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应酬礼仪

应酬礼仪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07 15:05:27

应酬礼仪

应酬礼仪第1篇

关键词:行为艺术;中国音乐;仪式礼乐;《仪礼》;仪注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刘起舒先生说《仪礼》“仪注”乃“周代贵族举行各种典礼的详细仪节单”,换言之,也就是各种仪式礼乐表演活动的脚本。存活于上古的仪式礼乐表演与后现代的行为艺术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如果说“不脱离日常生活对象、环境的日常身体活动以符号化、意象化方式直接介入当下生活”之表述描写了行为艺术形态一般性特征的话,未尝不可将中国古代仪式礼乐表演视为一种“行为艺术”。当然,本文亦非常清楚两者各自关联的文化语境的特殊性,及其活动结构与功能在本质上的差异,故述及“仪式礼乐”而冠上“另类”加以区别。“另类”还意味着“行为艺术”活动方式的生成具有文化意义上的多种可能性,如果本文对《仪礼》“仪注”所记录的早已消失的古代仪式礼乐表演活动加以显像,并对其生成(或深层)结构与文化功能加以揭示的工作,能成为理解今天的行为艺术的一种参照,则本文便具有了现实意义。这样论文不正面涉及现实生活中所遭遇的形形的行为艺术活动,却偏偏采用关乎“行为艺术”的标题也就可以理解了。

一、乡饮酒礼之仪式礼乐

“乡饮酒礼”乃周代乡学中举行酒会的礼节,其礼仪表演程序,杨宽先生据《仪礼・乡饮酒礼》“仪注”作过非常好的研究归纳。引述如下:

第一,谋宾、戒宾、速宾、迎宾之礼

(1)谋宾:由主人(乡大夫)就乡先生(痒中教师)商谋宾客名次,分为宾、介(陪客)、众宾三等。宾、介都只一人,众宾有多人,并选定其中三人为众宾之长。

(2)戒宾:戒是告知的意思。由主人亲自告知宾客。

(3)陈设:布置酒席的席次,陈列酒尊和洗(水盆)等。

(5)速宾:由主人亲自催邀宾客,宾客都跟着前来。

(6)迎宾:主人带同一“相”(傧相)在痒门外迎接,经过三揖三让,把宾迎入痒中堂上。

第二,献宾之礼

(1)主、宾之间的“献”、“酢”、“酬”:在宾客迎入后,先由主人取酒爵到宾席前进献,叫做“献”;次由宾取酒爵到主人席前还敬,叫做“酢”;再由主人把酒注觯,先自饮劝宾随着饮,叫着“酬”。这样的“献”、“酢”、“酬”,合称为“一献”之礼。献酒时,必须有食物陈设,陈设有脯醢(干肉片和肉酱)与折俎(盛有折断的牲体的俎)。

(2)主、介之间的“献”、“酬”:先由主人向介献酒,次由介对主人还敬。

(3)主人“献”众宾:主人向众宾献酒,有众宾之长三人代表拜受饮酒,众宾也随着饮酒。

第三,作乐

(1)升歌:在主人之吏一人举觯向宾敬酒后,由乐工四人(鼓瑟者二人,歌者二人)升堂,在堂上歌唱《小雅》的《鹿鸣》、《四牡》、《皇皇者华》,用瑟陪奏,叫做“升歌”。歌罢,主人向乐工献酒。

(2)笙奏:由吹笙者入堂下,吹奏《小雅》的《南陔》、《白华》、《华黍》,叫做“笙奏”。奏罢,主人向吹笙者献酒。

(3)间歌:堂上升歌和堂下笙奏,相间而作,叫做“间歌”。先歌唱《小雅》的《鱼丽》,次笙奏《由庚》;再歌唱《南有嘉鱼》,再笙奏《崇丘》;又歌唱《南山有台》,又笙奏《有仪》。

(4)合乐:升歌和笙奏相合,奏唱《周南》的《关雎》、《葛覃》、《卷耳》;《召南》的《雀巢》、《采蘩》、《采萍》。歌罢由乐工报告乐正:“正歌备”,再由乐正报告宾。正式的礼乐到此完备。

第四,旅酬

主人为了留住宾客,使“相”(摈相)担任“司正”,奉主人之命“安宾”。随即由宾“酬”主人。主人“酬”介,接“介”“酬”众宾,再由众宾按长幼以次相“酬”,称为“旅酬”旅酬是由尊者酬于卑者,《中庸》所谓“旅酬,下为上,所以逮贱也”。

第五,无算爵、无算乐

由主人之吏举觯向宾敬酒,司正奉主人之命请宾客升座。随即将原来陈列的折俎撤去,称为“彻俎”。以便宾客坐下。脱履坐下,即进牲肉,于是连续不断地举爵饮酒,不计其数,醉而后止,叫做“无算爵”。同时乐工不断地陪奏和歌唱,不计其数,尽欢而止,叫做“无算乐”。

第六,送宾及其他

宾出时,奏《陔夏》,主人送于门外。明日,宾有前来拜谢之礼。

杨先生的概述极为精审,但忽略了许多关键细节。尽管繁文缛节,难以尽述,但舍此,礼仪便不成其为礼仪,为了直观“乡饮酒礼”表演的本来面目,下面不得不在杨先生概述的基础上,具引“仪注”原文,补充细节,以便直观。

第一节,(略)

第二节,献礼

(1)主人献宾:主人坐(坐:双膝跪地,臀部落于脚跟),取爵于篚。降洗(洗爵)。宾降(宾走下西阶,示意不敢安坐于堂上)。主人坐,奠爵于阶前,辞(辞谢宾下西阶,示意不敢劳宾)。宾对(宾以谢辞答对主人)。主人坐,取爵,兴,适洗,南面坐(面向南而坐),奠爵于篚下,盥、洗(主人洁手,再次准备洗爵)。宾进,东北面,辞洗(宾再次劝辞主人洗爵,示意不敢承受)。主人坐,奠爵于篚,兴对。宾复位,当西序(西序:堂屋西墙),东面。主人坐取爵,沃洗者西北面(沃洗者:以浇水赞助主人洗爵的主人属吏)。卒洗,主人壹揖、壹让(主人拱手礼请宾先登阶升堂,相互各示一次谦让),升。宾拜洗(宾拜谢主人洗爵)。主人坐,奠爵,遂拜(主人答拜),降盥。宾降,主人辞,宾对,复位,当西序。卒盥,揖让升。宾西阶上疑立(宾立于西阶上,现矜持庄重之色)。主人坐取爵,实之宾之席前,西北面献宾。宾西阶上拜,主人少退。宾进,受爵,以复位。主人阼阶上拜送爵,宾少退。荐脯醢。宾升席,自西方。乃设折俎。主人阼阶东疑立。宾坐,左执爵,祭脯醢。奠爵于荐西(于席案西侧放好酒爵),兴,右手取肺,却左手执本(收缩左手抓取祭肺肥大的一端),坐,弗缭,右绝末以祭,尚左 手,哜之(祭后象征性地齿尝祭肺)。兴,加于俎。坐,挽手(擦拭手),遂祭酒。兴,席末坐啐酒(于西席坐下,品尝美酒)。降席,坐奠爵,拜,告旨(告谢主人以美酒款待),执爵,兴。主人阼阶上答拜。宾西阶上北面坐,卒爵,兴,坐奠爵,遂拜,执爵,兴。主人阼阶上答拜。

(2)宾酢主人:宾降洗,主人降。宾坐,奠爵,兴辞。主人对,宾坐取爵。适洗南,北面。主人阼阶东(阼阶:堂前东阶),南面辞洗。宾坐,奠爵于篚,兴对。主人复阼阶东,西面。宾东北面,盥,坐取爵,卒洗,揖让如初,升。主人拜洗,宾答拜,兴,降盥,如主人礼。宾实爵主人之席前,东南面酢主人。主人阼阶上拜,宾少退。主人进受爵,复位。宾西阶上拜送爵。荐脯醢。主人升席自北方,设折俎,祭如宾礼。不告旨。自席前适阼阶上,北面坐卒爵。兴,坐奠爵,遂拜,执爵兴。宾西阶上答拜。主人坐奠爵于序端,阼阶上北面再拜崇酒(主人再次拜谢宾不嫌酒粗劣而饮之)。宾西阶上答拜。

(3)主人酬宾:主人坐取觯于篚,降洗。宾降,主人辞降。宾不辞洗,立当西序,东面。卒洗,揖让升。宾西阶上疑立。主人实觯酬宾,阼阶上北面坐奠觯,遂拜,执觯兴。宾西阶上答拜。坐祭,遂饮,卒觯。兴,坐奠觯,遂拜,执觯兴。宾西阶上答拜。主人降洗,宾降辞,如献礼。升,不拜洗。宾西阶上立,主人实觯宾之席前,北面。宾西阶上拜,主人少退。卒拜,进,坐奠觯于荐西。宾辞,坐取觯,复位。主人阼阶上拜送,宾北面坐奠觯于荐东,复位。主人揖,降。宾降,立于阶西,当序东面。(以上,一献之礼毕。)

(4)主人献介:主人以介揖让升,拜如宾礼。主人坐取爵于东序端,降洗;介降,主人辞降;介辞洗,如宾礼。升,不拜洗。介西阶上立。主人实爵介之席前,西南面献介。介西阶上北面拜,主人少退。介进,北面受爵,复位。主人介右北面拜送爵。介少退。主人立于西阶东,荐脯醢。介升席自北方,设折俎,祭如宾礼,不哜肺,不啐酒,不告旨;自南方降席,北面坐卒爵,兴,坐奠爵,遂拜,执爵兴。主人介右答拜。

(5)介酢主人:介降洗,主人复阼阶,降辞如初。卒洗,主人盥。介揖让升,授主人爵于两楹之间。介西阶上立。主人实爵,酢于西阶上,介右坐奠爵,遂拜,执爵兴。介答拜。主人坐祭,遂饮,卒爵,兴,坐奠爵,遂拜,执爵兴。介答拜。主人坐奠爵于西楹南,介右再拜崇酒。介答拜。主人复阼阶,揖降。介降立于宾南。(以上,主人献介无酬,不足一献。)

(6)主人献众宾:主人西南面三拜众宾,众宾皆答壹拜。主人揖升,坐取爵于西楹下,降洗,升,实爵,于西阶上献众宾。众宾之长升,拜受者三人。主人拜送。坐祭,立饮。不拜,既爵,授主人爵,降复位。众宾献,则不拜受爵,坐祭,立饮。每一人献,则荐诸其席。众宾辩有脯醢(辩:通“遍”)。(以上,献众宾,无酢无酬。)

第三节,作乐

(1)乐工就席:设席于堂廉,东上。工四人,二瑟,瑟先。相者二人,皆左何瑟,后首,挎越,内弦,右手相。乐正先升,立于西阶东。工人,升自西阶。北面坐。相者东面坐,遂授瑟,乃降。

(2)升歌、献工:工歌《鹿鸣》、《四牡》、《皇皇者华》。卒歌,主人献工。工左瑟,一人拜,不兴受爵。主人阼阶上拜送爵。荐脯醢,使人相祭。工饮,不拜。既爵,授主人爵。众工则不拜。受爵,祭饮,辩有脯醢,不祭。大师则为之洗,宾、介降、主人辞降。工不辞洗。

(3)笙奏、献笙:笙入堂下,磬南,北面立。乐《南陔》、《白华》、《华黍》。主人献之于西阶上。一人拜,尽阶,不升堂,受爵,主人拜送爵。阶前坐祭,立饮,不拜既爵,升授主人爵。众笙则不拜,受爵,坐祭,立饮,辩有脯醢,不祭。

(4)间歌:乃间歌《鱼丽》,笙《由庚》;歌《南有嘉鱼》,笙《崇丘》;歌《南山有台》,笙《由仪》。

(5)合乐:乃合乐,《周南・关雎》、《葛覃》、《卷耳》;《召南・鹊巢》、《采蘩》、《采苹》。

(6)乐成告备:工告于乐正曰:“正歌备。”乐正告于宾,乃降。

第四节,旅酬

(1)宾酬主人:宾北面坐取俎西之觯,阼阶上北面酬主人。主人降席,立于宾东。宾坐奠觯,遂拜,执觯兴,主人答拜。不祭,立饮,不拜,卒觯,不洗,实觯东南面授主人,主人阼阶上拜,宾少退。主人受觯。宾拜送于主人之西。宾揖,复席。(宾酬主人,不祭、不洗,同阶。)

(2)主人酬介:主人西阶上酬介。介降席自南方,立于主人之西,如宾酬主人之礼。主人揖,复席。

(3)介酬众宾:司正升,相旅(司正升堂,负责协助介依据长幼次序劝酒),曰:“某子受酬。”受酬者降席。司正退立于序端,东面。受酬者自介右,众受酬者受自左。拜,兴,饮,皆如宾酬主人之礼。辩,卒受者以觯降,坐奠于篚。司正降,复位。

第五节,无算爵、无算乐

(1)主人之吏献宾、介:使二人举觯于宾、介,洗,升实觯于西阶上,皆坐奠觯,遂拜,执觯兴。宾、介席末苔拜。皆坐祭,遂饮,卒觯,兴,坐奠觯,遂拜,执觯,兴。宾、介席末答拜。逆降,洗,升实觯,皆立于西阶上。宾、介皆拜。皆进,荐西奠之,宾辞,坐取觯以兴。介则荐南奠之,介坐受以兴。退,皆拜送,降。宾、介奠于其所。(注云“宾言取,介言受,尊卑异文。”)

(2)安宾彻俎:司正升自西阶,受命于主人。主人曰:“请坐于宾。”宾辞以俎。主人请彻俎,宾许。司正降阶前,命弟子俟彻俎。司正升,立于席端。宾降席,北面。主人降席阼阶上北面。介降席,西阶上北面。遵者降席,席东、南面。宾取俎,还授司正。司正以降,宾从之。主人取俎,还授弟子。弟子以降自西阶。主人降自阼阶。介取俎还授弟子,弟子以降,介从之。若有诸公、大夫,则使人受俎如宾礼。

(3)无算爵、无算乐:众宾皆降,说屦,揖让如初,升,坐。乃羞。无算爵。无算乐。

第六节,送宾

宾出奏《陔》。主人送于门外,再拜。

《乡射礼・记》说:“古来于旅也语。”旅酬以前无言语,有礼仪。直观“乡饮酒礼”仪注,虽无言语,但有仪象可观,可观者甚多,略举如次:

其一,观“别”之象。

1、主人与众人相往来,仪象不同。如,主人献宾一献,献介则不足一献。献宾、介、众宾皆为之洗,众工则不然,例外者,唯大师而已。

2、众人答献,仪象各异。

(1)众宾无酢,来而无往,献乐工亦复如是。

(2)主人洗后拜献,宾辞洗、拜洗,介辞洗,不拜洗,众宾、大师皆不辞洗、拜洗。

(3)荐脯醢,众工不祭,唯大师例外。

(4)主人献宾陈俎,宾祭肺、哜肺、啐酒、告脂:宾酢主人,主人亦如是,只是不告脂。主人献介陈俎,介祭肺,但不哜肺、不啐酒、不告脂;介酢主人,主人唯祭饮而已。主人献众宾,众宾长者三人拜受爵,坐祭、立饮,众宾坐祭、立饮,不拜受爵。献乐工如众宾,歌、笙各一人拜受爵,其他如众宾。

3、旅酬以别,宾酬主人、主人酬介、介酬众宾,众 宾按长、幼依次相酬。

观仪象可知,人人有别。主、宾有别,宾又别为宾、介、众宾,众宾复有长幼之别;而乐工与主、宾亦有别,乐工又有别。

其二,观同之象:凡主人献,必荐脯醢;受献者,皆坐祭、立饮。

总合同、别之象,不难看出:

1、礼乃别上下、贵贱,辨长幼之序的等级制度。

2、“献礼”的隆杀具有丰富的文化意味。

(1)隆者,献、酢、酬一献之礼备,依次以下三等。宾备一献;介无酬,有酢;众宾长者、众工长者,无酬、无酢,但拜受爵,皆有来有往,尽管往来有不同。可知礼尚往来;众人以长,礼尚齿;众人有来无往,故礼不下庶人。

(2)酬者,惟宾当之。《经注》释“酬”:“酬之言周,忠信为周。”献礼以忠信为主义。

(3)哜肺、啐酒之礼,惟主宾当之。哜、啐,皆齿尝而已。可见,礼有尝食之义。

(4)陈俎祭肺,介以下不用。乡饮酒礼仪尽管为人事而设,以别尊卑、贵贱,但所以别者则依祭祀制度。

3、凡成献礼,主人必洗。洗者,致洁敬之意。可见,敬乃礼之通义。

4、凡主人献酒,必荐脯醢,受献者皆祭酒。此礼仪,当本于俗,其所依与祭肺应属不同祭祀之制度且更为原始。

总之,礼仪寓意甚多,其结构亦有多重层次,绝非一人一时所能创制。故上述仪象,有断裂、矛盾,难以直截了当予以理解者,如尊卑易位现象――主人以洁敬之意为之洗,而受洗者则愈卑愈慢。其它尚有旅酬上为下之仪象,依献礼,酬者示忠信之象,非尊者莫得受。上述仪象难解之处,惟有以文化史的眼光阅读之,方可索解。乡饮酒礼虽人事之礼,其表层结构为社会政治等级制度,但其深层结构则涉及宗教祭祀等级制度,这里略作申说。

先说陈俎、祭肺、哜肺。“俎”为盛放牲体的礼器。俎,就其形、声二义看,就与宗庙祭祖用牲有关。《礼记・祭统》说:“凡为俎者,以骨为主。骨有贵贱;殷人贵髀,周人贵肩,凡前贵于后。俎者,所以明祭之必有惠也。是故,贵者取贵骨,贱者取贱骨。贵者不重,贱者不虚,示均也。惠均则政行。”其牲体是按照礼仪规定被支解过的,俎中之牲体部分,能显示出贵贱等级。陈俎用之于“俊食”,《礼记・祭统》说:“夫祭有;者祭之末也,不可不知也。是故古之人有言日:‘善终者如始。’其是已。是故古之君子日:‘尸亦鬼神之余也,惠术也,可以观政矣。’是故尸谡,君与卿四人俊。君起,大夫六人;臣君之余也。大夫起,士八人;贱贵之余也。士起,各执其具以出,陈于堂下,百官进,彻之,下上之余也。凡之道,每变以众,所以别贵贱之等,而兴施惠之象也。”“食”也就是祭末分祭肉的节目,其仪式和方法:首先将牲体按骨节分割许多块,每块大小差不多,凡参加祭祀的人,都可分得一份。其次,吃祭肉按先后顺序,贵者先吃,贱者后吃,依次往下直到最贱的人也能吃到。所谓“”就是下食上之余。首先尸,尸食神之余。其下接俊者,则食主人之余,依次而下。《乡饮酒礼・记》载:“宾俎脊胁肩肺。主人俎脊胁臂肺。介俎脊胁肫胳肺。”士用犬牲,《礼记・明堂位》说:“有虞氏祭首,夏後氏祭心,殷祭肝,周祭肺。”可见乡饮酒之陈俎、祭肺、哜肺确源于祭祀礼仪。只是,神事的意义转为人事,更加仪式化罢了。

次说陈洗、祭酒。“洗”为盛水的礼器。在行礼的过程中,盥洗的节目亦非常重要,《礼记・乡饮酒义》谓“洗”“主人之所以自洁以事宾也。”据此,张光裕先生以为,“洗”乃主人“自洁”之器。其实“献”、“酢”、“酬”皆盥、洗。不过,礼仪进行中,主人确自洁频频,盥洗甚于他人,以至于主人献贱工,“工不辞洗”。为何主事宾、上事下、贵事贱若神明?如上所言,人事由神事而来,既如此保留其某些形式和意味在所难免。洗之行,具敬意,初当与敬神明有关。这亦可结合“祭酒”义明之。“祭酒”即举酒祭地的仪式。《乡饮酒礼・记》说:“凡旅不洗。不洗者不祭。”可见洗者不仅是宾主自洁以互敬也,行洗礼也是洗者身份、地位的标志,因为“洗”与行“祭”礼的权利是相连的。《礼记・乡饮酒义》云:“祭荐、祭酒,敬礼也。”人际交往,洗与祭这样的细行能成其敬意,只能说明,“献礼”渊源于宗庙祭祀中洁净敬献神明的仪式。与祭者必洗,也只有与祭者方得洗的权利。祭祀权的垄断与分配当是等级制度的原始基础。(当然,祭酒礼所行更普及,等级意味淡,属祭地仪式,与祖先无关,应更原始。)故尊者若主人,为卑者洗并不觉自卑,此有祭祀制度中,祭主身份的文化意味作支撑;卑者受洗不辞洗、不拜洗,并不觉尊与慢亦相仿佛。周代的礼乐制度的重心尽管已由神事转向人事,但其文化制度是在已有的文化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故在人事礼仪活动中,会出现行礼者“自尊”与“自卑”和谐统一、尊亦卑、卑亦尊,尊卑不二的奇妙文化现象。尊与卑的合一源于神事与人事的合一,自其神事观之,尊亦卑;自其人事观之,卑亦尊。

再说旅酬之象。乡饮酒礼仪,乃乡大夫为进贤举能而设,以乡中居士之贤能者为宾,有尊贤能之意,这只是礼意之一。前此已表明,行礼亦是行教化,平时乡学弟子习礼乐,是受熏习教化,乡人观礼亦是此意。乡大夫以己之尊酬宾,示以忠信之意,未必就是乡大夫示己忠信于宾,而是宾将臣于君,示宾为臣之意当忠信于君也。旅酬之象,亦应作如是观,当寓教化之意。旅酬仪节,上行下效。仪式礼乐的教化功能,其独特之处在于身教重于言教。今人所谓“行为世范”,当循其例。

据上所述,可将乡饮酒礼的礼仪内容约分为两大部分:

(一)礼的部分

礼的部分包括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节、第六节。此五节,皆有仪象,有意味可寻,此处再略引传记说解以备考。

《礼记・乡饮酒义》说:“主人拜迎宾于庠门之外,入,三揖而后至阶,三让而后升,所以致尊让也。盥洗扬觯,所以致洁也。拜至,拜洗,拜受,拜送,拜既,所以致敬也。尊让洁敬也者,君子之所以相接也。君子尊让则不争,洁敬则不慢,不慢不争,则远于斗辨矣;不斗辨则无暴乱之祸矣,斯君子之所以免于人祸也,故圣人制之以道。乡人、士、君子,尊於房户之间,宾主共之也。尊有玄酒,贵其质也。羞出自东房,主人共之也。洗东荣。主人之所以自洁,而以事宾也。宾主象天地也;介馔象阴阳也;三宾象三光也;让之三也,象月之三日而成魄也;四面之坐,象四时也。天地严凝之气,始於西南,而盛于西北,此天地之尊严气也,此天地之义气也。天地温厚之气,始于东北,而盛于东南,此天地之盛德气也,此天地之仁气也。主人者尊宾,故坐宾于西北,而坐介于西南以辅宾,宾者接人以义者也,故坐于西北。主人者,接人以德厚者也,故坐于东南。而坐馔于东北,以辅主人也。”《乡饮酒礼・注》说:“《鹿鸣》,君与臣下及四方之宾燕,讲道修政之乐歌也。此采其已有脂酒,以召佳宾,佳宾既来,示我以善道,又乐佳宾有孔昭之明德,可则效也。 《四牡》,君劳使臣之来乐歌也。此采其勤苦王事,念将父母,怀归伤悲,忠孝之至,以劳宾也。《皇皇者华》,君遣使臣之乐歌也。此采其更是劳苦,自以为不及,欲咨谋于贤知以自光明也。”可见礼乐无言语,但意象丰富,韵味无穷,所以《礼记・仲尼燕居》说:“占之君子,不必亲与言也,以礼乐相示而已。”

(二)俗的部分

第五节属此。无算爵、无算乐,亦即饮酒作乐无有节制。故此节次无仪象,无意味可寻,欢乐为主,尽人之俗事、实事而已,故以俗名之。尽管礼末设司正,但未必就如《礼记・乡饮酒义》所说“焉知其能和乐而不流也。”其正亦不过尽其欢乐以安宾而已。

以上是视礼乐为一整体所作的分析,如此,乡饮酒礼仪呈现为:“礼――俗――礼”的序次结构。若别礼、乐为二事,则以上之礼又可分为礼仪与礼乐。礼仪以仪象为礼;礼乐以正乐为礼。俗又可分为礼俗与乐俗,礼俗依于饮食,乐俗止于娱乐。正乐之为“正”在于其乐取礼意,合乎礼之规制;俗乐之为“俗”则在于其乐用为欢乐。至此,再回味乡饮酒礼的整个礼仪程序,则别有意味。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节为一段落,由仪――乐――仪三节构成,在乐之节次上乐、仪相间,重仪象,重意味,礼由繁趋简,由隆变杀。第五节、第六节,皆无仪有乐,以乐为主。原有的分别渐趋泯灭,隐约可辨的是乐工与众人,似乎众人已为客,乐工已为主。当然,第五节、第六节,仍小有别,其别仅在于前者唯尽欢而已,后者虽无仪象而有仪节之意,故为礼。然其仪节之实,已非礼仪而乃乐仪而已。以上分析,旨在突出一个被人忽视的现象:整个礼仪程序,尽管以仪礼为主、为重,以乐礼为辅、为轻,但其终归于乐俗、乐礼。乐与本能饮食无间,构成了一种独立的文化结构,其意义,一个“乐”(快乐)字可概括。其实,饮食行为的符号化、意象化、仪式化、制度化便成为乡饮酒礼仪;俗乐的意象化、仪式化、制度化便成为礼乐。

二、乡射礼之仪式礼乐

乡射一般于乡饮酒礼仪之后举行。据杨宽先生的研究概括,其礼具有军事教练的性质,主要程序是三番射:

第一番射,由乡学中弟子参加,着重于射的教练,其礼节共有十节,分别为:请射、纳射器、比三耦、张侯倚旌、迁乐、俟射、诱射、命射、三耦射、取矢委菔。此主番射“由乡学中弟子相配成‘三耦’依次发射,射中的只扬旌唱获而不加统计,不算胜负,其属于教学性质,显而易见。”

第二番射,参加人员,除弟子三耦外,增加了主人、宾和众宾。其礼节共有十一节,分别为:请射、比耦、三耦取矢、众宾受弓矢、请释获、命射、耦射、取矢委菔、数获、饮不胜者、献获者和释获者。此番射分别胜负,负者,罚饮酒。是集体比赛,因为“虽然把所有参加的人相配成对而比赛,即所谓‘比耦‘和耦射,好象是两个人在比赛,但在统计时,不分各耦,只是按‘上射’和‘下射’,分为左右,总起来统计的,只计算左右两方的胜负,不计较个人的得失。”

第三番射,基本同第二番射,其区别在于,第三番射要用乐来节奏射。

透过三番射的分析,杨宽先生得出结论:“这种礼是把乡学中的弟子的军事学习和乡中成员的军事训练密切结合的,是通过行礼的方式把军事教练的课程固定下来的,既是乡学中教育弟子的一种军事教练课程,又是乡中成员进行集体军事训练的一种社会活动。”

乡射礼平时举行确具习射教学的性质,所谓“习射尚功,习乡尚齿。”(《礼记・王制》)但既为礼便同时具有肄习礼乐的性质。整个乡射礼仪的程序尚有其它仪节:

第一节,与乡饮酒礼仪大同小异,礼简,无介。多出张侯一节。

第二节,献礼。小异于乡饮酒,有献大夫仪节。

第三节,作乐。比之乡饮酒礼省前三节,存合乐一节。

第四节,三番射。其中第三番射用乐节射,“不鼓不释”,“奏《驺虞》,间若一。”《驺虞》,《召南》之诗篇,在《周礼》为天子之射节,此处用之,《乡射礼-注》谓“取其宜也”,疏说:“《驺虞》喻得贤者多,此乡射亦乐贤,故云取其宜也。”是意,乡射进贤用《驺虞》,其他则歌《采萍》,与《周礼》同。

第五节,旅酬。

第六节,无算爵、无算乐。

第七节,送宾极其他。

由上可见,就结构而言,在乡饮酒礼仪的程序中嵌入三番射的程序便成了乡射礼。尽管为了突出射,简化了某些礼仪细节,添加了某些节射的仪节,但使射整体上成其为礼的是乡饮酒礼仪,即便三番射程序,其间亦穿插了饮酒礼仪。以第二番射后三节为例:

(1)饮不胜者:司射适堂西,命弟子设丰。弟子奉丰升,设于西楹之西,乃降。胜者之弟子,洗觯,升酌。南面坐奠于丰上;降,祖执弓,反位。司射遂袒,执弓,挟一个,捂扑(插上教鞭),北面于三耦之南,命三耦及众宾:“胜者,皆袒决遂,执张弓。不胜者皆袭,说决拾,却左手,右加弛弓于其上,遂以执拊。”司射先反位。三耦及众射者皆与其耦进立于射位,北上。司射作升饮者,如作射。一耦进,揖如升射,及阶,胜者先升,升堂,少右。不胜者进,北面坐取丰上之觯;兴,少退,立卒觯。进,坐奠于丰下;兴,揖。不胜者先降,与升饮者相左,交于阶前,相揖;出于司马之南,遂适堂西;释弓,袭而俟。有执爵者。执爵者坐取觯,实之,反奠于丰上。升饮者如初。三耦卒饮。宾、主人、大夫不胜,则不执弓,执爵者取觯,降洗,升实之,以授于席前,受觯,以适西阶上,北面立饮;卒觯,授执爵者,反就席。大夫饮,则耦不升。若大夫之耦不胜,则亦执弛弓,特升饮。众宾继饮,射爵者辩,乃彻丰与觯。

(2)献获者:司马洗爵,升,实之以降,献获者于侯。荐脯醢,设折俎,俎与荐皆三祭。获者负侯,北面拜受爵,司马西面拜送爵。获者执爵,使人执其荐与俎从之;适右个,设荐俎。获者南面坐,左执爵,祭脯醢,执爵兴,取肺,坐祭,遂祭酒;兴,适左个,中亦如之。左个之西北三步,东面、设荐俎。获者荐右东面立饮,不拜既爵。司马受爵,奠于篚,复位。获者执其荐,使人执俎从之,辟设于乏南。获者负侯而俟。

(3)献释获者:司射适阶西,释弓矢,去扑,说决拾,袭;适洗,洗爵;升实之,以降,献释获者于其位,少南。荐脯醢,折俎,有祭。释获者荐右东面拜受爵,司射北面拜送爵。释获者就其荐坐,左执爵,祭脯醢;兴,取肺,坐祭,遂祭酒;兴,司射之西,北面立饮,不拜既爵。司射受爵,奠于篚。释获者少西辟荐,反位。

三节皆饮酒事,但仪象有别,不胜者只饮酒,获者(报靶者)、释获者(计筹者)饮,先祭后饮。故同为饮,意义不同,后者是献饮,是慰劳、是敬;前者是罚饮。饮酒本身并不足以为罚,其罚之意。只有在献饮仪象的比照中方得见出。饮无祭不得成礼,故为罚。或许,罚饮的仪节正是由献礼滋生而来。

当然,乡射礼中独特的仪象也是值得注意的。兹据上饮不胜者经文举两例:

1、执弓之象

在饮不胜者的仪节中,胜者与负者执弓之象不 同:“胜者,皆袒决遂,执张弓。不胜者皆袭,说决拾,却左手,右加弛弓于其上,遂以执}。”尽管射事已毕,但胜者仍然要露出左臂,戴上钩弦用的扳指,拿起张弦的弓;而负者则只能穿上衣服,左手握着松弦的弓。《注》说:“执张弓,言能用之也。”《礼记・射义》说:“天子以射诸侯、卿、大夫、士。”又说:“诸侯岁献,贡士于天子,天子试之于射宫。其容体比于礼,其节比于乐,而中多者,得与于祭。其容体不比于礼,其节不比于乐,而中少者,不得与于祭。”乡射亦有选能举贤之意,执弓之象应寓其意,虽为礼仪之象,却有政法、政令之效。

2、司射执扑之象

司射不仅主持射礼,做示范教学,还是执法者。其手中之“扑”,就是教鞭,供教学执法用。《尚书・尧典》云:“扑作教刑。”《乡射礼》说:“射者有过则挞之。”

综之,礼乐、刑政、教化一体,寓人事于神事的结构形式中,这是周代仪式礼乐的重要特征。可见礼乐制度不是一般的制度,其实就是广义的文化。此种文化,是层叠的文化,尽管世事、观念都在变化,但其基本结构形式和精神内核不变。孔子的“损益”说可谓言之有据。

三、诸侯燕礼之仪式礼乐

燕礼乃贵族宴请下属的礼节。燕通“宴”,有安闲、休息之意。天子、诸侯、族人各有燕礼,但多已亡佚。《仪礼・燕礼》所记乃诸侯宴请臣下之礼,行礼场所在路寝。其礼节如下:

第一节,预燕之礼。国君命小臣告知即将退朝群臣燕饮之事;有关人等陈设燕礼器具,包括悬挂乐器、陈洗、酒尊等,国君与卿大夫的酒尊不同,分别陈放;君臣即位;射人请君命宾,君命某大夫为宾。射人纳宾,及至庭中,君从堂上降一级阼阶,向宾行揖致意,而后升堂就席。

第二节,献礼。由于国君位尊,不能亲献,故由宰夫代行主人之事。

1、主人献宾,宾酢主人。

2、主人献国君,国君拜受爵,不拜酒;祭如宾礼,只是膳宰赞授肺;国君不酢,主人自酢。

3、主人酬宾。

第三节,旅酬。

1、国君酬宾。国君酬宾之前,小臣请命为君致送爵者,国君命下大夫之长两人担任。

2、宾遍酬大夫。

3、主人献卿。

4、国君酬卿。酬卿亦有请命致送爵者,仍命两大夫担任。君若酒力不胜,可由宾或卿、大夫中的长者代行。

5、主人献大夫。

第四节,作乐。

1、升歌、主人献工。工四人,二瑟。歌奏《鹿鸣》、《四牡》、《皇皇者华》。

2、笙奏、献笙。笙奏《南陔》、《白华》、《华黍》。

3、间歌。歌《鱼丽》,笙《由庚》;歌《南有嘉鱼》,笙《崇丘》:歌《南山有台》,笙《由仪》。

4、合乐:《周南》:《关雎》、《葛覃》、《卷耳》,《召南》:《鹊巢》、《采蘩》、《采苹》。

第五节,无算爵、无算乐。此节有大夫代国君劝士饮酒等礼节,但无繁文缛节,尽欢而已。

第六节,宾出奏《陔》。

尽管为诸侯燕礼,但其仪节的基本结构形式与乡饮酒礼并无多大差异,主要仪象亦相类,如洗、祭等;主要区别在于:

1、参与人员级别不同。

2、功能不同,燕礼主要是君臣饮酒合欢,乡饮酒礼主要是乡大夫集合乡人于乡学行礼政、习礼乐。

3、主义不同。燕礼尊君,如国君不亲为主人待宾、献礼君不酢、旅酬无人敢酬君等等。(前此已说明。酬者有上对下行教化之意,故无人敢酬君。)乡饮酒礼尊贤能、长老。

此外,据《燕礼・记》用乐亦有别种:“若以乐纳宾,则宾及庭,奏《肆夏》;宾拜酒,主人答拜,而乐阕。公拜受爵,而奏《肆夏》;公卒爵,主人升,受爵以下,而乐阒。升歌《鹿鸣》,下管《新宫》,笙入三成,遂合乡乐;若舞,则《勺》。”或许,诸侯宴宾,视其对象、场合。用乐有所不同。

四、诸侯大射礼之仪式礼乐

射有宾射、燕射,两者皆侧重于敬宾尽欢;大射则是诸侯为祭祀、朝觐、盟会选定人员以及与群臣、国学弟子习礼乐、射艺而于大学举行的射事,故侧重于行礼及道艺。其礼议程序如下

第一节,射前准备。

1、君命戒射。

2、陈设礼器、射器,其中包括乐器。

3、君命宾、纳宾。纳宾奏《肆夏》。

第二节,献礼。

1、主人献宾,献宾结束,乐奏终止。宾酢主人。

2、主人献国君,乐礼如宾。君不酢主人,主人自酢。

3、主人酬宾。

第三节,旅酬。

l、国君酬宾。国君酬宾之前,小臣请命为君致送爵者,国君命下大夫之长两人担任。

2、宾遍酬大夫。

3、主人献卿。

4、国君酬卿。酬卿亦有请命致送爵者,仍命两大夫担任。君若酒力不胜,可由宾或卿、大夫中的长者代行。

5、主人献大夫。

第四节,作乐、献工。歌《鹿呜》三遍,管《新宫》三遍。

第五节,三番射。乐射奏《狸首》。

第六节,无算爵、无算乐。

第七节,宾醉而出,奏《陔》;君入奏《骜》。

与乡射礼情形相仿,在诸侯燕礼的程序中嵌入三番射便成了诸侯大射札,尽管用乐有别。

其三番射的基本仪节与乡射礼无大异,主要区别在于:

1、大射与射者之身份级别,相礼、执事者之官职皆高于乡射,人数亦多于乡射。

2、用乐不同,详情见上相关内容,不赘。特别指出的是,乡射礼仪以鼓节乐,大射以金奏,乐队规模庞大。其乐器陈设、乐队布置,《大射仪》记之甚详:“乐人宿悬于阼阶东,笙磬西面,其南笙钟,其南},皆南陈。建鼓在阼阶西,南鼓;应鼙在其东,南鼓。西阶之西,颂罄东面,其南钟,其南},皆南陈。一建鼓在其南,东鼓;塑鼙在其北。一建鼓在西阶之东,南面。在建鼓之间。鼗倚于颂磬,西舷。”乐器摆放的位置、朝向皆有特殊规定,小到鼗鼓一侧悬耳上的绳子朝向亦不放过。

《仪礼》尚存大夫、士礼13篇,或吉礼或凶礼,皆无用乐之例,但其礼仪无不备主宾之设,无不具进退、揖让、酬酢之仪节仪象。

五、结语与推论

“仪注”的直观显像,彷佛让我们直击了几千年前正在进行中的仪式礼乐表演。虽然礼之名目繁多,礼仪之象无数,但大礼必具饮食、祭祀、射之事象。乡饮酒礼必继之乡射礼,燕礼亦然,大祭祀必伴有大射、大飨。所有礼仪程序必备饮食、祭祀之仪象。礼仪之用乐,正乐、俗乐兼备,考用乐之礼仪,无不如此。礼仪程序之结构,以礼仪、正乐始,以乐礼、乐仪终。而乐礼事象之构成,饮食、乐而已。甲骨文“觫”之造字,最见乐礼本意。仪式礼乐融礼、乐、刑、政、文化教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

应酬礼仪第2篇

礼仪是酒店服务的基础,是提供优质服务的重要内容,是酒店形象的灵魂,同时酒店员工的服务礼仪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酒店业的服务水平。所以提升酒店服务礼仪的水平至关重要,这样能加强酒店员工的职业素养,提高自身修养;美化自身,美化服务过程;促进社会交往,改善宾客关系;净化社会风气,推动文化建设。

一、酒店员工服务礼仪存在的问题

(一)酒店员工缺乏对服务礼仪的重要性认识

目前,我国还处在以应试教育为主的阶段。酒店员工大多也是接受过应试教育的,个人礼仪素养与智育之外的其他素质教育一样被摆在相对次要的位置,学生们很少会接触到礼仪知识讲座或严格的礼仪培训等与礼仪相关的课程,这是造成他们礼仪素养欠缺的重要原因之―。酒店员工意识不到服务礼仪的重要性,不仅会降低自身素质也对酒店整体水平有影响。

(二)酒店员工服务礼仪不规范

酒店员工在服务客人的过程中多少都会有些不规范的礼仪,例如:服务人员有急事找客人的时候客人与人正在谈话中,服务人员依然打断了客人的谈话,使客人不悦;看到奇装异服的客人就同其他员工一起议论、嘲笑。服务礼仪的不规范会降低员工服务水平以及使客人对酒店印象变差。

(三)服务礼仪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礼仪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员工不仅要掌握有关的礼仪理论,更要注意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员工在学习了礼仪的理论知识之后没有一些练习的情景来进行演练,如果在以后的工作中遇见类似情景或问题就不能顺利的解决。一些酒店只给员工进行服务礼仪理论的培训,少开甚至不开服务礼仪情景演练的课程。

二、酒店员工服务礼仪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酒店方面的原因

酒店甚少对员工进行服务礼仪培训。也有一些酒店的服务礼仪培训重表面轻实际,使培训流于形式;还有就是酒店服务礼仪培训的随意性较大,未能形成严格的培训制度和计划;或者是酒店即使对员工进行了服务礼仪培训也不重视培训结果和培训考核,培训考核也未能和员工奖惩挂钩,培训中缺乏学习的压力,因此在员工进行服务的过程中服务礼仪总是不规范或出现各种问题。

三、提升酒店员工服务礼仪水平的对策

(一)提高对服务礼仪的重要性认识

提高员工对服务礼仪的重要性认识,使员工确立文明礼貌意识,必须通过“两种教育”,即礼仪重要性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从而树立两种意识:第一,生存意识。酒店业市场的竞争十分激烈,实际上是服务质量的竞争。讲究礼貌礼节是酒店优质服务的关键,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第二,角色意识。人与人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但在酒店接待服务中,服务员和客人的关系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服务员必须为客人提供文明礼貌的优质服务,要处处尊重客人,奉客人为上帝,不能喧宾夺主,不能越位,把我自己的言行,形成良好的服务意识。

(二)对员工进行酒店服务礼仪培训

酒店要定期对员工进行酒店服务礼仪培训,也要不是的完善酒店服务礼仪培训。培训工作不是一种短期行为,而是一项长期性、战略性的任务。根据酒店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环境变化以及员工学习需求的差异,服务礼仪培训工作必须要进行改革创新,创新是发展的生命力,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

(三)培训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酒店在对员工进行服务礼仪培训时,要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理论与实践缺一不可。在员工学习并熟悉了服务礼仪理论之后,模拟一些在酒店服务过程中会出现的情景,请员工们分组进行演练,最后请培训师对每组进行总结和对每个员工的分析,方便他们找出自身的优点和不足。在如此生动形象的实践活动中既强化了员工们处理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让他们巩固了已经学习的服务礼仪理论,而且还不断地提高了自身礼貌修养,更是对酒店的整体服务水平提升做出了贡献。

(四)实行奖惩制度

根据酒店自身独有的特性,设立合理有效的薪酬制度。由于酒店员工的工作量与工作时间均不同,可以适当增加固定薪酬。对于基薪、津贴、福利等可做不同调整,同时实行绩效考核,按照不同的工作任务进行核定,做得越好,收获的越多。如果再工作中犯了错误,酌情进行薪酬上的惩罚。使员工们化压力为动力。

在月末、每个季度、年终的时候分别评取优秀员工,并且在员工大会中对其工作认可,给予奖励和表扬。不仅嘉奖了得奖的员工,同时也是对那些没有得奖员工的激励,努力做好手中的工作,积极主动的为客人进行更优质服务。

在淡季闲暇时组织旅游或者各种有趣有意义的集体活动,锻炼了大家团队合作意识的同时放松了心情。

四、结论

应酬礼仪第3篇

看来,马克思并没有就“价值”一词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和概念,并在“使用价值”和“价值”两者之间似有混淆。《现代汉语词典》关于“价值”的定义:“价值:①,体现在商品里的社会必要劳动。价值量的大小决定于生产这一商品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多少。不经过人类劳动加工的东西,如空气,即使对人们有使用价值,也不具有价值。②,积极作用:有价值的作品\这些资料有很大的价值。”[2]545可以看出,概念①是一个明显来自于《资本论》的典型的马克思主义的定义。应该说,价值并非只是“商品”所特有的东西,如果只讨论“商品”里的价值,对“价值”一词的解释无疑是不完全的,是有失偏颇的,甚至所得出的“价值……是劳动”的判定是错误的。因为这个判定,使生活中的“价值”完全不同于经济学中的“价值”而经济学研究的根本却正是生活本身。定义②:“积极作用”让我们似乎感觉到了“价值”的真容,但是却是雾里看花,无法准确把握其真正含义。那么,该如何界定“价值”的定义呢?简而言之,事物的有用性,就是该物的价值,即一种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另一种事物的某种需要的可能性。这是“价值”在物质世界的最基本的定义。因为在物质世界里,一切的物质、生命、现象、思维等都可以被称为事物。因此,物的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可能性,即是该物的价值。就这个意义上讲,豫南皮影戏的价值在于,一是满足豫南民众某种生活、精神需求的可能性;二是满足社会文化研究需求的可能性。这两个方面应该是豫南皮影戏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的体现。

豫南皮影戏在成为部级非物质文化保护对象之后,对其进行研究的学者纷至沓来,有从事艺术学的、历史学的、民俗学的、人类学等等,对豫南皮影戏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有对豫南皮影戏的生存背景、音乐本体、还愿仪式、文化生态等方面做较为全面研究的(曹玲玉《河南罗山皮影戏音乐调查研究》、王传厉《罗山皮影戏家庭愿戏的调查研究》),有对其唱腔的各种板式以及各种板式是如何连接的介绍(曾凡广的《罗山县皮影戏音乐研究》,耿玉琴的《豫南西调“皮摔”戏音乐唱腔初探》,付玉兰的《豫南“皮摔”东调音乐唱腔牌子初探》);有对其影人的艺术造型、色彩运用、制作工艺的介绍(方丹的《罗山皮影造型、色彩及文化内涵研究》,刘松的《人、神和自然的交融—罗山皮影造型艺术分析》,蔡森林的《罗山皮影造型形式美初探》)等。可以看出,学者们对豫南皮影戏研究成果是有目共睹的,有学者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考察工作,有学者在某些方面对豫南皮影戏给予了不厌其详的介绍和耐心细致的分析。但作为“局外人”的学者、社会活动家等,在研究的同时也附加给了豫南皮影戏一定的观念、评论甚至是商品化的包装,大部分学者开门见山地指出豫南影戏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研究价值,这正是大多数局外研究者的心态和观念。事实也正是如此,豫南皮影戏的价值毋庸置疑,但作为局外研究者通常是站在艺术价值、审美价值等层面上来看待和研究这些价值。当然,我们决不是反对对豫南皮影戏进行这些研究,如对其历史渊源的研究、唱腔的研究、音乐调式调性研究、剧目文学价值研究、影人造型研究、影人色彩运用研究等,相反地,这类研究非常重要而且必要。一是了解豫南皮影戏的艺术魅力、审美价值;二对当下音乐、美术、文学等的创作提供借鉴;三是商业化的包装演出,提高了艺人们的收入;四是与当地旅游业相结合,扩大了影戏知名度,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等等。这也是目前大多数民间音乐品种在研究与保护方面的做法和结果,即重在其外在价值的实现。事实上,民间音乐文化的外在价值只是“末”,其内在价值才是“本”。豫南皮影戏的内在价值在于它的生活价值、民俗价值、信仰与观念价值,这是它的根本价值,是我们要重点探讨的问题所在。

列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豫南罗山皮影戏,自明代中叶传入豫南地区,[3]60历经400多年的历史风雨,是什么力量使它绵延至今并在豫南大地久演不衰,这显然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结果。几百年来,豫南皮影戏一直存在并延续着自身传承和发展的自然模式,这种自身传承和发展的自然模式虽经时代变迁而有所改变,但始终能在其存在的社会和历史时空中发生作用,也就是民众所认可和在生活中实际使用的价值。传承人李世宏以文字形式总结了豫南皮影戏的起源传说,在记载的10个传说里,有6个故事与中国古代皇帝而且大多是太平盛世的皇帝有关,如汉文帝刘恒、汉武帝刘彻、汉元帝刘爽、隋文帝杨坚、太宗李世民、玄宗李隆基;其余4个故事则是描述天下大乱、民不聊生之时,皮影戏却在豫南绝处逢生、异地开花。[4]通过其产生的多种传说,可以看出影戏在豫南民众心中的地位:一是崇拜和敬仰。对于草根百姓而言,古代皇是天之骄子,无疑是人神之合体,抑或说就是神的化身,在豫南多神信仰体系中,皇帝特别是盛世明君亦是民众信仰的神灵,由于与这些神灵的密切关系,使皮影戏更具有了神秘和神圣的意味。二是能带来福音福祉,中国传统农耕时代,对鬼神的崇拜成为对很多自然现象进行合理解释的一种常态,侍奉好所有鬼神,使他们赏心悦目,则能带来平安吉祥,皮影戏便成为鬼神崇拜的一种很好载体,成为“以虔敬所有超自然的神为第一目的的艺术。”

演影戏、看影戏都可以带来风调雨顺、家道兴旺、升官发财、福禄永居。由于皮影戏的这种神圣地位,使皮影艺人也具有了受人尊敬的地位。笔者在拙文《淮上“卷戏”的形成与音乐板式类型初探》中曾谈到皮影戏源自唐代的讲唱宝卷,最初皮影戏的演唱内容多是宗教故事,其剧本称作“卷”,唱影叫“宣卷”,演出用的灯称为“海灯”,都是佛教信徒的习惯,与讲唱宝卷相似。演出前还要举行宗教仪式,演员必须净面漱口,焚香念赞,然后才可表演。演出多以酬神还愿为主,且演员兼有某种宗教职业身份。[6]可以看出,皮影艺人同其他专业民间艺人不同,他们不仅不是被人鄙视的“下九流”,而且他们还有比一般大众高的地位,且常常具有双重身份。早期是宗教职业和皮影艺人的双重身份,现在是农民和皮影艺人的双重身份。他们忙时务农,与周围人身份相同,平起平坐;闲时受邀演戏,收入不菲,事主对其奉若上宾。不管是神圣的宗教职业还是有手艺的皮影艺人,在农民心中都是能与鬼神沟通和对话的人,甚至将其视为演出场合的神,都是值得崇拜和尊敬的人。在这一点上,豫南地区似乎一直延续着远古时期民众对巫覡的认识态度。那么,作为一个皮影艺人,在他们心中自然也一直有这样的情愫——传承皮影戏是一种荣耀,让自己的“绝活”流传于世是一种光荣,由此形成了一种开放式的师承方式:祖传家授(血缘传承)和广招门徒。祖传家授是为了家族荣耀的传承自不待言,广收门徒的师承方式只要举行一个约定俗成的简单、灵活的拜师仪式,首先要找一名引荐师引荐。找引荐师的作用有三:一表达对师父的景仰,二表示师父技艺超群,三显示徒弟通情达理,使师父产生好感。其次,举行拜师仪式。仪式上邀请见证师,目的是向江湖同仁宣告师徒关系的确立,同时也明确师徒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最后,徒弟学艺三年,期满若出师即可自立门户,行艺江湖。

豫南皮影技艺的传授沿袭着传统的口传心授模式,师父有空时会教徒弟戏词、操杆技巧、锣鼓点子,徒弟观察、体验师父的一言一行,观察学习师父的表演、唱念以及与锣鼓管弦的配合,在跟师父跑码头的过程中学会应付各种状况。另外一种学习技艺的方式叫“盘道”,这种技艺学习的方式似来自于佛教徒的辨经论战。盘道先由徒弟之间进行,双方艺人或演或唱或念,拿出自己的独门绝活,你来我往,各不相让,几个回合下来,若还难分高低,则有师父们上阵盘道切磋,这是双方徒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的大好时机。常言道“学艺不如偷艺”,徒弟们往往在师父盘道切磋的过程中,学到很多平时难以习得的技艺和规矩,悟性高的徒弟能在几次盘道切磋中“偷”得双方师父的绝活。在广收门徒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值得一提,那就是“师访徒三年”,这是豫南皮影艺人中流传极广的一句谚语。即徒弟已经举行拜师仪式,在学徒期间,若认为师父艺不如人,可以谢辞师父,另谋他处学艺;若师父认为徒弟资质太差,学皮影戏没有前途,则可劝退徒弟。师徒名分既定也不妨碍各自的来去自由。因此,豫南皮影戏的师徒之间是一种十分和谐的关系。罗山县周党乡皮影老艺人岳义成老师傅,年已八旬,徒子徒孙遍及罗山诸乡镇,老人每每提起,总是充满了自豪和骄傲,弟子们提起岳师傅也是崇敬有加。豫南罗山皮影戏列入国家非遗名录后,也指定了“传承人”,希望通过保护这些传承人身上的技艺,进而使皮影戏得以更好传承。事实显示,传承人能做的只是把皮影雕刻手艺和雕刻成品变成旅游商品换取经济利益,或者是表演给上级领导、调查者、游客观赏。

这也是目前大多数民间音乐品种保护的做法与结果,并有可能成为一种常态。这种做法并不能体现皮影戏作为情感符号在豫南民众中发挥其组织和谐生活的作用,这是因为皮影戏的传承特别倚重于传承者上述的传承观念和流传区域的民众信念,当国家政府对他们中的个人的角色另有期待,他们就有可能改变自己的角色去适应新的要求。事实上,在指定传承人以后,豫南皮影戏的那些箱主们在心理上或者说在身份认同上出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被指定为传承人的箱主,大约有两种心理状态,一种是诚惶诚恐,感觉自己责任重大,又不知如何做才能尽到传承人的责任和义务,由此产生一些焦虑;另一种是骄傲自大,认为自己技高一筹,胜人一等,本来很朴实的皮影艺人,却平添了几分骄气。我们必须注意到,目前在豫南罗山县60岁以上的皮影艺人就有50多人,能登台的约49人,60岁以下的有数十人,常年演出的皮影戏箱有20多担,且都是民间艺人的自发组织,政府认定的传承人只是他们中的少数,但是应该说,每一位艺人都拥有着或者说都体现着不断传承的、延续的和完整的皮影艺术的价值,豫南皮影艺术之所以呈现区域性的整体特征,正是因为我们能够从每个艺人的生命中看到这种艺术的整体性。

“非遗”语境下,政府部门、研究者或保护者总是站在一种超然的和“客观”的立场来认识和界定皮影艺术,那么,“非遗”是否真正揭示了皮影艺术的价值实质,同时,用“遗产”的概念,将民间草根艺术——豫南皮影戏同其他有形的古迹、文物等等同视之,一方面强调了豫南皮影戏的某种重要价值,但同时也暴露了对皮影艺术内在价值的实现缺乏信心。事实上,皮影艺术几百年来得到不断地创造、传承和使用,是作为一种生活文化、民俗文化、仪式表演、民众观念的呈现,这种认识到了一个应该回归的时候了。据《罗山县志》,罗山皮影戏是明代中叶传入罗山。流行于彭新、铁铺一带,而后扩及到青山、涩港、周党、定远等地区,逐渐遍及全县。几百年来一直受到当地群众的欢迎,至今在豫南人民的社会生活中仍然十分活跃,如果说这是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记载,那么从那时起,时间的车轮在21世纪业已转过了十余年,这期间约40年的时光流逝中,传统的音乐艺术样式在不断地衰弱、没落,甚至谢幕,不得不依靠行政手段加以干涉,企图使之保存、传承。而据调查,皮影戏却在豫南越演越火,颇有市场,众多的民间皮影戏班常年演出于民间乡镇村落,活跃在人们的乡俗礼仪生活中,各大庙会时期和春节前后,事主请戏需要提前一个月预约。皮影戏为谁而演又因何而唱?豫南农村有着浓郁的民间多神信仰气氛,家家厅堂都会张挂以“祖宗昭穆神位”为主的多种神祗画像,祖先崇拜和多神崇拜习俗渗透于民众个体的日常生活之中。同时,豫南地区自古就以“礼”为本,乡俗礼仪活动丰富而完整,酬神了愿的民间习俗,推动着皮影戏作为“酬神”过程中重要内容的乡俗礼仪仪式,酬神戏的演唱又使皮影艺人的祖师信仰和民众的多神信仰得以延续和加强,其间多向度的关系构成密切互动,成为豫南皮影戏延续的内在驱动力量。

豫南民间乡俗礼仪活动类型多样,但都与民众生活和民俗信仰息息相关,有明显的功利性。如祈雨活动、祭祖活动、丧葬礼仪、婚嫁还愿、得子还愿、升学还愿、祛病还愿、起房盖屋、母牛生犊等喜事还愿,也折射出罗山深厚的农耕文化底蕴。在这种功利性的乡俗礼仪和民俗信仰观念里,酬神了愿成为民众共有的心理认同,皮影戏成为民俗生活中酬神了愿的最好媒介和载体,同时皮影戏的演唱进一步强化了民众的多神信仰。如对观音菩萨、王母娘娘、土地爷、龙王爷的信仰,表现在庙会、安土神、祈雨等礼俗活动中,这是以神为交往对象的礼俗活动;对祖先、家族新逝者的追悼,表现在祭祖、丧礼、迁坟等礼俗活动中,这是以鬼为交往对象的礼俗活动;在第三种看似以人为交往对象的礼俗活动,如婚礼、庆礼(各类庆典)、宾礼(接待宾客)中,实际上包含着对更多神灵的信仰。如生子礼、满月礼对送子娘娘的信仰,寿诞礼对寿星神的信仰,贺起房盖屋对鲁班爷的信仰,贺大病痊愈对华佗的信仰等等,像贺参军、贺上大学这类没有具体神明可信仰的,那就是各路神灵一齐信仰的结果。因此每逢诸如此类的喜庆事,必唱影戏以示祝贺,如贺上大学在戏台前挂上这样的对联:“金鼓齐鸣高科及第,笙簧同奏喜戏酬神”,横批“金榜题名”,如果是贺参军,则把对联稍作变动,即“金鼓齐鸣报国从戎,笙簧同奏喜戏酬神”,横批“保家卫国”,此类谓之“喜影”或“喜戏”;如遇盼儿求女、求福祈寿,祈求官运、财源亨通等事情,事主要在神明前发下誓愿,事后以影戏还愿,谓之“愿影”或“愿戏”。如因盼儿求女而许愿者,唱“送子娘娘领金银,三萧娘娘得金银……”。如因病许愿者,则唱“华佗师傅收钱纸,小鬼小判得金银……”。求神果报之后则要以影戏还愿,谓之“报神”……由此可以看出,地处大别山区的豫南村落社会、乡民生活里,皮影戏扮演着何等重要的角色,其功能渗透在民众生活的每个角落,融化在每个乡民的血液里。一担担戏箱年年岁岁行走在大山深处、淮河两岸,为乡民提供着精神的慰藉满足着心灵的诉求,体现着民众对豫南皮影戏的欣赏、依恋。还有更多的文化认同和信仰的力量,这种文化认同和信仰的力量就隐含在交通不便、相对封闭的豫南乡镇村落至今所保留的丰富和完整的乡村礼俗传统中。这种乡村礼俗活动中最为核心的内容就是敬神,它以娱神为旗帜,广纳民间文娱活动内容。名为娱人,实则娱神。将娱神与娱乐相糅合,使宗教生活、民俗生活与传统民俗文化以及皮影戏有机结合在一起,使乡村礼俗成为皮影戏的重要演出场合和赖以生存的沃土。除却民众的多神信仰是豫南皮影戏目前得以传承、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还有皮影艺人的祖师信仰是另一支重要的信仰力量。艺人讲究“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在豫南,皮影箱主家都供奉有“供奉乐王教主之神位”的牌位,艺人家也都供奉有“乐王教主神位”。每逢农历三月十六晚上,箱主就会为乐王教主上供、焚香、守夜,直至第二天乐王教主生日到来,届时箱主带领全班人马举行隆重仪式,祭祀祖师爷诞辰。豫南皮影艺人认为,祖师信仰是获得更多台口、平安顺利演出的保证。

以上所述豫南皮影戏的师承方式、观念和民众多神信仰模式可看作是豫南皮影戏的内在价值的主要方面,它是人们相互交流、心理沟通的符号,其开放性也表现在内外价值的相互关联。豫南皮影戏从形成之初,就担负着娱人娱神的使命,在其流传过程中,既重视其代表的神灵信仰,也重视作为娱人部分的艺术价值。其戏剧表演和酬神功能同为皮影戏的内在价值,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20世纪50至70年代骤然改观,“破除封建迷信”及大规模的深入城乡每个角落的“破四旧”运动,迫使皮影戏转化为单一的娱人功能。为了吸引更多人看戏,艺人们在影人雕刻、色彩运用、唱腔改良、表演技巧等方面经历了努力运作,使艺术表现、审美意趣成为这一时期皮影戏的内在价值,人们会赶几十里山路只为看一场皮影戏。历史进入80年代末,经济体制改革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又一次重大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代了计划经济,经济的发展决定了文化走向,民俗文化、民间信仰在被长久抑制后有了强势回潮。豫南民众信仰的多路神明又回归到了厅堂和庙宇之中,与乡民的信念再次紧紧联系在一起。民众把生活中所有的事情都与供奉的神明相联系,遇坏事要请神灵保佑转好,有好事要酬谢神灵的帮助。酬神的最直接方式就是给神唱戏,皮影戏这种轻装易行、费用低廉、早期就有娱神功能的形式,最适合农户请进家门来酬神了愿。于是,皮影戏的功能又悄然发生了改变,由娱人转回到了娱神,民众的信仰及观念成为其内在价值,表演艺术价值外化。这是一种内外价值的互相置换。豫南皮影戏功能转型迎合了时代转型的契机,它深深植根于民众生活观念之中。当我们对皮影戏的保护仅停留在第一个层面——艺术欣赏层面时,是以头脑中经验艺术世界的模式为参照系而完成对皮影戏表面含义的理解,而皮影戏的意蕴不可能仅止于表面。

应酬礼仪第4篇

1.选择适宜的薪酬发放形式

薪酬发放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具体可以表现为工资卡、现金、红包、保险,也可以表现为实物、公司组织的旅游、文体娱乐等,选择得当,才能够收到理想的效果。比如,看得见摸得着的现金有时候比工资卡的一串数字更具有冲击力。又如,每人每月增加工资100元,员工很难有感觉,但如果将这100元转变为员工日常所需的实物,员工的感觉会大有不同。同样,如果只有100元的过节费,不论是现金形式还是现在流行的购物卡形式,在今天物价颇高的情况下,很难让员工满意,但如果改发等值的实物,效果却会非常不一样。有时候,采取一些独特的薪酬发放方式也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麦当劳在节假日给员工的妻子(或丈夫)发放奖金,认为正是由于他们理解和支持,才使公司的员工能够全力以赴地投入工作,取得卓越的成绩,从而使员工们产生意外的惊喜。郑州一家公司一人上班全家领薪水。这家公司的中层员工,除本人每月领取的薪水外,自己的爱人每月会收到200元汇款,自己远在外地的父母每月也会收到100元的汇款,爱人和父母收到的这300元钱被誉为“亲情工资”。这家公司实行“亲情工资”的一年多时间里,公司中层员工没有一个跳槽。除了这种奖金或工资形式,有些企业还专门为员工家属提供特别的福利,比如在节日之际邀请家属参加联欢活动,赠送企业特制的礼品,让家属一起旅游,给孩子们提供礼物等,让员工感觉特别有“面子”。除此之外,薪酬的发放形式还要因人制宜。“没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适的。”根据年龄、性格、经历等适当细分员工群体,并根据企业自身的人才策略,采取符合员工偏好的薪酬支付形式,将能更好地满足员工需要。但有时候奖励却不宜让员工选择。举个例子,某企业准备奖励员工,有两种选择:让员工去台湾度假旅游,或送他们每人一台电视机,并且两者是等值的。究竟给他们选择的权利好,还是不让他们选择好?乍看之下,好像有选择好,大多数员工也希望能选择,以为那样将提高满意度,其实不然。在自由选择的情况下,选了台湾游的员工会觉得自己是放弃了电视机作为代价的,旅游回来后,看到同事家的那台电视机,心中多了一份“损失感”;而选择电视机的人,在家里看到电视中的那些度假胜地,联想同事正在宝岛台湾尽情游玩,难免暗自神伤。因此,当企业知道两项奖励都是员工喜欢的时候,就不要给他们选择的权利,由企业来决定惟一的奖励方式,免得他们患得患失。

2.选取合适的薪酬发放时机

选取合适的薪酬发放时机同样是一门艺术。等额的薪酬,因为发放的时机不一样,其激励效果将大相异同。企业应把握好薪酬的发放时机,动态化地选择员工的薪酬发放过程,不断给员工制造意外的惊喜。比如,适当缩短常规奖励的时间间隔,保持激励的及时性,有助于取得最佳效果。因为薪酬支付的时间间隔越短,薪酬与员工绩效的关系越密切,对员工的激励作用也越明显。所以一方面,企业可以根据员工不同的工作性质确定不同的薪酬支付时间间隔,如工人可以每周支付薪酬,办公室职员则每月支付薪酬。另一方面薪酬发放一定要及时不能拖欠,否则会影响员工的正常生活和激励效果。又如,频繁的小规模奖励会比大规模的奖励更为有效,因为人们在“得”的时候是边际效用递减的,好比吃第一块糖很甜,吃第二块糖一般甜,吃第三块糖就基本没感觉了。所以当企业要给员工发放1万元的奖金,那么最好分两次,每次给他5000元,这样尽管他拿到的总数还是1万元,但两者相比较,一次性发放所产生的幸福感,就不如分两次发放那么强。再如,减少常规定期的奖励,增加不定期的奖励,会让员工产生更多意外的惊喜,所以薪酬发放一定要动态化。如果你打算给员工增加薪酬,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有两种最直接的方法:一是加工资,比如把员工原来50000元/年的工资加到60000元/年;二是发奖金,就是保持员工现在50000元/年的工资不变,但是每年不定期给员工发几次奖金,奖金的总额约为每年10000元。很多管理者倾向于加工资,认为加了工资,员工会很开心。其实,过了一段时间,他们就习以为常了,因为员工的适应性很强,尤其是对于物质的东西。所以,“好事”要以变动的形式呈现,这样才能产生新鲜感。而且对企业而言,发奖金要比加工资好:第一,尽管员工更乐意接受加工资,但在总数相同的情况下,发奖金却使人更加开心。第二,加工资使员工积极1~3个月,发奖金却能让员工不断受到激励。第三,对企业来说,发奖金有较大的回旋余地。所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相对于涨工资,发奖金的可操作空间更大。除此之外,已经决定了的奖励应该早点告知员工,很多时候,幸福来源于对快乐的等待。如小张今年业绩出色,公司决定奖励他一次去巴黎旅游的机会。大家想想,小张什么时候最开心?是在巴黎游玩的时候吗?可能不是。其实,最开心的时候可能是他听到这个消息,以及盼望着去巴黎的这段时间。所以,如果要给员工奖励,晚说不如早说,这样能“最大化”他们的快乐,当然也更能达到激励的效果。

3.营造良好的薪酬发放环境

员工在获取薪酬时,不仅希望得到物质上的奖励,同时还希望得到精神上的满足。所以,选择合适的场合,举行适当的仪式,以营造良好的发放环境,就显得比较重要。特别是在物资数量不足以激发人的兴奋点的情况下,恰当地施以情感形式,以情动人、以情激人,不仅能弥补物资效力的不足,甚至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据说,在以东方文化为母体的日本、韩国及港台地区,物质激励多是上司亲自以某种礼节性形式交给属下,同时附有情感传递。而在西方发达国家,他们则千方百计将颁奖仪式搞得轰轰烈烈,震撼人心。近年来,国内许多企业也非常重视奖励仪式。德胜洋楼的圣诞大餐每年都在苏州金鸡湖凯宾斯基大酒店举行,这是德胜洋楼的重要节日。全体员工都要从全国各地的工地上返回苏州,参加盛会。其中有一个环节是年终表彰发奖金大会,但其年终奖的发放不是由人力资源部门的人员来核算、装封、发放,而是由董事长聂圣哲亲自算出每一位员工的奖金,把现金装进信封封好写上名字,并交到每一位员工的手中。发钱时,聂圣哲每念到一个名字,那个人就跑步上前。只要领红包的人是两只手伸出来接,聂圣哲就两只手送。接红包的人说声“谢谢”,聂圣哲就说一声“谢谢”,直到所有的员工发完。尽管很辛苦,但聂圣哲认为,数钱、装信封、发红包是最重要的事,那是员工与他之间的一个神圣约定。他要让每一个员工知道,他和老板之间的关系,没有其他人插手。在浙江的一些民营企业,一般在年底会有一个盛大的发红包仪式。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在礼堂里,成捆的现金一堆堆摆在长条桌上,胸戴大红花的员工鱼贯上台从老板手中接过一大摞的钞票。台上台下人声鼎沸,每一张面孔都涨得通红。那一刻,团队的凝聚力,员工的成就感、归属感被推到高潮。跟着老板有肉吃的踏实感、对老板信守诺言的信任感、对企业发展的憧憬感,都体现在那些厚厚的现金上。现金、会场、大红花,发红包的仪式感所产生的情感共鸣,是一张工资条或卡里增加的一串数字不能企及的。企业在这样的环境下将薪酬支付给员工,就会更加激发他们内心的荣誉感、自豪感和成就感,能真正起到鼓舞士气、凝聚人心的作用。

应酬礼仪第5篇

__________(以下简称乙方)欲委托甲方提供丧葬礼仪服务以及向甲方采购附带之商品,双方遂签订本契约以资遵守:

第一条 契约之标的

一、本契约之标的以乙方在附件一所指定的项目为范围。

二、乙方就其所指定之项目,必要时亦可增减,甲方不得拒绝。甲方对于乙方所指定丧葬服务之请求,应积极配合并按其专业为乙方完成丧葬礼仪服务。

三、如因法院命令或法令规定,无法依乙方选择之火葬或土葬方式处理时,乙方得更改之。

第二条 契约之对价

双方同意本契约之服务或商品之价格,如有增减应按附件所列价目表所定之价格计算之。如另行议价,甲方不得任意哄抬,亦不得巧立名目索取任何额外费用。

第三条 服务质量之担保

甲方应担保履行本契约劳务之人应具有专业之技能、伦理与敬业精神。必不得提供妨害善良风气之商品。

第四条 契约之终止或解除

一、乙方得随时终止或解除本契约全部或部分,但应给付甲方已完成服务之报酬,或已发生之必要、合理之交通费用。

二、终止时甲方未提供之劳务,甲方不得索取报酬。但因该项劳务所需之鲜花、时果或其它易腐败之商品,如已购买且放置于灵堂或乙方处所者,乙方应依附件一之价目表支付价款。

三、前二项之费用,均不得逾越本契约约定之总价额。

第五条 乙方协助事项

乙方于甲方履行遗体接运服务时,应协助甲方完成,如因非可归责于甲方之事由,致使甲方无法履行遗体接运的服务时,乙方应自行完成。如因非可归责于乙方时,乙方得终止或解除本契约,但应给付甲方因遗体接运所发生之交通与人事费用,该交通与人事费用,不得超过约定价格。

第六条 日程或程序

双方得于签订合约后,共同订定仪式之具体日程或程序等,以利甲方履行本契约。订定后乙方不得无故变更,如须变更而其变更增加额外费用时,乙方应自行负担外,甲方不得要求任何其它费用。

第七条 疑义之处理

本契约各条款如有疑义时,应依消费者保护法第十一条第二项规定,为有利于乙方之解释。

第八条 仲裁或合意管辖法院

一、关于本契约或因本契约发生之一切纠纷,如双方合意于争讼前以仲裁方式解决者,得由__________仲裁。由双方各选一仲裁人,再由两选出之仲裁人,共推另一仲裁人,如不能共推时,双方得申请法院为之选定。

二、双方未以前项方式解决纠纷者,因本契约发生之诉讼,合意以乙方所在地之地方法院为第一审管辖法院。

第九条 未尽事宜之处理

本契约如有未尽事宜,依相关法令、习惯及平等互惠与诚实信用原则公平解决之。

立契约书人

甲方:__________

代表人:__________

统一编号:__________

住址: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

身分证号:__________

应酬礼仪第6篇

纵观中国人的社交活动,无论是商务洽谈,晋职乔迁,年节团聚,婚丧嫁娶,迎朋酬友,洗尘饯行,拜师收徒,甚至求人办事,或缓和纠纷……都离不开饭局。在中国人看来,饭局是礼仪和人情的代名词。因而有人认为,中国的社交文化基本是饭局文化。饭局之势长岁久远归绺于中国国度的历史人文背景,还有人际间崇尚饮德食和以及习俗、交往理念等诸多传承因素的缠结并顺衍所致。

中国饭局中的讲究颇多。一般来说。是无鱼不成席,并看重头菜。头菜是礼仪和人情的主要标志。既便不上燕翅鲍参,也得虾菜居首。而且,上菜时要沿循先冷后热、先主后次、先荤后素、先浓后淡、先成后甜、先干后稀、先菜后点的宴程,并习惯盘大碗硕、席面丰盛。菜上席后,由侍者经转台先转至主宾眼前,俟主宾尝后,再由左向右转而轮尝:若是鱼馔,鱼头则要朝向主宾,以示敬诚。吃到残席时,往往还要加上两道佳馐,表示主人的大方,也是怕客人吃不好,以曲尽酬胙之谊。

饭局中的排座次也有学问。席中靠里面正中间的位置是为主宾安排的。主宾两侧的人,要安排能饮酒或能劝洒的,或是主宾较为熟知并能言来语往,或与主宾身份相等的人。东道主往往坐到隔席面与主宾相对的位置上。其他人则按身份、年龄辈份,或男左女右,或酒量大小、交谈方面等俗成的规矩,适当安位。这样,宾主搭配和谐,有利于礼仪和人情在饭局间的交际方便。

中国历来又是无酒不成席。敬酒、劝酒和罚酒,是饭局中的“饮酒三步曲”。饭局开始时,东道主要贯例表述一番酬胙之情,道尽礼仪。然后举杯朝向主宾先饮而尽,谓之敬酒。主宾和其他客人及坐陪者也都要喝完杯中酒。不仅东道主要向主宾敬酒,主宾也需回敬,其他客人和坐陪者之间也要如此。敬酒是礼仪之为。敬酒过后便是劝酒了。为使客人多饮酒,主人和坐陪者便要使出人情,让客人觉得盛情难却,无由不饮。侯饮到酒酣耳热时,宾主之间已经“人沾桐酒群情洽”了,这时就该罚酒了。罚酒是中国人饮酒的独特方式;罚酒的理由随情而定,见机行事,用机智和敏捷,迫使客人无法找出反驳之辞,只得饮酒。如对饮时杯中剩酒,或偷茶替酒,或赴席迟来。都在被罚之例。

在中国饭局中,习尚“酒足莱饱”;点心之类虽谓主食,却用量不显,多数人不吃的,吃也仅是垫巴两口,点缀一下。所以,主食的称谓是否应该更改了?但饮酒有经验者却要先吃一些主食,如蛋炒饭或炖肉之类,等闹起酒来,至少比平常的酒量提高三四成。这个方法既简单,又不易失态,而且没副作用。

不吃尽不够朋友的阿拉伯饭局

阿拉伯国家多信奉伊斯兰教,受宗教的制约,自古亦受土耳其食俗的影响,近代又受西餐所染;但从主体上看,饭局仍不失浓郁的阿拉伯风格。

饭局中,人们严格遵守着《古兰经》中对动物性食物的详细规定。比如猪肉、死兽的肉和血,被勒死、打死、摔死或角触死的动物以及供奉给以外的其他神的肉,都在禁用之例。只有口中颂诵着真主的名字,并遵照伊斯兰法律所规定的方式宰杀的动物才可食用。所以,吃阿拉伯饭局,可说是“放心食品”。不仅如此,一些“奇形怪状”的海鲜如大虾、螃蟹、海参之类,还有异味的芹菜、韭菜等,在饭局中也不常见。他们见中国人自种的韭菜,竟奇怪地惊呼,怎么能和羊吃的草一样呢?

尽管如此,饭局仍是丰盛多彩。我曾吃过北也门政府在萨那的哈姆迪官(皇宫)举办的饭局(国宴),首菜是烤乳羊,类似中国的烤乳猪,形整而暗红,羊嘴里还衔着一枝青草,以示新鲜。接下来的菜是炸红海鲑鱼、咖喱鸡腿、清炖羊肉、烧牛排、素沙拉,主食是阿拉伯糕和烩饭,然后是甜食、水果和冰淇淋。餐台上摆着素馨花和西餐餐具。再看侍者,身穿燕尾服,手托长形银盘,穿梭在餐台间。这是阿拉伯食境和西餐情调相融一体的饭局风格。

阿拉伯民间的饭局则具有浓郁的乡土色彩。客人在赴饭局时,要脱下鞋子,席地盘腿坐到波斯地毯上,先吃着主人备供的香榧子、桃仁、榛仁等,一番攀谈后,各种菜式便款款而来。头菜多为咖喱羊肉或铁锅羊肉,还有用羊角豆炖的鸡腿、答黑尼(乳料拌橄榄)、烤鸡、炸鲑鱼、茄汁牛肉、酿馅青椒;主食常有碗豆炒饭,盘中美(羊肉蛋糕)和阿拉伯饼(稀面烙的大饼):水果一般有仙人果、无花果、柠檬和葡萄等。饭局中的肴馔都是大铜盘或炖锅盛装,而且都是手抓的吃法。如果客人表示客气或吃得少,主人会不高兴,认为你不是知己的弟兄。

应酬礼仪第7篇

关键词:概述 根源 必要性 礼仪知识 现实意义

一、社交礼仪概述

所谓‘”社交礼仪”,最初是指在较大隆重场合,为表示对宾客的尊敬和友好,根据某些惯例而举行的礼宾仪式。后来根据社会生活中人际交往的需要,逐步发展为广义的礼仪,即在社会生活中由风俗习惯形成的并为大家共同遵守的道德准则、行为规范、礼仪仪式、规章制度等。

现代社交礼仪泛指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具体表现为礼节、礼貌、仪式、仪表等。可以说,礼仪是一张人际交往的名片。文明礼仪可以帮助我们“规范言谈举止,学会待人接物;塑造良好形象,赢得社会尊重;架设友谊桥梁,通向成功之路。”礼仪又是帮助我们获得成功,创造幸福生活的“通行证”。所以说:知礼懂礼,注重文明礼仪,是每个立足社会的基本前提之一,是人们成就事业,获得美好人生的重要条件。

礼仪是人际交往的前提条件,是交际生活的钥匙。社交能力就是在一个团体、群体内的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人是社会的人,很难想象,离开了社会,离开了与其他人的交往,一个人的生活将会怎样?有人存在,必须与人交往。当我们走上社会的时候,我们会与各种各样的人物打交道,在与人交往中,你能否得到别人的支持、帮助,这里就会涉及到自身能力的问题。可以说,礼仪是一张人际交往的名片,文明礼仪可以帮助我们“规范言谈举止,学会待人接物;塑造良好形象,赢得社会尊重;架设友谊桥梁,通向成功之路。”

二、礼仪的根源和必要性

人类礼仪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际来往规模的扩大,人们审美看法的变化而发展变化的。礼之发生,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自从有了人,有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人与人之间的来往,礼仪便发生和发展起来。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角度来看,礼仪起源于原始的宗教祭祀运动;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角度来看,礼仪源于人类协调主客观矛盾的需要。礼仪,简朴的就就是在社交的历程中文明得体,让对方真诚的接受你,从而真正到达相同交流的目的,让整个历程协调而优美的顺遂的举行。现代社交礼仪泛指人们在社会来往运动历程中形成的应配合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详细体现为礼仪、礼貌、仪式、仪表等。我以为自己在学习的历程中发展了许多。首先相识到,由于地域的差异,文明礼仪有了它局限性的界说。我们要掌握好文明礼仪的尺度,明白文明礼仪也有局限性的一面,也就是晤面礼仪中要求我们要做到称谓合乎通例、入乡随俗……

大学生是知识层次较高的群体,在如今的中国社会已经算得上是知识分子,也是中国明日发展的引领者、顶梁柱,在道德水准上,在礼仪修养方面应当提出更高的要求。追求个性是当代年轻人的特点,在追求突出个性过程中,却有一些大学生把丑陋当成了个性。许多不文明、不礼貌,甚至丑陋、陈腐、粗俗的东西都被当做了“新潮”、“潇洒”,在现在的大学校园里面,经常可以看到衣冠不整者、行为不端者、张口骂人者、随地吐痰者,其他的不讲礼不懂仪的现象亦不鲜见,如关门之时声震如雷、打电话从不自我介绍、不再礼让教师、端着饭盒边走边吃等等。这些不良现象已经不再是个别,而且有着愈加普遍的趋势。

因此,学好礼仪,延承文化,已蓄势待发、迫不及待。

三、相关礼仪知识[②]

我们所学的《社交礼仪》涉及各个方面:其中包括个人礼仪,公共礼仪,交往礼仪,通联礼仪,应酬礼仪,聚会礼仪,餐饮礼仪等等。通过这些礼仪方面的学习,我了解了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必须遵守的一种惯例,是一种习惯形式,即在人与人的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一种习惯做法。

礼仪可以分为好几个部分,个人礼仪、交往礼仪、餐饮礼仪等等。

个人礼仪,包括自身的仪容、举止、服装等。我们每个人都应注意自己的个人礼仪,一个人的穿着打扮、举止行为,不但事关对方对自己个人形象的印象好坏,而且也是个人教养与素质的最形象的展示。

餐饮礼仪,顾名思义,就是在用餐时应遵守的行为规范。座次的安排、敬酒礼仪、用餐时的规范等都是在社交场合经常能用到的。如果能按照礼仪规范做到了,他人都会觉得你是个非常懂礼仪的人,反之,则会觉得你不懂礼貌,甚至会影响你的学习、事业。

公共礼仪,具体讲指的就是人们置身于公共场合时,所应遵守的礼仪规范。它是社交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人们在交际应酬之中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社交礼仪的内容很普遍,很深刻,它直指着我们文明修养,蕴涵着我们的文化素养,解读着我们的人格和心态,标显着我们的人生品味。{其他具体的礼仪细节在此不做阐述}

四、现实意义

明代大学者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个本体、一个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学习社交礼仪,就要知行合一,谈吐做言,落落得体。自信是社交场合中一份很名贵的心理本质。一个有充分自信念的人,才能在来往中不卑不亢、落落大方,碰到强人不自惭,碰到艰难不泄气,碰到欺凌敢于挺身反击,碰到弱者会伸出增援之手;一个短少自信的人,就会处处碰鼻,致使屁滚尿流。自信但不克不及自信,自认为了不起、一贯自信的人,每每就会走向自信的极度,凡事自命不凡,不尊重别人,致使强人所难。

讲究礼仪,遵从礼仪规范,可以有效地展现一个人的教养、风度与魅力,更好地体现一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认知水平和尊重程度,从而使个人的学识,修养和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适度、恰当的礼仪不仅能给公众以可亲可敬、可合作、可交往的信任和欲望,而且会使与公众的合作过程充满和谐与成功。

我觉得社交礼仪使我懂得了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和谐的心理氛围,促使我的身心健康。而且使我认识到在人际交往中有很多重要的原则要遵守的。社节虽是生活小节,但在某些场合却代表着个人、单位甚至民族、国家的形象,标志着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高低,它也是衡量人们的教养和道德水准的尺度。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一向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我们应该仪态大方、彬彬有礼、举止庄重、不卑不亢 ,表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和礼仪行为。以前没学社交礼仪的时候,对社交基本上不懂,总以为做那些是多此一举的事情,但是学过我才恍然大悟,原来社交礼仪还是挺重要的,就象前面所说的那样小则代表个人,大则代表国家代表民族,所以社交礼仪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它是个人是国家的形象。

作为一个刚刚学习过社交礼仪的大学生,我觉得受益匪浅。学习了社交礼仪让我知道了真诚尊重是礼仪的首要原则,只有真诚待人才是尊重他人,只有真诚尊重,方能创造和谐愉快的人际关系,真诚和尊重是相辅相成的。所谓心底无私天地宽,真诚的奉献,才有丰硕的收获,只有真诚尊重方能使双方心心相印,友谊长存。

结语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礼仪是中华传统美德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身居礼仪之邦,应为礼仪之民。知书达礼,待人以礼,应该是现代大学生的基本素养。当你在社会交往中用礼貌的语言与人交谈,用文明的举止与人交往,用得体的文书与人交流,人们一定会感触到你彬彬有礼的气度,落落大方的气质,文明道德的修养,都会平生出几分敬意。优雅合理的谈吐,亲切整体的仪容,会是人感到一股温馨的春风吹来一股热情洋溢周身。学会礼仪,驾驭礼仪,才会成为一个交际高手。享受礼仪,品味礼仪,才会成为一个有内涵有品味人士!让礼仪充满每个角落,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我们身上继续延伸。

参考文献:

1:《现代商务礼仪》 作者:于忠艳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2:《政务礼仪》 作者:金正昆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现代实用社交礼仪》 作者:陈光谊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4:《公关与商务礼仪》 作者:姜桂娟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应酬礼仪第8篇

馈赠,是与其他一系列礼仪活动一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有一点是肯定的,即在礼的内涵中,除了有表示尊敬的态度、言语、动作、仪式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含义,就是礼物。随着社会生活的进化和演变,物能传达情感的观念被广大人民所接受和认同,从而使馈赠在内容和形式上,逐渐融会在五彩缤纷的社会交往中,并成为人们联络和沟通感情的最主要方式之一。

有一点需要注意,我们要把馈赠礼物、正常交往中的送礼与收买贿赂、腐蚀拉拢区别开。

在现代人际交往中,礼物是人们往来的有效媒介之一,它像桥梁和纽带一样直接明显地传递着情感和信息,深沉地寄托着人们的情意,无言地表达着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关爱。

一、馈赠原则

馈赠作为社交活动的重要手段之一,受到人们普遍肯定。得体的馈赠,恰似无声的使者,给交际活动锦上添花,给人们之间的感情和友谊注入新的活力。

认真研究和把握馈赠的基本原则,是馈赠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条件。

(一)轻重原则——礼轻情意重

礼品有贵贱厚薄之分,有善恶雅俗之别。

礼品的贵贱厚薄,往往是衡量交往人的诚意和情感浓烈程度的重要标志。然而礼品的贵贱与其价值并不总成正比。因为礼物是言情寄意表礼的,是人们情感的寄托物,人情无价而物有价,有价的物只能寓情于其身,而无法等同于情。

也就是说,就礼品的价值含量而言,礼品既有其物质的价值含量,也有其精神的价值含量。“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在我国妇孺皆知,被标榜为礼轻情意重的楷模和学习典范。“折柳相送”也常为文人津津乐道。我们提倡“君子之交淡如水”,提倡“礼轻情意重”。一般情况下,我们不妨既要注意礼轻情意重,又要入乡随俗地择定不同轻重的礼物。

(二)时机原则

就馈赠的时机而言,及时适宜是最重要的。中国人很讲究“雨中送伞”、“雪中送炭”,即要注重送礼的时效性,因为只有在最需要时得到的才是最珍贵的,才是最难忘的。

我国是一个节日较多的国家,在传统节日相互赠送相应的礼品,会使双方感情更为融洽。另外,在对方的某些纪念日,以礼品相送也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因此,要注意把握好馈赠的时机,包括时间的选择和机会的择定。一般说来,时间贵在及时,超前滞后都达不到馈赠的目的;机会贵在事由和情感及其他需要的程度。“门可罗雀”时和“门庭若市”时,人们对馈赠的感受会有天壤之别。所以,对于处境困难者的馈赠,其所表达的情感就更显真挚和高尚。

(三)效用性原则

同一切物品一样,当礼以物的形式出现时,礼物本身也就具有了价值和实用价值。就礼品本身的实用价值而言,人们经济状况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追求不同,对于礼品的实用性要求也就不同。

一般说来,物质生活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人们精神追求的不同,在物质生活较为贫寒时,人们多倾向选择实用性的礼品,如食品、水果、衣料、现金等;在生活水平较高时,人们则倾向于选择艺术欣赏价值较高、趣味性较强和具有思想性纪念性的物品为礼品。

因此,应视受礼者的物质生活水平,有针对性地选择礼品。

(四)投好避忌的原则

由于民族、生活习惯、生活经历、以及性格、爱好的不同,不同的人对同一礼品的态度是不同的,或喜爱或忌讳或厌恶等等,因此我们要把握住投其所好、避其禁忌的原则。

尤其强调要避其禁忌。馈赠前一定要了解受礼者的喜好,尤其是禁忌。例如,中国人普遍有“好事成双”的说法,因而凡是大贺大喜之事,所送之礼,均好双忌单,但广东人则忌讳“4”这个偶数,因为在广东话中,“4”听起来就像是“死”,是不吉利的。再如,白色虽有纯洁无理之意,但中国人比较忌讳,因为在中国,白色常是悲哀之色和贫穷之色;同样,黑色也被视为不吉利,是凶灾之色、哀丧之色;而红色,则是喜庆、祥和、欢庆的象征,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另外,我国人民还常常讲究给老人不能送“钟”,给夫妻或情人不能送“梨”,因为“送钟”与“送终”,“梨”与“离”谐音,是不吉利的。这类禁忌,还有许多需要我们去遵循,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二、赠礼礼仪

要使交往对象愉快地接受馈赠,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即便是你在馈赠原则指导之下选择了礼品,如果不讲究赠礼的艺术和礼仪,也很难使馈赠成为社会交往的手段,甚至会适得其反。那么,馈赠时应注意哪些艺术和礼仪呢?

注意礼品的包装

精美的包装不仅使礼品的外观更具艺术性和高雅的情调,并显现出赠礼人的文化和艺术品位,而且还可以使礼品产生和保持一种神秘感,既有利于交往,又能引起受礼人的兴趣和探究心理及好奇心理,从而令双方愉快。好的礼品若没有讲究包装,不仅会使礼品逊色,使其内在价值大打折扣,使人产生“人参变萝卜”的缺憾感,而且还易使受礼人轻视礼品的内在价值,而无谓地折损了由礼品所寄托的情谊。

注意赠礼的场合

赠礼场合的选择,是十分重要的。

尤其那些出于酬谢、应酬或有特殊目的的馈赠,更应注意赠礼场合的选择:通常情况下,当众只给一群人中的某一个人赠礼是不合适的,因为那会使受礼人有受贿和受愚弄之感,而且会使没有受礼的人有受冷落和受轻视之感。

给关系密切的人送礼也不宜在公开场合进行,只有礼轻情重的特殊礼物才适宜在大庭广众面前赠送。

最好当着受礼人的面赠礼。赠礼是为巩固和维持双方的关系,赠礼也必须是有针对对象的。因此赠礼时应当着受礼人的面,以便于观察受礼人对礼品的感受,还可有意识地向受礼人传递你选择礼品时独具匠心的考虑,从而激发受礼人对你一片真情的感激和喜悦之情。

除此之外也可以选择邮寄赠送、或托人赠送。

注意赠礼时的态度、动作和言语表达

只有那种平和友善的态度,和落落大方的动作并伴有礼节性的语言表达,才是令赠受礼双方所能共同接受的。那种做贼式的悄悄将礼品置于桌下或房中某个角落的做法,不仅达不到馈赠的目的,甚至会适得其反。

注意赠礼的具体时间

一般说来,应在相见或道别时赠礼。

三、受礼礼仪

受礼者应在赞美和夸奖声中收下礼品,并表示感谢。一般应赞美礼品的精致、优雅或实用,夸奖赠礼者的周到和细致,并伴有感谢之辞(按中国传统习惯,是伴有谦恭态度的感谢之辞)。

双手接过礼品。视具体情况或拆看或只看外包装,还可伴有请赠礼人介绍礼品功能、特性、使用方法等的邀请,以示对礼品的喜爱。

只要不是贿赂性礼品,一般最好不要拒收,那会很驳赠礼人面子的。可以找机会回礼就是了。

四、礼品的选择

因人因事因地施礼,是社交礼仪的规范之一,对于礼品的选择,也应符合这一规范要求。

(一)礼品选择要则

礼品的选择,要针对不同的受礼对象区别对待。一般说来:

对家贫者,以实惠为佳。

对富裕者,以精巧为佳。

对恋人、爱人、情人,以纪念性为佳。

对朋友,以趣味性为佳。

对老人,以有利于身体健康为佳。

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