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通用机械论文

通用机械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06 16:01:51

通用机械论文

通用机械论文第1篇

(浙江工业大学职业教育与技术学院浙江杭州3 1 0023)

摘要: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师范)专业的人才培养有别于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机械制造技术模块在该专业的人才培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机械制造技术模块由多门理论课程和多个实践教学环节所组成,应正确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使它们相互支撑、互为促进,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才能保证机械制造技术模块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关键词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师范)专业;机械制造技术模块;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 2014) 02-0152-03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师范)专业(简称机械师范专业)以培养中等机械职业学校教师为目标,所培养出来的学生除应具有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所需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外,还应具备理论课程教学和实践课程教学的能力。机械师范专业的知识和能力培养体系可分为五大模块:素质教育模块、机械设计模块、机械制造技术模块、机电检测与控制技术模块和教育学模块。由于中等机械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是机械类操作型、技能型人才,所培养的毕业生主要从事机械加工、设备维护与维修等技能性工作,机械制造过程中的机械加工(包括冷、热加工)要求岗位从业人员具备较好的理论基础和操作技能。这样一来,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就提出了特殊要求,要求在五大知识和技能模块中对机械制造技术模块应有所侧重.所以.机械制造技术模块在机械师范人才培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必须十分重视这一模块。但目前机械师范专业人才的培养基本采用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培养模式,无非是多加了几门教育学课程和教学实践项目,机械加工操作技能培养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另外,机械制造技术模块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知识体系,没有足够的实践知识,很难在理论学习时达到完全理解和掌握,这已成为机械制造技术模块课程任课教师及机械专业学生的共识。虽然机械制造技术模块里也安排了金工实习、生产实习,但其质量和效果尚未得到有效保证。具体表现为理论教学时学生显得实践知识不够,不容易理解:实习时又觉得没有较好的理论指导,不知所以然。为此,我们对机械师范专业的机械制造技术模块课程进行系统改革,提出了金工实习、生产实习和理论教学的综合改革措施。

金工实习教学方式改革

金工实习改革的总体思路是:改变过去金工实习中单纯而枯燥的操作技能训练,做到操作训练与机械制造工艺知识的初步认识有机结合:改变过去金工实习仅仅是对机械加工的初步认识和对机械加工操作技能的初步掌握的较低要求,而是通过初级金工实习——理论学习——高级金工实习的三个教学环节,特别是高级金工实习环节,既可验证和巩固学生对机械制造技术模块知识的掌握,又可使学生获得较高的操作技能,从而实现机械加工工艺知识掌握和操作技能提高双丰收,也避免了只懂理论而不会操作或会操作而不懂工艺的现象出现。因此,机械师范专业的金工实习应做如下具体改革。

将金工实习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时间为3周,主要是传统的车工、铣工、刨工、磨工、铸工、锻工和焊工等实习,安排在第一学年进行,放在“工程材料及热处理”及“机械制造基础”课程之前。通过金工实习使学生初步认识机械加工,初步掌握机械加工操作技能,为后续机械专业课的学习,特别是“机械制造基础”、“机械制造工艺学”等课程的学习提供认识和实践支撑。为此,理论课教师可以根据以往在“机械制造基础”、“机械制造工艺学”等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体会,对现行的金工实习提出配合理论教学的要求。特别是对“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的教学,需要金工实习的有力帮助。例如,金工实习训练应帮助学生了解工件的三种装夹方式,即直接找正法、画线找正法和夹具装夹法:通过金工实习训练,使学生对车刀的具体结构及五个几何角度的概念、作用及合理选择有初步的了解。

第二阶段时间为3周,安排在第三学年学完机械制造技术模块理论课程之后。任务是对车、铣、刨、磨、钳工种的操作技能进一步提高和强化,验证工艺设计的正确性。方法是:第一周先对第一阶段进行复习,第二周开始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指导教师给出的具体要求,让学生自己设计出机械加工工艺规程,交指导教师检查认可后加工出实际零件.通过实际零件加工和检验,验证工艺的正确性和操作的正确性。安排这一阶段的目的是:一方面,检验和巩固学生所学工艺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而且是高级操作技能。

理论课程教学方式改革

机械制造技术模块理论课程主要有“工程材料及热处理”、“机械制造基础”和“机械制造工艺学”。有些学校将“工程材料及热处理”、“机械制造基础”合为“机械制造基础”。目前,笔者所在学院机械师范专业仍然将“工程材料及热处理”、“机械制造基础”分成两门课来组织教学。“工程材料及热处理”的内容特点是以叙述为主,所以仍以传统教学方法为主。由于“机械制造基础”的内容均与实际操作紧密相联,传统教学方法很难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为此专门购买了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录制出版的“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声像光盘,光盘中的某些教学内容是现场录制或专门制作的CAI课件,内容很生动,讲解也很清楚。

机械制造技术模块理论课程改革的重点是“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实践性非常强,给学生的感觉是抽象、难以理解。虽然机械制造模块里也安排了金工实习、生产实习等实践环节,但其质量和效果尚未得到足够的保证,使得理论教学非常困难,效果大打折扣。总体印象是理论教学时学生实践知识不够,听得云里雾里:实习时又觉得没有理论支持、不知所以然。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紧密性和针对性不够,做不到互为支撑、互为促进。另外,根据认知理论,智力技能的获得必须通过“做”来实现。所以,学生要真正掌握机械加工工艺的设计能力,必须通过诸如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来保证。为此,我们对“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的理论教学提出如下几项改革措施。

金工实习为理论教学提供认识支撑改变过去金工实习中单纯而枯燥的操作技能训练,将实习中的操作训练与机械制造工艺知识掌握结合起来,使金工实习为“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的学习提供一定的感性认识基础。

生产实习与理论教学合一,实施现场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生产实习不单独设立环节,与理论教学合为理实一体化教学,可由主讲教师负责统一实施。其目的是使生产实习更具目的性、针对性、指导性。生产实习为理论学习服务,理论学习指导生产实习,这既有助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助于提高生产实习的有效性和目的性.根据学生实践经验少而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采用理论教学与现场教学并行的方式进行。课程中理论性强的部分在课堂上讲.实践性强的内容放在现场教学中讲。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实施理论教学与现场教学穿插进行。具体各阶段的划分和要求如下:(1)第一阶段是机械制造过程认识实习,以现场教学为主。先粗略介绍机械产品的生产过程和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的基本概念,然后带领学生参观机械制造工厂,了解生产的整个过程、工艺过程和各种加工方法,感受企业生产气氛和企业文化。(2)第二阶段是机械制造工艺规程制定,以理论教学为主。在实习基础上总结概述生产过程、工艺过程的基本概念,然后学习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定。(3)第三阶段为机床夹具设计,以现场教学为主。现场介绍各类工件的装夹、各类夹的结构,然后回到课堂介绍定位原理、定位误差计算及机床夹具的设计过程、设计准则等理论知识。

以课程设计为载体,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确保培养学生的能力认知科学认为,智力技能的学习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信息进入,与学生头脑中被激活的相关知识建立联系,从而出现新的意义构建:第二阶段,通过应用规则的变式练习,使规则的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第三阶段,程序性知识发展到高级阶段,规则完全支配人的行为,智力技能达到相对自动化。所以,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定、夹具的设计等知识的巩固和能力培养必须通过“做”来实现,如通过诸如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使规则的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学生学完了工艺规程制定和夹具设计等理论教学内容后就可以安排课程设计。课程设计的题目可以来自于工厂实际,以便学生所设计的结果与企业实际进行比较,以验证学生设计的正确性或与实际应用的距离:也可以采用教师自拟的典型零件为实例,学生完成其工艺规程或夹具的设计,但必须通过金工实习后一阶段的实习,加工出实际零件或夹具,以验证设计的有效性和差距。

提高“机械制造工艺学”课重点和难点内容的教学效果“机械制造工艺学”中有许多概念,学生由于缺乏实践基础,初学时很难理解透彻和掌握。这些较难理解的概念有机械加工工序.调整法加工、工件装夹、基准、定位误差、误差复映等。教师首先应自己理解透彻,同时尽可能采用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例如,介绍机械加工工序时,就可以用包饺子的过程来类比:讲解调整法加工时,可以借用砂轮切割机切割多段等长线材或角钢为例,学生就感觉很直观,也很容易理解。

讲好“典型零件加工工艺”“典型零件加工工艺”是对前述机械加工工艺理论的综合运用,在“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学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另外,这一章介绍的是典型零件的加工,其加工工艺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规律性。学好了典型零件的加工工艺,对一般零件的加工就有了借鉴的例子,甚至有了模板。所以,教师应讲好这一章内容,学生应学好这一章内容。典型零件主要指轴类零件、套类零件、箱体类零件和齿轮类零件。目前,教材介绍的几种典型零件的加工工艺过程都是用静态文字以表格的形式呈现,不直观、不生动,调动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佳。为此,我们采用实际加工过程录像或CAI课件,以“动”的形式加以呈现,再加以旁白,教学效果良好。

通用机械论文第2篇

1 机械设计基础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由机械制造大国向机械制造强国的迈进,如何扩大和深化中国制造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快速吸收国外机械行业的先进知识与理念,成为我国面临的一大难题。为适应国际化与全球化的趋势,教育部明确提出各高校需开设5%~10%的双语课程,以提升学生跨文化交流、合作与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为我国机械行业培养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优秀创新能力和良好综合素质的优秀工程应用型人才[1]。为实现这一目标,把英语教学和学科专业课程的教学结合起来,实施双语教学,成为有效方法之一。此外,实施双语教学对解决目前就业难的问题也是十分有效的,尤其是精通一门或多门外语的“双语专业人才”供不应求[2]。

“机械设计基础”作为一门培养大学生的设计能力、创新思维的机械类课程[3],是工科生由公共课转入专业课学习的基础课程。对机械设计基础采用双语教学,其首要目标是课程的国际化学习,使学生掌握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结构、设计理论及其在外文文献中的规范化表达。学生通过原版教材能够深入了解国外先进的工程理念和应用成果,大量接触本专业词汇及特定表达,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专业知识的外语表达能力[4-5]。

2 做好机械设计基础双语教学的对策

“机械设计基础”不同于一般公共课,它涉及知识面广,理论性强,与实践结合紧密[6]。简单的将中文教学内容转变为英文教学的传统双语教学方法,并不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所以,研究“机械设计基础”双语教学的方法与技巧,改革传统双语教学模式,成为摆在“机械设计基础”授课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2.1 提高重视程度

“机械设计基础”双语课程是一门文理兼备的课程,既具有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等实践性较强的学习内容,又具有较强的外语学习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既需要理论联系实践,不断提高学生设计与创新技能,又需要学生重视外语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所以,教师首先要从思想上正确认识这门课开设的意义及所面临的困难,提高对该门课程教学实践的重视程度。

2.2 双语教材建设

好教材是教学进展顺利的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目前的双语教材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根据国内优秀机械设计基础教材翻译而成,侧重基本概念及定理的演绎推理,方便外语基础薄弱的学生对照中文版教材学习。另一类为国外优秀原版教材,以国外知识体系为基础,侧重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养成,内容涵盖较广,适合外语水平较好的学生学习。

在选择机械设计基础双语教材时,一方面需要考虑学生对机械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为后续专业课学习奠定基础,教材应该保证基础理论与实践应用等相关内容;另一方面,考虑学生对专业术语的外语表达能力,教材应该突出学生需要掌握的机械外文词汇、术语与表达方式,以提高学生的文献阅读与学术论文撰写能力。高校应鼓励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及教学要求,参照国内外优秀教材自行编写双语教材。

2.3 双语教学内容探索

在机械设计基础双语课程教案设计及课堂讲授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所授专业与班级学生的实际状况,将机械知识与专业外语学习结合,合理调整与安排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重点突出

机械设计基础双语课程内容多且课时有限,应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精简讲授内容,突出机械知识难点与外语掌握重点,将部分内容改为辅导内容,这既有利于学生课外掌握外语知识,又有利于课堂上理解重点内容,提高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中英文比例灵活调整

机械设计基础双语教学的目的在于学生在掌握机械知识的基础上,能够灵活应用外语开展学习与交流。授课重点在于机械知识的讲授,并非纯粹的纯英文授课,学生接受专业知识能力受其外语水平制约严重。教学过程中应平衡好专业教学与外语教学之间的矛盾,不能过分追求英文教学比例,推荐采用60%~70%的外语授课比例。具体授课过程中,开始阶段用中文解释内容重点与难点,避免学生因畏难心里而丧失学习兴趣和信心;随课程内容深入而逐步提高英文比例,到教学中期英文授课内容提高到80%比例[6];后期课堂可采用全英文授课,让学生循序渐进适应英文授课。

2.4 不断创新双语教学手段

适宜的教学手段能使师生协作,达到良好的授课效果。考虑到学生对英文讲授的理解速度慢,课堂教学应减少理论推导,灵活运用模型展示、多媒体技术、课堂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吸引学生兴趣,持续保持课堂专注度,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1)模型演示

模型演示有利于学生对机械原理的直观认识,深化对英文描述的理解,生动形象的教具演示来阐述抽象的机构理论知识,更便于专业知识理解与英文记忆。

(2)多媒体技术

在描述机构死点问题时,教师利用含有英文讲解的飞机起落架视频演示,不仅具有了模型演示的形象直观性,也非常有利于学生课后温习与掌握。

(3)学生讲课

大部分机械理论体现在生活实际中,应鼓励学生观察并用英文描述与机械有关的常识。每堂课前五分钟由学生英文讲解与机械相关的生活现象,将会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2.5 改革考核方式

目前仅有的期中与期末两次考试成绩并不能准确反映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由于机械设计基础双语课程知识量大,需要学生课外花费较多精力来消化课堂内容,容易引起学生平时不学习而最后突击考试。所以,加大平时成绩比重,将课后作业、课堂讨论、实验报告、课外论文等纳入考核范围,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通过对学习过程与应用能力的综合权衡,公正考核出学生对专业知识掌握的真实水平。

2.6 双语教师队伍的建立

双语教学一方面要求授课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与实践知识,另一方面要具有较高的英语授课水平。双语教师队伍的建立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聘请国外优秀教师前来授课,但国内外教学模式的差异导致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一种是组织年轻教师进入国外高校观摩学习,提高教师双语教学水平,并吸收国外优秀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通过与国外院校合作办学,为教师提供双语教学学术交流活动。

通用机械论文第3篇

【关键词】机械类 实训教学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236-01

引言

机械类实训教学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在教学点过程中,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至关重要。但是,目前的机械类实训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最终的实训效果。

一、机械类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课时分配不合理问题。目前,各院校普遍开设有与机械类相关的多门课程,于是,在课程的安排和课时的分配上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在分配技能训练与理论教学科室的时候,出现许多不合理的现象。

2.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落后。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各种新知识 不断涌现出来。但许多院校机械类专业的实训内容却没有能够依据时代的变化进行积极地调整,而是长期保持不变。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大多还在沿用之前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方法都较为落后,整体实训效果不佳,学生所学、所练都社会脱节,无法满足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实际需求。

3.技能与理论脱节。机械类实训较为注重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结合,但目前许多院校的机械类实训教学都没有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例如,一些院校在对实训教学工作进行安排的时候,将整个学期用来学习理论,再用另一个学期来开展实训,理论与实际训练严重脱节。实践与理论脱节,直接导致了整个实训过程的机械和盲目,从而根本无法达到训练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目的。

4.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对于机械类专业,发达国家在开展实训教学的时候大多十分重视培养学生对专业技术的应用和实践能力,并且,在培训的过程中大多采用模块教学的方式。例如,在美国,学校会根据不同职业资格考核的具体要求,在各个专业中设置相应的教学模块。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每完成一定量的模块学习任务,并可以参加考核和评比,如果顺利通过考核,并可以获得相应级别的资格证书。而其考试方式也是与模块教学相适应的,在考试的时候,并不是按照实际的分数来对学生进行考核。而是通过对“证据”的评估来衡量学生的实际掌握相关知识和能力的具体水平。而考核到的“证据”指的则是学生在实践中的业绩,以及完成某项技能训练时的相关记录,例如实验、操作训练记录等,还有实际操作技能的水平等,考试涉及到的内容和学生的实训及就业密切相关,有效的控制了学生理论和实践的综合水平。

二、机械类实训教学改进对策研究

1.确立教学目标,侧重实训教学。想要培养出理论水平较高且实践能力较强的高素质人才,各院校就需要首先在课程安排和课时分配上做文章。各院校要充分考虑到机械类专业的特定和实际需要,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并积极的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在建立课程体系的时候,学校应该充分考虑到手脑并用的重要性,妥善的处理好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之间的关系。其中,在安排理论教学的时候要以实际应用为目的,大力强调知识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并切实加大实训教学的比重。同时,各院校要注意不断改革实训教学的具体内容。各院校是实时关注各种新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情况,并积极的根据各种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情况,有针对性的增强实训的工艺性和设计性以及综合性,从而与时俱进的提高机械实训教学的效果。

2.适应市场需求,积极改进实训模式。目前,机械制造业已经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各种新型技术的不断涌现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例如,机械制造业已经从“普通机床+手工操作”的传统方式,发展为以各种先进制造技术为基础的,利用多种现代加工技术和方法的新形式。而各种先进制造技术需要以相关的知识作为基础,并涉及到计算机技术和数控技术等多种技术。面对这样的新形势,各院校在开展机械类实训的时候,就需要与时俱进的进行合理的改革和完善,适应市场需求,积极改进实训模式。例如,目前,数控加工设备和加工中心以及柔性制造单元系统日益成为机械工业技术改造的首选设备,各院校便可以根据这一发展趋势,积极的培养学生与时俱进的意识,并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实践机会,加深学生对新技术的认识,并提高学生对新技术的掌握能力。

3.积极借鉴,努力提高机械实训水平。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知道,我国的机械类实训教学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所以,我国的各院校可以积极的借鉴西方发达国家较为科学和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并结合我国机械类实训教学的现状,积极构建出适应我国国情的机械类实训教学模式。通过对国内、外现有教学模式的深入全面分析,我们认为,模块化教学确实是一种较为先进的教学手段,值得我们积极的引用。所以,在对我国的机械类实训教学进行设计的时候,也可以采用模块教学的方式,并根据机械类专业相关岗位的实际需要,确定具体的教学内容。然后,把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分解,划分为多个小模块,保证每个模块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单元,但又具有内在的紧密联系。而且每个模块都是相对完整的,都具有较为独立和明确的教学目标和相关的教学内容,可以作为完整的学习和评估单位。通过对各个教学模块的划分,学校可以实现按机械类专业的特点开展多方面、多层次的系统教学,并可以顺利的对学生实施多角度的技能培训。同时,学校也可根据本专业的实际需要,积极的将机械类专业与学校的其他相关专业模块进行结合,努力培养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鲍智扬.浅谈机械类专业实训教学的几点看法[J].文学教育:中,2012,12(12):78-79.

[2]张宝国.机械专业实训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特色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01(12):23-24.

[3]汤一帆.机械类技校实训教学融入企业文化的思考[J].装备制造技术,2013,03(02):22-23.

通用机械论文第4篇

关键词:职业院校教育 机械专业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4(b)-0176-01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进步,社会和企业对机械专业的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机械专业的人才需求逐渐从重学科、重学历向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转变。职业院校要正确认识目前机械专业教学中的不足,并根据不足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地改变这一现状,努力培养出有过硬的专业技能、有很强的实践能力、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才能满足市场和企业对机械专业人才的真正需求。

1 目前职业院校机械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师资力量薄弱,缺乏专业性强的教师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新技术也在高速发展,但是目前市场上严重缺少高新技术的人才,高素质的数控类或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技术人才大多会选择实力雄厚的企业,也就会导致职业院校无法招收到专业性强的教师[1]。同时,职业院校中的教师一般年龄偏大,自身素质也不是很高,就会导致师资力量薄弱。除此之外,职业院校中的教师缺乏相关的专业培训,这就使得教师的专业知识无法满足社会和机械专业发展的需要。

1.2 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落后

在很多的职业院校中进行机械专业教学的时候教师还在延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重视对机械专业理论知识的练习,但是却缺少必要的实践练习和操作。这样枯燥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无法彻底的理解理论知识,更无法将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进行结合。在传统模式下,教师也还在使用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过于重视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这种沉闷、枯燥的教学只会让学生丧失学习兴趣。

1.3 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很多职业院校在进行机械类专科的课程设置时,通常安排的课时较少;机械基础、电子电工技术、数控机床、金属切削机床等职业院校机械专业的核心课程都需要在时间中进行学习和掌握,但是很多教师没有将实践教学方法以及实验教学方法等运用于课堂教学中,从而也就导致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脱节;一些职业院校虽然也开设了金属材料、数控编程以及机械制图等相关课程,但是也仅限于理论教学,而忽视了专业性较强的实际培训内容[2]。

1.4 教学设备和实训设施不完善

目前很多职业院校的教学设备以及培训设施都比较落后,根本无法满足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实训的要求。因为有些职业院校只有简单的普通机床和钳工设备,所以对学生的实训也就仅限于普通机械的实训,例如钳工、焊接等。职业院校的目标就是培养更多专业性强的实用型人才,但是很多职业院校的实践内容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使得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与社会上需要的人才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2 职业院校教育中机械专业的教学策略

2.1 提高职业院校机械专业的师资力量

在机械专业教学过程中,无论是理论知识的传授还是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活动的指导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是保证学生学习效果的关键。职业院校要不断提高机械专业的师资力量,加强对机械专业教师的培训工作;使机械专业的教师能够始终掌握最新、最全面的专业知识和最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并将之运用到实际教学活动中。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还可以通过引进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来壮大学校的师资力量,满足理论、实践一体的教学要求,这样才能够不断提高机械专业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2.2 探索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职业院校机械专业的学习内容相对比较复杂,很多机械类的知识也比较枯燥。这就要求教师从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中挣脱出来,不断探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应该根据不同的专业课程、不同的教学内容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可以通过采用多媒体技术来进行教学,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采用模拟或者动画的形式来对机械运动的过程进行展示,这样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2.3 完善课程设置、创新课堂教学内容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知识的更新速度也在不断加快,职业院校应该将当前最新的专业知识以及机电专业的新进技术设置在教学课程中,并且将企业的需要和市场的要求作为导向,要将学习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上;教师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使学生能够获得专业技能的发展;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应该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3]。

2.4 实践技能训练和理论教学进行有机结合

机械专业的基本用人要求是既要有专业的理论知识,还要有很强的实践能力。但是机械专业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习,专业知识较难理解,所以要把实践技能训练和理论教学进行有机结合,让学生通过实践训练来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全面理解掌握专业知识从而更好的指导实践训练。职业院校可以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进行“校中厂”或者“厂中校”的校企合作模式,既能够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还能增加学生的工作经验,从而增加学生的就业优势,高职院校才能真正把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工作做好。

2.5 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教育手段

机械专业是一门专业性很强、实践性很强的学习,专业知识较难理解,只是采取单纯讲授课程的教学方式很难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职业院校要想提高提高机械专业的教学质量,就要改变教学方式并运用灵活的教学手段,还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教育手段。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使用CAI课件,该课件具备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特点,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掌握所学的内容。

3 结语

职业院校是培养专业人才的摇篮,要想提高机械专业的教育水平,就要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及社会、企业发展的需求,不断探索职业院校教育中机械专业的教学策略,把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其他综合素质的培养进行有机结合,在专业教育中不断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学校培养专业性人才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雪辉.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长江:湖南师范大学,2013.

通用机械论文第5篇

关键词:机械设计课程;创新教育;应用

DOI:10.16640/ki.37-1222/t.2016.22.247

0 引言

创新教育是一种具有实践性与创造性的教育形式,以学生主体活动为主,教师予以引导,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思考、主动动手实践,让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更为紧密[1]。机械设计这门课程需要学生提升动手能力以及思维能力,通过对各类通用机械传动装置的抽象化思考创造出具象化作品,利用齿轮、链、带等传动装置设计出创新机械,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对各类传动装置的理解能力以及运用能力,为其毕业后走向社会动手实践打下坚实基础[2]。本文以机械设计课程教学为主线,研究了创新教育的具体应用方法。

1 改革教学理念

在传统机械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育理念在于让学生接受书本上的知识,属于灌输式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缺乏重点且存在一定繁琐性。学生在上课过程中无法抓住有限课堂时间中的重点内容以及重点环节,因此在知识的具体应用上能力略显不足[3]。在创新教育背景下,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以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动手、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为出发点,将自己作为引导者,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内容的思考之中,让教学更具连续性。帮助学生思考每个环节之间的实际联系,提升学生对机械传动装置的应用能力。

2 优化教学内容

机械设计课程所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例如机械制图、机械工程材料工艺学、材料力学、机械制造公差与技术测量、金属材料及热处理等等,需要学生将各个知识点融会贯通、综合思考。在教学内容的优化上,教师首先应认识到机械设计课程对学生学习的要求,例如需要学生掌握基础工程技术知识并打下稳定的理论基础,让学生了解到机械设计中涉及到的工业生产相关技术、新成就以及发展趋势等,让学生认识到机械设计课程具有较强生命力以及科学性,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以及对课程的兴趣。

具体而言,教师可通过课堂比较让学生认识到不同机械传动装置存在的差异。例如在进行齿轮这一环节的教学时,在教学内容中加入示范教学,教师可通过教学模型让学生认识到齿轮与齿轮之间的紧密转动所带来的传动性,并且利用不同大小、不同颜色、不同位置的齿轮让学生清楚的观察到当第一个齿轮运转时所带来的其他齿轮转动影响,分清齿轮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其次,教师可运用正例与反例方式,备课时准备丰富的教学素材,例如机械传动装置的例子。教学过程中通过正例让学生了解到学习的规则与概念,利用反例将无关特征影响排除,令学生加深对规则与概念的本质认知。最后,教学内容与教学语言也应丰富多彩,通常机械设计教学相对于文科类课程而言较为枯燥,若能够在教学内容上加以创新,可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多元化教学方式

在教学方式上,由于机械课程设计这门课的逻辑性,因此教学方式无法像文科类课程一样通过情境设置等方式让学生讨论。但可利用机械设计课程的特点,通过动手实践实现探究式教学、小组式教学等方法,让每位学生参与其中[4]。

首先,教师应在教学顺序上合理设计,在备课过程中深入分析知识结构,让学生对各个理论知识的理解循序渐进,从普通性到特殊性,从整体性到部分性,在不断分化的下位结构原则组织上展开教学。教学内容的编排方面,教师应遵循让教材网络化、一体化、结构化的原则。网络化指的是利用网络知识,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机械设计相关案例。例如机械传动装置可应用于哪些方面,首先让学生思考,接着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向学生详细展示传动装置在不同产品中的运用原理。一体化和结构化指的是让每个知识点融会贯通,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除此之外,教师也应向学生阐明教学目标以及学习目标,让学生了解在一学期的学习过程中需要掌握哪些知识、达到怎样的标准、如何将知识运用到具体实践之中,令其学以致用。

4 强化实践环节

机械设计课程偏向于理科类,因此更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以及逻辑思维分析能力,让学生对每个机械零部件、机械传动装置、机械的基本组成以及机械的具体应用详细了解、深入了解。利用课堂时间及课后时间进行实验教学可提升学生对机械相关方面的知识及实践积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创新思维的能力。

以传动机构归类的教学内容为例,传动机构可分为三种,首先为凸轮机构,其次为偏心轮传动,最后为曲柄连杆机构。教师首先可安排学生在课余时间利用网络及计算机了解关于手动压力机的相关信息及资料,整理归类资料后以实践训练的机床为例,安排手动压力机相关课题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学习及探究式学习等方式确定以齿轮齿条传动机构作为项目设计方案,展开实践教学。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实施机械设计课程教学设计过程中应将创新教育理念融入其中,设计的课程具有实用价值并让学生了解到价值所在。在课程设计方案上也不应具有唯一性,可通过令学生主动思考找出多个问题解决方式。教学设计可从机器功能为出发点,让学生通过讨论和自主探索选择适合的电动机和相关零件及传动机构,全面考虑机器的造型、安装调整、制造工艺、经济可靠、使用维护等问题,提升其实践能力,让创新教育理念真正对课程教学设计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杜永英,陈雪娇,鄢利群,王丽艳,李铁军,宁建荣.应用型大学本科课程机械类创新设计教学探索与研究[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16,v.29;No.156 01:106-108.

通用机械论文第6篇

【关键词】人性化设计理论;机械设计;体现

0.引言

人类社会的不断演变和进步推动了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在工业革命的带动下彻底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状况。机械工业技术的出现与发展标志着大量手工劳动力将被节省,并且提高了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生产效率。21世纪的到来将人性化设计理论带入到了更多的机械生产领域,尤其是其在现代电器的机械设计中产生了大量的具有现代化特色的产品。由于现代人性化设计理论在电器的机械设计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因此人性化设计的理念将会在机械设计的工作与内容当中受到越来越多的机械设计师的的关注。如何将人性化设计理论更好地应用与电器行业的机械产品设计中,从而更好地利用现代人性化设计理论为电器行业发展做贡献,成为了我国今后发展和研究的重点。

1.人性化设计理论概述

1.1人性化设计理论的定义

人性化设计是指在设计过程中结合人的操作习惯、人体的生理构造、人们的心理状况和思维方法等,在原有的设计上,对所设计产品的基本作用和职能方面加以改造和完善,使产品的使用更符合人体结构的特点及人们的操作习惯,从而使产品在使用时更简单、方便以及顺手。

1.2人性化设计理论的重要性

由于现代机械设计的复杂性,很多的步骤和程序都必须借助于计算机来完成,机械设计行业工作者在对机械产品进行设计时,往往忽略了人性化设计的因素,通常为了加快设计进度而直接利用相关计算机设计软件进行图样生成等操作,而使得人性化设计理念在机械产品设计中的应用不全面。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产品设计的精神与情感方面的要求也随之提高,而人性化理论正是融合了现代设计手段与人性理念的一种以人为本的设计理论,真正意义上体现了对人的尊重,确立了“人”在机械设计中的主导地位。人性化设计理论是对人类心理和生理结构的需求的尊重与满足,体现了产品设计中的人性化特点,将科学技术、艺术手段与人性化思维完美融合,不仅使所设计的产品更具美感,还使得产品更具人文特色。

如今,人们在选购电器时,不仅只注重功能的选择,人们还将人性化设计的应用纳入考虑范围。受当今市场商品多样性的影响,电器产品在机械设计中若不加入人性化设计理论的应用,将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高的使用习惯需要以及审美需求。在电器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如何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如何使留住固定的消费者群体,是各企业的工作重点,这从某种程度上就促进了人性化设计理念在机械产品中的应用和推广,从而体现了人性化设计理论的重要性。

2.人性化设计理论在机械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人们对于机械产品的描绘通常是用“现代化”、“高科技”等词汇来描述,然而现代人们对于审美的需求以及人性化的要求逐渐提高,这一观念也波及到了机械产品设计领域,因此,我国机械产品设计师将人性化设计理论逐渐运用到机械产品的设计中,现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2.1色彩的应用

色彩能够丰富人们的视觉,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甚至能够对人们的心理变化造成影响。在机械产品的设计中合理的运用色彩,能够使机械产品在市场中备受瞩目。实验表明,人们看物体时,最初20秒内色彩的成分占80%,2分钟后色彩占60而形体占40%,5分钟后色彩和形体所占的比例均为50%,并将这种状态持续下去[1]。由此不难看出色彩在人们审美过程中的重要性。

过去,机械类产品大多色彩较单一、线条较硬朗,对色彩的掌握水平不高,在人们对这些产品的长时间的使用过程中,对人们的审美和心理状态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然而随着人性化设计理论在机械产品设计中的应用和逐渐普及,设计师更加注重色彩的把握,更多具有活力、亲和力的色彩如红色、蓝色、绿色等在电器产品中已较为普遍,例如电风扇的设计,在外壳、扇片以及在细节处运用合理的颜色,并达到自然的过渡,使整个电器产品更具人性化。见图一所示。

图1 电风扇设计中人性化色彩的应用

2.2形态的改造

形态主要是指形状和神态等,在我国古代对形态就有了一定的论述,“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指出“形”与“神”之间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形态要获得美感,除了要有美的外形之外,还需要一个与之相适应的“精神势态”,即“形神兼备”[2]。从电器产品的形态来看,要实现机械产品设计的人性化,必须结合点、线、面、体、空间、肌理等特点,将其具体化,在线条的构造方面要尽量柔和,色彩的运用方面尽量协调,并对细节进行处理,从而实现产品的人性化设计。

2.3产品的操作说明

机械产品的操作说明是对该产品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用简单的词汇进行概括,以达到引导使用者正确操作、避免使用者发生意外事故的目的,这也是体现现代机械产品设计的人性化的重要内容之一。通常,机械产品的操作说明通过功能标识以及警示标识两个方面来体现。在电器产品中,功能标识通常是机械设计者对机器的使用方法的简单示意,通过简单的按钮或标识进行说明,如电风扇的选档调节开关,而警示标识通常是对机械产品使用时的注意事项进行警告和提醒,通常较为醒目。上述两点都增强了人机互动和交流,从而体现了机械产品设计中的人性化思想。

3.人性化设计理论应用的改进方法

目前,人性化设计理论已经受到广大机械设计行业工作者的高度关注,然而这一理论在应用中仍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局限,因此,为将人性化理论更广发的普及到机械设计领域当中,应从设计原理和设计风格两方面进行改善,从而使人性化理论充分应用于机械产品的设计当中。

对设计原理的改进可以通过关注机械产品使用者(下转第207页)(上接第69页)的心理需求、满足使用者的生理需求两方面进行改进,不断改进设计方法和理论,将人性化理念充分融入到机械产品的设计中。另一方面,通过对机械产品功能设计的简化、机械产品形态的简单化处理等对设计风格进行改进,从而使人性化设计理论更好地为机械产品设计服务。

4.结束语

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在现代机械设计中引发了一场深刻的变革,现代机械设计工作者只有充分地认识并积极地在机械产品的设计中应用人性化设计理论,才能使设计和生产出来的机械产品在各行各业得到广泛的认可,从而为机械设计及生产行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综上所述,通过对电器机械设计中的人性化设计理论进行阐述并对其在电器产品的机械设计中的应用进行探讨,对进一步提高我国的现代机械设计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通用机械论文第7篇

【关键词】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课程教学 改革与实践结合 创新性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6-0198-02

一、引言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机械化设计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是一门专业性、综合性和实践性极强的基础学科,内容非常丰富,涉及知识面非常广泛,可以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机械制造技术的专业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从广义上讲分为冷加工和热加工,由“金属切削机床”、“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机械制造工艺学”、“机床夹具设计”等课程体系整合完善后,课程内容与生产实践实现了有机结合,要求学生在真正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逐步提高动手实践能力,提升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素养和改革创新能力。

二、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创新性改革内容

1.整合更新课程教材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内容广泛,同时部分内容偏僻陈旧,与现实工程技术严重脱轨。比如,在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的内容中,各不相同的刀具,使用的机械加工方法也各不相同,而且方法种类繁多,老师无法做到一一向学生教授,面面俱到,事无俱细的讲解,学生也无法做到全面接受,且在现实中也无法全面实践到[1-2]。教学的关键是将学生领进门,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然后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材中内容相近的部分进行整合,更新陈旧的知识点,增加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新知识,使教材内容与新时代科技发展紧密相联,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接受度,老师重点讲解基础理论知识、难点、要点及实践应用,使学生真正掌握终身必备的基础理论知R,并通过自己的学习研究与实践,真正掌握促进新时代技术发展的实践与创新技能[3-4]。

2.创新教学方式

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老师要不断地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以产品成型方法为体系,重点讲解基础知识、难点和要点,综合分析工艺原理、工艺方法和产品质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增加现代新工艺的知识内容,基础理论知识与现代新工艺技术的有机结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各种方式的讨论,不同的课题可以有不同的讨论方式,通过讨论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另外要增加实验课程,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充分理解抽象和难懂的概念,掌握具体的工艺要求、操作方法以及实践技能。还可以结合当今多媒体技术课程教学,采用电化教学、工艺设计等灵活的教学方式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获取新知识的技能。

三、教学改革与实践相结合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理论来源于实践并最终服务与实践,机械制造技术的基础理论同样与机械工程实践生产紧密相联。在课堂上,老师讲授基础理论知识时,尽量少讲纯理论和推导理论,要以实践中的实用性为主,与现实生产实例相结合,融会贯通地讲授知识与应用,更容易让学生理解与接受,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6-7]。

2.建设实验室与实习基地

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将理论知识升华为实际技能,要完善实验室的建设,使学生能够亲自动手,切实参与产品的设计、制造及完整的工作过程,并从实际参与工作的现象和规律中提炼理论知识,加以分析利用,总结实践经验,切实领悟课堂中的理论知识在实践工艺中的具体应用,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并锻炼了学生实际操作的应用技能,是对课堂教学成果的升华[8]。

为了让学生全方位地了解机械制造工程的实际环境、设备以及生产过程,要与相关企业联合建设完备的实习基地。带领学生到基地进行学习,并给予实际操作的机会,使学生更快的掌握理论知识,还会学到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切实体会新时代技术的更新与发展,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9]。

四、结论

教学改革的目的与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使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学到技能,并得到创造性的锻炼,在将来的社会实践中真正做到学有所长,学有所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理论教学与实践是相互补充、有机结合与统一的整体,教育工作者要践行科学实践发展观,努力探索理论教学创新性改革与实践的最佳结合点,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与实践的环境,培养更多高素质、高能力的机械制造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杨俊茹,张悦刊.《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探索[J].高教论坛,2010,4,(11):69-98.

[2]彭海燕,王晓军,周莉,等.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和探讨[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9(3):32-35.

[3]倪卫华,汪中厚.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5,12(1):146-147.

[4]许蓬子,邹青,呼咏,等.以培养卓越工程师为目标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15,16(2):59-61.

[5]伍国果,谷明信,鲁鹏,等.基于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25(6):104-105.

[6]魏效玲,尉鹤缤,陈华.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研究[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3(1):85-87.

[7]隋荣娟.有限元仿真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4,10(15):25-26.

通用机械论文第8篇

关键词:能力培养;机械;创新;人才培养;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0)33-0139-02

1机械基础教育课程现状与人才培养思路

1.1机械基础教育课程现状中国

目前我国有关机械教育课程虽然侧重对学生动手和理论知识的培养,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效果并不好,用人单位也普遍反映当前一些通过机械教育相关专业知识培养出来的学生进入企业后动手实际操作能力较弱,相关的实践经验也十分匮乏,甚至许多机械技术相关基础常识都了解模糊,且相应的协作能力较差。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主要是当前在一些机械基础教育课程中内容多,且枯燥乏味,学生难以理解,导致学习热情不高,从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无从下手。

这种现状和问题的出现与人才培养模式有关,这种模式侧重于采用学科本位教学体系。在这一体系中,课程的内容侧重于理论知识阐述,教学方式也采用传统的课堂教授的形式,学生学起来非常被动,在课堂中师生没有互动,学生主体意识不强,教师对学生技能训练不够重视,这造成学生动手能力差,无法达到真正的机械教学目的,同时也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此外,由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缺乏相应的实践教学,导致原本具体的动手程序和方法变得难以理解,学生只能通过死记硬背的方法来应付相关知识,学生学习枯燥,缺乏兴趣。

1.2机械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思路

要解决机械教育相关机构出现的以上问题,避免这种“理论知识不过硬,动手能力不过关”的状况,必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这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知识学习和动手能力培养有效结合起来。笔者认为,在这一过程中应该构建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机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在机械教育过程中引导学生以用人单位的工作岗位为导向,努力夯实学生理论知识和提高其动手能力。

这一模式要求在机械教育过程中在理论内容讲授和实际动手能力培养过程中尽可能地结合用人单位的实际工作要求,尽量做到机械教育机构与用人单位的接轨,注重两者的合作。这同时还要求机械教育要以能力培养为本位来构建培养模式,而这一方面尤其体现在与相关制造企业的合作培养上。制造业的运作主要以产品制造为主线,经过样品设计、根据设计图纸制定制造程序,然后进行实际操作制造产品,之后进行组装和检验等流程。所以,机械教育在理论和实践教学过程中也应该严格遵守这方面的相关流程和程序,形成一套完整的操作程序,取消原来那种独立的机械制图、设计、金工实习、制造等课程教学与实践。努力构建一套“一条主线,两套系统,多个教学模块”的机械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2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机械专业基础教育模式

上文提到目前我国机械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要建立相应的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机械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那么该如何具体展开相关程序和措施呢?“一条主线”即要求同学们以一台典型机器的制造作为主要流程,将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串联起来;“两套系统”则为理论教学系统和实践教学系统结合原则;“多个教学模块”则是根据具体的产品制造流程,从样品设计,到制造流程的确定,到产品的制造,再到产品的装配和检验等多个教育模块的设立。为了使学生达到真正的能力培养目标,笔者以机械产品制造的流程作为线索,对该模式的构建进行简要论述。

2.1任务下达阶段

首先可以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教授,介绍机械产品的相关类型、组成、特点和功能等,让学生先了解产品生产的基本方法和过程。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与本校合作的机械制造企业参观,让学生对制造企业的生产设备、流程和管理有直观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下达相关工作任务,其重点是要求学生初步了解机械制造的基本流程和方法,同时提出与机械制造生产有关的问题,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去思考相应的问题,并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及其动手的欲望。

2.2图纸设计阶段

任务下达之后,首先要求学生分组对相关机械产品进行拆装,根据相关零件进行测量绘图的动手训练,此基础上完成零部件图纸的设计及零件组织流程的设计。此阶段,教师一方面要通过相关理论课程教授学生相关的设备拆装知识,以及相关的基本技巧实训;引入相关制图软件和设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相关计算、测量的工具。为了完成各零部件图纸的设计,教师需要在理论知识上讲授相关的常用机构原理与应用和常用零部件结构的设计知识原理,在动手方面要求学生分组合作,通过组与组之间的竞争来进行产品图纸设计。

2.3零件机械制造阶段

此阶段的机械教育要根据之前的图纸设计来分析零件所需要的原材料及其辅助的设备和工具,要求学生分析其原理的机械性能和工艺性能,在此过程中引入机械工程原理相关理论知识的教学,同时引入机械制造流程制定的规程和方法等知识的教学。在动手能力培养方面,教师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带领学生在学校实训基地进行相关机械生产的具体操作练习,包括磨、车、铣、铸、焊、热、钻等。同时,在此阶段,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到相关企业的生产车间进行现场观摩,通过企业技术人员的现场解说,让学生自觉地将企业正规的产品制造流程与自己设计的流程进行对比,从而使得学生对机械产品制造工艺和流程有进一步的认识。最后,教师对学校这一阶段的能力培养需要进行相应的考核和评价,并进行相应的总结。

2.4零件加工和装配阶段

当零件被制造出来后,需要对零件进一步加工以保证零件符合相关要求。在这一阶段教师要教会学生对机械零件标准测量与检验方面的相关理论知识,包括零部件尺寸、表面粗糙度和行位公差等。同时要求学生在检验过程中运用这些理论知识进行实践。当零件检验合格之后,就需要对零部件进行装配以形成最终的机械产品,这一过程教师需要引入相关的装配钳工等理论知识。在此基础上学生进行零部件装配的实际操作,同时在装配完了之后再对整机进行相关检验和调试。整个阶段,教师需要注重对学生产品装配工艺能力的培养。中国

reflection on model construction of machinery innovative personnel t raining

song jianjun

abstract:this paper firstly discusses the status of china’s machinery education courses and the needed personnel training ideas. on this basis, the author takes the producing process of machinery products as the main line, and specifically discusses how to build a machinery educat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model targeting in capacity-buil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