很强的针对性,方便同类患者一起管理,提高效率,针对病症不同阶段的健康问题南医疗服务团队修订实施健康促进计划、健康日标、评价效果等。如美国有专门为社区老年痴呆症患者提供的特别护理服务。研究表明通过实施多因素干预措施可降低社区老人跌倒发生率,居家医疗服务可强化城镇高血压患者依从性,促进血压的有效控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大学校医工作计划第6篇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我校 2009—2013 届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共381人,其中2009届55人,2010届78人,2011届85人,2012 届 72 人,2013 届 91 人;男性 143 人,女性228人;学生生源为全国各地。

1.2 方法

通过我校管理学院“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信息库”对工商管理专业2009—2013届毕业生的初次就业情况进行统计,根据信息库所记录的学生基本情况、毕业去向和就业单位名称等信息,经过加工整理,探寻5届毕业生初次的就业情况和就业趋势。

2 结果

我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情况见表1。2.1 参与“派遣”的学生比例下降“,二分”比例增加2009—2013 年间,参与“派遣”学生的人数从2009年的14.55%下降到2013年的8.79%,参与“二分”学生的比例从2009年的54.55%上升到2013年的60.44%。可以看出,这5年来,参与“派遣”的学生比例在缓慢下降,参与“二分”就业的学生比例在逐渐增加。

2.2 升学就读研究生的学生比例大幅增加,出国学生比例增加

2009—2013年间,工商管理专业读研究生学生人数比例从 2009 年的 16.36%上升到 2013 年的25.28%,出国学生的比例从2009年的3.63%上升到2013年的5.50%。可以看出,这5年来,读研究生学生人数及所占的比例都在增大,出国学生的人数及比例也在增加。

2.3 就业单位类型主要为企业,事业单位比例显著下降

2009—2013年5年间,进入企业的人数累计占学生总人数的59.06%,进入事业单位学生人数累计占到总人数的10.76%,读研究生人数累计占学生总人数的21.26%,读研究生人数与进入企业的累计总和占到当年学生总数的80%左右。从这5年来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读研究生和进入企业工作是我校工商管理专业就业的主要出路。

2.4 就业以医药类相关行业为主,但比例逐渐下降2009—2013年5年间,我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的行业分布为以医药行业为主(累计占到总人数的53.3%),但比例从2009年的60%下降到2013年的50.5%。可以看到,我校培养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既可以在医药相关的行业工作,同时也可以在其他行业工作,并且其他行业所占比例在逐渐增大。

2.5 回生源地或其他直辖市就业的学生大幅增加,继续留在北京的比例减少2009—2013年5年间,我校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回到本省或者其他直辖市就业的比例大幅增加,从2009年的12.72%上升到2013年的51.65%,继续留在北京的学生的比例显著减少。从5年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学生逐渐选择就业压力相对较小的本省或者其他直辖市,而不是选择继续留在北京。

3 讨论和分析

3.1 学生的就业思路正在发生转变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到,该专业的学生在进行自己的职业规划时,二成以上的学生选择就读研究生或出国深造,以此来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素质和专业素质;在就业地点的选择上,已经从原来的以北京为主发展转变成以其所在省或其他省会城市为主,这种改变彰显出学生就业思路的拓宽,学生已经不再把北京当成首选了,而选择就业压力相对较小的本省或其他省会城市;在就业单位类型的选择上,选择的就业单位类型主要为企业,可见该专业本科毕业的学生已经不再一味追求事业单位了,这也和当今的就业大趋势是一致的。

3.2 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要与专业学习齐头并进统计结果表明,该专业的学生就业仍以医药类相关专业为主,但比例在逐渐下降,显示出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多向性正在逐渐形成。而在大学的学习生活中,学生往往比较重视专业课的学习,殊不知,在大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对综合能力的要求更是越来越高。用人单位在选人用人的过程中,更加看重学生的英语水平、计算机技能、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综合能力,也会看重学生的实习经历、大学期间担任学生干部及参加社会实践的经历。这就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务必注意自己综合能力的提高,从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3.3 学生的职业规划要从低年级抓起,要建立起全程化的职业规划教育理念

职业规划,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进行持续的、系统的计划的过程,是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在对个人和内外环境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一个人的事业发展目标,并选择实现这一事业目标的职业或岗位,编制相应的工作、教育和培训行动的计划,对每一步骤的时间、项目和措施作出合理的安排。在自己的职业规划上,经常有学生抱怨“下手太晚”,学生在一年级和二年级主要是以基础课的学习为主,三年级和四年级才会学习专业课程,使得大部分学生对本专业的基本情况知之甚晚,荒废了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大部分美好时光,毕业的时候经常是后悔晚矣。建议从大一新生入学教育的时候就开设本专业基本情况介绍的课程,使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情况早了解,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早规划。同时,在学生的课程体系设置中,建议低年级学生开设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高年级学生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等相关课程,从而建立全程化的职业规划教育理念。

3.4 人才培养要突出中医药行业特色

行业特色指原隶属于国务院某部门或行业,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后归口于教育部等部门主管的一些院校或专业,但仍应具有鲜明行业办学特色及突出的优势学科。中医药高等院校开设工商管理专业,其“目标”客户通常是医药行业相关的用人单位,所以在人才培养上必须要立足于中医药行业特色,培养既懂医药知识,又懂管理知识的高度复合型人才。把高等中医药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做强、做实、做大,让更多的学生在本科的学习过程中受益,从而为今后的工作或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3.5 专业方向调整要与时俱进

大学校医工作计划第7篇

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从学习文件、广泛调研、充分论证、拟定初稿、试行到应用完善,体现了一个科学、民主的决策过程。必须得到校领导的重视,主管部门、二级院系和教研室多方面的协同努力,才能得以修订完善。因此,在修订的过程中,学校各级领导和全体教师要从思想上充分认识修订方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一是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二是随着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和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原有医学人才培养方案已不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适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已成为必然;三是只有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才能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2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指导思想

回顾我校五十多年的办学历程,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要为广西及周边民族地区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级应用型医学人才。为此,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应毫不动摇地继续围绕学校办学定位,按新时期医学人才要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就要求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首先要树立现代教育观念,正确理解新时期的教育观和人才观,树立以创新人才教育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思想。其次,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要注意总结本校办学的历史经验,尤其是近十年来培养人才取得的主要成绩,同时也要认真反思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将创新教育思想和行为贯穿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思路,构建创新型临床医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3从学校实际出发。认真落实教育部、卫生部颁布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一临床医学专业(试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教育部、卫生部制定的<标准》,反映了医学教育所面临的国际形势、国内环境和社会期待,是规范教学管理行为、制定教学计划的依据。根据<标准》的具体要求,必须结合学校自身的特点和实际,围绕办学宗旨和人才培养目标,切实修订好人才培养方案。首先要深刻领会<标准》对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标准》明确要求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备初步临床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医学毕业生。毕业生作为一名医院从业人员,必须有能力从事医疗卫生服务工作,必须能够在日新月异的医学环境中保持医学业务水平的持续更新,这取决于医学生在校期间获得的教育培训和学习方法的掌握。<标准》分别对毕业生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目标和知识目标提出了具体要求。学校要使毕业生达到该基本要求,就必须认真贯彻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目前,国内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还延续以系统掌握学科专业知识为人才培养取向,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能力薄弱,缺乏职业素质,工作适应期偏长【2】。为此,要重视搞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将其列为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内容。

3.1坚持德育为先,促进医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结合学校实际,建立医德教育的新体系】。要强化以医德和职业精神为内容的职业素质教育,培养学生道德责任感。要采用多种形式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强化人文关怀精神和人际沟通技能的培养。要弘扬“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右医精神,践行大医精诚校训,培养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德才兼备医学人才。

3.2加快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医学生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强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加强医学教育工作的核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提高医学质量的关键”。明确提出要切实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①积极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构建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新型课程体系。②着力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模式。③加强考试和教学评价方法改革,建立科学的考试方法和教学评价机制。

4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原则。修订好教学计划

众所周知,教学计划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是学校组织教学活动、管理教学过程、进行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估的主要依据L4J。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根据教学需要要自主制定教学计划。要制定既科学合理,又符合本校实际和适应医学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同时既保证教学质量,又富有本校特色的教学计划。首先认真分析过去修订教学计划中的不足之处,正确处理好以下问题。

4.1要提高认识,明确思路教学计划反映学校各级领导和教学管理者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如果认识不清,观念陈旧,就不可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首先要认识到传统教学计划中存在着单一的培养模式,存在课时负担过重、个性被制约、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僵化等问题。要充分认识到新的教学计划必须适应新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变革和国际医学教育发展趋势。

4.2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综合素质传统教学计划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重传授理论知识,轻实践能力培养。在制定新的教学计划中,要认真落实卫生部、教育部颁布的<医学教育临床实践管理暂行规定》相关精神,规范临床实践教学行为,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提高临床实践教学质量。同时,要创新临床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积极推进实验教学的整合,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到农村和社区进行社会实践,系统培养学生社会能力,完善临床见习、毕业实习和社区卫生服务实践教学大纲。

大学校医工作计划第8篇

关键词关键词:高等医学院校;实验室建设;计算机公共教学平台;资源共享

中图分类号:G4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10019503

基金项目:新疆医科大学科研创新基金项目(XJC201215)

作者简介:吴淼(1981-),男,硕士, 新疆医科大学医学工程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人工智能。

0引言

我国高等院校的教育大多趋向综合性或交叉性的学科专业设置,在综合性大学中形成了许多不同医学专业学制(四年制、五年制、七年制和八年制)在一定时期并存的现状,呈现多校区的分布状态。随着国家整体数字化建设的发展,医院信息系统、远程医疗、远程医学教育、医疗保险系统、公共卫生系统、疾病预防预警控制系统、社区医疗保健系统等数字医学系统广泛深入到医疗健康的所有部门和业务工作中。面对快速发展的数字医学大环境,高等医学院校应当在逐步调整计算机相关课程体系结构和教学内容的同时,配合医学课程建设的需求,加速信息化大环境下的教学实验室公共资源平台的建设[1]。整合资源、统筹规划,构建共享度高、开放性好的实验教学大平台,使有限的资金投入得到更有效的利用,是我校近阶段的一项重要任务[2]。

1信息化环境下高等医学院校各学科教学现状与发展需求

1.1计算机相关基础课程设置调整趋势

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与清华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的《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指出,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教育,是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教育[3]。在这一原则指导下,各高等院校从本校各专业培养学生的需求和目标出发,设置各自的计算机相关基础课程的体系结构[4]。针对我国信息技术已渗透到医学基础的深层研究,专业化的计算机医学应用技术成为医学生应该且必须掌握的常规技术的现状,我校医科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按“文化基础、网络基础技术程序设计和应用技术、数据库技术医药信息学”三段式课程教学体系结构展开。第一段的课程在围绕计算机网络技术,提高学生计算机和网络操作应用能力的同时,并辅以数据库技术初步使用能力的训练;第二段的课程,根据医学各类专业的需求选择性地开设VC、VB或Java等程序设计类课程和SQL数据库或计算机网络技术、网页与多媒体制作等相关课程;第三段则紧密联系医学应用需求,以“医学信息学”课程为主。根据校医学科学教育发展的趋势和现状,将医学信息学的课程内容定位在医学信息采集、数据编码、数据存储与传输,生物医学信号处理、医学图像处理、医学专家系统、医学计算机仿真和医院信息系统(HIS)等方面,介绍人体医学信息的产生、采集、编码、处理和应用,以及如何利用计算机网络组成信息系统的原理、规律和技术,为医学生全面、正确认识和应用医疗服务环境中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打下基础。

1.2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与计算机相关课程教学现状

大多数高等院校在整并后,基本是呈多校区分布状态,某些学科专业则前期后期教学在不同校区进行[5]。笔者所在的学校各类医学相关的二级学院的各专业前一年或前两年在大学城校区进行公共课基础教学,三年或四年在医学院校区(北校区)进行医学专业课程的教学。随着在医学院校区的各医学专业教学与实验教学改革的发展,医学专业各类课程利用计算机实验环境进行医学数字化实验和系统设计的创新性实验以及计算机化教学考试改革的需求不断增加。而一些小专业(如医学检验和生物医学工程)在后期的专业教学中,为了强化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尽早感知医院的数字化工作环境,需要有模拟的虚拟环境进行实验训练;同时一些与计算机相关的理工课程也需要完备的计算机软硬件实验环境。

面对跨校区的早期医学实验教学和后期的专业教学中门类繁杂的实验需求,是为各个专业实验课程建立完全独立的实验环境,还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构建资源共享的实验环境?这成为计算机实验室建设和持续发展必须关注的重要问题,也是如何将教学、实验教学和学生科研的资源有机融合,用最合理的投入获取尽可能高的利用率,实现真正意义上校园资源共享的关键问题。

2资源完全共享的计算机公共教学平台搭建

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结构发生变化后,配合医学课程教学改革,计算机实验室的实验教学功能必须从单一的计算机实验转变为与医学教育密切结合的,可提供满足现代数字化医院信息技术技能训练的多功能实验教学环境。尤其在跨校区的教学分布环境下,组合多门类课程实验,重新规划实验室功能,进而建立资源可完全共享的计算机公共教学平台,实现教学、实验、科研和社会服务在公共平台上的集成。

2.1实验室建设目标

医学多媒体实验教学成效的高低与提供实现多媒体实验教学网络基础平台的建设水平息息相关,配合计算机相关课程的调整和医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需求,把计算机教学的改革、实验室的建设与数字化校园网的建设融合到一体[6]。通过教改项目,设定实验室改革总目标,即以校园网作为平台,以医学知识库及医学多媒体教学资源库为基础,以网络远程教学作为手段,实现计算机的立体化教学;以医学信息学实验为目标,整合现有的计算机实验课程,创建以医学知识库和临床电子病历为核心的HIS(医院信息系统)仿真教学系统;以现有的医学实验课程为背景,创建医学形态类和功能类的数字化实验课程;以学校附属医院的数据中心为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教学科研资源,创建辅助医学信息分析和挖掘的教学及研究的虚拟平台,完善公共网络实验教学平台及计算机化考试环境。

2.2计算机公共教学平台的网络架构和建设

依照上述实验室建设的目标与定位,考虑到医学院学生前后期教学跨校区且专业课程门类繁杂,各类医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迫切需要在网络环境下展开。在学校一期“985工程”的投入建设下,经过分段实施建设计划,医学院计算机中心在北校区建设了各学科共用的计算机公共教学平台(又名医学数字化实验室)。该平台采用了校园网下的Intranet分级网络群集结构,如图1所示,并组建了各学科资源共享的服务器组群的接口平台,适度将各类医学课程、与计算机相关课程所需的实验教学软件分别配置在4个实验机房的软件平台上,建设了一个各学科共用、技术规范、环境统一的数字化实验教学网络平台。同

时针对各学科的标准化考试,构建了基于局域网的数字化考试平台,该考试平台可提供医学各学科课程自主进行组题、考试、自动改卷,并实现了跨校区远程考试收发试卷。计算机公共教学平台作为医学教学的一个重要支撑平台,已逐渐从单纯的计算机教学实验环境转变成可以为医学教学服务的多功能公共教学实验环境[7]。

医学数字化实验室拥有实验面积约500m2,下设1个主控室、4个网络多媒体综合实验室、1个多功能专业实验室、1个图像工作室,约有各类中、小型服务器12台,多媒体学生工作站212台,通用实验微机30台,路由器、交换机等网络设备12台,各类电化教学设备4台(套)。实验室的4个多媒体实验室的工作站与主控室的12台高性能服务器联合组成了一个独立的1 000M主干、100M到桌面的Intranet网,再通过校园网接入Internet,并且具有自己的WWW、FTP、Email服务和计费管理系统,可提供学生进行计算机网络的软硬件实验,如图2所示。

2.3计算机公共教学平台实施成果

计算机公共教学平台建成后,实现了一个大班(4~5个实验小班)同时进行实验教学,并完成了医院信息系统仿真教学环境的建设,投入使用将近5年。截至目前的统计,该计算机公共教学平台面向新疆医科大学全体在读学生实行全天12小时开放(8:30-17:00,18:30-21:30),面向主校区各层次各专业的医学生和各层次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开设了43门实验课程,每年累计接纳课程实验学生人数约4 300人,自主实验学生人数约2 000人,机时数为824学时,人时数约159 816学时。此外,协助药理教研室、病理教研室、解剖教研室和生化教研室进行教学改革实验,实现了药理、病理课程、人体解剖课程和生化课程的网络考试,累计共进行了7次相关课程共计1 910人的计算机化考试工作。在完成平台建设使用的过程中发表教改文章9篇;主编或参编“医药计算机应用基础”、“医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实验指导”等8本教材;开展教改、科研和学生科研活动约26项。目前,除了向医学检验专业和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生开设“医院信息系统”的仿真实验,还为医学研究生开设了生物数学模型仿真实验、医学影像论实验、图形图像分析仿真实验教学,如图3所示。

3计算机公共教学平台可持续发展思路

为适应医学数字化技术环境下医学生的知识和能力需求,笔者所在学校充分利用计算机公共教学平台资源统筹规划和高度共享的优势,从全局、前瞻性发展的合理配置规划角度出发,积极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计算机公共教学平台。该平台下一阶段的建设应该与学校网络与教育技术中心、医学基础实验室合作,培养一支适应医学数字化教学的教师和技术队伍,形成综合环境;开设医学数字化实验课程,制定相关课件资料的交换标准和规范,规划和设计医学课件资料仓库的结构,逐步建设医学形态类和功能类的网络实验教学模拟环境。本校现正在筹划开设的平台和项目有:“医学形态类实验课程数字化仿真平台的构建”,旨在支持医学各科实验教学中的多媒体教学和网络应用(如阅图训练与考核);“医学功能类实验课程数字化仿真平台的构建”,旨在结合医学各科和医学临床,构造离线临床信号分析的数字化实验环境;进一步与各科实验

教师合作,开设“基于数字图谱的数字化实验项目”(如脑结构的三维重构、数字化人体器官解剖模拟实验);设计和引进医学功能类的网上模拟实验软件,进一步与各科实验教师合作,开设基于信号处理的数字化实验项目(如脑电、心电信号分析);“医学功能类实验课程数字化实验教学平台” 可以让医学生可以利用平台所提供的工具去学习临床的先进诊断技术,并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的思考,拓宽他们的联想思维,促进他们研究新的诊断技术。

4结语

医学院校计算机公共教学平台的建设从信息技术层面提升了当前医学教学改革的深度与力度。为适应医学数字化技术环境下医学生的知识和能力需求,创造一个面向医学生的医学数字化学习和科研环境,是医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全新探索和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邹赛德,卢初袆,刘燕.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校园数字化教学环境的建设[J].教学研究与实践,2006(8):541547.

[2]赵爱玲,崔朝军.构建计算机实验教学平台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校科技,2012(5):3940.

[3]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课题研究组.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3]刘燕,邹赛德,何建璋,等.论高等医学院校计算机相关课程设置重构[J].医学信息,2005,18(4):300302.

[4]刘燕,练伟,刘洪刚,等.依托校园网的课程教学及其管理[J].教学研究与实践,2006(8):417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