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新岗位工作总结

新岗位工作总结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07 15:06:10

新岗位工作总结

新岗位工作总结第1篇

关键词:工会;职工;岗位练兵技术比武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02

工会开展职工岗位练兵技术比武不仅是一次思想、作风和技术的交流,也是一次职工精神风貌、技术水平和意志品质的集中检阅,更是一次进一步引导和深化广大职工岗位练兵、岗位成才、岗位奉献的总动员。工会在开展职工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时,首先要确立好比武的原则,活动开展的具体步骤,做好活动结束后的总结,以对未来更好地开展职工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提供宝贵的经验。

一、开展职工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的原则

工会开展职工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活动,要本着“干什么,练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和“学以致用,以用促学”的原则进行。对于企业和个人,都要实现“双赢”。

1.要本着提高职工劳动积极性的原则开展活动

工会开展活动目的就是要提高企业全体职工的工作热情,调动他们学技术、学业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感受到劳动的快乐,不断提高劳动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适应企业发展需求,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工会在开展活动时,一定要制定奖励措施,用精神和物质奖励激励职工。其次,还应该注重提高职工的团体协作精神,有意识的准备一些需要团体共同协作才能完成的工作,提高个人的团体合作意识以及提高他们的团体合作能力。最后,一定要注重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坚持以比武促进练兵,以练兵为主,在全体职工中形成人人学,岗岗练,层层赛的学技术比技能氛围。

2.要本着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原则开展活动

企业职工收入的增加来自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而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则来自每一位职工辛勤的工作,企业这一个大集体跟职工的个人利益是息息相关的。在具体实践中,要遵循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但是集体利益要重视和尊重个人的正当利益。要坚持立足企业,服务经济建设全局,增强企业创新发展能力,提升产业水平。其次,要坚持企业增效、职工增收。比武活动和执业资格证书制度相结合,与职工技术等级认定、工资奖金分配相结合,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提高职工的经济收入。

二、确立开展职工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活动的方案

在确定职工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活动的原则之后,要制定职工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活动的具体方案,以确保活动开展有条有理、秩序井然。

1.要确立好练兵比武活动的组织领导工作

工会要加强对职工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活动的组织领导,要本着多方配合、共同参与的原则开展活动,联合相关部门积极地组织职工进行赛前培训,赛前练兵,训练业务技能以及推进练兵比武活动具体实施措施,扎实做好比武的组织领导,使活动开展进行得有声、有色、有形、有效。

2.要确定好练兵比武活动推进的实施步骤

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活动的实施步骤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宣传动员、组织准备阶段。要做好这个阶段活动的宣传组织工作,鼓励更多的职工踊跃参与活动。通过公告栏、悬挂条幅、标语等各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做好思想发动,统一认识,使广大职工深刻认识到活动的重大意义,大力营造“人人参与练兵比武、个个争当技术尖子”的良好氛围。二是岗位练兵、技能比武阶段。 要确定好岗位练兵时间和基层选拔推荐时间。各车间单位、系统行业开展广泛的基层练兵活动,比产量、比质量、比技术,经过岗位技术练兵进行选拔,组成代表队,参加各项目的复赛和决赛。三是检查考核、总结表彰阶段。工会要加强练兵比武活动的过程管理,制定活动落实考核制度,对练兵比武各环节开展情况进行检查考核,以检验开展活动的扎实性。要确立好技术比武活动的总结表彰时间,召开总结表彰大会。

3.确定活动范围和参赛对象

在企业内,已经建成投产和运营的单位均可组队参加比赛,参赛对象必须是企业内办理合同用工手续的职工,参赛对象的技术等级可以不限。

4.确立比武项目和比赛的方法

可根据职工的不同岗位要求,确立好项目的个数。将比赛分为理论和技能两类,重视职工理论和技能两方面的同时提高。要确立好比赛的规程和评分的标准,以及有关试题和评判员。由各岗位根据比赛项目和要求,从理论和实际操作两个方面组织职工进行比赛。相关行业协会在各基层企业进行选拔赛的基础上,组织代表队参赛。比赛分为预赛和决赛,预赛参照各工种的初级工标准,决赛参照各工种的中级工标准,直接进入决赛,决赛参照高级工标准。理论和实操两科评定成绩按百分制记分。竞赛排名按理论、实操分别占总分的40%和60%的综合总分由高向低排定名次,若总分相同,以实操成绩高者为先,再按预赛成绩前几名进入决赛。

5.要确立好比赛的奖励制度

对于获得比赛各项目和工种比赛前几名的优胜者,要颁发荣誉证书并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对突出者可授予“岗位能手”、“技术标兵”称号。对属于社会化鉴定工种的比赛项目,达到同等级别职业技术标准,理论和实际操作两项成绩均合格的职工,应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颁发相应工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资格证书》。对于在职工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集体以及组织工作突出的企业,应该授予团体优胜奖和组织奖。

6.要做好比武活动后的总结工作

只有不断的总结、积累经验,对活动中的优秀人才加以表彰,才能不断调动职工练兵习武的积极性。因此,必须做好比武活动后的总结工作。对于每一次职工岗位练兵技术比武取得的进步要予以充分的肯定,对于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应该予以纠正和改进。职工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长期性的基础工作,工会组织一定要加强对职工的思想引导,加强全员性的岗位技能练赛模式,从理论性、单一性向针对性、综合性转型,努力培养职工的实战能力。

三、关于未来开展职工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活动的要求

开展职工岗位练兵技术比武不管是对企业还是对个人来说,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中,工会要建立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活动的长效机制,增加企业发展的活力。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1.要进一步认识提高建设高技能职工队伍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要逐步认识到职工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关系到企业今后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职工技术素质不高,创新意识不强,将严重地阻碍企业发展。提高职工的素质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工会开展职工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活动就是要努力培养一支爱岗敬业,技艺精湛,具有知识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队伍。工会组织要从企业发展大局出发,充分认识提高职工素质的重要性,通过技术创新、技术比武、岗位练兵等形式,积极为广大职工成长、成才搭建平台,全面提升职工队伍整体素质。

2.要把职工岗位练兵技术比武和“创建学习型组织”活动相结合,掀起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的热潮

广大职工是企业安全生产和加快发展的根本力量。随着企业之间竞争的激烈,企业生产能力的扩张、市场需求量的增长,以及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管理方法的应用,对职工队伍的素质、技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不断加强职工素质建设,培训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对于职工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创建学习型组织”活动是职工提高素质的有效载体和最佳途径。要继续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活动,引导职工通过不断学习,吸收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练就新本领。动员和教育广大职工立足本职,刻苦学习业务知识,为企业奉献自己光和热的同时实现自身价值,从而逐步在职工中树立“让学习成为习惯,让读书成为风气”和“我们工人有技术,才能更有力量”的理念。工会组织还要认真总结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的经验,进一步拓宽工作新思路,把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活动向安全生产和经营管理的多个领域延伸,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安全生产水平、工作质量、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将“创建学习型组织”活动与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技术创新相结合,在职工中掀起学技术,比技能的热潮,实现职工从“要我学技术”到“我要学技术”的思想转型,动员并鼓励他们积极投入到各项劳动竞赛中去,不断提高技术攻关、技术革新、技术协作能力,把学习成果和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能力,促使“创建学习型组织”活动与群众性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活动取得切实的成效。

3.要不断创新机制,完善制度,推动职工素质建设工程深入开展

随着新一轮改革步伐的加快,外部竞争环境的激烈,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步认识到一支作风过硬、素质过硬、技能过硬,善学习、会创新的专业队伍的重要性。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是摆在企业面前的一项艰巨而重要的任务,要牢固树立居安思危的紧迫感,还要具备承担企业快速发展所需人才培养的责任。工会组织一定要切实把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活动与提升服务经济发展实效相结合,与发挥服务经济发展作用相结合,不断探索创新提高职工素质的新思路、新机制和新方法,确保考核激励制度的有效落实。没有激励,就没有动力。要坚持使用与培养相结合,职工的待遇与工作业绩相联系,对岗位练兵技术比武中涌现出的优秀人才,要加强培养使用,在技能鉴定、评先树优上,按程序优先推荐。要完善以创新创效为主题地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机制,通过公平、公正的比赛,使大家能够看到自己的不足,奋发学习,迎头赶上。要进一步明确和坚持凡在企业以及上级的专业技能比赛中获得好名次的选手,都要进行表彰,授予“技术标兵”、“岗位能手”和“业务能手”等称号,还要为他们积极争取机会,进行技能等级和技术等级资格申报和鉴定,建立和完善技术人才档案,切实加强管理工作。

四、总结

总而言之,工会开展职工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活动是新时代社会的需要,是企业求生存、求发展的需要,是个人更好地实现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需要。岗位标兵技术比武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工会的精心组织和策划,更离不开各位职工的积极参与。只有认识到技术活动比武的重要意义,才能使技术比武活动顺利地开展,才能使职工不断地提高职业技能,提高自己的职业水平,才能推动企业健康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白家华,李继军.吹响职工技能提升集结号[N].白银日报, 2011(07).

新岗位工作总结第2篇

关键词:岗位评价体系;人力资源管理;实际应用

企业简介

黑龙江九三油脂有限责任公司是一个以黑龙江地产大豆为原料、主要从事大豆系列产品生产和研发的大型国有企业。公司总部位于哈尔滨市经济区,下设7个直属分公司和2个控股公司,总资产27亿元,年加工大豆550万吨,销售收入100亿元。企业被列为黑龙江省136家骨干企业和黑龙江省工业企业500强,被中国农业银行黑龙江分行列为首批“金龙工程”九家企业之一,企业获外贸进出口经营权。企业被中国形象认定委员会列为中国最佳企业形象“AAA”级称号。企业以市场为导向,技术为先行,质量为生命,招商引资,开发大豆深加工系列产品。

公司主要产品有豆粕、大豆食用油、大豆胚芽、大豆蛋白、大豆磷脂、天然维生素E、脂肪酸甲酯、大豆异黄酮、植物甾醇、大豆皂甙、天然维生素E胶囊、大豆异黄酮胶囊、沙棘油软胶囊、林蛙卵油软胶囊、多维泡腾片等四大系列20余个品种。公司已通过ISO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以黑龙江地产大豆为原料的系列产品通过德国基因时代和中检集团非转基因身份保持认证。

国家首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之一的九三油脂集团在成功完成低成本扩张,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内资油脂加工集团。九三油脂倡导绿色消费,关注食品安全,以“振兴大豆,产业报国”为己任,竭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人类的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九三油脂集团在薪酬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

九三油脂集团是一家大型国有企业,从工资标准上看,分配制度存在着“大锅饭”现象,即同一个管理级别的员工拿着相同的工资;没有岗位轻重之分,同一级别的岗位工资相同;在相同岗位的任职人员也没有技能高低的考评;工资结构设置简单,即“基本工资+津贴+加班工资”。为此,人力资源部计划从基础工作做起,在完善职务说明书后,对岗位做科学的、全面的评价,以体现激励性原则和按劳分配原则。

岗位评价报告

1.岗位评价的意义

衡量岗位间的相对价值;确定公平合理的薪资结构。2006年2月九三油脂员工调查问卷显示,一半多的九三油脂员工认为目前的薪酬体系没有实现内部公平、外部公平和自我公平。究其深层次原因,员工对薪酬普遍不满是现有薪酬结构不合理、不透明的结果。九三油脂需要一种更为科学的方法界定薪酬体系,以提高员工对于收入水平的满意度和收入分配的公平感,实现更充分的激励作用;奠定职务职级工资制的基础。经过充分的讨论,九三油脂认为目前最适合公司的工资改革方案是职务职级工资制。确立职务职级工资制需要岗位评价这个有力的支持性工具,因为岗位评价可以衡量出管理职务系列各职级的排序和量化差异,并将之对应到其他职务系列相应的职级,从而确定不同岗位间的相对价值。有必要指出,岗位评价不仅仅是调整薪酬问题的止痛药,它还要对岗位进行深层次分析,这次岗位评价工作调动了全员进行职务分析工作,并推动了九三油脂人力资源部对组织问题深入的探讨,这些工作是十分有意义的,因为岗位分析和组织结构的合理搭建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石。

2.岗位评价的原则

进行岗位评价时,必须贯彻如下的一些基本原则;

对事原则、一致性原则、因素无重叠原则(见附表1:岗位评价因素定义与分级表)、针对性原则、共识原则、独立原则、反馈原则、并行原则、保密原则。

3.岗位评价的方法

岗位评价的方法现在有很多种,目前普遍应用的岗位评价方法有四种:排序法、分类法、评分法和要素比较法。评分法运用的是明确定义的要素,如责任因素、知识技能因素、努力程度因素、工作环境因素等。要素数量可能从几个到十几个不等,这主要看方案的需要。每一个要素被分成几种等级层次,并赋予一定的分数值(这个分数值就表明了每个要素的权数)。然后对岗位的要素逐个进行分析和定分。把各个要素的分数进行加总就得到了一个工作岗位的总分数值。这个总分数值决定了它在岗位序列中的位置。

4.九三油脂岗位评价的流程

根据经验,这次九三油脂电子有限公司岗位评价主要分为四个阶段:准备阶段、培训阶段、评价阶段、总结阶段。具体工作流程见上图:

5.九三油脂岗位评价操作过程

第一步:选择岗位评价方法——评分法分析法中的评分法的优点包括:第一、科学性。虽然这种方法不完全排除主观判断,但它能将主观性减少到最低程度,因为这种方法采用系统的比较,通过清楚明确的定义要素来进行比较,减少了主观决定的成分,并将每个岗位至于一个可以进行调整的确切位置;第二、适应性。分析法中的评分法的要素的选择面较宽,几乎总能找到适用于各种人员(从生产工人到科研、管理人员)的一整套要素;第三、稳定性。当新的岗位或现有的岗位重组后,评分法使用的要素方案很容易地将它们划等,而不用再系统地将它们和其他同类岗位进行比较。这个优点经常节省准备要素方案所用的时间和精力。

第二步:增删、修改评价因素及设计权重

人力资源部薪酬设计人员就四部分因素的权重和28项指标具体内容进行了多次充分的讨论,敲定了每部分因素的分值,并对部分因素进行了增删和修改。责任因素、知识技能因素、努力程度因素和工作环境因素这四大部分的比例由原来的400:300:200:100调整为375:375:200:50,总分仍为1000分。这使得因素定义与分级表既全面又有针对性,知识技能因素分值的增大体现了公司重视技术,希望提高技术岗位的价值这种价值取向。

第三步:组建专家小组

一个好的专家组成员必须能够客观地看问题,在打分时能尽可能摆脱部门利益。组建的专家小组从构成来看,专家委员会1人,高层6人,中层4人,员工2人,共13人。这些专家分别来自专家委员会、经理办公会、生产部、人力资源部、市场部等七个部门。

第四步:培训专家小组成员

在打分前,对所有专家进行一次介绍性的岗位评价培训并在培训后进行试打分以发现问题,进行前馈控制,这两项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第六步:正式打分

专家组用了近两天时间(共三个阶段)对所有部门共102个岗位进行正式打分。同时,操作组六名成员(两名分析员,四名录入员)并行进行数据录入和分析工作。

第七步:重新打分

重打分针对的是总分排序明显不合理的岗位和专家们意见明显不一致的因素。每阶段结束后,操作小组将重打分的项目反馈给专家组,在下一阶段打分前进行重新评估。至此,岗位评价中打分过程结束。

6.岗位评价结果分析

第一,试打分结果分析

试打分的目的一方面是让专家们熟悉打分的流程,发现问题以对正式打分进行前馈控制,另一方面是确定标杆岗位在所有岗位中的位置。九三油脂的岗位评价总共选出了7个岗位作为标杆,这七个标杆岗位分别是总经理、生产技术部部长、市场部经理、综合部部长、秘书、企管部考核员和财务部经理。这七个标杆岗位的分值在九三油脂所有岗位分值分布中的位置如下图:

在九三油脂实际的分值表中,最高的分值是896分,为总经理,最低的薪点是158分,为生产部技术工人。两者之差为738分。这次的标杆选择工作是由项目领导小组成员完成的。大家通过讨论定出了在目前九三油脂公司的岗位设置中具有典型性的岗位,并以此为标杆。

第二,正式打分结果分析

此次岗位评价共评价了102个岗位,每个岗位有28个因素。我们通过三种指标筛选出明显不合理的岗位/指标,进行重新打分。这三种指标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经验指标,即总分排序明显不合理的岗位要重新打分;另一类是统计指标,即既在经过处理的标准差允许误差范围之外又在变异系数允许误差范围之外的因素要进行重新打分。

由于总分排序不合理需要重新打分的共有八个岗位,这些岗位分别是运营副总、管理副总、财务总监、企业发展部经理、人力资源部劳资员、市场部产品经理、市场部片区经理、市场部渠道经理。这些岗位第一次正式打分排序明显不合理的原因很多,有的是因为组织结构刚刚调整,一些新设立的岗位如运营副总和管理副总的岗位职责不为专家所了解。

新岗位工作总结第3篇

一、岗位族群管理定义

岗位族群管理是以落实公司战略、优化岗位体系、明晰岗位职责为目标,对工作性质或任职要求相似的岗位进行分类分层的管理。

1.引入岗位族群管理的必要性

目前岗位由各单位自行设定,名称和职责未经统一,不利于横向比较和员工职业发展。通过岗位族群管理可实现岗位统筹管理。岗位是一种机构管理资源,与公司内部的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岗位编制(简称“三定”)相结合,能更好地发挥激励约束作用。通过增加专业类岗位数量,缓解专业职数不足的矛盾,为员工招聘、培训和干部提拔等其他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供基础支持,便于员工的发展和管理。

2.引入岗位族群管理的可行性

国内外的同业领先机构普遍采用岗位族群管理方式,积累了较丰富的实践经验与范例,为该类型公司引入岗位族群管理提供了有益借鉴。由于A公司自2007年成立后即着手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体系,其中开展全方位岗位管理近3年,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积累了一定经验,为全面实施岗位族群管理奠定了基础。根据公司战略及业务发展需要,从管理层面具备了深化岗位管理的条件。

二、开展岗位族群管理实践的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

1.总体思路

适应公司发展战略需要,建立规范统一的岗位族群管理体系,为业务健康发展提供组织保障。坚持以人为本,增加专业类岗位数量,开辟多元化的员工发展通道,提高员工专业化水平。

2.岗位族群管理基本原则

按照横向分类、纵向分层的原则设置岗位族群,对工作内容、工作性质或任职资格要求相似的岗位进行归类管理。按照科学合理、因事设岗和精简效能的原则设置岗位,加强岗位总量和结构管理。按照“以责定级”为主、“以人定级”为补充的原则确定岗位职级。“以责定级”是根据岗位职责难易程度和相对重要性确定职级,不与任职者行政级别挂钩。“以人定级”适用于部分特殊岗位,综合考虑任职者资历和级别等因素确定职级。统筹考虑改革成本,实施岗位平稳过渡。即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现有员工转入岗位族群时,保留相关职务和级别,今后新上岗员工统一按岗位族群管理。

三、开展岗位族群管理的主要内容

开展岗位族群管理主要涉及四方面:岗位族群类别、岗位族群层级、岗位总量与结构和岗位职级的确定。

1.岗位族群类别

岗位族群主要按照岗位职责相近、管理范围相似和岗位任职要求相似性进行横向分类。在前期岗位分析的基础上,A公司将岗位职责、管理范围和任职要求近似的岗位聚集在同一序列,并且形成多个岗位集合。在同一岗位序列内,可将相似性更高的岗位按照更加详细的标准或属性划分为若干子序列。在归纳各岗位序列内所有岗位特点的基础上,明确该岗位序列的定义。在企业组织结构调整时,新的岗位可按照岗位族群定义归入相应的序列。按照上述原则,A公司岗位族群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为管理类岗位:指具有明确的管理职责和管理范围,负责有关业务部门或员工团队的组织、领导、决策、计划、控制、协调和考核等职能的岗位。第二类为专业类岗位:指在具体专业领域内具有明确的管理权限,对专业理论、知识技能和业务实践经验有着较高要求的专业技术岗位。第三类为基础类岗位:指按照明确的规章制度、规范的操作流程和在上级指导及授权下从事各项相关工作的岗位,此类岗位主要立足于执行层,为此多是管理类和专业类岗位的辅助岗位。

2.岗位族群层级划分岗位族群层级划分主要依据差异性进行纵向分类,主要包括两方面,即岗位所承担的职责差异以及岗位具体任职要求上的差异。其中,职责差异主要根据所在岗位管理职责的大小,在业务领域或专业领域的作用高低,以及所在岗位在管理和培养下属的职责大小。岗位任职差异包括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水平、技能熟练程度和经验积累程度等。按此原则,A公司对管理岗位定位于公司业务行政领域的组织、指导、计划和决策要求。管理岗位分为公司总经理、公司副总经理、总监、部门总经理、部门副总经理、高级经理和经理7个层次。专业岗位定位于公司专业领域的指导与组织要求。专业类岗位分为首席专家、资深专家、高级专家、专家和专家助理5个层次。基础岗位定位于公司的执行和落实层次,位于此岗位族群的员工主要处在经验积累阶段,基础岗位的划分主要依据员工的从业经验、工作年限与学历水平。主要分为一级经理助理、二级经理助理、三级经理助理、一级业务员、二级业务员和见习业务员6个层次。

3.岗位族群总量与结构

全公司岗位实行总量及结构比例控制,根据A公司“三定”方案和业务流程,结合A公司所在发展阶段、业务规模和人员情况,统一设置全公司岗位,明确各部门下设岗位职级及数量(待条件成熟时,岗位设置及数量将纳入各单位“三定”方案),并按年度规划调整。

4.岗位职级确定

岗位职级确定是A公司岗位族群管理的重点与难点,包括岗位职级的确定和岗位职级的动态管理、岗位职级体系框架的确立和岗位职级确定的主要方式。岗位职级的确定要根据实际、参考同业、借助“外脑”,聘请专业咨询公司研究确定岗位价值评估模型。成立岗位价值评估委员会,对全公司岗位统一进行价值评估。结合实际,统筹平衡,确定岗位职级时兼顾“以责定级”与“以人定级”原则。划分职级确定权限,高管层的岗位职级由公司高管专门会议确定,部门领导及以下的岗位职级由人力资源部确定。同时,人力资源部负责确定各部门岗位总量和结构,各部门据此细化岗位职责。

岗位职级动态管理包括岗位职级调整和员工岗位职级调整两部分,侧重于员工岗位职级调整。在岗位职级调整运作上,将岗位职级管理与员工岗位职级管理相分离,其中,岗位职级管理相对稳定,员工岗位职级管理随动随调。通过“自上而下”合理设置岗位,统一评估确定全公司岗位职级,实现对全公司岗位体系的统筹管理,保持全公司岗位及职级的相对稳定。岗位职级体系调整要按照岗位价值体系,重新梳理岗位职级体系。A公司将原有的3~25级调整为6~31级,共26个层级,进一步细化岗位层级。突出岗位价值大小,适当拉大基础类与管理类、专业类岗位之间的职级差距,发挥岗位职级的引导作用,引导员工发展,推动提升公司专业化水平。注重体现基础类岗位人员的成长性,拉开部门以下基础类岗位员工的岗位职级差距,将基础类岗位进行细分,以建立合理的职级梯队结构,避免基础类岗位的臃肿与混乱。

各类岗位职级的确定应根据新旧岗位职级体系的变化,高管层岗位职级由公司高管专门会议依据岗位价值评估确定。除此之外的管理类、专业类及基础类岗位将依据岗位价值、部门职能配置、部门近年绩效综合成绩,按照不同权重比例综合确定,同时结合岗位职级动态管理统筹运用。岗位职级确定是目前岗位管理实践中的突出难点,除需要更加科学稳妥的理论支撑外,还需减少来自于现实部门间利益桎梏,减少理论预期与实践效果的差异。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①部门领导层次(部门总经理、副总经理)的岗位职级确定受业务条线和业务重要性排序的影响,存在一定争议。②岗位职级划分与实际操作划分的矛盾,例如同一部门内按50%比例硬性划分一、二类单位,在具体操作中遇到一定阻力,矛盾较集中。③单个岗位职级与部门整体职级的矛盾,例如部分低职级部门也可能存在高价值的岗位。④不同部门间的相似部门职级受部门领导的偏好影响存在不平衡性。

新岗位工作总结第4篇

一、适用范围

1.教育部及国务院有关部门所属高等学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地方所属高等学校适用本指导意见。

2.高等学校管理人员(职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工勤技能人员,分别纳入相应岗位设置管理。

岗位设置管理中涉及高等学校领导人员的,按照干部人事管理权限的有关规定执行。

二、岗位类别设置

3.高等学校岗位分为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三种类别。

4.管理岗位指担负领导职责或管理任务的工作岗位。管理岗位的设置要适应增强高等学校运转效能、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管理水平的需要。高等学校管理岗位包括校、院(系)以及其他内设机构的管理岗位。

5.专业技术岗位指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具有相应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要求的工作岗位。专业技术岗位的设置要符合高等教育工作和人才成长的规律和特点,适应发展高等教育事业与提高专业水平的需要。根据高等教育的特点,高等学校的专业技术岗位分为教师岗位和其他专业技术岗位,其中教师岗位是专业技术主体岗位。

教师岗位包括具有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工作职责和相应能力水平要求的专业技术岗位。学校可根据教师在教学、科研等方面所侧重承担的主要职责,积极探索对教师岗位实行分类管理,在教师岗位中设置教学为主型岗位、教学科研型岗位和科研为主型岗位。

6.其他专业技术岗位主要包括工程实验、图书资料、编辑出版、会计统计、医疗卫生等专业技术岗位。

7.工勤技能岗位指承担技能操作和维护、后勤保障、服务等职责的工作岗位。工勤技能岗位的设置要适应提高操作维护技能,提升服务水平的要求,满足高等学校教学科研和日常运行等需要。

鼓励高等学校后勤服务社会化,已经实现社会化服务的一般性劳务工作,不再设置相应的工勤技能岗位。

8.根据高等学校的社会功能、职责任务、工作性质和人员结构特点等因素,综合确定高等学校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以下简称三类岗位)总量的结构比例。

在确定岗位总量时,应根据核定的教职工编制总量和学校实际工作需要综合确定。高等学校专业技术岗位一般不低于岗位总量的70%,其中,教师岗位一般不低于岗位总量的55%,高水平大学为教学科研服务的辅专业技术岗位占岗位总量的比例可适当提高。管理岗位一般不超过岗位总量的20%。按照后勤社会化的改革方向,要逐步减少工勤技能岗位的比例。

三、岗位等级设置

9.高等学校岗位设置实行岗位总量、结构比例和最高等级控制。

(一)管理岗位等级设置

10.高等学校管理岗位分为9个等级。管理岗位的最高等级、结构比例和各等级管理岗位的职员数量,根据高等学校的规格、规模、隶属关系,按照干部人事管理有关规定和权限确定。

11.高等学校现行的部级副职、厅级正职、厅级副职、处级正职、处级副职、科级正职、科级副职、科员、办事员依次分别对应管理岗位二至十级职员。

(二)专业技术岗位等级设置

12.专业技术岗位分为13个等级。专业技术高级岗位分7个等级,即一至七级。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正高级的岗位包括一至四级,副高级的岗位包括五至七级;中级岗位分3个等级,即八至十级;初级岗位分为3个等级,即十一至十三级,其中十三级是员级岗位。

13.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之间,以及高级、中级、初级岗位内部不同等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根据地区经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水平,以及高等学校的功能、规格、隶属关系和专业技术水平,实行不同的结构比例控制。

根据全国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高级、中级、初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实行总体目标控制的要求,按照高等学校专业技术人员高级、中级、初级结构比例现状,结合高等教育事业发展需要和"*"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合理确定高等学校专业技术人员高级、中级、初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国家重点建设的高等学校专业技术高级岗位结构比例适当高于普通本科高校,普通本科高校专业技术高级岗位结构比例适当高于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

高等学校高级、中级、初级岗位内部不同等级之间的结构比例全国总体控制目标:二级、三级、四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1:3:6;五级、六级、七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2:4:4,八级、九级、十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3:4:3,十一级、十二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5:5。

14.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事行政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高等学校主管部门,在总结高等学校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按照优化结构、合理配置的要求,制定高等学校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结构比例控制的标准和办法。

15.各级人事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主管部门要严格控制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严格控制高级专业技术岗位的总量,高等学校要严格执行核准的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

(三)工勤技能岗位等级设置

16.工勤技能岗位包括技术工岗位和普通工岗位,其中技术工岗位分为5个等级,普通工岗位不分等级。高等学校工勤技能岗位的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按照岗位等级规范、技能水平和工作需要确定。

17.高等学校中的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依次分别对应一至五级工勤技能岗位。

18.高等学校工勤技能岗位结构比例全国总体控制目标:一级、二级、三级岗位的总量占工勤技能岗位总量的比例为25%左右,一级、二级岗位的总量占工勤技能岗位总量的比例为5%左右。高水平大学可在此基础上适当提高。

19.高等学校工勤技能一级、二级岗位应主要在专业技术辅助岗位承担技能操作和维护职责等对技能水平要求较高的领域设置。要严格控制工勤技能一级、二级岗位的总量。

(四)特设岗位设置

20.高等学校中的特设岗位是根据高等学校特点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为适应聘用急需的高层次人才等特殊需要,经批准设置的工作岗位,是高等学校中的非常设岗位。特设岗位的等级根据规定的程序确定。

特设岗位不受高等学校岗位总量、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限制,在完成工作任务后,按照管理权限予以核销。

21.高等学校特设岗位的设置须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按程序报设区的市级以上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核准。具体管理办法由各地区、各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制定。

四、专业技术岗位名称及岗位等级

22.高等学校正高级教师岗位名称为教授一级岗位、教授二级岗位、教授三级岗位、教授四级岗位,分别对应一至四级专业技术岗位;副高级教师岗位名称为副教授一级岗位、副教授二级岗位、副教授三级岗位,分别对应五至七级专业技术岗位;中级教师岗位名称为讲师一级岗位、讲师二级岗位、讲师三级岗位,分别对应八至十级专业技术岗位;初级教师岗位名称为助教一级岗位、助教二级岗位,分别对应十一级、十二级专业技术岗位。

23.高等学校其他专业技术岗位名称和岗位等级设置参照相关行业指导意见和标准执行。

24.高等学校专业技术一级岗位属国家专设的特级岗位,其人员的确定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25.高等学校其他系列专业技术岗位的最高等级,原则上应低于教师岗位。

五、岗位基本条件

(一)各类岗位的基本条件

26.高等学校三类岗位的基本条件,主要根据岗位的职责任务和任职条件确定。高等学校三类岗位的基本任职条件:

(1)遵守宪法和法律;

(2)具有良好的品行;

(3)岗位所需的专业、能力或技能条件;

(4)适应岗位要求的身体条件。

(二)管理岗位基本条件

27.职员岗位一般应具有大学专科以上文化程度,其中六级以上职员岗位,一般应具有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

28.各等级职员岗位的基本任职条件:

(1)三级、五级职员岗位,须分别在四级、六级职员岗位上工作两年以上;

(2)四级、六级职员岗位,须分别在五级、七级职员岗位上工作三年以上;

(3)七级、八级职员岗位,须分别在八级、九级职员岗位上工作三年以上。

确因工作需要,由专业技术岗位交流到管理岗位的人员,可根据干部人事管理权限和本人条件,直接聘任到相应的管理岗位。

29.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务院有关部门以及高等学校在上述基本任职条件的基础上,根据本指导意见,结合不同类型、不同层次职员岗位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区、本部门以及本校职员的具体条件。要积极探索符合高等学校特点的高校职员制度。

30.二级职员岗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三)专业技术岗位基本条件

31.高等学校专业技术岗位的基本任职条件按照现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有关规定执行。

32.受聘教师岗位的人员应具有良好的学风、学术道德和合作精神,符合国家关于相应教师职务的基本任职条件,具备与履行岗位职责相适应的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33.高等学校实行职业资格准入控制的专业技术岗位的基本条件,应包括国家规定的相关职业资格准入的条件。

34.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务院有关部门以及高等学校在国家规定的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基本条件基础上,根据本指导意见,结合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专业技术岗位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区、本部门以及本单位的具体条件。

35.高等学校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内部不同等级岗位的条件,由主管部门和高等学校按照《试行办法》、《实施意见》和本指导意见,根据岗位的职责任务、专业技术水平要求等因素综合确定。

(四)工勤技能岗位基本条件

36.工勤技能岗位基本任职条件:

(1)一级、二级工勤技能岗位,须在本工种下一级岗位工作满5年,并分别通过高级技师、技师技术等级考评;

(2)三级、四级工勤技能岗位,须在本工种下一级岗位工作满5年,并分别通过高级工、中级工技术等级考核;

(3)学徒(培训生)学习期满和工人见习、试用期满,通过初级工技术等级考核后,可确定为五级工勤技能岗位。

六、岗位设置的审核

37.高等学校岗位设置实行核准制度,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和管理权限进行审核。

38.高等学校的岗位设置方案包括岗位总量、结构比例以及最高等级限额等事项。

39.高等学校岗位设置工作一般按以下程序进行:

(1)制定岗位设置方案,填写岗位设置审核表;

(2)按程序报主管部门审核、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核准;

(3)在核准的岗位总量、结构比例和最高等级限额内,制定岗位设置实施方案;

(4)广泛听取教职工对岗位设置实施方案的意见;

(5)岗位设置实施方案由学校负责人员集体讨论通过;

(6)组织实施。

40.国务院各部门所属高等学校的岗位设置方案经主管部门审核汇总后,报人事部备案。

41.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所属高等学校的岗位设置方案经省级教育主管部门或上级主管部门审核后,报本地区人事厅(局)核准。

42.地(市)以下政府所属高等学校的岗位设置方案经地(市)级教育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地(市)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核准。

43.高等学校设置特设岗位,按照岗位设置方案的核准程序进行。

44.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岗位设置方案可按照第40条、第41条和第42条的权限申请变更:

(1)高等学校出现分立、合并,须对本单位的岗位进行重新设置的;

(2)根据上级或同级机构编制部门的正式文件,增减机构编制的;

(3)按照业务发展和实际情况,为完成工作任务确需变更岗位设置的。

45.经核准的岗位设置方案作为聘用人员、确定岗位等级、调整岗位以及核定工资的依据。

七、岗位聘用

46.高等学校在核定的岗位总量和结构比例内,按照《试行办法》、《实施意见》和本指导意见以及核准的岗位设置方案,根据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的原则,自主进行岗位聘用工作。专业技术岗位人员聘用工作,按照现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有关政策规定执行,逐步建立和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与岗位聘用相结合的用人制度。

47.高等学校聘用人员,应在岗位有空缺的条件下,按照公开招聘、竞聘上岗的有关规定择优聘用。

高等学校应分别按照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的职责任务和任职条件,在核定的结构比例内聘用人员,聘用条件不得低于国家规定的基本条件。

48.高等学校要完善聘用办法,规范聘用程序,健全聘用组织及监督机制,确保岗位聘用工作公开、公平、公正。学校要成立聘用委员会,院(系)成立相关聘用组织,分别负责岗位聘用的有关工作。在聘用工作中,学校应充分发挥院(系)聘用组织和专家教授的重要作用,积极建立校内外同行专家学术评价制度。根据本校和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学校在新聘用教职工时,应积极实行人事制度。

49.高等学校应区别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受聘人员,积极探索短期、中期、长期合同相结合的聘用合同管理办法。高等学校与受聘人员应当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聘用合同,明确受聘岗位职责要求、工作条件、工资福利待遇、岗位纪律、聘用合同变更、解除和终止的条件以及聘用合同期限等方面的内容。高等学校和聘用人员签订聘用合同,可以按规定约定试用期。聘用合同期限内调整岗位的,应当对聘用合同的相关内容作出相应变更。聘用合同期满前,高等学校应按国家有关规定和受聘人员的履职情况认真考核,及时作出续聘、岗位调整或解聘的决定。

50.高等学校新参加工作人员见习、试用期满后,管理人员按照《实施意见》规定确定相应的岗位等级;专业技术人员按照岗位条件要求确定岗位等级;工勤技能人员通过初级工技术等级考核后,可确定为工勤技能技术工五级岗位。

51.根据高等学校的特点,对确有真才实学、成绩显著、贡献突出,岗位急需且符合破格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按照干部人事管理权限,可以根据有关规定破格聘用。

52.高等学校聘用人员原则上不得同时在两类岗位上任职。根据高等学校管理的工作特点,确需兼任的,须按人事管理权限审批,并严格控制。

53.尚未实行聘用制度的高等学校,应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事部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意见的通知》、《中组部、人事部、教育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试行办法》、《实施意见》和本指导意见的精神,抓紧进行岗位设置,实行聘用制度,组织岗位聘用。

已经实行聘用制度,签订聘用合同的高等学校,可以根据《试行办法》、《实施意见》及本指导意见的要求,按照核准的岗位设置方案,对本单位现有人员确定不同等级的岗位,并变更合同相应的内容。

54.各级政府人事行政部门、高等学校主管部门和高等学校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使现有在册的正式工作人员,按照现聘职务或岗位进入相应等级的岗位。

各地区、各部门和高等学校必须严格把握政策,不得违反规定突破现有的职务数额,不得突击聘用人员,不得突击聘用职务。要采取措施严格限制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中的高等级岗位的设置。

55.高等学校首次进行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岗位结构比例不得突破现有人员的结构比例。现有人员的结构比例已经超过核准的结构比例的,应通过自然减员、调出、低聘或解聘的办法,逐步达到规定的结构比例。尚未达到核准的结构比例的,要严格控制岗位聘用数量,根据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要求和人员队伍状况等情况逐年逐步到位。

八、组织实施

56.地方人事行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认真组织好高等学校岗位设置工作。要按照积极稳妥的原则,结合本地实际,研究制定本指导意见的实施意见,对各类岗位的任职条件、工作标准、职责任务等作出具体规定。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周密部署,及时研究解决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高等学校的稳定和发展。

57.岗位设置工作是高等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广大教职工的切身利益,高等学校党政领导班子要切实提高思想认识,把这项改革作为学校改革发展中的一件大事,精心组织,稳慎实施。要深入调研,认真分析学科发展和人才队伍状况,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实施方案。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做好教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积极稳妥地推进岗位设置工作的顺利进行。

新岗位工作总结第5篇

关键词:采油厂 人力资源 优化配置 可持续发展

一、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定义

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是指一个具体的组织系统内部对人力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优化配置涉及到许多问题,诸如组织的机构设置、管理层次、管理幅度、工作设计、运行机制、管理方式、人员素质要求等许多方面。因此,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实际上就是合理用人的问题,发挥出组织内部人力资源的总能量,提高工作效率和组织效率。

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应遵循能力与职位相适合、动态适时调整、使用与培养相结合、根据人事特点分类配置、发挥绩效晋升杠杆等原则。目前,比较常用的定员方法主要有:效率定员法、设备定员法、岗位定员法、比例定员法、职责定员法等。

笔者在研究Z采油厂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时候,综合考虑了各种资源因素,建立了“数学模型法”来进行人员定编,在研究方法上也是一种创新。

二、Z采油厂现状分析

(一)人力资源整体状况

Z采油厂共有职工2543人,正式工1270人,占职工总数的49.94%,其中女职工445人;劳务派遣人员1273人,占职工总数的50.06%,其中女职工98人。从性别结构来看,女职工543人,男职工2000人,男职工占主体地位,占总职工人数的78.65%,符合本行业的行业特性。从年龄结构来看,全厂职工的平均年龄为35.5岁,年龄分布在21―30岁之间的职工处于主导地位,占到总职工人数的30%以上。从文化结构来看,采油厂职工文化水平偏低,初中文化水平的职工占主导地位,占全部职工总数的58%。从职工的系统结构来看,操作工占主体地位,占到总职工数的82%。

(二)不同人员类别的人力资源状况

从表1至表3的数据可以看出,在性别结构上,三类人员均以男性职工为主;在年龄结构上,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均以31―40岁之间的职工为主,而操作服务人员以30岁以下职工为主;在文化结构上,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均以专科文化程度为主,而操作服务人员以高中以下文化程度为主。综上,在三类人员的结构分析中仍存在职工文化结构的优化升级问题。

三、Z采油厂人力资源配置问题剖析

(一)整体配置臃肿,人员结构失衡

Z采油厂属于原油生产企业,受资源面积影响,作业区域广而分散,大部分处在山峰或者沟壑之中,交通非常不便,因此按照属地区域管理设置了较多采油区队,组织机构臃肿,层级较多,导致员工数量庞大。

员工分布不均衡,采油、注水、井下作业等一线操作人员数量大,采油大队采油工的配置标准不统一,工作量差别较大,井下作业队与修井队部分业务重叠,而重叠部分人员配置标准也不统一,工作量也有较大差异。

(二)一二三线岗位人员分布不尽合理

本文中将Z采油厂所有下属单位分为一线、二线、三线三类部门,其中,一线部门为原油生产单位,二线部门为辅助生产单位,三线部门为机关及后勤服务单位。

从表4看,Z采油厂共有职工2543人,其中一线部门用工总量为1286人,占比50.58%,二线部门用工总量659人,占比25.93%,三线部门用工总量598人,占比23.48%,显而易见,在以原油生产为主要任务的采油厂中一线部门用工总量相对过低,而三线部门用工总量占比过高。

(三)四大类人员分布不合理

本文中将Z采油厂所有员工按职能划分为经营管理类、技能操作类、专业技术类、后勤服务类四大类人员,四大类人员分布情况见表5。

Z采油厂2543名员工中,经营管理类人员712人,占比28%,专业技术类人员102人,占比4%,操作技能类人员1577人,占比62%,后勤服务类人员152人,占比6%,原油生产企业是技术型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是骨干力量,而Z采油厂专业技术人员占全部员工比例仅为4%,可见,专业技术类人员严重匮乏,而经营管理类人员比例却有些过高。

(四)文化水平较低,人员整体素质偏低

截至目前,Z采油厂2543名职工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员共有209人,占职工总数的8.22%,而高中以下学历人员共有2334人,占职工总数的76.17%,由此可见,采油厂职工总体文化结构欠佳,职工文化水平总体偏低,导致人员整体素质偏低,阻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四、Z采油厂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方法

根据Z采油厂的人力资源综合情况,笔者对该厂的人力资源进行了一个中短期规划,时间为一年半到两年。从人员总量、机关职能科室及后勤管理人员、生产单位关键性操作岗位等进行了 “数学模型”人员优化配置。

(一)人员总量测定

定员总量等于以现有人数、原油产量、生产油井口数、车辆设备数、固定站点数测算的定员总量、利润测算的调节量分别乘以各自所占权重之和,然后乘以相关影响调节系数之和,再减去各类长期不在岗人员。

D={RQ1+YYpQ2+JJpQ3+CCpQ4+ZZpQ5+〔(L/R)/Lp〕

×R×10%×Q6}×(1+t1+t2+…+t11+X)-N

D:厂定员总量;

Q1―Q6:各自部分测算定员总量所占的权重(Q1―Q6分别为53%、17%、13%、7%、5%、5%)

R:厂现有人员总量(2584人);

Y:厂上一年完成原油产量(27.7万吨);Yp:全公司每万吨产量平均用工标准(47人/万吨);

J:厂现有生产油井总数(3581口);Jp:所有采油厂每口油井平均用工标准(0.63人/井);

C:厂各类车辆设备总数(491辆);Cp:所有采油厂每辆车平均用工标准(6.49人/车);

Z:厂各类固定站点总数(集输站、注水站、变电站共23个);Zp:所有采油厂各固定站点平均用工标准(52.4人/站);

L:采油厂利润总额(-21374万元);Lp:所有采油厂人均利润标准(1.095万元/人);

t1、t2…t11:各类调节系数X综合调节系数。

N:单位长期不在岗人员(不含协理、内退人员共7人)

根据Z采油厂的各类资源数据,应用到数学模型中测算结果为,原有用工总量2584人,定员总量2312人,压缩用工总量272人。

(二)机关职能科室及后勤服务单位定员

按照“提高效率、激发活力、一专多能、人尽其才”的人员配置原则,根据采油厂机关职能科室及后勤服务单位机构设置和业务调整划分意见,结合副科级及以下管理岗位必须兼岗兼职的要求,以科室平均配置人数与拟定科室数量测定各机关职能科室及后勤服务单位定员数量。

根据测算方法,原机关科室及后勤服务单位共有441人,经划拨调整及新机构数量和平均配置人数,新的机关科室及后勤服务单位定员266人,压缩人员175人,压缩比例40%。

(三)生产单位关键岗位定员

1、采油工

(1)

式中:

M―定员数量;n―井场数(生产井井场);m―单个井场定员标准;s―油井平均运行时间(运行时间/24);K―出勤率。

如:采油三大队现有生产井1477口,541个井场,其中丛式井井场215,单井井场326个,柴油机井56口,建议按照人均3个井场的标准配置采油工,油井运行时间均为24小时不间断抽油,由公示(1)计算可得:

M=541×1/3×24/24÷100%=180

即:采油三大队应配置采油工180人。

2、注水工

(2)

式中:

M―定员数量;m―岗位定员标准;s―班次;n―同类岗位数;K―出勤率;E―轮休系数。

在保证安全运行和操作者疲劳程度的基础上,我们确定注水固定站内运行工班次四班三运行,每班2人,同类岗位数为9,出勤率为100%,轮休系数为1,由公式(2)计算得出:

M=2×4×9÷100%×1=72

即9个固定站配置注水运行工人数为72人。

3、收、付油工

收油工按照收油口每2口配备收油工1人,三班两运行,同类岗位数为14个,出勤率为100%,轮休系数为1,由公式(2)计算得出:

M=1/2×3×22÷100%×1=33

即收油工岗位配置人数为33人。

付油工按照每班每2口配备付油工1人,三班两运行,同类岗位数为7个,出勤率为100%,轮休系数为14/13,由公式(2)计算得出:

M=1/2×3×7÷100%×14/13=12

即付油工岗位配置人数为12人。

4、井下作业工

式中:

M―定员数量;n'―运行设备数;s'―单个设备定员标准;K―出勤率;E'―调整系数。

Z采油厂共有通井车23部,现运行15部,单部通井车操作工定员标准为6人,出勤率为100%,调整系数为0.9(由于部分通井车驾驶员兼职绞车操作工),由公式(3)计算得出:

M=15×6÷100%×0.9=81

即通井操作工配置人数为81人。

五、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配套机制

(一)人员退出和内部调剂机制

一是以人为本,维护稳定。二是人岗匹配,精干高效。三是竞聘上岗,进退有据。四是培训提高,转岗安置。五是有序退出,机制保障。

(二)岗位动态管理机制

首先,在岗位设置方面,按照公司岗位归集名录岗位及子目录岗位进行设岗,对Z厂部分归集困难的岗位进行说明,并暂时归集到关联度较高的岗位中,实现岗位优化的初步阶段。

其次,在岗位分析方面,对采油、注水、集输等采油厂关键岗位,继续完善关键岗位说明书,明确岗位的基本情况、岗位设置的目的、岗位职责和岗位进入标准四项内容,重点对岗位职责进行说明。

第三,岗位评价方面,按照公司对管理、技术、操作、服务系列岗位的分类,分别树立标杆岗位,对相关岗位进行价值评估,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评估出采油厂各个岗位的相对价值,为以后的薪酬制度改革打下基础。

(三)个人绩效考核机制

主要内容包括制订绩效目标、目标调整、绩效考核、绩效反馈四个主要环节;考核人和被考核人需严格执行绩效管理各环节,并在绩效考核表、绩效面谈表等绩效管理记录上签字确认;绩效考核的结果将应用于绩效工资发放、工薪调整、职务升降、评优、岗位调整等各方面。

(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机制

通过岗位分析,获取各个岗位的相对价值,根据岗位相对价值系数,在绩效工资的分配中加以体现。一是正式工收入分配主要体现在奖金分配上,根据所在岗位、绩效考核结果,奖金总额情况,由所在单位进行二次分配,重点要体现岗位之间的差别。二是劳务派遣和聘用人员以套改后的岗位工资为固定工资,按照岗位分类、绩效考核情况兑现绩效工资。

参考文献:

[1]赵琪.大中型国有企业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目标和程序分析[J].江苏科技信息,2010(5):74―75,82

[2]贾里金.郑州市企业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2):42―46.

[3]张营.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研究[J].中国商贸,2011(16):105―108

[4]宫学瑞.国有企业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20):175

[5]赵欣.国有企业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研究浅析[J].商,2013(5):294

[6]王福鑫,任娟.基于人岗匹配的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模型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1,32(3):237―240

新岗位工作总结第6篇

一、夯实创建活动基础,建立创建活动机制

创建活动在提高女职工综合素质,培育女职工先进群体,激发女职工创造活力,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创建活动也是一项长期和系统工程,需要不断创新完善,建立工作机制,实现创建活动的规范化、动态化管理,推动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重新修订了《中国银行巾帼文明示范岗管理办法》。2006年总行第二次修订了《中国银行巾帼文明示范岗管理办法》,此次修订工作进行了半年时间的调研和准备工作,修订的基本原则是:结合中心工作,突出活动特点,坚持创建标准,不断总结完善,便于实际操作。做到严谨、周密、明确,既充分考虑了现有条件下执行的可能性,又考虑在一定时期内的相对稳定性。新修订的《管理办法》进行了较大调整和补充,进一步明确了组织领导,加大了管理力度,规范了公示制度,提高了奖励标准,规定了退出机制。

二是建立了考核评价体系,实现目标化管理。为坚持创建活动的动态管理,总行建立了与《管理办法》配套的考核评价体系,以目标管理的形式对创建单位进行创建活动管理、创建活动过程、创建活动成果等3个方面;制度建设、计划措施、台帐管理、营造气氛、团队建设、内控建设、文优服务、开展活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人才效益、获得荣誉等12个维度的考核;由被考核单位、直接上级、一级分行3个层面进行评价,做到考核有标准,评价有依据。其中经济效益的考核指标进行了第三次调整,新调整的经济效益指标充分体现了一个时期中国银行业务发展战略的总体要求和星级网点建设标准。四川省分行将创建活动纳入文明优质服务、星级网点建设考核评选工作;福建省分行将示范岗的动态管理纳入文明优质服务的考评内容,实现了创建活动和中心工作的紧密结合,对创建活动的开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三是建立动态管理机制,实行联系人制度。总行每年召开创建活动领导小组会议,听取工会工委上年全辖开展创建活动的情况汇报,对全国级、总行级示范岗进行评选和认定。截止目前,总行级“巾帼文明示范岗”92个;省行级“巾帼文明示范岗”891个;全国金融系统“女职工文明岗”10个;妇联系统“全国巾帼文明岗”27个;全国妇联级摘牌1个;总行级摘牌15个;按照新修订的《管理办法》规定,去年各一级分行完成了524个地市级“巾帼文明示范岗”的考核升级工作,取消了地市级示范岗。创建活动实行动态化管理,使示范岗单位的先进性和示范性得到很好发挥,提高了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同时对基层网点建设也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总行和一级分行工会与本辖内全国级、总行级、省行级示范岗单位建立工作联系制度,抓好基层,并落实到人,做到指导工作具体化,及时发现问题,改进工作,总结经验,培育典型,更好地解决不注重创建过程,只评不创,只评不管的问题。

四是建立激励机制,加大检查指导力度。为激发广大女职工的参与热情,做到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新修订的《管理办法》对示范岗单位的奖励做出了明确规定:新命名的示范岗单位给予一次性奖励,全国级人均800元、总行级人均500元、省行级人均300元、连续三年保持荣誉称号的单位再给予一次性奖励。去年全辖24个一级分行为新评选的全国级、总行级示范岗单位发放了奖金;10个一级分行还同时为连续三年保持荣誉称号的单位发放了奖金。我们体会到,在创建活动中有效实现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激发广大女职工的参与热情,使创建活动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持续发展的动力。

去年总行工会工委领导还利用下基层工作的机会先后在9个一级分行的创建单位进行了现场工作指导,并为6个总行级、3个全国级示范岗单位授牌,27个一级分行创建活动领导小组也为本行的示范岗单位举行了授牌仪式,全辖形成了争创的良好态势。

五是在全辖推行使用统一版本的《创建台帐》。为增强创建活动检查考核的可操作性,逐步实现创建活动的目标化管理,去年,总行还制定了统一版本的《创建台帐》,并在全辖推行使用,《创建台帐》以年度为记录周期,作为年度考核的主要依据之一,作为创建活动制度化、规范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创建单位自身建设、发展历程、女职工成长的真实记录和历史资料。有些分行还将《创建台帐》的使用情况,列入文明优质服务和网点建设的检查内容。

二、注重活动经验总结,组织学习培训工作

为了不断提高创建活动水平,保证创建活动能够持续、健康发展,一是重视创建活动经验做法的总结和交流。总行先后在《工会工作通讯》上刊登上海市分行营业部个人理财中心等36个示范岗单位开展创建活动的经验和做法,并组织一级分行工会专职女职工工作干部和示范岗女负责人到天津市、陕西省、湖北省荆门分行进行交流观摩活动。二是着力抓好示范岗女负责人的培训和培养。总行先后举办了3期总行级以上“巾帼文明示范岗”女负责人培训班,培训工作不仅着眼于示范岗负责人个人素质修养和执行力的提升,还着眼于团队建设和管理能力的提高,以及新知识、新信息的学习,拓宽眼界、开阔思路,分别讲授了《管理与沟通》、《创建学习型组织》《女性心理学》、《股份制改革与商业银行竞争新格局》、《高效能人士的七项习惯》、《团队执行》、《团队精神》、《个人金融业务介绍》等,并在每次培训班上都安排创建活动的工作辅导和经验交流。目前,总行级以上示范岗女负责人的培训率达到了79%。实践证明,创建活动为女职工的成长提供了发展平台,一批示范岗的女负责人先后走上领导岗位和管理岗位。

三、深化创建活动内涵,组织主题创建活动

新岗位工作总结第7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人才观,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坚持以人为本,按照岗位设置科学,运行管理规范,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改革方向,建立适合单位各类人员特点的岗位管理体制,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充分调动各类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事业的发展。

二、基本原则

岗位设置管理工作遵循总量控制,优化结构、精干高效、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坚持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以岗定薪、合同管理、严格考核的原则。

三、单位基本情况

(一)、单位机构编制情况:

1、主要职责和任务

(1)乡镇卫生院按本区域卫生发展规划和初级卫生保健工作计划承担相应任务。

(2)、做好日常门诊、住院病人的医疗服务和康复工作,应用西医、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的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防病治病,参加抢险救灾急救等卫生工作,参与医疗卫生科技活动和收集有关资料。

(3)、贯彻执行卫生法律法规,做好传染病、地方病防治和疫情报告工作,推行计划免疫,开展食品卫生、劳动卫生、环境卫生、学校卫生的技术指导和职业病防治及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工作。

(4)、推动爱国卫生运动,开展经常性的健康教育工作,指导群众改善居住、饮食、饮水和环境卫生条件。

(5)、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做好村卫生室和个体医的管理和技术监督指导工作,推行合作医疗保健制度,有计划地选送培训乡村卫生人员,逐步实行各种形式的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

2、卫生院单位规格注册资金25万元、全民所以制非营利性事业单位、经费形式为差额拨款单位。编制员额5人,其中:单位领导正职1名,专业技术人员4名(疾病预防控制1名,妇幼保健1名、医疗卫生人员2名)。

(二)、现有人员情况:实有人数3人,其中:管理人员1人(单位领导正职兼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总数3人(初级3人,聘用3人)

四、岗位设置

(一)内设机构及名称

根据岑巩县编办下达的《关于我县事业单位定编的通知》(1988)岑编字第011号文件,平庄卫生院编制数5人,领导职数1名(含兼管理职责、按专业技术岗位待遇管理的1个),单位内设4个科室,分别为预防保健科、医技科、药剂科、医疗科。

(二)岗位类别

岗位分为专业技术岗位、管理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三类,根据本单位工作实际,按照管理岗位不低于25%、专业技术岗位不低于70%,工勤技能岗位不低于5%的规定要求,设置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岗位共5个,其中:管理岗位1个(含兼管理职责、按专业技术岗位待遇管理的1个),占20%;专业技术岗位4个,占80%(卫生院专业技术主体系列是防疫妇幼保健科,主体系列专业技术岗位设置数是2人,占专业技术岗位设置总量的50%,专业技术岗位辅系列分别是医疗科、医技科、药剂科,岗位设置数为2人,占专业技术岗位设置总量的50%)。

(三)岗位等级设置

1、单位领导管理岗位1个(兼管理职责、按专业技术岗位待遇管理的1个),其中:卫生院院长1个。

2、专业技术岗位4个,其中:中级岗1个,初级岗3个。

(四)岗位职责说明书

岗位职责说明书详见附件3。

四、岗位条件

1、管理岗位: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具有一定的政策水平、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并且有一定管理工作经验,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管理岗位兼卫生院管理职责、按专业技术岗位待遇管理,管理岗位应在专业技术十二级岗位任职三年以上,有下定的工作经验或有较强的业务实践技能,能胜任和履行助理级岗位职责。

2、专业技术岗位:具备省、州规定各层级(中、初级)专业技术岗位基本任职条件,结合工作实际,各岗位各级别在聘任时还应具有本岗位说明书所应具备的条件。

五、岗位聘用

1、单位在核定的岗位总量和结构比例内,根据事业发展需要,兼顾各类人员结构现状,合理制定岗位设置实施方案,按照公开招聘、平等竟争、择优聘用的原则开展岗位聘用工作,确保岗位聘用工作公开、公平、公正。

2、专业技术中、初各层级岗位以及工勤技能岗位的聘用工作,按照省、州规定的专业技术岗位基本任职条件指导意见和有关规定由单位组织聘用;管理岗位八级以上职员的聘用工作。

3、聘用的基本程序为:公布岗位名称、岗位数量、岗位职责和聘用条件,个人提出申请,资格审查,同等评议,组织考核,聘用公示,公布聘用决定,签订聘用合同等。

4、各类人员原则上不得在两类岗位上任职。根据单位管理工作特点,确因工作需要同时任职的,按照从严控制、规范管理的原则,明确具体岗位名称、岗位管理职责和任职的专业技术水平条件要求,按干部人事管理权限批准确定。对经批准同时在专业技术岗位和管理岗位任职的人员,按其执行的岗位工资系列,占相应的岗位职数。

5、新受聘的职工在试用期满后,管理人员按照有关规定确定相应的岗位等级;专业技术人员按照岗位条件要求确定相应的岗位等级;

岗位设置和管理方案批准后,按照宁府办公室《转发省人事厅关于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关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签订<聘用合同书>有关问题的通知》及《宁德市事业单位技术工人岗位与考聘分开实施意见(试行)》中规定的程序、形式予以聘任。

六、岗位补充

单位岗位因聘用人员退休、终止或解除合同等原因出现人员空缺影响工作时,须通过主管部门向人事部门申报人员补充计划,按《黔东南州事业新增人员公开招聘实施细则》(州人发[XX]10号)办理。

七、薪酬待遇

(一)薪酬构成

薪酬由国家规定的基本工资、绩效工资两部分组成。基本工资是指从XX年7月1日起实行的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之和,各层级岗位的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按贵州省人民政府印发的《贵州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意见》(黔府发[XX]45号)文件执行;绩效工资包括:

等。

(二)绩效工资

根据国家关于绩效工资有关政策,将单位各种津贴补贴对应各类岗位的不同等级,设置绩效工资分配系数。绩效工资的40%部分随工资按月发放,60%部分根据业绩考核情况发放。

八、岗位管理

新岗位工作总结第8篇

基于精细化管理的理念,本着火车站广场作为城市窗口其地位和作用的特殊性以及工作的高标准的要求。结合我处工作的定人定岗定责,将工作人员以及岗位进行了细化和量化,规范了工作标准,实行长效考核机制。初步形成了“制度管人、程序管事、台帐考核”的管理模式。

“制度管人”就是根据工作岗位的个性特点,对从事这个岗位的主体“人”提出行为规范和要求,并以制度的形式加以约束。所以,它主要是指对人的行为规范的约束,不同的岗位其职责和工作内容的不同,决定了对人的要求也不同。所以根据各科室职责,制定了各岗位人员的管理制度、考评评分标准。

“程序管事”就是根据全处的工作内容与标准,科学合理的因事设岗。我处按照各科室的岗位实际.情况从五个工作分类设置40个一线工作岗位,并对每个工作岗位从岗位名称(编号)、工作区域、工作流程、工作标准进行细化与规范,明确了各岗位的考核评分细则。特别是那些技术含量高、操作规范严谨的技术岗位,如高(低)压配电房管理岗、监控设备管理岗等,我们对操作程序、运行机制制定了详细具体的规定。

“台帐考核”就是根据对“人”和“事”所制定的制度、工作标准以及考核细则,依照考核办法,坚持巡查日常考核制,建立日考核台帐,逐月进行汇总,并与个人经济利益挂钩实施奖惩。

一是制定了工作岗位及人员考评办法。明确考评小组的组成,考核的操作机制、内容,台帐的建立,考核结果的汇总与计算,实施奖惩的方法。

二是建立巡查考核制度并实施考核。明确要求各科(室)对下属岗位和岗位工作实行日考核制,处领导也不时地对各科(室)的工作情况进行抽查,每周至少抽查2—3次,对巡查考核中发现的问题按《岗位人员管理规范》和《岗位工作程序规范》中明确的考评评分标准现场做出扣分。

三是对考评结果逐月汇总、公示。每月月底的最后一天,综合办公室结合各科(室)汇总的考核情况,处考核小组的考评结果(按标准的1.5倍扣分)、局检查通报的情况(按标准的2倍扣分)以及市级以上检查的情况通报,新闻媒体曝光、投诉情况(按标准的3倍扣分)进行汇总评分,分值累计相加,上不封顶。每分按5元的标准折算扣款金额,并将考评结果、计扣分(款)情况在全处范围内公示。

四是按月实施奖惩。对所扣金额在当事人的当月岗位津贴中扣除。对于当月计扣分累计20分者,临时工处留岗查看一个月的处分,超过20分者做辞退处理。临时工连续三个月未扣分者,给予30元∕月奖励。正式工作人员的计扣分情况作为年度考评的依据列入年度评先评优考核并实施奖惩。

如果说“制度管人”和“程序管事”是衡量我们工作人员和工作岗位的一把尺子,那么“台帐考核”就是用好这把尺子的具体操作方法。因此,“制度管人”、“程序管事”、“台帐考核”三者之间的主体虽然不同,但三者之间相辅相成,环环相扣,有机统一,融为一体,它形成了一套完整规范的管理体系。

自从这套管理模式在我处实施以来,工作岗位更加具体、职责范围更加明确、程序操作更加规范、管理工作更加轻松、管理效果更加明显。精细化、规范化、标准化的理念逐渐在广大干部职工的心中扎根,全处范围内逐步形成了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严谨细致、追求完美的良好氛围。

这套管理模式的运用贵在考核公平公正,贵在持之以恒,贵在不断完善,这也是作为管理者必须坚持的原则。精细化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工程,要不断总结经验,循序渐进,增补完善。虽然我们建立了这样一套模式,但诸如管辖范围的变迁,工作岗位的变更与调整以及管理理念的变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都有待于我们对管理方法不断研究、探讨和更新。我们有理由相信,实施精细化管理,不只是科学发展观所提出的对时代的要求,还代表着必须坚持的认真踏实的工作作风,提高效率的强烈责任感,是推进我们各项工作的关键和根基。我们将坚持不懈地推进精细化管理工作,逐步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全面推进我处的各项工作,开创火车火车站广场管理工作的新局面,树立文明窗口的新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