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星星的孩子

星星的孩子赏析八篇

时间:2023-01-02 14:15:30
星星的孩子第1篇

从何而来?

“星星的孩子”,是我们对孤独症患儿的称呼。

孤独症,也是我们常说的自闭症,从医学的角度讲,它是因为多个微小基因变异所引起的神经发育不全,导致天生的行为异常。

值得注意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的环境对孤独症的发病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如过甜的食物,长期的电视陪伴等等。

*星星的孩子*

有何不同?*

他也许有着说不出的囧况

1。他可能有社会交流障碍。一般他会表现为缺乏与他人的交流或交流技巧,与父母亲之间缺乏安全依恋关系等。

2.他可能有语言交流障碍。他的语言发育落后,或者在正常语言发育后出现语言倒退,或语言缺乏交流性质。

3.他会有重复刻板行为。

4.他的智力也许会比我们低。

70%左右的孤独症儿童智力落后,但这些儿童可能在某些方面具有较强能力,20%智力在正常范围。

5.他的感觉系统可能不太好。痛觉会迟钝、对某些声音或图像特别恐惧或喜好等。

6.还有其他常见行为,包括多动、注意力分散、发脾气、攻击、自伤等。

光影相随,他们也有特别的天赋

他们也许发现研究不规则几何学比说几句话更容易。

他们也可以从胸透X光片上看到很细小的受损部位,但是却分不出傻笑和微笑的区别。

有不少的科学家都曾被贴上“孤独症”的标签。

*星星的孩子*

应如何爱护你

面对“星星的孩子”,我们要做的第一步是走出悲伤,和他一起走人生路。

家庭,是“星星的孩子”最为重要的避风港。只要我们处理得当,“星星的孩子”依然可以快乐生活。

①不要忽视早期发病症状,莫错失救治良机

父母们最开始大都认为自闭是由于与孩子交流太少,甚至觉得是小时与爷爷奶奶住一起,忽略了对其进行语言方面的教育。而其实并非如此,自闭属先天发育障碍,具体病因不详,更多时可能与遗传有关,可以说是自闭是伴随孩子出生而来,并将伴随终身。

②自闭症孩子的教育不是阶段性的,终身教育是关键

自闭症并非像其他疾病一样治疗几个疗程就会痊愈,患者一旦被确诊为自闭症,对其的干预将会是伴随终生的。只是因为个体因素不一样,在干预的强度上会有轻重之分,绝不是阶段性的干预后就可以“高枕无忧”的。

③干预训练需随时随地进行,付出绝对的耐心与毅力

很多家长认为只有在机构和学校中,面对老师时才是教育,领回家后就可以不用训练,可以松懈下来,大错特错!正确的做法就是醒来就开始训练,不管是谁面对孩子,都要采取科学的方法来进行训练,对孩子的教育须做到时时刻刻,随时随地进行。

星星的孩子第2篇

大一时,我在北京的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做志愿者,那是我第一次和孤独症儿童相处,也第一次意识到孤独症患者的个体差异如此之大。他们是一群“星星的孩子”,与他们相处的前提便是,不要用自己的世界观去评价他们。

我分到的是大孩子班,用老师的话f,相当于“初中”,而且是恢复水平还不错的一个班。

我进去之后感觉气氛很怪异,甚至是压抑。

木然坐在一边的小女孩,眼神涣散地看着前方,手却紧紧拽住我不肯松开,固执而机械地重复“老师,我疼”。她拽着我的力度让我有些怕。我极力用听起来最友善最温柔的声音问她:“怎么了?”

如此重复了几遍之后,她忽然撩起衣袖给我看手臂上的伤痕。浮肿的手臂中段有一片大面积的乌青,带着黑红色的血斑。触目惊心的伤痕已经到了让人心理不适的程度,我没有办法平静。她口中又喃喃自语了一些话,我分辨不出来。

惊慌之下,我找来他们的老师,说明女孩手上的伤,并询问原因。

老师告诉我,这是被班上的一个男孩咬的。在她的讲述里,男孩将班上好几个同学都咬得伤痕累累,老师和父母也不能幸免。但是这种行为并没有敌意,男孩因神经传输障碍,自己的手臂感觉不到痛感,便也以为别人同样没有痛感,兴奋起来便咬人。

听着有种无奈的难过。

我当时带了一盒北京地标性建筑明信片,像鸟巢、水立方、王府井这种,打算让孩子们写给父母。明信片背后印着相应建筑的英文,有一个瘦小的男孩,举着明信片流利地把英文读了出来,发音非常标准,语言能力很好,打破了我对孤独症群体寡言少语的固有印象。

可到了写明信片时,他羞赧地问我能不能代他写,一股脑儿地对我说他想写给妈妈的内容和他的家庭地址,“我不会写字。”

我一开始没理解他口中的“不会写字”,以为他有字不认识,我就在旁边空白的纸上写好,让他照着誊写。

星星的孩子第3篇

“宝贝你把自己关进了房间,留给爸爸妈妈一片阴雨天。你吝惜每一句简单的语言,喊一声妈妈,真的太难。妈妈要怎样做才能走进你的世界,怎样让你认知外面的世界。牵你的小手,和孤独告别,是妈妈今生要做的一切……”---星星的孩子妈妈的心声——题记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这是一种无法预防也无法治愈的终身疾病,发病率已达千分之六,超过癌症、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总和。2006年,自闭症被列入“精神残疾”,生活能自理是自闭症患者最理想的康复状态。社会上有许多这样的孩子,这些折翼的小天使被称作“星星的孩子”

李懿钊,男,1991年出生福州市一个普通的家庭里,一个自闭症患者。从小就对音乐特别敏感的李懿钊,一听到音乐就忘乎所以,仿佛只有音乐才是他的世界。2岁就能弹奏电子琴,2006年4月开始拜师学钢琴,2009年通过中央音乐学院业余钢琴九级考试。2001年10月跟着视频学会了架子鼓,2010年10月开始学萨克斯,2011年6月又学了双排键电子琴,如今,在家里练习时,李妈妈仍是陪伴在一旁,并不时提醒他记得要站直、抬头。自从李懿钊确诊为自闭症患儿始,李妈妈就辞职在家照顾他。由于孩子总是沉寂在自己的世界里,照顾起来比一般家庭艰辛许多。李妈妈始终不敢离开孩子太远,时刻陪伴在身边。当发现李懿钊对音乐特别感兴趣时,李妈妈开始专注培养李懿钊的音乐才能。李妈妈介绍,李懿钊经常通过视频模仿学习。已通过中央音乐学院业余钢琴九级考试的李懿钊最喜欢钢琴家郎朗演奏的《黄河协奏曲》,他花了一年半的时间练习才熟悉掌握,一个人在家里练习时,李懿钊会自己一个人同时弹奏钢琴与电子琴以达到双人演奏的效果。家里的相册里满满都是李懿钊的照片,李妈妈收集了孩子不同时期的照片,在她眼里,孩子是优秀的。打开相册,李妈妈有着说不完、道不尽的故事与辛酸。由于李懿钊只要听到音乐就会随着音乐手舞足蹈的,每次在公交上的一有音乐响起,尽管李妈妈已经将李懿钊紧紧地拽在身边,但站在一旁的人总会躲得远远的,甚至邻座的人被吓到赶紧从位置上跑开。“谁让自己的孩子是这样呢?”每当遇到这样的情况,李妈妈总是这样安慰自己。“还多了位置可以坐。”李妈妈说起这些总是轻描淡写或一笑置之,但语气中却透露着一丝无奈。2008年,家里为他在于山九日台音乐厅举办了“李懿钊少年时代专场音乐会”作为他的成人礼。媒体报道了这场音乐会,有更多的人知道了自闭症,认识了李懿钊。此后李妈妈再带李懿钊上街,时不时有认出李懿钊的人会主动跟李懿钊打招呼,而不是躲开了,这让李妈妈觉得很是开心,她希望通过媒体的报道,让更多人知道、了解自闭症,让自闭症的孩子们能够得到社会更多的关爱。

13岁的陈兆然同样是自闭症儿童,13岁的陈兆然十分喜欢音乐与绘画,还是全国特奥轮滑冠军。2岁时,医生告诉陈妈妈兆然患有“孤独症”。农村出身的陈妈妈根本不知道何为“孤独症”,只是觉得既然是病那就得治,可医生却告诉她“无药可治”,为了了解何为“孤独症”,陈妈妈上网查询资料,然而十年前的网络资料有限,陈妈妈无从下手,但她知道作为妈妈,她必须与孩子共成长,为了照顾兆然,陈妈妈把工作给辞了。并努力取得教师资格证,在乡村学校里当义务教育教师,只是为了孩子可以去上学,“孩子已经去上学才能康复得更好,”陈妈妈说。

“我知道我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给我希望”正如陈赫演奏的《隐形的翅膀》一般,星星的孩子们也有着一双隐形的翅膀,他们对音乐、绘画等比较敏感,只是起步对他们来说很难,前期要付出的努力相当大。大多数自闭症儿童对图像思维较敏感,但学绘画对于他们而言还是十分艰难,甚至握笔这一个简单的动作,有些孩子就要学很久才要学会,更别说之后要把不同的色块画在纸上。冯骥才曾说:风可以吹走一张大纸,但吹不走蝴蝶,生命的力量在于不顺从。也许,在孤独症儿童的画册里,我们可以感受到这句话的力量。他们是喜欢画画的孩子。如果你走近他们,会发现这些孩子像天外来客,每天一点点进步,创下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这是天真者的艺术。有不少人说不理解自闭症儿童的画或是看不懂,但这样一副对于普通孩子来说是简单的色块或线条的作品,对于自闭症患儿来说,却凝聚了长期的心血与努力。对于他们来说,绘画,也许是除了语言之外的一种较好的沟通与表达方式。他们不聋,却对声响充耳不闻;他们不盲,却对旁人视而不见;他们不哑,却对外界闭口不言。犹如远在天边的星星,遥远地一颗一颗地亮着,他们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自闭症儿童

星星的孩子第4篇

3~6岁是自闭症儿童的最佳矫治期。一旦孩子被诊断为自闭症(或怀疑性诊断为有“自闭症倾向”),就要为他提供干预性的训练,因为训练是目前唯一证明有效的矫治途径。训练开始得愈早,效果愈好。

自闭症孩子,吃完一盘菜才会吃另一盘;不理解为什么要等待,所以等公交车时会烦躁不安地发脾气;每件物品都必须放回固定的位置,无论去谁家做客,都会把人家家里的鞋摆得整整齐齐;起床时,只穿放在床头固定位置的衣服……看上去,他们和其他的孩子确实有些不一样,也因此被称为“星星的孩子”。

早期识别最重要

1988年,田惠平完成在德国的学习回国时,发现自己2岁多的儿子杨弢既不会说话,也不和别人有眼神的交流。当医生告诉她孩子得的是自闭症时,她惊呆了,那是她第一次听说这种病。

在中国,因为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年轻父母缺乏带孩子的经验。因此,即使宝宝在婴儿期已表现出一些问题,也往往会被忽视。直到三四岁,孩子的问题已到了毋容置疑的程度时,才想到带他上医院。反复纠结中可能就错过了早期干预的最佳时机。因此,自闭症的早期识别对孩子和父母至关重要。新生儿没有自闭的特征或者表现的特征并不明显,但满月以后,父母就要多留意宝宝的生长发育,是否和正常发育的婴幼儿不大一样。

自闭症的早期特征(2岁前)

Tips:莫错过3~6岁的最佳训练矫治期

3~6岁是自闭症儿童的最佳矫治期。训练开始得愈早,效果愈好。

实验证明,自闭症儿童若在学前经过训练,其智商可以提高12个点,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1991年的相关研究证实了这一点。这一研究甚至表明,自闭症儿童学前阶段接受训练后智力发展的潜力,可超过正常儿童。因为研究中同样接受学前训练的正常儿童,可以取得好成绩,但智商几乎不会发生变化。

许多个案也证实,即使是超过6岁,方法正确的训练也会使患儿有很大改善;而放弃矫治训练,孩子的状况只会愈来愈差。因此,只要有开始,就不会太迟。

家庭式训练最可行

为了治病,田惠平带着儿子四处求医,经历了无数痛苦和迷茫,甚至曾经想过和儿子一起离开这个世界,最终还是决定要好好活下去。1993年,田惠平创办了北京星星雨教育研究所——中国第一家为自闭症患儿服务的专业机构。通过20多年的努力,现在的杨弢已基本能生活自理,能自己上超市买东西。

中国的自闭症患儿日益增多,而目前能够为他们提供学前训练及早期干预的专业机构却很少,也很少有家庭能够做到像送孩子上幼儿园那样,每天将孩子送到训练机构去接受矫治。这种环境条件下,家庭训练成为主要的,甚至是唯一可行的一种形式。

这样一来,父母作为长期陪伴自闭症儿童成长的人员,需要同时担负起训练人员的职责,毕竟父母是和孩子相处时间最多也最亲近的人。“星星雨”比较早地开设“家长培训班”,田惠平也将自己多年带杨弢的经验传授给家长们:

尽量多让同小区的人认识孩子,尤其是门口的保安,这样孩子独自外出时,就会有人发现并提醒你。

教会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比教他们语文、数学都有用,而且不要怕辛苦,因为你的辛苦绝不会白费,简单的穿脱裤子的动作,可能要重复几百遍,但学会以后他就能自己穿裤子了。

如何训练孩子自己洗澡是很多妈妈头疼的事,因为患自闭症的孩子以男孩居多,孩子长大后妈妈给洗澡就不方便了。虽然教了孩子应该怎么做,可关上门并不知道他是否会洗,怎么办?此时不妨“垂帘观政”,拉上浴帘,妈妈在浴帘外面能看到孩子的身影,知道他是不是按照自己的指令做对了。

妈妈们的心愿

关爱身边的自闭症儿童,你的举手之劳可以让他们更多地接触社会,让他们的人生多一些快乐和精彩。就像田惠平说的:“我的心愿是,当家长拿到自闭症的诊断书后,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人是为了帮助他们和他们的孩子而存在的。因为我曾经经历了那种无援的自闭,知道它是多么令人绝望。”

如果你的身边有自闭症儿童,你可以这样做:

如果他是你的亲戚、同学、学生或邻居,不要拒绝他。

与他相处,使他获得与人交往的机会。

星星的孩子第5篇

2009年1月15日

星期四 天气阴

今天,我看了中央二台演的生活栏目“星星的孩子”。说得是一群患有孤独病孩子的故事。他们不爱说话,不爱和别人玩,连自己的母亲也不能亲近他。生气时候又自己打自己。为了能让他们叫一声“妈妈”,他们的母亲都付出了很多很多。

小余的妈妈放弃了很好的工作,在家里领他做康复训练。为了能治好他们的病,妈妈们想了好多办法,都不管用,最后他们利用海豚发出的超声波治好了他们的病。让小余学会了叫妈妈,而且也愿和家人亲近了。

看了这个故事我深受感动,我想到了我的妈妈平时里对我的关爱。生活中的一件件事情在眼前浮现。我想到了母亲的爱是多么的伟大,我感谢我的妈妈,我爱我的妈妈!

星星的孩子第6篇

穿着橙色外套的小男孩站在门边,神情专注,一直试图打开那道玻璃门。一位老妇人将他轻轻拉回身边,他仰头看她,露出稚气无比的笑容。很难看出,他是一名孤独症儿童。

“单从长相是看不出来的,非要说和普通孩子有什么区别的话,那就是他们长得更漂亮。”杜佳楣开了个玩笑。她很爱笑,是这所星希望孤独症儿童康复中心的校长,也是一位孤独症女孩的母亲。

自女儿煊煊2岁被确诊后,杜佳楣就承担起对她的全部康复训练,也因此成为国内最早通过行为学方法来帮助孩子康复的家长之一。如今,萱萱已经上初二,曾经的班主任给她的评语是:看着你,就像看了一部励志大片。

2011年,杜佳楣创办了星希望孤独症儿童康复学校,先后培训了超过1500多名孤独症儿童及其家长,帮助其中20%的孩子融入了社会。

一个奇迹的诞生

2004年,煊煊的孤独症在一次儿童健康筛查中被发现。“别人家的孩子查完很快就走了,我们被通知留下来,参加专家集体会诊。”杜佳楣回忆。

听了专家的结论,杜佳楣和丈夫的第一反应都是:什么是孤独症?在当时,即便是像他们这样的知识分子,也很少听说过这个病。在被告知这是一种伴随终身的神经性发育障碍,没有药物可以治疗,只能进行康复训练后,杜佳楣和丈夫彷佛掉进了冰窖。

“赶快训练吧,别耽搁孩子了。”医生说。两人抱着医生推荐的一摞书回家看到深夜,对照书里的标准―喜欢转圈,喜欢惦着脚尖走路,喜欢玩手指,表情冷漠,不会恰当地使用玩具,擅长机械记忆,喜欢背诵数字或者文字―杜佳楣看得泪流满面,这不就是煊煊吗?

在此之前,杜佳楣也曾感到不对劲。煊煊从小就难带,而且性格“高冷”。可是,相比那些呆萌的同龄娃娃,2岁的煊煊已经能认字和背唐诗了。杜佳楣一度以为,也许煊煊志存高远,才从小就和别的孩子不一样。

在医院的家长培训班,杜佳楣才知道,中国原来有这么多孤独症患儿家庭。家长来自全国各地,既有知识分子、白领,也有普通工人。他们的孩子,大多是在两三岁甚至四五岁时才被发现和确诊。

专家告诉杜佳楣,基于应用行为学的ABA是目前国际公认的对孤独症干预最有效果的方法之一。美国加州大学的LOVASS教授根据该原理设计了一套教学法,对19个孩子进行康复训练,两年后,这个实验组中的孩子有1/3回归了主流,即可以和普通孩子一起上学,即便有能力上的不足,也在学校的接受范围内。

这成了杜佳楣心中的一个标杆。本是大学英语老师的杜佳楣,放弃了考博士、出国的梦想,开始了另一种生活。在专家的指导下,她开始对煊煊进行高强度康复训练,每天6小时,每周保证40个小时,雷打不动。这些训练分成各种领域:注意力训练、模仿、听指令、表达、学前技能、生活自理等等。

“例如模仿拍手,不是为了学会拍手本身,而是为了培养模仿意识。普通孩子通过模仿习得大量技能,而孤独症孩子缺乏动机,只能通过高强度的强化训练来一点点塑造能力。”杜佳楣说。

如果煊煊像妈妈一样拍手,就会得到小零食作为奖励。“零挫败”是最重要的训练原则,最好在孩子表现最好的时候立即结束,这样孩子就会向往下一次训练。正是通过大量反复的这类训练,煊煊学会了刷牙、洗脸、换衣服、用筷子,还有单腿站、双腿跳以及吹蜡烛。

吹蜡烛是发音训练里的一项。普通孩子一学就会的技能,在煊煊这里成了一项艰巨任务。每天,杜佳楣都要用1个小时的时间,举着蜡烛,用夸张的口型为她反反复复地示范,直到2个多月后,煊煊第一次学会。在煊煊3岁生日时,看到她自己吹灭蛋糕上的三根蜡烛,杜佳楣和丈夫激动地流泪了。因为很多人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些特殊的孩子,他们的目标是通过训练,最终成为一名普通人。

凭借自己的外语优势,杜佳楣查阅了大量的孤独症英文资料,再结合对煊煊的训练,她渐渐找到了灵感。借助高强度训练,煊煊不但掌握了日常技能,进入了普通孩子的学校,还在之后的成长中学会了弹钢琴、唱歌、拉丁舞、游泳甚至滑冰。

现在的煊煊温顺纯真,看起来就像一个矜持的“小淑女”。她很努力,老师说她像个优等生,同学们也都喜欢她,投票选她当班长。专家都对杜佳楣说,你创造了一个奇迹。

“对我个人来说的确是个奇迹,但并非煊煊资质更好,我还见过很多比煊煊康复得更好的。通过科学的训练方法,孤独症孩子的能力是可以提高的。”杜佳楣说。

他们只是没有被激活

教室里七八个孩子在家长的带领下,跟着老师一起玩球,气氛欢乐。这里就像任何一个早教班,而不是孤独症康复训练的课堂。

“缩在角落里不跟人交流,打人甚至自残,那是极个别的孤独症。很多孤独症孩子喜欢亲近人,甚至见到陌生人就和亲人一样,亲密地抱住对方,冲着对方微笑,完全没有戒备心理。”杜佳楣说。

孤独症其实是一种综合病症,表现为多方面能力的缺失。如果缺失的面多,表现出的行为习惯就和他的年龄不吻合。而有的孩子,则好到几乎和普通孩子没区别。

“没有两个症状完全一样的孤独症儿童。他们的共同点在于,普通人都具备的接受信息、处理信息、输出信息这三种能力,孤独症孩子可能部分有问题,也可能都有问题。”杜佳楣说。

当前判断孤独症主要是两个指标:一是社会交往能力,包括眼神的注视、对人的兴趣、对事物的好奇心等;二是语言沟通能力。

人类许多经验和能力,都来自与他人的交往和模仿。但孤独症孩子因为镜神经元受损,无法理解别人的想法,也不关心他人的感受。如果是普通孩子好比生活在一张蜘蛛网里,那他们就像生活在一个孤岛上,因此被称为“星星的孩子”。

据统计,中国目前约有1300万名孤独症儿童,发病率约为1%,这一比率和全球其他国家相当。根据当前通行的测试,约有75%的孩子属于智商低下,20%在正常值,只有5%的孩子智商超群。

“那种认为孤独症儿童是天才的说法,太神化、太浪漫化了。”杜佳楣说,“但是,也不要过分悲观。事实上,对于孤独症儿童来说,只要是具体的技能,只要你能退到跟她能力相接的点上,反复训练,最后他们都是能学会的。”

杜佳楣将十多年的积累,归纳成一套MUST康复训练体系。M代表动机,U代表理解,S代表技能,T代表训练方法。她在2015年首届孤独症儿童研讨会上做了一个报告,得到专家们很高的评价。很多家长也很激动,因为参加过这一训练的孩子,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有些孩子甚至能在学校“潜伏”得很好,这是让所有家长都羡慕的。

“孤独症儿童最大的问题不是学不会,是没有动机和兴趣。行为学的训练,就是激发他的动机,就像给他的内心装上一个马达,给他力量,让他发自内心地想去做。”杜佳楣说,孤独症孩子只是没有被“激活”。

在杜佳楣看来,康复训练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自己降到和孤独症儿童一样的水平,才能够互动起来。如果发现孩子做不到,那就再退一点。“我经常和老师和家长说,孩子今天的表现就是他今天的能力程度。如果家长总想着昨天已经能够如何如何,情绪就来了。”

未来在哪里

情绪是每个孤独症患儿家长都要面对的问题。从孩子被确诊后的震惊,再到反复追溯病因源头的自责和敏感,孩子有进步时的激动和期待,对孩子失去耐心时的崩溃失望,还有对未来的恐惧,这些杜佳楣都亲身经历过。

她接触到的孤独症家长里,有人盲目乐观,认为孩子可能将来是天才,或者自己就会好。有人过分悲观,觉得孩子就是个弱智,未来没有希望。有人变得麻木,将孩子全托。也有人忙着给孩子吃中药、针灸和按摩。杜佳楣鼓励家长,学习国际上科学的实操方法,踏踏实实一天做几个小时训练,这样的孩子往往进步特别大。

几乎95%的家长都会尝试寻找专业机构的帮助。中国目前约有两三千家孤独症儿童康复机构,对于1300万的庞大群体而言显然不够。人员短缺、专业性不足以及缺乏持续规范的培训,是机构存在最大的问题。

当父母老去,这些孩子怎么办?这是压在每一个孤独症患儿家长心头的沉重问题。在杜佳楣看来,只能从两个方面去解决,一方面将孩子各项能力培养好,让他们最大程度向普通孩子靠近,向社会靠近;另一方面,推动社会体制为这些孩子创造更好的保障,也让人们更加了解如何去帮助他们。

“或许在未来,社会还可以给孤独症孩子一些工作的机会。他们并非不能工作,只是他们的能力没有达到社会能接纳的标准,他们需要一些辅助。我一直觉得他们具有自己的优势,能吃苦,不抱怨,不跳槽,没有坏心眼,能够忍受刻板单一的工作环境,他们会是最忠实的员工。”杜佳楣说。

星希望学校一直在和北京市残联合作开展融合教育,为幼儿园、小学老师做培训,带动他们给孤独症学生更专业的支持。

星星的孩子第7篇

终于有一天,星孩子们都按捺不住心中的好奇,去人间玩了。一开始还是两三个星孩子下凡,后来天上的星孩子越来越少,凡间的星孩子越来越多。而月亮妈妈因为里人间太远,所以把眼睛睁得大大的,圆圆的。

正当星孩子们玩得开心时,玉皇大帝知道了这件事。他怒气冲冲地走出了宫殿,把星孩子们都捉了回来。月亮妈妈恢复了原状,看着调皮可爱的星孩子。

看,牛郎和织女又在给星孩子们讲人间的故事了,星孩子们有流露出期盼的神情……

星星的孩子第8篇

――题记

萌萌是紫绮休完产假后带的第一个班的孩子,粉嘟嘟的圆脸,大大的眼睛,像洋娃娃一样漂亮。孩子们在经历了最初入园的哭叫后,大多数开始变得安静并喜欢上处处充满欢乐笑声的幼儿园。可是,紫绮发现那个叫萌萌的小女孩儿,和别的孩子总有些不一样。

好动、玩乐是孩子的天性,所以每次全班小朋友进行室外活动的时候,就是孩子们最开心最快乐的时候。那些天真可爱的孩子总喜欢找几个最好的小伙伴,聚在一起玩好玩的游戏。而萌萌每次都是一个人静静地待在一边,从不加入。小朋友们要回教室了,都会到老师这边做着“开小火车”的游戏一起嬉笑着回到教室,萌萌却依然在草地、在操场奔跑着,像蝴蝶一样自由舞蹈,满脸陶醉。有一次,小朋友去牵她,萌萌却突然尖叫着在操场上狂跑起来,那个想去帮她的孩子也被吓哭了。后来,紫绮发现萌萌有很多奇怪的举动。她对水果有特别的抵触,不仅不吃,而且只要放在她的面前,就会表现出一种惊恐和害怕;注意力很难集中,对别人的东西毫无兴趣;自理能力差,每次午睡起床时,总会像个婴儿一样躺在床上,老师帮她穿衣服也不配合,手都不伸一下。特别爱发脾气,她一生气就会咬自己的手。

紫绮和她的同事都觉得小萌萌与别的孩子有些不一样。虽然她给紫绮带来了许多的麻烦,但紫绮还是打心眼里没有排斥这个小公主。为了弄个究竟,紫绮决定进行家访。

第一次走进萌萌的家,小姑娘对紫绮的到来感到很新奇,怯生生地打量着紫绮。那是一个三口之家,爸爸是一家医院的外科医生,妈妈是护士。由于父母工作忙,萌萌小时候一直在老家跟奶奶一起生活,直到要上幼儿园了才被接回来。紫绮把萌萌在幼儿园的一些情况原原本本地告诉了她的爸爸,希望父母能给孩子多点关爱,注重孩子交往能力的培养。

虽然紫绮毕业于幼教专业,但还是感到所学不够用。为了更深地了解孩子,紫绮在业余时间报名参加了心理咨询师的学习。紫绮居住的地方离培训地点有一个半小时的公交车程,那个时期紫绮的儿子还没断奶,可是一周三个晚上的听课无论下雨刮风,紫绮都从不落下。

在参加心理咨询师培训期间,紫绮有意和培训老师聊起了萌萌的情况。一位老师听完,一脸凝重地分析说:“听你介绍的情况,这孩子估计应该是边缘性的孤独症。这是一种以孤独、缺乏情感、语言发育障碍、刻板重复动作和对环境的奇怪反应为特征的精神疾病。一般在3岁以前就会产生症状,并会对患者造成终生影响,病理至今不明,在全国就有200多万患者。”紫绮听后心里一震,最不愿意听到的结果还是听到了。

紫绮将这一席话告诉了萌萌的父母,其父母听后虽然惊讶和质疑,但在紫绮的劝说下,没过多久还是带着孩子去医院。一周后,萌萌回到了幼儿园,萌萌的妈妈希望老师多关心萌萌。

萌萌喜欢跳舞,紫绮就经常在班上举办音乐会,让孩子们手拉手,拉近彼此的距离。开始萌萌胆小,不敢在小朋友面前跳舞,在老师和小伙伴的再三鼓励下,萌萌终于放开了,跳起了欢快的舞蹈。萌萌的语言还算是正常,对汉字特别爱好,紫绮就有意教萌萌背诵唐诗,还让她在全班领着背诵。紫绮还经常让萌萌扮演“小老师”,给同学们讲故事,在同学们的啧啧赞叹声中,萌萌越说越自信,越表达越自如。就这样,在紫绮的引导下,班级其他的孩子也学会了关爱这个特殊的小妹妹。紫绮还特别叮嘱萌萌的爸爸妈妈,工作再忙也要尽可能多地抽时间陪陪孩子,并按照心理医生的医嘱对萌萌进行康复训练。

经过多方面的努力,萌萌变得活泼了,开始和周围小朋友主动交流。看着萌萌一天天变化,紫绮打心底里感到高兴。所有的付出得到了回报,没有比这样的结果更能让紫绮欣慰的了。从对萌萌的教育上,紫绮懂得了怎样对待特殊孩子,不能提出和其他小朋友一样的要求,特殊孩子需要父母老师乃至社会更多的爱,更多的耐心和包容。

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