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嫦娥奔月计划

嫦娥奔月计划赏析八篇

时间:2022-03-07 04:01:43

嫦娥奔月计划

嫦娥奔月计划第1篇

50年后,翻看中国深空探测史,嫦娥二号也许最有可能被忽略。

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嫦娥二号由长征三号丙火箭运载升空。经过100 多个小时的飞行,至10月6日11时6分,嫦娥二号成功实施第一次近月制动。半小时后,进入周期约12小时的椭圆环月轨道。

与2007年发射的嫦娥一号不同,作为中国探月工程二期的先导星,其使命是承前启后,即为演练、验证嫦娥三号运行过程的某些关键技术,以及绘制科学家为嫦娥三号在月球上预选的着陆区――虹湾区的高分辨地形地貌图。

开辟地月直航道

2004年1月23日,国务院正式批准中国月球探测工程(嫦娥工程)立项实施。该工程分为绕月探测、落月探测和月球采样返回三期工程。一期工程的总经费14亿元人民币,嫦娥一号完成了绕月探测。

而造价不超过10亿元的嫦娥二号,原本是嫦娥一号的备份卫星,因此两颗卫星在结构、功能和重量上并没有太大差别。

在嫦娥一号圆满完成任务后,没有必要再发射备份星。于是,“在原嫦娥二号上做了一些改进,执行对月球进行‘精细探测’任务,以利于今后嫦娥三号安全地在月球表面软着陆。”中国探月工程高级顾问、中科院院士欧阳自远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说。

尽管屈居配角,嫦娥二号的改进仍是极具创新性的:奔月时间由14天缩短为5天,轨道高度由200公里降低为100公里,CCD相机空间分辨率由120米提高到小于10米,激光高度计测量月面高程由每秒一次提高到每秒五次。

欧阳自远认为,嫦娥二号卫星任务成败的关键是:10月6日能不能顺利被月球捕获并进入绕月轨道,这一悬念在当日11时38分已被顺利消除。

为了控制“一往无前”的惯性,嫦娥二号必须进行“转身”和多次“刹车”。“如果中间有一点麻烦,一点不到位,就有可能与月球擦肩而过,甚至可能会撞上月球。测控方案中准备了不止一个备用方案,哪里出错就要补救。但是6日上午这次进入环月轨道,连微调都不用做了,运算和实际操作技术十分高超。”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李竞对《财经》记者说。

卫星从地球到月球,两个天体的万有引力永远都在起作用,但是必然要经过一个位置,地球与月球的引力达到平衡,越过平衡点之后,月球的引力大于地球的引力,卫星被月球俘获后,此时,卫星主要受到月球引力场的作用。

嫦娥一号在地球的调相轨道阶段是不断提高远地点,不断加大卫星的速度,使卫星的速度提高到大约10.5km/s(速度大大超过所有的近地卫星), 进入奔月大椭圆轨道, 即地月转移轨道。

嫦娥二号利用火箭的推力,将卫星的速度达到每秒10.46公里, 直接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即一个大椭圆奔月轨道。嫦娥二号采取第一次近月制动,使卫星的速度小于月球的逃逸速度,在距离月球110公里处,被月球俘获,成为周期为12小时的绕月卫星。

与嫦娥一号绕地球三圈之后才进入环月轨道的较为保守的方案不同,嫦娥二号的奔月体现了中国科学家的自信。嫦娥二号直接发射至地月转移轨道,待几次中途修正和近月制动后,即进入绕月轨道,地月飞行时间从14天缩短至4天零16小时。

至10月6日,嫦娥二号已出色完成其在工程方面的主要任务之一――试验新的、直接奔月轨道,降低了探月工程二期的技术风险。

但是,“任务还没有完,还得把远月点降低――现在距离2000公里,最后得变为100公里,这个过程中出一点错误,它就扎进月球了。”李竞说。

为软着陆做准备

探月二期工程最大的难点是如何“落”月,科学家们为嫦娥三号携带的月球车着陆选择了多个点,首先要保证安全,必须考虑那里的地形地貌;第二要考虑能源供应;第三,通讯要畅通。此外,还要选在其他国家没去过的地方。

虹湾是月球朝向地球方向的一大片平地,降落比较容易,该区南北约100公里,东西约300公里,成为科学家们眼中的最佳落点。

嫦娥二号必须对嫦娥三号运行过程的某些关键技术进行演练和验证。嫦娥三号将从距离月面100公里位置开始调轨。

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副总工程师孙辉先对《财经》记者解释,嫦娥一号和二号都是极轨,即卫星轨道穿过月球南北极上空。不过,嫦娥一号绕着距离月球200公里的环月轨道,嫦娥二号则要进入调整难度更高的100公里环月轨道。

此外,嫦娥二号还要完成一个更高难度的动作。嫦娥三号将从距离月面15公里处开始降落,因此嫦娥二号需从100公里的圆轨道过渡到近月点15公里、远月点100×100公里的椭圆轨道。

“这样的轨道设计,就要求卫星飞得更低,离月球更近,意义就好比以前你能看到一辆小轿车的外貌,现在你连车牌号都能看见了。”李竞说。

椭圆轨道设计使嫦娥二号再次面临巨大的风险。

地月系统运动的规律是,月球的自转周期,和它绕地球的公转周期一样都是近一个月的时间,所以在地球上始终只能看到月球的一面,另一面则永远无法看到,研究人员称之为 “死角”。嫦娥三号的备选着陆区在月球的正面,就是月球朝着地球的一面。那么要实施近月点15公里、远月点100公里的轨道变轨,让这个轨道的近月点正好在着陆备选地虹湾区,嫦娥二号此次就必须在月球无法朝着地球的那一面变轨。而此时,地面的遥测信号无法进行传递,也就无法人为干预和控制嫦娥二号,只能依靠其设置好的自主控制程序进行。

“要改变轨道,达到我们所需的角度,设计、测控一个新的轨道,很具有挑战性,其他国家此前也没有做过。”李竞说。

嫦娥二号要对虹湾区进行详查,精细地测绘着陆区的地形地貌,进行高分辨率成像(高分辨率三维影像的空间分辨率要达到1米左右),以便为嫦娥三号、四号携带的月球车在月球上着陆和之后的活动做准备。

1994年,美国向月球发射的克莱门汀号探测器,对全月球进行了高精度的摄影测量,获得了许多极有价值的专业地图,包括全月球表面铁和钛资源的分布图。但在今年9月19日至24日于意大利罗马举行的2010年欧洲行星科学大会(Angelicum Centre Pontifical University of Saint Thomas Aquinas)上,嫦娥一号提交的“全月球微波图像”依然成为最耀眼的成果,被评价为“全世界第一幅全月球微波图像”。

而嫦娥二号将获取更高分辨率的全月球微波图像,“未来这个图像要与嫦娥一号任务制作出的全月微波图的数据互补、相互校正和融合。”欧阳自远说。

为了绘制高分辨率的全月球微波图像和嫦娥三号预选着陆区的精细地形地貌图,嫦娥二号卫星必须完成两件事。

一是提高相机分辨率,在距离月面15公里拍摄时,相机的空间分辨率要接近1米,并且从嫦娥一号激光高度计一秒钟测一个点的高程,提高到一秒钟测五个点的高程。

另外,由原来嫦娥一号每秒3兆的数据传输速率提高到6兆至12兆,这意味着地面人员从嫦娥二号获取的数据量会大幅提高。

对于地面工作人员而言,他们要一直等到嫦娥二号完成这一系列的任务才能真正地开酒庆祝。

嫦娥二号的归宿

嫦娥二号也有新麻烦:嫦娥一号运行的2007年至2008年,是太阳活动的低谷年,而嫦娥二号运行的2010年至2011年的半年时间,太阳活动逐步活跃起来。

对此,欧阳自远很乐观,他认为,这有利于探测太阳活动峰年时地月与近月的空间环境,同时,也为嫦娥二号卫星上携带的γ射线谱仪和X射线谱仪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探测条件。

这些经过技术改进的γ射线谱仪和X射线谱仪,可以探测月球表面九种元素――硅、镁、铝、钙、铁、钛、钾、钍、铀。美国是月球资源探索的先行者,1998年美国发射的“月球勘探者号”探测器,获得了铀、钍、钾、钛、铁等矿产资源的分布图和水冰的全月球分布图,圈出了这些资源的富集区。而中国此行要探清九种元素的含量与分布特征,获得更高空间分辨率和探测精度的元素分布图。

李竞则认为,太阳活动逐步活跃有不利的一面,此行仍存有风险:不断爆发的太阳射线,可能击穿仪器,也可能使地面操纵的信号被打断,“γ射线谱仪和X射线谱仪可以得到丰富的太阳资料,但我们首先得让探月行动平安。”

对于中国而言,没有探月经验是最大的障碍,所有的路都要自己摸索,“国际航天俱乐部”是绝对排他的,几乎没有经验和教科书可供参考。

惟一有路可循的就是嫦娥二号的归宿问题。嫦娥一号在完成使命后,有控制地撞落在月球表面。科研人员为嫦娥二号设想了三种结局:嫦娥落月;嫦娥“远嫁”他方,即飞向更远的太空;嫦娥回“娘家”,也就是飞回地球并成为地球卫星。

后两种无疑是更大胆的设想。欧阳自远认为,“嫦娥一号和二号(归宿)基本相同,没有那么大能量(允许它)再返回来。” 但如果将嫦娥二号弃之不理,它就有可能干扰后来者,与国际惯例有违。

2006年,欧洲航天局发射的探月器“智能1号”(SMART-1)撞击月球,“砸”出十多公里厚的“尘埃”供天文学家研究。由于撞击过程与石片在水面上打水漂相似,英国媒体戏称其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打水漂”游戏。

“在卫星还处于可控制的时刻,使其撞向月球表面,最好落在目标地点,即嫦娥三号预备着陆的地区,这也是军事目的之一。”李竞分析说。

所指的军事目的,主要是考验中国的远距离控制能力。

嫦娥二号绕月探测卫星的总设计师黄江川曾对媒体表示:“最终采用哪种方式,还要看前期主任务执行情况以及卫星的状态和能力。到时候各方专家肯定会汇集到一起,共同研究,决定嫦娥二号的终极命运。但我相信一个最起码的思路是,会为卫星选择一个最具意义、可利用价值最大的归宿。”

嫦娥二号找到归宿之后,一次完满的绕月行动才算落幕。

更遥远的任务:载人登月

中国探月工程分三期,其中探月二期将实施三次飞行任务,即嫦娥二号、三号和四号。总体科学目标是月球软着陆和月球车巡视勘察。

嫦娥三号和四号的软着陆器在月球进行就位探测之后,月球车从软着陆器中走出后,开始进行巡视探测。这一时刻按中国探月工程二期的时间表(2007年-2012年),大约在2012年之际将会通过电视直播。

而承担运送嫦娥三号的运载火箭将是“长征三号乙”,这将是它第一次发射地月转移轨道航天器,今年9月它发射了鑫诺6号卫星,可捆绑四个助推器,实力强于他的两个兄弟――分别运载嫦娥一号、二号的长征三号甲和三号丙。

2012年-2017年是中国探月三期,主要目标是实现月球表面软着陆并采样返回。这意味着在2017年前后,中国在基本完成不载人月球探测任务后,才有可能根据当时国际上月球探测发展情况,以及中国的国情国力,择机实施载人登月探测,或者还会与有关国家共建月球基地。

《财经》记者此前获得的资料显示:中国探月工程经费预算为,第一期14亿元人民币,大约3年半拨付,2004年中国GDP15万多亿,即每年大约占GDP的三万分之一至四万分之一。探月工程的第二、三期投入,依然有望大约占每年GDP的四万分之一。

嫦娥奔月计划第2篇

1、中国目前还没有载人登月,但我国的嫦娥一号和嫦娥二号已完成了奔月还绕。2004年,中国正式开展月球探测工程,并命名为“嫦娥工程”。嫦娥工程分为“无人月球探测”“载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三个阶段。

2、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升空,在圆满完成各项使命后,于2009年按预定计划受控撞月。

3、2010年10月1日18时57分59秒“嫦娥二号”顺利发射,也已圆满并超额完成各项既定任务。2013年12月14日21时11分,嫦娥三号探测器在月球表面预选着陆区域成功着陆,标志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实现地外天体软着陆的国家。

(来源:文章屋网 )

嫦娥奔月计划第3篇

各国纷纷挺进“太阳系”

在深空探测竞赛中,美国不甘落后,与俄罗斯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深空探测竞争。细算起来,美国共组织过10次对金星的探测,而苏联进行了32次,欧洲航天局进行了1次。总体上来讲,俄罗斯获得了较多的金星成果,属于百折不挠型。

最近几年美国在深空探测上很有感觉。2006年,发射“新视野”号探测器,目标是行星冥王星及更远的太阳系边缘;2007年,发射“黎明”号小行星探测器,将对盘踞于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尤其是谷神星和灶神星两颗最大的小行星进行探测,以研究45亿年前太阳系早期的情形和演化过程。美国的太阳系探索计划,对它航天超级大国的促进,丝毫不比登陆月球来得少。

此外,欧洲也加快了深空步伐。与此前美俄深空探测相比,欧洲的探测起点很高,定位精准,对月球、火星、金星、彗星、太阳都有探测,尤其是它和美国合作的“哈勃”望远镜,极大的促进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日本也和欧洲一样,不发展载人航天,很重视的也是深空探测。2003年,日本发射了“隼鸟”号小行星探测器,“隼鸟”号取得的成就包括利用耗能低的离子引擎,电离氙气喷射提供动力,实现了长距离运行;近距离的拍摄了小行星的照片,研究了小行星结构,以及从小行星上抓取了岩土样本等。此后于2006年,和美国合作,发射“日之出”太阳探测器。

中国的深空探测:勇于面对挑战

作为日本的紧邻,此前中国因为航天事业重心和他国不一样等原因,深空探测一直没怎么开展起来。直到今天的嫦娥工程才算迈出了深空探测第一步。

从“嫦娥”2号的技术水平来看,中国的探月水平上升很快,但是更长远的深空探测计划不明朗。只有一颗小卫星“萤火”1号打算跟随俄罗斯的火星探测器“福布斯”飞赴火星。

“萤火一号”是中国自行研发制造的首个火星探测器,身长、身宽均为75厘米,身高60厘米,太阳能帆板张开时为7.85米,体重110千克。而美国“勇气号”、“机遇号”为180千克,今年美国计划发射的新型火箭车体重达600千克,与它们相比,“萤火一号”是火星探测器家族中名副其实的“小个子”和“轻骑兵”。

承担发射任务的“天顶”号运载火箭,将中俄联合探测器送至圆形地球停泊轨道;在停泊轨道上飞行2圈后将转移到过渡椭圆轨道上,飞行1圈后被送入地火转移轨道;探测器在转移轨道上经过10―11个月的巡航段飞行后到达环绕火星轨道。

约3.8亿公里的行程中,“萤火一号”主要将带“四大件”探火星――等离子体探测包、光学成像仪、磁通门磁强计、掩星探测接收机,还有两台摄像机。

中国深空探测计划必须要长远考虑了,未来航天趋势是什么,究竟什么样的航天活动才能获得真正的关注与支持,获得真正的魅力,获得经济动力,值得中国思考。

编后语:“中国梦”呈现给世界

嫦娥奔月计划第4篇

一、语文部分

学科导读:2007年10月24日,中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升空,标志着中国实施绕月探测工程迈出重要一步。探月卫星命名为“嫦娥一号”,与月亮和嫦娥有关的文章分析、古诗词默写、作者的姓名及所处的朝代等有望成为2008年高考命题热点。

试题链接: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嫦娥”奔向月宫

新闻资料:嫦娥工程

我国的的月球探测工程作为一项国家战略性科技工程,整个工程规划贯彻“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选择有限目标,突出重点,集中力量,力求在关键领域取得突破,循序渐进,持续发展,为深空探测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

嫦娥工程将实施三步战略。第一步是发射我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突破至地外天体的飞行技术,实现首次绕月飞行。第二步是发射月球软着陆器,并携带月球巡视勘察器(俗称月球车),在着陆器落区附近进行就位探测,这一阶段将主要突破在地外天体上实施软着陆技术和自动巡视勘测技术。在人类进行的月球与深空探测活动中,环绕探测、软着陆探测和巡视勘察是最主要的探测手段,软着陆更是踏上另一个星球进行实地科学探测的第一步,从获取探测数据的直接性和丰富性的角度看,软着陆和巡视勘察是其它探测形式所不能替代的,在月球与深空探测技术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第三步是发射月球采样返回器,软着陆在月球表面特定区域,并进行分析采样,然后将月球样品带回地球,在地面上对样品进行详细研究。这一步将主要突破返回器自地外天体自动返回地球的技术,完成月球表面采样,以实施对月壤、月壳和月球形成和演化的深度认识,为月球探测后续工程提供数据支持。

新闻链接一:_________

嫦娥的传说来自古代中原地带。几千年前,中国人就已经给月亮编织了一个美丽的故事:上面有月宫,琼楼玉宇;有仙子,美丽的广寒宫主嫦娥;有伐桂的吴刚,有捣药的玉兔,那里是一个天上人间。这反映出中国古代人民对月亮美丽的幻想。

“嫦娥不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南开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李建国教授说。古代的月神叫做“长仪(音娥)”,后来这两个字转化为“嫦娥”。嫦娥最早的名字是“娥”,而这个字在古代和“娥”同音,到了汉代为了避讳汉文帝刘恒,遂改为“嫦娥”。

公元14世纪中国明代,有一位名叫“万户”的军中工匠,在一把椅子上绑了47支火箭,椅子两侧安装了两个自制大风筝。然后坐在上面,并命军中其他工匠点燃火箭,随着火箭的轰鸣,这位世界上首个利用火箭飞行的人就消失在火焰中。他以生命的代价向着神秘太空发起了第一次冲锋。20世纪70年代,国际天文联合会将月球背面一座环形山命名为“Wan Hoo”,以纪念这位勇敢的探索者。

新闻链接二:诗人与月亮

传统的中秋佳节到了,赏月将成为人们欢度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于是,万种风情、千姿百态的咏月诗便因此而生,历久不衰。无数文人墨客把明月当作传情达意的物象,追月抒怀,千种思绪,万般情感,自然涌上心头,留下不少千古流传的动人诗篇。

宋代苏轼的咏月诗对后人影响较大。同样一轮明月,在不同情况下与心境中,他都有不同的展示。如春夜里“淡月朦胧”,秋末时“清夜无尘,月色如银”,离乡时“明年明月何处看”,酒兴时“对酒卷帘邀明月”,失意时“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傍晚时分“思檐初挂弯弯月”等。

古人笔端的美好意境,为后人留下了心灵漫游的广阔天地。今天,我们读点咏月诗,不仅是一种美的享受,也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亲近和回敬。

(文章有删节)

(1)新闻的价值在于提供有效信息,试概括“新闻资料”中都包含了哪些有效信息?

(2)请结合“新闻资料”给“新闻链接一”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3)苏轼的咏月诗具有怎样的特点?请概括说明。

(4)结合上述三则材料,谈谈你对“嫦娥工程”的认识与评价。不少于100字。

(5)下列咏月诗词的作者分别是哪位?

①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_______;②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_______。

参考答案:1、(1)嫦娥工程将实施绕月飞行、着陆探测、采样返回的三步战略。

(2)专家解读“奔月”神话,“嫦娥”寄托探月梦想。

(3)苏轼咏月、惜月、爱月,见月动情,他笔下的月气象万千,情态各异,韵味无穷;既有浓厚的感彩,又有浪漫的奇思异想。

(4)示例: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对月亮一直情有独钟,渴望了解月球、探寻月球奥秘的愿望源远流长。月球探测工程的成功实施,不仅将把“嫦娥奔月”的神话变为现实,实现我国深空探测“零”的突破,有助于加深对月球的了解,而且还将进一步提升我国在深空探测先进国家中的地位。

(5)①苏轼 ②李白

二、政治部分

学科导读:2007年10月24日,中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探月工程正式启动。这对于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作用。对这些问题要引起足够重视。

试题链接:

2、(1)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的发射成功,使得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奔月梦想变为现实。这反映了技术的目的性,也就是说技术的产生源于_________。

(2)有关“嫦娥一号”探月卫星的发射成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嫦娥一号”的发射成功第一次实现了中华民族数千年以来的飞月梦想。

②“嫦娥一号”突破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正是中国人敢于挑战世界难题的勇气的体现,也是中国人自主创新精神的升华。

③“嫦娥一号”的发射成功,表明人类价值取向决定了实践活动。

④“嫦娥一号”的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在载人航天技术方面有有了新的突破和进展。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②D.②③

3、材料一:2007年10月24日18时5分,“嫦娥一号”绕月卫星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探月工程正式启动。这对于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鼓舞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以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材料二:航天技术的发展提升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是中国社会不断进步发展的缩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多次公开阐明:中国过去不称霸,现在不称霸,将来强大了也不称霸。2007年10月15日,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1)运用文化和综合国力知识说明,我国“嫦娥一号”绕月卫星发射成功的重大意义。

(2)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积极推动建设和谐世界,请分析说明其政治学依据。

参考答案:2、(1)人们的需求和愿望 (2)C

3、(1)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我国“嫦娥一号”绕月卫星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的探月工程正式启动,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进入向深空发展的新阶段,有利于推动我国科技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文化竞争力;有利于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

(2)①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积极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是我国的国家利益和国家性质决定的,可以为我国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②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是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体现。③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顺应了当今时代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

三、地理部分

学科导读:2007年10月24日,中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标志着中国实施绕月探测工程迈出重要一步。有关自转、公转问题,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地理位置,月球表面的环境、地貌、地形、地质构造等问题将成为2008年高考命题的热点。

试题链接:

4、2007年10月24日18时5分,中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嫦娥一号”是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它的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实施绕月探测工程迈出重要一步。试回答下列问题:

(1)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位于我国的 省。

(2)“嫦娥一号”首次利用三维图片技术,为月球拍摄“全景图”,但是在地球上,我们却永远看不到月球的另外一面,这是因为()

A.月球绕地球公转的轨道面与黄道面存在较大的夹角

B.月球只有自转,没有公转

C.月球的自转周期与地球的自转周期相同

D.月球的自转周期与月球的公转周期相同

(3)某剧院场景设计师为演出设计“傍晚一弯明月挂树梢”的布景,应选择下图中哪种形状的月亮?

参考答案:4、(1)四川 (2)D (3)C

四、物理部分

学科导读:以“嫦娥一号”2007年11月7日准确进入127分钟月球轨道为标志,中国航天史上最远的“长征”以近乎完美的方式宣告“成功”。中国国家航天局2007年11月7日正式宣布:自成为月球卫星以来,通过第二、第三次制动,“嫦娥一号”卫星从近月点高度212公里、远月点高度8617公里的椭圆轨道,成功调整到周期127分钟、约200公里高度的圆形轨道。卫星的运行问题将成为2008年高考的重要考点。

试题链接:

5、2007年10月24日18时5分,“嫦娥一号”绕月卫星发射成功,中国人开始走上探月之旅。“嫦娥一号”探月卫星的路线简化后如图所示。卫星由地面发射后经过发射轨道进入停泊轨道,然后在停泊轨道经过调速后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再次调速后进入工作轨道,卫星开始对月球进行探测。若地球与月球的质量之比为■=a,卫星的停泊轨道与工作轨道的半径之比为 =b,卫星在停泊轨道和工作轨道上均可视为匀速圆周运动,求卫星在停泊轨道和工作轨道运行的线速度大小之比 。

参考答案:5、

五、化学部分

学科导读:“嫦娥一号”11月下旬由巡航姿态转入对月定向工作姿态。卫星上CCD立体相机一个月内可以对全月球表面覆盖一遍,到2008年1月中旬,卫星上所有对月探测仪器都将覆盖全月球一次。月球不仅是人类资源补给的“生长点”,而且是人类探测更遥远太空的“中途岛”和“转运站”,中国首次探月就采用了绕月探测方式,直接跨越了从月球近旁飞过和撞击月球的前两个阶段。“嫦娥一号”卫星承担的探测任务,如探测月壤厚度、绘制月球三维图像等,在世界上都是第一次。月壤的分析、火箭的运行及能量等问题与化学关系密切。

试题链接:

6、2007年10月24日我国“嫦娥一号”探月工程正式启动了,其任务之一是开展月面的微波辐射探测,估算月壤中3He的分布和资源量。以下关于3He的说法正确的是()

A.是4He的同素异形体 B.比4He少一个中子

C.是4He的同位素 D.比4He少一个质子

7、2007年10月24日,中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升空,标志着中国实施绕月探测工程迈出重要一步。火箭升空时由于与大气层的剧烈摩擦产生高温,为防止火箭温度过高,在火箭表面涂上一种特殊的涂料,该涂料的性质可能是()

A.在高温下不熔化B.在高温下可分解气化

C.在常温下就分解气化D.该涂料不分解

8、发射卫星的运载火箭使用N2H4做燃料,已知0.25molN2H4(g)完全燃烧生成氮气和气态水时,放出133.5kJ热量。则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嫦娥奔月计划第5篇

活动名称:快乐的中秋节

活动时间:20xx年9月23日9月30日

活动设计意图:中秋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它代表着团圆与吉祥。对大班的孩子来说,中秋节给他们最大的印象就是吃月饼,看月亮,而更深层的一些文化习俗.内涵了解比较少,并不了解中秋节的意义和传统风俗习惯。而今年又是我园开展国际节与传统节日文化园本课程开发,所以,我们以快乐为中心点,让幼儿和家长一起亲自调查中秋节前后一周的月亮变化,收集节日的习俗,帮助幼儿初步了解中秋节的相关文化,感受花好月圆和合家团圆的美好氛围。 活动主要内容:

1.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中秋节是团圆的日子。。

2. 中秋节有许多美妙的传说.故事.儿歌.诗词。

3. 中秋节有赏月.吃月饼等习俗。

4. 月饼有不同的种类和味道,积极参与月饼的创意制作。 活动目标

1. 通过调查、收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丰富关于中秋节的相关经验;

2.积极参与中秋节的活动,大胆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表现自己在活动中的感受和体验;

3.在活动中进一步感受节日的欢乐气氛,与同伴分享合作与交往的快乐。

表一:月亮的变化(两天记录一次,十五和十六都要观察)注:最圆最亮的那天请打

表二:你知道的中秋节习俗(可画图也可文字记录)

班级: 姓名:

日常教育活动:

1. 社会活动:中秋节

目标

1.知道阴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了解中秋节的来历和有关习俗。

2.了解中秋节人们的活动,让幼儿通过品尝月饼.观赏月亮.学习和欣赏歌曲.制作水果拼盘等活动来体验节日的快乐,感受中国人的文化习俗。

3.在活动中体验分享.团结祥和的欢乐。

准备

月饼;有关中秋的图片:月亮.宫灯.嫦娥等;调查表快乐的中秋。

过程

1.展示中秋的图片,请幼儿欣赏,再说一说。

2.告诉幼儿八月十五是中秋节,讲述有关中秋节的传说。让幼儿知道中秋节是丰收节,团圆节。

3.团团圆圆过中秋。摆上月饼和水果,师生一起品尝。

4.请幼儿讲讲自己在家调查的有关月亮变化的情况以及有关中秋节习俗的故事。

5.谈话:我家怎样过中秋。

把父母讲的故事或诗歌告诉大家。还可开展想象性谈话:神密的月亮等。

6.欣赏.品尝各种月饼。

请幼儿拿出自己带来的月饼,与同伴比一比外形,掰开观察月饼的馅,让幼儿了解月饼的多样性。

2.谈话活动:月亮的变化

我怎么过中秋节

中秋节的习俗

3.诗歌、歌曲欣赏:月亮对我笑、静夜思、八月桂花遍地开、爷爷为我打月饼

有关习俗、传说故事:

1. 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天上有十个太阳,烤得大地冒烟.海水枯干,老百姓很难生活下去。有一个叫后羿的英雄,他爬上昆仑山顶,拉开神弓,一口气射下了九个多余的太阳,立下了大功,受到了老百姓的尊敬和爱戴。许多人都赶来向后羿拜师学艺,有一个名叫蓬蒙的奸诈小人也混了进来。

后羿有一个美丽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一天,后羿到昆仑山求道访友,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后羿的徒弟蓬蒙看到了。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悲痛欲绝的后羿,仰望夜空呼唤着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

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便在民间传开了。

2.中秋节的来历

北宋太宗年间(976997年),才正式确定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丰收节.八月节或团圆节。据说八月十五这天,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圆.最亮,月色最美好。因此,中秋夜,家家户户在庭院.楼台摆起月饼.瓜果等,全家人围坐在一起,祭月.赏月.吃月饼.饮美酒,喜庆团圆,共享天伦之乐。圆如满月的月饼象征着团圆,是中秋节的必备食品。中秋节这一天,人们总要品尝月饼,家中有亲人在外没有回家的,分月饼时也要为他留一份。中秋节,民间还有给小孩送兔儿爷的习俗。中秋节的传说故事很多,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有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故事。

3.吴刚伐桂

抬头仰望明月,可见当中有些黑影,这便是传说的吴刚在伐桂。吴刚砍桂的神话据说是在唐代演绎而成,在民间流传中也有不同版本。

嫦娥奔月计划第6篇

“嫦娥一号”卫星是我国深空探测的第一个飞行器,在这个完全自主创新的国家重大项目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得到多项创新,促进与保证了“嫦娥一号”卫星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的研制和顺利升空。

“嫦娥一号”卫星是我国深空探测的第一个飞行器,是中国航天的第三个里程碑,这个完全自主创新的国家重大项目仅用三年多的时间就高质量地完成了,且一次成功,这得益于多方面的贡献,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其中重要因素。

同所有的卫星一样,“嫦娥一号”是大量关键科学技术的集成,在它的设计、研发、制作、发射、工作过程中,IT是它最基本的一个DNA,无处不在。比如,在立项之初就充分利用仿真手段确立了合理的方案、优化的参数,特别是最优的轨道设计为顺利完成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建立了复杂而逼真的数字环境模型,为设计正确性验证和各项试验(力学、热、电磁等)奠定了基础。

“嫦娥一号”工程在产品设计中大量采用了改造引进及自研的各种机械、电子、高频、无线等软件,保证了设计一次到位和质量;充分利用历史数据,通过数据重用和分析仿真减少了部分试验,节省时间、经费;在产品制造中发挥了CAD/CAPP/CAM集成作用,保证了制造质量,减少了废品,提高了设计更改的快速反应能力。

在软件开发上,项目组按软件工程要求,完成了几十万条控制、数管等星上软件开发;用航天PDM软件―AVIDM进行工程电子文档如报告、图纸、图表的流转、签署、分发和版本控制的管理,形成了统一规范、保密性好、技术状态统一受控的管理模式。

在项目组织上,“嫦娥一号”项目组利用网络技术,建立了统一的桌面办公和近、远距视频交流环境,加速了研制部门、发射场、飞控中心间的信息流通;建立了以数字和半实物仿真为主的地面飞控决策支持系统,制定对应策略,保证了“嫦娥”环月、奔月的可靠性;建立了动画视频显示系统,在实际飞行数据驱动下,形象逼真地展示卫星飞行全过程,方便全国人民观察、了解卫星飞行过程;全面推进项目管理的信息化,依托AVIDM系统实现了卫星研制全过程的项目计划管理。

嫦娥奔月计划第7篇

北京时间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素有“金牌火箭”美誉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托举着我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在四川省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成功进入巡航姿态。11月5日11时37分,“嫦娥一号”成功进入环月轨道;11月7日,“嫦娥一号”完美进入工作轨道;11月26日,“嫦娥一号”传回的第一张月球照片公布……一时间,掌声四起,13亿中国人为之欢呼雀跃。“嫦娥一号”的成功发射给人以激励,也引人思考,让我们带着这份特殊的情感来品读以下几篇文章。

【一号美文厅】

月亮,我们来了

蔡方华

2007年10月24日,我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这是继载人航天飞行之后,中国在航天事业方面取得的又一骄人成绩。它标志着中国月球探测工程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也意味着中国人在走向太空的征程中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同时也宣示着,在人类进入太空时代的伟大进军中,中国人民迎头赶上,站在了世界的前列。

月球是离人类最近的一颗星体,是蓝色地球与浩渺太空之间的美丽跳板,也是人类童话与梦想的发源地。地球上的每一个民族都对月亮有着神奇瑰丽的想象,人们对月亮的憧憬与向往也从未止歇。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人类就发起了向着月亮的冲刺,先后掀起了几次探测月球的浪潮。而就在第三次探月高潮迫近之际,中国的航天工作者不畏困难、趁势而上,用短短几年时间攻克了诸多科技难题,成功地将中国人自主研制的探月卫星送入了太空,从而拉开了中国探月工程的大幕,这样的效率与速度,无疑是值得亿万中华儿女为之自豪和欣慰的。

嫦娥一号的成功发射以及探月工程的全面开启,对于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和科技立国意义重大。据介绍,嫦娥一号此次担负着四个方面的任务,获取月球立体图像、分析月球表面的物质分布、探测月壤特性,以及探测地月空间环境和太阳风情况。而要想完成这些任务,就意味着中国的科技工作者必须在多个领域独立自主地实行科技攻关。就如同火箭推动卫星进入太空轨道一样,探月工程本身也将推动中国科技事业的整体进步,每一项航天科技成果的取得,每一次空间技术的重大突破,都必然会给我们的经济与社会生活带来深刻变革。这样的锐意进取,这样的高歌猛进,恰好应和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战略目标。

嫦娥一号的成功发射,对于凝聚人心、振奋精神和加快民族振兴的步伐意义重大。众所周知,美国和前苏联早在上个世纪中期就成功登上了月球,进入新世纪以来,欧盟、日本、印度等国家和地区也相继开始了征服月球的步伐。国家之间的竞争,已经从地球转向太空,月球成为不同经济和政治实体展现综合实力的舞台,月球独特的环境和丰富的资源也吸引着世界各国的注意力。我国在航天事业方面虽然起步较晚,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实力的不断强大,我们在空间技术研究方面也呈现出令世人瞩目的中国速度。两年前,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将两名中国宇航员送入太空,举国为之欢腾。如今,嫦娥一号的飘然出航,再次把世界的目光拉向东方,再次激荡起国人的骄傲、喜悦与昂扬之情,而这样的豪情,正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必不可缺的精神力量。

嫦娥一号的成功发射,对于抒写崭新的人文情怀、开启华夏文明的新纪元意义重大。人类从来不曾停止过对未知领域的探求,就像早期人类对大地的开拓以及工业文明时期对海洋的征服一样,人类对天空的向往与探求也是命中注定的,那是人类用智慧、勤劳、勇气和信心早就标明的方向。如果说,四大发明标志着古老的中华民族在世界文明的进程中拥有无法磨灭的贡献,那么,当代中国人向太空进军的坚定脚步,也必定会把华夏儿女努力创造、勇于探索、不断超越的身影写进历史。当嫦娥一号向月亮投下一束微波的时候,中国人也向古老、神秘而浩瀚的星空发出了庄严的信号,一个新的太空时代正在到来,我们的梦想已经起航。

嫦娥一号在茫茫宇宙中独自前行,探月工程在披荆斩棘中奋勇阔步。这是一条充满了未知与挑战的漫长道路,我们随时都可能面临困难,甚至有可能遭遇挫折与失败。但唯其如此不可预知和难以把握,太空之旅方显出无穷的魅力,也更加激发起我们的勇气和渴望。

从昨天开始,天空再也不是过去的模样。当我们仰望星空的时候,心中会升起异样的感受。许多人会在心中默默地说:月亮,我们来了。

(选自《北京青年报》)

探究练习

1.“嫦娥一号”的成功发射有哪些重大意义?

2.“嫦娥一号”此行肩负着什么任务?

3.为什么说“嫦娥一号”的成功发射,能凝聚人心,振奋精神,加快民族振兴的步伐?

4.你认为文题“月亮,我们来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嫦娥一号”的成功发射,是无数科学工作者用汗水换来的,此时此刻,你想对他们说什么?

【二号美文厅】

中国人为什么要探月

王石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今天,重新品读这优美的诗句,不免感慨良多。昨天晚上,备受瞩目的“嫦娥一号”绕月卫星顺利发射升空,“卫星城”西昌再一次承担起了发射重任。

这一天我们等得太久了,从悠远的瑰丽传说到词人辛弃疾“纵横触破,玉殿琼楼”的畅想,从明朝官员万户的火箭雏形到神五、神六的翱翔蓝天,从发端于1994年的“863计划”到如今的嫦娥一号,我们有理由壮怀激烈:“让月球记住中国人!”

人类为什么要探月?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焦维新说,把太阳系比作一个海洋,那么月球就是离我们的大陆最近的一个海岛,是我们探索海洋奥妙的一个中转站。探月是人类不灭的理想,是我们征服世界的华丽逗点。正如俄罗斯航天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称:“人类不断地争取着生存世界和空间,起初小心翼翼地穿出大气层,然后就是征服整个太阳系。”

我们为什么要探月?这契合着汹涌的世界大势。当今世界,新一轮探月热方兴未艾。“全球探索战略”“月球基地计划”,这是美国雄心勃勃的计划;建立月球永久考察计划,这是俄罗斯新世纪重铸辉煌的阶段性目标。此外,无论印度的“月球初航1号”还是日本日前升空的“月亮女神”,探月,已成为地球人太空探索的最强音。我们不会落后,也不容落后。

我们为什么要探月?这是我们正当的利益诉求。1984年联合国通过的《月球协定》规定,月球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正如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院士直言,“如果我国的月球探测活动取得一些成果,就能更有效地维护我国在月球的合法权益,否则就没有发言权。”

我们为什么要探月?这是我们利用月球资源的必要前提。要想让通信、气象和资源等应用卫星居高“看”远,就必须利用月球的高位置资源;如果要生产新型合成材料或生物药品,要获得混合更为均匀的产品,也离不了月球的微重力和高真空环境资源;如果要延缓和避免当前的资源危机,月球的矿产和能源资源更是可资利用的途径……

我们为什么要探月?探月成功以及以后一系列计划的实现,必将带来的是民生的盛筵。比如在卫星技术的牵引下,我们不仅能获悉准确的天气预报,还可以为国家每年减少数百亿的自然灾害损失,为农民提供农作物产量估计与病虫害预报等等。而空间技术一旦飞入寻常百姓家,更是前景诱人。数字显示,我国1000多种的新材料中,80%是在空间技术的牵引下研制完成的;有近2000项空间技术成果已移植到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正如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胡文瑞表示:“人类近半个世纪的空间活动,获得了大量的科学成果,有的已经用于改善人类生活,有的将在不远的将来体现到百姓生活中。”为此,我们没理由不狂欢,也没理由不翘首以待。

我们为什么要探月?这是国人强烈热情的一次迸发,这是国人浓郁期待的一次释放,这也是国人绵长祝福的温情投照,这更是国人民族情感的强力凝结,这还是国人自尊自信的精彩焕发。

1969年7月20日,人类登月第一人阿姆斯特朗踏上月球后,意味深长地说:“”同样,“嫦娥一号”的华丽升空,既是我们探月进程的温馨一步,也是人类历史的浓厚一笔。当嫦娥翩跹,当欢歌响起,让我们一起仰望星空,重温历史,展望前景。

(选自《大公报》)

探究练习

1.文章引用诗句开头,有何作用?

2.中国人为什么也要探月?

3.读文章最后一段,想想看,阿姆斯特朗踏上月球后说的那句举世闻名的话是什么?

4.科技工作者们把中国的绕月卫星取名为“嫦娥”,有何深意?

5.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描写嫦娥的佳句非常多,你能写出几句吗?

【三号美文厅】

日本为何对嫦娥月图充满忧思

杨光志

2007年11月26日,嫦娥一号图公布日,国人一片振奋。在这样一个令人欢乐的时刻,笔者注意到《中国日报》专门将日本“月亮女神”早先传回的月图与“嫦娥一号”传回的月图作了对比报道,称“嫦娥”所拍照片较“月亮女神”视野更开阔;对此,日本《朝日新闻》《产经新闻》等媒体则纷纷感叹中国科研速度,并对本国科研机构颇有微词。而在上月底嫦娥升空时,日本最大报纸《读卖新闻》更以《“嫦娥”升天日本宇宙战略落后》为题发表社论,不无沮丧地声称:“如果再不拿出固定的战略,日本将被国际宇宙开发大潮淘汰出局。”

日本媒体对我国一项重大科研成果的报道,为何竟用了如此低调乃至抱怨的口气?如果是我们如此报道“嫦娥”,恐怕是民众绝对不可接受的。在我们的传统中,总强调气可鼓不可泄,这一次,日本媒体的低调一出来,网民跟帖在惯有愤青调子的基础上,又有了逼得小日本认输到底的得意。笔者认为,日本媒体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的目的在于激励本国人斗志,就跟他们的《日本沉没》《东京消失》等灾难影视片所期待的效果一样,以最可怕的灾难设计来激发大和民族最强烈的生存欲求与强大愿望。这种策略,自日本明治维新以来一直都是相当成功――促使他们在危机与忧患意识中奋进,最大程度地吸纳东西方文明的精华迅速崛起。

网络上,愤青们的情绪表达所流露的,是一种浮躁的心态,不宜鼓励。在当前的国情下,我们是需要“卫星打多高,民族的头就能昂多高”的精神提升;但我们更需要认识到,中国奔向琼楼玉宇的美好理想之路还遥之又遥。在强国路上,我们需要不断地自我提醒、自我鞭策。日本人那种惯以麻痹他人而暗自发愤的勃勃野心,在历史上曾经让我们吃尽苦头,它提醒我们,____________。

(选自《时代信报》)

探究练习

1.读文中的画线句子,说说“沮丧”一词反映出日本人什么样的心态?

2.日本《朝日新闻》《产经新闻》等媒体纷纷感叹中国科研速度,并对本国科研机构颇有微词,他们的真实目的是什么?

3.你认为我们应该从日本人的这种反常举动之中学习什么?

4.面对日本人的暗中较劲,我们应该怎么办?

5.联系上文,把文章的最后一段补充完整。

本期参考答案

《嫦娥舒广袖 将迎故乡客》

一号美文厅:

1.“嫦娥一号”的成功发射以及探月工程的全面开启,对于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和科技立国意义重大;能凝聚人心,振作精神,加快民族振兴的步伐;能抒写崭新的人文情怀,开启华夏文明的新纪元。

2.“嫦娥一号”此次担负着四个方面的任务,获取月球立体图像、分析月球表面的物质分布、探测月壤特性,以及探测地月空间环境和太阳风情况。

3.美国和前苏联早在上个世纪中期就成功登上了月球,进入新世纪以来,欧盟、日本、印度等国家和地区也相继开始了征服月球的步伐。中国不甘落后,中国也不能落后,两年前,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将两名中国宇航员送入太空,举国为之欢腾。如今,嫦娥一号的飘然出航,再次把世界的目光拉向东方,再次激荡起国人的骄傲、喜悦与昂扬之情,而这样的豪情,正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必不可缺的精神力量。

4.激动、喜悦、自豪

5.略

二号美文厅:

1.增加文章的浪漫色彩,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2.月球是宇宙中离地球最近的一个“海岛”,是我们探索宇宙奥妙的一个中转站;当今世界,新一轮探月热方兴未艾,中国不容落后;探月是我们有效地维护我国在月球的合法权益的最有力的手段;是我们利用月球资源的必要前提;能带来民生盛筵;能激发国人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凝聚力。

3.这是我个人迈出的一小步,但却是人类历史的一大步!

4.千百年来,嫦娥奔月的故事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虽有不同的版本,但都寄托着华夏儿女的飞天梦想,嫦娥也成为历代人们吟咏的对象。以“嫦娥”命名中国的绕月卫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寄托了中华儿女的美好期望。

5.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三号美文厅:

1.对中国探月卫星发射成功的深深担忧,害怕中国人走在他们前面。

2.以这种低调和抱怨来激发大和民族最强烈的生存欲求与强大愿望。

3.学习他们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竞争意识。

嫦娥奔月计划第8篇

2013年12月2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嫦娥三号”探月器发射升空。“嫦娥三号”的结构包括两个系统,一个是着陆器,另一个是巡视器即“玉兔号”月球车。2013年12月14日,“嫦娥三号”已成功软着陆月球虹湾地区,并于15日释放了“玉兔号”月球车,然后月球车在月面进行巡视考察,着陆器就地开展探测工作。

我们人人都见过的大月亮,到底有什么值得科学家折腾的?接下来,我们的“玉兔”要进行怎样的月球大冒险?不妨让我们追随“玉兔”的脚步,跟它一起到月球上瞧瞧吧。

“玉兔”奔月一路上挺辛苦

“玉兔”的这一路也是蛮辛苦的。

当“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升空飞行19分钟后,器箭分离,“嫦娥三号”带着“玉兔”,以约10.9千米/秒的速度,顺利进入近地点高度210千米、远地点高度约36.8万千米的地-月转移轨道。接下来,经过2次中途轨道修正和4天的飞奔后,“嫦娥三号”于2013年12月6日飞行至月球附近,接下来它将要面对的,是一次关键性的轨道控制――近月制动。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当时“嫦娥三号”的速度高于月球逃逸速度2.376千米/秒,如果不能有效减速制动,它将飞离月球,但是如果减速过大,它又可能会撞向月球。与“嫦娥一号”、“嫦娥二号”的分步实施近月制动不同,此次近月制动使用新研制的7 500牛变推力发动机,采用一次制动达到目标轨道的控制策略,任务风险和难度更大,对探月器的控制系统和推进系统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当日17时53分,“嫦娥三号”实施近月制动且取得圆满成功,进入距月面平均高度100千米的环月圆形轨道运行。

数日后,2013年12月10日21时20分,“嫦娥三号”成功实施变轨控制,从100千米高的环月圆形轨道,降至近月点约15千米、远月点约100千米的椭圆轨道。这是“嫦娥三号”预定的月面着陆准备轨道。这次轨道机动是在月球背面开始实施的,其近月点是位于月球朝向地球一面的虹湾区域上空的。至此,“嫦娥三号”已顺利通过轨道修正、减速制动和绕月变轨3次大考,即将进行此次任务中最关键的落月环节。

经过4天在轨运行后,“嫦娥三号”从距离月面15千米的近月点,开始下降实施软着陆过程。这是一段崭新又充满危险的旅程,在这扣人心弦、相当刺激的十几分钟里,“玉兔”那稳重的小伙伴――着陆器是这段高风险征程的主角。落月开始前,着陆器和“玉兔”将收到地面给的指令,并牢记于心,一旦开始降落,它们将靠自己去完成登月。它们携带了一些叫作敏感器的设备,相当于眼睛和触角,实时测出下降的速度、跟月球的距离,以及月面的平坦程度,它们的“大脑”要快速运转,迅速判断并作出反应,决定是需要踩刹车,还是“给点油”。在最后几米,它们还要在敏感器帮助下,彻底关掉发动机,在月球上“自由落体”。

2013年12月14日21时11分,着陆器和“玉兔”最终安全降落到月球的虹湾区域,这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继苏美之后第三个实现月球软着陆的国家。着陆器的位置非常好,着陆后几乎是完全垂直的,倾角只有一两度。

多天环月飞行是为了提高落点精度

很多关注“嫦娥三号”登月的人都有个疑问,为什么“嫦娥三号”要围着月球飞行那么多天才着陆呢?

“嫦娥三号”之所以要进行8天的环月飞行,再择机实施动力下降和月面软着陆,主要是落月的时间及地点要求决定的。首先,由于在环月的过程中月球也在自转,为了使“嫦娥三号”准确降落在虹湾区域,探月器必须运行到和月球合适的相对位置才能开始下降。其次,落月时间必须要在月球白天的上午,这样才能在中午月球高温到来前完成“玉兔号”月球车与着陆器的分离。不仅如此,在环月过程中,探月器会周期性地运行到阳照区和阴影区,“嫦娥三号”必须在阳照区利用太阳能帆板即太阳翼进行充电,地面飞控中心的工作人员也需要检查探月器的安全状况,确保其工作状态稳定后,才能发出落月指令。

如果让探月器在接近月球时,不进行环月飞行就实现在月表软着陆,虽然这种方式的轨道较为简单,飞行时间短,但是对轨道的测控精度要求较高,减速过载较大,对发射窗口要求极其严格,落点精度不高,故而未被采用。

“玉兔”的第一个脚印为何留在虹湾地区

“玉兔”第一次踏足“月宫”,它的第一个脚印留在了月球上最美丽的地标之一――虹湾地区。这又是为什么呢?

在我们眼中,月球就是一个整体,但在科学家眼中,月球被分为不同的区域,每个区域都有各自的名字。月球正面的盆地平原,大多被命名为不同称谓的海洋或湾沼。在地球上的人们用肉眼所见月面上的阴暗部分,实际上是月面上的平原,但早期天文学家以为那些发暗的地区都有海水覆盖,因此把它们称为“海”,这些错误名称一直保留至今。

“嫦娥三号”着陆的虹湾地区在月球雨海的西北角,位于北纬43度、西经31度左右,南北宽约100千米,东西长约236千米,是一个半圆形的开阔湾地。虹湾两侧各有一个角,这是其最显著的地理特征。地形较为简单的虹湾,是一片没有突出的高山与沟壑的平原,地势平坦,起伏较小,障碍物少,探月器在此降落比较容易着陆。该地区处在月球正面中纬度位置,太阳光照充足,温度又不是很高,既能满足着陆器和月球车对太阳能电池发电的要求,又不会把它们烤坏了,同时还容易建立和实现测控通信链路,保证地-月之间的及时联系,以便地面飞控中心随时掌控着陆器和月球车的所处状态和工作情况。显而易见,从工程技术层面讲,这就是确定“嫦娥三号”软着陆于虹湾地区的缘由。

从科研价值角度考虑,以前苏联的月球车和美国的月球车都未去过虹湾地区,我国“玉兔号”月球车巡视虹湾,研究的对象区域不同,获得的科学数据可以同此前的资料互相补充,以取得更多的成果。

再说啦,“嫦娥二号”卫星曾于2010年10月下旬用CCD立体相机对虹湾地区完成测绘成像任务,已经为“嫦娥三号”软着陆虹湾地区提供了参照和依据,为什么不好好利用呢?

“嫦娥三号”成功着陆月球后,随即按计划开展着陆器与巡视器分离的各项准备工作。2013年12月14日23时45分,地面科技人员对着陆器和巡视器分离的实施条件,包括着陆点的环境参数、设备状况、太阳入射角度等,进行了最终的检查确认,随后向“嫦娥三号”发送指令,两器分离开始。

当时,北京航天飞控中心大厅的屏幕上显示,着陆器静静地立在月面之上,太阳翼呈展开状态,非常漂亮,“玉兔号”月球车位于着陆器顶部,同时展开太阳翼,伸出桅杆。两者分离过程比预计的还要平稳。2013年12月15日3时10分,巡视器开始向转移机构缓慢地移动。到4时06分,转移机构正常解锁,并在着陆器与月面之间搭起了一架斜梯。随后,“玉兔号”沿着斜梯缓缓而下,并在4点35分踏上了月球虹湾区域,6轮着地,在月面上印出了一道深深的痕迹。着陆器监视相机完整地记录下了这一过程,并及时地将照片传回了地面。当天晚上,月球车和着陆器进行了互相拍照,表明两者状态良好。

小小“玉兔”腹中“秘器”多

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