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06 15:58:43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第1篇

1、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是元宵节日。

2、《青玉案·元夕》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3、《青玉案·元夕》为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此词从极力渲染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入手,反衬出一个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托着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全词采用对比手法,上阕极写花灯耀眼、乐声盈耳的元夕盛况,下阕着意描写主人公在好女如云之中寻觅一位立于灯火零落处的孤高女子,构思精妙,语言精致,含蓄婉转,余味无穷。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第2篇

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释义:

像东风吹散千树繁花一样,又吹得烟火纷纷,乱落如雨。豪华的马车满路芳香。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一夜鱼龙灯飞舞笑语喧哗。

美人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身上香气飘洒。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2、《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宋代.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释义:

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3、《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宋代.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释义:

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水,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泪。我举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看到无数青山。

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江水毕竟还会向东流去。夕阳西下我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里传来鹧鸪的鸣叫声。

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宋代.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释义:

江山千古依旧,割据的英雄孙仲谋,却已无处寻觅。无论繁华的舞榭歌台,还是英雄的流风余韵,总被无情风雨吹打而去。那斜阳中望见的草树,那普通百姓的街巷,人们说寄奴曾经居住。遥想当年,他指挥着强劲精良的兵马,气吞骄虏一如猛虎。

元嘉帝多么轻率鲁莽,想建立不朽战功封狠居胥,却落得仓皇逃命,北望追兵泪下无数。还记得四十三年前,我战斗在硝烟弥漫的扬州路。真是不堪回首,拓跋焘的行宫下,神鸦叫声应和着喧闹的社鼓。有谁会来寻问,廉颇将军年纪已老,他的身体是否强健如故?

5、《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宋代.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释义:

从哪里可以眺望故土中原?眼前却只见北固楼一带的壮丽江山,千百年的盛衰兴亡,不知经历了多少变幻,真是说不清,也道不完,有如这浩渺江水无穷无尽,奔流不还。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第3篇

2、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宋 · 王安石《元日》

3、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近代 ·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4、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 · 朱熹《春日》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第4篇

1英雄出少年,戎马镇敌胆

青年辛弃疾是个金戈铁马的爱国英雄,虽然没有词作流传,但非凡的经历为他后来成为名垂千古的词人打下了基础。

2满腔爱国情。呼号变悲声

宋金几十年的休战期间,南宋继续西湖歌舞,金国也不断走向衰落,但热血青年辛弃疾仍然主战,期望收复失地。豪迈倔强的性格和执著北伐的热情,使他屡受排挤和打击,并于1181年被弹劾降职到江西上饶农村,终生都没能挥戈北上再展身手。屡受打击的孤危地位,“三仕三已”的仕途生涯,铸就了词人傲岸不屈的人格,更磨砺了他豪放苍凉、雄奇沉郁的词风。以后他所有的雄心壮志都只能在词作中气冲斗牛,南宋的政治际遇把爱国猛将辛弃疾逼上了文学青年的道路。

3精忠报国志。矢志不改情

赋闲后的词人开拓了词作新天地。他横刀跃马登上词坛创造出一类呼啸生风、气势豪迈的英雄形象。辛词内容大多与战争和军事有关,使词的意象群出现了一个大转变:刀、枪、剑、弓、钩、铁马、将军、骑兵等屡屡出现,构成了词史上罕见的军事景观,因而被后人称为“金戈铁马的大词豪”。

4暮年壮心。雄风不已

宋宁宗嘉泰三年,昔日的一些主战派人士重新得到起用。64岁的辛弃疾壮心不已,又一次出任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等职。词人亲自到前线镇江任职,并一面打探虚实,一面训练士兵。这时离词人渡江南归已43个春秋,他北望扬州,想起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念及自己青年时的战斗生涯,百感交集,写下了借古讽今的千古名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二、文化看台

中国古代文人的悲秋情结

“自古逢秋悲寂寥”,悲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主题之一,无数骚人墨客的作品中都郁积着浓浓的悲秋情结。本专题所选辛弃疾的四首词中就有两首是悲秋的。

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秋天是一幅“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荒凉而充满寒意的图景。宋玉在《九辩》中流露“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悲慨,可以说开启了文人悲秋的先河。其后,这种悲秋情结层出不穷。曹丕在《燕歌行》里咏道,“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雁辞归雁南翔”,直追宋玉。杜甫在《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抒发了诗人伤时忧国、老病孤独、壮志难酬的复杂情感。柳永在“萧萧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的凉意中,同样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令人伤心的惨淡秋景,抒发了悲秋之叹。被誉为“秋思之祖”的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极凝练地勾勒出一个天涯游子在秋日黄昏中茫然、孤独、感伤、无奈的情态。

为什么“秋”偏偏与“悲情”相关联,说法不一。钱锺书先生在《管锥编》中列举了许多赋秋的例子,解释古人逢秋言悲的道理,认为“节物本‘好’而人自‘惆怅’,风景因心境而改观耳”,又说“物逐情移,境由心造,苟衷肠无闷,高秋爽气遽败兴丧气哉”,并进而言之,“以人当秋,则感其事更深,亦人当其事而悲秋逾甚”。钱先生主要是从主观意识方面阐释的。赵敏俐的《秋与中国文学的相思怀归母题》一文则表现出另一种观念:“中国文学的悲秋作品,并不仅仅是一种生命意识的自然感应,而始终比较明显地和相思与怀归的母题有着不解之缘。悲秋是源于相思怀归这一母题的。而相思怀归之情愫又是源于早期农业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总之,中国传统文人的悲秋情结,是先民集体无意识的结果,富有浓厚的文化底蕴,也反映了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伦理价值观对中国文人生命意识的深刻影响。

三、佳句赏析――“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喻情。落日,本是日日皆见之景,辛弃疾这里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北宋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可是南宋统治集团根本无北上收复失地之意,对于和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也不看作自己人,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自己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

四、点击字词――“吴钩”

吴钩是古代吴地所造的一种弯形的刀,后泛指锋利的刀剑。李贺《南园》诗:“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杜甫《后出塞》诗中也有“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的句子。《水龙吟》中“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则是直抒胸臆,显示出此时作者的思潮澎湃与心情激动。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烘托出来。

五、真题演练

(一)课内诗词鉴赏

1,阅读《青玉案》,然后回答问题。

(1)这首词描写的是我国哪一个传统节目?

(2)全词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阅读《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然后回答问题。

(1)前人在评论这首词时曾说,“愁”字是全词的关键,词中“愁”在上下两片中的寓意分别是什么?(2)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课外拓展阅读

把栏秆拍遍

梁衡

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在我看到的资料里,辛弃疾至少是快刀利剑地杀过几次人的。为了光复大业,他说服耿京南归,南下临安亲自联络。不想就这几天之内又变生肘腋,当他完成任务返回时,部将叛变,耿京被杀。辛大怒,跃马横刀,只率数骑突入敌营生擒叛将,又奔突千里,将其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人南下归宋。说来,他干这场壮举时还只是一个少年英雄,正血气方刚。欲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

但世上的事并不总能心想事成。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只剩下一只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的。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

辛词与其他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我们今天读他的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

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这样不为朝廷喜欢呢?他在一首《戒酒》的戏作中说:“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成灾。”这首小品正好刻画出他的政治苦闷。他因爱国而生

怨,因尽职而招灾。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但是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他作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40年,倒有近20年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20多年间又有37次频繁调动。但是,每当他得到一次效力的机会,就特别认真,特别执著地去工作。本来有碗饭吃便不该再多事,可是那颗炽热的爱国心烧得他浑身发热。40年间无论在何地何时任何职,甚至赋闲期间,他都不停地上疏,不停地唠叨,一有机会还要真抓实干,练兵、筹款,整饬政务,时刻摆出一副要冲上前线的样子。你想这能不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吗?他曾任湖南安抚使,这本是一个地方行政长官,他却在任上创办了一只2500人的“飞虎军”,铁甲烈马,威风凛凛,成镇江南。建军之初,造营房,恰逢连日阴雨,无法烧制屋瓦,他就令长沙市民每户送瓦20片,立付现银,两日内便全部筹足。其施政的干练作风可见一斑。后来他到福建任地方官,又在那里招兵买马。闽南与漠北相隔何远,但还是隔不断他的忧民情、复国志。他这个书生,这个工作狂,实在太过了,“过则成灾”,终于惹来了许多的诽谤,甚至有人说他独裁、犯上。皇帝对他也就时用时弃。国有危难时招来用几天,朝有谤言又弃而闲几年,这就是他的基本生活节奏,也是他一生最大的悲剧。

我常想,要是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从“沙场秋,董兵”到“天凉好个秋”;从决心为国弃疾去病,到最后掰开嚼碎,识得辛字含义,再到自号“稼轩”,同盟鸥鹭,辛弃疾走过了一个爱国志士、爱国诗人的成熟过程。积300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

3,作者说“但世上的事并不能心想事成”,为什么作者会发出这样的感慨?

4,仔细阅读文章第五段,概括辛弃疾南归后不为朝廷喜欢的原因。

5,为什么作者认为“要是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

6,请就辛弃疾的具体诗文阐述辛词比其他文人的诗词深刻的原因。

参考答案与解析

1,(1)元宵节(2)以元夜的繁华热闹反衬“那人”的孤寂。表达作者耐得冷落寂寞、不趋流俗、保持志士操守的高洁品性。

2,(1)上片的“愁”是春花秋月无病的闲愁,下片的愁是关心国事、怀才不遇的哀愁。(2)全词表现了词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壮志难酬的忧郁激愤之情。(第一问需要注意上片“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两句和下片“而今识尽愁滋味”一句,还要结合词人身世和经历进行深入思考;第二问需要结合词人当时的处境答题)

3辛弃疾希望为朝廷收复失地,然而南归后,他再也不能奔走沙场奋勇杀敌,只能用诗文留下自己的悲愤、叹息和无奈。

4,辛弃疾无论身处何时何地都不停上书论及备战北伐。一有机会还真抓实干,令主和苟安的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第5篇

1、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黛无颜色。—白居易《长恨歌》释义:她回眸一笑时,千姿百态、娇媚横生;六宫妃嫔,一个个都黯然失色。

2、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两汉司马相如《凤求凰》释义:有位俊秀的女子啊,我见了她的容貌,就此难以忘怀。一日不见她,心中牵念得像是要发狂一般。

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宋朝辛弃疾《青玉案·元夕》释义: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头,她却在,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来源:文章屋网 )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第6篇

观鹅会意

辛弃疾少年时就有聚众二千抗金的帅才,后遇伯乐叶衡推荐,一段时间官运亨通,做了不少为国为民的事情。他不仅才高八斗还是勇冠三军、能征善战、熟稔军事的民族英雄,正当他在政治、军事上施展抱负的时候,遭到同朝官僚所妒,在他四十三岁之时受到谗言落职,闲居江西上饶二十年。就是在这官场不得志和落职的时间里,写下了壮志未酬又不甘忘怀时政,心志难酬而寄情于山水的不朽词作。

鄙人在《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宋词部分拜读了他的十五首词作,看到了他那一颗忠心耿耿的爱国雄心,所作题材非常广阔,把自己的满腔忠愤发泄于各种词牌,词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气势磅礴纵横宏伟的境界。描写人景长于朴素的白猫,少了当时填词流行的妩媚之娇态,多了明快、激昂、励志、清爽、淡泊之情怀,有力地鞭挞了当时填词流行的矫情、矫揉、矫饰、娇媚之庸俗风气。

首先欣赏他作的《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开头两句话是告诉看家当时的地点和时令,作者是在安徽健康府秋高气爽的时令所作。楚地的秋日是那么的秋高气爽,浩荡的江水流向了远处的天际。极目远眺,看到的是玉簪螺髻般的美丽山峰,而我感觉它们给我献来的却是愁肠怨恨。落日余晖斜照着赏心亭,夕空孤雁的哀鸣声,更增添了我这个江南游子的思乡之情。再仔细地把吴钩宝刀看过,焦急的手把亭之栏杆拍遍,可是有谁能理解我的腾胸大志呢?胸无大志庸庸碌碌之人品尝赞美着鲈鱼的鲜美,他们是不会想到国家的危机和变化,我可不会像张季鹰胸无大志因家乡美景而归。雄才大略的刘备以天下为怀,他言辞激昂斥责徐氾令人敬佩。可惜人生如白驹过隙,看着风雨中摇曳的大树,为祖国命运担心而忧愁。看着官僚们在歌妓的陪伴下寻欢作乐,无法仰止住自己无门报国失意流出感慨的眼泪,有谁能为我擦去呢?全词从写景入笔写出了作者忧愁的情绪,通过说古论今联想到恢复中原国土,胸怀统一祖国的抱负,深刻揭示了英雄志士有志难酬、抑郁悲愤的苦闷心情,全词流畅地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诚挚爱国情怀。

再欣赏他作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在作者这四十四字里,看到他是从怀古入思用比兴手法落笔,站在郁然孤峙的郁孤台上,看着台下汹涌澎湃的赣江流水,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泪。“行人泪”三字,作者直点造口是当年隆祐太后被追之地,想到的是满怀愤金羞国之悲愤,这一江流水何不是亡国奴流不尽的伤心泪。我举头眺望西北的长安,然而,可惜有无数青山重重遮拦望不见也,暗喻自己的满腔热忱得不到皇帝的看重。青山怎能挡住浩浩江水向东而流去。江边夕阳已落,黑暗的晚空更使我愁思满胸,听着深山传来鹧鸪凄凉的叫声,更增添了许多愁苦。全词的巧妙伏笔就是那“行不得也哥哥”的鹧鸪啼声,谐音就像恢复之事行不得也,这样就更使他愁上加愁。全词写出了作者极其深沉的爱国情思,也写出了作者仰塞郁闷难抒的苦闷心情。

再欣赏他作的《摸鱼儿·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阑,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作者围绕春光易逝之感慨,情景交融地抒发出了自己压抑矛盾的心情。今年已是暮春天气,再有几场风雨春便又要急匆匆过去了。自己多么想让春天逗留的时间长一点,又担忧花儿会开得太早而凋谢太快,何况已经面对了这无数红花落地的残春败落景象。我劝说春光你暂时还是留下来吧,听说芳草已生遍天涯,会遮住你的归路,你还能到哪里去呢?怨恨春不回答,竟自默默地归去了。只有屋檐下的蜘蛛仍在整天殷勤地吐丝结网,沾网住漫天飞舞的柳絮,想保留一点春的痕迹。

下阕开头入笔就用汉武帝陈皇后失宠的典故,来喻指自己的失意。汉武帝陈皇后失宠,别居长门宫,定准的重逢佳期又被耽搁了。陈皇后的美貌曾经也遭人嫉妒,纵然用千金重价买下司马相如的《长门赋》,满腹情意该向谁倾诉?请你们不要得意忘形,青春挥霍无度,你们没有看见杨玉环、赵飞燕早都变成尘土了吗?忧国而不能参政,只能做个闲官的心情愁苦极了!不要去高楼上凭栏远眺,夕阳正落在暮霭笼罩的柳树梢上,长夜即将来临,望之使人断肠。

上阕以写惜春为主,下阕则都是写古代的历史事实。两者看起来好象不相关联,其实不然,在词的下片中他以长门陈皇后自比,痛陈蛾眉遭妒之愤,并诅咒妥协偷安的权臣,其命运将一如玉环飞燕。他们害了国家也就是害了自己。进一步抒发其“蛾眉见妒”的感慨。整首词委婉曲折,一变辛词常见的豪放,反映出辛弃疾艺术风格的多样化。

再欣赏他作的《祝英台近·晚春》:“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流莺声住? 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

表面看这首词是写儿女情长,其实在词中寄托了家国之愁。作者满腹的怨恨虽然没有说破,于是乎就可以让看家的想象来加以补充和发挥。开头三句说出来时人物、地点、时间。一对情人,在烟雾迷蒙的杨柳岸边,情凄意切,不得不分钗赠别的情景。“宝钗分”,写两个人以分钗作为分别赠的信物;“桃叶渡”,写送别之地方;“烟柳暗南浦”,渲染了暮春时节送别的愁情,最后融会成了一幅情致缠绵的离别图景,同时也烘托出了作者凄苦怅惘的心境。紧接着一个“怕”字,更是情之至极,在渡口送别了夫君,女子想上楼去瞭一瞭渡船上的亲人,但是害怕越瞭越远,看着阴雨绵绵的天气更是加深了离别的凄苦情怀。眼看着飘零在地的落花瓣,耳听着啼莺杂乱的叫声,有谁是管一管呢?此情此景更增添了寂寞凄苦愁绪如麻的忧愁,简直叫人愁肠九转思断肠啊!

下阕笔锋一转,由渲染气氛烘托心情,转为描摹情态。其意虽转,但其情却与上阕接连不断。“鬓边觑”三字,刻画少妇的心理状态细腻密致,维妙维肖。一个“觑”字,就把闺中女子照着镜子正在打扮的娇懒慵倦的细微动态和百无聊赖的神情生动地刻画了出来。“鬓边觑”的结果,就是看着镜子里鬓边的花,使她萌发了一丝侥倖的念头:数花瓣卜归期。她在心里的念头是自己如果数到双数亲人就很快回来了,一瓣一瓣数过后恰恰是个单数,戴上去后又怀疑自己是不是数的有错?又拔下来,再一瓣一瓣地重新数。明知占卜并不可信,又一瓣一瓣地重头数了一遍。作者在此采用白描手法,对人物细微的动作进行了细腻深刻的描写,充分勾画出了少妇内心世界傻傻的痴情。然而她的心情仍不能平静,接着又深入了一笔,把思虑带入了梦呓,她哽咽着梦中语:撩人的春天啊,你要去哪儿?忧愁是你带来的,为什么不把它带走呢?烘托强化出主人盼归之情的急切同时也看到了辛弃疾的柔情侠骨。

再欣赏他作的《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全词仅有八句话四十六个字,但是却描绘了一幅萧瑟破败的风情画。夜出觅食的饥鼠绕床爬行,蝙蝠居然也到室内围灯翻飞,而屋外却正逢风雨交加,破裂的糊窗纸也在鸣响。因为作者是一个人在破庙里独宿,不由地作者浮想联翩难以入睡,眼看着饥饿的老鼠绕着床窜来窜去,蝙蝠围着昏黑的油灯上下翻舞。耳听着屋外的狂风夹带着松涛声,犹如汹涌波涛般放声呼啸;大雨瓢泼而下,急促地敲打着屋顶;糊窗纸被风撕裂,吹的是呼呼作响,仿佛自言自语自说自话。从塞北辗转江南,如今归隐山林,已是容颜苍老,满头白发。一阵凄冷的秋风吹透了单薄的布被,突然惊醒,眼前依稀还是梦中的万里江山。作者借景抒情写的使看客不由地想起来李白的思念家乡的诗句“对影成三人”,看客几乎可以触摸到了作者那颗激烈跳动着的凄苦之心,那颗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执着之心。

再欣赏他作的《丑奴儿近·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千峰云起,骤雨一霎儿价。更远树斜阳,风景怎生图画?青旗卖酒,山那畔别有人家。只消山水光中,无事过这一夏。午醉醒时,松窗竹户,万千潇洒。野鸟飞来,又是一般闲暇。却怪白鸥,觑着人欲下未下。旧盟都在,新来莫是,别有说话?”

作者作此首词时已被劾罢官隐居带湖,在江西上饶地区的带湖卜筑闲居。被劾罢官的原因是由于受到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作者的心态多少带有一点无可奈何。这种浪迹江湖的生活,并非是他所追求的。因此,他在表现一种超脱的闲适之情时,仍然不时地流露出自己内心的不平静来。从整首词来看,有些句子显得悠闲自得,实质上是作者深感百无聊赖而自作宽解罢了,暗藏着作者的希冀就是希望东山再起能为国出力。

词的上下阕都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写得明白如话而又清新幽默。上阕写博山道中的外景。南临溪流远望如庐山之香炉峰,足风其景秀美。上阕头三句,写得颇有季节特点,特别是“骤雨一霎儿价”,非常形象地写出了夏日阵雨的特点。阵雨过后,斜阳复出,山水林木经过了一番滋润,愈加显得清新秀美。“风景怎生图画”一句,以虚代实,给人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同时又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青旗”二句,以“牧童遥指杏花村”之伏笔点出了酒店,交代了作者的去处,既与下阕“午醉醒时”相呼应,同时又点出作者闲居生活感到百无聊赖。从词的意境上说,这二句把画面推向了更深一层,别有一番风致。七、八二句是抒情,说只想在山色水光中度过这个清闲的夏天。句中流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心绪。

下阕开头,写酒家周围的环境。“午醉”一句,同上阕“青旗”相呼应,“松窗竹户”当为酒家的景致。作者酒醉之后,在这里美美地睡了一觉醒来只见窗外松竹环绕,气度萧洒脱俗,十分幽雅。这首词的上下阕在时间上有个跳跃,由“午醉”加以过渡,从而增强了上下两阕的紧密联系。“野鸟”二句,运用传统的动中取静的写法。唯其动而愈见静。辛弃疾正是运用了这种手法,把酒家的环境写得十分幽静,但正是通过这“静”来反衬出他心中的不平静,有此处无声胜有声的妙笔。紧接着由“野鸟”带出白鸥,由景入情,写得十分自然。作者用了“鸥盟”的典故,鸥盟即是隐居者与鸥为伴侣。意在表明自己决心归隐,永与鸥鹭为伴。“却怪”二句极显诙谐,旧友白鸥怎么啦?觑着词人欲下不下,若即若离。因而最后三句接着问,莫非是新来变了旧约?这三句向白鸥提问,显得十分幽默,同时也表现出作者的襟怀,流露出他孤独寂寞的况味。如果把全篇词白话了连起来是这样的:“乌云笼罩着群山,忽然下了一阵大雨,马上雨止了,天也晴了。在远处斜阳照在翠绿的树上,风景美丽动人,不知道画家们怎么描绘的!酒店的门上挂着卖酒的青旗,可想而知,在山的那边,另有人家居住。只要在这山光水色,美丽迷人的地方,没有什么事情扰乱我,平静地过一个夏天,就很幸福了。午醉睡醒了,见窗外的苍松翠竹,郁郁葱葱,多么清静幽闲,心神舒畅自然。野鸟飞来飞去,和我一样的自由自在。却叫我奇怪的是:白鸢在天空往下斜看着,想要下来但又不下来;你这是为什么呢?咱们过去订的盟约还在,我是遵守归盟的,你是不是新来的?或者是另有什么话要说的呀?”在这首词的小序中,作者标明“效李易安体”,而李易安即李清照,他着重是学易安“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的特色,从中看到了作者不骄不躁的谦逊品质。

再欣赏他的词作《清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首词的上半阕写正月十五的晚上,满城灯火,尽情狂欢的景象。下阕写在欢乐的“元夕”,有一对意中人在大街巧遇的场景。作者把火树写成与固定的灯彩,把“星雨”写成流动的烟火。若说好,就好在想象:东风还未催开百花,却先吹放了元宵节的火树银花。它不但吹开地上的灯花,而且还从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的烟火,先冲上云霄,而后自空中而落,好似陨星雨。“花千树”描绘五光十色的彩灯缀满街巷,好像一夜之间被春风吹开的千树繁花一样。这是化用唐朝诗人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然后写车马、鼓乐、灯月交辉的人间仙境——“玉壶”,写那民间艺人们载歌载舞、鱼龙漫衍的“社火”百戏,极为繁华热闹,令人目不暇接。其间的“宝”也,“雕”也“凤”也,“玉”也,种种丽字,只是为了给那灯宵的气氛来传神来写境,大概那境界本非笔墨所能传写,幸亏还有这些美好的字眼,聊为助意而已。这也是对词中的女主人公言外的赞美 。

下阕专门写人景交融。作者先从头上写起:这些游女们,一个个雾鬓云鬟,戴满了元宵特有的闹蛾儿、雪柳,这些盛装的游女们,行走过程中不停地说笑,在她们走后,只有衣香还在暗中飘散。这些丽者,都非作者意中关切之人,在百千群中只寻找一个——却总是踪影难觅,已经是没有什么希望了。……忽然,眼睛一亮,在那一角残灯旁边,分明看见了,是她!是她!没有错,她原来在这冷落的地方,还未归去,似有所待!发现那人的一瞬间,是人生精神的凝结和升华,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铭篆,词人竟有如此本领,竟把它变成了笔痕墨影,永志弗灭!—读到末幅煞拍,才恍然大悟:那上阕的灯、月、烟火、笙笛、社舞、交织成的元夕欢腾,那下阕的惹人眼花缭乱的一队队的丽人群女,原来都只是为了那一个意中之人而设,而且,倘若无此人,那一切又有什么意义与趣味呢!

他的十五首词作中,鄙人尤其喜欢他写出田园安宁的《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首词上半阕的意境是作者站在碧蓝的天空下的乡村,看到青山绿水之前有一所低小不起眼的茅草屋,旁边还有一条清澈照人的小溪流过了茅草屋,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嫩草。走到茅草屋前,看到里有一对满头白发的老夫妻,他们带着微醉神态亲热地用吴地的方言在一起聊天逗乐。然后笔锋一转用了一个反问句:“这是谁家的老人呢?”然后承上启下的对这一家的其他少年人的描绘做了铺垫。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第7篇

“诗言志”。“志”即诗人的思想、追求、情趣,乃诗之灵魂,吟诗填词均是为了表达作者自己的心志。大概是文人较钟情于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吧,诗人词家大多擅长借助各种丰富的意象来隐喻自己的心情及思想,故而赏析作品多由意象入手。在诸多的意象当中,“秋”是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下面撷取了一些饱含“秋”意的名章佳句,从表达效果入手来探求“秋”之意蕴。

一、伤别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离愁别恨,自古就是诗人词家难以割舍的情怀,因而也是他们常常咏叹的对象。如: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以上两例都是以凄凉、冷落的秋天景象衬托和渲染离情别绪,刻画出了两幅秋江离别图。

二、叹时

多愁善感似乎是诗人的本性,就是极平常的秋景也时常引发他们对时光易逝的感叹。如:

悲哉!秋之为气也,草木摇落而为秋。(宋玉《九辩》)

常恐秋节至,j黄华叶衰。(汉乐府《长歌行》)

草木凋零,落叶归根,好景不再,逝者如斯,排遣不成,凄凉顿生。

三、思乡

漂泊异乡的游子,“离愁渐远渐无穷”。家是他们永远的牵挂。如: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唐多令》)

“心上秋”前加离人二字,准确地表现出离别的人的最怕到秋天,遇秋t感伤的意蕴。又如: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诗人借描写旅途中秋天傍晚的景物,烘托出一个萧瑟苍凉的意境,并以小桥流水人家的幽静气氛,反衬出沦落天涯者的彷徨愁苦,道出了多少天涯游子的酸楚啊!再如: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范仲淹《苏幕遮》)

秋入乡心愁割肠,以上四例均是以秋色来托引乡愁,是悲秋思乡望归的典范。

四、怀人

“睹物”易惹人相思,而古人“目秋”也常常撩拨起对亲故或所敬仰之人的怀恋。如: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韦应物《秋夜寄丘员外》)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亲友离去之后,形单影只,相伴的唯有落寞与孤寂,加之出现于眼前的又是荒凉的秋景,此情此景怎一个“愁”字了得?贾谊、岳飞本是人臣之楷模,却落得个遭贬、被杀的下场,诗人蕴凭吊之情于秋景,深沉而悲凉,字里行间溢出作者无比的痛苦感、不平感,足以催人泪下。

以上四类皆为“悲秋”之作,但“秋”与“悲”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事实上“悲”“喜”本似一个硬币的两面,有“悲”亦应有“喜”,刘禹锡就曾弹出“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秋词》)的反调。又如: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王绩《野望》)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

以上各句可谓是喜形于色,展现的是一幅幅优美的秋景图,流露出诗人意欲忘绝尘俗、怀慕隐逸的思想。

综上所述,一方面是“悲秋”,另一方面是“喜秋”,反差如此之大,何哉?并非“秋”在作祟,乃人心使然,“秋”不过是一个触媒而已。古语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就告诫我们,在欣赏文学作品中的景物时,应努力揣想主人公的心境,如此方不致产生误解。

“月亮”的别名

在中国,古人除了用“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蟾蜍守卫”等神话传说中的相关物象来称代月亮外,还根据月相变化,赋予其许多形象化的别名。现撷取古代诗文中较为常见的月亮别名列举如下:

1.传说月中有兔子和蟾蜍,故称月亮为“银兔”“玉兔”“蟾兔”“金蟾”“银蟾”“玉蟾”“蟾宫”“蟾蜍”。如辛弃疾《满江红・中秋》中的“着意登楼瞻玉兔,何人张幕遮银阙”,《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中的“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方干《中秋月》中的“凉霄烟霭外,三五玉蟾秋”,诗僧惠洪《秋千》中的“下来闲处从容立,疑是蟾宫降谪仙”,贾岛《忆江上吴处士》中的“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圆”,等等。

2.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月亮为“桂轮”“桂宫”“桂魄”。如李涉《秋夜题夷陵水馆》中的“凝碧初高海气秋,桂轮斜落到江楼”,王维《秋夜曲》中的“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等等。

3.传说月中有广寒、清虚两座宫殿,故称月亮为“广寒”“清虚”。

4.传说为月亮驾车之神名叫望舒,故称月亮为“望舒”。如屈原《离骚》中的“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5.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嫦娥”。

6.初月如钩,故称月亮为“银钩”“玉钩”。如陆游《采莲》中的“云散青天挂玉钩,石城艇子近新秋”。

7.弦月如弓,故称月亮为“玉弓”。如李贺的《南园》中的“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

8.满月如轮、如盘、如镜、如壶,故称月亮为“金轮”“玉轮”“冰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飞镜”“玉壶”。如元稹《月》中的“绛河冰鉴朗,黄道玉轮巍”,陆游《月下作》中的“玉钩定谁挂,冰轮了无辙”,李群玉《中秋君山看月》中的“汗漫铺澄碧,朦胧吐玉盘”,李贺《七夕》中的“天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辛弃疾《太常引》中的“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的“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等等。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第8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拓展阅读

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上,古诗词内容并不多,这就要求教师帮助学生做古诗词拓展阅读,进而达到新课标的要求。小学古诗词的拓展阅读需多种方式并用,但必须以教材为基础,有两种较为实用的方法:第一,以教材中某一首诗为蓝本,找一些同其风格相似,或者内容相似的诗词做延伸阅读;第二,以教材某一首诗的作者为出发点,拓展阅读同一名作者的不同诗歌。

一、以诗歌类型为分类的拓展阅读

中国诗词自《诗经》开始,三千多年的历史孕育了不同类型的诗词,送别诗、边塞诗、闺怨诗、田园山水诗、咏物诗、悼亡诗、讽刺诗、记行诗、咏史诗、咏怀诗,不同类型的诗词在中国诗坛上各领数百年,每一首都有一些风格相近的诗词,把这些归纳到一起,便于统一记忆。例如,四年级上苏轼的一首《题西林壁》有一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由此推荐学生阅读王安石的《登飞来峰》,其中有一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这句与《题西林壁》的那句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二、根据诗词作者做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