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建环专业

建环专业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07 15:03:49

建环专业

第1篇

1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专业名称更名后,相应的其课程体系以及人才培养目标也将会有一定的调整。主要的改变是新增了能源供给系统方面的内容,同时增加了热科学原理和方法方面的学习深度和广度。目前,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行业的迅速发展要求高校提供更多的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并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人员,无论在作为甲方的业主、负责设计的设计院、负责建造的建筑单位、还是从事运行管理的物业管理公司,都大受欢迎。然而,通过调研发现,用人单位对目前本领域毕业生的专业技能和素养普遍不太满意。诸多用人单位反映,新招聘进单位的毕业生在专业知识面、背景知识及实践经验等方面都比较欠缺,很难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原有的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因此,研究满足行业需求的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对于本展业的发展、提高就业至关重要。

2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更新

专业名称改变后,专业范围与原有范围相比有所扩展,所以原有的课程体系显然不足以涵盖现有专业知识体系的内容;另一方面,本行业作为我国最具活力的行业之一,在不断推出新技术和新装备,这都对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提出了更新的要求。然而,原有的课程体系和部分教学内容已显得比较落后,甚至一些即将淘汰的产品和技术还在给学生讲授;同时,一些教学内容和不同课程里均有讲授,显得重复,这不仅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挤占了讲授新知识的时间,进而形成了新的应用技术于陈旧的教学体系之间的矛盾,导致培养的学生无法适应行业的需求。针对上述情况,提出:新的课程体系必须符合人才培养和行业需求的原则,进而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在专业课基础课方面:增加热科学原理和方法方面的课时。在原有体系中,热科学方面的前期基础学习在大学物理课程中,后在专业基础课之一—传热学课程中系统进行了学习,但是这些内容对于新课程体系来说内容偏少,需要增加内容。在专业课方面:新的课程体系中需新增能源应用技术方面的课程。这样,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就业面,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如此,新构建的课程体系将更加合理,也更符合行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

3设定新的知识体系下所包含的知识单元

第2篇

>> 建环专业学生个性化培养研究与实践 在练习中培养建环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基于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地方高校建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探究 高职旅游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探究 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建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生物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途径探讨 物联网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 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建环专业校内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试论环艺设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建环专业燃气课程群的建设与实践 建环专业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工程造价实践能力培养研究 关于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探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王显军,孟凡康, 王钰.暖通空调教学改革与学生素质培养[J].土木建筑教育改革与实践,2010,(12):375-378.

[3]邢伟.对人才培养模式中产学研结合问题的几点思考[J].成功(教育),2007,(1):8.

[4]刘春芳.主体教育课堂教学的理念与实践[J].中国教育学刊,2003,(7):11-13.

第3篇

【关键词】水-环-生 实训基地 平台建设 理实一体化

【Abstract】In Wuchang college to drainag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as an example, expounds the training base platform construction process, to create according to construct knowledge system, technical skills system and experimental practice training environment technology and process of the real production, service, and gradually improve the theory practice integration teaching mode. It opens up a new way for training innovative and applied talents.

【Keyword】drainag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biological engineering; Training base; Platform construction;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基金项目】湖北省2014年度省级教学改革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4433)。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255-02

1.建设水-环-生专业群开放型实训基地的意义

给水排水工程、环境工程、生物工程三个专业在发展渊源、培养目标、学科基础上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专业平台,发展专业特色,在国内已有不少先例。例如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均是联合培养给水排水工程、环境工程;沈阳化工大学正在逐步实行环境工程、生物工程交叉渗透的双学位辅修制等。这些均反映了水、环、生三专业的共同协同发展是可行的。

2014年4月,《省教育厅关于在省属本科高校中开展转型发展试点工作的通知》(鄂教发〔2014〕5号),明确转型发展的重点环节是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和“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而转型试点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根据真实生产、服务的技术和流程构建知识体系、技术技能体系和实验实习实训环境。

结合当前发展形势,借助“巡司河水环境监测及控制”这一载体,明确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和生物工程三学科的知识关联点――生物法污水处理,根据“水处理的真实生产流程”构建开放型的实验、实习、实训环境,培育水-环-生多专业交叉的学科方向,实现三专业的内涵发展,改善办学综合效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育在水-环-生三专业的互相交叉、互相支撑、资源共享方面的,具有武昌首义学院特色的专业群。

2.主要措施与实施情况

2.1主要措施

实训基地平台建设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实训教学基地建设。在继续加强原有实验室建设的同时,重点建立“真实生产技术和流程式”的开放性实训教学基地。二是实践性教学模式改革,重点是探索校企深度结合的实践性教学模式。本文着重阐述第一个部分。

针对实训教学基地建设,主要采取以下两个措施。

(1)论证提出水-环-生资源共享的综合实验室建设方案。对原定水、环、生三个专业的实验室建设方案进行了整合与调整,提出“1+4”方案,即:建立1个“仪器分析实验室”作为三个专业资源共享的综合实验室,建立水处理实验室、固体废料实验室、大气监测等4个实验室作为给排水、环境、生物工程的专业实验室。上述方案最大程度地考虑到了三个专业的实验室条件共享性,又考虑到了各专业的特殊要求。

(2)论证提出水-环-生共享实习基地的建设方案。经过反复论证,“巡司河水质长期监测”开放型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成功申报《构建水-环-生学科交叉的水环境开放型实践教学新模式》的省级教学研究课题,该课题的核心是巡司河水环生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方案。

2.2实施情况

(1)实验室建设

实验室建设方案整合前,给水排水工程、环境工程、生物工程三个专业分别申请专业实验室,并做了详细的建设方案(表1)。继专业实验室平台建设方案后,给水排水工程、环境工程、生物工程三个专业共同建设仪器分析实验室(图1),把三个专业共同使用的分析仪器归类整合,避免重复性。另外分别建设水处理实验室、固体废料实验室、大气监测等4个实验室作为给排水、环境工程的专业实验室(表1)。实验室建设总投资节约了121.5万。

(2)开放型实训基地建设

通过建立校内 “巡司河水质监测站”实训基地实行开放型教学,实现三个专业的内涵发展,改善办学综合效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校内巡司河水质监测站是根据真实生产、服务的技术和流程构建的实训环境。占地面积160m2,选用巡司河河水、校内少部分生活污水作为处理水源。工艺流程目前包含常规给水处理工艺和污水处理工艺。服务给水排水工程、环境工程、生物工程三专业,可开出实训项目约50余项,服务课程20余门,共计百余学时。

3.创新成果

(1)根据我国当前环境形势,从国家和地区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出发,从给排水、环境工程和生物工程密切的相关性和互补性出发,建立了水-环-生专业群实训基地平台,共享的实训教学基地、共享教学团队,对于改善办学综合效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育具有特色的水-环-生专业群具有重要意义。

(2)按照省教育厅关于省属高校转型发展应“根据真实生产、服务的技术和流程构建知识体系、技术技能体系和实验实习实训环境”的要求,提出了构建水环生多学科交叉的开放型实训教学新模式的计划(图3)。

(3)校内巡司河水质监测站实训基地的建设,逐渐培育了一批年青的双师型师资队伍,逐渐培育了水-环-生专业交叉的学科团队,在培育学科方向上也已经初见成果。“水环境与水生态”研究方向已见雏形。

第4篇

【关键词】高校 环境艺术专业 人才需求

引言

为进一步推进本专业的教学进步,为企业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需要通过对市场人才需求的调查来明确具体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出更多的环境艺术专业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因此,本文从市场人才需求的视角对高校环境艺术专业的教学模式进行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环境艺术专业人才市场需求情况

在构建高校环境艺术专业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应尽量实现教学过程与企业内部设计项目的运作过程的接近和贴合。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及相关调研,本文将该专业的市场职位需求及工作任务总结如下:

1.景观设计师与室内设计师主要完成整个项目的核心技术工作,结合自身所学知识及一些新技术和新工艺进行设计创新,提供设计思路,并完成施工图设计。这些设计师都是企业所需的具备美学、绘图、设计、文化以及造价预算等各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2.设计总监是一个团队的核心人物,负责制定和管理项目进程,制定产品设计策略和计划,并组织相关设计师进行讨论与分析。设计总监不仅要具备设计能力,更重要的是组建产品设计团队,并拟定人才梯队培养计划,以调动团队成员的工作热情,挖掘团队成员的潜能,使整个团队充分发挥出合力作用。

3.销售设计师在企业人员的职位中也是比较重要的角色。销售设计师既要了解销售理论,把握产品特色与卖点,又要能够根据客户要求,向客户提供整体设计方案。因此,纯设计目前更多的针对的是高端客户,而在我国高端客户较少,所以既具备销售能力又具备设计能力的销售设计师是环境艺术专业未来的一个重要职业。

高校环境艺术专业教学模式构建的整体思路

环境艺术专业是综合了多门课程的艺术类学科,该专业注重教学的社会实践环节,要求对学生进行绘画能力、计算机软件应用能力及审美能力等多方面技能的教育,使学生掌握室内空间造型、界面装修设计、总体平面规划等设计方法,具备一定的创造性思维和综合表达能力。

据相关资料显示,目前很大一部分用人单位认为多数毕业生实践应用能力不够强,缺乏社会和行业工作经验,进入工作岗位后会给用人单位带来一定程度上的麻烦。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理论教学思路,将教学过程与企业需求职位的设计技能要求相结合。目前,设计公司一般针对不同的设计项目采用的都是团队合作的形式展开工作。因此,笔者认为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应采取“专业+项目”的教学模式,立足于某一具体的设计项目,以团队合作的形式组织学生展开教学工作,由3~5人组成一个小组,结合企业需求,让每一位小组成员完成不同的设计与管理环节,这样就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更多的设计技能要求及设计项目运作流程。

环艺专业教学模式的实施

1.课程体系的构建

本专业以培养具有一定实际应用能力,能从事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等工作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基于该目标,结合上述关于环境艺术专业教学模式的构建思路。笔者认为应以能力培养为主线,职业素质培养为基本点,通过对目前设计公司的调研,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需求,进行环境艺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在不同的专业课程中增加实际的设计项目,通过企业项目与教材内容的结合,完成相应课程的教学任务。本文建立的环境艺术专业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

表1环境艺术专业课程体系(以部分课程为例)

课程 学习任务 设计项目

家具设计 家具结构设计等 柜子、桌子等家具设计

陈设品艺术设计 陈设品设计及其方案实施 进行陶瓷、金属、纤维、植物陈设品的设计及制作,进行空间整体布局设计

环境规划设计 居住区、公共区环境景观设计 对居住区、公共绿地进行景观规划设计

建筑装饰材料构造与工艺 建筑装饰材料构造设计 建筑装饰材料选用与建筑装饰结构设计

计算机辅助设计 Photoshop、AutoCAD、Freehand或CorelDRAW等绘图软件的使用 结合设计方案绘制效果图

2.项目化教学方法运用

为实现环境艺术专业教学过程与设计项目流程的对接,笔者认为应遵循“任务驱动、行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方针,充分发挥项目化教学方法在环境艺术专业教学中的作用,以便于学生形成适应企业需求的设计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图1 环境艺术专业项目化教学方法实施流程

3.考核与评价

环境艺术专业教学模式的构建离不开考核与评价的创新,对此,笔者结合本文所提出的“专业+项目”教学模式,设计了环境艺术专业考核与评分方案,如表2所示。

表2 考核与评分方案

评价标准 考核内容 评分权重

小组成绩 方案设计 0.1

方案表述 0.2

设计成品展示 0.1

个人成绩 学生互评均分 0.2

教师根据设计内容、创新点及综合表现等评分 0.3

学生最终的考核成绩包含项目设计小组成绩与个人成绩两部分,分别占总成绩的50%。教师既要对优秀作品予以表扬,又要对明显没有用心去设计的学生提出批评。

基于人才市场需求的教学模式实施保障措施

1.开设公共选修课

从环境艺术专业岗位需求来看,学生不仅要掌握本专业的技能与知识,还要掌握市场营销、会计、社交技巧等人文类和经济类知识。因此,高校应通过公共选修课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其就业储备丰富的知识与能力。

2.实施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可以为“专业+项目”教学模式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实践平台支撑。提供项目来源,增加学生在企业进行实践训练的机会,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灵感。高校注重与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机制,能够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使其在未来的工作中游刃有余地应用所学知识。

3.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目前很多高校教师自身并未在企业内实践过,对环艺设计工作流程及任务等方面的经验十分不足。因此,笔者认为应为教师提供到企业锻炼的机会,或者聘请企业中的优秀设计师、工程师及项目管理人员等到学校兼职,逐步培养出一批“双师型”教师队伍。

结论

环境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出既具备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符合企业人才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环境艺术专业教师能够结合当前企业人才需求,改革与创新教学模式,实现环境艺术专业教学与企业人才需求的对接。因此,本文结合目前对环境艺术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提出了“专业+项目”教学模式构建的整体思路,提出了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实施校企合作与开设公共选修课三点保障该教学模式实施的措施。

参考文献:

[1]周丽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论高职环艺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第75-78页。

[2]袁媛、顾文芸:《高职院校中环艺专业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实施现状及所取得成效――以钟山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现代企业教育》2015年第2期,第202-203页。

第5篇

教师专业发展历来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也是教师研究的重要内容。由于人们的认识不同,在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上存在不同的取向,理智取向和实践一反思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关注了教师知识和技能的成熟,强调了教师个人努力的价值,但从教师专业发展的本质来看,教师素质的全面提升,也要求教师认知、追求的和谐以及成长环境的和谐,因此,教育生态学提供的新视角,可以说是对理智取向和实践一反思取向的完善和超越,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取向将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应有选择。

一、教育生态学的发展状况及基本思想

“生态学”一词源于希腊文,就其本意而言,是“研究住所”的学问,后来,德国生物学家赫克尔(Haeekel,E.)为其下了一个较为明确的定义,即生态学是“研究动物与其无机环境和有机环境的全部关系”的科学。现在,较普遍的解释是:“研究有机体或有机群体与其周围环境的关系的科学。”早在20世纪初,生态学就已成为一门初具理论体系的学科,并且植物生态学和动物生态学两大领域发展迅速。此后,生态学的基本原理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并被运用于社会科学领域,研究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中的各种问题。人类生态学和社会生态学研究特别是文化生态学研究的兴起与发展,直接促成了了教育生态学的产生与发展。其中,堪萨斯大学的巴克(Parker,R.)和赖特(Wright,H.)、康奈尔大学的布朗弗布伦纳(Bron―ferbrenner,U.)、美国教育学者阿什比(Ashby,E.)、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院长克雷明(Gremin,L.A.)等都为教育生态学的产生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到20世纪70年代,国外教育生态学的研究进入较为兴旺的时期,产生了许多有影响力的研究。在此之后的这段时间里,教育生态研究不仅范围更加拓宽,而且也开始向纵深发展。我国对教育生态的研究起步较晚,台湾和香港在这方面的研究先于大陆,可以说国内对教育生态学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对如何将生态学的原理运用于对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的分析,如何确定教育生态学独特的研究领域等问题上,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教育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运用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研究教育现象的科学,主要侧重于考察各种环境要素对不同生态主体及其生存状态的影响。它利用多门学科的优势,超越单一学科的思维方式的局限,对教育现象和问题进行了综合研究,体现了跨学科研究方法运用的趋势,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法。但目前教育生态学尚未形成统一的科学的体系,人们的研究分属不同种类不同层次,既有微观的关于个体行为与环境关系的研究,也有宏观的关于教育生态系统的研究,还有对教育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生态因子的研究,但这些研究都遵循着生态学的基本精神:系统、平衡、联系。生态学最基本的思想在于: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生态系统强调系统中各因子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生态平衡强调系统中各因子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以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因此,用生态学的观点来思考教育问题,就要坚持系统、平衡、联系、动态的思想,既要保证整体和谐性、动态开放性,又要体现真实有效性、自主独立性,从而更好地探索复杂、系统的教育现象。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学转向

教师职业的专业性被普遍认可与自觉建设是在20世纪中叶以后才出现。1966年10月,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会议上通过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出:教师职业应被视为一种专业。教师作为一种专门职业为大家注目,随后许多国家纷纷以立法形式确定了教师的专业地位,引发了教师专业化的改革浪潮。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发展日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过程,是从“普通人”发展成为“教育者”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内容包括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道德、专业情意等方面。教师的专业知识是其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既包括专业学科知识、教育科学知识,也包括教师实践性知识和一般文化基础知识;教师的专业能力即培养学生的能力,这是包括多个方面的综合能力,是体现教师专业素质的核心要素之一,也是全面衡量教师整体素质的主要方面;教师的专业道德是指教师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既是一定社会或阶层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师个体实现人生价值、追求幸福生活的德性基础;教师的专业情意主要包括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性向和专业自我等方面,体现为教师具体的态度、价值观、信念、兴趣等。

从教师专业发展的历程来看,可以分为三种取向:一是理智取向,强调教师知识的习得和教师技能的形成;二是实践一反思取向,认为教师专业发展不是被动接受知识可以获得,而是通过“反思”理解自己的实践并不断丰富教师实践性知识;三是生态取向,用一种整体的、情境的、关联的视角来看待教师专业发展,以更开放的视野关注教师专业发展的社群、背景、合作和文化。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智取向和实践一反思取向虽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本质认识不同,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看法不一,但二者都注重教师知识与技能的拥有,强调教师个人努力的价值。但我们应看到,教师的专业发展并不单单是知识的丰富和技能的娴熟,它还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价值观、情感、意志、态度、兴趣等的发展和完善,而这些直接受到教师所在环境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只从教师个体层面这一单一视角探讨教师专业发展,而要注重从文化的、组织的或制度的层面研究教师专业发展问题,而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取向恰恰特别重视教师专业发展所赖以存在的“土壤”,强调教师专业发展的群体及其文化和氛围,使得教师在开放、动态的环境中获得全面专业发展得以实现。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它既要求教师个体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也需要有适宜的外界环境保障教师的专业发展。教育生态学注重全面联系、突出整体价值、强调动态过程、追求持续发展的思想,可以说为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转向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同时,国外教师专业发展的培养模式如教师发展学校、专业实践学校等模式也为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模式构建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国内教育的发展及新课程改革的深化也为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取向落实提供了现实基础。由此可见,生态取向是对理智取向和实践一反思取向的超越和完善,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走向。

三、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环境构建策略

基于以上分析,要坚持生态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道路,就要用教育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及思想方法,积极思考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环境的构建。生态学研究认为,人所处的生态环境可以分为大系统、外系统、中间系统和小系统,小系统是对人的发展影响最直接、最重要的生态系统,对于教师而言,学校环境就是教师职业生活的“小系统”,在教师专业发展中具有相当重要的生态价值。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以下策略营造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环境。

(一)建立专业共同体

专业共同体是教师基于共同的目标和兴趣而自行组织的、旨在通过合作、对话和分享性活动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教师团体。在这样的教师团体中,育人是其组织目标,求知是其基本生活方式,平等自愿合作对话是其基本原则。从宽泛意义上来说,它属于一种教师文化。在教师的教学生活中,教师总是一种各自为战的状态,是孤独的和隔离的,由于缺乏互动和分享,教师专业发展中弥漫着无力感和疏离感,尤其是在日新月异的信息社会的今天,教育变革使得以往的经验越来越捉襟见肘,与他人的联系就变得必需。因此,教师专业共同体的出现,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学习资源,促进了教师之间的分享,创设了教师对话的平台,激发了教师积极主动参与,改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水平,可以让教师在良性生态环境中汲取专业发展的营养。要建立教师专业共同体首先要引导教师思考共同体何以存在的目的,清晰共同体的使命,即共同体存在要完成的具体目标,这些目标不是那些可以当做口号的笼统的理念,而是具体的具有操作性的行动目标;其次要组织教师共同创造教师专业共同体的愿景,以形成教师参与到共同体中来的动力,由此可以促使教师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并更好地支持专业共同体的发展;还有就是要注重引领教师的价值观,帮助教师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营造有利于教师成长的氛围。这样才可以真正营造一个能够滋养教师的教学知识和实践智慧的专业共同体。

(二)强化校本培训

校本培训当前已经成为中小学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和发展趋势。它是指由学校和教师共同发起与组织,以学校教育教学发展和改革所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为中心,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注重教师教、学、研的时空统一,有效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活动。在校本培训中,教师享有充分的自,从校情出发,充分挖掘校内外的各种有利资源,自主发起、组织、实施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以满足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需求,达成学校和教师的共同发展。相对于脱离工作岗位的教师进修,校本培训所构建的教师专业发展体系,将教师的专业成长与个人的教学实践相结合,促成了教师专业发展从“人工”情境到自然生态的回归,营造了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良好氛围,使得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可以直接有效地转化为教育资源,更符合教育生态的动态、系统、平衡的理念。开展教师校本培训,可采用丰富多样的形式,如课题研究、师徒结对、课例引领、同行交流、教学反思等,但尤其要注意的是校本培训的实效性,首先要明确校长是第一责任人的意识,以寻求校本培训的内在动力,同时搞好学校的组织文化建设,为校本培训的开展搭建环境平台,加强学校的自主管理,以保障校本培训的深入实施,注重校际交流、与专家合作、创新培训形式等途径的运用,以保证校本培训的活力。

(三)引领教师文化

教师文化是指教师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既包括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系列知识技能、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以及行为方式,也包括教师之间的关系形态及集体成员的结合方式。成熟的教师文化表现为教师群体拥有共同的教育信念,具有一定的专业精神、爱岗敬业精神文化和良好的同事关系氛围。作为教师文化的主体,教师的专业发展状况和教师文化的建设发展密不可分,教师文化的建设过程也是教师发展自身和团队合作与交流的过程。因而,积极引领教师文化的发展,将大大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采用制度、规范、教育、榜样等手段,施以职业效能感、幸福感的提升等策略,努力增强教师的事业心,形成教师共同的专业理想和信念,提高教师的敬业精神;通过变革既有的同事关系、评价体系、组织制度、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鼓励学习与反思,并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教研活动,以形成教师自觉钻研业务共同提高的风气;关注教师生活状况,尊重教师主体地位和专业权利,加强教师心理保健,为教师专业发展营造宽松的人性空间等,都将有利于在教师生态群体中建立真诚、和谐、合作、向上的教师文化。

(四)实行发展性教师评价

教师评价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反馈调节环节。通过教师专业素质直接或间接的测验能够把握其特点、属性和现实水平,掌握其动态过程,进行价值判断,以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进程。发展性教师评价是一种主体取向的评价,认为评价是民主参与、协商和交往的过程,其基本特征是价值多元和尊重差异,以促进教师发展为目的,评价内容全面,评价方法多样。而生态学的生态位分化的观点认为,竞争使得竞争个体各自从其部分潜在的生存和发展区退出,从而消除生态位重叠,实现稳定的共存,生物之间的竞争结果并不必然是优胜劣汰,也可以是协同进化。由此我们可以认为,就教师个体而言,也存在着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位分化问题,表现为教师专业素质的个体差异,每个教师的角色地位和发挥的作用各不相同,也就是说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专业发展生态位,所以对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理应存在差异,而不应用单一的标准。显然,发展性教师评价符合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学规律,是在教师专业发展中应采用的教师评价方式。因此,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尊重教师的人格和尊严,强调教师之间、评价者和被评价者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将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热情和需要,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可行性目标,并能够营造真诚合作的同事关系氛围,形成一种良性竞争机制,同时这种评价本身也是一种教育生态化的体现。

第6篇

关键词 特色专业 建设 关键 轨道交通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Grasp Crucial Link and Promote Characteristic Major Construction

LIU Bohong

(School of Automation & Electrical Engineering, Lanzhou Jiaotong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 730070)

Abstract Characteristic major construction is key competition ability of the important composition of teaching-oriented University. On the basis of introducing the prerequisite of forming characteristic major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elaborates the basic condition of running characteristic major construction, and discuss development channel of the realization of characteristic major construction.

Key words characteristic major; construction; key; rail

兰州交通大学轨道交通信号及控制专业经过长期的发展积累和不断的教学改革实践,已形成了独特的学科优势和专业优势。在保持传统优势与特色专业方向的同时,加大了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力度。

1 特色专业形成的前提

1.1 特色办学的背景

轨道交通信号及控制专业是兰州交通大学最早开设的专业之一。1958年由北京铁道学院(现北京交通大学)铁道信号专业成建制迁兰组建而成。50多年来,坚持不间断办学,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和深厚的专业文化积淀。2008年,成为我校首批的国家特色专业。

1.2 行业发展所需的

2004年《中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颁布,明确重点内容为高速铁路、铁路既有线改造和城市轨道交通,标志着中国轨道交通建设进入快车道。经过“十五”、“十一五”、“十二五”时期,轨道交通建设取得长足发展。

目前,在铁路方面,以京津城际、武广客专、郑西客专、京沪高速等为标志的高速线路已经建设开通,既有线改造不断完善,铁路营业里程突破10万km。在城市轨道交通方面,国内已有20多个城市开通或正在建设。面对轨道交通建设的蓬勃发展,亟需培养大量的专业人才和高水平技能人才。

1.3 特色办学发展是高校自身发展所必备的

兰州交通大学是具有典型行业背景的大学,在特色办学过程中,依托并支撑行业。在一定意义上,对国家战略和行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性。

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我校轨道交通信号及控制专业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这是学科和专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由于专业涵盖面宽,传统优势及铁路特色突出,近年来轨道交通信号及控制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喜人,深受用人单位肯定。

2 特色专业办学的基础条件

2.1 依托政策

轨道交通信号及控制专业,作为学校的优势特色专业,学校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在教学、科研、办学条件等多方面给予大力扶持和经费保障,极大地促进了专业的发展。

(1)学校高度重视特色专业建设。学校成立了“兰州交通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领导小组”,加强对特色专业建设的领导和统筹规划,按照教育部、财政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和建设点任务书进行科学管理和定期检查,确保项目建设进度、建设质量和投资效果。

(2)重视师资队伍和教学团队建设。学校提供优惠政策,重视师资队伍的培养建设。鼓励中青年教师攻读博(硕)士学位、国内外进修;学校实施的“青蓝人才工程”人才规划资助项目重点扶持学科带头人和优秀中青年教师,提高其学术水平,为学院师资队伍的稳定和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教学团队建设方面,围绕专业核心课程群,以高水平优秀教师为带头人,逐步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教学质量高的教学团队。

2.2 实现观念创新

(1)树立开放办学理念,积极开展联合办学与学术交流,使学校与学院的社会声誉得到全面提升。近年来,随着轨道交通新技术的不断研发,学院一方面聘请铁道部、设计院信号领域的专家为师生讲授新技术,同时也为铁路局、地铁公司进行铁路信号方面的新技术培训。(2)开设相关讲座。为了提高学生对前沿知识和当前的国家政策的了解,聘请这方面的专家、学者来校讲学,提高其对当前科技发展和社会形势的认识。以使学生理性把握当前的就业形势,了解当前社会需求,调整学习结构,有针对性地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

2.3 优化办学条件

(1)加强学科学位和实验室建设。学校、学院加强与相关单位积极交流与合作,聘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开展学术交流。先后与多家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促进了产学研紧密结合。在学校、学院的重视和支持下,轨道交通信号及控制专业建设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2003年我校取得博士学位授予权,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就是其中的一个,2006年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被列为甘肃省重点学科。轨道交通信号及控制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学校十分重视轨道交通信号及控制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为轨道交通信号及控制实验中心建立了实验教学平台、实训基地、实习基地。(2)支持教学改革研究,加强课程和教材建设。学校通过实施“师资队伍建设工程、学科专业建设工程、创新教育工程、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和学风建设工程”等5项工程,进一步加大了对轨道交通信号及控制专业的投入,确保轨道交通信号及控制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3)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瞄准专业前言发展方向,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借鉴先进的课程改革成果,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更新完善教学内容,优化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方向课。(4)教学方法改革。深化教学研究,更新教学内容,注重因材施教,改进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自主学习。(5)强化教学实践环节。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3 特色专业发展的实现途径

兰州交通大学轨道交通信号及控制专业现有铁道信号及控制、城市轨道交通信号及控制、高速客运专线自动化等三个专业方向,是目前国内开办轨道交通信号及控制专业的院校中专业方向最齐全的高校之一。下面以城市轨道交通信号及控制为例说明特色专业发展的实现途径。

3.1 依托优势特色学科,优化课程体系,撰写系列教材

(1)依托我校一级交通运输工程优势学科和特色二级学科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促进应用型专业的科研和教学。(2)新的教学课程体系体现“轨道交通信号及控制”专业正确办学思路的原则。即拓宽专业基础和专业方向口径方面,体现了“轨道交通信号及控制”应用型特征。(3)以教材改革为先导,本校教师自编城市轨道交通关键技术系列丛书3本,即《城市轨道交通信号》、《城市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及集成》、《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段信号技术》。(4)“去枝强干”,合理使用办学资源,提高办学效率。即注意强调主干课程、核心课程和重要课程,以及知识内容的相互渗透和配合,打破课程间壁垒,对课程进行重组与整合,提高课程的综合化、系统化程度的原则。(5)拓宽专业方向,增强弹性,以提高学生在未来市场竞争中的适应性。

3.2 利用先进技术,结合铁路信号,创新城市轨道交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1)利用先进技术,强化计算机、通信技术等方面的实践环节,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2)注重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理念为指导,以铁路信号实践环节与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理论教学、知识体系、人才能力结构的协调为主线,构建由基础实践环节、专业实践环节、综合实践环节和创新实践环节构成的多层次、系统化实践教学框架体系,并在培养计划的修订中建立与课程体系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采取构建高水平实验平台、专业课程精品化、改革专业实习模式、强化科研训练、加强毕业设计的教学管理等措施,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

3.3 构建城市轨道交通信号人才培养新模式

(1)改变教育观念,树立市场意识,创新专业建设机制。找准人才培养目标,突出自身特色,以市场为导向,转变传统的人才培养观念,适应轨道交通发展需求,打破按专业培养的方法,实行“按类招生、分段教学、中期分流、按需培养”的模式,培养出高质量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2)改革课程体系,推进教学的现代化。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原则与“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要求,建立了新的课程体系。强化学生能力的同时,把当代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及时反映到教学内容中去,并将城市轨道交通信号、自动化、电子计算机科学、通信科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城市轨道交通学科为背景的,集信号、电、管、经于一体的宽口径的柔性培养系统。

3.4 开展教学改革

学校、学院支持特色专业教学改革,在项目立项、资金等方面给予倾斜。学校一贯重视轨道交通信号及控制专业的教改研究,大力支持轨道交通信号及控制专业教改项目的立项,并鼓励编写出版特色专业教材。

3.5 目标效果的评价

(1)在校级教学质量评估中,轨道交通信号及控制专业的教学质量,多年来连续评为优。(2)我校轨道交通信号及控制专业由于培养方向明确、行业特色突出,毕业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欢迎。近3年该专业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均在95%以上,在全校处于领先水平。用人单位对该专业毕业生普遍评价是“用得上,靠得住,留得下”,愿意吸纳本专业毕业生。

4 结束语

特色专业建设依赖于大学科学研究、学科学位发展、创新专业建设机制,更依赖于行业发展、教学改革、政策支持等,它是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本质要求。

参考文献

[1] 陈少彬.高校特色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湖北大学学报,2012.39(6):144-146.

[2] 专业定位与专业建设-以上海高校为例[J].高教发展与评估, 2012.28(4):102-17.

第7篇

实习方式:认识实习期间,学生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通过参观已建成的典型车间、建筑、节能建筑物等地点,采取实习指导老师讲解,工程人员指引等方式,完成人纲现定的实习内容。

实习地点:上海百富勤空调制造有限公司、上海博物馆、上海世博园、节能示范楼。

实习时间:2010年7月5日——2010年7月16日,共两周。

实习学生:龙盛梅

本专业培养具备室内环境设备系统及建筑公共设施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运行管理及国民经济各部门所需的特殊环境的研究开发的基础理论知识及能力,能在设计研究院、建筑工程公司、物业管理公司及相关的科研、生产、教学等单位从事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它主要包括:传热传质学、工程热力学、工程流体力学、机械原理、电工与电子技术、建筑环境工程、建筑设备工程等

2010年7月5日,怀着一颗期待已久的心情,我们终于迎来了大一的第一次认识实习,从中我们学习到许许多多课堂上无法接触到的东西,开拓了视野,巩固了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发现了我们自身存在的许多不足之处。

实习目的和要求:

《认识实习》是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教学计划中必不可少的综合性实践环节,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认识实习对本专业的各个方面的知识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对专业设备从外观上有所了解,使同学们明确自己的专业范围,了解专业一些简单的设计、施工、维护管理、调试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认识实习,使我们了解专业方面的知识,同时在以后的学习以至今后的就业对本专业的范围有所明确,通过现场管理体系和与工人,技术人员的接触,更进一步的了解自己的专业。同时要求学生在现场认真的参观学习,在参观中遇到不懂的问题,及时记录下来,在今后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中带着这些问题学习,使学习的目的和目标更加具有明确性。

实习内容:

第8篇

[关键词] 环境工程 实验室建设 管理体系

实验室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实验室水平是高校三大支柱之一的重要标志;另一方面,实验室管理水平不仅直接影响实验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正常秩序,而且影响高校管理工作的整体水平。因此,建立完善的实验室管理体系,既是高校自身建设的客观需要,也是现代社会对高校管理工作提出的客观要求。

环境工程专业集理论性、技术性和实践性于一身,环境实验室是综合性很高的实验室,除了完成教学和科研任务外,还要承担大量的环境监测实验,对其管理体系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本文根据国内外环境实验室建设现状,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提出建立一套完善的环境实验室管理体系,保障实验室高效有序的运行。

一、国内外实验室管理体系研究现状

对国内外环境实验室的了解,其管理体系主要从管理机制、贵重仪器使用、实验室开放情况和使用制度、安全要求等方面进行。

1.管理机制

各国实验室队伍的构成有所不同,但国外实验室一般专职的实验管理人员较少,管理效率较高。如德国,一般实验室只有1~2个专职人员。实验室管理路径短、目标明确,管理效率高。而日本高校实验室只聘任少数专职技术人员负责实验准备和收尾工作,充分利用研究生进行实验室管理工作。

2.贵重仪器管理

各个国家对大型贵重仪器的管理方法有所不同,但都非常重视大型仪器的规范使用,确保仪器的安全和使用效果。有些国家的高校(如美国)采取“持证上岗”的办法,但在德国,只有少数优秀大学生有机会使用贵重科研仪器,相关实验室也不完全向学生开放。

3.实验室开放和使用制度

国外注重学生兴趣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实验室开放程度普遍较高。如在韩国,除了公共的实验题目做统一的安排,其余时间都是采取开放式管理。既提高了学生创造性能力,又避免了资源的闲置,使实验室的功用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

4.安全环保措施

国外实验室的安全和环保措施通常都很到位,总是把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例如,日本实验室对每个进入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和学生,首先,必须接受安全教育。实验室规定很多,包括有机溶剂回收;危险性操作贴警示牌。英、法、美等国实验室配备有先进的防火装置、火警报警器和红十字急救箱等,实验室还有良好的通风设备、个人防护设备等。

目前,关于环境实验室建设主要集中于环境实验室设备管理和环境实验课程的设置等方面。环境学科教学实验的设置还在不断完善中。

二、环境实验室特点

各高校的环境实验室有相似特点。以中国石油大学为研究对象,经总结发现,在实验室整体建设和调整过程中,环境实验室具有以下特点。

1.环境实验室房屋布局分散,使用存在不便

环境教学实验室包括水处理、大气污染防治、环境监测、微生物固体废物治理实验等各种专用教学实验室,另外还有配套的实验准备室、仪器分析室等,布局分散,给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

2.科研实验室数量相对不足,利用紧张

环境专业目前科研方向多,科研涉及大气污染控制、水处理、固废处理、微生物实验研究等多方向研究,同时,又承担环境监测、环境评估等项目,而目前的实验室配备相对不足,对科研项目的开展造成一定难度。

3.环境教学实验室相对利用率不均匀

以环境监测实验室为例,一学年的使用率为20.58%,加上本科毕业设计和专业综合实验,年使用率不足60%。而实验室利用率最高时段主要集中在上半学年,除了常规的教学科研试验外,还要承担本科生毕业设计试验,实验室使用明显紧张。

4.实验仪器、设备使用量大,资源相对不足

常用仪器设备,如天平,红外(紫外)分光光度计、pH计等,使用频繁,数量少,使用率高;有些大型精密分析仪器(如气相色谱等)用于多数环境研究实验,有时造成了实验室之间“抢仪器”的状态,资源相对不足,制约了实验进程,也不利于仪器的管理和维护。

5.使用设备、药剂复杂,管理难度大

环境实验综合性强,涉及专业广,实验中使用的仪器设备与药剂很多。除了常规的化学实验、分析实验、生物实验用到的仪器、药剂以外,还有很多专用设备及药剂。药剂种类复杂,其中绝大多数属于危险化学品,还有少量剧等高危害的物质。日常管理工作量大,责任重。

6.实验室人员少,任务重

三、环境实验室管理体系建设

针对环境实验室的特点与不足,从学科发展大局出发,初步进行了实验室管理体系建设及探索。

1.实验室管理队伍的建设

针对现在实验室专职管理人员较少的情况,采取主任负责制,全员参与管理的模式。实验室主任全面主管实验室的建设、管理工作;设专职管理员和实验室技术员(专职实验师担任),负责日常管理,聘用部分研究生协助管理以缓解工作压力。建立教师全员参与实验室管理多层管理机制。避免由于管理人员外出,实验室管理缺失状态,提高实验室运作和管理效率。

2.实验室仪器、药剂管理规范化

实验室的仪器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对于不同的仪器设备分别采取针对性的管理措施。

(1)对玻璃仪器等易耗品,几乎在所有的实验室都要用到,可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求量,配备最常见的玻璃仪器,如烧杯等。仪器分类摆放,方便查找,避免浪费。易损耗的仪器及配件,定期检查和补充。

(2)中小型仪器集中管理,专人负责,各实验室按规定借用,用后及时归还,并保证使用过程的维护,实现资源共享,避免仪器的闲置和浪费。

(3)大型精密仪器,专人负责操作和日常维护,项目较多时,须提前报计划集中使用。

对科研实验室而言,由课题负责人统计本课题使用的试剂及可能用量,统一领取。针对药剂复杂,危险大的问题,对于危险药剂的使用采取全过程控制,做好记录和标识,力争管理规范化。

3.采用计算机系统管理,建立资源共享平台

环境实验室仪器设备、药剂种类繁多,为了方便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将信息输入计算机,建立档案,设置资源共享平台。按不同的类别、用途、属性、编号、登记和输入计算机,建立总账。仪器设备的日常管理从投入运行到借用、调拨、报损、报失、报废等整个过程中所做的分类、登记等工作,制定规范化的操作步骤和计算机网络管理手段,以提高工作质量和管理水平。

利用网络,实验人员可以获取各仪器和药剂信息,不仅可以随时跟踪设备的动态状况,还可以准确地得到设备详细的资料,通过网络管理平台登陆管理员界面对权限内的仪器设备进行全面的信息查询,实行动态管理。

针对科研实验室相对不足的矛盾,在保证教学实验的基础上,实现实验室资源共享。统筹安排,利用教学实验室空闲时间开展科研实验,提高实验室的使用率。

4.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

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是实验室高效运作的保障,也是实验室管理水平的体现。参照1992年原国家教委的《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规程》的要求,在学校原有相关各项实验室管理制度基础上,细化并建立健全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如《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实验室人员培训制度》等,兼顾实验室安全等方面编制《实验室安全管理规定》、《实验突发事件应急救援预案》等;同时,在实验室计量认证的基础上,扩展质量管理体系,引入ISO9000标准,将使实验室的教学和科研文件化,进一步提高教学和科研的质量。

四、结语

建立、健全实验室管理体系,是实验室高效运行的关键,对实验室发展也至关重要。在建立环境实验室管理体系探索中,我们认识到管理还有许多方面有待于不断完善,在未来的发展中,还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实验室管理体系的建立只是第一步,体系的完善还有待于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同时需要共同努力来支持体系的顺利运行,以实现实验室管理的规范化、系统化,使环境实验室的管理水平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王仕杰,陈年友.实验室管理工作必须处理好的几种关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1999,(1):104-106.

[2]刘杰,付永胜,龚正君.西南交通大学环境工程实验室建设构想[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3,24(2):89-91.

[3]高明松.借鉴日本高校实验室管理经验,加强我国高校开放实验室管理[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11):138-139.

[4]Fetting J.Four-year undergraduate course in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in Germany[J].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0,41(2):5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