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专科升本科有几种途径

专科升本科有几种途径赏析八篇

时间:2022-04-15 14:14:50

专科升本科有几种途径

专科升本科有几种途径第1篇

[关键词]农村 初中教师 教学能力 途径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我国已拥有初中专任教师300多万,且大部分分布在农村地区。据调查发现,农村初中普遍存在教学条件比较落后,师资水平较弱,教师的教学能力难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等问题。笔者对浙江省江山市农村初中的相关调查显示,到2008年8月止,浙江省江山市17所农村初中共有电脑1358台,平均每所学校达59台,供教师使用的电脑平均每4人一台;只有10 所学校配备了1至2个多媒体教室,且平时也很少使用。通过对部分校长的访谈了解到,近几年由于师范类优秀本科生严重缺乏,农村教师拔高使用以及大量优秀教师选调进城(包括不少进入城区小学)或流失(考入公务员或其他事业单位等),直接影响了农村初中师资的整体水平。调查还显示,广大教师对目前的教师培训方式也不太认可:有56.5%的教师认为全员培训对自己的业务能力提高作用不大,有70.1%的教师认为在业务发展上最需要的是改进教学实践。可以说,教师的教学能力制约了农村初中的新课程改革,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已成为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的瓶颈。因此,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才能真正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从而造就高质量的教育。

二、提升农村初中教师教学能力的途径

针对农村初中教师教学能力的现状,笔者认为,提升农村初中教师教学能力的主要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政策引导。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业务部门应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引导、促进和激励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并搭建好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开展系列相关活动。如各学科的课堂教学评比、说课比赛、作文指导课比赛、阅读教学比赛、命题比赛、教学设计比赛、案例评比、论文评比、写字比赛、多媒体课件制作比赛、教育教学大比武等。通过各种活动和比赛,有效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如浙江省江山市的“青年教师培养1358工程”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

2.愿景激励。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意识,是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内在动力,是教师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所以,学校的领导,特别是校长,要千方百计地激励全体教师产生一个坚定的信念――我要成长。让他们深知作为一线的普通教师要成长、发展,首先要强化自己的愿望,有强烈的愿望和明确的目标是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力量源泉。例如,一位校长曾这样对教师说:“各位老师,大家都知道一所学校要生存和发展,最关键的就是打造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这就需要我们每个教师首先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一个优秀教师。为此,学校已制订了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的规划,今后将加强教师的培训,采用走出去、请进来或校本教研等多种形式,尽可能为教师提供各种学习的机会,构建各种有利的平台,加大教师培训学习的经费投入。希望每个教师都能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各种平台,抓住机会,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说实话,很多教师都想晋升职称或职务或进城,享受更优的待遇,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这是人之常情,无可非议的。但只有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努力把自己修炼得更优秀,才能为早日实现这些理想与目标,提供更大的可能性。”校长的一席话,激起了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的强烈愿望。

3.构建规划。每个学校都应努力实现教师教学能力的整体提升,每个教师也同样要努力实现自己的专业成长,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对既定目标的执着追求是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和发展的保证。教师生活在现实中,常会有各种困难和挫折,顺时可能满怀豪情,逆时可能灰心丧气。因此,学校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教师的现状以及外部环境,制定一个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整体规划。各科室或教研组也制订出相应的规划。同时,加强教研制度、教师培训制度、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和职业道德的建设,创设有利于教师发展的良好环境。教师应根据学校的规划,结合自身的特点,相应地制定个人的提升和发展规划。有了规划,就有了努力的方向和奋斗的目标,也就减少了行动的盲目性。

4.读书学习。人说:读书足以移情,足以,足以长才,使人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养性灵。因为书中有着广阔的世界,书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读书,就是一次与大师的对话,与智者的交流,是一次难得的精神之旅,同时也会让人收获匪浅。因此,读书学习是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和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不仅要学习专业理论,阅读专业期刊和书籍,还要学习教学实际经验和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教师应是终身学习的先锋,因为教师的职业比任何其他职业都更需要学习。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是学生的合作者、指导者。教师要从“讲”师转变为“导”师,要教育学生从“学会”转变到“会学”,这都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

5.结对帮扶。

(1)师徒结对。对于教师的教学能力的提升来说,这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虽然农村学校近几年有大量的骨干教师流出,但各学科仍应有几位相对比较优秀的教师。所以,学校应充分挖掘现有资源,把一部分新教师与校内的骨干教师结对,长期手把手地进行帮扶、研讨,使新手能很快入门,并渐渐成熟。有条件的话,还可以与校外的骨干教师甚至是名师结对。如浙江省江山市目前实施的“青蓝工程”,就有1231名中小学教师结为师徒关系,使大部分农村青年教师与城区的骨干教师结成了师徒关系。

(2)对口帮扶。要大力提倡城镇支援农村,近郊支援边远,强校支援弱校的对口帮扶工作,努力“构建城乡共同体”,这是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的有效途径。如城区条件好的学校,送教学设备、设施给农村学校;城区学校的骨干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地到农村初中开设讲座、听课评课、上示范课等,积极支持农村初中的师资队伍建设,既经济又实用。这种对口帮扶,既可促进农村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又能促进城区教师的发展,从而实现双方共同进步。

6.校本教研。校本教研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以学校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面对的各种教学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研究为主体,专业研究人员共同参入的以校为本的实践性研究活动。这种以校为本的正式与非正式的教研活动,能有效地营造学校的教研文化,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1)以课例为载体,激活教研活动。课例是一个实际的教学例子,是对一个教学问题和教学决策的再现和描述。以课例为载体的校本教学研究,其实质就是回到教学现场,进行课堂教学的行动研究,它是校本研究的基础和重点。

(2)同伴互助,骨干教师引领的教研。学校充分发挥校内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成立专门的工作室或研究小组,与一般教师组成一个实践共同体,教师们在面对一个复杂、真实的教学问题的讨论与处理过程中,取得知识、技能与相应的体验。教研活动中的同课异构和磨课就是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的一种有效方法。

(3)自我反思。教师反思是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而反思的重点是课堂教学。在实践过程中,教师每天面临许多教学现象,每天要解决许多教育问题,总会有许多的体验和感悟,其中又必有蕴含教育哲理的行为和思考。如果能对成功的闪光点加以保存,对失败的历程加以剖析,捕捉师生、生生精彩互动生成,记录教学环节的细节刻画和情景的创设、练习的设计等,都将成为教师今后进行系统教学反思和总结的重要依据。

7.校本培训。校本培训是由学校组织实施的满足学校和教师发展需要的培训。学校要把利用校内外资源、教师教育教学实践、教科研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注重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校本培训项目的内容要有助于帮助教师解决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面临的实际问题,要围绕教师教育教学基本功、教师教育教学综合能力进行。校本培训项目可采取集中辅导和自修反思的形式进行,主要以举办讲座、专题研讨、课题研究、资源共享、示范观摩等方式开展。

8.区域联动。

(1)中心学校辐射的教研。主要利用中心学校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信息资源,支持周围的一般学校,共同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水平。这对解决农村、偏远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问题,具有突出作用。

(2)联片教研。学校之间共同合作,相互开放,相互交流,在立足于自己学校开展教学研究的基础上,充分挖掘不同学校的潜力和资源,从而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谋求共同发展。学校之间的交流、协作,可以弥补学校师资参差不齐的缺陷,有利于加大教研合力,形成1+1>2的效应。

9.课题驱动。苏霍姆林斯基在《给青年校长的一封信》中指出:“如果你想让教育工作给教师带来乐趣,使每天上课不致成为一种枯燥而单调的义务和程序,就要引导每一个教师都走上从事教育科研这条路。”课题研究是促进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必由之路。因此,学校要鼓励支持教师承担各级各类课题研究项目,教研室要确立教研员专业引领责任制,建立教研员与农村学校学科教研组挂联制度,定期组织交流经验与困惑,不断总结阶段成果,在实践的摸索与总结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10.网络教研。网络教研是一种利用信息技术的跨时空的教学研究活动方式。它突破了原有地域的限制和经费的问题,扩大了教师进行研究的渠道和途径,在今后影响将越来越大。

在条件相对比较落后的农村初中,虽然办学经费紧缺,但学校的电脑数量还是比较多的,并且都能上网,这就为实现网络教研提供了必要的基础。现在的网络也很发达,有的网站内容十分丰富,如“二十一世纪教育网”、“中学学科网”等,上面栏目丰富多彩、内容齐全详细。同时,教师可利用教育博客将自己的教学信息及时存储,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或将一些个人成果在网上,与他人进行方便而快捷的分享与交流,从而达到共同提高。

11.研训结合。调查表明,目前培训、教研、科研未能实现资源整,培训、教研、科研单位各行其政,致使很多学校的校本研修工作中存在着两种倾向:教研训分离,教研训脱节。教研训分离指学校的教学工作、科研和培训工作,各做各的事,造成相互抵触的局面。所谓教研训脱节,指的是学校管理者和教师重教学研讨轻培训,重结果轻过程,搞虚假科研,或将科研当门面。

要解决好这一问题,唯一的出路就是使“教研、科研、培训”三位一体,综合性地开展校本研修。融合学校“教研”“科研”“培训”三条线,以“新理念”促进“教学行为”的提升与改进。

12.评价激励。构建教育行政部门、教研师训部门、基层学校、各学科教研组和教师个人之间立体的发展性评价体系。对教师进行切实有效的奖励和评价,能极大的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提升。许多学校在制订一些评价或奖励办法时,就不是光看分数、升重点高中的人数,而是以有利于教师的成长和发展为目标,为教师创造宽松多元的评价环境。对教师评价强调对教师行为的诊断和矫正,使评价更像“教练”,而不像“裁判”。尊重教师的个体差异,少用一把尺子横向量,多从个体变化纵向看,发挥教师的自我评价并结合教研组的团队捆绑评价。

总之,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和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所有参与者和执行者的共同努力。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从政策制度上保障教师发展的宏观动力和正确导向;教师教育机构要从提高培养培训质量上发挥基础性的教学引领作用;任职学校要优化发展的平台;教师个体要提高自身的发展自觉性,实现自主发展。

参考文献:

[1](美)玛丽・伦克・贾隆格,(美)琼・P・伊森伯格.是什么让教师不断进步――教师故事启示录[M].张涛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1.

[2](美)Carolyn Orange.避免课堂失误的44招[M].赵悦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1.

[3]吴卫东.教师专业发展与培训[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10.

[4]蔡铁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识培训教程[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2.

[5]王.基础教育评价[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3,10.

[6]刘永胜.做最好的教师――实现自我发展的55个途径[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8.

[7]张万祥,万玮.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9.

[8]吕洪波.教师反思的方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5.

[9]何经旦.校本“研训一体化”的策略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8,(4).

[10]刘堤坊.谈教师专业发展规划的制定与运作[J].教师教育,2007,(3).

专科升本科有几种途径第2篇

关键词:科技转移;苏北;途径:方案选择

1 科技向苏北转移的途径选择与模式分析

1.1 科技向苏北转移的区域选择途径

科技向苏北转移的途径按区域可以分为:①国际转移途径。指苏北地区通过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引进国外智力项目及民间科技合作形式等接受国外科技转移的实施途径。②国内转移途径。指苏北地区接受国内北京、上海及其他兄弟省(市、区)科技转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相关行业技术、生产水平提高的实施途径。③省内转移途径。指苏北地区接受省内苏南、苏中地区科技转移,提升合作的层次和水平,全面提高自身科技水平的实施途径。

1.2 科技向苏北转移的形式选择途径

科技向苏北转移的途径按形式可以分为:①智力转移形式。指通过加快向苏北地区引进国内外、省内外人才,引导各类人才以各种形式介入苏北发展,以智力形式推动科技向苏北转移,整体提升苏北地区科技发展潜力,促进苏北科技、经济发展的实施途径。②科技成果转移形式。指通过加快科技成果向苏北转化,推动科技向苏北转移,提升苏北地区产业发展水平。促进苏北科技、经济发展的实施途径。③通过载体实现科技转移形式。指通过加快苏北地区科技服务载体建设,推动科技向苏北转移,提升苏北地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促进苏北科技、经济发展的实施途径。

1.3 科技向苏北转移的保障方式选择途径

科技向苏北转移的途径按保障方式可以分为:①出台政策。指通过政府出台政策促进市场转移机制的形成,以保障科技向苏北实施转移,普遍提高苏北科技发展水平的实施途径。②设立科技转移专项基金。指设立专项基金专项扶持向苏北转移实用技术和高新技术,促进产学研,实现产业化的实施途径。③集成各类科技计划。指通过集成国家和省的各类科技计划(星火、火炬、科技成果转化等),鼓励省内外科教单位与苏北企业联合承担科技项目,推进省内外科教资源和苏北产业资源的有效链结,支持本地区科技成果快速转化,进一步提高苏北地区产业发展的整体创新能力的实施途径。④形成市场转移机制。指通过形成市场转移机制,加快促进科技向苏北转移的实施途径。⑤实施南北挂钩。指按照优势互补、注重实效、共同发展、实现双赢的要求,苏南、苏北南北挂钩合作,促进科技向苏北转移的实施途径。⑥形成产业链。指通过以企业为主体,形成产业链实现产业化而达到科技转移目的的实施途径。⑦政府直接推动。指政府采取多种形式的措施,保障科技有效地向苏北转移的实施途径。

1.4 科技向苏北转移的模式

科技向苏北转移的模式可以归纳为:①集聚辐射模式。指科技转移过程中通过培育某些科技实力较强、经济发展较好的市、县为区域集聚辐射点的科技转移模式。②产学研模式。指苏北企业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产业及产业链的科技转移模式。③产业集聚模式。指通过科技转移,对发展态势好、辐射面大的资源型产业打破行政区划,拓展发展空间,实现产业集聚发展的模式。④集成创新模式。指接受转移多项技术后,自身对其集成创新,使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的转移模式。⑤二次创新模式。指在引进技术(科技转移)并对其消化吸收的过程中,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转移模式。⑥条件支撑模式。指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向苏北注入科研资金(投资、入股)、提供技术服务、建设载体等改善苏北科技发展的条件,来加快科技向苏北有效转移的模式。⑦信息传播模式。指在信息技术运用愈益广泛的今天,通过信息技术(网络等)实现科技转移的模式。⑧科技转移带动模式。指以科技转移带动其他三项转移,加快苏北科技、经济发展的模式。

2 选择科技向苏北转移有效途径与模式方案的对策意见

2.1 科技向苏北转移有效途径的区域选择的对策意见

2.1.1 重点推广省内先进科技向苏北实施转移的途径的区域选择,普遍提高苏北科技发展水平

建议省政府各部门和地方政府要坚持政府推动和市场运作相结合,加大对苏北科技支持的力度,出台相关政策措施,鼓励苏南、苏中地区科研机构、创新创业服务载体到苏北建立分支机构,鼓励苏南、苏中地区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苏北加紧产学研合作,鼓励苏南、苏中地区科技含量高的大企业、大集团到苏北投资兴业,鼓励苏南、苏中地区的部级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与苏北建立科技合作关系,带动苏北地区高新技术发展。苏北地区政府应出台相应政策措施配套实施,苏北地区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应尽快提高自身科技水平实现对接,苏北地区企业应主动与苏南地区企业联系实现配套协作。

2.1.2 大力推广国内先进科技向苏北实施转移的途径的区域选择,加快提高苏北科技发展水平

由于苏北各地、各企业科技发展水平有差异,不同地区、不同企业与国内先进科技对接程度有差异:苏北要大力推广接受国内先进科技转移的途径的区域选择,加快提高本区域科技发展水平。

2.1.3 积极推广国际先进科技向苏北实施转移的途径的区域选择,进一步提高苏北科技发展水平

建议省和苏北地区政府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政府间交往、友好城市交流、国际经贸洽谈、国际会议等渠道,注意收集适合于苏北地区接受水平的国际先进科技。省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将部分(如与新医药、先进制造业、食品加工、先进农业有关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引进国外智力项目重点向苏北倾斜。在各地、各单位普遍申报的基础上,选出一批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性、市场潜力大和综合效益好的项目,通过在国内召开洽谈会、项目招标等方式,选定实施国际科技转移的项目。苏北地区政府应创造良好的软硬环境,吸引国际先进科技向本地转移,采取多种措施鼓励本地区企业积极申报国际科技合作项目。苏北地区科技水平较高的徐州工程机械、连云港药业等原已接受国际科技转移且运行较好的行业,应在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引进国外智力方面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企业接受科技转移的能力提高了,整个苏北

地区接受科技转移的能力也就提高了,苏北地区就能更多地接受国际先进科技的转移,进一步提高苏北科技发展的水平。

2.2 科技向苏北转移有效途径的形式选择的对策意见

2.2.1 重点推广以科技成果向苏北实施科技转移的途径的形式选择,普遍提高苏北科技发展水平

加快科技成果向苏北转化,推动科技向苏北转移,能提升苏北地区产业发展水平,是促进苏北科技、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根据苏北地区接受科技转移能力的现状,通过科技成果这种形式接受科技转移,能较快产生经济效果。因此,应重点推广以科技成果向苏北实施科技转移的途径的形式选择,普遍提高苏北科技发展水平,以促进苏北科技、经济发展。具体应做到:加强重大科技成果在星火支柱产业中的转化和应用,重点支持苏北地区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组织多种形式促进科技成果向苏北地区转化。

2.2.2 大力推广通过科技服务载体向苏北实施科技转移的途径的形式选择,加快提高苏北科技发展水平

苏北地区应按照政府引导、面向市场、服务产业、注重实效的原则,在已建生产力促进中心、信息网络中心等服务载体的基础上,重点围绕星火支柱产业的发展,建设一批区域科技创业孵化器,改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业环境,加快苏北地区科技中小企业的发展速度。要结合苏北地区支柱产业发展的需求,在苏北建设一批对行业发展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区域性行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行业技术创新中心、产业技术协会,不断完善和增强服务功能,为支柱产业产前、产中、产后提供全程科技服务,进一步提高苏北地区支柱产业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加快提高苏北科技发展水平。

2.2.3 积极推广以智力向苏北实施科技转移的途径的形式选择,进一步提高苏北科技发展水平

为进一步推动智力向苏北转移。苏北地区各级政府应创造良好的环境,通过科技政策、计划及其他工作的导向,鼓励和引导科技人员投入苏北支柱产业建设,参与苏北创新创业。可通过省、市科技成果示范推广计划及相关科技政策的导向,在苏北地区选择部分县(市、区)试行科技特派员或常设科技顾问制度,协助解决当地支柱产业发展中的科技问题。要遵循市场机制,以双向选择、有效对接为原则,通过国际科技合作计划与交流,引导境外专家到苏北进行技术指导。同时,苏北地区的企业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对企业自身人才的培养,提高企业的研发水平,增强发展后劲。

2.3 科技向苏北转移有效途径的保障选择的对策意见

2.3.1 重点推广通过政府出台政策,促进市场转移机制形成保障科技向苏北实施转移的途径的保障选择,普遍提高苏北科技发展水平

省和苏北各地政府要把培育、发展苏北支柱产业,推进苏北星火带建设作为深入实施“科教兴省”、“科教兴市”、“区域共同发展”和加快实现“两个率先”战略目标的关键举措,纳入到苏北各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之中。要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制定有利于苏北地区接受科技转移的相应的土地政策、税收政策等;要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在各方面促进科技向苏北转移的市场转移机制的形成:要着力创造公平诚信的投资环境,增强企业诚信和个人信用意识,鼓励科技向苏北转移过程中资金的同时融入;要以新一轮民营资本创业大潮为契机,鼓励先进民营科技向苏北地区转移和苏北地区民营企业积极接受科技转移。

2.3.2 大力推广结合政府直接推动、设立科技转移专项基金、集成各类科技计划以形成产业链保障科技向苏北实施转移的途径的保障选择,加快提高苏北科技发展水平。

省各部门和有关单位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出发,进一步支持科技向苏北转移;要在运用必要的行政手段的同时,调动各类经济主体参与、支持科技向苏北转移。要进一步增加省星火计划贴息资金,用于苏北星火龙头企业技术产业化项目;要围绕苏北星火带科技先导型支柱产业建设,加大科技攻关力度。要通过集成各类科技计划,配置各类科技力量,选择一批苏北重点产业中的关键技术,以产学研相结合等形式进行联合攻关,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要利用已有产业链的基础和优势,承接国内外先进科技的转移,引进产业链关键环节和缺失环节,加快形成工程机械、煤炭装备、汽车制造、盐化工、意杨加工、新医药等产业链。

2.3.3 积极推广实施南北挂钩保障科技向苏北实施转移的途径的保障选择,进一步提高苏北科技发展水平。

实施南北挂钩保障科技向苏北转移应该是一种有效的途径选择,但在实施过程中,南北双方不管是在政府层面、还是在企业层面都需要深入沟通、了解对方的需求,真正做到互补、双赢。要在运用必要的行政手段大力推进南北挂钩合作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调动企业参与南北挂钩的积极性。要让苏南的企业在沟通、了解了苏北发展潜力后,主动去寻找科技转移的对象;要让苏北的企业在沟通、了解了苏南企业的发展现状后,主动提高自身接受科技转移的能力,积极接受科技转移。要按照优势互补、注重实效、共同发展、实现双赢的要求,建立有互补和双赢关系的新型合作。

2.4 科技向苏北转移有效模式方案选择的对策意见

2.4.1 重点推广产学研模式、科技转移带动模式

苏北地区要配置各类科技力量,加大产学研联合的力度。省有关部门除了继续鼓励苏北地区加强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科技部、国防科工委的产学研联合外,还应出台政策措施鼓励苏北地区与更多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产学研联合,鼓励开展如徐工集团与清华大学合作开发“机群智能化工程机械”、盐城市龙冈香料化工厂与北京大学转化DSA叠氮化合物成果、淮安惠得隆与同济大学合作开发CAN数据总线的计算机控制系统、连云港市与北航合作开发“碳化硅微粉分级流量控制”等项目;同时应出台政策措施鼓励产品形成规模,实现产业化。

2.4.2 大力推广条件支撑模式、集成创新模式、二次创新模式

苏北地区要以市场为导向,面向全社会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业、中小企业发展等方面需求,围绕重要技术领域,重点建设一批具有基础性、公益性、开放性特点的工程技术文献信息、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生物种质资源等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建设一批工业设计、加工成型、制造业信息化等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加快建设一批以标准创业流程服务、技术转移与产权交易、新药创制、环保技术与装备等专业孵化器为重点的科技创业服务平台。要建立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为推进企业技术创新服务的产学研结合新机制。以帮助企业提高接受科技转移后集成多项技术并创新的能力。苏北地区的科研人员要大力弘扬创业、创新、创优精神,创新发展思路,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工作方法,以用于对所接受的多项科技集成并创新。要充分发挥一些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骨干和引领作用,以开发具有竞争优势

的主导产品为目标,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实现二次创新,带动整个苏北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并通过产品的竞争优势,扩大市场,形成产业化,实现更大程度上的科技转移带动产业转移。

2.4.3 着力培育产业集聚模式、集聚辐射模式

苏北地区要不断提高科技转移项目的质量和效益,并通过科技转移带动产业转移由粗加工向精加工、由分散式向集群化发展。建议将原苏北星火产业开发带“一县一业”中资源分布较广的产业集聚为“几县一业”。如苏北的宿豫、沭阳、泗洪、泗阳、铜山、睢宁、灌南、涟水、阜宁等县(区)均有意杨的种植及加工,可以将其集聚成2-3个“几县一业”。甚至将江苏所有意杨种植及加工集聚成“一业”。另外,淮安地区的盐化工,盐城地区的海洋滩涂、制造业,徐州地区的食品加工、制造业,连云港地区的海洋滩涂、农产品加工,宿迁地区的木业加工、农产品加工等,均可以集聚为打破行政区划的“几县一业”。

2.4.4 积极引导信息传播模式、其他科技转移模式

建议苏北地区政府和有条件的企业,应配备专门的信息设备和科技人员,关注国内外科技发展动态,筛选出适合本地区、本企业的项目,主动与对方联系,先行网上交流,待到一定成熟程度时,再进行实地考察。农业信息科技转移方面,苏北地区在引进新品种、新种植技术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今后。要把电脑网络、电视栏目、电台节目、热线电话和乡镇信息服务站有机结合起来,建成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优势互补、相互融通的农业信息传播新型体系,在为当地农民提供市场信息服务的同时,提供技术查询、引进服务。

专科升本科有几种途径第3篇

论文摘要:在我国教师分布的版图上,农村教师占据着半壁江山。显然,没有农村教师的专业化,中国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教师专业化。然而现实的情况是,我国城乡教师专业素质是不平衡的。无论在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专业技术职称结构等指标上,还是在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水平上,城乡落差都是显着的。正因为此,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难度更大、任务更重,也正因为此,开展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需求就更为强烈。教师素质的高低是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而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就是多读书,读好书。

一、农村教师专业素质和读书现状分析

据2005年的资料统计,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有540多万,占全国中小学教师总数的53%。这540多万教师任教于38万所农村学校(占全国中小学总数的80%强),承担着1亿零8百万农村学生的教育教学任务(占全国中小学生总数的54%强)。显然,没有农村教师的专业化,中国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教师专业化。然而现实的情况是,我国城乡教师专业素质是不平衡的。无论在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专业技术职称结构等指标上,还是在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水平上,城乡落差都是显着的。正因为此,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难度更大、任务更重。也正因为此,开展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需求就更为强烈。教师素质的高低是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而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就是多读书,读好书。

但令人担忧的是:我们现在的绝大多数教师很少抽时间读书,哪怕是课内涉及的书,就更不用说课外书了。当然,这不全是教师的责任,据调查显示,98.2%的教师认为自己的负担太重了。我们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整日被正统的作业、教科书或工作学习的压力所包围。根据调查,学校的图书馆,除了学校要搞什么比赛老师才去找资料,平时是没有工夫去的。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悲哀。

二、学习教育名着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1)学习教育名着是农村教师提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转变教育教学思想观念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的业务素养是多方面的,但是教育理论和思想观念是教师业务素养中带根本性和实质性的成分,因为它对教育教学活动起着指导作用。目前,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现实的教育理论水平和思想观念的状况存在着以下缺点:教育观念陈旧、学科水平低,已有知识遗忘,基础薄弱;视野狭窄、信息闭塞、不了解学科前沿;教育科研能力弱、科研意识淡薄,缺乏理论升华。为适应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采取各种恰当的措施,有效地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转变陈旧的教育思想观念。组织农村教师研读教育名着,就是有效的措施之一。

(2)农村教师学历普遍不高,需要补充教育教学理论。目前,我国小学教师达到大学专科学历的只占20%左右,这意味着80%的小学教师只读过中师教育学教材,教育理论十分单薄贫乏。相当多的小学教师知道的那点教育理论也相当陈旧甚至过时了。近些年来,许多中小学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提高了自己的学历层次,初中教师达到大学专科学历的占86%,高中教师达到大学本科学历的占68%。但是,这当中不少人是“学非所教”,当然也就谈不上教育理论水平的提高,再加上毕竟未接受过正规的高等教育,文化知识和教育理论的学习也就打了折扣。所以,单从学历教育、学习教育理论这一角度看,大多数中小学教师都存在补充教育理论的问题。补充的办法之一就是组织他们研读教育名着,并努力将其运用于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 (3)研读教育名着可以解决教师教学过程中教育理论学习低、水平重复的难题。就我国教师继续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小学教师是中师毕业后再升专科,少数小学教师和不少初中教师是“专升本”。他们在中师、专科、本科三个阶段都要学习“教育学”。但是,这三个层次的教育学教材重复内容居多,而升华和新颖的内容较少,难免造成教师厌教、学员厌学的情况。继续教育中的短期培训也存在学员“三进宫”听三次内容相同的讲座的情况。研读教育理论专着和名着,可以弥补中小学教师没有学习过教育名着的遗憾,有利于他们进入教育科学的“殿堂”,有助于提高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4)研读教育名着能帮助教师避免形式主义地学习别人的点滴经验而误入歧途。应当承认,绝大多数中小学教师是有着强烈的事业心和进取心的,他们在努力地自学,力求不断地完善和发展自己。但是,不少教师只是局限于阅读那些“适用性”较强的学科杂志,吸取那些“可操作的”点滴经验,而真正阅读教育理论专着的不多,更不用说研读教育名着了。这就是为什么有的老教师一堂课在竞教活动中得了一等奖,他可以详细地说明这堂课的操作过程,但是当问起他这样做的理论依据时,他就会支支吾吾甚至哑口无言;有的教师从教几十年,荣誉称号不少,经验文章很多,但却没有几条是自己独特的东西。一项调查表明,大凡已经出名的教师,无一例外地都研读过几本教育名着。所以,要由经验型教师成长为学者型、科研型、专家型教师,要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必须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必须研读一定数量的教育名着,理解和掌握教育现象的历史和全貌,获得真正系统的而不是一知半解的知识,并从中悟出精神、形成思想,在理论上正本清源、高屋建瓴,避免因形式主义地学习别人的点滴经验而误入歧途。

三、对教师读书的几点建议

(1)结合教育教学工作实际,有选择地阅读一些提高教师自身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教育理论图书。课程改革要改变原来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改变学科本位、门类过多、缺乏 整合的状况,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改变原来的评价方式等,教育的重心已不再是教给学生固有的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教师只有及时地跳出学科本位思想的束缚,汲取最新科研成果,才能适应新课程教育教学的需要和教育发展的需要。像《教学方法——现代化的研究》《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等图书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对广大教师都具有极大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2)多读一些真正提升自身内在修养的图书。新课程反映了社会对教师工作的质的需求,教师必须随着新课程所建立的学习方式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而教学方式的变化是由教育观念决定的。因此,广大教师应尽快提高专业化水平,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加强对优秀教育理论着作的学习。像各种教案、教参类的图书应该看,但不能形成依赖。有的教师看教案类图书,不是参考、学习、借鉴,而是照抄、照搬,图方便,这不但不能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反而有害。而像《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教会学生思维》《师生沟通的艺术》这样的图书则能使教师受益终身。

(3)学校应该为广大教师提供良好的读书条件。从目前教师购书情况看,绝大部分是学校集团购买或由课题经费报销。影响教师个人出资购书的因素固然很多,但现在中小学图书馆普遍缺乏教师用书的状况的确应该尽早改善,切实加强图书馆建设,为广大教师提供能拓展视野,丰富知识结构的教育理论图书。

参考文献:

[1]于光远.我的教育思想[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

专科升本科有几种途径第4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 青年教师 科研能力 提升途径

独立学院作为我国一种新兴高等教育模式,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其中,科研工作无疑是一项重要的竞争指标,是各独立院校极为关注的一项工作内容,但其自身又存在科研力量薄弱、科研团队结构不合理、科研经费投入有待进一步提高等不足之处,尤其是占独立学院教师很大比例的青年教师科研水平低是影响独立学院发展和竞争实力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对此,独立学院纷纷出台各项措施鼓励青年教师勤做科研,多出成果,如:制定科研工作的各项管理、奖惩和考核制度,利用老教师的科研优势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让青年教师利用外出培训或进修学习科研方法、积累科研资料等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青年教师科研水平的提升。除此之外,对于青年教师,笔者认为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提升其科研能力:

一、扭转青年教师“重教学,轻科研”的态度

态度很重要,它是一项工作能否成功的基础:积极努力,事半功倍;消极应付,功亏一篑。对于科研工作来说,一定要有一个积极的态度;对于教师来说,应该有一个教学与科研并重的态度,才会有积极的进行科研工作的状态。

青年教师大多参加工作没几年,缺乏教学经验,承担着大量的教学任务,教学压力大。面对各独立学院为了提升教学质量而采取的一系列的奖惩措施,很多青年教师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教学方面,以提高教学质量,科研工作自然有所松懈,产生了“重教学,轻科研”的想法,导致青年教师科研水平低。虽然,各独立学院纷纷将科研考核与工资挂钩,引起了青年教师对科研工作的重视,但从目前来看,青年教师对科研工作的重视并未付诸行动中,因为他们感觉科研工作枯燥乏味,认为投入太多精力会影响到教学质量,影响到学生评价,影响到工资收入等,使他们未能从科研中体会到快乐,再加上青年教师正处于恋爱、结婚、生子、育儿的几个重要的人生阶段,给予科研工作的时间和精力十分有限。

这种情况下,如何兼顾教学与科研,最大限度地激发青年教师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使其真正重视科研工作,是独立学院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对此,笔者建议从以下几方面来改进:

1.经常组织青年教师和科研能力强的教师进行座谈,座谈形式和主题不拘一格,不一定是很深、很新的学术问题的研讨或讲座,可以是简单形式的思想和技巧的交流,可以让青年教师在座谈中掌握更多的科研技法和技巧,逐渐摆脱科研工作很难做、枯燥乏味、无乐趣可言的看法,进而对科研产生兴趣;

2.鼓励教师从教学重点、难点中找寻问题,攻坚突破。青年教师进行科研,往往是延续硕士研究生阶段的科研项目,有些研究本身就不在教学范围之内或游离于教学范围之外的。使青年教师产生必须做两份工作的看法。而在教学过程中,一些青年教师的授课内容可能还浮于表面知识的传授,授课内容深度不够。如果他们能在教学重点和难点中发现问题并进行研究,对教学内容做进一步拓展,不仅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评教成绩的提升,还能将教学和科研密切联系起来,将备课的过程和科研的工作整合起来,备课就是做科研,做科研就是在备课。这样,工作相对轻松一些,青年教师进行科研的积极性也就高了。所以,将备课和科研结合起来是青年教师提高科研水平的一条捷径。

二、进一步协调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教师教学工作量是影响其科研工作的一个重要因素。从独立学院要求来看,教学任务量大多是10到12课时的样子,总体说来并不算高,但是,现在许多独立院校设置专业时是根据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进行的,有时会设置专业性强,但又不属于基础行业的专业,这时,往往招生人数不多,一般只招两个班甚至是一个班,对于这些专业的老师而言,要完成教学工作量必须带两门或者三门甚至四门不同的课程,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下,教学效果自然不高。面对学生评教和工资挂钩的情况,教学压力本身就大的青年教师在教学方面无疑是全力以赴的,他们已经很难挤出时间和精力来进行科研工作了。此时,要提升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恐怕就只是纸上谈兵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进一步协调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适当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对于这类型的教师,教学工作量考核除看所承担的课时数外,更应该看课程门数。一般来说,一名教师最多带两门课,才能保证教学质量和进行有效的科研工作,再多的话,估计就无暇顾及科研了。

三、建立和加强科研团队的密切合作

建立科研团队是有效、高质地进行科学研究的保障。一个科研项目或科研命题,如果只凭借某个人的一己之力,很难顺利、高效地完成。对于科研底子薄,经验少的青年教师来说,组建科研团队十分必要。所以,青年教师要想尽快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必须联合老教师或科研能力强的教师,结合所学专业和研究方向建立相对稳定的科研团队。

科研团队建立后,团队成员之间必须加强联系,紧密合作,争取将团队力量最大化地发挥出来。独立学院各专业系部往往都会建立不少科研团队,但是真正齐心协力、共同完成一项课题的科研团队并不多。大多是团队成员在科研课题成立之初分领到自己的任务,此后因为教学任务或其他事宜,便自己独立研究完成自己的分工。他们真正坐在一起进行交流,产生思想碰撞的时候很少。那么如何克服这一问题呢?除科研团队带头人组织专门的科研交流之外,还可借助电话、QQ、飞信等先进通讯工具或软件,进行短时间、小范围的交流,也可以利用教研室活动的机会,对教学中发现的科研问题进行讨论,以便将每一位成员的看法汇总,也有利于在交流中集思广益,用最好的方法解决问题。总之,只有加强密切联系,才能发挥科研团队的真正力量,带动团队每一位成员科研能力的提升。

四、鼓励教师走“以赛带科研”的路子

参加各类专业比赛是提升学生动手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这个方法同样适用于提升青年教师科研能力。这些比赛对于学生而言是把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过程、提升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于教师而言,则是发现科研问题的一个快速通道。通过指导学生比赛,教师能将专业知识与比赛要求快速融合,而各类比赛的参赛要求往往都具有时代性,也就是说,指导学生比赛是教师将专业知识与时代要求结合的一个重要途径。这种结合,使得书本上的专业知识具有了与时俱进的特点,在这种融合中,最容易发现问题。所以,一定要鼓励教师多多参与学生专业比赛的指导工作中来。

在这方面,独立学院有许多教师参与其中。许多学生因为比赛需要或比赛要求有指导教师参与而主动找到教师,也有一些情况是教师知道有些专业性比赛而找到学生要求进行指导并参赛,不论对学生还是对老师,这都是很好的一件事情,很多教师也确实进行了认真详细的指导,发现了值得研究的问题,但是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有些教师只是挂名而不做指导;有些虽然指导了,但因各种原因只是做了笼统的说明,专业指导比较少。凡此种种,既不利于学生比赛,也对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或者科研水平都没有任何好处,因此,这项工作还需进一步规范。

总的来看,青年教师作为独立学院教学工作的中坚力量,其科研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了各独立院校教学质量和竞争实力的高低,所以,在结合青年教师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一定要从内外环境入手,扭转青年教师对科研工作的消极态度,激发其科研兴趣,并通过各种途径帮助青年教师提升科研能力,进而提高独立学院科研工作的整体实力和学院的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闻靖灏.独立学院科研发展现状及对策[J].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28):112-114.

[2]王东武.科研与教学互动并进的理论探索与实践[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2):169-172.

专科升本科有几种途径第5篇

关键词:高职;通用能力;教学团队;建设;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2-0-02

高职职业通用能力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要发挥团队优势,更好地促进高职通用能力教育教学活动,本着这一研究目标本文分析了通用能力课程教学团队的构建途径,希望对高职通用能力教育改革有所帮助。

一、高职职业通用能力课程教学应体现的团队优势

1.体现出改善高职院校学风的优

高职职业通用能力课程的教学团队优势要体现出学科研究的风范,以此改善高职院校的学风,让高职院校内部的所有课程都能够融入通用能力的教学培养目标,保证通用能力的教育深入高职院校的各个角落,确保教学模式的根本转变,确保教学能够实现职业化的彻底转变。

2.体现出推动高职院校专业技能优势

高职职业通用能力课程团队的建设其根本目标还是要发挥通用能力的课程优势,确保全面提升受教育者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因此团队优势要体现出对专业技能的促进作用,实现技能优势的辅助教学目标。

3.体现出强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优势

高职院校强化通用能力课程建设首先就要对教学团队进行优化,因此优化的团队工作模式要体现出对现有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明确创新教学理念的发展目标、明确加强职业教育中对行业素质的培养方向,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工学结合等途径,将通用能力的培养落实在职业道德、工作态度、社会交往、学习方法等养成过程之中。

二、构建高职职业通用能力课程教学团队的途径

1.加大专业带头人培养力度

加大专业带头人培养力度是构建高职职业通用能力课程教学团队的重要途径,质量过硬的职业通用能力课程带头人要从相关高校、科研机构和现代生物技术等专业课程领域之中选择,组织优秀教育人才参加国内外学术研讨会等活动,以此提升专业带头人学术水平和专业素质,鼓励专业带头人呢哥哥主持改革项目,研究社会需求,研究高职学生就业行业发展趋势,把握通用能力课程专业发展前景。专业带头人是高职院校根据通用能力课程教学情况选拔的优秀的团队领导,是团队的核心和灵魂,引领通用能力课程教学改革和建设方向。选择既有学术专长又有正确的领导是师资队伍建设的先决条件,在学科带头人教学的引领下高职通用能力课程的团队研究工作能够贴近实际工作,提升自身的课程研究水平,同时加深高校教学团队的改革创新意识强,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在高等教育素养的研究过程中将通用能力教育与人才德育工作、专业素质工作整合起来。同时专业带头人的培养工作还有考虑到对团队领导人组织能力的培养,要求组织者能够具有团结协作精神和领导组织,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有意识地培养在选择过程中的教学和教学骨干,应该引入竞争机制,实现动态状态管理,这有利于团队的创新发展。

2.加大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

为配合开展通用管理能力项目培训工作,加快复合管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提升通用管理能力,提升教师对通用能力课程的理解及把握,交流授课经验,强化通用管理能力,必须尽快加强高职职业通用能力课程教学团队成员内教师的培养工作,使培训者系统地掌握通用管理能力教学体系、课程基本知识和培训 技能,并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加以熟练应用。具体的培训方法包括:网上学习、集中辅导、在线答疑、小组讨论等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的方法。采用优质的教育资源、现代化的知识传播方式、遍布全国的教学网络,使学习更轻松高效,教师的整体能力得到提升。

3.提升教学团队的教科研水平

科研是高职通用能力课程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关键是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提升要依靠教科研活动来实现,因此学校应重视教师科研能力。根据高职学校现有的通用能力课程教师的学术水平和特点,学校应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提高教师的科学理论知识,在此基础上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组织报告,鼓励教师开展研究,特别是在当前通用能力课程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确定有针对性的研究课题,从总结经验教训的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能力,提高科研能力,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并为该教学团队建设的坚实基础。具体的教科研工作内容可以从入学几方面选择:第一,选择针对通用能力课堂教学模式的相关研究;第二,针对通用能力培养实现的路径研究;第三,针对高职通用能力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整合性研究;第四,高职职业通用能力教学课程与企业实践教学活动的整合研究等。这些内容都是教师开展教科研活动的关键内容,应该设立长期的研究目标,鼓励教师分组进行分项目的研讨活动,确保教学水平与理论水平能够得到全面的提升。

4.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高职职业通用能力的兼职教师是课程研究团队的重要组成部分,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要提升兼职队伍的人数,可以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及高校聘请技术专家、能工巧匠和相关教师,充实兼职教师队伍。同时,为了提升教学团队的能力高职院校要加强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首先,应对兼职教师进行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职前培训,使其明白高职教育的基本规律,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思维,掌握专业学科的教学方法与技巧,从而更好适应教学新环境,尽快承担教学任务,转变为专业型教师。同时,也应加强一系列的职后进修,鼓励兼职教师获得社会教师资格证,因为教师资格制度是一项针对教师行业的职业准入制度。教师资格有效性是教师资格制度中一个核心要素。教师资格证书制度与教师培训制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教师资格有效性的规定将直接影响到教师培训的质量,不仅从制度上规定了所有教师必须定期职后进修培训,同时发挥了教师资格证书的激励作用。具体的建设培训方法包括:教学研讨会、专兼教师座谈会、经验交流中心及公开课观摩等活动,丰富多彩的活动能够促使兼职教师尽快熟悉高职院校的教学环境,发挥兼职教师自身特色的同时提升教学效果。

5.创建互信护理的合作环境

创造互信环境是合作的开始,是高职职业通用能力课程团队管理的基础,一个高效的团队必须能够以信任为前提。团队成员形成相互信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坚持公平正义原则。只要严格执行制度,才可以满足团队成员渴望公平的心理需求。二是完全授权。为教师提供发挥作用的时间和平台,使教师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提高工作效率。三是有效沟通。沟通是团队精神的粘合剂。有效的沟通可以消除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和误解,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团结与合作。因此,畅通的沟通渠道和频繁的信息交流,对于团队建设非常重要。四是薪酬理论。通过合理的薪酬制度,调动员工积极性。除了提供基本工资和整个投资团队资源,项目资金福利团队成员、任务奖金支付薪酬福利都可以成为团队的激励形式。五是进行合理教学效果的评估,必须进行评估每个工作团队的价值、条件和不同位置的责任、团队中的个人权利、能力的大小,并确定相应的绩效贡献和收益分配。

6.加强团队工作管理

加强团队工作的管理要从多方面对高职职业通用能力课程研究工作进行管理。首先,要严格管理通用能力的教学工作。在教学改革与研究的过程中教学团队思维的活跃性要与通用能力的教学现状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相结合,保证通过教学活动能够提升通用能力学科学术成果的专业级提升,从而跟踪先进的知识或专业,及时更新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重视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学习和创新性实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教学改革要创新,教学科研活动要显著推进教学效果的改革。在课程内容上,教学内容要新颖,信息量大体现“双证”,体现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在教学内容组织安排上,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结合起来。在教学方法上,要求采用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潜能,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课堂教学,现场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自主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要统一起来。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自主实验项目,可以开放教学。其次,在教学研究方面要严格要求团队保证每年都开展教学改革和创新试点,每年都进行精品课程的建设。

综上所述,构建高职职业通用能力课程教学团队的途径要加大专业带头人培养力度;加大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提升教学团队的教科研水平;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创建互信护理的合作环境;加强团队工作管理,确保团队建设效果更为突出,充分发挥高职职业通用能力课程教学团队的作用,在建设中取得较大成效。

参考文献:

专科升本科有几种途径第6篇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定位

许多学者认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笔者认为,这种提法的确涉及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但尚不全面,因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多层面的。首先从宏观上来看,即从社会角度来看,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也是一个民族兴衰成败的关键。有人说过,“我们民族的新一代,若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强健的身体,就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就没有力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其次从中观上来看,即从教育角度来看,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与教育目的保持一致,即应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最后从微观上来看,即从学生角度来看,它的目标才是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并且着眼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而不是矫正或治疗。

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问题有:

(一)在宏观层面,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不明显或不明确

部分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人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宏观方面的目标,他们一般只认识到了其中观目标与微观目标。正是由于他们没有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宏观的社会方面的目标,所以致使心理健康教育局限于纯粹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不能广泛地看到它对一个民族乃至整个社会的价值与意义,这也是当前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推广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在中观层面,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被应试教育所扭曲

应试教育片面强调升学率,认为学校中的一切工作都应该促进升学率的提高,一切都应该围绕学习成绩,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只强调学习心理辅导,多进行学习心理测试、学习方法指导、考前心理调适等。其实中观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应是促使实现教育目的,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它既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又是素质教育的归宿。只有认清了这一点,在中观层面,心理健康教育才不至于陷入应试教育的囹圄,才可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三)在微观层面,心理健康教育似乎成了心理治疗

有人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局限于只是对一部分心理有障碍或疾病的学生进行矫正或治疗,而无其他。其实对学生来说,治疗、预防、发展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但是究竟谁更重要呢?许多心理学家都呼吁“预防胜于治疗”。这并不是说治疗不重要,而是指要在中小学生心理还未出现障碍之前来教育他,使其心理健康发展,即使之得到有效的预防,而不是等其发生障碍之后再来治疗。否则,心理健康教育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关于上述问题的解决,笔者拟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要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观念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活动,更是一种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它甚至被誉为现代学校的重要标志。为此,必须树立这种新观念、新思想,并努力将之贯彻到整个学校教育实践中去。

第二,要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层次性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中观与微观目标,而且还具有社会层面的宏观目标。因此,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要认识到其目标的层次性,高度重视社会层面的宏观目标及价值。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

针对这一问题,许多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一般都认为应从各个方面、多种渠道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但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究竟开展得如何,存在哪些问题呢?

(一)形式化

虽然学者们在理论上论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要求怎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实际的教育工作者们却不都这样认为。他们中的一些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只是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形式,是示范学校、重点学校所推卸不掉的。因此,他们只是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摆设,根本不开展活动,或者只在教育检查时应付几下,完全是一种形式,而无任何实质内容,更谈不上什么实施途径。

(二)简单化

当前大家已经公认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应该是多层次的,但是在实际教育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却并非如此,因而显得简单呆板。首先,有些实际的教育工作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无非是开几个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搞几次心理咨询活动而已,就像素质教育曾被人误认为就是多开展一些活动一样。从而在观念上把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化,在实践上自然也将其简单化。其次,心理健康教育也没有全面渗透到各门学科的教学中。当前这种单一化途径的主要表现就是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因为这种方式既简单又容易操作。教师只需像平时上课一样讲讲就可以,而不需要其他任何东西。还有一种比较常见的途径就是开展心理咨询活动。他们认为,这种活动只需要有一个人坐在心理咨询室里,陪学生聊聊天就可以了,也很容易操作。最后,心理健康教育的单一化还表现在心理健康教育只通过学校这一个渠道来进行,而缺乏社会、家庭的共同参与。

关于对策,笔者认为:

第一,要综合运用多种途径和渠道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途径和渠道很多。其中,全面渗透、开设课程,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建立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的网络等是众多途径中最基本的。必须同时发挥这些途径的综合作用,以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

第二,要积极探索、勇于实施

每所中小学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都要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充分发挥本校的特色和优势,积极探索和选择最适合本校情况和体现本校特色的主渠道,大胆实践,不断总结和提高。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

搞好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正常、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可以这样说,足够的、合格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是广泛、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当前,这一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数量不够

由于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活动,而当前师范院校又有许多没有设置相应的专业,培养专门的师资,所以,当它刚开始在中小学进行时,专业教师的数量是远远不够的。当前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一般是从别的岗位上抽调的或其他人员兼职的,如校医、团队干部、班主任、生物教师等。美国咨询心理学专家认为,一般250~400名学生配备1名咨询人员最

为合适。而在当前我国,一所学校能够配备1名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都不多见。

(二)质量不高

从对当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调查得知,现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大多数是半路出家,有的是团队干部兼任,有的是从班主任中抽调的,有的根本不懂心理学知识。另外有一部分心理教师是非师范类心理学专业毕业,虽然他们的心理学知识很丰富,但是他们的教育理论知识以及应用的技能却很缺乏,缺少与学生交流与沟通的能力,因此也很难胜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策如下:

第一,要培养专业队伍

在师范院校有关院系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培养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这是最根本的一个方法。此举既可以解决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数量问题,又可以解决其质量问题。

第二,要加强师资培训

在师范院校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只能是一个长远的计划,而不能满足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迫切需要,因此,加强在职教师的培训也就成了应急之需。具体培训应分为三个层次:一是首先培养一批骨干教师,起到示范作用;二是普遍轮训班主任,增强班主任心理健康意识,提高教育水平;三是对全体教职员工进行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培训中关键的问题是转变教育观念,规范教育行为,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方法。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评估

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虽然开展得轰轰烈烈,但是评估问题却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许多学校虽然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但是一直没有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甚至没有评估。这方面的问题具体表现在:

(一)无评估或“空白”的评估

这个问题在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普遍存在。虽然教育理论界乃至整个社会都在呼唤素质教育,但真正到了实践中,应试教育还是比比皆是。由于应试教育片面强调升学率,因此学校的领导所抓的也只是升学率。至于心理健康教育,只是作为辅助升学的一种手段。因此,对心理健康教育没有任何评估,所评估的仍然是升学率。

(二)错位的评估

在实践中,虽然绝大多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没有评估,但也有少数学校有评估。可是究竟评估的目的是什么呢?许多学校领导以及教育行政部门的相关负责人仍然不十分清楚。有的学校领导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估就是评比。心理健康教育搞得好,就可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可以作为特色吸引学生及家长。这样,学校的生源才会源源不断,学校才能够生存下去。

(三)评估中的具体操作

怎样评估也是一个问题,有的教育行政部门不管学校所处的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的不同,学生发展水平的差异,心理健康教育硬件设施条件的差别等等,一律“公平”对待,一样要求。还有就是评估应该从哪些方面来进行,即评估究竟有哪些主要指标。当前的一些评估基本上太简单化,只对师资队伍建设、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等很少的几方面,这是不全面的。解决以上问题的策略是:

第一,要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评估的重要性

教育评估作为教育运行机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非常重要。当今教育理论界已把它与教育基本理论、教育发展并列为当代教育科研的三大主要领域,可见教育评估的重要性。心理健康教育也不例外,如果没有评估,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将无从获悉,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方向也无从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三层目标将难以实现。只有建立科学的评估制度,心理健康教育才会健康发展,它的目标才会实现。

第二,要认清心理健康教育评估的目的

心理健康教育评估的目的应是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有效地开展,从而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提高,而不是强调学校之间的评比,即重在指导,淡化评比。

专科升本科有几种途径第7篇

论文关键词:研究型大学;专业;专业建设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目前,国内各高等学校都在针对这一重大的现实课题进行着积极的思考,尤其是以创建研究型大学为目标的高等学校,更是把这当做重中之重的战略规划来抓好、做好。

在新的形势下,高等教育思想和大学职能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一道构成了大学的重要使命和基本职能。学科作为高等学校的基本元素,是高等教育实现这些使命和职能的基础。学科的发展水平是一所大学在国内外地位的主要标志。学科建设涵盖了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条件建设等多方面内容,是一项关乎高等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综合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基础建设,是高等学校竞争力中最根本和最重要的核心部分。研究型大学的创建离不开高水平的学科建设。无论什么类型的高等学校,其根本任务就是人才培养,培养人才就得有专业,由此可见专业是学科培养人才的载体。学科建设水平直接影响专业建设水平,反过来,专业的发展会推动学科的发展,专业建设构成了学科建设的基础。本文基于这一背景来探讨研究型大学的专业建设。

一、关于专业建设的几点启示与思考

1.专业建设的内涵理解

专业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交汇点。专业的构成主要是由教学计划或培养方案、培养目标、培养要求、主干学科、课程体系等要素组成。这些要素决定着专业建设势必成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基本建设的主要任务和重点内容,应受到高度重视并给予不断强化。

专业建设几乎聚集了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要教学环节,包括专业设置、专业结构与布局、基本条件建设、教师队伍和教学团队建设、课程体系建设、教育教学方法和考试评价方式改革、教学模式改革以及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等多方面内容,是高等学校重要的教学基本建设,也是实现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没有一流的本科教育,也就没有一流的高水平大学。因此,高等学校的专业建设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所在,其建设水平和质量直接关系到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进而影响到研究型大学的创建。抓好专业建设,对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益、打造人才培养品牌和优势、提升高等学校竞争力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2.专业建设认识上和实践中的若干误区

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观点不断得到深刻挖掘,同时新的问题和表象也在不断显现。在如何实施和加强专业建设的认识上和实践中或多或少地会存在着一些偏差和不足,需要认真分析,妥善解决。

误区之一:专业建设是高职高专院校的“特权”,而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的“专属”,模糊了高等学校专业建设的重要性。

高职高专院校以专业建设为龙头是由其办学条件和办学资源决定的。高等学校的专业建设有着高职高专院校无法企及的学科支撑优势。但是,考虑到学科建设涵盖的范畴和性质要远远大于和高于专业建设,统筹着高等学校各项建设,因而专业建设从属于和依托于学科建设,或成为其配套建设,从而将专业建置于次要位置。

误区之二:在高等学校内部,尽管总体设计上有统筹规划和宏观指导,但专业建设始终是各个教学院系的工作内容和工作任务。

从专业设置与布局上看,高等学校所属的各个专业均设置于各教学院系或教学单位,客观上形成专业建设管理的主体在基层、工作的重心在基层,但这也势必造成学校管理层面上的职能缺位,淡化了学校统筹规划、宏观指导、经费投入、政策扶持等管理优势和职能优势。

误区之三:以“质量工程”建设替代专业建设,形成了专业建设“单打独斗、单兵作战”的格局,难以形成合力。

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推出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简称“质量工程”),包括精品课程、教学团队、教学名师奖等多方面建设项目,与专业建设有交叉、有融合,引领着专业建设。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部分院校重申报、轻建设,把“关注点”集中在是否能够获取项目立项及立项数量与等级等方面,至于项目建设质量及使用效果如何、是否促进了教学改革或提高了教学质量反倒成为次要目标,从而导致了专业的内涵建设和质量建设被忽视,割裂了专业建设作为有机整体的内在联系。

3.加强专业建设是创建研究型大学的必然要求

专业建设要与高等学校的办学定位相适应,要与总体发展战略目标相一致、要与学科建设相协调。在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实际工作中都涉及到师资队伍建设、条件建设、制度建设等,虽然它们各自有不同的建设标准和衡量标志,但在资源配置上可以通用和共享,两者是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的。学科建设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基础,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是专业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科建设的水平越高,专业建设发展的后劲就越大,因此专业建设水平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出学科建设水平。

首先,高等学校的本科专业建设为研究生教育阶段后备力量搭建人才培养的“蓄水池”,没有高水平的本科教育也不会有高水平的研究生教育,更不会有研究型大学的发展;其次,专业建设的过程也是检验学科建设成效的“试金石”,学科建设能为专业建设提供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先进的仪器设备、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教学与研究基地等等,这些要素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专业建设作为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交汇点,可以促使这些要素与教学过程全方位结合,有效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快速凝聚和人才培养能力的提高。 转贴于

二、关于专业建设的几点建议与对策

1.专业建设集群化

把若干单个、独立的专业集而“群”之,使之发挥“群”的优势,即集群化。其基本思路是以专业设置的要求为基础,根据高等学校办学特色、学科设置、历史传承等自身条件,结合现有专业数量和结构层次,兼顾二级学院的建制,优化专业结构与布局,将相同或相近的二级类专业集中建设与管理,重新构建专业体系与框架。通过集群化建设可以提升单个或独立的专业无法获得的发展优势,以保持专业竞争力,降低专业结构成本,提高专业建设效益。

首先,资源共享,节省专业建设成本和投入。专业建设集群化的特点在于,集群内的专业具备学科基础相近或相关的背景,是依托某一学科基础较强的专业逐步发展形成的一类专业,有着相同的专业理论基础课程,师资队伍、教学条件、实验实训设施和设备也会有很大一部分是共同的、通用的;其次,优势互补,提升专业建设的运行和管理效率。集群化建设是在充分考虑专业建设内在规律和学科专业框架科学合理性的基础上,根据专业现有的师资力量、办学条件、经费保障能力,发挥群体优势,使优势互补达到最佳。

2.专业建设集约化

集约化管理模式和理念适用于专业建设。集约化建设是推动专业建设内涵式发展的必然选择。高等学校的专业建设可以借助集约化建设这条重要途径,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一是要进一步把提高质量放在重要位置上,从过去以扩大招生规模和注重增加专业数量的“外延扩大”和“争地盘、壮块头”为主转向以“强化内涵”和“练内功”为主的专业建设思路上来,在质量建设方面上档次、上台阶;二是建设资源要相对集中,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根据高等学校办学特点、学科条件选择不同的建设路径和推进方式择优建设,避免撒网式的投入;三是要统筹协调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内容改革、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内容,有机整合形成“一盘棋”,改变专业建设格局“各行其是、各自为战”的窘境。

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实现教学计划、达到培养目标、保证培养质量的基础性工程,是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基础,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要按照专业建设的客观需求,兼顾学科发展前沿成果,集中力量加强课程构建与标准化建设,优化课程结构,完善专业课程体系,整合课程内容,全面提高专业建设的内在质量,最终提高专业的社会竞争力。

3.专业建设集聚化

集聚常指在某一确定的地域范围内、特定的时间里人口和物资的快速集中。专业建设集聚化就是要凝练特色,形成品牌效应,这是维持优质生源和办学高效的重要保证。高等学校开设的专业都有其存在的基础,有基础就一定会具备某种特色,专业要生存、要发展,紧紧依靠特色还不行,特色是专业存在的基础,没有特色的专业难以生存和发展,也难以形成品牌。特色是成就品牌的前提,创建专业特色是打造专业品牌的必由之路,要打造专业品牌就必须创建专业特色。因此,在专业建设过程中要把突出专业特色、加强品牌建设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和追求目标。

专业建设集聚化要从某种特色切入,在总结中凝练,在提高中升华,把这种特色发展为一种别具一格、个性鲜明的专业优势而最终成就品牌。专业品牌应该是有个性、有特色的。这个特色不能乱搬别人的,一定要考虑到高等学校自身的学科基础条件,确定好专业发展特色,因而创建专业品牌的思路和策略也是不一样的。高等学校专业特色、专业品牌的形成需要学科的支撑。学科引领是高等学校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特点。要把专业建设好,需要在学科建设的支撑和拉动下探索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形成特色突出的专业优势。只有这样,专业建设才能真正形成特色、形成品牌,才能具有竞争力。

4.专业建设集成化

在专业建设里,集成化建设就是要以高等学校若干核心专业为基础,融合、借鉴其他专业的优势和特点,实施重点建设,形成龙头专业,以此扩大专业影响力和竞争力,进而全面带动其他专业建设。集成化建设实际上起到一个杠杆效应,通过发挥龙头专业的示范与辐射作用,以点带面,撬动整体专业建设,提升高等学校专业建设水平。

专科升本科有几种途径第8篇

世纪60年代中期,许多国家开始关注教师的素质。在开展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中,它们发现,没有教师的积极参与,任何教育的改革都不可能成功。然而过去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或政策的制订多半是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来探索教师专业发展,夸大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工具价值,相对忽视了教师专业发展满足教师自身需要的本体价值。结果造成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不足,效果不明显。

上世纪90 年代开始,我国对教师专业发展也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例如,国家投入巨资开展课程改革,目的是通过课程改革,促进教师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不可否认,课程改革取得一定成效,但从整体上看,尚未达到预设的目标。原因之一是在各级各类的课程改革培训中,培训部门通常是将大部分时间花在请专家名人作报告,讲授新观念、新思想。如果课改只停留在这个层面上,教师是无法成为像律师或医生这种具有不可替代性的专业人士。要推动课程改革向深层次发展,务必要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教师专业成长是教师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和丰富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很多,本文试图研究其中的几种有效途径。

二、教师专业发展途径

教师专业发展指的是教师以自身专业素质包括知识、技能和情意等方面的提高与完善为基础的专业成长、专业成熟过程,是由非专业人员转向专业人员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很多,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自学提升自己的素质,或通过高等院校或培训机构的培训。但高等院校或培训机构多半是理论与实际脱节,培训内容脱离培训对象的需求。教师是从事学校教育教学,教育的对象是人,而人与社会始终处于一种动态的发展中。因此,教师不能把自己当作“教书匠”,教师要积极参与教育科研,加强学习,更新观念,重视专业知识的拓展和专业技能的提高。以下从四个方面探讨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1.开展教研科研

教师成为研究者的理想由来已久,早在1926 年国外就有学者写了一本名为《教师的研究》的书,表达了这种理想。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研究是幸福的事,能给教师带来乐趣。目前人们几乎把“教师成为研究者”当作了教师专业化的同义词,而是否具有较强的教育研究能力,又成为区分一个教师是专业教师还是非专业教师的重要标志。

(1)研究的特点

教师要抓住研究的特点开展研究。研究一般包括以下特点:研究的起点为教学中发现的问题;研究发生在教学过程之中;研究以促进教师和学生发展为目标;研究是一个反复循环过程:发现问题──调查研究──确定问题──拟定行动──实施计划──观察收集──分析反思──发现问题,研究中教师成为研究者。

(2)研究的途径

反思是开展研究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要成为研究者,首先应当成为反思者。教师的研究能力,首先从反思自己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开始。通过反思,诊断并确定问题;通过反思,把理论与实践经验结合起来。在反思的基础上,开展分析、研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在反思、分析、研究中,教师专业得到发展。

(3)研究的方法

研究的方法很多,例如开展问题研究。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教师经常谈论自己教育教学中的一些问题,但他们通常没有问题意识,没有把这些问题与自己的研究联系在一起,分不清是理论问题还是实践问题。此外,他们不善于在众多的问题中辨别有价值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展开研究,总结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办法。问题研究还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例如案例研究、实验研究、实践研究、实证研究、行动研究。案例研究还可以分为文本案例研究和视频案例研究。这些研究都是与教师的实践有关;如,行动研究是教师在对自己教学中的问题分析的基础之上,根据相关的理论设计问题解决方式,然后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改进教学的一个过程。

2. 开发校本课程

顾名思义,校本课程是指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当前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的误区根本在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关注到任务、教材、学科、教师、活动等个别因素,而缺乏一种系统的、整体的课程意识。根据这一问题,首先要树立的理念是:(1)以学生实际发展需求为基础;(2)以教师为开发的主体;(3)利用现场课程资源;(4)校本课程要与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相一致。

校本课程开发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校本课程的开发要达到以下几个转变:(1)教师转变为导师。教师与导师仅一字之差,但却体现了两种教育理念。在教学中,教师的任务是答疑解惑;导师的任务是指导并引领学生学习;(2)教师从点菜者转变为菜单提供者。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校本课程开发就是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让学生“圈点自己喜欢吃的菜”;(3)独奏者转变为伴奏者。校本课程开发追求以学生发展为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开展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任务型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这样他们就一跃而成为学习的主角,是演奏者而不是观众,教师在必要的时候进行指导,从角色关系上教师只是一个伴奏者。

3.提升专业素质

教师要提升专业素质,首要问题是学习。学习者主动参与的学习,才是自觉的、积极的、心情愉悦的,也才是高效的。同时,教师要力图通过不断地“内省”,确立“学习即生活、学习即工作、学习即责任、学习即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价值判断,养成时时、事事、处处学习的习惯。

(1)学习新理念,转变角色

课程改革的有效途径之一是通过校本教研,增强教师职业认同,磨砺教学思想,树立质量观、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教师通过学习,从传统的教学方式转变到现在倡导的四大学习方式。这一转变过程,实际上就是师生角色转变的过程,或者说是变讲课为教学的过程。

(2)学习新知识,提升素质

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也是要求教师要钻研学科知识,提升专业素质,形成终身学习的理念。在课改中,强调新理念的培训,而相对疏忽了对学科知识学习的要求。实践表明,教师的学科知识水平关系到教学质量,甚至课改的成效。因此,教师新知识的学习和拓展是十分必要的。

(3)学习新技能,提升水平

教师的学习包含教学技能的学习。课堂是教师展示教学技能的舞台,也是共同学习,切磋教学技艺的平台。教师通过备课、说课,研究课堂教学技巧;通过片段教学、上课,将所学技能应用于课堂教学;通过观课、评课,学习如何将教学内容有效转化为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如何优化和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如何将先进教学理念有效地落实到课堂教学中,逐步从新教师成长为骨干教师。

4.挖掘隐性知识

在实施课改的过程中,高校或培训机构要求教师学习的大都是已经格式化、系统化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方法,忽视了促进教师处于隐性状态的专业知识显性化,从而实现教师终身的专业成长。

(1)教师的隐性知识在哪里

在实际生活中“隐性知识”隐藏在何处呢?哈佛学者、《知识管理学》一书的作者布鲁克认为隐性知识存在于人们的经验和诀窍中,存在于教师的头脑中。隐性知识实际上指的就是教师想法、直觉和灵感。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在教学中的一些成功经验,就是来自于自己的一些灵感和直觉;教师在开展问题研究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过程。因此,教师不应当只学习那些已经被教育专家发现、归纳出来的教育理论知识,而应当去挖掘存在于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经验,促使这些知识显性化。

(2)如何挖掘教师的隐性知识

促进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方法很多。首先,在教师参加的各种培训中,组织者应注意安排 “发掘隐性知识”活动,避免培训变成“专家作报告,参训者听报告,理念知不少,培训没实效”的状况。其次,可以尝试上海市实验学校在长期探索中形成的隐性知识显性化方式─ ─课后小结与札记。换句话说,教师在上课或听课后,都可以进行反思,记录自己的收获体会。第三,开展“教师专业生活史研究”。这是巴特和戴威斯等人的建议,指的是教师关注自己经常使用的教育教学方法、专业生活经历对目前专业行为和专业思想的影响,教学中成功的案例或失败的教训,教师个人未来发展的方向等内容。通过教师专业生活史研究,促使教师隐性知识显性化,以此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