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家长学校教学计划

家长学校教学计划赏析八篇

时间:2022-09-30 23:24:54

家长学校教学计划

家长学校教学计划第1篇

[论文摘要] 优先学校计划是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扶持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一项计划,其实施内容和实施过程都很有特色,并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从某种意义上说,优先学校计划不仅是一个教育计划,而且是一个 经济 计划和 社会 发展的长期规划,一个有益于社会公平的计划。

澳大利亚是南半球主要发达国家之一,由于 地理 环境 的原因,其内地发展明显落后于沿海地区,教育上也呈现出差异性。为此,澳大利亚各个州政府都制定了适合本区发展的教育政策和战略。其中新南威尔士州的优先学校计划(priority schools programs,psp)就是一个很具代表性的计划,它着力于发展当地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促进教育的全面发展。

一、优先学校计划概况

20世纪末以来,各国对社会公平问题日益关注,并认为教育公平也是社会公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在这样的背景下,新南威尔士州教师联合会积极促使政府就教育不公平问题做出相应对策。2002年4月,新南威尔士州政府在悉尼召开了社区警务和家长论坛,一致认为应对贫困地区的学校给予特别的帮助,于是发起了优先学校计划。

优先学校计划针对的对象是处在贫民区的学校,由优先学校基金计划(priority schools funding program)和优先行动学校计划(priority action schools program)两部分构成,前者主要为贫困地区学校提高师资、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后者则主要提供资金援助。新南威尔士州希望借助于这一计划解决贫民区学校师资差、基础设施薄弱等方面的问题,在政府帮助和支持下通过加强学校和班级的组织 管理 ,建立学校与家庭、学生的伙伴关系及提升教与学的质量等途径,提高贫困地区学生的入学率和 文化 素质,促进社会整体发展。

二、优先学校计划发展状况

优先学校计划自实施以来,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在资金上,2002-2003学年,新南威尔士州预算有5 935万澳元用于优先学校基金计划及援助贫困学生,到2006-2007学年这笔预算已经达到8 880万澳元。并且,在新南威尔士州教育培训部的支持下,成立了专门的“优先学校基金计划”基金会,用于吸纳社会各界资金,发展优先学校计划。在发展规模上,2002年共有545所学校参加了优先学校计划,到2007年,参加优先学校计划的学校数已增加到573所。而且,自2007年9月起,新南威尔士州已开始进行优先学校计划的社会 调查 ,从而确定新一轮优先学校计划入选学校名单。在教学质量上,自实施优先学校计划以来,贫困地区学校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改进,以贝尔蒙公立学校(belmont public school)为例,抽取三年级到五年级学生的考试成绩显示,71%的男生在语文方面能力有了较大的改进,82%的女生在 数学 方面的能力有了较大的改进,其成绩增长水平均高于州平均增长水平2.2分。因此,优先学校计划在新威尔士州获得了好评。

优先学校计划在新南威尔士州发展迅速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政府的高度重视。政府从政策、资金等多个角度积极支持优先学校计划发展,为优先学校计划顺利落实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其次,优先学校计划得到了广大教师的支持。优先学校计划明确了教师与教育机构的伙伴关系,给优先学校教师尽可能多的优惠政策,并大力支持教师全面发展。这些政策使教师更加安心本职工作,着力提升教育质量,推进优先学校计划的发展。再次,优先学校计划赢得了社区和家长的支持。优先学校计划针对对象是贫困地区学校,它所培养的学生主要是贫民学生。在优先学校计划实行过程中,学校很注重社区及家长参与其中,广泛征求家长意见,与社区、家长共同谋求学生发展。

三、优先学校计划实施情况

1. 建立优先学校计划管理机构

为了推进优先学校计划的发展,新南威尔士州成立了公平战略委员会(equity strategy unit),它是优先学校计划的直接管理机构,主要政策的制定,研究工作的开展,教师的培训、经费划拨和管理、优先学校的评价和监督工作均由它负责。除此之外,新南威尔士州教育培训部总干事咨询小组(director-general’s advisory group),其构成人员包括公平战略委员会主管、新南威尔士州教师联盟代表,社区和家长代表、校长代表,学校教育工作主管以及一部分观察员。这一机构主要任务是为参与优先学校计划的学校提供建议和帮助,改善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研究优先学校发展动态等。

2. 确定优先学校计划入选名单

优先学校计划是个着眼于发展贫困地区教育,帮助贫民学生的计划。为了确立优先学校计划入选名单,新南威尔士教育培训部首先要对学生所在的家庭进行广泛的调查,了解学生所在家庭的基本状况,包括家长受教育情况、就业情况、工作时间等。之所以要进行这一调查是力求了解学生家庭的真实情况,并根据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确定优先学校计划备选对象。完成相关调查工作后,州教育培训部就调查数据展开分析,并最终讨论通过优先学校计划入选名单。

3. 执行行动计划

首先,入选优先学校计划的学校必须向上级 管理 部门提交一份协议,明确学校的责任,并且确定一名信息统筹员(coordinator),其主要任务是协调学校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关系,向所在地区优先学校计划最新信息,统筹报告学校年度发展报告和年度 财政 报告。

其次,学校建立优先学校委员会,成员包括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社区组织负责人等,主要职责是负责学校发展计划的制定、执行、优先学校计划执行过程中的数据收集和校内评估。优先学校委员会成立后,学校依照优先学校计划的要求制定自身发展目标,确定发展学校基础设施、提升学生能力、改善教师教学质量及资金使用的方案,并着手实施这些方案。方案执行过程中,学校需要收集基础设施改善、教学质量上升和学生能力提高的相关证据,以便在年度工作报告中呈现工作成果。

4. 对计划进行过程实行监测和评价

优先学校计划执行过程中,学校管理部门很重视对计划执行情况的监控和评价。计划执行之初,优先学校需向其管理部门提交学校工作计划,包括发展目标、学生发展方向、教学质量改进措施等。公平战略委员会根据其制定的计划提出相关意见并且划拨资金。

学校初步计划获得认可后,学校需根据其工作计划展开工作。这一时期,优先学校发展顾问和学校上级主管官员会对其工作进行检查和监督,落实后续工作计划的制定和执行,提出学校发展建议, 指导 学校完成优先学校年度工作报告。每学年结束的时候,即每年6月,优先学校需向主管部门汇报年度工作。主管部门根据年度工作报告对优先学校发展提出有益的建设意见,并督促优先学校制定新的发展计划。

四、优先学校计划存在的问题

优先学校计划自实施以来,新南威尔士州参与优先学校计划的学校无论是在基础设施还是在教学质量上都有了较大的进步,学生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澳大利亚联邦政府也对此计划给予充分肯定,打算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实施。虽然优先学校计划取得了不错的成就,但在执行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1. 缺乏对校园周边 环境 的有效改善

教育 事业的发展仅仅依靠教育部门是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的。优先学校计划主要针对校园内部的建设,无论是教学设施的改善还是教师素质的提高都与校园外部环境关系不大。但优先学校招收的绝大部分学生都来自 经济 社会 地位较低的家庭,他们生活的环境也是以贫民区为主。虽然环境对人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但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必然会影响到学生的生活习惯和学习方式,影响他们的正常发展,所以优先学校计划只注重校内环境的建设是不够的,在发展校内环境的同时也应注重校外环境的改善。

2. 资助计划时间有限

优先学校计划执行过程中,以4年为一个周期,不是每所学校都能长期获得支持,受资助学校在这一期能接受到资助,在下一期未必能得到资助。但这些学校大多基础较差、师资力量不足,并不是短期资助就能解决问题的,需要长期资金和政策的支持。另一方面,虽然优先学校学生的成绩有了较大的进步,但相对于各项条件较好的学校,学生平均水平还较低,这势必影响学生将来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优先学校计划要发展,需要进一步关注贫困地区学校的发展,增加优先学校数量,延长优先学校资助年限。

3. 科研机构对优先学校计划支持不足

家长学校教学计划第2篇

[关键词]人口问题;计划生育管理。

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有效地控制了人口增长。随着国家取消高校学生在校不准结婚的禁令,允许高校学生合法生育等规定和意见的相继出台,高校如何将在校学生纳入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范围,使高校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走上健康、有序、持续发展的轨道。

一、新中国人口增长的概况及控制措施。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人口总数从1949年的5亿增长到1964年的7亿,再从1964年的7亿到1974年的9亿,然后又从1974年的9亿到1995的12亿,然后再从1995的12亿到2005年的13亿。从增幅特点看,1949年到1964年的15年时间,由5亿增加到7亿,每增加1亿用了7年半的时间,从1964年到1974年10年的时间里,由7亿增加到9亿,每增加1亿用了5年的时间,从1974年到1995年21年的时间里,由9亿增加到12亿,每增加1亿用了7年的时间,从1995年到2005年10年的时间,由12亿增加到13亿,每增加1亿用了10年的时间。另外,按照目前总和生于率预测,中国人口仍将已年均800万-1000万的速度增长。那么,按照这个速度,到2010年和2020年,中国人口总量将分别达到13.7亿和14.6亿,人口总量高峰将出现再2033年前后,大约15亿左右。新中国成立以来至今,我国人口增长幅度呈现出由慢-快-较慢-更慢的特点,计划生育国策的实行使中国在30年内少生了将近4亿人,计划生育使中国13亿人口日晚到4年,使世界60亿人口日晚到4年。我国人口过度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这归功于计划生育工作的成功开展。

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开展了一场全方位,持续性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国策,鼓励晚婚晚育,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子女,依照法律法规合理安排生育第二个子女。1980年9月中共中央《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正式;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报告将实施计划生育定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2002年9月1日,国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总结20多年的工作经验与成果,正式为人口与计划生育立了法。2006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其核心内容是: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我国政府加强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对外交流与合作。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等法律、法规,自愿终身只生育一个子女或者只收养一个子女后不再生育的夫妻,可以提出申请,经所在单位或者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核实,报县(区)级人民政府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批准,发给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独生子女家庭享受国家和各级政府制定的待遇。我国各省市地区根据国家的计生条例规定,制定适合当地的独生子女优惠政策。有些地区农村独生子女农户,还享受下列待遇:(1)优先列为家庭经济发展的重点扶持对象,在资金、技术、培训、信息等方面予以支持、优惠;(2)组织劳务输出时优先安排;(3)在调整自留地、自留山时给予照顾,分配集体收益时,增加一人份的份额;(4)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可以对独生子女学生减免杂费;(5)对贫困家庭,在扶贫贷款、以工贷赈、扶贫项目和社会救济等方面给予优先照顾。我国的独生子女优惠政策推动着计划生育工作的有效落实,在全社会形成实行计划生育光荣的良好氛围。今天,中国在经济还不发达的情况下,有效的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把生育水平降到了更低水平以下,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生长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从全面控制人口增长到稳定低水平生育的转变,并且正在或者将要实现从稳定低生育水平到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转变,成功的探索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道路。中国人口的有效控制促进了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对稳定世界人口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持续提高人口综合素质。

人口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也是社会发展的目的,作为整个社会发展生态性条件之一,人口也是教育发展的生态性条件之一,并且是构成教育潜在对象的总体。马寅初早在1959年就说:在人口问题上,我们要赶的是“质”,不是“量”;他的《新人口论》的中心论点就是:在中国不仅要控制人口的数量,而且要提高人口的质量。在中国人口过度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的同时,如何持续提高人口的综合素质,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是我们综合治理人口的一个重要问题。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确立,教育投入问题被列为中央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为了保障教育投入的稳定性,我国各级财政认真落实并出台的筹措教育经费的各项法律规定和政策,保证做到《教育法》规定的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不断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拨款占国民产值的比例。

1995年至2001年,全国教育总经费平均每年增长16.26%,高于国民经济的增长幅度,保证了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在“九五”期间,全国教育总经费累计为14941.25亿元,是“八五”期间6025.24亿元的2.48倍。2001年,全国教育总经费达到4637.66亿元,比2000年的3849.08亿元增加788.58亿元,增长20.49%,是1996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从1998年起,中央本级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连续五年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仅此一项,中央本级财政1998年到2000年实际增加教育经费183亿元,五年累计可超过400亿元。在中央决策的影响下,约有20个省、市提出,省本级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每年增加1至2个百分点。1998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2949亿元,其中预算内教育经费1565亿元,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1.41个百分点,1999年比1998年增长了13.56%。同时,我国政府鼓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等以各种形式投资教育、扩大教育资源的来源和渠道,以增强教育发展后劲。

人类可持续的希望在于人类自身发展能力的持续发展。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现已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国民教育体系,由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大学教育、硕士、博士教育;从在职知识更新,技术技能培训、继续教育、转换职业教育、老年教育、教育网络等等。

我国建立富有灵活性和弹性的高等教育、教学制度、终身教育体系,为全民创造多种多样的接受高等教育的选择机会。

仅1999年高校扩招33.1万人,并逐年扩招。已逐步将我国人口资源“包袱”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进一步提出了“实施职业教育与培训创新工程”,构建比较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教育目标。这标志着我国将进入一个国民综合竞争力与教育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

我国人口综合素质的提高,进一步推动计划生育工作的有效落实。

三、高校校园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的新思路。

高等学校是社会上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其人员中知识分子比例远远高于其他群体,对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也有其自身特点。笔者任职的华侨大学,校园里居住着各种不同类属的人员(编内职工、编外职工、境内学生、境外学生、临时工、家属等等)。特别是2001年国家对高校招生取消了年龄限制;2005年9月国家取消高校学生在校不准结婚的禁令;由此,教育部再次修订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其中明文规定:“学生在校期间结婚不再需要获得学校同意……可登记结婚”。2007年,国家出台的《关于高校在校学生计划生育工作的意见》,提出了把高校在校学生纳入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范围,允许高校学生合法生育,从法律、法规和政策等不同层面上保护学生合法权益。随着这些规定和意见的相继出台,面对大学生结婚和生育都成为可能,高校的人员结构,人们的思维方式,婚育观念,较之从前有了较大的变化,给计划生育工作带来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对高校计生管理工作提出新的挑战。

我校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纳入学校行政工作内容之一,人口与计划生育领导小组成为学校的一个常设机构,领导小组组长由学校党委书记亲自担任,小组成员由学校几个重要行政职能部门的领导所组成,学校各部门的党政一把手均为本部门人口与计划生育第一责任人,真正使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一把手工程”的管理机制在学校的具体落实,从而构筑了以宏观调控为主导的校园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新模式的第一层面框架体系,确保了学校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目标的全面贯通。为了更好配合属地在校园里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工作,我校于2005年6月修订出台了两份校级文件《华侨大学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暂行规定》、《华侨大学教职工免费享受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实施细则》,两份文件充分明确了各个部门的人口宏观调控管理和综合治理工作的任务职责以及个人的义务、权利和福利。学校积极配合属地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工作,整合资源,优化工作环境,发挥学校医院承担计生“三查”工作,减轻属地街道办事处计生工作量,节约国家资源和师生的时间。我校将当前在城乡开展的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优质服务引进高校,加强学校计生管理人员培训,共享服务资源。学校把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经费纳入学校财经单项预算,从而确保了国家计划生育奖励政策的顺利贯彻,让响应国家号召,实行计划生育的教职工真正得到实惠,形成实行计划生育光荣的良好氛围。

为了使在校学生也能享受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我们通过调查、分析和研究高校学生在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方面的需求,及时把已婚学生也纳入计生管理服务,具体措施与效果集中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建立已婚学生数据库;二是已婚学生可以享受同教职工相同的计划生育免费技术服务,即全年免费享受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相关检查;三是根据国家修订简化公民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大学生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结婚的,也不要经过学校的同意或者证明,就可以直接到其户籍所在地的民政局办理登记结婚。学校拨款设立相关课题,支持计生管理人员开展研究工作,笔者初步探讨在高校开展计生管理工作的思路和方法。

1.构建高校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运行机制。探索适合高校师生特点和需求的工作模式,计划生育工作实行宣传教育为主,避孕节育为主,经常工作为主,从宏观调控、中观服务、微观自治三个层面构建的新型生态高校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运行新机制。

2.加强计划生育档案管理信息化系统和网络平台建设。

利用高校完善的校园网络系统和资源,推进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和婚育服务的信息化。在校园网开通两个计生专题栏目:

(1)计生政策法规———主要是宣传计生政策法规;(2)计生服务指南———主要是提供计生服务信息以及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相关知识。

3.普及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针对目前高校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形式单

一、宣教内容笼统、在生殖健康方面的咨询服务较少,宣教机制力量薄弱、宣教时间存在短视效应等方面的问题,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地进行计生宣传教育。创建和完善校园计生专题栏目,定期滚动式张贴计生墙报,及时向师生提供生殖健康咨询服务和技术服务,宣传计生政策法规、计生服务指南;在学生中开展生殖健康知识的课程与讲座、举办专题论坛、设立学生咨询室等。

4.加强学生计生管理与服务。建立已婚学生数据库,制定将学生纳入管理的具体措施,提高计划生育管理的效率。

随着国家对高校招生取消了年龄限制和取消高校学生在校不准结婚的禁令,毕业生的用人单位纷纷要求学生持有婚育状况证明,在属地民政局还不能够规范地出具婚育状况证明的情况下,学校本着对学生极端负责任的科学态度,率先大胆使用统一格式的证明书,为全校学生出具婚育证明未婚证明,方便学生就业等。

5.设立计划生育公益金可行性研究。用于有关计划生育特殊情况的扶持和救助,促进计划生育工作开展。

6.成立计生协会互助中心,妥善解决计生社会问题。大学必须保持社会精神堡垒的圣洁姿态,做引领社会前行的火炬,大学的使命之一是促进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作为大学的计生办不仅要好大学内部的计生管理工作,大学的计生办更有责任和义务去探索和研究:1.如何针对目前中国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两大严峻社会问题———养老和就医问题?新晨

2.如何综合利用现有各种社会资源,促进统筹解决中国人口问题的方式方法出台与实施?这两个研究方向是符合2006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中的三大核心内容: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中发[2006]22号)。

[3]《中国计划生育手册》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

家长学校教学计划第3篇

自1988年以来,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的学校就越来越多地进入到教育改革的前沿。政府也陆续发出教育改革的信号:一是1988年,国家课程大纲的颁布,与其配套的7岁、11岁、14岁和16岁学生的国家统一考试的实施;二是1993年,由英国教育标准局督导团领导的外部评估系统以及年度学校绩效排行榜的公布。

自从英国教育标准局实施督导以来,截至1997年9月,大概已有300余所学校被评为存在严重缺陷。英国的薄弱学校改进表现为一系列计划的实施,伴随着这些计划的实施,产生了多种薄弱学校改进的模式。

一、特色学校模式

1994年,英国政府启动了特色学校计划(Specialist Schools Programme,简称SSP),该计划旨在提高英国的中等教育质量,以一部分政府拨款维持学校(Grantmaintained Schools)和受捐助民办学校(Voluntary Aided Schools)转制为技术学院(Technology Colleges)为标志。[1]

特色学校计划与之后的“教育行动区”计划相互配合,发挥了很好的作用。这一计划的大体内容包括三方面。一是学校作为主体,主动提出成为特色学校的申请。申请者需要制订一个为期三年的发展规划,以保证预期目标的实现。特色学校获得批准后,学校将会得到由政府拨付的首批资助。特色学校以三年为一个周期,每一个周期结束之后,需要重新认定。二是特色学校计划要求学校从12个特定科目中选择1至2个作为学校未来重点发展的特色项目,通过发展特色项目来提高其他学科的教学成绩,提升全体学生的学业成就,进而达到实现学校办学目标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双重目的。三是特色学校计划帮助学校与私营赞助者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政府给学校提供额外支持。项目实施初期,所有申请成为特色学校的中学,需要从其合作伙伴那里争取到10万英镑的赞助费。1999年以后,赞助费标准降低为5万英镑。倘若学校在寻求赞助时遇到困难,可以获得各种相关基金的支持。[2]

特色学校计划的实施,使项目学校的教学质量显著提升。据统计,在2005年的普通中等教育证书考试中,有58%的特色学校学生取得C级以上的成绩,而非特色学校的学生取得C级以上成绩的比例为46.7%。[3]

二、社区互动模式

新一届工党于1997年5月上台后,依然致力于英国基础薄弱学校的持续改进。1997年7月,工党政府发表题为《优质学校》(Excellence in Schools)的教育白皮书,宣布政府将致力于实施“面向大多数学生而不是少数学生”的教育政策,将学生学业成绩表现不良的薄弱学校和教育薄弱地区作为教育改革的突破口。由此,工党政府推出了“教育行动区”(Education Action Zone)计划,其实施步骤包括四方面。

1.鉴定薄弱学校,划分教育行动区

薄弱学校鉴定是实施薄弱学校改进行动的首要一步。在“教育行动区”计划中,政府主要采用以下指标鉴定学校是否为薄弱学校:一是考试成绩,二是辍学率,三是义务教育结束时的升学率,四是符合申请学校免费餐点的学生比例,五是犯罪率,六是吸毒学生比例,七是学校设备,八是母语为非英语的学生比例。凡是上述八个指标达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学校即被认定为薄弱学校,薄弱学校相对集中的地区则被划为教育薄弱地区。[4]这些教育薄弱地区就是教育行动区。每个教育行动区一般由15至25所学校组成,包括2至3所中学、附近的小学和特殊学校。1998年秋和1999年春,英国政府先后批准了73个教育行动区,覆盖英格兰境内的1 000多所学校。[5]教育行动区计划的法定运行时限为3至5年。

2.教育行动区学校的管理权公开招标,组建教育行动区领导机构――行动论坛

政府将教育薄弱地区学校的管理权向社会公开招标,然后由私营工商企业、社会团体、个人、志愿者组织以及当地其他机构组成一个联合体申请接管薄弱学校。申请的同时申请者需要提交一份为期3至5年的行动计划,详细阐述其接管学校后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具体策略和详细措施。英国中央政府按照法定程序最终决定是否批准相关申请。在完成薄弱学校管理权的交接之后,每个教育行动区会成立一个领导机构――行动论坛。行动论坛的属性是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团体,论坛成员主要由该行动区的合伙人聘请或者选举产生。通常情况下,行动区的每一所加盟学校可以自愿选派一名代表。此外,行动论坛成员还包括地方教育当局代表以及教育与技能部部长的1至2名代表,后者负责监督计划的实施,并为行动区提供政策咨询和建议。[6]行动论坛的主要职责是全面负责其主管的教育行动区的所有工作,每年定期提交年度计划和报告并向国家审计局上交年度经费开支表,直接向教育与技能部部长负责。教育行动区的日常管理工作由一名项目主任负责。项目主任既可以由行动论坛直接聘请,也可以由地方教育当局人士担任抑或是从某一学校抽调,甚至可以由工商界的资深人士出任这一职务。

3.社区共建,政府支持,因地制宜,落实计划

“教育行动区”计划充分利用社区的各种资源,发挥社区在薄弱学校改进中的重要作用。例如,上面提到的薄弱学校管理权的转移。通过管理权的转移可以吸收教育以外的社会力量参与薄弱学校改造,这样不仅可以为薄弱学校带来各种资源与资金支持,而且能够为薄弱学校注入新的管理理念、管理思路和管理经验。行动论坛本身也是一个由学校与社区成员共同参与的领导与管理机构。同时,政府对各地“教育行动区”计划的实施给予资金、技术和师资培训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在经费支持方面,英国政府对每个行动区的年度拨款除日常预算之外还加拨25万英镑,同时要求每个行动区每年从社会筹集25万英镑。截至2001年11月,已有1 000多个企业与行动区建立了伙伴关系,私立部门对行动区的捐赠总额达到3 600万英镑。[7]在技术支持方面,政府为学校配备优秀校长,提供咨询服务。在师资培训方面,政府鼓励、支持每一个行动区成立“教师专业发展小组”,并通过实施“教学助手计划”等来提高师资水平。各个教育行动区结合自身实际开展一系列成效显著的项目。例如,布莱克本(Blackburn)教育行动区的“家庭行动计划”、[8]巴恩斯利(Barnsley)教育行动区的“学生在线评价系统”[9]和赫里福郡(Herefordshire)教育行动区的“教学助手计划”,[10]等等。

4.结果评估

2002年2月,英国学校质量司了对教育行动区督导的年度报告。报告显示:教育行动区各学段学生的学业成绩有较大提高,80%的改进措施已显现成效。年度报告中有大量调查数据说明了这一点:以第一学段为例,在读、写、算方面,第一批教育行动区的学生达到2级水平(Level 2)及以上的比例分别上升了7%、8%和11%,而全国与此相对应的学科成绩的上升比例仅为4%、5%和7%。

三、EiC模式

特色学校计划与“教育行动区”计划的实施,有效地提高了落后地区薄弱学校的教学质量,然而城市的教学质量依旧不容乐观,尤其是位于工人、贫民和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公立学校的质量相当低下,“城市教育”几乎成了教育质量低下的代名词。为了改变城市教育的“薄弱”面貌,1999年3月英国政府出台了“追求卓越的城市教育行动计划”即EiC(Excellence in Cities)计划,其具体措施包括三方面。

1.构建学校网络,变革学校运作方式

EiC计划指出,学校、家长、工商业与地方教育当局之间要建立伙伴合作关系,共同探索学校的革新之路。要建立学校网络系统,加强学校、社区和家长之间的沟通与对接。

2.建立学生发展支持体系

实施“学习辅导员计划”(Learning Mentors)为特定学生配备学习辅导员;实行“学习支持单元计划”(Learning Support Unit),根据学生需要制订短期教学和支持计划,进行个别指导;实施“城市学习中心计划”(City Learning Centre),利用信息技术教学,为主办学校、周边学校以及社区其他学生提供学习和掌握最新信息技术的机会,同时还为每一个学生提供特殊课程的学习机会,为教师、协调员或顾问提供白色书写板培训。

3.提供多样化选择,丰富教育方式

通过建立专门学校、示范学校为学生提供能够满足其兴趣的课程,传播优秀的教学实践经验;实施“天才计划”(Gifted and Talented),为天才儿童提供优先发展的机会与条件。

EiC计划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一点可以从英国教育标准局2004年的督导评估报告中窥探出来,教育标准局的评估报告显示:自1999年实施EiC计划以来,参与计划的学校取得了很大进步,学生成绩显著提高。以2004年16岁学生的GCSE(General Certificate of Secondary Education,普通中等教育证书)考试成绩为例,参与计划的学校中有5门以上达到A+至C等级的人数与2003年相比提高了2%,成绩差距由2001年的12.4%下降到2004年的8.9%。其中,有9个学校甚至是其他同类学校的10倍之多。[11]

四、信托学校模式

特色学校计划、“教育行动区”计划与EiC计划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英国薄弱学校的面貌大为改观,基础教育整体水平显著提升。基于以上计划的成功经验,为进一步提升英国薄弱学校的办学质量,2005年10月英国政府提出了提高薄弱学校办学质量的新举措:信托学校 (Trust School) 计划,鼓励学校成为信托学校。[12]

2006年的《教育与督导法》以法律的形式对信托学校计划的具体做法做出了规定。[13]信托学校,是指由政府提供办学经费,并由慈善基金会或信托机构任命学校部分管理人员的学校。究其实质,信托学校计划是在学校管理中推广一种信托机制,鼓励学校通过自主寻求外界支持的方式来提升学校的管理质量和教学质量。其根本目的是希望学校通过与信托机构、家长以及其他相关方面建立长期协作关系,以便实现全体学生的最大利益,提升教育水准。信托学校计划的要点体现在三方面。

1.申请信托学校

学校根据自身实际,自愿申请成为信托学校。申请的一般程序如下:

2.信托学校的运作机制

申请成功后,申请学校即成为信托学校。与其他政府拨款资助的公立学校相比,信托学校拥有更大的管理自,并且与信托机构建立信托关系从而获得外部支持。与学校建立合作关系的信托机构可以是教育性慈善组织、继续教育或高等教育机构,也可以是商业基金会、社区组织和团体等非教育组织。信托机构与相关学校的合作形式没有特殊限制,一个信托机构可以对应一所学校,也可以对应多所学校。至于采用何种合作形式,完全由学校结合自身实际与信托机构协商决定。与特色学校计划和EiC计划有所不同的是,信托机构不必为所托管的学校提供经费支援,而是通过对学校管理层人员的任命实现对学校的领导和管理。一般来说,信托机构本身并不直接参与学校的日常事务管理。

3.信托学校计划的保障机制

为了保证信托学校计划的有效实施,英国政府制订了一系列信托学校计划保障机制,包括对信托提案形成、信托机构职责、受托人资格、信托学校监管、信托关系解除和信托学校自的范围等问题都进行了详细而明确的说明。

五、“国家挑战”学校模式

2007年6月27日,布朗成为继布莱尔之后的英国第52任首相。布朗上台后延续往届政府关注教育的传统,坚持推进教育改革。在上台后的第四个月,布朗首相在格林威治大学了新一届政府的教育施政纲领,提出英国要建立世界级教育体系的宏伟目标。

其实早在布朗上台之初对政府机构的改革中就将原教育与技能部拆分为儿童、学校与家庭部和创新、大学与技能部两个独立的机构。同时,还成立了国家卓越教育委员会,布朗本人亲自担任该委员会的主席。

2008年6月10日,新任命的儿童、学校与家庭部大臣爱德•鲍尔斯公布了英国“国家挑战”计划,这一计划预计3年投入4亿英镑的总经费。“国家挑战”计划是新一届布朗政府改革学校教育、提升学生核心科目成绩的重大举措。“国家挑战”计划致力于提高教育质量,该计划的目标是:到2011年,每所中学至少要有30%学生的5科(包含英语和数学)GCSE成绩达标。这一计划对办学质量最差的薄弱中学下达了最后通牒:如果薄弱中学不能提高学生学业成绩,学校将被关闭(又称“杀校”)。同时,“国家挑战”计划提出了一整套全面扶持薄弱学校的措施和策略体系,共有八方面内容。一是未来3年英国政府将为“国家挑战”计划的项目学校投入4亿英镑,其中已有2亿英镑纳入预算。二是为“国家挑战”计划的项目学校的在校学生提供一对一辅导和学习支持(尤其是英语、数学两科)。三是为学校的年长教学带头人(特别是数学、英语)提供更多指导与支持。四是英国教育专家麦克•汤姆林森将带领“国家挑战专家顾问团”,为薄弱学校提供多方面的支持。该顾问团成员由那些已成功改造了薄弱学校的校长、“城市挑战顾问”和儿童事业负责人组成。五是每一所“国家挑战”计划的项目学校都将配备一名“国家挑战专家顾问”,专家将同学校领导层一起合作,共同制订行动策略。六是2011年之前,政府将新派150名“国家教育领袖人物”(有着改造薄弱校丰富经验的超级校长)和校长们协同合作,一起解决学校遇到的难题。七是为“国家挑战”计划的项目学校的教师提供攻读新的教学硕士的机会。八是“国家挑战”计划的项目学校有获得最好教学的资格,地方教育当局在安排“高级技能教师”时,要优先考虑“国家挑战”计划的项目学校。[14]

“国家挑战计划”是布朗政府“公正、伙伴、社区”这三大基本执政理念在教育领域中的指导原则,其运行策略涉及四方面。一是“国家挑战计划”利用英国薄弱学校改造的先进经验,重视学校之间的伙伴协作,通过学校之间的相互支撑,引导优秀学校辅助薄弱学校。二是“国家挑战专家顾问”在薄弱学校改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政府出台激励政策,吸引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任教。四是创建国家综合中学、“国家挑战信托学校”,改善贫困社区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质量。

2009年伊始,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英国再一次开启了教育改革的航班,政府颁布了旨在促进教育公平、提升薄弱学校质量的《新机遇:未来机会均等》的白皮书。白皮书中提出了一系列薄弱学校改进策略。例如,加强家庭、学校、社区间的互动;又如,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辅导,设置关联课程;还如,打造一流的专业教学,等等。这些举措将在英国薄弱学校的改进之路上发挥重要作用。[15]

英国的薄弱学校改进之路,依然在进行……

参考文献:

[1]Frances Castle,Jennifer Evans.Specialist Schools: What Do We Know?[R/OL].RISE[2010-10-12]..

[2]DfEE.Excellence in Schools[R/OL].[2010-10-12]archive.basic-skills.co.uk/content/documents/?FileID=307703822.

[3]Jesson,Crossley.Educational Outcomes and Value Added by Specialist Schools:2005 Analysis[R/OL].The Specialist Schools and Academies Trust,2006:19.

[4]The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Skills.School Standards and Framework Act 1998(Chapter31)[DB/OL]. (1998-08-11)[2010-10-11].hmso.gov.uk/acts/acts1998/80031-d.htm10.

[5]The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Skills. Frequently Ask Questions[EB/OL].[2010-10-11].standards.dfes.gov.uk/eaz/tools/fap/fap-page/#1.

[6]The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Skills. The Education Action Zones Handbook(Chapter2:The Action Forum)[DB/OL].(1998)[2010-10-11].standards.dfes.gov.uk/midbins/eazones/Chapter%202.DOC.

[7]The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Skills.EAZ ̄Annua ̄Report ̄2001[EB/OL].(2002-02)[2010-10-12]. standards.dfes.gov.uk/midbins/eazones/EAZ.

[8]The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Skills.Blackburn with Darwen EAZ[DB/OL].(2002-9)[2010-10-12].standards.dfes.gov.uk/midbins/eazones/Blackburn with Darwen EAZ.PDF.

[9]The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Skills. Barnsley EAZ[DB/OL].(2002-9)[2010-10-12].standards.dfes.gov.uk/midbins/eazones/Barnsley EAZ.PDF.

[10]The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Skills. Herefordshire EAZ[DB/OL].(2002-9)[2010-10-12].standards.dfes.gov.uk/midbins/eazones/Herefordshire EAZ.

[11]Excellence in Cities Update[DB/OL].[2010-10-12].standards.dfes.gov.uk/sie/documents/EiCUpdate02-05.pdf.

[12]DfES.Higher Standards,Better Schools for All: More Choice for Parents and Pupils[R/OL].[2010-10-14].dfes.gov.uk/publications/schoolswhitepaper/pdfs/DfES-Schools%20White%20Paper.pdf.

[13]Education and Inspections Act 2006[EB/OL].opsi.gov.uk/acts/acts2006/pdf/ukpga_20060040_en.pdf.

[14]李茂.出台“国家挑战”计划英国重拳治理薄弱中学[N].中国教师报,2008-6-23.

家长学校教学计划第4篇

一、支持学校更好回应学生需求

澳大利亚联邦政府认为,学校中到处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富有创造力的人才,他们能够管理、组织和解决问题。然而,在实际运行中,很多限制阻碍了学校更好地用适合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学校校长、领导、家长及地方社区通常最有权对学校的日常运行做出决策。此外,其他一些改革,如“全国阅读与数学评估”“我的学校”网站等推动的更大“问责”,需要更大的学校自与之相匹配,以便为学生提供更具地方特色、及时且有效的支持。

国内外实验研究证实,当校长拥有权力,同时地方社区也积极参与学校运行时,学生的出勤率和成绩通常会有较大提高。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PISA2009评估结果也表明,当自和问责有效结合时,通常伴随着更好的学生成绩。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还发现,在那些要求学校公开学生成绩数据,同时学校在资源配置方面拥有更大自的国家,其学生成绩普遍更优。

因此,在2012年4月,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宣布,将投入4.755亿澳元分两个阶段推进“授权地方学校计划”。该计划的主要目的是授权参与学校在地方层面做出更多决策,同时支持学校更好地回应学生和学校所在社区的需求,并为学校提供一些经过设计的服务,以帮助学生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二、增强学校三个领域决策权

该计划将分两个阶段在澳大利亚所有学校(公立学校、天主教学校和独立学校)实施。

第一阶段将通过联邦政府与各州和地区教育主管部门签订全国合作协议,以及与非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签订联合经费协议实施。联邦政府给予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很大灵活度,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可以根据各地区及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第一阶段将重点关注增强参与学校在以下三个领域的决策权:(1)管理。如,战略规划、学校运行决策制定的架构,该架构应该包含社区、家长及监护人的参与等;(2)经费与基础设施。如,资源配置、基础设施管理、计划与维护等;(3)人员。如,保持教职员构成多元化、教职员招聘与绩效管理等。

第一阶段的起止时间是从2012-2013年,总经费6400万澳元,涉及1000所学校,其中三分之一的学校将是首都以外其他地区的学校。第二阶段将在对第一阶段独立评估的基础上,从2015年开始实施。

三、改革重点因地因校而异

1.新南威尔士州

在第一阶段,该计划涉及330所学校(包括公立学校、天主教学校和独立学校)。其中,对于公立学校系统,共涉及229所学校,授权范围包括:校长将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拥有更大灵活度,包括能够与其他学校或学校群体共享教学或非教学人员,在人员选择方面也拥有更大发言权;将学校对预算的控制权从10%提高到70%;学校将在基础设施建设的各项决策中拥有更大发言权,如,能够雇用当地承包商,更好利用当地的商人和企业,能够与其他学校共享设施和资源等。学校每年将制定独立的计划,以管理资源并提高学生成绩。学校将引入更好的绩效管理与教师、校长专业发展计划。

2.昆士兰州

在第一阶段,该计划涉及30所天主教学校和18所独立学校。对于天主教学校,重点在于吸引原住民社区的家长和地方参与学校决策制定;参加专业学习课程,培养校长具备管理大型复杂学校的能力;参与相关学习课程,帮助学校检讨决策制定和规划过程;提高改进小规模学校的管理能力。对于独立学校,重点在于通过反馈和辅导,提高教职员绩效,改进学校董事会领导策略,规划和评估管理体系,管理并编制预算。

家长学校教学计划第5篇

一、开办目的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所学校,而父母则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也是孩子最亲近的终身教师。家庭教育是人类一切教育的起点和基础。“教先从家开始”,家庭教育不仅关系到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千家万户的幸福,而且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社会的发展。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工作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只有提高家庭教育质量,才能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开办家长学校旨在向家长宣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及改革发展趋势;讲授中学生生理、心理知识,探讨家庭教育正确方法;改善家庭教育环境,使家长掌握教育科学知识,树立新颖“教学观念”;交流家庭教育成功经验,从而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

二、主要工作1、领导重视、计划落实。成立以校长为首的家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及时制订家长学校教学计划。2、完善社区网络。成立家长学校委员会。继续完善社会、家庭、学校三结合网络。及时反馈孩子在家庭、社会的有关表现,以利于学校有针对性地加强教育。3、讲授科学家教方法。积极开展理论学习,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努力提高家长学校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办学品位。4、请家长探讨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倾听家长意见,改进学校工作。

三、参加对象全校所有在校学生的家长。参加者应达60%。

四、组织领导由家长学校校委会组织实施。

家长学校教学计划第6篇

一、开办目的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所学校,而父母则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也是孩子最亲近的终身教师。

家庭教育是人类一切教育的起点和基础。“教先从家开始”,家庭教育不仅关系到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千家万户的幸福,而且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社会的发展。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工作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只有提高家庭教育质量,才能提高学校教育质量。

开办家长学校旨在向家长宣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及改革发展趋势;讲授中学生生理、心理知识,探讨家庭教育正确方法;改善家庭教育环境,使家长掌握教育科学知识,树立新颖“教学观念”;交流家庭教育成功经验,从而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

二、主要工作

1、领导重视、计划落实。成立以校长为首的家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及时制订家长学校教学计划。

2、完善社区网络。成立家长学校委员会。继续完善社会、家庭、学校三结合网络。及时反馈孩子在家庭、社会的有关表现,以利于学校有针对性地加强教育。

3、讲授科学家教方法。积极开展理论学习,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努力提高家长学校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办学品位。

4、请家长探讨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倾听家长意见,改进学校工作。

三、参加对象

全校所有在校学生的家长。参加者应达60%。

四、组织领导

由家长学校校委会组织实施。

五、教学内容和日程安排

第一讲:2009年3月,开学典礼。理论学习、形势教育、家教方法、家教内容等。

第二讲:2009年5月,农村初中生毕业前培训与合理分流。

第三讲:2009年9月,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

第四讲:2009年11月,学生管理与监护责任的探讨与落实。

地点:各年级教师,学校会议室。

教师:家长学校所聘教师,分年级授课。

六、几点措施:

1、做好家长学校的前期准备工作。密切联系双安乡党委政府及各村委会,精心组织安排,使家长学校成功开办,办出特色。

2、学员点名制度:原则上各年级学生的家长都要参加家长学校学习。家长接通知后要按规定时间准时到校,在班主任处报到注册。

3、分发双安中学《家长学校工作计划》、《学员守则》和《优秀家长评比条件》等计划制度,要求家长加强自身修养,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给孩子做出榜样,努力塑造好家长形象。

家长学校教学计划第7篇

1.  2010年6月13日,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部署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部联合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与全国61所高校启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2. 2011年7月1日,为贯彻落实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教育部、财政部决定在“十二五”期间继续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推动“卓越计划”的进一步实施。

为了对接国家培养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的精英型人才,教育部于2010年6月23日联合行业协会和国内61所著名高校在天津召开会议,正式启动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

“卓越计划”作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并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 国家工科人才培养现状

所谓工科是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等基础科学的原理,结合生产实践所积累的技术经验而发展起来的学科。代表性的学科有土建类、水利类、电工类、电子信息类、热能核能类、仪器仪表类、化工制药类等等。其培养目标是在相应的工程领域从事规划、勘探、设计、施工、原材料的选择研究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具有实际应用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除上述所说的传统工科外,现在的工科还包括新型工科,即为适应高技术发展的需要而在有关理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科。清华、西安交大、哈工大等高校皆以工科见长。

1. 工科涉及学科及专业

根据现在教育部公布的一级学科名单,工科包括化工、材料、环境、机械、仪器、光工、动力、力学、土木、水利、建筑、电工、电子、通信、控制、计算机。核科学等学科。

1) 实用技术类:包括计算机网络工程与管理、建筑装饰设计与工程、信息与多媒体技术等;

2) 数学类:包括信息与计算科学、信息科学、医学信息学等;

3) 化学类:包括化学、应用化学、化学教育等;

4) 大气科学类:包括大气科学、应用气象学、气象预报等;

5) 电子信息科学类:包括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微电子学、光电技术应用等;

6) 材料科学学类:包括材料物理、材料化学;

7) 环境科学类:包括环境科学、生态学;

8) 统计学类:包括统计科学、电算化会计与统计、统计与会计等;

9) 地矿类:包括采矿工程、石油工程资源勘查工程、黄金地质勘察与管理等;

10) 材料类:包括冶金工程、化学装潢材料及应用、宝石学等;

11) 机械类:包括工业设计、化工设备与机械、飞机及发动机维修等;

12) 仪器仪表类:包括自动化仪表及应用、医用电子仪器、测绘仪器等;

13) 能源动力类:热能与动力工程、制冷低温技术、采暖与通风等;

14) 电气信息类:包括自动化、计算机软件、移动通信等;

15) 土建类:包括建筑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等;

16) 水利类:包括水利水电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水电站动力设备等;

17) 测绘类:测绘工程、测量工程、环境治理工程等;

18) 环境与安全类:环境工程、室内环境控制工程、安全技术等;

19) 化工与制药类:制药工程、化学工程、精细化工等;

20) 交通运输类:交通工程、飞行技术、铁道运输等;

21) 海洋工程类:包括船舶与海洋工程;

22) 轻工纺织食品类:纺织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电子出版等;

23) 武器类: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弹药工程、军械储存与管理等。

2. 中国大学工科前10名

在我国高校现有的培养格局中,工科在校生已超700万,占全国高校总人数近1/3,位列“世界第一”。然而,与国外更强调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相比,我国工科更注重科研能力,这让大部分工科生丧失了最基本的工程能力,也使中国高校这个“世界第一”缺乏相应的国际竞争力。而“卓越计划”的实施就是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的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它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此次首批试点实施的61所高校(后又增23所高校作为第二批试点院校),共涉及283个专业点, 3万余名在校学生,预计到2020年,该计划将最终覆盖10%的工科专业本科生,约10万人,以及50%工科研究生,约6万人。

(二) “卓越计划”推进措施

为进一步推进“卓越计划”的实施,教育部采取了五个方面的措施:

一是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企业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变为联合培养单位,高校和企业共同设计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实施培养过程;

二是以强化工程能力与创新能力为重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在企业设立一批部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学生在企业学习一年,“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

三是改革完善工程教师职务聘任、考核制度。高校对工程类学科专业教师的职务聘任与考核要以评价工程项目设计、专利、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为主,优先聘任有在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教师晋升时要有一定年限的企业工作经历;

四是扩大工程教育的对外开放。国家留学基金优先支持师生开展国际交流和海外企业实习;

五是教育界与工业界联合制订人才培养标准。教育部与中国工程院联合制订通用标准,与行业部门联合制订行业专业标准,高校按标准培养人才。参照国际通行标准,评价“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质量。

在此措施的引导下,学校对工科人才的培养开始更看重学生的实践经验。因为与以前大学生被安排到企业实习的 “行政指令”相比,随着企业转型、行业脱离办学主体后,大学要么没办法开展实习,要么大幅度删减实习时间,让学生的实习“有名无实”,不能在真正进入社会前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对此,教育部高教司理工处处长李茂国表示:无论是哪一类型的高校,都要把‘下企业’排到工科生必修课的课表中。

(三) 教育部批准试点的“高校名单”

1.  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名单 :

(四) 试点院校“卓越计划”实施进程

“卓越计划”正式启动以来,各试点学校都积极推进,纷纷制定了一系列改革方案和专业培养计划,以保证该计划的实施。

1. 上海交通大学:

据上海交大教务处处长江志斌介绍,该校2010年在6个优势工科专业(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信息工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热能与动力工程、土木工程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启动试点“卓越工程师计划”,从大二学生中选择首批200名本科生参与,并从大四学生中选拔170名直升工程硕士。

值得关注的是,在交大的培养方案中,要求学生在本科阶段的4年中要有累计不少于半年的时间在企业中学习和实践,硕士阶段学生必须有1年以上的时间“下企业”。在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有了更多的实践机会,真正把课本里面的理论运用到实际操作中,大大提高了工科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

2. 北京理工大学:

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重点大学之一的北京理工大学也在“卓越计划”的推动下制定了一系列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建设方案。

该校教务处处长仲顺安2010年12月9日在上海交通大学召开的由教育部主办“‘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进展交流会”时谈到,北理工的弹药工程与爆炸技术专业、探测制导与控制专业、飞行器设计工程专业、地面武器机动工程专业以及生物工程专业已被批准为实施“卓越计划”的首批专业,且为进一步推进“卓越计划”的实施,创建高校和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加强工程实践教育,培养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工程人才,该校还向教育部申报了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为代表的13个“部级工程教育实践教育中心”。

2010年12月,北京理工大学与华南理工大学、同济大学、重庆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天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八校合作并签署了《卓越人才培养合作框架协议》,共同开展“卓越人才培养合作高校2011年联合自主选拔录取学业能力测试”,以推动“卓越计划”的进一步实施。

(五) “中欧工程教育平台”的建设

另外,2010年9月4日至5日,由教育部和欧洲工程教育科研联盟联合主办的中欧工程教育研讨会在上海举行,讨论实施作为我国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重要行动之一的“中欧工程教育平台”。 这是我国与欧洲在工程教育领域深化和拓展务实合作的一次新尝试,对中欧双方加深相互了解、推进双边合作具有重要意义。此次项目共涉及国内外30多所著名高校:

1. (欧洲)“中欧工程教育平台”13所高校:

瑞典皇家工学院、芬兰阿尔托大学、瑞士洛桑高工、 德国卡尔斯鲁尔大学、德国达姆斯达特理工大学、荷兰爱英特霍芬理工学院、比利时鲁汶大学、爱尔兰都柏林圣三一大学、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理工大学、葡萄牙里斯本理工大学、法国格勒诺布尔理工学院、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西班牙埃塞得商学院;

2. (中国)“中欧工程教育平台”18所高校:

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东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天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四川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教育部党组成员、部长助理林蕙青曾指出:“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并通过实施这一计划,促进中国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高等工程教育体系。故在人才建设和培养上加强多方合作是十分有必要的。

(六)“卓越计划”实施的意义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首先是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正如西安交通大学校长郑南宁所说:“大学校长心中有学生,这所大学才有希望;教师心中有学生,这所大学才能办好。”大学要重视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环节,才能避免出现“改革上粗放,教育上粗糙”的问题。

家长学校教学计划第8篇

一、分管德育工作副校长主要职责

协助校长组织抓好日常德育管理工作,分管学校师生的政治思想教育、教师考勤、文体活动、校园环境与安全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1、协助校长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及国家有关政策法规,执行落实上级的指示和学校的各项决议。审核所分管职能部门的计划、总结和对师生的奖惩决定。

2、组织实施有关德育的规章制度,负责组织落实、检查、评估。负责抓好教职工和学生的评先、评优工作;负责对师生违纪事件及时处理、公布。

3、组织制定德育的各种工作方案、计划、措施,并抓好落实工作。负责组织指导定期召开德育研讨会、班主任工作座谈会、校园现状分析会、寄宿生情况汇报会等德育工作会议。

4、组织开展德育研究工作,每学年主持召开1-2次德育论文、经验交流会, 汇编德育研究成果,并向上级刊物、年会等推荐优秀论文或经验总结。

5、抓好校园文化建设、环境建设、校园安全,确保师生平安,避免发生校内安全突发性事件。

6、负责抓好教职工的考勤工作,执行教职工请假制度,抓

好每学期统计和公布教职工出勤情况,按政策规定提出教职工旷教旷工处理意见。协助校党支部做好教职工的计划生育工作。

7、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领导德育部门做好每周一上午的升旗仪式活动和其它系列活动。

8、负责对大队部、年级组长和班主任日常工作的指导、检查、考核。根据实际情况,做好班主任的选配和安排。

9、完成校长交办的其它工作。

二、分管后勤工作副校长主要职责

协助校长组织抓好学校的后勤系统保障工作。分管学校的校舍、环境和基本设施规划建设,后勤系统管理与服务,后勤资源规划与配置,财务审核与创收,办公室、电教部门、卫生室等工作。主管总务处及其职能部门,协管实验室、图书馆硬件建设。其主要职责是:

1、协助校长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有关政策法规,执行上级有关指示和学校各项决议,落实后勤供应保障的各项计划、措施。

2、负责抓好制定后勤工作的计划和实施方案,并组织贯彻落实和检查督促。审核所主管职能部门的计划(包括实施方案和执行情况)和总结。根据干部职工的思想状况、业务水平能力和工作需要,做好人员选配和工作安排。

3、认真执行上级有关部门颁布的财务政策规定,健全财务制度,协助校长开源节流,理好财、管好财,坚持艰苦创校、勤俭办学原则,加强廉政建设。审核有关收费标准,组织做好学生注册收费工作。

4、执行购物用物审批制度,审批低值易耗品的采购计划及固定资产报废工作。组织抓好大宗物资采购,并做好校务公开工作。

5、负责调研和制订学校基本建设统一规划,负责审核基建合同和预决算,安排好平时修缮。

6、负责规划校园绿化、美化工作,优化校园环境建设和文化建设。加强对后勤服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树立良好的服务育人形象,努力为师生的学习、工作、生活提供优质服务。

7、组织制订后勤安全工作计划,严防食物中毒,保障各类设备安全。

8、完成校长交办的其它工作。

三、分管教学工作副校长主要职责

协助校长组织抓好学校的日常教学、教研、教改和教务工作。分管学校的教学、教务、教科研、教改、培训、招生等工作,主管教务处、教研组、幼儿园、实验室、图书馆等,其主要职责是:

1、协助校长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有关政策法规,

执行上级有关指示和学校各项决议,落实“教学中心、质量第一”的各项计划、措施。审核所分管职能部门的计划(包括实施方案和执行情况)和总结。

2、负责抓好制定教学工作计划和教研教改方案,并组织实施和检查落实。审定教务处、教研组工作计划、总结。根据教师的思想状况、业务水平、教学水平和工作需要,做好各科任教师的选配和安排。

3、抓好教学常规管理工作。经常组织检查教师备课、授课、作业批改、课后辅导等工作情况。经常深入课堂听课,对教师的教学情况作出评价和指导,组织观摩教学,帮助教师总结经验。

4、定期召开教研组长、任课教师、学生代表等会议,了解和掌握教学情况,针对存在问题,提出改正措施,探索教学模式,组织教研教改活动。

5、负责组织落实招生计划,完成招生任务,负责组织新生入学编班工作。贯彻落实学籍管理规定和程序,审批学籍变动和学生考勤旷课处理意见,组织抓好学籍管理和巩固率工作。

6、组织做好教师的教学考评、业务进修和继续教育等工作。

7、审核教学设备和图书资料的增添计划,负责审批教学、

实验设备、器材使用和处理,提高各功能室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