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负荆请罪的主人公

负荆请罪的主人公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02 15:02:48
负荆请罪的主人公第1篇

廉颇:廉颇,生卒年不详,嬴姓,廉氏,名颇,山西太原(一说山西运城,山东德州)人。战国末期赵国的名将,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曾率兵讨伐齐国,取得大胜,夺取了晋阳,赵王封他为上卿。廉颇因为勇猛果敢而闻名于诸侯各国。长平之战前期,他以固守的方式成功抵御了秦国军队。长平之战后,又击退了燕国的入侵,斩杀燕国的栗腹,并令对方割五城求和。公元前251年,他战胜燕军,任以为相国,封为信平君。至赵悼襄王时,由于不得志,他先后投奔魏国大梁和楚国,奔魏居大梁,后老死于楚,葬于寿春。

唐德宗时将廉颇等历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宋徽宗时追尊廉颇为临城伯,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蔺相如:蔺相如(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所载,他生平最

负荆请罪的主人公第2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1A-0063-02

新课程改革注重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提升综合素质。而课本剧作为语文实践的一项主要活动,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和培养能力。演好一出语文课本剧,可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服务。

综观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有很多课本剧类文本,如《公仪休拒收礼物》《负荆请罪》等。在教学这类文本时,我们通常的教法都是让学生先自读剧本,了解剧本的特点;接着,让学生抓住人物对话进行品读,体会人物特点;最后通过分角色表演,让人物形象得到提升。诚然,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基本能了解文本的特点,感受人物形象;但是,究竟如何充分利用此类文本,使学生的听说读写的全面语文能力得到提升,让课本剧的教学充分彰显语文味呢?可采用以下方法。

一、初读文本,建构文体知识

剧本一般以人物对话展开故事情节,揭示人物之间的尖锐矛盾。因此,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自主阅读剧本,了解这种文体的基础知识:人物、时间、事件、布景等分别是怎样的?如教学《负荆请罪》一课时,学生先自由读文,了解文本中写了哪几个人,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学生通过自由读文,不难发现剧本只有蔺相如、廉颇、韩勃三个人物,事情发生在战国时代,背景是在蔺相如的家里。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了解剧本有几幕,再看看人物的语言和其他课文有什么不同。其次,没有矛盾就没有剧本,剧中的矛盾尖锐突出。再次,剧本的语言着重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语言精炼。剧本的语言包括台词和舞台说明两个方面,其中最主要的是台词。

通过以上教学,学生基本建构了课本剧类文学体裁的特点:为舞台表演而创作,受表演场地制约,通过尖锐的矛盾冲突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刻画人物的性格。这样为学生品读文本,体会人物特点以及创作剧本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研读文本,加强文本实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此,在教学课本剧类文本时,应让学生抓住人物的对话,结合时代背景及舞台说明,通过自主品读、合作探究等方式,感悟人物的特点。如在执教《负荆请罪》一课时,笔者就让学生抓住人物对话,自由品读文本,感悟人物形象。通过交流探究,学生不难总结出蔺相如的深明大义、宽容大度、顾全大局等特点;同时也感受到廉颇的知错就改、爽直磊落;以及韩勃的性格直率。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由练读,然后分角色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人物的特点。

根据小学生天生表现欲强的特点,在教学《负荆请罪》时,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笔者还让学生通过课本剧的表演,把学习语文的独特体验,在实践中发挥得淋漓尽致。笔者先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一人扮演蔺相如、一人扮演廉颇、一人扮演韩勃,一人叙述舞台说明。教师在学生自由练习表演时,及时指导,纠正表演得不好的地方。然后选择表演得最好的一组上台表演,特别是要让学生表演出蔺相如的深明大义、顾全大局的特点和廉颇知错就改、爽直磊落的特点。表演完,师生共同评议,指出表演中的优点和不足。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而且,在表演中学生的听、说、读的能力均得到了有效提升。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但是课本剧的表演受时间、场地的限制,教师要让学生知道人物的语言是表演重点,表演时一定要掌握语调的抑扬顿挫,语速的快慢缓急,节奏的变化停顿。学生可以适当加进自己的理解,以便突出人物性格,不断推进故事的变化发展,使自己的语文能力在实践中得到提升。而道具则可以从简,尽量用学生的文具等物替代,实在无法准备的道具,则可用旁白的形式来代替。

三、改写文本,提升语文能力

由于剧本的表达方式和一般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存在一定差异,如果让学生在理解剧本内容及感悟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把剧本改成记叙文,既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可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因此,在教学《负荆请罪》后,笔者就让学生把剧本改成记叙文,通过改编,学生把蔺相如的深明大义刻画得具体生动,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在改编中得到了提高。以下是班上某位同学的作文:

廉颇知道后,火冒三丈,逢人便说:“我廉颇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为赵国立下汗马功劳,才得上将军之职,那蔺相如如今却靠着一张嘴,地位就比我高了,如果让我看到他,我一定要让他好看,看他拿我怎么办。”

……

蔺相如听了,意味深长地对那位门客说:“秦王厉害还是廉颇厉害?”“秦王!”那位门客脱口而出。“对啊!秦王我都不怕,还害怕廉将军吗?我容忍他的原因是我和廉将军好比支撑楚国的擎天柱,稍有不和,有可能其中一根柱子会倒塌,那时秦国侵略我邦,那祸国殃民之罪该怪谁?我忍让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

蔺相如接过荆条向远处扔了,说:“将军能明白真是太好了,来人啊!快准备宴席,我要和廉将军好好谈谈国家大事。”说完,扶着廉颇往后花园走去。

……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叙事类的文本可以改变为课本剧,如《大江保卫战》《半截蜡烛》等。对小学生来说,虽然创编剧本难度可能较大,但是,学习的过程是个游戏的过程,有益的游戏能丰富想象,丰富的想象有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只要在教师的适当指导下,让学生在掌握剧本知识和研读文本的基础上,发挥丰富的想象力,最大限度地对文本进行加工创作,创造性地设计人物对话,添加适当的动作和表情,编写适合他们演出的课本剧也并非难事。

负荆请罪的主人公第3篇

这本书主要讲了:战国时期赵国有一位文官叫蔺相如,由于他能言善辩,常常帮赵王出谋划策,深受赵王宠爱,有一位武将叫廉颇,因此十分嫉妒蔺相如,处处为难他。而蔺相如怕秦王知道赵国的两名官员闹不和产生意见分歧而攻打赵国,就忍气吞声,以大局为重,便不与廉颇计较,廉颇知道这件事后,十分愧疚,立刻背着荆棘来到蔺相如家门前请罪,大肚的蔺相如原谅了他。

我十分敬佩廉颇,因为他知错就能改,不像我,常常因为爱面子却死也不承认错误,一错再错,最后反而阻碍了自己的进步。我也十分敬佩蔺相如,他宽宏大量,既往不咎,原谅了廉颇,不像现在少数人,小肚鸡肠,因为一点小事情就斤斤计较。

我要向廉颇学习,我认为现在社会上也有少数人不懂得知错就改这个道理。比如说前几天,我在街上,看到一个年青人,手里拿着一根冰棒,冰棒的包装纸随手就丢到地上,而垃圾桶就在他身边,清洁工阿姨过来提醒了他,可他置之不理,清洁工阿姨只好拾起包装纸,扔进垃圾箱。看到这种情景我十分气愤,如果把他跟廉颇比,那可就差远了。

负荆请罪的主人公第4篇

[关键词]《荆轲传》;叙事结构;表层结构;深层结构

叙事理论认为,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是故事,而内容的存在形态则是结构。结构是指作品中各个成分或单元之间关系的整体形态,其可以从两个向度进行分析:一是历时性向度,即根据叙述的前后顺序研究句子与句子、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关系;二是共时性向度,即研究内容各个要素与故事之外的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前者称为表层结构,即由叙述的顺序所确定的字面意义层次的文本自身结构;后者称为深层结构,即具体的叙述话语同产生这些话语的整个文化背景之间存在的超出话语字面的深层意义。本文试对《史记·荆轲传》(以下简称《荆轲传》)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进行探讨。

一、《荆轲传》的表层结构

一般情况下,从叙述层面分析作品的结构,首先应当确定最小的叙述单位。从句法分析的角度可以把叙述内容化简为一系列基本句型,最小单位叫做叙述句。也就是说,一般情况下,对故事结构简化提炼的结果是形成若干叙述句,这些句子之间是不可任意错乱的结构关系,即序列。《荆轲传》的主要故事内容可以用以下几个叙述句构成一个基本的单线序列:(1)荆轲是卫国人,好“读书击剑”和与诸侯“贤豪长者相结”;(2)太子丹辗转结识荆轲,两人共同谋划如何对付秦国;(3)荆轲在秦廷上刺杀秦王;(4)荆轲刺秦王失败,燕国灭亡;(5)高渐离筑击秦王,鲁句践感叹自己当初错看了荆轲。

《荆轲传》首先用几个片断简要介绍荆轲的身世爱好和交游情况。荆轲“好读书击剑”,文武兼修,是一个有远大理想的人。在其父母之邦卫国受到秦国兼并威胁的形势下,荆轲“以术说卫元君”,可见他关心时势,以天下为己任。荆轲在榆次与盖聂论剑,在邯郸与鲁句践争赢局,都在别人的怒目或怒叱下逃去。尽管这样会被别人视为胆小懦弱,但荆轲都没有为了逞一时之强而意气用事。到了燕国后,“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荆轲始终胸怀天下。这里再次提到他“好书”,可见他不仅仅是胸有大志,而且有真才实学。“好书”和与诸侯“贤豪长者相结”,说明荆轲一直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另外,作者写荆轲的交游,还特别提到“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通过这些描述,作者已为我们粗略勾画出荆轲个性深沉、志向远大的特点。

在介绍了荆轲的身世爱好和交游情况后,作者接着写燕太子丹谋划如何对付秦国。荆轲因田光的推荐而去拜见太子丹,被太子丹委以劫刺秦王的重任。面对太子丹的“刺秦”计划,荆轲先是沉默,继而是推辞,在太子丹的恳请之下最后才应允。劫刺秦王首先要能接近秦王,荆轲提出要用樊於期之头和燕国地图作为入秦的信物,这两个信物实际上代表了燕国表示归顺秦国,所以何时奉给秦王有个时机问题。在秦国大兵压境的情况下荆轲才开始行动,体现了荆轲选择时机的良苦用心。樊於期因得罪秦王而逃到燕国避难,太子丹不忍伤害他。于是荆轲面见樊於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樊於期主动献出自己的头颅。在与太子丹谋划刺秦的过程中,荆轲深沉的性格特点再次得到表现,同时我们也看到了荆轲足智多谋的一面。

易水送别的场面突显了荆轲的英雄气概。荆轲入秦,太子丹及那些知道这件事的宾客都穿戴着“白衣冠”来为他送行。在易水边,祭过路神之后,就要上路,高渐离击筑,荆轲和着筑声唱歌,悲凉凄怆的音调,让送行的人都被感动得流泪哭泣。荆轲一边前进一边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就在慷慨激昂的歌声中,在群情激愤的气氛中,荆轲登上车连头也不回地走了。这一悲壮的情景,充分表现了荆轲义无反顾、视死如归的豪迈气概。

荆轲在秦廷上刺杀秦王,是故事的高潮部分,作者浓墨重彩地描写了荆轲的英雄本色。先是“年十三,杀人,人不敢忤视”的秦舞阳,在秦王的宏大排场面前“色变振恐”,引起秦王“群臣怪之”。眼看就要露馅,荆轲回头笑看了秦舞阳一眼,向前对秦王谢罪说:“北蕃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得毕使于前。”荆轲在如此紧急的关头能镇定自若。并在谈笑间就消除了秦王君臣的疑心,充分显示了他的大智大勇。接着写荆轲向秦王进献地图,当秦王打开地图,地图完全展开、匕首露出来的时候,荆轲顺势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同时右手抓起匕首,刺向秦王。但秦王的反应也是出奇地快,荆轲的匕首还没有接触到秦王身体的时候,秦王在惊惶中抽身而起,一下子就把衣袖挣断了。于是荆轲追秦王,秦王绕着柱子拼命奔逃。由于秦王群臣“以手共搏之”,加上“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荆轲”,让秦王有机会拔出剑来反击荆轲。荆轲的左腿被砍断了,倒在地上,便举起匕首投向秦王,但没有击中。秦王再用剑刺荆轲,荆轲身上受了八处创伤。荆轲知道事情办不成功了,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秦王左右的人上前杀死了荆轲。这是一个惊心动魄的场面,充分体现了荆轲刚毅勇敢、无所畏惧的性格。

在传记的最后,作者写高渐离以筑击秦王不成被杀以及鲁句践听说荆轲刺秦王之事后感叹自己当初错看了荆轲,再次烘托了荆轲的英雄形象。

作者就这样层层深入、有条不紊地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志向远大、大智大勇、无所畏惧的英雄形象,表达了对荆轲的赞美之情。从传记的结构来看,作者非常注意前后照应。如开头写荆轲到燕国后,“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从他们相同的志趣里,可以看出高渐离也是荆轲式的人物。易水送别时,作者再次写高渐离击筑,荆轲高歌,进一步表明他们胸怀的一致。而传记最后写高渐离视秦王如寇仇,借击筑之机扑杀秦王,与前面的叙写正相呼应。又如写荆轲入秦前,太子急于行事,便找了一个“年十三,杀人,人不敢忤视”的秦舞阳作荆轲的副手。荆轲似乎在出发前就已看出秦舞阳不行,所以他要等他的朋友与他一起去。这与后面写到秦廷之后“秦舞阳色变振恐”,不能起到助手的作用,又是遥相呼应的。另外,传记开头写荆轲与鲁句践下棋争道,鲁句践怒而斥之,而最后写鲁句践引咎自责,也互为照应。这样写,不仅使得结构严谨,而且也有助于事件和人物形象的完整性。

二、《荆轲传》的深层结构

从表层结构看,《荆轲传》围绕荆轲刺秦王这一中心事件,塑造了一个志向远大、深沉多谋、英勇无畏的英雄形象。而从深层结构看,《荆轲传》则暗含着荆轲始终不被人们理解的人生悲剧。

《荆轲传》在交待完荆轲的身世后,即写荆轲“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卫元君不用荆轲之“术”,表明卫元君对荆轲的才学不以为然。荆轲的才学如何,传记中没有具体的描述,但从荆轲后来谋划刺秦的精细准备看,应该不差。可见,《荆轲传》从一开始就暗示荆轲处于不为人所知的境地。

荆轲在榆次与盖聂论剑,因两人看法不同,盖聂“怒而目之”,荆轲就出去了,有人劝盖聂再把荆轲叫回来,盖聂断言荆轲不敢再逗留,已经离开了。派人到荆轲住的地方寻找,荆轲果然已经驾车离开榆次了。使者回来向盖聂报告,盖聂说:“固去也,吾曩者目摄之。”另外,荆轲在邯郸和鲁句践下棋,由于争执棋道,“鲁句践怒而叱之,荆轲嘿而逃去”,不再跟鲁句践见面。后来鲁句践听说荆轲刺秦王的事后感叹:“甚矣吾不知人也!曩者吾叱之,彼乃以我为非人也!”很显然,盖聂“怒而目之”和鲁句践“怒而叱之”,都是因为他们根本不了解荆轲,而荆轲也不和他们争一时之强,是因为“志不同,道不合”,但这却被他们误认为是懦弱的表现。荆轲受人误解不可谓不深。 《荆轲传》还浓墨重彩地写到燕太子丹的“不知人”。太子丹由于质秦时受到秦王的侮辱,逃归后想报复秦王,鞠武批评太子丹只想自己个人雪耻而不顾全大局;后来得罪秦王的将军樊於期逃到燕国,鞠武主张立即把他送到匈奴去,以消除秦国的借口。这些建议都没有被太子丹真正接受。对于秦国日益严重的威胁,鞠武提出“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北购于单于”之策略,而太子丹认为:“太傅之计,旷日弥久,心恬然,恐不能须臾。”鞠武批评太子丹的行为是“行危欲求安,造祸而求福,计浅而怨深,连结一人之后交,不顾国家之大害,此所谓‘资怨而助祸’矣。”后来太子丹被杀,燕国被灭,证明鞠武所说的不无道理。另外,鞠武是个十分谨慎之人,尽管他明确反对报复秦王,但他还是向太子丹推荐了田光,认为田光“为人智深而勇沉,可与谋”。但太子丹对老师眼中的这个大侠,还要告诫他不要泄漏他们之间谈话的秘密:“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结果导致田光以死来表明自己不会把这事说出去。由此可见,太子丹既不了解田光,也不了解鞠武。另外,太子丹把秦舞阳配给荆轲作为刺秦的助手,实在也是“不知人”。秦舞阳虽然“年十三,杀人,人不敢忤视”,但其实是个外强中干的人。太子丹以秦舞阳为荆轲刺秦的助手,意味着对他寄予厚望,结果秦舞阳在秦王的宏大排场面前就已吓得“色变振恐”,在荆轲追杀秦王的关键时刻更是不见了踪影。 转贴于

太子丹“不知人”的性格特征直接影响到他对荆轲的态度。太子丹把“刺秦”的重任寄托在荆轲身上,并待荆轲为上宾,“日造门下,供太牢,具异物,间进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以顺适其意”。就此而言,太子丹可说是礼贤下士的典范,但实际上他并不了解荆轲。荆轲准备入秦前,在等待一个朋友的到来,想和他一起去,但由于这个朋友住得比较远,没有及时赶到,结果被太子丹怀疑荆轲反悔:“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改悔,乃复请曰:‘日已尽矣,荆卿岂有意哉?丹请得先遣秦舞阳。”’这里用“复请”二字,表明燕太子丹一再催促荆轲赶紧出发,写出了太子丹心中对荆轲的疑虑甚大。可见,太子丹对荆轲并没有真正了解,他之前对荆轲的厚望、厚遇,只不过是由于田光的原因。而面对太子丹的怀疑,个性深沉的荆轲好象一下子变得意气用事起来:“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或许有人会说,荆轲之前不是很能忍的么,这时候怎么就不能再忍一忍?这也正是让人十分感叹的地方。从田光以死“明不言”,我们也就知道,荆轲这时非如此不能消除太子丹的怀疑了。荆轲作为一个刺客,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去替太子丹行事,却得不到太子丹的真正理解,实在可悲可叹!

颇有意味的是,这篇传记的末尾写鲁句践听说荆轲刺秦王之事后感叹:“嗟乎,惜哉其不讲于刺剑之术也!甚矣吾不知人也!曩者吾叱之,彼乃以我为非人也!”这里鲁句践为过去自己太不了解荆轲而感到羞愧,荆轲刺秦王的英勇行为也让鲁句践明白了荆轲当初离他而去的原因。至此鲁句践对荆轲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好像他终于明白了荆轲是个怎样的人。但鲁句践把荆轲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荆轲的剑术不精,从这点看来,鲁句践还是没有真正了解荆轲。荆轲的剑术如何,可从田光那里得到印证。起初鞠武把田光推荐给太子丹,上文已说过,鞠武是个十分谨慎的人,他认为田光可以担当起刺秦的重任。如此说来,田光的剑术应该不错。而田光去见太子丹时,说自己已年老力竭,力不能任,认为荆轲可以胜任。这样说来,荆轲又是胜过田光的。而这篇传记一开始就交待荆轲“好读书击剑”。所以,荆轲的剑术应该是很不错的。荆轲在身负重伤、知道事情最终不成之后说道:“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荆轲这么说并不是自我解嘲之词,他在出发前就曾说过:“往而不返者。竖子也!”怎样才能活着回来呢?唯一的做法只能是生劫秦王。可见,荆轲刺秦失败的原因不在于他的剑术不精。鲁句践终归还是没有真正了解荆轲。

综上所述,《荆轲传》存在“不知人”这一深层结构。那么,这一深层结构传达出一种什么样的文化意义呢?中国很早就有“士为知己者死”之说,但在现实生活中,所谓的“知己”与“士”之间真正做到相知的其实并不多。而这正是中国古代大多数文人士大夫的悲剧所在。《荆轲传》的深层结构正是这一文化背景的体现。

三、《荆轲传》叙事结构的创作根源

《史记》是一部历史著作,但司马迁并不是以冰冷的态度看待历史,而是在历史事件的叙述中,在对历史人物的褒贬中,融入强烈的爱憎感情。具体分析,我们发现,《荆轲传》无论是表层结构还是深层结构,都蕴涵着司马迁的身世之感。

首先,与荆轲一样,司马迁也是一个有着远大理想的人。司马迁在《与挚伯陵书》中曾说过:“迁闻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欲以立德、立功或立言的方式实现人生的不朽,这正是司马迁的人生追求。司马迁少年好学,二十岁开始外出游历,归后“仕为郎中”,又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元封元年(前110年),其父司马谈病死,临死前嘱托司马迁继承自己开创的事业。司马迁在悲痛之中作出了郑重的承诺:“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从此,司马迁开始肩负起修史之重任。在《太史公自序》中,司马迁写道:“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年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五百年而代有圣人出,司马迁以周公、孔子为楷模,志向不可谓不大。他在《报任安书》中也谈到要“欲以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在《史记》中热情地讴歌了包括荆轲在内的各种英雄人物,因为他们“扶义倜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这与司马迁自己的人生追求是一致的。

其次,与荆轲一样,司马迁虽然志向远大、才能出众,却难以得到人们的真正理解。天汉二年(前99年)李陵抗击匈奴,最后矢尽食绝,兵败投降。消息传来,汉武帝大为震怒,朝臣也纷纷附和斥骂李陵。司马迁则认为李陵杀敌过万,虽然战败降敌,但其功可以抵过;李陵也并不是真心投降匈奴,而是伺机报答汉朝。起初,汉武帝接受了司马迁的意见,派使者慰劳李陵部下生还者,并“遣因杼将军公孙敖将兵深入匈奴迎陵”(《汉书·李陵传》)。但是公孙敖没有等候到李陵,却从捕获的匈奴士兵之口听到李陵教练匈奴兵来对付汉朝的消息(实际上教匈奴练兵的是另一降将李绪)。于是汉武帝大怒,族灭了李陵一家。至此,司马迁之前的说法也就被人说成是“诬罔”之词,按律当诛。此时,司马迁有口难辩,“拳拳之忠,终不能自列,因为诬上,卒从吏议。家贫,货赂不足以自赎;交游莫救视,左右亲近,不为一言”(《报任安书》),最后只能屈辱地接受腐刑以免一死。本来司马迁是站在历史学家的立场上讲了事实真相,希望汉武帝公正地对待将士的成败,但他的“拳拳之忠”反而给自己招来腐刑这样的奇耻大辱,使他只能痛苦地感叹“明主不深晓”。在《报任安书》中,司马迁把自己的这种痛苦表露无遗。任安写信叫他“以推贤进士为务”,尽管他自己也很想为朝廷尽点力,但觉得自己没有了这种资格:“顾自以为身残处秽,动而见尤,欲益反损”、“虽才怀随和,行若由夷,终不可以为荣,适足以见笑而自点耳”、“如今朝廷虽乏人,奈何令刀锯之馀,荐天下豪俊哉”、“向者仆亦尝厕下大夫之列,陪外廷末议,不以此时引维纲,尽思虑,今已亏形为掃除之隶,在闻茸之中,乃欲仰首伸眉,论列是非,不亦轻朝廷、羞当世之士邪?嗟呼!嗟呼!如仆,尚何言哉!”纵使自己品德高尚、才能出众,但“动而见尤,欲益反损”,还能再说什么呢?又有谁能真正理解呢?

负荆请罪的主人公第5篇

大家知道《草船借箭》这一历史故事选自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讲述的是周瑜和诸葛亮之间发生的故事。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而当诸葛亮到吴国时却遭到了吴国大将周瑜的百般妒忌。周瑜以公事为借口,让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十万支箭,并巧妙的让诸葛亮立下军令状。诸葛亮对周瑜的谋划心知肚明,但他不露声色,只在三天之内用巧妙的办法从曹操那里借来了十万支箭。这一结果让周瑜始料未及。三天后,当周瑜带来五百名士兵来江边搬箭,听了鲁肃告诉他诸葛亮借箭的经过时,只见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故事到此戛然而止。给人感觉故事意犹未尽,此时,我意味深长的说:“同学们,从周瑜的叹息声里,你听出了什么,你想说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尽量让学生拓展自己的思维,各抒己见。几分钟后,生1说:“老师,从周瑜的叹息声里我听得出来周瑜很无奈,和诸葛亮相比,他感到自愧不如哇!”生2说:“老师,我想此时的周瑜一定很尴尬,因为他是来看诸葛亮的笑话的,没想到结果出乎他的意料。”生3站起来说:“老师,我很想知道当周瑜和诸葛亮相见时,他们之间会说些什么?”趁着同学们的求知热情,我因势利导的让学生们把江边搬箭的精彩一幕编排成剧搬上舞台。顿时,教室里热闹非凡,同学们根据剧情的需要,定位角色,再根据故事内容揣摩人物的语言、神态、举止、心理活动等,经过一番切磋琢磨后,情景剧表演分组展开了大比拼。从同学们精彩的表演你会发现:他们不仅深刻的理解了这一历史故事,还深深体会到了周瑜心胸狭隘,妒忌心强,而诸葛亮学识渊博,神机妙算的鲜明个性。

又如在教学《将相和》这篇课文时,在学生理解了《完璧归赵》、《渑池相会》两个小故事后,我把第三个小故事《负荆请罪》交给了学生自己学习,让他们首先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要求每个人至少要提出三个有价值的问题。明确要求后,学生们开始深究起文章来。通过巡视,我发现了奇迹。同学们不仅能提问题,而且还会提出很有价值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廉颇对蔺相如不满?蔺相如为什么总是对廉颇避而远之?身为能征善战、英勇无畏、屡立战功的大将军廉颇为何去负荆请罪?……待同学们提完问题后,我让学生们先自己试着解决问题,再和同学合作探讨,相互交流自己的感受。在同学们的探讨中,我发现好几个小组的同学都在积极表演再现"负荆请罪"的感人场面。扮演廉颇的同学身背荆条,双手抱拳,正跪地真诚的向蔺相如请求原谅,只见蔺相如急忙迎上前用双手将廉颇扶起,将相握手言和,多么感人的一幕!是啊,一个大将军,能屈能伸,能背着荆条主动去请罪,是何等的壮举!而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退让三舍,又有着多么宽广的胸怀!从问题的提出与深入理解中,同学们懂得了一个国家的将相都能握手言和,何况我们同学之间,有什么事可以斤斤计较呢?又为什么不能团结友爱呢?

再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课文在这对父子无比幸福的紧紧拥抱在一起画上了句号。读到这里的时候,学生们疑惑了:为什么作者说这对父子紧紧拥抱在一起呢?难道他们没有话说吗?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疑问再次走进文本,在反复研读中,他们终于明白:此时的拥抱是多么的幸福!那是父子经历生死的劫难才重逢的。他们是多么幸福,又是多么幸运,因为很多人在地震中丧失了生命,而他们却在地震中创造了生命的奇迹,怎不幸福呢?回想起来,那是怎样的一位父亲啊!在废墟上用自己的双手挖掘38个小时,不吃不喝不睡,听不进任何人的劝阻,尽管自己变得面目全非,伤痕累累,血迹斑斑,别人都认为他由于失去孩子,心情过于悲痛,精神失常了,但他依旧坚信“儿子在等着我”。正是这一坚定的信念支撑着他,驱使着他,所以他忘掉了疲惫,忘掉了危险,也把自己的生死抛到了九霄云外。这是一位多么坚强、多么执着、多么伟大的父亲啊!他仿佛一座雄伟的大山耸立在我们的面前,他更犹如一座高大的丰碑屹立在我们的心间,让我们无不为之而深深感动和折服 。又是怎样的一位儿子呀!当父亲开辟出安全出口后喊他出去时,他说的一句话:“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们出去吧!”这一“让”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让是一种壮举,对于一个七岁的孩子来说,这简直就只有英雄才能做出来的壮举!因为爱的最高境界就是爱别人胜过自己!

负荆请罪的主人公第6篇

《荆轲刺秦王》

1秦国大将王翦打败了赵国,俘虏了赵王,全部占领了赵国的领土,向北进军侵占土地,直到燕国的南部边界。

2(燕国的)太子丹很害怕,就请教荆轲说:“秦国的军队早晚就要渡过易水,那么虽然想经常侍奉您,又哪里能够呢?”荆轲说:“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现在去却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现在樊将军,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赏格,购取他的头。如果真的能够得到樊将军的头,和燕国督亢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必然高兴地接见我,那我就有机会报答太子了。”太子说:“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处境非常困难才来投奔我的,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私仇,却伤害长者的心,希望您再考虑一下别的办法吧!”

3荆轲知道太子不忍心,于是就私下去见樊於期,说:“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太刻毒了。父亲、母亲和宗族,全被杀戮或没收为官奴了。现在听说购买将军的头,赏格一千斤金、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你)打算怎么办?”樊将军仰天长叹,流着眼泪说:“我每次想到这事,常常痛恨入骨髓,只是想不出一个计策来!”荆轲说:“现在有一句话,既可解除燕国的祸患,又可报将军的仇恨,怎么样?”樊於期走上前说:“怎么办?”荆轲说:“希望得到将军的头用来献给秦王,秦王必然高兴愿意接见我。(到那时)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刺他胸部。那么将军的仇报了,燕国被斯侮的耻辱也除掉了,将军有没有这个心意呢?”樊於期脱下一只衣袖,左手握住右腕,走进一步说:“这是我日夜为之咬牙痛心的事,而今日才得听到您的指教!”于是就割颈自杀死了。

4太子听到这个消息,急速驾车赶去,伏在(樊将军的)尸体上痛哭,非常悲哀。事已至此,无法挽回了,于是就收拾起樊於期的头,装在匣子里封好它。

5于是太子预先寻求天下锋利的匕首,得到了赵国徐夫人的匕首,用一百金买下,让工匠用药水加工。于是打点行装派荆轲上路。

6燕国有个勇士叫秦武阳,十二岁时就杀过人,人们不敢对他正眼相看。就派秦武阳做副手。7荆轲等待另一个朋友,想同他一起去,那人居住的远,还未到来,为此而留下等待他。8过了一阵还没有出发,太子嫌荆轲动身晚了,怀疑他改变主意后悔了,就又请他,说:“时间已经快到了,荆卿难道不想去了吗?请允许我先派秦武阳去!”荆轲生气了,呵斥太子说:“今日去了而不能好好回来复命的,那是没用的人。现在只提着一把匕首深入不可预测的强暴的秦国,我所以停留,是在等待我一个朋友同他一起去。现在太子嫌动身晚了,我就辞别了。”于是出发了。

9太子和宾客中知道这件事的人,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冠来给荆轲送行。到了易水边上,祭过路神,就要上路。高渐离敲着筑,荆轲随着拍节唱歌,发出了声调悲凉的声音,送行的人都流泪哭泣。(荆轲)又向前唱道:“风潇潇啊易水寒,壮士一去啊不再还!”筑声又发出激愤的声调,送行的人听了,都怒目睁眼,头发都竖了起来。于是荆轲就上车走了,始终不曾回头看一眼。

10到了秦国后,(荆轲)拿着价值千金的礼物,优厚地赠送给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

11蒙嘉替他先在秦王面前说道:“燕王真的惧怕大王的威势,不敢起兵抗拒大王,愿意全国上下都做秦国的臣民,排在诸侯的行列里,象秦国的郡县那样贡纳税赋,只要能够守住祖先的宗庙,按时祭祀就行了。(燕王)害怕不敢自己来陈述,恭敬地砍下樊於期的头,并献上燕国督亢的地图,用匣子封好,燕王亲自拜送庭前,派使者来报告大王。一切听凭大王的吩咐。”

12秦王听后,非常高兴,于是穿上朝服,在朝堂上安排最隆重的“九宾”大典的礼节,在咸阳宫接见燕国的使者。

13荆轲捧着装有樊於期头的匣子,秦武阳捧着地图匣子,按次序前进。走到殿前的台阶下,秦武阳脸色变得很恐惧,群臣感到很奇怪,荆轲回头对秦武阳笑笑,上前替他向秦王谢罪说:“北方蛮夷地区的粗陋人,没有见过天子,所以害怕,希望大王原谅他,让他在大王的面前完成他的使命。”秦王对荆轲说:“起来,取过武阳所拿的地图!”

14荆轲取过地图奉送给秦王,展开地图,地图全展开时匕首就露了出来,于是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拿着匕着刺他。还没有刺到秦王身上,秦王大惊,自己挣着站起来,袖子断了。(秦王)拔剑,剑太长,握住剑鞘。当时心里又怕又急,剑插得又紧,所以不能立即拔出来。

15荆轲追逐秦王,秦王绕着柱子跑。群臣都惊呆了,事情突然发生没有意料到,大家都失去常态。并且秦国的法令,群臣侍立在殿上的,不能带一点兵器;那些宫廷的侍卫拿着兵器的,都排列在殿下,没有皇上的命令不能上殿。正急的时候,来不及召唤殿下的侍卫,因此荆轲追逐秦王,而仓猝间惊慌失措,大家没有东西来打荆轲,于是用手一齐同荆轲搏斗。

16这时,随从的医官夏无且用他捧着的药袋投击荆轲。秦王正绕柱跑,仓猝间恐惧慌忙不知所措。两旁的人就喊:“大王快把剑推到背后!推到背后!”于是(秦王)拔出剑来击杀荆轲,砍断了荆轲的左腿。荆轲伤残倒地,就举起他的匕首投击秦王,没有投中,投在柱上。秦王又击杀荆轲,(荆轲)受了八处伤。

17荆轲自己知道事情不能成功了,靠着柱子笑着,两脚伸开象箕的样子坐在地上。骂道:“事情所以没有成功,因为想劫制你订立盟约,一定要得到盟约来报答太子啊。”

18(秦王的)待臣上前,杀死荆轲。(事后)秦王头晕目眩了好长时间。

《鸿门宴》

1沛公(刘邦)的军队驻扎在霸上,没有能跟项羽相见。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就派人去告诉项羽说:“刘邦想占领关中称王,让子婴做(他的)国相,(相所有的)珍珠宝器都归为自己所有。”项羽(听了)非常生气地说:“明天用酒肉犒劳士兵,要(让他们)打败刘邦的军队。”在这时,项羽的军队有四十万人,驻扎在新丰县鸿门;刘邦的军队有十万人,驻扎在霸上。范增劝告项羽说:“刘邦在山东时,贪图财物,爱好美女。现在进入关中,财物一点都不要,妇女一个也不亲近,这(表现)他的志向不小。我叫人去看过他那里的云气,都是龙虎形状,成为五彩的颜色,这是天子的云气啊。(你)赶快功打(他),不要失掉时机!”

2楚国的左君项伯这个人,是项羽的叔你,平时和留候张良友好。张良这时候跟随着刘邦。项伯就连夜骑马赶到刘邦军中,私下会见了张良,详细把事情告诉(张良),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刘邦),说:“不跟(我走)将会一被杀。”张良说:“我替韩王护送沛公(入关),沛公现在有急难,(我)逃跑离开是不讲道义的,(我)不能不告诉(他)。”张良就进去,(把情况)详细告诉刘邦。刘邦大吃一惊,说:“怎样应付这件事呢?”张良说:“谁替大王献出这个计策的?”(刘邦)回答说:“浅陋无知的人劝我说:?把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进来,秦国所有的地盘都可以由你称王了。?所以(我)听信了他的话。”张良说:“估计大王的军队能够抵挡住项王的军队吗?”刘邦沉默(一会儿)说:“本来不如人家,将怎么办呢?”张良说:“请(让我)去告诉项伯,说沛公不敢背叛项王。”刘邦说:“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的?”张良说:“在秦朝的时候,项伯和我有交往,项伯杀了人,我救活了他;现在有了紧急的情况,所以幸亏他来告诉我。”刘邦说:“他你年龄,谁大谁小?”张良说:“他比我大。”刘邦说:“你替我(把他)请进来,我得用对待兄长的礼节待他。”张良出去,邀请项伯。项伯立即进来见刘邦。刘邦就奉上一杯酒为项伯祝福,(并)约定为亲家,说:“我进入关中,极小的财物都不敢沾染,登记官吏,人民,封闭了(收藏财物的)府库,以等待将军(的到来)。所以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它盗贼的进出和意外变故。日日夜夜盼望着将军的到来,怎么敢反叛呢!希望你(对项王)详细地说明,我是不敢忘恩负义的。”项伯答应了,跟刘邦说:“明天你不能不早些来亲自向项王谢罪。”刘邦说:“好。”于是项伯又连夜离开,回到(项羽)军营里,详细地把刘邦的话报告项王。就趁机说:“刘邦不先攻破关中,您怎么敢进来呢?现在人家有大功(你)却要打人家,这是不仁义的。不如就趁机友好地款待他。”项王答应了。

3刘邦第二天带领一百多人马来见项羽,到达鸿门,谢罪说:“我和将军合力攻打秦国,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然而自己没有料想到能够先入关攻破秦国,能够在这里再看到将军您。现在有小人的流言,使将军和我有了隔阂……”项羽说:“这是你左司马曹无伤说的。不然的话,我怎么会这样呢?”项羽当天就留刘邦同他饮酒。项羽、项伯面向东坐;亚你面向南坐──亚父这个人,就是范增;刘邦面向北坐;张良面向西陪坐。范增多次使眼色给项羽,举起(他)所佩带的玉玦向项羽示意多次,项羽默默地没有反应。范增站起来,出去召来项庄,对项庄说:“君王的为人(心肠太软),不忍下手。你进去上前祝酒,祝酒完了,请求舞剑助兴,顺便把刘邦击倒在座位上,杀掉他。不然的话,你们都将被他所俘虏!”项庄就进去祝酒。祝酒完了,说:“君王和沛公饮酒,军营里没有什么可以用来娱乐,请让我舞剑助兴吧。”项羽说:“好。”项庄就拔出剑

舞起来。项伯也拔出剑舞起来,并常常用自己的身体,掩护刘邦,项庄(终于)得不到(机会)刺杀(刘邦)。

4于是张良到军门外去见樊哙。樊哙说:“今天的事情怎样?”张良说:“非常危急!现在项庄拔剑起舞,他的用意常常在沛公身上。”樊哙说:“这太紧迫了!请让我进去,和他们拼命。”樊哙就带着剑拿着盾牌进入军门。拿戟交叉着守卫军门的士兵想要阻止不让他进去。樊哙侧举盾牌一撞,卫士跌倒在地上。樊哙就进去了,揭开帷幕面向西站立,瞪眼看着项羽,头发直坚起来,眼眶都要裂开了。项羽手握剑柄跪直身子说:“客人是干什么的?”张良说:“他是沛公的卫士樊哙。”项羽说:“壮士!──赏他一杯酒。”(左右的人)就给他一大杯酒。樊哙拜谢,立起,站着(一口气)把酒渴了。项羽说:“赏给他一只猪腿。”(左右的人)就给了他一只半生的猪腿。樊哙把盾牌反扣在地上,把猪腿放在盾牌上,拔出剑切着吃起来。项羽说:“壮士!能再喝吗?”樊哙说:“我死尚且不怕,一杯酒又哪里值得推辞!秦王有象虎狼一样凶狠的心肠,杀人惟恐不能杀尽,处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因此)天下老百姓都背叛了他。怀王曾经和诸将领约定: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一丝一毫都不敢占有动用,封闭了官室,退军驻扎在霸上,以等待大王到来,特意派遣将士把守函谷关,是为了防备其它盗贼的出入和发生意外的事变。象这样劳苦功高,没有封侯的赏赐,反而听信小人谗言,要杀有功劳的人,这是灭亡的秦国的后续者啊!我自己认为大王不(应该)采取这样的做法”。项羽无话可答,说:“坐吧。”樊哙使挨着张良坐下。

5坐了一会儿,刘邦起身上厕所,顺便招呼樊哙(一道)出去。刘邦已经出去,项羽派都尉陈平去召呼刘邦(回来)。刘邦(对樊哙)说:“刚才出来没有告辞,这怎么办呢?”樊哙说:“做大事情不必顾虑细枝末节,讲大礼不必讲究小的礼让。现在人家正象切肉的刀和砧板,我们是鱼和肉,为什么(还要)告辞呢?”于是就走了。就叫张良留下(向项羽)辞谢。张良问道:“大王来时带些什么(礼物)?”(刘邦)说:“我拿一对白玉璧,准备献给项王,一对玉酒杯,要送给范增。正赶上他们发怒,不敢献上去,你替我献给吧。”张良说:“遵命。”在这个时候,项羽的军队驻扎在鸿门,刘邦的军队驻扎在霸上,相隔四十里。刘邦丢下随从的车输、人马,离开这儿,独自一人骑马,同持剑拿盾徒步跑着的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一起,顺着骊山脚下,取道芷阳,抄小路逃走。刘邦(行前)对张良说:“从这条路到我军营不过二十里罢了。请你估计我到了军营,你再进去(见项王)。”

6刘邦已经走了,(估计)抄小道(已经)回到军中,张良进去辞谢,说:“沛公不能多喝酒,已经醉了,不能(前来)告辞。谨叫我奉上白玉璧一对,敬献给大王;玉杯一对,敬献给大将军。”项羽说:“沛公在哪里?”张良说:“听说大王有意责备他,他脱身独自离开(—鸿门),已经回到了军中。”项羽就接受了白玉璧,放到座位上。范增接受玉杯,丢在地上,拔出剑砍碎了它,说:“唉!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谋大业!夺走项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我们这些人就要被他俘虏了!”

7刘邦回到军营,立即杀掉曹无伤。

《烛之武退秦师》

1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围攻郑国,这是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还依附楚国。这时晋军驻扎函陵,秦军驻扎氾水之南。

2佚之狐向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国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听了他的意见。烛之武推辞说:“臣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了什么事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危急时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

负荆请罪的主人公第7篇

一 核心史籍零星资料

(一)续资治通鉴[1]

卷第八十三:

绍圣元年……三月……丁酉,赐礼部奏名进士、诸科九百七十五人及第、出身。时考官取进士答策者,多主元祐。及杨畏覆考,乃悉下之,而以主熙、丰者署前列,拔毕渐为第一 。①自此绍述之论大兴,国是遂变矣。

——第二册第41页

卷第八十六:

元符二年(1099年)……九月庚子朔

癸卯,命御史检点三省、枢密院,并依元丰旧制。

…………

戊午,通判潭州毕渐言:“应元祐中诸路所立碑刻纪事等,请悉令碎毁。”从之。

——第二册第80页

卷第八十七:

建中靖国元年……五月

…………

丙戌,祔二后神主于太庙。朝请郎梁宽言:“绍圣之初,奸臣特进,是时不唯朝士革面迎合,虽田舍书生,亦怀观望捭阖之术。举人毕渐,廷试对策,欲附会时流以规上第,其言语不顾轻重,有伤事体,传播四夷,所损不细。又如方天若对策,以不诛南窜大臣家属为恨,以不没元祐公相家资为惜。天若,闽中匹夫,于元祐大臣有何宿憾!特以蔡卞用事,欲复其平日私仇。天若者,卞之门人也,鹰犬效力,仆妾事人,其言何所不至!伏见将来科诏不远,欲乞下礼部司,每遇廷试,戒应举人立为法,无得狂妄,不答所问。有违此者,罪在考官,然后罢黜此流,所贵少厚风俗。”

——第二册第95页

(二)《宋史》[2]

卷355·《杨畏传》

宣仁后崩,吕大防欲用畏谏议大夫,范纯仁以畏非端士,不可,大防乃迁畏礼部侍郎。及大防为宣仁后山陵使,畏首背大防,称述熙宁、元丰政事与王安石学术,哲宗信之,遂荐章惇、吕惠卿可大任。廷试进士,李清臣发策有绍述意,考官第主元祐者居上,畏复考,悉下之,拔毕渐以为第一。

——总第11183页

卷390·《家愿传》

①文中下划线均为笔者所加。

家愿,字处厚,眉山人……弱冠游京师,以广文馆进士登第,时绍圣元年也。廷策进士,中书侍郎李清臣拟进策问,力诋元祐之政,愿答策惟以守九年之所已行者为言。时门下侍郎苏辙尝上疏辨策问,举汉武帝事,触上怒待罪,愿未及知也,因见辙,诵所对,惊喜曰:“故人子道同志合,犹若是也。”杨畏覆考,专主熙宁、元丰,取毕渐为第一,愿遂居下第。辙寻出守汝,而国论大变矣。

——总第11949页

二 地方文献相关记载

(一)湖北旧闻录[3](第六册)卷37·文献四:

毕渐,字之进。潜江人。

毕状元渐使福建日,尝按部过罗原。时南华翁林子山致仕,居南华洞,已八十余,以诗迓之。有“当年春榜首传名,对御如君有几人”之句。毕公和赠之,多所奖借,其诗曰: “儿童闻说子山名,将谓先生是故(“故”应为“古”——笔者)人。海上偶经仙洞府,岩前犹见玉精神。南华久彻逍遥梦,兜率重来自在身。携得新诗天上去,不教辜负到全闽。”(《扪虱新语》)。

岘山(《方舆纪要》云:在襄阳县南七里——笔者)题名:毕之进、代归、贺君仪、赵德麟、李仲益、马汝楫、董君序、魏道辅、周共(“共”应为“恭”——笔者)叔同饯,绍圣丁丑二月五日(《湖北金石存佚考》)。 转贴于

周行巳(“巳”应为“己”——笔者)①《送毕之进状元》作:“毕髯奇男子,未识已心与。献策集英殿,脱略独豪举。二年襄阳幕,归舟岘山渚。同事三日留,时时作险语。隆准帝王孙,萧然好风度。诗书百万卷,胸中莽回互。平生苏惠州,气慨颇自许。人生艰难际,政可观出处。二子经济才,用之则为虎。髯公且为客,王孙且为主。明朝各天涯,歌眉为谁妩。舵师挽舟去,回首空南浦。其笑参军强,参军定强否。”(《浮址集》②)

——总第 1479页

(二)《荆州府志》 [4]

卷七《古迹》(墓附):

毕状元墓,在城北二十里。渐本潜江人,绍圣元年进士第一,为膳部员外郎,出知江陵府,卒官,葬此。

——总第89页

(三)《潜江县志》[5]

卷十三《选举·上》:

毕渐状元,祀乡贤。

——总第893页

卷十五《人物志》:

毕渐,宋绍圣初状元,为膳部员外郎,出知荆南府事。以文学致身,刚介自立,时人以其典乡郡,荣之(《一统志》)。元祐八年廷试进士,李清臣发策主复丰熙法,苏辙廷诤几得罪,赖范纯仁免。及进士对策,考官是元祐者最等。礼部侍郎杨畏复试悉下之,拔毕渐第一,遂以是年为“绍圣”元年(《宋史》)。明初祀乡贤。

按:宋乾德初升安远镇为潜江县,属荆湖北路。潜固江陵旧地也。渐守荆州,卒于官,墓亦在江陵界。惟状元坊、毕家楼在县治儒学东南,明万历初毁于火。今尚存其名。

①周行己(1067-?)字恭叔,人称浮沚先生。17岁入太学,元祐六年(1099年)进士,曾任太学博士、州学教授等职。回乡后在永嘉县城松台山附近创建浮沚书院。 从元丰末年至元祐年间,与周行己一起在太学读书的永嘉人有许景衡、刘安节、刘安上、蒋元中、沈彩行、戴述、赵霄、张恽共9人,号称“永嘉元丰九先生”。周曾师事程颐,有人称其为永嘉学派的创始人。《宋史》载有《周行己集》19卷;文渊阁本四库全书收录其《浮沚集》8卷,1975年台湾商务印书馆曾据此出版。

②应为《浮沚集》。

康熙七年,王侯子旦为潜令,痛前贤湮没不彰,于九年编审时,易坊厢里为毕公里,使后人口毕公不休,其与郑公乡、苏公堤并著之义欤?

——总第1017页

卷十九《艺文志》

《赠南华翁林子山》

毕渐

儿童闻说子山名,将谓先生是古人。海上偶经仙洞府,岩前犹见玉精神。南华久彻逍遥梦,兜率重来自在身。携得新诗天上去,不教辜负到全闽。

按:陈子兼《扪虱新语》载:毕状元渐使福建日,尝按部过罗原,时南华翁林子山致仕居南华洞,年已八十余,以诗迓之,有“当年春榜首传名,对御如君有几人”之句。毕公和赠此篇。人言毕状元眉目如画,诗词亦自清拔。今《青琐集》中多载当时诸公赠林子山诗,而独无此诗,故记于此,以补《青琐》之阙。公,潜人也。自潜为新邑,旧牒散亡,公之文行遂略不可考,爰搜别帙得此篇,亦邓林之一枝云。

——总第1236-1237页

三 笔记及工具书的记载

(一)《能改斋漫录》[6]卷十八

状元毕渐,有恶之者,于《登科记碑》上,刊去水旁。其第二名曰赵稔。未几,赵稔有罪伏诛。方悟“毕斩赵稔”之谶。

——载《笔记小说大观》第8册299页

(二)《宋诗纪事》[7]卷34

《扪虱新语》云:毕状元渐使福建日,尝按部过罗原,时南华翁林子山致仕居南华洞,年已八十余,以诗迓之,有“当年春榜首传名,对御如君有几人”之句。毕公和之,多所奖借。

——第二册总882页

(三)《中国人名大辞典》[8]

毕渐,[宋]潜江人,绍圣中进士第一。为膳部员外郎。出知荆南府事。以文学致身,刚介自立,为时所称。

——1013页

四 其它有关记载

(一)《中华印刷通史[9]·古代篇》第七章第三节《报纸的雕版印刷》:

宋代还发明了 用蜂蜡和松香熔合涂布于木板之上制成的“蜡版”印刷。宋朝何薳的《春渚纪闻》记载了 宋朝绍圣元年(1094年)科举过程中的一件事:“毕渐为状元,赵谂第二。初唱第,而都人急于传报,经蜡版刻印。渐字所模,点水不着墨,传者厉声呼之:‘状元毕斩第二人赵谂!’ 识者皆云不详。而后谂以谋逆被诛,则是毕斩赵谂也。”这件事发生在当时的京城开封。古代人对科举十分重视,在科考结果公布之前,为了传报迅速,早有人将蜡版准备好,一经宣布,立即在蜡版上刻字、印刷。为了求速则忽视了质量,将状元毕渐中“渐”字三点水漏 印了,结果出现了宣报人大声宣读“状元毕斩第二人赵谂”的奇闻,闹得人们都觉得莫明其 妙。事也凑巧,后来这第二人赵谂真的因叛逆而被斩,应了宣报人按蜡版印刷的那句“状元 毕斩赵谂”的错话。这件事被号称韩青老农的何薳先生记载了下来,为后世留下了宋朝曾用蜡版印刷类似于今日“号外”的小报的历史资料。

(二)《宋史演义》[10]第四十五回《嘱后事贤后升遐 绍先朝奸臣煽祸》:

哲宗接阅奏章,竟勃然大怒道:“辙敢比先帝为汉武么?”我谓神宗尚不及汉武。言下即欲逐辙。辙下殿待罪,众莫敢救。范纯仁从容进言道:“武帝雄才大略,史家并无贬词,辙引比先帝,不得为谤。陛下甫经亲政,待遇大臣,也不当似奴仆一般,任情呵斥。”正说着,有一人越次入奏道:“先帝法度,都被司马光、苏辙等坏尽。”纯仁视之,乃是新任尚书左丞邓润甫,遂抗声道:“这话是说错了。法本无弊,有弊必改。”哲宗道:“秦皇、汉武,古所并讥。”纯仁便接奏道:“辙所论是指时事言,非指人品言。”哲宗颜色少霁,乃不复发语,当即退朝。辙前时曾附吕大防,与纯仁议多不合,至是方谢纯仁道:“公乃佛地位中人,辙仗公包涵久了。”纯仁道:“公事公言,我知有公,不知有私。”名副其实,是乃谓之纯仁。辙又申谢而退。越日,竟下诏降辙官职,出知汝州。 转贴于

及进士对策,考官评阅甲乙,上第多主张元祐。嗣经杨畏复勘,悉移置下第,把赞成熙丰的策议,拔置上列。第一名乃是毕渐,竟比王、吕为孔、颜,仿佛王、吕二人的孝子顺孙。自是绍述两字,喧传中外,曾布竟用为翰林学士,张商英进用为右正言。未几,即任章惇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章惇既相,奸人当道,还管什么时局?什么名誉?贬苏轼知英州,寻复安置惠州。罢翰林学士范祖禹,出知陕州。范纯仁当然不安,连章求去,也出知颍昌府。召蔡京为户部尚书,安石婿蔡卞为国史修撰,林希为中书舍人,黄履为御史中丞。先是元丰末年,履曾官中丞,与蔡确、章惇、邢恕相交结。惇与确有所嫌,即遣恕语履。履尽情排击,不遗余力,时人目为四凶,因被刘安世劾奏,降级外调。惇再得志,立即引用,那时报复私怨,日夕罗织,元祐诸君子,都要被他陷入阱中了。去恶务尽,元祐诸贤,不知此义,遂致受殃。

综合上述种种记载,我们得到如下信息:

毕渐(1055?-1125年?)字之进,潜江(今湖北潜江县)人。绍圣元年(1094年)在进士考试中夺魁,四年(1097年)在襄阳岘山题名,此前在襄阳当过两年幕僚(离任时两个儿子已成人,并表现出经邦济济之才,毕渐当有40岁左右)。一起饯别题名的有:代归、贺君仪、赵德麟、李仲益、马汝楫、董君序、魏道辅、周恭叔(即周行己)等人,周行己写诗相送。元符二年(1099年)九月在潭州通判任上提出碎毁元祐年间碑刻的建议,被采纳(此际64岁的苏轼在儋州贬所)。后来,曾出使福建,与南华翁林子山互有赠答;在朝,任膳部员外郎,最后即以此衔出知荆南府,卒于任。

毕渐隆准、有髯,眉目如画;善谈,能诗,当时有一定名声。

政治上倾向于丰、熙,参加殿试时有意迎合“绍述”派,并因此被列名第一。这种做法事后受到指谪。入仕后仍然坚持绍述派主张,所提碎毁元祐年间碑刻的建议被采纳后,对打击以司马光、苏轼等人为代表的元祐臣僚起过推波助澜作用。因此,自南宋至整个元代对他评价都不高,至明初方得以祀乡贤,清康熙年间进一步将其里改为“毕公里”。

不止一种记载提到毕渐曾出守荆南府,而均未言有何政绩,说明其作为不突出;《宋史》无传,相关记载也很少,可见影响较小。

荆州附近有“毕状元墓”,而“状元坊”、“毕家楼”在旧潜江县治儒学东南。

[参考文献]

[1](清)毕沅撰.续资治通鉴[M]. 长沙:岳麓出版社,1991.

[2](元)脱脱,揭徯斯,张起岩,等. 宋史[M]. 北京:中华书局,1877.

[3](清)陈诗编纂. 皮明庥,李怀军标点. 张德英,皮明庥校勘. 湖北旧闻录[M]. 武汉:武汉出版社,1989.

[4](清)倪文蔚等修,(清)顾嘉蘅等纂. 荆州府志[M]. 台北:台北成文出版社(据光绪六年刻本影印),

1970.

[5](清)史志谟续纂. 潜江县志[M]. 台北:台北成文出版社(据光绪五年刻本影印),1970.

[6](宋)吴曾撰. 能改斋漫录[A]. 笔记小说大观(第8册)[C]. 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299.

[7](清)厉鹗辑撰. 宋诗纪事[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8] 臧励禾主编. 中国人名大辞典[Z]. 上海:商务印书馆,1980.

[9] 李兴才,张树栋,庞多益,等. 中华印刷通史·古代篇 ·第七章· 第三节·报纸的雕版印刷[DB/OL] .

负荆请罪的主人公第8篇

2014年9月4日,吴英的人蔺文财和吴英的父亲吴永正被变更强制措施为取保候审。一年来,我作为“吴英案第二季”蔺文财的辩护人,一直在为我的当事人争取权益。但蔺文财至今仍未被公安机关撤销案件,令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今将辩护始末公诸于众。

罪与非罪

浙江省东阳市女商人吴英曾被称为“亿万富姐”,登上福布斯女富豪榜,其旗下本色集团涵盖酒店、商贸、地产等多个领域。2012年5月21日,吴英囚集资诈骗罪被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终审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判决之后,吴英在位于杭州的浙江女子监狱服刑。

2014年6月5日,东阳市政府曾牵头组成“吴英案资产处置小组”,东阳市副市长陈某担任小组组长,东阳市公、检、法系统配合并南两家资产评估鉴定机构和吴英案的债权人组成小组。

7月11日,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作出裁定,吴英从死缓减刑至无期徒刑。11天后,作为吴英人的蔺文财前往位于浙江省女子监狱会见吴英。当蔺文财向吴英表述陈某担任吴英案资产处置小组组长时,“吴英回忆起来,曾向纪委举报的官员中就有陈某”。蔺文财介绍,2007年3月16日,吴英因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被逮捕。在看守所被羁押期间,吴英曾通过书面方式举报14名领导干部涉嫌受贿。后来,东阳市的办案人员曾到看守所找吴英了解相关情况。

据已经公开的资料显示,被举报官员有:湖北省荆门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李天贵、荆门市农业银行原副行长周亮和中国农业银行丽水市灯塔支行原行长梁骅。此三人都已被相关部门查处,现已分别获刑,其他被举报的官员情况未对外披露。

2014年7月23日,东阳市公安局对吴英案部分资产通过网络进行首次拍卖。同日,吴英通过其委托人蔺文财向浙江省高院和东阳市委、市政府递交了“要求组长陈某回避申请”。

三天后,东阳市政府通过媒体表示,他们针对蔺文财的反映和媒体的报道立即展开调查,确定陈某在吴英案中未涉及受贿问题。另外,陈某在7月26日就吴英、蔺文财诬告一事向公安部门报案,相关部门介入调查。

蔺文财在得知陈某向公安机关报案后,于陈某报案次日,也向东阳市公安局报案,要求警方对陈某进行调查。在报案材料里,蔺文财称,自己认真履行职责,根据吴英的要求申请陈某回避并无不当,该行为与《刑法》诬告陷害罪有明显差别。

7月30日,东阳市委、市政府新闻办公室的官方微博消息称,吴永正以及吴英案人蔺文财被东阳市公安局刑事拘留,两人除均涉诬告陷害罪外,吴永正还涉嫌掩饰、隐瞒犯罪所得收益罪。

此时,我成为蔺文财的辩护律师,王常清律师则为吴英父亲吴永正辩护。同日,我赶到浙江省东阳市看守所,想会见蔺文财,看守所说需要等待48小时。在等待的时间内,我辗转到杭州浙江女子监狱希望能会见吴英,但未能如愿。我想会见吴英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核实吴英举报陈某一事。

2014年8月5日,我向东阳市公安局寄出“管辖权异议书”,要求东阳市公安局回避此案,以确保公正办案。2014年8月29日,在检察院开始决定是否批捕的关键时刻,我向东阳市人民检察院递交了《律师法律意见书》。

在这份《律师法律意见书》中,我写道,吴英申请陈某回避,并没有控告陈某。既然连“告”都谈不上,何来“诬告”之说?诬告陷害罪是指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行为。退一步讲,就算吴英向有关部门反映了陈某,也是行使《宪法》《刑法》《刑事诉讼法》中规定的权利。即使反映失实或错告,也不是犯罪。如果经上级部门调查,即使吴英和蔺文财的反映失实,最多只需承担民事侵权责任。

此外,东阳市公安局与东阳市副市长陈某存在行政隶属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处理案件,应当回避,本案应异地侦查。蔺文财作为吴英申诉案件的人,一直为吴英辩护,其工作实质上就是辩护人,而东阳市公安局是吴英案的侦查机关。依据《刑事诉讼法》第四十二条第二款的规定:“辩护人涉嫌犯罪的,应当由办理辩护人所承办案件的侦查机关以外的侦查机关办理。”东阳市公安局同样应当回避此案。

综上所述,我认为本案充其量是一起个人间的名誉权案件,属于民事纠纷范畴,不是刑事犯罪,东阳市公安局不应当立案。

作为蔺文财的辩护人,我再次重申,请东阳市人民检察院查明此案事实,依法不予批捕蔺文财,责令东阳市公安局立即无罪释放蔺文财。

2014年9月4日,东阳市人民检察院对蔺文财和吴永正作出不批准逮捕的决定,两人被取保候审。

吴英案未了局

2014年9月5日,蔺文财被取保候审回家,至今近一年。尽管东阳市公安机关有关负责人表示,东阳警方对蔺文财的调查还在进行中,但实际上,在两人取保候审后,东阳市公安局主要领导易人。

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依照法律,公安机关只能在掌握犯罪证据后抓人,而不能先抓人再找证据。东阳市人民检察院不予批捕的决定是正确的,应该点赞。

检察院不批捕,说明证据不足。公安不是无罪放人,而是取保候审后继续进行侦查。更令人意外的是,在检方不予批捕前,吴永正被传出存在嫖娼行为。而东阳市公安局确认,吴永正嫖娼确有其事,但目前暂缓处罚。据警方的材料称,吴永正嫖娼时间从2008年至2014年9月,花费达20万元。而吴永正通过电话表示,所谓的嫖娼说法并非事实。吴永正嫖娼的话题,在网上引发不小反响。

时至今日,吴英案终审判决生效已有两年多,依法本该由人民法院来处置吴英被没收的资产。但是,这些资产至今仍然控制在东阳市公安局手中。处置刑事诉讼中的涉案财产属于司法行为,东阳市财产处置小组是以行政行为代替司法行为的权力滥用。

在吴英案资产处置的关键问题上,东阳市有关部门的做法不仅无助于问题的妥善解决,而且进一步耗尽了东阳官方在司法和行政上的公信力。我认为,处置吴英案资产要做以下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要成立第三方中立的专门机构,彻底查清财产的数额;另一方面,将财产处置回归法制轨道,由法院方面来主持。

另外,对于蔺文财和吴永正的刑事侦查,陈某作为诬告陷害案中的被害人是案件的当事人,其所供职的东阳市政府又是公安局的上级领导机关,下级为上级维权,难逃公众对其执法公正性的合理怀疑。

2015年8月14日,蔺文财和吴永正涉嫌诬告陷害案有了新进展,两人已被浙江省东阳市公安局移送当地检察院审查起诉。

作者简介

王永杰北京泽永律师事务所主任,著有《刑事辩护的艺术——无罪辩护经验谈》一书,主要执业领域为刑事辩护和企业法律风险防范。

电话:13910203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