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01 16:27:33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第1篇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以下简称“上海仁济医院”),通过信息系统对抗菌药监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不仅对抗菌药物越级使用情况做到了有效监控,还规范了抗菌药物的使用,最终医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明显下降。

医院成绩的取得,很大程度上有赖于科学的软件设计思路。在建设之初,医院立足于现有的硬件和软件环境,在不增加任何硬件投入的情况下,以最小的人员、时间和其他成本投入,仁济医院与金仕达卫宁公司合作研发了一套实用的“抗菌药物管理系统”软件,软件分为六部分:

(1)抗菌药物基础设置

建立抗菌药物目录,并根据按“非限制使用”(一线)、“限制使用”( 二线 )和“特殊使用”(三线)的分级模式进行分级管理规则设置,对抗菌药物提供分级设置。

建立医生抗菌药处方权分级设置,对有处方权的医师单独设置抗菌素权限;可以对通过抗菌药物知识培训的医师开放抗菌药物处方权,逐步普及抗菌药物知识。

建立围手术期预防用药规则,可以对手术切口等级、手术部位、药敏试验进行设置,可以深入设置指定手术的围手术期抗菌药物药品种类以及剂量,满足手术中用药灵活调整的需求。

(2)抗菌药物分级管理

充分应用成熟的信息化软件,满足抗菌药物解决平台建设的要求,结合抗菌药物数据和临床医疗信息,在临床管理中的各个环节布控全方位、多角度的监控。通过科学的管理理念和先进的技术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对临床科室的门诊处方、门诊发药、门诊输液室、住院医嘱、住院发药等多个模块进行智能提醒,真正做到紧扣《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中的要求,确保对不同的医嘱进行不同的控制,并且具有长期的使用价值,符合未来抗菌药物管控发展趋势。

为了适应临床的一些特殊要求,设置了越级管理流程。临床医师可以开具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限制使用药物会传送给上级医师进行审批。紧急情况下医师也可以越级使用,但通过系统控制为1天用量。

(3)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管理

根据围手术期预防用药设置的规则,在手术申请单、住院医嘱、住院药房等模块中对抗菌药物进行监控和提醒;电子手术通知单能与开出的抗菌药物医嘱相关联,对抗菌药物在围手术期内启动跟踪机制,对用药时间、超量使用持续跟踪,提醒医师及时停止抗菌药物,给予正确的用药指导,智能控制围手术期的感染用药,控制药物不良反应,减少细菌耐药性,降低患者住院费用。

(4)抗菌药物申购与管理

严格把控在抗菌药物的医院采购流通环节,提供抗菌药物申购与审批流程,控制医院内部抗菌药物的种类及来源,并设有提供违规使用处理流程。

(5)抗菌药物文档与知识库

建立抗菌药物管理制度,包括抗菌药物政策法规、抗菌药物种类、各类医保政策对抗菌药物的政策、各类医保支付比例等。

建立抗菌药物知识库,提供抗菌药物抗菌谱查询、同类抗菌药物查询、抗菌药物剂量疗程查询、药物不良反应查询、抗菌药物应用指南等抗菌药物的药理学知识和临床应用知识,对规范临床医师的抗菌药物医嘱进行指引。

(6)抗菌药物统计分析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第2篇

各级医院在进行抗菌药物管理的过程中大多经历两个阶段:一是,行政手段管理阶段;二是信息系统管理阶段。本刊针对抗菌药物管理手段调查了北京、上海、广州三地的50家三级甲等医院,其中有78%的医院都在用信息系统对抗菌药物进行监管。由此数据不难看出,大部分医院已经认识到,行政管理手段不再是抗菌药物管理的最佳方式,依托信息化手段,医院可以在医疗流程当中将监管措施渗透到各个环节,充分起到有效的监管作用。

与此同时,本次专题我们还尝试着讨论了哪种管理流程设计更能够帮助医院在抗菌药物管理方面更加合理、有效。

遏制抗菌药滥用

信息化发挥作用

全球抗菌药物使用泛滥

“控制抗菌素耐药性:今天不采取行动,明天就无药可用”――这是世界卫生组织呼吁全球关注抗菌素耐药性问题并遏制这一问题蔓延的口号。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曾发表讲话称,目前全球耐药病原体不断出现并蔓延,越来越多以往人们必需的药物正在失效,治疗手段日益减少,而人类失去这些药物的速度远远超过其替代药物的研发速度。

世卫组织对此的一揽子计划显示,呼吁全球各国制定防止耐药性计划,增强耐药性监测水平,确保患者可获得质量可靠的基本药物,规范合理用药剂量,提高疾病感染预防和监控水平,同时大力促进新药研发。

在我国,随着慢性病患者增多、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严重,抗菌药物已成为医院各科室使用最广的药物之一,尤其是重症监护室、呼吸科、感染疾病科、急诊室等更是使用这类药物的“大户”。不完全统计显示,医院内用量前十名的药品中,排在前4~5位的基本都是抗菌药物,如头孢拉定、左氧氟沙星等。有些业内专家表示,与西方严格按照病情指征使用抗菌药物不同,我国医生开药多是经验优先,因此在抗菌药物的使用剂量、使用时间、使用类别上都存在不合理的情况。

据统计,2009年中国用于输液的抗菌药物达到了104亿瓶,相当于人均输液8瓶,远高于国际上2.5~3.3瓶的水平。中国每年因药物不良反应死亡的人数高达20万,其中大部分和输液有关。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中国70%的输液都是无用的。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抗菌药物在医院的使用率不超过30%。欧洲将这一数据控制在20%左右;而我国则高达60%以上。

抗菌药物的滥用引起耐药菌的产生,新的抗菌药物不断涌现,但感染性疾病却越来越难以控制;滥用抗菌药物还易引起菌群失调,导致二重感染,加大了有效控制感染的难度;由滥用抗生素引发的不良反应也不容忽视,我国的药物不良反应中有三分之一是由抗菌药物引起的,有些抗菌药物易引起过敏反应,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减少,耳鸣、永久性耳聋,还有些可引起肝脏、肾脏损害等。抗菌药物用量比较大,而且联合用药过多,这些行为导致了耐药病菌的产生,对患者的疾病治疗造成了影响,还会加重患者和社会的经济负担。

政府层面近几年也加大了关注力度,2003年至今,卫生部下发了12个关于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文件,严控抗菌药物滥用。2011年,卫生部要求各个三级医院使用抗菌药物品种不超过50种,每一品种不超过2种规格。

中国对滥用抗菌药物现象采取措施

近年来,卫生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进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一是先后下发了《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处方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对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和临床合理用药做出了明确规定。二是组建“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和“全国合理用药监测系统”,加强药物临床应用的监测和评估。三是在2005年以来的“医院管理年”活动以及2009年以来的“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中,加大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监督检查力度,促进合理用药各项政策的落实。四是对全国2万余名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进行了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和微生物检测技术培训。各地也通过健全规章制度、加强宣传教育等多种措施促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五是会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农业部和工信部共同开展全国抗菌药物联合整治工作。

卫生部就抗菌药物临床不合理应用问题进行持续整治,研究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长效机制。一是制定《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医疗机构负责人是本机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明确对抗菌药物实施分级管理,强化处方点评制度,对医务人员抗菌药物处方资格进行限定,加大监督管理力度。二是进一步完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技术规范,修订完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范》,制定《国家抗微生物指南》、《中国国家处方集(儿童药卷)》、临床路径等技术指导性文件,加强培训和贯彻落实力度,促进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能力不断提高。三是进一步加强合理用药监测。加强合理用药监测系统、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和细菌耐药监测网的建设和监测力度,进一步完善监测技术方案,扩大监测范围,细化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细菌耐药数据的统计分析,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四是继续开展全国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相关培训。继续对全国基层医院管理人员、医务人员和药学人员进行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和微生物检验技术相关培训,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微生物检验能力和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水平。五是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在全国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通过进一步加大对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抗菌药物处方行为的检查和干预力度,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逐步探索和建立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监管的长效工作机制。

其中,被称为史上最严格的《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办法》分为总则、组织机构和责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监督管理、法律责任和附则六个部分。可以说是迄今为止结构最完整,职责最清晰,同时又是世界上最为严厉的抗菌素管理办法。《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办法》将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与特殊使用3个级别,并对医院进药品种数量和规格、医生处方级别等进行了明确要求,并出台了分级管理目录。

卫生部前不久印发的2012年卫生工作要点中提出了“加强医疗服务管理,保障医疗安全”的内容。“要点”进一步要求:加强医疗服务和质量管理。继续组织开展“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推进部级、省级、地市级医疗质量管理控制中心建设。制订《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办法》,开展单病种医疗质量控制工作,落实病人安全目标。完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准入机制,制订手术分级目录,重点加强植(介)入类技术规范管理。继续推进临床路径管理和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终末期肾病等重大疾病规范化诊疗工作。加大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力度,制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和《临床药师管理办法》,推进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

抗菌药物管理面临的困难

虽然卫生部颁布了众多相关管理政策和措施,但从目前来看,临床抗菌药物使用的现状依然很严峻,尤其在我国医疗体制改革中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的瓶颈下,需要医疗卫生体制、医疗保险体制以及药品生产流通体制三项改革的共同推进。医院为医疗体制的核心改造载体,在抗菌药物管理上确实存在诸多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不合理用药行为

每个有处方权的临床医师对抗菌药物都有处方权,但是面对抗菌药物技术的迅猛发展,新药、特药层出不穷,很多专科医师往往只了解本专业知识,对抗菌药物药理知识知之甚少,往往受到用药习惯的影响,导致用药错误,更可怕的是某些错误的用药习惯甚至成为临床医师的常规用药。

《指导方针》中强调了抗菌药物使用的指征,临床医师使用抗菌药物必须具备排除病毒感染可能及确诊细菌或其它致病微生物所致感染的能力,而主要依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病原检查。前二项为临床诊断的基本依据,实验室检查结果作为诊断参考,而病原检查具确诊意义。临床医师往往只询问病人的用药史或者过敏结果,略过重要的实验室检查,在规范面前主要强调了医师的自律行为,而无法控制其具体医疗行为。

目前大部分二、三级医院均配套了合理用药系统软件,合理用药软件主要针对药品过敏史、配伍审查、特殊病生理状况审查、药物剂量审查、给药途径审查非常有效,由于只是提醒操作,难以从严控制抗菌药物的滥用现象。如在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上缺少植入式的应用控制,缺少抗菌药物的联合用药控制,对诊疗过程中的药敏试验无法实时监控,迫切需要缺少专业性强的信息解决方案。

2. 医院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

抗菌药物管理中主要由多个部门协同管理,药剂科主要指导医师用药,审核不合理处方,医务科管理处方及医嘱质量,感染科则做好抗生素使用率调查及数据的统计,检验科管理药敏试验提供临床依据,分工过细而组织形式比较松散,涉及到各部门的管理模式,对发现的问题协调困难,容易产生管理漏洞。

另一方面,缺少行之有效的监督管理和处罚机制。卫生部已将医院感染管理评价指标纳入医疗质量评价体系,其中就包含抗菌药物的管理,主要促使医院管理者重视医院感染的管理。但是对感染科而言,只是参与医务科、药剂科关于抗生素管理的应用,协助拟定抗菌药物整治活动方案,但是,要达到卫生部的要求并不容易,很多医院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感染管理科,有的感染科很多时候也主要是负责统计抗菌药物的使用率等分析工作,发现问题晚,无法进入临床应用环节,主要通过医务处和护理部在兼管,问题滞后严重,发挥的作用也就可想而知。

3. 利益驱动加大执行难度

由于医疗机构缺乏国家医疗投入,大部分公立医院都需要自负盈亏来保障医院的经营。一些医院的管理者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认为减少抗菌药物的使用量,会影响医院的收入。其次,由于我国医疗保险系统的不完善,有关部门出台的措施大多只能起到指导作用,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管理,再加上市场上大量仿制药的存在,不恰当的药品推销,及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医生开出不合理的抗菌药处方。抗菌药物是全国数千家医药企业的利润增长点,在中国的医药市场上,“以药养医”现象普遍。加上我国医疗保险体系的不完善,有关部门的措施只能起到指导作用,尤其在药品采购环节中,由于市场上游大量的仿制药品的存在,导致不恰当的药品推销和部分抗菌药物价格虚高,某些医生会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给患者开出许多根本不需要的高价抗菌药物。

4. 患者对抗菌药物的盲目依赖

部分患者对抗菌药物的依赖心理也是导致抗菌药物被滥用的原因之一,彼此缺乏信任的医患关系让抗菌药物滥用现象愈发普遍。在大多数情况下,医生一般去迎合患者使用抗菌药,而不是坚持不给无感染指征的患者开药,并且做耐心细致讲解。一方面是由于部分临床医师对患者的影响力比较弱,没有足够的威信;另外,患者根本就不听医生的解释,就算在这个医生那里开不出药来,也会换一个医生再把抗菌药开出来。

信息化手段为管理抗菌药物提供支持

随着医院的发展和IT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化手段已经成为医院管理的重要手段和依靠。抗菌药物的监管在起始阶段主要以行政手段为主。各个医院都将抗菌药物监管作为重要的规定来执行,并与之配套众多相应的惩戒制度,以保证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但是随着国家监管政策的不断严苛,以及医院管理水平的整体提高,行政管理手段已经不能满足抗菌药物管理的需要,在抗菌药物监管的过程中的一些相关数据也无法拿到第一手资料。因此信息系统成为了抗菌药物管理的重要手段,这也就意味着医院的抗菌药物管理走进了信息化时代。

本刊调查了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地区的50家三级甲等医院,并对这些医院在抗菌药物管理上采取的手段,以及管理方式进行了分析。通过调查问卷可以看出,医院在使用信息化手段管理抗菌药物的过程中也因为自身特点和思路的不同而各有差异。

此次调研的50家医院中有78%的医院选择采用信息系统对抗菌药物进行管理。建设专门的抗菌药物管理系统、在HIS中添加管理环节,以及在合理用药系统中进行同步管理是信息系统最主要的三种管理方式。其中,在HIS中添加管理环节是被医院选择最多的方式,其原因在于添加管理环节相对简便,短时间内就可以完成系统功能的开发且不会对其他系统和相关流程产生影响。相对这种方式而言,选择建设专门的抗菌药物管理系统的医院则多数认为,在HIS中添加功能不能完全满足医院对于抗菌药物管理所需的效果且无法拿到一系列相关数据。

在管理过程中无论采用哪一种信息系统管理方式,其监管的方式大致分为过程管理、终末管理,或者是两者皆有。在被调查的50家医院中,有49%的医院选择了过程管理,有6%的医院选择了终末管理,有45%的医院选择了两者皆有。由此可以看出,90%以上的医院都对过程管理非常重视,认为通过过程管理才能实现对抗菌药物的有效监管。在过程管理中,医院的监管环节基本一致,都是在对各个科室下达不同的开药数量上限后,又对不同级别的医生进行开药限制管理。科室主任可以随时查询本科室医生的开药情况和数量,随时掌握本科室的相关信息。医院可以通过系统中的报表自动生成医院整体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

在对不同调研问卷的深度访谈后,记者发现:90%以上的医院对现阶段采用的管理方式“基本认可但仍有改进的内容”;无论是否已经采用信息系统监管抗菌药物,有72%的医院对“用专门的抗菌药物管理系统进行监管”表达了“希望深入了解且可以尝试”的意愿。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第3篇

一、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本院门诊2010年和2014年处方各5000张。

1.2 方法 本研究采取回顾性调查方法,登记抗生素使用的基本情况,如门诊处方抗菌药物应用种类、应用频率、用药总量,实际用药时间、限定日剂量(DDD)等,比较抗菌药物整治活动前后门诊抗菌药物基本使用情况(抗菌药物使用率、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下各级别抗菌药物的累计DDD及权重),并结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进行用药合理性评价和分析;重点考察门诊各品种抗菌药物使用的DDDs及DUI,DDDs=规格×用量/DDD,药物利用指数(DUI)=DDDs/实际用药时间,DUI

二、结果

2.1 抗菌药物使用的基本情况 利用2010年及2014年收集的处方对患者性别、年龄情况进行分析,其中男性患者占49.3%,女性为50.7%,就诊的男女性别没有明显差异;就诊患者青少年和老年人比例较高。而2010年和2014年含抗菌药物的处方分别为1218张和908张,其中抗菌药物应用不合理的处方分别为361张和68张,占29.64%和7.49%。本院门诊抗菌药物以单一用药为主,2010年和2014年分别占87.00%和91.18%,二联用药为11.63%和8.82%,三联仅为1.39%和0。根据治疗目的的不同,分为预防用药、治疗用药、无指征用药,2010年各类别所占比例分别为38.23%、42.93%、18.84%;而2014年各类别比例分别为39.71%、50.00%、10.29%。

2.2 抗菌药物整治前后门诊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 表1数据显示:本院抗菌药物的品种由2010年的55种降为2014的50种,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从24.36%下降至18.16%。从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角度看[8],门诊使用的抗菌药物主要以限制级为主,非限制级为辅,特殊使用级别的抗菌药物不足5%,2014年各分级管理抗菌药物使用累计DDD较2010年均有所下降。

2.3 门诊抗菌药物使用频度(DDDs)及药物利用指数(DUI) 采用统计学方法计算本院门诊抗菌药物使用频度(DDDs)及药物利用指数(DUI),2010年及2014年门诊抗菌药物消耗按DDDs高低排序前十位见表2。头孢菌素类药物在门诊抗菌药物使用中占有重要比例,2010年和2014年排名前5位中头孢类即有4种(头孢西丁属头霉素类),喹诺酮类药物左氧氟沙星在2010年和2014年均位于前5名之中;而从分级管理的种类来看,主要是以限制级抗菌药物为主,氨基糖苷类、硝基咪唑类及大环内酯类使用累计DDDs相对较少。从药物利用指数结果看:2010年有四种抗菌药物(分别是头孢呋辛、左氧氟沙星、头孢曲松、头孢西丁)的药物剂量存在不合理;整改活动后2014年门诊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明显减少,仅头孢曲松的DUI>1。

2.4 门诊处方合理性评价 对2010年和2014年随机抽取的361张和68张不合理的处方进行不合理原因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抗菌药物整改活动后门诊不合理处方数明显减少,但总体上门诊抗菌药物使用主要的不合理原因基本相同,其前3位原因分别是β内酰胺药物未按药物半衰期特点使用、药物剂量不正确、抗菌药物处方用量超过三日用量。见表3。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第4篇

完善机制构建管理体系

2006年,广东省中医院就已制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实施细则》,对抗菌药物实行分级管理,并于2011年进行了修订,提升抗菌药物分级管理要求,规定不同职别的医生使用相应级别的抗菌药物的权限。根据《2011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和省卫生厅《关于印发广东省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指导意见的通知》的相关要求,认真组织实施相关工作。

1. 明确临床应用管理责任制

第一,明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由抗菌药物管理工作小组负责,落实医教处、药学部、门诊办、院感办、临床专科、临床科室等等相关部门的责任,强化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制度和监督管理。

第二,与临床大专科、临床科室负责人分别签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责任状,明确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控制指标。

第三,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情况作为临床大专科主任、科室主任综合目标考核以及晋升、评先评优的重要指标。

2. 完善临床应用技术支撑体系

强化感染性疾病科和临床微生物室建设,强调感染专业医师、微生物检验专业技术人员和临床药师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中发挥重要作用,为医师提供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专业培训,对临床科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进行技术指导,参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

3. 严格落实分级管理制度

第一,明确抗菌药物分级目录,对不同管理级别的抗菌药物处方权进行严格限定,明确各级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权限;

第二,医师经过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授予相应级别的抗菌药物处方权;

第三,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拟定明确的限制使用抗菌药物和特殊使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程序,并严格执行。

4. 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购用管理

按规定严格控制抗菌药物购用品规数量。抗菌药物采购目录(包括采购抗菌药物的品种、剂型和规格)已向广东省卫生厅备案。进一步完善抗菌药物临时采购使用管理流程,严格限定抗菌药物临购。

5. 严格控制使用率和使用强度

建立抗生素监测系统,对抗生素使用量过大,或使用时间过长的进行实时提醒,并定期公布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抗菌药物使用强度、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住院患者外科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情况、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疗程情况。

6. 定期开展临床应用培训、监测与评估

利用信息化手段定期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分析全院、分院、专科及临床科室各专业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评估抗菌药物使用适宜性。并且,对抗菌药物使用趋势进行分析,出现使用量异常增长、使用量排名半年以上居于前列且频繁超剂量使用及时采取提醒、诫勉、警告谈话等措施。

7. 进一步强化临床微生物标本检测和细菌耐药监测工作

强化细菌耐药监测工作,定期细菌耐药信息的同时,建立细菌耐药预警机制,针对不同的细菌耐药水平采取相应应对措施。并且,按照要求向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报送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数据信息。

8. 实行抗菌药物处方点评制度

组织感染、药学等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对抗菌药物处方、医嘱实施专项点评。每个月组织对具有抗菌药物处方权医师所开具的处方、医嘱进行点评,重点检查感染科、外科、呼吸科、重症医学科等临床科室以及I类切口手术和介入治疗病例。与此同时,对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医师在全院范围内进行通报。点评结果作为科室和医务人员绩效考核重要依据。

9. 把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列入科室的责任目标

对于存在抗菌药物临床不合理应用问题的医师根据情节轻重按医疗缺陷处理,与收入分配和职称晋升挂钩;相应的科室则影响其年终目标责任绩效和文明科室的评比。

狠抓制度落实,加大监督力度

从管理政策的角度,广东省中医院重点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加大了管理力度。具体内容如下:

明确责任人:明确院长和科主任是“行风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出了问题,首先追究领导的责任。同时层层签定行业作风承诺书;

严格医德医风考评:通过日常反馈、内部督察、责任追究、对不良记录人员实行限用制度等一系列强化措施;

设立不可触犯的高压线:把收受药品、器械回扣等行为作为医院内部不可触犯的“高压线”,一旦逾越,立即处理,情节严重的还要移交司法机关,决不手软;

实行提醒谈话、戒勉谈话和警告谈话等制度:对有不当倾向的行为,按照其不同性质和轻重程度,采用不同谈话方式,及早介入,进行教育;

实行专家质询制度:对个别医务人员使用某些药品和高耗材存在明显不合理现象的,当事人要接受质询,并根据专家质询意见进行处理。

多管齐下,效果显著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第5篇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抗菌药物在临床上使用较多,人们也开始关注自己的生活,对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也引起了重视。我国卫生部副部长马晓伟曾在2011年"世界卫生日"主题活动指出:在近期卫生部将采取列有效措施在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中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减少临床上对抗菌药物的滥用。此外,抗菌药在临床应用中出现的问题,使我们深入思考,这种现象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说明当前我国药剂科管理中存在一定的问题[1]。因此,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行动,完善我国现有药剂管理制度刻不容缓。

2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行动内容

2.1对医护人员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及相关专业知识培训从2013年7~12月,我院进行了专项整治活动,活动中对我院医护人员和药剂科管理工作人员进行活动点评,并在整治活动期间解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抗菌药物在围手术期的预防应用指南》等。通过专题培训,使我院医师、药剂科管理工作人员从思想上得到了新的认识,提高了医务人员合理、规范使用抗菌药物。另外,医护人员还充分利用身边媒体对抗菌药基本知识进行宣传,并针对医院的的实际情况提出合理化建议[2]。

2.2开展抗菌药物应用基本情况调查,拟定各科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标专项活动中,我院对医护和药剂科管理人员抗菌药物的实验进行了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临床上医护人员对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的品种、使用剂量等指标,分析我院医护人员对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预防使用率等。此外,专项活动中,医院根据每个科室的实际情况,拟定两个不同阶段的抗菌药物临床指标,并向医院相关领导汇报专项整治讨论工作进程,并根据工程专项整治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合理性的建议。如骨外科第一阶段的指标是70%,第二阶段的指标是63%。通过临床医护和药剂科管理人员点评病历,依据科学合理使用抗菌药对患者进行治疗,在整治行动完成后,我院基本能够完成下达的指标[3]。如内二科第一阶段的指标是60%,实际完成指标56.69%;第二阶段的指标是55%,实际完成指标50.48%。

2.3 对医院以及各临床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分析,评估抗菌药物使用的适宜性临床医护和药剂科管理人员要定期分析我院各临床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对抗菌药物使用的适宜性进行评估;对细菌耐药情况及抗菌药物使用趋势进行分析,为临床科室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进一步提高临床使用抗菌药的合理性、规范性。如妇产科较常给剖宫产手术患者使用头孢他啶注射剂和头孢硫脒注射剂,医护人员及药剂科工作人员对这种情况进行了分析,并把反馈结果反馈给产科后,产科接受了建议,改用头孢唑林钠注射剂[4]。

2.4 严格落实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对滥用使用抗菌药物人员给予处罚对于抗菌药物的使用和药剂科管理机制的建立,首先医院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充分理由医院现有的管理机制和资源大力发展抗菌药物监督机制和药剂科管理机制,培养全科医生,让医院运行效率更高,抗菌药物使用更加合理,同时政府也要对医疗机构的加大投资力度,解决以药养医的行为,减少患者自付药费的比例,真正解决群众看病贵的问题。另外,在活动期间还有落实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督导小组的职责,定期检查抗菌药使用情况,加强抗菌药物使用动态监测分析,把不合理用药的科室、医生全院通报并把每月使用抗菌药量排名前三位的进行适应性分析,了解频繁超适应证超剂量使用情况,及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来提高我院抗菌药用药水平,确保每1例患者合理、有效、经济、安全地用药。临床药剂科一方面负责医院药物的管理工作,另一方面负责对不合理抗菌药的干预工作,对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评价进行打分,并写出反馈意见及时反馈给临床医护人员。通过这次专项整治行动,使得我院对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下降了12%,抗菌药合理率也提高了13%,药剂科管理水平也提高了很多。

3 专项整治行动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措施

3.1 提高认识、真抓实干,建立和完善抗菌药物管理体系专项活动后,我院在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领导下加强对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管理工作,这些领导主要由医务、药学、临床微生物、医院感染管理等部门共同负责,并针对出现的问题集中讨论,制定和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目标相关的可行性政策和措施,这样能够使各个部门明确自己的责任、分工,使他们能够各司其职,同时还能够加强他们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合作,保证抗菌药物管理机制有效运行。此外,开设专项活动后,医院还要定期召开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会议。此外,各部门之间合作需要协调机制,医务、药学部门要积极主动,善于沟通,互相协作,保证抗菌药物管理工作顺利开展[5]。

3.2 开展全员医师、药师抗菌药物培训不断完善临床医务人员抗菌药物知识架构,是一项非常重要且需要持续开展的工作"2年来,我院开展多次抗菌药物专项培训,有全员医师培训,如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培训大会;内外科医师抗菌药物知识的专题培训;药品调剂人员培训,严格抗菌药物的处方管理;印发本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手册,每人一册,内容包括国家相关制度政策解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本院抗菌药物管理相关制度等,宣传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作用,滥用抗菌药物的弊端,力求使培训效果达到融化到思想中,落实到行动上的高度"专项整治活动目的是改变我国目前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的局面,而医师是抗菌药物处方开具者,只有临床医师真正意识到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重要性、迫切性和严峻性,才能更好更快的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只有当处方医师将其当作避免产生耐药的严重措施而不是一种限制时,才更容易主动接受,培训才更为有效。

3.3 制定抗菌药物管理分级制度我院在开设专项活动后,我院制定了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等,并将整理的制度等编成书籍发到每一个医护人员手里,让他们进行学习,掌握相关知识。专项活动后,医院对医师药师进行考核,待考核合格后,方能授予相应的抗菌药物处方权和抗菌药物处方调剂权。各级医师在自己的抗菌药物处方权限范围内使用抗菌药物,越级抗菌药物使用必须填写《抗菌药物越级使用申请单》,而应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前必须填写《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审批单》,经抗 菌药物会诊专家会诊同意后,才能够在医护人员的嘱托下开处方,使用,使用时要注意患者的剂量等[6]。

3.4 开展抗菌药物监测与预警,进行全方位监测管理做抗菌药物使用量和费用前10位排行、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排行,统计抗菌药物相关监测技术指标,发现问题及时反馈、解决。对使用量异常增长及6个月内使用量始终居于前列的抗菌药物展开调查,有无超适应症处方、超剂量处方等不合理用药情况。对违规的药品企业、滥用抗菌药物的医务人员进行处理,点评结果在本院例会上通报及定期在药讯上。

4结论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医疗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抗菌药物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实验。针对部分医院中出现抗菌药药物滥用情况已经得到了我国相关部门的重视,加强临床上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已经成为共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医院药剂科管理的改革与发展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医院药剂科要转变思想,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结合医院的具体情况,建立起一个领导能够满意、医师能够接受、患者愿意配合、药师又能承担得起来的长效干预机制。我们有理由相信抗菌药物将会得到合理使用及药剂科管理机制将会得到进一步完善,也为医院以后的发展营造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11.

[2]付丽红,吴建华,陈新梅.浅谈临床药师在医院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中的作用[J].中国药事,2008,22(12):1137.

[3]郭峰,赵纳,冯松叶.我院2007-2009年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分析.中国药业,2011,20(5):46-47.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第6篇

【关键词】抗菌素;药物;分级管理;不良反应;监测

抗菌素在治疗细菌感染的疾病中起到很大的作用,而且在临床的治疗中也有很大的突破作用,但是,如果使用不当就会带来很大的危害,甚至造成人员伤亡。因此要严格抗菌素的使用,严格掌握适应症,确保安全使用。在我国《抗菌素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首次规定医疗机构在临床的使用中必须对抗菌素进行分级管理,其中主要分为三级管理: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特殊使用,因此在医院的管理方面应该重视对抗菌素的管理和使用,并在此过程中做好监测工作,确保安全使用。

1抗菌素的反应

通过临床的表现,抗菌素在使用不当的情况下会产生细菌等一系列的感染,甚至细菌会产生耐药性等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由于抗菌素的作用十分大,对于一般的感冒、呼吸道感染等现象,在治疗的过程中也采用的是抗菌素治疗,这样不仅浪费了药物的合理使用,而且使细菌和抗菌素较容易的接触,再次产生大量的耐药菌株,而细菌在人体内会很容易对各种抗菌素产生耐药性,对于耐药性的菌株通常会以绿脓杆菌、大肠杆菌、结核杆菌、葡萄球菌等出现[1]。由此,细菌的耐药情况在逐年的增加,它产生的感染也在逐渐的加重,尤其是在婴幼儿身上,会产生脓疤甚至更严重的败血症等状况。

抗菌素的二重感染,由于长期服用广诺抗菌素后,有许多比较敏感的菌受到了抑制,破坏了细菌间的平衡组织。从而引起了白色的念珠菌和抗药性葡萄球菌的感染,这样就造成了二重的感染[2]。在日常的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是口腔、呼吸道、肠道等都会出现细菌的寄生、繁殖等,在采用激素抗代谢药物的同时可以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这就比较容易受到细菌的感染。二重感染的常见合并症有口腔感染、尿路感染、败血症、伪膜性肠炎等,它主要的发病在婴幼儿、老年、疾病患者、以及一些腹部手术患者身上。在有二重感染可能性发生的症状的前提下,应该及时的停药、并且要及时的做有关排泄物的涂片和培养,还应该注重免疫力的增强,必要时要采用抗真菌抗菌素或者其他有效菌素,尽可能的减少二重感染。

抗菌素还可能会产生过敏或者过敏的休克,尤其是青霉素的过敏会导致严重的后果,甚至死亡。青霉素主要是本身所含的高分子聚合体及其降解物清菌烯酸等是它的半抗原,由于它与蛋白质或者多肽分子结合形成了全抗原,这就是导致过敏的主要根源。

2进行抗菌素类药物的分级管理和检测

通过临床的表现,为了更好的使用抗菌素,医院应该加强各项管理,做好药物的监测工作。应该及时的召开抗菌素药物分级管理和检测工作的会议,再此过程中要目标明确,责任明确,进行具体化的事项安排。必要的时候应该成立小组工作。了解分级管理与检测工作的意义、目的、方法、报告和制度。

建立医院抗菌素药物的分级管理和ADR报告制度的报告程序[3]。这就需要通过医院的医师、药师、医护人员进行具体的说明,对于抗菌素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以及ADR的监测进行义务报告,其主要的报告程序是:医师、药师、医护人员如果发现抗菌素的不合理使用现象,应该及时的向上级部门进行反映,对于可疑的ADR应该及时的报告检测室或者是医务室等相关科室。ADR监测室根据有关报告进行具体的分体检索,并且将这些监测报告反映给报告者,对于这些有问题的抗菌素情况,医院要进行具体的临床调查,逐步的进行排查。对于有疑似的情况,必须及时的报告ADR小组进行具体的讨论分析,应该及时的查找问题的根源,尽快的寻找出原因。ADR对于定期上报的小组应该及时的向上级药监局进行具体的汇报,根据不同的患者采取不同的措施,在对其进行治疗和处理的同时,向上级部门进行检测报告请示。尽快的掌控抗菌素药物的使用及反应状况。

对于抗菌药物进行具体的分级管理,首先要根据医疗机构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这就需要根据本院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抗菌素药物的分级管理办法,以及分级管理的目录状况,对于具体的药物要进行针对化的分类,进行系统的调整后,及时的报告有关管理部门,确保合理规范的使用抗菌素药物[4]。对于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制度必须明确,应该及时的了解药物的使用说明以及不良反应状况。对于新增的抗菌素药物要及时的了解临床反应状况,作出合理的报告反映。医院方,要及时的开办抗菌素药物的研讨会,通过了解相关的药品说明,保证药剂科对于药品的供应,对于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知识要不断的加强,及时的更新使用状况以及不良反应,来提高整个医院对抗菌素药物的使用状况。

3抗菌素的合理使用

为了获得协同的作用,提高抑菌或者杀菌的效果,来更加及时的控制感染。这就需要将抗菌素联合起来使用。联合的抗菌素是为了加大毒副作用,常见的状况主要是胃肠道的反应。联合抗菌素是有针对的使用,并不是所有的病情都适合的[3]。抗菌素对于感染的病毒无效,对于一般的感冒、流感等抗菌素有可能会产生感染的状况;而对于一般发热不明的状况,不了解具体的病情,不建议采用抗菌素,因为这些没有具体的临床反应,这就会使病情拖延,影响正常的治疗;对于感染的预防应该从消灭病源、讲究卫生、避免感染、增强体质等开始采取措施来避免使用抗菌素[5]。抗菌素的选择也十分的重要,它必须根据细菌引起严重的感染程度进行选用,在此之前有必要进行细菌培养和敏感试验。其最好的是采用敏感的抗菌素治疗,这样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减少或者防止细菌产生抗药性,杜绝抗药菌株的扩散。因此必须合理的使用抗菌素药物,加强抗菌素的管理,不断的降低抗菌素的使用率,减少耐药性的产生、尽可能在避免感染的同时,保证抗菌素的作用,促使患者能够及时的救助。

4使用抗菌素的对策

为了防止抗菌素的滥用,因此必须制定合理的使用说明,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办法,对于临床的抗菌素进行分级管理,主要分为:第一级抗菌素药物、第二级抗菌素药物、第三级抗菌素药物,患者根据医护人员的指导进行具体的使用,对于不明的抗菌素应该采取具体的办法[6]。应该及时与ADR监测组进行沟通,落实药品的不良反应状况。这三级的使用,主要是根据临床的反应状况以及医护人员的指导。

5结论

为了更好的做好抗菌素药物的分级管理与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这就需要全体医护人员不断的加强医疗知识,注重医院的药物学管理,尽可能的科学、规范、合理的使用抗菌素药物,保证全方位的治疗措施,进行合理的使用药品,对于不良的反应应该及时的进行调整方案,不断的加强抗菌素药物的管理,尽可能的控制感染的程度,避免使用抗菌素的药物,保证患者能够及时的治疗。

参考文献

[1]李象春.抗菌素的不良反应及临床合理应用[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2,25(11):284.

[2]颜荣芳.浅谈抗菌素的不良反应及安全应用[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1,2(7):86-87.

[3]颜荣芳.浅谈抗菌素的不良反应及安全应用[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1,2(7):86-87.

[4]徐晓云,陈思丹.我院外科住院患者抗菌素使用情况调查及不合理用药分析[J].海南医学,2008(S1).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第7篇

关键词:多重耐药菌感染 医院感染 三级管理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3.606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3-0390-02

1 建立健全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组织体系

我院对医院感染管理高度重视,组成由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医院感染管理科、临床诊疗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组成的一个由上至下的三级网络,实行临床科室自我管理为基础,感染管理科负责各项制度措施的监督落实,感染管理委员会宏观调控。针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监测、控制的各个环节,联合医疗、护理、药学、临床检验、感染控制等多部门,严格执行多重耐药菌协作管理制度,各组织分工明确、各司其职,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感染和传播,保证该项工作的顺利进行。院感科作为医院感染控制的职能科室,应该要注重加强对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的教育与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认识,强化多重耐药菌感染危险因素、流行病学以及预防与控制措施等知识培训,确保医务人员掌握正确、有效的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3]。

2 制定管理工作制度与工作流程

加强组织建设,建立多部门合作机制。将医院感染管理纳入医院综合绩效考核体系中,建立健全医院三级机构。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是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的一级管理机构,全面负责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并制定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的制度及防控措施,通过感染管理科(二级机构)下达,监督临科室(三级机构)落实情况。半年召开一次院感总结会议,各部门将年内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和建议在总结会中相互沟通,妥善解决,使我院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工作有序地进行。加强全院医务人员的培训,感染管理科人员及时将医院感染管理相关信息传达到全院医护人员及保洁人员,提高医护人员的防控院感的自觉性;开发领导,及时请示报告,争取医院人、财、物及各级领导的支持。

3 各级机构紧密配合,共同阻击多重耐药菌感染

3.1 临床科室发现病原菌培养结果为多重耐药菌感染时,立即上报感染管理科,严格按照多重耐药菌防控指南进行操作,杜绝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暴发。每月对本科室病原菌送检情况和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床进行分析总结。

3.2 检验科每季度向全院公布细菌耐药性监测分析以及重点科室前三位的医院感染病原体信息,使临床科室医务人员及时了解多重耐药菌监测和抗菌药物耐药率的情况,为临床科室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以主动采取控制措施,减少多重耐药菌的感染发生率。

3.3 感染管理科通过医院内网每日查询微生物实验室检验结果,动态了解本院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及时对临床科室防控措施进行督导,防止多重耐药菌感染在院内传播。每季度将多重耐药菌统计分析情况进行公布。院感科每半年将监测资料汇总分析,并以《院感通讯》的形式反馈到各临床科室,并传发到院内网供医务人员实时掌握院感信息,指导临床工作。

3.4 感染管理委员会作为医院感染管理的决策机构,在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中,负责制定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的相关制度,并指定抗菌药物使用管理专家组,负责全院抗菌药物使用的技术咨询和指导。根据每季度药敏结果,对耐药率大于75%的抗菌药物给与停用通知。不合理使用广谱抗生素,特别是第三代头孢菌素的应用,在抑制革兰阴性杆菌生长的同时,使革兰阳性球菌过度生长,也是促使该菌感染发生率逐年上升的原因之一[4]。

3.5 加强抗菌药物的管理。医院感染是全社会关注的问题,革兰阴性杆菌在院内感染占重要地位,其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大幅度上升,一方面与细菌针对抗生素压力自我突变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临床医生使用抗生素的习惯不无关系[5]。医教部、院感科、药剂科多部门联合参与抗菌药物管理工作,邀请专家授课,全员参与;依据卫生部相关法规及时更新修订抗菌药物规章制度,加强临床药师的培养,深入到临床,加强抗菌药物分级管理,三级审核,加强Ⅰ类清洁手术预防用药管理,加强抗菌药物使用检查,并把检查结果纳入医院绩效考核体系中。

4 总结

我院作为德阳市唯一一所三级甲等医疗机构,肩负着德阳地区四百余万人的医疗保健工作。多重耐药菌(MDROs)已经逐渐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感染,是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的重要举措,已成为医疗领域日趋关注的焦点。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是衡量医院诊疗水平的指标之一,关系到医院的生存和发展。强化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重视,掌握并实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传播的措施,保障患者的医疗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 杨平满,周建英.常见多重耐药菌的耐药机制及防治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12):1434-1437

[2] 林冠文,刘瑛,刘婷,等.医院多重耐药菌监控系统的建立与管理.中华现代管理杂志,2009,7(1):35

[3] 徐绍红,ICU38例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J].海南医学,2011,22(14):74-75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第8篇

【关键词】抗菌药;专项整治;临床合理用药

自青霉素问世以来,无数的抗菌药凭借其强大的抗感染作用拯救了无数感染患者的生命,但抗菌药还存在着过敏反应、耐药及毒副作用等不容忽视的问题[1]。由于近年来抗菌药物滥用问题的日益突出,感染病死率也逐年上升,因此,加强抗菌药临床合理使用,有效遏制抗菌药的滥用,延缓耐药菌的出现,使抗菌药的使用寿命在最大程度得到延长成为临床实践中迫切的需求。而我国卫生部也于2011年4月开始在全国范围内限制抗菌药的应用,进行专项整治,我院也自2011年5月来对全院抗菌药的使用进行了专项整治,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现将其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借助医院药物信息管理系统对我院2011年4月之前全院及各科室门诊、住院患者抗菌药使用种类、使用率、用量、使用强度及I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等情况进行统计和摸底调查,并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每一季度均对抗生素具体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再制定下一季度专项整治措施。此外,还需对部分使用抗菌药处方进行专项评价,从而了解并统计我院抗菌药不合理使用率。

1.2专项整治措施

1.2.1领导重视,强化责任意识院领导及药学相关部门责任人高度重视此次专项整治活动,成立相关专项整治行动小组,制定整治工作的具体实施方案并明确各科室抗菌药使用控制指标,对全院各科室抗菌药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将各个科室检查、考评结果与科室年终考核挂钩。科室主任带头,责任到人,每个医生都签订合理使用抗菌药承诺书,确保人人参与其中,抗菌药合理使用控制指标得到落实。通过层层管理和责任的落实,保证我院专项整治活动取得实效。

1.2.2完善管理制度,严格规范抗菌药应用以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处方管理办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为依据,并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医院抗菌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实行抗菌药分级管理制度,对管理级别不同的抗菌药的应用进行明确规定并限制其应用。针对当前全院抗菌药使用情况,合理调整部分药物的管理级别。另外,明确规定I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使用指征、药物种类、疗程及剂量等[2]。

1.2.3遴选抗菌药,以保障合理、安全用药无论是抗菌药使用指征,还是使用量、使用种类都可反映抗菌药是否使用合理情况,换言之,过度使用、种类过多、不达使用指征都属于抗菌药的滥用。研究调查发现,我国许多医院除存在抗菌药滥用情况外,还存在着药物种类过多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我院专项整治活动小组对全院抗菌药种类进行清点,并根据安全、经济、有效及我院疾病谱对抗菌药进行遴选,经过全院讨论后实行。

1.2.4加强相关培训及考核力度,提高认识程度聘请相关专家对我院全院药师及医师进行抗菌药合理使用培训,使每个人都充分认识医院抗菌药专项整治活动实施方案,掌握抗菌药临床应用要点及相关注意事项。培训完毕进行考核,考核通过者获得抗菌药处方权,而不合格者则被停止使用抗菌药处方权,重新培训,待通过考核后获得抗菌药处方权。对于发现抗菌药不合理使用医师,通报并予以适当处罚,多次发现者停止处方权,接受培训合格后恢复处方权。

1.2.5加大宣传力度,推动合理用药将抗菌药专项整治活动小组制定的抗菌药专项整治活动实施方案发放到各科室。每月对医院内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公示,尤其是每月使用频率最高的10种抗菌药。宣传合理用药及违规使用抗菌药相关信息,对于重点处方要予以点评和报道,对于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过多的医师进行公示和通报批评。

1.3统计学处理所得数据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分别用t及X2对计数资料及计量资料数据进行检验,并将P

2结果

经过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门诊抗菌药使用率由56%控制至现在20%,住院患者抗菌药使用率则由73%下降至60%,我院抗菌药物控制指标中的门诊抗菌药使用率、住院患者抗菌药使用率、使用强度、I类切口手术患者抗菌药使用率及药敏试验送检率均达到预期标准,干预管理前后差异性显著(P

3讨论

本组研究中,通过对我院整治前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调查,产科常用甲硝唑进行治疗,产科过度使用抗菌药物的原因在于将注射液给药途径不合理地换为外用冲洗,使药物的使用强度显著增加;而妇科过度使用抗菌药则是由于医师对药物性质了解不清,处方开具剂量大,而且,在患者出院时大多数医师还会开具带有抗菌药的处方。通过专项整治活动,此类问题均得到有效控制。根据各科室特点,专项小组给予适当的药物选择推荐,以妇产科为例,常见病原感染以B族链球菌、G-性杆菌、厌氧性菌等为主,手术切口以II类为主,因此,应以甲硝唑、氨苄西林、哌拉西林及阿莫西林等抗菌谱广且效果较好的抗菌药物[3]。产科则尽量降低头孢菌素等强效抗菌药物,降低耐药菌的产生及二重感染的发生率。对于用药方案,严格控制妇产科预防用药时间,必须在术前30min到2h内应用,有效避免术后感染的发生,达到围(手)术期预防性用药的目的。整治后,剖宫产均能实现将术前给药规范为脐带结扎时及时给药并在将术后用药时间控制在3天之内,有效避免术前抗菌药对新生儿感染的掩盖作用及产妇难控制感染的发生率。倡导进行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但妇产科手术非必要不宜进行联合用药,只有在出现厌氧性菌感染时,才可配伍抗厌氧菌类抗菌药物应用。不合理的抗菌药物联合使用不仅会增加用药的毒副作用,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还会导致医疗资源的浪费,促进抗药菌株的产生[4]。

总之,医院重视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加大抗菌药物的管理干预措施,增加对临床医师和药师的培训,加大监督和考核力度,及时发现临床抗菌药物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断改进,可有效促进临床用药的安全和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诸燕琦,王育琴.临床药师对临床合理用药干预的研究[J].中国药房,2009,21(1):14.

[2]阮振寰,张春玲.我院4775年抗菌药物应用分析与评价[J].西北药学杂志,2010,25(3):226-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