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大学生使用手机论文

大学生使用手机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2-09-01 08:41:30

大学生使用手机论文

大学生使用手机论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四个结合

作者简介:周晓阳(1953-),男,湖南祁东人,南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唐文(1987-),女,湖南衡阳人,南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湖南 衡阳 421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培养研究”(课题批准号:XJK012BDY005)、衡阳市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构建雁城市民生态文明素质培育模式研究”(课题批准号:2010-HYSKJJ-ZHONGDIAN-01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9-0210-02

为了增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效性,必须优化教育方法,克服传统教育方法的片面性,把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结合起来,把传统教育手段与现代教育手段结合起来,把自律与他律结合起来。只有做到了这“四个结合”,才能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

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

1.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内涵和特点

所谓“显性教育”,是指通过正式开设专门的必修课或选修课而进行的课堂教育。[1]显性教育具有公开性、正规性、系统性等特点。通过生态文明意识的课堂显性教育,可以集中地向大学生系统传授生态文明理论,使他们全面深入地掌握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生态美学、生态科学等理论知识,提高他们的生态文明理论水平,丰富他们的生态文明理论知识,增强他们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自觉。

所谓“隐性教育”,是指课堂正规教育之外其他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其具有隐蔽性、非正规性、多样性等特点。[1]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隐性教育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利用校园文化活动、校园生态环境、大众媒体、第二课堂等各种形式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的非正规的、隐蔽的、分散的生态文明教育。生态文明隐性教育可以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具有持久的影响力。[2]

2.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紧密结合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各有其优势与不足。显性教育的目的明确,具有正规性、直接性、系统性的教育优势,但也有单一化、灌输性、呆板性等教育弊端,单纯开展显性教育,其教育效果往往不够理想。而隐性教育具有间接性、多样性、持久性等教育优势,但也有非正规性、复杂性、目的不够明确等弊端,单纯依赖隐性教育,也不可能完全达到生态文明教育的目的。因此,必须把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在对大学生开展系统的生态文明理论显性教育的同时,加强生态文明的隐性教育,从而克服这两种教育方式的弊端,更好地发挥二者的优势,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效性。

目前各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存在两种倾向:有些高校片面强调显性教育,忽视了隐形教育,不重视课堂之外的生态文明教育活动;有些高校则片面强调隐性教育而不重视显性教育,连一门专门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都没有开设。这两种倾向都是片面的,都不利于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开展。必须克服这种错误倾向,把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增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效性。

二、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

1.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内涵与特点

所谓“理论教育”,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概念和判断,借助一定的推理形式而进行的系统知识的传授活动。理论教育具有逻辑性、抽象性、系统性等特点。首先,理论教育是由概念、判断和一定的推理方式构成的,具有逻辑性。在生态文明理论教育过程中,必须注重逻辑性,发挥理论逻辑的力量,让大学生掌握生态文明理论的内在逻辑,增强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其次,理论教育不是具体的事实陈述,而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阐述,具有抽象性。在生态文明理论教育中,必须突出重点和难点,解决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问题,以提高他们的理论层次。最后,理论教育是一种系统的知识传授,具有系统性。必须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理论的系统教育,以提高他们的生态文明理论水平。

所谓“实践教育”,是指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在社会实践中受到深刻教育,以巩固他们的理论知识,提高他们的实践创造能力。实践教育具有直接现实性、社会历史性和自觉能动性等特点。首先,实践教育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通过生态文明实践教育可以使生态文明理论见之于现实,使之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其次,实践教育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通过生态文明实践教育可以使大学生总结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经验,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规律。最后,实践教育具有自觉能动性的特点。通过生态文明实践教育可以发挥大学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他们建设生态文明的实践创造能力。

2.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有机结合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也是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基本方法。在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中,必须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基本原则,才能增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效性。

目前在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存在两种错误倾向:一是片面强调理论教育的作用,而否定实践教育的作用。一些高校虽然开设了生态文明理论教育课程,但很少组织大学生开展生态文明实践教育活动,使理论脱离实际,犯了唯理论的错误。二是片面强调实践教育的作用,而否定理论教育的作用。一些高校虽然组织大学生开展了一些生态文明社会实践活动,但没有开设专门的生态文明课程,使生态文明教育缺乏系统的理论性,犯了经验论的错误。因此,必须把生态文明的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以理论指导实践,又以实践来检验、丰富和发展理论,克服唯理论与经验论两种错误倾向,全面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水平和实践创造能力。另外,还要克服“两张皮”的现象,注重二者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作用。

在生态文明理论教育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把理论教育同解决实践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在生态文明实践教育中,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注意用实践经验来检验、丰富和发展理论,要求大学生撰写具有一定理论深度的社会调查报告。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三、传统手段与现代手段相结合

1.传统手段与现代手段的内涵与特点

所谓“传统教学手段”,是指以书本为载体,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讲解和学生听讲与练习为主要活动方式的一种教学手段。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凭借一本教材、一本教学参考书、一支粉笔、一张嘴,即可以班级为单位组织课堂教学,开展有目标、有计划、有重点的理论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依赖于教师的传授和点拨。传统教学手段具有教学成本低、便于随机应变、利于双向互动等特点和优势。首先,传统教育具有教学成本低的特点。这种教学手段花费精力小,投入经费少,节省了教学成本,有助于提高教育的经济效益。其次,传统教育手段具有随机应变的特点。采用这种教学手段,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情况变化,临时采用措施,解决课堂教学中的突发性事件。最后,传统教育手段具有双向互动性特点。采用传统教学手段可以更好地发挥启发式、互动式教学的优势,加强师生情感交流,开展个性化教育,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所谓“现代教学手段”,是指采用各种电化教育器材和教材,把幻灯机、投影仪、录音机、录像机、电视机、电影机、VCD机、DVD机、计算机等现代教学器材应用于课堂教学的新型教学手段。现代教学手段包括多媒体、网络、QQ群及电子邮箱、手机等教学手段。现代教学手段具有高科技性、生动形象性、内容丰富性等特点和优势。首先,现代教学手段具有高科技性。它采用现代高新技术进行教学,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现代教育手段操作能力。其次,现代教育手段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它可以将抽象的内容通过生动形象的图片和影像展示出来,以增强教学的感染力。最后,现代教学手段具有内容丰富的特点。现代教学手段可以在短时间内将大量的教育内容传播给学生,包含信息量大,有助于丰富教学内容。

2.传统手段与现代手段的相互结合

传统教育手段与现代教育手段各有其优势和特点,但也有各自的不足,这就要求在生态文明教育中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克服各自的不足,以提高生态文明教育的效果。

采用现代多媒体与传统板书相结合的方法既能发挥多媒体、黑板板书各自的优势,又能克服它们各自的缺点。如:多媒体具有信息容量大的优势,但也具有学生记忆不深刻的缺点,而这一不足恰恰能通过黑板板书来弥补,因为黑板板书停留时间长,从而能起到突出重点、难点的作用。而黑板板书只能对所学知识作静态、平面地展示,这一不足又可通过多媒体来弥补,多媒体能集文字、声音、图像、图形于一体,具有声情并茂、视听交融、动静交错、感染力强的特点,因此它能够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兴趣。再如:现代教学手段虽然具有高效性的优势,但它不利于师生双向互动和情感交流,而传统教学手段可以弥补其不足,有助于师生情感交流,开展个性化教育。因此,在生态文明教育中,必须把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育手段有机结合起来,以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效果。[3]

四、他律与自律相结合

1.他律与自律的内涵与特点

所谓“自律”,是指通过自我约束、自我调整,把言行控制在社会道德、法律及制度规范允许的范围内。自律也叫“自我教育”,具有自主性、自觉性、自控性等特点。首先,自律具有自主性的特点。学生在自我教育过程中,能够发挥自主性。在他律过程中,学生只是一种被动的教育对象,而在自律过程中,学生却成了独立性的主体。通过生态文明的自律,可以增强大学生的自主性。其次,自律具有自觉性。学生在生态文明自律过程中,必须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生态文明的自我修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最后,自律具有自控性的特点。通过生态文明自律可以使大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觉选择与调整,以保证自己在道德与法律制度的规范内活动,防止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发生。

所谓“他律”,是指他人对自己进行的教育。他律包括学校教育、社会团体教育与家庭教育等,具有外在性、互动性、强制性等特点。首先,他律具有外在性特点。教育者从外部把教育内容灌输到受教育者头脑中去,使受教育者的思想发生变化。在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学校教师、社会团体、家长都要发挥好他律的作用,相互配合做好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工作,使大学生受到良好的生态文明教育。其次,他律具有互动性特点。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必须做到双向互动,才能提高教育效果。在生态文明的他律过程中,必须做到双向互动,才能使教育双方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尤其是在课堂教育中,更要注重师生的双向互动,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效性。最后,他律具有强制性特点。无论是学校教育、社会团体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要受社会法律制度的约束,具有强制性。学校教师、党团组织、家长都应按照法律制度和组织规定,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使他们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成为生态文明的合格建设者。

2.他律与自律的有机结合

在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必须做到自律与他律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自律与他律相结合体现了内因与外因辨证统一的哲学原理。

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4]自律是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因,他律是生

态文明教育的外因。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关键在于自律,自律在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当然,他律是必不可少的条件,没有学校教师、社会团体和家长的教育,大学生仅靠自律难以真正树立起生态文明观念。因此,应当把自律与他律有机结合起来,在自律的基础上加强他律,在他律的前提下加强自律,使生态文明观念内化为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并外化为生态文明行为,使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够成为生态文明的合格建设者,自觉地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杨世宏.对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几点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2).

[2]王艳.高校环境伦理教育的若干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4).

大学生使用手机论文第2篇

关键词 情景语境,英语专业,写作教学

不同的语言学家对语境有着不同的解释,简言之,语境就是语篇所处的环境。克莱姆士以韩礼德的语境理论为基础把语境划分为五种:语言语境、情景语境、交流语境、文化语境和互文语境。其中,情景语境是指语言交际的外部环境。韩礼德又把情景语境看作一个由三个变项组成的概念框架,包括话语范围、话语基调话语方式。话语范围指正在发生的事,即言语活动所牵涉的范围,包括政治、科技、日常生活等。话语方式指言语活动的媒介,包括口头方式、书面方式和口头、书面相交叉的方式,如口中念的书面语和印刷品中的口头语。话语基调指语言交际者的地位、身份,以及相互关系。话语范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交际用词和语言的语音和语法的特征,话语基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所用语言的正式程度和技术性而话语方式区分了口头形式和书面形式。

写,是一种交际行为,即通过文字表达思想,进行交际活动。书面表达就是书面体语篇,是一种信息交流的方式,是写的能力的具体体现,即利用书面形式进行语言交际。

书面表达对语境具有依赖性,与语境密不可分。由于语篇在社会交际中的作用不同,交际场合不同,语篇意义由语言形式体现的量要求不同,所以对语境的依赖就更加的明显。

英语的书面表达都会提供一些情景材料给学生,例如特定的话题、对象、事件等,也就是说已把情景语境展示给学生,需要学生在提笔之前综合利用三个变项确定所要写的语篇的风格、体裁、用词甚至语法特征等。

一、情景语境的内涵

语境,即言语环境,是语言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英国人类学家、功能学派创始人之一Malinowski(马林诺斯基)于1923年提出了语境(context)的概念,他认为,“话语和环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语言环境对于理解语言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他还根据言语交际中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这个概念。在他看来,情景语境就是话语产生当时紧邻在其前后的各种实际事件,并认为任何话语的意义都不能脱离其相应的情境语境。当代著名语言学家N.A.K.Halliday(韩礼德)发展了Malinowski对情景语境的描述,他认为在任何一个情景语境中都会有三个变量(variables)影响着语言的使用。这三个变量是话语范围(field of discourse)、话语基调(tenor of discourse)和话语方式(mode of discourse)。他指出情景语境对语篇语言的组织和表达方式都有直接的影响。本文采用韩礼德的情境语境理论的三个变项,从文体、词汇、句法以2012年专业八级写作真题为例探讨对英语专业写作教学的启示。

二、情景语境对英语专业写作教学的作用

1.话语范围有助于文体选定,使写作围绕中心展开

话语范围即语场是指言语活动发生的环境,包括话题、说话者。语场用于揭示我们对世界的经验和看法的意义表达。话语范围是第一语境要素,人的活动都必须在一定的语境内进行。2012年专业八级Writing部分给在美国语言学教授Naomi Baron所做的调查报告的语境下,谈论有关大学生对手机通话和手机短信的话题。测试者所提供的话题是每位考生都很熟悉的有关手机的话题。考生的写作目的就是要劝化读者同意自己有关手机通话和手机短信的观点。从话语范围来看,此文应围绕Baron教授的调查,通过分析大学生对手机通话和手机短信的考生的态度,得出自己的观点(即主题):赞同或者反对Baron教授有关手机通话和手机短信的观点,最终提出自己的见解。可见,考生通过语场选定了文体之后,能迅速找到切入口,使表达符合写作要求。同时,语场对写作的发展起着导向作用,影响了词汇和句法结构的选择和使用。作为教师,在写作教学过程中,应精心设计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文化、社会背景知识。此外,教师应要求学生在特定的话场范围内,围绕特定的中心展开,使写作服务主题,着力写作内容的挖掘和表达。

2.话语基调有助于词汇选择,使语言表达准确得体

话语基调即语旨,它体现了交际者之间的角色关系,体现了参与者的社会角色和在谈话中扮演的角色。话语基调作为情景语境的三个变量之一,在研究语境、语义和形式之间的关系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语旨关系到写的对象,体现了作者怎样向读者解释他的所见所闻。在词汇层面,话语基调可以在词汇形式的选择上得到体现,如呼语词的选择、情态词、直接引语、委婉语、俚语的使用等。2012年专业八级Writing 有关大学生对手机通话和手机短信的话题,考生的任务就是要劝化读者同意自己的观点。在写作的过程中,考生一方面应关注话语参与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即考生与读者之间的关系,这种相互关系直接表现为彼此之间对人称的选择。2012年专业八级Writing考生在表达自己关于手机通话和手机短信的观点时,立场要坚定,多使用第一人称I和We。另一方面,在写作过程中,考生应关注语言形式的选择,如情态和归一度的选择,陈述、祈使、疑问等句式的选择,以及对话形式如独白、对话的选择。2012年专业八级Writing是典型的议论文,根据话语基调,在语态和语气方面,全篇应采用主动语态、陈述语气来劝化读者赞同自己的观点;在词汇使用方面,考生应使用一些常用词,少使用大词或一些抽象的词汇。在句子长短方面,议论文作为一种正式问题,句子应长短结合,多采用长句。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话语基调,教学生在注意词的字面含义同时,应注意词的得体性,即所用语言是否适合于所用的场合,使语言表达准确得体。

3.话语方式有助于信息传递,使语言表达舒畅自然

话语方式即语式,是指交际中语体所使用的方式或渠道,是语言在情景中的组织方式及功能。语式最基本的概念是口语和书面的区别。2012年英语专业八级Writing就是考查学生使用英语书面的形式对手机通话和手机短信的话题进行评论。此外,语式还指写说者所选用的语言。2012年英语专业八级Writing注重考生对手机使用情况这一话题的客观评论。因此在使用词汇时应尽量少使用带有情感色彩的词汇,使用的词汇也往往是常用词汇。句子结构多使用主动语态,以及较短、较简单的句子,但意思表达应尽量准确。因此,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话语方式,一方面,让学生平时多进行书面表达练习,避免使用口语化的词汇。另一方面,在进行书面表达练习时,应根据话语方式,使用多样化的词汇避免词汇单一。例如在2012年英语专业八级Writing表达关于“手机”这一词汇时就可以使用cell phone, mobile phone, handset进行替换。同时应尽量使用精确性词汇使语言准确,避免语言概括化。

英语写作是听、说、读、写、译五种英语基本技能之一,是衡量英语水平的重要标志。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韩礼德的情境语境理论的话语范围、话语基调、话语方式三个变项,从文体、词汇、句法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行综合培养。

参考文献

[1] 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Routledge,1994.

大学生使用手机论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护理专业,大学生,手机使用,影响因素

1 方法

1.1 调查方法

该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河北省某高校护理学院的在校生进行问卷调查。该学院在校生主要为2013级至2015级大一至大三的学生,考虑到调查的可实施性和样本的代表性,该次调查从该学院的每个年级中均随机抽取一个班级进调查,共纳入研究对象251人。

1.2 统计方法

对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筛检,对无效问卷进行校正后逐一录入。使用SPSS19.0软件分别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χ2检验,规定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

护理专业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为3小时以下、3~5小时、5小时以上的人数及比例分别为70(27.9%)、83(33.1%)、98(39.0%)。

2.2 上课使用手机的目的

护理专业的大学生课使用手机的目的分别为聊天、看时间、刷朋友圈或微博等、看视频或直播以及其他,其人数及比例分别是64(25.5%)、58(23.1%)、55(21.9%)、18(7.2%)、56(22.3%)。

2.3 每天使用手机时间的影响因素

通过统计学检验发现,护理专业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时间的影响因素主要为生源地、每周体育锻炼次数和是否担任学生干部,而与性别、年级、月平均花费、是否获得过奖学金、是否挂科等其它因素未存在关联。(见表1)

3 讨论

护理专业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为3小时以下的仅为27.9%,可见大部分护理专业大学生将过多的时间投入到了手机上。另外,该研究还对护理专业大学生上课使用手机的目的进行了调查,小学德育论文发现大部分学生上课使用手机是为了聊天、刷朋友圈或微博等与学习完全无关的活动。众所周知,护理专业的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任务一般都比较繁重[4],因此,这一不容乐观的校园现象很有可能会严重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与生活,应当引起高校相关教育、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

通过影响因素分析,可以发现生源地为城镇的学生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为<3小时和3~5小时的比例均明显高于来自农村地区的同学,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可能是来自农村地区的学生在大学校园中会比城镇学生更有可能远离亲人,也就更易感受到陌生的环境与生活方式变化带来的压力,由此而来的不适应和孤独等状态[5]可能是导致他们将过多的时间投入到手机中的原因。护理专业大学生每周体育锻炼次数越少,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5小时者所占的比例越高,这一结果与胡吴进等[6]得出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其他研究者[7]也得出相似结论:手机依赖与体育锻炼相关,适度的体育锻炼可以明显改善大学生的手机依赖情况。体育锻炼可以有效缓解学习与生活压力,良好的体育锻炼兴趣与主动性可以有效避免大学生的手机成瘾现象,防止他们过度沉迷于手机娱乐等活动中。该调查还发现,未担任学生干部的学生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5小时者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学生干部。这也从另一角度体现了担任学生干部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促使他们将精力投入到学生干部工作中,而不是将业余时间过多地投入到手机娱乐中。

4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相关教育、管理部门应当重点关注护理专业大学生中来自农村地区的同学,同时加强体育锻炼的宣教工作以鼓励更多地学生参与体育锻炼,采取灵活的学生干部换届措施鼓励更多地学生在校期间担任学生干部。除此之外,还可加强护理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8],以尽力减少护理专业大学生群体中手机依赖现象。

参考文献

[1] 吴含,金天星,王斐然,等.某医学院大学生网络成瘾对学习状况的影响[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4,31(1):57-60.

[2] 姜庆佳,孙楠,金刚.90后大学生手机媒体依赖心理的实证研究[J].科技资讯,2015(14):192.

大学生使用手机论文第4篇

【关键词】手机微博、微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大学生“织围脖”(网络术语—发微博)之风方兴未艾,手机微信则在大学校园里又一次刮起了“微旋风”。无论微博还是微信,它们凭借着自身的优势迅速成为最受大学生喜欢的网络交流平台,这足以说明大学生已经走进了手机“微时代”。

一、手机“微”软件在大学生中被广泛应用

所谓的手机“微”软件是以微博和微信为主,呈现的主要特征包括:一是使用门槛低:无论微博还是微信,只要你拥有一部智能手机,安装应用平台,完成个人信息注册便可登录使用。所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纷纷加入“微”团体。二是方便和持久:智能手机的普及为微博和微信的发展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平台,由于手机随身携带的便捷性,使得广大的“微”用户可以随时随地登陆使用软件,从而满足了随时在线的需求,另外,它摆脱了受网络、终端等限制而无法接入的束缚,使得更多的大学生更加便捷的使用“微”软件,极大地增加了大学生使用微博和微信的人数。据权威部门统计,截至2013年6月底,手机网民中微博的使用率提升至49.5%,成为使用率增幅最大的手机应用,大学生成为使用微博最大的群体。三是功能强大:手机“微”软件除了具备信息传播的即时性,超地域性等一般网络媒介的特征外,还拥有高度的互动交流平台,语音通话,利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分享个人心得,转发经典评论,实现高度的自由性和信息内容的多样化的功能,一方面降低大学生通话费用成本,另一方面丰富了大学生学习、生活。

二、手机“微”软件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新机遇和挑战

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手机“微”时代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新机遇:1.手机“微”时代的到来可以改变以灌输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改善学生“畏师”的局面,实现师生之间更加轻松、自由的交流氛围,从而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2.在手机“微世界”里,教育者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大到学生的思想观念、心理健康等问题,小到生活、人际交往等琐事,可以积极采取措施,从源头上解决问题。3.手机“微”软件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注射了“强”心剂,大量的“微”新闻及时更新,内容包罗万象,包括新闻热点、时事政策、社会动态、娱乐报道还有广大的微用户发表的评论等,大量的思想观念相互碰撞,形成头脑风暴,丰富的思想火花不断涌现,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大量贴合实际,新颖的教育素材。

手机“微”时代赋予“微”用户高度的话语权,大学生可以充分享受舆论主体的待遇,但同时它也存在弊端:1.大量的信息由于缺乏把关者就轻松的发送成功,这其中不免包括许多的垃圾和虚假信息,很多大学生在未确定信息真实与否的情况下,随意转发,造成大量虚假信息充斥着“微”世界。另一方面,“微”软件创设的“群聊”情景,为一些所谓的意见领袖发表错误的思想言论提供了条件,使得很多不明真相的大学生产生了从众现象,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设置了障碍,增加了校园网络监控的难度。2.大学阶段,正是大学生形成正确“三观”的关键阶段,但良莠不齐、真假难辨的网络信息对他们坚定理论信仰,价值观念造成了不小的挑战。3.手机“微”时代是一个真实的世界,这里即包括正面,积极的内容,也涵盖了社会负面的新闻,这些冷酷的社会现实对一贯以正面育人的传统教育模式形成了极大的冲击,使得受教育者更加困惑,甚至出现思想与行为的偏差。

三、手机“微”时代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举措

需求是发展的源动力,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流于形式,很大程度上已经无法满足“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对于信息的需求,面对陈旧的教学案例和形式,许多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早已失去了兴趣,难以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所以,加强“微”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势在必行。

1.教师利用“微”平台,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形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微”软件,建立课程“微”平台,并且有意识的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课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微”信息,引导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和互动,形成课上和课下,线上和线下的充分交流,同时,教师在展开教学过程中要紧密结合时政方政,纠正学生偏激的言论和对于党、国家命运的错误认识,坚定理想信念,实现教师和学生互助成长的和谐局面。

2.高校建立官方“微”界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建设。面对手机“微”时代的风暴来袭,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仅停留在已有的网络建设试行阶段,以教育者为主体单调的教育模式应该顺应大学生的需求,转变为以教育者、受教育者为共同的主体,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例如,高校可以设置校园动态平台,开通网上参与报名通道,鼓励学生们对于老师的教学,学校的建设,各类文体活动的开展建言献策,畅通学生、老师的话语通道,营造师生共同在线互动交流的氛围,另外,学校还可以根据需要开设女生心灵窗口、就业辅导专区、心理治疗诊室等服务平台,同时设置隐私保护,开展设立“朋辈群聊”,适时发挥正面意见领袖的的积极作用,树立学习榜样,分享成功经验,从而掌握学生思想动态的主动性,防患于未然。

3.辅导员提高自身“微素质”,做好信息“疏通”。高校辅导员是与大学生联系最紧密的群体,他们工作在学生活动的最前沿,涉及学生的学习、人际交往、心理健康、社团活动等多方面,所以,辅导员有效的利用“微”软件是取得学生工作成效的重要保障。例如,辅导员可以联系班委开设班级“微”群,开创班级微动态,分享“微”经验,并且设立管理员,轮流值班,就同学们关注的各类话题设立讨论区,全面系统的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思想动态,生活状态等问题,积极有效的展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4.学生要增强思辨能力,实现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统一。“微”软件归根到底是一种载体,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仍然是受教育者本人,事物的两面性决定了,大学生在参差不齐,鱼龙混杂的“微”信息面前需要具备科学、理性的辨别思维,坚定的理论信仰,所以,从学校宣传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堂上都要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学习,培养大学生养成合理、理性使用手机“微”软件的好习惯,帮助其树立正确的舆论观念,成为合格的“媒体人”。

综上所述,手机“微”软件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具有显著的催化剂作用,恰当的运用可以帮助教育者更好的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促使受教育者乐于接受,并在“微”世界的环境下不断强化,内化融入到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中,实现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统一。

【参考文献】

大学生使用手机论文第5篇

关键词:手机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对策

一、手机媒体的内涵

移动媒体,是音频和视频的手机终端,移动互联网为平台的个性化信息传播载体,它是基于目标的重点,基于定向传播效果,基于交互式传播大众媒体的应用。被公认为报纸和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体”。移动媒体的快速发展是科技的大跨度代表一个或几个新兴产业的崛起。

二、手机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 移动媒体的快速发展,产生微妙影响当代大学生的学习、思维和生活方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手机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1、手机媒体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移动媒体通信方式多样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通过移动通信提供了条件,包括短信、微博等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良好载体。

2、手机媒体创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模式

我们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相对比较单调和枯燥,移动媒体的引入,可以克服传统的老师学生与这本书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充分利用移动媒体的平台,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有效、更多样化的方式。

3、手机媒体拓宽了大学生的发展空间

大学生传统的获取知识的主要方式就是书籍和老师的讲授,手机媒体的出现极大的拓宽了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他们可以通过手机上网功能来及时得到最新的知识和消息,为自我的良好发展拓展了空间。

(二)手机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手机媒体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消极影响。

1、手机媒体影响了大学生的生活质量

手机辐射会严重危害身体健康,长期使用手机损伤脑部神经,容易引起记忆力减退和睡眠失调,严重者还可以会引发癌变。大学生长期使用手机对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为自身和家人带来伤害。

2、手机媒体扰乱了大学生的学习秩序

随着学生广泛使用手机,手机铃声经常在上课时间响起,甚至一些学生出去打电话,这种行为不仅会影响自己的学习,还影响其他同学学习,还扰乱老师在课堂上思维,不仅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3、手机媒体冲击了大学生的价值观念

由于手机是一个开放的媒体,很多垃圾信息会进入大学生的视野,资产阶级腐朽思想、色情暴力和不文明语言等不良信息被大量传入到大学生们的手机中,严重冲击了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

三、手机媒体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分析

充分利用好手机媒体这个平台来推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靠学校的努力,也需要我们每位大学生提高自身素质,学校与个人共同促进手机媒体推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高校要构建手机媒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1、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手机媒体平台

高校可以利用手机媒体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并在移动媒体平台的帮助下开展日常教育和管理工作。顾问,例如,可以使用手机短信,飞信,微信和电话平台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果你发现一个类的性能下降或心理问题,它可以了解学生的最新发展,通过手机在私下找到合适的方法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2、利用手机媒体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教师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以学生感兴趣的形式发送到同学的手机中,将枯燥、乏味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变得生动、简单、形象,寓教于乐,会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更多的潜移默化地思想政治教育。

3、积极引导大学生理性对待手机媒体

在对待手机媒体这一问题上,首先,高校应积极开展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工作,主动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教育学生理性使用手机。其次,手机伦理道德教育也是不可或缺的,使大学生能够自觉树立理性、文明的手机使用意识,增强手机使用道德责任感。

(二)大学生需要提高自身手机媒体素养

1、大学生提高自身科学文化素养

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方式与其科学文化素养息息相关,大学生应积极主动地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使用手机媒体的素养,不断提高自我,完善自我。

2、大学生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

首先,大学生要自觉、主动学习手机媒体道德准则,不利用手机媒体去造谣诽谤,窥探或泄露他人隐私,不上黄色网络,不盗用别人的资源等。其次,大学生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保护好自己的手机信息,不被不法分子盗取个人信息,并且不利用手机媒体盗取别人信息,提高使用手机媒体素养。

3、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手机媒体消费和使用观念

大学生要树立手机媒体的正确消费和使用观。首先,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量入为出,合理消费,不盲目的比较,展示,对手机的理由。其次,定期自我检查和自我教育,主动接受老师和学校的指导和教育,加强区分正确和错误的能力,能够有意识地识别各种信息的移动媒体,抵制坏的移动媒体消费。

四、结论

手机媒体的广泛应用,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本研究通过对手机媒体内涵的理解,深入分析了手机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高校、和大学生自身各自需要做出努力,即高校要构建手机媒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大学生自身要提高自身手机媒体素养,得到了通过借助手机媒体平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对策的结论。

参考文献:

[1]张娅菲.大学生短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07

[2]陈万柏.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内涵和特征[J].江汉论坛,2003,(07)

[3]杜亮.3G 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0

[4]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张学波,纪燕妮.在校大学生手机媒体信息判断能力的调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9,(8)

大学生使用手机论文第6篇

【关键词】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在网络时代,人们可以通过便捷高效的途径从网络获得各种信息,同时也接受或传播着各种思想与观点,这对于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对于高校学生来说,它可以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便利,提供大量的资源和信息,同时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念、心理发展、生活方式等方面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网络时代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也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一、网络的特征

(一)网络的交互性

网络拥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交互性传播方式,用户可以从网络上主动获取信息,而信息提供者也可以从用户那得到及时的反馈,信息的双向传播让网络有了广泛的互动性。

(二)网络的热点性

在互联网时代,热点新闻传播模式有别于传统传播模式。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一个热点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就可以成为点燃一片舆论的导火索。当某一事件发生时,网民可以立即在网络中发表意见,网民个体意见可以迅速地汇聚起来形成公共意见。同时,各种渠道的意见又可以迅速地进行互动,形成强大意见声势,从而形成了某一时期的网络热点。

(三)网络的快捷性

网络有着光电般的速度,相比传统媒体更快捷更灵敏,集合了广播、报纸、电话等众多手段的优势,让人们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取需要的信息。

(四)网络的群聚性

网络舆论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群聚性,是当一个事件和议题产生后,不断有人发帖、跟帖进行讨论,舆论会如同滚雪球般不断衍生、聚合、裂变、扩散,其传播的速度、波及的广度及影响的力度几乎呈几何级数增长。网络舆论的多层次、多侧面的扩散会引起相当大一部分网民关注,从而形成网络的群聚性。

二、网络文化的特征及其功能

网络文化是一种以计算机为核心,以程序软件为载体,以网络为途径,以全新的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工作、学习方式为表征的信息文化,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等的综合体。从广义上看,它是指包括借助计算机网络所从事的政治、经济、科技和军事等活动在内的各种社会文化现象。从狭义的角度来理解,它是以计算机互联网作为新兴媒体所进行的宣传、教育、娱乐等各种文化交流活动。无论是从广义还是狭义理解,网络文化的基本前提是与网络有关,随网络的产生而兴起,随网络的发展而发展的文化,是反映社会现实的一种文化形态。网络文化的特征具有数字化、网络化、全球化、多元化、虚拟化等,并同时具有开放性、非控性、互动性和直接性等强大的功能,这是其他任何类型的媒体文化所无法比拟的。从网络文化的上述特征和功能来看,网络文化使人们可以不再受物理时空的限制而自由交流,让不同种类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冲突或融合成为可能;它从产生、传播到接受几乎是同时进行,交流快捷方便;而且,它超越传统的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的分界,显现出不同国度地域、阶级意识、民族心理等诸方面的文化精华与糟粕间的相互影响、共同并存和相互抵御等等。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时代面临的挑战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受到网络的严重冲击

网络信息的分散和繁杂多样, 使学生获取的信息不但有很多积极向上、有益、健康的信息,而且也有许多低俗、、反动、迷信、不健康的内容,对大学生的政治立场、人生观、价值取向和心理发展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网络上各种思潮泛滥:西方的利己主义、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的广泛传播会腐蚀社会主义的公共价值观, 追求金钱、享乐、奢侈的生活风气已成为影响当代大学生的重要思想问题。

(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1、学生接受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信息环境发生极大变化

在传统社会,学生受到的信息影响比较单一,大多通过读书、人际交流、老师信息传递获得信息来源,但是在网络时代,学生的信息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可以自寻通过网络去接受信息,这种信息可能是利于学生学习的,也可能会颠覆学生价值观,带来负面的影响。在这种信息背景下,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面临了巨大的信息挑战。

2、学校的学习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以往,都是老师单方面向学生传输信息,学生接受老师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即可。但是,现在的现实情况不同了,学生可以自己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学生的交流对象发生了巨大变化,他既会接收来自老师的教育,也会受到其他网络主体的信息教育。同时,通过网络受到的教育,网络主体常常是虚拟的,这些教育究竟对学生利弊如何,就难以衡量了。

(三)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面临挑战

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经常使用的是摆事实、讲道理的教育方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通过课堂讲授、座谈讨论、个别谈心等面对面的方式。而在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却面临着新的挑战;首先,面对面的教育方式受到时间、地点、场合的限制。课堂讲授、个别谈心等不是在任何情况都可以进行的。其次,教育者的教育内容,都是经过精心准备的,容易产生“剧场效应”。网络时代,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并非使用传统的“灌输”方法,主要是借助计算机的一切手段,向大学生提供信息,从而引导大学生正确选择思想信息。同时,将传统的思想教育现代化,在计算机网络中,为思想教育使用的哲学、社会学的、心理学的方法穿上现代科技的外衣。

(四)易使高校学生人格异化

虚拟性是网络的典型特点之一,它能给高校学生提供极大的自由度,在网上高校学生可以“隐形人”的身份在虚拟空间中从事网上活动和交往。由于缺乏直接的面对面的人际互动,他们看到的只是电脑和键盘,交往对象也只是一个个符号,很多学生表现出网上交流能力与现实交流能力的极大反差,甚至一部分高校学生不再关心现实世界,变得与现实社会隔离,其自主创造能力、社会实践能力逐渐削弱,沉溺于虚拟世界不可自拔,久而久之形成自我封闭心理,容易导致心理扭曲和人格异化。这就使得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难以形成真实可信的人际关系,人与人交往的安全感也大大降低。

(五)网络对大学生的学习产生很大的影响

现在的大学生的思想比较独立,充满生机,敢于尝试新东西,喜欢充满挑战和刺激的事物。他们可以通过网络获得许多他们需要的东西,但也容易花费大量的时间在网络上。而网络上各种诱惑层出不穷,大学生很容易走上弯路。调查显示,大部分大学生通过网络娱乐和放松,在网络上结交薪朋友、打游戏、看视频等。还有一些人会在网吧包夜,整夜地玩游戏。然而,有些大学生对网络上的学习资料、政治新闻并不感兴趣。这种情况是很不利于大学生的学习的,同时计算机的使用也给大学生及其家庭带来了一定的经济负担。这些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挑战。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大学生确实可以从网络上获取大量的信息,而且现在手机上网也非常方面,许多人遇到问题和困难的时候,可以直接通过手机上网搜索相关信息,寻求解决方案。但是网络的便捷性使很多大学生一遇到问题就上网搜索答案,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他们不愿意主动思考问题,不愿意深入探究知识。

(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缺乏专业性人才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普遍存在的一种矛盾是:懂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却不懂得网络技术,懂网络技术的人又欠缺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很多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互动、不能交流、不能活动、不能娱乐,与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综合素质不高、不会引导、不会参与密切相关。虽然各高校已采取了部分措施,但对于如何保证队伍建设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培养既懂网络技术又有扎实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及实践经验的专门性人才,还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

四、在网络时代如何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一)利用网络文化,营造高品质的校园网络氛围

校园网和思想政治工作网站是学生学习知识和获取信息的平台,营造积极向上、丰富多彩的校园网络,是当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栏目的内容信息量大、服务性强、突出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 符合学生的特点, 并且要不断更新优化内容、传播健康信息,使学生在良好的网络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和教育。例如可以开设网上“红色教育专栏”、“两课在线”、“名师讲堂”、“哲学殿堂”、“辅导员与学生交流平台”、“心理聊天室”、“学生论坛”等板块,可以在学生喜爱的板块中穿插教育信息,供学生阅读、思考,适时地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使校园网不仅具有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和观点,而且具有知识性、可读性、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达到良好教育效果。

(二)引导大学生正确地使用网络,树立正确的网络观

网络的本质是什么、网络究竟能给人类社会带来什么、如何正确利用网络,看待网络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弊端、面对已经来临的信息时代, 人们如何利用网络、使用网络资源?这些正是正确网络观所要告诉人们的。高校可以通过经常组织有关网络的讲座、征文、竞赛、讨论等活动,既从技术层面普及网络知识,又从社会道德、法律层面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只有大学生树立了正确的网络观,才有可能真正应对解决网络带来的种种问题。

(三)加强制度和管理建设

目前的情况来看,各高校虽然都已经认识到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性,也做了许多相关工作来促进网络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开展,可是由于制度方面的缺乏,现实发展的随意性很大。所以,各个高校必须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额制度建设,对网络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方式方法、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进行详细的制度规定,制定符合本校实际和学生思想状况的网络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相关制度,将其上升为学校的管理制度,并要求各个部门严格按照制度的要求各司其职,共同促进网络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有效开展。高校所制定的网络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相关制度既有利于网络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发展,也有利于对网络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规范,促使其合理发展,朝着有利于教育的方向前进。

(四)有效利用手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手机被广泛使用,几乎每个大学生都有手机,有的大学生甚至有几个手机。而且,手机功能的逐渐增多,除了打电话和发短信,还可以用手机来玩游戏和上网,现在许多大学生会通过手机上网。据统计,手机上网者中有大约三分之一的人是学生。此外,手机与电脑相比具有很多优点,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手机的体积小,可以随身携带,使用方便。而且就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手机的功能正在迅速发展,高校可以合理利用手机的这些特性和功能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例如,可以通过手机的一些特殊功能来与学生进行交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手机中的彩信、微信等都可以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

(五)加强高校思想队伍建设

对于网络时代的机遇和挑战,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努力适应信息科技的发展,建立具有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既要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又要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理论并能熟练地进行网络操作;不仅要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还要具有一定的科技意识和创新能力。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高校还应该注重选择精通网络技术的科技人才充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不断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化和创新。

五、总结

网络时代带来了高校环境与学生情况的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适应这种变化,跟上网络时代的脚步,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不断开拓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话语形式,这样才能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克明.论网络生态文明的构成、危机及其教育原则[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7,(1).

[2]杨兆添.高校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1).

[3]王剑.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特点新思路新对策〔J〕.科技资讯,2007,(14):246―247.

[4]孙跃纲,张陶然.网络主体:主体性的张扬与迷失[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大学生使用手机论文第7篇

论文关键词:美国统计教学,手段和方法,启示

 

胡锦涛总书记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新要求。这意味着我国高等教育将迎来新机遇和大发展。要实现这个目标,着重抓紧工作之一是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而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为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这样才有可能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人力资源强国。为此教育教学论文,坚持不懈地推进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教学创新、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学校的改革发展,尤其是要遵循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构建起高水平研究教学型大学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应有的贡献论文格式范文。

一、

培养创新能力最需要的素质就是:观察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相关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但由于西部地区经济较为落后,一些高校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及教学观念等仍滞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不能完全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与参与性,体现在统计教学上也同样如此。目前统计已经由描述统计阶段发展到推理统计阶段更深层次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金融投资、民意测验、市场调查预测及政府宏观管理等方面,都在大量的、普遍的使用统计学,社会各方对统计的需求也与日俱增,这就要求统计人员的素质相应提高教育教学论文,并且要求统计人员同时掌握现代统计方法及计算机技术,能进行各种跨学科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还能通过各种统计方法的灵活运用获得各种信息,为政府、企业的管理决策提供咨询服务。亲历了美国某大学统计课堂教学后,觉得他们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有着我们可借鉴的地方。注重学生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动手实践、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勇于创新,在课堂上大量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方法,结合社会实践进行教学,这是其教学的一个显著的特点。以该校的非统计专业的统计课教学为例(该校的统计专业设在数学系):该校统计课是为全校的商业类(类似我国的财经类)各专业所开的专业基础课。总课时一共只有有30节。如何在这有效的时间里掌握基本的、有效的统计分析手段及方法,这就要求统计教师以丰富的教学经验结合实际来进行教学。在这门课里,每个重要的指标或概念,通常是以一个案例开始,而这个案例,一般情况下是教师自己所做的课题研究或社会调查结果教育教学论文,有些是学生们很熟悉的事件。也就是说,案例是学生们把统计理论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的链接,通过它,学生们更能理解和掌握统计理论的有关知识;老师的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来进行,通过案例讲解、图表演示,上网查询等方式,能够把基本的概念,大体上传输给学生;教师每节课配有的练习都需要学生们通过图书馆、上网等方式查询资料并利用计算机才能完成,给学生创造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及动手参与的机会,然后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把答案统一起来论文格式范文。在自己查资料、小组讨论的过程中,统计概念得以近一步加深和巩固。有一点也与我国有较大的不同,即老师在课堂上讲得很少,大部分的书本内容是靠学生自己通过网上、图书馆自己学习、消化。在这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能够得以充分调动。

因此教育教学论文,如何借鉴美国某大学课堂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对改进西部地区一些高校现行运用的统计教学手段和方法,向社会提供合格的专业统计人才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

如何建构既能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体现在统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有两个焦点问题值得思考:一是以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学习统计学的主动性及参与性;二是应用什么教学手段来达到较好的统计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并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首先,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统计学的主动性及参与性体现在教学方法上,就是仍然坚持提倡改单向接受式的教学为双向互动式教学,改变课堂上由老师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参与性。同时以案例分析或仿真教学开启学生的思维闸门,使学生能够更形象、快捷的接受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发挥其独立思考及创造性思维能力,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途径完成教学任务。其实在西部一些高校也进行过多次课程体系改革,但课程结构改了,课程名称也改了教育教学论文,但课程实质性的摘要的一种。

其次,大力提高教学手段。统计学作为一门应用的方法型学科,是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论文格式范文。这个趋势说明统计学与计算机教学有机地合为一体,让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统计软件的使用,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技术,隐去复杂难懂的计算过程,让用户直接看到统计输出结果与有关解释,从而使统计方法的普及变得非常容易起来;同时在具体的教学上要从数据技巧转向数据分析的训练。在这个过程里除了要培养学生搜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处理大量数据的能力,即数据挖掘的能力,因此统计教学手段的提高就显得尤为重要。虽然在西部某些高校里,教室也装有大屏幕、高清晰度投影电视,但教师和学生还不可以很方便地运用计算机并利用网上的丰富资源, 老师在进行讲解和演示后教育教学论文,学生在统计实践方面的动手及参与能力还待提高。

另外在教学手段上,还建议有统计专业的高校里应建立一个较完整的“数量经济分析实验室”也是很有必要的,这个实验室主要起着以下两个作用:⑴为数量经济分析的相关课程和实验提供服务。 该实验室可面对全校学生开放,为本科生的《统计学》、《计量经济学》、《应用多元统计分析》、《时间序列分析》、《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等十多门课程提供多媒体教学手段。还可开出实验教学项目如统计产品和服务解决方案、统计分析系统、电子表格统计功能、仿真模拟、文献检索等;⑵为师生科研提供各种软硬件支持。即为本学院教师和学生开展科研活动提供大力支持。高年级学生依托实验室还可进行学术论文、课程论文、市场调研分析等科研活动。也就是说构建以课堂、实验室和社会实践多元化的立体教育教学体系,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加强实践能力锻炼,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再次,由于统计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大力改进,因此也对我们统计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论文格式范文。新的教学方法及手段的实施要求教师有较高的知识水平、业务水平、高度的责任心、组织能力,掌握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并将其有机的结合起来,在教学中灵活自如的运用之。如在统计案例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熟悉教材中的理论和方法,对案例背景、案例中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方法也要有熟练的把握,教师事先要对各种方法计算和分析、各种方法及其计算结果的优缺点有较透彻的评价教育教学论文,这样在组织案例教学过程中,才能把握案例的采集、编写、案例讨论的组织、案例讨论后的总结等各个环节,引导其教学和讨论向深入进行,从而达到锻炼、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出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目的。为此从事统计教学的教师还需要积极地从以下四个方面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能力:一是扎实的理论基础;二是一定的实践经验或能力;三是较高的统计电算化水平,能够熟练的使用计算机及统计应用软件,;四是要有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的、有一定深度研究方向的科研能力。第四点尤为重要,特别是统计专业课教师,除必须熟悉统计学理论与方法外,还应尽量成为研究某个实质性领域的专家。

上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对未来教师角色曾作了这样的描述:现在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了解,影响;激励、鼓舞。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统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与学传统方式的改变,师生共同建立起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有效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教与学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获取知识上教育教学论文,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上,使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索式学习,并通过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运用各种教学媒体,改革课堂教学的传统模式,将专业知识的灌输,学习方法的传授、创新精神的培养、实践能力的锻炼融为一体,惟其如此才能入十七大报告中提倡的那样,为社会提供合格的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卫林,秦秀春,孙兼,白微.现代教学手段[J/OL] .「Z.buaa.edu.cn/oldwww/zzjg/gcxlzx/xuesukeyan/xuesujiaoliu/29.htm.2005,7.9

[2]冯志敏等人.美国大学教学管理与教学模式的研究.「J.高教探索.2002,3.

[3]谢百治.美国教育技术简介.「Z.中国高职高转教育网.2005,9

大学生使用手机论文第8篇

关键词 移动网络 大学校园文化 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40 文献标识码:A

Influences of Mobile Network on Campus Culture Building of University

PENG Shuo, GUO Chen, LV Jingxiang

(School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and Engineering, Jinggangshan University, Ji'an, Jiangxi 343009)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mobile network has witnessed a rapid development. In a mobile Internet era, network use habits and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manner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have changed tremendously, which brings about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campus culture of a university.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features of the mobile network, and then describes major influences that the mobile network imposes on building of campus culture of a university.

Key words Mobile network; campus culture building of a university; influence

近几年,移动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移动互联技术从2G到3G再到4G,推动我国互联网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6.32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已达到5.27亿,我国网民使用手机上网比例(83.4%)首次超过传统PC上网比例(80.9%)。对新鲜事物具有强烈兴趣的大学生群体一直都是网络最活跃的用户群,而在移动网络的发展中,大学生们的上网方式、信息获取习惯和交流沟通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并逐渐蔓延到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着大学校园文化。

1 移动网络的概念、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移动网络是移动通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相融合的新型网络,在这个新环境下,用户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接入互联网,随时随地使用网络服务。移动网络不仅仅是传统网络模式的补充,而且对互联网现有的架构体系、信息传播方法、网络服务模式以及商业盈利模式都起了颠覆性的变革。移动网络除了具备传播、共享、交互、开放等传统网络特点外,还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

(1)用户使用移动网络更便捷,更频繁。移动网络终端设备的小巧便携及操作灵活的触屏技术,使得移动网络的使用更加方便和快捷。而随身携带的智能手机配合网络运营商的无线接入方式使得用户可以随时随地上网,让网民的上网活动更加频繁,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统计,2014年上半年中国网民的人均周上网时长达25.9小时,相比2013年下半年又增加了0.9小时。在使用网络的场所分布上,网民使用电脑上网有九成是在家里,局限性非常大,而使用移动终端的场所则分布广泛,教室、路上(含火车、地铁、公交、出租车等)、咖啡厅、公园等都是热门场所。

(2)用户使用的功能更全面,内容更广泛。移动网络的发展带动网民在休闲娱乐、信息获取、交流沟通、电子商务等功能上的使用率快速增长,并且在移动金融、移动医疗等新兴领域移动应用上也逐步增加,推动网民生活进一步“网络化”。在手机网络应用的排行榜上,即时通信、搜索引擎和新闻分列三甲,而手机旅行预订、手机支付和手机银行则位列增长速度前三名。

(3)用户之间更互动,自媒体走红。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网络的开通,利用社交平台随时随地分享自己的所见所得成为一种流行,标志着“自媒体时代”的来临,自媒体以微博和微信为代表,是一种“以普通大众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在这种环境下,众多“自我”通过信息,转发讨论,激辩交流、分享推广等行为,形成全新的民间讨论区,相比较传统媒体更开放、更自由。

(4)移动网络热点更随机,变化更快。在传统网络时代,事件的发生到信息的,需要较长的准备时间,因此网络舆论热点往往是可预测的,媒体利用各种专题报道引导网民讨论热点事件。而移动网络时代,网民们参与热点事件交流讨论的时间间隔越来越短,因为手持智能手机的网民无处不在,热点事件往往被附近的网民最先接触,无论是“昆明火车站砍人事件”还是“鲁甸地震”,都是现场目击者通过自媒体率先报道,用大量的文字说明、现场照片和视频迅速交织出事件的轮廓,引发大量关注。这就使得网络的舆论热点更随机,变化更快,就像歌星汪峰著名的“头条被抢”事件,“离婚撞正鹏菲断,表白又遭恒大淹”,数小时之内舆论热点快速变化,网友们前一秒还在讨论汪峰的恋情,后一秒注意力就被恒大首夺亚冠而转移了。

2 移动网络的发展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正面影响

(1)移动网络能提高大学校园文化传播的效率。学生一直是网民中最大的群体,2014年6月的调查表明,全中国网民中的学生比例达到了25.1%,而其中求知欲极强的大学生更是主力军。传统网络在大学中已经被利用得非常广泛,学校、院系、社团均在网上开展各类活动,传播校园文化。但受限于电脑的便携性不高,学生网民只有在寝室、机房等地方才能上网,信息也往往是在中午、晚上或者周末之类的时间段传播。许多信息也必须主动登录网站才能获取。

移动网络时代,上网终端的便携性大大提高,大学校园文化的传播广度有了一个质的飞跃。校园内的各种信息可以在全天候传播,而重要信息也可以通过短信、邮件、即时通讯软件等工具来推送到学生的移动终端上,比如中午要举办个活动,上午十点发出信息,到中饭时间就已经有很多响应,大大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率。

(2)移动网络能更好地为大学生开拓视野,丰富知识。移动网络的即时性,使得获取知识越来越便捷。个人空间、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工具不停地转发分享各种知识,让参与其中的学生们被动地了解。同时大学生们也使用手机搜索引擎去主动搜索未知的知识,只要几秒钟,就可以得到所需要的内容。移动网络在知识的积累中扮演了催化剂的角色,可以迅速高效地对课堂知识进行补充和完善。

(3)移动网络能提高文化服务的个性化,更好地展现大学生的创造力。传统的网络时代,大学生之间的交流主要以BBS论坛、网站讨论区等为主,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进入移动网络时代后,随着微博和微信平台的逐渐成熟,大家都可以当主角,随时随地开展个性化的文化服务。首先,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需要,定制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并获得系统点对点的信息推送服务。然后,大学生可以自己主持开展相关话题的讨论,通过移动平台推广出去,吸引感兴趣的同学加入参与,自己做主人,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例如,2014年,来自武汉、南京、郑州的四名残疾大学生发起的“校园无障碍随手拍”活动,在19个省100多所大学推广,反响热烈,还获得了第二届大学生公益活动创意大赛的20强。

3 移动网络的发展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负面影响

(1)移动网络上信息的载体单一,多媒体信息难以传播。在传统互联网时代,多媒体技术飞速发展,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等多种表现形式在电脑上相映成趣,丰富多彩。而进入到移动网络时代,智能手机成为最普遍的上网终端,其硬件能力以及流量限额成为多媒体信息传播的两大瓶颈:有限的CPU能力,巴掌大小的手机屏幕,少得可怜的电池容量,每月吃紧的流量和较慢的网速。而利用移动网络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时,也要顾及到展示的内容不能太多,图像不能太大,文章不能太长,动画、视频基本不放等等,许多有价值、有代表性的多媒体信息难以传播,扼杀了许多创造力和表现力。

(2)垃圾信息传播更快,难以预付和控制,监管难度增加。移动网络随时随地在线的特点导致了信息的传播非常迅速,往往一个话题刚发表,就有许多人阅读并转发了。而色情、暴力、迷信、虚假消息、诈骗信息等垃圾信息同样传播得非常快,许多网站和微博大V们为了吸引眼球,也经常有意或无意地转发未经核实的垃圾信息,加速了垃圾信息的传播,造成了许多深刻的教训。2010年山西大学生傅某在网上的地震谣言,引起一系列谣言飞传,造成山西六市数百万人到街头避震,严重破坏了社会秩序,而后其被判拘留10天。在2014年8月云南鲁甸地震的报道中,中国之声的“浑水泡面”新闻被《环球时报》认定为“虚假消息”拿出来批判新闻道德,而后又被诸多记者和网友的证据证明确有此事,两家影响力颇大的媒体活生生演了一出闹剧。面对层出不穷的各种垃圾信息,无论对国家而言,还是对校方而言,其监管难度都非常大。

(3)信息获取过于简单,影响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移动网络的便捷,使得许多大学生的思维习惯发生了改变,“不知道的问题上网搜”成为了许多人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无论是作业、笔记还是复习题,甚至于考试的时候都想着偷偷带个手机对照着题目搜答案。以至于在许多的大学里,学生上课就是混脸熟,期末就等着老师划重点,考到原题才会做。数学大题,换一个参数就不会解;法律解析,换一个案例就找不到头绪;英语阅读,换一个词语就看不懂。移动网络的便捷造成了很多大学生以“反正随时能搜得到”为理由,放弃记忆和深入思考,失去了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丢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4)过于依赖娱乐功能,容易沉迷影响作息。移动网络上网非常便捷,智能手机上的游戏、社交工具也丰富多彩,导致许多大学生自控能力差的弱点被放大,随时随地想玩就玩,更容易沉迷于网络,成为“手机瘾君子”。很多大学生在教室、食堂、操场、宿舍,甚至在被窝里,一玩就是几个小时,不但耽误自己的学业、扰乱作息时间、影响身体健康,还容易破坏班级甚至学校的学习风气,造成严重的后果。

基金项目:江西省艺术规划项目(YG2013068)移动网络的发展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研究;江西省艺术规划项目(YG2012079)网络文化发展对校园文化生活的影响研究;吉安市软科学项目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4年7月. [2014-8-8].http:///.

[2] 周挥辉.自媒体网络环境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4(2):6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