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大学生志愿者心得体会

大学生志愿者心得体会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06 16:01:58

大学生志愿者心得体会

大学生志愿者心得体会第1篇

关键词:志愿者;志愿服务;心理成长

中图分类号:C9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23X(2012)12-0084-04

志愿动机探讨的是志愿者在从事志愿服务之前的一种期望。在志愿服务之后,志愿者的期望是否实现了呢?志愿者是否真的从志愿服务中受益了呢?志愿者通过志愿服务工作,其心理是否得到了成长呢?本研究将通过对长期参与志愿服务的大学生志愿者进行深度访谈,来对上述问题做出探索性的回答。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西南科技大学15名大学生志愿者,男生8名,女生7名,年龄分布在19~22岁,平均年龄为21.24±1.22岁。自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后,他们就利用寒暑假、周末、课余时间到灾区从事志愿服务工作。15名大学生志愿者中,从事志愿服务2年以上的有10人,1年以上的有5人。

(二)研究方法

采用半结构化访谈的方式收集数据。访谈者为与受访者同校的大四学生,以非官方的做毕业论文的方式对志愿者进行访谈。采用这种朋辈访谈的目的是为了让受访者能够不受拘束、畅所欲言,以便最大限度地收集资料。访谈以这样一个问题开始:“从事志愿服务工作这么长时间,请问你有哪些收获?”,然后根据受访者的回答进行追问,问题都围绕受访者在志愿服务活动中的感受、收获、成长展开。

采用分析软件NVivo7对访谈资料进行编码和类属分析,编码分为三个阶段:即一级编码( 开放式编码) 、二级编码( 轴心编码) 和三级编码( 核心编码) 。

二、访谈结果

(一)个体心理的成长

在志愿者服务活动中,志愿者首先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而存在。多数访谈者首先谈到的都是从事志愿服务活动对于个体心理成长的帮助。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个性心理趋向成熟

(1)更加坚强自信

在志愿者活动中,感觉自己成长和进步了许多。从以前的自卑到现在的自信和勇敢,心理承受能力有了进一步提升。

我以前一直不自信,甚至非常自卑。志愿服务工作让我看到了自己的长处、发现了自身的价值,我现在自信多了。

看到别人因为自己的付出而快乐,我对自己的能力更有信心了。

志愿服务工作让我更加坚强,面对困难挫折的时候更加乐观,内心更加强大。

看到灾区满目疮痍,我知道唯有坚强能让我们尽快站立起来。现在的我在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不再选择哭泣和逃避,我学会了坚强面对一切。

(2)更加乐观积极

志愿者活动让我变得乐观起来。我现在更加珍爱生命,更加有爱心,懂得了要开开心心过好每一天。

在灾区亲身感受到灾区人民在面对巨大灾难时的乐观心态,我自己也不再那么悲观了。

在帮助别人、给别人带来快乐的同时,我自己也变得快乐起来。现在的我不再那么消极,我的内心变得阳光了。

(3)更加努力上进

通过参加活动,自己变得比以前更懂事,了解到需要帮助的人很多,自己属于比较幸福的那一类人。不再懒惰,变得更加勤快。

我变得更加积极主动,正因为想做一些事情,想干好它,我变得更加努力,不再懈怠。

志愿服务有时候需要早出晚归,刚开始觉得非常痛苦,但慢慢地就习惯了。现在即使早上第一讲没课,我也能按时起床读外语。

在板房教室里给孩子们上课,我才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学习环境是如此之好。我不能再浪费自己的青春,不能再浪费优越的学习资源了。我现在没课就泡图书馆。

(4)更有责任心

要做好志愿者工作,必须有强烈的责任意识。有好几次为了准备第二天的活动,我们东奔西跑、挑灯夜战。要是没有责任心是不可想象的。

我以前做事情总需要父母、老师的督促,总觉得是为他们做事。现在我能自己主动去做事情。我想这就是责任心吧!

(5)更加脚踏实地

在带领孩子做游戏的过程中,看到孩子们灿烂的笑容。我明白了不能再好高骛远,而是要踏踏实实把小事做好。

从小到大我都毛毛躁躁的,不够踏实细心。志愿服务工作的很多事情要求我们必须耐心细致才能完成。逐渐的,我变得踏实细心了,内心也不那么浮躁了。

2.看待问题及处理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

志愿者让我学会更加理性地分析问题,自身变得更加成熟。能够从多方面去思考问题,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将这些想法付诸行动,在实践中进行自我的检验。

在基层做志愿者,通过处理现实中的一些具体问题,我学会了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不再像以前一样偏激。

志愿者活动让我学会从多个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看待问题更加全面了。

以前的我有点以自我为中心,但志愿活动让我学会了从整体大局出发,而不是任性撒娇。

志愿者活动头绪非常繁多。一开始面对繁杂的工作,我无所适从,根本不知怎么办。慢慢的,我学会了冷静面对问题,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3.找到了今后发展方向

对于毕业后的出路,我一直都非常迷茫和困惑。参加志愿活动让我对自己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也找到了今后发展的方向。

以前我一直觉得大学的理论学习没什么用,学习上也懒懒散散。但是在志愿服务工作中,我发现理论知识对于实践非常重要。我决定今后继续深造,不再浑浑噩噩过日子了。

在志愿者活动中,我找到了自己的专业方向,明确了自己大学的学习和实践安排。

猛然回头看看自己参与的志愿活动,我发现运用专业知识的地方特别多。回到学校后,我开始动手做一些实践项目,开始思考自己今后的出路。

志愿活动期间,我当过老师、走访过受灾群众、在政府机关打过杂。这些活动让我看到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对于未来要走的路,我逐渐清晰起来。

(二)群体心理的成长

在志愿服务工作中,志愿者必定要与其他志愿者、被服务对象等人员交往、交流沟通。在这个过程中,志愿者的群体心理也获得了成长。

1.人际交往能力得到了提升

我学会了如何与他人进行交流和沟通,如何在大家意见有分歧的情况下协调团队的关系。

我现在能认真耐心地听他人谈话,并融入团体的讨论,快速地和他人凝聚在一起。

作为志愿者,大家经常聚在一起讨论志愿活动方案。我现在学会了对人不对事,学会了多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

一开始,大家经常为了一点小事吵得很厉害,不仅弄得大家很不愉快,而且也提不出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案。随着志愿服务工作的深入,大家学会了有效的沟通,甚至有时候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就能达成默契。

我以前是一个挺害羞的人,当众说话就紧张。参加志愿者活动后,由于经常要与人交流沟通,我现在在众人面前说话不紧张了,人际交往方面也可以说游刃有余了。

2.合作能力得到提升

80后的我们都有点以自我为中心。志愿服务工作要求我们相互合作,我现在学会站在别人的立场来思考问题,学会了接受团体。

我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甚至有些目中无人、狂妄自大。有几次志愿服务工作就因为我而出了差错。我现在认识到了团体的重要性,认识到了在团队之中必须放弃个体、接受团体,学会合作。

志愿服务工作一开始困难重重,我自己心里也直打鼓,觉得根本没法继续工作。后来,大家在一起相互鼓励、相互支持、相互帮助,我们的志愿活动才一直坚持到了现在。这真的是大家同心,其利断金。

作为志愿服务组织中的一员,必须以集体利益为重,而不是个人利益。一些失败的事例让我真正明白了合作的重要性。

我一直觉得自己的能力强,总觉得自己一个人单打独斗就能做好事情。但是志愿者的工作让我真正体会到了大家一起做事的快乐,也深切地理解了“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含义。

合作这个词我们经常挂在嘴边,但对它并没有太多切身的体会。志愿服务中有几件小事让我明白了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也是一种合作。

(三)民族心理的成长

志愿者离开校园参与志愿活动,接触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在这个过程中,志愿者的民族心理同样得到了成长。

1.感受到了爱并将爱传递

志愿者活动让我感受到团结的力量,感受到公益事业的伟大,中华民族团结一致、拼搏向上的精神。

博爱、责任、团结是我从志愿者活动中收获到的。做汶川特大地震的志愿者需要爱心,志愿活动中需要责任心,需要大家团结合作。

志愿服务的点点滴滴让我跳出了只爱自己的狭隘境地,开始懂得爱身边的每一个人。

在志愿者活动中 ,我们得到了很多好心人的帮助,其中包括受灾群众。我坚信,世界上还是好人多 ,好人定有好报。爱别人就像爱自己一样,对别人好一点,别人就会对你好一点。加倍感谢那些帮助过你的人,忘记那些伤害过你的人。

志愿活动让我体会到了生活不仅仅是为了自己,还为了别人,有很多的人需要我们的关心和帮助。只要我们付出一点点爱,他们就能快乐很多。

2.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5?12汶川大地震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在灾区,我亲身感受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温暖与爱心。我第一次真正地感受到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

志愿服务给我最强烈的感受就是:面对灾难时,只有国家强大了,民族振兴了,我们才能渡过难关。

志愿服务期间,亲眼看到灾区从满目疮痍到逐渐恢复生机,我的内心总是难以平静。我现在对祖国、民族有了更深厚的理解和感受,我只能用最简单的话语来表达我的心情,那就是“我爱我的祖国,我为我们伟大的民族而骄傲”。

以前我有点崇洋,总觉得外国比中国好。志愿活动中,我接触到了社会底层的人民,感受到了国家对受灾群众的关心和关爱。现在面对社会上还存在诸如不公平、腐败等问题,我能冷静客观地面对了。我知道社会的进步需要时间,外国并不完全比我们国家好。

三、讨论和启示

志愿活动能否可持续地健康发展下去,志愿者队伍的稳定是其中一个关键性的因素。如何吸引大学生参与能够双赢的志愿活动呢?如何能够让大学生长期从事志愿服务工作而不是中途退出?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结合本研究以及以往研究成果,我们提出以下一些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在志愿者招募中,开展朋辈教育,通过志愿者现身说法吸引准志愿者参与

大学生在参与志愿活动之前,一般都会考虑志愿活动能否带给自己成长。招募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时,必须让大学生看到志愿活动将带给他们的成长和收获。人们通常愿意听取年龄相仿、知识背景、兴趣爱好相近的同伴、朋友的意见和建议。青少年尤其如此。特别在一些敏感问题上,青少年往往能够听取或采纳同伴的意见和建议。同伴教育就是利用青少年的趋众倾向,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方式[1](P12-15)。在志愿者招募的过程中,除了介绍志愿活动的基本情况、组织的管理规程等常规信息外,还可以请老志愿者介绍志愿活动带给他们的成长和收获、志愿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困难以及应对的方法。这样的介绍不仅可以让准志愿者对将要从事的志愿活动有思想准备,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志愿者的现身说法让准志愿者了解志愿者将会带给个体的益处。事实上,不少大学生就是因为看着身边同伴在志愿活动中成长和成熟而参与志愿活动的。

(二)志愿服务过程中,定期开展经验交流会,用志愿活动中的收获来强化志愿服务行为

志愿者活动能带给大学生心理成长,但大学生志愿者并不一定能体会到这种成长。因此,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开展经验交流会就显得尤为重要。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指出,行为要得以巩固,需在行为发生之后进行强化。强化的方式可以是奖品、金钱、荣誉一类的外部奖励,也可以是行为本身带给个体的成就感、愉悦感等,且后一种强化方式效果更佳。[2](P108)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可以定期召集志愿者开展经验交流会。经验交流会除了总结志愿活动本身的得失外,更重要的是让志愿者畅谈自己在志愿活动中的心得体会。通过让志愿者畅谈心得体会,一方面可以让志愿者宣泄志愿活动中的烦恼、挫折等不良情绪,还可以让志愿者清晰地意识到志愿活动带给自身的成长和收获,从而起到进一步强化志愿行为的效果。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经验交流会最好是以小团体(10~15人)的方式进行,这样才能保证每个成员都有发言的机会,同时也能保证团体内的沟通和交流顺畅。此外,经验交流会必须有一个领导者,领导者的任务是对团体的舆论进行引导,即引导成员合理宣泄不良情绪、引导成员发现志愿活动中的收获与成长,而不是让经验交流会变成单纯的抱怨会、诉苦会。

(三)志愿服务结束后进行回访,并及时将回访信息反馈给志愿者,让志愿者看到志愿服务的成效

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说:任何有效行为必须由某种反馈过程来提供信息,看是否达到预定目标。[3](P45)志愿活动结束之后,志愿者的组织机构要派人对志愿服务对象进行回访。通过回访,了解志愿服务的成效、服务对象新的需求等信息,并及时将了解的信息反馈给志愿者。这样的信息反馈可以让志愿者看到志愿服务的成效,获得成就感。即使志愿活动成效不明显,也可以促使志愿者思考下次的志愿服务如何做得更好。

(四)志愿者职位的安排上,定期变换任务,让大学生得到多种能力的锻炼和提升

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往往都希望自己得到全方位的锻炼和提升。一般来说,志愿者组织中,每个志愿者承担的任务都不尽相同,有的志愿者可能承担后勤工作,有的志愿者可能承担一线服务工作,有的志愿者可能承担组织策划工作。虽说志愿者的各方面能力都能在不同的任务中得到锻炼和提升,但因承担的任务不同,其得到锻炼的能力侧重点也不同。因此,要让大学生得到多种能力的锻炼和提升,有必要在职位的安排上定期变换每个志愿者的任务。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变换志愿者的任务必须循序渐进,不能过于频繁,否则会影响整个志愿组织的正常运转。另外,志愿者在接受了新的任务之后,必须要有熟悉该任务的其他志愿者传帮带。这样不仅可以保证志愿活动的正常开展,也有利于志愿者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参考文献][1]张朱博,柏贞尧,腾飞.从团队建设看北京奥运志愿者的有效管理[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16(1).

[2]罗伯特?斯莱文.教育心理学[M].姚梅林,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3]诺伯特?维纳.维纳著作选[M].钟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 Volunteers

——the Deep Interview Analysis of 15 College Student Volunteers

SHEN Pan-yan, ZHENG Nan-ke, WANG Bin

(Teaching and Research Department of Applied Psychology, Law School,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ianyany, 621010, Sichuan, China)

大学生志愿者心得体会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 志愿服务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1.061

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在不同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志愿服务发展的情况也各不相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对志愿服务的内涵也有着不尽相同的界定方法。[1]一些人以是否索取报酬来界定是否为志愿服务,一些人则以参与者是否自愿提供相关服务来界定,一些国家认定是志愿服务的范围,在别的国家却认为只是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和关心。[2]

本文认为,志愿服务是民间组织服务于社会的群体或个人行为,也就是民间组织或个人利用自己的知识、技能、体能或财富,通过各种服务性的行动,去实现和体现对社会事业的服务与奉献,或实施和完成对有困难的社会群体及个人的服务与保障,这是继承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在市场经济下新道德观的体现,显示了千年以来人类的文明成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体现。

总体来看,我国志愿服务虽处于正在蓬勃发展的时期,但仍有许多有待完善与发展的地方。下面以我国整体志愿服务研究现状为背景,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研究情况进行概述与评析。

1 大学生志愿服务研究

现在对于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研究主要体现在:

1.1 大学生志愿服务管理模式

蔡建淮、李荣志(2010)在《大学生志愿服务路径选择――以南京N学院为例》中提出,目前的志愿者服务主要以大学生为主体,而未来的志愿者服务要以民间力量为主题,大学生参与其中,努力构建健全的政府保障政策和制度。

1.2 大学生志愿服务价值

志愿服务活动作为社会活动,对象牙塔的大学生来说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可以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德育教育,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有树立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人生观及公民意识方面的作用。

1.3 与其他国家相比较

我国的志愿者服务行业起步较晚,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寻找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国家自己的志愿服务的有效途径。如白宏亮(2009)在《中美大学生志愿服务比较研究》中就通过对中美两国志愿服务行动的对比,为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诸多有效的建议。

2 志愿服务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1986年,墨西哥大学调查研究中心对3671名志愿者进行调查,三年后,有研究者对其中2867名志愿做了第二次调查,结果显示,人们通过各种参加志愿活动可以大受裨益:通过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帮助别人,不但可以提高自己的幸福感和对生活满意度;同时看到自己的活动成果重新认识了自我价值,释放了生活压力,使自己的心理健康进一步的调高。Piliavin 和Siegl(2007)[3]认为志愿经历与志愿者的主观幸福感和健康状况呈正相关,Peggy A.Thoits(2001)[4]提出志愿活动有提高现代人们心理健康的作用,通过志愿者活动可以开拓人们的视野,可以增长见识、知识和自信。通过志愿活动可以使人们增强社会责任心和民族凝聚力,尤其是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使人们一直处于亚健康状态,参加志愿活动的持续时间越长,心情低落的可能性就越低,而且志愿活动还能产生持续效果。

刘珊,风笑天(2005)认为[5]志愿者通过志愿活动可以通过帮助别人重新调整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可以使自己的职业生涯有长远的规划和全面的发展。志愿者在参加志愿活动的同时帮助了别人,同时给自己提供了一个自我锻炼的平台,为自己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和知识财富,也为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了很好的规划和长远的发展。

3 志愿服务与心理健康的相互关系研究

3.1 志愿者心理健康对志愿活动的影响

志愿者作为一个新兴的、特殊的社会群体,在帮助别人找回自信,树立人生观的同时,其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应该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志愿者的心理是否健康直接影响活动的效果,一个人的心情会传染,志愿者应该展现给受助者的是正能量,彰显自己开朗,热情和积极向上的心态,在一切困难面前不服输的姿态,所以说志愿者的情绪会影响到志愿活动的行为,同时志愿者的负面情绪会传染给受助的人们。志愿者作为一个社会团体,每一个志愿者在社会中有着自己的社会职责和道德准则,所以在社会需要,在人们需要救助或帮助的时候,他们会义无反顾的帮助别人,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是在帮助自己,让自己的心灵升华,在志愿活动中得到更多的感悟,当志愿者在生活中有消极情绪或压抑的时候,通过志愿活动,感受自己带给别人的快乐,重新认识到生活的希望和美好。当一个志愿者自己的心情低落,对社会不满的时候,不管遇到什么人,他都会向对方倾诉,将各种生活的不如意,对社会的厌恶及不满传递给受助者,这样志愿者的心理因素会导致整个志愿活动有相反的效果。

3.2 志愿活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志愿者在从事志愿活动的时候,对于志愿者还是受助者来说有时候需要的更多的是自尊和心理安慰,当人们需要志愿者帮助的时候,其实是自己迷茫,委屈和无助的时候。同时有一部分志愿者参加活动只是凭自己的一股热情,平时在生活中都没有帮别人搬过一把凳子,端过一次洗脚水,没有扫过地,洗过衣服,而在参加志愿者活动时会面临各种自己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情,这一部分志愿者也需要自尊,但也要满足自己的好胜心。通过自愿者活动他们能得到别人的高度赞扬,得到别人的鼓励,所以志愿者活动对志愿者和受助者从心理健康来说都大获收益。

志愿者在参加志愿活动之后,心理都会有所变化,在喜庆、积极的活动后,志愿者的心理会变得更加的阳光向上,在灾难、悲痛的活动后,志愿者的心理同样会受到影响,使其变得沉默等。这对于志愿者以后的成长都会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所以我们要随时监控志愿者自身的心理状况,积极引导他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第一,志愿者对于志愿活动的有利因素分析。志愿活动是一种社会活动,而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志愿者自身所接触的是整个社会,各个行业的人群,而作为大学生志愿者来说在学校接触的人群很单一,通过志愿活动可以认识很多朋友,接触各类人群,这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来说是一次很不错的锻炼机会,同时大学生自身的特长及优点都是不断的通过这种社会活动慢慢的发掘和培养的。

第二,志愿者对于志愿活动的不利因素分析。在活动过程中,志愿者的心态会随着活动现场的因素而变化,在车祸,洪灾,地震等活动现场,当志愿者目击灾难现场后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造成志愿者的心理障碍,感伤、绝望、激动等因素随着被施救人员的结果而变化,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我们更应该关注志愿者本身的心理健康状况。

4 结论

本文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法和相关分析法,研究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行为和心理健康间的相关关系,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大学生志愿服务行为和心理健康间呈现正相关关系,二者的相关性总体上达到25%~35%之间,接近中度相关水平。这表明,大学生越积极的参与志愿服务行为,则其心理健康程度越高。反之,大学生心理健康程度越高,越有可能去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第二,从影响大学生志愿服务行为和心理健康的因素来看,一方面,大学生志愿服务行为的诸多因素影响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水平。大学生志愿服务中的变量“志愿服务的时间为2―4小时”、“非常关注志愿服务”、“愿意参加志愿服务”、“比较关注志愿服务”、“节假日参与志愿服务”、“志愿服务能学会关爱他人”,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负面效应,也即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积极效应。另一方面,大学生心理健康对志愿服务行为具有正向的反作用,①心理健康水平与大学生志愿服务行为动机呈正相关关系,即心理健康程度越高,则对于公益活动的积极性越强,因而对志愿活动的关注度越高。②心理健康水平与大学生志愿服务行为时间呈正相关关系,即表明心理健康程度越高,则越愿意奉献更多的时间到志愿服务中,去更多帮助别人、提供义务服务。③心理健康水平与大学生志愿服务行为意愿及认知呈正相关关系,即心理越健康,则越愿意参加志愿服务,反过来也具有促进作用,则心理健康和是否愿意参加志愿服务是一个良性的循环。④心理健康水平与大学生志愿服务评价呈正相关关系,即心理越健康,则会认为参加志愿服务能给别人带来幸福,是一种关爱他人的行为。

参考文献:

[1]梁绿琦.志愿服务与当代青年成才[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3).

[2]陈红军,陶明达.重视与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02,(8).

[3]Peggy A. Thoits. An examination of perceived control, humor,

-tional beliefs,and positive stress as moderators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negative stress and health [J]. Basic and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2001,10(2):101-117.

[4]Bekkers. Relationship of humor to health:a psychometric investigation [J]. British 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 2005,(9):51-66.

大学生志愿者心得体会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 志愿服务;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6-0074-03

志愿服务是适应当今社会需求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一项活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内志愿服务的队伍日益壮大,领域逐渐拓展,内容不断丰富。当前,志愿活动在大学校园开展得如火如荼,志愿服务备受大学生青睐和社会关注。特别是2008年以来,抗击冰雪自然灾害、汶川大地震的救援工作,成功举办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大冬会过程中志愿者的出色表现,让国人将更多的目光投向了大学生志愿服务。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大学生在着力充实专业知识的同时,加强自身精神建设同样重要,志愿服务正是大学生实现自我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成效

《2011年世界志愿服务状况报告》指出:“志愿服务是人们参与社区和社会生活的一种途径。人们通过志愿服务可以获得归属感和融入感,觉得能够影响自己的生活方向。”[1]

大学生参加志愿活动,不仅仅能让自己获得幸福感,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快乐,更重要的是,通过参与志愿活动,通过奉献爱心、帮助他人,会深刻体会助人的可贵和验证自身的生命价值,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品质,提高综合素质。大学生志愿服务作为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重要途径,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大学生志愿服务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和载体

在经济转型、社会变革时期,在大学生的思想多元、多样、多变的背景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志愿服务满足了当代大学生自主意识不断增强的特点,充分发挥了志愿服务的教育育人的功能,志愿服务成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有益载体,成为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实现自身价值的有效途径。组织和引导大学生以志愿服务的方式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变“要我参加”为“我要参加”,调动大学生的内在积极性,避免大而无形的强行灌输和机械说教,使大学生在服务中直接了解基层群众的甘苦,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和本领,在自觉参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同时,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中可以学以致用,充分发挥自身的智力优势,在运用知识的实践中进一步增长知识才干,全面提高综合素质。[2]

2.大学生志愿服务已成为当代社会的精神时尚

新一代的大学生,思想开放,价值多元,他们喜欢追求时尚,喜欢接触新鲜事物,志愿服务活动正是抓住了当代大学生的内心想法和精神需求,这里所说的时尚不是一般意义上以流行和新颖为标志的时尚,而是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层面和内在支持的时尚。当今社会,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同等重要,精神力量对社会进步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志愿服务过程是大学生对国家、社会、荣誉、团队、奉献等概念的真实接触与具体践行,真正体现了“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大学生在追求精神时尚的过程中,自身思想得到了净化,道德境界也获得了提升。志愿者体现的奉献精神,正逐渐成为了一种精神时尚,为广大青年所喜爱,并慢慢演化为一种生活态度和精神品质。

3.大学生志愿服务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新渠道

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奉献行动,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共产主义光辉思想的完美结合,体现了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充满朝气的大学生志愿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宗旨,逐步实现价值认同,形成共同理想,体现了公平、正义、诚信、友善,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对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4.大学生志愿服务创造了一种新的社会动员方式和机制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顺应了当代大学生思维、生活和行为方式的变化,为大学生提供了参与社会、服务社会的舞台,满足了大学生奉献爱心、提升自我的要求。志愿服务是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乐于参与的活动方式,采取社会化动员方式面向在校大学生进行组织和招募,引导大学生在志愿服务和奉献爱心的过程中体现人生价值、完善自我,实现了精神引领和为社会作贡献的有机结合。这种自发自愿自觉式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模式,已经形成了一种非常重要的新的社会动员方式和动员机制。

5.大学生志愿服务拓展了高等学校校园文化生活新形式

在志愿者队伍中,大学生志愿者是相对集中的一个群体,他们年轻有为,行动积极,充满朝气,由于得到政府、社会相关机构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使得大学生志愿服务队伍迅速发展、不断壮大。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开展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开展的,是将社会的需求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任务相结合,并考虑大学生自身实际发展情况,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有针对性地在校园内外开展各种志愿者主题活动,这种志愿活动拓展了高等学校校园文化生活新形式,为校园文化注入清新风气。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及亟待解决的问题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志愿服务相比,我国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起步较晚。虽然近年来,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志愿工作仍面临挑战,这直接影响着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制约着大学生志愿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1.大学生志愿活动的服务内涵有待拓展

当前我国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内容虽然种类繁多,但缺少特定的目标。大多数志愿活动是在学校团组织的领导下开展活动,例如迎新活动、捐款捐物献爱心活动等,这些活动不能充分发挥大学生专业技能,志愿活动很多时候带有一定的盲目性,缺少鲜明主题和教育内涵,容易造成活动内容单一、缺乏创新的局面。缺乏环保、支教、心理健康等深层次的服务内容。

2.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能力有待提高

象牙塔里的大学生接触社会少,参与社会活动次数屈指可数,导致大学生对社会了解有限、认识不足。一些高校志愿者组织仅仅负责招募志愿者组织活动,缺乏相应技能培训,弱化了志愿服务的成效。大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过程中,一旦涉及真正需要提供专业技术服务的项目时,就暴露出理论知识的匮乏和欠缺。目前,我国大学生志愿者的专业素质不够、应急能力偏低、社会经验较少、协调创新能力不足已经成为限制志愿服务发展的内在瓶颈。

3.部分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动机有待明确

部分大学生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没有明确的活动目的,缺少内在约束,参加志愿服务时抱有从众心理,这也是导致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人数多,但是长期坚持志愿服务的人数过少的原因之一;有些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仅仅是为了荣誉,并不是真正奉献爱心;还有小部分学生是为了完成学校规定的实践教学学分而参加志愿活动等,这些都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提高、意志品德的形成以及形成稳固志愿服务队伍产生不利影响。

4.大学生志愿活动的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大学生志愿服务已经成为社会的新风尚,许多官方组织和民间组织以及个人在行动,但在总体上缺乏统一的管理机制。目前,大部分高校没有将大学生志愿服务纳入社会实践环节,也没有明确志愿服务的考核、管理办法;与社会各界志愿服务组织之间的联网不够,缺乏连续性、互动性、承接性;许多大学生毕业后就没有机会继续参与志愿活动,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有待完善和培育。

5.学校和社会对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扶持力度有待加强

有些高校把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完全归结在共青团常规工作,而不是做为一项立德树人的重要的工作来抓;考核学生素质以学习成绩为主,而对志愿服务实践环节不予重视;社会认可度不高,一些招募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单位只是简单的将志愿者活动等同于免费的劳动力;高校和社会组织的经费投入不足、设备欠缺、保障乏力等都影响和制约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效果和发展。

大学生志愿服务中存在的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只有改善和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才能使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取得更大的成效。

三、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路径

大学生志愿服务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一个独特的靓点,不仅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挥着重要作用,还对促进社会风尚、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因此,要进一步增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认识,完善组织形式,从而使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更加显著。

1.拓展大学生志愿服务内容,以增强大学生志愿服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效性

进一步拓展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内容,不断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奉献爱心、服务社会、展现自我的平台。今后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方向是向专业服务领域拓展,向国际化合作迈进。如大型保护生态环境的活动、抢险救灾、医疗服务、支教、支农、助学等活动,大学生志愿服务也将更多地参与国际性志愿服务,如国际救援、国际会议等服务工作。这就要求大学生要具备更高的思想道德素质、更高的意志品质、更高的奉献精神,在服务中不断提高科学素养、专业技能,不断培育爱心关心和细心,不断聚集正能量,体会生命的意义。

2.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能力,以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可实现性

大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过程中,能够培养自己责任担当的意识和自省约束的能力,充分促进自我成长成才的意识、发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运用榜样教育、英雄事迹教育和成就感激励、评价激励等方法,充分发挥党团组织作用,提高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发挥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教育功能;加强团队意识的培育,提高大学生协同合作的能力,以发挥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凝聚功能;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能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联系到实践中,在实践中得到的经验又能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实现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实践功能。[3]

3.端正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动机,以凸显大学生志愿服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引导性

随着大学生志愿者队伍的逐年扩大,高校必须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引领和宣传,提高大学生的精神境界、服务意识和道德修养,不断端正、修正服务动机,让参加志愿服务的同学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践行志愿服务的宗旨,在奉献中实现提高,在服务他人中得到快乐,在工作中体现主体意识,在感动中懂得责任和担当,在实践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

4.完善大学生志愿者管理工作机制,以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有效性

大学生志愿者管理工作机制包括:志愿者的招募、培训、管理;志愿服务的报名、申请、开展;志愿服务的评价、激励机制。大学生的志愿服务管理可将志愿服务纳入高校教学计划,规定高校学生在学期内累计需要完成的志愿服务时间,将大学生志愿服务记录放入个人档案;通过评选优秀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树立模范志愿者等形式,让更多的大学生参加到志愿服务中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完善大学生志愿者管理工作机制,以增强志愿服务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凝聚力,以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5.加大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支持力度,以彰显大学生志愿服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旗帜性

学校要充分认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重要性,不仅对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还对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以及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都起到显著促进效应,加大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支持力度,应将大学生志愿服务纳入党委工作之中、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之中,以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学校可以按照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自身的需求来积极引导和促进高校大学生志愿组织的建立,并在活动经费、服务场地、相关设备、技术指导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政府应认识到社会为志愿组织服务的必要性,应加强与高校志愿组织的合作,在政策法规、资金支持、舆论导向上需要给予必要的信任和支持,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 卫建国.志愿服务的当代价值[N].太仓日报,2012-05-28.

大学生志愿者心得体会第4篇

志愿服务活动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志愿活动有利于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提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道德教育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志愿活动在提高大学生道德品质和素质上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学生在志愿活动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学生身份,还是公民身份,在和普通公民进行零距离接触的过程中,大学生能够加深对社会、对生活的了解,感受到群众疾苦,通过身临其境的感受体会到道德教育的内涵和要点,并在这个过程中得到道德情感的升华,形成对社会的责任感和正义感。在志愿服务中,大学生将会得到自我道德升华的机会,通过这种途径得到的道德教育和形成的道德素质是影响终身的,大学生也会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主动自觉地帮助别人,整个一生都会得到道德情操的陶冶。

志愿活动有利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大学生参加志愿活动的过程就是磨练自身意志的过程,也是完善心理素质的过程。志愿活动的过程并不是顺风顺水的,总会在其中遇到很多的困难和磨砺,这些棘手的问题会给大学生带来心理上的挫折和磨难。比如说在某市第一次地铁通车的志愿活动中,学生需要面对市民提出的各式各样的提问,也会在这个过程中发生很多意料之外的事情,志愿者只有具备足够的耐心和坚强的意志才能坚持下去。虽然在志愿活动中困难重重,但是如果大学生以良好的心态来面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就会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心理承受的提升和抗挫折能力的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自然在这个过程中就得到了锻炼。

志愿活动有助于大学生社交和实践技能的提升。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本身也是社交活动的一种,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以致用,将理论付诸实践,大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获得灵感的火花,激发出学习的热情和态度。举例来说某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派出英语专业学生参加志愿服务,他们不仅仅在地F站提供常规的志愿服务,还要帮助外国友人提供相应的语言服务,这样他们在完成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也实现了自身的专业知识的巩固,做到学以致用。志愿服务为不同专业、不同学校的大学生提供了交流和沟通的平台与纽带,大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加强对社会、集体的了解,形成和其他人协调和沟通的能力,笔者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志愿活动者在服务的过程中交到了好朋友,结识了友情和爱情。

大学生志愿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还存在较多问题。对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促进作用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首先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大学生本身对志愿服务的积极性不足,一些大三、大四的学生面临着就业或者考研的压力无暇顾及,一些一开始愿意参加志愿活动的学生可能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打了退堂鼓,志愿者服务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受到了影响。其次,学生参与到志愿者服务的专业化程度还有待提升。当前大学生参与到志愿活动的领域局限在环境保护、社区服务、帮扶贫困或者山区支教等,服务项目单一、内容也相对简单,这和我国志愿服务没有完整、全面的运行机制是有很大关系的。

基于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志愿服务模型构建

鉴于当前大学生志愿活动存在的如上缺陷,笔者提出如下整改措施:

吸引政府和高校对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视。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政府和高校技术和资金上的支持。虽然目前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组织队伍越来越庞大,但是受到的限制依然比较多。政府和高校应该对大学生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更多地基于资金上的支持和帮助,高校的志愿服务活动一般周期较短,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协调好大量的资源和力量,高校各个部门应该和志愿服务活动组织者相互配合,进行资源的整合。帮助志愿服务活动开展有序进行。

加强对大学生志愿者的培训。大学生志愿者如果自身具备较强的能力的话,那么志愿活动的开展就会少了很多阻碍。因此高校可以加强对大学生志愿者的培训活动,提升志愿者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在培训方式上应该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他们能够接受并且乐于接受的创新、灵活的培训方式。在培训内容上一方面要提升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另一方面则要根据具体的培训项目开展针对性志愿服务技能培训,使得志愿者的专业知识和服务技能均得到较为显著的提升。在针对大学生进行志愿者服务培训的时候,应该关注每一个志愿者本身的个性、特征、爱好和专业,将志愿服务项目和大学生的个体特长结合在一起,使得大学生能够一边实现自己的兴趣和价值,一边为志愿活动提供良好的服务。

完善和落实志愿服务活动的激励机制。志愿服务活动具有公益性和自愿性的特征,但是对大学生的激励也是至关重要的。良好的激励机制能够充分调动大学生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的热情。笔者认为针对大学生参加的志愿服务活动应该以精神激励为主,物质激励为辅。对于那些在志愿服务活动中表现优秀的学生,学校应该给予表彰,并定期进行优秀志愿者的评选,授予其荣誉称号。高校还可以借助自身的宣传渠道优势来对志愿者的事迹进行宣传,在校园网站、宣传栏和校报等媒介上对优秀大学生志愿者进行表彰,树立其光荣的形象,这样志愿者就会产生足够的自豪感和荣誉感,自愿地加入到之后的志愿者服务活动之中来。

大学生志愿者心得体会第5篇

药学系团总支志愿服务队,自2008年成立以来,公益活动校内起步。主要组织了校园环保、信件发送、捐款捐物等活动。2008年底,与浙江省红十字会志愿者工作委员会签订了志愿合作协议。在他们的支持下,我们的学生接受了专业的志愿者培训。开始逐渐接触更多的志愿服务项目如:帮骨髓库做电话回访,写群众回访信封,制作志愿者服务统计表,去敬老院看望空巢老人等。

2009和2010年暑期,在省红十字会、滨江长河街道、医高专三方的大力支持下。药学系志愿服务队顺利圆满地参加了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的地点就是杭州滨江区唯一的工疗站――长河街道天官社区工疗站。每年进行为期一周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药学系结合专业特色,体现服务的质量,经常在社区开展“安全用药知识讲座”,进一步向社区居民普及安全用药基本知识。两年来,队员和服务对象以及工作人员都结下了深厚的情谊。2010年5月,药学系服务队在天官社区挂牌成立了“志愿者服务实践基地”,正式与天官社区建立了长期合作的关系。每逢节假日,学生都会有组织有纪律地参与志愿服务。

作为陪伴他们一起参与志愿服务的老师,三年来一批批地学生热情地投入其中,让我备受感动,深受启发。

一、志愿服务对医学生成长成才的影响

(一)提高心理素质水平,形成健康的大学生活

志愿服务工作一般比较集中,因此存在强度大、任务重的特点,如果志愿者没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则很难适应。所以,志愿服务对志愿者心理素质的锻炼非常重要。

志愿服务后,学生普遍反映:“我觉得自己很有价值。”刚来大学时,学生中有些对专业不认同苦闷、有些家庭的不幸造成自卑、有些新的人际环境不适应等等。当接触志愿服务后,他们的内心都有了变化。

有位学生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曾经觉得自己抬不起头,成绩一般却一直拿助学金,觉得自己很没用。自从参加志愿服务后,他逐渐开朗起来,他说,在工疗站看到那么多需要帮助的人。自己至少是个健全的人,可以用微薄之力给工疗员带去帮助,自己很快乐。这个学生,2年多的志愿服务后,性格逐渐开朗自信起来。他说,现在自己内心很强大。

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不仅表现为个人的爱心、责任感和对集体、社会的贡献,同时也包含着个人价值的实现,这对自我心理素质的提升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二)提升实践能力,培养就业素质

通过志愿服务,学生们反映自我的实践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比如,组织策划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专业服务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与在学校的活动相比,校外的志愿服务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志愿活动要求更加贴近生活,服务大众。为此,每个志愿服务学生要以职业人的标准要求自己。人际沟通上,需要更加学会倾听,并能理解不同人群的语言含义。活动策划中,要考虑各方合理因素反复推敲以保证可行性。专业服务能力,更是对学生专业学习的挑战,比如安全用药知识的宣传,学生自身是否经得起服务对象的考验。每次志愿活动前后,志愿服务队都安排一些培训,召开会议。这些都是对志愿服务队员最好的学习和能力的提升。

做了志愿者几年,学生普遍反映:遇事比之前淡定、写策划没问题、医学知识得到更多的应用、敢于上台讲话。而我们发现,这些正是一个职业人所需要具备的素质。

三年来,志愿服务骨干就业都相当顺利,并且受到多家单位的亲睐。从用人单位了解到,他们就业后表现为塌实、勤劳、有责任感、实践能力强。这就是 志愿服务中实践能力的提升,培养了良好的就业素质。

二、医学生志愿服务长效发展的思考

(一)志愿服务培训需加强系统化和专业化

志愿服务有爱心是首位,但仅仅有爱心是不够的。从提供良好的服务质量和培养学生能力角度,我们都需要安排系统和专业的志愿服务培训。

培训内容,可以系统涉及为:能力素养系列、专业知识系列、服务技能系列。能力素养系列的培训主要针对志愿者本人素质的培养,如心理准备、身体准备。建议开展心理测试、心理团体辅导与身体运动锻炼。专业知识系列的培训主要为志愿者本人知识结构的扩充,如弱势群体保护法、社会保障体制(尤其是医疗保险制度)、药学专业知识、临床医学知识等。服务技能系列的培训主要为志愿者服务技能的训练,如:量血压、用药解答、手工制作、社区活动策划、调查研究方法等。有一群专业的队伍,对学生进行系统科学的培训,相信志愿服务会更加的完善和有效。

(二)志愿服务内部管理与激励机制需要完善

志愿服务内部管理和志愿服务的长期激励机制也是非常重要。

首先,志愿服务队内部需要完善每年骨干的换届制度,每年6月基本上完成换届,选拔优秀的并且致力于志愿服务的学生成为新一年的骨干。对骨干进行实践考察,能力最为综合者方能胜任负责人。

其次,加强新老志愿者的交流,比如通过QQ群等方式可以让老志愿队员鼓励新队员遇到困难怎么解决。QQ群方式有效加强了志愿服务队内部的凝聚力与志愿文化传承。

再次,激励机制的完善需要量化、公正性。比如志愿服务需要每次打卡记录,这与申请省红会注册志愿者直接挂钩。志愿服务的次数在学生综合素质的评比中有一定的体现。志愿服务与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相联系。这些激励机制都是为了更加稳定志愿服务队伍,鼓励更多更优秀的学生参与社会志愿服务中。

(三)加强志愿者宣传,营造有利于志愿者发展的社会氛围

大学生作为消费群体,本身没有经济收入,在志愿者服务过程中,必然涉及许多以经济为主的资源问题,因此要通过加大志愿服务宣传,吸引社会各界对学生志愿服务事业的重视和支持,使学生志愿服务得到一定的物质和资金帮助,使全社会形成做志愿者、支持志愿者的风气,形成有事大家关注、有难大家帮助的互助氛围,从而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梁绿琦.志愿服务与大学生成才[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11).

大学生志愿者心得体会第6篇

我国志愿服务大规模开展始于1993年底共青团中央发起实施的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到今天已经越来越向专业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目前,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志愿服务的发展总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高校大学生是推动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一支非常重要的主力军。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指出,要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我国的志愿服务将从“一阵风”走向常态化,因此,对高校志愿服务的持续性发展是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的新课题。

从20世纪初开始,国外对志愿服务理论的研究渐趋专业化。许多国家如美国、法国、荷兰等也纷纷在大学建立社会工作专业,将对志愿服务的研究从理论转化为实践。从国内研究的情况来看,滕晓黎的《从美国服务学习看高校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建立》,从志愿服务组织形式的角度出发,对密西根州立大学服务学习和公民参与中心及美国的“校园契约”进行研究,发现美国大学为保证志愿服务学习的持续运营,建立了统一管理、灵活协调的组织机构,为学生提供积极地、注重服务的、以社区为基础的综合的学习机会。在靳利飞的《对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持续性的影响因素分析》中,通过对北京市1752份相关调查问卷的分析,得出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持续性主要受观念和经验因素、体制因素影响的结论,同时他也提出虽然得出了有关影响志愿服务持续性的相关因素,但具体因素的影响程度还无从进一步得知。

本文所研究的志愿服务的持续性是指志愿者保持长期参与,同时志愿服务项目长期开展的状态。在目前研究的基础上,以高校志愿服务为研究对象,从志愿者动机、志愿者心理和志愿服务项目设计三方面分析影响志愿服务持续性的影响因素,结合高校青年活动特点,得出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二、志愿者动机和心理研究

本文对志愿者动机和心理的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研究影响志愿者持续性参与的因素,通过题目对情景进行描述和模拟,让被试者在身临其境的感受中做出最真实的选择。

(一)被试群体

通过网络方式向内地大学生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其中有效问卷188份,回收率为94%。被试者中男生77人、女生111人;从本科一年级至本科生四年级以及文科、理科、工科、农科、林科专业上均有分布;户口类型上城市户口居多,占62%,农村户口占38%。

(二)问卷构成

问卷共有41道题,1道主观题、40道客观题。包括志愿动机、志愿服务心理状态以及激励方式三个维度。其中志愿动机16道,包括9道个人动机、6道社会动机和1道“其他”选项;参与志愿服务时的心理状态16道,包括8道正面状态和8道负面状态;志愿者激励问题10道。

(三)因子选取

1. 志愿者动机问卷。以龚河华的七因素结构模型为基础,即自我实现、自我提高、社会责任、环境影响、交往需要、利他和利己七个因素,从动机源的角度归纳,归纳为个人动机维度和社会动机维度,具体题项如下:

个人动机、

1. 提升自身修养

2. 提高自己的实践工作能力

3. 认识更多朋友

4. 获得组织的表彰与认可

5. 获得物质奖励

6. 发挥特长,自我实现

7. 体验感受志愿活动,满足好奇心

8. 综合素质测评加分

9. 开阔视野,增加人生经历

社会动机、

10.回报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1.传递曾经从别人身上得到的爱与帮助

12.感受志愿服务价值,自我激励

13.帮助他人达成心愿

14.获得服务对象的感谢

15.服从组织安排,活动组织的认同

16.其他

2. 志愿服务心理状态问卷。根据BFC心境量表为基础,BFC心境量表有活跃性、思量性、抑郁性等8个因素。为方便被试理解和体会,将题目转化为情景,只分为正面状态和负面状态两个维度,具体题项如下:

正面状态、

1. 做了一件好事,帮助了他人,很快乐。

2. 完成高难度的工作。

3. 即时活动中发生了不公平的事情,自己也可以释怀

4. 过程中被别人指责,但觉得没有关系

5. 哪怕当时身体抱病,心情也很阳光

6. 干的是自己平时不接触的工作也依然很开心

7. 工作比较累,但并不感到疲劳和辛苦

8. 即使生气了也不会当众表情,迁怒他人

负面状态、

1. 作业总是跟不上他人速度。

2. 总觉得工作还有很长一段时间

3. 对于环境的转变有所担忧

4. 怕与陌生人打交道

5. 对自己的能力不自信,害怕帮助不到他人

6. 容易忘记一些事情

7. 总觉得紧张不自然

8. 工作时间长而感到不耐烦

3. 志愿者激励方式调查问卷。通过访谈普通同学、志愿服务团体骨干及征求专家意见,共罗列了9项主流的志愿者激励措施,让被试进行填写,具体题项如下:

1. 提供志愿证明

2. 提供综合素质加分

3. 系统的志愿者培训

4. 高平台、高水平的志愿活动机会

5. 志愿单位相关的工作机会

6. 大型志愿者表彰典礼

7. 一定的物质奖励

8. 志愿活动的组织开展协调有序

9. 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

10.其他

本问卷采用李斯特问卷方式(即按照感受或者符合程度进行评分,十分不符合为1分,十分符合为7分),加入问卷引导语录入问卷星,生成问卷。

(四)数据分析方式及问卷检验

使用SPSS 18.0数据分析软件进行问卷分析。调查问卷内部一致性信度α=0.721,分半信度β=0.535,KMO球形检验为0.646,证明在信度上有较好的保证。

(五)调研结果

按照问卷结构,从志愿服务动机、志愿服务心理和志愿服务激励方式三方面呈现结果。其中“志愿服务动机”表现出一定的群体差异,因此分群体进行分析;“志愿服务心理”和“志愿服务激励方式”的群体差异不明显,做整体分析。

1. 志愿服务动机统计结果。由下表可见,在个人动机上,提高自身修养、提高实践能力和感受志愿活动这三个方面得分最高,社会动机方面各个项目没有显著差异,其中“回报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最高,“服从组织安排”最低。

为了更好的呈现结果的差异性,接下来将个人动机和社会动机的得分进行集中呈现。

从性别上看,女生的志愿服务个人动机高于男生,社会动机方面女生低于男生。通过配对T检验进行差异性检验表明(t1=22.391,df=188,P

从年级上看,大四志愿者的个人动机方面最高,大三志愿者表现出的个人动机、社会动机都最低。通过配对T检验进行差异检验表明(t1=22.574,df=188,P

数据结果显示,生源地的不同也在志愿服务动机上产生了显著影响。个人动机方面,来自地级市的志愿者得分最高、而省会级志愿者最低,社会动机方面则不同,来自省会城市的志愿者得分最高、而县区志愿者最低。通过配对T检验进行差异性检验表明(t1=20.798,df=188,P

总体来看,青年大学生的个人动机普遍低于社会动机,也就是说,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时更加看重对社会的付出和回报。通过配对T检验进行差异性检验表明,(F=2.199,df=188,P

2. 志愿服务心理统计结果。由下表可见,在志愿服务心理状态中,正面状态“做了一件好事很快乐”得分最高,“过程中被人指责也没有关系”最低;负面状态“总觉得工作还有很长时间”最高,“对自己的能力不自信”最低。由此可见,志愿者在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收获了快乐的体验,但是如今高校的志愿活动时间工作安排需要往更加科学系统的方向发展,劳逸结合,创建更加高质量、高效率的志愿团队;“对自己能力不自信”得分低,说明大家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收获了对自我的肯定。

3. 激励方式统计结果。由下表可见,通过系统的志愿培训来提高自身技能水平更能激励志愿者进行长期的志愿服务,除此以外,高平台、高水平的志愿活动机会也能吸引志愿者持续高效地服务。而物质方面的激励并不太被志愿者看重。

三、具有较好持续性的志愿服务项目案例研究

本部分从志愿项目设计的角度,选取持续性较高的志愿服务项目,分析其共性,从而探究影响志愿服务项目持续性的因素。

(一)案例简介

1. 北京林业大学“绿桥、绿色长征”环保志愿服务活动。1984年,北京林业大学学生率先走出校园向社会公众开展以宣传环保知识为内容的绿色咨询活动;1997年,在原有活动基础上,由北林学生发起、首都各高校大学生参与的绿桥活动创立;2007年,在全国保护母亲河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大力支持下,由北京林业大学发起,国家林业局宣传办公室、北京团市委、北京市学联、北京林业大学联合主办了全国青少年绿色长征活动,全国三十多个高校团委组织生态环保志愿者共同参与,使绿桥活动内容进一步丰富。活动以设在北京林业大学团委的中国青少年生态环保志愿者之家和首都大学生环保志愿者协会为依托,通过生态环保活动宣传、生态环保成功案例调研、生态环保科学研究、青春志愿林种植、全国青少年生态环保社团骨干培训、绿色播种青少年生态环保社团资助等多项活动,引导广大青年学生积极参与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以实际行动来展现当代青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建设美丽中国做出积极贡献。

目前,首都大学生“绿桥”活动和全国青少年“绿色长征”活动已连续开展了十八届和八届,每一届的活动主题紧扣时展和社会需求,在活动内容形式上进行不断创新,活动覆盖范围从最初的发起高校扩展到首都、全国,近四万名绿色长征志愿者参与活动,共营建两千余亩青春志愿林,撰写了五百余篇社会观察报告和三千余份志愿者日记,开展了二百余次绿色咨询活动。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北京日报》、《中国青年报》、《北京青年报》、凤凰卫视、北京电视台等近百家海内外媒体上百次深入报道。其中绿色长征纪录片在2009年美国纽约皇后国际电影节最佳国外记录片金奖;绿色长征活动2009年获“母亲河奖”;绿色长征活动获2010年第六届中华宝钢环境奖。被称作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举办的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的青少年绿色环保活动之一。

该项目的开展有如下特点:第一,“绿桥、绿色长征”活动获得了全国保护母亲河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林业局宣传办公室、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北京市学生联合会的共同支持,在活动中探索了政府、高校、企业三方联动、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在北京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建立了绿桥基金。这种运作方式从政策、人员和资金多方位保障了项目的持续发展;第二,在大力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时期,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主题,符合当今时代的需求;第三,始终围绕绿色环保,不断进行创新。如在2013年提出了全新的“A4210”青少年勤俭低碳养成计划。

2. 北京林业大学“关爱农民工”志愿服务项目。北京林业大学“关爱农民工”志愿服务项目是在团中央的统一部署下,北京林业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牵头,全校14个学院团组织积极参与的一项定志愿服务活动。2009年至今,共有20支志愿服务队伍先后与海淀区11所小学结对,每周利用课余时间定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服务内容方面,以开展学业辅导、亲情陪伴、感受城市、自护教育、爱心捐赠等活动为主,同时,北林大学子发挥在绿色环保教育方面的专业优势,开展了“关爱农民工子女环保教育课堂”、“绿色咨询”、“环保游戏”等特色授课及活动内容,并充分利用高校的软硬件教育资源,通过让农民工子女参与大学活动、实地参观学习等多种方式,创新了项目服务内容。值得注意的是,北林大各个学院、各级学生组织和社团都有对接的农民工子女学校,形成“一对一”结对:工学院团委“绿叶支教团暑期支教项目”,通过“接力”方式连续开展了近十年;学生社团“翱翔社”持续八年开展关爱农民工子女的暑期支教活动;校学生会“一条鱼”支教项目也连续开展了九年。其中,以环境学院与海淀区前八家小学结对为优秀典型。几年来,《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都曾对活动的开展情况做出深度报道。

该项目的开展有如下特点:第一,2010年,团中央启动实施“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2011年11月共青团中央在全国推行的“七彩课堂”活动,同时建立了农民工子女档案和志愿服务档案,记录志愿活动的相关事宜,为本项目的开展提供了政策支持;第二,以北京林业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为纽带,与各院志愿团体共同合作的方式,更好的调动全校的优势资源,使项目更具有整体性;第三,采取结对方式,以“一个学院对接一所学校”的“小结对”模式避免了活动的零散性与随意性;第四,服务对象较广,通过走访家庭,建立完善农民工子女学业、心理、生活等方面的“全程式”帮扶内容。在贴近农民工子女生活、学习的同时,通过举办“工友夜校”将关爱辐射到农民工,为其提供更多技能培训,多方面帮助受助者。

3. 湖南大学绿色志愿者协会“保护母亲河”志愿服务项目。2004年,湖南大学绿色志愿者协会发起了“保护母亲河”志愿服务项目,以“保护母亲河”为主题连续多年开展系列志愿服务活动,向公众宣传节约用水和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同年,在湖南省环保局、湖南大学校团委等领导的多方支持下,湖南大学绿色志愿者协会联合中南林学院“绿源”环保协会和国防科大“绿城”环保协会,举办了由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主办的“不要让眼泪成为最后一滴水――3.27保护母亲河大型系列活动”,拉开了保护母亲河志愿服务项目的序幕,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2005年,湖南大学绿色志愿者协会“保护母亲河”项目以“透视湘江”为主要活动,由志愿者前往湘江边进行污染水的取样及拍摄,邀请相关专家对采水样进行全面分析检测,并挑选出活动中具有代表性和针对性的图片资料在长沙市各高校、社区、小学巡回展出;2008年,湖南大学“保护母亲河”项目再次由湖南大学绿色志愿者协会牵头主办了“湘江清理活动”,该活动以湖南大学各院系青协为单位,分派到湘江岸边的滩涂上,捡拾裸露的垃圾,最后统一将垃圾运往了垃圾转运站,避免了其对湘江的污染;2009年3月,湖南大学绿色志愿者协会开展了“保护母亲河”长沙市大学生水体调查以及宣传活动;2009年11月,湖南大学绿色志愿者协会举办了“保护母亲河―徒步湘江”活动,几十名湖南大学的志愿者一起从长沙沿湘江一直徒步到湘潭,引起媒体的和公众的关注,呼吁人们保护湘江母亲河;2011年,长沙市水利税务局牵头、湖南大学后勤处及共青团湖南大学委员会主办,湖南大学绿色志愿者协会和湖南大学FLY协会承办了“节水大型宣传活动”;2012年3月,为了迎接世界水日,湖南大学绿色志愿者们再次牵头,举办“探访长沙市第一饮用水水源地取水口”活动。湖南大学“保护母亲河”项目系列活动的规模和影响力逐年提升,活动内容更注重知识性和趣味性,形式丰富,不断创新。湖南经视、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等曾对相关活动进行跟踪报道,在社会上形成了广泛影响。

该项目的开展有如下特点:第一,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紧扣时代主题开展活动,并获得团中央项目资助,活动水平和吸引力不断提升;第二,整合多方资源,寻求政府支持,同时联合其他高校、企业等开展活动,获得了多方面支持保障。

4. 同济大学“城市年轮”志愿服务项目。2002年,上海获得2010年世界博览会的举办权,在之后的几年中,同济大学依托这一契机,进行城市文化保护的宣传。2011年,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发起“城市年轮”历史遗产保护志愿服务项目,依托学院专业特长,依据上海世博会有关城市及城市人的思考,义务为上海的小学生宣讲,从基层逐步唤醒社会正缺失的文化保护意识,成为同济大学“济?城市人”志愿服务品牌项目之一。目前,该志愿服务项目已覆盖杨浦区同济小学、上海市打虎山路第一小学、控江二小等12所学校,志愿者们每周不间断前往沪上各小学宣讲。

该志愿项目在进行过程中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培训和研究中心(亚太地区)、未来建筑师协会、青年遗产保护联盟等多家单位以及同济大学相关专家的支持。近年来,先后获得同济大学中欧国际志愿者创意大赛个人金奖以及团体优秀奖、“上海十大最具潜力公益项目”等奖项。

该项目的开展有如下特点:第一,项目依托上海举办世博会这一契机,进行城市文化保护宣传,同时密切结合团队专业特色,寻求大型机构支持;第二,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给予必要的经费资助,这是志愿活动得以具体化,实践化的重要推动因素;第三,从传统支教创新为校园宣讲,以支教模式达到宣传作用,内容形式新颖。

5. 浙江工商大学“心译”外语志愿服务项目。浙江工商大学“心译”外语志愿服务项目由浙江工商大学“心译”语言服务队于2008年发起,2009年7月,正式更名为“心译语言服务总队”,隶属于浙江工商大学校青年志愿者服务中心。“心译”总队共建成19支外语志愿服务分队和英语、日语、法语、韩语等多语种特色服务队,累计有3562名学生参加了外语志愿服务活动,志愿服务总时数达7354小时。2011年,“心译”服务总队将外语志愿服务推广到杭州市的周边城市;2012年起,外语志愿者走向省外,为大型展会或赛事提供志愿服务,如2012杭州上城区国际日活动、2012年拉美峰会、2013年世界文化大会等。该项目曾被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授予“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项目奖”。

该项目的开展有如下特点:第一,依托于大型的国际赛会,但是并没有止步于“逢赛会,有服务”的简单模式,而是在学校中积极推广外语口语练习,鼓励学生走出校门,与外国人直接接触交流,由此又锻炼了一大批优秀的志愿者资源,为活动的持续开展提供了人才保证;第二,该项目由浙江工商大学校青年志愿者服务中心牵头、各个学院共同参与,具有强有力的组织保障。第三,目前社会的专业化外语志愿者,尤其是小语种志愿者的短缺,推动了“心译”外语志愿服务项目的开展。随着浙江省国际交流的愈发频繁,该项目也有了更多的展示平台,这为活动的进一步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

(二)共性分析

1. 社会需求。以上案例中,志愿服务的对象都选取了目前社会所需、时代呼唤的内容。如北京林业大学“绿桥”“绿色长征”项目和湖南大学“保护母亲河”项目,针对“美丽中国”建设,开展环保志愿服务,提高公众环保意识,用大学生的行动助推生态文明建设;北京林业大学“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项目响应团中央号召,紧紧抓住社会关注的农民工群体,为农民工子女提供志愿服务,从侧面为国家三农问题贡献积极力量;同济大学“城市年轮”志愿服务项目则抓住了上海举办世博会的良好契机,为上海城市形象宣传做贡献。

2. 组织保障。以上项目的开展都有着完备的组织保障。“绿桥”、“绿色长征”志愿服务活动取得了全国保护母亲河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林业局宣传办公室、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市学生的联合主办,同时建立了政府、高校、企业三方合作模式,使活动的开展有了较高的组织平台;在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项目中,北京林业大学采取“结对”的方式,以北京林业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为纽带,各学院志愿服务团共同参与,更好的整合全校的优势资源,提高了项目的整体性,使项目具有更广泛的参与度;湖南大学“保护母亲河”志愿服务项目取得了湖南省环保局等多方支持,同时与中南林学院“绿源”环保协会和国防科大“绿城”环保协会等志愿服务团队共同主办,保证了项目的高质量和高覆盖。

3. 项目创新。以上所举案例在开展形式、活动内容、支持模式等多方面都有突出的创新性。“绿桥”“绿色长征”志愿服务项目在每一年的发展中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不仅开创了政府、高校、企业三方联动的全新运作模式,更根据不同时期青年特点选择了青年喜爱的方式开展活动;北京林业大学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项目在传统支教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特色增加了“绿色课堂”的内容,学生社团“翱翔社”建立了“一毛钱工程”项目,新颖的形式吸引了许多大学生长期资助农民工子女;同济大学“城市年轮”志愿服务项目创新性的以“城市文化”为切入点,将历史遗产保护带到校园中。可以看到,与社会需求、服务对象及青年特点相结合,不断创新活动形式和内容,提升项目活力和生命力,是志愿服务项目持续开展的“强心剂”。

4. 突出特色优势。以上项目在着重“志愿”的同时,有效结合了学校特色,与学校优势专业挂钩,使志愿者在开展志愿服务的同时学以致用,在发挥特长的同时提升技能水平,“志愿服务”与“专业学习”被紧密结合起来,与这一特点使得项目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其中。

四、讨论

(一)高水平的志愿服务项目和科学的志愿者培训能够提升志愿者的持续参与欲望

通过对被试群体进行问卷调查所得出的结果可知,具有较高水平的志愿服务项目及有着科学化系统化培训的志愿服务项目,志愿者更愿意长期参与其中。较高水平的志愿服务项目为志愿者认识社会、锻炼自我提供了更高的平台,而科学先进的志愿培训系统能够提高志愿者自身修养和实践能力,实现自我综合素质的提升。这就要求高校工作者在志愿服务工作中,应不断提升自身工作水平,提升志愿服务项目影响力;同时建立科学系统的志愿者培训。例如,可以在学期初开展全校志愿者通用培训,在各类项目开展前开展志愿者专项培训,同时为志愿者提供更多接受专业化培训的平台,如组织志愿者参加专业外语培训等,使志愿者不仅向外提供服务,更能够从内接受服务。另外,在项目设计时,也应注意志愿者的体验感受、服务时长的科学规划等。

(二)对待不同的志愿者人群在志愿服务激励方式上应有不同侧重

志愿者的性别、年级、个人成长环境、经历、受教育程度不同,对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也不尽相同。在性别上,男生比女生的社会动机更高而个人动机更低;在年级上,大二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最高,而大三志愿者最低;从生源地上看,个人动机方面,来自地级市的志愿者表现出更高的个人动机,而省会级志愿者则表现出更高的社会动机。在志愿者的激励保障中,根据群体的主要特征(如男女比例、年级比例等),最大化的满足志愿者合理动机,能够使志愿者更愿意长期参与志愿服务。

(三)符合社会需求是志愿服务项目保持生命力的先决条件

社会需求是志愿服务产生的本源,通过提供志愿服务从一定程度上填补社会服务的空白,是大学生贡献社会的一种方式,同时社会需求也是志愿精神的实际意义所在。在开展志愿服务工作时,应紧跟时代步伐,首先抓住社会需求,找到“志愿者所长”与“受助者所需”的契合点,使志愿服务项目焕发长期的生命力。现如今,我们常可以看到诸如“敬老院老人一天被多次剪指甲、洗脚”的新闻,就是志愿服务没有真正找到“受助者所需”。

(四)创新发展是志愿服务项目保持活力的根本保障

志愿服务要持续发展,“持续发展”不代表“不变的发展”,而应在传承中创新,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化和青年的特点,一成不变的志愿服务项目只会逐渐丧失活力,无法取得长期发展。在开展志愿服务项目设计时,从开展形式和活动内容上有所创新,符合受助群体的变化需求,激发志愿者参与热情,吸引广泛的社会支持,保证志愿服务项目健康蓬勃发展。

大学生志愿者心得体会第7篇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服务;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7-0-02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大学生以志愿者的身份,牺牲个人的时间与精力,积极参与到各项志愿服务,为推动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而提供服务的活动。这些拥有特殊知识和充裕时间的大学生群体,已逐渐成为志愿服务的中坚力量。志愿服务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支持和认可。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

20世纪90年代,中国志愿者协会成立,标志着志愿者服务工作进入新阶段,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丰富起来,成为青年志愿者团队中极具活力的群体[1]。国内高校陆续以社团的形式成立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团队,并设有专门管理与指导部门,体现了学校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强。

北京奥运会的举办,使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他们开展志愿服务工作时,弘扬积极乐观的志愿精神,成为国内开展大型活动的模范,让上海世博会、杭州G20峰会等深受启发,不断规范、创新志愿服务模式。

据调查,辽宁省共有普通高校116所,大学生志愿服务团体多达1000多个,涉及社会服务的不同领域,从扶贫开发、社区建设、环境保护到大型赛会等项目,从不同方面为志愿服务提供最有力的舞台。由此可见,大学生志愿服务有着显著的成效,服务领域不断扩大。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志愿者是志愿服务的主力军,开展各种各样的志愿服务,我们不能否认大学生志愿服务取得的显著成效,但其背后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志愿服务形式化

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主要途径是由学校社团组织,成员参与实施。有些成员只追求服务时长,导致志愿服务流于形式,并没有切实对服务对象带来改变。

(二)参与队伍的流动性

参与队伍一般指组织者队伍和志愿者队伍。首先,大学生志愿服务主要集中在周末和节假日,短暂的志愿服务并不会给服务对象带来些许的改变,有些“治标不治本”的意味。其次,校方组织的志愿服务,由于年级变迁和社团人员不断更新,管理者与参与者的经验都需要重新积累,导致许多出色的志愿服务项目都会随着人员流动而夭折。

(三)服务内容单一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类型虽多,但就某一志愿服务团队来说,服务内容还是较单一的传统服务。部分公众和志愿者对于志愿服务内容的理解也过于简单,对于服务的认识仅停留在“学雷锋活动”、“公益劳动”等层面。志愿者长期做同一种志愿服务,易形成程序化倾向,缺乏挑战性,大大削弱了志愿者的积极性。

(四)服务缺乏专业性

传统大学生志愿服务提倡结合所学专业知识开展服务活动,在服务过程中理论结合实际,学以致用,既服务社会又加深专业学习[2]。但除了医学、法律等专业知识可以应用于志愿服务活动中,为居民提供相关的咨询等便利服务,其他志愿服务不能很好的发挥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造成志愿服务资源浪费的现象。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有效性的衡量标准――需要层次理论

针对以上问题,衡量大学生志愿服务有效性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有效性应如何衡量?笔者认为应从社会工作专业视角,利用需要层次理论来评判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有效性。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人类动机理论》一书中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人的需要可以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服务对象各种需要得到满足,大学生志愿服务才能是有效的。因此,笔者认为需要层次理论是衡量大学生志愿服务有效性重要途径。

生理需要即人对食物、空气、水、性和休息的需要,是维持个体生存和种系发展的需要,在一切需要中它是最优先的[3]。这样的需要具体到志愿服务活动中就是获得物质的和现实利益。志愿服务可以为服务对象带来物质上的满足,如关爱儿童的志愿服务可以为儿童带去学习用品,关爱孤寡老人的志愿服务可以为老人带去生活用品……这些物质上的需要应是优先被满足的。

安全需要即人对安全、秩序与稳定的需要,具体到志愿服务中,就是志愿服务的开展有利于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而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就是给予服务对象最大的安全感并使服务对象的安全需要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归属与爱的需要即人与人之间建立情感联系,对应到志愿服务中就是志愿服务旨在让服务对象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志愿者为服务对象提供服务,让服务对象感受到社会的关爱,让他们感受到世间的温暖,感受到爱与被爱的力量,增强对社会的归属感。

尊重的需要,即自尊和他尊的需要,对应到志愿服务中,就是希望通过志愿服务让服务对象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发掘自己的潜能,同时能够获得大家的认可,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让服斩韵筇逖榈阶约旱牧α坑爰壑担增强自己的信心。

自我实现的需要即一个人希望最大程度的发挥个人的潜力,不断地完善自己,从而实现个人的理想和抱负,对应到志愿服务中就是在大学生志愿者的影响下和自身强烈使命感的驱使下自觉加入到志愿服务中来,共同参与建设和谐社会。

然而,服务对象的需求评估需要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知识,评估服务对象的需要处于哪个层次,以及本次服务后服务对象的需要是否全部满足。若服务对象的需要全部得到满足,则可判断大学生志愿服务是有效的。

如今,大学生志愿服务团队正以迅猛之势递增,各高校在保证志愿服务团队的“量”之外,还要关注志愿服务的“质”,保证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有效开展,并以此带动社会整体的进步。大学生志愿服务过程中虽会存在一些问题,但重要的是如何解决它。志愿者应根据中国现阶段的社会状况,在确保大学生志愿服务有效性的基础上,探索出适合中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光明道路。

参考文献:

[1]黄艳.当代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问题与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2014(2):93-97.

[2]林竹,傅艺娜.关于社会工作理念介入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考[J].山东省团校学报,2009(3):34-36.

[3]中国心理协会.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73.

作者简介:1.蔡如雪(1996-),女,汉族,河南驻马店人,学校:沈阳化工大学,学历:本科,共青团员,社会工作专业14级学生,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曾获国家励志奖学金,多次获得校综合奖学金,参与多项社区实践项目,具有较强的实务能力。

2.陈晓东,女,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通讯作者,主要从事社区发展与社会工作、社会福利与社会政策研究。

大学生志愿者心得体会第8篇

关键词:青年志愿者;专业化;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2-0201-03

一、我国青年志愿者现状

(一)青年志愿者发展的历程

1993年12月,共青团十三届二中全会通过《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程中我国青年工作战略发展规划》,决定实施“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项目。经过近20年的发展,青年志愿者服务内容得到不断扩充,地位得到不断提升。青年志愿者行动大体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

一是发起实施阶段(1993—1998)。青年志愿者起步于1993年,由发起。1994年,团中央成立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以推动青年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自此,各级青年志愿者协会也逐渐建立起来,活跃于社会的各个领域。

二是项目化推进阶段(1998—2008)。共青团在这一阶段不断推进青年志愿服务领域、项目的多元化。其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项目是2003年发起的“西部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实施标志着志愿服务项目纳入国家规划。“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成为大学生耳熟能详的宣传语。

三是志愿服务进入新格局阶段(2008年至今)。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中国的青年志愿活动形成了较完整的体系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2008年,汶川大地震以及北京奥运会志愿者的志愿服务获得了社会的广泛接受和认同。青年志愿者为人们所熟知并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二)青年志愿者的来源

截至2011年年底,我国注册青年志愿者人数已达3 392万人,建立各类志愿服务站(服务中心、服务基地)17.5万个。其中,在校学生和社会青年是青年志愿者两大主要来源,在校学生则占了绝大多数。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一项调查显示,在校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一次的比例在各界青年中最高,达到38.3%。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海地区的青年志愿者,16 500名报名者经过笔试、体能测试、自我展示、英语口语测评、心理素质测试等重重筛选后,遴选出100名佼佼者,其中有九成是在校大学生;2010年春运,南昌铁路局团委联合团江西省委和团福建省委招募青年志愿者4 000余名,其中80%是在校大学生。从这些数据中可以得出在校大学生不仅是青年志愿者的主要来源也是优质来源。

(三)青年志愿者的分布

青年志愿者服务领域广泛,分布于社会的各个角落,除了服务西部以及大型赛事、展会的志愿服务以外,社会公益、社区建设、扶贫开发等也是青年志愿服务的内容。他们主要分布于以下六大领域:扶贫开发、社区建设、海外服务、环境保护、大型活动、应急救援。自1994年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至今,青年志愿者为我国社会的稳定、发展、团结、和谐作出了极大的贡献。青年志愿者们用自己的无私和爱心向人们证明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

(四)青年志愿者专业化概况

青年志愿者专业化是指志愿者的志愿服务与所学专业紧密相关,志愿服务有固定的名称、固定的成员。志愿者在志愿服务前受到过专业的培训并受到固定组织的支配,其志愿活动的组织、开展、评估、激励均有完善的措施保障。成员固定性、知识专业性、活动延续性构成了志愿者专业化。

1.青年志愿者专业化意味着青年志愿者在志愿服务中结合自己的专业,发挥专业特长服务群众

青年志愿者通过大学期间的专业知识学习,拥有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志愿服务时间也能得到一定的保障。学习网页设计的青年志愿者可以为社会服务机构设计网页,学习医药护理专业的青年志愿者可以为老年人宣传健康知识,学习摄影的青年志愿者可以去教摄影等。为有需要的人士提供心理健康咨询、翻译、义诊、支教、法律援助、维修等志愿服务。而我国目前青年志愿者——服务随意性大、专业技能低,只能从事一些非专业的志愿服务。

2.青年志愿者专业化意味着志愿者志愿服务之前接受专业化的培训

志愿者服务中心应设立培训中心,为志愿者提供相关的训练课程,提供专业咨询和技术支持服务。这方面可以参考香港的义工培训,其义工培训包括三方面:一是人际关系,教授如何待人接物等;二是专门技能训练,教授如何协助伤残、失明人士等;三是管理训练,教授领袖如何组织、带领活动等。而目前我们仍未形成相关的专门的专业化的培训机构。在一些支教活动中,志愿者们经常遇到这样的尴尬局面,孩子们希望上音乐和美术课,但由于志愿者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和培训,难以满足他们的要求,志愿服务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3.青年志愿者专业化还意味着志愿者服务组织体系的专业化,形成专业化的管理

青年志愿者专业化组织体系的建立健全是保障志愿服务活动长期有效开展的前提,也是增强志愿活动规范性的重要保障。人员的固定性,评估、激励措施的开展都需要形成专业化的体系并进行专业化的管理。这一点“大学生服务西部计划”活动值得借鉴。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服务期满,国家在政策上给予优惠保障,报考公务员等可以享受相关优惠政策。一些省市拓展了这一计划,江苏的“苏北计划”、“绵竹计划”等,相当一部分青年志愿者得此机会走向基层,通过志愿服务实现就业。这就促进了志愿者服务社会的热情,赢得了志愿者参与的积极性,志愿服务活动得以长久有效进行。而目前我国的大部分志愿行动没有完善的评估激励措施。

二、青年志愿者专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就业产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