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悼词殡葬

悼词殡葬赏析八篇

时间:2022-04-11 19:18:41

悼词殡葬

悼词殡葬第1篇

关键词:古希腊;古风时代;葬仪;希腊人

对死者的葬仪一向受到人们重视,古希腊人亦是如此。古希腊人认为如未对死者施以葬礼,那么他的灵魂便不会安息,并会搅扰、报复生者。古希腊最早对葬仪活动的记载见于荷马史诗,《伊利亚特》的结尾详述了赫克托尔(Hector)和帕特洛克罗斯(Patroklos)的葬礼过程。赫克托尔的葬礼比较波折,经过赫克托尔父亲普里阿摩斯(Priam)的祈求后,阿喀琉斯(Achilles)同意把赫克托尔的尸身归还特洛伊,并向普里阿摩斯允诺为赫克托尔举行葬礼期间将停止战争。1普里阿摩斯返回特洛伊为赫克托尔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哀悼持续9天,第十天举行出殡与丧宴仪式。在古希腊人的观念中,只有为死者举行葬礼,才能安抚死者,告慰灵魂。色诺芬(Xenophon)在《希腊史》中叙述了这样一件事,雅典将领虽然在战争中获胜,但因他们在风暴后未将阵亡士兵的尸体收葬,于是一些人佯装死者亲属去法庭替死者报仇,最后公民大会判定将军们功不抵过,以不敬的罪名将他们处死。2通过文献记载可知,古希腊人宁愿放弃荣誉,也不愿意使死者暴尸不葬,可见为安抚死者举行的丧葬仪式在古希腊地位举足轻重。葬礼仪式随着城邦的形成而不断地发展与完备,古风时代是葬仪发展的重要阶段,在此时期奠定了古希腊丧葬仪式的基本模式,并且一直沿用至希腊化时代。古风时代初期,私人葬礼活动较为盛行,各大家族纷纷在葬礼上竞相攀比,但冗长、奢华的葬礼不仅影响了人们正常生活秩序,还引发了社会混乱。针对这一状况,古风时代末期,希腊城邦的一系列改革活动对私人葬仪进行了诸多限制,这些限制对后世影响深远,此后古希腊的私人葬仪在古典时代与希腊化时代没有发生太大变化。3本文以古风时代希腊人的葬仪为研究对象,首先对葬仪及其相关活动进行梳理,进而探讨葬仪的文化内涵,分析它在古希腊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古希腊人的葬仪相对保守、稳定,他们认为在一个“理想的葬礼”中,应该由丧家的亲属和朋友们料理后事。据希罗多德记载,梭伦认为在生前享受奢华生活的人并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一个人只有把拥有的一切保持到临终时刻,然后安乐地逝去,才能称之为幸福。1希庇亚(Hippias)称:“不管在任何地方,我总是说,对于一个人来说,拥有财富,体魄健康,风光地埋葬他的父母,死后也能由子女为他举行隆重的葬礼,这些事情就是最‘美’(kalos)的。”2这种观念似乎代表了一部分古希腊人对葬礼的看法。法国人类学家阿诺尔德・范热内普(Arnold van Gennep)把人生经历的重要时刻,如出生、成年、结婚、死亡等时刻所举行的仪式称为“过渡礼仪”,他认为在经历过这些重要过渡后,个人和其所处的共同体之间关系与地位相应发生了许多变化,人们把这些重要时刻赋予意义,使家庭、社会在每一个阶段赋予个人新的地位、身份,并区别出生命不同阶段的特征与性质。3在面对死亡时,古希腊人通过仪式逐步把死者从现实生活中排除,他们亦在仪式中认识了死亡,仪式也缓解了死亡带给生者的内心恐惧。关于古希腊丧葬仪式的构成与顺序,已经被考古学资料和文献资料证实,它们在古希腊历史上变化很小。罗伯特・加兰德把古希腊人的葬仪比作三联剧,认为其过程和三联剧一样,由三部分组成。4葬礼的三项仪式主要包括:净化与停灵治丧的仪式(prothesis,把尸体摆好)、出殡的仪式(ekphora,送葬的队伍)、入葬仪式(interment,火化或掩埋尸体),葬礼仪式的每个程序、每个细节都有严格规定。

一、净化与停灵治丧的仪式

古希腊人认为生活中许多情况都能带来污染,比如死亡、生育、杀人(战争中除外)、亵渎圣物,这些行为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污染与不洁。5赫西俄德这样描述死亡对人们正常生活的影响:“切勿在你从一座不吉利的墓葬返回时,触碰孩子,但当你从神明的盛宴返回时情况就不同了。”6古希腊人认为,死者给生者的世界带来了许多观念上和现实中的污染,他们觉得这种污染影响了与神明的交流,所以生者必须通过净化仪式涤净污染。事实上,从死亡发生的那一刻就带来了污染,那些靠近死亡的人,如通过身体、血缘或者婚姻等纽带与死者有联系的人群,他们都被死亡污染了。例如,房屋的居住者死了,那么房子便受到了污染,任何进入房子的人或者与死者接触的人,他们都被直接或间接地污染了,死者的家庭成员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论及污染的程度,陌生人、奴隶和婴孩死后带来的污染相对较小,共同体的建立者和战死沙场的士兵可能不会带来污染。1文献表明,古希腊人认为神明厌恶污染,如果某人曾经接触过死亡和生育活动,那么他将在一段时间内禁止参加祭祀活动,不能进入神庙。同样,祭司也不会在葬仪活动中出现。2

为了祛除死亡的污染,在停灵之前对死者举行净化仪式,即清洁尸体,整理仪容。在净化仪式中,清洁尸体和整理仪容通常由家族中的妇女们操办。女性成员是家内葬仪活动的主要执行者,她们负责死者的净化、哀悼和停灵仪式。在古希腊,男性认为这种接触死者的活动与生育的活动一样会带来污染,因为妇女逃脱不了生育的命运,故认为女性适合处理死亡的污染。清洁尸体的仪式中,妇女们首先把死者放在尸体架上(kline),死者的脚对着门的方向,再把死者的口和眼合上后仔细进行清洁,完毕后为尸体涂油。3在整理仪容的仪式中,妇女们给死者穿上寿衣,盖上被子,头部垫上枕头,在下颌处绑上防止下垂的带子。虽然我们无法从考古出土的证据中获知寿衣的材质和款式,但是根据瓶绘上的图像,不同身份的死者身着不同类型的寿衣,比如战士身着甲胄,而未婚者和新婚者则身着婚服。4最后,妇女们对死者进行装饰,用植物装饰死者,有时会在死者头部放上花环。据信,花环能够装饰死者的容貌并增加庄严之感。5

对死者的净化仪式同婚礼前对新娘的净化仪式相仿:在举行婚礼前,妇女们梳洗打扮新娘,为她涂油并穿戴精美的服饰,这是一种能够涤净新娘污染的过渡仪式。6苏格拉底曾经提到他在死前不愿麻烦妇女,希望自己在服毒之前能亲自沐浴更衣。7因为战场上没有妇女,所以阵亡将士的净化仪式由士兵们举行。据荷马史诗记载,在帕特洛克罗斯死后,他的同伴阿喀琉斯等人在战场上为他举行这些仪式,仪式中没有出现妇女。8同伴们为帕特洛克罗斯烧水,清洗他的伤口,将伤口处填上药膏、涂油,为他换上白色寿衣,盖上亚麻的单子。这些仪式行为反映了生者对死者的尊重,以及阿喀琉斯与帕特洛克罗斯之间的情谊。9关于净化和停灵仪式举行的地点,学者们仍存争论。古风时代末期,梭伦立法规定净化仪式必须在屋内举行。古希腊考古学家约翰・鲍德曼研究了葬礼饰板上描绘的净化和停灵的仪式场景,他认为早期的绘画反映了仪式在开阔的院子中举行,而古典时代这一主题的瓶绘背景明显是屋内,场景的改变反映了仪式已搬到屋内举行。净化和停灵的场景在公元前8到前4世纪的瓶绘上出现,几何风格中双耳细颈陶罐(amphora)的瓶绘使用过这个主题,1其次是调酒器(krater),这个主题很少在其他小的器皿上出现。在黑绘风格中,它主要出现在葬礼饰板和运送圣水的双耳瓶上(loutrophoros)。2

净化仪式完毕即开始举行停灵仪式。文献表明,早期死者停放时间主要依据他生前的社会地位,如荷马史诗记载,为阿喀琉斯停灵持续了17天,为赫克托尔停灵持续了9天,而为帕特洛克罗斯举行的停灵仪式则明显较短,仅有2天时间。停灵时间的长短可能反映了死者生前的社会地位,地位越高,停灵时间越长。在古风时代末期,梭伦立法限制了停灵时间。据柏拉图记载,梭伦立法后停灵时间应为3天,一般通过3天即确认此人确实死亡,其间用挽歌(goos)悼念死者。不论停灵时间长短,家族成员通常会举行传统的挽歌仪式向死者告别。在古风时代,死者的亲友可能轮流吟唱挽歌,挽歌的主题表达了生者对死者的哀思和悲痛,以致后来逐渐出现以此谋生的歌者,他们掌握了挽歌的技巧,能比丧家更好地控制悲痛。3沃尔特・布克特(Walter Burkert)指出,古希腊葬仪中的挽歌还兼具教育功能,通过共同吟唱挽歌,青年人在葬礼中受到传统的教育并且融入社会,仪式重新加固了青年人和长辈间的社会关系。4除吟唱挽歌外,某些特殊的肢体语言和声音也可以与死者进行交流。男性成员通过呼喊死者的名字表达悼念,并且举手向死者告别。瓶绘图像描绘了哀悼者的姿势,场景中男性成员靠近死者站立,他们举手以示对死者的尊敬。5比如阿喀琉斯与帕特洛克罗斯诀别,哀嚎并“呼喊着同伴的名字”;6埃斯库罗斯的《奠酒人》中,俄瑞斯忒斯(Orestes)在阿伽门农(Agamemnon)死后返回阿哥斯,他到阿伽门农的墓前以传统的告别方式表达了他的悲痛。7塞奥戈奈斯(Theognis)的挽歌表达了对死去僭主的憎恨,他称自己既不会参加僭主的葬礼,也不会呼喊他的名字,更不会在僭主的墓前流泪。8男性成员通过上述方式与死者之间建立情感的联系,而妇女们的行为与男性有序的哀悼礼仪形成强烈对比,妇女们披头散发站在死者周围,她们捶胸顿足、痛苦地哀嚎,她们哭诉着死者过世给她们带来的悲痛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担忧。荷马史诗描述了安德罗马克(Andromache)对赫克托尔的哀悼:“死者亲爱的妻子和尊贵的母亲首先撕扯着头发冲向轻车,抱住他的头,一大群人环绕着她们呜咽哭泣……”安德罗马克哭诉道:“我的丈夫,你年纪轻轻就丧了性命,留下我在厅堂里守寡,孩子还年幼,我们生下了不幸的他,我想他活不到青春时期,在那时以前,特洛伊早已完全毁灭,因为你――城邦的保卫人已死去,你救过它,保卫过它的高贵的妇女和弱小的儿童……”9安德罗马克的哀悼既责怪了赫克托尔弃她而去,又表现了她对未来充满忧虑。女性的哀悼方式显然比男性的更夸张,更为情绪化。古希腊人认为,过度的哀悼是怯懦和非理性的表现,过度的情绪化与缺乏自我控制是典型的女性特质,相比之下,男性的哀悼活动则显得比较节制。

文献记载古希腊男性成员在家族中负责组织葬礼,监督建造坟墓,领唱挽歌,招待前来哀悼的人员,通过这些活动显示了男性在社会和家族中的地位与权威。而古希腊妇女虽然被有意排除在政治和经济权力之外,还要被迫面对死亡带来的污染,且在葬仪中对她们的行为有诸多限制,但事实上妇女作为家庭的成员,通过参与葬仪活动,她们在众人面前执行仪式活动既得到了心理上的满足,也提升了自身在宗教活动乃至整个社会中的地位。

二、出殡仪式

在家中举行了净化和停灵的仪式之后,就要进行出殡仪式(ekphora),即把死者运往墓葬地点落葬。起初,这项工作是由丧家的家庭成员或朋友来承担,后来逐渐出现了专职抬棺者。1据荷马史诗记载,帕特洛克罗斯被士兵们抬到了火葬地点,阿喀琉斯则用自己的手臂扶着挚友的头部。弥尔东人把头发割下来以致哀,萨福的诗歌也描述了用剪下头发向死者哀悼的习俗。古风时代初期的出殡仪式并未受到限制,但在古风时代晚期,许多城邦相继对葬礼进行立法,对出殡仪式进行严格限制。2比如,梭伦的法律规定出殡的时间应在黎明之前,出殡队伍在火把的指引下,由抬棺者或驴子拉车将棺材抬到墓地,中途不能停止,出殡队伍中不允许哭泣和哀悼。与净化和停灵情景经常在艺术品中出现相比,出殡队伍的场景则相对少见。阿提卡南部的瓦里(Vari)发现了一件葬礼马车的陶器模型,它反映了出殡的场景,大约断代于公元前7世纪上半叶。这尊陶制葬礼马车上放置着棺材,棺材周围有3位女性哀悼者,她们举起手,做出要敲打脑袋的样子;死者寿衣上有一只小鸟,可能象征死者的灵魂;陶制雕像中还有哭泣的孩童形象,这表明当时允许年轻的家庭成员与尸体接触。艺术品反映的出殡场景中往往使用马车当作灵车,如一尊断代于公元前750年到前735年的阿提卡调酒器,它描绘了一辆用于出殡仪式的骈马二轮战车。

公共场所举行的出殡仪式不可避免地吸引了人们的注意,成为财富与权力的展示场所。荷马史诗描述了阿喀琉斯为帕特罗克洛斯举行的葬礼、特洛伊城邦为赫克托耳举行的葬礼以及阿喀琉斯的葬礼,这些葬礼仪式繁复,花费高昂。虽然古风时代的葬仪已不像史诗描述的那样恢宏盛大,但贵族仍把葬礼视为表现家族实力的机会,奢侈复杂的仪式展示了贵族家族的财产、权力和威望。妇女们长时间的哀悼能够煽动家族间的复仇活动,挑起家族间的宿怨和仇杀,导致城邦内部的长期斗争。古风时代末期,一些希腊城邦制定法律,限制妇女的过度行为、家族对丧葬仪式的控制权与仪式的规模。在古风时代末期,梭伦立法明确葬礼队伍的出行时间应该在停灵后、太阳初升前,棺材不能在十字路口逗留。学者们猜测,在立法之前,出殡队伍可能在十字路口频繁停留,吸引了民众的注意。立法的目的是为了确保只有家庭成员在黎明前参加仪式,阻止豪华的私人葬礼队伍在大庭广众之下招摇过市。柏拉图在《法律篇》中提到,城邦禁止出殡途中有哭泣和哀悼行为。这些法令把哀悼限制在家庭居住区内,让任何不理性的行为远离公共场所。3

三、入葬仪式

出殡仪式(即出殡队伍把棺材运到墓葬地点)完成之后,就要开始进行入葬仪式。1希腊人对埋葬地点的选择与当时的风俗有关,更视年代与死亡的情形而不同。早期将士在战争中阵亡后,他们在战场上即被埋葬或者火化,而普通人则被葬在城市的墓地中。如今,大多数希腊城市内部仍然可以发现墓地的遗迹,自青铜器时代到古风时代,人们在城市里建造坟墓,但在古典时代又将许多坟墓迁到城市外面。2

在墓地举行的入葬仪式由家族中地位较高的男性成员主持,他负责向死者献祭、进行奠酒,还要在燃烧后的灰烬中拾起死者的遗骸。献祭物品是入葬仪式的重要组成,祭品在古希腊各个时期不尽相同。早期,人们在墓地边上进行动物献祭或者人祭。据荷马史诗记载,阿喀琉斯在帕特洛克罗斯葬礼上献祭了12位特洛伊青年,2条狗和4匹马。3古风时代,像人祭这样花费昂贵且又原始残忍的祭祀方式消失了,但古希腊人仍把葡萄酒、奶、蜜等食物倒在墓前,以飨死者。布克特认为,这些仪式可能起源于人类在狩猎之后的献祭与饮食,后来应用到古希腊人的葬礼仪式中,但它们早已脱离了原先的目的。布克特还指出,葬礼仪式和狩猎仪式非常相似,也是一个死亡、撕裂和修复的过程。在葬仪中,献祭仪式释放了死亡所带给生者的悲愤,奶、蜜和油都是古希腊生活中比较珍贵的物品,这些东西都被无法挽回地倒在地上,献祭仪式令人印象深刻,它强调了仪式的庄严与高贵。4进行完一系列祭奠仪式后坟墓便要关闭,这项仪式也标志着生者与死者的分离。古风时代以火葬为主,死者的尸体与随葬品被一起放在柴堆上焚烧。在柴堆熄灭后,人们把骸骨收集起来,用布包裹,放在陶制的骨灰瓮里,然后直接将其埋入土中,或者置于具有保护作用的木质或者石质容器内,再埋入土中。5入葬仪式中最重要的一点是用土将骸骨或尸体覆盖,以免它们玷污神明及其祭坛,这样才能保证死者进入冥府。在黎明之前,死者的坟墓要掩埋好并以墓碑标记。每个家庭依据自己的经济实力竖立墓碑,有的墓碑只是一个方形的小石块,有的则是一块非常精美的纪念碑。

纪念死者的宴会(perideipnon)和葬礼赛会宣告了葬礼的结束。据荷马史诗记载,阿喀琉斯为帕特洛克罗斯举行了规模宏大、奖品丰厚的葬礼赛会。罗德认为,赛会是一种纪念死者的宗教仪式,荷马史诗中认为死者在落葬后仍然能够保留一段时间的直觉,他可能会感受到赛会带来的愉悦。6葬礼宴会在家中举行,宴会上亲友赞美死者的美德与功绩,宴会结束后人们重新恢复了往日的平静。7布克特认为,献祭和宴会能够修复死亡的裂痕,献祭和丧宴确定生者战胜死亡,将继续生活。8葬礼结束后,死者所在的房子和受到污染的人都要进行净化,古希腊人会用未被污染的水(如井水或海水)清洁房子。通过上述仪式,死者过渡到死后的世界,生者回归正常生活。

虽然葬礼已经结束,但生者仍在日后以其他方式纪念死者,这些仪式也可以视作对葬仪的补充。

古希腊人纪念死者的仪式,表现在宗教习俗的持续性上,为了纪念死者,家族成员定期访问死者的墓地。古典作家提到在死者下葬后的第三天、第九天和第三十天举行纪念死者的仪式,除此之外还有年度的纪念仪式。有些学者认为第三天、第九天和第三十天的仪式并不是发生在下葬后,而是发生在死亡后。1学者们对日期的计算方法存有争议,罗伯特・帕克(Robert Parker)认为,第三天的仪式从死者葬礼结束开始计算,而不是从死者死亡时开始,因为如果两个仪式的时间同为死亡后第三天,那么则需要举行针对参加者的净化仪式,然而,第三天的仪式实际上并未举行净化仪式。2参加第三天仪式的人会受到极小的污染,可能是因为他们没有和尸体接触,而参加葬礼的人与尸体接触则会变得不洁。虽然参加第三天仪式的人不需要净化,但他们不能进入神庙。家族成员维护墓地和墓碑,带祭品到墓地来祭祀死者,如洒奶和蜜。总之,古希腊人大抵相信死者在某种程度上还活着,并且活在墓穴中或是在地底下,死者可能在某种程度上观察着生者。所以,生者需要为死者举行哀悼和墓葬仪式,维护死者的墓地,在坟墓旁摆放祭品。在每年特定的节日举行纪念仪式也十分重要,,比如雅典人举行的格尼西亚节(Genesia)、安塞斯忒利亚节(Anthesteria)等节日。3当然,城邦也举行某些节日,确保死者可以安息,从而也可以使得生者在心理上得到安慰。

四、结 语

综上所见,古希腊人的葬仪在古风时代逐渐发展、完备,它是古希腊文化地缘性、民族性、历史性等多因素融合的结果。人们为死者举行繁复的仪式,目的是祈求死者的灵魂得到安息,从而使生者获得心理上的安慰。人们体验了仪式带给他们的心灵慰藉,缓解死亡带来的压力与恐惧。通过参加葬仪活动,古希腊人把家族成员联系在一起,增强了成员们的团结与凝聚力,从而维护了古希腊人共同的价值观。在葬仪活动中,各种制度、规则约束着古希腊人,也体现了希腊社会的等级与秩序。

妇女们虽然被迫面对死亡所带来的污染,但对仪式的执行也间接地提升了她们的社会地位。葬礼是古风时代希腊的重要仪式,女性哀悼者在冗长的哀悼仪式中不断恸哭、咒念,让丧家陷入痛

苦。面对死者不可挽回的逝去和妇女过度的哀悼行为,丧家积聚的痛苦和愤怒可能会变为复仇的意愿。在古风时代末期,为了减少冗长哀悼所带来的弊端,缓解社会矛盾,一些希腊城邦出台法令规范了私人葬仪,对妇女的行为、家族对葬仪的控制以及仪式的规模进行了限制,使得葬仪形式固定下来。

悼词殡葬第2篇

关键词:殡礼;丧葬乐;豫北

在豫北丧葬仪式中,礼和乐相铺相成,丧葬礼需要音乐为其营造气氛,以起到抚慰心灵、教化规劝等作用,音乐则需要丧葬礼作为其表达的载体。豫北主要是指河南北部新乡、安阳等地区,本文主要以豫北为例来谈一下现代豫北丧葬仪式中的礼和乐及其功能。

1 豫北地区的殡礼

从西周周公制定的礼乐制度开始起,礼和乐就开始同时出现了,乐伴随着礼,为礼服务,礼就开始一直发展延续到现在。不同时期同一个地方的礼也会有所不同,当然,豫北现代的丧葬仪礼也是这样的。丧葬礼简称丧礼或葬礼,古称“凶礼”,是人生礼仪中最后的一件大事,是人结束一生后,由亲属、邻里、朋友等进行哀悼、纪念、评价的仪式,同时也是殓殡祭奠的仪式,在豫北也称“白事”。在人生仪礼中,葬礼的程序最为复杂多样,一方面有对死者一生的事业、影响社会的总评;一方面又会对死者进入信仰中另一个世界表示各种祝福。豫北采用土葬的丧葬仪式,豫北的丧葬礼大致由以下步骤:一是纸幡,门两侧所贴的白纸上面写有对联,告诉别人家里有丧事。二是盖棺入殓,将寿衣、寿帽、寿靴给死者换上,用纸蒙脸,钉上棺材,盖棺缝用纸封贴,棺头上置饭罐,子女等亲属要在棺材旁昼夜守候也就是我们说的守丧。三是扎纸罩,有种迷信的说法,认为人死后在阴间跟在世一样。所以子女为了尽孝道就为死者扎纸罩,纸罩一般是纸马、纸牛、纸人、纸屋、纸花圈等。纸罩为送行和送殡时要烧掉。四是吊丧,俗称出殡,也就是集体悼唁祭拜。五是发引、送殡,发引前,众孝子披麻戴孝,手持哀杖,将牢盆摔破,一人高声报路,孝子、亲朋痛哭慢行,纸人、纸马等伴随前进。亲属将棺材至坟地。丧葬仪式有悲伤的气氛,但同时也是主客双方联系感情的纽带,几席的亲朋,老者尊辈,平肩弟兄,这对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创建和谐社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2 豫北的丧葬音乐及其乐器

在丧葬仪式过程中,浓重的气氛、压抑的心情,对于死者家属而言,内心的悲伤自不言待。用音乐来渲染情绪,传递信息是非常重要的。豫北丧葬歌的内容是哭述失去亲人的痛苦和对亡者的深切怀念;还有就是歌颂死者艰苦创业的精神,以教育后辈。所谓“丧歌”就是服丧期所唱的歌曲,丧歌的曲调一般是哀哭歌调,这种歌调大都建立在悲泣哭述语调的基础之上,节奏自由,一句委婉的下行哭腔,大同小异地连续进行。现在在豫北都会请歌手来唱哭丧歌。在守灵期间,丧家为了悼念亡灵,慰藉人心,便会请歌手来唱孝歌,他们会唱多种孝歌,有的还能即兴创作,针对死者的年龄、性别和家庭情况来唱。哭丧歌伴奏的乐器是鼓和锣,一般是边敲边唱,或唱一段再敲打一定的套数。在豫北丧葬中,都要用哀乐葬礼进行曲。哀乐葬礼进行曲的旋律呈下行进行,使人听了不自觉会悲伤,可以想到他们失去亲人的痛苦。在豫北丧葬中一定会放哀乐葬礼进行曲。

“河南唢呐”俗称“响器”、“鼓乐”,遍及河南城乡,在豫北丧葬音乐乐器中主要就是以唢呐为主,唢呐能使“丧葬年祭务请响器致哀”,在豫北丧葬中都会请唢呐队吹奏来送葬以及表现伤心哀愁。丧葬中以摆地摊或行进形式演奏,丧事吹悲剧,如河南越调《李天保吊孝》、《秦雪梅吊孝》等。吹戏曲也用于送葬途中等,唢呐声音高亢明亮,传递较远,与丧葬情绪同心同构。笙,在豫北丧葬中也会用到,跟唢呐、鼓合奏。它的发音清越、高雅,音质柔和,歌唱性强,具有中国民间色彩。丧葬使用的鼓,按形制可以分为大鼓、中鼓与小鼓三类,按音响可分为高音鼓、中音鼓和门鼓三类。丧葬锣使用锣、斗锣和云锣三种形制。在豫北丧葬中会使用锣鼓,丧葬锣鼓的演奏方法其基本形式为合奏。在豫北有丧事必有鼓吹,吹主要是指唢呐,“鼓吹”,在当地民间俗称“响器”。 在当地,人们一听到有“响器”的声音就直观的认为:有人家在办丧事。鼓吹乐贯穿了丧葬活动的始终,在一定程度上鼓吹乐已经成为了丧事的代名词。凄婉哀愁的鼓乐声能引起周边人们的注意,在这里鼓和吹奏乐器发挥着它传达信息的作用,起到通报死讯的作用,同时也渲染失去亲人悲伤的气氛。

3 豫北教化后人的丧葬音乐功能

丧葬仪礼,体现了人类的尊严与自我尊重。尤其是对有业绩的死者,用葬礼的形式进行表彰,这不仅是让死者享受哀荣的问题,而且是借此教育后代,学习死者的品德、操守,继承死者的遗愿,实现他们未实现的理想。复杂的丧葬仪式、庞大的送葬队伍、以及陪葬纸活、异彩纷呈的节目表演无疑会对参与者产生很大的心灵震撼,这种实际行动会告诉每个人,孝道是人的基本准则。百事孝为先,恪守孝道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在整个仪式的过程之中都极力宣扬父母养育子女的艰辛,多行善事以告慰亡者的在天之灵。最能引起人们共鸣的就是哭丧歌,它起到了助哀的作用,即便再不懂孝道的子孙,也会因此而受到感动进而泪流满面。这样的氛围,无疑是一场生动的孝道思想宣传教育课,这样的教育远比课堂上任何光辉的字眼和话语有效的多。

综上所述,豫北丧葬礼中用的“乐”它符合人们的现实生活需要,同时有着良好的现实依托。对于参与丧礼和观看丧礼的人们来说,每一次丧葬仪式都是一次情感教育和信仰的提升,以达到尊老、敬老、祀鬼、敬神、娱人、思亲的最佳效应,而这种效应恰恰通过丧葬仪式音乐得到良好的宣传。在丧葬仪式中,每一个环节奏什么样的音乐,行什么程度的礼,都有当地的习俗规定,音乐与民俗是伴随在一起的。豫北的丧葬仪式涉及豫北的文化、艺术、社会等诸多因素,是豫北文化从古至今、历经沧桑形成的深厚积淀,其中有着丰富厚重的文化内涵。豫北的丧葬音乐在文化的熏陶下得以发展,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发展,它具体形态和模式又发生了变化。丧礼仪式上唢呐吹的响亮,锣鼓打的火爆,仪式场面更加“宏伟”,吸引了乡民来看这不仅仅体现了音乐的魅力,更体现出中国传统“礼孝文化”的美德,“礼孝”是我们中国传统文明的精髓,是体现我们国民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志。

参考文献:

[1] 柯琳.“河南唢呐”及其系列乐器[J].乐器,1989(02):1619.

[2] 王晓坤.鼓的文化意义――豫北群鼓个案研究[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4(02):6570.

悼词殡葬第3篇

关键词:殡葬 职工素质 职业情感 职业技能 职业道德

殡葬行业是一种具有特殊性的行业,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工作的对象是死者以及死者家属,他们需要采用特殊的方法对死者的遗体进行处理,并且组织死者家属进行哀悼,殡葬馆可以说每天面对的都是生离死别,但是殡葬行业对于社会来说又是必不可少的,其更深层次的意义体现在人性关怀上,但是很少有人能够真正的理解这份职业,反而是对这份职业抱有不吉利的态度,实际上,殡葬行业不是单纯的为逝者提供服务那么简单,其实也是对生者心灵的一种慰藉,起到关怀与教育生命的作用。因此对于社会发展来说是具有重要地位以及作用的。因此需要殡葬行业不断提升职工的素质,这样才能提供更加满意的服务。

1、提升殡葬行业职工素质的必要性

死亡是人们不愿面对但却不可能逃避的问题,中国人作为“世界上最为死者操心的民族”,虽然很注重丧葬礼仪,但是对于殡葬行业从业人员总是持一种偏见与排斥的态度。但很多人根本不知道在国内殡葬教育已经进人高校正规教育系统,而且我国殡葬业现有的专业人才远远不能满足每年庞大的死亡人口数而产生的殡葬服务需求。因此,提升殡葬行业职工素质就显得十分必要。

(1)有利于提升殡葬服务水平。提升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能够有效利用科学技术在殡葬中的广泛应用,提高遗体接运、火化和骨灰的无害化处理等程序的技术水平,达到“让逝者安息,让生者慰藉”的殡葬服务要求,同时,还能够发挥抚慰逝者家属丧亲之痛的重要作用,加强对逝者亲属的人性化关怀,更好地将人文殡葬落到实处。

(2)有利于提高社会认可度。在中国人的传统思想里面,人们总是尽可能地避免一切与“死”有关的人或物,所以殡葬行业受到社会的排斥,甚至是歧视,很多人不愿从事殡葬行业,导致从业人员只能从社会底层或殡葬职工子女家属等内部小范围人群中挑选。因此,提升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有助于消除这种社会偏见,提高整个殡葬行业的社会认可程度。

2、殡葬行业职工素质的现状及成因

殡葬行业职工的来源渠道比较多,但有相当一部分是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比如周边农村的失地农民、进城顶替父辈职业的殡葬职工子弟等,这样一些文化素质低的非专业殡葬人员成为了殡葬行业的主要从业人员,表现出诸多问题。目前我国殡仪馆硬件设施建设都有很大的提高,信息化、科技化的发展是大势所趋。然而,殡葬行业职工文化素质水平并不高,很多从业者年龄较大、学习能力较弱,难以运用先进的软、硬件设施提高殡葬服务的水平。就目前殡葬行业整体情况来看,接受正规专业训练的职工并不多,一方面和我国殡葬教育起步较晚有关,另一方面,从业者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失地农民、子承父业的接班人员和其他社会底层人员,他们本身文化水平较低,专业技能的学习、掌握能力有限,导致专业水平不高。

3、提升殡葬行业职工素质的路径

要想提高殡葬行业的职工素质,首先应该对职业情感加以培养。在社会不断发展与进步的过程中,很少有人愿意提及殡葬这个行业,但是现在不同于往日,人们对整个殡葬体系具有了更新的认识,这也成为民生的关注焦点。国家也在大力提倡要不断提高殡葬行业的服务质量,这样才能对逝者家属起到应尽的人情关怀。在社会媒体对殡葬行业关注度不断提高的情形下,更多的人愿意认可这一行业,相应的从业者也更为人所接受,在大众的视野中,这方面的工作愈发收到了重视,这是令人欣慰的,因此加强殡葬行业职工的服务素质就显得更加重要了。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将这份工作当作普通的职业来看待,树立起为人服务的自信心,这样才能主动的去认识这项工作,让逝者更加有尊严的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死者家属在这一过程中也能够获得心灵上的安慰,在这一过程中,殡葬职工的职业自豪感能够得意实现,对逝者与生者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其次,还应该不断提高殡葬行业职工的职业技能,我国在2009年曾经起草了一步关于殡葬人员从业资质的标准,即《殡葬服务从业人员资质条件》,这是首部有关殡葬人员的标准,在该标准中,提出了要不断从职业能力方面提高殡葬行业职工的职业能力,必须要拥有相应的职业证书才能上岗工作。在这样高标准、严要求下,殡葬行业职工的服务质量才有可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同时这也意味着我国的殡葬行业正在朝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着,只有殡葬行业职工不断提升个人的职业技能,对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才能对整个行业的服务质量起到不断提升的作用,并且在一些高等院校中,也相继开办了这方面的专业课程,专门从事对殡葬行业人员的培养,加上在成人专业继续教育中增加相关的培训,殡葬行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正在得到不断的提高,相信在未来的一段时期,我国的殡葬行业将会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展现在社会面前。

第三,在职业道德方面也应该加以进一步的培养,因为殡葬行业的特殊性,对于职工的职业道德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要想促进职工服务质量的提升,这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所谓殡葬职业道德,就是殡葬职工在提供殡葬服务时应遵守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殡葬职业道德以人道主义为基础,其内涵包括这样几个方面:首先,给死者以人道主义的对待,不断挖掘殡葬对生命教育和道德教化的功能,以及殡葬具有的凝聚生命精神传承生命智慧的功能;其次,给逝者提供优质的殡葬服务,殡葬职工要通过职业技能的提升,不断增强服务水平;第三,要有殡葬良心,对死者及其家属怀有同情心,安慰极度伤心的逝者家属,逐步学会从逝者家属的角度换位思考,在服务过程中尽可能地抚慰他们悲伤的情绪。

4、结语

殡葬是社会生活的特殊组成部分,通过处理死者的仪式活动对逝者家属进行情感抚慰和人性关怀,更为深层的是它能够教育人们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让人们勇于承担死亡的责任,在安顿亡者的礼仪操作中对自我生命价值进行反思。殡葬行业既是为逝者提供服务的行业,也是慰藉生者心灵的行业,同时还是关怀与教育生命的行业,具有非常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提升殡葬行业职工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张洪五.如何培养提高职工素质[J].河南科技.2006(06)

[2]郑余敏.新形势下职工素质队伍建设创新型发展研究[J].价值工程.2014(24)

悼词殡葬第4篇

我得到他们的消息,分别都晚了一阵子。两人的情况惊人地相似:都不肯承认自己病了,不愿去医院就诊,不肯告诉亲属和朋友,都是在一两个私交最好的朋友陪同下,勉勉强强去就的诊,也不要任何的身后仪式。他们认为就诊看病,以至于浑身插着管子躺在病房里,是一件太有失体面的事情。想我们那么多次交往,落座于一张餐桌也就那么随便的一两次,要是有一群人远道赶来围着自己的身体打转,他们怎能忍住不踢玻璃罩。

我养成心智的那十年,颇受了这些无名无势、却很在乎体面感的人的影响。他们讨厌死亡――不是恐惧,单纯是讨厌,因为死亡太麻烦,会扯出一大套繁文缛节,鸡零狗碎。在这个常住人口超过两千五百万的城市,一个人的死连一个统计数据都不是,葬礼上除了尸体和一部分眼泪是真的,其他都是假的。棺材就像笼屉,送走一屉又换上新的一屉,就连哀乐都像是临时下载的,只有没头没脑、分贝过高的一小段。你躺在五元一盆的鲜花丛之中,一个对你毫无了解的人,只是因为论职位是你的上级,又恰好比你晚死,得以站在你面前,宣读一份充满四字词语的品行鉴定报告。你为什么自取其辱?

《殡葬人手记》里有一句至理名言:死者一无所求,只有生者营营不休。作者托马斯・林奇是一个殡葬工,从父亲那辈起就经营着镇子上唯一的一家殡仪馆,他发现,人再怎么洒脱,总是在乎死的。“为什么我们会不惜兴师动众地在河中打捞溺死者的尸体,在失事飞机的残骸中和爆炸现场不辞辛苦地搜寻?理由正在于此。”“为什么我们要瞻仰遗容,为什么人人都关心报刊上的讣告?理由正在于此。”

他很幸福,在他的大半辈子里,纸媒还未衰亡。他可以问问互联网一代,有谁见过一份正经的讣告?我们所有关于死亡的信息都是从社会新闻以及“出席追悼会的还有……”中得来的。

这几天读了一本中篇小说:《白日的诞生》,作者是法国一代文艺名流,西多妮・科莱特,1873年生,1954年去世,做过演员,当过记者,写过小说和戏剧评论,结婚数次,交过无数的男女朋友。法国官方把她的葬礼办得很隆重,看似恩厚,其实是种惩罚,因为科莱特这个人生前最讨厌葬礼,她认为这是死亡带来的一大套虚伪的礼数。

西方早就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悼亡仪式,就像我们在电影里看到的,白手套,黑礼服,念念有词,这些东西都激发了科莱特亵渎的冲动,她掏钱去堕胎,从来乐此不疲,可是从未给亲属的葬礼掏过一个铜板。她曾对朋友说:“一个小动物死在你面前了,你就应该把它的尸体直接扔进下水道里。”50岁时,她写了这么几句话:“有时候吧,我倒是真愿意想想死亡的事,想说服自己,人生的后半程会带给我一点地心引力,一点关于身后事的考虑……这是个短暂的幻觉。我对死没兴趣,哪怕是自己的死。”

科莱特的母亲茜多,一个屡屡被科莱特写到书里、因而富有传奇色彩的女子,也理解女儿的想法。她死于1912年9月25日,岁数不大,临终的那段时间很寂寞。她自己备好了寿衣,不想用不好的事情来打扰女儿,不过,她曾亲眼见过自己嫂子卡罗琳收到过的一件礼物:一具镶银的豪华乌木棺材,卡罗琳不敢收,把它转赠给了女仆,这件事茜多耿耿于怀:“她竟然不送给我!我躺在这个壁龛里头会多好看呀。”

那年7月11日,茜多给女儿写出了最后一封信。“你看到我的手在哆嗦吗?”她在信中写道,“这不过是虚弱而已,因为我的老心脏不是太活跃。”科莱特却在给别人的信中写道:“悲伤不是勇敢者的好伙伴……妈的情况不太好,但是她还能挺一阵子,我能期待她的就是这些。”

日子过得太充足的人,一般都过于在乎自己的感受,对他们来说,死亡,不管是自己的还是亲人的,都是一个不受欢迎的客人。我想科莱特每天的时间安排是要精确到分钟的,就在母亲去世一周之前,她还参加了一出滑稽剧《夜鸟》在巴黎的首演;又想到那位享年56岁的朋友,我认识他这么多年,都不曾听他谈过家庭,谈过妻子,只是在我们很友善地问到时,才搪搪塞塞地说:“(我老婆)就是个家庭妇女。”死亡连同它的几个弟兄――病危、弥留、悲伤、追悼,就是那些光明璀璨的词汇,如文化、艺术、自由、人权、奋斗……柔软的下腹部。想想过去那些金榜题名、赴外省做官的人,他们得受过怎样严密的道德教育,才能在父母亡故后留在原籍,不怨不憾地守上二十多个月的丁忧。

60岁的那位,陪他最后一程的是四位非亲非故的文友,只有他们才能理解他对体面的要求,尊重他,亲属的哭哭啼啼只会招来他的反感和内疚。他也不要追悼会,那是在死亡面前的示弱,更是一种对生者的打扰和绑架。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点而言,没人比他们做得更好了。

“哪种葬礼不是寻求更多的了解生和死的意义呢?”林奇问。他那里的葬礼给人足够的体面,可他不了解,在那些不懂得体面的地方,葬礼可以虚伪到怎样的程度。

人为了混出个人模样,赶各种场子,签到,坐下说话、吃饭、合影,用流量发条微博,一桩仪式明明无非场面,你要是人不到、不出席或不办,还会招来訾议。

这种环境里,一个人忠于自己,拒绝用自己的死绑架别人,也拒绝被他人之死绑架,都成了勇气之举。这就是《局外人》的开篇“今天,妈妈死了”惊世骇俗的地方,莫尔索不是冷血,他只是想做自己;科莱特亦然,她赶去了母亲的葬礼,却连黑衣服都没穿,她对人说,这是茜多的本意。

《白日的诞生》是一个女儿对母亲掺杂了想象的回忆,但主体都是真事。茜多死后过了十年,有一天,科莱特打开写字桌的一个抽屉找钱,意外发现了一封母亲的信。信是用铅笔写的,没有写完,但已浸透了离别的意味。科莱特写道:“好奇怪啊:你成功地控制住了自己的眼泪,你在最艰难的时刻都完美地屏住了。然后,有人从一面玻璃背后给了你一个小小的、友好的示意……一封信掉出了抽屉,一切都跟着全碎了。”

悼词殡葬第5篇

在传统之外,在现实利益和固有观念失衡的地方,一些商人们在用行动表明他们不避死亡。他们是殡葬服务者,他们将死亡当做一场需要服务的事件―蕴藏巨大商机,还兼顾点个人情怀。

我们采访了国内仅有的几家互联网殡葬公司的创业者。这群年轻人正借助互联网资源共享的特征,在这个古老的行业内发掘新商机,并试图建立一套更为规范的商业制度。我们记述他们的创业经历,以期从他们的所做所感中窥探这个庞大产业的冰山一角。

莲花位和一空网

如果将逝者从死亡到安葬的商业过程做一个梳理,可以简单划分为三部分―采购殡葬用品、在举办葬礼和火化时交纳火化费同时宴请宾朋,最后入土安葬时购买墓地。

其中购买墓地是单价最高也是利润最丰厚的环节,但经营墓园要求从业者除了有充沛的资金之外,还要有拿到土地和经营权的能力,这一门槛将大批创业者挡在门外;而火化服务则主要由民政部门主导,民营资本很难进入。

当前的殡葬服务商都集中在整个流程的前端和配套服务中―商人们充当着对接殡仪馆、墓园的中介,或是提供寿衣鞋帽、交通衔接等服务角色。这一商业过程包含着巨大的财富,以上海为例,上海每年死亡人口超过十万,那么除去购买墓园和遗体火化的费用外,每位逝者平均仍需花费约两万元,这意味着仅治丧服务环节,上海每年就创造了近二十亿的市场。如果将这个版图扩大到全国,根据国家统计局的2015年国民经济报告中的数据,国内一年死亡人口约1000万,从当前的人口结构推测,未来十年间这个数字还将进一步增加―换个角度说,殡葬服务是一个体量巨大的产业。

主营殡葬服务的网络平台一空网创始人兼CEO马雷着嘉兴最贵的莲花位。“莲花位”本是寺院用来供奉历代高僧的地方,但近两年随着墓地价格的上升和骨灰寄存需求的增加,国内一些寺庙的莲花位开始向社会开放,一些人相信将亲友骨灰寄存在这里会增加福寿。

马雷的莲花位位于嘉兴市某古寺内的地下室。业内人士将这里称为“地宫”。

地宫的入口设在寺庙大殿的西侧,一间小小的门脸,拾阶而下穿过两道防水门就能看到全貌。在这个长方形地下室内,设置了超过一万个骨灰寄存位,全部认捐的总价值超过两亿人民币。地宫内的箱型空格从地面一直叠加到天花板,形成一个完整的墙体。整个地宫内有八、九面这样的“墙”,像图书馆的书架一样成列竖立。

“地宫内莲花位最低的认捐价格不到两万,最高的则超过30万。”马雷这样向《财经天下》周刊记者解释。

马雷表示该古寺的莲花位当属精品,除了骨灰寄存位的材质考究之外,其内饰装饰木雕皆为手工制作。“寺院在灵位就在,无千年的陵墓却有千年的寺院。”马雷说。

该古寺的莲花位是马雷的诸多莲花位产品中的一个,这个80后创业者正准备将他的一空网建造成一个类似于大众点评网的殡葬行业信息网站。

这个注册于2014年10月的网站是马雷和父母抗争十年的结果,在过去的十年中,父母对于儿子的这份“事业”百般劝阻。“父母觉得年轻人不应该做这种事儿,每天接触心酸的事情会影响自己情绪。” 为了安抚家人马雷只能“曲线救国”。他从事过房产开发,因为“这和陵园、墓园规划最为接近”;做过媒体人,因为“媒体可以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创业前的最后一份工作是北京某品牌电商的总监,“感觉互联网可以改变殡葬行业”。

2015年年初,马雷在上海紫云路的民居里开始了自己的创业生涯,当时公司能动用的所有资源是他手中录入了超过60G资料的移动硬盘―这是他在首都图书馆待了21天的劳动成果。“我查了大量和殡葬相关的法律、宗教资料,最终整理了100多页的商业计划书。”拿着这份方案,马雷找到了真格基金,后者是国内著名的风险投资基金,曾投过业内知名的互联网殡葬公司―彼岸。但真格并没有给予马雷所希望的反馈,最终马雷的一位前同事和飞马旅副总裁成了他的投资人。

2015年3月,一空网上线,为用户提供基础的殡葬信息查询服务,包含上海周边的墓园、莲花位信息,或是骨灰盒、寿衣以及线下殡葬服务公司的资料。整个2015年,马雷的主要工作就是“到处拍照测量,对接各类服务商”。

他先是按图索骥到上海周边的陵园墓地拍摄实景图片、测量陵园墓穴尺寸,评估环境。他经常被陵园管理者堵在门口不让入内。

“从没有人做过类似的工作,陵园方面最初不认为我们是在帮他们宣传。”马雷说经过这一年的努力,现在他们已经在这个行业“闯”出了一些名气,合作伙伴“从最初的排斥变成现在的邀请”。

现在一空网从民居搬入了位于沪太支路的飞马旅创业中心,团队也从马雷一人的光杆司令扩张到20人。其网站集齐了上海44个、江浙33个陵园的数据,同时和四家莲花位寄存寺庙达成合作,并提供超过100家“一条龙”殡葬服务公司的信息。

就这样,一空网成为了一个纯线上的对接殡葬服务机构和逝者家属的网络信息平台。一端收集“B类商家”信息,另一端口将其推荐给消费者参考。对于商家来说,他们是一个“招徕客户的渠道”,而对于消费者而言,“这里可以提供更多的选择”。

一空网还为商家“排名打分”,但其还远未在这个商业循环中盈利―网站免费为商家推广导流,目前只在“3D打印骨灰盒、真人雕塑”等增值服务环节收取少量费用。“我们现在做的还很基础,没有特别着急商业化,因为这个行业太缺少宣传,此前曾有殡葬服务公司在上海公交车投放广告后被投诉,所以殡葬行业是封闭的,我现在做的只是将他们集中到一起进行推广。”

马雷说一空网当前的主要作用还是标准化和便利性,为消费者提供更准确可靠的殡葬服务信息,例如一旦有人去世,亲属们可以在他们网站上找到“距离最近”的一条龙服务商,“上海这100多家殡葬服务公司分布在不同的版块,在关键时刻物理距离最近的服务商能提供最及时的服务”。

虽然没有急于商业化,但马雷还是迎来了自己的客户,网站上线两个月后,某寺找上门来,希望在他们网站上推广宣传。“我们一旦推荐成功,会收取一定的宣传费用和佣金。”一个月后一位消费者通过一空网为自己预约了莲花位,这为马雷迎来了第一笔收益。

“很多客户比较豁达,他们看得比较远,会在生时就预订莲花位。”马雷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80后的成长,他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使用网络来查询殡葬信息,而这将给传统的殡葬行业带来极大的改变。

女海归,从“指挥者”到“服务者”的颠覆

看到这一变化的不只有马雷,在距离一空网办公地点8千米外的上海殡葬一条街―西宝兴路上,英国兰卡斯特大学管理学硕士张文正在尝试着利用互联网做一个新型的一条龙公司,她是一空网的“B端商户”,在一空网的“认证商户”中排名001号。

不同于一空网的“平台型”网络模式,张文希望将自己的一条龙公司做成独立的电商品牌,“一空网相当于淘宝平台,而我是平台上的店主。”“纯线上平台最终还是需要靠流量,像淘宝一样,只有流量达到一个临界值才可以盈利,而我想先做一些传统行业的东西,将线下做好再来做自己的线上品牌。”张文说。

2015年12月,这个28岁的姑娘将她的“元舟生命”一条龙殡葬服务公司开设在西宝兴路,正式加入“不怕死的商人”行列。

“一条龙”原本用来形容某种流水作业的服务流程,但在十余年前,上海市殡葬行业协会前会长用该词形容那些提供全套殡葬服务的公司,这让该词传遍全国,成为殡葬服务公司的特定称谓。

西宝兴路是上海殡葬行业最集中的区域,因为这条路上设立着宝兴殡仪馆。这个始建于1908年的殡仪馆承担着上海市区近一半的殡殓业务。元舟生命设立在距殡仪馆不超过200米的街口。50平方米的店面内设计了玄关,墙壁上挂着艺术画,像一间富含情调的咖啡馆。时常有同行或路人带着好奇的神情向内张望,“殡葬公司怎么装修成这样?” 马雷认为互联网可以改变殡葬行业。

“这个行业有一个特点,在其他行业习以为常的东西在这个行业都叫颠覆。”张文耸肩摊手做了一个无奈的手势。张文穿着白色套头线衣,黑裙,手边摆着一台苹果笔记本电脑,这个年轻创业者的装束和普通公司白领没什么区别。

让她确定择业方向的是2011年湖南卫视《天天向上》播出的一期与殡葬服务相关的节目,节目邀请了台湾两家殡葬服务公司登台讲演并播放宣传片。“宣传片讲述一个人从生到死留下很多遗憾,而这些公司的工作就是为那些逝者减少遗憾,我无法想象原来殡葬行业也可以做出五星级酒店的感觉。”张文说她在那期节目中看到了“特别的人文关怀”。

2012年留学归来后,张文在北京的互联网公司工作了两年,“出差期间别的同事去逛街购物,而我去看当地的殡仪馆”。

在对比了日本、中国台湾等地的殡仪服务之后,张文感到中国殡葬的差距太大了。“我们的殡葬服务还统称为一条龙,但在日本这些产业已经非常细分化,甚至有专门的遗物整理公司。”

在国内,逝者过世之后遗物大都由家属处理。哪些留作纪念,哪些需要销毁,该如何销毁?这些问题都需要家属来解决。但在日本这些将交由专门的公司来运作,有非常精细的规定和制度,整个行业商业化程度很高。这甚至让张文决定“要做点什么来提高中国的殡葬服务水平”。

三年后熟稔了行业现状的张文来到上海创业。她招聘了两个员工,一个是从业多年的大叔,另一个是刚毕业于长沙民政职业学院的姑娘―全中国只有湖南、辽宁、重庆三所民政高校设有殡葬礼仪专业,“人才供不应求,从不担心就业”。

张文将自己的创业优势归结于“提供更好的服务”。她认为传统一条龙公司扮演“指挥者”而非“服务者”的角色。“大部分客户对于殡葬流程都是不懂的,他们过来会咨询一些流程细节,我们就会免费做他们的顾问。”张文认为正是由于传统殡葬服务商的服务意识不强才给她这样的新人留下了创业的可能。张文计划在服务中着重体现每个逝者不同的人生故事,“而不是流水线似的走过程”。

和传统的一条龙公司类似,在逝者家属确定合作之后,张文需要先预订殡仪馆,上海共有15家殡仪馆,预订最多的是宝兴、龙华和益善殡仪馆。这些殡仪馆的大厅数量有限,成为抢手资源,因此民政局规定,每家逝者的追悼会不准超过一小时。

这为张文提出了很大的挑战。“这样短的时间会局限我们的发挥。”张文说在日本追悼会可以举办几个小时,但在国内很难做到这样的服务,“排队的人太多了,宝兴殡仪馆甚至需要晚上加场”,这影响了他们服务的质量“不能特别细致地做视频或者回顾整个人生”。

在预订殡仪馆的同时张文还需要和家属确定殡葬花篮、骨灰盒、寿衣、与会宾客数量和餐饭档次。明确了细节后,她会通过自己的供应商来准备这些商品。

“不同的商品有不同的服务商,我会在中间赚取一定的利润。”这是张文当前最主要的盈利来源。殡葬行业素以高利润著称,坊间一直流传着“天价骨灰盒或天价寿衣”这样的新闻,而在互联网出现之前这几乎是一个无解的难题。

“利润空间一定不错,很多东西没有明确的标准,即便作为行内人我也不知道某些骨灰盒的成本和售价,无法判断其盈利空间。”但张文认为随着电商的发展,很多产品价格开始逐步透明化。

和很多人的想象不同,殡葬服务并非是“一锤子买卖”,优秀的一条龙服务商都有自己的“回头客”―这主要指那些家族中出现第二位逝者,或者通过朋友介绍而来的消费者。“除非第一次的服务很糟糕,否则家属们不会在有你联系方式的基础上再去寻找另一家服务商。”张文认为这是殡葬行业的特色,“大家都想尽快顺利完成,不愿意再去比对”。而这正是张文希望通过服务来维持运营的主要原因。

作为生意人,张文目前最主要的困难是“如何获取订单”。

“尸源”,虽然大家都极力避免这个冷冰冰的词语,但这是诸多服务公司争抢的主要资源。

早前为了抢夺业务,一些殡葬公司会“承包太平间”,将触手直接伸到医院之中。一旦有人病逝,那些值守在医院的业务员们会蜂拥而至向家属们推荐自家业务。刚失去亲人的家属往往在巨大的悲痛中胡乱地签约应允,而这或许给他们带来再一次的伤害―不仅花费了更多的钱财,还体会不到精心的服务。

这种抢夺方式也有“黄牛”,他们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病人逝世的信息,并将其贩卖给某些一条龙公司,这显然进一步推高了殡葬服务的价格。这也是张文、马雷等创业者认为互联网可以改变这个行业的原因。“随着网络的发达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们通过网络来获取殡葬服务信息,而不必再和黄牛或太平间承包商纠缠。”

现在,张文已经在制作元舟生命的殡葬服务网站,如果将一空网比作淘宝这样的网络平台,那元舟生命更像是苏宁易购―由线下到线上。

殡葬O2O

“前辈”不怎么认同马雷和张文关于“互联网改变殡葬行业现状”的说法。

2012年入行,是殡葬电商彼岸的创始人之一。2013年彼岸获得真格基金天使轮投资,曾在坊间掀起热议,彼岸也被誉为国内第一家用互联网方式做殡葬的公司,现在彼岸在北京有三家门店,年销售额过千万。

“互联网在这个事儿上其实没那么重要。”的口吻带点儿历经沧桑后的感悟。“现在这个阶段互联网无法帮助传统行业解决特别实际的问题。”

在看来,互联网虽然可以信息共享,可以制作很多个性化的解决方案,但在殡葬行业,现在最难的并不是个性化,而是标准化。“这个行业发展严重滞后,你见过哪个行业30年来几乎没有变化吗?这个行业没有统一,没有标准,同样的产品在不同的店,甚至不同的场所都有不一样的价格,一直个性化从未标准过。”说。 英国兰卡斯特大学管理学硕士张文正尝试利用互联网做一个新型的一条龙公司。

互联网革命的方式之一就是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方案,但前提是该行业经历了“标准化”阶段,而现在国内的殡葬行业还处于原生态,连“标准化”阶段都没能进入。

曾任拉手网公关总监。2012年他母亲罹患癌症,接到医生准备办理后事的通知后,他“整个人都蒙了”。他去殡仪馆附近的小店内咨询看看需要做点儿什么。店主大姐接待了他。

“人还在吗?”

“在。”

“还在你找吗?有事儿给我打电话。”

两句话一串电话号码,就这样被打发走了。再去其他小店,他得到的都是相同的回复。“我是带着一个个问号去的,最终又顶着一个个问号回来。”这个行业从业者的素质和专业水准让他感到匪夷所思。“一生一死是人生的大事,我要求也不高,就想稍微体面点儿的做完这件事儿,但却找不到一个可以满足我要求的公司。”

身为互联网人的首先想到了利用技术解决用户这个“痛点”。他和伙伴们分析了这个特殊行业的现状,“这是刚需,同时还能帮助别人,是一个可以尝试的创业方向”。2012年年底,他们着手设立公司。

像马雷一样,和伙伴们最初的打算也是做一个“殡葬信息平台”。“我们相信互联网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当时联系商家,准备做一个纯线上的导流平台。”拉手网的工作经历让他对这种商业模式驾轻就熟,“和团购类似,获取流量后导入给商家,最终从商家方面获利”。但这个网站还没有上线就夭折了,“这是一个低频消费的行业,很多商户并不在乎口碑和品牌,所以他们也不看重用户的评论”。这让感到“未来无法掌控商户”。“只有达到了线上支付、线上签约,像滴滴打车这样全部实现线上交易的时候,平台才有真正的掌控力,可以在商户犯错的时候以扣款进行惩罚,不然用户投诉到平台的时候平台无法对商铺进行惩罚,那这个商业模式就难以为继。” 拉手网这样赚快钱的互联网模式在殡葬行业无法实行,发现这个新行业中真正能快速盈利的反而在线下。

他很快转变了打法―彼岸成为了一个拥有线下门店的殡葬服务商。

2013年3月,彼岸第一家门店在北京开业。像元舟生命一样,当时的彼岸也从一条龙服务入手,但和传统一条龙公司不一样的是彼岸还有自己的网站,坚持信息透明化。

彼岸一方面通过线上投放广告来吸引客户,另一方面在线下推出服务,并依靠传统口碑扩张品牌。现在彼岸在北京拥有100多家供应商,而在全国范围内,这个数字超过600。

从业四年后,对这个行业有了更多感悟,“这是一个需要慢慢磨的行业”。在他看来,只有慢公司才能在这个行业生存,其他行业靠“刷墙推广告”就能扩张的方式在这里行不通。

但殡葬行业的低频消费方式和“悲痛属性”让它和互联网有一种天生的抵触。原本想利用UGC的模式成立网站,但他后来发现无论服务的好坏,殡葬过程几乎没有用户愿意去分享。“亲属们都沉浸在悲伤的氛围中,不想再提这事儿,怎么可能会去分享?”

很多人将殡葬和婚庆、母婴生产做对比,认为这都是低频消费的代表,但认为这中间有天然的不同。“从准备结婚到结婚典礼,用户有很长的筹备时间,他们会拍婚纱照、摆婚宴、度蜜月……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去准备,同时这也是一种美好的体验,大家愿意为此交流和分享。而殡葬则不一样,当亲人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的时候,大部分家属都没有充足的时间去筹备后事,一般人们从过世到火化不超过7天,在这段时间内亲属们也很少有心情去分享自己的感受。从某种程度上看,这和病友交流有些类似,很少有人去分享他们在某个医疗机构受到很好的服务。”说,这些特殊性都要求这个行业的从业者要够专业,同时还要有充分的情怀。“我和马雷、张文都聊过,我们都属于有情怀的人,如果没有足够多的感情投入,那这个事儿就没什么意思了。”

悼词殡葬第6篇

真是晴天的霹雳,在南台的宴会席上,忽而听到了鲁迅的死!

发出了几通电报,荟萃了一夜的行李,第二天我就匆匆跳上了开往上海的轮船。

22日上午10时船靠了岸,到家洗了一个澡,吞了两口饭,跑到胶州万国殡仪馆去,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和千千万万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与紧捏的拳头。

这不是寻常的丧葬,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这正像是大地震要来,或黎明将到时充塞在天地之间的一瞬间的寂静。

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鲁迅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更猛烈的寂光。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的一死,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之一死,使人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鲁迅的灵柩,在夜阴里被埋入浅土中去了;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

[乙]

60年前,我是诵读冰心阿姨那本毛边书页的小读者。

在蓝天下,碧海上,闪烁的星星下,大船的甲板上,

你母亲抱着你,你出了一身大汗,病好了。

我为你欣喜,感觉到了自己母亲的爱。

我也生过大病,妈妈也这样抱过我。

60年来,在艰难困苦的时候,我时时想到你那些温馨的语句。听说你病了,在医院里,大家送鲜花,送爱,送关怀给你。

可是没有你妈妈来抱你了。

于是你倦了,你去找妈妈了,投入她温暖的怀抱。

我们失去了你,但是你找到了亲爱的妈妈。

在蓝天下,星光下,在碧海上,你在妈妈的怀里。

带着我们千千万万的小读者、大读者、老读者的爱。

阅读训练:

1.《怀鲁迅》的第1、2、3节中的哪些词语表达出郁达夫听到鲁迅逝世消息后的震惊和急切赶去参加葬礼的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怀鲁迅》中“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鲁迅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更猛烈的寂光”一句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悼冰心》中“小读者、大读者、老读者的爱”能否简化为“所有读者的爱”?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悼冰心》全文,你认为“妈妈的怀里”指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乙两文都是悼念名人的文章。想一想:两篇文章在文体和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联系初中阶段读过的鲁迅和冰心的作品,比较《怀鲁迅》、《悼冰心》两文的语言风格,说说各自有什么特色以及它们的共同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山东 肖学红 刘玉娟拟题)

悼词殡葬第7篇

关键词:《晏子春秋》;晏子;齐国;丧葬

《晏子春秋》是记述齐国贤相晏子的一部著作,是研究晏子及同时期历史的重要参考文献。作为齐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晏子文化,是中华文化特别是齐鲁文明的重要内容。兹以这部典籍为依据,简单探讨一下齐国当时的丧葬礼俗及晏子的丧葬观。

一、齐国的丧葬礼俗

丧指哀悼死者的礼仪,葬指处置死者遗体的方式,丧礼为古代的“凶礼”之一。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丧葬仪礼日臻完善。从《晏子春秋》中,可以看出齐国的丧葬礼仪主要有招魂、哭踊、入殓、出殡、守葬等环节。

招魂,古人称为“复”或“复魂”。一般在人死之初,派人拿着死者的寿衣登上屋顶,面向北叫喊死者的名或字(男名,女字),然后将寿衣盖在死者的身上。齐景公的宠妾婴子死后,晏子曾劝齐景公离开死者的房间,因为有位懂道术的客人“将有鬼神之事焉。”此处的“鬼神之事”,显然属于招魂仪式。

哭踊,即哭丧。无声为泣,有声称哭,大哭叫号。此外,人死后还要擗踊。捶胸叫擗,顿足称踊,一般为男踊女擗。庄公被崔杼杀死后,晏子“枕君尸而哭,兴,三踊而出”;景公听说晏子死后,“行哭而往,伏尸而号”,“操玉加于晏子而之,涕沾襟”,“免而哭,哀尽而去”等,都属于哭踊之列。国君大臣如此,一般的庶民也不例外:逢于何安葬完母亲后,“解衰去,布衣履,元冠茈武,踊而不哭,而不拜,已乃涕而去。”

入殓,是向死者遗体告别的仪式,分为小殓和大殓。小殓主要指给死者穿衣服。“大殓”指收尸入棺,又称“入柩”“落材”“归大屋”。“大殓”意味着死者与世隔绝,与亲人永远诀别,所以十分隆重。《晏子春秋》中有多处关于这方面的记载:婴子死后,齐景公守丧三日仍不许入殓;晏子提出“殓死不失爱,送死不失丧”;晏子“二桃杀三士”后,齐景公“殓之以服,葬之以士礼”。

出殡,又称“出葬”“送葬”,即将死者棺材下葬墓室,封土造坟,是丧礼中最隆重的仪式。关于这方面的记载,在《晏子春秋》中也有不少:景公曾说:“削人之居,残人之墓,凌人之丧,而禁其葬,是于生者无施,于死者无礼。”禁止人家出殡,对活着的人来说是不施恩,对死者则是不讲礼。梁丘据死后,景公要“欲丰厚其葬,高大其垄”;齐景公经晏子劝谏后,“乃使男子者袒免,女子发笄者以百数”为盆成适其母送葬。

出殡之后,死者的亲属还要为其守丧,亦称“守孝”“守制”。“守丧”指生者在一定时间内,在声音、言语、饮食、居处、衣着等方面按照相应的礼仪和规定,对死者表达哀悼之情的一种习俗。晏子在为其父守丧期间,“粗衰,斩,苴带、杖、菅屡,食粥,居依庐,寝苫,枕草。”

二、晏子的丧葬观

(一)于生者有施于死者有礼

死者肉体的“安息”之处,人们称之为“坟”“墓”“冢”等。入土为安,坟墓成了死者的“生活场所”,所以古人对墓地的选择十分重视。父母死后合葬是古人的一项习俗,所以后死者便以先死者之墓为墓地。由此,便可能有种种不便。

例如,逢于何父亲的墓地变为宫殿的地基后,他母亲去世后父母的合葬便成了问题,因为没有把死人埋在宫殿中的先例。晏子认为:“古之人君,其宫室节,不侵生民之居,台榭俭,不残死人之墓”,所以“未尝闻诸请葬人主之宫者也”。古时候的国君不侵占活人的住所,不破坏死人的坟墓,因此没有这样的事例。但眼下“君侈为宫室,夺人之居,广为台榭,残人之墓,是生者愁忧,不得安处,死者离易,不得合骨。丰乐侈游,兼傲生死,非仁君之行也。遂欲满求,不顾细民,非存之道。”现在的国君正好相反,这使得活人不能安居,死者得不到安息,必然给国家带来危亡。最后,连景公也认为“削人之居,残人之墓,凌人之丧,而禁其葬,是于生者无施,于死者无礼也。”侵占人家的住所,挖毁人家的祖坟,人家的丧事,而又禁止其父母合葬,这样做对活着的人无恩,对死去的人无礼。另外,书中盆成适葬母之事与此类似。

(二)殓死不失爱送死不失哀

成人后死亡,特别是老人寿终正寝的,均有搁在家中最少三日后再入殓下葬的习俗,俗称“隔三朝”。《礼记•问丧》中说:“三日而后殓者,以候其生也,三日而不生,亦不生矣。”看来古人隔三朝有希望死者复生之意。

齐景在婴子死后三天,拒绝让其入殓。晏子认为“死者之不可以生”,未经景公同意便收殓了婴子。他赞叹古代的圣贤君主:“殓死不失爱,送死不失哀。”收殓死了的人,但不过分亲爱;为死了的人送葬,但不过分悲哀。主张“即毕殓,不留生事,棺椁衣衾,不以害生养,哭泣处哀,不以害生道。”收殓死者不报复生的幻想,所备棺椁衣被不要妨害对活人的供养,哭泣悲哀不要伤害了养生之道。若不听从劝阻,将会“诸侯之宾客惭入吾国,本朝之臣惭守其职”,导致外国使者和本国臣子的不满。况且“朽而不殓,谓之戮尸,臭而不收,谓之陈”,陈列尸体和臭肉是“反明王之性,行百姓之诽”,有违明君的本性,将会受到百姓的指责。

晏子以为,人死不能复生,不要因自己的宠爱而使丧葬之礼毫无节制,凡事要适可而止,以社稷大局为重,以人民利益为先。

(三)慧眼识佞忠厚葬必忠臣

人们借举办葬礼表达自己对亲人的怀念,葬礼办地隆重一些也在情理之中。希望死者得到安息,所以建造豪华的坟墓也情有可原。对国君来讲,厚葬忠臣是理所应当,但若葬之非人也就可笑了。

齐景公认为梁丘据是忠臣,所以在他死后准备把丧事办地隆重一些,把坟墓建造地高大一些。晏子却认为“臣专其君,谓之不忠”,梁丘据并非忠臣。“导亲于父兄,有礼于群臣,有惠于百姓,有信于诸侯”,劝导国君亲近父兄,对群臣以礼相待,对百姓施加恩惠,对诸侯讲究信用的人才算忠。接着反问景公“今四封之民,皆君之臣也,而维据尽力以爱君,何爱者之少邪?四封之货,皆君之有也,而维据也以其私财忠于君,何忠者之寡邪?”如今全天下的人民和财富都归国君所有,但为什么钟爱国君的人这样少呢?晏子点名真正的原因是梁丘据“防塞群臣,拥蔽君”,阻塞群臣、蒙蔽君王。最终,齐景公停止了建造高大坟墓的劳役,废除了对梁丘据厚葬的命令。

(四)勿使民怨君勿使侯轻国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们在和宠物相处的过程中,慢慢培养出了感情。宠物死后,适当地安葬是可以理解的。但若毫无顾忌地大肆厚葬,恐怕并不合适。

景公在其猎狗死后,命令朝外的官员给它置办棺材,宫内的侍从给它准备祭品,并认为这样做是“细物”,小事一桩。晏子却认为此种做法不妥:“孤老冻馁,而死狗有祭,鳏寡不恤,而死狗有棺。”孤苦的老人受冻挨饿,而一条死狗却享受祭祀;鳏寡无靠的人得不到救济,而一条死狗还占用棺材。如此荒唐的行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诸侯闻之,必轻吾国。”百姓如果知道这事,一定会怨恨自己的国君;诸侯如果知道这件事,一定会轻视我们的国家。如此便会“怨聚于百姓,而权轻于诸侯”,导致百姓的怨恨和诸侯的鄙视。于是景公命厨师杀狗烹肉,拿来和群臣会餐。

丧葬本身无可厚非,但若因做法不当而使得百姓抱怨、诸侯鄙视,那就不是“细物”了。

(五)必有补死者勿深害生者

中国古代的丧葬礼节详细而完备,在如何具体操作问题上,晏子有他独到的看法:

他曾反对景公把孔子封到尔稽,理由之一便是孔子“厚葬破民贫国,久丧道哀费日,不可使子民。”孔子提倡厚葬浪费民财致使国家贫困,主张长久守丧哀而不止,不可能爱护百姓。孔子的弟子鞠语在母亲死后,举行了很隆重葬礼,并且守丧三年,哭声悲痛。景公听说后,对此表示赞赏。晏子却认为:“古者圣人,……非不知能累世殚国以奉死,哭泣处哀以持久也,而不为者,知其无补死者而深害生者,故不以导民。今……崇死以害生,……圣王之所禁也。……此……路世之政,道事之教也。”古代圣人不会竭尽所有来祭祀死者,不会旷日持久地哭泣守灵来哀悼死者,是因为他们知道这对死者无益,对生者有害,因此不这样去引导人民。尊崇死者来伤害生者是圣王所禁止的,并不适合为政治民。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晏子的丧葬观,在变通的基础上,以维护姜齐的统治为主旨。其中许多重要的观点,对今天的社会丧葬仍有较大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吴则虞.晏子春秋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62-01-01.

悼词殡葬第8篇

关键词:西方;丧葬习俗;基督教;平等;生死观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6-0098-02

文化具有一贯性、持久性,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以十分微妙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所以,英国人类学家泰勒曾经指出,文化是一种复杂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人们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一种能力和习惯[1]。习俗往往表现为日常生活中的某些习惯、约定俗成的通则,却往往蕴涵着深层次的文化积淀。丧葬习俗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也不例外,它是深层次文化积淀的具体体现,是各种文化因素互相影响的结果。本文将对西方丧葬习俗进行深入的文化分析,以期对西方文化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一、西方传统葬礼习俗

基督教在西方国家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作为教徒,西方丧葬礼仪几乎都是宗教式的。传统的葬礼主要包括停丧、守灵、弥散、下葬等几个环节。

停丧。在西方国家,每当一个人濒临死亡的时候,都要在神父面前进行最后一次忏悔,祈求天父宽恕自己的罪孽。通过忏悔和祈祷,使死者能正确看待死亡,摆脱面对死亡带来的恐惧。死后在神父主持下给死者洗尸、更衣,整容。人们从洗礼池舀出圣水,并向灵柩洒圣水。然后将尸体放入棺材中,停放在教堂或者殡仪馆,并点上长明灯。

守灵。放置在教堂和殡仪馆的灵柩,由死者的亲友们轮流守护照看。

弥撒。由神父主持,介绍死者生平并唱赞美诗和祈祷。亲友们也在仪式上讲述死者生前难忘的生活故事,共同回忆和感谢死者与大家在一起的美好时光。这些回忆绝大多数内容生动有趣,令人捧腹,引得人们还不时发出阵阵笑声。教堂或殡仪馆通常会安排一段时间,让人们有机会“表达最后的敬意”,和遗体告别。

入葬。这是一个庄严肃穆的神圣仪式,所有参加葬礼的人们都身穿黑色衣裤,男士打黑色领带。墓地边安放两排椅子供亲友坐。神父还要在墓地为死者祷告,然后把棺材放入墓地,亲友们把手中的鲜花撒入墓地后就可以离开了。在整个过程,包括在教堂、送葬路上或是葬礼现场,亲友们都不能大声嚎哭,只能默默流泪,以避免打扰死者灵魂安静。埋葬后,工作人员把墓填平,插上十字架,立好写有名字和生卒年的墓碑。

现代社会中,西方葬礼仪式通常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下葬仪式,二是纪念仪式。下葬仪式通常都由殡仪馆操办。殡仪馆是私营的,大多是家庭经营,代代相传。人去世以后,由验尸官签署死亡证书,然后就由殡仪馆接手葬仪,一切事务全部由殡仪馆安排。送葬时灵车行进在最前面,后面跟着亲朋的车,浩浩荡荡一个大车队。送葬通常是很隆重的,家属可以向警察局申请警车开道。每到十字路口,不管是红灯还是绿灯,都可以畅行无阻,过往的车辆都自动停靠在路边,并鸣笛示意,表示对死者的敬意。纪念仪式主要包括人生分享会和弥撒,通常在教堂举行。先是由牧师为逝者祷告,之后由亲属和朋友回忆逝者生前的故事。这个仪式后,亲属通常还要举办一个招待会,所有来宾一边观看以死者的人生历程为主题的DVD短片,一边喝着咖啡聊着人生的悲欢离合。事实上这也突显了西方人的一个主流价值观,分享人生的历练。

二、西方传统葬礼习俗的文化阐释

(一)基督教的支配地位

可以说,自从基督教出现后,西方文化就和基督教文化紧紧联系在一起,西方丧葬习俗也就越来越多地受到其影响。基于基督教文化下的葬礼,不是个人的事情,是整个信教群体对于上帝的感恩,是灵魂得到永生的庆典。因此,西方传统葬礼举办主体是教会,其葬礼的整个举办过程,都是由教会来担当主角,由牧师来主持,无论是临终忏悔、沐浴,还是为死者举行弥撒,唱赞美诗,主持下葬仪式,教会都从始至终参与。牧师或者神父作为人与天父之间的联系人,起着重要的作用。“西方人根深蒂固的一种观念是原罪论,即人带着罪恶来到这个世界上。而要消除原罪,需要领受洗礼。水被赋予了涤除罪恶,拯救人灵的神学意义。”[2]在葬礼中,人们从洗礼池舀出圣水,并向灵柩洒圣水。洒圣水是对亡者的基督徒受洗身份所作的表达,显示出他是经过受洗而与基督一起死於罪恶,并且一起复活进入新的生命当中。通过临终的忏悔、牧师的祈祷,祈求天父对自己身前的罪孽的宽恕,以求得天父的宽恕,从而使灵魂升入天堂,与主同乐,得到永生。在神父的主持下给死者洗尸,意味洗去生前的罪过,干干净净地去见上帝。

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