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构造地质学

构造地质学赏析八篇

时间:2022-12-05 01:20:14

构造地质学

构造地质学第1篇

书本知识与实际应用脱节构造地质学的教学不同于英语、数学等基础课程,构造地质学是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它是由理论课、实验课及野外实践三个环节构成,描述性的内容较多,而计算公式和复杂的推理较少。我校在构造地质学的教学安排中没有合理的分配这三个环节的教学时间,使得理论课与野外考查课间隔时间太长,不能将学习的理论知识及时有效地在实际的实践中得到应用,从而使得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所学的知识,影响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

学校选择的教材较单一教材建设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选择一本好的教材是实现教学大纲、教学目标与内容的根本,也是学内容与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由戴俊生老师主编的《构造地质学及大地构造》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主要是针对地质学专业和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本科教学而编写的。该书本着加强基础、培养能力、追踪学科前沿和突出石油特色的原则,系统地介绍了岩层产状、应力、褶皱、节理、断层等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研究方法。将基本地质理论与实践作为重点,有轻有重、层次分明、突出重点、强调特点,较好地保证了地质类专业的教学效果。我校的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及资源勘查技术等其他地质相关专业均采用该教材,但该教材在构造地质学分析与研究方法教学方面不能满足教学需求,因而对于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有一定的局限。

目前,构造地质学的教学在学生、老师和学校各个环节都存在很多问题,致使构造地质学的教学质量没有得到显著提高。针对存在的这些问题,结合多年来科研和教学经验,本人提出一些看法和改革建议:

介绍专业应用领域和前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了避免学生盲目学习,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新生入学时或专业课开课前,尽量抽出一部分时间大致介绍一下专业的概况和本课程的应用领域和前景。可以邀请一些油田工作人员和专业课老师为学生举办一些介绍相关的专业背景知识的讲座,也可以从国际和国内能源发展状况来说明石油工业的重要性。石油作为一种战略物资,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其实质就是对石油能源的争夺。我国现在也高度重视石油工业的发展,把石油作为重要战略物资,放在优先发展地位。介绍我们所从事的地质勘探专业是石油工业的龙头专业,事关石油工业的突破和发展,这就更依靠年轻一代的大学生努力和拼搏。通过讲解,培养学生的专业理想,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增强学生对所从事专业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同时介绍一些学习专业课的方法,特别是对于构造地质学这种专业基础课,它不同于公共基础课,需要学生改变学习思维和方法。

建设优秀的教师队伍教学过程,即指教学活动的展开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借助一定的教学条件,指导学生主要通过认识教学内容从而认识客观世界,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自身的过程。对于年轻教师而言,通过组织培训交流来积累经验,还可以通过专家组的听课评审来不断提高实际的工作能力。教学过程作为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年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明确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认识的过程,要明确教什么、怎么教,并避免灌输式的教学,提倡参与式的教学,引起学生的求知欲;要避免结论型的过多而问题型的甚少;要避免教学设计过细,教学“弹性区间”较少。只有做到这些才能让学生过多的参与进来,变学生的适应性发展为创造性发展,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免去了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能更多的开发学生的应用能力和智力。总之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教师的教学能力也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因此,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强化教师的竞争意识和责任意识,有助于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的显著提高。

注重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构造地质学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除了良好的理论教学之外,构造地质学野外实习教学也是重要且必须得教学环节。学生通过老师的课堂讲授掌握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但学生在对于构造地质学这门课程的学习时,普遍觉得枯燥、难懂、难记,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术语更是束手无策。基于这种情况,我校在进行构造地质学的教学安排时,加大实验教学和野外考察的课时。为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地质思维,实验课要以学生为主体,放手让学生尽量独立完成实验,教师仅就基本原理和要点进行讲解和辅导,锻炼学生的地质思维和文字表达能力。在做好实验课的同时还要强化野外实习,虽然通过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的学习,学生对地质构造现象有一定的概念,但对相应的构造地质学内容了解还是比较少,不全面且抽象,加上实际地质构造现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得学生不能将课堂学习的内容和实际构造现象完全融会贯通。所以野外实习对于构造地质学的教学来说是必要的教学环节。同时应合理安排理论课、实验课和野外实习的的教学日程。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做到理论与实际融会贯通,使抽象的概念描述转变成具体的地质现象。

构造地质学第2篇

关键词: 构造地质学;现状;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5-0257-02

0引言

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的重要分支学科,是石油地质学研究的重要支柱,是评价油气远景不可缺少的依据。构造地质学主要研究由内力地质作用所形成的褶皱、断层、节理等各种地质构造的形态、产状、规模、形成条件、成因机制、分布规律和演化历史。该学科主要针对高等院校地质学专业和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学生而开设的。它对于培养优秀的地质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目前我校构造地质学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些改革方法和建议,试图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树立学校品牌乃至对行业的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构造地质学教学存在问题分析

通过对我校近几年的构造地质学教学情况的分析,发现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如下问题:

1.1 学生对课程性质认识不清对于初入象牙塔的大学生来说,在学习过程中,对初高中均有接触的英语、数学、物理等基础课程接受的比较自然,而对专业课比较陌生,对自己将要从事专业的认识也十分模糊。构造地质学是我校资源勘查工程的专业基础课,本学科是构造学的一个分支。它主要介绍构造地质学领域的最基本知识、思维方式和操作技能。它不同于公共基础课,对于初学者来说接受和理解都比较难,不知道学这些有什么用、怎么应用。致使学生在学习上的盲目性和缺乏兴趣,使得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从而影响学习质量和教学效果。

1.2 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有待提高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主导者,引导学生能动地进行认识活动、循序渐进地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而教师的教学过程在培养高质量人才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我校构造地质学教学团队中的青年教师普遍学历层次高,但大都在本科为非师范专业毕业,而且从事教学时间短,他们对于教学设计的工作还不够熟悉,缺乏实际工作能力。而对高校教师而言,教学设计特别是课堂的教学设计是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它直接影响大学生素质和学习能力的提高,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

1.3 书本知识与实际应用脱节构造地质学的教学不同于英语、数学等基础课程,构造地质学是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它是由理论课、实验课及野外实践三个环节构成,描述性的内容较多,而计算公式和复杂的推理较少。我校在构造地质学的教学安排中没有合理的分配这三个环节的教学时间,使得理论课与野外考查课间隔时间太长,不能将学习的理论知识及时有效地在实际的实践中得到应用,从而使得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所学的知识,影响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

1.4 学校选择的教材较单一教材建设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选择一本好的教材是实现教学大纲、教学目标与内容的根本,也是学内容与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由戴俊生老师主编的《构造地质学及大地构造》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主要是针对地质学专业和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本科教学而编写的。该书本着加强基础、培养能力、追踪学科前沿和突出石油特色的原则,系统地介绍了岩层产状、应力、褶皱、节理、断层等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研究方法。将基本地质理论与实践作为重点,有轻有重、层次分明、突出重点、强调特点,较好地保证了地质类专业的教学效果。我校的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及资源勘查技术等其他地质相关专业均采用该教材,但该教材在构造地质学分析与研究方法教学方面不能满足教学需求,因而对于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有一定的局限。

2提高构造地质学教学质量的几点建议

目前,构造地质学的教学在学生、老师和学校各个环节都存在很多问题,致使构造地质学的教学质量没有得到显著提高。针对存在的这些问题,结合多年来科研和教学经验,本人提出一些看法和改革建议:

2.1 介绍专业应用领域和前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了避免学生盲目学习,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新生入学时或专业课开课前,尽量抽出一部分时间大致介绍一下专业的概况和本课程的应用领域和前景。可以邀请一些油田工作人员和专业课老师为学生举办一些介绍相关的专业背景知识的讲座,也可以从国际和国内能源发展状况来说明石油工业的重要性。石油作为一种战略物资,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其实质就是对石油能源的争夺。我国现在也高度重视石油工业的发展,把石油作为重要战略物资,放在优先发展地位。介绍我们所从事的地质勘探专业是石油工业的龙头专业,事关石油工业的突破和发展,这就更依靠年轻一代的大学生努力和拼搏。通过讲解,培养学生的专业理想,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增强学生对所从事专业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同时介绍一些学习专业课的方法,特别是对于构造地质学这种专业基础课,它不同于公共基础课,需要学生改变学习思维和方法。

2.2 建设优秀的教师队伍教学过程,即指教学活动的展开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借助一定的教学条件,指导学生主要通过认识教学内容从而认识客观世界,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自身的过程。对于年轻教师而言,通过组织培训交流来积累经验,还可以通过专家组的听课评审来不断提高实际的工作能力。

教学过程作为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年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明确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认识的过程,要明确教什么、怎么教,并避免灌输式的教学,提倡参与式的教学,引起学生的求知欲;要避免结论型的过多而问题型的甚少;要避免教学设计过细,教学“弹性区间”较少。只有做到这些才能让学生过多的参与进来,变学生的适应性发展为创造性发展,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免去了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能更多的开发学生的应用能力和智力。

总之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教师的教学能力也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因此,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强化教师的竞争意识和责任意识,有助于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的显著提高。

2.3 注重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构造地质学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除了良好的理论教学之外,构造地质学野外实习教学也是重要且必须得教学环节。学生通过老师的课堂讲授掌握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但学生在对于构造地质学这门课程的学习时,普遍觉得枯燥、难懂、难记,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术语更是束手无策。基于这种情况,我校在进行构造地质学的教学安排时,加大实验教学和野外考察的课时。为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地质思维,实验课要以学生为主体,放手让学生尽量独立完成实验,教师仅就基本原理和要点进行讲解和辅导,锻炼学生的地质思维和文字表达能力。在做好实验课的同时还要强化野外实习,虽然通过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的学习,学生对地质构造现象有一定的概念,但对相应的构造地质学内容了解还是比较少,不全面且抽象,加上实际地质构造现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得学生不能将课堂学习的内容和实际构造现象完全融会贯通。所以野外实习对于构造地质学的教学来说是必要的教学环节。同时应合理安排理论课、实验课和野外实习的的教学日程。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做到理论与实际融会贯通,使抽象的概念描述转变成具体的地质现象。

2.4 合理选择教材,相辅相成合适的教材是一门课程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我校本科生培养阶段所用的教材对于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教学是可以满足要求的。但是对于分析和研究构造地质学、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目的还有所欠缺。因此,从全面提高构造地质学的教学质量的角度出发,还应在教材选择方面有所改革。

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生,在遵循大纲要求的前提下,对其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特别是对于一些转专业的学生来说,在没有一定专业基础的前提下学习构造地质学会很吃力,所以对于这种情况的学生要积极引导,指导他们在课余时间主动自学,并与本专业学生多多交流。同时对于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要有所侧重,既要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还要防止有所遗漏。总之,应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教材,为提高构造地质学的教学质量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3总结

专业课教学是大学教育中一项极为重要的内容,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甚至对学生今后的发展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无论从学校、教师还是学生的角度,都要高度重视。要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和教学现状,不断进行探索、改革,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戴俊生.构造地质学及大地构造.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6.11.

[2]薛平.地质类本科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中国地质教育,1997(01).

[3]滕玉洪,李世安,王岫岩,伊三泉.关于普通地质教学改革的探讨,中国地质教育,1994(01).

[4]王晓青.感知教学与地质教学改革,中国地质教育,2005(02).

构造地质学第3篇

[关键字]兴蒙造山带 后碰撞构造 地球化学特征 构造判别图解

[中图分类号] P588.12,P548 [文献码] A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3-89-3

1引言

研究区位于内蒙古中部锡林浩特北部,毗邻蒙古国。区域构造上属中亚造山带,位于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之间的南蒙古-大兴安岭造山带大区的兴蒙造山带的二连-贺根山缝合带(晚古生代古亚洲洋北向俯冲带)北侧。该区广泛发育古生代花岗质岩石,研究该区花岗岩石(特别是后碰撞/后造山花岗岩对造山作用的时限有较好的的限定),有助于研究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汇聚、古亚洲洋开合时限的历史。

1.1区域地质概况

研究区属天山-兴蒙造山带,位于二连-贺根山缝合带北侧的西伯利亚板块南缘大陆边缘构造单元内(图1)。区域上,加里东构造层为东西向展布,而中、新生代构造盆地及岩浆展布为北东向,并明显切割早期的构造。古生代地层区划属北疆—兴安地层大区,兴安地层区之东乌-呼玛地层分区,发育的地层有下奥陶统浅海-岛弧火山岩相多宝山组,上志留统滨浅海相卧都河组,中下泥盆统滨浅海相泥鳅河组,上石炭-下二叠统陆源火山岩相宝力高庙组,其余为第四纪以来的地层[1]。

研究区的岩浆岩分布较广泛,主要是加里东期的花岗质岩石,除二长花岗岩侵入多宝山组外,多数岩浆岩与地层为断层接触关系。区内发育晚古生代的花岗闪长岩,呈小岩株状侵入早古生代的二长花岗岩中。研究区内的二长花岗岩及石英二长闪长岩总体呈北东向展布(图1),明显受区域构造的控制。

1.2岩石学特征

研究区的二长花岗岩石有斑状细粒二长花岗岩、斑状中细粒二长花岗岩、中细粒二长花岗岩,而石英二长闪长岩具有:斑状中细粒石英二长闪长岩—中细粒石英二长闪长岩。

(1)斑状细粒二长花岗岩(Oηγbx)

似斑状细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斑晶主要是钾长石(6%),大小3-5mm;少量石英(1%),聚斑状,3-5mm,具波状消光。基质由斜长石(32%)、钾长石(33%)、石英(25%)、黑云母(3%)组成:斜长石呈半自形板状,轻高岭土化、绢云母化;钾长石呈他形粒状—半自形板状,杂乱分布,轻高岭土化,交代斜长石,内含斜长石、黑云母包体;石英呈他形粒状,填隙状分布,粒内轻波状消光。黑云母呈棕色,片状,零散分布,局部被绿泥石交代。

(2)石英二长闪长岩(Sδηοzx)

主要矿物成分为斜长石(50-55%)、钾长石(15%)、石英(10-15%)、黑云母(5%),角闪石(10%),局部含少量斜长石斑晶。岩石粒度,1-3mm,少数长石可达5mm。斜长石:半自形板状,表面较脏,局部被钾长石蚕蚀状、补片状交代,少见正边结构;钾长石:它形粒状,具高岭土化,交代斜长石,粒内可见斜长石、黑云母等包体;石英它形粒状,填隙状分布,多显波状消光;角闪石半自形柱、粒状,零散分布,蚀变同黑云母呈假像,偶见残留。

(3)斑状中细粒二长花岗岩(Sηγbzx)

似斑状花岗结构,块状构造。斑晶为钾长石(5-6%),半自形板状,大小一般5-6mm,星散状分布,土化。基质为斜长石(32%)、钾长石(30%)、石英(27%)、黑云母(5%),粒径1-3mm,杂乱分布。斜长石半自形板状为主,具绢云母化、高岭土化等,被钾长石轻微交代常见净边结构;钾长石近半自形板状-它形粒状,具高岭土化,轻微交代斜长石,局部白云母化;石英它形粒状为主,主呈填隙状分布,具波状消光等,局部略显重结晶状。黑云母叶片状,零散分布,绢云母化、褐铁矿化等呈假像少残留。

(4)中细粒二长花岗岩(Sηγzx)

中细粒花岗结构结构,块状构造,岩石组成:斜长石35%、钾长石33%、石英27%、黑云母约5%。大小一般1-3mm,杂乱分布。斜长石半自形板状,绢云母化,表面脏;钾长石半自形—它形粒状,土化,表面很脏;石英半自形—它形粒状,局部波状消光;黑云母,黑云母叶片状,零散分布,局部绢云母化、绿泥石化。副矿物有磁铁矿1%,微量磷灰石、锆石。

1.3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伊和杭格勒花岗岩类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测试结果见下表(表1,表2)。

(1)主量元素特征

研究区二长花岗岩化学特征表现为富硅ω(SiO2)74.14%~77.18%,富钾ω(K2O)>4%>ω(Na2O)>3%,富碱ω(K2O+Na2O)7.88~9.29%的亚碱性岩石,属高钾钙碱性系列岩浆岩(图3),低钛ω(TiO2)0.02-0.24%,低镁ω(MgO)0.04~0.77%,贫铁ω(TFeO)0.321~1.806,低钙ω(CaO)0.56~1.10ω(Al2O3)11.75~13.43%,里特曼指数σ为1.92~2.55,中等强度钙碱性岩系,A/CNK为0.915~1.113,除A0002,A0007为偏铝质外,其余均为弱过铝质花岗岩。石英二长闪长岩:ω(SiO2)64.44%~65.08%,ω(K2O)

研究区岩石样品在岩浆岩TAS图解(图2)中落于亚碱性的花岗岩、石英二长岩及花岗闪长岩区。在SiO2-K2O图解(图3)中位于高钾钙碱性岩系,甚至A0002落点于有钾玄岩系列。

(2)微量元素特征

在球粒陨石标准化的微量元素蛛网图(图4)上,研究区的岩石样品中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中,Rb、K相对富集,而亏损Ba、Sr,其中以A0002,A0007尤为为明显;高场强元素(HFSE)中La、Ce、Nd、Zr、Tm相对富集,而Th、Nb、Sm亏损。铁柱元素中亏损Ti。综上所述,岩浆岩相对富集La、Ce、Zr,普遍亏损Ba、Sr,Th、Nb、Ti,反映出强烈的结晶分异作用,指示高分异花岗岩的存在,而且以D004、D008表现出Hf相对富集最为典型[2]。Nb的负异常指示地壳物质参与了岩浆演化。这与早古生代的花岗岩源于以新元古代及古生代的增生物质[3]相一致。

(3)稀土元素特征

研究区花岗质岩石∑REE总量不大,为62.23-193.28×10-6;LREE/HREE=2.05-5.80,普遍高于一般花岗岩(1-1.2);(La/Yb)N=1.29-5.24,具有右倾的特点,轻重稀土元素内部均有不同程度的分异:(La/Sm)N=0.87-3.79,(Gd/Yb)N=1.75-6.73;δEu=0.17-0.69,具明显负铕异常,表现为"V"型右倾的配分模式(图5),表明源区斜长石为残留相,这与微量元素Sr呈负异常一致。Eu亏损越明显,表明岩浆分异程度越高。

2构造环境探讨

研究区位于二连-贺根山海西期俯冲带与蒙古中部加里东期俯冲带之间,构造块体间的拼贴碰撞很可能形成包含两个时期的构造特征或是出现过渡地质体,而且古亚洲洋在400Ma左右有开合运动[4];徐备等认为兴蒙造山带的形成使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在晚泥盆世拼合,即研究区在早古生代未形成稳定的联合板块,不具备生成大规模的造山后花岗岩(有别于后碰撞或碰撞晚期花岗岩,据肖庆辉等,2002)的条件。

联合花岗质岩石构造环境R1-R2判别图解(图6)和造环境Rb-Y-Nb判别图解(图7)。其中需要注意的是在R1-R2判别图解对于二长花岗岩,判别属于造山晚期,既不属于同碰撞,也不属于造山后。究区花岗岩的具体分析如下:

石英二长闪长岩(A0029、A0036)属于火山弧花岗岩(VAG),与其又处于板块碰撞前一致。其岩性也符合火山弧花岗岩。

斑状中细粒二长花岗岩(A0001、A0011)在在R1-R2图解中属于造山晚期,而构造环境Rb-Y-Nb判别图解中均属于COLG型花岗,而且偏离后碰撞花岗岩区(赵振华,2007)。因此属于碰撞晚期的花岗岩,略早于后碰撞。

斑状细粒二长花岗岩(D004、D008)与中细粒二长花岗岩(A0002、A0007)在构造环境Rb-Y-Nb判别图解中于COLG、VAG及WPG三连点附近,具有后碰撞花岗岩的特点。其高钾钙碱性过碱性-过铝质岩性特征是后碰撞-造山后花岗岩的典型特征,而研究区不可能存在早古生代后造山花岗岩,而且在R1-R2图解中属于造山晚期,故将二者归为后碰撞的花岗岩。

通过同位素锆石U-Pb测年,获取同位素年龄如下:斑状细粒二长花岗岩(TWD008)444.8±1.5Ma,石英二长闪长岩(TWA0036)433.0±1.3Ma,斑状中细粒二长花岗岩(TWD001)435.0±1.4Ma,而中细粒二长花岗岩(TWA0007)获取两个年龄:445.2±1.1Ma(继承年龄)和420±2.3Ma。此外在8组同位素均获取锆石捕获年龄为600±23Ma,也表明研究区的花岗岩来源于新元古代物质的重熔。

综上所述,研究区内的块体至少经历了两次碰撞运动,产生了两套与碰撞有关的花岗质岩石:前期以高分异斑状细粒二长花岗岩为代表的,后期以石英二长闪长岩-斑状中细粒二长花岗岩-中细粒二长花岗岩为代表。前者为晚奥陶世,后者为早-中志留,二者的转换时间在440Ma左右,表现为碰撞晚期的伸展拉伸环境向弧陆碰撞的收缩挤压转变,而没有形成大规模的后造山花岗岩,说明微地块间的拼合不牢固。推测是由于古亚洲洋的俯冲,造成微小地块的碰撞形成了多次碰撞的结果。

3小结

(1)二长花岗岩石具块状构造、无明显变形等构造特征;表明研究区花岗质岩石具有碰撞晚期高钾钙碱性花岗岩特征,而石英二长闪长岩仅有轻微的重结晶。表明研究区未受到大规模的构造应力作用。

(2)研究区二长花岗岩属富硅高钾钙碱性系列;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具V字型分布特点,有明显的负铕异常;大离子亲石元素的分布模式显示岩浆存在结晶分异作用。

(3)研究区的花岗质岩石同源结构演化为主的特征,形成两套碰撞岩系:前期以斑状中细粒二长花岗岩为代表,富集Hf高度分异花岗岩;后期由石英二长闪长岩-斑状中细粒二长花岗-中细粒二长花岗岩系列。岩浆可能来源于新元古代的地壳增生物质。

(4)古亚洲洋在研究区经历两次开合运动:前期闭合为早中奥陶世-晚奥陶世;后期为早中志留世。两次碰撞拼贴的转换时间大约在440Ma左右。两次碰撞拼贴均不牢固,微地块碰撞的动力来源于古亚洲洋的开和运动。

基金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大兴安岭成矿带南段地质矿产调查(基[2010]矿评01-09-08)

参考文献

[1]内蒙古地质矿产局.内蒙古自治区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3.

[2]韩吟文,马振东.地球化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4.5:181-212,275-301.

构造地质学第4篇

1 野外教学实习的目的

实习地区是太古宙到新生代漫长的地史演化过程中,形成并保留的较为完整的地质记录,成为岩石、地层、构造等研究的“黄金”场所,具有地质现象丰富、野外露头良好的显著特征,可为学生提供全面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因此野外地质教学实习是一次综合性的实践教学活动,以常规野外工作方法(地质锤、罗盘和放大镜“老三件”)结合现代高新技术(GPS、数码相机和电脑“新三件”)的训练为主。要求参加实习的学生理解和掌握室内所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原理上,增强和提高野外动手能力、文图表达能力,培养和建立综合的地质思维,为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以及地质生产实习奠定扎实的基础[1]。

2 野外实习教学内容

2.1 教学内容

①地层。充分利用地质图及不同区段的信手剖面图等资料,学习实习区的地层发育情况,形成的地层时代,主要岩性特征,古生物化石的分布规律;以“组”为单位由老至新对其分布、出露情况、岩性及其岩石组合、岩相及厚度变化情况、时代划分及其依据、地层接触关系等进行描述和总结;对含矿层位则应详细说明。

②岩石。通过实习观察了解实习地区的总体岩浆活动概况;主要侵入体的岩石类型、活动期次和各岩体的相应关系;介绍实习区变质岩的主要类型,结构、构造特征和矿物组合特征。

③构造。充分利用地质图及实地考察概述实习区构造的总体面貌、大地构造位置、主要构造类型、褶皱断裂发育情况、区域构造线的展布和构造形成时代等。对主要构造特点的描述可按构造类型、按构造区段和按构造期次或序列,分类描述。构造分析,要将褶皱、断裂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根据不同时期分析构造的变形特征,推断地壳活动的规律性。论述构造与矿产、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及地震地质的关系。绘制信手图件。

④地质发展简史。在综合分析实习区地层、岩石和构造等各方面资料基础上,将各种地质事件联系起来划分地质构造演化序列,由老到新对不同阶段的地质构造特征进行概要总结,简要阐明各阶段形成时的环境和大地构造性质,恢复实习区的地质发展历史。

⑤矿产。对发现的矿点、矿化点进行考察;对已知矿产要收集资料,推断测区内的矿产种类、规模以及它们的成因类型;分析各类矿产与地质作用的成因关系和时空分布规律;将所取得的矿产成果编绘于矿产图上。

按照实习的主要内容、方法和工程部署,完成的主要实物工作量有:

①完成手绘地质剖面和地质现象素描图;

②获得有价值的地质图片和资料;

③完成兴城地区地质实习报告;

④完成局部区域地质填图;

⑤绘制地形、地质图。

2.2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在开展野外实习工作前,从相关单位收集地质、地形图共6幅、拟定11条实习路线:

①台里晚太古宙和中生代深成岩以及韧性剪切带观察路线。掌握晚太古宙深成侵入岩(绥中花岗岩ArSγ)的野外地质特征;依据变质变形、穿切关系、岩石特征等标志,进行深层侵入岩侵位顺次的观察与分析;识别各种糜棱岩的主要特征;识别各种脉岩与构造变形的关系。

②钓鱼台侵入岩路线。能够识别中酸性侵入岩――斑状黑云二长花岗岩、石英闪长岩等,掌握其主要特征;能够推断各种脉岩――花岗伟晶岩、细粒花岗岩、细晶岩、辉绿岩等侵入岩体的相对形成时代的分析和描述。

③夹山元古代地层。学习斑状花岗岩的主要特征;元古代地层――常州沟组(Chc)、串岭沟组(Chch)的主要特征,如肉红色含砾长石砂岩与细粒花岗岩的区别,地层中的小断层、含铁锰结核的热水沉积硅质岩,及其与元古代地层接触关系。

④上长茂早古生代地层及矿产观察路线。观察震旦系雾迷山组(Jxw)、长龙山组(Qnc)、景儿峪组(Qnj)、寒武系昌平组(■1c)、馒头组(■1m)、毛庄组(■2mz)、徐庄组(■2x)、张夏组(■2z)等地层的主体岩性和各组地层划分标志及主要特征(图1)。重点掌握沿途所见各组主要岩性段的基本特征、注意采集代表性岩石标本及化石。

⑤?牛山古生代地层、矿产观察路线。掌握古生代地层蛤蟆山组(P3h)砾岩、山西组(P1s)、太原组(C2-P1t)、本溪组(C2b)、马家沟组(O2m)主体岩性和层序特征的学习;了解各类矿产赋存层位,原生露头特征,与围岩关系,矿体规模、形态、产状变化,矿石矿物成分、结构构造、次生变化。

⑥龙回头中生代地层观察路线。学习海岸带地质作用与地貌特征;了解海房沟组(J2h)复成分砾岩、砂岩、基性岩脉和断层角砾岩特征。

⑦老滩白垩纪火山岩观察路线。学习火山熔岩类――粗面岩、粗安岩、气孔杏仁玄武岩等;火山碎屑岩类――集块岩、角砾岩、凝灰岩等岩性特征;学会辨认不同期次火山熔岩接触关系。

⑧茶棚庵采石场构造路线。学习绥中花岗岩、常州沟组岩性的特征,绥中花岗岩与常州沟组的接触关系;及绥中花岗岩与常州沟组接触带附近发育的逆冲型韧性剪切带;发育的斜歪倾伏褶皱、小型断层传播褶皱。

⑨白庙子构造地质观察路线。观察断层两盘岩石特征、地层时代、产状特点;掌握断层、褶皱构造的识别标志;学会确定断层性质的方法;掌握断层、褶皱等构造要素的测量与描述。

⑩松树卯矿产地质路线。了解松树卯矽卡岩钼矿床形成的区域地质环境,熟悉松树卯矽卡岩钼矿床的基本地质特点;掌握透辉石、石榴石、阳起石、透闪石、绿帘石等主要矽卡岩矿物和黄铁矿、磁黄铁矿、辉钼矿、镜铁矿、磁铁矿等金属硫化物和氧化物的鉴定特征;熟悉块状、脉状、网脉状、浸染状等矿石构造的特点。

■角山白垩纪火山岩及古长城考察路线。

了解绥中花岗岩的空间分布及其与地貌之间的关系。

3 教学方法

3.1 联系教学实际。开展野外实践和室内辅导相结合的优势互补式教学

野外实践侧重于知识的应用和检验,室内辅导侧重于知识的吸收和升华,二者的互补有效提高实践教学质量[2]。以往的野外地质教学实习往往是带班教师花大量的时间先重复课堂教学的相应内容,再亲自示范,然后学生进行练习,但通常还有不少的学生没能掌握知识或技能的要点,给后继实习造成了恶性的影响。针对这种教学弊端,采用野外实践和室内辅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进行整体控制,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3.2 联系野外实际,开展和合理推测相结合的启发讨论式教学

启发讨论式教学采用多样的感性手段使讲授的知识点便于记忆和易于理解,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灵活掌握学科知识的基本教学方法[3]。实习地区的地质现象虽然全面但是局部出露(后期构造运动破坏、第四纪沉积物覆盖等原因所致),这种实际情况就决定了实习过程中只能以典型剖面观察和典型点观察为主(类型具代表性、现象具特征性、交通条件较为方便等)。由于野外露头是地质研究中最直观、最真实和分辨率最高的资源,因此在实习过程中积极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

构造地质学第5篇

1“地层结构力学”的提出

作者长期从事工程地质与岩土力学的实践和研究工作。前不久,作者提出了“岩土工程地层结构效应”的概念和“工程地层学”新学科[1~3]。“地层结构”是指三维空间中各地层的叠置或排列组合关系,其中地层的产状有水平的、倾斜的和褶曲形的,且将各类弱面(带),如断层破碎带、结构面等也看成是特殊的地层。“岩土工程地层结构效应”是指地层结构的不同或变化对各类岩土工程的受力、变形和稳定性、经济性有重要影响,同一工程可选在不同的地层结构中,也可对选中的地层结构进行人为的改造(如加筋、注浆等),使之更适合或更有利于该工程。“工程地层学”就是利用地质学中地层学的理论和知识为各类岩土工程服务的学科,它是地质学、力学、工程学相结合的产物。

在上述的基础上,最近作者经过研究认为,有必要建立“地层结构力学”这一新的边缘学科。“地层结构力学”就是研究与工程活动相关的某个或某些地层结构的结构力学特征、变形性状,地层结构与工程结构的协同工作,地层结构的改变对工程结构受力、变形和稳定性的影响,及基于力学机制的地层结构优化,从而为工程服务的学科。

基于以下几点有必要建立“地层结构力学”新学科:(1)地球的表层为地壳,地壳主要由各种产状的地层组成。人类的所有工程活动都是在地层中或地层上进行的。同一工程选择不同的地层结构,或对地层结构进行不同的人工改造,都将对该工程的受力、变形、稳定性和经济效益造成重大影响。作者经研究发现,为了更好地研究“岩土工程地层结构效应理论体系”和“工程地层学”,很有必要建立“地层结构力学”新学科。(2)工程活动中,为了充分利用地层的自稳能力,需要将地层也看成一种特殊的“工程材料”。这时,为了以尽可能少的工程代价(如喷锚、网状柔性支护等)达到工程目的,需要了解地层这种特殊的工程材料的地层结构力学特征。(3)人类制造的工程结构物往往处于地层结构中或地层结构之上,为了更好地研究工程结构与岩土体的共同作用或相互作用,需要地层结构力学的知识。

其实,目前在与“地层结构力学”的相关方面已开展了一些研究,这些研究为“地层结构力学”的研究提供了前提和基础。这些研究主要有:(1)将地层(含土层)看成梁或板。(2)关键层理论。(3)优势层理论。(4)地层结构效应、工程地层学。(5)硬壳层、双层地基、三层地基。(6)煤矿地层力学。

2“地层结构力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地层结构力学”的研究对象就是所有在地层之上或之中的工程,具体来说就是建筑工程、道路工程、海岸工程、海洋工程、边坡工程、其他工程中的地层结构力学问题。

“地层结构力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有:(1)地层及地层层序成因、演化研究。(2)地层结构特征研究。(3)三维地层信息系统及三维地层可视化研究。(4)地层结构所在的地层构造应力场及构造体系研究。(5)地层结构本身的变形和力学机制研究。(6)地层结构力学与工程结构力学的关系,及地层结构与工程结构的协同工作问题研究。(7)地层结构的人工改造(含优化)及其对地层结构力学特征和工程结构的影响研究。

3 “地层结构力学”的特点

(1)“地层结构力学”是地质学与力学相结合的产物。

“地层结构力学”是地质学特别是其中的地层学和结构力学相结合的产物。“地层结构力学”首先要用地层学的知识研究工程场地中地层及地层结构的成因、演化,然后用结构力学的知识研究地层结构在工程荷载作用下的变形、力学特征和稳定性。

(2)“地层结构力学”的两个层次。

①从“变形”到“力”:所有工程场地所在的地层和地层结构都处在一定的地质构造单元中,地层和地层结构中都保留有长期地质构造运动中留下来的构造形迹。所以,“地层结构力学”首先要从地层和地层结构中留存的构造变形反推地层和地层结构所遭受的各期古构造应力场(包含重力)。这是第一层次。

②从“力”到“变形”:工程场地所处的地层和地层结构除收到古构造应力场的作用外,还受到了工程荷载的作用。所以,“地层结构力学”的第二层次就是要研究地层结构在构造应力(包含重力)和工程荷载的作用下地层结构和工程结构的变形。

(3)“地层结构力学”的理论基础。

“地层结构力学”的理论基础有地层学、结构力学、构造地质学、地质力学、岩体结构力学、土体力学、岩体工程地质力学、岩体结构控制论、关键层理论、优势层理论等。

参考文献

[1] 蒋建平,刘文白.岩土工程地层结构效应与层组参数[J].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1(人民交通出版社重点图书).

构造地质学第6篇

关键词:第四纪地质学;地震研究;应用

一、第四纪地质学

地震地质学研究的是地震和地质之间的关联,根本上说就是分析构造和运动的关联性。活动构造可以理解为活动进行的产物。可以将第四纪地质学理解为论述构造活动对当今阶段的影响和作用以及如何应用第四纪地质学。第四纪地质环境其实是一个系统的整体,在其系统内各个要素之间相互协调、促进,相互制约发展。

二、第四纪地质学应用分析

第四纪年龄长达300多万年,解决地震预报所需要的时间尺度相对于这样大的地质年代的时间尺度就显得微乎其微了,人类物质生活的时间尺度长则几千年短则几十年,与这样长的地质时间相比而言,只不过是一刹那罢了。所以说人类在这样短的时间尺度里生活,基本上是恒定不变的,尤其是就运动的一些方面而言,基本上就是稳定不变的。通过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的变化的时间去理解和推断构造运动根本属性变化的速率是不科学的。当今时代的构造运动仍然保持着第四纪一定的独立性的特点、风格,从大的方面谈,整体的构造局势的变化不会很大,甚至基本上没有变化。由于第四纪继承了上几个纪度的特点,总结上算是继承性的特点,大部分的地震活动都是历史上长期反复的活动带,所以说第四纪是继承下来的新阶段,具有新生性。但是在我们按照第四纪地质学研究地震地质的理论时,将第四纪的构造运动局势分析清楚,就会使得当今时代的构造运动的整体大概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将第四纪构造运动的地方划分出来,就会使得当今时代的构造运动区域清晰地展现出来,这样人们就能够将其应用到解决预报地震的强度和空间理论技术上。只有在清楚地知道和了解了第四纪运动构造时,才能够将预报地震时所寻找的地震范围缩小,减小区域目标,再根据相应的先进设施,分析当前的地壳活动,了解其相关的动态,就会实现短期内就能预报地震的目标。

第四纪地质学是地震地质研究的理论依据,在地震地质研究中,根据第四纪地质学的理论方法,能够有效地促进地震地质的研究发展。

构造地质学第7篇

关键词:造山带;沉积地质学;研究进展探究

前言:造山带是山区中很特殊的一个地带,它是由岩石挤压,经受强烈的褶皱作用而形成的狭长山区地带。对这一方面的研究一直在进行中,下面本文会就造山带沉积地质学的内容简单解释,对造山带沉积地质学的几大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最近进展加以介绍,便于读者们更深入地了解造山带沉积地质学。

1.造山带沉积地质学的研究方向

1.1造山带成因地质学

造山带成因地质学的研究比稳定地带的成因研究复杂很多,因为造山带形成的原因复杂,所以在研究其成因的时候会遇到很多的阻碍。具体表现在造山带的地层褶皱,岩石变形程度大,没有能够参考的样本与它对比研究,难以从科学研究的方向进行下去;而且造山带是多个时代的地层变动共同作用形成的,单一的拿出任何一个时期的地质研究资料都没有很大的说服力,不同时期的地层无序地叠加在一起,难以找到可以遵循的规律继续研究下去;还有从长期来看,地壳运动会导致周边环境的生物也随之改变,古海洋生物和火山生物混杂在一起,这给造山带成因地质学的研究造成了巨大的困难。

1.2造山带盆地动力沉积学

造山带盆地动力沉积学是今年来沉积盆地学领域开发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新方向。在造山带盆地沉积学分析中,沉积相、沉积体系、沉积构型、古地理、古流和沉积层序分析,都是这一学科的基础研究工作。这个学科的研究主要是从沉积盆地的形状构造、物质组成、演变方向出发,对造山带的盆地沉积原理深入挖掘,慢慢地从一个小的研究方向变成了一个独立的新学科。数据的勘测、采集和模拟盆地演变过程是研究这一学科的两个重要步骤。通过工作人员在实地取样,对造山带盆地的组成部分进行分析,采集造山带盆地上的各种生物标本等工作获取完整精确的数据,并利用这些数据建立造山带盆地动力沉积模型,对造山带盆地的演化过程进行模拟,更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其动力沉积过程,并且结合物理规律和化学分析,便于我们对这其中的原理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1-2]

1.3造山带动力沉积地质学

造山带动力沉积地质学结合了大陆板块运动学和造山带沉积学两大学科,对造山带的沉积过程进行研究。这一学科的根据建立在大陆动力学现有的研究成果之上,因为在形成造山带的过程中,每一个物理动作和每一次地层运动都会留下相应的痕迹,长年累月的积累,就变成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沉积物。所以只要通过对沉积物的成分进行研究分析,就有可能解决一部分在研究造山带动力沉积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助于更好地认识造山带的结构体系。造山带动力沉积地质学重视的是沉积过程的分析而不是某一时刻的地质状态,着重分析其动力特征而不是具体构造。

2.造山带沉积地质学研究最新进展

2.1造山带大地构造相分析

大地构造相是造山带的组成部分,近期的研究中,阿尔卑斯山造山带被划分成13个大地构造相单元,分别包括侏罗山、磨拉石、外来地块、瑞士、复理石沉积、蛇绿岩混杂堆积等等。而大地構造相又可以分为6个相类,6个相类中包含了15个小的相单元。根据定义,所有的造山带都可以被划分为三个大的种类:俯冲带、碰撞带、转换断层的受阻弯曲部位。大地构造相是组成山脉的基本要素,所以可以根据对大地构造相的研究推断出造山带的一般演化规律,在研究造山带演化过程方面已经取得一些进展。这些最新研究提出来的划分方式,为今后的造山带山脉构成框架的研究提供了方向和动力。

2.2造山带沉积物的物质组分和物源分析

在最新的研究工作中,研究者们将沉积混杂岩与构造混杂岩更加明确地区分开来。在以前的研究中,有许多构造混杂岩被混为沉积混杂岩。而在最新的研究中,提出了更加详细的区分细则,将以前误判的物质组分纠正过来,为以后的物质分类提供准确的依据。在70年代末,就有研究工作者对大陆地块、岩浆弧、再旋回造山带等部分的物源进行分析,研究了多种物源组分的特征,特别是在陆源碎屑组分分析这一方面,他们做出了卓越的成绩,取得很大进展,多方面总结归纳,为造山带其他部分沉积物的研究提供了比照参考标准。

2.3造山带盆地沉积学分析

造山带盆地沉积学分析由造山带和沉积盆地这两个密不可分的部分组成,造山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成是沉积盆地动作的最终结果,对沉积盆地的研究促进了造山带演化研究和组分分析等研究工作的发展。自80年代以来,造山带盆地沉积学就遇到了一系列的新问题,例如中国西部的复合造山体系经历了多次的构造运动,又出现了大规模的变化,不同时代的地层和岩石又经历了巨大的改变。在近年来开展的造山带盆地沉积分析研究工作中,学者们主要围绕盆地的沉积物序列、沉积物组分、沉积速度;盆地所处的位置以及周围环境的变化;盆地和附近山区共同作用的方式和程度;盆地所经历的各个演化阶段等基本研究项目开展研究工作,找寻突破口。学界对于造山带盆地沉积的研究工作更加地重视了,这不仅对造山带的研究有着重大的实际意义,还对其他地区盆地沉积地质学的研究有重要意义,是中国地质研究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结语:最近几年的对造山带的研究工作有许多的可取之处,同时也有很多问题。通过本文对造山带沉积地质学最新进展的大体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大陆造山带的演化历史和演化规律,尽快改正存在的问题,发挥已有的优势,便于促进以后的造山带沉积地质学研究工作者顺利进行研究工作。关键在于要选择合适的地区,不断地进行实验、采样,做出更多的深入的、精细的多学科联合攻关的综合性研究,扬长补短,为推动造山带地质学研究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房立民,杨振升,李勤等.变质岩区1:5万区域地质填图方法指南.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1:184一188 

构造地质学第8篇

关键词:地质实践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地质专业的实践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1 野外教学实习的目的

实习地区是太古宙到新生代漫长的地史演化过程中,形成并保留的较为完整的地质记录,成为岩石、地层、构造等研究的“黄金”场所,具有地质现象丰富、野外露头良好的显著特征,可为学生提供全面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因此野外地质教学实习是一次综合性的实践教学活动,以常规野外工作方法(地质锤、罗盘和放大镜“老三件”)结合现代高新技术(GPS、数码相机和电脑“新三件”)的训练为主。要求参加实习的学生理解和掌握室内所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原理上,增强和提高野外动手能力、文图表达能力,培养和建立综合的地质思维,为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以及地质生产实习奠定扎实的基础[1]。

2 野外实习教学内容

2.1 教学内容

①地层。充分利用地质图及不同区段的信手剖面图等资料,学习实习区的地层发育情况,形成的地层时代,主要岩性特征,古生物化石的分布规律;以“组”为单位由老至新对其分布、出露情况、岩性及其岩石组合、岩相及厚度变化情况、时代划分及其依据、地层接触关系等进行描述和总结;对含矿层位则应详细说明。

②岩石。通过实习观察了解实习地区的总体岩浆活动概况;主要侵入体的岩石类型、活动期次和各岩体的相应关系;介绍实习区变质岩的主要类型,结构、构造特征和矿物组合特征。

③构造。充分利用地质图及实地考察概述实习区构造的总体面貌、大地构造位置、主要构造类型、褶皱断裂发育情况、区域构造线的展布和构造形成时代等。对主要构造特点的描述可按构造类型、按构造区段和按构造期次或序列,分类描述。构造分析,要将褶皱、断裂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根据不同时期分析构造的变形特征,推断地壳活动的规律性。论述构造与矿产、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及地震地质的关系。绘制信手图件。

④地质发展简史。在综合分析实习区地层、岩石和构造等各方面资料基础上,将各种地质事件联系起来划分地质构造演化序列,由老到新对不同阶段的地质构造特征进行概要总结,简要阐明各阶段形成时的环境和大地构造性质,恢复实习区的地质发展历史。

⑤矿产。对发现的矿点、矿化点进行考察;对已知矿产要收集资料,推断测区内的矿产种类、规模以及它们的成因类型;分析各类矿产与地质作用的成因关系和时空分布规律;将所取得的矿产成果编绘于矿产图上。

按照实习的主要内容、方法和工程部署,完成的主要实物工作量有:

①完成手绘地质剖面和地质现象素描图;

②获得有价值的地质图片和资料;

③完成兴城地区地质实习报告;

④完成局部区域地质填图;

⑤绘制地形、地质图。

2.2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在开展野外实习工作前,从相关单位收集地质、地形图共6幅、拟定11条实习路线:

①台里晚太古宙和中生代深成岩以及韧性剪切带观察路线。掌握晚太古宙深成侵入岩(绥中花岗岩ArSγ)的野外地质特征;依据变质变形、穿切关系、岩石特征等标志,进行深层侵入岩侵位顺次的观察与分析;识别各种糜棱岩的主要特征;识别各种脉岩与构造变形的关系。

②钓鱼台侵入岩路线。能够识别中酸入岩――斑状黑云二长花岗岩、石英闪长岩等,掌握其主要特征;能够推断各种脉岩――花岗伟晶岩、细粒花岗岩、细晶岩、辉绿岩等侵入岩体的相对形成时代的分析和描述。

③夹山元古代地层。学习斑状花岗岩的主要特征;元古代地层――常州沟组(Chc)、串岭沟组(Chch)的主要特征,如肉红色含砾长石砂岩与细粒花岗岩的区别,地层中的小断层、含铁锰结核的热水沉积硅质岩,及其与元古代地层接触关系。

④上长茂早古生代地层及矿产观察路线。观察震旦系雾迷山组(Jxw)、长龙山组(Qnc)、景儿峪组(Qnj)、寒武系昌平组(■1c)、馒头组(■1m)、毛庄组(■2mz)、徐庄组(■2x)、张夏组(■2z)等地层的主体岩性和各组地层划分标志及主要特征(图1)。重点掌握沿途所见各组主要岩性段的基本特征、注意采集代表性岩石标本及化石。

⑤牛山古生代地层、矿产观察路线。掌握古生代地层蛤蟆山组(P3h)砾岩、山西组(P1s)、太原组(C2-P1t)、本溪组(C2b)、马家沟组(O2m)主体岩性和层序特征的学习;了解各类矿产赋存层位,原生露头特征,与围岩关系,矿体规模、形态、产状变化,矿石矿物成分、结构构造、次生变化。

⑥龙回头中生代地层观察路线。学习海岸带地质作用与地貌特征;了解海房沟组(J2h)复成分砾岩、砂岩、基性岩脉和断层角砾岩特征。

⑦老滩白垩纪火山岩观察路线。学习火山熔岩类――粗面岩、粗安岩、气孔杏仁玄武岩等;火山碎屑岩类――集块岩、角砾岩、凝灰岩等岩性特征;学会辨认不同期次火山熔岩接触关系。

⑧茶棚庵采石场构造路线。学习绥中花岗岩、常州沟组岩性的特征,绥中花岗岩与常州沟组的接触关系;及绥中花岗岩与常州沟组接触带附近发育的逆冲型韧性剪切带;发育的斜歪倾伏褶皱、小型断层传播褶皱。

⑨白庙子构造地质观察路线。观察断层两盘岩石特征、地层时代、产状特点;掌握断层、褶皱构造的识别标志;学会确定断层性质的方法;掌握断层、褶皱等构造要素的测量与描述。

⑩松树卯矿产地质路线。了解松树卯矽卡岩钼矿床形成的区域地质环境,熟悉松树卯矽卡岩钼矿床的基本地质特点;掌握透辉石、石榴石、阳起石、透闪石、绿帘石等主要矽卡岩矿物和黄铁矿、磁黄铁矿、辉钼矿、镜铁矿、磁铁矿等金属硫化物和氧化物的鉴定特征;熟悉块状、脉状、网脉状、浸染状等矿石构造的特点。

■角山白垩纪火山岩及古长城考察路线。

了解绥中花岗岩的空间分布及其与地貌之间的关系。

3 教学方法

3.1 联系教学实际。开展野外实践和室内辅导相结合的优势互补式教学

野外实践侧重于知识的应用和检验,室内辅导侧重于知识的吸收和升华,二者的互补有效提高实践教学质量[2]。以往的野外地质教学实习往往是带班教师花大量的时间先重复课堂教学的相应内容,再亲自示范,然后学生进行练习,但通常还有不少的学生没能掌握知识或技能的要点,给后继实习造成了恶性的影响。针对这种教学弊端,采用野外实践和室内辅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进行整体控制,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3.2 联系野外实际,开展和合理推测相结合的启发讨论式教学

启发讨论式教学采用多样的感性手段使讲授的知识点便于记忆和易于理解,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灵活掌握学科知识的基本教学方法[3]。实习地区的地质现象虽然全面但是局部出露(后期构造运动破坏、第四纪沉积物覆盖等原因所致),这种实际情况就决定了实习过程中只能以典型剖面观察和典型点观察为主(类型具代表性、现象具特征性、交通条件较为方便等)。由于野外露头是地质研究中最直观、最真实和分辨率最高的资源,因此在实习过程中积极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

4 工作质量评述

实习过程中以“教学实习工作方法指南”和“地质实践教学指导书”为依据,很好的完成实习内容。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知识方面,学生充分认识到实现地区地层、岩石和构造的分布、成因和相应的接触关系。能力方面,通过实习,学生基本掌握手持GPS、罗盘等地质仪器的应用,能够完成各种地质图的绘制。德育方面,增强了学生对地质专业的热爱、以科学、严谨的态度从事地质工作[4]。

参考文献:

[1]左文,韩秀丽,邢文晋.普通院校地质实践教学改革的探讨[J].中国地质教育,2009,2:16-18.

[2]陈丽霞,张先进.关于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野外地质实践教学的工作经验与体会[J].教育教学论坛,2012,8:30-32.

[3]李长冬,王亮清,严森.互动式教学法在周口店野外地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1,2:51-52.

[4]王家生,龚一鸣,顾松竹,等.地质实践教学成绩的评定方法改革和完善――以2010年北戴河地质认识实习为例[J].中国地质教育,2010,4:89-92.

基金项目:本文收到辽宁地质工程职业学院教学改革项目资助。项目名称:兴城地质实训基地实效性研究,项目编号:LDY20120210。

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