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学生阅读论文

学生阅读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2-28 15:51:37

学生阅读论文

学生阅读论文第1篇

对文章句意和段落大意理解的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整体把握。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灵活运用提问技巧,引导学生思考阅读文章中的重点、难点词句,勇敢提出自己的疑惑与不解。首先,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在分析阅读文章中的重、难点词句的过程中,应积极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将文中词语与现实生活中的词句进行对比分析,实现“提出疑问—创立设想—分析设想—理解设想”的良好转变。通过实施这样一种引导式的教学模式,能够促进学生阅读技巧的逐步养成,为后续阅读教学的开展奠定基础。其次,注重文学内容的提问。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应通过提出有关文学作品主要内容的若干疑问,提升学生对于作品内容的重视度,激发学生对于作品内容的质疑,进而主动探究。“提问—质疑—探究”这一教学过程的有序实施,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和充分掌握作品内容,提升快速提炼文学作品主要信息的能力,从而顺利实现阅读教学目标。

二、不断优化教学方式

基于传统阅读教学存在教学方式过于单一,教学效果不甚理想的弊端,语文教师应不断优化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化被动为主动,让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式趋于多样化、丰富化、灵活化与高效化,在一种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落实生本理念。目前,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探究归纳法”“小组讨论法”与“话剧教学法”是最能体现“生本理念”的先进教学方法。

1.探究归纳法

由于“生本理念”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分析、探究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探究归纳法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并未预先告知文学作品的相关内容(如作者特点、写作背景、作品内涵等),而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首先让学生自行阅读文学作品,然后带着问题展开探索之旅,逐行逐句反复推敲,对作品的精华之处进行归纳。通过“探索—推敲—归纳”的活动过程,逐步深化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与掌握,从而形成学生自己的观点、体会与感悟,促进分析、探究及解决问题能力的良好形成。

2.小组讨论法

基于传统教学模式存在学生参与度不高的显著不足,小组讨论法被广泛应用于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将全班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各小组成员之间在课外针对文学作品展开讨论与思考,对于一些小组内无法解决的疑问,在课堂上提出,在教师的引导与帮助下解决。通过这样一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阅读讨论中来,还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团结互助与良性竞争,营造一种积极、向上、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实现“不教自学”。

3.话剧教学法

正处于身心高速发展时期的高中生具有充足的想象力与强烈的表现欲,如能善加引导,将会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当前,一些高中语文阅读文本具有故事完整、人物鲜明、情节生动等特点,十分适合进行话剧表演。通过表演话剧的形式重现文学作品,能够给予学生充足的想象空间,让学生以自己的思维揣摩人物特征,以自己的形式展现主人公的行为表现与内心世界。在学生表演完话剧之后,师生之间可就表演展开讨论,探讨作品内涵与角色特点是否有良好的展现,在一种愉悦的交流与对话中,帮助学生更深刻地掌握文学作品内涵,让学生爱上阅读。

三、积极扩大阅读量

传统阅读教学多为“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的“阅读”权利被剥夺,而这显然是与生本理念相违背的。首先,建立正确的阅读教学观。秉承“一切以学生为本”的生本教学理念,高中语文教师应建立阅读教学重在学生的“读”,而非教师的“教”的阅读教学观,充分重视学生阅读在阅读教学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只有通过自身阅读、思考、感受和领悟,学生才能更正确地理解文章内涵,更真切地获取生活领悟,更真切地产生情感共鸣。其次,积极扩大课外阅读量。课外阅读能在形式与内容上补充、发展和完善课内阅读,还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性情、培养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和审美情趣,对于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应提高对于课外阅读的重视度,积极扩大课外阅读量,有效提升学生对文章理解的正确度与深刻度。一方面,增大学生的阅读量,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延展学生的阅读深度。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学生能够获取除教材(教本、读本)之外的大量信息与知识,促进了阅读技巧的养成和阅读能力的形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从旁辅佐,发挥引导作用,避免学生阅读的随机化、不健康化。在深层次解析教材文本的基础上,教师应逐步引导学生掌握教材文本阅读的有效迁移,良好掌握语文阅读的“内引”与“外连”,将课堂阅读与课外阅读、生活阅读有机结合起来。所谓“内引”,就是将课堂上所积累的阅读经验迁移至课外阅读中,从而正确把握课外读物的中心思想;所谓“外连”,则是将课外阅读过程中所总结的阅读技巧运用至课堂阅读中,从而深刻理教材文本的内涵。另一方面,增大教师的阅读量。教师同样应增大阅读量,拓展自身的阅读视野与阅读深度。在日常工作中,应有意识地注重从各种媒介(报纸、刊物、网络、广播等)中获取信息与知识,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不断增大自身的知识储备量,逐步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通过课外阅读量的持续增大,教师在实际阅读教学过程中能够从广度与深度上透彻分析教材文本重点、难点,从学生特性与阅读材料特点出发灵活调整教学方式,进而实现高效阅读教学。

四、结语

学生阅读论文第2篇

语言文字是情感的载体。入选新教材大都是文质兼美、声情并茂的好文章,这为儿童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利用多媒体课件、插图、录像等各种直观教学手段,积极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之中去读书、品味、欣赏,有助于学生在情感上引起变化,使学生产生“目视其文,耳醉其音,意会其境,心同其情”的艺术效果。例如教学第5册《爬天都峰》一文,为诱导学生感悟“我”与老爷爷两次心灵的对话,从中汲取力量爬上峰顶。教学时,我是这样进行创境悟情感悟文本的。1.谈话启情。你们登过高山吗?爬过家乡名景双髻山吗?如果有,请你说说自己的感受?2.设境创情。回放课文插图,把又高又陡的天都峰展现在学生面前,以图会文,引领学生步入课文意境,进入课文角色,并能单刀直入文本的“聚焦点”创设情境:如情境之一“:我爬得上去吗?”让学生说出“我”当时的内心感受以及文中所表达的意境。情境之二:“真叫人发颤”从中可以看出“我”当时怎样内心?为下文品读课文,启发学生领悟其情作好铺垫。3.品读悟情。指导学生精读品味“我”与老爷爷两次感悟心灵的对话:“小朋友,你也来天都峰?”句中的“也”表现了老爷爷对“我”这么小的孩子来爬天都峰有着怎样的思想感情?“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这句话中“也”又表现了“我”对这么大年纪的老爷爷还来爬天都峰又持怎样感情呢?这样,谈话启情,设境创情,让学生在体验中动情,在品读中悟情,使学生真正受到熏陶感染,形成内在的精神动力,从而使学生的感悟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二、在“理性分析”中感悟文本

语感强调的是在具体语言环境与特定教学情境中对无声语言的一种直觉与顿悟,但并不排斥教师必要的理性分析。特别是对一些含义深刻的语言文字,教师恰当地点拨和精当的分析,引导学生咬文嚼字、揣摩品味,能使抽象语言文字变得鲜明具体的生活画面,这样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例如教第9册《落花生》一文中,为了引导学生深刻体会到父亲说的两句话含义,我对课后3题阅读思考分别作了这样修改与补充。1“.我们”与父亲对落花生的议论有什么不同?2.在今天的生活中有像落花生这样“默默无闻、为民办事、对社会多作贡献”的人吗?请你说说看。3.父亲说的话,对我们今天或明天的生活有什么启示?文本结尾写到:“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可以看出“我”悟出什么道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交流体会句子的含义。这样引导学生分析探究、交流讨论3个重点问题,让学生抓住课文借物喻人的特点,把文中的人物事情与现实中的人联系起来,把明理与导行联系起来,使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理解句子含着的意思,不仅能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还能实现语文教学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三、在“对话交流”中感悟文本

现行的人教版新教材,在文章或训练项目的关键处有出现文本对话框。它以学习伙伴的口吻“、小泡泡”方式呈现在孩子面前。这些对话框的内容,或提示文章内容,或引导揣摩遣词造句的妙用及文章写法,或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读文本。其功能是: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教材变为学本,让学生将自己的感受与文本的意图进行比较,对应起来,做出富有想象力的反应。因此,我们根据“对话框”的内容、形式、发挥的功能等方面的特点,主要分为三种方式,组织学生开展交流讨论来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感悟。①交流感悟式。从学生角度说出自己某些方面读书心得和发现,表示要和学习伙伴交流,但具体内容藏而不露,这就需要我们相机诱导,并给学生共同探究、交流感悟预留空间。②探究释疑式。从学生角度,而且是大部分学生都可能提出阅读中产生的某种疑问,表示要和学习伙伴共同讨论,对这类问题的深入思考,能引领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培养学生读书方法上,提供了思考的价值。③资源共享式。从学生理解和欣赏水平的实际出发,表达了学生阅读文本后的某一方面内心体验。引导学生交流共享情感体验,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激发他们阅读兴趣。

学生阅读论文第3篇

现在的高中生学习的积极性较低,他们对待生物教学不是很认真,缺乏内在的学习动力。俗话说“:兴趣是学习最好的教师”,所以说培养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当前的生物阅读教师过多地注重“教”却忽视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由此一来,也就无须谈起学生们学习的效果,长期这样发展下去的话就会造成学生们惯于接受知识而懒得自己阅读了。

2阅读教学法及其作用

从本质上来讲阅读教学法就是学生、教师以及教材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通俗的解释就是教师指导学生培养阅读能力的方法。阅读教学法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正在改变着高中生物的教学质量,它旨在提高学生们学习能力,以提高生物教学整体素养为目标,注重生物学科的运用能力以及语感的培养。很多人都认为关于学生们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语文学科的问题,但是其实这个观点是极为不准确的,也是没有现实依据的,通过大量的统计可以看出高中生做错题目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因为对生物题目信息的提取错误。阅读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理念正在改变着人们传统意识形态里的认知,改变传统的阅读方式是很必要的了,这种方法最大的特点就是将教师也作为阅读教学的主体,这与传统的、单一式教学的主体是不一样的。阅读教学法要求学生们从阅读材料中准确迅速地找出有效信息,而且还要求学生们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将领悟的信息表达出来。阅读教学法注重学生在精读、略读、快读三方面内容的培养,它所实行的方针是“博约结合、择优而读”,注重学生们对文章主题的感知能力培养。现代的生物考题越来越复杂,题目的要求越来越多,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筛选出最有用的信息是生物阅读教学法实现的目的所在,因为现在很多的同学在看到文字较多的的题目之前从心里面就会感觉这道题很难,但是下笔后却又不知道哪里是重点,这样就会使原有的知识得不到有效的迁移与运用。

3阅读教学法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3.1在课堂教学组织上的应用

生物阅读教学方法讲究的是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实行以学生自读为根本的合作探索型议读模式。这种模式的基本流程就是:先要确立阅读的中心问题,以中心问题作为阅读的定向;其次就是学生们自主探索新鲜知识,合理筛选有用信息;再者就是教师安排进行分组讨论,各抒己见,利用争辩的模式来间接地提高阅读能力;最后就是进行交流评价,及时准确地反馈阅读质量。

3.2阅读教学法在具体教学中的应用

课上阅读是改变课堂灌输模式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最有效方法,要想真正的实施下去,作为教师就要先从思想上真正地认识到学生阅读的必要性,其次才是引导学生们进行。在具体的生物教学中,教师要提前告诉学生们这节课的重点与难点,让学生们以最短的时间获取最多的信息,避免出现学生整段划书、胡子眉毛一起抓的现象。教师的课内教学指导也不是说泛泛地将教材读一遍,而是要突出如何理解、如何掌握教材的内容实质,指导学生们在潜意识里认识到阅读教学法的优点。其次就是在每一章节结束之后要及时进行总结,对知识点进行汇总,以期实现生物章节内的知识链,比如说,在学习完染色体这一章节后,就要引导学生们将染色体与染色质、染色体的化学成分、它的复制与分裂过程、染色体与DNA、基因、遗传与变异联系在一起,实现生物概念之间的互补以及融会贯通,潜意识里强化学生们的记忆。

3.3阅读教学法在生物识图中的应用

虽然说生物这一学科要求背的知识点较多,但是作为理科的它也拥有着许多重要的插图与图表,如何将这些图表转化为容易被人理解的文字是一个着实需要考虑的问题。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要将文字与图形结合起来,实现对应阅读。这对于解决学生们在考试中出现的图形题目或者是坐标图题目是非常有帮助的。

4结语

学生阅读论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生;阅读能力;提高;成才

腹有诗书气自华。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阅读对提高一个人的文学素养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十年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学生能够在阅读中体验到学习语文的乐趣,经常阅读的妙趣。如果要真正获得语文的能力,语文不仅要靠学生的学,也要靠教师的教。学和教要紧密结合,找到适当的切入点。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关系到教学成败的问题,也是语文教学中落实德育的重要课题。所以,要培养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情感体验和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应根据现在学生的阅读现状,遵循新课标的要求,灵活制定合理的、可行的阅读策略。

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喜欢阅读、轻松阅读、感受阅读,并从中体会到乐趣。在现今的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阅读能力训练,使学生能够提高创造性思维,解放思想、开拓思路、尊重分歧,符合当代教育改革潮流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要求。下面就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关于阅读兴趣的培养

根据新《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开展语文阅读能力的学习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激发阅读兴趣、开启思路应在学习训练的开始,这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作为教师,应当运用什么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启发学生的思路呢?①朗读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情趣,也可以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要经常开展诗文朗诵比赛,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感受阅读所带来的乐趣,同时也培养了良好语感,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②推荐适合学生的、学生喜欢的读物。学生阅读后,会有阅读体验。应给学生提供一个畅谈阅读体验的机会,让学生畅所欲言,相互分享阅读体验,并从中体会到阅读的妙趣。③学生相互推荐文学作品。学生可以分组活动,课前做好准备,运用多媒体,更直观地向学生们介绍有关作品的信息,使学生开启阅读的大门,走进文学世界。上述活动形式,都可以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鼓励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方式,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最大兴趣,使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享受,成为展示自我的平台。

二、关于阅读习惯的培养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多读多思的习惯,可促进学生的感悟能力的提高,对增长文化底蕴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学思结合,对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开拓思维,解放思想,非常有益处。精读善思是培养阅读习惯的一种方法。阅读与写作也是分不开的,在阅读的过程中应该养成多写批注,多写心得的习惯。这样既能做到学以致用,妙笔生花,又能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三、关于课外阅读的引导

如果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只靠课堂上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应该指导学生拓展阅读面,拓宽视野。“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对于初中生来说,这更是在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拓宽阅读面,既可以使学生提高积累量,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这对学生今后的阅读、写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其终身受益。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呢?

(1)推荐书籍。要合理选择书籍,只有读好书才能达到阅读的目的。教师应根据学情和国家规定,推荐课外书籍。例如义务教育阶段初中生必读书目、中外名著,还有报刊,如《读者》《语文报》等,都可以推荐给学生,使其可以陶冶情操、净化思想、提升修养、扩大知识面。

(2)指导学生勤写感悟。在阅读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读和写的相融合,只有多读,多积累,才会多感悟。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的感悟能力的培养,勤写心得,可以针对文章中的某人、某事或某物进行评价,或写读后感,或写从中得到的收获。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都会有所提高。

(3)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不动笔墨不读书。”“笔记不但可以加强记忆,而且使人精明。”学生要养成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摘录妙词佳句的好习惯是有益的。教师多检查,也可起到督促的作用。

四、关于阅读方法的传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应按照《语文课程标准》执行,还要从范文入手,从初读、精读、品读三个环节来传授阅读方法。

(1)初读文章,学会如何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运用普通话,准确无误、自然流畅、停顿恰当地朗读,在此基础上分清结构,画出文中的关键性语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例如:八年级语文上册《藤野先生》一文,要在读的基础上归纳文章的内容,分清文章的结构,理清文章的两条线索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内容。

(2)精读文章,深入探究课文蕴含的知识。精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的、基本的手段。要有章有法,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阅读方法。教师也应根据文章的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并运用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等多种方法对文章加以分析。在此期间,应鼓励、提倡学生多思考、多质疑,允许学生有个性化的见解,长此以往,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有很大益处。

(3)品读文章,妙语连珠。品读文章,摘录文章中的妙语佳句,多方面、多角度地品味作者的情感意图,语言的妙处,挖掘语言隐含的意义,感受文章的意境,积累并背诵佳句。例如七年级语文上册朱自清的《春》中,“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学生可从修辞手法入手,分析此句的表达效果,也可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情感体验,来感受文章所表现的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意境,这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感悟能力、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尤为重要。

学生阅读论文第5篇

关键词:中学生;阅读心理

“阅读是人类社会一种重要的活动”,是人类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当今的世界正处于信息、知识爆炸的时代,就个人积累的经验获取知识的方式以不足适应社会的发展。但阅读却可以使人们不断开阔眼界,紧跟时展的脚步。当代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获取人类积累的知识财富,但他们极少参加社会生活,故他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便是阅读。中学教学中阅读效率低下仍然是一个大难题。原因何在?依笔者愚见,恐怕与广大教育工作者漠视阅读的本质,以至在阅读教学中发生偏差密切相关。教育心理学家早就指出,阅读活动是一种由多种心理因素参与的认知活动。中学生阅读心理是指中学生阅读展开过程中的感知、记忆、思维、想象、情绪、意志等心理现象的总称。是中学生的一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在阅读过程中的体现。中学生阅读心理概括地说有以下几种:

一、求知心理与独立心理

绝大多数的学中生都深知“知识就是力量”这条颠扑不破的真理。他们对知识有一种永不满足的愿望。许多中学生都不满足于中学课堂上的讲析和阅读,希望在别的书中能看到并懂得前所未闻的道理和前所未学的知识。

中学生阅读不仅有明显的求知心理,而且还有一种独立心理,在阅读过程中,两者紧密相随,主次分明。在阅读中,他们普遍存在一种或强或弱的独立倾向和独立要求,就好像刚学会走路的小孩不愿让大人扶而愿自己走一样,他们往往仿效名人志士,喜欢捧上一大本专业名著或精深的理论著作。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的阅读,我们称之为具有“独立心理”影响下的阅读。在这种阅读心理驱使下的学生往往求知欲很强,尚未开卷时每每有吞食全牛的气概,很少虚心问人,也往往因为缺乏读书经验和精深的专业术语、概念,最后弄得自己阅读索然无味,哈欠连天,从而耐性不够,碰上困难便心灰气馁。这种自认为开卷就能有益,耕耘必有收获,谋求独立发展的心理,恰恰是中学生阅读的一大心理障碍。

二、求趣心理和随意心理

中学生为了自己的兴趣而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心理,我们称之为求趣心理。所谓“求趣”,就是希望能阅读到有趣的文章,阅读文章过程中能看到有趣的情节、人物和事件等。

由于中学生的兴趣多样,因此,在他们选择阅读对象的时候就难免“青菜萝卜,各有所好”,盲目性、随意性便紧随其后。

三、求实心理与急躁心理

人们都喜欢实实在在的事物,许多中学生在阅读时都怀有此种“求实心理”,他们都喜欢阅读那些实用价值大的说明文和应用文,喜欢看电脑报、书籍、英文辅导资料等等,而对那些搭花架子般的文章、书籍总是持唾弃的态度。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基本上都掌握《应用文写作》,会写调查报告、现代诗、散文等,创作也达到一定的水平。为什么呢?道理很简单――求实心理的表现,除了课内重视、课外阅读外,平时还能有意识地加以锻炼和运用,这种为达到某种实用目的而进行的阅读是中学生花时最多、费力最大、效果最显著的阅读,其特点是信息反馈快,受社会环境影响大。它与中学生的功用性阅读非常相似。然而,现实中,许多中学生过分强调自己阅读的实用性和功能性,把自己各项阅读都以期考、完成作业或参加中考、高考为目的,更有甚者以热衷于各类“自测题”、“模拟题”或浸泡于“题海”中为乐。这种做法往往是得不偿失。原因在于实用性、功能性阅读的客体主要是各科材料、练习册和模拟题。总体来说这些客体材料本身引不起中学生的阅读兴趣,他们是在外发性动机作用下进行阅读的,他们的兴趣指向阅读结果、教师评价、社会承认、学校和社会给予的各种各类的奖惩对增强或削弱他们的阅读动机起决定性的作用。这种中学生普遍存在只见习题而不顾教材学科体系的阅读,以及解题为阅读的最终目的是而不是以解题为阅读的过程手段的阅读,导致他们舍本逐末,得不偿失。

值得注意的是,单纯追求实用及功利而进行阅读的中学生往往还存在他们致命的弱点,那就是急功近利,阅读过程中伴随着急躁心理。为寻求某条题目的答案,阅读时“走马观花”,找到答案是阅读的最终目的,而并非在于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和把握。急躁心理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就是“思维懒惰”。许多中学生阅读某些小说时只看文字和情节,阅读过程中从来没有思考作品背景、典型人物,作品主题、艺术特色等。还有一部分中学生在阅读实用性较强的专业书或找到某条题目的答案后,便机械记忆,长此以往,阅读便变得苦涩无味,养成不动脑筋的坏习惯,苏联著名逻辑学家C・N・波瓦尔教授称这种急于事功而耐心、刻苦地死忆的阅读方式为“思想懒惰”。是阅读的最大阻力之一。

四、求新奇心理和懒惰心理

俗语云:“好奇之心,人皆有之”。中学生也如此,他们对周围新鲜、奇特的事物特别感兴趣和尤为敏感。因此,在选择阅读对象方面,题目新颖、奇特或怪诞的书籍往往也能引起他们浓厚的兴趣,在阅读过程中,新体裁、新观点、新写法,这些新的诱因、新的刺激物会引起他们有意或无意注意。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当指导中学生阅读课内或课外内容平淡、写法一般的当代小说时,他们兴趣不浓,劲头不足,但是当老师指导他们阅读内容奇特、结构新颖的名家名作时,他们的阅读劲头十足,精神饱满。许多大学生喜欢阅读贾平凹的散文、巴尔扎克的小说、莎士比亚小说和莎翁戏剧内容深刻,结构奇异,有些人物怪诞、离奇,文中有新观点、新写法。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中学生往往过分追求新奇事物,阅读的并非古今中外的优秀名篇名著,反而被一些书摊小报上乱七八糟的“公案”、“传奇”、“秘诀”、“外传”、“丑闻”、“凶杀”、“怀春”等荒诞、离奇、低级庸俗、色情肉麻的奇闻怪事所吸引。有些中学生沉溺陶醉于这些小报中,有的甚至被引入歧途。有个别学生看名著《十日谈》、《金瓶梅》,但他们在阅读过程中不看好的,专门追求其中的谈情说爱、色情描写,有的甚至陶醉于其中情意绵绵的情节中不能自拔。假丑恶的事物总是和真善美的事物同时并存、鱼目混珠,令人眼花缭乱。文学也是如此,如何提高中学生的修养及抗污染的抵抗力,怎样正确引导中学生阅读和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己是当前研究中学生阅读及阅读心理学的重要话题。

中学生在阅读时往往还存在一种通病,那就是“走马观花”、漫不经心。这就是懒惰心理的一种表现。有相当一部分的中学生不是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的需要而有选择、有目的地看书。周围有什么书,现时流行什么书就读什么书,喜欢上哪种书又去读哪种书,选择读书对象毫无目的,杂乱无章。读书时,更是不求甚解,只看大意。读文学作品尤以情节为重,跳读、略读应用自如、唯精读甚少。其实这种阅读只能停留在了解、欣赏水平和写作技能。心理学家们指出,当学生在阅读时已具有懒惰心理的时候,他们的大脑皮已处于抑制状态,会出现漫不经心,懒于思索的现象。此时,必须激发他们的阅读动机、兴趣。

五、自恋心理和崇拜心理

青春年华的学生正处于自恋的岁月。他们想象丰富,行动要求独立,自我意识亦更强烈,阅读时,难免披上强烈的自我色彩。这种自我依恋的心理是青春期自我觉醒历程中必然产生的一种现象,也反映了这一年龄阶段的中学生对社会压力的承受能力还不是很强。当一些学生没有及时从集体大家庭中吸取自我保护的力量,在情感上感到孤单无援时,为寻求自我内心的安慰,便将阅读当作最好的出路。这种阅读往往能使阅读者在心理上获得极大的满足。从而又强化了阅读者的自恋心理。如此循环往复,自恋便大大扩张了自我,阅读时,他们也常常有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在思考方式上更易于远离实际,长久地沉湎于空幻、遐想之中,有的中学生甚至受文学作品的影响,思想突然变得敏感起来,情感也尤为脆弱,意志开始消沉,观花而伤春,看落叶也悲秋。更有甚者,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幻想成作品中的某个角色。从而使某些学生误入作品描写般的童话王国或悲伤世界,陶醉于书中经作者主观美化神化了的情境,最后使自己陷入尴尬痛苦的境地。

理想代替了现实的中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往往过分地强调自我,自恋色彩浓厚。与此接近的是,情感超越了理智的学生则往往在阅读的过程中容易产生崇拜心理。对于一般的中学生来说,他们往往是则重于情感的阅读,对某部分作品或作品的人物易产生有形无形的膜拜和崇敬。本人曾教过一位初中三年级的女生,她对琼瑶佩服得五体投地,整日沉醉在“月朦胧,鸟朦胧”的境界中不可自拔,忽而凄凄惨惨、忽而哀哀怨怨,情感张扬到极致时,甚至在想象中编造起一个爱情梦幻,将自身封闭在“三角式”的恋爱氛围中,结果不仅精神上自刎得苦不堪言,学习成绩也急剧下降。这种情感过分超越理智而产生极度崇拜心理的阅读,其实也早已成为当代中学生整体阅读中存在的一个普遍而又明显的阅读现象。这种明显的阅读缺陷不能不引起我们作教师的注意。

当然,中学生阅读心理多种多样,阅读过程中伴随的问题也纷繁复杂,这就决定了提高他们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综合过程。如具有崇拜心理的学生还有另外一个比较明显的特征,那就是崇尚权威,开口闭口便是哪个权威人事说过,而不注重对名人名句的历史性思考,更不注重文学作品、文学观点的百花齐放和文学营养的多方吸收,从而又走进阅读的另一个极端。

参考文献:

[1]张必隐,《阅读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1)

学生阅读论文第6篇

【论文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培养;提高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作为文化基础的语言的作用不可估量。语言知识与技能是从小学语文的学习中积累和形成的,尤其是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课改对于小学语文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指出要激发小学生阅读兴趣,强调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使小学生在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心灵得到陶冶、精神受到鼓舞,为一要求的提出,需要教师要教学过程中,注重孩子的个体差异,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阅读积极性,从而提高阅读水平。

1. 教师应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育人者应先自育。教师素质的能力的高低决定着小学生阅读的水平,因此需要全面提高教师自身文化修养。教师文化修养不仅表现在知识的丰富上,同时包括思想观念的转变、授课技能和热情的提高上。具体来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努力。

1.1转变传统观念,形成全新思维

传统观念认为,小学生阅读水平只要达到识字词、流畅读完全文的要求即可。新课改的实施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标准,要求对语文阅读的教学不但要掌握字词,并且还能够对语言进行运用,同时还要求在阅读中兴趣得到培养、性情得到陶冶、思维得到创新。这种新的标准不但是对学生的要求,同时也是对教师的要求。教师应当打破传统观念,明确认识新课改的要求标准,形成全新的思维。要转变观念,树立全新教学思维,可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实践的探索中不断的完善教学理念,改变陈规陋习,时刻以新标准提醒自己。

1.2丰富专业知识,注重授课技巧

教师应当抓好基本功,不断进行充电。语文阅读教学是最能体现教师专业知识的环节,一方面,教师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是有效教学的重要基础。比如,对文章背景知识、作者的相关故事、文章所含寓意等,如果能够熟练的掌握,在教学过程中就能够使学生对老师产生钦佩感,这有利于学生与老师产生共鸣,从而激起学生阅读的欲望。另一方面,要特别注重授课的方式和方法。好的方法能够达到事半功倍。过去那种填鸭式的教育已经被淘汰,老师应当注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重视教课技巧,不断的启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尊重学生的创新思维。

1.3拥有敬业精神,提高教学热情

对待小学生阅读的教学工作,教师应当具有耐性和激情,尤其是在对待困难生方面更要体现出无微不至的关怀。在阅读教学中,学生遇到的问题较多,教师应当树立良好的职业精神,耐心的引导学生。同时,应当保持活力和热情,阅读教学中绘声绘色的讲解和引导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和动力。

2. 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导师。提高小学生阅读兴趣、使学习从被动型变成主动型,是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和追求的目标。小学生必须培养阅读的兴趣,有了兴趣才有语文阅读的动力,而有了动力才能真正的提高阅读的能力。兴趣的培养常常体现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表现为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因人而异的提问设置等等。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手段和方式。

2.1做好阅读准备工作,调动兴趣

万事开头难。对于阅读教学工作亦是如此,小学生兴趣爱好的可塑性强,所以,阅读前的导入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在阅读开始前,如果教师能够增加些对课文背景或相关知识的趣味性讲解,那么就能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充满期待,在怀着兴趣的情况下,阅读的能力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相反,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照本宣科,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自然阅读水平不会有所提升。阅读前的准备工作,体现为采用多样化的方式对文章的背景等知识的渗透,比如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情景入手,联系课文的内容,引发对课文学习和积极性。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利用好奇心使学生对课文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是成功阅读教学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

2.2注重采用现代化设备,增加阅读趣味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的教学环节的应用也愈加普遍。多媒体的教学设备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使教育工作更加省时省力并具有效性。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就要充分利用这一成果,通过投影、视频播放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语文新教材在设置上增加了许多图片,这实际上也是启发学生兴趣的一种方式。因此,在教学中,多利用现代化设备,制作些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和视听资料,图文并茂,声色具备,能够增强学生的求知欲,还能够加深对课文的记忆。因此,通过多种方式的教学,培养学生阅读趣味性非常重要。有了兴趣,阅读学习过程就不会那么枯燥,不会成为一种负担,相反,阅读的过程会使学生兴致盎然,成为一种享受。

2.3巧妙设置提问,激发学生兴趣

课堂提问也颇具技巧性,方式恰当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适当的提问方式往往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甚至自信心,对于困难生尤其如此。因此,在课堂上,可以尝试针对不同阅读水平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比如,对于困难生,可以先提一些比较简单的在课文中能直接找到答案的问题,并给其以鼓励,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更有自信心,同时还启发了学习课文的兴趣,然后根据其回答问题的程度循序渐进的进行引导。课堂提问的巧妙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为,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有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

2.4灵活创设情境,吸引学生兴趣

只身临其境,才能使人感同身受并记忆深刻,对于小学生尤其如此。在阅读教学中,可以组织一些情境表演,让学生感受到课文中的故事情节,一方面培养了其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加深了学生的记忆。另外,注重课件制作的趣味性也是使学生深入情境,引起思想共鸣的好方式。通过有吸引课件的播放,将学生引入课文情境中,使学生情绪受到感染,能够激发起阅读的兴趣,潜移默化中也起到了良好的教育作用。

3. 积极引导学生培养阅读的自主性

阅读自主性的培养是提高阅读水平的关键。在课文学习过程中,学生拥有自主意识,才能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主动性、积极性,开动学生脑筋,从而培养学生自辩、自治、自学的能力,激发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具体来说,引导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包括培养自主意识和传授自主阅读方法。

3.1建立学生独立阅读的自信心,增强自主意识

小学生的智力发展特点决定了其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强烈的依赖性,尤其体现在阅读的自信心。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不经意不恰当的批评,常常会挫伤学生的幼小的自尊心,从而产生对阅读学习的反感和惧怕情绪,这种反面的情绪会在左右学生今后对课文学习的积极性。基于此,老师在课堂中,应当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多鼓励,少批评。比如,学生课文读的不够流利,不应立即指责课前预习太差或记忆力太差,更不应对其阅读能力进行负面评价。此时,应当从勇气可嘉、发音标准等其他侧面对学生加以褒奖,然后因势利导,指出课文读的不够流利到底是基于生字词还是其他原因。这样,学生的自尊心得到了保护,同时自信心受到鼓舞,才能树立超阅读的兴趣和自主性。另一方面,在阅读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独立意识,克服过分依赖心理。有些学生在学习中常常是老师讲一句,学生记一句,老师讲一段,学生记一段。学生在阅读中,经常像猴子搬包谷,一路捡一路丢,所以,老师应特别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学习意识。比如,可以通过布置一些与课文有关的课前准备作业,如在学习《美丽的公鸡》一课前,可以让学生先自行收集公鸡的特征和作用,这样就能启发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好奇心,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

3.2注重教授阅读的方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强调了方法远比学到的知识本身重要,有了正确的方法,才能不断的获取知识,在小学生阅读教学过程中同样如此。教授学生阅读的方法,才能够使其摆脱过分依赖心理,从而在掌握课文内容的同时,形成创新思维。培养自主学习的方法有许多种,比如,老师可以调动学生全方位学习的积极性,要求在阅读中手、眼、口并用,在独立阅读中带着问题读课文,将有疑问的用笔划下来。又如,时常开展一些课文讨论活动,让学生在自由讨论中充分发挥自身想象力,各抒已见,老师则对学生的基本价值观进行引导,对于有创新性的想法要加倍支持和鼓励,在这样无拘无束的讨论中,学生的积极性才能得到发挥,其思维才能得到拓展。要落实孩子的主体地位,关键是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课后,老师都应当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鼓励其积极独立思考问题。

4. 改善阅读水平评价标准

学生阅读论文第7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传授 阅读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注重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不仅授学生以鱼,更应授学生以渔。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和运用语言的实践活动中学法、悟法。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语文阅读方法,就为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能有效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情境教学,是指从教学需要出发,教师依据教材,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吕叔湘先生曾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把课教活了。”情境的创设主要就在于教师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之主动积极地去探索语文的奥秘。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情境设置呢?学生接受、理解课文语言所传达的情感信息,不论是感性的还是理性的,首先需要通过感知、体验、联想、想象等思维活动方式,进入情境,才能真正领会和理解。这一特殊规律要求阅读教学,尤其是记叙文和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必须贯彻情境熏陶,激励思维的原则,同时也赋予了阅读教学过程中思维训练的特定内容和形式,即以具体可感的形象、画面、声色、情态、情节、场面等,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激励学生思维,使其产生思维乐趣。

二、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大胆的想象

阅读教学不能为教课文而教课文,为教知识而教知识,必须紧密联系日常生活实践,特别是读写听说活动,把课文中蕴含的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活化为呈现在学生面前的一盘盘美食甘味,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学属所需”、“学有所用”,从而产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主动自觉地去获取知识,并积极运用所学知识,发展自己的语文能力。比如在一年级下册的《要下雨了》一课的教学中,就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这样引导学生:1、同学们,你们见过蚂蚁搬家吗?谁能给我们说一说?2、那么,你们知道蚂蚁为什么要搬家吗?3、你们还知道有哪些小动物会告诉我们要下雨了呢?通过以上的提问,学生自然会联系起自己的已有经验,开始七嘴八舌的讨论起来,教师则抓住这样的时机及时地引导他们去展开想象,从而参与到阅读中去。更让学生明白了,原来阅读是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自然也就会对阅读产生出更浓的兴趣。

三、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质疑,在阅读中收获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常有疑点才能常有思索,常有创新。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对新鲜、稀奇的事物、问题都喜欢问个为什么。教师在教学时要正确引导学生,大力鼓励学生问问题,绝对不能抑制他们的特点。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好问的好习惯。教师要利用巧妙的教学设计引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终通过与“文本对话”解决问题。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中要多为学生提供质疑的锲机,使学生发现教材中的疑点,并能够带着疑问去读书,深入地阅读文本,与文本对话,在阅读中质疑,在阅读中收获。如在教《欢乐的泼水节》一文时,就需要为学生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自主探究。首先引导学生提出:傣族为什么有“泼水节”?为什么泼水节这一天人们都很高兴?为什么要往人身上泼水?除了泼水人们还会怎么庆祝?……这样的疑问,再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在质疑,探究,品读,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真正地感受到泼水节这一天的欢乐氛围,感受少数民族节日的独特魅力。

四、赏识教育,让学生体验阅读的快乐和成就感

作为语文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在阅读上获取成功,取得成就感,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欲望,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使课堂真真实实地活起来。怎么做呢?首先,在教学中及时地、适时地对他们进行表扬,能有效地刺激所有学生的学习欲望。一部分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还可以用他们的阅读积极性去带动别人,起到以一帮一、以一带十的作用。其次,表扬优生,但不能忽略对学困生的鼓励机制的建立。学困生的点滴进步,都要及时给予肯定,给予激励性的评价,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阅读的快乐。

五、注重阅读拓展,重视课外积累

阅读教学,不仅要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阅读积累,还要在用好教科书的基础上,适当地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延伸。给学生推荐读物,以拓展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课程标准》积极提倡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因此,教师应通过教材教会学生正确读书的方法,激励他们广泛涉猎课外读物,以达到拓展阅读视野,积累语言知识的目的。

总之,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是学好语文的体现。在教学中,老师应当注重课堂与课外的结合,尤其是课堂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主阵地,同时,要引导学生多进行课外知识的涉猎。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需要长时间多方面的努力,包括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自主阅读的意识,同时完善阅读水平评价标准。激发学生兴趣和培养自主阅读能力的方法和技巧很多,作为老师,需要积极探索,不断总结经验,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掌握知识,使其在学习过程中开创新思维并享受阅读的乐趣。

参考文献:

学生阅读论文第8篇

【关 键 词】 阅读课堂;阅读教学;生成

教学生成的全称应是“课堂动态生成教学”,即课堂目标的实现,是师生、学生与学生、教师同学生与教学资源等多种因素间,相互促进知识与能力、思维与习惯等发展的过程。阅读课堂的生成性要求充分重视师生生命活动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教师应把每堂课都视为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课堂。教学生成实际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历程。

在阅读课堂教学中,我们每位教师都会遇到许多生成性资源,只不过没有当作课堂教学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罢了。阅读课堂教学生成的表现形式有以下三种:1. 学生质疑;2. 学生或教师的出错;3. 突发事件。针对以上提到的阅读课堂的生成性资源,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巧用学生质疑,催发有效生成

在阅读课堂中,学生的质疑可以促使教师更好地水到渠成地使用提问法。如笔者在教学《背影》时有学生提出“假如我是朱自清,看到父亲这样艰难地爬月台为我买橘子,我不会只是在车上流泪,我一定要亲自去买橘子。”而有学生却说 “要是朱自清去买橘子,那我们还会看到《背影》这样脍炙人口、感人至深的作品吗?”对两种意见,同学们各执己见。此时,我想学生的争执已远远不是语文范畴的问题了。想起明天有作文课,于是,我布置了课后作业:“回家查资料,明天举行辩论会――朱自清该不该自己去买橘子。要用道理和事例来证明你的观点。”

以上就是教师巧妙利用学生的质疑而改变教案的过程。其实,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根本没有举行什么辩论会的计划,只不过是针对学生在阅读课堂中的问题生成的一次有效、有价值的利用罢了。而恰恰是这一问题生成的利用成了全文讲解中最有创新最出彩的部分。

二、正视学生的出错,提炼生成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学生在学习中犯错误很正常,教师如果能把学生的“错误”视为不可多得的可利用的教学资源,顺水推舟,很可能达到以谬求真的效果。

笔者曾观摩到这样的课堂教学。此教师教学《这条小鱼在乎》一文时,她让学生到黑板摘抄小男孩捡鱼动作的词。一个学生错把“捡”抄成了“拣”。虽然只是一个字的出错,但意思的出入却很大。此教师不是简单地纠正学生的错别字,而是以此为契机展开教学,及时调控教学进程,赢得了在场听课教师的喝彩。情形如下:

教师:那小男孩为什么要这样“捡”,而不是这样“拣”?

学生开始陷入思考。

教师:用“拣”字表明小男孩去选择该救哪条鱼,用“捡”表明小男孩没有多想,一心想着救小鱼,不过小鱼还能不能活,小男孩都尽他最大的努力去救他们。

这堂阅读课,教师放弃了课前预设,根据学生的误写来引出话题,引导学生对意义进行不断的探索和思考,这样的以谬求真的生成性教学,使教师和学生都在阅读课堂中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三、鼓励学生对话,流露动态生成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动态生成的课堂的重要一点是教师要克服自我中心意识,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努力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气氛,让每位学生都能轻松地参与讨论。如笔者在导入朱自清的《春》时,调整了原来上课的思路,临时更改了从引用历代作家关于写春的名诗佳句进行导入,而是让同学们就春天的感受畅所欲言,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笔者不急于做归纳总结和结论性的点评,而是给予他们鼓励和赞许。平等对话消解了教师在课堂中的中心地位,在这样和谐的“对话”中,生成的导入自然而不生硬。

四、创设情境契机,体验生成

1. 以学生原有情感经验为依托,移植感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关于语文课程资源及其开发中,详细指出:“围绕学生独特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利用课程资源。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语文课程资源还包括学生个体的生活素材,学生的生活、感受、兴趣、爱好、知识、能力等,也是构成课程资源的有机成分,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学生与家人相处、与伙伴相处或独自活动时,都伴随一种经历与体验,这些经历与体验具有不重复性。当教师将其作为课程资源,在恰当的时候加以利用时,学生的这些经历与体验就会被调动,进而重新内化,形成新的生活体验。”

2. 巧设文本情境,表演体会。阅读文中的小说大多情节丰富,能较生动展现各类人物逼真的形象和丰富的内心情感。小说的剧情由学生来演绎,扮演文中的典型人物,能使学生在情境中更深刻地了解人物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3. 巧用多媒体,直观感受。多媒体的优越性在于使教学内容形象化,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针对有些语文阅读教材上的文本情境无法更有效地调动学生的记忆,引起他们内心的震撼,多媒体都可以弥补这样的缺陷。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是教师人为创造的一种特殊学习环境,教师如果能把握和利用课堂的生成,通过充分调动教学群体,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对话,那么这样的课堂就是动态性、生成性的课堂,也是一个精彩纷呈、和谐共生、教学相长的灵动过程。

【参考文献】

[1] 黄麟生,林润之. 语文教学技能培育教程[M].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

[2] 傅国亮,程淑华. 新课程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M]. 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

[3] 程一凡,叶红. 新课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如何改革与创新[M].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4] 陈玉秋.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