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中层管理人员培训方案

中层管理人员培训方案赏析八篇

时间:2023-02-27 11:13:39

中层管理人员培训方案

中层管理人员培训方案第1篇

关键词:档案教育培训;调查;档案人员

一、档案职业教育培训调查的基本情况

为了深入了解基层档案工作者职业教育培训情况,笔者于2017年6月至8月间,依托省、市档案局,对广东省参加档案职业教育培训班的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的一线档案馆(室)工作人员发放了调查问卷,问卷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调查对象个人信息,包括专业、学历、职称、年龄、性别;二是调查对象参加档案职业教育培训情况及需求。通过对调查问卷进行筛选整理,最终数据基本完整齐全、回答属实的有118份问卷,视为有效问卷。从调查基本情况可以看到,目前基层档案管理队伍的专业化程度较低,72.9%的人所学专业与档案专业及计算机专业无关;一些单位不太重视档案工作,档案干部中兼职档案管理人员偏多,占调查者的59.3%;档案管理队伍流动性较大,队伍不太稳定,调查中有64.3%的档案管理队伍从事档案工作不足10年。

二、档案职业教育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没有规范的培训机制

基层单位的实际情况是档案管理人员以兼职为主,一人兼多岗的情况较为普遍。由于没有一定的培训机制作保障,有些单位领导以工作较忙为理由不支持档案管理人员离岗培训,导致有些档案管理人员参加培训教育的机会偏少,一般一年或几年才参加一次教育培训。

(二)档案培训方式比较单一

目前的培训方式以大培训班、大型会议培训为主。这种短时间内不分层次的上大课的培训形式,学习效果不明显。

(三)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

一般以公共“通识”理论教育为主,与档案工作的具体实际有一定的距离。缺乏针对不同行业特点、业务水平等情况进行的培训,特别是缺乏档案现代化管理方面的培训。

(四)没有专职的培训教师

培训教师一般是在培训前临时抽调的,主要是由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业务指导人员兼任,这些兼职老师的教育技术水平和授课艺术与专职老师相比有所欠缺,讲课吸引力不足[2]。此外,师资来源比较单一,缺少优秀的一线档案工作者参与教学。

三、加强档案职业教育培训的主要措施

“事业的发展需要人才的支撑”,“档案专业人员是推动档案事业发展的基本依靠”[3]。在目前档案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流动也比较频繁的情况下,档案职业教育培训尤显重要。因此,进一步强化教育培训机制、改革培训形式、增强培训效果是档案行政机关面临的任务。

(一)建立全员化的档案教育培训的机制[4]

首先是规范化岗前培训,岗前培训能为新聘档案管理人员在正式上岗后开展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同时也是档案管理人员从零开始并逐步适应本岗位要求而接受档案教育的一个过程。因此,新聘档案管理人员无论学历高低、专业背景如何都应该接受岗前培训。其次是强化业务提高培训,档案行政机关和档案协会、学会组织应根据档案管理人员的构成状况和岗位工作的实际需要举办各种短期培训班,通过不断的知识更新,使档案管理人员可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要求。除了上述岗位培训外,有关单位还应重视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发展,支持档案管理人员参加在职教育,如专业证书班、学历教育班、继续教育班的学习,为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发展提供助力。

(二)拓展多元化的培训形式

基层档案管理人员很多是兼职人员,工作较多,很难抽出时间脱产参加学习培训。针对这种情况,档案行政机关和档案培训机构应改变单一的课堂讲授培训形式,提供一些人性化、多样化的培训方式,例如在线培训课程、面对面培训、案例研讨会、工作实习等培训方式,以满足不同的需求,解决“工学”矛盾。

中层管理人员培训方案第2篇

【关键词】供电企业;档案管理;专业培训;新形势

供电企业档案管理的内容十分丰富,其中不仅含有对外业务类的客户信息管理,还涉及到内部的技术和人事档案管理。在新形势下若要提升企业的经营服务绩效,根本还在于完善企业的人事档案管理。供电部门通过企业化改造形成了如今的供电企业,在这种国有企业类型下难免存在着人事管理的弊端,其中“注重人事关系管理,而忽视人力资源开发”则困扰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正因如此,针对供电企业人事档案管理的专业培训途径设立,便构成了本文立论的出发点。

聚焦于企业档案管理专业培训,必然存在着受训主体、受训内容和受训的价值取向等多个要件。结合新时期供电企业发展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要求,档案管理不仅需要强化人事关系管理,更需要通过档案管理来实施人力资源开发的工作。从而,这就为档案管理专业培训构建出了内容和价值取向。

一、对供电企业档案管理的认识

众所周知,供电企业内部的人事档案管理承担着多项功能,在信息化管理的今天,人事档案管理涉及到员工的职务晋级、薪酬体制安排、干部队伍建设等重要方面。根据新时期的具体需要,结合档案信息来实施人力资源开发则构成了更高层次的档案管理要求。

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认识人事档案管理:(1)人事关系管理方面。作为一般层面的人事关系管理,构成了供电企业人事档案管理的主要内容。从供电企业的管理实践来看,在制度化管理和信息化管理的基础上,针对人事关系管理已经形成了十分完善的人员保障和组织保障。(2)人力资源开发方面。人力资源开发可以理解为,干部资源开发和人力资本开发两大板块。对于前者而言,即为企业的发展储备和培养管理队伍;对于后者来说,则需要围绕着供电企业的经营实际,围绕着全面质量管理建立起针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岗位培训机制。

二、认识引导下的专业培训模式定位

在以上认识引导下,专业培训模式可定位于以下三个方面:(1)专业培训的目的定位。前面对于人事档案管理而言,反复强调了人力资源开发的价值和意义。站在新时期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上,首先就需要完成对专业培训的目的定位。目的含有两层意思,即目标和实施该项行为的价值取向。这里更为重要的是价值取向,应在培训中转换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意识,使其从“管理主导型”转变为“管理辅助型”。为此,专业培训就需要从岗位技能和岗位意识这两个板块下工夫。(2)专业培训的手段定位。事实表明,供电企业档案管理人员都能明确档案管理对企业发展的意义,包括在促进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上的功能定位。然而,在“知易行难”的实践过程中,却无法从行动上来实现档案管理的上述意义和价值。(3)专业培训的结果定位。专业培训的结果定位是指,如何评价专业培训后的效果。本文以人事档案管理为考察对象,如何评价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受训效果,则成为了这里的结果定位。笔者认为,在知行统一模式下也需要从知和行两个方面来给予评价。

三、定位驱动下的专业培训途径构建

根据上文所述并在定位驱动下,专业培训的途径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构建:(1)深化对档案管理价值的认识。尽管本文以人事档案管理为考察对象,但就其档案管理专业培训而言,则首先需要深化对其价值的认识,结合新时期供电企业的经营实际来完成培训目的的定位。因此,企业管理层、培训组织方(或第三方培训组织),都需要完成这一认识活动。(2)结合管理价值设立培训目的。以人事档案管理为例,由于新时期需要完善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因此,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就需要为干部队伍建设、人力资本存量提升等工作提供信息支持。从而其培训目的便可设立为,在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常规管理能力的同时,还应转换他们的工作意识,使其主动为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活动提供重要的辅助职能。(3)建立知行统一下的培训模式。目前“知”很容易实现,而对于“行”则较难达成。这就要求,在实施专业培训中应在保留传统培训形式的同时,还应该促使档案管理人员在本质岗位中建立起学习效应。这种基于“干中学”的学习效应,便能实现“行”的要求。(4)完善知行统一模式下的评价。完善知行统一模式下的评价便在于,需要根据“知”和“行”分别构建起评价指标,并能分别评价出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效果。为此,这里就需要从知识性测试和岗位工作效果等两个方面来完成。对此,需要引起同行的重视。

以上四个方面对档案管理专业培训的途径构建,同样适用于其它类型的档案管理需要。可见,不管怎样都需要使档案管理与新时期的要求相结合,并在此基础上建构起专业培训的途径来。

四、实证分析

2014年3月27日,南方电网某县级供电公司2013年度人力资源档案整理归档工作圆满完成。

为完善人力资源档案管理,公司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方案。优化人资档案管理制度,增强人资档案的动态性和真实性。建立和完善档案材料的传递、登记制度,实现动态管理和考核,运用信息技术,及时对遗漏丢失的材料进行检索,及时查找补救,确保档案材料的完整性。

加强人资档案管理人员队伍的思想建设和业务水平,拓宽档案管理人员的知识领域,使其能够适应新的、更高要求的档案管理工作。同时,增强档案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积极主动地与各部门沟通、协作,从而能够及时有效地获得各种信息,更好地为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和为高层的决策提供服务。

五、结语

本文认为,需要结合新时期对企业的要求来完善对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具体的新途径包括:深化对档案管理价值的认识、结合管理价值设立培训目的、建立知行统一下的培训模式、完善知行统一模式下的评价。最后,本文权当抛砖引玉之用。

参考文献

[1] 陆岩萧.关于创新企业档案管理的几点建议[J].低碳世界,2014(2).

中层管理人员培训方案第3篇

关键词:档案员 教育培训 政治素质

中图分类号:G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2(a)-0161-01

档案管理者人员在工作中必须坚持原则,具备高度的责任心、事业心和主动服务意识,这成为提高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树立积极向上的工作形象的前提。信息时代的背景下,档案管理人员职业素质的培育成为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只有通过更加专业、系统和有针对的专业教育培训,才能不断丰富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从思想、制度、技术等多个方面做好档案管理和保密工作。

1 档案人员开展专业教育培训的重要性

具体的讲,档案人员开展专业教育培训的重要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提高了档案管理人员的政治素质

档案人员必须具备高度的政治敏感性、组织性与纪律性,通过专业教育培训,加强了档案管理人员对我国政策、方针、路线的学习,才可以避免档案失密、泄密等情况的出现。

1.2 保证了档案人员形成熟练的基本技能

专业教育培训丰富了档案人员的档案管理知识与业务技能,促使他们对现代化的档案管理手段应用自如,从档案文书立卷、档案整理到编目、鉴定,再至档案着录、标引,档案管理人员只有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技能,开发和保管档案信息才能变得更加准确、高效与完整,进而保证了档案管理工作的标准化与规范化。

1.3 满足了档案人员自身发展的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对档案人员的人文关怀,通过专业教育培训来满足档案人员的成长需求,不仅拓宽了档案管理人员工的成长渠道,也突出了档案人员的主人翁地位,使得他们能够发挥工作的主动性,大大提升了档案管里的服务质量和水平。

2 档案员专业教育培训的不足

目前,我国的档案管理工作实现了由静态向动态转换的过程,主动的、全方位的管理保证了档案管理的实效性。尽管如此,依然存在着一些因素制约着我国档案事业的发展,比如对档案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档案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等。通过专业教育培训这一途径,我国的档案管理有了一定的起色,但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这种专业教育培训工作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2.1 档案专业教育培训缺乏创新性

绝大多数的教育培训只是为了满足于培训人员相关知识、技能的补充,为了提高档案管理的学习成绩和效果而进行的一项培训活动,既没有进行统一的规划,更没有完善的教育培训体系进行支撑。最明显的表现为:一是现行的培训制度还比较简单,框架类的条文较多,无成熟的教育培训经验可供借鉴,教育培训工作缺乏特色性;二是专业教育培训的机构混乱,因为缺乏系统的运作机制导致了培训效果得不到保障,对于培训对象与培训安排选择方面也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2.2 档案专业教育培训的教学方法陈旧落后

目前,我国档案人员专业教育培训的内容仍然局限于传统的档案专业、课本型的教育,所采用的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已经与现代教育培训严重脱节。随着档案管理一体化的到来,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交叉渗透成为档案管理的趋势,这就使得档案管理培训也应该与时俱进,摒弃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良影响,加大专业教育培训的改革力度,通过积极吸收与档案管理相关的其他学科的内容,来丰富教育培训的内容与手段。

2.3 档案人员的专业教育培训还存在着动力不足的问题

从教育培训的作用来看,开展教育培训还停留在满足档案员自我提高、自我发展的层面,缺乏实效性的举措来检验教育培训的效果,教育培训与档案人员的考证、考核还相互独立,失去了应有的激励作用;从档案人员自身来看,由于教育培训对于档案人员的吸引力不大,他们往往缺乏学习的内在驱动力,这种紧迫感的缺失也导致教育培训成为可有可无的事情。

3 弥补档案人员专业教育培训不足的思考

3.1 立足于现状,对教育培训工作进行科学规划

改变档案教育培训的观念,以提高档案人员业务素质和职责能力为根本出发点,以教育培训促进档案人员知识更新、持续发展为契机,对档案从业者实施长期、有计划性的教育培训,成为促进档案人员教育培训健康发展的保证。因此,在开展专业教育培训之前,要立足于现实情况展开调研,调研应该涉及档案人员自身情况、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现状、国家现行的有关档案管理方面的政策方针、地方性文件等多个方面,通过有目的、有次序的细致规划,不断更新、细化教育培训的内容、步骤,有层次和重点的进行教育培训,才能保证形成教育培训方案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3.2 立足于需求,提高档案员教育培训的质量

立足于档案人员的实际工作需求来调整教育培训内容与方式,构建符合现代要求的新型档案教育培训体系。一方面,要依据档案管理队伍的结构情况和实际状况,从培训内容、时间、形式等多个角度组织恰当的教育培训活动。比如对于文化层次的档案管理人员,可以分阶段进行教育培训,从一般性培训为主逐渐过渡到专题培训,这样让他们逐步适应和提升自己的档案管理能力。另一方面,实现教育培训方式的多元化,可以将案例、体验、研讨、互动等多种方式融合到一起,引导档案管理人员在教育培训中积极思考,然后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际,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3.3 立足于激励,保障档案员教育培训的实效性

教育培训与考核、激励之间的结合,不仅有效地激活教育培训的驱动力,也是保障档案员教育培训实效性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鉴于此,一是要形成完善、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以教育评估活动来衡量教育培训的效果,可以对档案人员的观念、管理方式、管理能力等方面形成清晰认识;二是要发挥教育培训的激励功能,奖励那些在教育培训活动中表现优异的人员,从而激发他们参与教育培训的热情,实现这些人员的自我成长。

4 结语

综上所述,全新的社会、经济环境为我国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开展档案员的教育培训势在必行,从教育培训的教学大纲到授课内容,各个方面都应讲求档案专业教育培训的功效性,紧贴档案工作的实际和档案人员的实际需求,以提升档案从业者的素质为根本,使档案员的教育培训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

参考文献

中层管理人员培训方案第4篇

㈠整体性原则

一是培训思路要有整体性,即与学校教学目标、现状未来等统筹安排,结合学校办学理念、组织结构、工作流程等整体情况,确立具有系统性、针对性、前瞻性的培训思想。二是培训安排及实施的整体性,对培训要从需求分析、课程设计、培训方式选择、培训实施及培训效果等全面考虑和落实,要保证全体中高层管理人员都受到相应的培训。

㈡多样化原则

在培训方式和方法上采用多样化原则,如自我培训、网上培训、案例研讨、岗位辅导、参观学习等等。使管理人员能多视角,多空间、多层次的获得所需要的知识,以增进他们的能力。

㈢全体培训和重点提高相结合原则

全员培训,这是从技工院校整体发展考虑,以满足学校快速适应环境的变化,要求全体教职员工都要无一例外地接受培训。同时,全员培训又要分清主次先后、轻重缓急,制定规划,分散进行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培训。

㈣严格考核和择优奖励相结合的原则

为保证管理人员培训的有效性和参与的积极性,严格考核和择优奖励是保证培训有效实施的重要管理环节,也是检验培训质量的重要手段。择优奖励则是调动受训人员其积极性的有力杠杆,学校可根据受训员工的考核成绩,设立不同的奖励等级,还可记入档案,作为与他们今后的奖励、晋级等评定、挂钩的依据。

二、管理人员培训设计的框架内容

技工院校的管理人员比较少从事一线教学工作,而是通过协助组织学校的教学管理,围绕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心工作服务的。对于管理者的培训更应关注能力、素质上的提高。管理者培训的流程设计与普通的流程基本相似,主要分为培训需求分析、计划制定、培训实施与培训评估几个阶段,但是由于接受培训对象的素质水平以及组织培训的目的与普通培训的差异,在组织管理人员培训的具体细节上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如下图1所示:技工院校管理人员培训项目流程㈠培训需求分析做好技工院校管理人员的培训需求分析,应在规划与设计每一项培训活动之前,对各个部门及参与培训人员的目标、知识、技能等方面进行系统的鉴别与分析,以确定是否有必要对该部门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及培训哪些内容。从理论上,培训需求分析一般从三个层次上进行,即:组织层次、工作层次和员工个人层次。首先,应主要通过对学校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气氛进行分析,了解学校现状、学校定位、未来发展目标等,来确定管理人员是否需要培训,需要何种培训。其次,对于技工院校的管理人员,其担任的工作内容不同于普通教师,对其的培训也不应停留在教师专业技能培训。通过管理人员所需能力和技能的分析,人力资源部要确定培训需求,最终决定培训的内容。最后,通过比较个人能力与岗位说明书中此岗位所应具备的能力之间距离,考察管理人员目前管理部门的绩效情况与理想的目标是否存在差距,然后决定是否可以通过培训管理者来矫正偏差。㈡培训内容的设定及方法的选择进行了详细的培训需求分析后,进入培训计划的设计阶段。在设计培训时应注意培训计划应结合培训需求分析和人力资源整体目标,也要考虑成人学习者的特点。对于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更要注意培训内容的设置和选择的方式方法。

1.基层管理人员培训

对基层管理者培训的内容侧重于专业知识、技术以及与教学工作相配合的基本管理方法,提供有效处理教学一线日常工作的各种问题的技巧。对理论性比较强的知识培训采用课堂讲课法,对实际操作能力采用角色扮演法比较好;同时给予工作态度的适当培训,采用游戏式的培训方法。

2.中高层管理人员培训

中层管理人员培训方案第5篇

关键词:PDCA循环;培训;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C9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1-0138-02

企业培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如何提升培训的效果,让许多培训管理人员不知所措,尽管采取了一定的方法,制定了相应的管理措施和考核措施,但总是不尽人意。全面质量管理的PDCA循环给企业培训工作者提供了好的思想和方法。

PDCA循环又叫戴明环,是管理学中的一个通用模型,最早由休哈特(Walter A.Shewhart)于1930年构想,后来被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Edwards Deming)博士在1950年再度挖掘出来,并加以广泛宣传和运用于持续改善产品质量的过程中。它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全部过程,就是质量计划的制订和组织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按照PDCA循环,不停顿地周而复始地运转的。

各级质量管理都有一个PDCA循环,形成一个大环套小环,一环扣一环,互相制约,互为补充的有机整体。在PDCA循环中,一般说,上一级的循环是下一级循环的依据,下一级的循环是上一级循环的落实和具体化。

每个PDCA循环,都不是在原地周而复始运转,而是像爬楼梯那样,每一循环都有新的目标和内容,这意味着质量管理,经过一次循环,解决了一批问题,质量水平有了新的提高。

我们深谙培训不是一个能够做到让效果立竿见影的工作,它的终极目的是通过改变人的知识、技能、态度、从而提高生产效率。然而,人、尤其是参加工作的成年人,改变的难度相当大,不管是从知识上、技术上、态度上还是价值观念上。因此,培训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总结经验、教训,再次投入实践中这样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来提高质量。

一、PDCA循环在培训中的应用

(一)P(Plan)—— 策划

我们在年终以全年的培训考核情况为依据,结合公司和部门下一年度的生产、经营、管理目标,在全公司范围内进行培训需求的调查分析,制订年度培训计划。即:(1)找出公司目前培训存在的问题,影响培训效果的因素;(2)对问题逐一进行分析,运用一定的统计分析方法,如直方图、鱼刺图进行分析,也可用表格等;(3)列出影响培训效果的主要因素;(4)针对主要因素,制定培训整改措施,即制定了下一年度的培训实施方案。

有了好的方案,其中的细节也不能忽视,计划的内容如何完成好,需要将方案步骤具体化,逐一制定对策,明确回答出方案中的“5W1H”即:为什么制定该措施(Why)?达到什么目标(What)?在何处执行(Where)?由谁负责完成(Who)?什么时间完成(When)?如何完成(How)?将方案的具体实施步骤得到细化分解。

(二)D(Do)实施

执行所制订的计划和方案,这一阶段是整个PDCA循环的关键、核心阶段,培训项目的负责人要选好,培训流程要清晰。

我们公司执行这样的培训实施流程:

确定培训项目—填报培训项目表—精选授课教师和学员—确定培训时间和课时—选择培训方法和地点—开始培训—填写培训台账—做好培训总结

通过这一流程严把培训实施过程的各个方面。培训管理人员全程跟踪,这样可以及时的了解讲师的讲课情况、员工的接收情况,以及他们可以通过自身的专业素质来判断讲师所讲的内容是不是能够符合培训的目的。

(三)C(Check)检查

检查培训计划的实施以及实施的情况。这一环节不是独立的阶段,它贯穿于PDCA循环的始终。

我们在对培训的检查中采用四级评估,即反应层、学习层、行为层和结果层。

1.反应层评估——对学员的反应进行评估。每次培训进行中或结束后,要向学员发放调查问卷,评估学员对这一培训项目的反应,学员是否感觉到培训项目有好处。内容可包括:培训内容的设计是否合理、培训时间安排是否得当、是否学到了新的知识、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否用上所学的知识与技能、你是否愿意参加这样的培训、培训讲师的教学方法如何等等。

2.学习层评估——对学习的效果进行评估。培训结束后,要对学员进行考试或要求学员上交培训心得。这一评估方式主要为了检查学员,通过培训是否掌握了应会的知识和技能。切记,如果员工没有学会,那么培训教师就没有发挥作用。

3.行为层评估——对学员受训后的行为是否发生变化进行评估。这一评估主要是检查经过培训后,学员是否有与工作有关的行为发生变化,是否在行为上应用了学习到的有关概念或技能。此项评估应于培训结束后的三个月至半年内对其进行,并做出具体分析,及时总结培训的有效性,并结合结果做出相应调整。

4.结果层评估——对培训后在企业效益上的评估。这一评估主要是检查学员行为的变化是否积极地影响了本单位的结果,有多少与成本有关的积极后果是由于培训引起的,学员经过培训之后是否对企业或他们的工作产生了更加积极的态度。

(四)A(Action)处理

(1)把执行措施计划成功的经验总结并整理成标准,以便巩固提高。(2)把本项工作循环尚未解决的问题以及出现的新问题提交到下一工作过程中去解决。在处理后又要回到计划阶段,对上次循环中未解决的问题、新问题或者是在上一阶段不突出的问题但在本阶段成了主要问题的问题提出处理方案和计划,然后再按PDCA循环去进行工作。

总结经验,巩固成绩。把培训效果好的上升为“标准”,在今后的培训中加以应用、推广。对本次培训存在的问题,重新分析原因,制定新的解决方案,并转入下一年度培训,进入新的PDCA循环加以解决。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PDCA循环。周而复始转动,不断循环上升,使得培训管理不断得以提升。

二、PDCA循环在培训中的意义

PDCA管理循环看似简单,其实质却包含着认识的三次飞跃以及实践的三次飞跃。从认识的三次飞跃以及实践的三次飞跃高度认识PDCA管理循环,将充分理解PDCA四阶段八步骤的重要意义,并促进培训应用此思想和方法。

1.培训管理更加科学、合理。用PDCA循环指导企业培训,可以杜绝培训项目制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使得培训项目的设置更加科学合理;通过检查,不断改进管理目标,提升培训项目的策划水平。

中层管理人员培训方案第6篇

一、设置培训目标

培训目标决定了培训体系中其他因素的设置。而在设置培训目标中,员工的工作分析、个人分析以及饭店企业的组织分析至关重要。通过分析,要明确员工未来需要从事的岗位,若要从事这个岗位的工作,现有员工的职能和预期职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消除这个差距就是饭店的培训目标。因此培训目标要进行细化、明确化、具体化,具有可操作性。

二、选择培训内容

在明确了培训目标后,就需要确定培训中所应包括的传授信息了。尽管具体的培训内容千差万别,但一般来说,饭店培训内容包括三个层次,即知识培训、技能培训和素质培训,究竟该选择哪个层次的培训内容,应根据各个培训内容层次的特点和培训需求分析来选择:

1.知识培训

这是饭店培训中的第一层次。听一次讲座,或看一本书,员工就可能获得相应的知识。在学校教育中,获得大部分的就是知识。知识培训有利于员工理解概念,增强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减少饭店企业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障碍和阻挠。同时,要系统掌握一门专业知识,则必须进行系统的知识培训。但是饭店企业不能仅停留在知识培训层次上,还应结合其他知识的培训才有效果。

2.技能培训

这是饭店企业培训中的第二个层次。所谓技能即指员工的操作能力。技能一旦学会,一般不容易忘记。招进新员工,采用新设备,引进新技术都不可避免要进行技能培训,因为抽象的知识培训不可能立即适应具体的操作,无论员工如何优秀,能力如何强,一般来说都不可能不经培训就能立即操作得很好。饭店的技能培训包括的内容很多,不同的岗位需要不同的技能,在培训时要因人而异,因岗位而异。

3.素质培训

这是饭店企业培训的最高层次。素质是指个体能否正确地思维。素质高的员工应该有正确的价值观,有积极的态度,有良好的思维习惯,有较高的目标。

培训时选择哪个层次的培训内容,是由不同的受训者具体情况决定的。一般来说,管理者偏向于知识培训与素质培训,而一般员工则倾向于知识培训和技能培训。

三、确认培训教师

培训教师可分为内部培训教师和外部培训教师。内部培训教师包括饭店的管理者、具备特殊知识和技能的员工;外部培训教师是指专业培训人员、专业学校的专业教师等。

选择何种培训教师,最终要由培训内容及可利用的资源来决定。饭店的管理者、具备特殊知识和技能的员工是饭店的重要内部资源,利用内部资源,可使受训者和培训者多方都得到提高。饭店内的管理者是合适的人选。因为他们既具有专业知识又具有宝贵的工作经验,肯定能保证培训与工作有关。同时他们希望员工获得成功,并以此表明自己的管理才能。所以,无论采取哪种培训方式,饭店的管理者都是重要的内部培训资源。具备特殊知识和技能的员工也可以指导培训。但当饭店业务繁忙,饭店内部分不出人手来设计和实施员工的培训方案,则要求诸于外部培训资源。外部培训教师可以根据饭店需求来量体裁衣,并且可以比内部培训教师提供更新的观点,更开阔的视野。但外部培训教师也有其不足之处,一方面,外部人员需要花时间和精力了解饭店的情况和具体的培训需求,从而提高成本。另一方面,利用外部人员培训,饭店的管理者对具体的培训过程不负责任,对员工的发展逃避责任,从而导致培训效果不佳。因此,饭店员工培训的最佳方式是把外部培训教师与内部培训教师结合使用。

四、确定培训日期

什么时候需要就什么时候培训,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但事实上,饭店企业很难做到这一点,且往往步入一些误区,如许多饭店往往是在时间比较方便或培训费用比较便宜的时候提供培训,或在旅游淡季培训员工以防止影响生产经营。这样做的结果有可能因为未及时培训而造成员工服务质量下降或其他事故的发生,代价更高。因此员工培训方案的设计必须做到即时需要即时培训,通常情况下,有下列四种情况之一时就需要进行员工培训:

1.新员工入职

所有新员工都要通过培训熟悉饭店的工作程序和行为标准,既使新员工进入饭店前己拥有了优异的工作技能,也必须了解饭店经营管理中的一些差别。

2.员工即将晋升或岗位轮换

虽然员工己经成为饭店的老员工,对于饭店的规章制度、饭店企业文化及现任的岗位职责都十分熟悉,但晋升或轮换到新岗位,从事新的工作,必然会产生新的要求,尽管员工在原有岗位上干得非常出色,对于新岗位的准备却不一定充分,为了适应新岗位,则要求对员工进行培训。

3.环境的改变

如引进新设备,要求对员工培训新技术。购进新软件,要求员工学会安装与使用。为了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饭店都在不断调制自己的经营策略,每次调整后,都需对员工进行培训。

4.满足补救的需要

由于员工不具备工作所需要的基本技能,从而需要培训进行补救。

五、营造培训环境

要使培训富有成效,饭店必须认真考虑员工培训所需的学习环境。这包括物质环境和感情环境。促进学习的物质环境包括参加培训者可以很容易的到达培训地点;温度和噪音得到控制;座位舒服,并可以随意摆放;有会议室,也要有小组活动的空间;技术设备配备,如录像机、电脑;色彩宜人的装饰。

饭店企业也不能忽视感情环境的辅助作用。部门主管、经理甚至员工都会对培训工作的成败产生很大影响。他们的言谈举止都在暗示学习的价值和效果。如果培训前对培训是一种支持和鼓励的氛围,接受培训者将会对培训的效用持积极的态度,进而会积极地参与学习,并在工作中运用这些新技能。反之亦然。培训后的环境,也极为重要。培训效果将会受到员工返回工作岗位后所发生的事情的影响。在技能的运用过程中,如果饭店继续给受训者以反馈,并鼓励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实现培训转化,这样,受训者对职业培训中所学的知识、技术和能力的运用程度会大大提高。

六、落实培训经费

培训经费预算既可以按照完成计划培训任务实际所需要的经费来计算,如聘请培训教师、租用教室、购买书籍和教学设备用具等所需的费用,也可以按照一个固定的比例来提取,如香格里拉饭店集团按每年员工工资的5%来提取培训费。

七、确定受训员工

根据饭店的培训需求分析,不同的需求决定不同的培训内容,从而大体上确定不同的培训对象,即受训员工。

1.新员工受训

岗前培训是向新员工介绍饭店的规章制度、企业文化、饭店的运行计划和远景规划、饭店相关政策以及饭店的业务和同事。一般来讲新员工进入饭店或多或少都会感到紧张不安,为了使新员工消除紧张情绪,使其迅速适应饭店环境,饭店企业必须针对以上各方面进行岗前培训。

2.在职员工受训

对于即将升迁的员工及转换工作岗位的员工,或者不能适应当前岗位的员工,对他们可采用在岗培训或脱产培训。

八、完善培训方法

饭店培训的方法有多种,如讲授法、演示法、案例法、讨论法、视听法、角色扮演法等,各种培训方法都有其自身的优缺点,为了提高培训质量,达到培训目的,往往需要各种方法配合起来,灵活使用。饭店常用的培训方法有讲授法、演示法、案例法、远程培训法等。在培训时可根据培训方式、培训内容、培训目的而选择一种或多种方法配合使用。

1.讲授法

讲授法就是指讲授者通过语言表达,系统地向受训者传授知识,期望这些受训者能记住其中的重要观念与特定知识。讲授法用于教学时要求: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它是保证讲授质量的首要条件;讲授知识要有系统性,条理清楚,重点突出;讲授时语言要清晰,生动准确;必要时应用板书。

2.演示法

演示法是运用一定的实物和教具,通过实地示范,使受训者明白某种事务是如何完成的。演示法要求:示范前准备好所有的用具,搁置整齐;让每个受训者都能看清示范物;示范完毕,让每个受训者试做;对每个受训者的试做都给予立即的反馈。

3.案例法

案例是指用一定视听媒介,如文字、录音、录像等,所描述的客观存在的真实情景。它作为一种研究工具早就广泛用于社会科学的调研工作中,20世纪20年代起,哈佛商学院首先把案例用于管理教学,称为案例教学法。案例用于教学有三个基本要求:(1)内容应是真实的,不允许虚构。为了保密,有关的人名、单位名、地名可以改用假名,称为掩饰,但其基本情节不得虚假,有关数字可以乘以某掩饰系数加以放大或缩小,但相互间比例不能;(2)教学中应包含一定的管理问题,否则便无学习与研究的价值;(3)教学案例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它的编写与使用都是为某些既定的教学目的服务的。

4.角色表演

角色表演和案例分析很相似,都是建立在一些受训者将有可能遇到的真实的、与工作有关的经历的基础上。案例分析通常只是阅读、讨论或分析,而角色表演是要表演出来。参加者会得到一些他们将要扮演的角色的有限资料,然后被要求“演出”具体的情景。如培训酒水服务责任的时候,可以让一位受训者扮演酒吧服务员,另一个扮演喝醉了酒的客人。两个人开始表演酒吧服务中拒绝给客人更多酒水时发生的对话。一些外向的、好交际的人喜欢参加角色表演,但一些内向的人可能不喜欢表演。设计角色表演时,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考虑到受训者。如果受训者不喜欢角色表演,最好选择案例分析等其他方法。

九、评价培训效果

培训评价是指系统地收集做出有效的培训决策所必须的说明性和评价性的信息。评价的目的不是区分培训项目的好坏,而是收集可以不断改善培训效果的信息。对饭店培训的评价,是收集、分析及比较受训员工在培训前后,他们在专业知识、业务技能或工作态度上的改变是否与培训目标相符合。人力资源培训大师科克帕瑞克建议,评估培训效果应该从四个层面去衡量,即反应、学习、行为和结果。

1.反应

要衡量这个标准,饭店应该评价受训者对培训项目的看法。这种方法只能提供少量的评价信息,也是在培训评价中最常用的方法。培训者发给受训者问卷或满意度调查表,了解他们对培训课程的喜欢程度。

2.学习

对学习进行评价的目的是明确受训者是否学会了培训目标所要求规定的原则、技巧、事实和态度。这种评价可能包括笔试或对模拟练习和案例分析的反应。

3.行为

衡量行为必须衡量员工培训结束后学习转化的实际工作绩效。回到工作岗位后的行为表现通常是依据与培训目标有关的工作表现和绩效评价来进行衡量的。评价信息是通过向受训者、主管、同事和顾客发放采访问卷或管理问卷来收集的。问卷调查分两次进行,一次是在培训刚刚结束后,一次是在培训结束3个月后。

中层管理人员培训方案第7篇

关键词: 高等院校 管理学 案例分析 范式 实操要领

案例教学是当代管理教育中的一种主流教学模式。学生通过阅读并思考案例中所描述的特定情境,参与课堂讨论,然后尝试总结出一些可以用于不同情境的一般性结论。实践证明,与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比较,案例讨论更有助于训练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助于促进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理解和掌握,更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培养审时度势、剖析权衡、把握战机、对症下药的能力[1]。因此,案例分析题成为研究生考试、公务员考试及经济管理类学生等参加管理学测试的重要题型。

一、管理学案例分析的目标界定

管理学案例分析目标的界定是实施案例分析的重要前提。总体来说,管理学案例分析是提供对现实管理情景观察和反映的一种方法和角度,而非提供一个解决问题的精确答案。因为,就科学研究而言,观察的数量再多,也无法验证某个结论的真实性,更何况管理观察通常不容易做到大量观察,也就是很难找寻到符合某种数学理论的统计规律。观察到的有利结果只是增强研究者对于某种认识的信心而已,观察到的不利结果也只是为研究者已经形成的意识增加了一个佐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追求所谓精确答案对人们思维的拓展和问题的解决有害而无利[2]。在这个总的前提下,管理学案例分析的具体目标是:(1)让学生对管理者在企业运营过程中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有一个清楚的理解;(2)通过对处于不同行业、不同竞争情况和不同背景下的企业案例分析,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为学生在诊断企业行为和拟订解决方案方面营造与实战较为相似的实际氛围;(4)强化创新思维,有助于提升处理复杂和棘手问题的能力。

二、管理学案例分析的基本题型

通常依照案例情景描述中所提供的材料的性质的不同,将管理学案例分为描述评判型和分析决策型两个类别。

(一)描述评判型

这类管理学案例材料着眼于叙述和描述某一管理问题实际解决的过程,让考生以旁观者的身份对之进行评论,总结和评价其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得失成败和经验教训,旨在考查学生对资料的归纳整理和概括提炼能力。当然也考查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过这个要求对于对资料的归纳和提炼能力而言不是最重要的。所以,这一类管理案例分析的难度相对较低。比如某民营公司的激励方式。xxx公司是个民营企业,老板通过学习有关激励理论,受到很大启发,并着手付诸实践。他赋予下属员工更多的工作和责任,并通过赞扬和赏识激励下属员工。结果事与愿违,员工的积极性非但没有提高,反而对老板的做法强烈不满,认为他是在利用诡计剥削员工。这个案例虽然文字不多,但也分明展示了一种管理情景,就是激励方式的错误运用问题。本案例重在对问题的描述和说明,考查学生对民营公司老板的行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作出说明和评判。

(二)分析决策型

这类管理学案例是在让学生了解案例材料中提供的管理情景的基础上,明示了问题的实质所在,希望被测试者通过对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对备选方案进行权衡比较,然后抉择出相对最优的方案或提出具有显著可行性和效益性的策略。这类案例与决策型案例相比,其难度相对较大。因为它不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还要考查学生解决问题制订有效方案。比如某公司的员工培训问题。某国有大型企业为了适应国内外的竞争,以及企业长期健康发展,认识到要转变观念,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同时需要苦练内功提高自身管理水平。而培训是先导。过去,企业搞过不少培训,但基本上是临时聘请几个知名专家,采用所有员工参加、上大课的培训方式,在培训过程中疏于控制。培训过后,有人认为在工作中有用,有的人认为没有什么用,想学的没有学到;也有人反映培训方式太单一,没有结合工作实际,等等。如果你是公司负责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副总经理,那么你该如何管理公司的培训工作?本案例考察的重点显然是对特定情境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有效和可行的员工培训决策方案。

三、管理学案例分析的程序设计

管理学案例分析通常分为三个重要的相互关联的环节,即问题界定、分析问题、给出建议。

问题的界定,即发现问题。管理学案例所揭示的问题尽管涉及多个方面,但核心问题总是明确的。把握事实是确定核心问题的前提,离开了背景资料所提供的事实就成了主观臆测,当然这样的案例分析是毫无意义的[3]。把握事实的便捷方法是所谓的5W1H方法,即针对背景资料找出“何人、何事、何时、何地、何因、如何”。把握了这几个问题,也就掌握了一个案例所涉及的最基本事实。

分析问题的目的是明确主题,即找出问题的核心问题。管理学案例分析的核心问题是用相应的管理概念、理论和知识,阐释已经发现的问题[4]。有些情况下,在案例的最后会给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就是案例的设计者希望学生关注的主题。这样在案例分析时就更靠近问题的核心了。因此,学生在案例分析时,首先应该考虑该案例涉及的是哪方面的主题,否则就会出现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情况。当然,有些案例本身是高度综合性的,可以从各个角度进行分析。这时通常要根据任课老师的安排确定相应的分析主题。

上述“某民营公司的激励方式”的案例,其核心问题是激励方式运用不当问题。首先依据管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和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可知员工的需求是分层次的,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员工的需要有保健因素和激励之分,其中保健因素是基础,激励因素是关键。其次,民营企业员工需要的主导性,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等较低层次的需要,而不是尊重和掌握实现等较高层次的需要。是处于较低层次的保健需要,而不是处理较高层次的激励需要。再次,案例当中呈现的情景式公司老板主要运用了激励因素,而忽视对安全因素的关注。由于没能够对症下药,才导致该民营企业老板激励做法的失败。最后,建议对员工激励要借由管理环境而定,因人、因地、因事件、因管理意图而定,且不可想当然地确定。

上述“某公司的员工培训问题”的案例,其核心问题是员工培训的实施方式存在问题。首先,加强员工培训是时展和企业管理的需要,案例公司已经认识到了培训的先导作用。但也存在培训目标不明,培训内容和方法单调单一,培训过程控制和培训效果评估不够等弊端。其次,为了保证培训的有效性,应当改革和完善培训机制。从决策的角度建议:明确培训意图,将培训与公司战略或企业近期重大事项结合起来;加强对培训工作的顶层设计和过程管理;确保培训内容多样性,培训内容应包括政治思想教育、业务知识和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创新培训方法,形成包括系统的理论培训、职务轮换、参观考察等的培训工作体系;实施分层次的培训方案,宜根据员工所在工作岗位的不同,划分为战略能力培养型、制度能力贯彻性、业务能力提高型等培训方案;根据培训目标和意图,立足公司需求实际,实施个性化的培训等。

给出建议环节是根据背景信息给出合情合理的建议。注意几个原则:(1)要有理有据,论据充分。即给出的建议要符合社会或企业实际,具有可行性。就是设身处地地站在案例中管理者的角度思考问题,要取其位,谋其政。案例分析的最重要之处不在于你提出了何种战略,而在于你如何支持这一决策,又如何实施这一决策[5]。对于案例,不存在唯一的最佳解决方法,也不存在唯一的正确答案。重要的在于要给你的建议以充足的论证。因此,完全脱离案例本身的局限性而一味任想象力驰骋的做法是徒劳无益的。不要轻而易举地提出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建议。(2)操作方案具体。不要作诸如“公司应当采取成本领先战略”这样笼统的概括,要将5W1H具体展示在建议中。在进行案例分析时不要忽略一切不利于你的建议的论点和信息,相反应指出若干可行选择方案的优缺点。应力戒肆意夸张、墨守成规、带有偏见、或过于戏剧化。要努力证明你的论证的合理性和客观性。(3)做出合理假设。案例所给出的信息不可能是完整的,企业是在一定的资源、环境约束下做出决策,要大胆假设,多角度分析问题。比如根据背景材料做一些合理拓展,如果……则应该怎么办?如果……则又应该怎么办?这也决定了案例分析答案的不唯一性。(4)活用理论。案例分析时,应最大限度地应用学过的理论。在分析案例时,除了逻辑、分析者自身的经历和直觉之外,分析者应该尽可能活学活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管理学课程中的案例当然应当首选管理学方面的知识和理论进行分析,但学生还应当能够融会贯通地应用其他管理类课程的知识和理论,甚至包括经济学、心理学或社会学等规范性学科中的理论。管理学案例均是实践中的现实问题。有的符合相关理论、有的是对管理理论的创新、甚至有的违背了管理理论,因而暴露出许多问题。因此,在实际案例分析中,一定要明确相应的理论、认清案例中存在问题,结合案例实际做出恰当的分析与决策[6]。(5)要体现创新理念。案例分析的目标是分析者考虑现时与案例对象相关的所有事实与信息,提出各种可行的方案,对它们进行选择,并捍卫你的建议。要将自己置身于当时决策者进行决策的场景中,基于当时可得到的信息,设想你会如何做。为了更生动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建议充分运用图形、表格、比率和分析等方式支持你的立场。(6)恰当地运用语言。在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时,避免使用俗语、含糊或废弃的词语、缩略语和简写语及性别及民族歧视性语言。尽量使用短句、短段落及简单的词汇,多使用一些副标题以体现研究者的意图。对问题和观点的阐述宜按照从重到轻的顺序安排,对提出的建议宜按照从少有争议到最有争议的顺序排列。要多举例以增强具体性和明确性,有助于理解。多用表格、饼形图、柱形图、线图及其他展示方法凸显重要的观点和想法。

参考文献;

[1]程婧.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6):52-54.

[2]张建辉.从非线性理论看管理学创新[J].管理观察,2009(1):8-9.

[3]焦淑斌.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4]应丽芬,许莹.管理学案例教学法实践与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3):109-110.

[5]喻文益.管理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5(1):38-41.

中层管理人员培训方案第8篇

随着时代的进步,档案部门掀起了创新服务机制、完善服务制度的工作热潮。社会化服务已不仅仅局限于档案的收集保管、查阅利用基本功能,还有政务信息查询、人文历史和现代文明展示、社会教育、学术交流等社会功能。因此,对过去由传统的公务活动的技术资料转化而来的档案的收、管、存、用,和数字化、信息化的工作模式和方法与不断扩大的社会化服务范围,及为人民服务永远是我们党和政府的工作不相协调。如今的档案工作不再只是一般事务管理,没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和专业知识难以胜任。档案工作是一项专业化程度要求很高的工作,需要熟悉大量相关的法规、标准、规范,仅由国家颁布的现行行业标准已达56项。许多法规、标准、规范只有通过培训解读才能被档案从业人员准确掌握和运用。这就给档案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加大对档案人员培训的必要性

档案人员培训是档案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它通过提高档案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为档案事业改革发展服务, 为指导档案干部队伍建设服务。其中,“两个服务” 是岗位培训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整个培训工作的指导思想。 提高档案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是培训工作的核心内容。档案人员培训的目标是通过培养和提高不同层次各种岗位档案人员对现实工作和未来工作的适应能力,造就一支适应档案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高素质的档案干部队伍。

长期以来人们对档案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相当一部分人员包括部分领导干部对档案工作的认识都存在一些误区。大部分人员没有经过专业的档案知识培训。再加上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档案管理工作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出现新的特点。首先新型档案载体(光盘、磁盘、U盘、移动硬盘等)的出现,使档案管理走向自动化,档案信息服务走向网络化,因此原有的适合手工管理的传统档案业务环节必将进行相应的调整,与档案信息网络化建设相适应的、与信息采集、传递与利用有关的环节如鉴定、著录标引、检索、电子文件的保管等都需要从档案实体管理员向档案信息管理员转变。这就更加迫切需要加强档案专业人员的知识与技能的培训。

二、强化档案工作的整体素质

由于,档案工作人员的工作水平、文化修养、业务能力参差不齐、信息化生存能力不强等因素的影响,一些档案工作人员无法适应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再加上由于档案从业人员与外界交流较少也形成了一些消极的、不健康的亚文化,如自我封闭、不讲效率、不思进取的思维方式和工作作风等都直接对工作带来了不利影响。档案人员岗位培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使档案人员的业务行为规范、准确,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工作失误, 为档案人员不断补充和更新知识与技能,使其知识、技能与档案事业的发展保持同步,开发档案部门的人力资源,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档案工作者的素质,决定档案信息工作的质量。而对档案工作者的素质要求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因此在信息时代,通过加强档案工作者自身素质来提高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自律精神,制定档案从业者偷规范,提高档案工作者的职业素养是信息时代做好档案工作的必然要求。

三、完善培训机构

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设立专门的在职教育培训管理机构,负责抓好档案在职教育培训的规划与部署、组织与管理、检查与监督;县级以上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成立非赢利性的档案在职教育培训中心,分层次、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档案在职教育培训工作;县级以上国家综合档案馆要作为实践性培训基地,为档案在职教育培训提供服务;鼓励和规范引导企事业单位和社会中介组织举办档案在职教育培训班。

四、形成科学的培训体系

档案人员岗位培训属于成人非学历教育,在培训方式、方法上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 培训应从提高受训者的工作能力、改善受训者对工作环境的适应性出发,经过对培训方式、方法的科学运作,最终达到良好的培训效果。

档案培训工作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必须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环节,以增强培训实用性。搞好需求调研,了解档案人员的培训需求。档案在职教育培训应从岗位培训与继续教育两方面,根据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制订教学,科学设置课程体系。精心设计培训专题,专题设计应注重针对性和实用性,认真组织专题讲授。构建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文化教育和专业教育相互融合的内容体系和以公选课、基础理论课程、活动课程、实践课程和环境类课程相结合的课程形式体系。档案培训师讲授内容要精,要管用;要做到讲授知识正确性、分析问题前瞻性、传递信息新颖性,突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注重档案人员创新能力与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认真组织开展问题研讨。要善于把档案人员在工作实践中遇见的问题带到培训班共同研讨。通过研讨,既使问题得到解决,又能提高学员的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构建科学的档案培训评估机制,确保培训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