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深秋的诗句深秋的诗词

深秋的诗句深秋的诗词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10 14:54:20

深秋的诗句深秋的诗词

深秋的诗句深秋的诗词第1篇

关键词:芭蕉;禅寂;杜甫

1“俳圣”

松尾芭蕉(1644~1694),是日本江户时代著名的俳谐诗人。松尾芭蕉丰富多彩的俳句,被推崇为俳谐的典范,形成了日本俳句史上的黄金时代,因而被尊称为“俳圣”。芭蕉对中国诗文很有素养,他喜爱庄子的蝴蝶梦以至王齐物论的哲学,崇尚李白、杜甫的高逸诗境,这在他的文集句中可以反映出来,比如“蝴蝶哟,蝴蝶,请问何为唐土徘谐?”“你哟蝴蝶,我哟庄子,梦之心”。又如“今夜三井寺,月亮来敲门” 此句是将贾岛“僧敲月下门”改作的。“迷蒙马背眠,月随残梦天边远,淡淡起茶烟。”这句有杜牧《早行》残梦的意境,也会让人想起苏轼的“马上续残梦,不知朝日升”诗句。

2“禅寂” 和“悲秋”

芭蕉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善于选取最能反映思想感情的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使客观的景物一一成为诗人主观感情意识的对应物,将抒情与写景完美和谐地结合起来,并能把上下景物有机的统一起来,浑然成为一体,不仅使画面色泽丰富协调,而且有很强的立体感。在他的俳句中,有很多通过平淡的东西体现了“禅寂”和“悲秋”的主题。以下例举芭蕉几首有代表性的俳句与中国古诗词进行比较。

2.1芭蕉俳句中的禅寂

古池や蛙飞びこむ水の音/古池塘呀,青蛙跳入水声响。

芭蕉的这首《古池》是在日本俳坛具有重大影响的名俳。它体现的意境是:在极幽寂的境界突然听到青蛙跃入池塘而响起水声。以一瞬间的小动作水声波动了大静的周围。

闲かさや 岩にしみ入る 蝉の声/寂静里蝉声渗入岩石。以上两句都是用“动”反衬“静”的写法,表现了幽寂、闲情、余情、纤细的情境,体现了作者幽思微情的境界。以水声和蝉声反衬了周围的寂静,与梁朝王籍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菊の香や 奈良には古き たち/重九奈良风光好,古佛长伴香。这也是淡雅之作。“寂”与“禅”结合,带上宗教性的色彩。体现了禅宗的“孤绝”精神。此句淡淡写来,使人仿佛身历其境,得闻黄花清香,具有幽雅和宁静的情调。试看张继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枫桥夜泊》)”这是唐朝著名的诗句,不但在中国脍炙人口,而且在日本也妇孺皆知。姑苏城外的寒山古寺,在葱郁的林木中依稀可见。那悠扬的钟声在诗人听来是多么凄凉,此情此景怎能不使抑郁满怀的诗人更增添几分哀愁呢!

王维的诗句“爱染日已薄,禅寂日已固”(《偶然作》”)“一悟寂为乐,此生间有余”(《反复釜山憎》)。唐诗这种“禅寂”的思想,早就影响着日本古代和歌,比如藤原俊成编撰的《千载集》中“寂”句就已经带上这种“禅寂”的倾向,而这种思想倾向到《新古今和歌集》就更加明显,出现积极肯定“寂”的歌,于是出现西行、慈圆的“寂”形象化。芭蕉的“风雅之寂”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在和汉两种思想的接点上,确立在风雅之城上,贯彻其风雅之寂。

2.2芭蕉俳句中的悲秋

悲秋是中国古代诗词的一个极重要的主题,悲秋诗词承载了重大而丰富的内涵,悲秋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母题,写秋之悲凉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大特点,刘禹锡有诗曰:“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而表现苍凉与寂寥也是“蕉风”的一大特点。芭蕉的俳句中有很多是描写秋天的,其中最典型的两句是:枯枝に からすのとまりけり 秋の暮/寒鸦宿枯枝,深秋日暮时。この道や 行く人なしに 秋の暮れ/秋日黄昏,此路无行人。这两句是芭蕉闲寂句风的名作,与寒山的“寒岩深更好,无人行此道”,耿的“古道无人行,秋风动禾黍”不无关联。读此俳句,秋天暮色中黑色乌鸦栖息于枯枝上的寂寥情景跃然进入我们的想象,它写尽了暮秋的凄凉光景。凄风冷雨中,旅人独自走在无人的路上,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想到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经典之作,元人周德清曾评之为“元人之冠”。全文没有一个字提到秋,但恰恰写出了经典的秋天景色,其感受也是传统的秋天的忧思。

从以上的对比可以看出,芭蕉的俳句从的意境、风格、写作技巧等方面都可以看到受到中国古诗“孤”“、寂”的诗境的深刻影响。

3杜甫对芭蕉的影响

在汉诗人中,杜甫对芭蕉的影响最大。他的俳句“忆老杜(杜甫)――西风拂续时,感叹秋声者无子”与杜甫《白帝城最高楼》“杖藜叹世者谁子”句法相似。芭蕉隐居的草庵最初由杜甫诗句“门泊东吴万里船”而取名为“泊船堂”,芭蕉的俳句「芭蕉野分してに雨をく夜哉(风狂雨暴卷芭蕉,大盆听雨秋夜遥)显然是读了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后有感而作。而芭蕉与杜甫的思想、人生,尤其是他们的境遇、以及各自的旅行都有非常多相似之处。

芭蕉把他的生活沉浸在艺术之中,他一生喜爱旅游,在旅行中,芭蕉写出了很多游记的名作,在游记中写了很多闪烁着珠玉般的俳句。他多年漂泊各地,接触山野人民生活,把自然美升华为艺术美,创造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以下是芭蕉的俳句和杜甫诗的对比。

旅に病んで 梦は枯野を かけめぐる/卧病天涯人事绝,梦魂长绕枯野枝。据说这是芭蕉的绝笔,流露了客中沾疾自知不起的绝望心情。老病随身,凄楚孤独,梦魂无处可托,只能在荒郊绕枯树野枝,异乡寒夜凄凉的心情跃然之上。杜甫的“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江汉》)诗人说自己流落异乡,就好像一片浮云在遥远的天边飘荡,寂寞中只有孤月作伴,共度漫漫长夜的片云和孤月。芭蕉和杜甫的晚年情境何其相似!

初雨猿も小蓑を欲しげな/寒雨衣尽湿,行人冷凄凄。猿鸣声哀苦,想是要蓑衣。此句是松尾芭蕉1684年在旅途中创作的一首著名的俳句。芭蕉的这句“猿句”令人想起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的这首诗用猿猴鸣叫声的悲哀表现了作者远离家乡,拖着病弱之躯、孤独地旅行的情景,体现了羁旅者的悲凉、孤寂。叶渭渠先生说芭蕉的这句“猿句”是“松尾芭蕉模仿杜甫诗歌从形似到神似的完成,反映了芭蕉俳谐向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精神的靠近,是芭蕉‘尝李杜之心酒’创作理想的实现”。

4结语

芭蕉开创的“蕉风俳偕”是日本诗歌史上的里程碑。芭蕉借助中国古代文学思想创立了“造化随顺”、“风雅之诚”等俳谐理念,将俳句改造成了与汉诗、和歌相媲美的风雅的诗文学,芭蕉的作品既保留了俳句的俳谐性,又具备了诗歌的高雅性,成为雅俗共赏的诗文学。

参考文献:

[1] 彭恩华.日本俳句史[M].学林出版社,2004.

[2] 王洪.古代诗歌鉴赏词典[M].北京燕山出版社,1989.

[3] 叶渭渠.日本文学思潮史[M].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

[4] 松尾芭蕉.日本古典俳句选[M].林林,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深秋的诗句深秋的诗词第2篇

月亮是悬挂在天空的一首诗!有人说:我们的文学至少有一半是月光文学。中秋节是月亮的节日,谈中秋节的诗句,首先得谈月光文学。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北宋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苏轼的"此身此夜不长好,明年明月何处看。"欧阳修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王实甫的"待月西厢下,迎风半户开。"

李白中秋节的诗句

《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这首诗写诗人在月夜花下独酌,无人亲近的冷落情景。诗人运用丰富的想像,表现自己的一种复杂感情。

杜甫中秋节的诗句

杜甫(712-770),唐代伟大诗人。

《八月十五夜月》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白居易中秋节的诗句

白居易(772-846),唐代伟大诗人。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李商隐中秋节的诗句

李商隐(812-约858),唐代杰出诗人,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生。

《嫦娥》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霜月》

初闻征雁已无婵,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张九龄中秋节的诗句

张九龄(678-740),字自寿,一名博物,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和诗人。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后世称之为"开元贤相"、"岭南第一人"。

《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王建中秋节的诗句

王建(约767-831),字仲初,世称王司马,唐代诗人,写了大量的乐府,同情百姓疾苦。

《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苏轼中秋节的词句

苏轼(1036-1101),北宋伟大的文学家,四川眉山人,号东坡居士。他学识渊博,才情卓绝。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就中秋词而言,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怀子由》最为有名。

《水调歌头·中秋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丙辰,是北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

辛弃疾中秋节的词句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深秋的诗句深秋的诗词第3篇

要鉴赏古诗,文化积累与生活体验愈丰富愈好,古诗读得愈多愈好,但这些不是靠高三总复习阶段的突击可以解决的。倒是了解一些古典诗歌鉴赏的基本常识,学会灵活调用已有的知识储备,对提高诗歌考试成绩大有好处。

一.梳理风格流派,夯实阅读底蕴

“风格”是指诗人在选择题材、塑造形象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形成的创作特色。如在古代,陶渊明的诗恬淡平和,王维的诗诗中有画,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流派”主要指诗歌的流派和词的流派。古代诗歌的流派主要产生在盛唐,如边塞诗、田园诗、山水诗等;词的流派在宋代比较成熟,有豪放和婉约两大流派。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婉约派以柳永、李清照为代表。另外,《诗经》开创了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并被汉乐府民歌、建安诗人、杜甫、白居易等一代又一代的大诗人所发扬广大,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反映人民的愿望。屈原开创了古代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并被李白、李贺、苏轼等优秀的诗人继承并发扬光大。

高考复习时,把我们中学阶段接触过的诗人梳理分类,作为阅读欣赏的知识底蕴,以便居高临下,审诗度题。

二.了解诗歌一般特点,掌握常见艺术技巧

(一)诗歌的一般特点:1、抒情性。诗歌是用来抒发感情的。看懂一首诗,就是要去领会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读古诗应该带着这个明确的目的。2、含蓄性。诗歌大都借助形象传达感情。由于感情寄托在形象里,所以诗歌抒情大都较为含蓄。3、跳跃性。古诗篇幅短,字数有限,又讲究平仄,所以多用省略、倒装、跳跃等形式,所以要适当补充,学会复位,合理想象,才能整体把握诗歌的意境。

如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古代诗歌题《思远人》“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问: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

分析:这首词涉及作者感情的句子是第二句“千里念行客”,但顺序不当,正常语序应为“念千里行客”,再结合题目“思远人”,即可知道,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而“红叶黄花”为秋季特有的意象,秋天天气逐渐变冷,叶子由绿变红,秋天的花儿只有黄色的,“秋意晚”即晚秋、深秋,这一句虽为写景,但景中含情,寓情于景,以起兴的手法,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来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的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二)诗歌的艺术手法包括: 1、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拟人、反复、衬托、象征、对偶、互文、对比、借代、顶针等。2、各种表达手法,如: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3、各种抒情手法,(1)直接抒情。(2)间接抒情,包括:a借景抒情,b寓情于景,c情景交融,d乐景写哀情,e哀景写哀情,f托物抒情。以上六种也称景情关系。4、各种写景手法,如:(1)虚实结合,(2)动静结合,(3)视听结合,(4)高低结合,(5)远近结合,(6)点面结合,(7)工描,(8)白描等。

三.坚持整体把握的原则,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要有读懂诗作的信心和认真读进去的心态,先逐句串读,把握全诗大意,再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细品词句。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独钓寒江雪”一句耐人寻味,但只有把后两句放到与前两句的联系中,意识到“独钓”的辽阔空寂的大背景,渲染着钓者的孤独,才可能真正领会诗人所表现的意境。

四.调动背景知识,会利用标题、注释等合理推断

一些考题,为考生提供了写作背景、作者情况、个别字词的注释等,解题时要注意充分利用。如钱起的《赠阙下裴舍人》:“二月黄鹂飞上林,春城紫禁晓阴阴。阳和不散穷途恨,霄汉常悬捧日心。献赋十年犹未遇,羞将白发对华簪。”此诗为作者落第期间所作,献给在朝姓裴的中书舍人,希望得到引荐。问:这首诗表现出诗人的哪些感情?如果没有注释,这首诗不好理解,很难把握。但有了注释,就好办多了。既然告诉你是“落第期间所作”,那一定表现诗人十年科举考试失利的遗憾和惭愧之情;既“希望得到引荐”那一定表现诗人希望得到裴舍人赏识、举荐的殷切之情;当然,诗人愿为朝廷效力之情也表露无遗。

深秋的诗句深秋的诗词第4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诗词 鉴赏 大学语文

引言

我国高校语文教学中古典诗词一直是教学重点,这些经典作品是以古汉语语言为表现手法为我们提供古典的情感体验和审美经验。在高校语文教学中应以诗词文本赏析为主,避免教学形式大于内容。目前,语文课堂广泛应用多媒体等现代计算机技术,这种形式超过内容的模式喧宾夺主,淡化了语文诗词教学内容。教育部在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语文课堂上,让大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所理解的,才能成为自己的,这才是真正掌握的知识。”因此,高校语文课堂上的文学诗词教学要体现并达到语文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要避免授课形式的过分花样化,在基于古典诗词文学教学的根本目的上,应加强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自主选择,认真思考,探索创新。以下笔者就高校语文教学中的文学诗词鉴赏教学来具体分析。

一、语文课前预习:知诗人,解诗题

唐代诗人白居易曾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观点,这既是古训,又是历代文人对文学诗词创作的一种概括。中国古典诗词创作通常是将自然风光、四季交替与明月阴晴圆缺或周边人事的悲欢离合巧妙糅合,构筑出天人合一的审美意境。诗词常常是作者的经历、思想、情感的外现。因此,在高校语文文学诗词鉴赏课程中,学生在课前要对诗人所处的创作时代、人生经历、诗词精神内涵等“创作背景”有所研究,这有助于我们准确理解诗歌的内容及所抒发的情感。

一是要在课前查询预习,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主要成就以及一些趣闻轶事,用这种方式来了解诗人所处时代与创作经历。在语文课前,让大学生利用各类学习资源(图书、网络、媒体等)进行了解诗人,通过收集整理作品的背景,培养了学生对资料的整合能力,并且有助于学生对文学诗词意境的理解和对整体感情基调的领悟。二是了解文学诗词的创作背景,解诗题:从《文心雕龙》中说:“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这些流传千古的文学佳作都是诗人在人生不同阶段、相对独特的自然环境下、所处事情中等情况下因触动内心情感而创作的文学诗词。例如:唐代诗仙李白的七言绝句《赠汪伦》的赏析中,授课教师可先讲述汪伦用计诚邀李白到桃花潭做客的轶事,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两人相聚临别时,李白即兴写下《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于是这首诗就成为歌咏友情的千古名篇佳作。如此,学生会在兴趣大增的同时加深对此诗题的理解。

二、文学诗词鉴赏要求:抓字眼,明诗意

古典诗词的创作有其独特的特质,作者利用前后字词内容的“对仗” “平仄”“押韵”等文学手法,使作品内容丰富多变并突出了汉语的表现力。文学诗词的前后呼应与内容升华,诗词具有抑扬顿挫的鲜明节奏,回环往复的韵致读来令人豁然开朗,为作品带来诗句的形式建筑美和深刻的内涵。而前后语句的押韵与平仄使人读起来朗朗上口,带来诗词的音乐律感之美。

古代文人在进行创作时利用词序的倒置、语句的浓缩、前后成分的省略等手法,这成为今天大学生赏析文学诗词的障碍。在这个教学环节中语文教师要运用多种方式,具体的教学方法简称“换、留、扩、补”四个关键点来对赏析的佳作进行解字析句、排除难点疑点,从而达到明意和扫除赏析障碍的目的。1.在赏析文学诗词时,更换一些古今用法、意义存在差异的字词,把这些字词更换为另一个词称之为“换”。如“儿童急走追黄蝶”的“走”古今意义差异较大。但更换的词语通常不及原文中的词语传神,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更换为“到、过、来、回”等字,与原文比照不能更好地传达作品的意蕴。2.在高校语文教学中,学生在赏析文学诗词时理解文学作品要保留古今通用的人名、地名、词语等称之为“留”。例如:在诗仙李白名作《赠汪伦》中的地名“桃花潭”、 人名“汪伦”和古今通用的名词“岸上”“声”等词语,在解析全文时候中要有所保留。3.把古典诗词中浓缩的词语,按照今译展开称之为“扩”。例如:柳宗元《江雪》中的“孤舟蓑笠翁”扩展为今译: 有一位头戴斗笠、身着蓑衣的老渔翁,在一条孤单的小船上。4.对古典诗词进行补充,来增添诗词中留白成分称之为“补”。如唐代诗人贾岛的古诗作品《寻隐者不遇》中的“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这句诗词中省略了人物是谁问和问的内容,在对诗词赏析时要给予补充使之意思完整。高校语文教材中选取的文学诗词通常是篇章构思新颖、主题立意高远、语言底蕴深厚的千古名篇佳作。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诗词中生动传神的字词来引导学生在剖析其语言中品味赏析。

三、品读文学诗词:想意境,悟诗情

古典文学诗词往往只有短短的几句,所描绘的内容通常是自然场景、生活场景或表达个人所思所感的情景相融而成的文学境界。文学诗词语句精美的标准是看其内容是否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诗的境界,优秀的文学诗词在字里行间中满是意与境的和谐统一,字句珠玑所传达的感情表达的总是淋漓尽致。文学理论类学者把“意境”作为衡量文学诗词优劣的标准之一,意境之美也是基于通过优美的字词搭配来表达。因此,高效语文课堂中的文学诗词鉴赏的教学难点是对诗词的深层感悟。宋代诗人陆游曾云:“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这句诗道出了文学诗词鉴赏的真谛――“诗贵悟”。由于优秀的古代诗词本身所包含的语言美、意境美、韵律美等,对于读者的感染力非常强,因此高校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关注引导学生感受诗中蕴涵的情感及对诗中意境的想象与感悟。为了达到这个教学要求,教师要运用多元化的语文教学理念,使语文文学诗词鉴赏教学丰富起来,通过渲染意境让学生入情入境。例如,在赏析诗人陈子昂的代表作《登幽州台歌》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这首诗中并没有描绘很具体的场景与人物,但因在诗中表现了“心事浩茫连广宇”的空旷时空,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诗词中透露了诗人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的壮志难酬的复杂心情,令我们久久回味。

文学诗词鉴赏中意境显得尤为重要,以下笔者以文学诗词中与“秋雨”相关的作品进行说明:伴随着斗转星移与四季交替,走过风花雪月的时空,那些风雨相伴的日子中,触动了诗人细腻多感的心田,吟咏出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文学佳作。今天,让我们品读这些文学作品中的流年,感受那时那地作者独特的思绪与感悟。诗人王安石的代表作《江上》:“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风格萧散疏朗,清丽婉约,传达出浓郁的文人墨客的审美情趣。诗人白居易在《秋雨夜眠》中写道:“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秋夜的雨声敲打着人们的心灵深处,在四季的年轮中,秋夜的雨就如同人生的中年后阶段,经历了沧桑,有着人生浮沉后的沧桑之感,然而更多的是岁月洗礼后的沉静。诗人李商隐在《宿骆氏亭怀崔雍崔衮》中描绘了秋雨的场景,“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春天的雨浪漫,夏日的雨倾盆,而秋日的雨淅淅沥沥,点点滴滴地融入诗人的心田。秋雨对于历尽坎坷的人而言,更多的还是惆怅和哀伤。有时候反而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了。王维中年时期的作品大多带有一丝感悟与禅意,在佳作《秋夜独坐》中描写了秋夜的雨,诗人在雨天的孤寂场景中忘怀得失,在灯下心静如镜,悠然听“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山果落地、虫鸣山岩的声音夹杂着淅淅沥沥的雨声像是山林中一首优美动听的小夜曲。此外,宋代诗人文同的《北斋雨后》描写了秋雨之后的美妙场景,“雨后双禽来占竹,秋深一蝶下寻花”。在他们的笔下,秋季的雨天是空旷的、静谧的,带有浓浓的安闲而疏淡的情感,就像生命的自由境界,随遇而安般的自然适意,在宁静淡远之中透出生机勃勃。

有意境的诗,都是有“韵味”的诗。诗人李商隐以《锦瑟》为意境的代表作也值得我们反复细细品读:“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通过既鲜明又朦胧的诗词意象,曲折地表现了作者的感怀情思,可算是韵味之致的典型佳作。因此,一首诗要有隽永的诗味,就不能只有表象的简单含意,而是要有“韵外之致”。

结语

对于高校语文中文学诗词鉴赏的教学,要充分利用文学作品中的语言之美和作品中所升华的精神意境之美的作用,让大学生在赏析佳作的同时提升个人文学修养。这是高校语文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也是文学诗词鉴赏教学的“文学属性”所决定的,使得它能够在教学大纲的要求下发挥自身优势,更能够突出语文教育的人文性。诗人陆机说:“诗缘情而绮靡”。感情是诗歌的灵魂,是文学诗词的生命。古代诗人作诗时的心态与感受我们现代人无法确知,所以语文教师对文学诗词的情感意境与内涵应主张多元化的认知,不仅汲取了古诗营养,加深了对古典诗词的理解和对诗情的感悟,还促使学生在品读中提高了文学素养。语

参考文献

[1]陆永品.诗词鉴赏新解[M].北京:语文出版社,1988.

[2]程亚恒.再谈为押韵而以古音诵读古诗不可取[J].语文建设,2011(10).

[3]潘树广.古代文学研究导论[M].安徽: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

[4]陈祖美.李清照诗词文选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深秋的诗句深秋的诗词第5篇

诗词墨客们“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其中既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之豪情壮志之辞,又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寄情山水隐遁山林之章,还有“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之羁旅思乡之作,更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哀时世伤民生之音……其情真挚动人更是耐人挑灯夜读百般琢磨。

而古代诗词远离当代生活,语言的跳跃性又大,要真正领悟其中浓郁的情感,是比较困难的。尤其对于鉴赏能力较弱的中学生来说,更是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如何让学生把握这浓浓的诗词情呢?

经过多年的教学摸索与研究,在这方面有了一些个人的浅见拙识。

一、抓关键、品情词、味情句

所谓抓关键、品情词、味情句,就是抓住能直接抒情的关键字词句,直观把握诗词情感。

1.把握直接抒情的关键词

在鉴赏古诗词的时候尤其要注意诸如“怨、恨、送、别、忆、赠、吟、怀、寄”等直接抒情的字眼。这些词语直接抒发作者的情感,给我们明确的信号,只要抓住了诗句中的直接表达情感的感情词,就能够迅速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

例如:

李煜《相见欢》的上片“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无言”“独”――孤独寂寞的身影。“寂寞”――并非梧桐寂寞,而是人。“锁”“清秋”――锁住的不只是清冷的秋天,更是人内心的凄凉、冷清。

再如:李白《静夜思》中的“低头思故乡”,“思”字就直接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怨”字明显用了拟人的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惊心”一词,不仅用词新鲜,而且抒发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今夜明月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秋思”即离别思聚之情。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悲即悲凉之意,你看老杜悲离家万里,悲常年漂泊,悲年老多病,悲孤苦伶仃无限悲愁之绪,尽在“悲”字之中。

2.分析直抒胸臆的句子

诗是诗人情感的外露,关键句恰好是表露诗歌意蕴的窗口,它能体现诗人写作意图、思想情感。

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不开心颜”--抒写自己向往自由天地和反抗权贵的思想感情。

再如:李煜《相见欢》“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一句展现了词人亡国被囚后心头无法解脱的孤独寂寞的愁苦之情,表达了他亡国之愁、离别之恨。

二、寻找情感载体、透析意象内涵

古诗词往往是借景抒情的,诗人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总是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一些物象上,久而久之,一些物象也就积淀了一定的,为人所共识的内涵。这一物象因包含了诗人的感情而形成意象。这些意象作为客观物象与审美主体情感的融合与统一,都具有某种特定的民族文化内涵。因此,只要我们掌握了这类意象,就能把握诗人感情,破解文本的思想内涵,从而达到鉴赏的目的。

如:鉴赏李煜的《相见欢》一词时为掌握“西楼”“ 残月 ”“ 梧桐”“ 深院”几个意象的内涵,搜集了很多包含这些意象的古诗词句子,深入地分析了它们所具有的文化内涵。

即:如何理解这些意象?

(1)残月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如钩”不仅写出月形,而且意味深长:那如钩的残月经历了无数次的阴晴圆缺,见证了人世间多少悲欢离合,今夜又怎能不勾起人的离愁别恨呢?所以,“残月”往往被寄寓悲离之愁。

(2)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宋・晏殊《清平乐》“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抒写孤独寂寞的心境,此情难寄的惆怅,末二句点明景物依旧、伊人已逝的相思之意。

宋・周邦彦《浪淘沙慢》“情切,望中地远天阔……凭断云、留取西楼残月。”这是离别相思的怀人之作,写离别后寂寞凄清的伤感与割不断的相思之情。

上述诗词大都抒发作者的离愁别绪,写离别后孤独寂寞凄清的伤感之情。故“西楼” 多代表了孤寂、凄凉、思念、离情。

(3)梧桐:

“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梧桐叶落透悲意。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一声梧桐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 ――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声声慢》),这两句写秋雨打梧桐,表现诗人内心的愁苦。

所以“梧桐”多象征了凄凉悲伤和离愁。

(4)深院: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欧阳修《蝶恋花》),幽深者,庭院也,更在词人孤寂的心灵。

古诗词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淀下的意象比较多,常见的还如:

“月亮” 寄寓思乡念亲之愁,“流水”寓人生苦短、命运无常之意, “松”多喻坚贞,“兰”多喻高洁,“菊”多喻隐逸、高洁、脱俗,“梅”多喻傲雪、坚强、不屈不挠,“松柏”代表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竹”代表气节、积极向上, “柳”代表送别、留恋,“折柳”惜别怀远,“子规(杜鹃)”代表悲惨、凄恻,“(孤)雁”代表相思离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登高、凭栏”代表相思之情、报国之志、壮志难酬的悲伤,“吹笛、吹笙”寄离别之苦、相思之情。“杏花春雨”即为江南美景,而“大漠长空”则是塞外风光;而 “夕阳”“西风”“残照”,既表示个人沉浮的身世命运,也代表历史沧桑变化的巨大等等。

在诗歌鉴赏的过程中,遇到这类意象我们就要立刻联想到它们的类型化的情感内涵,从而迅速把握诗人词人的内心情感。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平时还要善于积累,要厚积薄发。

三、知人论世鉴赏法―了解作者、背景

创作往往“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诗词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思想感情的外现。因此,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地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知其人,方能解其言,悟其情”。

例如:同为李清照的词《如梦令》和《声声慢》表达的情感以及作品风格却大不相同。《如梦令》风格清新明快,不事雕琢,境界优美怡人,给人以美的享受。《声声慢》则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

导致诗人不同情感的原因是什么?

《如梦令》表达的是她早期少女的那种天真、率真与浪漫的情趣和心境。《声声慢》则是她晚年的名作。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

如果不了解诗人的这种不同时期的处境、经历和心路历程,是很难真正理解这两首词的。

深秋的诗句深秋的诗词第6篇

论文摘要:杜诗的炼字艺术历来为学界所推崇。文章重点论述了杜诗炼字的体现、规律及成就、原因。

昔人有云:“诗要炼字,字者眼也。”杜甫作为诗之大家,其锤炼字句的功夫向为学界所推崇。宋代的黄庭坚断言,“拾遗句中有眼,篇篇有之。”对杜诗的炼字作了极高的评价——一句炼一字乃至数字即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让全句顿生异采,焕发精神。

一、杜诗炼字的体现

(一)炼动词

1.“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莲”——《宿赞公房》

通过“荒”之与“倒”写出了秋色阑珊,物之凋零。

2.“天风随断柳,客泪堕清笳。水静楼影直,山昏塞日斜。“——《遣怀》

“随”写出有意无意之伴随,“堕”状无声无息之滑落,边塞之悲寒飘然而来。

3.“青冥亦自守,软弱强扶持。味苦夏虫避,丛卑春鸟疑。”——《苦竹》

炼“自守”、“扶持”、“避”、“疑”,写出了一丛苦竹高高低低相互扶持,倩影扶疏的画面。言外之意是状似苦竹一类的人,不怕地位低,身份贱,自守清白,相互扶持奋发向上。清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说,“唐人工于写景,杜诗工于摹意。”通过锤炼动词以见诗人幽微之深意,即意在词外。

4.“羌妇语还笑,胡儿行且歌”。——《日暮》

用“语”、“笑”、“行”、“歌”4个动词点染出了少数民族妇女、男子的粗犷、豪放、率真,与唐朝子民形成了鲜明对比。“羌妇”和“胡儿”的形象呼之欲出。

5.“叶稀风更落,山迥日初沉”。——《野望》

“风更落”是因为“叶稀”,“日初沉”是因为“山迥”!真乃鬼斧神工之状物!写出了人想不到的角度。

(二)炼形容词

1.“昼刻传呼浅,春旗簇仗齐。退朝花底散,归院柳边迷。楼雪融城湿,宫云去殿低。”——《晚出左掖》

通过“浅”、“齐”、“散”、“迷”、“湿”、“低”6个字表现了唐宫廷散朝时的场面,既严肃又热闹,寒冷中透出春意。《杜臆》云:“杜诗妙在气象,此于退食时,能写出委蛇气象。”炼6个字写出了下朝官员在宫廷政治面具下掩饰不住的要赶回去吃饭的浓厚的生活气息。

2.“落花游丝白日静,鸣鸠乳燕青春深。”——《题省中壁》

炼“静”、“深”2字,写出了春光无限,鸣鸠与与乳燕自在享受美好时光,花自盛开,花自飘零,美丽的菟丝子在春日里静悄悄地长。在静中写出了动,在深中写出了扑面是春的浅。叶梦得《石林诗话》,“禅宗论云间有三种语,其一为随被逐流句,谓随物应机,不主故常。其二为截断众流句,谓超出言外,非情识所到。其三为涵盖乾坤句,谓泯然皆契,无间可伺。其浅深以是为序。予尝戏为学子言,老杜诗亦有此三种语,但先后不同。如‘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当为涵盖乾坤句,‘落花游丝白日静,鸣鸠乳燕青春深’当为随波逐流句,‘百年地僻柴门远,五月江深草阁寒’,当为截断众流句”。认为杜诗通过炼形容词达到了禅宗要求的3种语言艺术境界。而“落花游丝白日静,鸣鸠乳燕青春深”更是宫廷内的景色,那么“静”、“深”之外更透露了百僚和睦,一心事君的政通人和之气。这就是叶梦得讲的“随物应机,不主故常。”

3.“苔藓山门古,丹青野殿空。”——《秦州杂诗二十首》

以苔藓衬托山门之古,以丹青衬托野殿之空,传神。

4.“塞上传光小,云边落点残”——《夕烽》

以“小”、“残”见之于“塞上”、“云边”,写出了夕阳下烽火连绵的壮观。

5.“翠乾危栈竹,红腻小湖莲。”——《寄岳州贾司马六丈巴州严八使君两阁老五十韵》

“干”和“腻”两个形容词置于翠、红之后写出了翠竹的苍劲,红莲的粉韵。

(三)炼数量词

1.“紫萼扶千蕊,黄须照万花。”——《花底》

千万是言其多,见花之开,喜不自禁,人在花海,欢悦更难禁。

2.“山连越嶲蟠三蜀,水散巴渝下五溪。”——《野望》

“三蜀”与“五溪”对仗工整,而且贴切地写出了射洪山水的雄胜。

3.“百年双白鬓,一别五秋萤。”——《戏题寄上汉中王三首》

“百”、“双”、“一”、“五”四个数词点出了韶光易逝,青春易老的无穷感慨。

4.“楼下长江百丈清,山头落日半轮明。”——《越王楼歌》

“百丈”与“半轮”相互映衬,写出了江水如练,残阳如血的画面。

5.“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水槛遣心二首》

都市“十万户”的热闹繁华与草堂水槛附近“两三家”的冷清幽僻形成对比,状写回归乡村后心情之宁静超脱。

(四)炼名词

1.“头上锐耳批秋竹,脚下高蹄削寒玉。”——《李酃县丈人胡马行》

以“秋竹”写马耳之锐,以“寒玉”可削写马蹄之坚,神骏之姿飒然而来。

2.“东走无状忆鲈鱼,南飞觉有安巢鸟。”——《洗兵行》

秋风起思鲈鱼,明月升有恋巢鸟,在锤炼名词中使用典故,表现了郭子仪收复两京顺应民心。古人对杜诗的这种手法称为“用事”。杜诗“用事”信手拈来,不牵强附会,不掉书袋。以天才为诗。

3.“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天末怀李白》

以鸿雁南飞对江湖零落,形成对仗。这样的锤炼名词,多见于颈联,颔联,尾联。叶梦得曰:“杜诗《寄高詹事》云:‘天上多鸿雁,池中足鲤鱼’。鸿、雁二物也。鲤者,鱼之一种,疑不可以对鸿雁。然《怀李白》云:‘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以鸿雁对江湖,为正对矣。《得舍弟消息》云:‘浪传乌鹊喜,深负鶺鸰诗。’乌、鹊二物,疑不可对鶺鸰,然《偶题》云:‘音书恨乌鹊,号怒怪熊羆’。以乌鹊对熊羆为正对矣。《寄李白》云:‘几年遭鹏鸟,独泣问麒麟’。鹏鸟乃鸟之鹏者,疑不可以对麒麟。然《哭韦之晋》云:‘鹏鸟长沙讳,犀牛蜀郡怜。’以鹏鸟对犀牛为正对矣。《寄贾严两阁老》云:‘貔虎闲金甲,麒麟受玉鞭。’以貔虎对麒麟为正对矣。子美岂不知对属之偏正邪,盖纵横出入,无不合耳。”认为杜诗在锤炼名词形成对仗的问题上,达到了“纵横出入”,偏正相生,自然成趣的境界。

4.“塞柳行疏翠,山梨结小红。胡笳楼上发,一雁入高空。”——《雨晴》

塞柳翠,山梨红是写色,胡笳发,一雁孤飞高空是写声,状形,秋天雨后晴空的清、艳、凉、旷历历而来。

5.“塞外苦厌山,南行道弥恶。冈峦相经亘,云水气参错”。——《青阳峡》

冈峦见云水之中,云水飘曳于冈峦之上,山川巍峨,镌然纸上。江盈科《雪涛诗评》曰:“少陵秦州以后诗,突兀宏肆,迥异旧作。非有意换格,蜀中山水,自是挺特奇崛,独能象景传神,使人读之,山川历落,居然在眼。所谓春蚕结茧,随物肖形,乃真诗人,真手笔也。”就是说杜甫在状写蜀中山水时善能抓住特定的“物”即对象,进行“随物肖形”,“春蚕结茧”的艺术加工,达到“挺特奇崛”、“象景传神”,使人读之,过目难忘,所写对象,历历在目。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说,“蜀道山水奇绝,若作寻常登临览胜语,亦犹人耳。少陵搜奇抉奥,峭刻生新,各首自辟境界,后来天台方正学入蜀,对景阁笔,自叹无子美之才,何况他人乎?”方正学沿杜甫入蜀之路走一遭,对着杜甫曾描写过的景物同样来作诗,结果自叹弗如,没有办法做到“搜奇抉奥”,“峭刻生新”,“自辟境界”,随物换景,篇篇不同。

二、杜诗炼字的规律

1.所炼之字在一句诗中的位置各不相同。(1)炼句中一字,如“飞星过水白,落月动沙虚。”“卑枝低结子,接叶暗巢莺”;(2)炼句末一字。如“地坼江帆隐,天清木叶闻”;(3)炼第2字。如“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4)至少炼句中2字。如“剩水沧江破,残山碣石开”,“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一句中锤炼2字。

2.因实事实情实景实物而炼字。如《从人觅小胡狲许寄》中二句“举家闻若咳,为寄小如拳。”这只小猢狲叫声听起来象人在咳,形体只有头那么大。通过声音和形体的特征写出了小猢狲的独特。杜诗的炼字是围绕实事实情实景实物着笔,就避免了虚妄浮华的流弊,避免了应景化,庸俗化,将诗艺引向了现实主义的新天地。学界评价杜甫入蜀后,诗艺达到了顶峰,清昆山王履曰,“文章纵不宜规规传神写照,亦岂宜泛然驾虚立空?驾虚立空以夸其多,虽多亦奚以为?少陵则不然,其自秦入蜀诗二十余篇,皆揽实事实景以入乎华藻之中,是故高出人表,而不失乎文章之所以然。”认为杜甫高人一等之处就在于“揽实事实景以入乎华藻之中,”实事求是地炼字。周綖曰:“少陵入蜀诸篇,绝脂粉以坚其骨,贱丰神以实其髓,破绳格以活其肢,首首扌离幽撷奥,出鬼入神,诗运之变,至此极矣。”认为是从“骨”、“髓”、“肢”三个层面进行创造性炼字。如《草堂即事》中二句,“雪里江船渡,风前竹径斜”。炼“里”、“渡”、“前”、“斜”四字写出了草堂门前的一派自在且实在的雪景。

3.炼字与结句、谋篇结合起来。如《后游》一首,“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首联炼“忆”、“处”、“怜”、“时”4字以拟人手法让山寺、野桥恋恋随人;颈联炼“润”、“薄”、“暄”、“迟”4字写出了极目四望的景物,移步换景;尾联炼“为减”、“何之”4字,以疑问加强气势,寄形山水之意水到而渠成。特别是颔联炼“有待”、“无私”四字,写出了风物依旧,景色宜人的感慨。赵氵方曰:“杜诗有两等句,皆尝自言之。其一曰‘新诗改罢自长呤’。凡集中抑扬开阖,与造化争衡于一字间者,皆是。其二曰‘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如此章‘有诗’、‘无私’之类是也,盖与造化相流通矣。”炼字不脱离律诗的实际要求,贯穿于结句,谋篇的全过程,既“与造化争衡于一字”,也“与造化相流通”。赵方;曰的话也从侧面验证杜诗炼字有二条途征,两重境界,一是字斟句酌,通过反复“改诗”、“呤诗”的办法,争衡于一字;二是诗绪飞动,才气纵横,在长期炼字的积累上,下笔如有神,出现神来之笔,不需争衡于一字。既遵循格律,又敢于突破格律的束缚。

4.炼字讲究独创、特色。历代诗家都讲究炼字,杜诗炼字在叠字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明杨慎曰:“诗中叠字最难下,唯少陵用之独工。”认为杜诗在叠字的锤炼上独步百家。杜诗叠字(1)用之句首,如“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短短桃花临水岸,轻轻柳絮点人衣”,“青青竹笋迎船出,白白江鱼入馔来。”(2)用之句尾。如“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小院回廊春寂寂,浴凫飞鹭晚悠悠”,“客子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风凄凄。”(3)用之句上腰。如“宫草霏霏承委佩,炉烟细细驻游丝”,“江天漠漠鸟双去,风雨时时龙一吟”,“云石荧荧高叶晚,风江飒飒乱帆秋”,“山木苍苍落日曛,竹竿袅袅细泉分”。(4)用之句下腰。如“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风含翠筱娟娟净,雨浥红蕖冉冉香”,“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碧窗宿雾濛濛湿,朱拱浮云细细轻。”一般的诗家也能炼名词、数量词、形容词、动词等,但独不能炼叠词,那么能炼叠词就成了杜诗的独创。

三、杜诗炼字艺术的成就及主要原因

深秋的诗句深秋的诗词第7篇

1.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觉得王勃是个什么样的人?(很有才气)

2. 课文中都督是如何评价王勃的呢?(相机板书:真是奇才。)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为“奇才”?被称为奇才的人多吗?

3. 都督是在什么情况下发出这种赞叹的呢?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都督是在听到哪句话时说王勃是奇才的?

二、 诗文对照,走近“奇才”

1. (课件出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读这句话时,一定要读好句中的停顿: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2. 引导质疑:读了这句诗,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评析】 让学生紧扣重点句进行质疑,自己提出学习、研究目标,把教学重点和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3. 王勃是在看到什么样的美景时写出这句诗的呢?自由读第3自然段,边读边思考。

4. 比较下面两句话的异同?你觉得哪句好,为什么?

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飘荡……

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

5. 交流汇报,指导朗读。

【评析】 通过关键句的比较,让学生深切体会两个句子的不同,感悟句子在特定语境中所表达的意蕴,在对比中丰富学生的语感,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美读,体会文字所描绘的意境美。

6. 王勃在怎样地看这么美的秋景的?你是从文中哪个词知道的?“凝望”这个词,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如果现在你就是王勃,面对这迷人的秋景,想说什么?

7. 让学生回顾一下刚才提出的问题,看着画面理解“落霞、孤鹜、秋水、长天”等词语的意思,并连起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评析】 入情入境,通过角色置换,把学生推进了历史的特定时刻,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诗句所描绘的优美景色,在落霞轻轻飘浮、野鸭悠闲飞翔的纯美意境中,去理解、感悟关键词和整句诗的意思。)

8. 小结:“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短短14个字,就把这天地绘就的美景浓缩进来了。让我们再读古诗,感受诗的美妙意境!

[评价] 在理解词句、感悟与诵读有机结合的基础上练习背诵。品赏美文,背诵积累,水到渠成,教学目标当堂达成,可谓高效。

三、 品读课文,感悟“奇才”

1. 宴会当天来了许多达官贵人、文人墨客,可大家都担心短时间内写不出来,不敢写。小小年纪的王勃又有怎样的表现呢?(学生认真研读第四自然段,画出有关词语。)

2. 出示第四自然段,指名读。(课件点击“胸有成竹、文史如泉、笔走如飞”变红色)

3. 了不起呀1915字的文章一气呵成!为什么王勃小小年纪竟能如此挥洒自如?

4. (点击“边看边想”),“看”说明他爱观察,“想”说明他爱思考。告诉你,王勃六岁就开始博览群书,正因为他一读书破万卷,所以才――下笔如有神!

[评价] 此环节在品词析句的基础上,润物无声地引导学生悟出:作文其实并不难,重要的是平时要博览群书,丰富积淀,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5. 令都督拍案叫绝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与长天一色”就出白干百年来广为传诵的《滕王阁序》,请同学们捧起书齐读第五自然段。

[评价] 本环节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动情地朗读,深入地思考,通过当时其他客人的反衬、都督拍案叫绝的烘托,使人深切感受到少年王勃的确是个奇才!行文的高妙尽在字里行间。

四、 积累内化,牢记“奇才”

1. 王勃一生创作了许多诗文,千百年来广为流传。就在写完《滕王阁序》不久,他还创作了《滕王阁诗》。

2. 出示:《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滕王阁诗》)让学生自由读读。

深秋的诗句深秋的诗词第8篇

论文摘要:杜诗的炼字艺术历来为学界所推崇。文章重点论述了杜诗炼字的体现、规律及成就、原因。

昔人有云:“诗要炼字,字者眼也。”杜甫作为诗之大家,其锤炼字句的功夫向为学界所推崇。宋代的黄庭坚断言,“拾遗句中有眼,篇篇有之。”对杜诗的炼字作了极高的评价——一句炼一字乃至数字即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让全句顿生异采,焕发精神。

一、杜诗炼字的体现

(一)炼动词

1.“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莲”——《宿赞公房》

通过“荒”之与“倒”写出了秋色阑珊,物之凋零。

2.“天风随断柳,客泪堕清笳。水静楼影直,山昏塞日斜。“——《遣怀》

“随”写出有意无意之伴随,“堕”状无声无息之滑落,边塞之悲寒飘然而来。

3.“青冥亦自守,软弱强扶持。味苦夏虫避,丛卑春鸟疑。”——《苦竹》

炼“自守”、“扶持”、“避”、“疑”,写出了一丛苦竹高高低低相互扶持,倩影扶疏的画面。言外之意是状似苦竹一类的人,不怕地位低,身份贱,自守清白,相互扶持奋发向上。清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说,“唐人工于写景,杜诗工于摹意。”通过锤炼动词以见诗人幽微之深意,即意在词外。

4.“羌妇语还笑,胡儿行且歌”。——《日暮》

用“语”、“笑”、“行”、“歌”4个动词点染出了少数民族妇女、男子的粗犷、豪放、率真,与唐朝子民形成了鲜明对比。“羌妇”和“胡儿”的形象呼之欲出。

5.“叶稀风更落,山迥日初沉”。——《野望》

“风更落”是因为“叶稀”,“日初沉”是因为“山迥”!真乃鬼斧神工之状物!写出了人想不到的角度。

(二)炼形容词

1.“昼刻传呼浅,春旗簇仗齐。退朝花底散,归院柳边迷。楼雪融城湿,宫云去殿低。”——《晚出左掖》

通过“浅”、“齐”、“散”、“迷”、“湿”、“低”6个字表现了唐宫廷散朝时的场面,既严肃又热闹,寒冷中透出春意。《杜臆》云:“杜诗妙在气象,此于退食时,能写出委蛇气象。”炼6个字写出了下朝官员在宫廷政治面具下掩饰不住的要赶回去吃饭的浓厚的生活气息。

2.“落花游丝白日静,鸣鸠乳燕青春深。”——《题省中壁》

炼“静”、“深”2字,写出了春光无限,鸣鸠与与乳燕自在享受美好时光,花自盛开,花自飘零,美丽的菟丝子在春日里静悄悄地长。在静中写出了动,在深中写出了扑面是春的浅。叶梦得《石林诗话》,“禅宗论云间有三种语,其一为随被逐流句,谓随物应机,不主故常。其二为截断众流句,谓超出言外,非情识所到。其三为涵盖乾坤句,谓泯然皆契,无间可伺。其浅深以是为序。予尝戏为学子言,老杜诗亦有此三种语,但先后不同。如‘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当为涵盖乾坤句,‘落花游丝白日静,鸣鸠乳燕青春深’当为随波逐流句,‘百年地僻柴门远,五月江深草阁寒’,当为截断众流句”。认为杜诗通过炼形容词达到了禅宗要求的3种语言艺术境界。而“落花游丝白日静,鸣鸠乳燕青春深”更是宫廷内的景色,那么“静”、“深”之外更透露了百僚和睦,一心事君的政通人和之气。这就是叶梦得讲的“随物应机,不主故常。”

3.“苔藓山门古,丹青野殿空。”——《秦州杂诗二十首》

以苔藓衬托山门之古,以丹青衬托野殿之空,传神。

4.“塞上传光小,云边落点残”——《夕烽》

以“小”、“残”见之于“塞上”、“云边”,写出了夕阳下烽火连绵的壮观。

5.“翠乾危栈竹,红腻小湖莲。”——《寄岳州贾司马六丈巴州严八使君两阁老五十韵》

“干”和“腻”两个形容词置于翠、红之后写出了翠竹的苍劲,红莲的粉韵。

(三)炼数量词

1.“紫萼扶千蕊,黄须照万花。”——《花底》

千万是言其多,见花之开,喜不自禁,人在花海,欢悦更难禁。

2.“山连越?Q蟠三蜀,水散巴渝下五溪。”——《野望》

“三蜀”与“五溪”对仗工整,而且贴切地写出了射洪山水的雄胜。

3.“百年双白鬓,一别五秋萤。”——《戏题寄上汉中王三首》

“百”、“双”、“一”、“五”四个数词点出了韶光易逝,青春易老的无穷感慨。

4.“楼下长江百丈清,山头落日半轮明。”——《越王楼歌》

“百丈”与“半轮”相互映衬,写出了江水如练,残阳如血的画面。

5.“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水槛遣心二首》

都市“十万户”的热闹繁华与草堂水槛附近“两三家”的冷清幽僻形成对比,状写回归乡村后心情之宁静超脱。

(四)炼名词

1.“头上锐耳批秋竹,脚下高蹄削寒玉。”——《李酃县丈人胡马行》

以“秋竹”写马耳之锐,以“寒玉”可削写马蹄之坚,神骏之姿飒然而来。

2.“东走无状忆鲈鱼,南飞觉有安巢鸟。”——《洗兵行》

秋风起思鲈鱼,明月升有恋巢鸟,在锤炼名词中使用典故,表现了郭子仪收复两京顺应民心。古人对杜诗的这种手法称为“用事”。杜诗“用事”信手拈来,不牵强附会,不掉书袋。以天才为诗。

3.“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天末怀李白》

以鸿雁南飞对江湖零落,形成对仗。这样的锤炼名词,多见于颈联,颔联,尾联。叶梦得曰:“杜诗《寄高詹事》云:‘天上多鸿雁,池中足鲤鱼’。鸿、雁二物也。鲤者,鱼之一种,疑不可以对鸿雁。然《怀李白》云:‘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以鸿雁对江湖,为正对矣。《得舍弟消息》云:‘浪传乌鹊喜,深负??诗。’乌、鹊二物,疑不可对??,然《偶题》云:‘音书恨乌鹊,号怒怪熊?’。以乌鹊对熊?为正对矣。《寄李白》云:‘几年遭鹏鸟,独泣问麒麟’。鹏鸟乃鸟之鹏者,疑不可以对麒麟。然《哭韦之晋》云:‘鹏鸟长沙讳,犀牛蜀郡怜。’以鹏鸟对犀牛为正对矣。《寄贾严两阁老》云:‘貔虎闲金甲,麒麟受玉鞭。’以貔虎对麒麟为正对矣。子美岂不知对属之偏正邪,盖纵横出入,无不合耳。”认为杜诗在锤炼名词形成对仗的问题上,达到了“纵横出入”,偏正相生,自然成趣的境界。

4.“塞柳行疏翠,山梨结小红。胡笳楼上发,一雁入高空。”——《雨晴》

塞柳翠,山梨红是写色,胡笳发,一雁孤飞高空是写声,状形,秋天雨后晴空的清、艳、凉、旷历历而来。

5.“塞外苦厌山,南行道弥恶。冈峦相经亘,云水气参错”。——《青阳峡》

冈峦见云水之中,云水飘曳于冈峦之上,山川巍峨,镌然纸上。江盈科《雪涛诗评》曰:“少陵秦州以后诗,突兀宏肆,迥异旧作。非有意换格,蜀中山水,自是挺特奇崛,独能象景传神,使人读之,山川历落,居然在眼。所谓春蚕结茧,随物肖形,乃真诗人,真手笔也。”就是说杜甫在状写蜀中山水时善能抓住特定的“物”即对象,进行“随物肖形”,“春蚕结茧”的艺术加工,达到“挺特奇崛”、“象景传神”,使人读之,过目难忘,所写对象,历历在目。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说,“蜀道山水奇绝,若作寻常登临览胜语,亦犹人耳。少陵搜奇抉奥,峭刻生新,各首自辟境界,后来天台方正学入蜀,对景阁笔,自叹无子美之才,何况他人乎?”方正学沿杜甫入蜀之路走一遭,对着杜甫曾描写过的景物同样来作诗,结果自叹弗如,没有办法做到“搜奇抉奥”,“峭刻生新”,“自辟境界”,随物换景,篇篇不同。

二、杜诗炼字的规律

1.所炼之字在一句诗中的位置各不相同。(1)炼句中一字,如“飞星过水白,落月动沙虚。”“卑枝低结子,接叶暗巢莺”;(2)炼句末一字。如“地坼江帆隐,天清木叶闻”;(3)炼第2字。如“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4)至少炼句中2字。如“剩水沧江破,残山碣石开”,“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一句中锤炼2字。

2.因实事实情实景实物而炼字。如《从人觅小胡狲许寄》中二句“举家闻若咳,为寄小如拳。”这只小猢狲叫声听起来象人在咳,形体只有人拳头那么大。通过声音和形体的特征写出了小猢狲的独特。杜诗的炼字是围绕实事实情实景实物着笔,就避免了虚妄浮华的流弊,避免了应景化,庸俗化,将诗艺引向了现实主义的新天地。学界评价杜甫入蜀后,诗艺达到了顶峰,清昆山王履曰,“文章纵不宜规规传神写照,亦岂宜泛然驾虚立空?驾虚立空以夸其多,虽多亦奚以为?少陵则不然,其自秦入蜀诗二十余篇,皆揽实事实景以入乎华藻之中,是故高出人表,而不失乎文章之所以然。”认为杜甫高人一等之处就在于“揽实事实景以入乎华藻之中,”实事求是地炼字。周?曰:“少陵入蜀诸篇,绝脂粉以坚其骨,贱丰神以实其髓,破绳格以活其肢,首首扌离幽撷奥,出鬼入神,诗运之变,至此极矣。”认为是从“骨”、“髓”、“肢”三个层面进行创造性炼字。如《草堂即事》中二句,“雪里江船渡,风前竹径斜”。炼“里”、“渡”、“前”、“斜”四字写出了草堂门前的一派自在且实在的雪景。

3.炼字与结句、谋篇结合起来。如《后游》一首,“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首联炼“忆”、“处”、“怜”、“时”4字以拟人手法让山寺、野桥恋恋随人;颈联炼“润”、“薄”、“暄”、“迟”4字写出了极目四望的景物,移步换景;尾联炼“为减”、“何之”4字,以疑问加强气势,寄形山水之意水到而渠成。特别是颔联炼“有待”、“无私”四字,写出了风物依旧,景色宜人的感慨。赵氵方曰:“杜诗有两等句,皆尝自言之。其一曰‘新诗改罢自长呤’。凡集中抑扬开阖,与造化争衡于一字间者,皆是。其二曰‘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如此章‘有诗’、‘无私’之类是也,盖与造化相流通矣。”炼字不脱离律诗的实际要求,贯穿于结句,谋篇的全过程,既“与造化争衡于一字”,也“与造化相流通”。赵方; 曰的话也从侧面验证杜诗炼字有二条途征,两重境界,一是字斟句酌,通过反复“改诗”、“呤诗”的办法,争衡于一字;二是诗绪飞动,才气纵横,在长期炼字的积累上,下笔如有神,出现神来之笔,不需争衡于一字。既遵循格律,又敢于突破格律的束缚。

4.炼字讲究独创、特色。历代诗家都讲究炼字,杜诗炼字在叠字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明杨慎曰:“诗中叠字最难下,唯少陵用之独工。”认为杜诗在叠字的锤炼上独步百家。杜诗叠字(1)用之句首,如“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短短桃花临水岸,轻轻柳絮点人衣”,“青青竹笋迎船出,白白江鱼入馔来。”(2)用之句尾。如“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小院回廊春寂寂,浴凫飞鹭晚悠悠”,“客子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风凄凄。”(3)用之句上腰。如“宫草霏霏承委佩,炉烟细细驻游丝”,“江天漠漠鸟双去,风雨时时龙一吟”,“云石荧荧高叶晚,风江飒飒乱帆秋”,“山木苍苍落日曛,竹竿袅袅细泉分”。(4)用之句下腰。如“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风含翠筱娟娟净,雨?藕燹∪饺较恪保?拔薇呗淠鞠粝粝拢?痪〕そ?龉隼础保?氨檀八尬??魇??旃案葡赶盖帷!币话愕氖?乙材芰睹?省⑹?看省⑿稳荽省⒍?实龋??啦荒芰兜?剩?敲茨芰兜?示统闪硕攀?亩来础

三、杜诗炼字艺术的成就及主要原因

杜诗炼字取得了巨大成就:(1)炼字出现句句有眼,篇篇有眼的行文习惯,下笔如有神,字字珠玑;(2)炼字把诗歌创作引向了全方位的现实主义,将历史上的“笔法”引入“诗法”;(3)形成了杜诗劲气内敛,奇崛雄劲,含蓄耐读,余音绕梁,余味不绝的创作风格;(4)绝高的炼字艺术奠定了杜甫“诗圣”、“诗史”的历史地位和文化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