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自制课件论文

自制课件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01 16:26:10

自制课件论文

自制课件论文第1篇

【关键词】积件思想;“05方案”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课件设计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8)13―0080―03

、教育部2005年3月颁发的“05方案”提出了“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总体要求”之一,就是“实现教学方式方法多样化、实践教学规范化和教学手段现代化”。[1]研制和应用多媒体课件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的一种有效途径和方法。如何研制和应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教学,目前已成为许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1997年,积件思想提出后,教育技术界就掀起了一阵研究积件的高潮,尤其在数学、物理、化学等领域,但尚无人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领域中进行研究。本文基于积件思想,从多媒体教学的视角,借鉴计算机科学和信息科学的研究方法,来探讨研制和应用“05方案”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课件的思路和路径。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课件设计的基本思路

积件的思想产生于20世纪的90年代末期,是针对传统课件的局限性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思路。常见的多媒体课件主要是以专门为某一堂课或某一个教学内容服务的,课件具有鲜明的个性,同一知识点的教法因教材、教师、学生的变异而相差很大。因此,往往一个课件很少存在再利用的价值,从而造成不必要的重复开发。

我们提出以积件思想为导向,但不是完全照搬积件的理论,而是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性质和特点,借鉴积件库和积件组合平台的设想,来研制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课件。把积件看成是素材和课件的一个中介,是加工了的素材,可称为课件的半成品。为此需要建两个库:多媒体教学资料库;微教学单元库。多媒体教学资料库是以知识点为基础的素材资料,包括图形、表格、文字、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维信息的素材资源库。微教学单元库是以帮助教师讲授某个教学知识点为目的而设计的“小课件”,是供教师在教学中重组使用而准备的资源。

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民族精神”,讲述中华民族精神“自强不息”时,多媒体教学资料库有:上海大学校训“自强不息 ”(照片);厦门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止於至善”(图片);东北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知行合一”(图片);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网页);同济大学“同舟共济、自强不息”的精神(文本);著名哲学家、国学大师,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张岱年把中华民族精神概括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及其诠释(图文)。视频资料有:百家讲坛电视节目中,王立群、易中天分别在我读经典《孟子:强势由人》和我读经典《我读先秦诸子》中对“自强不息”的出处和含义的解释;的两段讲话视频,一是2006年4月21日国家主席在耶鲁大学发表现场演讲,有一段演讲辞是:“中华文明历来注重自强不息,不断革故鼎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中国的一句千年传世格言。中华民族所以能在50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生生不息、发展壮大,历经挫折而不屈,屡遭坎坷而不馁,靠的就是这样一种发愤图强、坚忍不拔、与时俱进的精神。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表现出来的进取精神,在建设国家中焕发出来的创造热情,在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毅力,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精神的生动写照。” 二是2007年10月15日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报告的部分内容,“从那时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所有这些照片、网页、图文和视频等资料构成多媒体教学资料库。教师从多媒体教学资料库中有意识地编辑成为微教学单元库,即用PowerPoint来做积件组合平台,借助一些图片、图像、音频和视频软件工具,如Flash、GIF、Web、Photostory等,通过“插入对象”,“控件工具箱”、“宏”等功能,制作成“自强不息”的教学课件,使学生深刻理解“自强不息”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它具体体现为:“坚贞刚毅品质、不屈不挠的精神和与时俱进的精神。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体现了中华民族勇于进取的精神境界,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发愤进取、不懈奋斗。”[2]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设计以积件思想为导向,借助多媒体课件,通过文本语言的多媒体化,即把教材语言转换为教学语言,把“一纲一本”规范性、理论性强的文本语言,转换成符合学生认知结构的各种媒体语言来表达,通过媒体语言来激活教材语言,表达教材内容,使课程内容内化为学生认知结构中的组成部分。文本语言的多媒体化可以把单一的文字语言转换成多种媒体语言;静态的文本转换成动态的图像;平面的视角变成立体的界面;无声的语言转化为有声的语言;单一的画面转化为多频的画面,使教学内容更直观、清晰、生动、形象,具有现场感和立体感,从而使教学内容对学生产生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效果。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课件设计的路径选择

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课件设计,实现文本语言多媒体化的路径选择有透视思想、理论;聚焦时事、新闻;链接方针、政策;见证历史、现实;创设情境、氛围等五个方面。

1 透视思想、理论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本质上是“说理”,就是谈思想、讲理论。课程内容中,有许多抽象的概念和逻辑命题。我们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识记、理解这些概念和命题,从而掌握和应用理论。思想、理论的透视主要体现在抽象概念的具体化;逻辑命题的情景化。

(1) 抽象概念的具体化,即通过具体化的方式表现抽象的概念。

课程内容中有一些内涵丰富,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学习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通过印刷类、电子类、户外类等媒介,教师把抽象概念转化成具体的可感官的图表、图片、图形、音频和视频等“小课件”,可以让学生熟悉、理解和掌握这些抽象的概念。

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讲到“新中国的国体”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国徽和画家董希文创作的油画《开国大典》,把国体的概念具体化为国旗、国徽和油画,使学生加深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3]的内涵。

(2) 逻辑命题的情景化,即将逻辑命题转化为具体情景。

逻辑命题产生不能离开当时的历史背景,它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以及对现实、未来的影响。逻辑命题的情景化可以再现逻辑命题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发生、发展的脉络。

例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中,教师讲到“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这一命题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资料库,制成汇集历史图片、图表、图书、音乐、电影资料等“小课件”,重现19世纪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等历史情景,说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等,揭示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4]

2 聚焦时事、新闻

随着现代多媒体技术和网络的普及和发展,时事、新闻信息的海量传播对人们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政治态度、心理发展、道德观念等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要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实效性,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对时事、新闻的聚焦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聚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改革开放取得的重大成果等,使课程内容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

例如:海外媒体高度关注中共十七大。

通过多媒体课件中照片、图片、网页等“小课件”,借助PPT平台,通过Photostory软件处理成卷页,右下,间隔2秒,集中展示日本时事社、共同社、韩国联合通讯社、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德新社、英国广播公司、澳大利亚联合新闻社等众多境内外媒体对十七大的报道,通过聚焦十七大,特别是境外媒体聚焦十七大说明世界对中国、对中国共产党的热切关注,也表明了中国和中国共产党更加民主、更加开放。

3 链接方针、政策

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是为实现一定时期的目标而制定的行动纲领,有一个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在不同历史时期,也有不同的表述内容。多媒体课件可以通过超文本链接,展示党和国家与时俱进的路线方针政策,增强学生对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同感,更加坚定地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同时,教师通过链接可以及时把党和国家的最新政策,融入教学内容之中,增强教学的时代性和实效性。

4 见证历史、现实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培养学生用历史的眼光观察当今世界,认识现实生活,使教学更好地为国情教育服务。见证可以回顾历史,也关照现实,用现代人的眼光去重新发现与解读往事。有一位史学家曾经说过,把学生带入了为自己的民族有过这样一段历史而激动自豪的氛围之中,而学生又在寻找史证的思维活动中,领悟到我国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事业的重要。

5 创设情境、氛围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和氛围产生中,多媒体课件是创设情境和氛围的最佳工具之一。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创设有吸引力的情境和氛围,把教材中的一些抽象概念、基本知识放在某个特定的情境和氛围中,把学生吸引到教学中来,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去积极思维,从而深刻理解教材内容。

三 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课件设计的实践模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课件设计的实践模式有三种:课件作为教学内容的辅助;课件作为教学内容和手段的有机组成部分;课件和教学内容的有效整合。

1 课件作为教学内容的辅助

课件作为教学内容的辅助来制作,有两种方式。

一是把教材章、节、目及主要叙述语言通过应用软件做成多频画面,可以使教材体系的框架和脉络更加直观、清晰,层次分明,重点更加突出,便于学生熟悉教材的逻辑结构,掌握教材的主要内容。主要叙述语言加上若干图片等,可以图文并茂,可以吸引学生眼球。

二是教师依据教材内容进行教学,课件中的相关资料作为教学内容的延伸、拓展和补充,起到加深理解教材内容的目的。

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绪论 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中讲到“明确明确大学生的成才目标”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中的一组图片和牛根生视频访谈:“蒙牛集团:‘产品等于人品 ’的质量理念 ;用人原则: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无德,限制录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来补充说明和和拓展教材中关于“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智是人才素质的基础”等教学内容,使大学生认识到“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历史发展对大学生的必然要求,是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也是大学需要确立的成才目标。”[5]

课件作为教学内容的辅助来制作,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同时引起或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2 课件作为教学内容和手段的有机组成部分

课件作为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有机组成部分,即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传播媒介,同时也要遵循媒介传播的规律。传播媒介一旦进入教学过程,就有它自身的内在规律和特性,能对教学活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多媒体教学课件中包含着各种媒介,如文本、图形、图片、音频、视频等等。这些媒介的特性和功能不同,也就是说,媒介的特性和功能的发挥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会成为影响学生接收和接受教学内容的效果。这就要求课件制作中,教师把课件作为教学内容和手段的有机组成部分。

多媒体教学课件作为一种高效的信息传播工具,其信息传递功能之强大,是以往任何教学媒介所无法比拟的。课件作为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来制作,多媒体课件的特点和功能较好地展现出来,教学效果就生动、形象,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3 课件和教学内容的有效整合

课件和教学内容的有效整合是指通过课件演绎教学内容,同时课件承载教学内容,两者交互整合,相得益彰。传播媒介是重要的信息源,也是重要的影响源。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媒介不仅仅是一种是形式,一种中介的方式、手段和工具,或是信息、知识、内容的载体,媒介对信息、知识、内容有强烈的反作用,它是积极的、能动的、对讯息有重大的影响,它决定着信息的清晰度和结构方式。由传播媒介本身所形成的文化,有时能超越传播内容本身去影响受学生。

例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下篇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综述 辉煌的历史征程”中,讲到“‘从小米加步枪’到逐步实现国防现代化”时,以郭永怀为焦点人物,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大量珍贵的历史图片、照片、油画、录音、电影、视频资料,描述“两弹一星”研制过程中,一批献身国防事业的军人、科技工作者,坚决捍卫祖国的领土完整和,发扬爱国奉献精神和坚持自力更生精神、自主创新的能力,自觉把个人的理想与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的志向与民族的振兴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感人事迹。他们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部为祖国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壮丽史诗。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方式方法有多种多样,以积件思想为导向,运用多媒体课件,实现文本语言的多媒体化并选择适当的路径进行教学是其中的一种方式方法。多媒体教学课件有很多优势,但是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作为一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在教学手段上的无所作为是不合适的,但多媒体技术的喧宾夺主也是错误的。所以,只有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具体教学内容,通过相适应的传播媒介和教学方法,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使多媒体教学课件真正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服务。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 .教社政[2005]5号.

[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45.

[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编写组.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69.

自制课件论文第2篇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概述

建构主义思想起源十17世纪末息大利哲学家维柯,之后皮亚杰的双向建构思想对建构主义有一定币要影响。建构主义是一种哲学认识论思潮,主要回答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是知识”、知识是如何获得的”、如何与看待知识”。相对客观主义知识论,建构主义是一种主观主义知识论。在建构主义看来,我们所知道的一切是我们所建构的;”人的认识遵循的是“哥白尼式倒转”的原则——不是我们的概念去适应事物,而是事物适应我们的概念;真理是可变的,不可变的东西是我们无法创造的,无法创造也就无法被认识。”(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得到迅速发展的现代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之所以产生,是由于一个主动的、自我调整的学习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从经验和获取经验的环境中获得意义,从而建构个人的意识。由此可见,建构主义特别强调“人”的作用。每一个学习者都是在自己己有经验的基础上,以其特殊的方式在建构,并且每一个学习者都是在特定的情境下建构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研究建立在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所做的大量实证性研究基础上,对各种具体问题所蕴涵的共性做进一步抽象和归纳,形成较为清晰的理论框架。从而实现从量变过程到质变的转变,从具体到抽象、特殊性到普遍性的理论升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关系,可以看成是两个认识层面的关系。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在于强调:人的认识并非对于客观实在的简单、被动反映,而是学习主体自身的主动建构出来的;在建构的过程中,主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认知结构)发挥了特别重要的作用,而认知结构处在不断发展之中;环境对学习主体主动建构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主动建构过程具有个性特征差异。(2)建构主义学习的基本特征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3)其一,学习的自主性。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通过己有的经验、知识结构对新知识进行主动建构,而不是被动接受。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一方面要利用原有的知识结构同化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另一方面要顺应新知识,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通过自主学习,学习者进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其二,学习的情境性。清境学习是在所学知识真实的应用环境中,通过日标定向活动进行的学习。斯皮罗等人倡导的认知灵活性理论主张,为发展学习者的认知灵活性,形成对知识的多角度理解,应把知识学习与具体情境联系起来。通过多次进入重新安排的情境,使学习者形成背景性经验,从而掌握知识的复杂性及相关性,在情境中形成知识意义的多方面建构。其三,学习的社会性。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相匀_作用对于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事物的意义并非独立于我们而存在,而是源于我们自己的建构。每个人都能够以自己的经验基础、用自己的方式理解到事物的某些方面。通过陇作交流,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将更加丰富和全面,认知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更高水平。‘协作学习’,是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社会性建构,体现了学习的社会性。

二、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多媒体网络教学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涵义在于:强调学习主体已有认知结构及其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即强调元认知能力的培养;强调了教师在学习主动建构活动中的主导作用,从而也就对构成整个教学活动的双方主体的能动作用及其辨证关系给予了明确论述;强调了个性化教学。一方面,不仅将新的学习活动和学习主体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而且和新的认识活动之间存在有“一般”和“特殊”的关系。人类是以所获得的一般性知识和经验来指导对于新的特殊情景的认识。所谓外部输入信息实际上可以理解为学习主体已有图式的一种具体化表现。这种对于某个学习主体的个性化称为微观个性化。另一方面,尽管学习主体主动建构过程存在个体差异性,但从认识论角度,基于图式及其建构的认知策略则是共性的,可以将某个具体学习主体的认知过程看成是共性策略在该学习主体上的具体化映射。从而将个体差异性与整个理论本身的关系看成是个性与共性的辨证统一。这种对于全体学习主体的个性化称为宏观个性化。(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的CAI课件的基本要求是:多媒体课件既是教师的教学工具,同时也是学生的认知工具。它用于呈现教学内容,体现教学策略,激发学习兴趣,创设学习情境,提出问题求解,给予评价反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多媒体课件所呈现的教学内容的组织采用超文本结构,以使教师根据学生的实时要求而非自己的预先设定选择将进入的知识点或了知识点,即在不脱离教学日标的前提下,教学流程是由学生控制的;课件可以为教师提供各种教学策略的选择,设置各种灵活的控制功能,以便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随时调整教学策略。

自制课件论文第3篇

关键词:TRIZ理论;教学质量;教育方法

TRIZ是"发明问题解决理论"的俄文缩写,中文译为萃智理论。由前苏联发明家阿奇舒勒及其同事提出,目的是找出人类在发明创造、解决技术难题过程中所遵循的科学原理和法则。 他们研究分析了世界近250万件高水平的发明专利,综合了多学科领域的原理和法则后,建立起TRIZ理论体系,TRIZ理论发展60年以来,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

TRIZ理论的核心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无论是一个简单的产品还是复杂的技术系统,其核心技术的发展都是遵循客观规律发展演变的,即具有客观的进化规律和模式;第二,各种技术难题和矛盾的不断解决是推动这种进化过程的动力;第三,技术系统发展的理想状态是用最少的资源实现最大效益的功能。这样的思想指导了许多发明创造的诞生,推动了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

TRIZ理论又称为发明问题解决理论,是利用矛盾原理解决发明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传统的创新教育是从创新心理的角度对人进行训练和激发,缺乏创新技法的教育。 “教”具有双层含义,既是指“教师”,又是指“教学过程”。教师作为施教者,需要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深入学习理解TRIZ理论,掌握创新技法;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第一阵地,直接决定了学生独立思考、创新实践的程度。

我作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授商务类课程已经有十多年的时间,通过学习TRIZ理论,联系学科特点,探索出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

TRIZ理论有40 个原则,现我就其中几项原则结合教学进行阐述:TRIZ理论中的预先作用原则,这一原则联系到教学中就是备课的重要性。预先即作用于教学和教学内容。这是教学的灵魂。一个好的的教师从来都是重视备课的。只有认真备好课,才能上好课。备课分长时备课与短时备课,长时备课是指长期性备课,主要是写讲义与做课件。这种长时广义的备课是必须的,是教学必须要进行的内容,是作为教师需要做好的工作。写教案与做课件是教学活动的灵魂,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和主体应是学习者。教师是教学方案的策划者,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教学资源的选择、开发者,学习群体的咨询指导、帮助者,学生行为规范的示范者。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在教学课件中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生动形象、感染力强的录像、图片、表演等手段,创造形象鲜明的场景,辅之于生动有趣的语言,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现行教材贴近学生实践、贴近生活,贴近时代。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会计课程中的其中一章节原始凭证教学时,由于很多学生未见过各式票证单据,我就在网上下载了诸如支票,本票,汇票,增值税发票等资料和图片加入课件。当学生看到书中提到的各种凭证,觉得新鲜、有趣,直观、形象,也因此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实践证明,学习兴趣正确而浓厚的学生,就能专心听讲,认真做笔记,学习积极性高。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说,学习最好的激励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因此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积极性,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和保证。所以,预先准备好一堂课的教案和课件,是尤为重要的。

谈到课件的制作,就可联系到TRIZ理论中的局部性质原则、复制原则和组合原则。首先是局部性质原则,在这里可以联系为课件的制作。要提高会计教学质量,首先就得提高会计教学课件的质量,而提高课件质量实质就是提高每一张幻灯片的质量。因此,在制作课件时,张张都要认真制作而且张张都要有认真校对,这样,必保课件的制作质量。实践证明,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其次复制原则,这个原理告诉我们,一定要使用课件上课。用光学图像替代单件物品或系列物品,然后图像可以放大和缩小。在课件的制作过程中,升华了老师对于教学的认识。极大限度地整理了专业知识,一张又一张的幻灯片,使得专业知识掌握非常细、非常全。因为是计算机系统制作,它是一个活的系统,随时可以往里面添加新的东西,这一点,是任何其他系统所无法比拟的。使用课件上课将极大地提高教学的透明度。要讲授的知识全部展现在学生面前,略去了教师板书与板书失误的可能。所要教授的知识极大透明地出现在学生面前,象块透明板。学生学习起来是极大的方便,就象翻书看书一样简单容易,最大限度地提高各门课程的教学质量。

再有的是组合原则。这一点也很重要,如果按教学单元来制作,课件是分散着的,每一个单独的课件可以将其内容组合在一起,这组合会给了课件制作新的生命。使之既能独立使用又能前后呼应,内容连贯,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这一点在课件制作中是极关键重要的。不必将其中的内容分散成一块一块的,二是连续组合下去。将其处理成一个文件即可。这种组合的思想在科学研究中是至关重要的。一定要抓住组合这把钥匙,克服低级的分散思想。

最后,就TRIZ理论里的动态原则探讨一下提高教学质量的联系。这一点跟教师本身素质有关系,教师必须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及方法,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开发(或者选择)适合教学需要的素材、多媒体课件,运用各种仿真技术等教学资源,为学生学习创造多维信息空间和理论联系实际的环境。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时刻熟知教学界的最新动态。这也是作为一名教师应有的水平。要长期订阅教学方面的杂志,自己养成规律阅读的好习惯,还要积极参加学术交流,论文写作,公开课等各项提高和增强自身素质的活动,事实证明,提高教学质量与提高教师人格魅力也有很大的关联,而教师的人格魅力绝大部分来源于对专业教学的理解,熟悉和表达。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学生对某个学科感兴趣的一个直接因素。学生往往由喜欢一个老师进而喜欢教师所教的这门科目,正所谓 “亲其师而信其道”。努力完善自己的个性,提高专业素养,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为此,教师要自觉提高自身修养,扩展知识视野,提高敬业精神,提升教育艺术,努力成为富有人格魅力的人。作为一个教师自然应有丰富的知识和教学经验从而直接吸引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激起他们的兴趣。这是动态原理给我的一点启示。

TRIZ理论作为一种不断发展的创新理论,越来越多地受到世界各国学术界的重视,并且在许多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与其他创新理论相比较, TRIZ理论更具有普遍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随着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制定,极大的促进了中职学校规模的扩大,促进了中职教育事业的发展。TRIZ理论将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中职教育中去。

参考文献

[1]张锦荣,黄健求,《浅谈TRIZ理论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创新杂志.

[2]郭筠.《TRIZ理论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自制课件论文第4篇

关键词:自动化专业 计算机控制系统 精品课程

Computer Control System” Excellent Course Construction And It’s Promoting Effect to Teaching Work

Zhang Tao

(North China Institute of Science & Technology, Sanhe, Hebei, 065201)

Abstract: The “computer control system” course has become the university excellent course by construction for several years. The paper summarizes and elaborates the construction content, construction process and construction experience of "computer control system" excellent course. The paper summed up the teaching efforts of the “computer control system” course in automation major. Especially the paper analysis the influence and promotion to the automation major in the course of teaching the “computer control system”.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mputer control system” excellent course has a certain reference significance and inspiration effec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imilar course.

Key words: Automation Major; Computer Control System; Excellent Course.

0 引言

计算机控制是自动控制理论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计算机控制技术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检测与传感器技术、网络与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CRT显示技术、现场总线智能仪表、软件技术以及自控理论的高速发展,计算机控制的技术水平大大提高,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应用突飞猛进。

利用计算机控制技术,人们可以对现场的各种设备进行远程监控,完成常规控制技术无法完成的任务,微型计算机控制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军事、农业、工业、航空航天以及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可以说,21世纪是计算机和控制技术获得重大发展的时代,大到载人航天飞船的研制成功,小到日用的家用电器,甚至计算机控制的家庭主妇机器人,到处可见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应用。

《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是自动化专业学生掌握计算机控制技术的重要专业课程。

华北科技学院自动化(专科)专业成立于1999年,2003年升格为自动化(本科)专业,面向全国招生。经过几年的发展,自动化专业的综合实力逐渐增强,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逐年提高。2007年,自动化专业被华北科技学院批准成为首批校级重点与特色专业建设点。2009年,自动化专业被教育部批准成为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编号:TS1Z214)。

本文阐述了《计算机控制系统》精品课程的建设内容和建设过程,说明了《计算机控制系统》精品课程在自动化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情况,分析了《计算机控制系统》精品课程对自动化专业教学的影响与促进作用。

1 《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的教学内容

1.1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概念

计算机控制系统(Computer Control System,简称CCS)是应用计算机参与控制并借助一些辅助部件与被控对象相联系,以获得一定控制目的而构成的系统。这里的计算机通常是指数字计算机,可以有各种规模,如从微型到大型的通用或专用计算机。辅助部件主要指输入输出接口、检测装置和执行装置等。与被控对象的联系和部件间的联系,可以是有线方式,如通过电缆的模拟信号或数字信号进行联系;也可以是无线方式,如用红外线、微波、无线电波、光波等进行联系。

典型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组成如图1所示。

1.2 《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内容

《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主要介绍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发展历程、结构组成、工作原理、设计方法、应用实例等内容。《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主要教学内容包括:

1、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类型(DCS、FCS、SCC);

2、数据处理系统(模拟量输入/输出系统、开关量输入/输出系统);

3、执行机构系统(直流电动机、步进电动机、交流电动机);

4、数据处理方法(滤波、插值、量程调整、标度变换);

5、计算机控制算法(PID算法、模糊控制算法、直接数字控制算法);

6、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方法与设计实例等。

1.3 《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性质

《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是自动化专业学生掌握计算机控制技术的重要专业课程,是自动化专业的必修课程和主干课程。《计算机控制系统》精品课程建设也是教育部特色专业――自动化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对《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实验验证,使学生建立起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系统”概念,从“系统”的全局观点出发,综合运用各种理论知识和技术,构建出硬件精巧、软件完善、技术实用、性价比高、抗干扰强的计算机控制系统,为今后的工作和学习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和技术准备。

2 《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的建设内容

2.1 教学文件建设

教学文件是开展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教学文件的具体内容包括:

一是制定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是明确人才培养规格及教学目标的重要文件,是进行专业建设、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的基本依据。

二是根据教学计划,制定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以纲要形式规定一门课程教学内容的文件。包括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教学内容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等。

三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编制教学日历。教学日历是教师组织课程教学的具体实施计划表,应明确规定教学进程、授课内容、课外作业、授课方式等内容。图2为《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的教学日历。

2.2 教学内容建设

教学内容是教师生对课程内容、教材内容与教学实际的综合加工,教学内容是教与学相互作用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教学内容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是撰写电子教案。电子教案就是授课教师在上课之前,在电脑上撰写的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具体教学方案。电子教案有两种类型:WORD教案和PPT教案。WORD教案主要供授课教师使用;PPT教案侧重于课堂教学使用。

二是制作学习辅导材料。为使学生更好地学习理解课程内容,制作了《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的学习辅导材料,包括学习指导、习题解答、复习提要等材料。

2.3 教学录像录制

为更好地呈现课程教学内容,方便学生进行网络学习,录制了《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的教学录像。教学录像的录制工作包括录像教师的组织、录像场地与录像时间的安排、教学内容与教学学时的安排等。

《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的教学录像由7名授课教师完成录制工作,合计32学时,较为全面地反映了《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的教学内容。

2.4 教学网站建设

网络教学是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等软硬件环境,依托专业的网络现场教学平台,实现远程互动教学和学习的新的教学模式,是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总体趋势和目标。为此,制作了《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的教学网站,包括精品课程网站和网络课程网站两个部分。

《计算机控制系统》网络课程网站的网址为:http://。图3为《计算机控制系统》网络课程网站截图。

3 《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的建设成果

3.1 优化教学队伍

通过《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的建设工作,进一步了优化了教学队伍的学历、职称,提高了教师的授课质量和教学水平。目前,《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的教学队伍共有14人组成,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4人,讲师7人;其士(后)3人,硕士8人,学士3人。

3.2 出版配套教材

《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使用的教材为《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第2版)》(潘新民主编,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该教材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

同时,为改善教学内容质量、提高课程建设水平,本课程任课教师特别编写出版了配套教材《自动控制系统实验实践教程》(张涛主编,煤炭工业出版社,2010年8月,ISBN:978-7-5020-3690-4)。

3.3 提高教研水平

在开展《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的建设工作的同时,任课教师积极研究教育教学方法,发表多篇研究论文。如关于如何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请参考作者的相关论文《大学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策略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专辑)。再如如何看待多媒体教学的作用,请参考作者的相关论文《大学中采用多媒体技术对教学的影响》(华北科技学院学报,Vol.4,2007年)。

3.4 建成精品课程

经过多位任课教师的共同努力,《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的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高,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受到学生的热情欢迎。同时,《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得到了安徽工业大学、华北科技学院、防灾科技学院等高校专家的一致肯定。

2011年9月,《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被批准成为华北科技学院精品课程。图4为精品课程建设完成者证书。

4 《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的应用效果

4.1 深化理论教学

《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中的部分理论内容较为复杂,可以借助多种教学手段深化学生对复杂理论的理解。如模糊控制理论较为抽象,利用Matlab仿真软件对模糊控制器进行仿真设计、仿真应用,使学生直观地观察到抽象复杂理论的工作原理、工作过程和应用方法,进一步深化了理论知识的教学程度。

4.2 强化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环节是检验学生对理论教学知识能否理解和运用的重要标志之一,强化实验教学效果,才能使学生高质量地完成实验学习任务。如图5为直流电机调速系统实验,就是教师在上课前利用直流电机实验装置和KeilC、Proteus等软件预做实验,并制作成实验视频在实验课堂中播放,使学生快速地掌握了实验要领,提高了学生的实验学习效果。

4.3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在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中规定:在实践教学环节(如设计,实习)要涉及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内容。因而,在学生学习《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之后,先后进行了“控制系统课设计”、“PLC控制系统实训项目”、“单片机控制系统实训项目”等实践教学环节。

通过这些实践教学环节,不但加强了学生对计算机控制系统相关内容的理解,而且也培养了学生运用计算机控制系统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4 促进学生科技创新

通过学习《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自动化专业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得到改善,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科技创新的能力不断加强。

经过自动化专业相关部门和教师的共同努力,自动化专业学生的培养情况良好,积极进行科技创新活动,取得多项科技创新成果。仅在2011年,获得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全国二等奖2项;飞思卡尔杯智能车竞赛全国一等奖1项,全国二等奖2项;全国挑战杯大赛河北省二等奖1项。图6为学生在学习《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之后制作的科技创新作品(智能寻迹小车)。

5 总结与建议

2011年9月,《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被批准成为华北科技学院校级精品课程。

经过授课教师的努力建设,《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的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教学效果成绩明显。《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建设工作具有以下特点:

(1)在完成人才培养方案所规定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进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学手段改革,不断提高和强化教学效果。

(2)课程建设内容更加丰富饱满,特别是建设和完善《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的教学网站,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教学工作,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编写出版了相关配套教材,撰写发表了教学改革论文,更新优化了教师教学理念,改善提高了教师队伍结构。

(4)在完善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基础上,重视《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内容的实践应用。一是通过开展课程设计、实习训练等实践环节,强化实践基础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二是通过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激发学生的科技创新潜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取得科技创新成果。

《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已经建设成为校级精品课程,取得了一系列的良好教学效果。但与省级、部级精品课程的要求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和不足,还需要进一步改革、充实、提高、完善,需要不断提高课程建设水平,以不断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张涛,潘玉民.自动控制系统实验实践教程[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10

2 薛鹏骞,潘玉民,张涛,等.煤矿安全检测技术与监控系统[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10.

3 贡福海,王莉. 试论高校精品课程建设[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4(1).

4 范爱平,姚福安. 精品课程与教学网站建设[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06(6).

5 袁德宁. 精品课程建设及课程支撑理念的变化[J]. 中国大学教学. 2004(5).

6 张涛,孟凡甡,张昔平,朱雄. 大学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策略研究[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年专辑.

7 张涛,孟凡甡,薛鹏骞. 大学中采用多媒体技术对教学的影响[J]. 华北科技学院学报. 2007(3). (华北科技学院“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研讨会优秀论文二等奖)

8 张涛,孟凡甡. 我校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及其特色[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年专辑.

9 张涛,靳文涛,薛鹏骞. 丰富和完善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J]. 华北科技学院学报. 2009(3).(华北科技学院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活动优秀论文二等奖)

10 苗志全. 以转变教育观念为先导,建设大学生创新实验中心实践探索[J]. 教育科学博览. 2012(4).

作者简介:

自制课件论文第5篇

论文摘要: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现代化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必须合理规划、分步建设、充分利用优质教学资源,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本文从高校多媒体教学建设发展思路、教学管理、环境建设和教学资源应用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进行较深入的探讨,并结合实际提出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以计算机为基础处理多种媒体信息(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的集成技术,可扩展为人与计算机的交互方式,一般称之为多媒体技术。由于它具有多重感官刺激、传输信息量大、速度快、传输质量高、应用范围广、使用方便、便于操作、交互性强等优点,使得它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势头锐不可当,从而成为教育技术中的主流技术。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现代化教学的辅助手段,对于合理规划、分步建设、充分利用优质教学资源,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扩大教育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着重探讨综合类高校多媒体教学建设发展思路、教学管理、环境建设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学术

一、多媒体教学建设与发展思路

      由图1可见,影响多媒体教学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学校、管理部门、学院、教师、学生、环境、资源、教材、课件、方法、管理等。因此,要提高多媒体教学的绩效,必须从整体着眼,从具体人手,进行综合规划,重点建设,扬长补短,优化体系。

指导思想:多媒体教学环境建设是基础,资源建设是核心,教学应用是重点,教师培训是关键,教学管理是保证,教学质量是目的。

    建设思路:多媒体教学建设要统一规划,资源共享;整体设计,分步实施;系统优化,综合利用;完警环境,丰富资源;加强培训,扩大应用;强化管理,提高绩效。

      发展目标:通过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的建设,构建基于校园网的“信息化教学平台、网络化学习平台、现代化管理平台”,建设以“资源共享系统,网络中控系统,课程中心系统、自动录播系统”为重点的多媒体教学系统,实现教育现代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信息化、应用普及化、学习自主化、管理科学化。

二、多媒体教学管理

      (一)制度建设

      对多媒体教室建设、管理、使用、维护和多媒体教学培训等实行“一方主管,多方配合”,“谁管理,谁负责”的管理模式,形成完善、配套、规范、统一的多媒体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体系,使多媒体教室建设、使用和课件制作等行有标准和作有依据。如制订《多媒体教学要求及管理规定))((多媒体教室建设标准》《多媒体教室管理办法》和《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规范》等一系列文件,形成建设、培训、申请、使用、维护、评价等规范有序、科学高效的管理程序,管理到位。

    (二)激励与约束机制学术

要形成定期的课件立项、质量检查、评优表彰等奖励配套制度;在约束方面,实行多媒体教室使用申请制度、设备操作持证上岗制度、课程认证制度、课件准入制度、首次试讲制度等。

构建由“质量管理、质量监督、质量评价”三大系统构成的优化的多媒体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具体内容如下:1.质量管理系统:着重于制度建设。构建以学院管理为主,学校、学院、系(所)三级管理系统。2.质盆监督系统:着重于过程管理。构建自检、互检和抽检系统。3.质量评价系统:着重于目标管理。构建由社会、学校、院(部)等层次构成的质量评价系统,对未达到多媒体教学预期效果者限期整改。重点建设“课程中心”,实现对教师教学过程的有效监控和教学质量的准确评判。教务处定期将各学院多媒体课程教学质最的评估结果上网公布,并与各学院的教学经费分配挂钩,以调动学院主动抓多媒体教学质量的积极性。

三、多媒体教学资源建设

      (一)多媒体设备管理平台

      建设可视化多媒体网络中控系统。这样可以实  现:

      1. 优质课程资源的实时共享。由于校园大或多个校区,相当一部分选修课以及主辅修双学位的课程由于学生分散或选课人多,教务很难排课。不是教师疲于奔命就是学生往返奔波,同时学校每年举办的多场水平很高的学术报告会,由于会场面积所限,受众很少,教师、学生对此反映迫切,而网络中控就能够解决其问题。

      2.教学过程的实时监控。教学管理人员可以通过网络中控,在办公室实时地检查每个多媒体教室内师生上课情况。不必因为到教室内听课给教师和学生带来干扰。

      3. 多媒体教室管理服务的高效率与高水平。安装网络中控后,如果多媒体设备发生故障,教师立刻拿起讲台上的电话,这时主控室的监视器会自动弹出该教室的画面,可排除简单的故障,经过沟通如果还不能解决问题,值班人员可以把教室的计算机界面接管过来,排除故障。

      同时对遍布各教学楼的多媒体教室的所有设备与系统都能够统一进行管理,对教蜓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时间、次数很方便的进行统计。

     (二)多媒体设备的配置

      1. 多媒体教室。根据40余所国内高校的调研和我校的使用情况,我们认为,综合类高校的多媒体教室率70%,座位率80%,多媒体课程率90%,多媒体教室满足率100%,并注意大、中、小多媒体教室的合理搭配(使其比例大致保持为3 : 5 : 2),才能满足教学的要求。在不同的学科中,多媒体教室率可有不同,如医科最好100%,理工科要达到80%以上,文科(含经管)可适当减少。由于现在的计算机功能加强,所以一般多媒体教室的设备可以简化为:计算机、投影机、中央控制系统、功放、音箱、无线鼠标、投影屏幕和控制讲台等。学术

2.建设精品课程自动录播系统。为了交流推广和资源共享,教育部门规定,凡申报和被批准的部级、省级精品课程,必须全程录像,挂在网上。这样除建设多个固定式自动录播系统外,还需要移动式车载录播系统或流媒体便携式录播系统,流动使用。

      3.多媒体教学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建设容量较大、并发数较多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库,用于收集和存放包含动画、图片、文本、声音、视频等多种类型、内容丰富的多媒体教学信息资源,以及教学录像节目、多媒体视频素材、多媒体软件教程、网络版教学课件等各种教学资源。资源库至少应包括多媒体资源库,教学录像节目资源库,多媒体视频素材库,多媒体软件教程资源库,网络版教学课件子库,精品课程库等子库。

      为便于检索和提高运行速度,按文、理、工、医等学科门类分区存放有关教学资源。

      对以前的包含动画、图片、文本、声音、视频等各种类型的教学信息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和数字化转换;今后对教学录像节目、多媒体视频素材、多媒体软件教程、网络版教学课件、网络课程、精品课程等各种教学信息资源进行不断丰富、建设和应用。

      (三)多媒体课件平台

      建设集课程展示、课程管理、师生交流和课程建设于一体的“课程中心”,用以实现“充分展示教学体系和教学成果,有效推动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构建开放的共享型教学资源体系,营造高效易用的网络教学师生互动环境,提供合理的课程管理和评测工具”的目的,进而搭建学校数字化和信息化的教学与管理平台。用于教学设计、课件制作、课堂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信息,如动画、图片、文本、声音、视频、网络课程、精品课程、教学课件等制作和存放。

      建立“课件支持中心”,采用集中面授、分散自学、常时指导等方式,对教师进行教学课件开发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多媒体课件设计、多媒体素材获取、多媒体课件制作等。培训目标是使所有教师都能自己制作合格课件,以杜绝粗劣、不合格课件进人课堂。

    对教师进行教学设计能力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现代教育技术基础和信息化教学设计等。建议在新任教师岗前培训中,增设《现代教育技术))和《大学教学方法》等课程,并实行新任教师“首次试讲”制度。培训目标是使教师能独立策划自己的教案,开展多媒体教学设计,显著改善教学效果。

四、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应用

    课堂教学的质量关键在于教师怎样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从而达到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目的。教育技术只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的辅助工具,利用它,可以把复杂的、口头难以表达清楚的内容形象生动地表达出来。心理学家研究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 5%来自嗅觉,1. 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一般人类能记住阅读内容的10%,听到内容的20%,看到内容的30%,同时听、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多媒体技术可以模拟现实环境,利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多感官的综合刺激,而且通过图形交互界面、窗口交互操作、虚拟现实等技术可以实现人机交互对话。把多媒体技术引人教学,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可以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限制,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选择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个人潜能,实行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育创造了客观条件。

      在课堂讲授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各种功能,通过将文字教材制作成多媒体软件,把一些抽象的理论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 将一些文字性描述用相应的图示予以显示;把一些长期缓慢演变的结果通过动画加以展现;把一些工作流程通过视频图像进行演示等办法,使学生对所讲授的内容,易于理解,便于掌握,从而在单位时间内学到尽可能多的知识。

    要充分发挥课程中心的作用:1.以精品课程标准可实现课程网站,分类展示各级精品课程、推荐课程、教学组织内课程、各专业范围内课程;2.可实现互动教学:有知识点管理、智能题库管理(含规模复制)、智能试卷管理、自测、网络考试管理、论坛、答疑与答疑集锦管理等、可实现独特的教学考核管理(成绩平均分归一、最低分数线管理、加权成绩档案管理、学生学习预替等)、实现实验预约管理(嵌人式模块)等;可实现“一对一”到“一对多”的授课方式和考评方式;3.通过实时、客观、准确的数据汇总、统计和分析教学管理评估;4.由于考虑了保护教师知识产权,教师可通过权限管理针对内容、时间、对象,进行资料建设、应用和互动教学;教师可通过设置将教学资料、课程录像设置为在线观看,不能下载。

五、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是教育技术的选用不是越新越好、越全越好,而是根据需要辅助表达的对象,立足现有的教学条件,因地制宜,把传统教育技术与现代教育技术进行科学的优化组合使用,达到扬长避短、相互补充的目的。学术

自制课件论文第6篇

论文摘要:探讨了电气及自动化专业控制类相关课程关系及地位,结合控制类课程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从教学内容、方法及形式、教材建设、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改革探索和实践,将对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方面有明显效果。

对于电气及自动化信息类专业学生来讲,控制类相关课程具有重要地位,主要包含“自动控制理论”、“现代控制理论”、“运动控制理论”、“仪表及过程控制”、“计算机控制”等相关课程。“自动控制理论”和“现代控制理论”课程是研究自动控制系统的共同规律,为自动控制系统的分析和综合提供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是一门重要的控制类专业的基础课,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对于工程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而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目前不只是控制类专业,越来越多的非控制类专业也都把自动控制理论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来学习。但是“自动控制理论”、“现代控制理论”课程数学计算和理论分析比重大,是本科生遇到的最抽象、难度最大的课程之一,加之未接触专业课,没有具体应用的物理模型,仅以数学模型为基线讲,学生往往会认为“自动控制理论”与专业无关而无学习兴趣,这是多年来常规教学始终感到困惑的原因。而后续“运动控制理论”、“仪表及过程控制”、“计算机控制”专业课是以电动机为控制对象,以控制器为核心,以电力电子功率变换装置为执行机构,在自动控制理论的指导下组成的电气传动自动控制系统。如何讲授“强理论性”课程,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学好理论可获得对电气信息类多门专业课的理论支撑,从而学好后续专业课程是教学改革的主要目的。需结合“自动控制理论”、“现代控制理论”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与“运动控制理论”、“仪表及过程控制”,“计算机控制”专业课程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从教学内容、方法及形式、教材建设、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改革探索和实践,将对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方面有明显效果。

本项目探讨了如何更新和重组控制理论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保证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先进性和实用性,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提出如何学习和掌握这些课程,包含“自动控制理论”、“现代控制理论”、“运动控制理论”、“仪表及过程控制”、“计算机控制”等控制类课程的教学内容的一些方法和措施。

一、教学内容、方法及形式改革

1.教学设计

近年来,不断更新观念,压缩精简陈旧过时的教学内容,加强现论及现代方法的内容,很好地解决先修课程和后续课程的衔接问题,避免内容的重复,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建立一套适应性强的包括理论讲授、计算机辅助设计、实践教学和强化训练等方面在内的全方位教学新体系。

2.教学方法

将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课程研讨、网络教学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创造视觉的新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内容取材时,不仅体现控制理论课程内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还体现课程群之间的相互关系。

3.教学手段

在教学组织过程中,积极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传统的教学手段,在多媒体教学、网络课程等方面努力探索。统一制作“自动化概论”、“自动控制理论”、“现代控制理论”、“运动控制理论”、“过程控制理论”、“计算机控制”电子教案和cai课件,并将授课课件在课程网页上,可供学生课余预习、浏览、复习等。另外,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实验指导书、学习指导以及教材和参考文献均可通过网络方便查阅。在课程开始即公布授课教师的信箱和电话号码等联系方式,密切授课教师与同学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有问题可及时获得老师的辅导答疑,也可通过网上答疑相互交流,打破班级与时间的束缚,在平行班级中实行听课和答疑共享。

4.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

精简教材和教学内容,教学组定期进行集体备课,加大对该课程与前后各门课程之间的衔接研究,避免内容上的重复,使其与其他相关课程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建设可用于大多数工科专业的“控制理论”平台课程。不断改进和完善本课程的新体系结构,充分体现其基础性、应用性、前沿性和系统性;配合新的教材和课程体系,研究并建立配套的新实验体系,强化自主性、设计性、综合性和创新性;以matlab软件为基础,构造开放式小车倒立摆综合实验平台,将分析、设计、仿真、虚拟实验、模拟实验融为一体;开发先进的多媒体课件,将matlab平台和虚拟实验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使教学更为直观生动,更具趣味性和吸引力;完善了课程网站,完成了课程辅助教材的修改和编写,各类题库建设、网络统计功能、远程教学管理系统、虚拟实验内容的扩展及网络版的开发等;使其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师生互动、双向交流的园地;教考分离,采用试题库出题,统一考试,流水阅卷,考后进行详细的试卷分析。

二、实践教学改革

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学生能力培养中的重要环节。工科学生除要掌握一定的工程技术知识外,还要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

1.改革实验课教学,建立体化实验教学体系

实验教学是“控制理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验证所学理论,而且对所学内容能够提出一些新的见解。为了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在实验室建设方面的指导思想是:将传统的模拟实验与matlab环境下的仿真实验相结合,将基础理论验证类实验与自主型、综合型、设计型实验相结合,将基本实验与创新实验相结合,建立一个立体化的实验教学体系,从而满足不同阶段实践教学的需要,为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硬件平台。

由于实验课内容和形式的多元化,大大激发了学生做实验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学生可以通过预约或上网自主地开展多项实验,进行理论验证、性能分析和综合设计,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本课程的学习都将起到良好的作用。

课程组织形式与教师指导方法,对于教学大纲规定的必做实验,由任课教师和实验教师共同指导完成;对于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学生自己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可以预约指导教师给予宏观上的指导。

2.积极开展大学生科研实训活动、参与教师科研项目

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科研实训项目,吸引有兴趣的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创新意识、创业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以及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及撰写论文的能力。

三、控制理论专题授课方案

根据“自动控制理论”、“现代控制理论”、“运动控制理论”、“仪表及过程控制”课程大纲的要求,在适当时候,以某一专题讲座的方式授课。将各种教材进行比较、处理、揉合,组织成各个专题,以高质量、高水平、高效率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由于专题授课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和探讨性,使其信息量得以加大,知识在综合和分析中得到延伸,既提升授课内容,使之浓缩为精华,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和参与兴趣。

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

开发研制了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教学课件以教材为蓝本,包含简明、清晰的授课讲义、重点、难点、例题演示、控制系统计算机仿真和控制系统分析计算等内容,既有课本内容的直接再现,又增加很多有助于讲解理论和计算方法的表现手段。课件以计算机为载体,既可用于课堂教学,又可通过上网,供学生进行自学和课后复习使用。控制理论的分析方法有很多图解法,如频域分析、根轨迹法、状态空间法等。利用计算机强大的计算能力仿真能力和丰富的色彩,可轻而易举地准确绘制出清晰美观的画面。采用动画技术后,图形的来龙去脉可用动态演示。计算机的图形演示与教师的讲授相结合,使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和生动化,增进学生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计算机仿真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为实验教学带来极大的方便。仿真实验具有建模方法简单、参数调整方便、结果可视性好等优点,克服常规实验内容单调、缺乏变化、元器件制约参数调整以及实验设备数量有限等不足。在教学中适当介绍并应用matlab软件,并设计出计算机辅助实验教学软件包,提供一个方便易用的图形用户界面,将matlab控制工具箱的相关功能集成一体。

网络教学平台开发。网络教学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在网络中,学生可以利用网络的交互性、检索性等特点来选择自己需要的内容进行独立学习。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并且与教师在网上交流,探讨问题,在教学中发挥积极作用。

五、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学信息回馈

坚持洛阳理工学院本科毕业班所有学生中,实施“‘控制理论’相关课程的学习调查”制度。不定期进行相关问卷,包含这门课程是否易学、学习难点、学习方法、是否能学以致用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充分了解学生学习这门课的基本情况,为课程改革提供必要的依据,收到良好的效果。

六、结束语

在新世纪中,控制类学科将具有更加光明的前景,控制类研究内容将具有挑战性,研究的范围将更加广阔,电气自动化专业控制类课程的内容将不断地发展和更新,电气自动化专业控制类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改革研究也将进一步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

[1]王瑛.控制理论实验开放式教学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2,

4(21):15-17.

[2]黄缘虹,等.从倒立摆装置的控制策略看控制理论的发展和应用[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1,9(18):49-52.

自制课件论文第7篇

关键词:翻转课堂;实验方法与数据分析;设计;实施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0-0165-02

一、绪论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也叫颠倒课堂,就是将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习惯(老师上课讲解,学生回家做作业)发生翻转,学生课前在家里通过观看教师创建的教学视频而学习新的内容,课上老师与学生相互交流、分享学习的心得以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形态[1]。

翻转课堂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这种教学模式下,课堂内的宝贵时间,学生能够更专注于主动的基于项目的学习,共同研究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教师不再占用课堂的时间来讲授信息,这些信息需要学生在课后完成自主学习,他们可以看视频讲座、听播客、阅读功能增强的电子书,还能在网络上与别的同学讨论,能在任何时候去查阅需要的材料。翻转课堂模式是大教育运动的一部分。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催生“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2]。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舶来品”信息化教学模式,目前对于“翻转课堂”的研究与应用由原来的起步阶段发展为快速发展阶段[3]。

科学的实验设计和实验结果统计分析是科学实验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根据实验结果得出正确结论判断时必不可少的理论依据,是现在研究成果发表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数据统计分析能力是科技、工程、检验等领域人才必须掌握的基本能力之一。

“实验方法与数据分析”课程是关于实验前进行科学、合理的实验设计和实验后对实验数据进行科学处理的理论、方法的课程。课程已经开课多年,在教学中,关注实用性,简化理论推导,突出理论整体理解和掌握,重点教授利用软件完成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

“实验方法与数据分析”翻转课堂课程建设的目的是针对课程中有较多专业软件实际操作内容、应用性强等特点,改变教学模式,针对不同教学内容特点,分别采用集中教学、集中讨论和视频教学三种教学方式。理论部分集中教学使理论掌握扎实;算例采用课后筛选集中讨论,使学习和专业课题结合,更好地为把实验设计方法和数据统计应用到后续课题研究中做准备;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软件实现部分采用视频教学,使学生机动灵活跟随教师的讲解,针对自己的算例,实时实际在电脑中进行专业软件操作。从而总体教学达到使学生充分理解掌握理论,紧密结合专业课题,熟练使用SPSS、mintab等专业应用软件,使学生具备数据统计分析素养,在研究生课题完成中能学以致用,科学地使用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知识,并应用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本文主要针对第三部分即软件实现部分的教学内容进行翻转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并结合第二部分筛选的与专业有关的算例及习题进行具体教学。

二、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以课程第四章统计假设检验与参数估计内容为例完成具体的设计与实施,首先设计教学过程如下:

1.将课件内容按主题分解成10张PPT左右的小课件并完成视频录制。课程视频是为了学生课前方便、灵活学习。按学习规律,人每一段学习注意力集中只能保持10分钟左右,所以视频长短控制在10分钟左右,保持高效学习状态。现在学生都有智能手机,随时可以观看视频,化整为零,可以利用等车、排队等小块时间灵活学习。在视频中间加提问,学生答对问题才可继续观看,在视频结尾加提问,学生答对问题才记录视频完整观看。

2.提前一周左右发课件和视频给学生,要求学生完成自我学习并完成例题软件操作。学生按个人信息登录后看视频学习,并回答视频中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平台数据了解学生观看时间、是否完整观看等情况。问题是要回答正确才能继续观看并完成整个视频。学习后完成例题,自己参考课件、视频内容自行用软件完成,并提交相关数据和结果文件到指定地址。

3.课堂转换到计算机教室上课,课上讨论学习过程中的主要问题,进行答疑并重点讲解重要内容。上课收集同学学习中的问题,并针对有共性的和关键学习点进行重点回答和讲解。并系统重点讲解主要和难点内容。

4.学生课上完成习题。课堂答疑和讲解内容完成之后留习题让学生实际操作,并允许同学互相讨论,同学之间讨论解决不了的老师再统一答疑。

5.学生课后继续完成习题并复习。课堂教学结束之后布置同学继续完成课后习题,并通过习题练习复习所学内容。

总之,通过上面步骤,将课程内容学习放在课前学生自行完成,课上完成讨论、重点讲解和课上习题练习,课后学生完成课后习题练习巩固学习内容,这样将学习和练习进行了翻转,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通过三次重复学习强化学习效果。

三、翻转课堂教学实施

1.将课件内容按主题分解成10张左右的小文件并完成视频录制。按主题分解第四章讲解内容,满足主题突出、内容专一并讲解时间控制在10分钟左右。采用的录制软件是Office2013和Office Mix,最后生成MP4格式视频文件。具体分解主题如表1所示。

2.提前一周左右发课件和视频给学生,要求学生完成自我学习并完成例题。通过完成例题的情况反馈出学生基本完成视频观看,并基本掌握学习内容,可以按照例题过程完成例题的软件操作。也有集中的问题出现,主要是成组和成对资料的假设检验有混淆。

3.课堂转换到计算机教室上课,课上讨论学习过程中的主要问题,进行答疑并重点讲解重要内容。根据同学反馈,集中重点讲解理论:统计假设检验的意义和基本原理;以单个样本平均数的t检验为例重点讲解软件操作过程和数据结果的解读;重点对比讲解单个样本平均数中u检验与t检验的区别和两个样本平均数假设检验中成组资料与成对资料的区别。

4.学生课上完成习题。最后15分钟左右,学生开始完成习题,集中问题还是前面强调的两个不同区别,经再次反复强调明确,加深理解逐渐不再混淆。

5.学生课后继续完成习题并复习。课后继续完成习题基本正确,说明基本掌握了本章学习内容。

四、翻转课堂教学效果

通过最终期末考试和学生调查反映,这种翻转教学模式使学生理解重点理论透彻、清楚,数据检验软件操作完全掌握。尽管看似多花了时间,但时间很灵活,可以自行安排,学习效率高,省去了课后自己摸索完成软件操作的时间,实际上是节省了时间。说明对于这种侧重应用和重点需要掌握软件操作的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效果好于传统单纯课堂讲解和课堂演示软件操作的教学模式效果,值得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朱宏洁,朱S.翻转课堂及其有效实施策略刍议[J].电化教育研究,2013,(08).

自制课件论文第8篇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制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7-0000-02

为了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实现课堂的目标任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制作和设计了精彩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运用图文、声像呈现教学内容,为情景式、体验式、对话式教学提供有效的教学手段,使得所授内容确实成为学生喜爱并终生受益。

1 制作与运用多媒体课件的基本原则

多媒体教学是教学手段改革的方向。然而,如何让多媒体技术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为此,广大教育者在制作与运用多媒体课件时,应该遵循以下基本原则,实现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手段的更好衔接与融合,推进教学手段的创新完善。

1.1 紧扣教材内容、贯彻教学理念。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运用,建立在教材体系的基础之上,脱离教材内容的课件,会造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尴尬局面,无法实现最终的教学目的。制作课件时应通过大量的感人事迹、经典案例、视频、音频、图片等丰富多彩的资料来打动学生,使学生对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产生思想上的接受认同和情感上的共鸣,并最终转换为具体的实际行动。教育者要将这一理念贯穿于课件的制作、运用和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发挥其指导教学、规范教育的作用。

1.2 突破传统模式,创新教学体裁。传统的“教师、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单一刻板,容易形成“满堂灌”。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多媒体课件教学是教学模式的一大创新。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运用,必须摆脱教学模式的局限,突破传统模式的弊端,以形象、生动、新颖、多样的教学体裁,详实的展现教学内容,以多元化的方式手段呈现知识素材。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既使教学内容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又能在教与学之间进行双向的互动、对话和交流,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调动和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1.3 强调形式多样性,重视内容全面性。多媒体课件是集思想性、教育性、艺术性于一体。在多媒体的制作中要避免走入误区,只强调其形式的多样和吸引眼球,而忽视了其内容,本末倒置。课件设计应以艺术的形式来呈现其思想性和教育性的内容,艺术性是从属于、服务于教学的思想性和教育性内容的。为此,多媒体课件制作和运用时,必须贯彻形式多样性和内容全面性的结合。

2 制作和运用多媒体课件的基本方法

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授课,好的课件必不可少,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是一个复杂的工程,要制作好的课件需要掌握以下几种方法:

2.1 现代技术信息搜集法。运用现代网络技术,搜索引擎获取信息,方便、快捷而且信息量大,并能及时更新。这一方法是现代进行学术研究或其他方面的研究所必不可少的方法,课件制作要大量运用此方法,从互联网上获取了许多有益的共享资源,丰富了课件的内容。通过精美的图画、音像的演示,帮助学生掌握和记忆所学内容。

2.2 理论论证法。课件运用从具体到抽象的归纳、从一般到个别的演绎、分析、综合等理论论证方法,做到“大道理讲实,深道理讲透,小道理讲正,歪道理讲倒”,使学生清楚明白、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所讲授的理论。理论论证法为课件制作和运用提供科学、理性的思维方法,具有很高的研究和使用价值。

2.3 问卷调查和访谈法。在课件实际运用过程中,课件制作者可以运用课堂教学的便捷条件,经常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随机在部分学生中进行访谈,掌握了大量第一手直接反映学生思想实际和需求的材料,充实和调整所讲授的教学内容,使其具有现实性和针对性,并吸收和反映到课件的制作中。

2.4 选择合适的多媒体制作软件。为了制作出有符合自身教学实际的课件,选择合适的制作软件就显得非常重要。一般来讲,对多数教师而言,熟练掌握PowerPoint就足以制作出精美的课件了。PowerPoint作为微软的办公套件组成部分,与教师经常使用的word、excel和windows兼容性好,操作相近或相通,教师易于上手,易学易记,课件的制作也相对简单,操作方便,用PowerPoint所制作的课件操作简单、修改方便,课件的共享性强,教师使用中能够较好控制教学进度。

3 制作和运用多媒体课件的重要性

3.1 化静为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主动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某种课程的学习的态度与其对该课程的兴趣密切相关,在教学中,恰当使用图片、新闻、数据、各种视听材料等,将会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其积极主动的学习。针对传统教学中相当多的学生面向静态呆板的课本和黑板感到枯燥乏味这一缺陷,有效地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设计与制作内容丰富的多媒体课件,能为教学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情境,化静态为动态,化无声为有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正是由于多媒体手段可以使静止的文本按指定的轨迹运动,使静态的图形按制作者的要求变化,学生在动感的刺激下,始终能保持一种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2 营造情境:形象地演示课程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多媒体课件可以把教材中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学生的理解。而多媒体教学具有信息媒体多样化、集成化的特点,在课堂上就可以把学生带入实践场景,营造一种不是实践胜似实践的情境。

3.3 寓教于乐:采取灵活的授课方式,增添教学活力。多媒体的特点是图、文、声、像并茂,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图像画面、准确逼真的情境朗读、悦耳动听的背景音乐、妙趣横生的益智动画,把学生带入了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从而在相当程度上摆脱了传统教学枯燥乏味的局面。同时,多媒体教学手段十分灵活,它可以将案例式教学、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多种方式引入课堂,也可以通过增加注释和采用不同的字体与颜色等方式明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无疑给传统的教学方法增添了活力。

参考文献:

[1]陈殿林.“两课”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有效性研究[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4

[2]谭希培.“两课”系列课程教学研究[A].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优秀论文选[C].湖南大学出版社,2010

[3]李梁.文本语言的多媒体化:路径选择、实践模式和技术支撑——关于研制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课件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8.

[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徐绪卿.我国民办高校发展趋势分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后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