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英汉学术论文

英汉学术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02 15:03:47

英汉学术论文

英汉学术论文第1篇

章宜华教授在开幕辞中重点分析了我国双语词典学研究和双语词典编纂所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今后的主要任务和发展方向。主要包括四大方面:(1)词典学理论的创新。他指出应综合相关学科的知识,包括认知语法、构式语法、心理空间理论和图式等来创新词典学理论。(2)词典用户的研究。这方面研究大多局限在用户词典使用调查、需求调查和问卷调查等方面。但语言学习者,特别是二语学习者的二语习得机制、元认知和二语学习者的认知策略与词典的关系、中介语特点和偏误、母语负迁移的特点、他们的语言输入和输出与词典的关系等等都有待去探索。因此,词典学研究需要从二语习得机制入手、从词典学习者用户认知视角入手来探讨词典用户的真正需求。(3)数字化和电子化的问题。目前国内正规辞书出版社很少去研发电子和网络词典。而国外大型词典都逐步网络化,而且功能比纸质版更加强大,并免费使用。因此,辞书界应深入研究和开发电子词典和网络词典。(4)拓展思路、转换学术理念。强调应该从语言资源的角度来看待词典学研究。语言资源不但包括词典,还包括语料库、数据库和知识库,也包括网络词典等网络语言资源。这样词典学研究视野才会更宽、用武之地更大。

大会包含主旨发言、分组讨论、集体交流、优秀论文评选四个环节。章宜华、陈国华、罗益民、夏立新、王仁强、曾东京、田兵、赵翠莲、陶原珂等在此次会议上做了主旨发言。

章宜华教授的发言题目为“语料库数据化发展趋势及词典学意义”,他指出,辞书界已经普遍认同语料库对词典学的巨大价值,但传统大规模语料库由于缺乏必要的标注,使得它对词典学研究和词典编纂的贡献受到很大的制约。而现有的词库,如词网(WordNet)、框架网(FrameNet)、动词网(VerbNet)等,都是为了某一目的或自然语言处理研究和应用而设计的,它们与词典学的相关性及其在规模、速度和信息量等方面都存在着局限,因而,对词典编纂的支持也受到制约。针对这种情况,西方语言学者开始直接对语料库进行深加工处理,把语料库的建设从追求量的扩充向语料数据化方向转向,即利用标注、数据挖掘技术和计算机自动运算的方法对无序的语料索引行进行梳理、统计、分类、归纳,按用户需求有针对性地呈现各种典型的词汇数据。章宜华以COCA(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为例,从语料库的标注、语料库的索引、语料的智能化检索和显示等方面探讨了语料库的数据化特征及其词典学意义。最后,章宜华指出,语料库数据化是国际语料数据化处理的发展趋势,积极研究、开发和应用数据化语料库,可以大大提升辞书研究和编纂的效率和质量。

陈国华教授做了《〈牛津英语词典〉收录新词的两条原则》的主题报告,他从informatization入手,由小到大,由浅入深,详尽分析了“信息化”一词在中国的各种译法。在informatization被收入《牛津英语词典》后,“信息化”仍存在至少三种译法,即informatization,informationization和informationalization。同时,这三个词的谓词形式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竞争态势。陈国华从词源学、构词法、词汇学的视角分析了information及其各种变体的构造理据,解释了informatization和informatize出现频率不对称的原因,为中国译者翻译没有英文对应词的中文词提供了借鉴。

罗益民教授在《双语词典叙事学》的报告中提出,词典叙事在对能指、所指方面的语义表达技术处理方面,有别于其他文体的叙事。在人类进入符号与媒体共存的兴盛且后者独占上风的时代,如何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厘清、甄别其间的不同,对词典的编纂、评论、开发、使用、教学与研究,都有实际的理论和应用价值。罗益民认为,尝试从意义哲学、认知理论以及经验主义等角度考察双语词典叙事体系的性质、机制等,有利于解决上述问题,有利于推动媒体时代双语词典的行业传承和发展,最终对抢救、保存和弘扬人类文化有重要的意义。

夏立新教授做了《中国英语研究与词典编纂》的主题报告,他从标准英语和英语变体的关系、词典的描述性和规范性等方面探讨了中国英语在词典编纂领域的应用。夏立新认为,处于扩展圈的中国英语尚没有被普遍接受为一种标准的英语变体。在世界英语大家庭中,中国英语始终处于一种单向输入的状态,即英语国家的语言和文化单向大量地输入到中国,而中国向世界英语输出自己的语言和文化则很少,尤其是中国英语,或者说其输出没有得到普遍接受。因此,夏立新呼吁词典学界要加大中国英语词典的研究与编纂,他建议从两个层面来展开:一,有意识、有计划地在各类词典中增加中国英语语词的收录和解释,比如英汉词典、英汉学习词典、汉英词典、英汉新词词典、英汉专科词典等,尤其是汉英词典要带头行动起来。二,编纂专门的中国英语词典。像《澳大利亚英语词典》《加拿大英语词典》等英语变体词典一样,全面系统地描述和呈现中国英语的使用。编纂这样一部中国英语词典是中国英语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中外读者的需要。

王仁强教授在《双层词类范畴化理论及其对汉英词典编纂的启示》的报告中着重论述了双层词类范畴化理论的本质,并结合《新时代汉英大词典》第2版的词类标注,就双层词类范畴化理论对汉英词典编纂的启示进行论述。

曾东京教授在《中国双语辞典学(语文类)研究》主旨报告中指出,中国双语辞典学(语文类)的研究离不开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原则指导,离不开历史的、完整的、全方位的学科素材资料的积累,离不开科学的、有创见的、符合本学科特点的研究方法。

田兵教授的《大型汉外双语词典设计特征研究》以《汉法大词典》(黄建华 2014)为例,对比国内外此前出版的几部重要的大型汉外词典,深入探讨了我国大型汉外双语词典的宏观和微观设计特征。

在题为“双语词典语词对等性的哲学思考”的主旨报告中,赵翠莲教授从双语心理词汇表征的角度,探讨了翻译的不确定性和语言相对论对双语词典语词对等性的启示。在对双语词典对等性进行简要界定后,介绍了两个相关的语言哲学论题以及双语心理词汇表征的两个经典模型。在此理论框架下,提出了对等性的工作定义,并选取两个词对进行深入分析,展示它们的(不)对等性。最后得出结论,即:1)抽象词对和具体词对在各自文化的心理表征中均有不共享的部分;2)双语词典的译入语影响着词典使用者的思维模式;3)词典翻译的完全对等不能达到,但可以接近。

陶原珂研究员在《汉英学习词典词类标注的语差及其指引》的报告中提出,词类的划分,存在语法体系的差异和语言系统的差异。这两个层次词类差异的存在,会使汉语学习者对特定汉语词类产生认识上的偏误,因此,汉英学习词典对词类标注所潜藏着的语差应该有所指示或引见示例。

相关主题引发了与会者的极大兴趣,提问环节十分活跃。分组讨论本着平等交流、深化研究、提携后学的原则展开学术研讨,题材覆盖双语词典各个领域,如双语词典史、双语词典批评、词典用户研究、语料库与词典、词典的信息化等,涉猎汉语、英语、法语、俄语、拉丁语、德语、西班牙语和维吾尔语七种语言间的词典对比研究。发言者准备充分、发言水平高、创新多、思维活跃,点评者客观公允,既有对论文闪光点的褒奖,又有对不足之处的直言建议。在集体交流环节,五个小组分别派出代表对小组讨论情况进行具体汇报,此处更是精彩纷呈,不仅充分展示了各组研讨的精彩之处,同时也彰显了汇报者的学术素养与人格魅力。6月13日下午,大会采取全体与会者无记名投票和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会集中讨论的方式,推选出了优秀论文10篇。

6月14日,大会邀请优秀论文获得者代表杜家利、蒋文凭和郭启新分别宣读论文,其题目分别是《汉源语言学术语翻译的规范化与标准化研究》《英汉医学词典中的语言“学习”特征》和《英汉学习词典中的词汇联想专栏设计新探》。与会者一致认为,这些获奖论文质量高,具有创新性,反应热烈。大会还为10位优秀论文获得者颁发了荣誉证书。

会议期间,还召开了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会议,对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今后的学术活动做出了安排,同时决定增补罗思明教授为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附件 部分论文目录(按作者姓名拼音顺序排序)

安德源 中亚留学生汉语学习中的电子词典使用调查

陈国华等《牛津英语词典》收录新词的两条原则

――对informatization的个案研究

董银燕汉语形单动构式在汉英词典中的呈现模式研究

杜晶晶面向中小学生的功能性词典义项颗粒度分析

杜家利等汉源语言学术语翻译的规范化与标准化研究

杜开怀双语词典新词新义翻译刍议

――一项基于五本汉英词典的实证研究

范瑞瑞用户视角下的词典编纂对自主学习模式的影响

范莎莎等双语学习词典插图对二语词汇深度习得的影响

方 铭学习型词典的例证功能

冯雪飞试论《汉法大词典》与《利氏汉法辞典》

冯永芳不同语境以及不同词典中“那个”和“that”的功能用法对比及其对词典编研的启示

付 巧等维基百科国内外研究综述

高 军《牛津高阶英语词典》(第八版)中的“用语库”

――基于认知语境的动态性分析

耿云冬等刍议学习型词典研编的界面研究方法论

郭启新英汉学习词典中的词汇联想专栏设计新探

黄 芳填补空白 用户至上

――论《汉法大词典》的编纂特色

黄赛芳基于用户视角的日汉双语学习型词典优化研究

――以日语能力等级考试考生为对象

江桂英等学习型词典的微观探索:从原型理论的视角

蒋文凭英汉医学词典中的语言“学习”特征

李昆之解释学角度谈英汉双解词典例证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

李莉莉浅谈《牛津英语词典》中汉语粤方言借词

李晓丽ESP课堂教学实践对双语词典编纂的启示

梁鹏程双语词典与二语学术英语写作

――机遇与挑战

刘军怀论《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8版)的学习功能设计

刘立香学习者翻译工具使用现状问卷调查及其对翻译教学的启示

――于“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开设前的思考

刘若菲语块理论与英语学习词典的编纂

卢华国英汉学习型词典中义项排列的原型效应及其适用性再思考

卢念春双语词典中词语“零等值”现象的释义现状分析

罗 杨EFL分层教学模式下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词典使用现状分析

罗益民双语词典叙事学

吕 靖等《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用法说明的聚类演变及其理据解读

吕 颖等浅谈我国在线词典的发展现状

马立东等动词性英语习语的结构特点及配例策略

秦 曦牛津系列英语学习型词典研究述评

盛培林塞缪尔・约翰逊“英语词典”与“康熙字典”之对比研究

陶原珂汉英学习词典词类标注的语差及其指引

田 兵大型汉外双语词典设计特征研究

――以《汉法大词典》(黄建华2014)为例

田 宇等生态观在英汉双语学习词典中的折射

――以《新时代英汉大词典》为例

王长河等《世纪汉语大辞典》的用户友善编纂原则

王 龙词典多维释义的脉络梳理

――对章宜华教授新型释义方式的再理解

王仁强双层词类范畴化理论及其对汉英词典编纂的启示

――以《新时代汉英大词典》(第2版)词类标注为例

王新霞题元理论在产出型法汉学习词典中的应用

王雅雅智能手机词典的特征及在大学英语学习中的应用

――以《有道词典》为例

王 燕偏误分析视角下的外向型汉语学习词典编纂理据

魏向清二语写作教学中学习型词典的同伴反馈“支架”功能刍议

吴 冰双语词典中对应词多义现象及编辑处理办法

吴 澄英语新词词条在词典编纂中例证选择和筛选原则问题的探讨

吴婷婷从《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微观结构中的附加信息变化看用户需求原则

夏立新中国英语研究与词典编纂

叶伟玮《小罗贝尔词典》释义与例证的编纂范式研究

叶 莹魏杰双语中医专科词典研究

尹邦彦《中国谚语与格言英译辞典》编译的回顾和反思

余富林多语种缩略语词典的必要性与设想

袁新民基于印欧词根、词频的多语种词汇教学与词典编纂

曾东京等中国双语辞典学(语文类)研究

――以《中国双语辞典学词典(语文类)》编纂为基点

翟朗维五大英语学习词典(光盘版)的动词释义模式分析

――以command、instruct和order为例

张春新二语习得过程中词典使用效率的制约因素

张令千基因演化与词典编纂的生态考量

章宜华语料库数据化发展趋势及词典学意义

――兼谈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的数据化特征

张 勇德汉多义词认知学习词典中的意义构建

赵翠莲双语词典语词对等性的哲学思考

赵连振双语词典译义等值的聚合维度考察

周石平已经、曾经和正(在)的词类归属

英汉学术论文第2篇

专业必修课开设情况:对外汉语专业开设15门,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11门,两个专业相同的必修课有7门,都由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任课。相同课程之外,对外汉语的专业必修课还有中国文化概论、英语口语、英语听力、英语写作、高级英语阅读、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对外汉语教学法、第二外语等8门课。汉语言文学专业必修课还有文学理论、语文教学论、学术论文写作等课程。再看专业必修实践课:对外汉语开设7门,实际施行的有4门,汉语言文学开设8门,实际施行的有8门。根据《目录和介绍》的要求,对外汉语专业最注重语言、教学法及在此基础上中外文学和文化的修养和外语的学习。因此,下面再从语言学及教学法、文学与文化、外语几个方面进行分类,来观察相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我校对外汉语课程是否符合要求。首先看对外汉语专业:语言学及教学法类开设的专业课程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法、汉字教学专题、汉语词汇教学专题、汉语语法教学专题、言语交际学、学术论文写作9门,本校方案中设置而未开设的课程有汉语修辞、汉语教育改革研究2门。中外文学和文化类开设的专业课有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外国文学、比较文学、中国文化概论、外国文化与礼仪、古代文学作品欣赏、汉语写作8门,本校方案中设置而未开设的课程有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实践、现当代文学作品欣赏、当代西方小说研究、欧美文学专题、东方文学专题、海外华文文学专题、民俗学、岭南文化、东南亚文化与习俗9门。外语类必修和选修课程,有大学英语、英语口语、英语听力、英语写作、高级英语阅读、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6门课,本校方案中设置而未开设的课程有英语口译理论与实践、商务英语、专业英语3门。再看汉语言文学专业:语言学及教学法类开设的专业课程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语文教学论、学术论文写作、形式逻辑、语文教育实习指导、中学语文教材研究、训诂学、教学案例研究、语文现代文研究、朗读学、修辞学13门。本校方案中设置而未开设的课程有词汇学、音韵学、社会语言学3门。中外文学和文化类,开设的专业课有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史、外国文学、民间文学、台港文学、儿童文学、鲁迅研究、新诗研究、女性文学研究、中国古代山水诗研究、庄子散文研究、文学理论、西方现代文论、中国文学批评史、美学、应用文写作、基础写作、中国文化概论19门,本校方案中设置而未开设的课程有诗经研究、楚辞研究、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中国古代戏曲研究、东方文学、宗教文化研究、俄罗斯文学研究7门。

二、课程设置的比较分析

(一)对外汉语课程结构不合理

李铁范指出:对外汉语专业课程的设置,汉语语言学是主体和核心,教育类和文化类是重要的“两翼”[1]。综合《目录和介绍》的要求及李铁范的观点,对外汉语专业合理的课程结构应为:语言学及教学法为主体课程,文学与文化和外语类是两翼(一体两翼)。表一显示,我校对外汉语的15门必修课中有7门与汉语言文学相同,比例近1/2,其中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两门主体课的课时也少于汉语言文学,古代文学和外国文学作为两翼课程,课时远远低于汉语言文学。表3更清晰的显示出对外汉语的“一体两翼”比例失调:汉语语言学及教学法课程门数比24.3%、课时比20.2%,都低于汉语言文学同类课程的30.2%和25.1%,未能体现出语言和教学法类课程在对外汉语专业中的主体地位。而文学文化类课程门数比21.6%、课时比21.8%,远远低于汉语言文学同类课程44.2%和47.8%,使作为两翼的文学文化类课程比例过于单薄。再从对外汉语自身看,课程门数上,“一体”比例为24.3%,“两翼”为21.6%、16.2%;从课时比上看,“一体”比例为20.2%,“两翼”为21.8%、31.8%。“一体”远不丰满,“两翼”课时超过“一体”。再看我校方案中对外汉语专业开设而实际未实施的课程中,语言学及教学法有2门,而文学和文化类有9门,外语类有3门。如果加上这些课程,两翼的课程必然太臃肿,超过“一体”。而两翼中外语类开课门数远低于文学文化类,两翼之间的比例也失衡。因此,我校的对外汉语课程未能体现“一体两翼”的框架。

(二)专业实践课程单薄

在培养方案中,对外汉语的专业实践课规定7门,而实际实施的只有4门,为书法、教师口语、专业技能和毕业论文,而专业技能实际上开展的只是对学生普通话的训练,而重要的教学技能、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与对外汉语密切相关的实践课实际上没有开展。学校和学院没有创建相关实践场所、场地,没有统一安排学生进行校内外实践和毕业实习。对外汉语专业大四年级全年没有开设课程,在没有统一组织和安排的情况下,学生很难自行联系到实践资源。目前我校对外汉语专业仅有的实践是越南班学伴,从对外汉语专业中选出部分学生担任越南留学生学友。但是这种部分性参与毕竟不能顾及全部学生,没有普遍意义。表2可见,汉语言文学的专业实践全部实施,学院专门组织学生到各个单位毕业实习,教学专业技能上则有完备的微格教学等设施和教师配备。

(三)课程设置未体现渐进性和丰富性

对外汉语是汉语和外语的双结合,课程安排应按年级体现出循序渐进性,突出由浅入深的过程。一年级应以开设基础课程为主,如语音、语法、文学史、文化史、普通话口语、写作、英语口语、听力等课程。学生具备一定基础知识后,在二三年级的课程中加入具有深度和对比性、跨越性的课程,如中西文化比较、国外汉学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第二语言教育、英汉口译、商务英语等课程,并注意将基础知识和社会实际需要联系起来,辅以种类丰富的实习训练,如授课实操、授课观摩等,而我校的对外汉语基础和实践课的结合未能凸显。学校每年也招录了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地区的留学生,可以开设日语、越语、韩语等第二外语选修课,丰富英语之外的第二语言,而目前对外汉语专业二外只开设了日语,且只开设一个学期,课时少,且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实践、海外华文专题、民俗学、东南亚文化与习俗等文化类课程更是形同虚设。整体上看课程设置未能体现出循序渐进和丰富性。

(四)师资缺乏

学校目前对外汉语专业的任课教师都是中文专业教师,没有专门的对外汉语教师,给对外汉语专业学生的授课模式和方法与汉语言专业的学生没有明显区别,语言文学类课程的教材与汉语言专业也几乎一样,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存在较大的依附性。而外语类课程的教师则全部来自外语系,外语系的老师只强调外语教授,没有站在对外教学视角,缺乏对外教学视野,如不能教给学生使用外语授课技能,用外语来解释一些中外文学文化现象,表述对外汉语专业词汇和术语,使学生很难达到使用外语进行教学的水平,对专业的发展产生限制,造成了对外汉语专业学生英语水平不如英语专业学生,而中文专业知识比不上中文专业学生的尴尬处境,自然产生身份的困惑和对未来出路的迷惘。

三、对外汉语专业身份定位和方向发展的途径

(一)突出本专业特点,辨清自身身份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历史、师资、课程等方面都比较成熟,而对外汉语专业只开设三年,各方面都不成熟,师资、教材、课程同汉语言专业多有雷同,有的课程只是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的基础上增加了对外汉语教学法、语言学等课程,有的课程则是汉语加外语的简单叠加,造成了对外汉语学生的身份模糊感。要辨清自身的专业身份,必须在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改革,课程比例应凸显“一体两翼”结构,授课内容应区别于汉语言文学专业,针对对外汉语学生的需求。对外汉语受众对象是外国人,如在同样讲授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等课程时,应针对外国人学习汉语过程中易出现的语法问题讲授,如外国人多数对虚词的使用易于出现错误,授课就应该多举实例,总结规律,对外国学生在语法、语言学习方面的错误进行归类研究,让学生了解外国人的语法障碍,以便日后教学能有的放矢,使教学理论更好与实践结合,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到本专业的独特性和专业实力,明晰专业身份。

(二)培养实践型和社会型人才

我校对外汉语专业的实践课程并未实施,没有固定的见习、实习基地,学生得不到实践技能的锻炼。应该加大力度建立一批实习基地,增加资金投入,加强与外企、公司的联系。扩展学生与留学生接触,给留学生授课的机会,尽量并选派学生到海外实习、交流。结合我校教学方案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学术型人才的目标,应在社会型和创新型人才能力培养上下功夫,构建学生汉语、外语、文化、文学、教育等综合学科知识结构和应用技能的整体性,整合优势资源,让学生既能走向社会实地教学和开展交流,又能承担研究工作,有创新意识。与汉语言文学专业比较,对外汉语还应突出国际化和对外性视域,增强外向性联系,向着“教学语言国际化,教学内容国际化,教师资源国际化,服务对象国际化来形成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与国际化竞争力。[2]”这样培养出来的对外汉语人才才能真正成为实践性、社会性、创新型人才。

(三)引进优秀师资

我校对外汉语师资的引进迫在眉睫,师资决定了课程的质量和特色。应该引进和聘请对外汉语专业教师,尤其是高职称教师,以及有实际跨文化交流和教学经验的教师和学者,开发国内国际资源,增强与国内同类院校的交流,并聘请优秀外教授课。招收更多留学生,让学生参与到教授留学生的授课实践中,与留学生多交流。另外,还应结合我校人文和地理历史特征,发掘地方高校特色文化,作为选修课程,如砚文化,潮汕文化,旅游文化,龙母文化,聘请这方面的教师、学者担任对外汉语学生的课外文化指导教师。还应适应世界上汉学热的潮流,开设一些国学、国际汉语学等语言文化类选修课,聘请知名的客座教授来讲座,组织本校的教授博士讲坛,以优秀的师资从语言、文化、教学各方面促进学生的培养。

(四)努力建设双语教学团队

英汉学术论文第3篇

关键词:《牡丹亭》;术语;特点;方法

中图分类号:I0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1-0261-02

翻译是一项对于语言进行操作的工作(Catford,1991),而术语是人类科学知识在语言中的结晶(冯志伟,1997)。据1987年的统计,翻译全部时间的75%是花在术语翻译上(Гринёв,2008,见郑述谱,2012)。出色的翻译,必然要处理好原文中的术语。国内外语类15种核心期刊(2000-2011年)发表的有关术语翻译研究的文章在整体上呈现递增的趋势,但文学术语翻译研究备受冷落现象极其明显(陈智淦,王育烽,2013)。随着《牡丹亭》走向世界,国内外学者对其的研究愈加深入,他们之间的交流不畅就愈加明显。目前西方译者对国外《牡丹亭》研究论著汉译并不多见,国内也只有2013年徐永明和陈p沅合作出版的《英语世界的汤显祖研究论著选择》(译文集)等少量实践。为了促进国内外学者对汉学研究的交流,笔者选用西方汉学家白芝的《牡丹亭》英译本(第一版)序言为研究题材,探讨国外汉学研究论著中的术语汉译。

一、术语的定义和术语类型的特点

1.术语的定义。加拿大学者Rondeau(1985)认为:所谓“术语”在本质上就是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所定义的语言符号,由能指和所指组成的语言统一体。英国术语学家Sager(2004)认为:术语可表示构成某一特定学科领域的知识空间定概念实体、属性、活动或结构关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0112―959术语工作、原则与方法规定:术语是专业领域中概念的语言指称。从以上术语的定义可以看出,任何一个专业领域的文章都会涉及到该专业领域特有的概念,这些概念的语言指称往往是由特定的语言词汇(即:该专业的术语)来表达的。

2.文学评论术语特点。汉学家白芝所译的《牡丹亭》(第一版)著的序言涉及了大量文学评论术语,这些文学评论术语由浅及深,涵盖层次广泛,涉及修辞、题材以及理论三个层面。例如:修辞层面:metaphor(暗喻),pun(双关)等;题材层面:autobiography(自传),Romantic comedy(浪漫喜剧)等;理论层面:the new humane currents of thought(人文主义新思潮),transcendent(超验精神)等。

3.戏剧术语特点。《牡丹亭》中不乏大量戏剧术语,在翻译过程中,笔者发现:这些戏剧术语大多具有多义性。根据《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四版)(1997),“scene”有7种含义。而原文中多次出现scene,其中两句分别如下:句1.This style favored a play,or rather opera,of great length,with a large cast and many scenes,offering a kind of cavalcade effect as shifting groups of players paraded and sang their way through the leisurely days of some protracted celebration.句2.The mysteries of love can never cloy when they are constantly being shot through,by the cheeky flower lad who propositions Spring Fragrance in scene 9.在以上两句中,均出现了戏剧术语“scene”,但结合语境,句1中“scene”译为“场景”,句2中“scene”译为“出”。虽是同一戏剧术语,但前后的译文却因语境不同拥有了不同的含义。

4.典籍中的术语特点。典籍中的术语种类繁多,官号职称、机构、纪年方式、事件、人物谥号以及典籍文献名称等,均是典籍中的常见术语。该类术语拥有丰富的中国元素,仅依据字面直译,往往难以理解,所以需要搜集大量相关史料证据予以辅助翻译,并对翻译结果进行佐证。例如:原文:He never again reached higher rank than district magistrate,and in his late forties he retired into private life.根据《汉英政治法律词典》(2002),术语“district magistrate”指“令长”。而查阅《前四史职官词典》(2003),“令长”是县令、县长的合称。《汉书・百官公卿表上》记载:“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万户以上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减万户为长,秩五百石至三百石。”由此可知,术语“district magistrate”指的是一个县的管理者。可前四史涉及的历史是西晋以前,结合上下文这里指的是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的官职。那明代一县之长如何称呼呢?根据《大学历史词典》(1988):知县,官名。明代始正式称知县,为一县的行政长官。所以,术语“districtmagistrate”翻译成“知县”最为恰当。

二、术语的翻译方法

1.阅读相关文学作品及文学评论确定术语含义。茅盾(1984)曾说过:“文学的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要实现翻译的“信达雅”,就需透过原作的语言外形,真正把握其精神。笔者研读了相关文学作品――原版《牡丹亭》,熟悉了故事情节,这对术语“The interrupted Dream”(惊梦),“The Schoolroom”(私塾)等翻译有很大的帮助。其次,笔者翻阅了大量的相关文学评论,了解了文学评论界对《牡丹亭》的百家之说,这对术语“opera”(歌剧),“collection of storytellers tales”(话本集)等翻译大有裨益。

2.利用相关资源查找和验证术语翻译,①利用词典、相关书籍等纸质资源。各类词典、书籍等纸质资源给游走于两种语言之间的译者打开了一条术语翻译最为简洁的道路。白芝的《牡丹亭》英译本(第一版)序言涉及了文学评论、戏剧以及典籍三个领域。对这三个领域专业词典、相关书籍等纸质资源的利用,让笔者术语翻译的准确性得以提升。利用这些资源,笔者确定了districtmagistrate(知县),Roman comedy(罗马戏剧),Southern style of drama(南戏)等术语。districtmagistrate(知县)已经在上面予以分析。现以southern style of drama(南戏)为例。原文:In Tang Xianzu's day the Southern style of drama was at its peak of popularity. This style favored a play,or rather opera,of great length,with a large cast and many scenes.根据语境分析,此处Southern style of drama在汤显祖生活的年代处于鼎盛,而且此剧种以长篇戏剧为主。《中国典籍英译》中写道:“南戏剧本一般为长篇……明代初叶,在北曲杂剧衰落的时期,南戏却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汪榕培 王宏,2009:140)。根据纸质资料查阅到的数据,笔者选择直译翻译为“南戏”。②利用数据库、网络搜索工具等网络资源。数据库、网络搜索工具等网络资源让信息传递更快,共享范围更广,帮助译者提高翻译速度和准确性。针对研究文本的翻译,数据库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数据库的容量固然大,但其术语总量是有限的,且不能及时吸纳新术语。网络搜索工具则弥补了这个不足。例如:原句:He passed the metropolitan examinations(though Liu Mengmei’s Prize Candidacy eluded him)at the age of thirty-three and began his career as dramatist during a spell of service in Nanking,when,as a secretary under the Board of Ceremonies,his duties were less than all-consuming.根据语境术语“secretary under the Board of Ceremonies”是汤显祖在南京时的任职名称,运用搜索引擎查询“汤显祖”。结果:34岁中进士,在南京先后任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和礼部祠祭司主事。运用搜索引擎分别查询“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礼部祠祭司主事”,结果:“太常寺博士”(官名)。清代太常寺属官之一,额设三人(满洲、汉军、汉各一人),秩正七品;“詹事府”:詹事府是掌管皇后、太子家族(东宫)事务的机构;“明朝礼部”:……正统六年增设仪制、祠祭二司主事各一人。最后,结合术语的字面意思,可以断定术语“secretary under the Board of Ceremonies”是“礼部祠祭司主事”。

在“中国热”席卷全球的当下,西方有越来越多的汉学家和专业学者投入到了对汉学的研究中。针对中西汉学研究交流不畅问题,笔者通过对白芝的《牡丹亭》英译本(第一版)序言中的术语汉译的分析,以期待更多高质量的国外汉学论著汉译本的问世,从而为中国汉学评论领域引进更多新鲜的理念和观点。同时让中国该领域的研究学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汉学作品,并对西方的理念及观点去粗取精,完善自己的观点,最终帮助国内学者塑造一个全面、跨学科、多角度的汉学评论领域。

参考文献:

英汉学术论文第4篇

关键词: 中医汉语;长句;特点;翻译方法

一、前言

中医英译历史悠久,至今已有三百余年。17世纪到19世纪末,中医药学传播到了西方。其间,先后翻译了156部有关中医药的书籍,针灸学占63部。其中54部为英译,其他为拉丁语、法语、德语、荷兰语、意大利语、俄语译著,而且译者均为欧洲人,大部分是来华的传教士。[1]近年来,中医在国内国际地位日益提升,为满足专业学习、对外交流及业界研究的需要,中医汉语英译也越来越多地受到重视。作为中医英译的研究重点之一,中医长句的英译至关重要。现阶段中医英译的研究集中在术语翻译层面,对中医长句的英译缺乏系统研究。尽管有很多中医典籍,如《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伤寒论》等都有了完整的英译版本,且目前许多中医教材均为中英文对照版本,但由于缺乏中医汉语英译句子层面的研究,翻译质量参差不齐。本文从中医汉语长句语言、属性、内部结构和逻辑等方面出发,总结出中医汉语长句的特点,并由此提出中医汉语长句英译的方法。

二、中医汉语长句特点

汉语长句是指字数较多,结构较为复杂,语义层次多、梯级多的句子。由于汉语更加注重意合,因此汉语长句具有结构松散但意义紧密相连的特点。同时,汉语长句的主谓关系难以确定,断句的灵活性较大,这些都加大了汉语长句翻译的难度。中医语言因其理论与学科描述的独特性,长难句现象屡见不鲜。[2]通过对中医汉语长句的语言、属性、内部结构和逻辑等方面进行研究,笔者总结出中医汉语长句的如下突出特点:使用古汉语;中医文献属于科技文献,多用术语,长句信息量大;分句短小,句与句之间逻辑关系不明显。

中医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智慧的传承及发扬的表现形式之一。因此,中医汉语句子的最大特点就是大量使用古汉语,如频繁使用助词“之”、三字格、四字格等等。

按照中国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名词,中医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由此可见,中医文献属于科技文献,其语言具有严谨、精确、平实、规范的特点,多用中医术语,中医汉语长句信息量大。

中医汉语长句多用古汉语及中医术语,语言简洁,分句短小。对于由许多短句构成的中医长句来说,语言浓缩,句子容量大是一大特点。同时,由于汉语重意合、句式结构松散,因此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通常不是很明显。汉语的很多句子常含有多个短句并有大量的动词和定、状、补等成分,起、承、转、合等逻辑关系蕴涵于字里行间,这些特点直接导致了在中医汉语中存在着大量语义和结构都较为复杂的句子。

三、中医汉语长句英译方法

翻译的过程就是在源语言和目标语之间建立一种对等关系。任何将源语言转换为目标语的过程通常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原文理解、译文表达、校验修正。中医汉语长句翻译同样如此。

在原文理解的时候,译者需要做好如下几点:整体把握句子所表达的主题和涵义;仔细分析句子的结构,寻找句子内部各个层次的逻辑关系;准确划分句子的各个成分,分清句子的主语和谓语;合理按照意群断句,以帮助整体理解;弄清中医术语所表达的涵义;调整词序、语序,用简单、逻辑关系明显的现代汉语将原文意思准确体现出来。

译文表达是在原文理解的基础上,按照英文表达和阅读习惯,将已经准备在脑海里的现代汉语用恰当的英语表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英语语言注重形合,因此在表现源语言中复杂逻辑关系的时候,应使用适当的连词将各个分层句子有机结合,切忌独立表达致使句式特别松散;中医术语通常有固定的英文表达,不能按照字面的意思简单将其用英文表达;不可盲目追求用一个英文长句子来表达中医汉语长句的全部意思,要合理断句。

中医汉语长句英译后的校验修正注重的是对句子整体意思的把握。当然,这并不是说对细节的检查不重要。只有踏踏实实做好以上的每一步,才能够出色地将中医汉语长句所表达的意义完整、准确地呈现给目标语读者。中医汉语长句的特点决定了在其翻译过程中,每一个步骤都对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基于上述对中医翻译过程的研究,本文提出中医汉语长句的如下六种翻译方法:断句法、主从区分法、转句法、插入法、倒置法、顺译法。

1、 断句法

断句法是指根据意群和逻辑关系,将一个长句译成两句或者更多的句子。汉语长句英译时,合理断句才能更好地实现双语之间的转换。汉语长句多为复句,有时需要断作几句来译,才能使意思明确,结构清楚,从而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因此,断句法有助于使译文简洁,表达有力。由于汉语的句子结构比较松散,而且句内逻辑关系往往不是很明显,但长句内的小句都表示一个完整的意义,可以独立成句。在汉语长句译成英语时,首先应分析小句之间的关系,区分是主次关系还是平行关系,再对各个小句进行语义上的拆分,拆分的角度一般是按照话题、意群断句,根据各小句的话题和意群的不同,分为两个或更多的句子。

断句法在中医英语翻译中比较常见,为了准确表达原文传递出来的表层和深层的独特意义,断句时要理清句子各层逻辑关系;要综合分析原句内涵,找准拆分点,并按照英语表达习惯进行语序的调整。

例1 朱丹溪倡“相火论”a,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b,治病以滋阴降火为主c,后世称他为养阴派d。

Zhu Danxi laid great emphasis on the “theory of ministerial fire”, suggesting that “yang is often abundant while yin is frequently insufficient”. So in treating diseases, he mainly concentrated on nourishing yin and reducing fire. For this reason, the school initiated by him was regarded as the “yin-nourishing school”.

例1中小句a和b间含有顺承关系,而小句b和c为因果关系,小句d又是前面a、b、c三句的结果。因此在断句时,两个断句点分别在b、c之间和c、d之间,把b译成a的伴随状语从句,同时增加表示原因的so和for this reason,将原来汉语中隐藏的逻辑关系体现出来。

2、主从区分法

主从区分法是指通过综合分析汉语长句中小句间的逻辑关系,来判断小句的主从地位,从而将其处理成英语中的从句或从属关系的表达方式。汉语的“意合”决定了其少用甚至不用关联词的特点,各个小句之间的逻辑关系通常是通过小句的先后顺序来表示。汉语中动词时常出现,单从形式上看,多体现为并列,很难看出小句间的主从、偏正等逻辑关系。汉语长句中为主的小句是正句,通常用英语限定式动词结构来表达;从属性质的小句是偏句,可使用非限定式动词短语或介词短语来翻译,或增译从属关联词或将其处理成从句。

例2 中医药学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a,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b,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c。

The idea of organic wholeness plays a dominant rol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hich, physiologically and pathologically based on the states of the viscera and channels, is mainly characterized by treatment according to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例2中各小句意思环环相扣,无法将其突然断句,因此采用主从区分法将其翻译成一个英文长句,即定语从句,用连接词which连接。具体来说,小句a是正句,可译为英语的主句;小句b和c都是偏句,但若将其译成并列的从句则过于冗长,因此译文将小句b处理成非限定式动词短语,而将小句c处理成了从句。

3、转句法

转句法是指在源语言和目标语言间进行句法的转换,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由于汉英两种语言的句法结构不同,在翻译时,译者经常需要将词性、句型进行转换,或者将句子拆分和整合。有些时候,在不影响原文意思的情况下,转句要根据情况进行适当的省略或者扩充。

例3 张仲景(约150—219)的《伤寒杂病论》成书于东汉末年,如其书名所示,书中包括了内外两方面疾病的药物治疗方法。

Shang Han Za Bing Lun (Treatise on Cold Diseases and Miscellaneous Diseases) was compiled by Zhang Zhong Jing (about 150—219 AD) in the late Eastern Han Dynasty. This book deals with two kinds of diseases.

例3中 “成书于东汉末年”为谓语,而译文则将其处理成时间状语in the late Eastern Han Dynasty。

4、插入法

插入法是指把难以处理的句子成分用破折号、括号或前后逗号插入译句中。[3]在汉语长句英译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碰到一些很难处理的用于解释说明的句子,这时,就需要按照英文表达习惯,将这部分内容用同位语、插入语或定语从句的形式插入到译文当中。在中医汉语长句的英译中,这种插入法时有出现。

例4 中国医药学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是我国优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the Chinese culture with a history of thousands of years, was established on the basis of the experience of the Chinese people in dealing with diseases.

由于例4中有三个并列的谓语成分,若直译则过于冗长,因此将第一个和最后一个谓语成分合并处理成插入的同位语,使译文简洁明了。

5、倒置法

倒置法是指按照目标语的表达习惯重新组织和排列句子的语序。在汉语中,定语修饰语和状语修饰语往往位于被修饰语之前;而英语则相反。汉语构句时注重逻辑关系,前因后果、时间先后等关系体现明显;而英语句子的排列相对灵活。因此在把汉语长句译成英文时,为了更好地突出句子主体并达到符合目标语读者阅读习惯的目的,需要调整语序。

例5 刘完素以火立论,倡“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生火”之说,用药以寒凉为主,后世称他为寒凉派。

The school represented by Liu Wansu was called “cold and cool school” by the later generations because he revealed the causes of diseases according to fire, and therefore advocating the ideas that “all pathogenic factors are exclusively transformed from fire” and “extreme changes of the five emotions will inevitably lead to fire”. Besides, clinically he mainly used herbs cold and cool in nature to treat diseases.

例5在英译的时候,为突出“后世称他为寒凉派”而将其处理成主句,其余部分处理成because引导的原因状语从句。

6、顺译法

由于中国人和英美人在思维上还存在一些共性,所以有时可以使用顺译法进行翻译—按照汉语原来的句子顺序翻译,并保留长句的形式[3]。

例6 它一方面用当代的先进哲学思想为指导a,从而推动了医学科学的发展b,另一方面又在医学科学发展的基础上c,丰富和提高了哲学理论d。

With the adoption of philosophical ideas then, the theory of medicine was systematiz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ine, the doctrine of philosophy was enriched.

因例6中小句a和b是顺承关系,小句c和d亦然,而小句a、b和c、d之间属于并列关系,不存在更加复杂的逻辑关系,因此可按照原文的逻辑顺序进行顺译。同时,由于缺乏上下文信息,若直译主语“它”会指代不明确,译文巧妙使用被动语态,避免提到“它”,而且体现出科技文献的严谨和简洁。

四、结语

通过对中医汉语长句的研究,可知此类句子在英译过程中需要对原文进行仔细、周密的分析,理清分句间的逻辑关系,并在译文表达的时候使用符合英语读者阅读习惯的语言进行处理。因此,在进行中医汉语长句英译的时候,只有挑选合适的方法,或将几种方法综合利用,才能够达到最终准确翻译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朝辉, 吕学铣, 呼素华. 中医药翻译的历史、现状及其任务[J]. 中国科技翻译, 1995(8): 43-47.

[2]赵丽梅. 中医长难句的特点及其英译法[J]. 广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0: 122-123.

英汉学术论文第5篇

20世纪末期中国语言学领域的一些人头脑中出现两种比较悲观的认识:第一,汉字改革失败了;第二,确认汉语的词失败了。下面专门针对与第二认识相关的“词”和“字”的理论问题进行讨论。

一方面,词以及跟词有关的词性等问题在20世纪已经引起高度重视,[2]而且相应引起对词和语素(在汉语中一般用一个字记录一个语素)的明确区分的重视。[1]另一方面混淆词和字的人还不少。黄河清等写的一本书在中国内地出版用了术语“词、词典、词组、词义”等,可是在中国台湾重新出版的时候,出版者却违背作者的原意,把这些术语“翻译”成了“字、字典、字组、字义”等,语素“词”全部强行改换成“字”。[3]李赋宁说“以上借字大多数是名词”。[5]不仅语言实践中出现混淆词和字的现象,在语言理论中也出现这种现象。20世纪和21世纪交界时期新出版了两本语言学概论教材。第一本是徐通锵著作的《基础语言学教程》[12](以下简称《教程》)。第二本是胡明扬主编的《语言学概论》[3](以下简称《概论》)。《教程》是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教材系列中的教材,作者是北京大学教授。《概论》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材,主编是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它们都将对21世纪的语言理论的普及产生重要作用。

然而,它们在解决“词”和“字”这个语言理论问题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教程》作者完全抛弃自己与叶蜚声合作的《语言学纲要》[13]的有关观点,“冒险”超越公认的研究成果(《教程》序言第3页),否定汉语的基本单位是“词”的结论,而认为汉语的基本单位是“字”。

《概论》比较好地继承了“词是语言的基本单位”这个语言的普遍理论。但是,对于什么是“字”,以及“字”和“字母”、“词”到底是什么关系仍然没有清楚地进行论述。

“词”和“字”这个20世纪已经基本解决的语言问题,又被带到了21世纪,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因为“词”和“字”从表面上只是一个术语的区别,“实际上涉及到语言理论和研究方法”(《教程》第35页),甚至影响语言的发展。其中关于“字母”和“字”的问题是普通文字学中“最基本的问题”[10]。我们希望跟字和词有关的问题能够进一步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形成学术讨论的活跃气氛。正确认识它们,对语言及其文字的研究和应用也非常有意义。

2.《教程》中的“词”和“字”

《教程》认为英语那样的语言的基本结构单位是“词”和“句子”,而汉语的基本结构单位是“字”。这是对汉语认识的一种倒退。

《教程》一方面认为英语的“word”翻译成汉语叫做“词”(《教程》第29页),另一方面又把英语的“I,sway,why,bye-bye”跟汉语的“爱,岁,外,拜拜”都当做由相近音素的构成的“字”(《教程》第29页)。这不是明显地把“词”换成了“字”的说法吗?

为了证明“字”在汉语中的基本地位,《教程》提出语言的基本结构单位的3个特点:现成性,离散性或者封闭性,心理现实性。这3个特点除了离散性或者封闭性,都是在强调“语言社团直觉的回答一般都是正确的”(《教程》第33页)这个“直觉”性质的观点。而且从“一个字一个字慢慢说”、“字正腔圆”、“你敢说一个‘不’字”等说法中,确认“字”是汉语的基本单位。(《教程》第33页)可是,我们也可以说“革命人民的字典中没有‘屈服’这个字”[15]。“屈服”明明是两个字,怎么是一个字?这不是又从直觉上否认了《教程》确认的“字”的存在?

其实直觉往往与科学可能产生矛盾。例如,直觉告诉我们:太阳跟着地球转动;火车窗户外面的风景在运动而火车没有运动。可是,这些都是跟事实相反的错误感觉。周有光用事实驳斥了语言类型决定文字类型的错误直觉,说明宗教等文化的传播决定语言选择文字类型。[16]这说明直觉不可靠。

《教程》认为英语的基本结构单位有“词”和“句子”两种,句子是“最大的语法结构单位”,是“最小”的“表述单位”(《教程》第22页)。其实,句子不一定比词大,词不一定比语素大,例如“Home?”是一个句子,用一个词、一个语素充当。可见,句子、词、语素是性质不同,不是大小不同的语言结构单位。只有句组、词组、语素组才能分别与句子、词、语素构成必然的大小关系。

《教程》认为英语的句子虽然是临时组织的,但是句子中由主语和谓语两根柱子支撑的框架是现成的、封闭的。所以英语句子也是基本的结构单位。这会带来两个矛盾的问题:第一,汉语的句子为什么不是这样?第二,英语的词组为什么不是这样?

《教程》说英语的“语素,直到20世纪初期才引起语言学家的关注,至于一般的人只知道有词,而不知道有语素。”(《教程》第28页)其实,汉语中的“词”也是这个时期得到关注的。1907年章士钊《中等国文典》第1页说“一字可为一词,而一词不必为一字。”如果使用汉语的一般人不知道有词,就像《教程》第31页说的:“老百姓怎能有办法把词找出来!”,因而否认汉语存在词;那么使用英语的一般人不知道有语素,是否要否认英语存在语素呢?

强调英语的“词”是现成的,汉语的“字”是现成的。这正好说明两种语言在书写习惯上的不同。因为英语等语言普遍把词作为书写单位,不仅有字之间的排列距离,而且有更大的词的排列距离,而汉语的书写中只有字的排列距离。熟悉书面语的人各自习惯地加强了自己对“词”和“字”的注意,从而忽视了对其他单位的注意。

其实,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对于那些不懂得书面语,我们叫做文盲的人来说,他们恐怕既不知道什么是“词”,也不知道什么是“字”,他们只知道自己说的和听的话语。如果都按照一般人的直觉去认识语言,那还有什么语言科学呢?况且科学的普及可以改变一般人的直觉。我们不能让错误的直觉来改变科学。

《教程》拿“游泳”这样的特殊的离合词来否定汉语的“词”的存在。可是“什么”、“桌子”、“国家”等等,是不能够否定的。即使在英语中,“词”也是一个习惯认识问题,有些从词组变化来的词,首先在中间用短线条连接,然后才逐渐取消连接的线条。有些意义上是一个整体的熟语,因为是明显不同的词固定组合的,仍然分开成不同的词书写。

《教程》中说的“字”其实是文字单位“字”记录的语言单位,是汉语的书面语素。因为汉字是语素文字,汉字的“字”基本上记录语素的。可是,《教程》又否定自己认定的“字”是“语素”,说“字相当于印欧系语言的词,而不是语素”;因为语素不是声音和意义关联的基础,“无法与概念相联系”(《教程》第34页)。其实语素分成词语素和不成词语素。只有不成词语素才不跟概念发生直接联系。然而在现代汉语中的“字”记录的对象,在许多情况下属于这种不能能够单独做词用的语素。

可是,汉语的“字”不是有很多都是这样的不成词语素吗?例如“金子”这个词中的字“金”和“子”不是分别与概念发生联系的,为什么不叫做语素,而叫做与英语“词”相当的“字”?《教程》说“‘文字’这个字组有两个意思”(《教程》第370页)。那么“文字”中的“文”和“字”是合作表达一个概念,还是分工表示两个概念?

因此,《教程》认为汉语形成“1个字·1个音节·1个概念”的“结构格局”(《教程》第33页),这个结论不可靠,也不明白。第一,一个字记录的语言单位不一定对应一个概念。对应一个概念的字,只是适合汉语中的单音节单语素的词。单音节单语素的词在古代汉语中比较多,所以《教程》说“五言诗、七言诗、万言书中的‘言’说的都是字”(《教程》第33页)。第二,一个字记录的语言单位也不一定对应一个音节。例如“花儿”是两个字记录一个音节,“氵里”是一个字对应两个音节。第三,在没有文字以前的汉语中,没有字,也就没有“1个字”跟“1个音节·1个概念”的口语单位形成“结构格局”,除非一定把“语素”叫做“字”。第四,在“1个字·1个音节·1个概念”的“结构格局”中“字”,不知道到底是“文字”单位,还是“语言”单位。

《教程》一方面说汉语的“字”与英语的“词”相当,一方面在谈文字的时候又把英语的书面词形叫做“字”,说英语的“book”是“通过字母的拼合书写出来的字”,“英语的字属于文字范畴,语言学可以不研究”,汉语的字既是文字范畴单位,又是语言范畴的单位。(《教程》第372页)为什么要把不同性质的单位都叫做“字”?为什么不能把汉语的文字范畴的“字”和语言范畴的“字”用不同术语区分开来?好像都是为了照顾老百姓的直觉说法。

至于《教程》认为“浅”是形旁“水”和声旁“戋(小)”的意义交叉的结果(《教程》第105页),把字的结构当作词的结构的错误,我们在另外的文章中进行了详细分析。

3.《概论》中的“词”和“字”

《概论》跟《教程》有方向上的不同。但是,我们在肯定《概论》的方向的同时,也想指出它在字和词的关系上存在的一些不明确的地方,以便能够对这个问题有一个彻底的认识。

《概论》虽然用了“字”这个术语,但是始终没有解释什么是“字”。而且《概论》试图回避用“字”这个术语,采用“字符”的术语来代替。于是,又陷入了“字符”一个术语涉及“字”和“部件”、“字组”3个概念的混淆中。

《概论》首先用“字符”表示文字中的最小又自由的基本单位“字”这个概念。它意识到汉语“字”和英语“字母”的相同性质。例如,“无论哪种语言,字(外语是字母,汉语中是汉字)是文字单位”。(《概论》第108页)即使采用“字符”术语,还是意识到了。例如“‘字符’也就是文字符号,是文字的最基本的单位”,例如“汉字的‘字’和拼音文字的字母”。(《概论》第242页)

用“文字符号”或者“字符”表示“字”的概念,可以避免对“字”的一些传统误解,但是又会带来几个问题:第一,为什么没有把语音中的音节叫做“语音符号”?符号属于语言,是形式和内容结合的实体单位。音乐上的音符也是形式和内容结合的视觉符号。而“文字”应该是书面语言符号的形式,如同口语符号的形式是“语音”,因为“书面语是用文字书写下来的语言”(《概论》第148页)。因此这里的“文字符号”实际上指“书面语言符号”。第二,“字符”虽然统一了“字”和“字母”的术语分离的现状,但是,与下面的“部件”、“字组”的含义又发生矛盾。

《概论》又用“字符”表示形体结构复杂的字内部的“部件”这个概念。它把“字符”跟语言单位的声音和意义的不同的直接联系分为“意符”、“音符”、“记号”。(《概论》第242页)这里的“字符”实际上是指不同的“部件”。然而,“部件”对于“字”,就像“声母、韵母”对于“音节”的关系。“部件”可以单独构成单纯的“字”,可以合作构成复合的“字”,如同语素可以构成单纯词和复合词。

《概论》把“单纯字”和“复合字”分别叫做“单纯字符”和“复合字符”,说“复合字符是由单纯字符组合而成的字符”(《概论》第244页)。这就好比说“复合词是由单纯词组合的词”。所以,“字符”有时指“部件”,有时指“字”。其实,应该说“复合字是由多于一个的部件构成的字”。

《概论》又用“字符”表示为了记录一定语言单位的需要用字组合起来的文字单位“字组”。它把英语的“sh”、德语的“sch”当做一个“复合字符”(《概论》第244页)。“sh”、“sch”应该是用“字组”记录一个音素,如同汉语用“花儿”一个字组记录一个音节,用“sky”一个字组记录英语的一个词。这跟前面说的“字母”和“字”的相同地位又造成矛盾,而且跟教材说的有人错误地把表音字中记录一个词的“字组”和表意字中记录一个语素的“字”等同起来(《概论》第248页),也发生矛盾。

语素文字不一定每个语素都用一个字记录,音素文字也不一定每个音素都用一个字记录,虽然它们在理论上在主体事实上分别是这样记录,但是不排除为了经济原则和特殊需要出现记录功能的例外。判断一个文字单位是不是独立的字,主要看书写中是否最小又自由[9],而不需要看是否一定单独对应一个语言单位。我们为什么不会把“花儿”当做一个“复合字符”?因为用来书写这个音节的视觉形式是明显的两个自由的文字单位。同样“sch”也是3个自由的视觉单位合作书写一个音素。

《概论》虽然在上面论述中在一定程度上混淆了语言单位和文字单位。但是,它对于混淆文字和语言等关系的一些错误观点进行了明确的批评,是语言学概论教材中的一个巨大进步。例如,有人看到古代汉字一个字基本记录一个词,就以为现代汉字也是词文字;有人看到汉字记录的语素在语音形式上是一个音节,就说汉字也是音节文字;有人把通过语音表达意义的文字跟直接表达意义的图画等同起来,说汉字是怎么神奇[14]有人把记录英语词的“字母组合”,跟汉语的“字”等同,把英语文字的“字母”跟汉语文字的“部件”或者“笔画”等同;有人把文字的篇幅长短当做判断语言的繁琐和精练的标准;有人把汉语的“字”当做“词”,说汉语词汇贫乏;有人把汉语的“字”当做“语素”,说“字”构造“词”。这些观点,《概论》都进行了有力的批评(《概论》第246页,第249页)。

但是,《概论》说到,把现代汉语的词语跟书写它们的字等同起来,使人错误地觉得“汉语就那么三四千个单词。其实,《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一共有3500个字,不等于3500个词。这就跟有人误认为西方语言只有26个‘字’一样荒唐。”(《概论》第249页)这就有些矛盾了。前面认为汉语的“字”跟英语的“字母”都是“字符”,可是这里又不把英语的26个字母当做26个“字”。如果既不能把字母当做笔画、部件,又不能把字母当做字,那么字母还有什么身份可以选择呢?

4.“词”和“字”的语言地位

汉语中有没有“词”?英语有没有“字”?人类语言中有没有普遍存在的“词”和“字”?有!20世纪以来的中国语言学者不仅进行了许多零散的理论探讨,而且产生《现代汉语词典》那样的实践性成果,把词意识引进了汉语教学,特别是对外汉语教学。彭泽润[6][7]、司玉英[10]等还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探讨。

有个人的名字用了一个由“王”和“敖”两个部件左右结构的罕见字,在报纸上可以临时创造这个字,在电子报纸上只能用两个字加引号写成“王敖”的方式来表示,到了银行办理储蓄业务,就无法在电脑中找到这个字。[11]

《概论》第244页说“……是分音节书写,还是分词书写,这些就是字符的书写规则”。《概论》这样把文字的书写规则分为“分音节书写”和“分词书写”两种方式,也是普通文字理论的巨大进步。这说明语言学概论教材已经开始更多地注意到:英语按照词书写口语的特点,跟汉语的书写不同。这是非常可喜的事情。尽管《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1985年公布10多年了,尽管英语一直按照词书写,然而,由于有些人把英语的书面“词”跟汉语的“字”错误地等同起来,所以一直对这种区别视而不见。

但是“分音节书写”正如把汉字当做音节文字是错误的一样,它没有从文字本身看问题,应该是“分字书写”。例如“花儿”是一个音节,分成两个字写,不能说是“分音节书写”。

任何文字必须首先分字书写,然后进一步决定是否分词书写。这样根据文字单位的书写距离可以分为“字距”和“词距”,从而形成人类文字书写语言的两种基本方式:“字式书写”(分字书写)和“词式书写”[8](分词书写)。像现代多数语言的书写一样,英语书写既有“字距”又有“词距”。汉语用拼音书写也是这样,国家因此制定了《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但是汉语用汉字书写到目前为止,除了标题、广告等特殊处理的需要,一般只有单纯的“字距”。把英语的词距错误地理解成汉语的字距,从而把英语的字组记录的书面词和汉语的字记录的书面语素错误地等同起来。这就是人们经常把英语的“字组”或者“书面词”,跟汉语的“字”或者“书面语素”等同起来的原因。

我们应该明确:“词”是最小又自由的形式和内容结合的静态备用的语言实体单位;“字”是最小又自由的视觉形式的备用的语言形式单位;“音节”是最小又自由的听觉形式的备用的语言形式单位。可以通过下面的语言结构图形更加系统的看到它们的相同特点和不同特点。平面之间有内容和形式上的区别,“字”属于视觉形式平面,词属于形式结合内容的实体平面。不同层次之间不是数量上的大小区别,而是在同一平面中性质不同的单位,“字”和“词”在层次关系上都是“最小又自由”的静态层次。“单位”是可以从形式上切分的,“特征”一从对比中发现的。因此,不能把“语义特征”当做最小的语义单位,正如不能把“语音特征”当做最小的语音单位。

参考文献

[1]程荣.《汉语辞书中词性标注引发的相关问题》[J].北京:《中国语文》,1999,(3).

[2]郭锐.《语文词典的词性标注问题》[J].北京:《中国语文》,1999,(2).

[3]胡明扬主编.《语言学概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0.

[4]黄河清.《Dictionary和“字典”、“词典”、“辞典”》[J].香港:《语文建设通讯》,2001,(67).

[5]李赋宁.《英语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6]彭泽润.《字母和字是同级单位》[J].南宁:《阅读和写作》,1988,(3).

[7]彭泽润.《普通文字学中的“字”以及有关理论问题》[J].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94,(1).

[8]彭泽润.《汉语拼音正词法和汉语的词式书写》[J].北京:《语文建设》,1998(2).

[9]彭泽润、李葆嘉主编.《语言理论》[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0.214.

[10]司玉英.《文字学理论中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字母”与“字”的关系》[J].延边:《汉语学习》,2001,(4).

[11]王有卫.《汉字到了该定形的时候了》[J].香港:《语言建设通讯》,2001,(67):4.

[12]徐通锵.《基础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3]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

[14]袁晓园.《汉字的优点与语言文字理论》[A].《汉字问题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

北京:语文出版社,1988.272.

英汉学术论文第6篇

〔关键词〕法律学术论文;英汉对比;引言;体裁;语步

〔中图分类号〕H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769(2013)02-0203-06

一、 引言

随着对外开放的领域拓展和程度加深,中国与国际法律界的交流与日俱增,相应地,学术论文也成为中外法律界探讨各种热点问题、交流信息、完善法律制度、解决法律争端的重要途径。就一定层面来看,要让我国法律研究走向世界,得到国际学术界同行的认可并占有一席之地,当务之急是在国际重要的学术刊物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因此,了解中英文法律论文的写作差异,掌握英文法律学术论文写作规范是法律研究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引言作为论文的开局部分,以简短的篇幅介绍论文的写作背景和目的、目前的研究热点、存在的问题及文章的研究意义,从而引出本文的主题并激发读者对本篇论文的兴趣。因此,引言对正文起到提纲挈领和激发阅读兴趣的作用,在整篇学术论文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功能。目前法学界对法律类学术论文中引言的研究则尚显不足,而从英汉对比的角度探讨英文法律学术论文中引言的体裁特征的研究更是极其稀缺。鉴于此,本研究采用语料库方法,选取30篇中外法律权威学术论文,修正了体裁分析的框架,对比分析英汉法律类学术论文引言,旨在准确地描述英文法律学术论文中引言的体裁特征,并探讨差异背后的社会文化原因,借此唤起国内法律研究者对英文论文中引言写作的规范意识,促进我国法律学者在国外权威法学期刊上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

二、理论依据

体裁是以交际目的为导向的交际事件,具有其话语社团公认和遵守的图示结构,并且对语篇的内容和形式起着制约作用。〔1〕它不是一般的交际事件,而是一种内部结构特征鲜明、高度约定俗成的可辨认的交际事件。在建构语篇时,人们必须遵循某种特定体裁所需要的惯例。 〔2〕而体裁分析方法是多学科交叉研究的产物,它综合了语言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将交际目的与策略技巧紧密联系在一起,把语篇分析从描述扩展到解释,不仅考虑社会文化因素,而且考虑心理语言因素。〔3〕

引言也是一种具有特定框架的体裁。为了分析引言的体裁结构,Swales提出了CARS(Create A Research Space)模型。该模型包含三个必需的语步(Move),而每个语步包含若干可选择的步骤(Step)来实现语篇的交际功能,如语步一(Move 1)中包含三个步骤:指出研究重要性 (claiming centrality) ,概述主题(making topic generalizations)、评述以往研究(Reviewing previous re-search)。虽然CARS模式是分析论文引言结构的有效模式,但学术论文的多样性必然导致引言的体裁多样性,例如软件工程学科论文引言的某些新语步,如定义术语、举例说明等,无法在CARS模型中找到对应。〔4〕而在不同学科的论文引言里,某些特定的语步,具有独特的语篇功能和位置。〔5〕

笔者在分析英文法律学术论文中的引言语料时发现,英文法律学术论文中的引言在回顾文献、通报当前研究和介绍论文结构这三大语步的写作规范有很大的差异。因此为了更深层次的讨论,本研究将它们作为单独的语步列出。同时,笔者也发现英文引言中的一些步骤,如定义关键术语,陈述当前研究,陈述主要计划,概述研究目的,研究问题/假说和研究价值等,在CARS模型中找不到对应。因此,本研究将新步骤加入了CARS模型里,结合英文法律学术论文中引言特有的语步,以及CARS模型里缺少的语步和步骤,修正了CARS模型,提出了英文法律类学术论文类CARS模型(见表1)。

三、研究现状

在当今国际学术界,体裁分析已被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其中包括对某一特定学科的英汉论文体裁对比研究,发现某些特定学科论文引言里包含了CARS模式没有的一些重要步骤,如定义术语等;〔6〕一些学者从修辞策略的角度,对某一特定学科的跨文化跨语言论文引言进行对比研究;使用体裁分析理论比较同一学科不同领域的论文的引言结构也是语言学家们关注的焦点。〔7〕这些研究丰富了体裁分析理论,完善了CARS模式,也揭示了不同交际目的下引言写作的多样性。

在国内, ESP教学,写作和翻译研究,〔8〕以及学术语类语篇的模块标注〔9〕等领域是体裁理论研究的焦点。与法律学术论文的相关问题也引起了学者的广泛探讨,其中有对法学论文各部分写译规范化的探讨,〔10〕也有对当前法学论文现状和存在问题和解决方案的研究,〔11〕以及对英汉法律语篇和语言差异的研究〔12〕等等。这些探索性研究对体裁分析的应用与拓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有助于对国内法学研究的反思并推动其发展。

纵观以上研究,虽然它们从不同方面对法学论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但多数是从理论论证,没有进行大量实例验证,缺乏有力的数据支撑。而且这些研究多集中于中文法学论文,对比中英文法学论文的研究涉及甚少,对于帮助国内法学学者了解国际法学刊物的写作规范作用有限。

四、研究方法

本研究从国内外法律权威学术期刊共选取语料30篇,创建共计30240字数的小型英汉法律学术论文引言语料库。英文期刊包括Harvard International Law Journal,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Law and Economics,Computer Law and Security Review等。中文期刊包括《法学研究》、《现代法学》。运用英文法律类学术论文CARS模型,对30篇英汉法律论文引言中的语步步骤进行人工标注,用AntConc软件提取,归纳各语步及步骤频率分布特征,总结英汉法律论文中的引言语步分布以及实现形式差异,并深入探讨其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力求从对比分析的角度更全面、客观地把握英文法律学术类论文中引言的体裁特征,帮助中国法律学者写出高质量的英语法律学术论文。

五、结果分析与讨论

基于以上研究方法,我们得到英汉法律学术论文中引言的宏观语步和微观步骤分布特征(见表2),我们将逐一分析它们的异同,并探讨其背后深层次的社会文化原因。

1.英汉法律论文中引言的宏观语步分布特征

(1)由表2可见,中英文法律论文中的引言语步特征呈线性分布:确立研究领域开篇-阐述前期研究成果-设置研究空间-通报当前研究-填补研究空间-介绍论文结构。但英汉法律学术论文引言的宏观整体结构有较大不同,在语步的顺序和分布上具有明显差异,主要体现在语步1(确立研究领域)、语步5(填补研究空间)和语步6 (介绍论文结构)。

(2)相比中文法律学术论文引言,英文法律论文引言更注重详尽、全面地介绍研究领域。引言开篇采用介绍研究领域,研究背景这一语步,可以让读者能够迅速进入研究情景,了解必要的背景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文章论证及观点。所有30篇英文法律论文中的引言十分详细具体地介绍了研究领域,涵盖了相关领域的方方面面,所占篇幅较大,有的达到数千字(由于篇幅有限,作者不再举例说明)。虽然86%的中文法律论文中的引言介绍了研究领域,但篇幅在整个引言中较短,寥寥数语,甚至有2篇引言未介绍研究领域而直接进入了“设置研究空间”这一语步。

英汉法律论文中引言对于介绍研究领域的显著差异主要源于国内外不同的学术写作习惯。国外学者通常采用作者负责型写作方法,这种方法要求作者详细阐述观点,展示逻辑推理的过程和事物的具体性,这使得文章条理清楚,目的明确,也大大减轻了读者的负担;而中国学者则倾向于采用传统的读者负责型写作方法。这种写作方法倾向于含蓄概括,思维委婉跳跃,作者只是提出模糊的意向和帮助理解的材料,大量背景知识需由读者自行查找,作者的观点深意也要由读者从文章叙述中得出, 读者的主观理解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所以在例1中,作者在第一句中就直接切入研究焦点:教育权,第二句高度概括了造成不同理解的原因,并没有展开此话题,给读者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间,以待在下文中寻求答案。

例1.现代法律一般都承认受教育权是一项基本人权,但各国的立法表述上不同,导致人们对受教育权性质的含义有多种不同的理解……(《从国际法角度看受教育权的权利性质》)

(3)英文法律论文更倾向在引言里通报其填补研究空间的结果,而中文法律论文引言涉及极少。“通报研究空间”这一语步的主要功能是直接说明研究成果,并指出其在研究领域的理论和实践上的意义和价值,同时也强调当前研究的贡献。

由表2可见,英文法律论文作者一般在引言里直接提出其研究结果,解决方案,观点看法等,80%的英文法律学术论文都在引言里通报了填补研究空间的结果,这使得读者在一开始就对文章的立场清晰理解(见例2、例3)。在例2中,作者提出了一种常识性理论,这种理论可以很好的解决前文提出的艺术品诉讼法庭争议的问题。在例3中,作者直接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文章的结论:修订法不能根本改变被告的权利,从而回答了一直备受关注的问题。

例2.In contrast to the work of such scholars, this Article, written on the verge of a possible dramatic reworking of the rules governing international jurisdictional conflicts and judgments, posits a simple common sense theory: courts should defer to the forum exercising in rem jurisdiction will have the most control over the ultimate disposition of the chattel.(〈Crossroads in the Great Race: Moving Beyond the International Race to Judgment in Disputes over Artwork and Other Chattels〉)

例3. This Comment concludes that the amended rules are not likely to change substantially the rights of criminal defendants with respect to the introduction of prior act evidence.(〈COMMENT: Oregons New Character Evidence Rules〉)

相比之下,中文法律学术论文极少在引言中直接揭示其观点立场或解决方案等,只有20%在引言里指出了研究结果,解决方案等。由此可反映出中英学者不同的论文写作习惯:外国学者写作直接清晰,开门见山,而中国学者写作委婉曲折,倾向于缓慢推进写作进程。

(4)大部分英文法律论文会在引言里介绍论文结构,而中文法律论文引言都缺少这一语步。介绍论文结构能帮助读者掌握文章脉络,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路,从而更深刻地掌握作者论证的方法过程。此外,论文结构可以使读者更有针对地阅读文章,有选择、有重点地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在阅读引言时就能够确定自己阅读的重点(见例4)。表2表明70%以上的英文法律论文都在引言里介绍了论文结构,不仅使得文章逻辑严密,条理清晰,还使得读者有了整体的概念,也方便读者快速阅读感兴趣的部分。在例4中,作者用主题句、特点的语法结构,清楚地呈现了整个篇章结构,使读者能迅速地把握文章脉络,选取自己的兴趣点。

例4. The structure of this Article is as follows: In Part I, I briefly survey……In Part II, I analyze……I demonstrate that (a)…… (b)……(c)…… I then turn in Part III to a description of……In Part IV, I examine…… In Part V, I put forward the basic tenets of an IL approach. In this model, (〈Integrative Linkage: Combining Public and Private Regulatory Approaches in th Design of Trade and Labor Regimes〉)

而中文法律论文引言几乎都没有包括这一语步,中国学者更倾向引起读者兴趣,使其继续阅读,自己探寻文章脉络。

2. 英汉法律论文中引言的微观步骤对比

(1)确立研究领域选用的步骤不同。英文法律论文引言大多通过概括论题内容,介绍相关背景知识来引领读者进入研究领域,而中文法律论文则更多的介绍论题重要性来确立研究领域(见表3)。

55%的英文法律学术论文作者采用概括论题内容来确立该论文的研究领域,由此可见,国外学者重视逻辑思维和严密分析,通过一步步的概括和阐述论题内容,由点及面,由个体到整体的描绘出整个研究领域,引导读者轻松进入研究情境。而近一半的中国学者倾向使用“介绍论题重要性”,是为了吸引读者。在信息时代,高效率的读者会首先通过阅读引言了解文章大致内容是否与自己的研究息息相关或是否具有重要意义来决定是否继续阅读文章。因此,“介绍论题重要性”就发挥了强调当前研究、吸引潜在读者的作用。在例5中,作者通过用一些阐明论题重要性的短语,如“议论的热点”,“热门话题”等,突出了该话题的重要性和时效性,以达到迅速吸引读者的眼球,并促使他们继续往下读的效果。

例5.近年来,随着社会生活领域各种基本规范的确立,我国法治建设的中心已逐步从“立法”转向“司法”,与司法相关的话题也逐渐成为实务界和学界议论的热点。“法律原则如何适用”即是其中的一个热门话题。(《法律原则适用与程序制度保障———以民事法为中心的分析》)

(2)在回顾前期研究成果步骤中,大多数英文法律论文引言都会采用回顾前期研究成果,而中文法律论文引言较少涉及(见表4)。回顾前期研究成果这一语步,主要是通过大范围讨论先前研究从而自然地引入当前研究来实现的,它将当前研究与以往研究联系到一起,既可以体现当前研究的重要性和贡献,又可以为设置研究空间提供依据。然而,回顾前期研究成果并不是单纯为了回顾,而是帮助作者:(1)将论题缩小到当前研究的一个具体点上;(2)找到前期研究的局限性和问题;(3)通过回顾前期研究成果,尤其是知名研究,并提出问题使得文章更具学术性,更使人信服。因此,回顾前期研究成果兼具交流和说服的作用。

中英法律论文引言在此步骤上的不同与中外的研究传统紧密相关。西方国家个人主义根深蒂固,倡导消极礼貌策略,强调个人价值,〔13〕因此体现在学术写作上就是回顾前期研究成果和指出研究差距,既强调他人贡献,又指出缺陷突出本研究的必要性。 如例6中,作者在讨论先前研究时,明确地指出了每一个观点的作者,如Cary和Winter,体现了西方国家强调个人价值的价值观。

例6. Noting that a large part of Delaware’s revenue was derived from the incorporation business, Cary (1974) opined that Delaware bent over backward to offer a corporation law that appealed to corporate managers. In response, Winter (1977) noted that if Delaware corporations did in fact do poorly, one would expect that their cost of capital would increase to reflect the diminished returns. Winter noted that there was no evidence that this was the case.(〈The role of interjurisdictional competition in shaping Canadian corporate law〉)

然而,中国文化深受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影响,提倡积极礼貌策略,折射在学术尤其是社会科学研究上,〔16〕回顾前期研究成果的方式十分随意模糊,尽量避免评价他人成果。

在例7中,作者在回顾前期研究成果时,并未明确地指出是哪位或哪些学者提出了这些观点,而是笼统地用“学者们”概括,这就体现了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另外一方面,尽管作者指出前期研究得出“与西方社会相比,中国社会法制观念淡漠,中国公民缺乏权利意识和法律信仰”的结论,但却没有明确指出得出这些结论的文献和作者,这也会让读者疑惑是前人做出的这些结论,还是作者的主观推断。所以,相比之下,英文法律学术论文引言在回顾前期研究成果时,非常明确地指出了作者及文献,这使得引用更具客观性,真实性和说服性。

例7. 学者们普遍认识到,法律的有效实施,除了必须具备一些体制内的“硬件”(包括足够的执法力度、完善的监督机制以及高素质的法律职业群体等等)之外,还需要社会环境的支持。如果环境不利,法律就难免在其实施过程中被扭曲变形,甚至形同虚设。然而,让人头疼的问题是,中国社会的“水土”究竟有哪些成分不适合“现代法律制度”的运行? 对此,学者们普遍认为,与西方社会相比,中国社会法治观念淡漠,中国公民缺乏权利意识和法律信仰,归根到底,中国本土的“法律文化”与来自西方的现代法律制度之间存在深刻的裂痕,甚至在某些地方格格不入。(《法治及其社会资源———兼评苏力“本土资源”说》)

(3)在通报当前研究这一语步的实现形式上,英汉法律学术论文引言采用的步骤相差较大(见表5)。在这一语步中,中文法律论文中引言采用的四个步骤比例较均衡,而一半以上英文法律论文中引言主要采用“陈述论文主要计划”这一步骤。更值得注意的是,中文法律论文中比例较高的“陈述研究价值”步骤,在英文法律论文中却几乎没有。

例8.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awarding of punitive damages in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s in light of Mastrobuono. It determines that, because special considerations are due in international disputes…… The Article concludes by proposing a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claims for punitive damages in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s……(〈Awarding Punitive Damages in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s in the Wake of Mastrobuono v.Shearson Lehman Hutton, Inc.〉)

相比之下,中文法律论文引言较多地采用了陈述研究价值这一步骤。国内学者倾向于首先吸引读者关注研究,至于具体的研究过程及问题假说则由读者在正文中自行探索(见例9)。而且,陈述研究价值具有推销性的特征。作者引言中采用“本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本研究为……作了重要贡献”,“本研究对……提供了独特的视野和指导”等结构,既使得读者了解了研究意义,同时又间接推销了文章。

例9.了解和研究这些保留和解释性声明,不仅对我国提出相关的保留或解释性声明有借鉴意义,而且对今后解释和适用《公约》,完善我国的相关立法有重要参考价值。(《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的保留和解释性声明)

六、结语

从以上讨论,我们可以看出英汉法律类学术论文中的引言在语步和步骤的使用频率、顺序和分布上存在显著差异,究其原因,可归纳为以下三方面:

1.写作方法的不同。国外学者倾向使用作者负责型的写作方法。为了减轻读者负担,让他们更轻松进入话题,作者详细阐述观点,展示推理过程,使文章观点明确、条理清楚。而国内学者多采用读者负责型的写作方法,旨在给读者更多的发挥空间,并激发读者兴趣。在确定研究领域,通报前期成果和介绍论文结构等方面都较含糊笼统,让读者自行归纳,理清脉络。

2.价值观差异。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所倡导的消极礼貌策略充分体现在英语法律学术论文中关于引言的前期研究回顾步骤中。国外作者在法律学术论文中既强调他人贡献,又指出其缺陷,并突出本研究的必要性;相反,东方集体主义价值观深深影响国内作者,他们在论文写作时采取积极礼貌策略,在前期研究回顾中为了顾及他人面子,尽量避免评价他人成果。

3.思维方式和写作习惯差异。国外学者倾向于直接清晰、开门见山的写作方式,更重视逻辑严密,条理清晰。而国内学者写作委婉曲折,倾向于缓慢推进的过程,给读者留出更大的主观空间,同时也很重视推销自己的文章。

英汉法律学术论文引言中所展现在宏观语步结构上的不同取向以及微观步骤上的选择差异,反映了中西方学者潜意识中的不同的心理、写作习惯和社会文化观念。国内法律学者在撰写英文法律学术论文时,必须把握英汉法律学术论文引言在体裁结构方面存有的显著差异及其深层次原因,进而谙熟英文法律学术论文引言的体裁结构,遵循系统规范的英文引言写作要求,从而提高英文论文引言的写作质量。

〔参考文献〕

〔1〕Swales,J.M.Genre Analysis: English in Academic and Research Setting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2〕〔3〕Bhatia,V.K.Analyzing Aenre: Language Use in Professional Settings.London: Longman, 1993,pp.16-22.

〔4〕Anthony,L.,Writing Research Article Introductions in Software Engineering: How Accurate Is A Standard Model?IEEE Transactions on Professional Communication,1999,42.pp.38-46.

〔5〕〔6〕〔7〕Samra,J.B.Introductions in Research Articles: Variations Across Disciplines.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2002,21.pp.1-17.

〔8〕韩金龙,秦秀白. 体裁分析与体裁教学法〔J〕.外语界,2000,(1);李俊.体裁分析法与写作产出〔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秦秀白.体裁教学法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1).

〔9〕黄萍,沈燕.学术语类语篇模块标注的理论整合探索〔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10〕邓勇.法学论文中文摘要规范化探析〔J〕.当代法学,2005,(3);诚.略评法学论文篇目之英译〔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4,(4);张少瑜.谈谈法学论文的学术规格〔J〕.法学评论,2000,(3).

〔11〕周珏,周昱彤.法学专业学生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9,(6);涂四益.浅谈法学研究生的论文写作〔J〕.法制与经济,2011,(8).

英汉学术论文第7篇

关键词:汉语,外语,术语,理据,对比

中图分类号:H083;N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78(2014)01-0014-04

引 言

比较术语学主要从共时角度对比非亲属术语的异同点[1],汉外术语对比主要考察汉语与外语(主要是英语)术语之间的异同,尤其是不同之处。通过比较,既可更深入了解不同语言中术语的性质与特点,也可发现其共性之处,为术语互借和翻译提供借鉴,从而推动术语学的建设和发展,促进不同文化、文明的交流和理解。

术语的理据性指术语的构成形式与意义之间的某种内在的必然联系。术语与其他词语一样,有些具有理据性,有些则无。双语术语若从语言和文字出发,术语的理据性考察对比包括语音理据对比、语形理据对比、语义理据对比和文字理据对比。

一 语音理据对比

术语的语音理据表现为术语的语音形式与词义的联想,具有这一理据的术语多为象声词。象声词指模拟事物声音的词,可以像人,也可像物,以像物为多。

具有语音理据的词称为象声词,英汉语有些术语因模拟相同或相似的事物而在语音上相同或相似。直接模仿与某种事物相联系的声音而产生术语为基本象声词,而依赖词中的音素或音素组合使人产生语义联想的则为次要象声词。英汉语象声词以双音词为多,单音词次之,三音节和四音节较少。具有明显语音理据的术语不多。如:

babbling(咿呀语):心理学术语,来自动词babble(咿呀学语);叨唠,属于拟声词,由摹拟人的声音而成。

cooing(喔啊声):心理学术语,也属拟声词,来自动词coo(鸽等发出咕咕声;轻声柔语地说)。

还有一种具有语音理据的术语——音译外来词,是对外语词语音的摹拟,这种理据既有客观性,也有主观性,如海洋科技术语sonar汉译取“声呐”而舍“声纳”,其理据正是“呐”有“呐喊”和“大声喊叫”之意,可表达声学现象[2]。而更多的理据则是客观的,其背后也是人为规定的,即利用语音转写对应表翻译。只有少数约定俗成除外,如Cretinism—克汀病,心理学术语;Latin Square design—拉丁方设计,心理学术语;paolin—鲍灵,海洋科技术语。

语际译音转写表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各语种与汉语的译音表是术语转写可参考的依据,但也可在转写中根据各学科选择恰当的汉字。英汉、法汉、德汉、俄汉译音表均可查阅各种资料,如科学出版社科技出版研究中心编的《著译编辑手册》[3]。术语转写若遇到了英语以外的其他文字,可直接转写;这种文字若是从英语转写的,则要转回至英语,再由英语转写为汉语。

二 语形理据对比

语形理据是术语的形态理据,指术语的意义可通过其形态构成的分析而获得。

具有形态理据的术语多是派生词。术语形态理据性的强弱取决于该语言派生词的多寡。单纯词多无理据,但可通过钩沉、清理词义同其载体之间可能存在的因果关系来揭示。

汉语是表意文字,汉语术语的基本构造单位——词素或词本身多数有义,一般只需按合成规律搭配即可创造新术语,但汉语的派生术语较少。英语属于表音文字,其形态理据性强于汉语,究其因,英语有大量的派生术语,其语义多半能从其结构形态中产生。英语的派生术语要多于汉语,其语形理据性就是前缀、后缀和词根,通过这些显性的特征即可认识术语所命名的概念。如:

前缀“副”:如“副业、副食品”等,相当于英语前缀vice、sub、by、ep(i)等,如“副现象论”(epiphenomenalism)等。

前缀re:表“重新、再、复”等,如recall(回忆)、recognition(再认)、reconstruction(重建)、reproduction(再现)等。

前缀anti:表“非,抗”,如anticancer(抗癌的)、antinovel(非正统派小说)等。

前缀super:表“大的”,如superblock(大街坊)、superpower(超级大国)等。

后缀“化”:如“量化、物化”等,相当于英语后缀en、fy、iz、tion等,如“乳化(emulsification)”等。

后缀“瘤”:如“血管瘤、神经瘤、皮肤瘤、hemangioma(海绵状血管瘤)”等。

后缀ia:表“症、病症、疾病”等,如aphasia(失语症)、agnosia(失认症);与单数后缀ium相对应的复数后缀,如photosynthetic bacteria(光合细菌)等。

后缀ism:表“主义”,如materialism(唯物主义)等;表“宗教”,如christianism(基督教)、daoism(道教)等;表示“……学、……术、……法”,如atheism(无神论)、hypnotism(催眠术)等;表“疾病”,如rheumatism(风湿症)、mutism(缄默症)等。

三 语义理据对比

术语的语义理据,指由术语的基本语义复合或引申而获得,英汉双语在此颇具共性。

术语的语义理据主要借助复合法体现,通过术语结构成分的重新组合,即两个或以上既有概念(原词+原词或原词+词缀)的组合而构成新的术语。复合法又包括合成法和派生法。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合并成新术语的合成法非常简便,两个或以上的词根指称单个概念,意义可由各组成部分加和,因此意义上十分明了。因形可以见义,这是汉语术语的一大特点,在英语中也比较明显。如“回收”:由“回”与“收”直接合成;“成活率”:由“成活”与“率”直接合成,而“成活”又由“成”与“活”直接合成;盲点=盲+点=blind spot;美感=美+感觉=aesthetic feeling;敏感期=敏感+期=sensitive period;moveablepointer indicator = moveable+pointer+indicator=动针式仪表。

以汉英名词性合成术语为例,二者均含有偏正、主谓、动宾等类型,如偏正型:小说(novel)、dark room(暗室)、中耳(middle ear)等;主谓型:地震(earthquake)、邦交(diplomatic relations)、headache(头疼)、sunrise(日出)等;动宾型:司令(commander)、结果(result)、失重(weightlessness)、drawbridge(吊桥)等。

有的语义类型只为一种语言所有,如英语有正偏型、谓主型、宾动型、动补型、介宾型、介动型,而汉语缺乏。如宾动型:housekeeping(主持家务)、taxpayer(纳税人)等;介宾型:inland(内地)、out group(外群体)等。

语义理据还表现为借助词的基本语义或背景知识的直接引申、隐喻引申、换喻引申和提喻引申而获得,它们提供了语义认知的理论依据,利用这些理据的术语多从事物的相似性、相关性和相融性角度指称事物。如“定位”本为动词,用作船舶工程术语,反映用仪器测定物体所在的位置,转为名词,指测定或庙宇的位置,其英译为locating,是动词locate构成的动名词,更是从形态上彰显了一个引申过程。再如hairline=hair+line,意为“游丝”,引申为“细测量线”。wildcat=wild+cat,意为“野猫,野猫井”,引申为“探井”。dogleg=dog+leg,意为“狗腿”,喻指水平井开始弯曲,酷似狗腿的部分;管接口有折角;管沟走向偏移;弯曲的井架腿。waterlock由water和lock两个词组合而成,意为“水闸”,原意为能将水“锁住”的建筑物,汉译“水闸”也极其形象,英汉语义上一一对应。power,普通词“权力”转为政治术语“政权,(军事)强国”、电力术语“电力”;pick up,普通短语“捡起;(偶然或不费力地)获得,得到”转为电力术语“吸合”或“传感器”。mouse hole,生活用语“老鼠洞”转为石油术语“鼠洞(放方钻杆用);井底部小直径井眼(特殊完井),井底口袋”。

在原词基础上添加适当的前缀或/和后缀而构成新术语的派生法在科技术语中占有较大的比例,语义上也很容易理解。如:躯体化=somatization,去个体化=deindividuation,随机化=randomization;brightness=明度,visibility=能见度,intensity=强度。

四 文字理据对比

术语的文字理据指依据术语的文字形式与意义之间的联系从形式推出意义。术语的文字书写形式大致有两种: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一般而言,表音文字不具文字理据性;表意文字则采用象形会意的文字符号,颇具理据性。文字多少与音、形、义三者相关,从类型角度看,汉字是象形表意文字,在语音理据、形态理据、语义理据上都有特点;英文是字母文字,其文字理据性弱,形态理据性强。

汉字是象形表意文字,汉字构造主要起源于视觉图像的摹仿,集音、形、义于一身,形态与表意有关联。作为整体字符,汉字的理据性比较强。例如:山—mountain,汉字“山”为象形字,三个山峰与两山谷,是字面与画面结合描摹自然的产物;而英语术语无此理据。海蚀凹槽—sea notch,汉字“凹”为象形字,两壁山峰与一个山谷,生动地描摹了地形特点。

英文虽同样起源于象形表意文字,字母起初也具理据性,但主要还是以音表意,其形态重在表音,而非表意,其文字理据性要弱于汉字。试比较:mosquito repellent—灭蚊剂,英语术语文字上看不出与意义的关系,有任意性特点,其义“避蚊剂”有“被动”回避之意,汉语术语有“主动”驱散之意。

术语更多的文字理据表现为术语的缩略。汉语术语主要利用文字缩略,英语术语主要利用字母的缩略。英语首字母缩略术语在科技新词中比重在增大,汉语中出现的新词也有音节数目简化的趋势[4]。这是由术语的简明性及易懂易记性特点所决定的。汉语术语采用提字缩略法,从由两个或以上多音节词组成的术语中提取两个或三个有代表性的字,如:世界贸易组织世贸、扭转亏损局面扭亏、程序存储控制电话交换机程控电话、博士学位研究生博士生。汉语术语还采用合字缩略法,合并词组级术语中各词相同的尾字,如:离休和退休离退休、进口和出口进出口。

英语术语缩略的一种方式是采用提字母缩略法,一般是提取前几个字母,如:ampereamp(安培,放大器)、circumferencecircum(圆周)、expositionexpo(博览会);极少情况下可以提取首字母及其他字母,如:governmentgovt.(政府)等。英语术语更常见的是合字母缩略法,采用首字母缩略法,由各词的首字母构成术语,一般大写,如:intelligence quotientIQ(智商)、theater missile defenseTMD(战区导弹防御系统)、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人工智能)、documents against paymentD/P(付款交单)等。还可以采取其他方式:首词的首部和第二个词的尾部合成术语,如news broadcastnewscast(新闻广播)等;首词原形及第二个词的尾部合成术语,如lunar astronautlunarnaut (登月航天员)、slim gymnasticsslimnastics(减肥操)等;首词的首部及第二词原形合成术语,如Dnotice(国防机密通知)、Gman(美国联邦调查局侦探)、medical aidmedicaid(医疗补助)等;首个和第二个词的首部合成术语,如Formula translationFORTRAN(编程用的代数逻辑语言/翻译程序语言)、Motor pedalmoped(机动脚踏两用车)等。

除上述常规的缩略法外,汉语术语还采用独特的数字缩略法,即汉字或阿拉伯数字+英文原词首字母,如Smedley(史沫特莱)、Strong(斯特朗)、Snow(斯诺)三S。英语术语则采用独特的逆构法,即删除原术语中假设的(实际上不是)词缀而构成新术语,如custommade(定制)custom made(定制的,定做的);automate(使自动化,自动操作)automation(自动化);autoimmunization(自身免疫作用)autoimmune(自体免疫的);cross multiply(繁殖的,倍增的)cross multiplication(繁殖,倍增)。

五 结 语

语言是表达术语的工具,双语术语的命名在语言文字上既有共性,也有特性。语音上汉英术语可模拟事物的声音,也可音译互借。语形上英语的形态理据性较强,其派生法多于汉语。语义上汉英术语均可采用复合法或引申法,以前者为主,后者为辅,但整体上汉语略占优势。文字上因汉语保留象形文字元素较多,其文字理据性较强,描摹事物外形的元素略多一些,同时也适当采用提字或合字缩略法;在术语缩略上英语术语的文字理据较强,常采用字母或合字母缩略法。

参 考 文 献

[1] Гринев С В. Введение в терминоведение[M].Москва:Московский лицей,1993:283.

[2] 李国栋.“声呐”和“声纳”[J].科技术语研究,1999(1):45-46.

英汉学术论文第8篇

从2001年以来,在积极推动英语等外语对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进行教学的思想指导下,全国很多中医药院校都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为了迎接现今时代所赋予的挑战,中医药专业的双语教学无疑势在必行。[1]但有研究显示由于中医药的特殊性,其双语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有待于思考的地方,其中教材和相关著作的缺乏不容忽视。[2]因此本文通过阐述国内相关著作发展情况,从而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纵观近20年国内中医药英语翻译著作的发展状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内中医药相关英文著作

1.丛书系列

1990年张恩勤主编,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英汉对照新编实用中医文库》。其中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上、下册)、《中医诊断学》、《中医临床各科》(上、下册)、《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养生康复学》、《中国针灸》、《中国推拿》、《中国药膳》、《中国气功》、《中国名贵药材》、《中国名优中成药》,该套丛书在国内尚属首部。之后1991~1994年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徐象才主编了一套《英汉实用中医药大全》,其中包括《中医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单验方》、《常用中成药》、《针灸治疗学》、《推拿治疗学》、《医学气功》、《自我保健》、《内科学》、《外科学》、《妇科学》、《儿科学》、《骨伤科学》、《直肠病学》、《皮肤病学》、《眼科学》、《耳鼻喉科学》、《急症学》、《护理》、《临床会话》等。2002年左言富任总主编、朱忠宝等总编译,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套《(英汉对照)新编实用中医文库》,该套从书包括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眼科学》、《中医耳鼻喉科学》、《中国针灸》、《中国推拿》、《中医养生康复学》等14个分册。2001~2006年间刘公望主编,华夏出版社出版了英文版图书《针灸基础学》、《针灸临床学》、《方剂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发挥》等,同时刘公望于1994年和2007年主编了《针灸学基础篇》和《中医临床基础速览(伤寒、金匮、温病)》,均由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出版。

2.教材

1998~2000年间北京中医药大学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教育司委托,编译了高等中医药院校英汉对照教材,并由学苑出版社出版“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英汉对照中医本科系列教材”《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基础理论》等系列丛书。在2007年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来华留学生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汉英双语教材编审会指导下,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一套汉英双语教材,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针灸学》、《推拿学》、《中医养生学》、《医学基础知识导读》。

3.单个著作

(1)英文

1)中医基础理论

2003年刘干中、徐秋萍、王台主编《中药基础知识》(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

2)中医临床

1998年徐象才主编,外文出版社出版了英文书籍《诸病中医中药外治大全》。2007年李经纬主编的《中国传统健身养生图说》(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2003年谢竹藩编著了《英文中医名词术语标准化》(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

3)针灸推拿

1981年ChenChiuHseuh编著《Acupuncture:AComprehensiveText》。1999年程莘农主编,外文出版社出版了英文书籍《中国针灸学》。2002年金义成、彭坚所著《中国推拿学概要》(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2007年李鼎原著,上海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编译《针灸学释难》由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2)汉英或英汉

1)中医基础理论

1990年陈慰中著,俞昌正译《西方的中医五行学说(英汉对照)》由学苑出版社出版。2007年马伟光、和丽生主编《英汉双解简明中医基础理论教程》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

2)中医临床

3)中药学

2006年苏子仁、赖小平主编《汉英·英汉中草药化学成分词汇》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4)针灸推拿

4.工具书

二、讨论

可以看出,在以上出版的中医药英文著作中,丛书系列大致可分为四套,主要为汉英或者英汉双解形式编写。教材主要有两部,基本包括中医药主要科目知识,一部全英文,一部汉英双解。而个人著作最多,全英文形式较少;中医基础理论两部,中医临床三部,针灸推拿五部,主要集中于汉英或者英汉形式出版;中医基础理论两部,中医临床各科及词汇十五部,主要集中于针灸推拿学的著作编写,共有二十八部,中药学仅一部。工具书包括有十六部,均为汉英形式。

1.目前国内中医药英文著作以及普及存在的问题

(1)专业英语教材:专门针对中医药院校学生学习的中医药专业英文双语教材还呈现一个短缺状况,尚需进一步编辑完善。

(2)专业英语人才培养:还缺乏一支数量充足,既掌握中医药专业技术,又精通中医专业英语的外向型中医药人才队伍在医疗实践中大力宣传中医药,使中医药难以进入国际医药主流市场,在国外医疗体系中不易取得合法地位和共际认同。

(3)全英文著作:中医药英文著作目前主要还是针对国内相关从事中医药人士的学习,因此编写形式以汉英或英汉双解为主要形式。而以全英文形式编写的著作相对较少;中医药知识全面传播还尚存缺限。

(4)中药学以及其他中医药经典医籍:由于国际社会对于针灸推拿已经比较认同,但对中药学和一些中医经典医籍,如《金匮要略》等的英文著作编写较少,相对限制了有关理论的交流和传播。

2.解决之道

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