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汤姆索亚历险记赏析

汤姆索亚历险记赏析赏析八篇

时间:2022-11-15 20:07:05

汤姆索亚历险记赏析

汤姆索亚历险记赏析第1篇

汤姆索亚历险记读后感800字

谁有一个妙趣横生的童年谁就拥有了世界,并可以让我们留恋往返!

《汤姆索亚历险记》的主人翁汤姆是个有理想有抱负也有烦恼的男孩,他和他的小伙伴讨厌牧师骗人的鬼话,不喜欢学校枯燥刻板的教育,与循规蹈矩的人们唱对台戏,为了摆脱枯燥无味的功课、虚伪的教条和呆板的生活环境,他们作了种种冒险来改变自身的环境。

汤姆的父母早年就去世了,寄养在姨妈家里,在姨妈眼里,他是个捣蛋鬼,而姨妈自己却又情不自禁地喜欢这个孩子。汤姆本人则是一个天真活泼又调皮的典型美国少年,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自己想要的影子:聪明、勇敢、正直、乐观。在那个年代,汤姆有一点叛逆,有一个梦想就是去当绿林好汉。在他们的头脑里,强盗就是劫富济贫的英雄好汉。“西班牙海上黑衣大盗”,“血手魔王”,“海上霸王”,这都是孩子们向往的头衔。在此次冒险中,他们完成了自己的心愿,而汤姆成了这三个离家出走的孩子的领袖。逃到荒岛后,人们以为他们淹死了,正在为他们举行丧礼时,他们却回来参加自己的丧礼。 从他们在困难中表现出正直和勇敢,在平时生活中聪明活泼,幼稚而又认真的言行,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读了这本小说后,我觉得做人应该要正直,诚实,遇到困难要镇定自若,冷静分析,并尝试勇于解决问题,在我们考试失败后,我们也要多加勤奋,不要灰心气馁,争取更好的成绩,如果能够克服到困难,走向成功,这可是一件可歌可泣的事情。汤姆在充满阳光的世界里,告诉我们只要有欢乐,有梦想,美梦便可成真。终有一天,我们的天性可以自由自在地发挥,创造出一片属于我们自己的梦幻天地。 其实,我觉得汤姆虽然天真活泼,但总有缺点,就是喜欢打架,还有,我却不喜欢他那高傲的性格,还有小说中的他实在是过于调皮了,即使不喜欢呆板的生活,枯燥无味的功课、虚伪的教条,但也要尊重别人,别让人家担心了,特别是他的姨妈,要经常为他担心,表面上是冷酷无情,但其实是心地善良的,但是我觉得等汤姆理解姨妈的时候已经太迟了,对一个妇女来说,总希望一个孩子能够理解他的心灵深处,更不想孩子误会他,但汤姆却不明白,还经常气她,给她的心灵受到创伤,这是不可原谅的事,这也是汤姆唯一做得不足的地方,不过我还是比较欣赏他对外界的一切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想象力,而且大胆尝新,机智勇敢,向往自由,向往未来,这不能不使人赞叹!

汤姆是个有理想有抱负也有烦恼的男孩。

汤姆索亚历险记赏析第2篇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阅读教学;效率;参与度;教与学的方式

中图分类号:G62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3-0275-0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室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空间。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现代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现出具体、形象、直观而丰富的多媒体材料,创设了生动逼真的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效率。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的整合也出现了使用过频过度、流于形式,甚至干扰教学的情况,误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使用过频,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逐步降低。一些教师忽略了语文教学的关键,不是让学生透过文字去思考感悟体味情感,而是用现代信息技术呈现的图片、音乐、动画替代文字。学生真正拿起书大声朗读、静心默读的时间大大减少,学生缺少时间体会文字背后深层次的情感和思想,难以形成真实的体察和感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逐步降低。

2.使用过度,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想象感悟能力下降。有些老师过于迷信现代信息技术,用信息技术把语言文字转换成各种直观图像、音乐、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竭力用观看形象的图画、动画或影片来替代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殊不知这些“先入为主”的图像剥夺了学生思维中将文字转化成形象的思维的过程,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丰富的想象空间,势必影响学生的阅读能力与想象能力的提高和发挥。

3.流于形式,学生缺少连贯的阅读思维过程。一些语文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还停留在初级展示阶段,丰富而刺激性强的多媒体信息不断呈现,学生在课堂上缺乏思考、消化的余地,一气呵成的思考过程被割裂,真正高质量的观察、阅读、讨论、评价活动难以连贯,长此以往阅读的持久度受到影响,甚至造成学生思维水平的停滞不前。针对目前这些误区,笔者结合《汤姆・索亚历险记》一课的教学,对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了深入探索,利用以智慧教室软件(电脑、投影仪、电子白板、实物展台、IRS即时反馈系统和HiTeach TBL系统)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不但提高了学生阅读学习的参与性和积极性,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提高了阅读教学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师生教与学方式的变革。

一、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便捷的即时显示和随机编辑功能,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在阅读教学中,组织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进行分析评价是常用的教学手段,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师节省了呈现学习成果的时间,提高了呈现影像的质量,并能根据课堂生成对学习成果进行随机的编辑,最大可能暴露学生完整的阅读思考过程,提高阅读教学的课堂效率。在《汤姆・索亚历险记》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先默读梗概,再由小组讨论梗概的大意,在学习单上用合适的结构图呈现讨论结果。巡视中,教师随机选择了四组学生的结构图,利用安装在手机中的APP软件拍摄投影到电子白板,组织全班学生就结构图的形式进行学习比较,达成共识。然后逐个放大每一幅结构图,引导学生联系梗概分析其中的小标题表述是否准确,并根据学生的意见进行随机地修改,最后整理出一份全班学生认同的最合理准确的故事梗概结构图。在强大的现代信息技术支撑下,此教学过程花时不超过10分钟,充分调动了全班学生学习的兴趣,清晰地暴露了理清梗概脉络的全过程,展示了概括、比较、分析、综合的每一步思考过程,促进学生对“故事梗概”进行准确理解,梳理了文脉,训练了学生表达、判断、评价、欣赏的多种阅读能力,真正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效率。

二、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迅速的即时反馈和数据统计功能,提高阅读教学学生的参与度

新课标提倡语文阅读教学重视学生阅读体验的差异性,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学习体验与感悟,允许学生把不同的看法和独到的见解尽情地表达出来。由于受到客观条件限制,我国大部分的班级学生数一般在40人以上,教师难以在课堂教学中给每一个学生表达自己独特体验的机会。利用IRS无线遥控器,教师能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教学中来,进行独立思考,并根据全班学习情况的全面统计和分析,关注每一个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并予以恰当的引导。在《汤姆・索亚历险记》一课的教学中,学生需要根据梗概讨论汤姆・索亚的性格特点,将讨论结果进行汇总后,教师请全班学生通过IRS无线遥控器对“你认为最重要的三个特点”进行即时选择,系统根据所有学生投票情况在几秒钟里就筛选出最集中的三个特点。而且即时生成的数据分析把每个学生的每个选择都显示了出来,便于老师定向邀请学生解释选择理由,再随机引导学生结合文本进行深入思考,对汤姆・索亚的性格形成相对准确的认识。在现代信息技术迅捷的即时反馈和数据统计功能配合下,每一个学生在阅读学习中的独特体验都有了表达的机会,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更浓,学习更充分,而教师则借助强大的统计功能,迅速全面把握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即时给予引导,让课堂更真实,极大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汤姆索亚历险记赏析第3篇

Excerpts1)

Two or three days and nights went by; I reckon I might say they swum by, they slid along so quiet and smooth and lovely. Here is the way we put in the time. It was a monstrous big river down there―sometimes a mile and a half wide; we run nights, and laid up and hid daytimes; soon as night was most gone we stopped navigating and tied up―nearly always in the dead water under a towhead2); and then cut young cottonwoods and willows, and hid the raft with them. Then we set out the lines3). Next we slid into the river and had a swim, so as to freshen up and cool off; then we set down on the sandy bottom where the water was about knee deep, and watched the daylight come. Not a sound anywheres―perfectly still―just like the whole world was asleep, only sometimes the bullfrogs a-cluttering, maybe. The first thing to see, looking away over the water, was a kind of dull line―that was the woods on t’other side; you couldn’t make nothing else out; then a pale place in the sky; then more paleness spreading around; then the river softened up away off, and warn’t4) black any more, but gray; you could see little dark spots drifting along ever so far away―trading scows5), and such things; and long black streaks6)―rafts; sometimes you could hear a sweep screaking7); or jumbled8) up voices, it was so still, and sounds come so far; and by and by you could see a streak on the water which you know by the look of the streak that there’s a snag9) there in a swift current which breaks on it and makes that streak look that way; and you see the mist curl up off of the water, and the east reddens up, and the river, and you make out a log-cabin in the edge of the woods, away on the bank on t’other side of the river, being a woodyard, likely, and piled by them cheats so you can throw a dog through it anywheres; then the nice breeze springs up, and comes fanning you from over there, so cool and fresh and sweet to smell on account of the woods and the flowers; but sometimes not that way, because they’ve left dead fish laying around, gars10) and such, and they do get pretty rank; and next you’ve got the full day, and everything smiling in the sun, and the song-birds just going it!

A little smoke couldn’t be noticed now, so we would take some fish off of the lines and cook up a hot breakfast. And afterwards we would watch the lonesomeness of the river, and kind of lazy along, and by and by lazy off to sleep. Wake up by and by, and look to see what done it, and maybe see a steamboat coughing along up-stream, so far off towards the other side you couldn’t tell nothing about her only whether she was a stern-wheel or side-wheel; then for about an hour there wouldn’t be nothing to hear nor nothing to see―just solid lonesomeness. Next you’d see a raft sliding by, away off yonder, and maybe a galoot11) on it chopping, because they’re most always doing it on a raft; you’d see the axe flash and come down―you don’t hear nothing; you see that axe go up again, and by the time it’s above the man’s head then you hear the k’chunk!―it had took all that time to come over the water. So we would put in the day, lazying around, listening to the stillness. Once there was a thick fog, and the rafts and things that went by was beating tin pans so the steamboats wouldn’t run over them. A scow or a raft went by so close we could hear them talking and cussing12) and laughing―heard them plain; but we couldn’t see no sign of them; it made you feel crawly13); it was like spirits carrying on that way in the air. Jim14) said he believed it was spirits; but I says:

“No; spirits wouldn’t say, ‘Dern15) the dern fog.’”

Soon as it was night out we shoved; when we got her out to about the middle we let her alone, and let her float wherever the current wanted her to; then we lit the pipes, and dangled our legs in the water, and talked about all kinds of things―we was always naked, day and night, whenever the mosquitoes would let us―the new clothes Buck’s folks16) made for me was too good to be comfortable, and besides I didn’t go much on clothes, nohow.

Sometimes we’d have that whole river all to ourselves for the longest time. Yonder was the banks and the islands, across the water; and maybe a spark―which was a candle in a cabin window; and sometimes on the water you could see a spark or two―on a raft or a scow, you know; and maybe you could hear a fiddle or a song coming over from one of them crafts. It’s lovely to live on a raft. We had the sky up there, all speckled with stars, and we used to lay on our backs and look up at them, and discuss about whether they was made or only just happened. Jim he allowed they was made, but I allowed they happened; I judged it would have took too long to make so many. Jim said the moon could a laid them; well, that looked kind of reasonable, so I didn’t say nothing against it, because I’ve seen a frog lay most as many, so of course it could be done. We used to watch the stars that fell, too, and see them streak down. Jim allowed they’d got spoiled and was hove17) out of the nest.

Once or twice of a night we would see a steamboat slipping along in the dark, and now and then she would belch18) a whole world of sparks up out of her chimbleys, and they would rain down in the river and look awful pretty; then she would turn a corner and her lights would wink out and her powwow19) shut off and leave the river still again; and by and by her waves would get to us, a long time after she was gone, and joggle20) the raft a bit, and after that you wouldn’t hear nothing for you couldn’t tell how long, except maybe frogs or something.

After midnight the people on shore went to bed, and then for two or three hours the shores was black―no more sparks in the cabin windows. These sparks was our clock―the first one that showed again meant morning was coming, so we hunted a place to hide and tie up right away.

1. 英文节选部分选自小说第19章,描写了哈克和吉姆在密西西比河上漂流的情景。

2. towhead [ˈtəʊˌhed] n. 沙洲

3. line [laɪn] n. 钓鱼线

4. warn’t:等于wasn’t或weren’t

5. scow [skaʊ] n. 平底船

6. streak [striːk] n. 条纹,线条

7. screak [skriːk] vi. 嘎嘎作响

8. jumble [ˈdʒʌmb(ə)l] vt. 使混乱

9. snag [snæ] n. (树的)断枝,残干

10. gar [gː] n. 雀鳝属鱼,雀鳝

11. galoot [gəˈluːt] n.〈俚〉笨人,呆子

12. cuss [kʌs] v. 乱骂,咒骂

13. crawly [ˈkrɔːli] adj. 悚然的

14. Jim:吉姆,小说中沃森小姐的奴隶。沃森小姐是道格拉斯寡妇的妹妹,她们在小说开头时曾收留哈克,后来哈克被他的父亲带走。

15. dern [dːn] interj.〈口〉(等于darn,相当于damn)该死

16. Buck’s folks:巴克家的人,指小说中哈克在漂流中遇到的一家人,他们曾短暂收留了哈克。

17. heave [hiːv] vt. (用力)举起抛出;投掷

18. belch [beltʃ] vt. (火山、炮等)冒烟,喷出

19. powwow [ˈpaʊˌwaʊ] n. (北美印第安人为医病、庆祝胜利等举行的)(帕瓦)仪式,在本文中指嘈杂声。

20. joggle [ˈdʒɒ(ə)l] vt. 轻摇,摇动

作品赏析

1935年,美国作家厄内斯特・海明威在《非洲的青山》中写道:“所有的现代小说都源自于马克・吐温写的一本叫做《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书。所有的美国文学都源自于它。这是一部前无古人的作品,也不会有来者可以超越。”不过,这部在当代早已被奉为经典的小说,在它刚刚出版的半个世纪里,却充满了争议。从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小说反复遭到投诉,不少公立图书馆决定将它清除出书架。其中1907年一位名叫E. L. 皮尔逊的图书管理员的看法非常具有典型性:“汤姆・索亚和你,你这可怕的哈克贝利・费恩,你们绝对不能进入图书馆。这里的男孩和女孩都是虔诚的好孩子:他们的脸干干净净,他们上主日学校,他们也喜欢上学读书……但是你们――你们这些调皮的坏孩子,你们不洗脸,你们的衣服满是尘土。我不相信你们中间的哪一位会在早上梳头……至于你,哈克贝利,你不穿鞋也不穿袜,所有的人都知道你爸爸是什么人。”

哈克一眼看上去的确是个坏小孩:父亲是个酒鬼和无赖,母亲早早就过世了,因此他缺乏管教,没有机会受教育,衣着邋遢,举止散漫,谎话张口就来,偶尔还到别人的田里偷甜瓜。而且,更重要的是,他压根就没有打算上学受教育,变成体面人。对他来说,最快乐的事情是在太阳底下无所事事地晃荡掉一天的时光。许多教育者为之惶恐:如果所有的小孩子都以他为榜样,文明社会的前景岂不是令人担忧?

作者马克・吐温对这样的忧虑却不以为然。他借助小说提出了一个十分犀利的问题:教育能够教给孩子什么?孩子们会勤洗手,勤换衣,吃饭前知道要祈祷,能读会写,谈吐举止像一个个小绅士或小淑女。的确,他们看上去更加整洁干净、体面大方。但是,这样的教育是否能够使他们成为一个更好的人?马克・吐温的回答很显然是“不能”。

教育能够让人“看起来”更好,然而,衣着谈吐都是外表,就算是博览群书,掌握了大量的知识,也不过是本移动的百科全书。在马克・吐温看来,“更好”所指的应该是善良、真诚、独立、勇敢、宽容、富有同情心等内在的品质。美国文化中一贯存在着反智主义(anti-intellectualism)倾向。马克・吐温的思想与之一脉相承。所谓反智主义,简而言之,是反对文明社会的教化。它源自于美国经验,是拓荒时代的产物。拓荒者在面对大自然的时候,书本的知识并不如生活中积累的经验重要,教条法规不如务实应变重要。哈克的形象是个典型的拓荒者。他机敏、变通、实干,不像他的伙伴汤姆・索亚,汤姆脑袋里装着的都是从浪漫小说里读来的点子,聪明却缺乏原创性。

更糟糕的是,失败的教育不仅会让人变成书呆子,而且会遮蔽人的纯真本性。白人一贯标榜的文明社会居然孕育出奴隶制的畸胎,这真是莫大的讽刺。奴隶制剥夺了黑人最基本的权利,白人习惯了把黑人等同于家禽与牲畜。黑人没有自由,没有收入,随时可以被转卖,一家人没有权利自己决定是否能够生活在一起。吉姆当了逃奴,是因为他听说自己会被主人转手卖掉。他想逃到北方找份工作,赚一点属于自己的钱,再回到南方,将他的妻子和孩子赎出来,一家人团聚。这是多么卑微的梦想。

奴隶制是荒谬可耻的,它将一部分人的幸福建立在对另一部分人的剥削之上。白人却为了自己的利益捍卫这一制度,并为它制订了一系列的道德规范。在这一文明体系之中,有罪的反而是吉姆。他的出逃意味着他的主人要蒙受财产的损失。难怪哈克在和吉姆沿着密西西比河漂流的时候,常常责怪自己当了从犯,诘问自己为什么不去检举吉姆。

社会的准则通过教育被内化成个人的准则,而人们选择了盲从。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哈克有所成长,因为他最终摆脱了文明的枷锁,决定相信自己的判断,依照自己的内心行事。在漂流中,哈克和吉姆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他逐渐体会到吉姆和他一样是个“大写”的人,有责任感,善良,有爱心。沃森小姐曾经教育哈克要循规蹈矩,否则死后会堕入地狱,烈火焚身。当哈克发现吉姆被同船的两个骗子转卖时,他决定即便下地狱,也要去营救吉姆。哈克用人性的道德法则战胜了文明社会的虚伪条规。

汤姆索亚历险记赏析第4篇

《盗梦空间》似乎就是专候诺兰导演来拍摄的。早年他拍摄的《记忆碎片》曾令他名声鹊起,该片独特的双线叙事架构筑造了两个冲突不断的时空,盘根错节的线索吸引了无数人的追捧。与之相比,《盗梦空间》堪为升级版的《记忆碎片》—无论是主线搭建、情节推进、元素组合上,都要纷繁复杂许多。本片的故事情节,其实并不艰涩难懂。一个国际大盗陶醉于自己的偷窃计划与实施经历之中,结果弄巧成拙,将自己的夫人赔了进去,自己也成了通缉片,逃门在外,难返故土。终有一日,有人请他再次出手,并承诺若能成功,便令他重获合法身份,与子女团聚。但这次的任务,并非偷窃,而是植入……

如果没有看过《盗梦空间》的人,仅凭上述梗概,或会嗤之以鼻,这样的故事情节实在太过老套了。但如果导演诺兰告诉你,这些情节穿插发生在时间、空间和梦境的三个维度,你又会做何感想?传统上,商业片很难获得奥斯卡“学院派”评委的青睐,而《盗梦空间》却在第83届奥斯卡金像奖上连中三元,分获最佳摄影,最佳音效剪辑、最佳音响效果三项大奖。其实,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本片的难能可贵之处,那便是复杂叙事的流畅表达。

本片在大陆上映之前,华纳公司曾一度担心作品不对中国观众的胃口,毕竟这是一部极费脑子的影片。但最后4.6亿人民币的票房证明本片是一部“需要认真思考但却极富观赏性的佳作”。不少观众都曾两次踏入影院前去观看,因为太多的线条需要慢慢捋,但本片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即使你忽略了某个结点,也不会出现断链的情况,并不影响观赏,但多次观赏,将获得更多的乐趣与满足。

小李、约 瑟夫一干人的精湛出演

不得不佩服诺兰导演的独到眼光。在一般人的眼中,作为一部科幻影片,好演员固不可少,但终究要让位画面。但本片令人称道之处,便在于几位主演熠熠生辉的演技,为本片增色不少。不仅仅是李奥特纳多·迪卡普里奥(盗梦项目负责人)和约瑟夫(小李的主要助手)的领衔主角的表演极其出彩,其他几人艾伦·佩姬(造梦师)、渡边谦(出钱主顾)、玛丽昂歌·迪亚(小李之妻)、希里安·墨菲(富二代)的表演各个出众,令人赞叹。

如何准确地表达在梦境与现实间的不同神态与思维?如何在理智与情感、罚与罪之间找到平衡点?这些原本是一个个难解的表演课题,最后在诺导的驾驭和众演员们的心领神会之下一一破解,最后的效果是让观众都进入了梦境,而这一切却并非是CG特效所达成的,很大程度上是各位主演们极富张力的肢体及表演传达,说服了观众。当然,也可以说,是“误导”了观众。对梦境的解读与分析,其实质则是对心理的探究与揣摩,而要将种种心绪全部外化为可观赏的表象画面,难度可想而知。当然,一旦成功跨越,则是一场美不胜收的视觉盛宴。无疑的,《盗梦空间》做到了。

作为一部科幻片,《盗梦空间》其实并无意在技术层面上探讨影片中所呈现的情景在未来的时代实现的可能有几成。该片其实是在引导人们重新对自己的梦境进行梳理与重构:

同样的梦一做再做;在梦中意识到自己在做梦;分不清梦与非梦的区别;梦中再做梦;清楚的记得自己做过一个梦,醒来却记不起内容;在梦中见到最想见和最不想见的人;一些无逻辑的梦境片断,却很清晰;永远记不起梦的开头;拼命地找厕所……

源代码Source Code

导演:邓肯·琼斯

主演:杰克·吉伦哈尔, 米歇尔·莫娜汉, 维拉·法梅加片长:93min

发行公司:顶峰娱乐

上映时间:中国 2011年8月30日 ,美国 2011年3月11日

军队上校柯尔特在一列前往芝加哥的火车上被恶梦惊醒,醒来后被面前的美丽女子克里斯蒂娜误认是另一个人。惊恐间柯尔特往镜子一照,赫然发现自己的样子变了另一个人,而钱包里的身份证亦不属于自己!柯尔特还没来得及弄清楚情况,他们身处的火车忽然发生爆炸,车毁人亡。柯尔特眼前一黑,醒来时已置身政府秘密研究所,原来他是军方秘密实验计划“源代码”的行动执行者。

全面回忆Total Recall

导演:伦·怀斯曼

主演:柯林·法瑞尔, 凯特·贝金赛尔 ,杰西卡·贝尔

片长:118 min

发行公司:哥伦比亚影片公司

上映时间:中国 2012年10月20日,美国 2012年8月3日

《全面回忆》的故事构架在“记忆碎片”的基础上,穿梭在真实与虚幻之间。影片的主人公奎德(科林·法瑞尔饰)是个不满足于现状的普通人,他一直想当一名出色的特工,于是他来到一家名为“辉忆”的公司,谁知即将到来的一切,一开始就让他措手不及,而这翻天覆地的变化,究竟是真实存在,还是来自于男主角的内心?梦境与现实重叠交汇,在挑战视听极限的同时,悬疑的剧情也不时在“引君入瓮”。

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

导演:雷德利·斯科特

主演:劳米·拉佩斯, 迈克尔·法斯宾德, 查理兹·塞隆

片长:124 min ,中国123min

发行公司:二十世纪福斯电影公司

上映时间:中国 2012年9月2日

雷德利·斯科特在本片中将重归他最引以为傲的类型,打造一个原创科幻史诗,而故事则被设置在宇宙中最危险的角落。影片讲述一队科学家开展了一场惊悚的探险之旅,这一切将考验他们生理和精神上的局限,并让他们滞留在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在那里他们会发现困扰人类已久的终极问题的答案,以及生命的终极之谜。

遗落战境Oblivion

导演:约瑟夫·科金斯基

主演:汤姆·克鲁斯, 欧嘉·柯瑞兰寇, 摩根·弗里曼

片长:124 min

发行公司:环球影业

上映时间:中国 2013年5月10日

Jack Harper(汤姆·克鲁斯饰)经历和外星人Scavs连场毁灭性的大战后,作为地球上极少数幸存者之一,他的任务是收集地球上仅余的资源。当任务快将完成之际,他意外地在失事坠毁的太空船上,救出了一个神秘的美丽女子(欧嘉·柯瑞兰寇 饰),他在半空中的平淡生活随即被瓦解。她的出现,令他开始质疑自己身边的一切事物,更遭到来历不明的敌人攻击……人类最终的命运,原来掌握在他的手上!

第九区District 9

导演:尼尔·布洛姆坎普

主演:沙尔托·科普雷,詹森·库伯, 威廉·艾伦·扬

片长:112 min

发行公司:Sony Pictures Releasing,Blue Sky Media

上映时间:中国 2009年11月26日

28年前,当外星人首次来到地球时引起了人类的恐慌,人们不知该怎么办,于是就专门在南非建立了这样一个贫民窟用来隔离外星人,并起名“第九区”。影片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Wikus的政府特工,在一次事故中,他被外星生物武器所伤,从此身体开始发生了变化——他变得越来越像一只外星大甲虫!此时Wikus才真正体会到了外星移民在地球上受到的不公待遇,他决定做些什么改变局面……

重返地球After Earth

导演:M·奈特·沙马兰

主演:贾登·史密斯 ,威尔·史密斯 ,苏菲·奥康内多

片长:100 min

发行公司:哥伦比亚影片公司

汤姆索亚历险记赏析第5篇

一、上好初中语文第一课

初中第一堂语文课至关重要。我精心设计了开学第一课,通过展示斑斓多姿的语文风采,让学生去感受语文学习的无穷魅力。如介绍关于国画大师张大千和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的“君子”和“小人”的文学故事,如欣赏古典诗文的阳刚之美、阴柔之妙等,具体感受语文的工具价值及人文价值,真真切切明了语文学习的意义。然后再不疾不徐地提出语文学习的目标、要求,便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这样的第一课让学生方向明确,心中豁亮,长久不忘。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首先要从初中第一课的大处着眼,为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做长远规划。

二、实效备课蓄势,高效上课生花

学生年年不相同,认识水平有差距,学习方法有出入,视野广度有区别,岂能让一份教案、一个课件沿用若干遍、若干年?我常常把更多的时间花在课前备课上,尽力做到教育教学短时高效。

虽说教无定法,但毕竟有法。我常常反复琢磨教学环节,并在相互交流碰撞中尝试最优化教学。上《汤姆·索亚历险记》的名著阅读课时,我先做好一份课件,准备做当堂检测,其他老师又一起增加了题目。上课前却突然发现了一道选择题的疏漏之处——第四选项应该是对的。(D.汤姆在洞中遇到了印第安人乔和西班牙人,其实是一个人)赶陕找来原文查证,翻阅原著的第二十六章。

那又聋又哑的西班牙人咕哝着说:“没出息!”两个孩子见此大吃一惊。这个声音吓得两个孩子喘不过气来,直发抖,是印第安人乔的声音!

果然如此!“西班牙人”就是印第安人乔,此题无答案。转念一想:既然老师都犯迷糊,不如将错就错。课堂上学生争论未果,最后恍然大悟。这一招加深了学生的印象,教学效果出人意料的好!

另外,学生在课堂检测环节上兴趣盎然。我们实现了预定目标:随着试题难度的逐渐加深,学生越来越觉得名著是解读不完、品读不尽的。

我和我的同仁就这样精细地磨每一节课,“疑义相与析”,取长补短,齐头并进。教师在课前多用心,多投入,才能更好地实现课堂的实效与高效,可以让学生更好学,乐学,节约了学生的学习时间,让学生从内心深处保持了对语文学习的热情。

三、指导学生自习的具体步骤

我把“会学习”细化为3步骤:课前预习——课堂听课——课后复习。预习是学习之始,最为重要,我做了具体的引领。

语文预习的基本要求:1.画出生字词;2.标好自然段落序号;3.做好课后习题;4.在书边做好批注,不少于3处;5.提好问题,不少于一处。

“疑为学之端”,有深入的思考,有切实的提问,思维才会一直处于活跃状态。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学生开始有问题了,开始会从谋篇布局、遣词造句、文章风格、思想情感等方方面面来思考,来质疑了,问题开始有质量了。例如,在预习朱自清《春》一文时,学生提出了以下较高水平的问题。

1.第5小节的“卖弄”是贬义词,用在这里是否恰当?(杨洋)

2.为什么前文对春的描写非常细腻,后文却说“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杨书轶)

3.为什么雨下了两三天,作者就提醒人别恼呢?(翁允凡)

4.第6段下雨很恼人,为什么作者却说很喜欢?(袁签枫)

5.朱自清写春写得如此生动,是不是因为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拟人?(朱谈立)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注意时时抓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契机。单元练习中《安恩和奶牛》有两个问题:1.试比较两段文字人物描法有什么不同,并说说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2.作者重点在于表现安恩的形象,为什么要写屠夫呢?学生答题时枝枝节节,语言拖沓不得要领。学生的这一困惑比较典型,沈坚老师一句话给了我灵感:“是否可以画棵知识树让抽象的知识体系形象化呢?”让谁画呢?与其老师画,还不如让学生自己画。每人画一棵知识树,就是积极地参与一次竞赛,愉快地完成一项作业,一举两得!最后选出最佳作品:周凌云同学创作的椰子树——3片狭长的树叶伸展开去,这3片椰叶分别指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每片树叶里按照叶脉依次标明“比喻”“夸张”“虚实相生”“动静结合”“记叙”“抒情”等。我把这棵美观实用的椰树发给每个学生。

一张表、一棵树,语文常见写作手法的知识体系完整、清晰、立体地呈现了出来,从此学生做批注的角度多了,回答问题也有了方向。这份自主作业既完成得快乐,又可以引导学生继续高效学习。

四、语文活动的延伸

3分钟的课外延伸也是促进自主学习的一个途径。每堂课40分钟,我挤出时间安排课前3分钟诵读。诵读按照学号进行,选择文质兼美的文章,自制演示文稿,配上背景音乐,声画并茂。一个学期下来,每个同学大约有3次上台机会,大家格外珍惜,所有同学都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优秀作品的熏陶。

每周摘录也能明显体现出学生阅读倾向的悄然变化。从一开始的东看一本西看一章逐步走向系统地亲近优秀作品,大量地阅读名著。两个月下来很多同学都至少阅读了五六部名著,如《格列佛游记》《骆驼祥子》《猎人笔记》等。

我们还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措施,每月进行一次主题语文活动。

9月份进行优秀语文作业展。从摘抄、随笔、练字本、默写这四类作业中挑选最佳作业复印展览,引来学生驻足观看,称赞惊叹之余明白了如何让作业更优秀,更上乘。

10月份进行名著竞赛。就《汤姆·索亚历险记》一书进行书面竞赛。同学们积极预热,有的甚至都能说出汤姆用门牙换了什么东西,虽然我明确规定太琐碎的东西不要涉及。

11月份进行硬笔书法竞赛。每人都写《水调歌头》,自画格式,最后由学生挑选佳作,以对近两个多月的练字成果进行展示。

12月份将进行诵读比赛。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比。

第2学期还将继续进行各类活动,如八年级时拟将课前3分钟朗诵改为课前3分钟演讲,有了深厚积累,再训练个性表达;还将进行名著课本剧展演,评选“最佳剧本奖”和“最佳男女演员奖”,将名著生动化、情景化。

汤姆索亚历险记赏析第6篇

一、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教师,必须在开展阅读名著活动之初向学生宣讲其重要意义,使学生明确阅读名著的重要性;同时将近年来文学名著阅读成为各地中考必考内容的信息告诉学生,以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

熟悉的才是最感兴趣的。学生对所学的课文大都比较熟悉,而许多课文就是节选自文学名著,教师可以抓住时机,及时推荐。例如:初一学了《社戏》以后就可以向学生推荐鲁迅的作品,学了《皇帝的新装》就可以向学生推荐《安徒生童话》等等。教师可以向学生阐述推荐的理由,以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还注重营造一种氛围。德国著名教育家蒂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的激励、引导会逐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有利于学生取得进步。与其强迫学生阅读,不如营造一种氛围,激发学生阅读的内在动机,调动他们阅读的积极性。如在指导学生阅读《西游记》前,笔者就组织学生观看精彩的影视片段,同时设计一些相关的问题,学生在对神话世界的向往和求知欲望的感召下捧起文本,阅读的效果就毋庸置疑了。另外,笔者还在班级设立图书角,鼓励学生多捐书,多看书。坚持师生共读一本书,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心得体会。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所读的名著中的知识,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成功和喜悦。

为了使学生保持阅读的兴趣,我们还定期举行形式多样的阅读交流活动,对学生的阅读成果加以展示,如读书笔记展览,开故事会,读书心得交流会,文学名著知识竞赛等,同时评出优胜者,给予奖励,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这一系列活动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积极性。

二、制订课外阅读计划

古语云:“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根据苏教版语文教材的安排,初中三年至少要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西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水浒传》《格列佛游记》《朝花夕拾》六部名著。虽说是三年,但由于初三要面临升学的压力,很难有时间来完成名著阅读的任务,因此初一时我就引导学生制订两年内读完这六本书的阅读计划,每年读三本,分解到上半学年、下半学年和暑假三个时段来完成。每读一本书,根据本书章节的多少,再进一步分解到每月、每周,并在班上贴出一张统计表,统计每个学生每周的阅读进度,便于教师的督促和调控。例如:在指导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时,全书共三十五章,建议学生用两个月的时间读完,平均每周读4~5章,并认真写好读书笔记。

三、教授课外阅读方法

阅读名著需要具备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有了好的方法,就好像拿到了打开知识宝库大门的钥匙。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各种阅读名著的方法,并把它们灵活运用到名著阅读中去。

1.精读与略读相结合

培根指出:“有的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需知其梗概,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精读、细读,反复地读。”精读,即要求学生逐字逐句研读,掌握重点,汲取精华。这种方法适用于作品的重要细节、关键情节、话外之音、妙词佳句等。略读,即要求学生看序言、提要、目录、后记等,以了解全书的性质、内容和规模,最后浏览全文,综述大意。这种方法适用于比较熟悉的或者比较浅显易懂的作品。

2.阅读与写作相结合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中密不可分的两个环节。学期初,笔者要求每个学生准备好读书笔记本,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做好读书笔记。读书笔记的内容可以包括作者介绍、故事梗概、人物性格、精彩语段赏析、读后感等。要求学生读了名著后要敢于并善于发表自己的感想,表达自己的见解,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表达独到见解的能力。

3.自主阅读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汤姆索亚历险记赏析第7篇

一是学生几乎不进行课外阅读,购买中外名著等课外读物的学生很少,课外阅读量少得可怜。

二是学校图书室未能发挥其作用,藏书少,开放时间短,学生想读书却没书读。

三学校没有安排阅读指导课,学生读书没方向,没目标,更没有人去肯定、鼓励。

农村初中生课外阅读贫乏是客观存在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难题,如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让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兴趣呢?我经过实践后,有如下几点感受:

一、向学生灌输“阅读的一生就是幸福的一辈子”的理念,让他们对阅读产生兴趣。阅读的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是积累知识财富的过程。坚持阅读对人的一生产生的影响无法估量,它能让人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能让人获得新知,能提高说和写的能力,更能陶冶情操与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二、加大力度进行课外阅读方法指导,指明方向,定下目标,多读好书。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指导学生阅读名著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通过自主阅读欣赏文学名著,可以使学生从中得到情感体验,领悟作品的内涵,从而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我们主要是通过以下方法来指导学生阅读名著的。

1.向学生推荐好书,特别是《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初中生课外阅读书目:《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西游记》、《水浒》、《骆驼祥子》、《爱的教育》、《鲁滨孙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等。帮助他们制定课外阅读计划,明确定出课外阅读量,合理安排课外阅读时间。

2.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基本方法。教师课内阅读指导只要得法,学生课外阅读实践就会受益。我们通过课堂阅读技巧专项训练,提高略读浏览速度,养成默读、速读习惯,引导学生掌握圈点、批注、摘录、查阅工具书等阅读的基本方法,使学生在阅读中能够快速获取信息,准确概括赏析。

3.指导学生写读后感。阅读的过程,就是积累的过程,摘抄好词好段,反复阅读,能提高语感,增强才智。我指导学生坚持写读后读,让学生养成读书动笔的良好习惯。

三、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有了阅读的兴趣和方法,如果能加大阅读量,那学生阅读面肯定得到拓宽,阅读能力一定有质的飞跃。因此,我们在日常上课时,会不断地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课内优秀的选文多是节选名人名篇,不完整的故事会激起学生的阅读欲望,加上老师的鼓励引导,学生大多能利用课余时间去读完整部书。

四、适时的表扬肯定会让学生阅读兴趣更持久,教师须经常表扬有良好阅读习惯的学生,让他们介绍自己的做法,使他们学有榜样,赶有对象,从而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汤姆索亚历险记赏析第8篇

2012年9月25日,歌手安迪·威廉姆斯(Andy Williams)的死讯正是从布兰森传来。早在1992年,他就卖掉了拉斯维加斯和纽约的几处房产,和妻儿搬到了这里,并先后经营起上述剧院和烤肉店。安迪·威廉姆斯最后留给家人这样的嘱托:“别为我的死哭泣,只希望你们能够永远记住我的音乐。”

至少在布兰森,威廉姆斯的音乐会被以某种方式永远记住。1992年是他演唱生涯的一个转折点,从那时起,他基本停止了新的音乐创作,开始全力专注于“月亮河剧院”的演出,并成为了当地新的招牌旅游项目——直到2009年,他才因为身体缘故减轻了自己一周连演六天、每晚连演两场的工作强度。

令送走自己黄金年代的威廉姆斯没想到的是,几年之后,他在上世纪60年代演唱过的那些复古调调突然受到疯狂的追捧,而他自己则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形象回归到了公众视野:90年代末,菲亚特公司和标志公司相继在它们的电视广告中使用了威廉姆斯的两首60年代歌曲——《看姑娘时听的歌》和《无法不看你》。这两支广告使威廉姆斯一下成为当时最火的“嬉皮爷爷”;在顺势举办的欧洲和亚洲巡回演唱会上,甚至有姑娘往台上扔内裤——这可是他出道50年来的第一回!

事实上,作为一个嬉皮年代的过来人,威廉姆斯大概是离嬉皮最远的那类人。

“有任务的男人”

安迪·威廉姆斯1927年出生于爱荷华州的小村沃尔莱克,在大概说话还不利索的年纪,就被父亲安排和三个哥哥在当地长老会教堂里演唱。威廉姆斯曾在自传中说:“当我父亲第一次听到他四个儿子唱和声时,他成了一个有梦想、有人生任务的男人,坚信我们将来能够成为职业歌手。”

这个普通家庭于是开始了以职业歌手为中心的家庭生活。1936年到1943年,他们总共搬了四次家——先是到爱荷华州的首府得梅因,再到芝加哥,然后到了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最后终于横穿整个美国来到了洛杉矶——一切都是为了给四兄弟在电台、电影公司中寻找固定和更有出息的演出机会。

父亲的造星梦给这个家庭带来了不少悲剧。搬到得梅因后,威廉姆斯六兄妹中最小的一个因为奔波患上了脊髓炎,不久就夭折了。为了给小弟弟的葬礼筹钱,四兄弟不得不在当地殡仪馆给别人的葬礼唱了几个月的圣歌,才最终安葬了自己的家人——也正是这段经历让威廉姆斯发誓再也不在任何葬礼上唱歌。父亲的执着和与之相伴的严酷,也让四兄弟遭受了不小的精神折磨。父亲总说:“你们必须好好练,你们和别人比还差得远呢!”这让他们整天都担惊受怕,毫无自尊自信。

这也许解释了为什么最后四兄弟中,只有安迪一个人选择了继续做职业歌手。也可以想象,当哥哥们在1953年各自离开乐队组建家庭时,20岁出头的他,因为没人赏识窝在纽约公寓中和小狗分吃一罐狗罐头的时候,心里涌出的大概是熟悉却又更强烈的自卑和灰心。

来自爱荷华州的“圣诞先生”

他的家庭故事很像上世纪60年代以前美国社会的缩影:对权威(在家庭中演变为父权)的绝对服从听起来压抑,但却奏效——在父亲选择和强迫下所走的这条路,最后让人无话可说地通向成功。浸透在威廉姆斯家庭生活中的这种传统而保守的社会价值,不但塑造了他温和的性格,也帮他走出了一条典型的美国梦人生:生于卑微和贫穷,通过奋斗、激励和经营成为了世界级的娱乐偶像。让人想起同样土生土长的爱荷华人、后来成为总统的赫伯特·胡佛对自己的描述:“我是个单纯的农家子弟,只是靠自己的勤奋和胆略,才成为一个名利双收的人。”

这一经历也影响了安迪·威廉姆斯对音乐风格的选择。在摇滚乐诞生和民谣复兴之前,最能代表美国主流大众品位和价值观的音乐类型就是叮砰巷(Tin Pan Alley)音乐。叮砰巷是个地名,位于纽约第28街,因为云集了众多音乐出版公司和白人专业作曲家而得名。有人将出产于叮砰巷的歌曲称为“标准歌曲”(standard song),它们大多关注爱情故事、温情脉脉的家庭亲情和美国梦,满足的是中产阶级一天工作之余放松神经的娱乐需求。也因为如此,叮砰巷音乐很少反映现实,总是呈现一股腻歪歪的浪漫和怀旧姿态。

上世纪50年代初期摇滚乐诞生后,叮砰巷迅速走向末路,但这种风格疾变的大环境并没对威廉姆斯造成什么影响。事实上,威廉姆斯不但延续了叮砰巷音乐的风格,他的黄金时期正是摇滚和民谣大行其道的60年代:他在60年代推出的所有专辑都有超过100万张的销量,其中《月亮河》和《醉乡情断》各卖出了200万张。每年的全美年度十佳唱片中,至少有一张是威廉姆斯的。1966年,威廉姆斯和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合同到期。商量续约时,哥伦比亚公司的阿兰·伯纳德给威廉姆斯支付了史无前例的150万美元忠诚保证金。作为回报,后者同意在接下来的五年中为公司录制15张专辑。

这种大获成功看似和时代背景格格不入,但仔细推敲,其原因又不难解释。

最初单独发展时,威廉姆斯并未完全确定自己的音乐风格,甚至他1957年走红的第一支排行榜冠军歌曲《蝴蝶》,完全模仿了猫王的摇滚风格。1961年推出的专辑《巴黎天空下》中,他又尝试了爵士乐。最终,才稳定在了商业上最为成功的抒情慢歌之上。这些歌曲最为忠实的拥趸,就是和威廉姆斯一家人一样尚未从舒适的传统旧梦中醒来,面对瞬息万变的民运风潮困惑不已,渴望来自旧时代慰藉的中产阶级。

1991年,在一部名为《搞清六十年代》的纪录片中,一位父亲在20年后仍旧对那个年代充满不解:“那些孩子无厘头地开始反叛,可是他们明明拥有一切……他们完全放弃了社会,退出了正常的社会生活。但是在我看来,他们所放弃的明明是一个还挺不错的社会。”

这席话代表了当时美国主流群体的心情。这些今天看来过于保守的言论其实并非出于顽固,而是一种对旧有人生模式的习惯。他们正信心满满,却被突然告知这个国家已经无药可救,突然之间,他们被无法理解的愤怒包围。在越来越嘈杂的音乐、越来越极端的言论和越来越暴力过激的行为下,威廉姆斯“热巧克力一般”来自旧日的声音和完全无涉政治的歌词(虽然它们的流行本身就充满了政治性),大概提供了某种难得的喘息时刻,还有一点点留恋昨天的权利。于是,当嬉皮们开始躲进公社时,中产阶级则躲进了安迪·威廉姆斯的音乐世界里。

1962年,威廉姆斯开始为美国全国广播公司主持一档叫做“安迪·威廉姆斯秀”的电视节目。目标观众依旧是美国中产阶级,风格也同样保守。威廉姆斯经常邀请和他风格类似的歌手(并且经常是兄妹乐队)或其他明星家庭参与节目。在节目中,他们像动画片中的卡通人物一样欢乐地大合唱,讲1岁到100岁都可以听的段子和俏皮话——当然,永远和政治无关。这档节目也被流行文化历史学家罗伯特·汤普森称为“最后一档代表过去令人愉快的大众文化的节目”。

1964年,甲壳虫乐队第一次通过“小城名流秀”(The Ed Sullivan Show)亮相美国的那周,威廉姆斯在自己的节目上邀请了一个名叫玛丽·奥斯蒙德的4岁小女孩和她的一大家人。在那之后的每年圣诞特别节目中,都能看到安迪带着自己的三个哥哥还有著名的奥斯蒙德五兄弟围火欢唱,溜冰跳舞,赞美圣诞、亲情和幸福生活,威廉姆斯因此获得了一个别称——“圣诞先生”。

“安迪·威廉姆斯秀”一直播放到1971年,撑过了整个60年代,当很多家庭在这十年中因为尖锐的政见冲突分崩离析、反目成仇时,威廉姆斯给了另一些家庭一个每周坐在一起的理由。而威廉姆斯本人则像是那个时代一大批普通美国人的代表:困惑、保守,比起向未来寻求答案,他们更习惯安于现状。

但时代毕竟在改变。上世纪70年代末期,伴随着社会运动的逐渐成熟,摇滚民谣和乡村摇滚等更为轻柔的音乐类型出现,以威廉姆斯为代表的轻音乐歌手彻底失去了市场。

每个人的月亮河

但有一首歌显然逃离了被遗忘的厄运,这就是《月亮河》。

《月亮河》最初是电影《蒂凡尼的早餐》中的插曲,到今天已经有超过1000个翻唱版本。1962年,安迪·威廉姆斯在奥斯卡颁奖现场首次演唱了《月亮河》,从此这首歌成为了他的招牌曲目。威廉姆斯也曾坦言,每当听到别人演唱《月亮河》时,就“很想冲上去掐住他的脖子说:‘这是我的歌!我的歌!’”——9月25日他的死讯一传出,铺天盖地的讣告中几乎全部将他称为“《月亮河》演唱者安迪·威廉姆斯”。

但这首歌在创作之初曾屡遭被遗弃的危险。威廉姆斯有次在吃饭时巧遇《月亮河》的词曲作者。听他们唱了歌曲小样后,兴冲冲跑回唱片公司要求录制此歌,却被告知:“我们欣赏这首歌,但是类似‘我亲爱的黑果木树莓朋友’这种歌词,大概没有孩子能听懂吧。”(My Huckleberry friend,也被解读为来源于马克·吐温的小说《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唱片公司的意思大概是那时已经没有孩子读过时的马克·吐温了——编注)而当制片方第一次听赫本在电影里演唱这首歌时,马上指出应该全部删掉,还是赫本的一句“除非我死了”保住了它。

也许这些靠音乐吃饭的人当时已经嗅到了音乐风潮的转向,他们对这首不合时宜的典型叮砰巷歌曲已经提不起什么兴趣。《月亮河》处处体现了保守派的价值观,这和唱片市场的主流消费群体——青少年的生活经验距离非常遥远,也与他们的道德观背道而驰。

庆幸的是这首歌最终被保留了下来,并和相当多普通美国人的私人记忆发生了联系。充满感伤色彩的华尔兹曲调和抽象梦幻的歌词营造了足够美好的场景,无论怎样解读,都让人难以忘怀。

有人将“月亮河”理解为一条真实的南方河流——这大概更吻合词作者乔尼·莫塞(Johnny Mercer)的初衷。小时候,乔尼全家每年夏天都会到位于后河岸边的别墅避暑。在那些漫长的夏日中,乔尼每天看着潮涨潮落,在长满苔藓的大树和咸水沼泽旁散步,晚上则躺在柔软的星空下。而“我亲爱的黑果木树莓朋友”,就来自乔尼在那儿结交的一票玩伴——他们总是一起去采这种植物,之后拿回家做冰淇淋或果酱吃。《月亮河》因此代表了存在于大多数美国人记忆当中,或者至少是被大多数人所向往的一种美国式故乡生活。乔尼的传记作者菲利普·菲里亚说:“《月亮河》中真正吸引人的是乡愁,怀旧。它带人们回到小时候,让人想起上一个夏天发生的种种。很多人从小生活在城市里,但是他们希望相信,在还是孩子的时候,他们也曾在乡村中奔跑,他们希望相信自己曾有过一种单纯无辜的生活。”

也有人理解得更为抽象,具有更多个人色彩。一位名叫鲍勃的歌迷说:“想象一下:月亮投射在海面上,形成一条由光组成的河流。你走到哪儿,这条河就流到哪儿。它随你而动,永远跟随。但让人伤感的是,月亮河的尽头就像‘彩虹尽头’一样难以寻找,因为只要你一动,它就消失了,永远抓不住。”

更多人的理解与私人记忆紧密相关。在一个叫做“月亮河三号”的网站上,乔安和托比讲述了他们和《月亮河》的故事。

“1962年,13岁的乔安和15岁的托比在弗吉尼亚海滩的一个校车车站认识了。所有人都说那只是少男少女间闹着玩儿的恋爱,不会持久。但1969年他们结婚了,一直快乐地生活到今天。在他们相识并‘确定关系’不久后,安迪·威廉姆斯演唱的《月亮河》出现了。这首难以置信的歌于是成了乔安和托比的专属歌曲。更重要的是,它像幅地图,预示了两人脚下充满冒险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