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开学典礼新闻报道

开学典礼新闻报道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07 15:04:47

开学典礼新闻报道

开学典礼新闻报道第1篇

【摘要】近年来,利用媒介仪式来建构和传播典型人物形象成为媒体的创新之举。本文以典型人物形象系统中的平民楷模形象为研究对象,以央视“寻找最美”系列颁奖礼为研究个案,在媒介仪式观的视域下解读平民楷模形象的仪式建构与传播过程,探析其建构与传播的仪式陷阱与实践启示。

关键词 媒介仪式 平民楷模 形象传播

随着媒介生态环境的变化,媒体对于典型人物形象的建构逐渐摆脱“高大全”的思维惯性,渐趋平民化与多样化。借助媒介仪式,大批的平民楷模形象得以合理建构和有效传播,成为颇具中国特色的文化传播现象。

一、平民楷模形象的概念界定与仪式传播

1、平民楷模形象是典型报道理论创新实践的产物

回顾新闻史可以发现,传统的典型报道理论并不全然师承列宁的“典型思想”,而是与毛泽东新闻思想紧密相连,“毛泽东的党报思想,作为指导方针构成典型报道理论的基础……毛泽东的典型思想方法和典型工作方法,作为报道方式的内在规定,构成典型报道理论的主题内容。”①在此背景下,新闻报道与政治工作紧密相连,传统的典型形象包裹着鲜明的政治诉求、革命精神和集体主义倾向,往往丧失个性,呈现出英雄化特质。改革开放前的典型人物形象,几乎没有“平民楷模”的存在。媒体所传递的榜样力量,暗含集体主义的价值观。与英雄式典型人物形象不同,新时期平民楷模形象的建构是媒体在尊重新闻传播规律的前提下,以平民视角进行呈现的有力探索。在实践层面上,媒体的选题更侧重于挖掘各行各业普通百姓的感人事迹,高扬人性光辉,突出个体的品格和贡献,淡化“高大全”特征。因此,本文所指的“平民楷模”形象是典型报道理论在当下媒介生态环境中创新实践的产物,它隶属典型人物形象系统的分支,强调人物平民化和媒体塑造形象时的平民意识、平视视角,突出非集体主义的传播价值取向。

2、平民楷模形象借助媒介仪式得以深度建构和有效传播

詹姆斯·凯瑞指出:“传播的仪式观不是指一种信息或影响的行为,而是共同信仰的创造、表征与庆典,其核心是将人们与团体或共同体的形式聚集在一起的神圣典礼。”②利用媒介仪式能使典型人物形象得以规模性集约化地传播,在此过程中,主流意识形态渗入,受众参与仪式消费,使“信仰”在共通的意义空间中唤醒。如央视《感动中国》节目通过再现仪式(回顾人物故事)、互动仪式(嘉宾访谈)、评价仪式(评委会颁奖词)、颁奖仪式(为嘉宾颁奖)的媒介仪式使典型人物形象得以深度建构。截止到2015 年,《感动中国》共推举出145 个获奖个人和团体,其中,有十几年如一日照顾瘫痪父亲的孝女朱晓辉(2015)、为救学生失去双腿的女教师张丽莉(2013)……传播者重视平民故事的客观描述和精神品质的深度评析,从而摆脱了传统典型建构中高度统一的政治意图,将“孝心、仁爱、自强”等传统美德和人性光彩作为形象传播的核心价值点,使楷模形象更加接地气,使颁奖盛典成为一种“去脸谱化”和“唤醒共同信仰”的媒介仪式。

二、平民楷模形象的仪式建构与传播

继《感动中国》后,央视从2011 年起,先后推出了“寻找最美乡村教师”(2011 至2014 年)、“寻找最美乡村医生”(2013、2014 年)、“寻找最美村官”(2013 年)、“寻找最美消防员”(2013 年)、“寻找最美孝心少年”(2013、2014 年)等多场颁奖礼,表彰普通人,传播正能量。可以说,仪式背后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形象建构与传播流程,是从基层挖掘典型、塑造平民楷模形象的一次重要实践。

1、媒介仪式前的议程设置

央视“寻找最美”系列颁奖礼是媒体通过全方位议程设置后所呈现的仪式作品,它们被分别置于相关主题的大型公益活动中,将形象生产融于新闻策划中,并最终成为平民楷模形象建构和传播的重要平台。

(1)系列报道营造“遍在效应”。颁奖礼举行前,央视将候选人事迹通过《朝闻天下》、《新闻直播间》、《讲述》等栏目进行滚动式视频展播,形成系列报道。如:“2014 寻找最美乡村教师”活动自2014 年6 月10 日启动以来,截至2014 年8 月26日,已有央视《朝闻天下》、《新闻直播间》报道17 条,光明网“光明通讯”40 篇,在“2014 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官微,已有粉丝724732 人,关注373 次。③这些传播和互动使平民楷模的形象在仪式前已深入人心,遍在效应初步形成。

(2)权威栏目突出“显著效果”。《新闻联播》作为国内最具权威性、收视率最高的主流新闻栏目,其喉舌作用和价值导向功能不言而喻,“国字招牌”使《新闻联播》对素材的选择和播出极为严格,可以说,它本身充当着“把关人”的角色。平民楷模的事迹通过该栏目的播出,提升了其传播到达率和重要性,能构筑起受众广泛的“认同空间”,传播效果显著。仅“2013 寻找最美消防员”的人物事迹就在《新闻联播》先后播出过10 条报道。

2、媒介仪式中的形象建构

(1)仪式进程中的“官方在场”。官方权力常常不外显于仪式表面,而是通过对情景和议程的宏观把控使意识形态符号融于主旋律,从而形成统一而神圣的仪式主题。可以看到,在最美系列颁奖礼的提名、评选、彩排、颁奖每一环节中都不乏、文化部、共青团、全国妇联等国家党政机关的身影,评选组委员会也能见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全国主席等的官员。可以说,“寻找最美”系列的仪式进程被置于主流意识的场域中,“官方在场”隐秘而无处不在。

(2)主流媒体的“执杖加冕”。“寻找最美”系列颁奖礼是新闻策划活动的“仪式化表述”,大众被邀请参与到类似于“精神受洗”的仪式中来,主流媒体和主持人成为特定情境下的“执事”,来行使“执杖加冕”的权利,被加冕的当事人经历了“角色认定”和“荣誉授予”,其形象得到官方的高度认可,闪耀出主流价值观的魅力,并获取广泛的社会关注度和认同感。

(3)受众的“集体崇拜”。库尔特·考夫卡认为:“行为产生于行为的环境,受行为环境的调节”。在“寻找最美”系列颁奖礼上,传播者擅于运用煽情的文本来制造泪点,并以“道德宣讲”和“文化表演”的形式为受众营造情感场域,使受众在这一仪式环境中接受感召、不断感动、相互影响、进行价值想象,并最终形成集体认同与崇拜,思考践行主流价值观的行为参照系。

3、媒介仪式后的双线传播

(1)控制性传播:“价值维护”与“舆论再造”。仪式结束后,活动形象大使继续宣传“寻找最美”活动,他们一定程度上充当着“意见领袖”的角色,使“最美”系列的节目品牌得到持续扩散。在央视“寻找最美”活动的主页上,官方微博继续制造人物话题,吸引舆论关注。可以说,媒介仪式后的二次传播和舆论再造,有效地控制了传播“噪音”的侵袭,起到了价值维护的作用。

(2)创新性传播:“多方互动”与“空间搭建”。在平民楷模形象建构和传播的全过程中,官方、媒体、受众三方互动协商,各自发挥作用,形成立体式的沟通体系,并最终通过仪式化的表达绘制出平民楷模的群像素描。

可以看出,官方始终采取的是协商态度,而非自上而下地命令灌输。在仪式结束后,媒体主要进行价值维护和舆论引导的工作,官方退居二线,发挥监督作用而不是掀起强制性的全民学习热潮。此外,为了使受众能全面参与到活动中来,媒体运用多种传播手段。如央视网开启微博、微信、微视的“三微互动”模式,使民间话语能充分展现,为公众自主评议提供条件,这改变了传统垂直式仪式议程与形象建模的范式,对于公共领域的搭建具有积极作用。

三、平民楷模形象的仪式陷阱与创新

1、仪式消费的泛滥

随着《感动中国》、“寻找最美”等栏目的成功,越来越多的地市级媒体开始效仿。仅“经济人物”一项,就有“‘投资山东十大风云人物’、‘四川十大财经人物’、‘江苏巅峰经济人物’、‘吉林省十大消费维权人物’……。”④形象生产的泛滥不仅表现在媒体乐于打造“人物榜单”,还表现在仪式形态的刻板复制和过度的商业化开发上。在某些颁奖仪式中,程式化煽情和商业化操作,往往让平民楷模的荣誉授予成为赚取受众眼泪的秀场和商家宣传品牌的良机,这无疑消解了其应有的价值导向和社会公益性。巴赫金认为:思想的存在是以“对话”为前提条件的,任何的绝对主义和特权都会影响思想和意识的生命与活力。⑤媒介仪式具有明确的精神层面的传播特质,这种思想性的传播需要“平等对话”的场所和规则,显然,媒体的特权使煽情风和消费主义泛滥,蒙蔽了楷模形象的原始价值,使受众“精神对话”的场域变得关系复杂。

2、仪式创新的探索

在社会转型期,精神危机凸显。当下,受众需要的不只是六七十年代“高大全”的雷锋形象,而是具有时代风采和人情温度的平民榜样。有学者指出:“媒介庆典易于形成具有凝聚力的‘集体效应’,但往往会忽略个体化的发展,其对‘传统’、‘秩序’的守护以及过分依赖流程的严密性来形成权威的实践特点,使得媒介庆典容易变成‘附庸化形式’”⑥的确,借助媒介仪式来建构平民楷模形象必须把握好“度”。如,要坚持权威性、怀揣平民意识和人文关怀、避免过度商业化和娱乐化;同时,要更新传播方法、凸显现代性价值。央视从2014 年4 月起不定期推出《时代楷模厅》,作为《感动中国》和“寻找最美”系列的补充,这是借助媒介仪式传播楷模形象的又一创新尝试。仪式创新需要媒体进行理性研讨和梳理归纳,建立健全形象生产与传播的协商机制、监测机制、评价机制、纠偏机制,并借助大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呈现等方法,使形象建构和仪式传播能规范化、常态化,充满生命力。

参考文献

①吴廷俊:《考问新闻史》[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214

②詹姆斯·凯瑞著,丁未译:《作为文化的传播》[M].华夏出版社,2005:28

③央视微博,http://weibo.com/zmxcjs.

④孙紫君,《媒介仪式下的省级电视年度人物评选活动——以“心动”安徽年度新闻人物评选活动为例》[D].安徽大学,2012:12

⑤陈默:《媒介文化:互动传播新环境》[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84-85

⑥麦尚文,《仪式传播视野中的“媒介庆典”》[J]《. 现代传播》,2010(4):74-75

开学典礼新闻报道第2篇

开场

(新闻联播开始曲)

男:各位观众,上午好。

女:上午好。

男:今天是2009年9月12日,距离教师节已经过去两天了,距离祖国六十华诞还有十多天。欢迎收看今天的婚礼直播节目。

女:今天婚礼直播的节目主要有:

男:婚礼开幕式、婚礼进行时、婚礼闭幕式。

女:下面请看详细内容。

新人入场

男:公元2009年9月12日是今天,农历己丑年七月二十四还是今天。今天,温馨的绅特大酒店,高朋满座、气氛热烈。香槟色的纱缦装扮出浪漫的舞台,典雅的罗马柱将在这里见证两位新人的盛典。

女:在婚宴前排就座的有:黑龙江晨报社社长蔡廷伟,副总编梁伟、朱艳;黑龙江正大实业有限公司国际贸易部经理赵成。

男:大会由高大力、李明岩主持。上午9时18分,李文学与姚书香新婚庆典现在开始(放钟声三响)。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迎接新人入场(奏婚礼进行曲,放礼花)。

女:今天,这神圣的婚礼进行曲奏响的是你们辉煌人生的主旋律,这流光异彩的经地毯架设的是你们一往无前的康庄大道。这是心与心的完美交融,这是微笑与甜蜜的延续诠释,我想此时此刻萦绕在他们身边的只有幸福的感觉,那就让这感觉弥漫天际,珍藏永远。

男:今天,我们将用美的语言、美的智慧、美的思想为每一位追求美、渴慕美、向往美的每一位朋友传递美好的祝福、留下美好的回忆。

现场采访

女:两个人从相识、相恋到喜结良缘,他们经历了人生最美好的时光。他们的爱情是纯洁的、真挚的。千里姻缘,天作之合。在对理想和事业追求中建立的新家,正是他们谱写美妙爱情交响曲的延伸。下面请看本台记者对他们的专访。

:请问新郎,你们两个完全不是一个圈里的人,而且一个上白班,一个上晚班,当初是怎么走到一起的呢?

(新郎):谢谢cctv、mtv。我的单位是报社,报社是生产记者的;她来自正大雪莲,企业是生产鸡肉的。记者与鸡

肉,都有一个鸡字。我负责打鸣,引导舆论;她负责下蛋,培养后代。

请问新娘,你家在海拉尔,他家在牡丹江,正好在哈尔滨的两个相反方向,怎么能在哈尔滨一见钟情、两眼放光、三更难眠、四年结缘呢?

(新娘):他名字中含有“文学”,我名字中含有“书香”,无文学不书香,无书香不文学。

典礼

女:才子配佳人,织女配牛郎。在今天的婚礼庆典上,新郎新娘举行了隆重的拜堂仪式,请看本台记者发回的现场报道。

男:“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为了今天的来临,父母已经期盼了很久,同时也付出了很多。今天,两位新人终于走到了一起,共同组成了一个新家,了却了父母的心愿。下面有请两位新人的父母上台。

这位是新郎的父亲,这位是新郎的母亲,这位是新娘的母亲。

请两位新人面向双方父母:

一拜父母养我身,——一鞠躬!

再拜爹娘教我心,——二鞠躬!

尊老爱幼当铭记,和睦黄土变成金!——三鞠躬!

请双方父母就座。

请两位新人面对面站好:

一拜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白头偕老,风雨同舟——一鞠躬;

二拜夫妻恩爱,相敬如宾;早生贵子,光耀门庭——再鞠躬;

三拜勤俭持家,同工同酬;志同道合,尊老爱幼 ——三鞠躬!

两位新人各向前一步,伸出你们的双手,给对方一个深情的拥抱,一个坚实的未来。(泡泡机,音乐)

请两位新人面向来宾:

感谢各位来宾的光临和送上的祝福,祝愿每一位到场的来宾一年四季交好运,东西南北发大财,鞠躬!

女:下面请看一组简讯。

男:为庆祝李文学与姚书香的婚礼,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委托莱温斯基送来一条高

级内裤,以作贺礼,并附言:世界是你们的,也是你们的儿子的,但终归是那帮孙子们的。

女:拉登沉寂一年后又一次在半岛电视台露面,并发表 “告中国人民书”,称今天他会在家陪老婆打麻将,婚礼可正常安全地进行。

男:李文学与姚书香结婚的消息传来,全国各地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人山人海,那是相当热闹(宋丹丹语调)。为此,河北省送来一吨三鹿奶粉,并附言:喝三鹿奶粉,可培养残奥会冠军。

女:“世维会”的热比娅送来一把新疆大砍刀,并留言,计划生育是我们的基本国策,当断则断,不能含糊。

男:各位观众,这次婚礼直播节目大约需要20分钟,下面继续报告新闻。

女:为了庆祝李文学与姚书香的婚礼,明天出版的《黑龙江晨报》将发表社论,题目是《李文学,你老婆喊你回家吃饭》。黑龙江晨报社社长也将在头版发表热情洋溢的贺辞,有请蔡社长。

尾曲

男:让我们为幸福的恋人起舞,为快乐的爱侣歌唱,为火热的爱情举杯,愿他们的人生之路永远洒满爱的阳光。

女:这次婚礼直播节目播送完了,谢谢收看。有请新人退场。五分钟广告后,婚宴正式开始。今天新郎新娘在开局之前还送给在座的所有来宾一副对联。上联是:吃,吃尽天下美味不要浪费,可以打包。

男:下联是:喝,喝尽人间美酒不要喝醉,小心交警。横批是赵本山的一句至理名言:

合:吃好喝好!

(《我们的纪念日》+钢琴曲)

第二幕

男:香槟酒是喜庆的象征,是幸福快乐的源泉。下面我们有请新郎、新娘为我们共同开启这幸福快乐的源泉,注满彼此的酒杯,共同浇灌爱的土地。(泡泡机)

开学典礼新闻报道第3篇

鲁迅在《花边文学・算账》里嘲讽尊孔派:“大莫大于尊孔,要莫要于崇儒”。尊孔崇儒的节目中,8月27日孔子诞辰祭祀典礼,算得上是历史悠久的一台大戏。如我这般一介平民,自是无缘亲历孔诞盛典,但在胡适、鲁迅二位大师的笔下,我还是有幸见识到了1934年祭孔盛况之一斑。

是年,国民政府如胡适所说:“做戏无法,出个菩萨”,“想寻求一条救国的捷径,想用最简易的方法做到一种复兴的灵迹”,匆匆颁布一项规定:设8月27日为节日,恢复孔诞纪念典礼。国府官员称,这有助于国民“培养精神上之人格”。舆论界某领袖也鼓吹,此举“诚足以奋起国民之精神,恢复民族的自信”。孔诞祭孔的功效,大矣哉!

孔诞祭孔,数孔子故里的曲阜最为壮观。《大公报》孔诞社论描述:“洙水桥前,大成殿上,多士济济,肃穆趋跄”。但是,国府官方主导的祭孔大典,其实只是一场秀剧。胡适9月3日夜写就的《写在孔子诞辰纪念之后》,很不给当局面子:“礼成祭毕,纷纷而散,假期是添了一日,口号是添了二十句,演讲词是多出了几篇,官吏学生是多跑了一趟”,可这典礼与前代君王的祭孔一样,“何补于当时的惨酷的社会,贪污的政治”?

尤为难得的,是针对所谓民元以来“人欲横流,人禽无别”的论调,胡适反其道而行――“可怜的没有信心的老革命呵!你们要革命,现在革命做到了这二十年的空前大进步,你们反不认得它了”,反转来中伤革命,这不是对革命的背叛么?胡适指出,民国的历史性进步“不是孔夫子之赐”,而培养精神人格、提高民族自信,改良社会的道德、风气,“孔圣人是无法帮忙的;开倒车也决不能引你们回到那个本来不存在的‘美德造成的黄金世界’的!”

壮哉胡适。他秉持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反尊孔立场,毫不动摇;他对现代尊孔派企图开历史倒车的批评,特别是对那些“没有信心的老革命”的谬论的回击,发人深思。

还得说说上海的孔诞纪念会。据《申报》载:“党政机关及各界代表一千余人”到会,“演奏中和韶乐二章,所用乐器因欲扩大音量起见,不分古今,凡属国乐器,一律配入,共四十种……”栖身沪上的鲁迅在孔诞后的8月29日,写下杂文《不知肉味和不知水味》。

与胡适的明快直白不同,鲁迅对这场“民国以来第二次盛典”,则报以曲折的讽刺和幽默。在抄录《申报》的报道之后,他信手拈出同一天《中华日报》的一条新闻:浙江余姚大旱,村民饮水匮乏,因争水引发冲突,斗殴。有姚士莲者,用烟筒头、木棍、石块,痛击争水的杨厚坤,打中要害,竟致殴毙。闯祸的姚某,逃亡外地。鲁迅将之对比说:“闻韶,是一个世界,口渴,是一个世界。食肉而不知味,是一个世界,口喝而争水,又是一个世界。自然,这中间大有君子小人之分,但‘非小人,无以养君子’,到底还不可任凭他们互相打死,渴死的”。

复古派的孔子闻韶乐而“三月不知肉味”。鲁迅却用争水死人的血淋淋实例,洞穿孔诞奏韶乐以示“承平雅颂”的谎言。鲁迅又以尖锐的反讽,撕破尊孔崇儒的假面。

在现今的尊孔派们看来,孔诞祭孔,投壶、演韶乐,读经书、讲《论语》之类,都是正宗地道的“弘扬国学”之举。似乎只要下功夫尊孔读经,道德沦丧、世风日下即可扭转,迈向美妙的和谐社会也为时不远。孔诞祭孔、尊孔崇儒之类,终究是“大人老爷们的物事”(《且介亭杂文二集・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鲁迅的论断,颠扑不破。这样,我的几缕孔诞迷思便只剩下叹息:

开学典礼新闻报道第4篇

回头看,中亩产万斤的报道本身就是一段史实,至少可以进入科学史、新闻史和史;但,如果有记者那时候就揭穿“放卫星”背后的虚夸,就能报道顾准、林昭、张志新的言论和遭遇,那中国新闻和中国历史就会是另外一种面貌。当然,这不仅仅是“敢不敢”的问题。

不敢苛责前人,只能反躬自问。大喜大悲的2008,有人说是中国的大考之年。对记者,2008考验的是我们如何报道大灾巨变,如何记录全球庆典。且不说若干年后,单说年终岁尾,对雨雪冰冻、对汶川地震,我们记下的仅仅是御驾亲征的亲民、部队驰援的爱民和民众互助的温情吗?对奥运会、残奥会,我们留下的仅仅是全球称颂的成功、百年圆梦的骄傲吗?有学者神采飞扬:汶川地震报道和奥运报道是新闻界献给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一份大礼、一份厚礼!有记者自我表扬:我们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开放、坚强、团结的崭新形象!

我倒想起有的观众、读者对很多报道中有意无意缺失的重要信息的文雅批评――断点太多!比如灾难报道,不见灾民困顿、损失大小、灾难原因、责任者有无疏失,只见众志成城、只见领导关爱。

虽然罕见,还是总有人在接续断点。

对年初那场雨雪冰冻,灾害尚未过去的3月1号,在央视《新闻调查》播出的《孤城记》中我们终于感受到两个字:反思。雪灾中成为孤城的郴州,没有应对长达十天的全面停水停电的预案,断电之后,要低温保存的化学品可能爆炸、需温箱呵护的婴儿面临夭亡……市长对记者柴静说:“说实在的,这里面是有漏洞的。……灾难可以磨炼精神,磨炼意志,也可以凝聚精神,但是我们一定要从灾难当中走出来,要总结灾难的经验教训。”

汶川地震两周之后,《南方周末》记者丁补之和朱红军在四川绵竹带我们去探究有127个孩子遇难的富新二小的垮塌校舍是怎样建成的;记者陈敏让我们听到了四川省教育厅副巡视员林强的声音:“如果发生了那么大的悲剧,我们却一点反思都没有,一个说法都没有;如果我们总是把自己的名誉和前程看得比孩子们的生命更重要,这样下去,怎么可能有心灵的提升和机制的重建?”

对奥运报道,我们来对照两个表。表一统计的是某著名电视栏目的奥运新闻,表二统计的是国际奥委会和北京奥组委新闻会上的提问。

一对比,简直让人怀疑:是不是同一个奥运?幸亏还有《财经》,让我们哪怕进不了北京、没票进场馆,也看到了更加立体的奥运。

更多的报道,不过是街头派发的小广告,根本不可能为历史留下哪怕半行草稿,更不会积淀在历史的某一岩层。

开学典礼新闻报道第5篇

一、狠抓学生常规管理,加强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础,我们以《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准则,严格执行《运城中学学生行为奖惩条例》,以班级量化考核为具体抓手,每月一个工作中心,每天一个检查重点,逐步强化。并且通过检查、监督、通报、反馈等手段既注重检查结果,更注重教育过程。

我们制定了班级量化管理细则,对学生一日常规提出明确要求,各班级能利用班会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同时德育处对值日工作进行改革,制定了严密的值周管理细则,德育处所有人员每两人一岗流动检查,实行岗位负责制。各值日人员同心协力,检查公正,管理透明,发现问题及时向班主任反馈,从而过细过实地抓好过程管理,切实发挥德育值日组管理职能。学校常规管理呈现出一派喜人的态势,校园整洁有序,无一卫生死角,两操整齐划一,深受社会好评。

二、礼仪教育多想点子,成效显着

我校持续开展礼仪教育,逐渐收到成效。在我校积极开展礼仪教育以来,全校师生员工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拾金不昧的现象不断涌现。4月初平定一中兄弟学校来我校参观,对我校学生礼仪素养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1) 注重宣传和落实。

为了更好贯彻礼仪教育,德育处带领全校师生群策群力,想尽心思,通过多种形式在全校范围内营造礼仪空间。真正做到:入目,到处可见礼仪提示;入耳,到处听到礼仪教育的声音;入心,礼仪教育要促动每个人的心灵;入魂,把礼仪教育溶化在血液中落实在行动上。

德育处不但通过电子荧屏标语、国旗下的讲话、班会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礼仪教育,而且还派专人细化礼仪教育知识,整理相关文字材料分期发放到各班级,组织各班通过班谈、板报等形式加强宣传、教育、规范和落实。并且组织老师们编写了礼仪教育校本课程,通过这些工作让全体学生“知礼”,了解礼仪内涵,学会遵守相关礼仪规范。

(2)颁布《运城中学礼仪之星评选方案》,筹建班级礼仪教育推行小组。

德育处暨《运城中学礼仪之星评选方案》颁布并实施后,又积极筹划和协助各班建立文明礼仪推行小组。目前各班礼仪小组人员已经确定,下一步这些成员将配合学校做好礼仪教育工作,并积极策划组织富有班级特色的礼仪教育活动。

三、高度重视各类德育实践活动,影响深远。

(1)环保志愿者活动异彩分呈,注重实效。

开学以来,山西省运城中学在全校范围内掀起了环保志愿者活动。活动中各班志愿者披挂条幅,深入校园,义务拾检校园垃圾,制止边走边吃、随手乱扔食品袋等行为,向同学们宣传环保理念,倡议大家从自身做起,积极维护洁净的校园环境。此外各班老师始终与学生一起,共同组织,共同参与,既收到宣传教育的效果,又锻炼了学生能力,还拉近了师生感情。校内环保志愿者活动圆满结束后,我们精选各班环保志愿者标兵共计70名,并与区环保局联手组织这些同学深入本地着名旅游景点五老峰景区宣传环保。

这次环保志愿者活动成效显着,影响深远。《运城日报》、《山西新闻网》,山西经济台、山西黄河新闻频道、山西科教“都市110”栏目等新闻媒体都在第一时间做了相关报道。

(2)毕业典礼活动,场面感人,激人奋进。

德育处本学期初,就开始研究部署20xx届学生毕业典礼工作,为了该活动举办成功,德育处全体同志群策群力,经常加班加点反复研究相关程序和细节。5月3日, 20xx届学生毕业典礼在学校运动场隆重举行,效果良好。该活动秉承德育处礼仪教育这一德育阵地,充分发挥典礼、仪式的教育功能,重在进一步强化学生对自我、对校、对家、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为学生迈向人生新的历程鼓劲、加油。

(3)后进生帮扶活动持续有效,引起震撼。

我们高度重视后进生帮扶活动,通过好朋友计划以及导师帮扶责任制等多种措施切实帮助他们纠正不足,健康成长。

5月19日下午德育处召开各年级帮扶大会。会上高二、初二年级介绍了他们此项活动的开展情况,并推荐了高二年级任泽鹏、段晓敏、侯晓栋、孙瑞阳、陈悦等五位同学,初二年级薛振飞、张淼、李岩等三位同学作了典型发言。这些同学袒露心迹,话变化、谈感受。他们真诚的交流引起了所有与会者思想和心灵的震撼。会后德育处结合帮扶工作开展情况,制定了《行为考核条例的补充说明》。明确规定,被帮扶同学只要奖励分达到15分,并由班主任提名获得过一定进步加分就可以提出申请,减免相关扣分处分。这项措施旨在给每一个同学创造发展的机会,增加改变自我、成就自我的希望。望大家积极努力,团结向上,把握机会,创造未来。

四、弘扬师德,树立典型,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

为了激发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我们定期推介优秀班主任,将他们的典型事迹通过电视形式向大家展示,生动的事例充分调动了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热情,使大家学有方向,赶有目标,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工作局面。

在工作中,我们还利用德育工作渠道,积极努力,多方联系为学生成材,教师成名拓展渠道。

此外还注重加强班主任培训,提高班主任素质。本学期我们分别召开了各年级班主任培训会,交流会,定期召开班主任工作总结会,使一批工作敬业,富有创意的班主任受到学校公开表扬,为班主任水平的提高,奠定了良好基础。针对文科班特点,我们还召开了文科班主任工作研讨会议,所有文科班主任积极总结经验、分析现状、发现问题、共商策略。

这些活动使广大班主任全身心扑入到工作中去,班级管理措施实,热情高,方法活,…………等老师,班级管理有声有色,班风正学风浓,有明确的奋斗目标,班集体凝聚力强,养成教育好,在管理积分中排在前列。

开学典礼新闻报道第6篇

一、拟写新闻标题

典型试题 有些新闻图片,常常让人感动不已。一个人、一件事,被定格在那一瞬间……

图片1

老人名叫阎琼玛,家住甘肃省迭部县腊子口乡朱立村,今年76岁。虽然每天要打柴背柴,但老太太总是面带笑容。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笑容,没有丝毫做作,没有丝毫埋怨。几十年的风雨历程,这位老人早已习惯了艰难困苦,习惯了微笑面对人生。

图片2

在“5・12”大地震发生十余小时后,一位满脸是血的男孩从废墟中被救出。就在武警官兵准备把他转移到安全地带时,他艰难地举起还能动弹的右手,虚弱而又标准地敬了一个少先队队礼。担架上的小男孩不忘向援救他的官兵叔叔敬礼感恩的举动,让无数的人深受感动。后来人们知道,这位小男孩名叫郎铮。给这两幅图片分别拟一个标题。

解析 给新闻拟写标题是常见的题型。给文字新闻拟标题,应抓住导语和关键词,语言要力求简练、醒目、生动形象。给图片新闻拟写标题,要仔细观看画面内容,研读相关说明文字,所拟标题要紧扣图片主旨,文字简洁。参考示例:图片1:“微笑”或“乐观的老人”;图片2:“感恩”或“废墟中的敬礼”。

二、改写新闻形式

典型试题 将下则消息概括成一句话新闻。

人民网5月14日报道5月13日。中国目前最大的一台光学天文望远镜在中国科学院云南丽江高美古天文观测站落成并正式运行。这台大型光学天文望远镜高8米,通光孔径2.4米,重40余吨,是东亚地区最大口径的通用光学天文望远镜之一。

据悉,2.4米光学望远镜可以清晰地分辨出300公里以外一根蜡烛的火苗,其综合性能属同级望远镜中的国际中上水平,主要用于对恒星和星系进行观测。据介绍,该望远镜投入使用后,每年能容纳数十项先进水平的天体物理观测课题和研究工作。

解析 此题要求将一则消息概括改写成一句话新闻。概括后的一句话新闻要扣住时间、地点、主要事件等新闻的基本要素。答案示例:我国最大光学天文望远镜5月13日在云南丽江落成并正式运行。

三、筛选新闻信息

典型试题 从下面的语段中筛选出两条主要信息,写在横线上。

按照“限塑令”的规定,自6月1日起,所有超市、商场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这样,市民购物只能自买购物袋,购物袋的价格自然引人注目。

据报道,在广东一些超市、商场,购物袋的价格并不便宜,一般在3至5元/只。在个别商场,一只购物袋竟然卖到15元。其他城市购物袋也价格不菲。如北京的家乐福、沃尔玛和易初莲花等超市,环保购物袋的售价一般都在1.8至4.9元/只之间。

“限塑令”的本意是保护环境,但动辄数元甚至十几元的环保购物袋显然已经“贵族化”了。如果环保购物袋不能“平民化”,就意味着多数人将其弃用。其结果是给百姓生活带来不便。因此,推出环保且廉价的购物袋是当务之急。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考查对新闻信息的筛选分析能力。一则新闻包含的具体信息非常丰富,阅读新闻我们要能充分提取其中包含的各类信息,解答此类试题要从细微处分析新闻中的各种信息,然后简要概述。答案示例:①自6月1日起,所有超市、商场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②推出环保且廉价的购物袋是当务之急。

四、补写新闻内容

典型试题 读下则材料,并观察两幅抗震救灾新闻图片,按要求答题。

材料:2008年5月12日下午14点28分,四川汶川地区发生了8.0级大地震,其能量相当于几百颗原子弹!顷刻之间,四川震动,中国震动,世界震动!

下面是某电视台“抗震救灾”新闻报道的解说词,请结合图片1、2的内容,在横线上把句子补充完整。注意语言的准确性与连贯性。

顷刻之间,美丽的山河变得满目疮痍!温馨的家园被夷为平地!

在这生死时刻,温总理来了,垮塌的废墟上,留下了总理匆匆的脚步。

在这生死时刻,抢险部队来了,(a)____________

在这生死时刻,总书记来了,(b)____________

在这生死时刻,各省市捐款捐物涌向灾区,汇聚成爱的海洋!

在这生死时刻,全世界华人凝聚在一起。铸成了钢铁的长城!

解析 这道试题为考生提供了如下素材:新闻背景材料、两幅新闻图片、未完稿的新闻报道的解说词。试题的要求是结合图片1、2的内容,将某电视台“抗震救灾”新闻报道的解说词补充完整。此题考查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也考查了学生的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答题时能抓住图片主要内容表述即可。答案示例:a、一次次出动空中运输机,将救灾物资空投到灾区,给灾民以生存的希望。b、参与救灾的部队官兵和医务工作者,听到了总书记亲切的话语。

模拟演练

1、请根据新闻内容为这则新闻拟写一个标题。(15字以内)

本报上海10月21日电

明年初,在南极内陆的最高峰,将建立起中国最新的一座科学考察站――昆仑站,而其主体建筑由宝钢承建。

据介绍,昆仑站工程建设内容包括:生活区、科研区、后勤区、科考区等,总建筑面积558,56平方米。站区分两期工程实施,一期工程将完成236平方米主体建筑的建设,计划于2008年12月至2009年1月间完成。工程预计制作安装110吨钢结构,耗用不锈钢材料140吨、彩涂钢板18吨。为满足极端低温气候条件,宝钢特别研制了耐低温国旗红、国旗黄两色氟碳彩涂板,并对部分材料进行了零下90摄氏度的耐低温试验。

标题:

2、下面这则新闻告诉我们的主要信息是什么?

山东省国土资源厅、山东省地矿局27日消息说,经过一年多的勘查会战,山东省地矿局物化探勘查院在济宁市发现一处特大型铁矿,其中兖州颜店矿段已控制资源量10亿吨。至此,困扰地质界50年的华北地区最大的航磁异常之谜宣告破译。

3、阅读下面的新闻,按要求答题。

据《新京报》报道:继手机、彩电之后,农民买洗衣机,也将享受政府补贴。国家财政将按照销售价格的13%,直接补贴给农民消费者。

财政部日前表示,财政补贴政策支持“家电下乡”12月开始实施。此次“家电下乡”实施时间暂定为4年,包括:彩电、电冰箱(含冷柜)、手机、洗衣机。根据实施方案,实施地区农民每户每类产品限购一台(件)。财政部经济建设司副司长曾晓安认为,国家对农民购买家电进行补贴,可以激活农村消费,扩大内需。转移出口压力,消化家电行业过剩产能。

(1)这则新闻主要介绍了我国的什么政策?

(2)实施这一政策有什么好处呢?

开学典礼新闻报道第7篇

要想把新闻写得鲜明、生动、准确、感人,只有老老实实学习语言。如何学习呢?

学习古代有生命的典型语言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上出了孔子、孟子、庄子、老子、屈原、李白、杜甫、曹雪芹等历史名人,他们的作品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精益求精的传世精品。作为新闻记者,没有古典文学的基本知识,要想写好新闻是根本不可能的。

如报刊经常出现的新闻标题,许多都是借用或改动的古诗文的句子:“云想衣裳花想容”、“江南无处不飞花”、“沉舟侧畔千帆过”、“道是无情却有情”……

学习外来风趣幽默的语言

同志曾说过“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对外来的任何东西,都不要一概肯定和一概否定。新闻写作也不例外。西方语言的精华在于风趣幽默,写文章很少穿靴戴帽,更是以短而引人入胜。如“邓小平访美”,美国从国内外抽回246名一流记者参加报道。刚从路透社抽回来的记者写道:“身高只有一米五九的中国二号人物邓小平访美,在机场受到美国总统卡特的盛情接待,从机场到白宫,在长达几百米的长廊上,都重新铺换了崭新的红绒地毯,不远一个不远一个放着乌红净亮的黄铜痰盂,随时为有抽烟爱好的邓小平吐痰做好准备。”被评为世界好新闻。

学习人民群众朴实无华的语言

人民群众的语言,朴实无华、简洁明快,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大家熟悉的柳青、赵树理、魏巍等作家,都是新闻记者出身,还有知名记者穆青、周原、冯健等,正因为他们有广泛的古典文学知识,善于吸收外来语言的精华,虚心学习人民群众的语言,所以他们的作品,才成为传世之作。只有长期深入群众、深入生活、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多看文学作品和新闻作品,才能学好群众语言。下面就讲讲新闻语言的表达技巧。

新闻语言的表达技巧

新闻语言的表达方法不外乎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对话、说明六方面。需要说明的是文学的语言也同样是运用这几个方面的表达,所不同的是文学作品是塑造典型,而新闻作品是真人真事。

记叙:是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写人记事。它包括新闻体裁的消息、通讯、报告文学、调查报告、人物专访和文学方面的小说、散文、故事、叙事诗等。如魏巍的战地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不仅有记叙、描写、抒情,还有议论等综合表达手法。

描写: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再现人和事。不论文学作品还是新闻作品,描写的种类有很多,但最常用的是直接描写、间接描写和心理描写。新闻要想写得生动感人,必须学会用散文化的语言。

直接描写也叫正面描写。如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中的阿Q、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中的小芹妈“三仙姑”以及《人民的好医生李月华》,都是从正面描写的。

间接描写也叫侧面描写:运用巧妙的表达,间接而含蓄地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如的高参秘书陈布雷为什么要自杀一文,写他同一起收听《南京政府向何处去》的文章,还没听完,就气急败坏地把收音机关了。用蔑视的口气说:“布雷呀!你听,毛润之又发表文章了,你呢?”陈布雷无可奈何地凄然一笑说:“委员长,的文章都是他自己写,你的文章都让我写!我啥时候也写不过啊!”眼看中国人民一天天壮大,越来越不得人心,更加上自己失宠,陈布雷便选择了自杀这条路。这就说明,惊人的才华,连反对过他的敌人,也不得不佩服。

抒情:记叙文的抒情,不管是文学作品还是新闻作品,都普遍采用。所谓抒情,就是作家或记者借写人状物时,来表达自己有感而发的真实感情。

以《谁是最可爱的人》为例,最后一段写道:“同志们,朋友们,当你早晨喝完豆浆,背着书包走向学校的时候,当你坐上班车走向工厂的时候,当你扛上犁耙走向田间的时候,当你坐在办公室静静计划这一天工作的时候,当你和自己心爱的人在林荫大道散步的时候,当你向孩子们嘴里塞苹果的时候,你是否意识到这是一种幸福?……”

议论:议论和抒情都是记叙文常用的表达方式,往往议论也包含着抒情的成分。所谓议论,就是作者站到第三者的立场上,对人和事予以摆事实讲道理发表议论。

仍以新闻语言为例,议论是在作品中不可缺少的表达手法。作者为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往往在作品中发表议论。新闻语言很灵活,有的在开头议论,有的在最后议论,有的在记叙和描写的中间议论。

如《多毛姑娘脱毛论》开头议论道:“人总是爱美的,特别是正当青春妙龄的姑娘。但世界上的事往往与人们的愿望相反,偏偏在有些妙龄姑娘的胸前、背后长了一片又一片既浓且密的汗毛。吓得她们夏天不敢穿半截褂和裙子,有的甚至连对象都不敢找。江西有位姑娘向对方说出自己身上多毛时,男友甩手而去,气愤地说:女子多毛,凶多吉少,苦恼啊苦恼。”

对话:对话这种表达手法,不仅适用文学的小说、戏剧、电影等,同时也适用新闻的写作。请看《纯洁的友谊、高尚的情操》的第一段:

婚礼结束了,客人各已散尽,但新郎并没有走进自己的新房,却向另一间寂静的小屋径直走去。病榻上躺着一位面目清秀的姑娘。“兰芝,我,我对不起你!”“礼义,你怎么这样说,今天是你大喜的日子,你幸福我就高兴!”“兰芝,我……”“礼义,你累了,好好休息吧!”紧接着双方一阵沉默……

说明:实际上就是说明人和事物的特点、性质和社会功能。说明白点就是广告。上世纪80年代,日本推销丰田汽车,曾在《人民日报》上发过一则言简意赅的广告,叫“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就是很好的说明。

开学典礼新闻报道第8篇

电视主题报道,是以电视为媒介,围绕党的重大部署、决策、重大活动及社会热点所进行的集中、大规模的报道,是主旋律报道的重中之重。主题报道要求符合政策性,有较强的社会性、新闻性。重大主题报道对于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社会舆论有着重要的意义。

1.视角向民众看齐。

广大新闻工作者分期分批奔赴全国各地,与基层干部、群众同吃同住,深入挖掘新鲜故事、感人事迹,推出了一批来自基层、原汁原味、鲜活生动的真实新闻作品。例如,中央电视台推出的100集系列特别节目电视专题片《边疆行》,在坚持新闻纪实风格的基础上,把记者体验作为传达节目主旨的基本手段。在表现边疆民众的生活状态时,记者和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在表现边防战士保家卫国时,记者和他们一起在边境线上巡逻,巡视界碑;在节目中,记者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边疆生活的体验者,感受农民的生活疾苦,感受百姓的幸福。正是因为贴近群众,记者才捕捉到最生动的场景、挖掘出最感人的故事,提升了报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2.话题紧接地气。

在2012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共派出180余路、610多名记者,奔赴全国各地,深入厂矿社区、深山老林、边疆海岛、大漠荒滩展开采访,精心组织策划了“回家的礼物”、“在岗位上”、“问暖”、“开往春天的校车”等系列报道。中央电视台的“新春走基层”采访活动中共采访播出240多篇感人的报道,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强化了“走转改”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到了2014年,央视继续开展走基层活动,策划了“回家过年”、“蹲点日记”、“家风是什么”、“零点后的中国”、“回家的礼物”、“温暖”等系列报道,在马年来临之际掀起了一阵话题和舆论热潮。

3.讲述生动故事。

讲述故事是人类最古老又最有效的传播方式,主题报道故事化就是用故事反映主题。在用故事反映主题时,要处理好“大”与“小”、典型与细节的关系。主题报道的主题虽“大”,但需要通过一个个小故事的讲述来实现,这就是大处着眼、小处人手,要主题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情节化、情节细节化,要见人、见事、见细节。以《走基层·蹲点日记》:“马子硕的求医路”为例,这一系列报道讲述了一个河北农村白血病患儿马子硕及家人进京求医的种种不易。透过“艰难”,观众体会到了医疗资源的供需矛盾和分布不均的复杂性,看到了医生、医院和政府各级部门在缓解“看病难、看病贵”过程中,做出的种种努力。节目播出后,很多观众表示,看着马子硕,想到的是自己,13亿人每个人都可能经历这条艰难的求医路。“马子硕的求医路”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具有典型性,以小见大,这样贴近民生的主题新闻报道很受关注。

4.议题设置独到。

中央电视台《新春走基层》推出的小栏目《家风是什么》,记者们走上街头录制到的“精彩话语”十分生动感人,引起热烈反响。央视官方微博、微信、客户端同步发起的“家风是什么”话题,五天时间转发、评论的数量十万多条。一个小小的问题,让大家对社会的认同、对中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都有一个新的提升。这是央视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报道宣传时,成功设置议题的典范,旗帜鲜明而又入脑人心地宣传了“核心价值观”这个主题,体现主流媒体的社会担当和品质追求。

5.细节化的表现。

细节最能打动人,细节最具视觉冲击力,电视媒体在展示重大主题时,细节化的表现手法是惯常使用的手段之一。细节作为故事化叙事的核心,能起到以小见大,无形引导观众注意力的作用,非常贴切地反映事情的真实状态。在中央电视台《蹲点日记》里“皮里村孩子的上学路”的报道中,记者随同乡干部进村劝学,有一个家庭不同意送女儿出去上学,只是因为孩子没有鞋子穿,镜头给了孩子的鞋子一个特写——小女孩那双没有底,露出后脚跟的鞋,记者捕捉到的细节镜头非常具有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让村里的贫困生活顿现眼前,而这一期新闻标题“一双鞋难倒一家人”也描述得恰如其分。

6.评论真知灼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