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学习经验小结

学习经验小结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07 15:05:34

学习经验小结

学习经验小结第1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经验;积累

在新时期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教学活动经验的积累,这样就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形成特定的思维模式,逐步实现自主探究学习,从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也能相应的提高数学学习效率。

一、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经验的特征

(一)情景性

对于小学数学活动经验来说,主要来自于感性方面的认识,是根据特定的活动进行,被打上了环境的烙印。教学活动经验在教学活动背景中镶嵌,具备强烈的情景相依性。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情景性的特点就要求我们不断的丰富教学活动经验,为学生提供直观的教学情景,从而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

(二)个体性

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经验的个体性主要是因为在学习主体根据自身的学习经验和方式自主构建对知识的理解不同,而且不同的学生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体验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与学生的学习动机以及原有知识的认知和经验背景都存在非常密切的联系。

二、新时期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经验的积累策略

(一)策略一:学习方式的积累

如果一个小学生比较善于积累数学学习经验,还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思考,伴随着学习经验的不断增加,必然会积累学习方式。事实上,这些经验既可以是以前生活中的经验,也可以是学习过程中的经验积累,比如,在学习“比值”的性质的时候,教学中会给出几瓶不同的液体来进行测量,并记录关于质量和体积的状况,然后填写体积跟质量的比。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教给学生关于比值的知识。这种学习方式比较直观,通过图形的比较让学生了解基本知识。但是一部分学生可能对于这些液体的质量以及体积的比值概念了解的不是特别到位,但是在之前学习了一些相关的知识,像商不变规律以及分数的基本性质等等知识,他们就会凭借直觉认为在比值的知识中也可能存在相似的性质。也就是说,比值的前项以及后项在同时跟一个不是零的数字进行乘法或者除法的运算的时候,结果的比值是保持不变的。这样的学习经验就是建立在以前的经验的基础上。所以,在小学数学相关知识学习的时候,要重视数学经验的积累和总结,能够及时的把这些经验运用到学习中去,从而提高数学学习效率。

(二)策略二:感官经验的积累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通过进行实际操作来获取直观的感受,并不是单纯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是要通过实际操纵,获取数学知识的感性认识。比如,学习“统计与可能性”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摸球的实验,在盒子里放置四个黑球和三个白球,让学生自己操作,从而感受自己摸到球的可能性。为了探究结果,就需要进行动手操作,学生对于试验的结果比较期待,在这样的心理作用下,就会专心的进行探究活动。再比如,在学习三角形相关知识的时候,让学生研究三角形的内角方面的问题,可以让学生用纸片制作一个三角形,之后把三个内角的内角撕下,再把三角的顶点重合在一起,就成为了一个平角。学生的操作就能够深化知识的学习,形成感官经验的积累。

(三)策略三:思维经验的积累

站在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的角度来看待问题,经过长时间的思维的积累,能够得到思维方面的经验。在经过实际操作和实际探究之后,小学生能够获取相对比较直接的教学经验,学会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认真的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学习“圆的面积”这一个教学课时的时候,通过课前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的了解,知道已经有一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设计两种教学方式,对于那些知道了公式的学生,积极引导他们了解公式是怎么的出来的,对于不知道公式的学生,可以逐步引导他们去探索,发现公式的计算方式。由于学生看待问题的方式不同,同样,解决问题的方式也有所不同,这公式的推导和验证的时候就出现了多种方式,有的学生把圆转化正平行四边形,有的转化成三角形等等,这样一来,学生变得活泼起来,而且加深了学生对于圆的相关知识的理解,更好的掌握和运用相关知识,还增加思维经验的积累。

(四)策略四:实践经验的积累

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要让理论跟实践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学习与现实问题之间的联系,强化实践经验的积累。事实上,小学数学知识跟生活的联系不仅仅是体现在课堂上,还要延伸到课外,开展与数学知识相关的实践活动,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应用价值。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化,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中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意识。通过一些专项知识的实践,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找出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比如,学习“求平均数”这个问题的时候,可以给学生安排这样一个训练实践,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天测量周易到周五的温度,找出这一周内的平均气温是多少。再比如,在计算校园绿化面积的实践课程中,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运用以前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复杂图形的面积,通过对实地进行测量和计算,让学生发现和解决数学方面的问题。作为数学老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积极观察学生的实践活动,对于其中出现的问题给于知道,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因素,让学生自行设计实践中的措施,为学生实践经验的积累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

结论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一些新的教学方式和理念被应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小学数学活动经验积累便是如此。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适应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要求,重视相关知识的进修,对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索,在授课过程中积极把握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思维经验以及感官经验、学习方式和实践经验等多种数学活动经验积累的策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为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田玉萍.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教学策略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9)

学习经验小结第2篇

关键词: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学习素质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在我国的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是一个常见的研究内容,而在高职教学研究还不多见,而以5年制高职学生为研究对象的合作学习研究更是少见。

一、阶段合作学习教学模式

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认识是一步步发展起来的,认知结构的发展是一个连续构造的过程,每一个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延伸,是在新水平上对前一阶段进行改组而形成的新系统。并且知识的成长与智慧的成长是一个同步的过程。因此,对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教学只能分阶段逐步实施,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常规学习方式逐渐转移到合作学习方式上来。为此,将阶段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发展的基本过程设计为以下4个阶段:

(一)合作学习前期准备阶段

合作学习前期准备阶段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了解合作学习对他们学习的意义,相信开展合作学习对他们的学习有帮助,激发合作学习兴趣,形成合作学习动机;同时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二)合作学习基本技能学习阶段

合作学习基本技能学习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基本技能。如讨论技能、学习安排方法,讨论的记录,合作学习成果的汇报等。同时培养学生会说,会听,多思等基本合作学习技能。

(三)合作学习能力形成阶段

合作学习能力形成阶段的功能是:学生在教师较少的指导下,练习、巩固以及熟练合作学习技能,逐步形成自主合作学习能力。

(四)自主合作学习阶段

自主合作阶段是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走向独立阶段,此阶段中学生进入正常的合作学习模式。经过前3个阶段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基本了解合作学习的方法,掌握合作学习的基本技能。因此,在这个阶段中学生应能自主地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走上正式的合作学习阶段。

二、实验设计

(一)实验对象

阶段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教学实践研究,选择5年制高职504、505、506共3个班作为研究对象。这3个班的入学起点是初中毕业;教学实践研究时为2年1期。504班有39人,男生3人,女生36人;505班有46人,全为女生;506班有45人,男生2人,女生43人。其中504为对照班,505为正式合作学习小组实验班,506为非正式合作学习小组实验班。

(二)实验因素的设计

本研究的自变量有2个。教学方式:正式合作学习小组实验班和非正式合作学习小组实验班采用合作学习教学方式,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方式。合作学习组织方式:正式合作学习小组实验班按学生小组成绩分工法(STAD),分成12个学习小组,直到实验结束;非正式合作学习小组实验班由学生非正式组合为12个学习小组,期中再重新非正式组合为12个学习小组。

本研究的因变量有1个:学生学习素质。

(三)实验步骤

本实验依次进行:实验前调查;实验中观察;实验后调查。

(四)结果统计方法

问卷调查法;谈话法;观察法。

三、实验结果

(一)实验前调查结果

研究之前,对5年制高职医卫类学生化学学习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如下:

1、关于学习目的调查。学生选择学习是为了获得知识能力、完善自我、应用、创造和学会生存的分别有62.5%、19.4%、57.6%、5.6%、20.8%。

2、关于化学成绩好的原因调查。学生选择勤奋、天赋、科学方法、兴趣、良好学习环境、学长,老师激励、多学习、善于思考、端正态度、自信的分别有54.25%、12.5%、12.5%、54.9%、22.9%、21.5%、22.9%、30.6%、18.1%、13.9%。

3、关于化学成绩不太好的原因调查。选择兴趣不足、缺乏相应思维、勤奋不足、方法不对的分别有76.5%、43.1%、58.3%、39.6%。

4、关于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调查,选择求助老师、求助同学、查参考书、重温书本、放弃的分别有15.3%、55.6%、29.2%、40.3%、32.6%。

5、关于努力学习化学的原因调查。选择有个人前途、家庭期望、、自身兴趣、追求完美、工作压力的分别有38.2%、34.7%、25.7%、10.4%、25%。

6、关于不愿意学习化学的原因调查。选择理论与实践脱离、没有兴趣、学习内容枯燥、没有人监督、思维跟不上、学不好、对任课老师印象不好、懒怠、缺乏时间和精力分别有22.2%、70.8%、56.2%、5.5%、52.8%、40.3%、7.6%、31.9%、11.8%。

7、关于学习生物化学的潜能调查。选择潜能很大、潜能一般、没有潜能的分别有2.8%、63.8%、11.8%。

8、关于过程和结果的调查。请教同学时,希望他(她)具体讲明怎么做,免得自己花时间思考的有32.6%,要求讲明怎么思考,怎么想到解题方法的有66.7%。

9、关于复习的调查。选择经常复习、偶尔复习、临考才复习、考试也不复习分别有5.6%、7.5%、61.8%、9.0%。

10、关于学习方法的调查。选择记笔记的有54.2%,复习的有14.6%,做练习的有14.6%,涉猎相关内容的有4.9%,认真听课的有37.5%,预习的有11.1%,考前突击的有37.5%,背诵的有23.6%,课后整理的有10.4%,反复看书的有8.3%,请教的有18.8%,讨论的有17.4%,复习薄弱环节的有13.2%。

11、关于课后学化学的调查。选择偶尔学习的有27.8%,经常学习的有4.9%,很少学习的有4.93%,从不学习的有22.2%。

12、关于韧性的调查。有些问题经过讨论后仍然无法解决,55.6%选择放弃,21.5%选择请教教师,24.3%选择让他人问老师再教自己,11.8%选择利用一切资源搞清楚为止。

13、关于同学在学习中的作用体验调查。10%认为没有帮助,40.4%认为有一点帮助,10%认为有比较大的帮助,39.6%的不知道,没体验。

上述13项调查结果表明,5年制医卫类学生的学习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学习动机不强。第5项调查所给出6个选项中,从学习动机的性质上分为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其中家庭期望、工作压力属于外部动机,个人前途、当前的学习机会好、自身兴趣、追求完美属于内部动机。从选择情况上看,5年制高职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略强于外部动机,说明内部动机没有成为其学习的主导动机。这一点得到了第4项调查和第12项调查结果的印证:由于内部动机不足,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学习困难或者经过讨论仍然无法解决的学习困难就会放弃。第1项调查说明,学生对学习的意义都有比较正确的认识。以上情况说明,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但内部动机不足。既想获取知识、提高自己能力,但又不想付出更多的努力,其学习心态十分矛盾。

学习策略单一。在第10项调查列举的13种化学学习方法中,5年制高职学生常用理解监控策略中的记笔记和认真听课。说明学生学习的策略单一。而第9项、第10项、第11项调查结果说明:学生很少使用复习,背诵、反复看书等复述策略。由于学习策略单一,学习兴趣弱化。这也是传统教学方法中重“教”法、轻“学”法指导造成的后果。

缺乏利用资源的意识。在第10项调查中只有18.8%的学生把“请教”作为自己的学习方法。而这也可以从第13项调查中得到印证,说明:把“请教”作为自己的学习方法的学生很少;第4项和第12项的调查说明,在求助对象的选择上,过半数的学生选择向同学求助,而选择向教师求助只有2成左右。这与传统教学中,师生关系不平等,学生对老师恐惧心理有关。第8项调查表明学生的学习意识还有极积的一面,如果善于引导,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这一部分学生还是有一定的学习积极性。

对学习能力现状的归因认识清楚。大部分同学把成绩好归因于兴趣和勤奋;第2项调查,大部分学生把成绩差归因于兴趣不足,缺乏相应思维,勤奋不足,方法不对等。第6项调查表明,大部分同学把不愿意学习化学归因于没有兴趣,学习内容枯燥,思维跟不上。

(二)实验后调查结果

1、学习兴趣。经过一学期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有变化。对照班认为有提高和较大提高的有36.2%,而正式合作学习小组实验班和非正式合作学习小组实验班则分别为93.5%和71.8%。差异明显,说明阶段合作学习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表达能力。表达能力的变化,认为有提高和较大提高的对照班、正式合作学习小组实验班、非正式合作学习小组实验班分别为53.2%、73.2%、69.0%,存在差异,说明阶段合作学习实施过程中,小组协作讨论等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自信心。认为自信心有提高和较大提高的对照班、正式合作学习小组实验班、非正式合作学习小组实验班分别为34.1%、70.9%、64.3%。自信心的提高有助于学生完成难度比较大的学习任务。存在的差异,说明阶段合作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4、学习态度。认为学习态度更端正和稍有改进的对照班、正式合作学习小组实验班和非正式合作学习小组实验班分别为69.3%、87.5%、76.7%,“态度决定一切”,学习态度越端正,就会采取积极主动的学习行为。这从实验过程中,两个实验班下课前“读秒”的人数比对照班少可以得到印证。

5、对医学生物化学课程学习的畏惧程度。研究者教医学生物化学课程已有8年历史,每次教完后,学生一般都会长出一口气,感觉好像是“终于解放了”。而两个实验班在医学生物化学课程结束后都没有这种原来常见的表情,他们认为医学生物化学没有想象中难,因为他们已从总体上掌握这门课程知识,并形成了比较好的认知结构。学生认为医学生物化学没有想象中难的对照班、正式合作学习小组实验班和非正式合作学习小组实验班的人数比例分别为:21.2%、50%、33%,说明实验班学生对医学生物化学课程学习的畏惧程度没有对照班的大。

6、学习效率。认为学习效率有提高和有较大提高的对照班、正式合作学习小组实验班和非正式合作学习小组实验班分别为54.1%、83.8%、65.5%,学习效率的提高说明学生掌握了比较好的学习策略。由于3个班之间存在差异,说明阶段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7、思维方式。认为思维方式有所改善和有较大改善的对照班、正式合作学习小组实验班和非正式合作学习小组实验班分别为36.1%、80.2%、74.4%。思维方式的改善,有助于学生寻找更为简捷的解题方法,有助于信息的精加工并为信息的提取提供更多的线索。

(三)实验结果

调查数据的差异表明:在高职生物化学教学中实施阶段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正式合作学习小组的小组组成方式比非正式合作学习小组的小组组成方式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更为有效。

参考文献:

1、罗芳苜,谢祥林.高职学院医学生物化学课程阶段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

2、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学习经验小结第3篇

2011版课程标准关于课程性质是这样说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M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关于课程理念是这样说的: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数学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和理解、思考与探索。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现在结合本人对于课程性质及课程理念的理解及在教学工作中的具体做法,谈谈收获和体会。

一、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在小学一年级10以内的加减法教学中,从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实际出发,从他们的认知规律出发,重视直接经验,充分运用数学教具或者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在操场捡10个石子放在桌子的左上角来教授10以内的加减法,教师边演示学生边动手操作,收到了极好的效果。这个教学过程就是从学生的直接经验出发,从直观具体出发,易于小学生理解和接受,也符合直观性教学原则。这是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实际教学的有机结合,这是对课程标准深刻理解后的实际应用的一个教学案例。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这一点至关重要。

二、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在教授学生20以内加减法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如5+8=?让学生充分讨论和展开想象,怎么做?然后教师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及多媒体课件等进行讲解,不但学生的能力提高了,而且促进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有的学生直接得到结果等于13,怎么得到的?教师引导启发学生利用拆分的数学思想及方法进行计算简单高效,让学生明白了推理能力的重要性。如5+8=?可以把5分为3+2,然后2+8=10再10+3=13,用凑十法简单易于理解。以此类推让学生进行9+6=?7+8=?的计算,以小组竞赛的方式进行,学生争先恐后、积极踊跃回答问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这样既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积极进取和集体主义荣誉感。

三、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学习经验小结第4篇

一、小学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特征

(1)体现了数学本质。小学数学活动经验和学生的日常生活所得到的经验不同,它是具有数学学习目标的一系列活动的结果。如作为数学活动实践的折纸,其活动目的是学习数学相关知识,包括轴对称、图形的运动以及不变特征等。所以,数学活动的实践体现了数学学习的本质,没有把数学知识学习作为活动目标的活动就不是数学活动。

(2)研究的对象与具体事物相关。数学活动的经验专指通过对具体的、形象的事物进行操作所获得的活动经验,有别于广义的数学思维上的经验。例如对自然数的学习和思考可以为分数、小数的学习提供经验,对长方形的学习又可以为平行四边形学习提供经验。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提到的数学活动是指纯粹的数学思维活动,即广义的数学活动,并非研究具体事物的基本数学活动。

(3)数学活动经验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学习主体对于同样的数学对象,即使外部学习条件都相同,每个学生所得到的活动经验也不一样。因此,对于整个学习群体来讲,数学活动经验是多种多样的。而对于学生来说,数学活动方式多样,那么获得的经验也是多样的。

二、形成经验的小学数学活动的类型

(1)直接数学活动。小学数学贴近生活,其中的教学内容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生活现实,所以,源于生活的数学活动更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趣味,并获得活动经验。例如“20以内的退位减法”,可以以“取杯子”的现实生活场景为活动背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体验“13-6”,并获得20以内退位减法经验。

(2)间接教学活动。间接数学活动以模拟为特征,需要学生在抽象的模型中进行操作探索。如准备一张数位表,准备9颗棋子,让学生在数位表上摆数。依次实验3颗、4颗、5颗、6颗棋子都能摆出哪些数,在具体操作中积累经验,进而达到摆脱具体操作,将其提升为在头脑中的抽象操作,最终得出9颗棋子能摆出哪些数,并能随着活动经验的积累和提升,进而归纳总结出棋子的颗数和能摆出的数的个数之间的关系。

三、积累小学数学活动经验的方式

(1)在“做数学”中体验、感悟数学。如在学习“乘”和“加”结合的两步计算时,通过类似“怎样数花儿比较方便”这样的活动使动作、符号、语言相对应起来,把实际操作活动转化成“乘加运算结合”。

(2)设计好的数学活动。数学基本活动的经验来源于活动的实践,所以学生要获得活动经验的关键是教师要提供好的活动。如此,才能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思考基础和学习环境,使得每位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充分交流,进而达到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体会数学本质,学习数学知识的教学目标。

学习经验小结第5篇

一、集体小结的内容

集体小结是师幼共同对数学教学中“学的是什么”“可以怎么学”“应该怎么学”的归纳。因此小结的内容应围绕教学活动的重点(关键经验)、幼儿学习的难点、幼儿学习的品质来进行。

1.对关键经验进行小结。每节课的关键经验是数学教学重点的体现,主要反映“学的是什么”的问题。在组织幼儿对关键经验进行小结前,教师要注意两点:一是教师自己对本节课的关键经验要有清晰的认识,否则就会把不是重点的问题误当成重点,使小结走偏。比如,小班数学活动“做夹心饼干”的关键经验是“图形的归类”,即要求幼儿能把相同形状的图形叠加在一起。教师如果没有认识到这一关键经验,在小结时就会拘泥于幼儿对夹心饼干夹得怎样的枝节问题。二是要立足于幼儿对关键经验的真正理解而不是机械背诵。比如,幼儿在对不连续量进行排序以后,教师不要让幼儿死记硬背“从少排到多”的语句,而应从数与数之间“差一”的关系上组织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其对规律的发现。

2.对幼儿的学习难点进行小结。通过集体小结来帮助幼儿寻找有效的认知策略来化解学习难点是教师十分有效的教学措施。比如,小班数学活动“公共汽车站” 不仅需要幼儿将两队的小动物上下对齐一个个排好队,还要比一比两队小动物谁多谁少。由于提供给幼儿的小动物本身就有大小之分,幼儿在比较多少时极易受到材料大小特征的干扰。为此,教师可以针对“判断谁多谁少时,是相信眼睛还是依靠点数?”来组织讨论,最终通过小结使那些原先出错的幼儿认识到眼睛有时会受到物体排列形式的“欺骗”,点数才是十分可靠的方法。

3.对幼儿的学习品质进行小结。学习品质直接关系幼儿数学学习的成败,在集体小结中教师引导幼儿讨论“应该怎么学”,有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比如,在小结数学学习常规时,教师可让幼儿讨论“别人在回答问题时,我们要怎么做?” “做完自己的活动以后,材料应该怎么办呢?”等问题来强化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

二、集体小结的方法

1.用“问答归纳法”对操作步骤进行梳理。在讲解了操作步骤后,有时幼儿还是不能归纳具体的操作步骤。因此,在集体小结时教师可采用“一问一答”的方法来帮助幼儿梳理操作步骤。比如,在小班数学活动“小小建筑师”集体小结时,教师用“一问一答”来梳理操作步骤。师:“我们先要做什么?”幼:“分一分。”师:“按什么分?”幼:“按颜色分一分。”师:“然后做什么?”幼:“插一插。”师:“怎么插呢?”幼:“把一样颜色的插在一起。”师:“最后做什么?”幼:“把插好的楼房放到底板上。”师:“放的时候要怎么放呢?”幼:“要放到合适的框框里,不能多也不能少。”……这样的小结,帮助幼儿理清了操作步骤,幼儿操作起来就可以得心应手了。

学习经验小结第6篇

科学学习习惯包括很多方面。小学阶段重在良好习惯的初步养成。初中则要求学生将学习习惯内化,重在实验的规范操作、问题的自我思考和解决、自觉记录学习要点、自觉预习和复习、独立完成作业,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形成个性化的趋势。形成稳定、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中小学科学学习习惯的衔接点。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是能够自觉有效地学习研究。学生进入初中后就能更快适应任务繁重而节奏快速地学习。

策略一:注重科学观察和规范实验的培养

对于初中学生的科学学习,尤其重要的是对现象的仔细观察。所以,在小学期间,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让学生遵循观察规律,掌握观察顺序,学会从静态到动态的观察。要求学生注意事物变化的细节,认真做好观察记录,观察结果要求同存异,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为初中的实验观察打下扎实的基础。

初中科学实验与小学科学实验有很大的差别,初中科学实验则注重实验的规范操作,小学则重视实验过程的体验。小学科学实验器材与初中科学实验器材的要求也有很大的差距。小学科学实验器材的替代性很高,给学生配置的工具袋中的器材质量很差,标准很低;所以,在小学阶段,学生在自主实验、体验实验过程的同时,教师要进行规范性的演示实验,并引导学生对演示实验的认真观察。在实验器材使用方面,尽可能使用仪器室的标准仪器,让学生学会使用标准仪器独立完成规范性实验,养成按照课程标准要求进行规范实验的习惯;实现中小学生独立完成规范性实验的衔接。

策略二:注重记录学会分类,把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

到了初中,当学生学习过的知识增多时,就很容易记错、记混。在小学阶段,要让学生养成做笔记的习惯,形成整理学习笔记对概念进行适当分类的习惯。教学中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的内容化繁为简,重点突出,脉络分明,便于学生自己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概括,可以不断地把分散的概念系统化,不断地把新概念纳入旧概念的系统中,逐步在头脑中建立一个清晰的概念系统。现行的小学科学教材中引入韦恩图、网状图、气泡图等就是帮助学生记录和加工整理信息用的,教师要尽可能运用简明、醒目、形象的形式,如摘要式、提纲式、综合式等以构建相应的知识体系和方法体系;即要将相关知识提纲挈领、加工重组、形成体系,使之由“繁而杂”变成“少而精”,由“散而乱”结成“知识网”。小学科学教学中长期利用这些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分类、归纳能力,养成梳理知识的习惯;有利于学生进入初中后自我、学习自主解决问题。

策略三:培养学生联系实际举一反三的学习习惯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基本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并以教材内容为学习线索进行的,这在客观上决定了学生们在学习中常常采用模仿的学习策略。但是初中科学要学量的科学知识,学生采用这种方式去加以掌握是相当困难的。运用迁移和类推等学习方法可以引导学生借鉴过去所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去推出新知识。在教学中经常注意新旧知识之间、学科之间、所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等方面的联系,有意识地去训练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及独创性。它是学生获取新知识的重要途径。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去培养这一方面的能力;注意把所学的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生产中的现象结合起来。给学生足够的自我学习时间,让他们多看书、多思考、多参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兴趣,对那些学习习惯不够好的学生,我们要承认差异,允许失败,促使他们舒展心灵,尽展潜能。对于外向型学生,着重引导他们养成好学深思的学习习惯,遇到问题刨根究底,务求彻底弄懂。对于内向型学生,着重引导打破封闭的学习习惯,敢于提出疑问,敢于与同学合作学习。同时,针对不同学生不同的不良习惯,让学生回答问题时,不以简单的错和对来评判,引导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让学生举一反三。同时,我们还可以邀请优秀学生介绍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成功经验,为同学们树立榜样,让学生们从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上总结经验教训,经过反复总结,这样会对学生的行为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学习经验小结第7篇

一、内容选择的策略

从学生的认知发展角度而言,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首先是一个把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成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新知识学习中,学生虽然能形成新的数学认知结构,但这种结构尚处于一种不稳定状态,还需要通过练习来充实、完善和稳定这种结构。因此,必须对应于新知识教学目标来设计练习题。我们可以从“知识点”“易错处”“变式题”这三个方面进行内容的选择。1.从知识点入手数学知识是发展数学能力的客观基础和必要前提,但是这并不是说学生掌握了数学知识就必然会形成相应的数学能力,能力通过技能训练逐步发展。因此,习题内容设置要尽可能地突出数学本质内涵。在数概念的认识教学中,人教版教材修订后改变了只用相邻计算单位理解数概念,倡导用不同的计数单位进行表征,从本质上促进对数的理解。二年级下册P77“千以内数的认识”例3的内容重点落在以计数单位进行数数,难点是一千里有多少个十。教材借助1000个小彩点积累数数的经验。如何更好地丰富数概念的表征呢?(1)动态中数数、换数。通过设置彩点和计数结果之间的一条竖线,在竖线的不断移动中,丰厚量的累积,并借助具体量的累积,感知不同单位表征的共性,从而形象化地理解“千”与“百”,“千”与“十”之间的隔位进位关系。(2)借助结构化材料理解“千”与“十”之间的关系。以“百”“十”“一”为单位的人民币是很好的结构化计数材料,练习中依次出示跟“个”“十”“百”数位相对应的人民币面值,分别写出230元、1000元等。进一步激发学生思考:如果将10张面值百元的人民币换成10元的,又可以换多少张?借助结构化材料的动态呈现,再现以“十”计数,沟通“千”与“十”之间的关系。在深入解读教材提供的学习素材的基础上,需要对知识难点中的内容进行再加工、再渗透、再强化。2.在易错处着眼学生是有差异的,在习题设置的时候不仅要关注重难点,更要关注学生的差异点。如小数的加减法中,小数点对齐后进行计算是教学的重点,但易错点是计算的无意注意对有意注意的干扰,以及运算方法之间的混淆。如口算5+2.5,2.4+0.21,4.5+0.9,2-0.8,0.64-0.4;笔算10.84+1.6,10-0.52,10.25+7.5等,都是学生模梭两可、模糊不清的难点。预设学生易错处的辨析,可以使习题的价值最大化。3.以变式题呈现“知识不求全,求联;知识不求多,求变。”[1]联接,意味着能融合贯通,在网络联接中建立概念意象,或灵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变式,意味着虽然有外在非本质特征的干扰,但学生仍然能抽象本质属性解释应用。所以,设置练习时不仅要关注知识点上的对应联接,还应关注题组设置变化后的本质。设置时应当选取对新课内容有所深化,与学生独立练习的题目似是而非的典型题组,目的是深刻理解新知识的本质属性,在“求同”的基础上“求异”。(1)举一反三。习题设置中,舍去目标的泡沫、内容的繁重、形式的玄虚,在“变”的基础上突显“不变”———数学的结构本质,引导学生对数学学习中的素材、方法、技巧等进行反思、联想,才能促进数学思想方法的提升,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与灵活性。如解方程:6x+30=48,学生计算原题后,进行如下变式:①6x+5×6=48;②6x+15x=48;③6(x+5)=48(用两种方法解答);④18+6x+12=48,得到方程的解之后抽象方法:这些方程与6x+30=48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进一步拓展:王老师买3个皮球,每个6元,沙袋2个,每个15元,共花去48元钱。请以其中一个信息为未知数,编题列方程。(2)举三反一。举三反一是对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进行归纳概括,对于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同样重要。仍以解方程为例:①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60厘米,它的边长是多少?(4x=60)②一辆摩托车4小时行驶60千米,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4x=60)③甲筐有桔子60千克,是乙筐的4倍,乙筐有桔子多少千克?(4x=60)抽象理解:因为上述三题的数量关系相同,所以方程也相同。着重理解第三题逆向的方程设置。然后进一步跟进拓展:①甲筐有桔子60千克,是乙筐的4倍还多4千克,乙筐有桔子多少千克?②甲筐有桔子60千克,是乙筐一半少4千克,乙筐有桔子多少千克?把各种对象和现象加以比较,确定它们的相同点、不同点及其关系。在学生经历了“变”的探究活动后,还需要对比体悟其中的“不变”,以此来整理知识、提高技能、提升思维。

二、结构设置的策略

数学知识的教学,要注重知识的“生长点”与“延伸点”,把每堂课教学的知识置于整体知识的体系中,注重知识的结构和体系,处理好局部知识与整体知识的关系,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体会对于某些数学知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从不同的层次进行理解[2]。1.关注知识序,以逻辑生长建立网络结构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活动,是一个不断打破原有认知结构的平衡,发生同化或顺应,组建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学生的认知序在结构化的整体教学中更容易得到迁移和发展。(1)以“类”关注知识的纵向发展。数学知识有螺旋上升的过程,习题的设置应尽可能地依据这种序列或补充或改进,以促进学生的认知迁移。如在大数的认识学习后进行大数的改写和省略教学,比较“改写”和“省略”的区别,使学生明晰改写是原数大小不变,表示形式变化;而省略是改变原数的大小。对“省略923456000亿后面的数”这一习题,改成知识序上的对应链接:①一个数,省略亿后面的尾数是9亿,这个数最大是多少,最小又是多少?②一个数,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是9万,这个数最大是多少,最小又是多少?比较①②两题,进行方法总结迁移。这样的整数逆推直接承接后续小数的近似数,如:“一个两位小数,保留一位小数得到9.0,这个两位小数最大是多少,最小又是多少?”但整数的省略要比小数来得更直观,所以从整数拓展比较合适,从序上进行前位知识和后位知识的关注拓展,能够较好地促进学生的经验迁移。(2)以“序”弥补编排体系的缺陷。在研究教材的过程中,教师可能会发现有些关联内容教材里或有淡化,或有失联。如教学“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中,有心的教师会在新课后发现,同一句口诀“四七二十八”,用在28÷4要比28÷7要慢一些,容易出错些。这是因为人教版教材学习口诀时编排的是“小九九”,口诀“四七二十八”是编排在7的乘法口诀里学习的,所以对于28和7的关联要比28和4的关联强度大一些[3]。对此,教师在教完口诀后就可以有意识地背背“大九九”,练习时关注商比除数大的除法,以弥补教材编排引起的学生学习上的困难。2.关注认知序,以经验改造顺应知识生长数学具有很强的学科性,有其内在的有序性,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是一个由低层次知识变为高层次知识的有序过程,关注学生的认知序,更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进行完善和细化。(1)转化负迁移。学生的思维是条不见底的小河。学生学了面积后,就容易与周长的练习相混淆;会口算48÷2=24后就喜欢直接笔算除法(图1)。错误有的是因为认知结构上的负迁移而起,有的是因为习题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而起。(2)体现个体差异。认知经验的积累是要有体验为基础的,但不是所有学生的体验过程都能同步跟进。因此,若能设置在练习过程中体现学生认知差异的习题,那定是为他们所欢迎的。如分数除法练习中,感知“一个数除以比1大的数,商比原数小;一个数除以比1小的数,商比原数大的规律”。第一层次:不计算,猜一猜哪几道题的商大于被除数,哪几道题的商小于被除数?(学生独立分类)第二层次:你的分类对吗?可以怎样来检验一下?(计算出结果)第三层次:经过计算,你觉得需要对你开始的分类改一改吗?(学生根据结果调整)第四层次:交流商大于或小于被除数的分别有哪几个算式?第五层次:商跟被除数之间的关系有规律吗?这样的习题设置,关注了不同层次的学生,擅长抽象思维的可以在第一层就根据规律进行判断,大部分学生在经历感觉上的猜,再通过自主计算调整分类结果,从而感知规律。而抽象能力差的学生可能还需要在交流结果时对应他人的经验,反思自我的经验,从而理解规律。这样的习题设置有利于差异资源的利用,体现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价值定位的策略

习题的编拟过程中应把握技能形成的阶段性,根据内容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分层次地巩固知识、熟练技能、积累经验、渗透后续知识。1.熟练技能与渗透思想方法相融合选择不仅能涵盖练习的相关知识点,还需要有连点成线、连线成网的多功能练习。通过综合的、多维度的练习设计,梳理、串联、综合运用知识,从而充实、完善、稳定学生的认知结构,最终为学生思维的整体推进提供平台。2.巩固知识与积累活动经验相协调活动经验的积累不仅包括操作性经验,也包括反思性经验。在练习中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再验证,从而丰厚学生的反思性经验,这对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要求更高。因此,设置既能巩固知识又能让学生在实践验证中得到亲身体验的练习,对学生的抽象思维发展和知识的有效迁移是很有帮助的。3.解题活动与激发兴趣相一致当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是练习的设计。关注触及学生兴奋点的习题,枯燥的学习就会变成好玩的活动。可以有材料激趣、形式激趣、内容激趣、认知冲突激趣等。如“7的乘法口诀”新课教学后的练习,既要巩固口诀练习,又要在形成技能熟练计算的同时积累经验,理解口诀的含义。除了常见的对口令、看题计算外,选择材料时我们还应关注熟练技能和网络构建的多重功能。数学的概念是将现实情境逐渐剥离从而实现抽象,探究新知识是建模的过程,而练习则是将抽象的概念赋予现实情境逐渐丰厚相关的活动经验。不仅能熟练技能,而且能合理应用;不仅能抽象建模,而且能迁移类推。设置时我们既要关注学生的认知特征和教材的逻辑体系,又要关注学习材料的新颖性、适切性和合理性。当然,从习题呈现的形式而言,我们仍要关注动静结合、课内巩固和课外拓展结合、统一要求和自主作业结合、先预后教和先教后练结合等方式,以促进学生的数学理解。

参考文献

[1]郑毓信.小学数学概念与思维教学[M].南京:凤凰教育出版社,201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学习经验小结第8篇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小学数学;应用

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体验式教学极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希望结合相应措施,实现学生学习内驱动力的激发,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可以更加主动地体验这一过程,在体验当中实现对知识的理解以及把握。学习数学必须要体验,在教授小学数学时,学生不仅要能够对数学知识有所掌握,同时在课堂中的体验也是值得关注的重要内容,让学生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产生独特的知识体系以及情感体验,并最终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体验式教学其中心在于学生,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方面,能够实现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的提升,同时也可以让他们的创新、观察能力获得提升。在具体实践方面,必须要以学生特点为基础,通过和生活实际的联系,有效地将体验式教学法应用于教学过程中。

一、体验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教育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活动能够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人才,为了实现更多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教学活动必须要以时代特征为基础,进行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在人才培养、教育改革方面,产生了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式,也就是体验式教学。在教学活动中,对体验的重要性极为关注,同时学习中实践发挥的具体作用也受到了重视。在学校教学中,应用体验式教学,主要是让教师在理论实施教学的前提下,设立体验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创建教学场景,并让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在体验教学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将体验式教学法融入数学教学中,能够让学生在体验过程中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知识,并实现其积极性的提升。

结合新课标来看,其对学生的主体地位极为关注,同时也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体验式教学法的应用,能够在体验当中,实现学生想象力的充分发挥,这种教学方式的主体为学生,通过对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结合体验式教学,可以让学生的包括解决、分析能力等在内的多种能力获得提升。此外,体验式教学以人的生命发展为依归,所关心的不仅是人可以经由教学而获得多少知识,还在于经由教学而彰显和扩展人的生命意义,有利于个体品德的形成,对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体验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

我们了解,将体验式教学方式融入学校教育中,能够让学生的综合能力获得有效提升,因此必须要在教学中对这一方法进行推广。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方式和小学数学教学的融合,有必要结合如下方面进行:

1.全面结合学生生活与知识的学习

在教育制度改革的同时,结合小学教材来看,其内容和生活更加贴近,特别是小学数学,更是和生活密不可分,为了实现这一方式的更好应用,实现教学效果、质量的显著提升,有必要结合生活经验有效地开展体验教学活动。小学数学的基础性较强,通过和生活的结合开展体验式教学,能够让学生体会和感受数学,同时也可以在生活当中实现数学的挖掘。例如,为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数字(小区门牌号、单元楼号等),进行数字编码,保证可以根据这些编码,快速地找到对应的房子。

2.合理设置数学教学情境

数学存在于生活中,只有在我们细心观察,或者是亲身体验之后,才能够观察到。比如说测量活动,将体验式教学方式和小学数学教学融合起来,在生活中让学生感受数学,可以让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获得提升。就教学改革来看,体验教学这一内容已经被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之中,为了对其进行更好的实施,实现学生操作能力的提升,教师有必要将相应的情境创设出来。

3.注重小学数学实践教学

生活与数学息息相关,可以在生活中发现很多数学知识的原型,在生活中数学的运用也随处可见,小学数学较为抽象,因此在教学方面,必须要注重生活、实践的结合。通过生活实践,让学生进行数学技能等方面的探究活动,让他们在生活中体验数学,不仅可以将抽象的知识转变为实物,同时也可以实现数学难度的降低,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够更好地运用数学。所以,在教学方面,作为教师而言,有必要结合具体状况,合理地对实践活动进行组织,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让他们体会到生活中数学知识的运用,结合实践活动的参与,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源自于生活,也运用于生活,进而实现其学习积极性的提升以及实践能力的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