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计算机系统论文

计算机系统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06 16:03:00

计算机系统论文

计算机系统论文第1篇

系统保护软件和硬盘保护卡只是单纯的保护,没有与之相配套的对机房计算机进行科学合理分配的实用管理功能。万欣保护卡技术具有与之配套实用的大型机房管理系统和账户管理系统,可以合理分配机房任何计算机,限制无关人员使用指定机房计算机,随时监控每台机器的使用情况并相应的进行管理维护。

2万欣保护卡技术的主要技术特点

2.1安装模式和还原方式多样性

万欣保护卡技术无论是以网卡为载体的硬件模式还是以嵌入BIOS内的模式或者硬盘安装模式,它们在计算机上软件的安装和功能一样,都包括几种可灵活选择的安装模式。其一根据需要可选择不破坏系统的定制安装里面的保留C盘资料模式,这样C盘原有系统和数据被保留,但其他逻辑分区被删除,同时系统会自动把保留的C分区设置为第一个启动分区,该分区默认名称为SYSTEM,同时,您可以修改该分区名称、容量、并设置还原周期,并且可增加新的分区。需要注意的是在选择保留C盘安装时,注意原本硬盘上的剩余空间一定要大于3GB,若剩余容量过小可能会破坏原有资料的完整性。其二如果计算机中没有系统或不需要原有系统那么就选择定制安装进行重新分区模式,该模式将清除硬盘上原有的分区和数据,重新划分硬盘,所以在选择前,请确认硬盘中重要数据已经备份,否则分区完毕后将无法恢复。确认后即可根据实际使用需要,合理地划分硬盘及设置分区参数。分区的模式可选择为引导分区和公用数据分区以及专用数据分区,为XP、SERVER、Linux、WIN7系统提供相应的FAT32、NTFS/HPFS和Linux文件系统模式供选择。其三是网络安装模式,在一台机器上安装好所有软件之后,将该台机器设置为服务器端,其他机器安装好万欣还原程序或插入保护卡后开机自动连接到服务器端,即可进行网络传输。万欣还原系统的系统保护自动恢复功能与硬盘保护卡相比毫不逊色。不仅和功能强大的管理系统相结合对计算机进行科学管理,也可单独作为硬盘保护恢复功能来使用。操作系统的分区的还原时间包括每次、每日、每周、手动、指定日期某天和不还原等方式,数据资料分区的还原方式主要有复原、不复原、每次清除、每日清除、每周清除或指定某天清除等方式对数据盘进行操作。

2.2网络克隆、IP自动分配和系统计算机名称自动修改功能

先进的网络克隆功能是万欣系统还原系统的突出优点之一。在保证所有需要网络克隆的相同型号、一样配置的机器并且网络连接良好,将其中一台计算机按规划进行分区、设置参数,然后安装所需要各种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通过管理员身份进入万欣系统还原系统设置界面中的网络拷贝选中服务器端并启动,然后把需要网络克隆的其他安装有万欣还原系统的计算机开机,只要网络连通即可自动连接到该服务器端,当所需要的所有计算机连接完毕即可将该作为服务器端的计算机上硬盘上的所有数据(分区、参数、系统和软件)批量复制到其他的计算机上的硬盘上,实现快速、安全、完整的系统安装。万欣系统还原系统为了更好地兼容不同的网络环境和计算机硬件,实现稳定快速的网络拷贝,提供了4种网络拷贝模式,可根据不同的环境调整网络拷贝模式。众所周知,计算机系统的IP的设置及计算机名称的修改对于计算机数量众多的高校也是一项繁琐、工作量巨大的任务。特别是每学期都要对所有计算机进行系统软件更新和一些应用软件的升级和安装,还有每年两次的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以及学校的各种考试和培训,这些都需要对计算机系统进行相对应的安装和IP配置以及计算机名称的设置修改。万欣还原系统提供了IP地址及计算机名称的自动分配功能。首先需要规划好计算机IP地址和名称的顺序,然后把最后一个编号计算机作为服务器端设置好,根据编号的先后顺序启动各台计算机,所有机器按顺序启动登录到服务器端后,切换到数据传输模式,再把光标移动到第一个启动计算机的位置上机即服务器端最末尾的位置。选择IP分配进入IP分配设置界面,设置好第一台计算机的登录编号、位置编号、IP地址、计算机名称以及登录名称,再加上网关和计费服务器地址等参数后按F10进行自动分配即可,这样任何一台机器的IP地址和计算机名称以及网关和计费服务器地址等信息保存各自机器的一个隐藏分区。这样重新启动机器后所有计算机再次连接到任意一台计算机作为服务器端的机器上时,就会按照规划的顺序进行显示,这样就可以判断那台计算机没连接到该服务端,一目了然。当所有计算机启动首次进入网络克隆好的系统时将进行按照预先安装好IP自动分配软件读取隐藏分区的信息对该机器进行IP、计算机名称等配置,计算机所有系统都是首次启动进行相关设置。

2.3独特的多操作系统功能

万欣还原系统的多操作系统功能和通常在一个引导区里安装多个操作系统有着本质的区别,普通的多操作系统之间相互影响,分区和数据相互可见,而且往往容易相互损坏导致“崩盘”。而万欣还原系统的多操作系统功能是通过修改主引导区,将分区方案的信息写入保护参数保留在一个隐藏分区,相互之间是独立的不可见的。另外数据分区又分为共用分区和专用分区,共用分区所有系统都可见可用,而专用分区是指定某一个系统分区可见可用,其他系统不可见也不可用。在计算机安装相互独立的多操作系统,为计算机基础和许多专业课程的提供相适应的实验环境,相互不影响,对一些大型计算机软件可以合理分配安装在不同的操作系统,以便提高运行速度改善软件上机实验质量。

2.4万欣还原系统强大的计算机综合管理功能

万欣还原系统的网络唤醒功能采用了Wake-on-LAN规范的远程唤醒技术。该功能将已进入休眠状态或关机状态的电脑,通过局域网中的服务端发送的包含其MAC地址的特殊的MagicPacket数据包从休眠状态唤醒,或将关机状态转成开机状态。网络唤醒首先要在所有机器连接到某一个服务器端后收集所有相关机器的MAC地址,才能在下次启动计算机时运用网络唤醒功能。万欣还原系统拥有强大的计算机综合管理的机房管理服务器系统和账户中心系统,这两套系统相互配合,相互支持。为机房科学化管理和上机实验师生提供账户支持。对设定的课程班指定相应的机房或具体的机器以及机器使用的时间进行科学管理,这样只有在课程班级中名单上的学生才能通过本人的账户和密码登录后使用。如果有特定人员需要使用机器,可通过管理系统对指定的机器设置免登录来使用。这样为机房进行科学、有序管理提供了强大的平台。只要在机房计算机上设置好计费服务器的IP地址并在参数设置里启动控制与计费功能,所有使用本机房机器的人员都需要通过本人的账户登录后才能使用。账户管理系统主要负责需要在机房上课或上机实验的师生账户的建立或导入、所有机房计算机的机器编号的设置以及刷卡设备的设置等。账户管理系统的权限与系统管理员根据情况赋给其他管理员方面账户的管理。机房管理系统主要进行日常的管理,包括所管理机房计算机名称设置,刷卡设备的设置、计费费率的设置、每学期日期的设置、管理员账户的创建、每个管理员账户的权限设置等一些设置。管理系统可以为系统管理员和其他管理员根据需要提供各自所需的权限来管理系统:学生账户的修改、删除、临时班级的创建、上机学生情况的实时监控以及一些统计方面的功能。

3万欣还原系统使用的技术经验

3.1基本的安装要求

1)首先将CMOS中的SATA硬盘控制格式改为IDE格式。

2)如果采用保护卡的万欣还原系统要在CMOS中关闭掉主板网卡和PXE。

3)如果采用底层软件的模式,就要开启主板网卡和PXE。

4)根据计算机主板的BIOS版本,经过修改将万欣还原系统的底层程序嵌入BIOS中,当然也可以使用硬盘安装版,不需要修改BIOS。

5)机房中每台计算机的网络连接通畅,保证网络克隆和维护。

3.2利用万欣还原系统合理、具有前瞻性的规划硬盘

由于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应用软件的升级更新频繁,随时都可能对系统和一些应用软件进行安装和更新。因此对硬盘的规划要有长远的考虑,系统分区的容量根据操作系统留出足够的磁盘空间空余,并且要留出几个备用的系统分区,暂存区最大化,充分灵活利用万欣系统提供的公用数据区和专用数据区,根据需要选择相应的专用数据分区。结合本校的实际,把计算机系统分为XP分区、WIN7分区、WINSERVER分区以及为计算机等级考试准备的考试分区,并且设置了专用数据分区以及公用数据分区。另外还为以后安装LINUX和其他需要预留的分区,当然前提要根据各自的计算机性能和硬盘大小合理规划布局。

3.3保护和监控程序驱动加载

万欣保护系统在底层设置好还原参数后,需要在已安装的所有操作系统里安装相应的万欣保护程序和监控程序,这样保护还原和监控的功能才有效。在安装保护程序的过程中会有保护卡核心安装包、AutoIP以及放机器狗模块的选项供选择。根据功能需要选择相应模块进行安装,一般要全选安装。这样就可以实现系统的自动还原、IP地址的自动修改。监控程序需要单独安装,这样就可以在管理系统的监控机上看到各个机房所有计算机的是否在用、使用者以及登录时间、使用的时间一目了然,简便了管理和维护。

3.4充分利用万欣还原系统的管理计算机的功能

万欣还原系统可以根据需要对安装的几个操作系统分区进行软件安装的允许、屏蔽不需要的系统分区、关闭登录界面免登录等的设置,为一些特殊的使用对象提供安全可靠的环境。

4技术不足和未来发展趋势

万欣还原系统的应用在很多中小学特别在高校使用范围很广,在使用和实践中也发现了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改进:集成到网卡的保护卡时间长了容易出现接触不良导致功能失效,而且如果CMOS被复原或修改让主板上的网卡启动也会导致保护失效;硬盘安装版在系统安装的时候出现保护程序界面丢失,实际上底层的程序还在,只是不起作用,需要把硬盘版的保护还原的程序重新安装一下,当然这样并未破坏之前安装的多操作系统,但是这样对于初次使用带来一定的困惑;当前的系统对SATA硬盘的AHCI格式不支持只能使用IDE格式,这样硬盘本身的高性能无法利用;操作系统下的保护驱动版本太多,根据硬盘的大小通用性不好,特别是在WIN7系统下的还会出现蓝屏死机的现象,兼容性相比对XP的支持差一些。万欣还原系统今后的技术发展趋势应该是大幅度提高网络克隆的速度和网络的适应度,网络克隆过程中要快速判断网络连接情况,智能化剔除存在网络问题的计算机并继续进行网络克隆。提高硬盘版万欣还原系统的WIN7系统或以后新系统的兼容性和操作简易性,改进驱动程序,解决好偶尔蓝屏死机的现象,减少驱动程序和监控程序的所占用系统资源。丰富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实时监控功能,实现对每台计算机互联网的连接的监控和控制。

5结语

计算机系统论文第2篇

计算机理论探析文博系统信息化建设

文博系统信息化,是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充分利用文物信息资源,全面提升文物保护、抢救、利用和管理工作水平。它可分技术的信息化、数据处理的信息化、管理和办公的信息化、藏品研究和管理的信息化及虚拟博物馆等五个层次。它涉及到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等多项现代技术。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正从根本上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工作方式,它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机遇,传统的文博系统如何调整管理模式以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与整个社会共同成长,如何让科技之光照耀不朽文明,让中华文明重放异彩,是当前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一、文博系统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促进文博队伍建设的专业化。在文物调查和数据采集中,指标体系比较复杂,这不仅要加大人员的培训力度,更要注重培训和实际操作相结合,充分发挥专业人员的传、帮、带作用,使基层工作人员在培训、工作中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文物系统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也是对文博干部的教育、培训、提高的过程,通过文物系统信息化建设,可为文博系统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信息化专业队伍。

3、促进文博行业管理的科学化。随着文物资料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和摸清文物家底,使文博信息数据一目了然,从而为文物的抢救、保护及合理利用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使我们文博行业管理机构在资产管理、经费管理、宏观决策工作上更趋科学、合理。同时文物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建立,使各级文物收藏单位文物保管的科学性大为增强,工作效率大大提高。文博系统的数字化建设可直接带动保管研究、陈列展示、宣传教育、对外交流等工作,提高了文物保护资金的使用效益,促进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发挥,提升了博物馆社会服务水平,扩展了博物馆的生存发展空间。 4、促进文博资源效益的最大化。作为不可移动文物资源来讲,除部分作为旅游景点开发利用以外,大部分资源价值未得到利用;作为馆藏文物来讲,除部分通过博物馆展示以外,大部分尘封在库房,文物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价值得不到体现。而信息化建设的开展为文博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了基础,特别是数据库建设项目的实施,给文博管理、文物宣传和文博资源信息的合理利用提供了许多启示和契机。

5、促进先进文化的大众化。通过文化遗产信息资源开发,借助虚拟展示和交互技术,建立基于祖国深厚传统文化内涵的电子游戏、网上历史文化和革命传统知识库。通过校园、家庭、网上等多种途径,把优秀文化生动具体地融入青少年成长的各个环节,用健康、益智、有趣的游戏和传统文化知识吸引青少年,使他们在游戏和娱乐中也能得到身心放松、知识积累和情操陶冶。通过数字博物馆建设,扩大、延伸文物展览的空间和时间,改善展示手段,从而更加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使人民群众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自主欣赏不同地域、不同主题的文物和文化知识、充分享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接受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和革命传统的教育,增强文化认同感。

“计算机理论浅谈电子仿真在电子教学中的应用”怎么写呢,请看求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

计算机理论浅谈电子仿真在电子教学中的应用

一、电子仿真在电子教学中的优越性

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大力发展,各种电子仿真软件不断涌现。当今世界流行的电子仿真软件如:ORCAD、PSPICE、MATLAB、PROTELDXP、MULTISIM等。而其中PROTELDXP、MULTISIM在职业院校电子教学中特点突出、功能齐全、操作方便、普及性较高。利用仿真软件来实验的数据和技术指标都是真实有效的,不需要附加额外条件,与实际电路运行相同。无需太多的抽象思维,与在实验室工作一样,任意设计电路、运行、数据分析,许多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就能解决,教学效果好,教学效率高。而且电子仿真在计算机上完成各种实验,将大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原来无味的理论教学变得生龙活虎。使得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变得非常直观。增强了学生的互动性。

用计算机仿真代替了大包大揽的试验电路,大大减轻验证阶段的工作量,其强大的实时交互性、信息的集成性和生动直观性,为电子专业教学创设了良好的平台,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并能保存仿真中产生的各种数据,为整机检测提供参考数据,还可保存大量的单元电路、元器件的模型参数,采用仿真软件能满足整个设计及验证过程的自动化。所以电子仿真在职业院校电子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将会给电子技术带来一场革命。同时也给电子设计人员带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发展前锦。

过去有些没有实验条件的学校教师在进行电子教学时,一般都是在黑板上画电路,而且不标准也不美观,起不到很好的示范作用,现在利用仿真软件可以很方便的画出标准而且美观的电路,使得电子教学不论是理论还是实验课大大的提升到新的水平,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过去由于实验器材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学生不能亲自参加电子实验。而且有的电子实验学生要接触到电,所以也存在一些不安全的因素,现在利用电子仿真软件可以使学生放心大胆的去完成各种电子实验,给电子教学带来很大的发展前锦。

二、电子仿真在电子教学理论课中的作用

过去由于电子教师在教学中大都采用理论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理论课教学枯燥无味。采用电子仿真软件后,理论课教学可以生动活泼,特别是有些理论课要用实验去验证他的实际性,更显得电子仿真软件的必要性。在以前很难用实验去进行的理论分析,现在显得运用自如,而且电子仿真软件提供了多种理论分析的方法,这些在以前的电子教学中是不容易实现的。电子仿真软件引入电子理论课教学后,一改过去老师讲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和学生互动,让学生参与到电子理论教学中来,可以大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理论课的积极性和趣味性,培养学生的理论水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文博系统信息化发展现状

上世纪末,文博系统就已开始利用计算机信息化技术在对馆藏文物信息管理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各地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稳步推进,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果,为文博系统信息化工作开展奠定了基础。文化遗产信息资源建设初具规模;文博行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已经起步;信息化应用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信息化标准规范建设及基础性研究取得进展;信息化工作机构与人才队伍建设初见成效。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逐步发展,原来的计算机信息化管理只是一种初步的应用,与文博事业发展要求相比,与其他领域的信息化发展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与探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对文博系统信息化建设的意义和必要性重视不够,对信息化建设的基本规律认识不足,尚未建立起统一、有效的信息化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对文物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产业化运作的意识较为薄弱。

3、文博系统信息化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尚未建立满足文博事业发展需要的大容量信息存储和交换体系。现有的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缺乏可靠保障,数据备份系统、安全认证体系亟待建立。

4、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受资金缺乏和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各地信息化发展极不平衡。在资金投入方面存在着重硬件、轻软件,重设施、轻数据,重新建、轻整合与维护等问题,资金管理力度不够,使用效率不高。

5、信息化专业人才匮乏。数量严重不足,知识结构不甚合理,专业素质亟待提高。既懂信息技术、又懂文物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尤为紧缺。制度化、规范化的信息技术培训体系尚未建立,从业人员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和应用能力较低。

6、计算机数据库中录入的馆藏文物藏品的档案信息不够完整,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文物藏品的完整情况,给藏品的保护、研究和利用带来极大不便。

7、文物信息化缺乏对外交流和宣传平台。文物事业信息化工作存在闭门造车的现象,没有广泛和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建立技术交流与合作机制,没有充分的借鉴和吸收国内外相关领域和文物博物馆单位的信息化建设经验。文物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未能主动采取行之有效的机制和手段,通过与文化产业的合作,促进文物信息资源的推广和传播。

三、文博系统信息化建设对策

人才队伍是保障。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信息化发展的保障。在人才队伍建设上,要广泛依托高校及科研机构的人才优势,通过自主培养、引进吸收、交流合作等多种方式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文博信息化业务骨干和复合型管理人才,建立并完善科学、有效的人才选拔和激励机制。要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和相关业务部门工作人员的信息化普及培训,创造良好的信息化应用环境。同时要研究吸引、稳定信息化人才的政策、措施,建立并完善科学、合理的人才选拔和竞争激励机制,增强人才队伍的稳定性和凝聚力,发展高水平的文物信息化人才队伍。

3、资金投入是保证。文博系统信息化建设应以政府投入为主,积极鼓励多种方式筹集资金。各级文物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力度,将信息化建设资金列入年度投资计划并确保落实到位,专款专用。在积极争取财政投入的同时,要开辟多种筹资渠道,吸引社会和企业投资,扩大与相关行业和产业之间的合作,积极探索利用文物信息资源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新模式。

4、传承文化的目的。中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太多的文物文化要求我们将它们展示给世界、展示给国民。博物馆的工作就是要将我们先进的文化底蕴展示给世人,通过人们的传播和理解来保证先进的文化得以传扬。要大力推动与企业、科研、教育等机构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充分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采用国际先进技术,参与国际文物信息化标准和规范的制定。优选重点项目为突破口,建立若干示范工程,促进文物事业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要广泛宣传文物事业的发展和信息化建设,借助各种媒体和文化产业增加与社会公众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吸引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5、需求主导是方向。文博事业信息化的关键在于应用,应用的关键在于需求。文博事业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定的信息技术需求,信息化建设不可能脱离实际业务工作而自行其事,要强化信息技术研发与业务工作的联系和有机结合,以行业需求指导应用信息技术研究和应用软件的开发,以信息化应用促进业务工作的发展。要重视行业信息化科研基地建设,加强考古发掘现场的数字化记录与文物保护、数字化图形图像处理、三维虚拟展示、古汉字编码等行业急需的关键应用信息技术研究。要以解决文博行业的实际需要为目标,开发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行业系列应用软件,加快推广应用,切实提高文博系统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真正实现以信息化推动文博事业的全面发展。

6、信息资源是核心。在信息时代,信息是最重要的核心资源。而我国的文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还很滞后,信息服务水平低下。因此,必须抓住信息化发展机遇,将丰富的文物资源和五千年的中华优秀文明转化为文化信息资源优势,突破数字鸿沟和数字机遇的瓶颈,实现我国从文物资源大国到信息资源大国的重要转变。要充分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加强信息资源的采集、加工和整合等基础工作,重视信息知识产权的保护,维护信息安全,面向文物的保护、利用和管理需要,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博信息资源服务。

7、基础研究是源泉。加强对文博事业信息化基础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对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建设任务,有针对性的开展信息化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要高度重视信息化基础性研究工作,科学地阐述文博事业信息化的概念、内涵、目标和任务,深入分析信息化发展给文博事业带来的各种机遇和挑战,构建全面、系统的文博信息化发展体系、把握行业需求,明确发展方向,加强对文物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信息技术在行业中的应用等重大问题的研究。要加快研究制定文物事业信息化关键技术标准与规范,制定信息分类与编码、数据库、元数据、信息交换、软件开发、数据采集、数据建库、运行管理等关键技术标准和实施规范。

四、结束语

落实党的科教兴国战略,加快中国文物事业信息化建设,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文博系统应该抓住机遇,不可坐失良机;要开拓创新,不能因循守旧。要将先进的信息技术与古老的传统文化完美地结合起来,使文物事业在信息化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中国文物事业的信息化时代正向我们走来。

参考文献:

[2]黄强.试论博物馆社会教育职能的发挥.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04).

[3]李强.信息时代的博物馆.华中建筑,2001,(03).

计算机系统论文第3篇

计算机病毒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一是计算机蠕虫。蠕虫的功能是自我复制并主动传播到网络系统上的其他计算机。蠕虫与其他病毒不同的是,它不会寄生在其他程序中。二是引导型病毒。这种病毒是通过使计算机的硬盘或软盘的引导扇区受到感染来进行传播的。它主要破坏的是计算机硬件。三是宏病毒。这种病毒是我们常见的一种病毒,它通过使数据文件受到感染来执行指令。四是特洛伊木马。这种病毒是一种计算机程序,它一般伪装成某种程序,用来迷惑操作者,如算命程序、计算机游戏程序等。虽然它不会自我复制,也不能传播到别的计算机中去,但它可以破坏数据、骗取密码等。五是病毒制造以及黑客工具。黑客的工具程序样式繁多。它是计算机病毒中破坏性最大的。一旦被黑客攻击,计算机就只能任黑客宰割。六是二代病毒。它不是寄生在主程序中,而是潜伏在网页HTML页里面,在人们使用上网浏览器时发作。它是用最新编程语言编写的,并且是跨平台的。

二、计算机病毒的来源计算机病毒的来源多种多样,主要有:

(1)无聊程序。这种程序主要是业余爱好者为了个人兴趣编制的,用来测试自己的编程能力,一般都是良性的病毒。

(2)蓄意破坏程序。主要是操作者针对某一个人或某个组织的报复,为其编制的一种恶性程序,这种病毒破坏力特别强,并且具有自我复制功能。比如:信息战中利用病毒攻击,是打击敌方信息系统的一个有效手段。

(3)实验程序。这一类病毒是为做实验而设计的样本小程序,但由于某种原因扩散出实验室,成为计算机病毒。

三、计算机病毒的特点

1.传染性

传染性是计算机病毒最基本的特征之一。病毒的传染速度非常快。众所周知,被病毒感染的计算机,它的系统数据区就会受到破坏,计算机运行速度会变慢,直接影响计算机的使用。

2.破坏性

恶意网页成为新的破坏类病毒。网络是病毒最主要的传播场所,所以新病毒的出现,都可以以网络为媒介被迅速地传播到各个角落,一旦病毒在网络上传播开来就会一发不可收拾,很难得到控制。机密文件莫名其妙地消失,屏幕显示被扰乱,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采取对网络服务进行强制关闭的紧急处理措施,才能使病毒得到控制。

3.寄生性

计算机病毒一般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寄生在一些小程序中。正常情况下,用户是不会发现病毒存在的,只有当执行这个程序时,病毒代码才会被执行。

4.隐蔽性

计算机病毒具有很强的隐蔽性,有些病毒用极其高明的手段来隐蔽自己,使其附在正常的程序之中,如图标、注册表内等。有时候计算机病毒已经在运行,用户还是很难发现,只是会感到计算机的运行速度有点迟钝。

5.可操作平台越来越广泛

现在我们正处在一个科技瞬息万变的时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促进了计算机网络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带动了计算机病毒编制技术的发展。而正是由于病毒编制技术的发展,使计算机病毒无论是在功能上还是在感染范围上或是操作平台的数量上都呈现出一个日益增多的局面。

四、计算机病毒的防范措施

1.强化计算机管理人员对计算机病毒的安全防范意识

计算机管理人员必须是专业人员,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安全防范意识。如果计算机管理人员欠缺这方面的防范意识,如:操作人员在操作计算机过程中,没有按正常程序退出业务系统;没有对杀毒软件定期进行升级;登录网络时没有及时开启防火墙等,就可能导致很多本可以避免的计算机病毒侵入,从而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损失。所以要强化计算机管理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强化安全上网的理念,建立有效的计算机病毒防护体系,做到规范使用计算机,防止或减少数据丢失,预防计算机病毒的传染。

2.定期检查计算机系统及数据,并做好备份

我们知道,计算机病毒一旦发作,就会破坏计算机系统数据区以及毁坏内存和文件。所以,计算机管理人员要定期检查计算机,防范病毒侵入。再者,计算机管理人员要对计算机中的重要文件及数据进行备份,以避免重要文件及数据的损坏,防止损失。

3.计算机管理人员对防毒软件要及时进行升级

一般来说,版本越新的防毒软件查毒、防毒及杀毒的能力越强,能更好地查杀计算机中的大部分病毒。所以,在我们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要对防毒软件及时升级,使防毒软件与防火墙互补并能够大显身手。

4.对计算机操作系统中不需要的程序要定期进行更新、关闭或者直接删除

很多常用的操作程序和操作系统的核心部分都存在漏洞,这些漏洞的存在使得计算机病毒轻而易举地入侵到计算机系统当中,损坏重要文件和数据,破坏计算机系统。所以,相关的软件开发者应及时补丁,让用户进行更新,及时修补已经出现的漏洞。此外,计算机管理人员也要及时修补漏洞,及时更新计算机中的程序或软件,删除长期不用的程序,防范黑客的入侵。

5.启用IE中的安全准则

计算机系统论文第4篇

    近年来,在应用需求的强大驱动下,我国通信业有了长足的进步。现有通信行业中的许多企业单位,如电信公司或移动集团,其信息系统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对线路的实时监控要求很高,数据量庞大,如何将实时控制与信息系统集成在一起便成为系统实施的一个关键部分。

    在参与了某个通信公司的一套网管系统以及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后,我们分析了两者的集成与应用工作,深切地感受到有一个良好的设计策略以及重视所选用的工具是一个关键。这个项目主要是对下属各分站的子网以及有关链路的连通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实现报警、路由控制和授权等功能,其关键在于提供一个实时显示情况的地图界面,井将数据汇总和组织,建立起数据仓库以及进一步实施数据挖掘分析,从而能支持企业的决策分析。我作为设计人员之一,着重在本文中讨论控制系统与信息系统集成时的策略。

【正文】

    众所周知,通信行业需要有一整套监控通信网络的手段,其工作特点是涉及到的各分站与基站的在地理位置l的分布性,更加需要有在更高一级提供检测不同分站链接情况的手段。一般来讲,由于数据都是海量的,所以,如何将整个网络系统所得的数据及时处理,以便和决策部门的分析相结合,也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简言之,分布性、实时性以及数据海量性是解决整个系统设计和集成的核心问题。

    首先,让我们来讨论一下“网管监控系统”。由于我参与设计与开发的这个系统并不是位于基层的分站,其定位在将下属各分站的主机通信数据(包括数据流量、链路负荷、通往其他结点即主机的连通情况等)加以收集,所以对于具体通信事务的底层操作要求并不很高。

    考虑到上述原因,我们采用了一个地理信息系统开发平台mapinfo并采用delphi编程,后台用sql server数据库(这是由于考虑到决策所需要用到的是microsoft公司的olap service)。在分析和计划之前,我们先对itu801标准做了详细的探讨,这只是一个有关子网和链路定义以及分层等描述的标准,在听取了许多分站人员的建议后,将mapinfo公司提供的一个相关的map x的active x控件嵌入到delphi程序中,利用map x中提供的丰富的类以及操作,比如object、layer等实现网管界面,井且加入了子网和链路的概念,对属下的分站可以随意地组合成为不同子网,而且实现了放大与缩小的功能,大致可以将整个地区的分站集中在一张地图中,能显示在屏幕上,这时,只是显示出各个分站的概要,小到可以显示出某台主机的机柜、机柜直到插件板(因为这些都要实时监控)。我们采用了分层的方法来实现以上缩放。对于一些静态的数据,如分站,主机的位置等则先用mapinfo公司提供的一套编制地理信息的工具(map x是其提供给编程工具的一个active x控件)做成静态的层次图放置于数据库中。

    我们新做成的这套系统通过与各分站的专用线路加以连接,能实时地得到数据,显示于地图上,反映出各站、各子网、各链路的实时状态,并能将控制命令传回分站(如强制链路中断、路由转换等)。

    现在,让我们来讨论其中最为关键的问题,即是要将实时控制系统与企业信息系统加以集成,我们的设想和体系结构大体上可以用一张简图表示。

    在这个体系结构中,由各分站保留着详细的数据,网管系统则在一定时间间隔内将汇总到的数据作少量统计,抽取其中需要保存的内容放入数据库,如每分钟流量,某分站与其他分站每分钟通信流量,在该分站中某个链路的负荷(这些链路有可能是动态分配的,也可能是固定分站之间的通信链路)。尽管如此,数据仍然是海量的,因此,如果要把这些数据都直接送到各个决策部门,比如送给市场部门是不现实的。所以,我们在数据库的基础上建立了数据仓库,确定了客户、时间、通信量、计费和故障等几个数据仓库的主题,每隔一定时间对数据库中的原始数据进行清理与抽取等预处理工作,建立好数据仓库。这里的预处理包括了许多方面的内容,比如有建立计算时间,但是无计费的(计费值为零)的数据,应视为建立失败的无效数据,需要予以剔除;某些企业租用的是专用线路按月计费,中间的通信因此无计费的一些有关记录也应剔除等。

    在预处理之后,再利用olap service的分析将数据融合与汇总。按照决策部门的需要提供相应数据(比如:市场部门需要每一分站的收益,客户分布情况以及客户费用等)。这些都可以由olap service对数据作预先处理,此时处理完的数据在逻辑上是以立方体(cube)形式存在的,其占用的存储空间便能显著地降低,如1999年8月有2000万条通讯记录,即使形成作为备份的文本都需要4g空间,经过olap service处理后仅需200m左右空间,因此,经处理后的数据主要存放于另外的相关部门的机器中,而不能与主服务器放在一起。

    最后,再来讨论由决策人员所使用的系统。由于这些部门并不分散,我们就没有采用olap servce的web方案。采用delphi编制了访问olap service的客户端软件,用了olap service提供的、cube browser控件,用相似于网页的界面提供了数据立方体的各种操作,如上钻(观察角度从月转到季度甚至年),切片,旋转等操作。为了便于输出打印数据,还内嵌了microsoft的excel数据透视表,可以将在cube browser上所看到的数据转化为excel的表格形式,或者转换成饼形图、柱形图和曲线图等,比如可以观察每天24小时通信流量的分布曲线图,可以发现在夜间12点以后明显通信流量减少,而决策部门便可制定某些优惠或减价措施吸引更多客户在12点之后使用网络。

    另外,在采用olap service中的数据挖掘功能时,其中提供的两类算法分别是基于决策树的分类和基于决策树的聚类,市场部门的聚类算法将客户根据费用情况加以聚集,以期发现处于同一消费水平的客户的共同特征,便于制定政策,吸引客户。这方面的努力我们将会进一步持续进行,以保证有足够的海量数据而发现其中的规律。

    整个系统运行后,其数据采集,数据处理等一系列工作都由程序定期地自动进行,该系统应用已有一段时间,受到了不少好评。当然,也发现了其中有不少问题,比如;主服务器数据库的容量问题,主站与分站的通信效率问题,还有在网管系统中,网络故障的确定还不够细致,需要由分站再具体化加以确定,决策系统与网管系统之间还缺少直接通信手段等,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的解决与改进。

计算机系统论文第5篇

系统动力(SD)学采用定性与定量、系统整体思考与分析、综合与推理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处理复杂系统问题,根据SD理论与方法建立模型,借助计算机模拟可以定性与定量地分析研究复杂系统的各种问题。这个过程可分为五步。确定系统目标进行系统分析。其主要任务在于分析问题,剖析要因,调查收集有关系统的情况与统计数据,了解用户提出的要求、目的,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分析系统的基本问题与主要问题,基本矛盾与主要矛盾,变量与主要变量。初步划定系统的界限,并确定内生变量、外生变量、输入量。确定系统行为的参考模式;分析系统中的因果关系。分析系统的变量、变量间的关系,定义变量(包括常数),确定变量的种类及主要变量。确定回路及回路间的反馈耦合关系,初步确定系统的主回路及它们的性质;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建立流图、构造DYANAMO语言方程式。分别建立状态方程、速率方程、辅助方程,确定与估计参数,给所有的赋初值方程,常量方程和表函数等方程赋值;计算机模拟与政策分析,更深入地剖析系统。寻找解决问题的决策,获取更丰富的信息,发现新的矛盾与问题。修改模型,包括结构与参数的修改。将DYANAMO语言方程式和原始数据及相关变量在计算机上多方案模拟实验,绘制结果曲线图;根据结果分析情况,确定是否对模型进行修正,然后再做仿真实验,直至得到满意的结果为止。

一、实证研究

某企业属于加工型企业,主要从事W产品的加工,从供应商那里购进W半成品,利用自己的设备和人员进行成品加工,同时自己拥有庞大的销售团队进行市场的开拓,成为W产品行业的佼佼者并拥有良好的口碑。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公司越来越重视“第三利润源”,引进先进的物流库存管理理念模式,公司将进购的半成品分门别类的存放,便于存储和提取。此外,该公司还控制整体库存量,减少积压成本。公司库存订货策略沿用的是定期订货策略中的(T,S)模型。

Vensim是一个基于视窗界面的系统动力学建模工具,它提供了功能强大的图形编辑环境。在构建包含水平变量、速率变量、辅助变量等要素的流图后,通过使用Vensim提供的便捷的公式编辑器,生成完整的模拟模型。利用一系列分析工具对模拟系统的行为机制进行分析研究。结合该公司的库存控制情况,作为加工型企业,主要研究其企业本身的库存控制机制。在仓库管理者发现实际库存低于期望库存时即发出订货请求,经过一段时间的库存调整后向供应商发出订单,通过第三方物流经过一定的时间的运输把半成品送达XX公司,在公司进行W产成品的加工生产并销售出去。通过对XX公司的库存控制系统运行过程以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可知,其主要影响因素确定为订货率、交货率、发货率、库存调解率、第三方物流的在途库存、库存、期望库存、途中存货入库时间、库存调整时间。对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存在七条因果链。在某一时点上,企业的实际库存可以视为一个固定值,而库存调整时间是固定量。因此,按照上述公式,在该时点上,企业期望库存越大,则会导致库存调节率越大,相反,则使库存调节率越小,所以该因果链取“+”号。库存调节率一订货速率。如前所述,发货率是一固定值,所以订货率和库存调节率是正比的关系,库存调节率越大,订货速率越大,该因果链取“+”号。订货速率一途中库存。订货速率越大,在其他参量不变的情况下,供货就会越多,因此,在这个环节出现的货物滞留量也就会越多。订货速率和途中库存同样是一个正比的关系,该因果链取“+”。发货速率一订货速率。在某一时点上,库存调节率可视为一个固定值,故订货率和发货率是正比关系,该因果链取“+”。途中库存一交货率。假设途中存货入库时间是固定值,可知交货率和途中库存是正比的关系,途中库存越大,交货率越大,该因果链取“+”。交货率一库存。初始库存、发货率均是定值,在一定时间dt内库存和交货率正比关系,该因果链取“+”。库存一库存调节率。期望库存是一定值,故库存调节率和库存是反比关系,该因果链取“一”。

通过分析,我们知道整个回路的7条因果链当中,有6条链是“+”的因果链,有1条链是“一”的因果链,根据回路极性判断原则,将回路中因果链的效应累积之后,该反馈回路包含奇数个负因果链,因此整条回路的极性就为负,所以该库存模型是一个负反馈回路。这种负反馈的存在会使得系统具有不断缩小当前状态和目标状态之间偏离的趋势。

在VENSIM中,途中库存和公司库存会随着时间进行积累,属于状态变量;订货速率、交货速率和发货速率反映了各环节中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关系属于速率变量;库存调解率是为了获得订货速率而出现的,它对速率方程的建立起到了辅助作用是辅助变量。应用VENSIM中EQUATION可以写出DAYNAMO方程

二、模型运行结果分析

库存调整时间5天,途中存货入库时间10天。针对抽象模型的建立,设置途中库存初始值10000件,公司库存初始值1000件,发货率服从随机正态分布均值750件/天来分析库存系统的运行并进行预测。

途中存货入库时间(TI)对库存的影响。其它各参数不变的条件下,T1分别为10天(Current)和18天(TI)时的库存输出特性比较。当T1增加时,库存反应相对滞后,波动较大,库存趋于稳态用时较长,故T1越短越好。

库存调整时间T2对库存的影响。其它各参数不变的条件下,T2分别为5天(Current)和7天(T2)时的库存输出特性比较图。T2增加时库存特性曲线波动幅度变小,并且较快的趋于稳态值。

三、瓶颈分析

途中存货入库时间(TI)和库存调整时间(T2)的改变对库存曲线都有影响,对Tl和T2给定三组数据Al(10,5),A2(8,3),A3(8,7)分析该库存控制系统的主要瓶颈环节。

途中存货入库时间T1越短越好,库存调整时间T2越长越好,二者均对库存产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A3组和Al组相比,途中存货入库时间减少,库存调整时间增加。可知两个时间同时朝着有利的方向增减能使库存波动尽快衰减,趋于平稳。A2组A1组相比,途中存货入库时间减少,库存调整时间减少,可知库存调整时间对库存曲线的影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计算机系统论文第6篇

【摘要】

本文以某通信公司的业务报表系统开发为例,讨论了软件需求分析工具与方法的选用。我们认为,软件需求分析是软件工程中重要的一步,直接关系到后继工程的进行以及最终的产品能否满足用户的需求,因此在整个工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采用适当的工具,有可能显著减少需求阶段的错误,也可大幅度提高需求分析的质量和工作效率。当然工具的选用应当与实际的项目相结合,充分地发挥工具的作用。本文结合我们工作的实际经历,简要讨论了开发系统时所选用的工具及其应用,选用时所考虑的原则以及所碰到的问题。在文中也结合多种开发方法(即传统的瀑布法、信息工程法、面向对象的方法)的比较,指出各种方法的不足之处,说明我们所采用的工具对软件需求分析所起的作用,以及相应产生的效果。

【正文】

我在某市一家通信公司工作,作为一名技术骨于,受领导委托,参与了开发本公司的业务报表系统,我担任系统的需求分析、总体设计和部分代码的编写工作。

我所在的企业作为一家通信运营公司,分为总部、省级公司和地市级分公司三级,各级公司之间都有数据报表的要求。但是,每一个地市分公司因所处的地方不同,经营环境不同,所面临的问题也不一样,因此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数据报表(除地市分公司向省公司汇报的之外)。公司又分设了许多部门,这些部门也都会需要数据,作为分析决策的依据。因此,了解各个部门的需求就成了业务报表系统的关键。

在调研的过程中,我选用了一种工具叫Play CASE,可以从网上免费下载,有很强的功能。下面就介绍一下,在需求分析阶段,我是如何使用这一工具的。

第一步,了解业务组织结构。公司内部的数据实际上是在部门之间流动的。业务部门需要知道在本地覆盖区内各基站的话务量、当天的话务量(即话务量的时空分布)。财务部门需要知道本月各类用户的话费收入、预交款收入、与其他电信运营商的网间结算等。计划部门需要各部门的分析数据。计费部门需要提供本月的账革统计数据、话单统计数据分布(比如分别按照基站分布、时段分布以及按用户类别分布)、预交款统计数据、当前的欠费总额分布、催缴情况等等。这些部门时常为了数据而产生了大量无谓的争议。在使用Play CASE工具时,先要将这些部门录入到Play CASE的“业务部门”中.构成了一个信息源的接收点(或发送点);而Play CASE通过图示表示了这些部门的关系,并转换成了相应的软件结构。实际上,这是一种系统建模的方法,即把业务系统中的各个组织转变为软件功能中的各个结构。这样,在需求分析阶段,明确哪些部[!]门需要数据,从而保证了需求分析对整个公司的全面性,而不会忽略掉某一个部门,导致需求分析的不完整。

第二步,了解各个业务部门中的业务流程,使之通过Play CASE转换成软件的运行过程,这是一种动态建模的方法。在上一步的基础上,追踪各个部门的行为,录入到Play CASE中,并以形式化的语言描述各过程。对于复杂的过程,该工具还提供了进一步细化的方法,并且形成了业务流程图和业务状态图。根据这些流程图、状态图与实际业务部门的业务相结合比较,还是较为吻合的。在此步的实施过程中,运用了动态建模技术,使各部门业务流程的情况在软件的运行过程反映出来,从而保证了需求分析阶段中运行过程的描述能真实地反映实际情况,防止在后继的程序编写过程中,可能会经常发生的一类情况:程序员因为没有理解业务流程而出现“闭门造车”的现象,从软件的功能角度上保证了软件的正确性。

第三步,将业务数据转变为软件数据,这一步工作实际上就是收集各部门所需要的数据。分析各部门需要的数据都有哪些;以及数据是如何转换的,这可以归入“功能建模”的范畴。将这些相应数据录入到Play CASE中,选定所属的部门。这时就自动地建立了DFD图(数据流程图),数据字典,省去了人工建立时的很大麻烦。

第四步,将业务上的数据关系转变成软件中的数据关系。这里采用了面向对象的方法,把业务部门所需要的数据看作一个实体,部门间的数据关系就是实体之间的关系。比如:经营部门所需要的用户资料、用户话费,实际上就是用户这一实体与账单这一实体间的关系。Play CASE提供了构件(不过我觉得是部件更为合适一些),来表示对应的数据,并提供了三种构件的表示关系即组装关系、分类关系与相连关系。这三类关系基本上反映出了现实世界中的业务数据之间的关系。例如现实世界中的用户资料与用户话费,在Play CASE中,可将用户构件与账单构件用相连关系表示。这种方法,实际上是借鉴了OOA面向对象的分析方法中的类、聚集、继承、封装等概念,能较好地反映出现实中的业务;同时,这一步的工作也为总体设计中数据库的概念模式设计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经历了上述四个步骤以后,利用Play CASE工具自动生成了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初步的DFD图和业务流程图,为下一步的总体设计打好了基础。

使用Play CASE工具,使需求分析既能继承传统的结构化分析方法,又能吸收面向对象设计方法的优点。比如能把业务流程转变成为运行过程,业务组织转变成了软件的结构等都体现了这一点。而在运行过程中,对复杂过程的细分以及追踪则反映了传统方法中的自上到下分解的分析思想,这对于解决复杂系统的分析是很有帮助的。

通过使用,我觉得这个工具还是很不错的。因为它实际将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结合起来了:软件、业务、开发人员和用户。对于用户而言,Play CASE用图形化的方式显示出业务流程,使用户了解业务在软件中的运行过程,提供了将来验收软件时的依据。对于开发人员来说,使开发人员能更清楚地了解业务流程,不会再发生“因为不理解用户的需求而出现的闭门造车情况,从而导致开发出来的产品不符合用户需要”的现象。因此,Play CASE所自动提供的需求说明书能够很好 地沟通用户与开发人员之间的理解,使他们都能对需求有共同的理解。

使用Play CASE工具后,使我们的需求分析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不但能自动地提供许多结果,如需求说明书等;还使需求的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受到领导的赞扬(领导不是学计算机的,但对公司的业务十分熟悉);在后继的设计与维护工作中,我们感到工作似乎轻松了很多。

计算机系统论文第7篇

【摘要】

本文以一个信息化改造项目为例讨论了实时系统与信息系统的集成。我曾参加了一个中等规模的现代化生产企业的数字化改造项目,该企业拥有4座自动化连续式工作的窑炉,以及8座自动化间隙式工作的窑炉以及多台半自动的中大型辅助机器。该企业希望能将这些设备实现数字化,并且重点要建立起一个中央监控室,能实现对设备的运行状态参数的监督和记录两大任务,前者用于防止意外事故,后者可用于向该企业的决策人员和技术开发部门提供信息。

通过我们的开发组与该企业相关人员一起努力,分四个步骤共同完成了这一工作。第一步是实现设备状态参数的数字化输出;第二步是建立中央监控室的监督和记录功能;第三步健全监控室的控制功能及相应信号的输出;第四步则是实现生产设备自动化控制的数字信号接入功能。

我在其中的主要工作有三个方面:

(1)作为公司开发组和企业间联络的桥梁;

(2)负责确定该项目中各部分之间的分工,在发生冲突或出现问题时提出相应的具体解决办法;

(3)帮助解决与协调在工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困难。

【正文】

现代化企业发展生产与提高效率的根本途径之一是加速信息化的进程。在所从事的专业生产领域中,我参与开发项目的这家企业可以认为已经具有相当程度的现代化的基础了,比如它已拥有4条自动化连续式工作的窑炉、8座自动化间隙式工作的窑炉和多台半自动的中大型辅助机器。但是这些设备的自动化控制在改造前还主要依靠模拟量控制,也不具备信息与数据的记录、汇总与分析功能。该企业一方面出于对今后发展的需要,希望记录下这些设备在工作过程中连续的状态参数的变化情况,有运行的日志与历史记录,以提供给其技术开发部门,作为产品质量改进研究中的参考;进一步还可提供给企业管理部门决策分析时的参考。另一方面,企业希望能够对设备生产状态有全面的监督和一定的紧急控制与应变的能力,能对生产设备的操作意外和设定不当,或者发生突然的未预料到的事件,防止造成事故与损失。

我们根据该企业的要求,结合项目的资金、时间、人员等现实状况,再三考虑了该企业的经营情况、产品的市场和前景、项目开发所面临的风险等诸多因素,经过仔细分析,得出了如下的4条意见:

(l)由于资金的限制,切实地在相应各个环节上节约成本是相当重要的,因此要尽可能地在原有设施与条件的基础上进行改造,而不是进行根本性的替换;

(2)此企业需要的是“实时控制系统和企业信息系统的初步集成”,而不是一个功能相当丰富和完善的系统,该企业现阶段既不具备开发这样一个系统的能力和条件,也不具备管理维护和应用高级集成系统的相关人员,所以,项目的目标应当切合于目前条件下企业的总体要求。这样既有利于控制成本,也有利于减少项目风险;

(3)由于该企业的生产情况和资金、人员的限制,项目必须分阶段地进行。大体上可划分为如下四个阶段:①实现设备状态参数的数字化输出;②建立中央监控室的监督和记录功能;③健全中央监控的控制功能和相应信号的输出;④实现生产设备自动化控制的数字信号接入功能;

(4)参与本项目涉及到的双方的大多数人员都不精通对方的专业领域,因此必须在加强互相沟通的同时,确定明确的分工关系。

上述四条意见在经过双方的磋商与研究后,获得了双方全体项目参与人员的一致认同,成为这个项目开发过程中双方必须理解与遵循的准则。

在第一阶段,我们开展了对半自动的中大型辅助机器的自动化改造。事实上,该企业早有这类打算,并且已做了相应的技术储备,因而这一部分的工作由该企业自身的技术人员全权负责并加以实施。项目中所涉及到的所有自动化生产设备都已具有依据状态参数模拟信号量进行控制的能力,对于所采集到的状态参数模拟量,企业曾计划采用一类以模拟信号远程地传至中央监控室,再进行模数转换的方案。此方案对企业来说实现比较简单,但存在着成本较高、远传过程易受到干扰等不利因素。随着模数转换设备成本的显著下降和可靠性提高,经我们建议和双方讨论,企业有决心在生产设备的控制设备上就地实现现场模数转换,再远传数字信号至监控室,这一工作同样地由熟悉这项技术的企业技术人员实行。

第二阶段的工作主要由我方开发组成员负责。我们将人员大体上分为3组,第一组主要是根据企业长期累积的资料以及公开发表的相关技术,建立起一个合理有效的模型,其中包括诸如数据采样记录的间隔时间,不同生产阶段的数据处理时所采用的数学模型等数据处理的相关内容;第二组负责监控记录软件的输入输出接口,用户图形界面的选定和设计等软件功能的实现;第三组则集中力量编写一个简单实用的、针对性强和小巧的相关数据记录的专用数据库。这一阶段是控制质量和成本的关键性阶段。出于对成本的考虑,以及根据数据的流量不很大,对数据的实时性处理要求不是很高(通常情况下,设备的实时控制仍由原来的自动化系统所承担)的实际情况,中央监控室采用了一套有双机备份的服务器作为数据处理用的服务器,另一套同样有双机备份的服务器作为数据库服务器,并且没有使用价格昂贵的商用数据库,而采用了由自己开发的一个经济实用的专用数据库。

第三阶段可以看成是第二阶段的自然延伸,在第二阶段成功的基础上,利用第二阶段模块处理后所获得的数据,依据设备的多种临界指标,进行相应的判断,允许在紧急情况下,发出相应的警报,并同时依据设备本身的相应紧急情况处理办法,发出控制信号加以处理实现。这一阶段的关键有两方面内容:一个问题是要求数据转换设备拥有相对较高的可靠性与可用性,另一个问题是要注意做好与自动化设备原有控制系统的自我保护功能的配合协调工作。

第四阶段则仍然由该企业的技术人员为主实施,在实现过程中主要是解决好第三阶段所遇到的上述两个关键问题。对于第一个问题,使用了更好的设备和部件来实现数模转换和动态控制;对于第二个问题,则在控制设备中设立了优先级判断,使自我保护装置的启动优先级离开中央监控室(由于自我保护启动速度更快,但是功能较弱)而加以解决。

从总的项目实施进程上来看,一、四两个阶段相连贯,二、三两个阶段相连贯,而它们之间则可并行地进行,从而满足了时间进度上的要求。

计算机系统论文第8篇

【摘要】利用和技术开发的网站新闻管理系统,实现了网站新闻的动态管理,使得对信息的管理更加及时、高效,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对系统的开发原理、系统的功能特点和设计方案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新闻管理数据库

随着internet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企业建立了自己的www网站,企业通过网站可以展示产品,最新动态,与用户进行交流和沟通,与合作伙伴建立联系,以及开展电子商务等。其中新闻管理系统是构成企业网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担负着双层作用,一方面可以用来动态有关新产品或新开发项目,另一方面又可以及时向顾客公告企业经营业绩、技术与研发进展、特别推荐或优惠的工程项目、产品和服务,从而吸引顾客,扩大顾客群。

传统的网站新闻管理方式有两种,一是静态html页面,更新信息时需要重新制作页面然后上传页面并修改相应链接,这种方式因为效率太低已不多用。二是基于asp和脚本语言,将动态网页和数据库结合,通过应用程序来处理新闻,这是目前较为流行的做法。但是由于asp本身的局限性使得系统有一些不可克服的缺陷,而采取了技术的系统性能上有了很大的改善,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由于asp页面每次打开都必须经过先编译后解释的过程,所以页面在反复打开时速度没有任何提升,而页面只需要一次编译后不需要重新编译,直到该页面被修改或web应用程序重新启动。这使得在多次访问时速度有了极大的提升。

2.由于asp没有提供任何输出数据为内容的元件,所以在使用asp撰写数据库页面时只能借助ado的recordset对象逐笔读取记录,而通过提供的datagrid等数据库元件可以直接和数据库联系。

3.支持应用程序的实时更新。管理员不必关掉网络服务器或者甚至不用停止应用程序的运行就可以更新应用文件。应用程序文件永远不会被加锁,因此甚至在程序运行时文件就可以被覆盖。当文件更新后,系统会温和地转换到新的版本。

4.采取"code-behind"方式编写代码使得代码更易于编写,结构更清晰,降低了系统的开发与维护的复杂度和费用。

1系统的开发原理

1.1基于技术的系统结构模型

结构是一个三层系统:ui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层,如图1所示。

图的系统结构模型

ui层负责与用户交互,接收用户的输入并将服务器端传来的数据呈现给客户。

业务逻辑层负责接收浏览器传来的请求并将请求传给数据层,同时将请求处理结果发给浏览器。它由web表单、xmlweb服务和组件服务组成。其中web表单是应用程序的核心所在,它是向客户呈现数据和信息的基础,也是响应和处理客户与显示的web表单交互生成的信息和数据的基础。

数据层是通过操纵数据为事务逻辑层提供数据服务,如存储数据操作结果、返回数据检索结果等。

访问数据库的原理

与数据库相连,提供了如下3种方式:通过odbc相连;通过oledb相连;直接与sqlserver相连。3种方式由于应用层次的差异,使得效率由低到高,独立性由高到低。对于相连数据库的数据处理,也有2种方式,即一种是通过dataset来隔离异构的数据源,另一种是以流方式从数据源读取(datareader方式)。

传统的应用程序是通过先建立到数据库的连接,在程序的整个运行过程中维护连接的方式来设计的。采取了断开连接方式的数据结构。当浏览器向web服务器请求网页时,服务器处理这个请求,并将所请求的网页发送给浏览器,然后连接就被断开,直到浏览器发出下一个请求。

的另一个创新是引入了数据集(dataset)。一个数据集是内存中提供数据关系图的高速缓冲区。数据集对数据源一无所知,它们可以由程序或通过从数据仓库中调入数据而被生成、填充。不论数据从何处获取,数据集都是通过使用同样的程序模板而作的,并且它使用相同的潜在的数据缓冲区。

2系统的功能设计

2.1系统的功能结构

该新闻管理系统可以在windows2000server操作系统平台上运行,web服务器为iis,数据库服务器为microsoftsqlserver2000,开发工具采用的和dreamweaver。图2给出系统的功能结构图。其工作流程为:用户登录通过权限判断,普通用户只能浏览、阅读和查询新闻,注册用户除了可以完成普通用户的操作外,还可以进入新闻管理模块进行新闻录入、修改和删除的操作。注册用户除系统管理员外只能对自己录入的新闻进行删改操作。

2.2系统的功能特点

(1)操作简单、界面友好:完全控件式的页面布局,使得新闻的录入工作更简便;许多选项包括新闻类别、来源部门等只需要点击鼠标就可以完成;另外,跟踪出现的提示信息也让用户随时清楚自己的操作情况。

(2)即时可见:对新闻的处理(包括录入、修改、删除)将立即在主页的对应栏目显示出来,达到"即时、即时见效"的功能。

图2系统功能结构图

(3)功能完善:包括常见网站的新闻管理的各个方面:新闻录入、浏览、删除、修改、检索等各个方面,完整地实现了网站对即时新闻的管理要求。

(4)方便移植:针对不同的企业,只需要稍作修改就可以开发出适合本企业特点的网站新闻管理系统!

3系统的详细设计

系统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几个功能模块来实现的。具体的设计过程如下:

⑴系统登录:该模块负责将用户分为普通用户和注册用户来实现用户权限的管理。

⑵新闻浏览:该模块负责分页列出网站所有新闻的信息,包括标题、类型、来源部门字段及日期,每条新闻的标题被做成一个超链接,点击它们就能跳转页面进行新闻阅读。

⑶新闻阅读:在其他页面中点击标题链接即进入新闻阅读页面,此时,每条新闻的详细信息将被取出,包括内容、标题、关键字等,并按照相对固定的格式放置在页面的不同区域,所有新闻使用大致相同的页面布局,只是各字段对应的内容不同而已,另外,页面其它位置,可以动态放置其他元件,如网站标志logo、页面广告banner等链接图片,这样可以很容易地实现图文并茂的阅读效果。

⑷新闻查询:该模块提供了新闻查询功能,输入待查找的内容及选定分类信息可以快速地找到符合条件的新闻,并输出查询结果。

⑸新闻管理:该模块负责分页罗列登录的注册用户曾过且未删除的新闻信息,用户可以对该条新闻进行删除、修改。非新闻者除系统管理员外不具有对该条新闻的处理权限,所以不同用户进入此页面将显示不同的内容。

⑹新闻录入和修改:注册用户录入一条新闻所需要的内容,包含标题、关键字、类型、来源部门、日期等,同时从登录模块得到用户名,这些信息将被写入数据库中保存。该模块还负责编辑状态下的更新,这时,它将根据取得的title字段值对页面控件初始化。

下面以系统登录页面的编写为例给出主要事件和函数,说明该系统的开发过程。

//isreguserok函数:判断用户是否已经注册和密码是否正确

publicboolisreguserok()

{

stringname=textboxname.text.trim();

stringpwd=textboxpassword.text.trim();

//建立/打开数据库连接

sqlconnectionconn=newsqlconnection();

conn.connectionstring="server=(local);uid=sa;pwd=;database=jxdb";

conn.open();

//建立sql字符串

stringsql="select*fromregwherename=''''"+name+"''''";

sqldatareaderdr;

sqlcommandcmd=newsqlcommand(sql,conn);

dr=cmd.executereader();

//保留用户注册与否信息

boolisreguserexist=dr.read();

//关闭datareader

dr.close();

//取得用户名的密码

stringsqlboth="select*fromregwherename=''''"+name+"''''";

sqlboth+="andpwd=''''"+pwd+"''''";

sqlcommandcmdboth=newsqlcommand(sqlboth,conn);

sqldatareaderdrboth;

drboth=cmdboth.executereader();

//保留用户名+密码同时存在信息

boolisbothexist=drboth.read();

//关闭datareader

drboth.close();

conn.close();

//判断用户是否注册

if(!isreguserexist)

{

response.write("<script>alert(''''此用户尚未注册!'''')");

returnfalse;

}

//判断用户名与密码是否一致

elseif(!isbothexist)

{

response.write("<script>alert(''''用户名和密码不一致,不能进入!'''')");

returnfalse;

}

else

returntrue;

}

最后给出系统后端数据存储方案:

利用microsoftsqlserver2000建立数据库及其存储过程。这里给出两个必需的数据表,一是数据表news包含的字段有:编号、姓名、标题、关键字、内容、类型、来源部门和日期。字段说明如下:

二是数据表reg包含的字段有:编号、姓名、密码、所属部门、电子邮箱和电话。字段说明如下:

参考文献

[1]天极网新技术研究室.《完全入门》.重庆出版社,2001

[2]scottworley著.《技术内幕》.王文龙刘湘宁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