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小鸟教案

小鸟教案赏析八篇

时间:2022-03-15 23:28:22

小鸟教案

小鸟教案第1篇

关键词 合作探究模式 问题式任务驱动法 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1 背景与主题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自主构建知识网络的过程,无法由他人来替代。传统的教学注重教师的讲解与题海战术,缺乏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为了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合作探究的能力,教师可采取以合作探究的模式,通过设置问题任务来引导学生学习。

笔者在贵州省黔南州长顺县上了一堂校级生物公开课,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采用了基于问题式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课堂教学方式。该教学设计旨在提高教学效率和促进学习者学习。因此,教师提前设计好与本节内容相关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分小组完成任务,课堂关注学生学习的参与情况,注重了学生的形成性评价。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随机抽取了小组成员汇报学习成果。

2 教材分析和处理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六节的知识,是安排在学习了鱼、两栖动物与爬行动物的结构特征及其功能后,学习内容具有一定的层次性,也做到了知识的连贯性。在本节内容之后,教材安排了哺乳动物、动物的学习行为等内容,因此本节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次教学采用问题式任务驱动教学法。本节的重、难点分别是鸟的基本特征、鸟适应飞行的形态特点。教师在教学时应注重一些细节,如鸟类是恒温动物等,以利于学生对哺乳动物一节的学习。教师应关注学生参与完成任务情况,同时注重引导学生小组完成任务,并对学习过程与结果做一个全面的评价,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分析、总结的能力。

本节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目标:概述鸟的基本特征以及鸟适应飞行的形态特点。

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学习并完成任务,提高分析总结与小组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明白鸟与人类的关系,形成爱护鸟并热爱自然的情感。

为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笔者将学生分为8组,每组约5人,要求每组学生提前预习鸟的相关知识。教师准备好问题、鸟的模型及相关图片;学生围绕问题;小组讨论学习并完成学案。教师随机抽点小组成员进行学习成果展示(展示方式由学生自己决定),最后进行点评。

3 教学过程

3.1 利用科普故事导入,创设问题情景

问题驱动教学法的核心是完成问题任务,问题任务的种类有很多,如游戏、问题等。在学习之前,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教师应该联系生活实际,充分利用与生物学相关的科技信息来设置问题。所提出问题应贯穿整课堂,有一定的主线。本节课中,笔者讲述鸟类迁徙的科普知识后,提供以下资料并提出问题:鸟类为了生存,每年迁徙长达几千公里。从鸟类飞行时间之长,飞行速度之快,是什么样的身体结构使鸟类能够完成如此长远的飞行呢?

学生回答:因为鸟有翅膀、羽毛。

接着,教师继续追问:对,有翅膀。那么,除了翅膀外,还有什么原因呢?今天就进入“鸟”的学习!

导入的设计意图为创设问题情景,通过观看鸟类迁徙的视频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

3.2 基于问题任务,引导合作探究

问题驱动教学注重学生合作探究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帮助建立“学习共同体”。教师将学生分组,告知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方式,向小组分发学案,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教师给出的任务并完成学案。学案如下:

【问题探究】

问题一:有人说鸟的全身都是为飞行而设计的,谈谈你的理解。

问题二:家鸽或麻雀总是不停地找食吃,为什么?鸟的呼吸特点是什么?

题三:鸟类是大自然的成员之一,它对环境极其重要,你喜欢将野生的鸟拿来饲养吗,为什么?(鸟与人的关系)

【课堂小练】

鸟适行生活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家鸽的身体呈 型,可以减少空气阻力,有利行动作。

(2) 飞行器官发达:前肢变成了 ,生有几排大型的 ,胸部有很突出的 ,其两侧有发达的 ,可牵动两翼完成飞行。

(3) 直肠 ,使粪便可随时排出体外,这样可以有利行。

(4) 飞行时,体内产生的热量通过体内的 经呼吸作用,散失到体外,以便保持体温恒定。

3.3 基于问题任务,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杜绝“满堂灌”,可以通过设置一系列问题串和导学案的形式,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学生通过回顾教材,查阅资料,完成学案中的问题任务。笔者通过展示各种鸟类的图片以及鸟的骨骼模型并提出以下问题:① 从鸟类的外观特征与骨骼上看,与之前学习的动物相比有什么不同?② 在生活中,触摸鸡与触摸鱼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此时,学生通过观察鸟类的骨骼模型及图片,思考鸟类与鱼、两栖动物的不同点,得出鸟类体表被毛、骨骼轻而薄、中空、不具有鳞片等知识点。同时,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思考鱼与鸡体温的区别。

此设计意图在于通过生活经验与对鸟类骨骼的观察,促进学生对鸟类的认识具体化,得出鸟的体温是恒定的。并通过与其他动物的比较,学生完成知识的巩固和迁移。

教师再次强调鸟类的骨骼模型,并提出问题:有人说鸟的全身都是为飞行而设计的,谈谈你的理解。

学生要提炼出此次问题学习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鸟适应飞行的特点。教师辅导各学习小组完成学案,阅读学生的答案,观察学生参与讨论的情况。学生阅读教材,观察模型与图片,思考问题,完成学案。

此设计意图在于教师通过强调模型与图片来诱导学生分析并得出鸟类身体成流线行、骨骼轻而薄、气囊辅助呼吸、胸肌发达等适宜飞行的特征,从而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3.4 基于问题任务,融入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教学除了学习知识与能力,还有包括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学生只有具有正确的价值观才能理解生活、适应生活。教育的目的在于为社会培养健全的人,人的健全包括生理和心理。因此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极为重要。教师提出问题:鸟类是大自然的成员之一,它对环境极其重要,你喜欢将野生的鸟拿来饲养吗,为什么?学生联系自身生活经验,回答问题并完成学案。本问题的意图在于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教师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身边入手,让学生明白鸟与人类的关系,形成爱护鸟并热爱自然的情怀。

3.5 学生学习成果展示

教师在每个小组中随机选择2名学生进行学习成果展示(展示方式由学生自己决定),检查学生学案完成情况,对小组参与情况与汇报成果进行评价。

每组学生代表走上讲台展示学习成果,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作出回答。

设计意图:教师对学生的成果进行科学的评价,肯定学生学习过程,注重学生的过程评价,提升学生自我效能感。

3.6 教师总结,注重过程性评价

教学评价是对学习的总结,教学评价要注重学生构建知识的过程和方法,注重形成性评价。教师应从多方面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杜绝只注重学习结果的评价。笔者通过此表对鸟的知识进行梳理,让学生更正学案上回答错误的地方,并对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混淆概念进行纠正。

设计意图:教师总结本节知识,梳理知识之间的关系,纠正学生错误的知识概念,补充学生遗漏的知识点,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鼓励学生合作探究学习。

4 反思与小结

本节课采取的教学方法是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教W策略是以问题为主线,培养学生为目的,注重问题间的内在联系。课堂通过师生的质疑、讨论、分析、思考、合作、评价和总结来完成的。为了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理念,同时为了展示真实、高效的课堂,提升学生的能力,本次教学以合作探究为模式,合理的运用问题式任务驱动教学法,并辅助读图分析法。多种教学方式的采用,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堂贯彻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课堂上,教师强调对学生参与情况和学习成果展示的两方面评价,避免了仅以学习知识为主的单方面评价,注重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本次教学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参与情况良好、主动性很高,培养了学生爱护鸟类爱护大自然的情怀。

参考文献:

小鸟教案第2篇

瑞吉欧教育体系中最具特色的部分是什么呢?有关专家认为是方案教育。美国著名幼儿教育专家凯兹等人将方案教学看成是根据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确立某一主题,并以该主题为中心向外发散,编制主题网络让儿童通过自己的学习和探索来了解概念的内容。方案教学的实施涉及儿童的认知、情感、社会化、语言、体能等各个发展领域,将游戏、故事、绘画、手工、音乐、数学等方面的内容融为一体。

下面让我们用一个瑞吉欧的经典案例来说明这一点。

瑞吉欧有一个经典案例《小鸟的乐园》,这个方案最初的构想来自校园里的一池清水。在校园里放置一池清水,原意是给栖息的小鸟解渴,孩子们认为如果小鸟会口渴,也一定会肚子饿,如果它们又饿又渴的话,也许会疲惫不堪的。于是,有的孩子建议在树上搭建鸟巢,还有小鸟玩的秋千、老鸟搭乘的电梯。

也有的孩子建议安置一个音乐旋转木马;

还有的孩子建议给小鸟准备滑水用的小木片,让它们滑水;

更有的孩子提议做个喷泉,是又大又真实的,能把水喷得高高的那一种喷泉。

于是,一个具有想象力同时也鼓舞人心的主题出现了:为小鸟建造一座真正的乐园。

接着就是一个漫长的探索与实验过程,孩子们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难题。

为了建一个喷泉,孩子们各自谈了自己的构思。

有一个名叫菲利普的孩子说:“这是天使喷泉,我认为在这里应该有输送水的管子。水管里的水来自水道,当水流到倾斜处和进入喷泉时,水流的速度开始加快。喷水池底有一些水,也许它每年更换一次。”

一个名叫爱莉莎的女孩子认为:“水来自天上,那就是雨,它从山上流下来,流入山的小洞里,最后流入山脚下的湖中,然后又有条往下倾斜的水道将水先带入另一个湖,再带入水道中。地下的通路有很多条,老鼠会喝掉一些水,但喝得很少,其余的水就流入喷泉,从喷泉的石块中往上喷出,而石块就像滑滑梯一样,让水滑下来。”

另有一个名叫西蒙尼的孩子也谈了自己的创意:“我真想有一个很大的装满水的储水槽,看到没有?我们做了两个,一边一个,上方有一座天平告诉你水槽中是否有水。比如:如果天平平衡,表明水槽中有水,喷泉可以喷水;如果天平倾斜,就代表水不多了,你就得按开关处的按钮,让水槽装满水。”

经过实验,孩子们为小鸟做成了水车和喷泉,还为小鸟乐园举行了开幕式。

小鸟教案第3篇

关键词:有效拓展;语文;适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04-159 -02

案例一: 《鸟岛》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学完这篇课文,你们了解了鸟岛,认识了许多鸟儿。课前,老师还布置大家收集关于“鸟之最”的资料,下面谁给大家拓展介绍一下。

生1: 现存最大的鸟——非洲鸵鸟,雄鸟重55公斤,高达2.7米,体长约2米。

生2:现存最小的鸟——目前人们都认为蜂鸟是世界上最小的鸟,其实生活在非洲的麦粒鸟比蜂鸟还小,它遍体长着细密的容貌,翅翼透明,以前人们一直把它当作昆虫,然而它是有两条腿的鸟,脚上还长着爪子。

生3:数量最少的鸟——我国的朱鹮、美国的兀鹰、毛里求斯的茶隼、新西兰的几维鸟的数量最少。

……

课堂上,学生花费大量时间进行汇报交流。在读资料的过程中,大量的生僻字使得二年级的学生一读三停,疙疙瘩瘩。而老师却在不断提示字音之后频频点头示好。课堂教学在学习课文时掀起高潮,此时自然知识的交流让课堂又跌入低谷。盲目拓展,脱离了文本,脱离了语文教学。

案例二:《二泉映月》教学片断

师:听了《二泉映月》,不难看出阿炳真不愧是音乐大师。他还给后人留下哪些作品?你们知道吗?

生:《听松》和《寒春风曲》。

师:你们一定了解了不少中国音乐巨人,谁来介绍一下?

生1:我知道聂耳,中国著名的音乐家,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就是他写的。

师:是的,聂耳一位出色的作曲家,他创作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聂耳创作的旋律多数催人奋进,与和阿炳的作品有所不同。

生2:冼星海也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音乐家,中国作曲家。他曾经为光未然创作的“黄河大合唱”的歌词写下了这部名垂青史的音乐名作。

师:想感受一下黄河那磅礴的气势吗?下课后,老师播放给大家听一听!

……

近十分钟时间,课堂上充斥着音乐常识积累,音乐的旋律暗暗浮动,这俨然成为音乐课的一个缩影。在教学中,老师关注了拓展,关注了学科的整合,营造了一个“有声有色”的氛围,却忽略语文课堂的“本位”。

案例三: 《军神》教学片断

课文

1916年的一天,一位头缠绷带的年轻人,走进了重庆城里一家德国人开的诊所。他对诊所的主人,著名的外科医生,沃克先生说:“我的眼睛被土匪打伤了,请您给治治。”沃克医生查看了他的伤势,冷冷地问:“你叫什么名字?”“刘大川。”“干什么的?”“邮局职员。”“不,你是军人!”沃克医生有些不悦地说:“我当过军医,这么重的伤势,只有军人才能如此镇定。”

师:沃克医生究竟为什么断定年轻人是军人?

生:这么重的伤势,只有军人才能如此镇定。

师:这到底是怎样的伤势呢?

出示资料:

资料:

在一次战斗中,一颗子弹射穿了年轻人的颅(lú)顶,从右眼眶飞出,眼珠子当即破裂流出眼窝,血流如柱。瞬间,他就昏迷过去,倒在地上。战士们慌忙把他抬到一家药店里,把头部包扎了一下。一个多月后,右眼发炎,才到医院治疗,摘除坏死的眼球,把烂肉和新生的息肉切除。

学生自由读,读后谈谈体会。

生1:我觉得伤势很严重。我从“一颗子弹射穿了年轻人的颅(lú)顶,从右眼眶飞出,眼珠子当即破裂流出眼窝,血流如柱。”看出这是让平常人难以忍受的重伤,可年轻人竟然能忍受,说明他是一个意志坚强的人。

生2:我从“瞬间,他就昏迷过去,倒在地上。”看出来伤势很严重,年轻人很快失去了知觉。

生3:我从“一个多月后,右眼发炎,才到医院治疗,摘除坏死的眼球,把烂肉和新生的息肉切除” 中感受到伤势很严重。大家都知道眼球连着脑神经,而且对一个人非常重要,可是现在却要把它摘除掉,肯定情况很严重。

课堂上,老师抓住沃克医生的话“这么重的伤势,只有军人才能如此镇定”进行拓展。补充资料让学生了解到伤势之重,可他却镇定自若,从容不迫。最终帮助学生体会到人物顽强的意志。这一拓展突破了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点,有效地帮助学生阅读课文。

案例反思:

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拓展时要注意什么呢?

一、有效拓展应姓“语”。

新课程强调教师要以教材为平台和依据,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强调学科整合,提倡跨学科学习。在教学中,教师们注重了对教材的补充、延伸、拓展、重组,注重教材和社会生活、学生经验的联系,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奠定了基础。但是,无论如何拓展,语文课堂必须学语文,拓展的内容必须立足于本学科的特点。

因此,语文课,不能上成音乐课、美术课、科学课,更不能让所有学科齐上阵。因为“语文姓语,小语姓小”, 不姓“杂”与“繁”。语文课堂,必须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和教材编排体系,关注字词句篇的教学,关注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语文学习时,不管我们采取哪种方式、利用哪些手段,都不应该像“案例一”和“案例二”那样,其落脚点都应放在“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上,一切都应从语文学科的目标、特点、性质出发来进行,其归宿在于为语文服务,为积累语言、积淀语感服务,为培养听说读写能力服务,为多角度地学习语文、运用语文服务。否则,语文课变成了其他学科的实验场,语文教师 “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一句话,语文课就要上出“语文”味,不能为了拓展而盲目整合。

二、有效拓展要适“度”。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倡导有效拓展,倡导课内外衔接。但是,语文课堂里的拓展延伸必须适度,应把主要精力放在深入理解和把握课文上,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设计拓展活动,在最适合的时机、地方去拓展延伸,并掌握合适的“度”,见好就收,切不可不着边际,伤害到语文教学的本体,喧宾夺主。

同时,拓展延伸应根据其作用放在课文学习的不同时期进行。如为了了解时代背景、作者生平,促进对课文理解,为新课创造一个广阔的信息平台的拓展可以放在课前搜集阅读;用来拓展学习内容,开阔实践背景,引导学生运用课堂上所得的知识、方法、技能,巩固、发展课堂教学成果的拓展适宜安排在学完课文后进行;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突破教学重难点,补充深化课堂教学,使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资料可以在课中拓展。“案例三”《军神》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这么重的伤势,只有军人才能如此镇定。”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因为和平年代、生活幸福,哪怕手指被划一个小口子,学生都会觉得受到莫大创伤,所以他们不能深切感受伤势之重,无法体会句子中的含义,这时教师就及时补充受伤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准确地理解句子的含义,感受坚强的意志力。

参考文献:

[1]余文森著.有效教学十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白金声著.怎样当老师 怎样教语文[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3]于永正.个性化备课经验 语文卷[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2.

小鸟教案第4篇

课题

坐井观天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本课是一个寓言故事。本课学习应重点激发学生对阅读故事的兴趣。为达到目标,本导学案作了如下安排: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读故事的兴趣;播放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故事内容;角色朗读,让学生走进故事情境;想象续编,引导学生走进人物内心世界;最后,通过自我对话,感悟故事中的道理,进而感悟生活中的哲理。

学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井”“青蛙”“小鸟”板贴画。(教师)

2.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哪”。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学习重点

初读课文,并说一说课文中你感受最深的部分。

学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学生)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用时:3分钟)

1.播放“坐井观天”的动画片。引导学生说说这个故事可以用哪个成语来概括。

2.导入新题,问:谁能说说“坐井观天”是什么意思?

1.认真观看视频,感知人物形象,了解故事大意,总结得出:讲的是“坐井观天”的故事。

2.读课题,交流“坐井观天”的意思。

1.解释带点字的意思。

坐井观天: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词。

(用时:17分钟)

1.教师范读,请学生点评。

2.出示自读要求: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课文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3.检查朗读,相机指导认读生词。

4.组织学生小组间赛读课文。

1.听范读,学生点评。

2.按自读要求读课文,思考文中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3.朗读课文,用各种方式认读生字新词。

4.小组间赛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字音。

2.查字典填空。

“际”的字义有:①交际或靠边的地方;②时候;③当,适逢其时;④彼此之间。“无边无际”中的“际”应选第(

)解释。“无边无际”的意思是

三、了解大意,自读课文。(用时:10分钟)

1.指导学生小组学习,讨论:你通过读课文知道了什么?

2.引导学生交流自己从课文中知道的内容,并归纳整理。指导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人物,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悟课文的表达方式。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2.大胆交流自己的阅读收获,在师生互动中了解到:

(1)课文的主要人物是青蛙和小鸟。

(2)课文主要写的是青蛙和小鸟在争论天有多大。

(3)课文主要写的是青蛙和小鸟的对话。

3.同桌合作读对话,相互交流从对话中读懂的内容。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坐井观天”这个故事的主要人物是

,它们在争论

四、指导书写。

(用时:10分钟)

1.课件出示“话”“沿”“际”,引导学生思考:这三个字有什么共同特点?写时应注意什么?指导学生写好这三个字。

2.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3.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4.生独立描红、临写。

5.组织再次交流。

1.观察生字。

2.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

(1)观察字的结构特点,独立描红、临写。

(2)相互交流书写的感受。

3.随老师书空。

4.描红、临写。

5.交流、反馈。

4.工整地抄写下面的字,并完成练习。

沿

(1)“话”是

结构,部首是

(2)“沿”的部首是

,除去部首还剩

画。

教学反思

1.导入环节简洁有效,让学生通过看图初步感知故事情节,理解课文题目的意思,直奔课文重点。

2.在生字学习中,采用随文识字、字词结合、图文结合等方式,拓宽了学生的识字途径,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识记生字。通过组织朗读挑战赛,激发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朗读热情,在此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2.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初步理解寓意。

学习重点

品读课文,并发挥想象力续编故事。

学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准备“井”“青蛙”“小鸟”板贴画。(教师)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复习导入,板贴情景。(用时:5分钟)

1.复习导入:谁能说说故事的主要人物是谁?它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2.板贴“井”“青蛙”“小鸟”。

1.交流:青蛙和小鸟争论天有多大。

2.师生互帮贴“井”“青蛙”“小鸟”。

二、熟读精思,感悟对话。(用时:15分钟)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找出小鸟和青蛙的三次对话。

2.学习青蛙和小鸟的三次对话。

(1)自读对话。

(2)指名读,师生评读。

(3)同桌分角色练习朗读,再现对话情形。

3.指名小组分角色朗读,组织评议。指导学生读出青蛙和小鸟的不同语气,重点指导体会第三次对话中青蛙和小鸟的“笑”各有什么含义。

1.自读课文,找出小鸟和青蛙的三次对话。

2.自读三次对话。

3.同桌合作读对话,相互交流从对话中读懂的内容。(第一次,小鸟在天上飞了一百多里;第二次,青蛙认为天不过井口那么大,小鸟认为天是无边无际的;第三次,青蛙认为自己不会弄错,小鸟让它跳出井口来看一看。)

4.(1)自读课文,提出自己的问题。

(2)联系课文内容思考问题,然后交流自己的想法。

5.小组展示分角色朗读,师生共同评议后再读,深入体会人物的语气和内心。重点体会第三次对话中青蛙的“笑”:骄傲的、自以为是的笑;小鸟的“笑”:又好气又好笑,无奈的笑。

5.选择正确的选项。

第4、5自然段写的是青蛙和小鸟的(

)。

A.第一次对话

B.第二次对话

C.第三次对话

6.根据课文内容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小鸟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

(2)青蛙认为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3)青蛙向小鸟承认自己弄错了。(

三、同桌合作,演读故事。(用时:10分钟)

1.课件出示演读要求:

(1)要读出对话中不同的语气。

(2)在读的时候可以加上适当的表情和动作。

2.同桌合作演读,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展示演读,师生评议。

1.按要求同桌演读。

2.全班展示演读。

7.读了课文,我明白了:

四、续编对话,领悟寓意。(用时:10分钟)

1.发挥想象,小组合作续编它们之间的第四次对话。

2.全班交流续编的对话。

3.同学们,你们读了这个故事,想对自己说什么呢?

1.小组合作续编它们之间的第四次对话。

2.全班交流。

3.明白寓意:看问题、认识事物,只有站得高,才能见多识广,看得全面。

8.续编青蛙和小鸟的第四次对话。青蛙听了小鸟的话,真的跳出了井口,看到了

,它

地说:“

。”小鸟

地说:“

。”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通过板贴,创设情境,既激发了学生读故事的兴趣,又为理解青蛙与小鸟看法不同的原因作铺垫。

2.课文中青蛙和小鸟的对话生动有趣。在第二部分教学中,我让学生用角色体验的方法进入故事,在入情入境的朗读中充分地感悟,感受故事中的乐趣,也感受阅读中的乐趣,从而让学生喜欢上阅读。

3.在教学最后,通过演读,让学生继续感受故事中的乐趣,同时也加深了对故事内容和人物特点的理解,引导学生在想象和讨论中感悟故事的寓意。

《坐井观天》教学片段

讨论“对错”,初悟道理(教学重点)

师:青蛙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而小鸟认为天是无边无际的,那它们谁说得对呢?

生:(齐答)小鸟说得对。

师:小鸟说得对,那青蛙说得肯定就——

生:(齐答)错了。

师:老师现在有一个问题不明白,想请小朋友们帮老师解决一下。青蛙为什么会说错了呢?小鸟又为什么会说对了呢?我们先来帮小鸟找找原因。请大家先读一读小鸟说的话,然后同桌讨论一下:小鸟为什么说的是对的?

生:因为小鸟根本就没有见过天的边。

师:它为什么没有见过天的边呀?

生:因为它飞了很长的时间,都还没有见到天的边,所以它说天是无边无际的。

师:真会想,请坐。谁再来说一说?

生:我觉得小鸟说得对,因为小鸟每天在天上左飞右飞的,所以它懂的知识多,它就知道天很大。

师:老师从你的话里知道了小鸟飞的地方多了,见到的东西也多,知识就多,是吗?谁还想说,你来说吧。

生:我觉得应该是小鸟说得对,因为小鸟每天都想看到天的边,它每天都不停地

飞,还没看见天的边。

师:小鸟每天在天上飞,见多识广,所以小朋友们都认为它是对的。大家读读青蛙说的话,联系图想一想,它的话错在哪儿?

生:因为那个井壁把天的其他地方都挡住了,只剩下井口大的天,所以青蛙看到的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师:井壁挡住了天,还挡住了青蛙的什么?

生:挡住了青蛙的视线。

师:老师从你的话里知道了青蛙的视线范围很小,它只能看到那个井口。还有没有?你来说。

生:因为井壁挡住了青蛙的视线,所以它看到的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小鸟教案第5篇

课标修订后,在教学建议关于阅读教学部分添加了“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一句,这是在帮助语文教师校准方向。如一潭死水般的静,静得没有思维的流动不行;如喧哗闹市般的动,动得没有实效也不行。因此,我正在探寻着一种动静平衡的语文阅读教学。

【案例描述】

《鸟语》教学片段:

师:有一位同学在预习时提问:作者到底能不能听懂鸟语?(许多学生立即举起了手)

师:别急,静静地读一读课文,仔细地想一想,再下结论。另外,在能支撑你观点的词句边做上记号,以便交流。(学生默读,作批注,时间约八分钟)

生1:我认为作者能听懂鸟语。课文里写了他和布谷鸟对话,一问一答,无拘无束。

生2: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作者根本听不懂鸟语。你看第七自然段“一听到它们的叫声,我便以‘知音’自居,作出各种各样的猜想,编织出许多有趣的故事来。”和鸟对话都是作者的猜想。

生1:第七自然段写了作者向鸟类学习,得到了很多收获。

生3:你说的那些收获是他从鸟的行为中得到了启示,而且他说他以“知音”自居。“自居”说明是作者自己把自己当鸟的“知音”,不是真的。后面的“编织”也说明作者不懂鸟语。

生1:我还是觉得作者懂鸟语。

师:如果你的依据不足,可以请和你观点相同的同学与大家交流。

生1:有谁和我一样认为作者能听懂鸟语呢?

生4:我认为作者虽然不像公冶长那样精通鸟语,但是他爱鸟,用心和鸟交流,所以能收获这么多的快乐、道理。

师:能说说作者是怎样爱鸟,怎样用心和鸟交流的吗?静静地默读课文,用心体会,在重要的词句旁做批注。

……

【案例分析】

《鸟语》是苏教版语文第八册第15课。课文情真意切地呈现了“我”倾听、揣摩鸟语的情景,生动地展现了鸟儿给“我”带来的无穷乐趣与深刻启示。文章内容浅显,情趣盎然,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鸟儿的无比喜爱之情,萦绕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美。

在上述教学片段中,学生对作者的爱鸟之情体会深入。我认为,这是在“静”与“动”的和谐相长中产生的质的变化。

一、“静”

1.静读。静读即默读。默x是朗读的一种重要方式。由于默读不出声,省去了发音的动作,所以速度快,不互相影响,保证环境的安静,便于更集中地思考、理解读物的内容,并且不易疲劳,易于持久。

2.静思。静读是为了静思。学生围绕“作者到底能不能听懂鸟语?”这一问题静静地默读课文,品词析句,寻找答案和依据,时长约为八分钟。在这八分钟的时间里,每一个孩子都进行了自主的、个性化的阅读。

3.静听。在交流时,一个学生发表观点,陈述理由,其他学生都在静静地倾听,与自己的阅读体会进行对照,抓住关键,与发言学生对话。

二、“动”

1.动脑。上述片段中,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他们思考着:作者到底能不能听懂鸟语?文中有哪些词语说明了这一点?同学的观点和我的有什么不同?谁的更有道理?在思考的过程中,学生正主动与文本、作者、同学对话。

2.动手。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在默读思考中,每个学生随时将重要词语勾画下来,并在一旁写下点滴感悟。

3.动嘴。动嘴即发言。在交流过程中,老师只说了一句话用以引导学生请同观点的同学帮自己补充,其余均为学生发言。你一言,我一语,思维碰撞出美丽的火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由表及里,逐步深入。

4.动情。关于“到底懂不懂鸟语”的争论基本都还停留在内容的层面,可是随着讨论的深入,有学生说:“我认为作者虽然不像公冶长那样精通鸟语,但是他爱鸟,用心和鸟交流,所以能收获这么多的快乐、道理。”她体会到了作者爱鸟的情感。

三、“静”与“动”

1.“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相融

一个问题让学动了起来,积极探寻答案,于是在静读、静听中动手写,动脑想,在发言中展现静思的成果。“静”与“动”是不可单独割裂开来的高度统一体。离开了“动”,学生思维停滞,课堂便死气沉沉,毫无生气;离开了“静”,“动”立即变得空洞,虚有其表,毫无价值。

2.“静”是“动”的准备,“动”是“静”的发展,动静相长

(1)“静”是“动”的准备。静可生慧。从文字中知道作者并没有精通鸟语,又深入到与鸟的对话和猜想都出于爱鸟之情。这些感悟完全是学生在自主阅读中获得的,没有一丝老师的讲解。欣喜的同时,究其原因,得益于之前那长达八分钟的静读、静思。静静地思考之后才能有话想说,有话可说,说得正确,说得深入。

(2)“动”是“静”的发展。在动手写,动嘴说之后,学生静读、静思得来的感悟在逐步加深。因为“动”使得思维的火花在碰撞,因为思维的碰撞促使他们再读、再想、再提升。教学片段中,生4初次默读课文后,在书上做的批注仅限于作者不懂鸟语,对话和故事都是猜测编撰的。可是在听到同学说作者懂鸟语时,她再次与作者、文本进行对话,感受到其中蕴含着的作者爱鸟之情。

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上,学生有时需要默默无声地读,专心致志地听,仔仔细细地想,安安静静地写,可谓静得丰富;有时需要声情并茂地读,文思敏捷地说,你来我往地议,栩栩如生地写,可谓动得精彩。在“动”与“静”的和谐相生中,学生有了真正的收获,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得到了保障。

参考文献:

小鸟教案第6篇

一、目标任务

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形成保护越冬候鸟的坚实屏障;深入宣传教育,增强全民爱鸟护鸟的思想意识;加强执法检查,严厉打击各类破坏候鸟资源的违法行为,有效遏制破坏候鸟资源案件的发生,确保候鸟在我县各湖区域安全越冬。

二、组织领导

经县政府研究决定成立“越冬候鸟”保护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有关工作的领导指挥和组织协调,领导小组人员组成为:

组长:*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林业局内,主任*(兼任)。主要职责是:信息传达、过程检查、案件督办、战果统计、新闻。

三、整治措施

1、建立网络,落实责任。在我县沿湖的民和镇、*乡等十个乡镇,成立越冬候鸟管护网络,层层建立岗位责任制,责任落实到乡(镇)、村、组,各级都要聘请监测员,指定专人负责,制定工作制度,落实责任。

2、集中整治,加强监管。为进一步做好我县野生动物监管工作,落实上级有关文件精神,首先要对采用猎捕、设网、投毒等方法危害鸟类的违法行为、非法收购、贩卖、运输、加工、出售鸟类的违法犯罪活动、非法制造、经营猎枪、土铳、天网及其它猎捕工具的违法犯罪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其次就是对区域、沿湖各乡镇集贸市场、酒店进行重点整治。

四、加大宣传力度

小鸟教案第7篇

(乌鲁木齐市第七中学新疆乌鲁木齐830000)

【摘要】在《生物进化的原因》一课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摒弃繁琐的实验方案,引导学生用简便的多媒体手段进行实验探究,这样做可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准备实验快捷,重复利用性强;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操作简洁,便于统计,减少出错;利于展示和评价;便于资料积累和资源共享。

http://

关键词 创新体验;模拟探究;实验 ;保护色;形成

《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是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第三章《生物的进化》第三节《生物进化的原因》一课中的模拟探究实验。实验的目的是要求学生通过模拟探究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理解保护色形成和生物进化的意义。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以及分析实验结果,可以提高思维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合作交流能力以及数据分析能力,并且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通过案例分析、思考、讨论与交流等教学环节,认同动物对环境适应的相对性,关注环境问题,自觉主动的养成爱护环境、保护动物的习惯,增进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下面,我就“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创新性的设计实验方案”,谈一谈自己的体验。

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60页为《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这一模拟探究实验设计了一套实验方案,并且指出学生可以参考该方案“制定适合自己的探究计划”。

1.这套方案的具体操作过程

1.1准备一块面积为0.8米×0.8米的彩色布料和100张各种颜色的小纸片。

1.2以小组为单位,5-6个同学为一组,推举一人为组长。

1.3组长在桌子上展开布料,作为生物的“生活环境”,并检查小纸片,记下纸片的颜色(小纸片的颜色代表某种动物不同的体色的变异类型)。

1.4组长是监督人,其他同学都是“捕食者”,他们的“猎物”是小纸片,组长时刻注意“捕食者”取出的“猎物”数和剩下的“猎物”数。

1.5“捕食者”事先背对桌子,组长将小纸片均匀的撒在布上,不要使小纸片粘在一起。

1.6每个同学想象自己是“捕食者”,小纸片是你的“猎物”,彩布的背景是你的生活环境。你每转向桌面一次,选一张小纸片(只用眼睛判定它的位置),把它拿出来放在另一只手中,然后继续转身选取,直到彩布上只剩下25张小纸片,组长通知不再选择时为止。注意:“捕食者”不要特意寻找某种颜色的小纸片。

1.7统计“幸存者”中各种颜色的小纸片的数目。

1.8假设每个“幸存者”都产生3个后代,而且体色与自己的相同。在每个“幸存者”下面放上3个从老师那儿拿来的备用小纸片。

1.9将“幸存者”和它们的后代充分混合,重复上面的步骤。每轮开始记录各种颜色的小纸片的数目。

1.10按上面的步骤实施计划并将数据统计在表中。

2.这套方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实施存在一定的困难

2.1实验准备非常繁琐。教师除了要准备一块彩色布料以外,还要手工制作至少200张各种颜色的小纸片(包括备用的),并一一统计。如果小纸片的颜色种类过少,显然会影响实验效果。因此,实验室至少需要5种颜色的彩纸。这样仅仅准备了一个小组的实验材料。如果5-6人为一小组的话,全班应分为10个小组,教师就要按照上述要求准备10套实验材料。

2.2操作不方便。用过这套实验方案的教师一定有这样的体会:小纸片并不是老老实实的呆在布料上,它会随着学生的来回走动飞到地面上,或者在学生模拟捕食者“捕食”的过程中粘在衣袖或衣襟上。

2.3平面实验,不便于展示、评价和交流。布料平铺在桌面上,统计数目的时候学生围观,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价很不方便,也不利于组与组之间进行交流。

经过我略作提示,有的小组很快就提出来:在计算机上进行这次模拟探究实验一定方便快捷许多。于是,我特意让这些小组派代表在全班表达他们设计的实验方案,并进行必要的修改。

3.修改后的实验方案

3.1打开计算机,按如下操作制作幻灯片:用自选图形绘制一张“小虫”图片; 通过复制、粘贴制成50张,并分别赋予不同颜色,其中包含绿色。(注意:在幻灯片中制作时应设置“小虫”图片边框为“无色”);这样,不同颜色的“小虫”代表不同体色的变异类型,“绿草地”作为“小虫”的“生活环境”。

3.2以小组为单位,5-6个同学为一组,推举一人为组长。

3.3组长负责操作计算机,其他同学都是“小鸟”,他们的“猎物”是“小虫”。(组长不必时刻注意“小鸟”“捕捉”的“小虫”数和剩下的“小虫”数,只需监督“小鸟”在第一反应时间内“捕食小虫”即可。)

3.4“小鸟”事先背对计算机,组长打开幻灯片。(注意:应使用幻灯片制作状态,不要使用放映状态。)

3.5每个小组的组员排成一队,想象自己是“小鸟”,幻灯片中的彩色图片是你的“猎物”,幻灯片中的背景是你的生活环境。当“小鸟”转向计算机,从计算机前“飞”过一次,用手指出一只“小虫”,这时组长迅速将被指出的图片删除,然后继续“飞”过下一只“小鸟”。“飞”过的“小鸟”排在队伍最前。这样以此类推,直到幻灯片中只剩下25只“小虫”,组长通知:“小鸟吃饱了,不再飞”时为止。( “小鸟”不特意寻找某种颜色的“小虫”。)

3.6在幻灯片中进行“全选”操作,所有剩余“小虫”图片出现选择框,统计“幸存者”中各种颜色的图片数目,并记录。

3.7假设每个“幸存者”都产生1个后代,而且体色与自己的相同。全选、复制、粘贴1次,“小虫”的总数又恢复到初始的100只。组长将“小虫”均匀的分布在“绿草地”上。重复上面的步骤,每轮结束时统计“幸存者”中各种颜色的图片数目,并记录。

3.8按以上步骤实施计划并将数据统计。

4.这套实验方案得到全班同学的一致认可,我也十分认同,因为它和课本提供的方案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4.1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

其实这套实验方案跟简单的计算机游戏(如“找不同”)有些相似。在设计实验方案时,学生联系自己玩过的游戏,发挥了他们的想象能力,同时也把实验设计成了他们喜爱的游戏模式。绿绿的“草地”、五颜六色的“小虫”,营造了形象的场景,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模拟“小鸟飞过草地,捕捉小虫”的情境愉快活泼,大大提高了他们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和学习生物学的兴趣,真正让生物课活起来、动起来。正如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生物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的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时应该注意让学生有机会参与若干完整的探究活动,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后,虽然许多小组同学设计的实验方案没有被采用,但这个体验和思考的过程是很重要的。有的同学提出,可以把实验过程用计算机程序编成游戏,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学习;有的甚至还提议用触摸屏的计算机进行……这些都展现出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也要充分、及时的肯定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他们勇于、乐于、擅于创新,在创新过程中得到长足发展。

4.2准备实验方便快捷,可重复利用性强。

课本给出的实验方案不仅准备起来繁琐,实验材料保管起来也不方便。而这套实验方案,准备起来方便快捷,制作幻灯片只需几分钟时间,做好以后可以反复使用,永不损坏。小小几十K的PPT程序,代替了大堆的纸片,无论是携带、共享还是存放都十分的方便。此外,虽然给每只“小虫”填充颜色有点辛苦,但可以使“小虫”的“体色变异”更加丰富,增强了实验的说服力。

4.3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这个实验是个模拟探究实验,只要能够说明问题,可以适当的简化实验过程。如果按照课本给出的实验方案,每位同学要转向桌面75次,每组5位同学共要转375次,这显然是不可能在教学时间内完成的,即使完成,没有人能承受得了这么多次的旋转。因此,这套实验方案中只设置了50只“小虫”,每只只“繁殖1代”。而且,用计算机操作完成实验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又缩减了实验时间。节省下来的时间,可以用于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4.4操作简洁,便于统计,减少出错。

模拟“小虫被捕捉”只需删除即可,模拟“小虫繁殖后代”只需全选、复制、粘贴即可,不仅节省了实验时间,还可以避免小纸片丢失,并且在统计数目的时候一目了然,大大减少了实验过程中出错的几率。

4.5有利于展示和评价。

用这套方案进行实验,如果教师需要展示实验过程,便可以通过投影来展示,实验过程从平面变为立面。一个小组在讲台上进行实验做为演示,教师可以从旁指导;其他小组在台下各自进行实验。实验过程很好的展现出来,有利于教师进行评价,如果遇到问题也能够得到及时的指导和纠正。

4.6便于资料积累和资源共享。

每个班上完课以后都可以把结果保存下来,作为教学资料进行积累,还可以在不同班级进行对照。实验材料以电子形式存储,只需要准备一次,便于在教师之间、校际间进行资源共享。

实验进行时间大约为10分钟,进行到第3代,结果已经揭晓。

基于新的实验方案,学生很好的完成了这节课的能力目标;实验时间的大大缩短,使教师有充足的时间安排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的学习,完成知识目标;并对学生进行充分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完成情感目标。这节课的三维目标和重点、难点迎刃而解。

这节课最大的成功,就在于给学生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和创造余地,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让他们自由发挥,是一堂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实验课,给他们的初中学习生涯,留下了精彩的一页。也许象学生所说的“游戏程序”或是“触摸屏”出现在课堂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是学生能够提出这样新颖的见解,足以见得教师安排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已经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长此以往,学生通过自主创新,在思维上不断开拓,在能力上不断提高,总有一天能够迈上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新台阶。

http://

参考文献

[1]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

小鸟教案第8篇

【关键词】多媒体;幼儿园大班社会活动;故事案例;教学分析

如今,孩子是家长的希望,是国家寄托,良好的教育模式,为幼儿今后发展奠定基础,但目前,孩子几乎皆是在家长的娇惯下长大的,一味的重视自我感觉,而不懂得顾及他人想法,因此,利用多媒体教学,帮助幼儿学会关心他人、帮助他人,提高的幼儿交流能力。

一、教学计划

1.教学方式

通过多媒体设备,将原来通过语言叙述的故事,转变成为生动形象的动画,激发幼儿的参与性,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挖掘创新性思维模式,将幼儿作为教学的核心,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进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教学目标

让孩子们懂得,体会、理解别人,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当他人遇到困难时,要给予积极的帮助,另一方面,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树立正确的思维模式和意识,提升幼儿的交流和沟通能力。

3.教学活动设计

首先,通过多媒体教学,以“小鸟和长颈鹿的故事”为背景,通过影音的形式,让幼儿对故事情节,有基本的了解,进而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其次,进行教学实践,借鉴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让幼儿通过真实的生活,有更深刻的感悟。

二、教学过程

1.通过多媒体动画,提高幼儿学习兴趣

在教学前,将计算机与投影仪进行连接,导入“小鸟和长颈鹿的故事”动画,首先,出现飞翔的小鸟、美丽的小花、绿绿的青草、长颈鹿等画面,让幼儿有一种视觉吸引。接下来,唐白与动画同时播放,森林里的动物每天都会在一起玩耍,但是,有一天,小鸟生病了,这时,我就会问孩子们,小鸟生病后,他们是如何相处、玩耍的呢?孩子们就会开始思考,扩展想象力,

2.通过多媒体,进行问题式教学

这时,幼儿的吸引力被集中,教师问:生病的小鸟会想些什么呢?让幼儿进行想象,并鼓励幼儿发言,然后教师继续播放动画,一天,小鸟孤单的躺在鸟巢中,心想:如果我能跟小花、小草一起玩耍,该多好啊,但是我现在飞不下去了,只能静静的看着他们。这时我会接着问:那么,当小鸟看到小花时,小花会不会与小鸟玩耍呢,小草呢?

接下来,继续播放动画,小鸟努力的探出头,对小花说:小花姐姐,我生病了,你能上来和我一起玩吗?小花姐姐说“对不起,小鸟,我还不够高,不能和你一起玩”小鸟又对小草说:小草,你能跟我上来玩吗?小草摇摇头说:我不会爬树,不能和你一起玩,当多媒体画面播放到这时,教师对上述问题,给予答案,肯定幼儿猜测,给予幼儿正确的答案。

这时,我就会问孩子们,如果当你们生病了,你想让其他小朋友依然能陪在你身边吗?与幼儿进行互动,了解幼儿的思想意识,进而进行引导。最后,我会问孩子们,你们觉得小鸟可怜吗?那么,会不会有其它动物陪伴它呢?将幼儿的注意力,再次转移到多媒体动画中,这时画面继续播放,小鸟长长的叹了一口气,孤单的趴在鸟巢中,睡着了,这时,我会通过画面,让幼儿懂得当他人休息时,自己要保持安静,孩子们,完全被动画吸引,因此,都安安静静的看着小鸟睡觉。长颈鹿想要小鸟知道朋友来看望它,于是,唱起了歌,当小鸟睁开眼睛时,看见有朋友在它的身边,开心极了,小鸟的病,一下就好了,于是,也开始唱起了歌。

3.幼儿讨论

教学内容播放结束后,我会导入人的多种表情照片,让幼儿能够根据人的表情,进行判断感受。接下来让幼儿进行讨论,4-5人为一组,讨论:如果自己生病了,该怎么办?进而联想到生病打针的疼痛,深刻的进行体会,此外,联想到家长在孩子生病时,是如何照顾孩子的,若是妈妈生病了,你会怎么做?一系列问题让学生进行探讨,交流思想,然后鼓励幼儿,将自己的思想,与别人交流。

4.教学扩展

当教学结束后,我会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家长和孩子,到敬老院去看望老人,让幼儿能够通过真实的生活,再一次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关心、照顾,懂得帮助别人,同时增加幼儿知识视野,不能只停留在想象中,缺少实践教育,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而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这样的教学,我想才是有意义的,对幼儿是有帮助的。

三、教学总结

1.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

相对于传统教学,多媒体教学更能够符合新时展,新时代教育模式,并且,新课程改革下,要求以幼儿作为教学核心,教师引导式教学,同时借鉴陶行知先生幼儿教育理念,“六大解放思想”,即:解放双手、解放眼睛、解放幼儿的嘴,让幼儿能够自如的表达、解放时间,给予幼儿充足的活动时间、解放空间、解放头脑,充分满足幼儿的创新意识,而多媒体的应用,能够恰如其当的符合该教学要求和教学理念,更为重要的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通过多媒体教学,能够将幼儿的注意力集中,并且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高,课堂表现较好。

2.社会活动教学启示

带领幼儿走出户外,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笔者发现,学生的兴趣较高,并且与家长活动,显得较为放松,能够将自己的思想全面的表达,将生活面貌,真实的展现在孩子面前,让幼儿感受到社会的生存状态,进而学会独立、自主、学会照顾自己,这样的教学方法,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更具有教育意义,为幼儿今后的成长奠定基础。

3.鼓励学生创新

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将静态的事物转化为动态形式,并且具有较强的互动性,此外,让幼儿进行实践操作,还能够得到鼓励,这在一定程度上,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转变为现代信息教学模式,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是懂得对幼儿进行夸赞的,不会吝啬自己的鼓励,所以,教学过程中,对于积极发言的幼儿,我会进行表扬,而对于有想法,但却腼腆的幼儿,我会进行鼓励,将自己的想法,与其他小朋友分享,增加自信心,进而有针对性的引导。

4.尊重幼儿的差异性

由于每个幼儿的家庭环境的不同,接受的事物和家长的引导方式不同,因此,幼儿就会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例如:当我问到当自己生病后,会怎么办?有些幼儿就会马上说“我要找妈妈打针”,另一些幼儿就会说“我会吃药,几天就好了”,在幼儿的回答中,我们不能评价谁的做法对或错,反而教师要尊重这种差异性,通常遇到这种情况我会引导学生,当我们生病严重时,就要打针治疗,这样身体才会恢复的更快,但是如果较轻,我们坚持吃药,也可以恢复,或是听从家长的指导,进行综合性性评价,让学生思维有正确的引导。

四、结语

总而言之,多媒体教学是新课程指导下的教学要求,我们教师要积极响应,积极的开展社会性活动,笔者通过自身的教学案例,对教学过程、教学目标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进行相应的总结,其目的是:希望幼儿能够在一个健康的环境下,快乐的学习、成长。

参考文献:

[1]田宇,亢云洁.幼儿园集体科学教学活动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01).

[2]高飞燕,曹能秀.幼儿园大班科学教学活动现状调研――以Y县四所幼儿园为例[J].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5,(04).

[3]孙钠,杨晓利.幼儿园大班科学小实验材料投放的调查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4,(04).

[4]苏龙高娃.幼儿园教研活动的目的与实施策略[J].中华少年.2016(25).

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