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sts教育论文

sts教育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2-08-20 07:39:12

sts教育论文

sts教育论文第1篇

【关键词】STS教育 大学物理 高中物理 教学衔接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2-0095-01

相比于高中物理,大学物理的信息量大、分析的问题更为一般、与高数结合紧密、更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为让学生尽快适应这些差异,教学衔接变得十分必要。

一 通常的教学衔接策略

通常的教学衔接策略有:(1)在教学内容安排上以重叠知识为突破口,做好承上启下。(2)教学节奏上进度由慢到快,信息量上由中到大,让学生逐渐适应。(3)注重对学生运用微积分思想解决问题的指导,把一般的物理问题转化为简单的物理模型能力的培养。(4)一方面精讲例题做好知识的课堂强化,一方面通过指定参考书,让学生自主学习。(5)注重发掘大学物理知识在学生专业上的应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二 利用STS教育进行大学物理和中学物理教学的衔接

1.STS教育

STS(Science,Technology,Society)教育注重科学理论知识与技术应用的紧密结合,科学技术问题与社会问题的紧密联系,以培养作为社会公民的受教育者的科学素养为宗旨。STS教育理念已经渗入到中国基础教育课改中,大学物理中渗透STS教育是中学物理STS教育的延续和发展。

2.从STS教育角度进行教学衔接的原因

第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解决学习兴趣问题。利用STS教育将大学物理教学和中学物理教学衔接起来,一方面让学生感觉到大学物理学习不仅是物理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也是科学教育在大学学习的延展,促进科学素质的进一步提高,从而加强了学习动机。另一方面,利用大学生思维活跃,对科技应用问题、社会问题的参与热情高,结合STS教育的衔接教学设计,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学物理的兴趣。

第二,有利于引导学生在学习方式上的过渡。在STS教育中,无论是从STS视角分析问题,还是在STS情景下研究问题,学生都处于问题解决者的角色,是教学活动的中心,这为学生进行自主式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而基于学生中心的STS教育教学方法,如调查法、探究法、专题讨论法、实践法、科技制作法等,非常有利于学生由中学教师主导下的被动学习方式向大学物理所要求的自主式学习方式转变。

第三,STS教育本身具有阶段性。STS教育是涉及科技、文化、社会政治与经济诸多因素的开放式教育,科学素养的内涵也是不断发展的。因此在受教育的不同人生阶段,STS教育具有不同的特点,这使得需要通过衔接来让学生顺利适应新阶段的STS教育。

3.STS教育的衔接思路与策略

第一,对中学的STS问题进行拓展,体现STS教育的衔接。中学物理中曾研究过的STS问题,无论是诸如“光的全反射和光纤通信”,多普勒效应与GPS定位等STS问题,还是“核能的应用与人类社会”,热机的应用与经济发展等STS的问题,都可以以更深的层次,更高的要求,更灵活的教学模式继续和学生探讨,让学生在较熟悉的STS问题情境下,体会大学物理对STS教育的新要求。

第二,在STS教育中体现中学物理与大学物理知识内容上的衔接。教师选择知识内容上的衔接点,并在STS问题情景中进行衔接。比如,教师在处理牛顿定律的应用这个衔接知识点时,让学生研究“游泳池水深与高台跳水安全问题”。这个命题涉及匀加速运动、碰撞问题、变力下的变加速运动等新旧知识点。学生在这个STS问题情景中将新旧知识建构成一个整体,不会觉得旧知识和新知识差异过大。学生也在进行知识的衔接同时培养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第三,在STS教育中进行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衔接。教师通过渗透STS教育,逐渐实现从“教师面面俱到式的教学方式,学生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向“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过渡。例如在教授静电平衡和电磁感应知识部分时,将教师做演示实验,改成学生自己设计制作简单教具来演示实验。让学生制作法拉第笼、电磁炮、小发电机等演示教具。教师提出制作要求,然后布置学生分组制作。在课前完成制作,并让学生在课中进行演示和讲解,教师则和学生共同讨论。通过STS教育环节和科技制作的STS教学法,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和技术应用的关系,又体验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三 结束语

通过STS教育来进行教学衔接,利用了STS教育情景的趣味性、开放性和综合性以及STS教育过程的人本性,是对衔接方法的有效尝试,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孙可平.STS教育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sts教育论文第2篇

关键词:物理教学;“STS”教育;实施

所谓“STS”教育,就是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Society教育,即社会中的科学和技术教育,简称“STS”教育。“STS”教育是当前国际教育改革的新理念,它运用在科学教育中,不仅要给学习者提供真实客观的科学技术知识,还要为学习者提供掌握科学方法并运用科技解决现实问题做出决策的机会,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提高学习者的科学素养。“STS”教育体现了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是当前科学教育改革的新理念。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对“STS”教育的实施有了一些初步认识。下面就在物理教学中实施“STS”教育谈一些认识和具体的做法:

一、“STS”教育的目的

1.要把先进的科学知识介绍给学生,使学生了解科学的发展、科学技术在社会实际中的应用。

2.使学生知道科学不仅仅在科学家的实验室里,还存在于现实社会的各个方面,提高科学与技术对社会所产生作用的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和奋发进取的创造精神。

3.使学生认识到在实际中需要考虑技术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要将环境危害减至最低限度,提高对环保及天然资源的使用等一些问题的认识。

4.使学生知道现实生活中的决策常常是不得不建立在相互矛盾或不充分的知识基础之上,那些决策包括着一些妥协办法,而且并不总能获得“正确”的答案。

5.从能力培养方面,通过“STS”教育还要使学生获得:(1)在事实基础上展开辩论,提高分析、判断的能力;(2)在一个科学论题的范围内和其他同学讨论自己的观点,进行开放式的讨论及互相学习的能力;(3)对一些技能进行实践的能力,包括阅读和理解、数据收集和分析、信息检索、问题解决、戏剧活动和交际等能力。

二、确立“STS”教育在各章节、各知识点的切入点

根据物理教材和教学大纲的要求,确立各章节、各知识点的“STS”教育的切入点。确立切入点要把握以下两个方面:

1.与日常生活、生产关系密切的物理知识可确立为“STS”教育的切入点

如:讲述升华和凝华特点时,可给学生介绍电冰箱、电冰柜中氟立昂制冷过程,进而引出最新的无氟冰箱(进行环保教育);介绍船闸的工作过程后,可介绍葛州坝,进而介绍目前世界上装机容量最大的三峡大坝工程及发电、防洪等功能;讲分子运动论、内能知识后可给学生介绍微波炉的工作原理……

2.与当前科学技术新发展有关或与社会发展有重大关系的物理知识

如:讲相对静止知识时,可介绍同步卫星知识,进而介绍我国卫星发射情况及火箭、a磁谱仪,美籍华人科学家丁肇中是a磁谱仪主体设计者;而磁谱仪上一个很重要的部件永磁体正是包头稀土院研制的,从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自然科学。“STS”教育切入点很多,只要把握以上两点,在教学中做一个有心人,时时注意,就会找到各章节、各知识点的切入点。

三、收集和选取适合的“STS”教育素材

1.“STS”教育素材的收集

进行“STS”教育需要有“STS”教育素材,而目前并没有现成的“STS”教材,这就要求教师平时注意积累、丰富自己的知识,注意收集各种在生活、生产中与物理有关的资料、信息,以备选为“STS”教材。

“STS”教材的资料收集包括:(1)文字资料收集:报纸上有用的资料,可剪集或摘抄;各种科技杂志上有用资料可摘抄下来,整理成册,以备查用。(2)录相、录音、照片资料收集:收集各种认为有用的光盘资料;利用数码相机等随时录制和拍摄,电视节目或广播中有用资料可录制下来,如:激光、照相机、照相技术、计算机病毒、火箭卫星发射等科普资料。学生对这些知识的学习非常有兴致,兴趣很高。照片资料如雨后的彩虹、吊上鱼的鱼竿、地上剽起的鱼等。到目前为止,笔者大约抓拍到几百张和物理现象有关的照片,分类保存,以便讲课时随时选用。在课堂上插入这些教师自己拍的照片,学生会觉得特别亲切,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STS”教育素材的选取

根据确定的“STS”教育的切入点,从资料中选取合适的“STS”教育素材。选取素材的原则包括:(1)易接受性原则。我们平时收集素材难易参差不齐,选取时,从学生的角度讲,“STS”教育内容要与学生智力和知识水平相适应,选取他们能接受、易理解的素材;从学校具体情况讲,要与本地区、本学校的教学环境相适应。(2)适量性原则。选取“STS”教育素材要适量。

四、确定合适的方式进行“STS”教育

1.在课堂渗透

课堂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渠道,也是物理教学实施“STS”教育的主要方法之一。在课堂教学中可适时进行渗透。如讲导体绝缘体时,介绍闪电形成;讲到动能和势能转化时结合课本中人造地球卫星,介绍地球同步卫星绕地球一周所须时间不是正好24小时,而是23小时54分4秒;讲电功率时,对学生进行节约用电教育,介绍包头一、二热电厂的情况、达茂旗风力发电等;讲安全用电路后,给学生提出保险丝能救你吗?经过讨论及学生调查了解后,再给学生介绍有关漏电保护器的知识……

2.科技活动

通过科技讲座、小制作、小建议、小论文、小发明等形式进行“STS”教育。如讲激光通信,就是以科技讲座和播放录制的激光科教片的形式进行的,讲照相机、火箭也可用此方法。我们的学生制作了弹簧秤、潜望镜、上下楼梯中的电路、铅笔滑动变阻器控制电路、电铃、水平仪等小制作。他们写的小论文“镜子中钟表的读数六法”、“伽俐略的设想能实现吗?”“教师用圆规的两点改进”,有多篇在《中学物理报》、《中学生数理化》上发表。小建议以奇思妙想为题,他们的奇思很多,妙想很妙,如怎样才能使拉锁不夹布?怎样才能使水龙头把手一分为二,使其中一个为洁净把手?

3.进行社会实践

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可安排学生具体去实践、调查。如:讲“音乐和噪声”让学生去调查所在学校、所在城市的噪声的主要来源,去查看繁华大街中心交通路口的噪声测量表,公路上哪种交通工具的噪声最大?你打算向有关部门建议什么?(你的建议里应该包括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通过实际调查,学生收获很大,有的同学写出了:噪声来自何处?我们学校的噪声情况、我们城市噪声的主要来源、就噪声的减少向有关部门的几点建议……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分组安排不同的课题与实践内容。通过实践、调查活动提高了学生社会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锻炼了学生收集、查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通过实施“STS”教育达到的效果

1. 促进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在物理教学中渗透“STS”教育,这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了。要求为人师者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跟上时代的潮流,不断更新知识,博采现代科技的应用,才能不断充实教学内容,使物理课具有时代气息。通过“STS” 教育的研究,笔者总结写出了《“STS”教育辅助资料》小册子;撰写《利用多媒体在物理课堂教学渗透“STS”教育》;《中考中“STS”的体现》等多篇和“STS”教育有关的教学论文。还编写《初中物理程序复习》一书,任主编;编写《50例趣题巧解》任副主编;《中考新命题》任编委;《直击中考》主编;《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一些具体做法》、《浅谈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之一CAI课件》、《从物理角度浅谈鱼的浮沉及鱼鳔在鱼的浮沉过程中的作用》等十余篇论文在《物理天地》、《中学物理》等杂志上发表或获奖。1999年5月参加内蒙中考物理命题工作; 2007年9月参加内蒙中学物理学科研讨课大赛获一等奖第一名;2008年6月参加包头市中考物理命题,连续九次获“全国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2.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科学素养

由于在教学中将物理知识与科学、技术、社会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学得轻松、有趣,调动了学生的内在动力,学生成绩优异,学生的知识面宽了,各方面的能力提高了,笔者所任课班级的物理成绩在市、区、学校组织的各项考试中成绩均领先;近几年来,笔者所教的学生有二十多人获全国初中应用物理知识竞赛全国一等奖,二百余人获全国二等奖、三等奖、内蒙三等奖等其它奖项。

在物理教学中渗透“STS”教育是深化物理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途径。它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学习科学的兴趣、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各种形式的“STS” 教育,深化了物理教学改革,促进了物理教学过程的优化。

参考文献

[1]外国教材研究所.社会中的科学与技术[M].青岛:海洋科技出版社,1995.

sts教育论文第3篇

“STS”是科学—技术—社会英文字母的缩写。它是近二、三十年来世界上形成的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模式,其影响正在日益扩大。其特点主要有:(一)在理科教学中不应只重视科学知识的教育,更应重视科学知识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二)重视技术教育。技术是科学知识应用于社会生产的桥梁,进行技术教育可使科学知识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三)强调科学技术在社会中的价值,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更明确的直接的目的,培养学生科学的价值观。(四)重视素质教育而不是片面强调精英教育。科技发展需要精英,但精英毕竟是少数的,只有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的素质,才能使科学技术得到更好的利用,使经济得到振兴和发展。(五)重视学生参与意识和扩展能力的培养。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是未来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参与者,所以必须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处理信息、解决问题的决策能力。

二、实践

几年来,在学校的统一组织和上级科研部门的指导下,我们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实施STS教育主要采取如下做法:

1.改进教材的知识结构,加强应用科学的教育,使学生能认识到科学的价值,使教学的目的具有直接的针对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精神。应用知识的增加,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使学生看到了科学知识在生产及生活各方面的应用,认识到学好化学知识是进行和发展社会生产,提高生活水平的需要,形成了自觉渴求新知识的意识。

2.加强技术教育,提高学生从事社会生产的能力。讲述作物根外追肥技术和农作物增长素的使用技术等。通过这些技术教育,使学生学会了一些劳动生产技术,提高了从事社会生产的能力。

3.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为了使学生所学知识能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并在实践活动中使学生看到自身在社会中的存在和价值,为社会能做出更大的贡献。

(l)加强知识和技术应用的实践。

(2)针对当地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具体问题,让学生参与解决的决策。

sts教育论文第4篇

关键词:STS教育 中考物理 渗透

我国在2003年秋季开始了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全国首批有17个课改试验区进入试点。安徽省2004年秋季部分地区开始进行课改试点,到2006年秋季,课改在全省推开,中考改革也同步实施。三年来安徽省中考物理呈现开卷和闭卷两种形式并存的局面,这也是对中考改革的一种有益的尝试。当然,与基础教育改革指导思想高度一致的STS教育理念在中考中一定会有所体现。本文拟通过分析安徽省三年来中考物理试卷中STS试题的比重和所考查的内容,探讨STS教育理念下的中考物理改革。

一、 STS教育理念与中考物理改革

STS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的英文缩写,STS教育基本思想强调理科各科教学应与本学科的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紧密结合,与当前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可见STS教育是一个以人的发展为本的综合性教育。无独有偶,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也指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1]当然,这是一个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体系。对于过程性评价,教师可在STS教育理念指导下实施于平时教学之中。作为结果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考,更面临着改革的压力,要力求做到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可见,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课程评价的要求与STS教育理念是高度一致的,进一步说,中考改革的方向与STS教育理念也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在STS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进行中考命题将有助于我们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与考试改革较好地衔接起来。作为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分支――物理学,在中考命题改革中如何通过STS教育理念的渗透,构建有效的评价体系,彻底打破制约新课程改革推进的“瓶颈”,深化基础教育改革?这是一个需要积极探索的问题。课改三年来,安徽省中考物理改革也在探索中积极推进。

二、 安徽省近三年中考试题分析

1. 试卷情况

由于安徽省课改在面上是逐步展开的,中考命题作了适当调整。2005年与2006年中考物理,课改试验区实行开卷,非课改试验区实行闭卷;2007年芜湖市实行开卷,全省其它地区实行闭卷。现拟从三年来这两种形式试卷中STS试题的比重和涉及内容上作一回顾。

(1)STS试题比重情况:

由表格1、2和图表1可以看出:纵向看,三年来无论是开卷还是闭卷,试题的题型和STS试题所占的比重都保持相对稳定。在开卷试卷中STS试题的比重都在50%左右,而闭卷也都保持在34%左右。STS试题在各种题型中基本有所体现,只在07年闭卷试题的实验题中没有出现。可见对STS教育的认识也是相对稳定的。再从横向比较可看出,开卷与闭卷在评价理念上有明显不同。虽然STS试题数大致一样,都在10题左右,然而STS试题所占的比重则是有明显差距的。

(2)STS试题涉及的内容:由表格3可看出,总体上,开卷和闭卷中的STS试题都涉及自然现象和生产、生活中的物理知识,科技对环境的影响,科学方法,技术设计过程和科学思维习惯等方面。两相对照,开卷中STS试题平均涉及11个方面,内容有科学决策能力、技术设计能力、学科间的渗透、人文精神和科技动态等。而闭卷中的STS试题平均涉及6个方面。显然开卷中考查的内容更多,涉及面更广。最后从纵向来看,近三年来开卷考查面的广度相对稳定,只是在内容上稍有变换,各有特色。如05年的人文精神的渗透及科学决策能力,06年的社会责任感及技术设计过程,07年的社会热点与物理学及物理学史,兼顾到了STS内容的方方面面。而闭卷在考查面的广度上呈相对缩减的趋势,主要集中于自然现象及生产、生活中的物理知识和科学方法的考查。这是STS最基本的方面,也是教师和学生们较熟悉的内容。

2. 情况分析

STS教育理念在开卷与闭卷试题中渗透程度的不同体现了两种不同的教学理念。开卷试题是面向课改试验区的,根据新课程标准,为了构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在试题中设置了较充分的体现STS教育理念的试题,可以说基本上是在STS教育理念指导下进行命题的。随着改革的推进,在命题理念上一直是保持不变的。05和06年的闭卷试题是面向非课改试验区的,在此方面也作了尝试,设置了一定量的STS试题,为向新课程的过渡作准备。2007年中考闭卷虽是面向除芜湖市以外的全省课改实验区,但考虑到全省教学水平的不均衡,新课程教学理念转变程度的不一致,并结合前两年课改试验区的试点结果及反馈意见,同时本着降低初中毕业考试的难度,安徽省07年中考物理又恢复为闭卷,侧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适当降低了STS试题的分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STS教育理念。

三、 几点看法

1. 应在中考改革中加强STS教育理念的渗透。

STS教育的指导思想是提高全体公民的科学素养,新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这要求我们在STS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进行物理教学的改革实践;STS教育是一个以人的发展为本的综合性教育,新课程标准要求构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这又要求我们应在STS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进行中考改革,在命题中充分渗透STS教育理念。从课改试验区两年的中考实践可看出,学生已开始主动适应STS试题,学生的思维方式有所改变,学习的主动性增强,探究意识和能力有所提高,并开始自觉地关注身边的物理知识的应用,关心社会热点和最新科技发展动态,初步认识到科学技术对环境的“双刃剑”效应,能在行动上开始尝试各种对社会有益的技术小发明、科技小建议、科学调查等活动,并由此产生了对物理学的学习兴趣。学生的科学素质较以前有所提高。两年来在课改试验区的中考改革是有效的。因此,在今后的中考中应进一步加强STS教育理念的渗透,STS试题所占的比重和涉及面的广度都应有所扩充。

2. 开卷、闭卷只是形式,关键是教师的教学理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部分学科可实行开卷考试。考试命题要依据课程标准。”[2]《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新课程标准》也说:“笔试应逐步做到开卷与闭卷相结合。”[3]作为一线教师,笔者认为开卷和闭卷只是一种形式而已。开卷考试已推行三年,在理化考场从未出现过像政史考场上学生大包小包进考场,翻书查资料的忙乱景象。试想:一个连密度公式都需要查找的学生,又怎能谈得上密度知识的灵活运用?更不用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中考改革的关键是扭转教师的教学理念,促进教师的不断提高,这也是新课程评价的又一核心。回顾三年课改历程,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不能很好地接受,在教学中不愿探索,仍然“穿新鞋,走老路”,对开卷考试和STS试题有抵触情绪,认为太难了,无法把考试内容传授给学生。由此可见,教师需要不断学习,与学生在新课程中共同成长,自觉地在STS教育理念下进行物理教学和教学评价。这才是中考改革的真正目的,也就是在STS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构建新的评价体系,“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教师的不断进步。”[4]

3. 正确发挥中考的导向作用。

中考这种考试制度在我国将存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其“指挥棒”作用也将随之存在。中考命题改革对新课程改革无疑起着导向作用。命题者应让广大教师认识到降低考试难度和减少STS试题是两码事,通过加大命题中STS教育理念的渗透,引导教师们自觉地扭转教学理念,从而以STS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实施教学,推进新课程改革。三年来,课改试验区的教师们发表了一些STS相关论文,并在实践中也做出了一定成绩。这正是中考导向作用的体现。面对中考改革,我们希望像《安徽省2007年学业考试纲要・物理》中所指出那样:“我们想通过学业考试试题的内容、试题的形式和答题的要求等各个方面,反映出对如何正确、有效地实施新课程的要求,实现对课堂教学的正导向功能。”[5]

综上,笔者认为,在中考物理改革中,我们应在STS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进行中考命题,加大STS教育理念的渗透力度,有效发挥中考的正导向功能,指引广大物理教师扭转观念,在STS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诚然,仅仅通过一项考试做到以上要求,并测量出学生真实的学业水平,仍然存在许多有待探索的问题,这需要我们从理论和实践上不断地学习和总结。

参考文献:

[1][2]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9-10).

sts教育论文第5篇

STS教育最早出现于美国,1982年美国理科教师协会正式发表一份题为《科学一一技术一一社会:80年代的科学教育》的报告书,从理论上对STS教育的目标和意义作了论证和宣传。随后,各种形式的STS教育计划在美、英、澳、加等西方发达国家相继问世。在1984年12月和1988年8月召开的科学教育研讨会上,来自各国的科学教育专家共同探讨了STS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自此,STS教育很快形成了一种国际性的科学教育思潮和模式,受到各国的广泛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也将其工作重点由科技整合转移到STS教育上,STS教育已成为国际理科教育改革的潮流和热点。

邓小平同志曾经提出:“我们要在科学技术上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不但要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而且首先要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按照中小学能接受的程度用先进科学知识来充实中小学教育内容。”近几年来,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STS教育也成为我国中学理科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和方向。

化学教育是理科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把STS教育引入化学教育,有助于构建一种适应素质

教育的化学教学新模式,有利于在化学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因而,探索在化学教学中实施STS教育的途径与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化学教学中实施STS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结合化学教学的特点,笔者认为在化学教学中实施STS教育应遵循六个原则:

1.渐进性原则:遵循一般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

2.科学性原则: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应适当,教师指导方案要得力,设计模式和假设要合理。例如模拟湖泊对酸雨的缓冲能力的探宄活动中,可以有假设A:水体本身具有缓冲能力,能够中和酸雨的酸性;假设B:水生动物本身具有适应性,能够适应在pH=3的环境中生存;假设C:有些湖泊底部为石灰石,可与酸反应,从而保证湖水pH值变动不大。让学生经过自己的探宄活动,通过实验验证假设的正确与否,使学生对酸雨的破坏能力有所了解,同时帮助学生形成和提高环保意识。

3.多样性原则:STS教育牵涉到社会、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内容复杂多样,因而在化学教学中实施STS教育必须采取多种形式、方法与途径。

4.兴趣性原则:重视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学中的内容选择、方法应用应注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5.系统性原则:强调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STS教育,注意知识和技能的连续性,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形成一个系统的整体。

6.实效性原则:STS教育在化学教学中的实施不在多而在于实,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层次性,指导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探宄性学习。

在化学教学中实施STS教育要使化学教育与科学、技术、社会有机结合起来,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在应变中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和发展,并懂得所学知识的价值和社会价值,懂得在社会中对待和应用这些知识。

二、在化学教学中实施STS教育的途径

STS教育不仅是科学内容的简单呈现,更重要的是一种科学精神的教育,而且这种科学精神的教育更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科学方法、原则、手段的运用。STS强调科学、技术、社会三者之间的联系,因而从教育的内容到教育的形式、手段、途径都与传统的教育有所不同。下面就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实施STS教育进行探讨。

1.加强实验教学,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实施STS教育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通过实验教学实施STS教育有着重大的意义。

通过实验教学途径实施STS教育可采取这样一些方法:一方面在实验教学中进行探宄性教学,多引入一些实验设计、调查研宄的教学内容。如“对新装修居室中甲醛含量检测实验设计”、“机动车尾气污染成分测定与改进设想”等。另一方面在实验教学中增加有关绿色化学的内容,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如学生实验:“氯气的制备中用NaOH吸收尾气”、“铜和浓硫酸反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等。引导学生探宄如何处理实验中的废气、废水、废渣。

2.注重选修课的开设

通过STS选修课,使学生关注现代科学技术,增强环保意识,拓展科学技术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如开设《化学与社会》选修课。内容涉及能源、环境污染、日用化学品、材料科学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教学的方式方法上多采用“问题一一讨论”、“角色扮演”、“专题讲座”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教学。

3.在必修课教学中实施STS教育

课堂是渗透社会中的科学与技术的最佳场所,当学生眼见所学知识在许多方面都有应用时,就会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在化学学习中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化学教学内容要紧密联系化学学科的发展前景,及时向学生介绍化学学科的前沿新知、发展动态,结合化学学科的发展前景,让学生了解化学学科与社会生活、生产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21世纪化学学科的发展主要是学科间的交叉与渗透,如化学与生物学结合为生物化学。教师在进行化学教学时,在遵循教学大纲的总原则下,可结合相关教学内容,介绍化学与其他学科的渗透与交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全面提髙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在讲授元素化合物知识时可介绍一些化学元素在生物体中的生理功能,以及相关的环境保护内容。同时化学教学中也要及时向学生传递当前化学学科的研宄所取得的新发展、新成就、新成果。如富勒烯、纳米材料、飞秒化学等。

4.重视班团活动、社区合作

在班团活动中进行科学价值观、科学方法、科技意识、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教育,利用班会、团日活动组织学生走进社区,了解社会、服务于社会,充分利用社区的各种科技设施进行科技教育。例如组织学生到厂矿、科研单位进行参观、访问、实验、测量、考察、调查等。为STS教育的实施开辟更为广阔的舞台,让学生在社会大舞台中得到锻炼。

三、STS教育展望

STS教育是一种适应21世纪的新型科学教育模式,目前在我国尚处于实验阶段,这种教育模式的建立与完善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及社会的共同努力。在化学教学中实施STS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是每一位化学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sts教育论文第6篇

关键词: STS教育;教材素材; 渗透途径

从2009年河北省全面开展高中生物新课标教材教学,新课程改革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作为一名使用新教材的一线教师,应根据STS的教学特点积极构建新型的教育理念,结合具体的教学环节积极调整以往的教学策略。

1、生物教学中实施STS教育的必要性

STS教育强调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将学科教学与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结合起来,不仅能使学生获得扎实的基础知识,而且可以培养他们较强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生物学科研究的内容不但涉及到宏观的生态系统、生物圈,而且更深入到微观的分子水平,从基因、DNA分子水平上去研究人类生命的起源、进化、疾病的发生以及人类日益面临的粮食、能源、资源和环境污染、健康的危机。因此,如何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更为有效地实施STS教育并将其落实到实处,值得每一个生物教育工作者去深深地思考。

2、“活用教材”寻找 STS教育的切入点

2004年人教版《生物》新教材中蕴含大量显性、隐性的STS教育素材,其中附设的“问题探讨”“资料分析”“科学前沿”“科学、技术、社会调查”等专题栏目,内容丰富,是实施STS教育很好的切入点。

2.1.利用“问题探讨” “资料分析”等专栏,假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美国教育家波丽亚说过:“学习任何东西最好的途径是自己发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问、启发诱导、启迪学生的思维,创造条件让学生去主动发现。这样做不但锻炼了学生积极思考的思维品质,而且让学生获得一种成就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更是新课改精神的体现。此部分专栏以其科学性、导向性、创造性、应用性等特点创设了一个个好的问题情境,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求动机。

案例一:例如“从生物圈到细胞”的课前“问题探讨”是学生熟悉、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SARS。导人开始,先给学生播放了有关非典的一段新闻录像,学生记忆犹新,非常关注。之后向学生展示了SARS病毒的结构示意图和SARS患者肺部的x光照片,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请说一说SARS病毒是一种什么生物?主要侵害人体哪些部位的细胞呢?会出现什么样的症状?学生思维活跃,个个争相发言。接着,我又向学生展示了烟草花叶病病毒的资料图片,并提出下面问题:结晶出来的烟草花叶病毒没有生命活性和致病力,但再注人烟草叶片中就会恢复活性、繁殖再生并使烟草患病,你从中得出什么结论?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学生自然得出“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的结论,同时开阔了视野,培养了学习的兴趣,还促进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健康发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和思维,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

2.2. 利用“与生活的联系” “与社会联系”专栏,渗透STS教育。

心理学研究显示,学生遇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时,神经系统的兴奋水平较高,大脑接受的信息印象就深。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尽可能多列举一些与课堂知识有关的常见的生命现象,很自然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教师必须熟悉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状况,寻求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知识的最佳同化渠道,引发认知碰撞。”才会发生有意义的学习。 这些栏目中的知识背景都是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或社会热点问题,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素材组织学生讨论探究、归纳总结并适时拓展延伸,对学生进行STS教育。

案例二:蛋白质一节授课前,布置学生收集食品包装袋,利用他们所熟悉物体的食品成分说明,唤起学生极大兴趣,不经意间已开始了对蛋白质有关内容的学习,并且从中对生物科学的实用价值有了进一步认识和了解同时也渗透了STS教育。教学中灵活运用这些专栏作为课程资源,注意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及发现意识,变单纯的接受式为探究性学习与合作学习方式相结合,让学生与课程资源建立一种“对话”关系,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生物学科价值的正确认识。

2.3.利用“科学前沿”“科学、技术、社会”等,拓展STS教育

新教材比旧教材更关注学生对科学、技术与社会三者关系的理解,增强了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了课程与学生自我发展的联系,有助于学生规划人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比如《体液调节》一节中几乎每一种激素都有对应的内分泌失调疾病,如巨人症,甲亢等;《免疫调节》一节的内容和器官移植、疫苗制备等紧密联系……学生对这些话题很感兴趣,很自然会产生很强的学习动机。灵活运用这些生物科技教育,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的重大作用,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用尖端的生物技术激发学生探索生命的意识,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成果的不恰当应用造成的负面影响,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2.4.利用“调查”“探究”“实验”等专栏,深化STS教育。

课堂教学是中学教学活动的主渠道,调查研究、科学探究活动是生物教育中实施STS教育一项重要的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它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利于培养为社会服务,关心公众利益的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

例如:在实验课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进行改进或者寻找变式实验,利用实验活动课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在做完“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后,教师鼓励学生依据实验原理设计出其他方案。在老师的提示下学生可能会提出:(1)此实验中将紫色的洋葱换成白菜叶、洋葱根尖或红心萝卜;(2)实验中30%蔗糖溶液改成10%或50%或其他的浓度;(3)用葡萄糖、白糖溶液替代蔗糖溶液。在此基础上,教师也可以不失时机引导学生将这些设计成研究性裸题,并进行分析讨论,从中选出可行的方案进行具体实验,以检验是否成功。这样学生在进行实验的全过程中,都必须经过自己的创新想象完成的,不断创设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2.5、利用“插图、表格”“ “资料分析”落实STS教育。

新课改的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把重点放在过程与方法上,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教材中的重点插图,不仅要让学生深刻理解图的含意,还要让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让图文信息转变成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的理论知识,形成对知识的运用和迁移能力。

可以结合近几年生物考试中的图文题,强化训练学生对图的理解和运用,使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和未来综合知识的测评掌握主动权。插图教学不仅能够使知识形象化、直观化,用好课本插图、结合丰富的文字介绍,还能够培养学生绘图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较好的注释和补充作用。

总之,在新课标理念下,作为生物学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进行STS教育的因素,不断整理和调整教学内容,利用这些素材组织学生讨论探究、归纳总结并适时拓展延伸,对学生实施STS教育,以促使高中生物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sts教育论文第7篇

关键词: 高中化学 STS教育 常规课 第二课堂

STS教育的全称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教育。二战后,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人类社会出现了许多新问题,诸如生态环境、群体心理等方面的问题,人们开始重新认识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由此产生了STS理念,而后由R.罗伊引进到了教育学领域。它是以科学、技术、社会关系为核心,并且应用于教育实践中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

高中化学教育对于STS理论的实践极少。当然,也有地域差异,在一些大的一线城市,比如北京、上海、南京,情况要相对好些。实施STS教育有怎样的意义呢?存在何种障碍呢?

一、高中化学实施STS教育的意义和障碍

(一)实施STS教育的意义

按照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赫德的说法,“科学是按照世界的本来面貌来说明世界,技术则改造世界以满足人们的愿望。技术是科学和社会之间的桥梁”。细化到高中化学教育上,一方面,STS教育范式更能适应化学教育的内涵。化学是一门从实践中来的课程,西方的炼金术、中国的道教等都可以说是化学的起讫。它是在社会的需求之下,技术先行,而后上升为科学规律的一门学科的典范。化学教育的深入,不仅要求我们了解前人已经总结出来载入教科书的那点内容,更需要我们学会化学的研究方法、思维模式,进而开拓新的领域。我们一直谈创新,国家也一直提倡创新,但是,如果没有从小的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那么创新的土壤又在哪里呢?另一方面,STS教育使得化学教育更实用。化学和生活之间的联系是无法割裂的,生活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存在“化学反应”。传统高中教学强调化学的应试功能,枯燥的化学公式、抽象的解题训练,使得化学生活化的功能极度弱化。STS基于需要和实用出发,把化学的使用价值和应试功能有效地统一起来。

(二)目前的障碍

理论变为实践,总有这样那样的困境和障碍,我们如果要在高中化学教育上实施STS教育,又有何困难呢?

一是高考的制约。高中化学要承担高考的责任,是教师和学生必须面对的最实际的问题。三年高中,终极目标就是高考。当然高考也一直在改革,但是应试对于绝大多数学校来说是最高任务。如果说高考不是摆在中学教育改革门前的一道最难逾越的槛的话,那绝对是自欺欺人。STS教育与其说是实践上不符合高考应试的策略,不如说更多地其实是威慑教师和学生不敢越雷池一步的心理。

二是地域条件差异。STS教育要落实到高中化学中,当然需要增加实验课的数量和内容,需要对教师教学进行大量培训,需要建立一系列评估体系,这样现实的问题就来了,这就要增加教育投入。很多不发达地区、农村地区是没有足够的物力、财力和人力的。即使是发达地区,教育投入的比例也相当不足。套用一句话,现实是很骨感的。

三是没有专门的教育研究指引。先不说STS,我们的课改为什么推进缓慢、流于形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专门的教育研究指引。现存体系下,各地教研室应当是教育理论和实践指引的最佳机构。教育理论研究集中于高校学术研究,教研室本来应当承担起理论对接、实践探讨和指导的桥梁。但就目前来说,教研室的工作浮于表面,低层级工作较多,组织教研和教师培训理念陈旧,流于形式。没有实际的指引,教师也只能各自凭借经验去运作。

四是师资力量不够。教学改革第一线的执行者是教师,因此师资力量非常重要。高校师范专业对于新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课程力度严重不足,更多设置的是学科专业知识。比如,本科类化学教育专业,大一到大四的课程设置,大多高校只有教育学和心理学两门教育类专业课,而基本的化学史、化学教育等课程则鲜有设置。

二、实践的两个大方向

对于高中化学STS教育的实施,笔者在这里讨论两个大的方向。

(一)在常规课上渗透STS教育

最多的课程还是常规课,课程内容必须完成,怎么把STS渗透进去?笔者曾做过很多教学试验,可供借鉴的做法是,比如,讲化学反应、介绍化学物质时,我们可以加入技术领域应用的内容,或者从现实生活,自然现象出发引述教学内容。比如,讲铜和硝酸反应,可以从减少环境污染这个背景出发。介绍卤素,可以氟、碘、氯等在现实中的作用和利用来阐释。当然,适时地介绍化学史,或者创设情境也是较好的办法。

当然,最佳的结合点是实验课的开发。化学离不开实验,本身它就是实验类课程,把社会、科学和技术的结合依托于实验课,可以说是高效课堂的一种范式。多做探究性实验,让学生设计、挖掘、分析实验的实际用处,不失为一举两得的做法。

(二)开发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包括科技讲座,社会科学实践活动,课外实验小组,化学小论文撰写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利用好学校资源,并利用当地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发第二课堂。比如,带领学生参观科技馆;带领学生去一些化工企业、自来水厂参观学习,都是可以利用的现成资源。

美国中学有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就是把课外学习小组的成绩表现纳入SAT的综合考核中。第二课堂的成绩变成高考的成绩之一,可以影响专业的录取,这不失为一种巧妙的方法。当然,这就不仅仅是教学上的努力了,更需要整个体制的改变和推进。

sts教育论文第8篇

【关键词】STS教育 高中物理教学 渗入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182-02

目前,高中物理课程理念强调物理教学应“加强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及科技发展的联系,反映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和新的科学思想,关注物理学的技术应用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因此,笔者以此为理念尝试高中物理教学渗入STS教育的实践。

1.STS和STS教育概念

STS是指科学、技术、社会,是英文Science、Technology、Society的首字母缩写,是一门探究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相互关系规律及其应用的新兴学科。STS具有横跨多学科、多领域的特点,突破了学科间的隔阂,强调教育教学的开放性、社会性和现代性。而STS教育从属于STS大领域,是指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将科学、技术与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让科学知识在生活背景下有效传递给学生,注重学生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然而就高中物理学科而言,学科知识本身就与自然、科学、技术、社会、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将STS教育与物理学科知识相结合,对于中学物理教学来说是很必要的,让物理学科教学注重与社会需求、科学技术紧密联系也将是物理教学发展的趋势。

2.高中物理教学渗入STS 教育的实践

2.1 联系生活经验开展教学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不难发现教材中的学科知识本身就有许多联系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的内容,只要善于分析重组这些易于渗入STS教育的学科知识,并将其转换成学生感兴趣的、有一定生活背景的内容呈现出来,再在教学过程中把相应所要传递的物理学科知识与这些问题结合起来,这不仅能提高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培养了学生正确的科学价值观。

只有将课堂所授知识延伸至生活,提供学生探究身边的相关“科学、技术、社会”问题的机会,这些问题包括社会所关注的科学技术热点问题,我们身边的物理问题或现象等,而并不是真正科学定义的物理学难题,或是对物理教育工作者来说的物理学难题,教学中要在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适当渗透 STS 教育。比如,课堂上讲授“平抛运动”知识点时,可以联系越野车飞跃沟壑却不掉进沟里的现象并当场用模型演示平抛运动实验;要涉及“向心力和圆周运动”知识点时,可以联系过山车的运动原理,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会掉下来;涉及“超重和失重”知识点时,将人在电梯中的感受作为讨论点展开,并用实验装置进行演示。总之,通过渗入STS教育,能有效培养学生“生活物理化,物理生活化”的意识,最终达成学生的终身发展。

2.2突破学科间的隔阂

STS 教育还善于将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就需要关注物理学科知识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积极促成学生站在更高的高度,拥有更宽阔的眼界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能够运用多学科知识综合而全面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电磁感应的应用”一课中,我们可以通过设计相关实验来促进学生理解科学与社会、技术之间的联系。课前需准备好一把小提琴琴弓,提前将钢丝绳绷紧并固定在一个铁支架上,然后在底座钢丝绳附近摆上磁铁,并用扬声器连接到钢丝绳的两端备用。在实验课堂上教师将小提琴的琴弓轻轻地从钢丝绳上划过,电路自然由于钢丝绳的振动而切割了磁感线而产生了感应电流,显然接下来只要用手控制钢丝绳振动的长度,由于电流的变化,扬声器将会发出让学生感到新奇的“音乐”,最后再根据小提琴的构造将钢丝绳加长弯曲其并以四股排列,加上琴弓,我们的装置变成了名副其实的“电提琴”。此时,科学、技术、人文、艺术得到了有机结合,学生一看就能发现是“电磁感应”这一科学原理在技术上的应用,这种教育教学就能很好的让学生理解科学与技术之间的联系,让物理学科和本来毫不沾边的音乐学科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

2.3积极开展相关社会实践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或社区组织的相关社会实践活动,参与关注当地环境保护、台风灾害、河道污染、空气污染、海洋污染等问题,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反思问题,再用所学的物理学科知识尝试解决这些实际问题。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物理科学知识的理解,同时还增强了学生运用知识的灵活性,让科学知识服务于社会生活,是STS 教育渗透到高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手段。

比如,在学习完“交流电”的学科知识后,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区环保活动,要求学生调查社区部分居民的用电习惯,去寻找和发现存在问题的用电方式,预计和假设可能会发生的意外事件和造成的后果,并尝试设计解决的方案,再将成果提供给社区居民,宣传安全用电的知识。这样不仅让学生有机会运用所学的物理学科知识与技能在现实生活中,同时又巩固了知识并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结语

其实,“物理”就在我们身边,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把物理教学和生活紧密结合,使学生能把所学的学科知识与生活、生产、科技联系起来,做到学以致用。总之,将STS教育渗入高中物理教学中去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因此,一线的高中物理教师应当重视STS 教育给物理教学带来的教育契机,通过反思和实践积极加强 STS教育的渗透,积极促进中学物理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学漱.STS 教育的理论和实践[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2]雷剑. STS 教育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湖南农机,2010,第37卷第4期(206)

[3]张涌.高中物理教学中的 STS 教育[J].物理教学,2004,(11)

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