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声声慢教案

声声慢教案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02 15:00:53

声声慢教案

声声慢教案第1篇

鉴于七岁儿童多无意注意和活泼好动、自制力弱等特征,音乐欣赏要贴近儿童生活,符合儿童认知心理和 认知水平,创造条件(如一首歌、一首诗、一幅画、一个游戏、一个故事等)把陌生的音乐转化为熟悉的音乐 ,同时重视身体活动去感应音乐,获取音乐带来的快乐。一年级要着重培养听音乐的兴趣和听音乐的习惯。我教二年级《在钟表店里》时,探索他们的欣赏能力:方案一,告诉题目,全凭“听”去感知音乐;方案二,告诉题目,并用“符号”提示作品结构,在“听” 中感受音乐;方案三,告诉题目,用“哑剧小品”表现作品内容,边看边听音乐。三个方案分别在三个班实施 ,实施结果:采用“方案一”和“方案二”听赏的儿童,对作品的感知大体相同,清晰的感知有:许多钟、修 钟、愉快劳动;模糊的感知有:闹钟声误为挂电话,杜鹃钟声误为鸟叫,密集快速的音乐误为有人跑,狼来了 ,很紧张,钟摆声误为走路声,上发条误为锯木头声,有人咬生地瓜的声音。采用“方案三”听赏的儿童,把 握作品内容较准确,感受到工人认真修钟,修了一架又一架,到处是钟声、铃声,工人在愉快劳动。听赏结果 表明:二年级儿童具备一定的音乐听觉能力和联想能力(方案一),不具备“符号”式的抽象思维能力(方案二),直观思维能力较强(方案三)。一位中等水平儿童的欣赏笔记是这样写的:“有一天,钟表店的老爷爷在修表。他先修好一些,听了听,很满意,就唱歌跳舞。他又回到座位上工作 ,又修好一些,很满意,又唱歌跳舞。接着,把所有的钟都修好。各种各样的钟都响了,好像在说:谢谢您, 老爷爷,11点了,您该回家了。”

由于二年级儿童的注意力在加强,联想、想象能力有明显的发展,直观性感知作品的能力增强,因此,要 用“看看、说说、想想、画画、敲敲、打打(打击乐)”帮助儿童听赏音乐。

一位老师教三年级,学生欣赏《我们的田野》,从插图入手启发学生倾听音乐,发挥想象,顺序是:稻田 河流湖森林群山天空。第一遍听时教师指示:“听完音乐,请说出你对音乐的感觉。”学生:“优 美、动人、平静、宽广、爱睡觉、难听。”教师问:“请说出你为什么有这样的感觉?”学生:“音乐慢慢的 、声音柔柔的”(指优美):“音乐很慢,好像很快乐”(指动人):“音乐慢,音长”(指宽广):“爱睡 觉”是因为音乐舒展、起伏、温柔:“难听”来自对多声部音乐听不清楚。第二遍听时教师指示:“请同学们仔细分辨音乐中有几种声音(实际指有几个声部)?”学生:“三种、两种、四种。”教师问:“请说出理由 ?”学生:“一人演唱,还有人跟着唱”:“一种声音好听,其他声音不好听”:“有尖尖细细的声音,也有低低粗粗的声音”。第三遍听时教师提示:“请同学们唱一句歌中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学生有的哼一、二小 节,有的哼一句,有的边听音乐边哼唱,有的看课本哼唱。

三年级是小学阶段的转折期,是欣赏心理由简单向复杂,由表象向入里发展的过程。从上例看出,三年级 学生已能“聆听、分析、思考”音乐,大致能从音的高低、音的长短、速度、音量和旋律的起伏等方面去听去想。有些学生已有了初步的多声部感知能力。这一时期,学生还不具备音乐术语概念,师生的交流,要避免过 多使用音乐术语,教师要善于将音乐术语转化成学生听得懂的话,又要把学生的话归纳到音乐术语上。

四年级学生在欣赏《苗岭的早晨》和《瑶族舞曲》时,均能从节奏、速度、乐器音色、拍子改变等认识作 品结构、音乐层次和音乐情绪。一些学生还能听出乐曲的末段音乐语言与首段相近,这说明他们欣赏能力有了 进一步提高。在细听中,他们能结合音的长短快慢、高低强弱、音色性能展开联想和想象,如,欣赏《苗岭的早晨》时,学生说:“太阳出来了,阳光射进树林,一鸟醒来站在高树梢上快乐的练声,众多小鸟听到后也都 起床跟着练声”(A段):“鸟儿非常愉快,叽叽喳喳,人们唱着歌,跳着舞,开始一天的生活”(B段):“ 再次表现清晨的清新、美丽的景色”(A段)。因此,欣赏教学要精心策划,整体音乐的感受达到什么要求,细 听音乐达到什么要求,都要具体设计。要立足“听”去感知音乐,立足“想”去认识音乐,激励学生谈自己听音乐时的内心感受,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审美评价。

声声慢教案第2篇

主备教师:段春芬

一、内容及其分析

1.内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和声速

2.分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和声速指的是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如何传到我们的耳朵,声音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否一样,其核心是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小学“科学”中已经学过声音的一些知识,本节课的内容就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起来的。由于它在本章中是基础和重要的知识,所以在本学科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培养学生的实际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有重要的作用,是本章的重要的基础内容。教学的重点是探究声音是怎样的产生的、怎样传播,解决重点的关键是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二、 目标及其分析

1、教学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3)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会利用回声测简单的距离。

2、目标分析: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就是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声音产生的条件:物体振动。知道声音需要在介质中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而真空不能传声。知道声速跟介质的种类有关,就是指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比在液体中传播的快,声音在液体中传播的速度比在气体中传播的快,并受温度影响。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会利用回声测简单的距离指的是通过例子,应用声速,速度公式计算简单的距离。

三、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理解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通过实验和生活中的实例来分析和理解,其中关键是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自己思考来获取知识。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准备使用多媒体、直尺、音叉、乒乓球等器材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播放一段对话,把声音关闭,让学生搞不清楚对话中所要表达的意思。接着把声音打开,学生就清楚对话的内容和意思;从这两个巨大的反差中,引出声音的重要性。

让同学感知周围的声音,声音无处不在,丰富多彩,从而引入新课,声音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

(二)进入新课:

问题一: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大家都听到了很多不同种类的声音,那么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呢?

设计意图:通过心理反差,激发学生的兴趣,再通过生活中的声现象直接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能从生活中找到物理,而且便于学生理解与探究。

师生活动:

探究声音的产生:(1)让纸张,直尺,自己等发出声音,观察这几次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的区别;(2)让正在发声的音叉停止发声。

小问题1: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区别?正在发声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尤其强调发声与不发声时有何不同;指导学生回答以上问题)

学生动手后交流,得出共同的答案:物体发声时振动,不发声时不振动。

总结并板书: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小问题2:有些发声体的振动不能直接用肉眼观察到,能用什么办法来感知发声体的振动呢?

(有时候听到声音,但是我们没有感知到它的振动,学生容易怀疑是否所有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由此问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声音的有物体振动产生的,所有物体发声时都在振动)

师生活动:

学生思考,并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演示:

方案(1):用音叉与乒乓球做实验,敲打音叉,紧挨着音叉放一乒乓球,观察乒乓球的变化。

方案(2):在桌面放塑料小球,敲击桌面,观察塑料小球变化。

方案(3):扬声器对着烛烟发声。

教师强调指出:在物理的研究中经常用到变抽象为具体,变细微为显箸的研究方法。

在探究实验中,应注意渗透科学研究方法:

(1) 比较法:比较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的区别;

(2) 转换法:把抽象、不明显的现象的转化为具体的、显著的现象。

(3) 放大法:把不明显的现象放大。

例题:关于声音的产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 有声音产生,就一定有物体在振动

C. 振动停止以后,声音要慢慢消失

D. 有时候物体不振动也可以发声

问题二:(我们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发声体并不是直接贴着耳朵,为什么我们能听到声音?

设计意图:通过此问题让学生思考声音是怎样传到耳朵的。

师生活动:

方案(1):在一个玻璃缸内盛有水,手拿两块石头在水中撞击,在外面也能听到撞击声。

方案(2):把一个正在广播的收音机用塑料袋装起来,用细线吊着放入水的水槽中,照样也能听到收音机的声音

方案(3):一位学生耳朵贴紧桌面,另一同学用手摩擦桌面,能清晰的听到声音。

小问题1:声音可以通过哪些物体传到耳朵?

引导学生总结:气体、固体、液体都能传声。

师生活动:播放一段“神舟九号”宇航员在太空交流的视频。

小问题2:宇航员之间是直接进行交谈的吗?这是为什么?声音的传播需要什么条件?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并总结: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并强调:人耳听到的声音大多数是靠空气传播的。

小问题3:声音是以什么形式向外传播的呢?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29页,引出声波。通过水波类比声波。

并总结: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声音发出来我们就能立刻听到声音吗?百米赛跑,在终点计时,我们先看到冒烟还是先听到枪声?还是同时?

问题三: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声速有什么决定因素?

设计意图:由生活中的实例提出问题,引入声速的概念及影响声速的因素。

小问题1: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归纳总结得出: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就像物体运动一样,有快有慢,声音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来描述,它的大小等于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并引导学生阅读课本30页,知道15℃是空气的传播速度是340m/s。

师生活动:让学生阅读课本30页小资料,注意观察比较不同物体和不同温度时的声速。

小问题2:阅读资料,声音的传播速度会发生变化吗?声速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其次是液体,最慢的是气体。

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师生活动:

(由实例:小时候同学们都玩过弹珠,弹珠弹出去会被反弹回来;打乒乓球时,乒乓球撞到桌面又被反弹起来……听回声,引出下一问题)

小问题3: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也会反射回来吗?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如果遇到障碍物,就会被反射,我们把这种被反射回来的声叫做回声。人们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来的时间间隔是大于0.1s。

应用回声测距:

例:拍手后0.5秒听到对面墙壁反射回来的回声,问人与墙壁间距离是多少?(当时的气温为15℃)

已知:v = 340m/s, t = 0.5s/2 = 0.25s

求:s

解:由s = v×t = 340m/s×0.25s = 85m

答:人与墙壁间距离是85m。

六、目标检测:

1、小纸片会在发声的扬声器的纸盒上跳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时会激起水花,风吹树叶哗哗响,树叶在振动……这些现象说明了 ()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B.声音能在水中传播

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D.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

2、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B、声音在铁轨中比在空气中传得慢

C、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D、在空气中声音的速度与光的速度相同

3、“山间铃响马帮来”这句话中,铃响是由于铃受到金属小锤的撞击产生_______而发出的。在山间小路上,人们听到远处传来的铃声,是通过_______传入人的耳朵的。

4、对着山崖高喊,1.5s后听到回声,人距离山崖有多远?

答案:(1)A(2)C(3)振动,空气(4)255m

七、课堂小结: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声声慢教案第3篇

所谓比较阅读就是把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章集中起来,对它们进行横向或纵向比较的一种阅读方法。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比较阅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拓宽视野,启发思维,挖掘潜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下面笔者就结合十多年的教学实践来谈谈比较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一、比较阅读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

如果学生只限于从课本到课本,那么学生的视野将被限制,学生的思维将被禁锢。教师只有把学生从教材的狭小天地中解放出来,不断引进新的知识信息,学生的潜在智能才会在这些信息的刺激和触发下活跃起来,从而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和行动中,并且获得更深刻的情感体验。比较阅读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简言之就是要通过创设良好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以古诗词教学为例,一般学生学习诗词的过程总是先从作者的生平事迹和作品的背景资料入手,然后同学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对诗词进行鉴赏,这似乎成了学习古典诗词的固定模式了。当然,这样做有助于同学们融入诗词的意境之中更好领会古典诗词的内涵,但这样做往往不能激发起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所以笔者在指导学生学清照《声声慢》时,没有直接介绍李清照的生平事迹以及作品风格,而是通过其作品《一剪梅》和《声声慢》的比较阅读来探究作品风格意蕴,继而催动学生探究其产生的根源。《声声慢》和《一剪梅》虽然都是李清照写愁的名篇,然而从对比中学生可以发现,两者“愁”的内涵是不同的。《一剪梅》是对丈夫的相思之愁、生离之愁,其时词人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故这愁来得轻、浅,正如词人所言是“闲愁”;《声声慢》之愁绪却是沉重、哀痛乃至于凄厉的,这是融合了家国之思、孀居之悲、沦落之苦的泣血之作。学生也由此看出李清照前后两期诗风的不同。这种通过比较阅读来探究作者生平事迹的学习方式比平铺直叙其内容更直观、更生动,更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比较阅读由于引入了课外的内容,这样就可以让学生的视野更开阔,思维更活跃,因而能够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更乐意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二、比较阅读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合作交流平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其中交流合作学习,就是要求学生能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老师帮助学生搭建一个互动交流合作的平台是非常必要的。要想真正实现合作交流学习要求学生有相当的阅读储备,广阔的视野,而比较阅读具备这样的知识储备条件。

例如,在《声声慢》的教学中,笔者让学生回忆以前曾经学过的李清照的词作《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的有关内容,其中两首词都写到了“酒”,接着指导学生自主合作交流――为什么《声声慢》中的酒是“三杯两盏淡酒”而《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的酒却是“浓睡不消残酒”?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分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学生们结合自己对作者和这两首作品所积累得知识,通过对作品的比较和合作交流,学生对作者和两首作品有了更深的了解,他们得出的答案并不全面,但综合起来答案就比较完整了:《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是“浓睡不消残酒”。酒力显得那么大,让作者浓浓地睡了好长时间都没有消下去,这里的酒力之所以大,是因为作者此时没有什么刻骨铭心的愁苦,有的只是作为一个年轻贵族女子的闲愁,闲愁不会痛彻心扉,所以才会有“浓睡不消残酒”之说。而《声声慢》中,词人“欲以酒暖身,借酒浇愁,可是酒的滋味却又那么淡。 “淡酒”无力,怎么能抵挡住那一阵紧似一阵的急风,更何言消去心中的愁苦呢?这里酒味为何那么淡?是酒淡吗?不是。酒性依旧是烈的,只是因为作者的愁太重了,酒入愁肠愁更愁,满心都是愁,致使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就觉得酒味淡了。两相对比,一个“淡”字,更好地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的凄凉,心境是何等的凄苦。

通过引导学生对上述两首词的“酒”的讨论,培养了学生的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由此可以看出,比较阅读的确能为师生构建互动合作交流的平台,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能够真正成为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各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的学习群体。

三、比较阅读为学生构建深广的探究空间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这样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能洞察文章的特点,认识文章的规律。比较是观察、分析、整理等活动交织在一起的智力活动,经常进行横向或纵向的比较研究,既能巩固旧知,又能更好地探究新知,以此去发现一个个新大陆。

声声慢教案第4篇

小时候,音乐是什么东西呀?不知道!上学了,老师上音乐课也从来没有认真过一次;那时候,学校里有且仅有一架很旧的脚踩式的风琴;从学前班到六年级一共大概是16个班级,上音乐课都要用它;有时候,两个、三个班级会同时竞争;当然高年级的是老大呀!想起那时候的音乐课,可能是我们最喜欢上的课了;那时,不管什么课,上课铃声一响;整个校园里只能听到各个班级叽叽喳喳,有齐声的、有乱音的、有大声唱的、有小声哼哼的歌声;这是学校的要求,这样的教学模式,至今还一直在延续!难道,这样的教育模式,就能培育出什么音乐家吗?什么歌星吗?我感觉只是为了让学生换换脑子、活跃一下课堂的气氛吧!不管唱的有多难听,至少,也是一种音乐,它也多少发挥了它的功能!音乐课,老师就教我简谱上的7个数字8个音符符;其他的什么也不会!后面就只教歌词,老师坐在风琴前面,脚有节奏的踩着风琴,手指也带着节奏的拍子反复弹着那7个数字的组合,嘴上也跟着风琴苍老的音质和有节奏的拍子唱着歌词,老师教一句,我们唱一句;这就是我儿时的音乐课;儿时的音乐,我没有特别的留恋!

后来,五年级就到了另一个城市,那里的城市不是很好;但是在学校里什么乐器都有,还有一个学生乐团;可是一到上音乐课,我就担心害怕;这里的老师一般不教歌词,只教乐谱和音乐知识;教的乐谱而且还是我一个也看不懂的五线谱,音乐课还有作业呢!我最怕的就是考试了;要唱歌呀!因为我更本就不会识谱;不过还是混过去了!不只是混过了五六年级;就连中学的音乐课也一样混呀!是怕的混呀!回想起来,真是太虚伪了!总算是混过头了,我也渐渐地恐惧音乐课,对音乐更本就没有丝毫的兴趣!一个混字,就足够表示我中学时代的音乐了!其实,我不想用这么一个字来表示呀;很无奈!都是小学时的遗传!难以改变!我慢慢痛失音乐了!

考学,到了天津和北京后,从此告别了受怕、担心、蒙混的音乐课!慢慢消失了对音乐的恐惧感;之后,由于音乐的魅力,在自己身边的世界时时刻刻都可以见到音乐的魅力;为了追随时尚,我也渐渐开始通过各种渠道去学习和了解音乐文化和娱乐文化;不管你走到哪里,你的耳河旁都听到音乐的流淌声音,很丰富、很动听、很时尚;或许,可以这样说,现在也可以把这个世界叫做“音乐世界”;并不虚伪!你的身边你留意了吗?你的生活你在意了吗?可是音乐一直都在留意你的身边!也一直都在留意你的生活!你出门,不管是上班、上学、逛街、游玩还是乘车或是自己驾驶;你不妨多留意一下你的耳朵!你会觉得耳边总有一种很流行的、很动感的、很熟悉的、很时尚的声音;它就在你的身边!很近、很亲密!

同学们都说,我是个不服输的家伙。没错,我的口头禅便是:我并不差!

教室里静悄悄的,同学们都在啃一道数学难题。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着,但我的思路仍像一团乱麻,就是理不出一个头绪来。面对草稿纸上演算得一团糟的解题过程,我恨恨地在上面打了一个叉号。

“老师,答案是‘6’吗?”A君挥舞着他的答案,颇有些自豪地喊道。

“对。”老师用赞许的目光肯定了A君的答案。我的心却揪得更紧了,像只麻袋被收紧了口子一样。“我不能服输!”我暗暗地下着决心。

“老师,我的答案也是‘6’!”B君的答案也出炉了。

“没错,我也算出来了!”C君附和着。

……

声声慢教案第5篇

摘要:《小芽快快长》是选自上海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唱游》 一年级第一学期第三单元的听赏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在欣赏舞曲《小芽快快长》的过程中,体验音乐欢快活泼的情绪,感受歌曲所表达春天郁郁葱葱,小芽竞相生长的音乐形象,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运用模仿、欣赏、对比、编创、小组合作等音乐实践活动欣赏舞曲,进一步体验舞曲所表达的意境。欣赏舞曲《小芽快快长》,引导学生初步分辨乐曲的音乐结构,尝试创编动作表现音乐。学生能感受乐曲强烈的节奏感,想想小芽不断生长的情景,创编动作来表现小芽生长的情景。

在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指出:“感受与鉴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应注意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赏为主。教师的讲解、提示,力求简明、生动,富有启发性。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引发想像和联想。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感受与见解,鼓励学生勇于表述自己的审美体验,以利于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逐步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积累感受与鉴赏音乐的经验。[1]

关键词:欣赏教学;运用

【案例过程】

片段一:

师:听着音乐舞蹈进教室,用优美的声音复习歌曲《小雨沙沙》后直接开场白:同学们,到了万物复苏的春天,最先让你想到的是什么颜色?

生:绿色

师: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听赏一首充满绿意的舞曲《小芽快快长》

(学生积极回答,老师适时板书)

【复习歌曲小雨沙沙后,直接出示本课主题。在组织教学环节上用了一首非常熟悉的儿歌《春天在哪里》,创设春天的情境,而《小雨沙沙》更是与本节内容息息相关,这样环节自然过渡到本节内容。】

片段二:

师:在新授环节,初听:请同学们完整听全曲后,说一说这首舞曲的速度发生了几次变化?

生:3次

在学生回答出3次的同时,我直接追问,分别是怎样的变化?

生:慢――快――更快

【由于一年级小朋友对于听赏音乐和鉴赏音乐能力薄弱,几乎是零起点,但优美抒情与欢快活泼等情绪之前已有所涉及,因此在紧接着复听后以此引导,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考,乐曲分为(三个部分),分别叫做“引子部分 和主题部分和尾声部分 ”引子部分优美抒情速度(慢),主题部分欢快活泼速度(较快),尾声部分热情欢快(快)。】

片段三:

师:小朋友们,你们听到第一段音乐是什么感受?

生:温暖

师:温暖会让你想到大自然中的什么?

生:太阳,阳光

师:让我们一起伴着音乐,做一做太阳公公在一个温暖的早晨,慢慢的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动作。

【分段听,并形象比喻,运用动作,小乐器,对比,模仿等记忆旋律。因为一年级小朋友在听赏过程中形象思维较为丰富。通过动作和形象思维带动与引导学生记住引子部分音乐。由于本首歌曲描写的是春天郁郁葱葱,小芽竞相生长的音乐形象,所以引子音乐部分除了表现太阳的温暖照射之外,还表现了种子宝宝在泥土里沉睡到慢慢舒醒的过程。】

(此环节是新授四分音符的知识点,用沙球模仿下雨的声音,并配合音乐使小朋友们记住主题旋律)

师:种子宝宝有了阳光的温暖和小雨的滋润灌溉,你们看看它是不是慢慢长大了?(播放种子从泥土到破土而出慢慢生长的过程)并配上种子音乐主题旋律

生:模仿种子生长的过程,用动作表示。

【主题部分用四分音符的知识点贯穿,通过音乐速度的快节奏转变,并邀请学生模仿种子在阳光和雨水都必备的条件下破土而出,从新芽慢慢成长的过程,音乐的形象性和节奏感充分得到了体现,最后的尾声音乐中明显出现了风的声音,这样很清晰的将乐曲分为的三个部分:引子,主题,尾声做了详细的讲析。】

【案例反思】

一、创设情境 渲染气氛

整堂课以种子宝宝从泥土到破土而出慢慢生长的过程贯穿。通过故事导入,结合生动画面的意境创设,采用了从听觉入手的教学方法,利用熟悉的音乐,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用表情和动作表现出对春天的喜爱。以“春”为教学的主线索,通过听春天的美,看春天的美,演春天的美,为音乐分段做了良好而自然的铺垫。我通过讲春天的故事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使课堂的气氛更加活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意识地渗透读谱,听辨,模仿等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感受歌曲的情绪,让学生感受到了音乐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巧运方法 寓教于乐 提高课堂效率

本首歌曲描写的是春天郁郁葱葱,小芽竞相生长的音乐形象,音乐引子部分除了表现太阳的温暖照射之外,还表现了种子宝宝在泥土里沉睡到慢慢舒醒的过程。主题部分通过音乐速度的快节奏转变,用四分音符的知识点贯穿,并邀请学生模仿种子在阳光和雨水都必备的条件下破土而出长成新芽慢慢成长过程的记忆,最后在尾声音乐中明显出现了风的声音,这样很清晰地将乐曲分为的三个部分:引子,主题,尾声做了详细的讲析,这样让学生思路清晰,易听易辩赏,音乐的形象性和节奏感充分得到了体现。

三、多方互动 学会听赏

在实施本堂课的过程中,我努力把课堂交给学生,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差异的融合体现,也是尊重学生在知识、智能、兴趣和个性等方面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在课堂里提倡“别化”或“个性化”的教学方法,这是在“集体化”教学的基础上来改善课堂结构,给学生以更多的适应个性的学习活动的机会。如,在片段三中,教师通过设计的图片展示,动态FLASH,形象的GIF动态画面的辅助,有的学生用动作,有的用小乐器节奏模仿等,使得每位学生投入参与到学习中去,又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又如,在创编环节,通过可爱的头饰,道具来完整表现乐曲,将学生分组创编:太阳组,种子组,小雨组,微风组,讨论并发挥学生创编能力,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慢慢养成善于创作合作的良好习惯。在这节课中,这不仅通过讨论交流,小组合作,用学生可能会的各种方法,引导启发学生听赏乐曲,用优美的舞姿形象的动作辅助,通过聆听来体验和领悟音乐,从而达到喜爱本首舞曲的目的。

在这节课中,我努力将音乐听赏课回归音乐本身,从教学策略和方法上做了小小的尝试,也有了较多启发。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让学生从小掌握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也是音乐学科主要教学目标之一。我们要牢牢把握好每一节听赏课,用自己对音乐的感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加学生对音乐理解的兴趣。

声声慢教案第6篇

教科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中的第四课《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内容。

【学情分析】

“探索尺子音高变化”是在学生了解了物体的长短、大小、松紧的不同,使物体发出声音高低变化的基础上,通过尺子的实验发现音高的本质。

“音高”的探索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有难度的问题,为此,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情况,设计有层次的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活动来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尺子振动的频率受尺子延伸到桌子外的那部分长度的影响。这部分的长度会引起音高的变化:伸出桌外长短音的高低。

2.过程与方法:会探索和描述尺子伸出桌外不同长度在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的变化情况,通过柱状图的分析,将尺子不同长度的振动与其声音联系起来。

3.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勤于观察、乐于动脑的习惯。

确立目标的依据:尺子伸出桌外的长度与音高有着密切的关系,尺子振动的频率受尺子伸出桌外的那部分长度的影响,是学生观察到,改变这部分尺子的长度会引起音高的变化:尺子伸出桌外长,音高就低,振动的频率慢;尺子伸出桌外短,音高就高,振动的频率快。

【教学重点】

认识尺子伸出桌子外的那部分长度的变化能引起音高的变化。

【教学难点】

能通过柱状图分析出尺子不同长度的振动引起音高的变化。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一把塑料尺、一本厚字典、一张活动记录单、一张柱形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出示尺子: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把尺子,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尺子发出声音?(生演示)

提示:要压紧尺子,尺子碰到桌子的声音不是尺子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给你们一把尺子,借助字典去压紧它,自己试着用相同的力去拨动尺子,想办法让它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看看你有些什么发现。

3.生分组实验。

4.汇报结果。你认为尺子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时,可能和哪些因素有关?(预设:可能与尺子的长度有关。)(与尺子哪一部分的长度有关?与尺子延伸出桌外的那部分长度有关。)

5.延伸出桌外的长度与音高的变化会有怎样的关系呢?有没有一定的规律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出示课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够亲身体会尺子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并能同尺子碰撞桌子时发出的声音有所区分。逐步引导学生把尺子借助字典压紧并固定在桌面上,使它发出不同的音高。尺子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时,可能和哪些因素有关?从而明确本节课所要研究的问题。)

二、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

1.科学学习要经历“猜测―探究―结论”(板书)这样一个过程,现在请你猜测一下,尺子伸出桌外的长和音高有什么关系?

2.要想弄清楚尺子伸出桌面长短与它发出音高及振动频率的关系,这个实验应该怎样做呢?请各小组制订实验计划。(ppt出示试验计划)

3.交流实验方案,师小结实验方法。

(预设:不断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用手去拨动尺子,听听它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同时再看看尺子振动的快慢有什么不同。)

生:我们要用同一把尺子做实验。

4.出示实验注意事项:(ppt出示)

(1)压紧尺子,不要让尺子敲击桌面发出声音。

(2)按照尺子振动部分长度的变化顺序依次进行实验;为了便于比较,使实验现象更明显,我们确定尺子伸出的长度分别为8cm、12cm、16cm、20 cm。

(3)同一种长度的实验要多做几次。

(4)反复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比较,最后再完成实验记录单。

5.分组实验,做好记录。

6.交流实验数据及发现。

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发出的声音越_______。

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短,发出的声音越_______。

(教学意图:本课教学,使学生经历“猜测―探究―结论”这样一个过程,首先让学生猜测尺子伸出桌外的长和音高有什么关系,来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并通过设计实验方案,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研究尺子伸出桌面长短与它发出音高及振动频率的关系,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去实验,得出结论。)

7.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1)通过表格中的数据,统计好我们的“观察柱状统计图”的表格。

(2)通过伸出桌面的尺子长度和音高变化的记录表和柱状图,我们能找到音高与物体振动快慢之间的关系吗?

得出实验结论:声音低,物体振动慢;声音高,物体振动快。

(设计意图:通过柱状图和记录表的观察,使学生清楚地观察到尺子伸出桌外的长度与音高的变化及振动频率有着密切的关系:尺子伸出桌外短,音高高,振动得快。)

三、课后拓展

声声慢教案第7篇

一、呼吸技巧训练

正确的呼吸是合唱技巧的基础。人们常说,不会呼吸就不会歌唱。古人亦云:“善歌者必先调其气”。现在大多数合唱团采用的是胸腹式呼吸法。它既有胸式呼吸的灵活方便,又有腹式呼吸的深沉持久。它主要的运动区域在胸廓的下部和小腹的上部,着力点在小腹,上胸比较放松。这种呼吸法能适应歌唱时大肺活量的要求,气息有支撑点能够保持声音的稳定和高位置。合唱的呼吸一般来说包含吸气、保持、呼出三大部分。

1、吸气:吸气时,先收紧小腹,把身体里多余的气吐掉。然后开始吸气,打开口腔和鼻腔,让气息深吸到小腹,也就是俗称的“丹田”(肚脐周围),这时我们可以感觉到随着气息的进入,小腹及周围腰部的肌肉组织被气息支撑得膨胀起来,注意这时只是小腹及周围肌肉群紧张,自己的胸部、肩部和颈部都是放松自如的,自己检查一下,如果这些部位同时也紧张,那呼吸的方法不对,得从新调整。气息正确地吸到小腹后,把它控制在小腹及腰部周围等待歌唱。

2、保持:合唱队员在歌唱的时候,气息基本都在保持状态。从一个乐句来讲,唱一个乐句从开始到最后一个音都要求尽量把气息控制在保持状态。这样唱出来的声音都有气息的支撑,能够保持声音的稳定和高位的头声。

3、呼出:在一个乐句里直到唱最后一两个音时,才慢慢地把小腹里剩余的气全部吐掉,小腹这时重新收紧到整个身体里没有任何气息的状态,然后进行新一轮的呼吸。

4、在练习呼吸的过程中可采用慢吸慢呼、快吸快呼、快吸慢呼等方法来达到更好的训练效果。

二、合唱声音的训练

合唱的声音一定要使用高位置的头声,用直声唱法发声,这是一条很重要的教学原则。合唱团成立之初,合唱队员来自各地,跟随不同的老师学习声乐,唱法也不尽形同,各人都有自己对声乐的一套理解。但到了合唱团里,那就只有一种方法,必须按指挥的要求练习高位置的头声,学习用直声唱法演唱。直声唱法的要点就是在指挥的示范引导下所有合唱队员集体把声音往头腔方向调控,调到一定的高位置后直唱出来,注意保持声音的平稳,每个合唱队员要注意控制自己发出的声音不能抖动,注意不能像美声唱法一样演唱长音时带着很多声波。另外,声音绝对不能压喉,压喉的声音一定是低位置的声音,这类声音在合唱队里会显得很另类,声音无法融入集体,许多作品无法演绎,在合唱里会起到噪音的作用,破坏了合唱声音的纯净和谐以及统一性。

合唱团分为女高音、女低音、男高音、男低音四个声部。另外按需要在女高音里再分为第一女高、第二女高,其他声部也可细分为二到三个声部。不管合唱团分为多少个声部,一个总体的原则是所有的声部都要朝女高音靠拢,贴着女高音的声音来进行演唱。这就要求女高音始终要保持高位置的优美音色。指挥要求每个团员的声音都由头腔发出,靠、贴着女高音,每个队员在演唱的过程中都要随时注意倾听另外几个声部发出的声音,自己根据情况随时调整把自己的声音融入到合唱团里,感觉自己的声音位置不够高,音准跟集体的音高有差异,或声量太大或太小等都要马上进行调整。如果每个合唱队员都能做到这点,那么这个合唱团所有声部的声音听起来是揉成一团的,是非常的和谐的,整个合唱团从开始唱出来的第一个声音直到最后一个乐句,都会让观众觉得合唱团各声部的声音非常的和谐统一完整,各声部的特征不明显,每个声部都融入到了集体中。以前国内合唱团曾经出现过声音个性太明显,声部特征非常清晰的唱法,现在在国际上基本达成共识,除了演唱一些民族性的很强的,需要做些特别处理的合唱作品外,一般的作品都会摈弃这种唱法。

三、合唱的咬字与吐字

合唱并不是简单的独唱的总和,它要求声音有统一的群体感。合唱中咬字、吐字是否统一,会直接影响到声部以至整体的音色是否均匀、协调。合唱训练中常常会由于咬字吐字的部位不统一而造成声部的音色不统一,歌唱线条不连贯、不流畅。而且,由于音乐作品的不同风格、不同语言、不同速度、不同形象等的个性差异,指挥还要善于根据不同作品的不同特点,强调突出中心韵母或重点字的色彩作用。例如:排演一首中国民族作品,如《赶牲灵》,那么指挥会根据作品的风格特点要求所有合唱队员的咬字发声的位置集体靠前,使最终出来的合唱声音效果声音比较明亮、灵巧、金属性强,字头因此表达得比较清楚,那么观众也能够清晰地听清歌词。如果排演的是欧洲的早期的合唱作品,如《Hallelujah》,那么指挥要根据作品的需要,要求合唱队员咬字吐字发声的位置集体靠后一些,使整个合唱团最终出来的合唱声音比较暗淡一些,但合唱整体的声音会比较厚重,声音更加有共鸣,也更加有气势。

四、合唱指挥的训练

一个优秀的合唱团一定有一个优秀的指挥,指挥是一个合唱团的灵魂,是合唱团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培养训练一个优秀的指挥是高校大学生合唱训练的一个重要的内容。指挥要训练学习哪些内容呢?

声声慢教案第8篇

下面是我对我所带班级一个幼儿的案例观察、分析指导和实施效果的记录。

观察对象:一逸小朋友

观察原因:口语发音不清晰,口语表达能力差:性格内向孤僻,不合群;对同伴的欺侮很漠然;在一日活动中不够积极主动。

情况分析:一逸从小由奶奶带大,而且是在一个乡下养鱼的地方,那里很少有人去,环境相对比较封闭。也许是老人忙于生计与孩子交流的少,也许是孩子自身的原因,孩子到三岁也不会讲话。在12期的亲子班中,他以哭闹为主,也不说话。他刚来园时与他交流,他也只能说简单的两个字。到一学期结束,他说话也很模糊,发音不清晰。小朋友有时会取笑他,学他说话,也不大愿意和他交朋友。慢慢地他变的更沉默了、更孤僻了。如何促使一逸更好地融入这个集体大家庭,促使他健康的成长呢?新的一学期开始了,我要给予他更多的关注,对他进行有计划有目韵的观察和帮助。

教育计划:

第一阶段:激发他的自信,表扬他的点滴进步,引导他积极主动参加各项活动。

第二阶段: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分享,能正确地使用礼貌语。

第三阶段:愿意与他人分享游戏材料,能通过游戏等情景性的语言、活动来丰富自己,从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走出来,学会关注同伴。

第四阶段:乐意在集体面前表现自己,敢于大胆地发言。

第五阶段:形成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性格,能主动地与人交往。

教育计划实施过程

(一)第一阶段

时间:3月18日下午

地点:教室

情景:今天的游戏是小朋友很喜欢的音乐游戏《小娃娃》。孩子们从“娃娃家”的区域中抱起了自己喜欢的娃娃,边唱边玩可高兴啦。我发现一逸坐在那儿一直看,突然他站了起来,抱起一个娃娃,也慢慢地唱了起来,虽然声音很小,也不知他唱的什么。但是旁边的小雨要抢他的娃娃,一逸红着脸,大声地说“这娃娃是我的!”。小雨好像吓了一跳,小朋友也静了下来,都奇怪地看着一逸。

措施:我及时表扬了一逸,告诉他不管是遇到困难还是觉得自己做对的事,用小嘴巴讲出来事情就容易解决,并及时的鼓励小朋友和他交流,想出更好地方法例如轮流玩、商量玩。

(二)第二阶段

时间:4月12日上午

地点:教室

情景:今天一逸从家里带来一俩高级的玩具汽车,车的两边门可以打开。小朋友一下子就兴奋了,围着一逸你一句我一句的说:

“一逸。给我玩玩吧。”一逸看了看周围的小朋友,把汽车给了坐在他旁边的萱萱,萱萱高兴地说“谢谢!”一逸的小脸一下子就红了,接着就开心的笑了。

措施:我看到后大声地及时地表扬了一逸,并鼓励他把汽车给更多的同伴玩,自己也和他们一起玩。看到一逸和孩子们一起玩的开心的样子,我也觉得幸福。

(三)第三阶段

时间:5月19日

地点:教室区域活动区

情景:在今天的美术区的活动中,我让孩子们用颜料印小手做树叶,一逸很认真细心,但坐在他旁边的小听很顽皮,一会儿拉拉一逸,一会儿去抢他的作业,不停地打搅他。一逸看了看他两次不说话。小听又在拿他的颜料了,一逸说话了:“当心翻了,你的衣服会脏的。”虽然说话还不是很清晰,但已相当连贯了,小听才不理他呢,继续玩,一逸就没声音了。

措施:善良的一逸已慢慢学会关注同伴的表现了,非常棒。虽然还没学会正确的处理,但我很是激动。于是我就及时地把这件事“谁对谁不对”在班级里展开讨论,大家都表扬了一逸,一逸开心地笑了,像盛开的花朵。

(四)第四阶段

时间:6月2日午餐后

地点:教室

情景:在今天午餐后,我给孩子们复习了故事《三只蝴蝶》,并让孩子们表演故事。一逸红着脸看着我,小手慢慢地举起,看到我的眼睛又把小手放下,反复了好几次,我用鼓励的眼神看他,接着我表扬他举了小手,并有意让孩子们选他表演。一逸开始很紧张,说话声音很小,含糊不清,慢慢地他进入了角色――说话声响了,也自然了,虽然发音还是不够清晰,但我从小朋友的眼中读到了惊异,孩子们把热烈的掌声送给一逸。

措施:练习是对孩子最大的帮助,鼓励孩子,给孩子正面的引导评介激起了孩子的自信心。有了小朋友和老师的鼓励,一逸越来越大方了。

(五)第五阶段

时间:6月20日早上

地点:教室

情景:学期临近结束,天气越来越热了,一逸的妈妈买来了大西瓜,并一再和老师说,这是一逸回家说的,要带给幼儿园的好朋友分享。我收下了西瓜。在吃点心时,我告诉孩子们一逸的想法,并请一逸亲手把西瓜送给同伴吃。小朋友高兴地说:“谢谢一逸!”。一逸大声地说:“不用谢!”,虽然声音还是有点不清晰但很响亮,而且他的心情也很愉快。看到他的变化,我心里真有说不出的开心。

结案时间和效果

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