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家长教育论文

家长教育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2-02-28 00:55:49

家长教育论文

家长教育论文第1篇

摘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正如绿叶托红花一样,只有学校教育的主导性和家庭教育的基础性相衔接,孩子的身心、才能、品德才能得到完美的发展,素质教育才能得以充足体现。少年儿童处于各方面成长的特殊阶段,家长作为家庭教育的主体,在帮助孩子更好的学习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少儿英语学习家长的作用特点

党中央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三大教育同等重要地共同完成素质教育这一新的历史使命的要求。面对新世纪对人才的新要求,家长们更加重视孩子的英语学习,在让孩子学习学校统一英语课程的同时,还纷纷送孩子去业余少儿英语学校上课,他们不辞辛苦地接送孩子,省吃俭用地交纳学习费用,课后督促孩子学习,这一切,都是为了提高孩子的英语成绩和水平,有的还因为自己不懂英语、不能辅导孩子学习而苦恼。因此,“家长怎样认识和对待孩子的英语学习”成为了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不管家长的英语水平如何,只要充分认识了少儿英语学习的特点以及家长所起的作用,都能以正确的指导思想引导教育孩子,让孩子爱学英语、会学英语、能够学习英语。

一.少儿英语学习的特点

1.年龄问提

关于外语学习年龄问题,科研界曾有过一些争论。近年来,儿童早期是学习外语的关键期有了越来越多的科研证实。美国康乃尔大学的研究机构在1996年第一期《自然》杂志上指出:成年人学习外语时使用的大脑部位与儿童有明显不同,由此导致成年人掌握外语的速度远远没有儿童迅速。

儿童早期是学习外语的关键期,切实利用好这一关键期的意义之重大是不言而喻的。从生理学和心理学的角度上看,幼儿阶段是人类语言学习的关键期。早期儿童对任何语言都具有极大的敏感性,他们的语言感受能力极强,模仿能力也极强,他们听觉敏锐,心理障碍少。有实验研究表明,英语教学班的孩子较普通班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更强,思维更活跃,反应更灵敏,性格更开朗。言行举止更大方,尤其是礼貌用语的使用更频繁。语言的训练与运用促进了儿童同的表达能力,而表达能力的提高促进了他们思维的发展。因此,在现今的小学课程中几乎都加入了小学英语这门课,条件较好的学校还开设了少儿剑桥英语等培训课程。给少年儿童学习英语创设了最佳时机。

2.心理问题

儿童心理特征既简单又复杂。它对外语学习的影响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可塑性强。首先容易培养兴趣。在家长、教师、同学的引导或影响下,儿童很容易对新鲜事物产生兴趣。随着年龄在增长,独立和自主意思增强,这种受引导而采取行动的可能性逐渐减少。其次容易适应和接受不同的思想、观念、文化等。当然,我们并不主张儿童全面接受外国思想、文化,教师在教学中也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外国的思想、文化等。再次容易培养有效的学习策略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要从小抓起。

②情感因素简单。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情感因素是造成外语学习差异的重要因素。一般地,儿童思想单纯,态度积极。儿童学习一般靠直觉和体验,生动活泼的学习方式和贴近他们的生活的学习内容很容易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引发学习动机。

③心理负担轻。与成年人相比较,儿童因害羞、胆怯、焦虑等心理因素带来的副作用较小;他们敢于开口,积极参与各种活动。这有利于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总的来说,与成年人相比,儿童的心理特征对外语学习更有利。但也存在不利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儿童心理可塑性强,但自控能力差。他们容易培养兴趣,也容易失去兴趣。如果遇到挫折或失败,或者遇到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或教学形式,他们很容易对外语学习失去兴趣。

②儿童在外语学习中能够积极投入,但他们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有限。他们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分散注意力。

③儿童在思维能力不如成年人,他们不善于把握语言的系统和规律,也缺乏独立学习的能力。对自己的学习缺乏计划、安排。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

因此,在儿童外语学习中,家长要充分考虑儿童的心理特征,根据实际情况,有效地帮助孩子提高英语学习效率和成绩,而不致于象有的家长那样“好心办错事”,“费力帮倒忙”。

二.家长的作用

家长的作用在孩子学习英语过程中不可小觑。那么家长该如何发挥作用,让孩子更好的学习英语呢?

1.引导孩子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在未来社会里,文盲将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那些不懂得学习方法、不会自行更新知识的人,家长希望自己的子女在未来的社会中长大成才,不可不注意对他们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养成。

(1)创造条件让孩子多听听录音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绘制的第一个“遗忘曲线”表明:人们对于所学习的材料,最初的遗忘曲线是“急剧下降”的,但随着时间的进展而逐渐减慢,也就是说,遗忘是“先快后慢”的,它提醒人们要抓住“及时复习”。由此看到,家长最好能在孩子放学回家后,就给孩子放一次录音。这样做,比过两天临近上课前才复习的效果要好许多。当然,早起后和睡觉前,在孩子洗漱时放一段录音,坚持久了,也会有可喜的效果。这样做,也是为了从小培养孩子具有学习不能只讲拼时间,重要的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的意识和能力。

对于初学者、对于少年儿童来说,学习英语不强调会认读、拼读和书写,主要是加强“听”与“说”的训练。正如婴幼儿不会说话,先学会听,是潜语言先发展的过程一样,首先达到能听懂、能作出简单的应答,如指认某人某物或某事,或者边线。画图等,或是能用身体动作来应答,即进行初步的交流。他们能听懂、能应答,就会有兴趣,会有成功感;认读和书写字母则相应地靠后,至于写句子更是往后放了。因此,在少儿英语教学中,首先是加强听力训练和说话训练,然后才是读写能力的培养。听说能力差,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差,是以往英语教学中的问题所在,是现代儿童英语教学中要全力改进的。为此,家长一定要配合学校来要求孩子,不能操之过急,不能要求“四会”,即听、说、读、写一齐抓,更不要给孩子讲语法知识,而是要创造条件让孩子多听,多听纯正的英语,习惯听原声带,注意听正确的语音、语调和语气,英语中有“长音”、“短音”和“双元音”等不同于汉语的发音要求,要注意学并且正确发好,否则谈不上学到地

道的英语。多听几遍、听清楚了以后,跟着说。这样做,也可以弥补一些因某些英语教师语音不够纯正的不足。多听、多说可以让孩子尽快达到“脱口而出”。“出口成句”,(哪怕一、两个词代表的句子),因为,句子是语言的最小单位。

(2)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习惯的力量是一种巨大而持久的力量,许多重要的事情正是靠习惯的力量去完成的,而且,良好的习惯是可以养成的。所以,进行“养成教育”便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环节,它也应当是每一家长在教育孩子时都应当重视和掌握的重要内容和环节。在少年儿童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家长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让他们多学到一些知识或得到好的分数还要重要得多。家长要帮助孩子养成以下学习习惯:

①、认真听、耐心听。即,先用心静听录音或才是说,听准了、听会了,才跟着学说,不要急于说,防止刚刚开始听就急着跟着说,这样做会产生只会跟着说,或离开老师的带读,就不会说的问题;也还会因听不准而说不准。它不利于提高听力,也不利于自己独立说的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②、大声说,不害羞,家长要不断鼓励孩子勇于大声地朗读、对话、答问,以利于清楚地表达自己,也利于他人纠正自己的错误,还有利于培养大胆、开朗、自信的良好个性。

③、多举手、多练习。要鼓励孩子在课堂上积极举手发言、回答问题,以及做“情境表演”等,这样做,增加了课堂上练习的机会,也能得到、同学及时的、更多的指导和帮助。

④、大胆地联系实际做动作。上面提到,人们的语音语言和身体语言是相辅相成的。做动作可以帮助孩子理解语言,表达语言,也有助于记忆。家长还要鼓励孩子去“发现”图画中的新人新物,大胆地创编动作和对话,让他们“在做中学”、“在发现中学”,“在笑中学”,这样的学习对于发展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完善孩子的个性,都是很有益的。

⑤、注重时效。要培养孩子从小就有时间观念,采用多种方法鼓励他们做到并凑成“专时专用、节约归已”好习惯,即,学习时专心学,不吃东西,不玩猫;玩耍时好好玩,家长还可争取时间同他们一道玩,以表示鼓励。学习效率提高了,任务提前完成了,节省下来的时间归他自己支配,去娱乐、健身,家长千万不要再加作业。

⑥、不要多加抄写作业。前面讲过,对于少年儿童学习英语来说,听与说是主要的、领先的;读和写,特别是书写是逐步进入并要求的。因此,请家长不必在教师的要求以外,再多加抄写作业。一项实验表明,让学生抄写相同教材,抄写4遍和40遍的效果是接近的;而且,儿童的骨骼尚在生长发育中,手指上骨缝尚未长严,如果小学生长时间地写字,不但会疲劳,还会使手的指关节受到伤害。这一切都有力地提示我们,“不要好心做错事”。

(3)培养孩子学习的坚持性、毅力和承受困难和挫折的能力。

尽管少儿英语的教学活动应当做到:生动、有趣、但是,让孩子长时间占用业余和游乐的时间,于晚上或周末甚至假日去上英语课,这对于小学生,特别是六、七岁的孩子来说,毕竟是有一定困难的,是很不容易坚持的。家长鼓励他们不随便请假、缺课,不但有利于学好英语,也能培养孩子做到做事有坚持性的良好性格。此外,教学中的竞赛活动、同学中的交往、考试和考级等,都会“有胜有败”、“有好有差”,常会遇到比自己强的“对手”,也常会遇到“挫折”和“不顺心事”,孩子到家后会埋怨、甚至难过,这在当今的独生子女中,更是少不了要发生的。这时,做为家长更需要对待,不但不要溺爱、护着孩子,更要把此事看作是教育和锻炼孩子性格的难得的好机会,看作是提高他们困难和挫折的能力的好时机。如,因为当天上课时自己抢答慢了,或小组的“比分”落后,回家不高兴时,家长不能哄着他,而是要让他知道,“成与败”、“输与赢”是人生常有的事,不必“斤斤计较”。只要家长注意、并进行教育,孩子的情绪一定会很快转变的,一定能坚持努力学下去、学好。这就是毅力、意志力的培养,是个性的不断完善。难怪,不少家长反映,孩子进了英语斑以后,不但英语学习进步了,人也变得活泼、大胆、有坚持性了,有的由少语、内向变得开朗、合群了。这样的收获除了要有好的、适合儿童特点的教材和教学等以外,更要有家长们的配合,重视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孩子的良好个性。

可以说,学习能力的培养,远比学习知识重要,孩子从小学会学习,会学习英语,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更可以不断更新知识结构,这是可以终身受益的。

2.家长配合孩子学习的方法

(1)向孩子学习,拜他为师,会极大地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和认真学习的程度。同爸爸妈妈一道学,教奶奶学英语,都会使孩子们高兴,但是,家长要安排好时间,最好每天一刻钟,坚持下来、以表示认真和诚意才好。实践证明:轻松愉快的学习,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和潜能,从而能增强记忆效果,掌握运用外语的能力;反之,呆板、枯燥、紧张的学习,只能抑制思维活动,降低学习效果。我们提出上述的一些方法,都是为了帮助家长在课外为孩子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使孩子喜欢学英语。可以说要想让孩子学得好,首要是让孩子能“爱学”、“乐学”,这是现代教育所一再强调的。

(2)鼓励孩子、同孩子一道大胆地做动作。如问候语、礼貌用语的应答,做过娃娃家等的游戏,画图、涂色、剪拼等,既是有效的学习,也是亲子之间亲切的交流。

(3)鼓励孩子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学习。如在家居物品贴上英文标签,全家人一道学;去公园、商店时,复习有关词、句;主动同外宾交谈等。

(4)珍惜孩子得到的小奖品、小制作等。把孩子在班上得到的小红花、采旗等展示在他们的“学习角”里;把他们的奖状、奖品陈列出来,适当地请亲友们参观,将起到很好的鼓励作用;家长还可以按许诺,在孩子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小奖品”后,再给一次诸如玩具之类的“大奖”,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5)支持并帮助孩子配合教师准备教具,制作学具。如,动物玩具、车船模型、图片等都是有用的教具。又如,在孩子学习有关的如“地点”、“方位”等词或句子时,有的家长帮助孩子制作两套学具会更有效,如学“这”、“那”、“这里、那里”(this,that和here/there)时,如果将两个相同的教具,放在不同距离的地方,就可以更形象地表现“这是一辆小汽车,那也是一辆小汽车”,这样做也更易于记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孩

子在准备这些教具、学具的过程中,就是在积极地投入学习,就是在进行着有效的学习和复习。

(6)要多鼓励、多具体关心甚至参与孩子的学习,在学习问题上少批评最好不批评孩子,讽刺、打骂更是要不得的。家长千万不要拿处家孩子的缺点同别人家的孩子去比。要知道,每个孩子的基础、身体、爱好、特别是语言能力是不同的甚至是很不相同的,随便去比只会降低他的学习兴趣;还有,课本和录音带里都有“说说唱唱”等这一部分,它是孩子们喜欢而又好学好记的内容和形式,是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孩子们常常在放学时还在高唱,可以说这是上课的延续,应当得到家长的赞许,但是不少家长忽略了它,往往急于追问“今天学什么啦”、“你学会了吗”等,马上会遏制孩子浓浓的兴趣;反之,如果家长欣赏地听孩子唱完后高兴地夸赞:“又学新歌啦,唱得真好”等,会进一步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再有,大多数孩子都是在课堂上“能说会道”,因而告诉家长说“会了”,但是当他在家时往往“不会”了,这是因为课堂上有着特定的语言环境,又是刚刚学习过、练习过的,离开老师和课堂当然就会不一样了,家长要理解他们,创造条件鼓励他们多听录音,而不是批评,更不能指责他们。

3.为孩子创设学习英语的良好环境

(1)良好的物质条件

这在一般家庭是不难做到的。即,让孩子有自己的学习场所,没有单独房间的,要给他隔出一个“学习角”,放有书架、录音机等用具。

(2)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这比良好的物质条件还要重要,直接影响孩子的情感智商的发展。主要包括这几个方面:

①、夫妻和睦、亲子融洽的家庭关系。这是建立在互相关爱、互相尊重的基础之上的。它让孩子有安全感,能安心学习;它能使孩子有责任感,对家庭也负有责任。根据国内外多方面的调查:父母亲经常吵架,特别是父母亲离婚后,生活在单亲家庭的子女表现出的自卑、胆小、多疑和不合群等心理障碍,大大地影响、干扰着孩子们的学习与成长。我们呼吁,为了孩子,创造和睦的家庭!

②、鼓励孩子勤学好问,提倡大家互相学习。遇有不懂得、不会的问题,亲子一道查字典、翻阅资料,这样做,只会提高家长的威信、提高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还会增加家庭中的许多乐趣。

家长教育论文第2篇

《指南》在“期望”的前面加上一个词:“合理”。什么是合理?能促进幼儿在体、智、德、美各方面全面协调发展,即为合理;能发现并尊重幼儿发展得个体差异,支持和引导幼儿从原有的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即为合理。目前,在应试教育主宰之下的中国教育大氛围中,高考指挥棒的强势权威竟覆盖幼儿教育的层面上了,一些家长望子成龙,把“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片面的话转化为拔苗助长,在家,提前交幼儿认字、书写、做算数;在幼儿园,要求老师也如此教学;母语尚在打基础,又在搞什么“双语”教育……做这一切事情时,是否充分尊重和保护了孩子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一旦方法失当,一旦压力过大,让孩子从小就厌学了,岂不是得不偿失?况且,“神童”传奇中成神的孩子有几何?还是让我们沉下心来,不要再孩子身上延续自己的理想,不要置孩子的天性于不顾,本着真爱让孩子循序渐进地发展成长吧。

二、第二个要解决的问题是对孩子游戏的漠视

孩子的天性是爱玩。他们在玩中去感知、去探索、去发现和获取。这里,好奇与求知欲自然地融合为一体,满足孩子无尽的好奇就是无痕迹地激发了他们求知的兴趣。可是,一些家长从幼儿园里接到孩子问的话并不是“你今天玩了什么”,也不理解甚至瞧不起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在家里,以为给孩子买了几样玩具就可以了,从没有耐心陪孩子一起玩,丧失了观察、了解孩子以及与孩子沟通的良好时机,也放弃了培养孩子合作能力及社会性人际关系的时机。至于领孩子去郊外,去欣赏高山大川,更是难得,有时去了,孩子玩孩子的,大人玩大人的,各不相干。这里有一个信号特别值得提及,就是孩子们迷恋电视,大一点的开始对网络游戏感兴趣,家长只要一迁就,孩子们更不愿意去户外了。孩子们的游戏,家长到了必须关注和研究的时候了。

三、第三个问题是,对孩子的包办代替太多了

目前,家长对孩子的关爱成了溺爱,“时时处处是关爱”看起来很温暖,但是,正确的态度应是既要高度重视和满足幼儿受保护、受照顾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理、自立的尝试。现在,家长们往往包揽了本该由孩子们自理的内容,自理尚且不给机会,又何谈领孩子探险,培养自我保护的能力?何谈英雄主义精神的历练?如果我们单方面这样做尚可理解,还苛求幼儿园关照孩子的一切生活细节,更不允许一点点微小的难以避免的伤痛发生。孩子长大了,我们又反过来抱怨孩子依赖性太强,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差,责任,又在谁呢?

四、第四个问题是,家庭阅读氛围的淡薄

家长教育论文第3篇

一、督教督学,家校共育

学校实施家长督教、督学制度,每天邀请家长进入校园开展“家长进校七件事”活动:一“巡”,家长或社区代表(至少三人)每天到校参加一个工作日的教育教学巡视活动;二“观”,家长进课堂听课(至少听两节课);三“谈”,与教师、学生交流谈心;四“问”,与学校行政领导沟通;五“督”,督促学生早餐管理;六“查”,检查校舍安全和文明校园活动;七“评”,给学校提合理化的建议或意见。通过每天的活动,学校主动积极向家长、社区汇报工作,宣传教育法规,宣讲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对家长进行教育方法的系统培训与指导。学校将家长指导工作重心下移,由专任教师和行政领导全面负责接待与指导工作,依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特点和学校教育特点,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方法的全面指导与个别咨询。

实践证明,这是一种双赢的办学管理模式。家长在工作中详细了解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情况,理解了老师工作的辛苦和成绩,获得了科学的家庭教育教学方法指导;学校在家校合作中总结了更多的办学智慧,赢得了全体家长对学校工作的关心支持,保证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持续改进与发展。

家长委员会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促进者,同时也是家庭教育指导的组织者,是联系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纽带。学校每周向家委会印发行政会议纪要,让家长履行知情权与参与权。

为了提高家长、社区督学工作的有效性,使家长不但可以从学校得到指导,还可以从家长与家长之间的相互交流中得到互助,学校有目的地安排不同家庭教育风格的家长,或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相同问题的家长,一同来校工作,以利家长之间探讨和学校集中辅导。

在家长督学人员的选择上,学校还邀请一些特殊学生家长参与,指导帮助他们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共同探究教育疑难问题,让这些家庭也能从一天的督学中得到快乐与收获。

二、搭建平台,资源共享

现代学校教育不但要有家庭互动,还应有社区参与,将学校周边的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所在社区,以及热心教育的人士和单位组织起来,让社会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教学及管理当中。学校有意识地整合社会教育资源,改进办学模式与管理机制,提高学校教育的透明度与公信力。

为此学校制定了相应方案,明确职责、权利与义务,让社区全方位参与学校教育。

社团共组。学校组建了二十多个文体社团,并通过校讯通向全体家长及社区人士征召义务社团辅导员,同时建立家长资源库,让学生自由选择参与社团活动。由于家长的专业背景、兴趣爱好、生活方式不尽相同,所以他们讲授的课程很好地弥补了学校教育所不能涵盖的领域,使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家长也能从中体会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辛劳,育儿观念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更新。教师也从“家长老师”的课堂上获得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态度上的启迪。另外,学校还邀请岭南世家国学馆和“快乐写字书法”研究中心等社区组织中的专业人士作为社团顾问,协助培养学生的广泛兴趣和综合素质。

信息共享。岭南世家国学馆的每期培训和最新活动信息,都会及时提供给学校,并邀请学生参观学习,为学生开设校本课程,实施国学教育和人文素养培育。香洲和谐社会研究会定期到学校为全体师生开展礼仪教育,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香洲家庭文化交流协会将每期自办的家庭教育报免费派发给我校家长。

资源共用。学校管乐团组建需要高额的经费,单靠学校承担显然不现实,为此,学校采取“校办家助”的方式,组建起了珠海市小学第一个管乐团,由学生自带乐器,学校提供排练场地,聘请专业教练训练,取得了良好的资源共享育人效果。另外,中国移动公司每周提供《成长周刊》供学生阅读。

三、举办论坛,校务共商

家校共建论坛。家校共建论坛已成为学校构建家校合作学习团队,定期研讨家庭教育策略,提高家庭教育科学性,破解家庭教育难题,不断优化家庭教育环境的有效途径。学校通过家校共建论坛使家长学校的形式更加多元。论坛内容不仅来源于学生座谈会,还来源于家长督学的建议,各年级分别开展家校社区共建论坛,由学校邀请师生代表、家长、社区代表和专家一起参与论坛,共同探讨学校和家庭教育的热点话题、难点问题,寻求教育的合力和最佳解决方案。

为了使家校论坛更有针对性,提高家庭教育指导的有效性,学校完善家校论坛制度,变校级论坛为年级论坛,各年级根据本学段学生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有效组织论坛活动,形成各具特色的主题论坛。如每学年新生入学前,我们都会组织一年级家长开展学前教育论坛,对家长进行学生生活习惯、心理准备等方面的指导,及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的养成、合理的作息时间、学习用具的摆放等多方面的教育;对其它班级,则每学期进行一次家长论坛,要求年级组集体备课,校领导检查教案,行政领导随会听课,会后给予反馈意见。通过这些家长论坛,使家长既了解了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又广泛表达出自己的意见,真正实现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放心,对老师教学充满信心的效果。

论坛不仅提高了家长的育人素养,改进了家庭教育方法,还改变了很多学生的错误认识和学习习惯,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论坛达成的教育共识,远比说教有效,学校教育只有形成合力,才能获得教育的一致性,提升教育的整体效应。

家校共建讲堂。“文化大讲堂”是学校根据市教育局关于加强家校社区共建的要求开展的一项活动,即家长讲座。为此,学校建立了家长资源库,将有特殊才能的家长请进学校,做客学校文化大讲堂,让老师和学生在充分享受幸福课堂的同时,在高雅文化中不断陶冶性情,提高人文素养,拓展视野、丰富知识、提升能力,超越课堂,真正感受校园学习的幸福快乐。

家校共建沙龙。学校基于“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家校共建理念,定期组织“十一小教育家校共建沙龙活动”,让教育走进家庭,拓展家庭教育的时空,发掘学生家庭的教育资源,鼓励家长关心和参与教育孩子的各类探究活动,将学校教育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家长教育论文第4篇

人们从自然与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得知识、技能,在产生私有意识后,会像财产一样言传身授,教给子侄辈,这应该是最早的家庭教育。有家庭就产生了家庭教育的形式,而私塾又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常见的教育形式。所以说中国古老的私塾教育又巩固了中国特有家教形式。

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摇篮,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比,有其天然性、全程性、个别性、示范性和陶治性的特点。

有家庭教育就有家教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家庭教育其实也是一种文化形式,文化这东西是断不得的,国家有文化,乡村有乡村文化,城市有市民文化,家庭也有文化。国家文化传之于史书,乡村文化、市民文化传之于口碑,家庭文化属于乡村文化与市民文化的范畴。邓州,包括邓州周边的一些地方,流传着这么一句顺口溜,“三辈不读书,活赛一圈猪。”这便是典型的朴实的乡村文化、市民文化、家庭文化,正因为有着这一文化的激励,只要不是穷得揭不开锅的人家,总要设法让自己的孩子去认字,去读书。故而邓州,自古以来,教育发达,文风昌盛。

邓州市的家教文化反映在家教民谚语录、民间故事、曲艺形式中,更反映在文人著述中。笔者就个人见闻,辑录如下,以其抛砖引玉,关注家庭教育文化的未来,有继承有创新地发展邓州家教文化;为青少年创造健康进取的家教文化氛围。

一、家教民谚语录

(一)生活

好儿不吃分家饭,好女不穿嫁时衣。

人怕没脸,树怕没皮。

跟着好哩学好哩,跟着巫婆会下神。

娇养孩子不孝顺。

能当大骡子大马,不做大儿大女。

(二)处世

不受苦中苦,难熬人上人。

穷的正经,富的正当。

(三)律已

在家不欺人,出门做好人(在家不打人,出门没人打)

骡子马大了值钱,人大了不值钱。

能大能小是条龙,光大不小是条虫。

小心没大差。

(四)规戒

满瓶不响,半瓶咣当。

不怕不懂,就怕装懂,不怕不足,就怕满足。

家有千担粮,就怕出个浪荡郎。

(五)其它

气力没有方法大,

曲不离口,拳不离手。

笨鸟先飞,笨马先行。

吹喇叭掉井里——响着响着不响啦

甘蔗上楼梯——节节甜,步步高

哑巴嗑头——心里有数

二、民间故事、曲艺中的教子故事

民间故事以集体创作的形式,经过人们的口头流传和加工,是老百姓智慧的结晶,内容不断丰富,情节日趋完整。它不但表达了人们的良好愿望,而且也给人们一定的教育和娱乐。

新时期邓州市文人收集整理创作出版了《庞振坤的故事》、《邓州文化》、《邓州故事选萃》、《东顶神的传说》、《高集传说》、《都司古今谈》等民间故事集或包含丰富民间故事的文集。其中不乏《跪师图》、《范仲淹教子节俭的故事》、《噬乳记》、《大兰和小勤》、《李万如上学》、《唐二爷教子》、《跨街换母》、《状元母亲》、《一百个称心》、《儿媳哭妈》、《女儿的孝心》等传统与创新的教子故事,以及以民间故事为原本创作的多曲艺形式,如《三娘教子》、《噬乳记》、《状元与乞丐》等戏剧,起着社会教育启迪作用。

三、历代主要著述

邓州市历代文人学者很多。因兵荒匪祸,沧桑多变,不少文人姓名及著作散佚,无据可查。自汉代至民国末年有据可查的著述约百余人,各类著作350余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艺方针指引下,老一耕不息,新一代脱颖而出,著述甚丰。今录其家教文化方面的著作,以飨读者。

南北朝:师搅授《孝子传》八卷

明:李大醇《圣贤悌》

蓝瑞:《求实录》、《名言录》、《目省稿》

郭以约:《郭氏族谱》

清:祁灏《月潭规劝条约》一卷、《金山训土文彀》十卷

彭九思《东顺堂家训》

唐芝龄《唐氏家谱》七卷

胡邵《学行备要录》

王鹏翔:《表礼辨误》

张民庆:《表礼四说》

中华民国:

郑国翰:《俚俗格言释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

杨天堂:《谣会集论》

王琦:《爸爸妈妈和孩子》、《宝宝、贝贝、乖乖》、《峥峥和他的影子》

高思庭:《中国新教育发展风闻录》

韩振华:《苏俄作家论儿童文学》

四、新时期,邓州本土家庭教育主要成果。

1、1986年邓县妇联、邓县家庭教育领导小组印发《家庭教育教材》40000册。

2、1987年5月,邓县家庭教育领导小组编印成册《家庭教育一得集》,邓县妇联主编,吴晓峥设计封面,83页,约51792字。

集录教育有方家长育子心得50篇,立足于教子的一点一滴、一事一例、正反结合,通俗易懂,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适合城乡广大家长朋友阅读。

3、20世纪90年代初,由河南省教委策划,邓州市教育局退休干部,王嵩峰主持编写600万字的《河南小学教育十年改革》系列成书,主编有《漫谈家长教育》分册。

4、1991年4月,邓州市关工委在原邓州市一小校报基础上创办《家长报》(月报),由报社离退休干部原教育局长丁心德任社长、原一小校长丁心林负责报社日常后勤工作、原市志办主编王嵩峰任主编,至2003年底停办。1996年该报纳入省关工委主办的《关心下一代报》管理范围,作为《关心下一代报》“家庭专版”出版发行。期间成立了邓州市家庭教育研究会,策划出版有家教论著、作品集《家教指南》、《教子有方》、《朝阳升腾》、《家教精品荟萃》。

5、1995年5月,由家长报编辑的《家教指南》一书由文心出版社出版,全书22万字,分家教系列探索、名人家教启示、家长忧思、家教疑难解析等四部分,对家教工作中疑难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正确处理方法。该书于1996年获南阳市社科成果二等奖。

6、1999年10月,邓州市关工委、教委主编了邓州市优秀家庭经验集锦《教子有方》一书;辑录了35位成功教子方法的家教经验,作为家长学校的辅导材料。

7、2003年6月,由孙天训、刘玉娥、杜传令主编,王永柱、詹海菊、房炳安著的《名人家教启示录》;由王爱国、王学杰、宣金莱主编,王永柱、刘玉娥著的《失败家教忧思录》同时由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

《名人家教启示录》,全书10万字,汇集64位古今中外名人教育子女做人、治学、为文、立志、律已的成功经验,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引领性、启迪性和可操作性。

《失败家教忧思录》全书12万字,分42个专题,从不同侧面探索古今中外家庭教育失败的忧思,并与《名人家教启示录》珠联壁合地形成对比印证,互相补充、相互映衬,是广大家长朋友教子育女之时避免重犯“错误”的参照。

8、2004年5月,邓州市关工委、妇联印发《家长报》社策划,王林森著述,约15万字的家长学校辅助教材《朝阳升腾》。

2004年12月《朝阳升腾》一书由世界文明出版社出版发行。《朝阳升腾》系统地阐述家教理论与实践,理论叙述深入浅出,实践经验相应配合,被国内数位教育专家、美学专家誉为“不可多得的家庭教育辅助教材”。其电子版在《中国家庭教育》等网站广受欢迎。

9、2004年6月科学文艺出版社出版刘玉娥主编,王若夫、王永柱执行主编的“婴幼儿家庭教育集锦”《托起明天的太阳》。

《托起明天的太阳》是在刘玉娥、王若夫主持邓州市幼儿教育研究工作期间,王若夫主持辑录的《婴幼儿家庭教育集锦》的基础上,针对当前家庭教育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充分研讨,吸收家教专业报刊杂志上对婴幼儿家教的新探索进行再创作,编辑汇总92个专题15万字。被称为“家庭科学,教子指南”的好书。

10、2005年1月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曾任邓州市教委主任陈德寅编著的《说给孩子们的话》(上、下部)100万余字。作者围绕做人与生存讲述教子良方,文风朴实、观点新凝,论述透彻,富有哲理性,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实用性、资料性和教育性,给家长以启迪和教育。被中国心理学会理事、原南阳市师院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刘景键称为“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11、2005年3月,中国文化出版社推出家长版社、《家长报》主编、社长丁心德任主编、王嵩峰任副主编,以王永柱、王杜森、张宗成、丁心广、黄仁和组成编委编辑《家教精品荟萃》一书,全书精选《家长报》自1991年创办至2003年停刊期间61位作者167篇精品,21万余字。重点收录了《家长报》家教理论版主笔王林森同志关于家庭关系与家庭教育、家庭伦理教育、家教新思维、家庭素质教育、家庭成功教育、家庭心理素质培养、关于家庭德育的讨论、家庭美育探索、家庭问题与理论探索、家教英语初步、童谣赏析等十一个家教专题研究文章68篇,近8。1万字。

12、张文学同志在世纪之交,依美国哈佛大学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博士的多元智能教育为理论支撑点,编写的《望子成龙有秘诀》等二十多篇婴幼儿培育发展专栏文章,在《关心下一代报》家教专版连续刊登后,引起邓州市社会各界家长朋友和广大幼教教师的热切关注。

这一组连载有十万余字的专栏文章,以开发婴幼儿的智商为出发点,紧密围绕婴幼儿生理、心理发展变化规律,联姻古诗文、数理、游戏、音乐、美术、舞蹈、书法、棋类、电脑、外语等兴趣教育,通过习惯养成、感受挫折、情景顿悟、享受成功等方面的理论和例证阐释,旨在促其身心的良好发育,把幼教事业作为强国之基,构筑智力大厦,使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变成伟大的人才智力资源,涌现出更多的人才群星和360行状元能人。

13、2008年11月,离退休干部耿安中将1987年退休至2007年20年间针对独生子女教育问题,以《谈谈家庭教育》为题分期发表在《南阳日报》等报刊上的文章47篇计136千字,编制成册。

14、2010年3月,邓州市教育局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将2005年根据省教育厅的指导精神为办好家长学校,成立家庭教育讲师团后,所属幼儿园、文学组、初中组、高中组集体编写的讲稿编制成《现代家庭教育讲稿》(第一集),近20万字,分为幼儿、小学、初中、高中四册。

家长教育论文第5篇

大家好!

在2008年7月9日召开的湖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研究会(以下简称“我会”)第一届常务理事扩大会议上,我被推选为学会会长。如今,五年过去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研究会即将完成它光荣的历史使命而被载入史册,新的湖南省教师教育学会即将诞生,这是一个意义非凡值得纪念的好日子,也是一个令人充满期待、充满向往的好日子,更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历史时刻。现在,我站在这个历史的节点,谨代表过去的湖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研究会对学会近几年的工作向各位领导、各位常务理事作简要汇报。

一、确定了学会发展方针和工作思路

为更好地发挥学会职能,开展学会工作,一开始,我们便商讨和确定了学会工作的发展方针和工作思路。即①完善组织机构建设及制度建设,形成一种有利于学会稳定发展的新机制;②进一步拓宽思路,加强队伍建设,外引内聘,邀请有关专家、领导作为学会顾问和专业委员会负责人;③以继教科研为重点,构建我会和谐活跃的学术研究平台,推出一批能在湖南省及至全国产生影响的继续教育科研成果;④围绕学术研究,借助远程教育网络,创新学会工作,开展好对内对外学术研讨和交流活动等。五年来,我会紧紧围绕这一工作思路,践行和达到了我们的工作目标。

二、规范了学会机构和制度

五年来,围绕学会建构,我会主要做了五件事。一是为原有的教师培训机构管理专业委员会、中小学管理专业委员会的组织建设进行了更具科学性、权威性的建构。 我们聘请了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特级教师,长沙市教育学院院长肖万祥同志担任教师培训机构管理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聘请全国知名校长、特级教师,长沙市明德中学范秋明校长担任中小学管理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二是根据湖南省教师培训现状,新成立了班主任工作专业委员会,聘请全国知名专家,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刘铁芳先生担任会长。正因为有了这些新的建构,有了专家、领导的加盟,我会声誉鹊起,工作开展更具声色和效益。三是不断完善我会管理制度,几年来,研究会先后制定了《湖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研究会工作条例》《湖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研究会财务工作制度》《湖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研究会对所属专业委员会管理的意见》等制度,它既确保了我会有开展学术研究活动的良好机制;又从文件发放、财务管理等方面入手,规范了学会内外工作,使学会工作严格按照省民政厅、省社科联及挂靠单位要求,加强了自身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并在开展各项工作过程中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四是努力形成每年到各地轮流召开一次常务理事会议的制度。为各地提供一次展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研究成果的机会。五是依托湖南省远程培训网络,扩大学会影响。现在,在湖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平台上,我会设置了学会概况、学术交流、学会信息栏目,并有专人负责信息动态的更新维护,使学会活动的动态信息传递进入快车道。我们的学术活动除了定期召开的学术活动及会议外,还有学会网站这样的“永不闭幕的学术交流”。

三、开展了一系列学术研究活动

各位常务理事,本届理事会所走过的五年,是我国教育史上值得记载的五年。我们目睹了《十二五规划纲要》《教育规划纲要》《湖南省建设教育强省规划纲要》《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教师专业标准》等重要文件的相继出台;明确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目标和任务;领略了党的十提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奋斗目标的精神。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在省教育厅领导的悉心指导和亲切关怀下,我会下属的四个专业委员会紧紧围绕充分发挥学术性、群众性、服务性职能,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我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实际与特点,认真研究,积极创新,开展了一系列的群众性学术研究活动。

(一)中小学教师培训机构专业委员会的工作

面对新形势下的机遇和挑战,围绕市县两级教师培训机构如何抓住机遇,谋生存,求发展, 近年来,我会教师培训机构管理专业委员会召开了三次重要会议。分别是2010年衡东年会,2011年长沙年会,2013年新化年会。在理事长肖万祥先生领导下,会议一次比一次开得好,一次比一次开得有效。省市县领导,全国知名教育专家,省内各县市区教师进修学校的代表,成为每一次会议的参与者和话语者。每一次会议都有省教育厅领导到会作指示,或有全国知名教师教育专家、或有教育部师范司领导报告。与会代表分别就教师培训机构职能转型、教师专业成长、教师培训模式等做主题发言。可以说,培训机构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是高规格、高质量的,紧密结合新形势的教师培训工作研讨会;是从政策、理论与实践等不同层面,对新形势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使命、途径与方式,进行全方位的可持续发展的研讨会,是面向全省的、针对教师培训的、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具有指导意义的研讨会。

(二)中小学管理专业委员会的工作

自范秋明校长任中小学管理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以后,他就成为了创建湖南特色办学模式,推出湖南名优校长先进办学理念与办学思想的“追梦人”。至今为止,每年推出一届“校长论坛”活动,每一届都有不同主题、不同形式,在省内外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届论坛的主题是:“校本培训与学校发展”;第二届论坛的主题是“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第三届论坛的主题是“中小学特色办学”;第四届论坛的主题是:“校长的办学理想”;第五届论坛的主题是:“校长的课堂领导力”。每次的校长论坛都得到省教育厅葛建中副厅长的全力支持与亲临指导,得到了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全力支持与省内外同行的高度关注。每次的校长论坛规模大、规格高、主题鲜明、学术品位高。采用了校长与厅长、校长与专家、校长与校长对话辩论形式。内容丰富、形式新颖,且分中、小学设立分会会场,各位校长均有精彩的经验介绍,各位专家均有主旨鲜明的主题报告,校长与领导、校长与专家、校长与校长之间激烈的思想火花碰撞,使得每一届论坛都成为了研讨与探究湖南省中小学校改革与发展过程中,思考与实践相联,成果与经验共享,追求与探索并存的大讲堂。这种多元、互动、思想先进、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形式新颖的校长论坛,为湖南省更好地开展校长培训,探究名优校长的专业成长道路,创新中小学办学模式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经验和范式。

(三)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委员会的工作

五年来,利用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专业委员会的平台,我会坚持围绕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围绕教师继续教育进行科学研究,坚持开展推介湖南省在新课程实施、教学管理、课堂教学改革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的成果,举办了多次具有较高研究价值的学术活动。

例如在湖南省长沙市麓山国际实验学校举行了湖南省“教师与新课程同成长――初中数学教学观摩暨专家导评活动”,在长沙市育英小学举行“新课程英语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在湖南师范大学举行了“促进体育教师更新观念,扩大视野,提升体育教学专业化水平”为主题的美国学校体育讲学团来湘讲学活动,在长沙市新东方酒店举办了全国艺术课程(音乐、美术)教学与教师成长研讨会,在株洲市景弘中学举办了以“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为主题的“全省义务教育阶段高效课堂教学策略名师论坛暨课改名校――景弘中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现场观摩活动”。

这些活动紧扣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提升培训,既有美国著名大学终身教授讲学,又有中央教科所的专家、浙江师大的教授、《中国教师报》副主编的讲座,还有全省各市州、各学校主管教学教研的相关领导人,以及各学校教研组长和教学骨干的积极参与,开展的活动直击新课程课堂教学,新颖而富有创意,受到省市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深受一线老师欢迎。

(四)班主任工作专业委员会的工作

2011年12月9日至11日,在百年名校长沙市一中,我会成功举办了“班主任工作专业委员会的成立大会暨首届班主任工作高峰论坛”。首届理事会吸纳了包括省会几大名校及其所属学校在内的100多所优质中小学校为理事单位,吸收了100多名校长和1000多名教师为首届理事及个人会员。来自全省各市州的500多名教师代表以及省教育厅葛建中副厅长、廖湘生副巡视员、教师工作与师范教育处、长沙市一中以及省继教中心全体领导参加了成立大会。首届中小学班主任工作高峰论坛 以“爱心・责任・智慧” 为主题,围绕这一主题,全国著名教育学专家、省内外知名班主任发表了主旨演讲,带给与会老师诸多的启示和心灵的震撼。

2012年11月,班主任工作专业委员会以“生命・使命”为主题。在长沙市铁路一中举办2012年年会暨第二届中小学班主任工作高峰论坛。省教育厅葛建中副厅长出席开幕式并作重要讲话,教育厅领导廖湘生同志、贺安溪同志、以及学会部分领导出席开幕式。论坛有全国著名教育学者北京师范大学肖川教授、湖南师范大学刘铁芳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刘良华教授以及我省德育专家、长郡中学、长铁一中、邵东县二中、长沙市博才咸嘉学校、长沙市实验小学的名优班主任(名校长)演讲。近700名中小学教师参会学习,反响非常好。《湖南日报》《红网》《中国教育网》等十余家媒体对本届论坛予以了报道。

(五)组织全省中小学教师一年一度的论文评审工作

论文评审是我会的传统项目。我会极为重视,评审工作一年比一年做得好。五年来,我会保证了学术论文的质量,保证了论文评审的公正性,评审工作规范、细致、严谨。一是论文评审只在总会进行。所有的分会不进行收费论文评审。二是每年评审出的优秀论文,都推荐到相关杂志和网络学习空间予以发表,特别注重了成果的宣传、推广与应用。三是各市州常务理事主动参与这一工作,积极组织广大中小学教师围绕贯彻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联系教学实际撰写论文参评。论文数量逐年增加,论文质量也不断提高。经学会评出的论文,尤其是广大农村教师的论文,成了他们评职称时的过硬材料。还有不少文章被部级刊物转载。

家长教育论文第6篇

关键词:行政型校长;学者型校长;教育家型校长

自我国中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以来,对中小学校长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与挑战。笔者总结了这几十年来的对于校长角色探究,大致可以把校长角色分为:行政型、学者型和教育家型。这三者不仅反映了校长角色发展的阶段性,更是体现了校长职业生涯角色转变的连贯性。那么,校长的理想角色的转变路径是怎么样的?究竟怎样才能实现?这仍需深入探讨的问题涉及到三个层面:其一,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带有传统的“行政型”校长的角色难以维系,而带有学者背景的“学者型”校长的发展性、创新性已逐渐体现;其二,近年来,伴随着校长专业标准的出台,在某些教育发达地区中“学者型”校长也渐渐不能适应教育大环境的变化,“教育家型”校长越来越成为校长角色的题中应有之义;其三,“教育家型”角色校长的实现路径是怎样的?这三个角色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关系?本文的基本观点是:“行政型”校长对职位的热衷远大于对学校的管理,导致出现一系列违背教育的基本规律事件的产生,所以对“学者型”校长的诉求在这时应运而生,而“学者型”校长的“学习”、“教学”和“科研”,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中小学教育的改革,但缺乏与学校外部资源的联系,所以,“教育家型”校长才是校长理想角色的成长的目标。①

一、“行政型”校长的危机:对“学者型”校长的呼唤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②一个校长的教育思想、理论水平、业务素质、管理能力决定着一所学校的精神面貌、办学实力和持续发展的前景。然而,现实中“行政型”校长却屡见不鲜,这使得我们对“学者型”校长的呼唤日益高涨。

(一)“行政型”校长与“学者型”校长的差异比较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教育体制的原因,行政型校长在我国中小学校长中占有着相当大的比例。行政型校长擅长于掌握学校管理常规,精于制订学校规章制度,熟悉学校管理程序。但是由于行政型校长往往热衷于职务的晋升,精力大多都投入日常的行政管理工作中,往往忽视学校的长远规划与发展,从而致使学校发展缺乏活力。专家型校长是最近几年才在我国中小学中逐渐成长起来的,且占有比例较少。专家型校长是校长经过长期的专业训练,获得了专业知识和技能,表现出较高的专业理论和水平,并逐步提高自身素质,成为一名懂管理、懂专业的校长。专家型校长不仅熟悉学校常规管理,而且具备深厚的专业理论,善于灵活运用,因校制宜。这两种类型的校长在学校管理方面会表现出种种不同的特点,如表1 所示。

(二)“行政型”校长的危机表现“行政型”校长其自身的种种局限性,决定了其无法对学校的长远发展负责,也无法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在校长自身发展和学校管理中面种种困难和危机。1.教育专业知识的缺失“校长是一种被明确界定的职业类别,同时,校长也应该具备专业能力,这种专业能力主要是指,校长有效地开展学校管理工作所必备的一张个性心理特征和实际技能。”④对于教育这一专业性较强的行业,曾经身为行政人员的“行政型”校长缺乏相应的教育知识,在学校管理上,延续教育行政机构的方式,没有考虑到学生、教师在管理上的特殊性,常常照搬行政制度的方法对应对学校问题,从而致使学校发展缺乏活力。2.行政官僚作风的加剧由于外在环境和管理体制的束缚,“行政型”校长不仅不会用创新的眼光看待问题或机遇,相反,还会普遍缺乏管理的创新和激情。在管理上,重视学校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关系远多于关注个部门的关系,可能会导致生生间、师师间以及师生间的矛盾,使相互缺乏信任感,不利于学校的发展,更不利于学生、教师的发展。由于校长是上级指派委任,在任用校长的时候,可能会出现“彼得原理”,校长无法胜任新的职位。(三)“学者型”校长的本质特征1.扎实的教育专业知识“学者型”校长具有扎实的教育专业知识,它包括专业信仰和实践经验。“学者型”校长的专业信仰不是一种学科意义上的教育哲学,而“是一种形而上的观念,它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无时无刻不在校长、教师、学生身上显现,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校长的思维、师生的行为。⑤对于“学者型”校长需要不断追问自己:什么是理想的社会,什么是生命的方向与生活的价值,哪些素质能为自己、为民族、带来尊严和福祉?而实践经验包括,系统思考的策略与方法、动态领导与指挥的艺术、调控情绪与沟通的能力、随机应变的机智与创新;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引导学校正确定位。2.理性的思维能力“学者型”校长应该带领学校教师实现既定的教育教学目标,这就要求这类校长必须要有明确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因此,“学者型”校长应十分注重提高理性思维能力,善于从平时教学中的小事看出其中的内涵和本质,积累经验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拥有理性思维的校长应该既注重教育实践经验的积累,又注重教育理论的提高,依靠规律性的认识去领导学校工作。二、“学者型”校长的形成的关键:养成在“教”中学习,在“学”中科研的思维 “行政型”校长走向“学者型”校长的关键是养成“学者型”校长的思维,它是一种经过学习了解教育专业之后,将专业知识运用与实践的过程,具体来说就是养成在“教”中学习,在“学”中进行科研的思维。(一)通过校长的“教学”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1.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作为“学者型”校长,应该坚持上课,而且要教自己所学专业的课。校长的楷模、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一生坚持教书,“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兢兢业业为教育事业奉献了一辈子。⑥校长走进课堂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情,也是我国中小学长期形成的优良传统,校长走进课堂,适当兼课,积极参与教研活动,有利于掌握第一手资料;中小学阶段正是儿童心理逐渐形成的阶段 “学者型”校长在课堂上直接向学生传授他的教育专业知识和教育思想,不仅能影响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还可以为教师提供榜样,促使教师钻研教学,提高教学质量。2.推动学生的学业发展“学者型”校长不仅要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还应该在推动学生的学业发展上起到关键的作用。一个“学者型”的校长多数都是从一线教师成长起来的,所以他们对教材的感知体验、重点难点特点的把握、教学进程的设计、学生思维的启发、教学信息的反馈等都有其匠心独运之处。教学上的优质上乘,是成为“学者型”校长能力的重要基础。(二)通过校长的“学习”带领教师进行教学科研 1.树立一种良好的科研环境和科研意识“校长是教师的教师”。在全校的教学工作上,校长应该是一个权威性的领导者和指挥者。一个“学者型”校长往往有着极其丰富的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的理论知识,同时具有除自己所学专业的纵向知识外,对横向学科知识及教学特点、进程也有相应的了解。除了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带动教师的教学热情和教学榜样,在教师科研方面,“学者型”校长通过自己不懈的学习,成为教师的风向标,致使在全校形成一种科研的氛围和集体科研的意识。2.着眼教师的未来发展方向“学者型”校长不仅关注发展学生,而且要成就教师。研究表明,组织公平感可以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提升工作绩效,给员工带来一个和谐的工作环境,从而保证员工拥有一颗健康的心灵。但是,如果组织不公平则会给员工和组织本身带来相当大的负面影响。⑦因此,“学习型”校长通过自己不断学习,不断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方式,能给教师很大启示,善于让教师在自由追求人生理想过程中有尊严、有幸福感。教师能翻多大跟头,学校就给他们搭建多大的舞台。三、学者型校长的局限:对教育家型校长的渴望“学者型”校长是对“行政型”校长的发展,它的基本特征是校长不断学习、教学以及由此促进学校科研的过程。但是,随着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确立,不仅需要经费的投入、政策的保证,也更需要越来越多的“教育家办学”,需要越来越多的“教育家型”校长。(一)“学者型”校长的与“教育家型”校长的差异比较“学者型”校长在学校管理中仍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现实情况看来,“学者型”校长也具有其身的局限性:仅仅缺乏教育的理想,“教育家型”校长是经过长期的专业训练,获得了专业知识和技能,并结合专业精神、专业智慧、专业伦理,善于经营管理学校的校长⑧。“教育家型”校长不仅熟悉学校常规管理,而且具备深厚的专业理论,善于灵活运用,因校制宜;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善于理性分析。可以说, “教育家型”校长是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推进学校持续创新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同时也为我国的中小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如表2所示。

(二)教育家型校长的本质特征

笔者在整理相关文献后,对教育家型校长给出这样的定义,即专门对教育和管理有着系统的理论研究,拥有独特而坚定的教育思想和治校理念,并取得卓越的实践成就,具有强烈的道德与使命感,集教育思想家和教育实践家为一体的学校校长。

1.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紧密结合

教育家型校长既具备了学者型校长过硬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基础,又拥有更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更浓厚的文化底蕴。专业的教育理论基础是教育家型校长带动一所学校前进的基本动力。作为教育家型校长,不仅应该拥有扎实的教育学专业知识和学校管理的理论,更应该拥有广博的人文知识和社会知识,努力提升自己的处理抽象化关系的精神能力,并将终身学习的理念贯穿整个教育事业中。⑩对于教学实践和学校管理事务,教育家型校长善于将理论指导实践,这也就要求教育家型校长,一定要在学校教育的岗位上“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持下去,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热爱自己的职业,善于研究教育,将教育工作做深做精。

2. 强烈的道德感和坚韧的使命感

教育是一项育人的事业,尤其是一个身为教育家型的校长,更应该用教育家的品质来要求自己,约束自己,成就自己。教育家型校长应该更多的参与社会活动在成为教育专家、管理专家和实践家的同时,成为一名社会活动家。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校长说过:“校长的权利是可以通过文化来行使的,通过文化来行使的权力,才更具有冲击力、凝聚力和牵引力。”B11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应该以教育信仰和道德为后盾,在学校管理中处处彰显符合主流价值观、符合教育本质规律判断,在对外联系中时刻肩负着“达则兼济天下”的博怀和社会责任感,这样才造就了教育家型校长自身的成功和整个基础教育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教育箴言[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11.

[2]肖万祥. 浅谈校长治校的方向感――基于专家型、学者型校长的视角[J].当代教育论坛,2010,(8).

[3]胡东芳.从“学校保姆”到“学校领袖”――论校长的领袖思维及其养成[J].教育科学研究,2010,(4).

[4]林森.教育家办学导论――校长专业化发展的使命与策略[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5]杨国顺.对上海中小学校长专业化问题的思考[J].中小学管理,2004,(2).

[6]王水发.危机管理:中小学校长的必修课[J].当代教育科学,2006,(12).

[7]陈玉琨.校长专业化问题研究[J].上海教育,2004,(3).

[8]王红霞.教育家型校长精神特质与培养[J]. 中国教育学刊,2012,(10).

[9]褚宏启,杨海燕等.走向校长专业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10]王继华.推动教育的力量:教育新文化执行力[M].长沙:岳麓书社,2008.

[11]胡东芳.从“教”者走向“学”者――论教师内涵性专业发展路向及其实现[J].教育发展研究,2010,(12).

[12]代蕊华.论教育家型校长培训的策略选择[J].教师教育研究,2009,(5).

[13]陈俊珂,苗铁创.国外中小学校长培训的特色[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1,(7).

[14]侯琳.教育家型校长培训的策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15]周建华.教育家办学视野下的校长专业发展[J].中国教育学刊,2013,(6).

注解:

①胡东芳.从“教”者走向“学”者――论教师内涵性专业发展路向及其实现[J].教育发展研究,2010,(12).

②陶行知.陶行知教育箴言[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11:13-14.

③胡东芳.从“学校保姆”到“学校领袖”――论校长的领袖思维及其养成[J].教育科学研究,2010,(4).

④林森.教育家办学导论――校长专业化发展的使命与策略[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45-46.

⑤杨国顺.对上海中小学校长专业化问题的思考[J].中小学管理,2004,(2).

⑥林森.教育家办学导论――校长专业化发展的使命与策略[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67-68.

⑦陈玉琨.校长专业化问题研究[J].上海教育,2004,(3).

⑧周建华.教育家办学视野下的校长专业发展[J].中国教育学刊,2013,(6).

⑨胡东芳.从“学校保姆”到“学校领袖”――论校长的领袖思维及其养成[J].教育科学研究,2010,(4).

家长教育论文第7篇

关键词 教育扶贫 理论 综述

中图分类号:G40-05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7.01.003

教育扶贫,是指以政府、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学校、社会培训机构等教育大系统为主体,以贫困人群为客体,以传播知识技能和提升文化素质为内容,以脱贫致富为目标的一种扶贫方式。上世纪40年代开始,国内外学者从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系统科学等多个视角对教育扶贫理论进行了研究。及时梳理和总结这些研究成果,对促进教育扶贫理论发展,指导我国当前教育扶贫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1经济学视野下的教育扶贫理论

1.1 基于经济增长视角的研究

国外教育扶贫思想最先起源于经济学反贫困理论。经济学家在研究经济增长、收入分配与减贫的关系时,注意到教育对促进经济增长和资源分配的重要作用,进而提出了基于经济学反贫困理论的教育扶贫思想。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是最早从经济增长视角关注贫困问题的人,早在18世纪末,他就提出了土地报酬递减理论,认为人口增长速度大于生活资源的增长速度会使生态环境恶化和土地肥力下降,不利于经济的增长,最终会导致人口贫困,应当通过限制人口增长和加大资源投入来消除贫困。①1943年,罗森斯坦・罗丹提出了大推进理论,认为只有通过国家主导的方式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投资才能使贫困地区摆脱贫困。②到1956年,美国经济学家纳尔逊发表了《不发达国家的一种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他以马尔萨斯理论为基础,研究了发展中国家人均资本,人口增长,产出增长和人均收入增长的关系,说明发展中国家存在低水平人均收入反复轮回,难以增长的现象,并认为发展中国家人口的过快增长是阻碍人均收入迅速提高的“陷阱”,必须进行大规模的资本投资,使投资和产出的增长超过人口的增长,才能冲出“陷阱”,实现人均收入的大幅度提高和经济增长。另外,美籍爱沙尼亚经济学家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美国经济学家莱本斯坦的临界最小努力理论、赫尔希曼的不平衡发展理论、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法国经济学家佩鲁的增长极理论,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的循环积累因果关系理论等,都阐述了通过增加资本投入可以推动经济增长,进而摆脱贫困的观点。

在国内,教育扶贫思想研究始于对西方反贫困理论的总结比较,或结合中国反贫困实践进行理论的检验、分析和整合。③姜德华等人是较早从经济学视角研究教育扶贫问题的国内学者。在1980年代末,姜德华通过研究完成了对中国区域性贫困的分类和描述,认为资源匮乏和基础设施落后是造成贫困的主要原因。④杨能良、黄鹏也认为,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别是加大对教育的政府投入,提高贫困人口的教育水平,有利于改善经济环境,提高贫困人口的就业率。⑤

1.2 基于人力资本视角的研究

从经济学视角研究教育扶贫思想的另一个关注点是人力资本投资与脱贫关系问题。相关研究者认为,贫困的主要原因不在于经济因素,而在于人的素质和能力,是个人不适应或缺乏生产导致了贫困,强调通过人力资本投资提升劳动力商品化水平。⑥持这一观点的典型代表是美国学者舒尔茨。1960年,舒尔茨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指出经济的发展取决于人的质量,而不是自然资源的丰瘠或资本存量的多寡;贫困地区之所以落后,不在于物质资源的匮乏,而在于人力资本的缺乏;加强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人力资本的形成、经济结构的转换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⑦继舒尔茨之后,丹尼森也研究了教育对经济的增长作用问题,并在其著作《美国经济增长趋势》一书中通过计算分析,对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

在国内,王小强、白南风是较早对人力资本贫困论和素质贫困原因说进行研究的人,他们在《富饶的贫困――中国落后地区的考察》一书中,把人口素质确定为贫困的原因,并通过“进取心量表”对人的素质量进行测量。⑧到90年代中期,阎文学也分析认为贫困落后的本质在于人的素质差,甚至通婚圈狭小而造成的落后乃至违法的婚姻方式也会导致人口智力素质低下,造成贫困。⑨龚晓宽则运用计量模型对近年来的扶贫效益进行了分析,提出扶贫模式的创新要以提高贫困人口的素质为核心理念。⑩何家理、查芳、陈绪敖等人通过对陕西7地市18个贫困县教育扶贫效果调查,对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教育扶贫效果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教育扶贫具有推动人口由不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减轻当地环境承载压力、引起家庭收入来源结构发生变化、外出务工的工资同受教育程度成正相关关系、农户由单一的种粮转向种粮与经济作物相结合、人们生育^念发生变化等方面的功效。

可见,经济学视野下的教育扶贫理论研究,国内外学者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是认为资源的匮乏导致了贫困的发生,主张通过加大资本投入促进经济发展,进而摆脱贫困。另一种观点认为人力资本的欠缺导致了贫困,主张通过提升人力资本来摆脱贫困。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持何种观点,学者们都是在认同教育对摆脱贫困具有积极功能这一假设基础上进行的论述。

2社会学视野下的教育扶贫理论

2.1 基于文化、观念视角的研究

1959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人类学教授奥斯卡・刘易斯在其作品《五个家庭:关于贫困文化的墨西哥人实例研究》中提出贫困文化理论,认为穷人因为贫困而在居住等方面具有独特性,并形成独特的生活方式。穷人独特的居住方式促进了穷人间的集体互动,从而使得与其他人在社会生活中相对隔离,这样就产生出一种脱离社会主流文化的贫困亚文化。这种亚文化通过“圈内”交往而得到加强,并且被制度化,进而维持着贫困的生活。 同时,他还强调,在这种环境中长成的下一代会自然地习得贫困文化,使得贫困文化“代代相传”。 1968年,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在其《亚洲的戏剧――南亚国家贫困问题研究》一书中指出,现代制度和观念中存在的低效率、教条僵化和不平等,是造成了南亚国家贫困的主要原因,应当通过权力关系、土地关系和教育体制等方面的综合改革来促进一个正常的、良性因果循环积累社会的形成。

刘易斯和缪尔达尔在论述贫困原因时,都强调了共同的贫困文化、观念会导致贫困的延续。贫困文化、观念原因说的提出,给研究者带来了全新的视角。越来越多的学者对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问题进行了研究。中国学者吴理财认为,贫困文化是指贫困阶层所具有的一种独特生活方式 ,它主要是指长期生活在贫困之中的一群人的行为方式、习惯、风俗、心理定势、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等非物质形式。由于贫困文化具有“自己的结构和机理”,贫困文化可以通过儿童社会化得以传递,作为完整生活方式的贫困文化难以通过一时的物质贫困的消除而根除, 因此贫困文化是贫困长期存在的主要根源。 所以,反贫困的关键在于改变贫困人口的价值观及生活方式。 阎文学等认为贫困地区人们头脑中的“守贫”思想和落后的观念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关键制约。 另外,国内学者在研究贫困的文化原因时,也注意到了文化贫困具有代际传递现象。正如郑杭生所论述,在中国,贫困的世代传递反映了社会代际之间垂直流动率及流动机制的问题。城乡二元户籍体制下,农村贫困将更多受到代际传递影响。 李梦鸽从社会文化和经济的角度分析了贫困代际传递的原因,提出了以教治贫,用教育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的措施,认为教育作为一种促进社会流动的机制,可以有效阻隔贫困的代际传递。

贫困文化、观念原因说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视角,有利于加深我们对贫困问题的认识,但持这一观点的研究者们没有回答“最初的贫困是什么引起的”。他们可以说“是贫困引起了进一步的贫困”,但他们不能说“是贫困引起了最初的贫困”。因此,贫困文化、观念原因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2.2 基于政策、制度视角的研究

在研究贫困原因时,有的学者认为,在社会化的改革过程中,体制机制不健全、政策的不均衡、制度的缺失、权利分配不公等人为因素会造成贫困的发生,并由此提出了贫困的政策、制度原因说。印度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最先系统阐述了这一观点。他在1981年出版的《贫困与饥荒:论权力与剥夺》一书中提出了基于能力、权利和福利的权利贫困理论,认为贫困是因为贫困人口没有支配足够食物的能力,而能力的缺乏来源于权利的贫困。因此,应当重建个人的能力,扩大穷人自由范围以增加其选择的机会。教育水平的高低与贫困程度之间具有关联性,通过教育可以重建个人的能力,提高收入并摆脱贫困。近年来,有学者对米兰、那不勒斯等意大利城市的研究表明,现代社会化的改革过程中,政策失衡、制度缺失、机会不均、分配不公等原因使一些碜缘褪杖爰彝ィ受教育程度低的年轻人正成为该地区贫困阶层的主力军。

我国学者周丽莎根据阿玛蒂亚・森的理论观点,对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进行了实证研究。 单丽卿在“教育差距与权利贫困――基于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实践困境的讨论”一文中也阐释了以教育差距为代表的公共服务不平等如何导致了贫困的再生产。并强调扶贫政策应该致力于改善农村人口的权利状况,以消灭权利贫困、实现权利平等为主要政策取向。

可见,贫困既有个人层次的原因,更有社会层次的原因。政策、制度的失衡会导致贫富差距的扩大,产生新的贫困群体。教育在打破贫困文化和陈旧观念,优化社会结构,促进权利分配均衡,进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消除贫困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3教育学视野下的扶贫理论研究

教育学视野下的扶贫理论研究,是在教育的扶贫功能得到广泛认同的基础上,国内学者试图建立独立的教育扶贫理论的努力。目前,这一视角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教育事业的扶贫研究,即扶教育之贫;二是通过教育对其它事业的扶贫研究,即依靠教育扶贫。

对教育事业的扶贫研究,是建立在认同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这一假设基础之上的。它强调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发展和壮大教育事业,促进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进而达到经济社会大发展和消除贫困的目的。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多,例如,国外学者关于经济学视野下的教育扶贫思想研究属于这一范畴。国内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号召下,对发展教育与科技进步间的关系进行的广泛讨论也属于这一视角。

通过教育实现对其它事业的扶贫,是反贫困意义上实质性的教育扶贫理论研究。它通过论述教育扶贫的内涵、意义、功能、作用、模式等基本内容,为教育扶贫工作提供理论和方法指导。早在上世纪初,我国职业教育的先驱黄炎培先生就联合社会各界力量创建了中华职业教育社,力图通过教育解决国民生计问题。现代著名的平民教育家晏阳初,毕生致力于平民教育和乡村改造运动,其丰富的教育思想对当代中国农村扶贫工作也具有启示作用。1997年,学者林乘东首次提出了教育扶贫论,认为教育具有反贫困的功能,可以斩断贫困的恶性循环链;应该把教育纳入扶贫的资源配置中,并通过自动分流体制实现教育投资的多元化,使高收入阶层“自动”选择付费教育,从而使公共教育投资能够向贫困人口倾斜。近年来,国内外众多学者在强调教育扶贫功能的基础上,从初等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不同视角进行了广泛研究。

4系统科学视野下的教育扶贫理论研究

家长教育论文第8篇

一、开展专题研究,提升教师素质

在以往的家园互动中,教师习惯于指挥,较少考虑家长的需要和想法,家长处在被动服从地位,这不利于家园共育水平的提高。为此,我们组织教师深入展开了一系列的专题研究,如:通过理论学习、案例解析、话题讨论活动、经验分享等途径,探寻家长互动的有效性,如“如何与家长沟通”沙龙;“特殊儿童、特殊家长典型案例”专题研讨;“我的幸福教育小故事”;家长工作经验分享“对家长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教研沙龙,在研讨中转变教师观念,改进家园互动策略,提升教师与家长互动的技能,促使教师研究并掌握与家长良性互动的语言、方法、策略,让教师在家园互动中更自信、坦然地面对家长,提高家园沟通的有效性。

二、转变家长理念,提高家长素养

一个好习惯的形成肯定离不开家庭的教育,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在家庭中,父母的言谈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

1.在公约中提升。对孩子的教育可以简单到“从自身做起”这样一句话。民工孩子由于居住的环境比较差,父母工作比较繁忙,往往忽视了孩子行为卫生习惯的培养。开学初,我们会发放幼儿园拟订的“家长文明公约”,让这些外来民工家长自觉遵守幼儿园的一些规章制度。比如,仪表整洁,不穿拖鞋、汗背入;接送孩子时文明停车、排队等候……,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每学年开展“明星家长”“文明小天使”的评比活动、“幼儿来园活动文明礼仪行为”常规调研,强化家长、幼儿的文明素养。促进家长育儿观念、行为的转变,激发家长对孩子的责任感。

2.在调查中提升。我们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外来民工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需求,努力让家长认同现代的教育理念,解除“认识上的误区”;找准切入口与家长进行深入沟通,有针对性地进行探讨,如填写《夸夸我的好宝宝》家长问卷,寻找孩子的不足或闪光点,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3.在阅读中提升。幼儿园开设了图书借阅区,家长可以免费借阅家教书刊和幼儿书刊,一方面提升家长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把幼儿园的一些好的资源与家长共享,此举受到了民工家长们的一致肯定。

三、提供学习平台,获取家教技能。

外来民工家长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对孩子的教育缺乏科学性和人文性,教育子女的手段简单、粗暴,打骂体罚孩子的现象非常普遍,加上缺乏科学育儿知识,导致教育方法,教育手段上的偏差,损害了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我们通过丰富多彩的家教指导活动,积极引导家长走出教育的误区,不断丰富自己的家教知识。

1.幼儿园定期开设家长课堂、邀请儿保专家、儿童教育专家、优秀教师等来园做针对性专题讲座。

2.信息平台的利用。各班在校园网的班级主页上开设了“家庭教育”专栏和“亲子教育大家谈”网上论坛,为民工家长搭建一个自由发声的平台和学习的空间。部分外来民工受条件制约,无法参与讨论网络论坛交流的,我们利用“家校通”平台,将论坛话题给家长,家长用纸条对话的形式参与讨论。每学期我园多名家长的家教文章在滨湖区家校网“家教论文”征文比赛中获奖,就是来源于平时的积累。

3.幼儿园设立家园信箱,对一些有特殊需求的家长进行个别指导与交流;每个季度的“蒲公英家园报”各班家长的家庭教育的经验分享;每月的家庭教育指导日,园方制订出开放日的计划并组织活动。

四、搭建互动平台,促进幼儿发展

我们搭建互动平台引导家长参与到幼儿园的课程和幼儿教育,努力构建家园之间和谐的教育氛围。每次活动,家长和教师共同成为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实施者,将关注的焦点放在孩子在活动中发展与提高上,促使家长自觉成为班级活动的主人,成为和孩子共同参与活动的朋友。

1.互动沙龙,有声有色。每学期的家长学校开放周、“家长助教”等活动,让家长在自悟中发现自己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在与老师互动交流中,获取新的教育观念,在参与孩子的活动中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

2.亲子同乐,情感无限。幼儿园经常在特定的节日,开展亲子实践活动,推进幼儿发展,如特色主题活动“花好月圆迎中秋,巧手创意做月饼”;“播撒绿色种子 共建美好家园”植树节活动;“大爱无疆 情系尚锦”爱心捐助活动;“点点达人秀――小班迎新年亲子化装舞会”;丰富的活动拉近了孩子、家长、教师的距离,为更好地进行家园沟通奠定了基础,从而达到家园共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