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大学体育教育论文

大学体育教育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2-07-05 20:03:06

大学体育教育论文

大学体育教育论文第1篇

1.1当代体育教学模式下学生普遍缺乏学习兴趣

由于大学教育主张锻炼学生的自控能力及自学能力,因此整体学习方式较为自由,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各项活动主要依靠其自主能动性。受到当前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大多数学生对于体育课程往往缺乏兴趣,甚至出现逃避体育课程的现象,在面对教师枯燥无味的理论讲解时,学生往往会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导致整堂课程的教育活动陷入被动局面,体育教学无法深入人心。

1.2当代体育教学模式下教学方式较为单一

一直以来我国教育行业深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大学体育教学自然也难以避免受到波及,教师长期在传统教育思想的熏陶下通常会将理论知识作为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在应用传统填鸭式方法开展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主要是以教师的讲解为课程形式,长以此往学生的主体地位易被忽视,使得学生无法获得充分的思考空间和实践空间从而陷入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这样不仅降低了教学的有效性,同时还磨灭了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兴趣。另外,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可用于教学的方法方式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对于体育教学的效率也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学生无法从体育课程中感受到体育的魅力,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对体育课程的积极性和热情。

2.提高大学体育教学模式有效性的几点建议

2.1不断完善、充实体育教学的方法和课程内容

教师在设计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国家体育精神的渗透,改善传统教育模式中单一的体育项目教学,并能够全面掌握学生的内心诉求以及实际情况,设置一系列有针对性、趣味性、实用性的教学内容,同时灵活开展体育教学活动,允许学生根据自身特点或者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的体育项目。譬如,现阶段大学体育教育可以设置一些健美操、瑜伽、排球、乒乓球、篮球、足球等活动项目,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2.2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树立其终身体育的正确观念

大学阶段真是磨砺学生意志,培养其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时期。因此在进行体育教学过程中,应当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树立终身体育观念,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体会到体育运动的乐趣,从而更进一步认识到体育课程的重要性。作为校园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体育运动应当得到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落实好体育课程的教育和传播工作,使学生在良好的教育氛围中受到熏陶得到启发,从而有效将体育活动渗透到大学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实现体育教育的根本目的,为学生步入社会并快速适应社会环境,奠定坚实的基础。

2.3当代体育教学应当紧跟时代步伐

在进行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过程中,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最为重要的环节,不能仅仅停留于对教学大纲所规定的相关技能教材的选择和考虑,还要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归纳到研究范围之内,要全面实现体育教育对于学生人格发展、性格培养等方面的积极性影响。为了响应新课程改革要求,当代大学体育教育的总体目标和任务,应当以学生为主要出发点,又体育竞技逐渐转变为强身健体、锻造坚定意志,培养出高素质、高质量的青年人才,使学生能够在参加体育教学活动过程中体会到体育运动的魅力,积极参加体育课程并全身心投入到体育知识以及健身方法的学习中去,同时还能够通过积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影响和感染他人,形成良好的全民健身风气,从而在体育锻炼中获得受益终身的能力储备。需要注意的是,在设计体育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应当保持与时俱进,紧密结合社会的发展需要以及学生的内心诉求,同时充分结合院校教学条件和学生体质情况,设置一些具有时代感、趣味性、可行性的体育项目。具体来讲,体育教学内容需要满足健身性、全民性、终身性、主动性、娱乐性、实用性等特点,同时还应注意该内容的可接受性,难度不宜过高也不能太低,总而言之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社会发展及群体与个体的发展需要。

2.4转换教师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身份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地位受到了一定的挑战,若要适应当下教学改革满足教育发展需要,就必须及时转换教师的管理者身份为教学活动中的引导者。由于学生间存在一定的身体素质差异,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体质差异,全面激发学生的运动潜能。作为新时代的体育教学工作者,教师要时刻铭记自身职责,善于发现和结语每一个学生的优点,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置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个人;在进行日常教学时,教师还应当认真落实每一项教学任务,端正自身工作态度,与学生间保持良好的沟通,认真听取学生的看法和建议并择优采纳,为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3.结语

大学体育教育论文第2篇

1.1物质技术层面的人文关怀

1.1.1体育建筑文化

体育设施是体育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良好的校园体育建筑设施将以实体的形式展示在我们面前,在多样的活动中体现其文化内涵。体育馆一直是学校的象征性建筑,承载着学校体育文化的教育理念,净化心灵,陶冶情操,让体育教育以一种蕴含人们的情感、意志、价值观念等多种文化特性的丰满形象留存于校园文化中,丰富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世界。

1.1.2体育健康文化

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社会背景下,人们的生活节奏也逐渐加快,从而忽视自身压力下的心身疲惫而带来的健康隐患。所以在大学体育教育中,应该着重培养大学生在科学健身、运动保健、损伤及预防等各方面的知识储备,并根据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有效方案,让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根据个人所需,运用科学、文明、健康的手段来减轻自身压力,维护健康的身心,以一种最佳状态学习、生活和工作。一方面提高了社会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并带动更多的人健康有效率的生活,另一方面体现了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以及体育文化在大学生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1.2组织制度层面的人文关怀

1.2.1体育组织文化

在良好的制度下,人的思想和行为才会得到良好的指引,组织文化对组织的有效性有着重要影响,所以在大学体育教育中,组织文化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大学体育的组织架构在长期的发展中也趋于完善,如负责总体工作的是体育工作委员会主任,由校领导担任,负责体育教学、群体竞赛、课外活动等指导活动的是体育部,负责课程安排是教务处,负责学生的组织和体育社团、体育单项俱乐部的管理是学生处和校团委。分工明确的部门管理,有条不紊的工作模式都是体育教育不断发展必要的组织要求和实施措施。在大学体育教育中,学生慢慢地接受和认可这种特定的组织,慢慢地意识到组织文化下蕴含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团队意识和归属感等的群体文化,然后在潜移默化中约束自己的行为,接受组织文化独特的文化沉淀。一方面实现了体育教学、训练竞赛、课外体育活动以及学生体育社团和单项体育协会的组织目标,另一方面更加体现了组织的持久性和稳定性。

1.2.2体育制度文化

大学体育教育包含各种竞赛活动,所以需要一定的制度来约束体育竞赛纪律和维护体育道德。活动都必须有制度的规定、规则的要求和场地的限制,每个人都必须严格遵守原则,体现出一种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是一种通过体育教学和竞赛活动营造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让大学生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方面得到更好的教育和感化,让他们更有群体意识,从而完善体育文化制度。

2结语

大学体育教育论文第3篇

(一)有助于加强学生意志品质和道德作风的培养新时代的体育活动是集运动技艺与艺术功能于一体的人类社会的一种高级别文化活动,它是人类智慧的高级体现。赛场上的惊险,技术上的对抗,战术上的配合,时间上的紧迫,偶然时的得失,视听上的艺术,群众欣赏到的是一场精彩纷呈的流动艺术盛宴。高等学校通过体育教育手段,将体质、意志和品格教育有机地融为一体,能培养学生们的顽强拼搏、团结协作的精神,增强他们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并由此产生巨大的社会凝聚力和感召力,为21世纪社会培养了全面合格的新型人才。

(二)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体质现代社会里,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体育运动的巨大作用,体育运动的科学意义也越来越被可。体育锻炼有助利于人体骨胳、肌肉的生长,增强心肺功能,提高肌的体抗病能力。在大学里没有升学的压力,不用顾及对文化课的影响,体育课是实打实上的,而且体育课占的一定学分也让学生们自觉地放弃了逃课的念头。大学生完全可以自主选择喜欢的体育课程,这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同学们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

(三)能间接提高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是一项包括智力教育和体力教育的综合性事业,对学生的培养使他们具有强健的体魄,以保证他们将来作为劳动者有充沛的精力投人生产过程,提高劳动效率。也就是说,高等教育所生产的主要是造就人的健康资本。目前大学生毕业后需要走上社会,因此,对大学生人力资源投资、能间接提高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二、实现策略

(一)坚持人文主义价值取向,抵制功利思想学校体育的教学理念与价值传输是在教学过程中完成的,同时也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尤其是同国家的发展状况有紧密关系。在我国,人们普遍将现代化看作是社会发展的结果,而很少有人将现代化看成是一个发展过程和社会发展条件。这种将“现代化”视为目标的理念,导致了教育成为实现现代化总目标的一项重要分解目标。由此可能导致的问题是,教育被作为一项国家现代化发展指标,而不是人的一种必要的需求,被赋予了功利主义色彩。学校体育教育中强烈地反应出这一特点。我国的体育教育与其他教育一样,都是在举国体制框架下进行的,导致了学校体育教育视看作是打造身体素质的一件工具,体育教育的任务就是生产体育人才,体育教育是实现现代化目标的一项手段,这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教育的根本宗旨,即体现“人”的价值,也掩盖了体育精神实质与体育的价值。在这种教育理念下,对人的全面培养转换成了培育体育专业人才,淹没了学校体育应具有的教育价值。所以,在体现出体育教育的真正价值,一定要摒弃功利主义的价值理论,树立人文主义理念,突出人的价值,使教育的目的回归至人本身。

(二)贯彻体育精神,树立正确的体育教育思想体育的基本精神与价值,是一种体育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文化沉淀,这种文化沉淀体现在个体的生命体验过程中和在体育教育过程中所感受的身心享受。也就是说,体育的基本精神是对人身体的关怀,完成人身体的一种超越。所以,体育教育的价值不在于体育本身。在教育理论方面,学校体育目的是传导体育精神,体现体育价值、体现体育对人的意义,弘扬体育文化。体育教育的价值是进行“人的培养”,这种培养绝不仅仅是提高身体素质,而是要使人在生活中体现出体育价值。也就是培养一个健全的、全面发展的人,这种全面发展的人既有健壮的身体素质,又有崭新的生活价值理念。在某种程度上看,学校体育教育就是通过传导体育文化,培养正确的体育价值理念来使体育教育回归至教育宗旨,即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所以,完成对人身体的超越绝非简单的体育竞技教育能够实现的,需要树立起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以此获得人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思想动力。

(三)通过学校体育教育来提升生活品质人的精神世界包括价值理念和实践理念,从学校体育教育来看,既包括“强体”这一实践理念,还包括“育心”这一价值理念,其目标都是为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当人获得全面发展,也就获得了一种生活意义与生命的价值。我国的体育教育中,学校体育教学的目的被定位于培养具有夺取奖牌能力的体育专业人才,而忽视了对人的培养。树立正确的学校体育教育理念,回归到提高人的生活品质上来,有利于提高学生和社会对体育教育的认同感,有利于学校体育获得社会公众的支持,并为提升学校体育教育质量奠定深厚基础。

大学体育教育论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 体育专业 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是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在教育过程中的体现。人文精神追求的是人性的真善美,强调的是尊严、责任、理解与关怀,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有利于全民素质的提升。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是科学的也是必要的。

一、大学体育专业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

人文素质教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文素质教育对于优秀人文精神的传承和发展,学生价值理念的形成以及身心的全面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是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逐渐成形的阶段,在这个时期对学生实施科学有效的人文素质教育,有助于学生正确理念的形成,不仅如此,在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有效渗透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的自我提升,从而改变体育专业学生知识面比较狭窄的情况,提高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就业择业。所以说,大学时期的人文素质教育更显得尤其重要。

然而,据相关统计分析,我国的体育院校,除了开设必修的政治理论之外,几乎很少开设人文方面的课程。长期以来,我们为培养高水平的技能型人才而不断努力,却忽视了人文教育的同步实施。从而导致了体育专业的学生,专业技术水平高、体育运动能力强,但人文底蕴薄弱、知识面狭窄的现状。所以说,在大学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基础的理论教育、专业是技能教授与科学的人文素质教育向结合,把人文素质教育贯穿在教育整个过程中,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素质人才。

二、大学体育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方式方法

(一)充分利用体育课堂,科学合理的进行人文素质教育

体育运动融竞争性、合作性、教育性等特点为一体,在运动过程中可以培养人的团结协作能力、吃苦耐劳品质以及拼搏进取精神。所以说,体育运动本身就积淀有深厚的人文素质底蕴,体育课堂更是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平台。

1.把人文素质教育贯穿在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人文精神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随时留意学生的情感变化、体会学生的立场观点,改变传统的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授课中融入关怀、尊重、信任、理解与责任,留意学生的点滴变化与进步,及时调整自己的授课安排并对学生作出科学的引导,让学生在人文的关怀中切身领会人文素质教育,这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2.合理设置教学内容,及时抓住教学时机,科学渗透人文素质教育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应充分挖掘体育课堂的专业化优势,在传授体育专业技术的同时,要注意结合人文素质的灌输,让学生在日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在体育运动训练过程中受到熏陶。比如,在进行中长跑的训练时,教师就可以适当的穿插吃苦耐劳教育;在设置篮球比赛或足球比赛,则可以为同学们讲解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会在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方面收到良好的成效,而且会让体育课堂,变的生动而且富有意义,从而提高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但是在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时,教师一定要注意课程设置与人文教育的科学结合,要善于抓住机会,要在合适的时机传授最合适的知识,不要牵强附会。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体育教师人文素养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者,教师本身的人文素养对人文教育的成功与否有着很大的影响。教师的工作态度、言谈举止、治学精神,都会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教师如果没有良好的素养,在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就很难起到引导和教育的作用。所以要想提高人文教育的成效,必须先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体育任课教师的人文素养。

为能让任课教师的人文素养得到提升,学校应该有计划的安排体育教师参加培训,定期邀请在体育教学、科研上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来学校讲学,给教师提供自我提升的机会和条件。

另外,教师自身也要注意,要及时学习最新的教育理论,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多读书,多学习,让自己的知识结构得到改进,让自己的知识面不断得到拓展,让自己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从而让自己的人文素养得到提升,并要在教学中科学合理的加以利用,让学生受到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

(三)加强学校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校是学生生活、学习的大环境,对学生品格的塑造、价值观的形成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学校的文明建设一定要得到足够的重视,充分利用学校的现有条件,优化学校的人文环境,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将校园文化,同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提供必要的条件。

总之,虽然现在体育专业的人文素质教育,还未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但是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却不容忽视。希望体育院校的师生、关心教育的社会各界人士,都能对体育专业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有一个充分的、科学的认识,共同促进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

参考文献:

[1]任玲艳.高校人文氛围的营造及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07.

[2]教育部体教艺司.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北京:教育部.2002.

大学体育教育论文第5篇

(1)强化体育意识。树立终身体育观。学生的体育意识强弱直接影响着体育教学的效益和终身体育观的建立。长期以来,高校学生体育意识薄弱,要想改变此状况,首先要让学生体验到体育活动中的乐趣,激发起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寓教于乐。其次是在学校中营造体育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再次要改革高校体育竞赛的制度,增强小型多样、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级别、不同项目的趣味比赛。智能与体力结合的比赛等。

(2)改革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主线的教材、教法体系。现行的大学体育教学大纲,一是竞技运动项目过多,教材的难度较大。二是每项教材的技术要求过高、环节过细且各年级教材的重复现象严重,加之教材中多采用注入“填鸭式”教法,严重影响了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三是竞技运动项目对场地设施要求过高,大部分学校难以保旺,从而影响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3)转变教学观念。传统体育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种旧的体育教学观,不利于21世纪新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在体育教学改革中。首先应当转变教师旧的教学指导思想,变被动式教学为主动式教学。主动式教学,就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都能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由消极被动变为积极主动。

(4)转移教学重点,着重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终身体育观的确立和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对高校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除增强学生的体质外,还要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使其学习科学的健身方法,达到体育自立。长期以来,我们的体育教学强调运动技术的精雕细刻,其教学重点实质上是传授和掌握运动技术,加之教材的难度较大,无法发挥其自主性。致使学生的自主活动能力较差。要改变此现状,教学中应把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上,首先要求学生要动起来,在活动中激励学生乐学。然后通过乐教与乐学的结合,掌握体育知识、技能,提高学生体育能力。

二、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基本内容

(1)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每个学校体育工作者都应加强自身的学习,不断更新观念。自觉参与学校体育改革,加强理论和实践研究。正确认识学校体育改革中所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2)建立和健全学校体育的组织管理体系。加强对学校体育改革的领导和监督,理顺、协调各环节、各方面的关系:排除各种外来的不利于学校体育改革的干扰因素:制订相应的措施和政策,保证学校体育改革的各项任务的贯彻落实。

(3)建立一套更有效的学校体育评价体系。学校体育的目标管理和评价体系,是学校体育改革的反馈通道,是学校体育的导向。应面向未来,面向全体学生制订一套更行之有效的评价体系,

(4)增加学校体育的投入。目前学校体育设施、师资条件已严重阻碍学校体育改革的深入。必须有具体的措施和政策保证提高师资的素质,增加对学校体育的投入,尽最大可能改善学校体育设施。

(5)实践“俱乐部”制的教学模式,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为了提高和巩固课堂教学效果,实现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的有机结合,打破原系别、年级、班级的建制和性别的界限,根据教学课程及体育场馆和教师情况分设多个项目的俱乐部,每年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一个项目上课,课后学生到俱乐部去参加锻炼和接受指导。这种模式将“学生所好”与“教师所长”相结合,课内外相结合,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6)推行“分层次教学”的模式,体现“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健康第一”是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而学生对体育的不同认识、不同水平、惰性等,使学生在体育的知识、技术、技能、体质、体能等方面均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对体育课要求和期望值也不相同,为了解决“吃不饱和吃不了”的问题,采用了“分层次教学”,更能激发学生主动、愉悦的学习热情。满足其兴趣要求。在学习中体现自我。同时,“分层次教学”也促使教师教学方法、手段必须多样化,这样方能驾驭教学,获得成功;以分层次教学、特长教学、兴趣教学为主线,注重因材施教,区别对待。注重能力培养,突出教学效果的实用性和终身性是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

(7)倡导“围绕一个中心、强调两种学习、注重三项结合”,实现终生体育的最终目标。“围绕一个中心”,即以健康为中心:“强调两种学习”,是指强调科学健身方法的学习,强调科学健身理论的学习;“注重三项结合”,是指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的结合,注重短期效应与终生锻炼相结合。这些体育教学思想通过教师在体育课中的贯彻,激发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喜欢体育而又不喜欢上体育课”的状况,使体育课真正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

三、结束语

大学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大学体育必须顺应时展的潮流和大趋势。以新思想、新观念认真反思以往存在的弊端,重新认识自身的特点和价值,不断深化体育教育教学改革,建立起适应现代化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体育课程新体系,以适应未来人才培养的需要。

大学体育教育论文第6篇

    调查分析揭示,造成大学生体育素养偏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1)各个院校开设体育理论课的情况与学生的体育知识掌握情况成正相关,学校理论课规范,教学时数饱满,学生对体育理论知识的掌握越好;反之对体育教育功能认识滞后,体育课重技能、轻知识,学校体育传承体育文化知识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2)大学生对体育的价值、体育与自己的关系认识比较清楚,对体育的存在状况有着较正确都认知。男生较女生更爱好体育运动,在体育运动中对体育的认识更加客观,体育体验丰富,体育意识较女生更强。但由于高校体育经费严重不足,缺少场地、器材,影响和制约了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数量和积极性。(3)大学生欣赏体育比赛的意识不强,体育消费水平普遍偏低,在体育时间和空间的利用上,每周锻炼1次或2次者居多,体育行为缺乏科学性。体育文化修养低、体育文化意识淡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缺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锻炼的主动性,表现为随意性等特点。(4)高校体育教师对体育文化素养的内涵不太清楚、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都目标不够明确,整体体育文化素质亟待提高。

    体育文化素养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大学生体育素养的水平。狭义上讲关系到高校体育教学、体育竞赛、群体活动、校园文化建设、学生身心健康、道德品质、思想和价值观等各个方面;从广义上讲体育文化作为人类文明和历史发展的产物与各民族的发展历程、思维方式,风俗习惯、民族精神密不可分,其体现出的核心价值不可低估。

    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对策

    1规范大学体育理论课教学,课程设置更科学高校应当转变人才培养观念,顺应时代要求,重视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提高。在教学大纲中对体育理论课比例、授课时数明确规定,严格按计划执行。体育部专门组成教学小组,出体育理论课考试试题库,对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状况进行测试。同时通过公开课的方式对教师的理论课教学水平进行考核。

    体育理论课程内容设置上要更科学、更全面。教师在讲授各专项理论知识的同时,其教学内容还应涉及体育发展史、体育欣赏、体育文化、民族体育等各个领域。通过对体育教育功能的宣传,使学校体育传承体育文化知识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2改变传统体育教育重技能、轻知识的现象传统体育教育重技能、轻知识的现象普遍存在。如二十四式太极拳教学,教师将熟练掌握整个套路作为教学目标,教学中教师以示范为主,学生单纯模仿。

    由于忽视对太极文化内容的讲授,学生对太极拳的起源、发展、特点、独特的健身价值、攻防技巧及与美学、哲学、医学等相关知识领域缺乏了解。学习兴趣低,主动性差,大部分学生为了考试成绩而练习。太极拳教学随着学期结束而终结,与培养学生将太极拳作为“终身体育”项目,通过学习太极拳传承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教学目的背道而驰。

    3重视体育教师的职后教育

    教师是最直接的体育文化素养教育内容的设计者和课程实施的参与者。教师的体育文化素养、态度是一个关键因素。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教师和学生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得海量的信息资源,为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教师能否具备足够的优质教育资源储备,帮助学生甄别真伪,对学生进行科学性指导非常必要。教师必须重视职后教育,进行短期或长期的培训,提高教学水平和体育文化素养,才能与高校教育改革相适应。学校管理部门也要加强体育课程建设,为教师职后教育提高支持。

    4提高体育资源利用效率,营造良好体育文化氛围

    实行体育经费融资的多元化已经成为推动高校体育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通过开发资源-体育赛事,例如CUBA“、飞利浦”足球赛等,进一步激活体育参与性消费。同时也可以通过俱乐部与企业商家拉赞助的形式,承办校内各项赛事。如我校的“红箭篮球俱乐部”、“火红舞协”、“跆英社”、“龙狮协会”等体育社团通过向企业、周边社区组织、商家、校友等筹备经费的方式,成功举办了多项校园内体育比赛。作为回馈俱乐部通过义演、商演的途径走向社会、企业进行互动。我校的“跆英社”在中山公园演出,受到楚天都市报的追踪报道。校园体育赛事精彩纷呈、学生积极参与,校园体育文化蓬勃发展,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

大学体育教育论文第7篇

高校创业教育离不开师资队伍的建设。对于教师队伍,应该加强培训管理。具体来说:(1)要加强专业教师的教育培养;(2)要加强现任创业教育教师的培训。对于专业教师的培养,可以在高校设置相应的专业,从根本上解决创业教育教师缺乏的现状。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是推进创业教育开展不可缺少的环节。应该组织、支持相关高校、专家进行相关课程的建设。二高校创业教育的社会支撑体系社会在创业教育中占据基础地位,创业的环境离不开社会,创业的落脚点同样也离不开社会,社会为创业教育提供环境基础。

1.社会在高校创业教育中的作用

社会在高校创业教育支撑体系中具有特殊的作用。其在整个支撑体系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第一,营造创业光荣的氛围。大学生创业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责任与梦想的追逐。如果说,仅仅只是时下有些人臆断地讲就业难,大学生就不去积极寻求创业目标,是不合理的。实际情况是大学生不仅有创业的想法而且有理想的创业领域。可以看出,大学生去创业,并不是仅仅为了就业。第二,完善创业的引导机制。社会应该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一定的导入机制。大学生在创业的前期需要社会给予一定的帮助,包括创业领域资讯、创业政策解读、创业前景分析、创业业务指导等。大学生创业是在社会的大环境中,社会给大学生提供引导机制也是把大学生引入社会的一个必经环节。如果缺少这样的环境,大学生创业时乱碰乱撞可能会给社会相应的领域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从这层意义上讲,社会为大学生提供创业教育引导和支持是一种双赢手段。第三,社会成功人士的帮助。社会是由单个人构成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促成社会关系的产生。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不可避免与广大的社会人士交往。如果社会人士能够支持帮助刚刚创业的大学生,那么对于大学生的创业成长意义非凡。社会人士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创业不久的大学生:一是经验,二是资金,三是人际关系。这样看来,每一个有创业热情的社会人士,对于大学生创业者而言都是宝贵的社会资源,大学生在创业时要充分利用这层资源。

2.优化和完善社会支撑体系

首先,社会应该营造一种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转变传统的观念,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加大宣传的力度,通过各种传媒广泛开展宣传活动,鼓励广大电视媒体开设创业方面的节目,积极营造一种创业光荣的文化氛围,培养全社会全民族的创业精神。其次,应该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大学生毕业面临的不仅仅只有选择就业、考研、出国。社会应该注重培养创新型的人才,以此将转变社会传统的教育观点作为创业教育首要的任务。自主创业不仅是大学生就业的有效途径,更是培养社会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再次,建立健全创业教育的扶持机制。自主创业面临着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创业者必须得到、社会、学校、家庭等的支持,创业过程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社会可以帮助创业者提供市场分析、营销策划、技术指导、投资分析等方面问题的咨询和服务指南。

二、高校创业教育的学校支撑体系

1.学校在高校创业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学校是创业教育的主战场,学校对于学生创业方面各种素质、能力的培养教育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高校是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具体建设者。目前来看,中国高校还没有完善的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面对当前创业教育紧迫性的局面,高校急需加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高校在教师资源、教学经验上有扎实的基础,因此高校责无旁贷地成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具体建设者。高校是创业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教学的形式可以多元化,教学可以是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实际问题研究解决等内容。高校是创业教育主要改进或完善者。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是否完善,检验者是社会,反思者应该是高校。

2.高校完善创业教育支撑体系要重点关注的方面

更新教育理念,创业的意识要逐步培养,这样学生才不至于临近毕业不知所措。高校可以将创业教育提升到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教学环节中去,师生应改变认为大学生在校期间只需把专业课学好就可以的观念。完善教育机制。高校应加强师资培养,重点帮扶,实行一对一创业指导,完善学生管理制度,为大学生就业提供良好的环境。高校可以给大学生创造创业实践的机会,让大学生走出校园接触外面的社会,参与到创业的具体工作中去。选聘实践能力强的教师任课。大学生创业教育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应该是并重的。高校也可以聘请在社会中创业成绩优秀又热心教育的创业成功者进入课堂传道授业。

三、高校创业教育的家庭支撑体系

大学体育教育论文第8篇

新媒体的发展对高校大学生道德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给大学生道德教育带来机遇与挑战,创新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道德教育策略成为新时期研究的重要课题。创新道德教育是应对新媒体环境挑战的必然选择,是新媒体环境下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实现道德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需求。

1.道德教育创新是应对机遇与挑战的必然选择

新媒体的产生和发展对大学生道德教育带来了巨大挑战。一方面,传统道德教育的理念受到了冲击,新媒体的出现使得大学生道德教育从“线下”转到“线上”,教育者可以脱离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利用虚拟空间和资源随时随地进行道德教育。另一方面,传统的道德教育模式受到新媒体互动性的冲击。传统道德教育更多的是单向的、教师向学生的灌输式教育,注重道德理念的宣讲,很少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很少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心灵沟通,然而新媒体的出现提供了一个师生交互的平台,使传统德育教育的单向性逐步被互动交流的教育方式所取代。新媒体在对大学生道德教育产生挑战的同时,也因其信息的即时性、广泛的互动性等特点,为大学生道德教育带来新的发展机遇。首先,新媒体技术使道德教育的内容由静态变为动态、由现实教育变为超时空教育。其次,新媒体中所包含的丰富的信息量,充实了道德教育内容,增强了教育内容的可选择性;第三,新媒体的现代科技丰富了教育形式。

2.道德教育创新是促进大学生道德素质提升的必然选择

媒体形式的变革带来了学生思维方式、学习方式、情感交流形式等诸多变化。在新的形势下,如果仅仅沿用传统的教学形式必然存在很多缺陷,而创新道德教育模式可以最大程度上适应当前教学环境,通过改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和内容,最大程度地适应教学环境的要求,促进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提升。

3.道德教育创新是实现道德教育与时俱进的必然需求

新媒体的发展对社会环境、教育环境以及学生的思维理念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而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也必须要改革创新,以适应时代的需要。新媒体的发展,催生了一个数字化的虚拟空间,也逐渐形成了新的社会群体,例如网民、大V等,大学生群体也是其中的重要力量,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与以往有着巨大的变化。因而德育教育应利用新媒体技术充分完善、发展自我,构建适合新形式的道德教育模式,整合新媒体空间和大学生群体,以形成新媒体与道德教育模式的教育合力。

二、新媒体视角下大学生道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新媒体道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较为单一

由于新媒体道德教育与传统道德教育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很大不同,不能简单挪用传统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和内容,在教育的内容上应该符合新媒体信息的特点,在形式上应该满足新时期大学生的需求,以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就目前而言,新媒体道德教育的内容与形式还相对比较单一,大部分道德教育网站仅仅通过简单的将教育信息上传到网站的方式来进行德育教育,注重教育过程和形式,而忽视了教育效果,忽视了教育信息的可接受性,导致很多德育平台有教育而无人气,有内容而无效果的尴尬,使得新媒体道德教育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2.新媒体的道德环境状况不佳

一方面,由于新媒体的虚拟性和开放性,导致网络信息监管难度很大,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对网络上的信息进行审核和管理,主要依靠媒体自身的自律。另一方面,部分媒体过于追求所谓的“点击率”,有意夸大一些新闻信息,甚至歪曲报道一些真实信息来“博眼球”。这些都对新媒体的道德环境造成污染,这些逆道德因素对大学生的情绪情感造成负面影响。

3.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自我矫正能力有待提高

新媒体的高度开放性、虚拟性、信息的复杂性、共享性,使新媒体呈现出多元而松散的信息环境。新媒体空间中既有道德教育的正能量,也有虚假、暴力等信息垃圾,在网络信息管理缺失的情况下,新媒体对大学生的自我辨别和矫正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在相对自由的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基于道德自律和情感判断的自我矫正能力有待提高。

三、利用新媒体进行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策略

1.转变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是保证新媒体道德教育取得实效的基础

运用新媒体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是今后工作的必然趋势,高校德育工作者也意识到了新媒体在道德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他们在工作中利用微博、博客、飞信、微信等平台进行着思想道德教育。但是,深层次的教育理念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利用新媒体简单地一些教育文章、图片或者教育事例,仍是很多道德教育工作者的习惯性方式,没有利用新媒体进行真正的内容创新、形式创新、理念创新。在新媒体时代,道德教育工作者应该树立新媒体教育模式与传统教育模式相结合、新媒体与道德教育相结合的思想,充分关注学生的需求,创新德育教育的内容、表现形式,调动学生参与教育过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达到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思想的效果。

2.建立线上线下“两维一体”的道德教育模式

新媒体虽然极大地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生活,但是新媒体无法完全取代社会、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功能,德育教育离不开实践教育、耳濡目染、群体活动等形式。在新媒体环境下,传统道德教育不能弃之,而应与新媒体德育互为补充,共同形成“两维一体”的道德教育模式。“两维一体”的道德教育模式就是在新媒体环境下,既发挥现实道德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又利用新媒体开拓道德教育空间,实现两者在教育内容上相互融合,在教育形式上取长补短。

3.充分利用新媒体的虚拟性特征

虚拟性是新媒体环境的重要特征之一,虚拟的环境中衍生出交互双方的平等性、主动性及信任程度的增强等优势。在虚拟的环境中,学生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情绪,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有效地避免学生的抵触心理。在信任关系充分建立后,教育者将“心灵蛋糕”呈现给学生,引导他们主动吸收并内化,构建起自己的道德价值体系。因此,在新媒体德育教育中,应该保持新媒体的虚拟性特征,参与者仅仅进行真诚的心灵沟通,而不涉及身份等无关因素。

4.优化网络道德教育环境,充分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