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大学转专业的思考

大学转专业的思考赏析八篇

时间:2022-10-20 11:21:37

大学转专业的思考

大学转专业的思考第1篇

关键词: 高等农业院校 转专业 现状 应对策略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教学管理所提供的是一种服务”这一理念已逐步为高校管理者所认同。本科生转专业政策的制定,表明了教学管理者在教学管理中对学生自的充分尊重,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对学生和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然而,高校学生转专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尤其是高等农业院校转专业有其自身的特点。鉴于此,深入研究转专业的若干理论问题,结合高等农业院校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探索和完善高等农业院校转专业机制,是十分必要的。

一、高等农业院校转专业的现状及分析

教育部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于2005年修定出台以后,为贯彻落实新的规定,许多高等农业院校相继修订了本校的《大学生学籍管理规定》,其中各高校又均对本校的转专业政策进行了新的修订。高等农业院校由于其自身的特殊学科背景,因此转专业过程有其自身的特点。了解高等农业院校转专业的现状,并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有助于高等农业院校不断完善转专业机制,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一)转专业的学生比例总体不高。

对于高等农业院校而言,农科类专业是其特色,也是其主导专业。绝大多数学生选择进入农业院校学习都是因为确实热爱农业。因此,除了少数对于农业没有兴趣的学生申请转入其他科类的专业外,总体来说农业院校申请转专业的学生较之综合类院校要少。此外,由于教学资源的制约以及转专业后将带来一系列教学管理的不便,如教学安排、学分转换、学分更改,有的甚至还要办理转入下一年级等学籍异动手续等,即使申请了,成功实现转专业的学生人数也很少。而且,新时代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性思考能力,对自己的未来发展都有自己的规划。

(二)转专业流向主要为农科类学生向工科、经管类异动。

分析高等农业院校转专业学生的流向,不难发现有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农科类学生向工科、管理经济类异动。我校近年转专业过程中由农科类转到工科和经济管理类的就占到了总数的60%。农科类专业相比其他工科、经济管理类专业,无论是社会需求量还是毕业后的工资待遇等都确实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学校也要引导学生用长远的眼光看待农业,要看到它的发展前景,以培养学生的爱农意识,让学生了解只要努力,行行都可以出状元。

(三)学生转专业不够理性。

由于现行的转专业制度相对比较宽松,大多数学生都可以申请转专业,所以一部分学生并没有经过理性思考,而是盲目地申请,转专业成功后又后悔了,这便浪费了转专业的名额。另外,部分学生受一些所谓热门专业的影响,跟风现象严重。还有一些学生对所选专业的课程设置、学术水平不太了解,专业意识模糊,凭想象盲目转专业。甚至,还有极少数学生申请转专业是为了通过笔试和面试证明自己的能力,增强自己的信心。这些不理性的想法,导致后续学习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增加了学习压力。

(四)对特殊学生无明确的转专业政策。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管理都是刚性的,对事不对人的态势限制了一部分特殊学生的发展。很多高校都把数学和外语作为考试的必选科目,专门组织统一考试。虽然这种统一的组织考试能给所有申请者一个公平的机会,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考察学生的发展潜力。但是这种考查方法,并无法全面地考查一个人的能力。尤其对于部分因本专业学习困难而提出转专业申请的学生而言,由于受到名额限制,有可能落选,而继续原来的学习最终的结果可能是毕不了业。摸索一套针对特殊学生既客观又便于操作的方法,确实存在很大的困难,这也是很多高校没有明确转专业政策的原因。但是,即使有困难,我们也要努力地探索,不为其开通特别的渠道,就可能使情况进一步恶化,更会影响到一个学生的一生。

二、应对策略

大学生转专业是由诸多复杂因素造成的,高等农业院校应结合自己的特点,不断完善转专业政策,虽然为学生的自由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是也存在一些隐患。如果各高校能够从多角度进行考虑,找出更多的应对策略,为学生提供多方面的引导,从教育体制上进行一些改革,对于学生和高等教育的发展都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一)积极引导学生探索其他学习渠道。

目前,各高等院校尤其农业院校的教学资源比较有限,因此真正能如愿地转到自己感兴趣专业的学生很少。如果一味压抑学生的兴趣爱好,可能就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与成才。在教学资源紧缺问题无法短时间改变的情况下,高校应该积极探索其他途径,引导学生通过其他学习渠道来达到自己的目标。目前,很多高校试行了辅修制、双学位制和第二专业。我校从2001年开始和武汉地区其他6所部署高校签订了七校联合办学协议,为学生创造了更多的机会。除此之外,如果个人家庭经济条件不容许,自己自学感兴趣的学科也是一条不错的学习渠道。

(二)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

转专业要求的出现,说明原来的专业结构等还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对传统的高校人才培养方式提出了挑战,找出不足并加以改进才能有效地提高教育质量。高等农业院校可以根据学校和学科自身的特点、发展的需要进行专业设置。尤其,要充分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以求更合理地进行专业设置。高等农业院校应该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现实情况的变化及时地调整和更新专业,或者对一些传统的专业赋予体现时代特点的新内容。比如,当前市场对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需求主要倾向于工程方面,但是我校本专业的重点倾向于设施栽培,因此就应将两个专业结合起来,进行适当调整,互相渗透,只有这样才能使专业更具活力和吸引力,才能使毕业生更具有竞争力。此外,高校还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对各专业每年的招生计划做适当调整。

(三)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专业,加强导学和专业思想教育。

高校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应该对学生做好专业思想教育,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所学专业,帮助其形成牢固的专业思想。尤其对于农业院校的学生要培养学生的爱农思想。在学生入学后的学习过程中,班主任及任课教师等也要及时有效地做好导学工作。要让学生在转专业前对自己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发展前景有个非常清晰的认识,引导学生认真思考自己的兴趣所在,做到理性转专业。我校及大多其他高校的转专业考试都安排在新生入校的第二个学期,就是为了让学生对所学专业有一个熟悉的时间,让学生真正做到理性转专业。

(四)制定特长生、兴趣生转专业制度。

由于受到转专业比例的限制,对于一些达不到学校转专业申请条件,但是有某方面专业特长或者确实不适合本专业学习的特殊学生,没有一个明确的转专业政策。因此,应建立特长生、兴趣生等特殊学生的转专业制度,为他们开通转专业渠道,做到因人制宜、因材施教,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潜能,真正做到以生为本。

参考文献:

[1]方惠圻,郭宇.高校转专业政策制定的理性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2).

[2]沈银花,广.对大学生转专业的“另类”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03,21(5):89-91.

大学转专业的思考第2篇

【关键词】中专园林 园林学习 学困生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1.180

在中专小学阶段,不管在哪一专业的学习中,都会有一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如鱼得水,而少量学生却会感觉困难重重。园林专业作为中专学生选择的一个重要学习方向,有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了严重困难,最终成为学困生,这不仅对学生有效获取知识点带来了巨大困难,而且对教师有效展开课堂教学也带来了巨大困难。本人结合自身的中专园林教学经验,就目前导致中专园林专业学困生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转优策略。

一、导致中专园林专业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分析

本人作为一名中专园林专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导致园林专业学困生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在帮助学困生转优的过程中,一定要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效果。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导致中专园林专业学困生产生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学生没有掌握有效的听课方法

课堂教学时间是十分短暂的,同时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重要影响,学生通过课堂不仅要有效进行知识点的学习,而且还要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如果学生没有掌握有效的听课方法,那么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就目前的中专园林专业学困生而言,相当一部分学生出现专业学习困难的原因,就是没能有效把握课堂教学,结果导致学生对知识点不理解,同时也没有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在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中变得越来越困难。

(二)不善于思考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与思考有着十分密切联系,进入中专阶段学生在园林专业学习的过程中也要有效进行思考。一方面,学生只有有效进行思考,才能更好地理解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学生只有有效思考,才能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后的实践中去。而导致中专园林学困生产生的原因之一,就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善于思考,依然对知识点进行死记硬背,难以对知识点进行有效应用。

(三)时间与精力投入不足

虽然现代教学要求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求教师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但是想要掌握某些专业知识,一定量的时间与精力投入是必不可少的,尤其在进行园林这门知识量性与应用性都较强的专业学习的过程中,更需要学生投入一定的时间与精力。而导致学生成为学困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学生投入的时间与精力不足,一方面导致学生难以有效掌握基础知识;另一方面也使得学生难以进行及时的巩固。

(四)学生对园林学习的兴趣不浓厚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目前导致中专园林专业学困生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学生对园林专业知识不感兴趣。中专阶段不仅要求学生能够有效的掌握相关知识点,而且学生要对知识点进行有效应用,如果学生对园林知识失去兴趣,自然在基础知识掌握环节就会出现较为严重问题,更不要说对知识点进行有效应用了。学生因为对园林学习不感兴趣而导致自身的园林成绩下降,随着成绩的下降,学生对园林学习也就更加不感兴趣,因而形成恶性循环,使学生陷入园林学习的困境不能自拔。

二、帮助中专园林专业学困生转优的有效策略研究

高中阶段的园林学习对学生有重要意义,直接影响到学生知识水平与能力水平的提升。对于中专园林学困生教师要引起重视,并根据导致园林专业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制定切实可行的转优策略,帮助学生走出困境。针对上文中提到的导致中专园林学困生产生的原因,本人提出如下几种有效的应对措施:

(一)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听课方法

针对学生没有掌握有效的听课方法而在园林专业学习过程中出现严重困难的情况,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园林听课方法与技巧。教师要使学生明白,该如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的把握重点与难点知识,进而打破园林学习的瓶颈,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如何紧跟教师的教学步骤,掌握有效的园林学习方法与技巧,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走出园林学习的困境。当然,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听课方法的过程中,也要注重提升自身教学的吸引力,很好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

(二)引导学生有效思考

针对由于学生在园林专业学习过程中不善于思考而导致学生出现学习困难的情况,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有效进行思考,1.鼓励学生在基础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思考。中专学生要学习的园林基础知识点较多,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有进行有效思考,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点,教师要鼓励学生将基础知识点的学习建立在思考的基础之上,通过思考有效理解,进而收到好的教学效果。2.鼓励学生在理解相关知识的过程中进行思考。为了使学生今后的实践中灵活运用专业知识,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进行独立思考的时间,通过学生个人的感悟在园林学习过程中有更多的收获。

(三)鼓励学生在园林学习过程中投入一定的时间与精力

针对由于学生在园林学习过程中投入的时间与精力不足而导致学生出现严重学习困难的情况,教师要鼓励学生投入一定的时间与精力。例如:在园林学习中存在困难的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花费一定的时间专门进行学习、静心思考,随着学生投入时间与精力的不断增加,学生掌握的知识量也越来越大,学生在园林学习过程中也会更加顺利,逐渐走出学习困境。

(四)注重培养学生对园林知识的学习兴趣

针对由于学生的园林学习兴趣不浓厚而导致学生出现学习困难的情况,教师在实现园林学困生转优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通常从提升个人课堂教学趣味性的角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有趣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对园林学习的兴趣越来越浓厚,自然逐渐摆脱了园林学习的困境。

本人首先对目前导致中专园林学困生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针对这些因素提出了有效的应对措施。在实际教学中导致学生园林学习困难的原因还有很多,教师一定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排除影响学生有效学习的因素,使学生能够顺利进行专业学习。相信在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园林专业的学困生一定能够走出困境。 (下转第165页)

(上接第182页)

参考文献

[1]周林泉.中职学校教学实习被忽视的原因及改革途径[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1(01).

大学转专业的思考第3篇

选学校和选专业对青年人职业生涯意味着什么?

考生和家长在填写高考志愿时之所以相当慎重地选择学校和专业,因为中国自古就有“男怕选错行,女怕嫁错郎”的说法。

考生和家长选填名校,有慕名、接受优质教育和毕业后能享用母校在社会声誉上的“无形资产”的目的。收到名校的录取通知书时,就立竿见影地出现“耀祖光宗、人前显贵”的效应。毕业后会终生被贴上“出身名门”的标签,应聘时的“敲门砖”掷地有声,对提高职业生涯的起点具有重要的作用。

选专业,从低层面讲,是为今后寻找“吃饭的家什”、生活的经济来源。从高层面讲,是职业生涯的理想追求和初步设计。选择的专业是考生那时愿意为之奋斗的职业领域,是那时发自内心的喜好。

在自己喜欢的专业中学习的最大好处是什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是在瞬息万变的2 1世纪更是这样。知识更新的加速,教师的经验对新事物的无解,都使得学习硕果的获得更加取决于学生本人的学习动力、学习能力和学习毅力。有了兴趣,就带来了高效率的学习,带来了学习成果的快速积累。

需要提醒的是,您学得再好,取得的成绩再优异,也不能保证您在毕业时能走进一个理想的单位,或获得一个满意的职位,或得到一份优厚的工资待遇,因为这事取决于届时的劳动力市场状况。

为什么青年人会喜欢某些专业?

教育部1998年本科专业目录公布了249个专业,其中,考生与家长能真正了解实质的专业数量是非常有限的。一般来说,考生是受公众舆论宣传和老师、家人、亲戚、邻居的影响,部分地了解了一些社会岗位的情况,例如,影视明星、英雄模范、科学家、政治家、企业家、工作有成就的父母(包括亲戚、邻居、老师)就职的岗位,并渐渐地加深了对它们的认识,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喜好。在参加高考时选择了其一。还有一些考生并非执著地追崇某些专业,只是在高考阶段受他人影响,“喜欢”并填写了某些专业。

喜好能够很快转变吗?

1978年,我是有了8年工龄后,享受带全工资上的大学,因当年的特殊政策而且填写了“服从分配”,被分配到艰苦行业的大学,专业与我的原岗位大致相当。面对本系就有更加对口我原岗位专业的现实,入校时就提出了在本系内转专业的要求。校、系领导认为要求合理,让我等待审批。由于审批耽误了一段时间,等待的时间内我慢慢地对本专业有了更多的了解,对老师们的造诣和成就产生了崇拜,就不想转专业了。当时也有很多同学对学校地处深山、专业艰苦表现出不满,闹“专业思想”(当时对该思想问题的称谓),通过学校做工作,大部分同学思想得到转变,几十年后的今天回头再看,很多人都成为人才,有的当上了院士和著名大学的校长。也有个别人一直思想上转不过来弯,后来就落后了,至今发展得不是太好。

其实,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249个专业都是社会需要的,干得好都有前途。“非某校不去、非某专业不学”的执著,将使新生日后付出极大的代价。其实,人的喜好是可以变化的,尤其是年轻人对专业的喜好更容易变化。变化的内因是对已录取专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外因是需要以学校为主做更多的专业教育工作。

选专业的困扰能使你更加成熟吗?

你遇到了专业思想问题,算是早于其他同学接受了社会给予的18岁成人后的第一次人生考验。处理得当,就能早成熟,处理得不好,将贻误“学机”,甚至遗憾终生。

从另一方面说,就算你目前上了最喜爱的专业,毕业后一时找不到本专业岗位或遇上工作需要转岗位怎么办?再远了说,当个人的意愿与岗位职责、组织的需求、国家的需求有矛盾时怎么办?一生中需要面对的“不如意”会很多很多,一味地追求难以如愿的“自我满足”,你将面临的是更多的精神痛苦,还是“攀登”中的幸福呢?

你相信四年学习阶段中教育制度会越改越好吗?

大学转专业的思考第4篇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学术英语;学生课堂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9-0159-02

引言

英语学习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举足轻重,它不仅有着其他普通高等教育办学模式下英语的教学特点,还是作为学习专业的语言工具。良好的英语基础能帮助学生迅速适应全英文课堂的专业教学,应对国内学习期间专业课程的考核;并按照国际合作院校的标准通过雅思或者托福考试,进入海外合作院校继续双学院的学习并顺利拿到毕业证。当前中外合作办学中大部分学生仍然选择在国内完成本科阶段的学习,因此,对于他们来说,英语的语用功能已经从日常交际转变到了学术英语的掌握和使用。然而,目前在全国通用的大学英语教学体系并不能适应他们这样的特殊要求,这就需要中外合作办学下的英语教学从传统中抽离,探索并找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

一、目前亟须解决的问题

现阶段各个高校国际学院的英语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水平参差不齐、课程设置不明、目标含混不清等问题,和与国际接轨的办学目的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具体反映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对传统大学英语教学的依赖与矛盾

首先,我国中外合作办学在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块等诸多方面对旧有的普通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有着深度依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一般遵循全国统一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1],如果一味依附于传统英语教学模式,保留原有的大学英语教学计划或只对其做表面性的调整和修改,或是根据自己的办学特点和师资优势随意增减课程、自编大纲,都不能满足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对于英语的需求,甚至会影响课程设置的科学性与规范性,更存在稳定性和长效性等严重问题。

(二)与专业课程设置的竞争和衔接

虽然英语水平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专业学习的质量和出国的可能性,但是在国家教育部规定下,中外合作办学三分之一的外文原版课程必须在国内完成,学生必须保证完成一定学时的英文专业课程才能修满合作双方协议的学分。这是完成双学院学习的充分必要条件。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中,从学院领导到学生都是本着一切为专业课程让路的原则,英语课程的教学量往往受到专业课程的排挤,不得不被压缩学时和课程量,英语课程的设置也因此遭遇到力不从心的尴尬和困难。因而当学生真正接触到全英文的专业课堂,尤其是由外方教师承担的教学实践时,英语应用能力的匮乏便突出表现为听不懂、词汇量小、交流障碍,作业及论文书写不合乎国际规范等多方面的问题。从表面上看,这都是和英语相关的,但是能否在英语课堂上得到妥善解决,将成为从英语迈向专业,从国内过渡到国外关键性的一环。

二、解决途径

(一)找准自身定位、逐步摆脱依赖

任何一门语言课程的教学都旨在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力和实际运用能力,这是普通高校英语教学的目的,也是中外合作办学英语教学的目的。但出现上文分析的首要问题的导火索却是考核标准的不同,普通高校对英语语言技能的众多测试中首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而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下,海外合作院校却只认可国际通用的雅思或托福考试。比较这两种测试体系,虽然也能找到不少相似点,但在难度、广度、深度上,雅思、托福考试都对学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学生通过大学英语六级考试,成绩合格只能大致相当于雅思考试的5-5.5分水平,而海外院校对于本科生的语言要求为6分,研究生为6.5-7分;另一方面,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并未把雅思托福考试的必考项目――口语纳入考核体系。这些差异使得国际学院的英语教学应尽快从对普通大学英语教学的依附中抽身,逐步形成满足雅思托福考试要求的课程教学,系统地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实现从教学到考核真正与国际接轨。在实际操作中,可以考虑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从心理层面上,应考虑高中教学与国外大学入学要求相去甚远的现实状况,以及国际学院在起步阶段普遍存在的降分录取导致学生英语基础薄弱的必然事实。重视教学管理理念的转变,力求逐步过渡,制定出既符合国家教育部对国际学院学生英语水平要求,又适合本校学生专业及各项实际情况的英语课程设置,以湖南文理学院为例,经过两年的试验和探索,学院形成了较为稳定的自主性英语教学模式。基本能完成夯实学生英语基础和提高学生雅思应考能力的双重任务;再配合考前强化培训和模拟,满足双学院和单学院学生的分流选择要求。实现从应考四级到应考雅思的根本性转变;让学生从只知道四六级考试到逐渐认识、接受、战胜雅思考试;使国际学院学生清楚自身在英语学习上的独特性和挑战性、真正让师生在思想层面上彻底摆脱原有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束缚和影响。

2.从教材选择上,要“以学生的需求为中心”,而“学生的需求”又应着重立足于“实用性”和“交际性”,注意选择“新型”而又“实用”的教材。大多数的英语教师及学生一致认为国内现行大学英语教材完全不适宜国际学院的英语学习,比如国内多数高校目前采用的《新视野大学英语》《新编大学英语》等教材虽然难度适中、价格合理,但是教材的内容、词汇量方面的实用性以及针对性都不强[2],既不利于学生下一阶段进入全英语授课的专业课程的学习,也与国际通用的雅思、托福英语考试的动向相去甚远。这让许多国际学院在英语教材选择上面临困境,也使得不少教师把眼光投向国外市场,希冀通过引进国外原版教材来填补这一空白。诚然,国外教材内容丰富多彩、贴近国外生活场景、更新及时,更有利于学生尽早与国际理念接轨,但是众所周知,这些教材价格高昂,远在普通中国学生承受能力之外。虽然在“交际性”“实用性”和“新型”方面满足需求,但却给我们留下了稀少的实际操作空间。所以对教材的选择应根据课程的不同结合国外原版引进教材的优势和我们的实际情况和特点,选择国外原版雅思模拟考试材料与国内写作、阅读、听力、口语、词汇、语法教材并用的方式,两种材料相互补充,以巩固学生的语言基础;结合湖南文理学院国际学院实例,我们通过多方比较,既选用了国际通用的由英国剑桥大学语言测试中心出版的剑桥英语雅思测试真题系列1―9,还结合国内经典教程《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和国内优秀培训机构新东方出品的雅思系列经典基础培训教材,立足自身,缩小差距,在参考众多经典教材的基础上还集合众多优秀教师的宝贵经验自编教材,努力与国际接轨找到最适合学生实际需求和满足教学要求的教程。

3.在课程设置上,考虑到国际学院开设英语课程的两个主要需求:一是英语作为学习专业的语言工具,能帮助学生迅速适应全英文课堂的专业教学,应对国内学习期间专业课程的考核;二是按照国际合作院校的标准通过雅思或者托福考试,进入海外合作院校继续双学院的学习并顺利拿到毕业证。同时环节与专业课程的冲突,湖南文理学院国际学院采用了“1+3”模式,即“1年英语强化+3年专业夯实”,具体说来就是用一年的时间开设与英语专业相似的课程,从语言输入和输出两个方面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而用三年的时间完成专业的学习,实现从英语到专业,从国内到国外的转变。第一阶段的英语课程开设了大量针对学生听、说、读、写技能的基础课程,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和应试能力。具体而言,采取了灵活的“2(+1)”的模式,即两个学期的英语必修课程+一个学期的英语选修课程,在第一学期学生要系统地掌握综合英语、听力基础、视听说三门英语课程,这时的要求具体表现在输入技能的阅读和听力两个方面,这也是为了给国际学院学生全英文专业课打下基础,完成从英语到专业的转变;第二学期将针对雅思考试和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开设听力、阅读、口语、写作,这一阶段的课程将初步引导学生认识雅思考试,并能全面了解雅思考试和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异同,帮助学生正视并接受雅思考核方式,引导他们对未来学习方向做出恰当的选择。完成这两个学期的英语学习,国际学院学生英语方面的学分修满,在第三学期学院会开设雅思选修课程,满足有双学院学习需求的学生,这一阶段的教学将完全倾向于对雅思应试技巧的训练和雅思真题的模拟培训。

(二)缓解与专业课程的冲突,充当剂

中外合作办学英语教学的本质除了使学生通过对语言的学习,提升语言能力,顺利完成国内学院的英语学习,进而达到国际语言测试要求进入海外学院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能帮助大多数留在国内完成学业的国际学院学生,使他们能够通过熟练使用语言学习掌握专业知识。所以我们在重视外语水平的提高,花费很大力气解决语言问题的同时,千万不能忽视了专业学习的进程和深度。忽视了英语的语用功能,忽视了英语作为授课工具的辅特征。因此,在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应该调整思路,理清语言学习与专业学习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突出英语的本质属性,这是英语教学任务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如何在英语课程中体现对专业英语学习的调整和倾向,这是众多国际学院面临的重大挑战和困境;湖南文理学院国际学院所开设的国际专业多是工科专业,在英语教学和课程设置中也遇到了更大的困难。首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针对不同的专业,英语教师在授课中加大了对相关专业词汇教授的关注度,让学生在进入专业课程学习之前提前接触专业词汇。其次,在课程设置上,增设专业辅导选修课,教授文献检索、英文学术写作等相关知识,使学生掌握根据学习和工作需要获取文献的能力。最后,在教材选编上,结合各学科的特点选出与相关专业挂钩的阅读篇章编入一年一期的综合英语教材中,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与专业相联系。这不仅可以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打下专业基础,更突出了英语的语用功能,使国际学院英语课程充分发挥了普通高校教育大学英语课程所没有的长处,切实地帮助学生完成从英语到专业、从国内到国外的过渡。

结语

中外合作办学仍然处于摸索阶段,特别是对于国内英语课程的设置无章可循,无纲可依,缺乏管理和统一规划。要解决这个方面的问题,除了学校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相应的职能部门也应从“重审批,轻管理”转移到审批与管理并重[3],把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提到相关日程上来进行研究和推广。

参考文献:

[1]王晓明,孟春国.中外合作办学英语课程现状调查与分析[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04-108.

大学转专业的思考第5篇

关键词: 辅导员 职业生涯 转型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高校辅导员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与引路人”。高校辅导员应该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直接的、根本性的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功能的发挥还与预期的目标还有一段距离,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辅导员的工作状态还处在“自为”的阶段,还没有达到“自觉”的阶段。

一、“自为”阶段的外在表现

“自为”的工作模式是高校辅导员的一种低效率工作阶段。这一工作模式的特征主要有工作心态的被动性,即有什么工作就做什么工作,有什么样的工作目标就去完成;工作状态的接受性,即日常的工作基本上是领导安排下来的,是自己日常工作必须完成的;工作过程的主观性,即工作的开展并没有经过严密的逻辑论证,而是跟着感觉走;工作结果的不可预见性,即自己的工作能够取得或想让自己的工作取得什么样的成果不能够提前预判。具体来说,辅导员“自为”工作阶段的具体表现如下:

(一)对自身发展前景认识不清晰

在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加强高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即高校辅导员具有“教师”与“政工”的双重身份,但是由于辅导员自身工作的局限性致使辅导员对自身的发展前景认识不清晰。具体来说,主要表现为对自身发展空间的可能性存在单一的认识,即单方面的主观认为自身的发展空间只是政工队伍中的行政道路[1]。对自身的另一角色“教师”的认识较消极,不认为自身能在学术的道路上有什么好的发展前途,也不认为自己能够成为好的教师。高校辅导员应该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对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另一个就是教学任务。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教学两者之间并没有冲突之处,恰恰相反两者之间应该是一种相互协调与配合的关系。从理论上来说,政工人员可以分为两大类:理论型的与实践型的,但是在日常实践活动中这两者又是分不开的。从以上的分类中,无论是大学生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是教学活动,辅导员都应该是实践型的政工人员,但是支撑其实践能够合理有效开展的必须有相关的理论,而教学又是理论实践的一部分。所以辅导员自身的发展前景应该是两部分:政工干部与学者。当然,我们的观点并不是支持把政工干部与学者两者隔离开来,而是在发展前景中因为职业性质不同,在选择上应该有所偏重,如果把两者结合那是理想的状态。

(二)对自身定位认识不准确

高校辅导员面临的问题之一就是大量的琐碎繁杂的学生事务使辅导员工作压力过大,苦不堪言。导致这问题的原因是各方面的,但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辅导员对自身定位的认识不准确[2]。准确地说,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换句话说就是辅导员的主要工作就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把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灌输给大学生,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意识、政治观点、政治心理与政治行为。除此之外的工作皆是辅导员的次要工作。有的人反对这种看法,认为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内容丰富,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学籍学位工作、党团工作、奖学金评比工作、就业指导工作、教学管理工作等等,不仅仅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我们认为这种观点也是对高校辅导员定位不准的表现。高校辅导员的主要工作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我们没有说这是其唯一的工作。辅导员要想做好思想政治教育本联工作,其就无法回避其他的一些学生事务工作,也就是说其他的学生事务工作也是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本联工作的一部分。不过,这两者的关系要搞清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辅导员的本职工作,其他学生事务工作是辅导员能够很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手段或载体。

(三)对自身职业认识不深刻

高校辅导员是不是一项职业应该是每一位从事辅导员这一工作前应该认真考虑首要问题。现在高校辅导员出现的职业倦怠问题、高校辅导员流失过快问题、高校辅导员更换频繁等问题的直接原因都与辅导员对自身所从事的这一职业认识不清相关。由于辅导员对自身所从事的这一职业不认可导致辅导员缺乏一定的职业精神、职业理想、职业归属感,总是把辅导员这一工作当做是工作的跳板或过渡性的工作,认为好好工作几年,取得一定的成果,就可以调离这一职位。基于这样的工作心态,高校辅导员对于自己的职业总是缺乏一定的长远规划。在工作中辅导员的积极主动性并不能保持的太久。辅导员作为高等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承担着,其工作内容理所当然地成为社会中的一项职业。对于直接承担这项工作的辅导员理应有其工作理想与工作抱负,应该在辅导员这一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抱负与价值。

二、“自觉”阶段的具体表现

“自觉”的工作状态是高校辅导员工作模式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有工作心态的主动性,即主动了解工作、主动参与工作、主动创新工作;工作状态的积极性,即积极完善职业认识、积极完善专业知识、积极提高职业技能、积极提升职业境界;工作过程的理性化,即工作开展前的科学预设、工作开展过程中的理性调控、工作开展结果的积极反馈。高校辅导员工作“自觉”阶段的主要表现如下:

(一)职业化

高校辅导员工作应该是一种职业,凡从事这一行当的人都应该职业化。辅导员职业化内涵较为丰富[3]。首先,确立辅导员准入条件与资历,高校辅导员是专门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专门性人才,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做的,他需要一定的资历,这些资历包括相应的专业背景、专业技能、专业素养,而不应该是现在的“中共党员与学生干部”这一简单的而且没有任何标签的准入条件;其次,科学合理的职业职称的划分,为辅导员的发展提供平台,解决辅导员的后顾之忧;最后,规范的考评制度,要对辅导员每一年度工作进行考评,工作突出者要给予表扬,消极怠工者要有一定的惩罚,可以把辅导员的工资、奖金与其工作业绩相联系。职业化是高校辅导员发展的方向之一,只有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使辅导员最大限度地确立职业归属感,有一定的职业精神、职业目标与职业理想。

(二)专业化

“高校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因此辅导员应该是专业的。这里的专业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专业的知识与专业的技能。辅导员应该首先具备专业的知识,具体来说应该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历史学、管理学等,这是一个合格辅导员应该具备的基本专业知识[4]。专业知识是辅导员开展工作与提高工作效率的智力支持与精神来源。专业技能是辅导员能否顺利开展工作的基本保证。辅导员的专业技能包括能写、会说与善做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写与说是辅导员工作中做的载体,即把自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想法与实施情况记录下来并呈现出来,而做就是辅导员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开展活动了,这些都应该是经过专业化的培训的。因此,只有经过专业培训并具有专业化技能的辅导员才能称之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

(三)专家化

专家化是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所要实现的最高目标,也是高校辅导员“自觉”工作状态的最高形式。辅导员要想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专家,必须完成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辅导员要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的专家,即很好地驾驭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较妥善地解决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问题,对于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出现问题的其他辅导员可进行指导,帮助其解决问题。另一方面,辅导员要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专家,既把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验转化成理论进而指导实践进一步发展,又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在学术界产生一定的影响力。高校辅导员的专家化就是要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专家又要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专家。高校辅导员的专家化具有重大意义,不仅最大限度地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而且对政工队伍的建设也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辅导员专家化能够很好地促进辅导员自觉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工作,而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能为辅导员的理论研究提供一定的研究素材与佐证。

三、从“自为”到“自觉”转化的路径

高校辅导员能否由“自为”的工作状态向“自觉”的工作模式转化,除了辅导员自身素质提高之外,更重要的是对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的顶层设计。对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进行科学周密地制度设计是能为辅导员健康的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生态环境。我们认为可以通过科学引导与机制保障促进辅导员完成“自为”到“自觉”的工作模式。

(一)科学引导是基础

对辅导员进行科学引导是能否成功促进其转型的基础条件。具体来说对辅导员的科学引导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高校辅导员的培养与高校辅导员的培训。这两个方面是从源头上针对现阶段辅导员自身所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的方式方法。这里对高校辅导员进行培养与培训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培养是对准辅导员来说的,确切地说是对本科生、硕士生与博士生的培养。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本科生、硕士生与博士生的培养可以说是专业的,政工队伍的专业思维、专业精神与信仰、专业理想、专业素质和初步的专业技能基本上都是在这一阶段培养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研究生与博士生理应成为高校政工队伍选拔的主要对象。追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设立之初的设想不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学科的大环境之下通过专业的培养为全国政工队伍提供专业的人力资源吗?但社会的实际情况是由于政工队伍中的管理者专业素质不高与对政工干部队伍建设地漫不经心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出来的生力军与我们的政工人员的选用相脱节,进而导致专业人才的流失与资源的浪费。对高校辅导员的培训是指辅导员队伍进行专门地训练,这里与对辅导员进行培养不同,如果说对辅导员的培养是进行理论训练,而培训就注重辅导员的专业技能的提高。但是因为现在对高校辅导员的准入资历的非专业化要求,致使现在辅导员队伍鱼龙混杂,专业素质良莠不齐,所以对高校辅导员的培训成果也不尽如人意。高校辅导员培训成果的改善必须建立在分类的基本原则之上,而不是现在“一刀切”的现象。

(二)机制保障是关键

高校辅导员从“自为”到“自觉”的转型要有规范的机制作为保障,这是这一转型成功的关键性因素。这一保障机制的内容丰富,具体来说应该行业准入机制、职称设置与发展机制、考评机制、培训机制等。辅导员行业准入机制是指高校辅导员这一职位并不是每一位硕士毕业生就能担当的,需要相应的资历与专业背景,这也是现在高校辅导员选聘制度最大的诟病所在。辅导员职称设置与发展机制是解决辅导员职业发展后顾之忧之举,根据不同的工作年限、取得成果设置不同的辅导员专项职称,职称的高低与辅导员自身的待遇相关,同时应该建立辅导员自身的组织,让辅导员自身组织化是提升辅导员工作效能的一个重要举措[5]。考评机制是对辅导员一段时期内的工作进行检查,并根据结果对其进行奖罚的一种监督激励措施,考评的内容应包括实践工作与理论工作两个部分,根据辅导员不同的工作阶段对两部分考评重点应有所不同。培训机制是促进辅导员工作进入“自觉”状态的又一关键性因素,对辅导员的培训应坚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对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背景的辅导员与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背景的辅导员应实行分开培训的模式,在培训内容上是理论与实践还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培训过程中是灌输式的培训方式还是开放式或讨论式的培训方式,在培训的结业形式上是考试还是论文,在培训的指导思想上是一站式的还是系列培训,这些都应该是对高校辅导员进行培训的过程中应该考虑的问题[6]。当然,以上各机制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需要各机制互相配合与协调,这样才能形成合力,促进高校辅导员的发展。

从“自为”向“自觉”的转变是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的必然趋势。辅导员职业生涯的转变是提高我国高校辅导员专业素质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举措。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转型的成功关键因素在于对高校辅导员制度的顶层设计及对各种制度的执行力度。

参考文献:

[1]唐文红.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87.

[2]华秀梅.高校辅导员职业规划的意义与途径[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59.

[3]赵瑞君.加强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研究,推动辅导员职业化发展[J].思想教育研究,2007(11):29..

[4]高燕.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的定位与渗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0):72.

[5]韩强.高校政治辅导员的职业定位与规划发展管理思考[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3):84.

[6]高国希,刘承功,陈郭华.如何认识辅导员职业发展与职业生涯规划[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6):115.

大学转专业的思考第6篇

关键词: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教学;教育转型

一、引言

所谓教育转型,是指通过教育规范体系的整体性变革,改变教育内部的实体和关系结构,转换教育内外部功能,使教育获得新的相对稳定的存在方式,也就是要适应时代变化,改变旧的教育实体和关系结构,形成新的教育规范体系的整体性变革。

二、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教学的转变

目前非专业学生花在英语课上的学时较少,花在其他专业课的时间要长很多,英语学习的效果不容乐观。如何利用好现有课时数,保证教学效果的稳步提高,并引导学生合理利用课余时间,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兼顾英语学习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教育转型提倡以学习者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

1.思想观念的转变

思想观念的转变需要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努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影响学生注意力的因素有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主观因素是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和兴趣,客观因素是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教学成功的关键。非英语专业学生有自己的专业,对本专业知识要求较高,一部分学生认为英语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用处不大,因此不感兴趣,甚至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这种观念是不对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来的信息化社会对学生的英语水平要求很高,学生要有自觉提高的意识,同时,教师应该对学生加强引导,重视英语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

2.任职机制的转变

非英语专业的英语教学应该引入任职教育机制,让学生学有所用、学以致用。学生希望提高的实际应用能力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具备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可以与外国人交流;二是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能看懂原版的文章。其中,大部分学生把提高自己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排在了首位。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教学在夯实学生英语基础的同时,要倡导英语教学与专业研究相结合,不仅要提高学生实际语言应用能力,满足学生的任职需要,还要为未来的科研发展提供直接的帮助,使学生有能力了解国际上关于自己专业领域的最新进展,吸取有用的科研信息。

3.考核评价机制的转变

教师应实行多样化的考核评价机制,督促学生学习英语。学生入学时基础有所差异,因此,教师要因材施教。如果学生英语入学成绩高,可以对其提出更高要求;如果学生英语基础差,则要求其掌握最基本的词汇、句型即可。在考评时,分别设立目标,看学生是否可以实现自我的突破。

4.W校保障工作的顺利实施

(1)保障学分设置。目前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教学的课时数少,现有课时只能保证基础英语课程的开设,相关通识教育课程则要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学校相关部门在设置英语选修课的同时要为其设置学分,并且规定学生要修完的固定学分包括若干门选修课程。

(2)图书资源建设。学校要加强图书资源的建设,包括电子图书、纸质图书以及音像等资源的建设,并且文理兼顾,不可偏废。图书馆可设基藏图书室和新书阅览室,购买各大出版社最新出版的相关专业书籍和英语配套资料,并鼓励学生推荐新书,等等,从而打下坚实的硬件基础。图书馆还要定期开展讲座,向学生介绍各种数据库的使用方法和信息检索的手段,学校最好不定期地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校讲学,让学生吸收国内外最新的信息,提高其任职能力,并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与外界交流的机会,真正做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

(3)教师培训工作和校际人才共享。在保证了硬件资源的条件下,学校要加强软实力的建设。很多教师没有去过国外,对国外情况缺乏了解。因此,学校要做好英语教师的培训工作,可以到兄弟院校或国外进修,使英语教师真正了解学生对英语的需求,灵活合理地安排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实现零距离衔接。教师应加强自身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观念,使教学跟上时代的步伐。学校亦可长期邀请外教到学校讲学或授课,让学生与英语零距离接触。

三、结语

非英语专业英语教学面临极大的挑战,怎样合理利用有效的学时促进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是学校和教师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教师和学生要转变观念,以适应新型教学机制的转变;学校要加强图书资源的建设,及时做好教师的培训,切实有效地保障教学高质高效的顺利进行,从而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家学,金成铭.院校教育转型与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J].高等理科教育,2009(4).

大学转专业的思考第7篇

一、中职中专数学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

1.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与学生现状的矛盾

中专学校的学生,一方面要使自己适应教师的教学方式,适应教学环境,排除外界干扰。另一方面又要熟练掌握所学知识,通过考试。而学生在一节课内完全集中精力听讲是不大可能的,要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做深层次地理解和探索,课后还必须用心去复习、巩固课堂内容,而中专生生源的复杂、学习成绩和基础知识的欠缺,再加上长期形成的不良的学习态度。因此数学课程的学习现状大多是前面学后面忘,达不到教学的真正目的。即使有少部分较好的学生掌握,往往也是停留在表面上。

2.教学方法比较单一

课堂以纯理论教授为主。每个内容的讲授思路由教师事先准备好,教学辅助手段缺乏。这样的教学忽视了教师教学效果,造成了学生没有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学生多数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在数学学习中目标不明确,且思维被束缚。单一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产生厌恶,不懂的知识点越积越多。从而陷入了恶性循环,最终放弃数学学习。

二、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主要措施

1.营造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为有效教学提供氛围

教学实践证明,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都是有情感、有思维的教学统一体。对教学而言,师生关系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与学的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尊重学生人格,热爱每一个学生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是分享理解,体验着生命的价值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应该说师生是平等的,教师只是与孩子们共同参与学习、进步、成长中的首席代表。

2.设立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趣味横生的问题情境。从身边的场景中提炼出数学问题,从报刊和其它媒体中获取生产、生活的信息并提炼出数学问题,从其它学科中寻找与数学知识相关的问题以转枯燥的题目为形象生动的案例,带学生进入某个故事来吸引他们的注意。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才能抓住他们的注意力,这样的课堂效果也会提高。

3.设立疑问,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教学中,应该适当让题目给学生以神秘感,对一个东西疑感即是主动探索问题的开始。让学生有“这也是数学吗?”这样的疑问。这样就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主动思维,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和理解。特别当问题得以解决,成功的喜悦就会壮大学习者的信心和成就感。

教学是师生间互动式的行为,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职业中专的学生并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上课不专心,注意力不集中。因此,计算的准确率极低。且稍微有一点儿困难就退缩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状况也是极不如人意的,不愿意自己练习,常此以往学习就很难进步。我们要想办法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在兴趣上培养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用学生感兴趣的事例引入教学内容。如与概率,战争与数学,科学家的小故事等,学生发现身边许多东西都与数学有关,才会产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我们还将数学与专业知识联系起来,增强学生学习的目的性。

4.全面改进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做到如下转变:由单纯的知识传授向知识探究转变,树立问题意识;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树立主体意识;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树立训练意识;由“师道尊严”向“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转变,树立情感意识;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树立特色意识;由研究教师教什么和怎样教向研究学生学什么和怎样学转变,树立角度转换意识。从有效课堂教学的表象看,学生的学习情绪是否高涨,学习态度是否积极,师生、生生思维碰撞中有无新火花的迸现,课堂上是否做到了动口、动手、动脑,从反馈中知识掌握是否牢固等方面都要求教师随时调整课堂的教学行为。

5.改革职业中专数学考试的方式

大学转专业的思考第8篇

关键词: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党建工作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5-0097-02

研究生是国家建设的宝贵人力资源,国家为培养满足基层医疗卫生需要、能够胜任全科医生岗位的临床医学人才,提出改革学位授予办法,推进临床医学(全科)硕士专业学位授予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颁发有机衔接,国家五部委提出试点高校要做好临床医学(全科)专业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工作,扎实推动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宁夏医科大学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做好临床医学(全科)硕士专业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试行)》积极推进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我们本着顺应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趋势和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以提高质量满足需求为主线,以加强内涵建设和强化过程管理为思路,加强党建和优化管理为具体措施,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为宁夏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和区域经济发展与民族团结而努力。

一、处理好党支部书记与辅导员的关系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大多都是校门对校门(大学应届毕业生考取研究生)的学生,社会阅历比较浅,又没有工作经验,但他们有着思想活跃,“三观”基本形成,更易于接触的优势,这就为学生党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从他们的心理、工作、生活等方方面面都进一步提高,但按照教育部的规定高校研究生的辅导员配备比例,原则上每500人配备一名辅导员,也就是说一名研究生辅导员带班数将在10个以上,年级跨度可能是2―3级,加之研究生的党员数相对本科生要多且分布在不同专业方向之中,为促进他们全面素质的提升,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强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党建工作。首先我们要配强作为党支部的领导者、组织者、管理者的党支部书记和委员,针对他们都是校门对校门的学生的特点,我们要不断加强对他们的培训与培养,因为这些党支部书记、委员的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直接影响到研究生党员发展,乃至研究生党建工作成效。其次我们要积极探索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班级设置尽可能是相近专业方向研究生或者是轮转科室的二级学科接近,结合着班级建设,将党支部建在班上,通过不同方式选优配强党支部书记和委员,无论他们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要求他们与辅导员之间的密切配合和相互补台才能将工作做到实处,所以我们要对他们进行系统培训和培养,培训党的基本理论、业务知识,以提高理论素质和业务水平,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培养他们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自觉提高他们党建工作能力和与辅导员老师的默契感,提高他们协助辅导员处理困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作为党联系广大青年研究生的桥梁和纽带的各位辅导员老师可能只是总协调或者是宏观管理,所以更多的是要求党支部书记作为青年研究生思想的引领者和日常生活、学习的管理者,辅导员要积极探索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党建工作方法,统筹好青年研究生的基层党建,在青年研究生中树立威信,通过研究生党支部这个党建工作的基本支撑点,联系广大青年研究生,在研究生中形成健康的政治氛围,与研究生党支部书记和委员一道做好研究生的管理和教育工作,保证研究生思想稳定,勤于学习,将各种影响研究生成长和发展的不利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

二、处理好辅导员与导师之间的关系

研究生辅导员和导师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主体,是一线工作的两只最重要力量[1]。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虽然有在导师身边时间不长的情况,对我们来说更不能疏忽,而是要更加强化和明确导师在这些研究生教育中的育人职责,不能把他们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简单地推给研究生党支部书记、委员,甚至是辅导员或者学工人员,而是要强化导师是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在思想上加强引导,在心理上加强疏导,学业上加强指导,医德医风上加强示范,生活上加强帮助,要密切关注关心他们思想动态。要充分明确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的职责,不是把学生扔给轮转科室、各相关部门和辅导员就万事大吉了,而是让导师们付出更多的努力,充分利用一定的时间与研究生接触,要积极做到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从育人意识和人格魅力影响去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医疗水平,更进一步的是进行学术道德、医德医风、诚信做人做事,乃至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通过导师的权威性和便利性来影响和教育他们,也就是说进行无形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感染。同时要借助于辅导员平时开展的集体活动中将导师渗透到其中,使得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能积极参与到辅导员为学生做的党团建设、思想教育、班级建设、奖助评定、生活区管理以及就业与心理辅导之中,使辅导员与研究生导师之间的工作做到默契与合作,以达到工作的一致性,通过经常性沟通,真正实现研究生工作中的育人合力。

三、处理好辅导员与分管培养办公室工作人员的关系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一般以应届毕业生为主,但也不乏很多往届生,他们之中有脱产的、在职的;大部分还未婚,但也有已婚的;大部分由于没有经济来源,经济状况不是很好;还有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社会阅历等差异;更有甚者是他们比本科生复杂得多的是他们的恋爱、婚姻、家庭、计划生育、子女教育等社会性问题,以上种种情况造成他们之间的个体差异。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加强辅导员与分管培养办公室工作人员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做到对每一名研究生的思想状况和学业情况的了解与掌握,研究生辅导员不仅要做好研究生的政治引路人,更主要的是要加强与分管培养办公室工作人员的沟通与联系,进一步掌握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和优点,成为研究生成长成才的指导、咨询、服务的良师益友,要集教育者、管理者、服务者、协调者等角色于一体,工作要做到有的放矢,并且只有将具体业务工作与党建工作的紧密结合与联系,工作才能做出成效。所以这就要求分管培养办公室工作人员在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业务培养工作上下功夫,与辅导员一道,在轮转科室的配合下,做好出科考试、技能考试等各方面工作,处处体现公平性,时时树立专业威信,在专业培养水平方面加强专业思想的交流,探寻与研究生之间的共同语言及其产生共鸣,深入探索融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质的培养、日常行为管理以及学术交流于一体的方式方法,通过自己有效的潜移默化和以身示范,服务、组织和引导学生,真正起到指导和引路的作用,充分挖掘研究生的潜能,使其勇敢面对各方面的挑战,培养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鼓励研究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如“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通过竞赛激发研究生创新工作的热情,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同时,进一步促进研究生辅导员与分管培养办公室工作人员之间的配合与默契,以达到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的目的。

四、处理好辅导员、分管培养办公室工作人员与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管理者之间的关系

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做好临床医学(全科)硕士专业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试行)》的要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完成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并取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完成相关的课程学习并通过考核,方可进行学位论文答辩,完成整个培养计划,通过论文答辩后,由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授予临床医学(全科)硕士专业学位。按照《意见》的要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要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必须要在临床科室轮转不少于33个月,在这33个月中必须服从符合条件的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人员的管理和科室轮转的安排,由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管理者安排各科室的出科考试和考核,并进行监督,需要顺利结业各科室的工作,日常管理工作将与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管理者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此一来,只有辅导员、分管培养办公室工作人员与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管理者之间相互协调,发现薄弱环节及时沟通处理,使得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有反映问题、解决问题的渠道,尽可能弥补党建工作与专业培养之间的不足。

五、处理好辅导员与研究生所轮转科室的秘书和总住院医师之间的关系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要求中,必须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三年轮转的科室,并且在每个科室结业时都有严格的出科考试和考核,在轮转科室中这些研究生基本归属各科室的秘书和总住院医师管理,科室秘书和总住院医师对这些研究生最熟悉和了解,要想使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党建工作落到实处,在处理上以上各类关系的基础上,更主要的是要处理好辅导员与研究生所轮转科室的秘书与总住院之间的关系,并且要求研究生所轮转科室的秘书和总住院医师以及科室主任、带教老师一定要通过排班、学术交流、医德医风教育等既要在学术、学业上培养,又要在职业道德和思想道德进行引导,要创造条件使他们融入科室,他们也要主动融入科室,寻求更多学习和交流的机会,轮转科室不能够把研究生仅仅只作为廉价劳动力来支使,无论所轮转科室的带教老师是否是导师,都要关心研究生的全面成长,要力所能及的给予帮助,引导研究生学会做人、学会工作、学会学习。由于临床教师工作繁忙,我们在交谈中还了解到,轮转科室的老师希望辅导员老师能多下临床,与他们共同掌握研究生的各方面情况,对研究生进行包括知识以及获取知识的能力,包括科研作风、医德医风、言行习惯和为人处事的态度与原则,包括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等价值观念等多层次指导,共同指导研究生在思想上、业务上以及综合素质上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白勇,李伟元,孙一娜,赵和平.研究生辅导员和导师在学生培养工作中相互协作的调查分析[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2):64-67.

收稿日期:2014-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