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骨伤科医生工作计划

骨伤科医生工作计划赏析八篇

时间:2022-02-11 11:58:05

骨伤科医生工作计划

骨伤科医生工作计划第1篇

关键词:骨伤科;专病护理路径;护理研究

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及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致使交通意外等各种应激因素导致的骨伤科患者的发病率不断增加,呈现逐年升高且渐趋于年轻化,直接造成医疗开支的大幅增高及医疗资源的大量消耗,为社会、医院及患者带来了一定的经济影响[1]。因此,寻求更好的治疗方法及护理方法也成为了医学界一直坚持不懈的课题之一。以往的常规护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患者及家属要求。为了探讨对骨伤科专病实施护理路径的临床疗效,本研究选取我院2012年6月~2013年7月收治的骨伤科患者98例,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观察组实施专病护理路径,回顾性分析两组的临床资料。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对象共98例,均为我院确诊的骨伤科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49例。男62例,女36例;年龄19~55岁,平均年龄为(36.8±3.8)岁;骨折原因:交通意外56例例,摔倒15例,坠落11例,其他16例。骨折部位:股骨39例,踝骨26例,髋骨21例,其他12例。所有患者均排除其他严重的身体疾患及认知障碍。两组在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即密切病情观察、对症支持、并发症防控等。观察组:实施专病护理路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2.1加强基础护理 坚持认真落实分级护理,提升服务内涵为护理的宗旨。根据与患者的沟通情况适当选择适宜的诊疗及处置,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必要时修正骨伤科专病护理路径表。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进展并做好记录,加强患者护理、各种导管护理及生活护理等。

1.2.2加强全员培训 提高综合素质良好的服务态度及行为是提高护理质量、为患者提供最佳服务的关键。首先成立骨伤科护理路径管理委员会,包括临床、康复、营养膳食、后勤保障等科室的人员,强调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需要多学科、多部门共同合作,是对医院整体协作能力的全面考验。加强人员素质培训、强化责任,树立形象。从几个常见病、多发病做起,逐渐建立起覆盖骨伤科各病种的标准护理流程及护理路径标准作业指导书,建立医生、护士必须共同遵守的治疗、护理流程。

1.2.3心理护理 由于骨伤具有发病突然的特点,使多数患者对于突如其来的伤害产生了巨大的焦虑、紧张情绪。应主动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向患者解说骨折的相关知识、注意事项及成功病例现身说法,以消除患者的消极心理,使其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及护理工作。

1.2.4疼痛护理 疼痛是骨伤科绝大多数骨科疾病的共同特征,因此,有效的止痛,对于减轻患的痛苦、减少机体的伤害有着重要意义。根据病情给予患者适量的止痛药,同时指导患者听抒情音乐、阅读书籍等,转移其注意力,保持情绪稳定,可增强对疼痛的耐受力。

1.2.5康复训练 护理制作小册子,主要内容为骨折后的康复锻炼方法、饮食注意事项等知识,强调康复锻炼的重要性及必要性,鼓励患者在自身身体情况允许条件下,进行正确的功能锻炼,以提高患肢的康复速度。

1.3统计学分析 所收集的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经过不同模式的护理之后,观察组的临床疗效、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患者满意度等情况均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对于医院的服务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医院除了需不断提高治疗水平,其护理服务质量也显得十分重要,与治疗起到互补作用。实施骨伤科专病护理路径,即在患者入院后即为其制定一份详细的护理计划。通过加强基础护理、加强全员培训、心理护理、疼痛护理及康复训练护理等方面对患者进行护理,做到有章可循,使护理工作不再盲目进行,而是有计划、有预见性地进行[2]。同时,对医患共同关注护理路径中的注意事项、重点难点、中医特色、康复计划及出院宣教等提供了经验指导。本研究观察组患者通过实施专病护理路径,得到其临床疗效、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患者满意度等情况均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对骨伤科患者实施专病护理路径,直接提高了患者的临床疗效,减少了住院时间及费用,对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具有积极意义,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骨伤科医生工作计划第2篇

关键词:胸腰椎骨折;脊髓损伤;康复治疗;临床效果

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多由外界暴力因素所致,大多发生在中青年患者中。相关数据统计显示,随着我国工业化社会的快速发展,该疾病发生人数也在持续增加,危害患者生命安全[1]。为了探讨骨科-康复科治疗模式在临床上的应用效果,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患者进行分析,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不稳定性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80例,纳入时间段为2012年1月~2015年1月,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21~60岁,平均(43.2±1.6)岁;车祸伤18例,砸伤9例,坠落伤7例,跌倒伤6例。试验组患者中男19例,女21例;年龄20~63岁,平均(45.0±2.2)岁;车祸伤21例,砸伤8例,坠落伤6例,跌倒伤5例。两组一般资料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比较。

1.2临床诊断标准 ①依据《骨与关节损伤》[2],患者经CT、X线等影像学检查后确诊,符合手术指征,能够积极配合医师操作;②排除认知障碍患者,精神疾病患者,合并心肝肾严重功能病变患者。

1.3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治疗,试验组采用骨科-康复科治疗模式,具体如下:①根据治疗流程对患者进行急诊或门诊的分诊操作,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规划,由治疗师、康复师、护士开展治疗与康复训练;②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主要包括知识讲解、心理干预、专题讲座等,增强患者的疾病认知,减少危险因素的影响;③出院计划,指导患者改造家庭环境,治疗师和患者通过沟通来讨论工作问题,并且针对个案进行会议研究;④康复计划:患者出院后,仍然能够以门诊方式进行复健训练,不断改善生理功能。部分患者需要接受职业训练,掌握新技能后才能够返回工作岗位。

1.4观察项目和指标 ①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采用脊椎损伤Frankel分级进行判定[3],A级代表患者损伤平面以下运动功能丧失,B级代表仅存留部分感觉,C级代表感觉存在,D级代表感觉和运动功能均存在,但有神经损伤现象,E级代表恢复正常;②比较患者治疗后的各项康复指标,包括Cobb角、生活质量(Barthel指数)、疼痛程度(VAS评分);③观察记录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1.5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18.0软件,其中Frankel分级、并发症作为计数资料,使用[n(%)]表示和χ2检验;康复指标作为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和t检验。P

2 结果

2.1脊椎损伤分级比较 由数据结果可知,试验组患者Frankel分级C、D、E级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康复指标比较 试验组患者治疗后的Cobb角、Barthel指数、VA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并发症情况比较 经比较可知,试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骨科-康复科治疗模式凸显的是团队合作,具有跨学科、多专业性,其中的医疗人员包括骨科医生、康复科医生、心理医生、职业康复顾问等,这支队伍素质高、经验多、能力强,将不同专业的长处集合在一起,做到扬长避短,从而提高患者的功能恢复效果[4]。将该治疗模式应用在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中,实现了在治疗中康复、在康复中治疗的转型,体现出全面、主动的理念。其中,医学康复即患者的生理功能恢复是基础,教育康复即患者的心理、社会功能恢复是关键,职业康复即患者的生活和工作恢复正常是最终目标[5]。其治疗目的是使患者在各项指标完全恢复的同时,能够享受到正常的社会权益,同时也在促进医疗技术的吸收、融合、发展。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40例实验组患者治疗后Frankel分级在C级及以上占比92.5%,高于对照组的80.0%,和蓝静等人的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6]。患者治疗后Cobb角为8.7°,Barthel指数为61.8分,VAS评分为1.5分,均优于对照组的指标。在并发症上,仅有1例深静脉血栓发生,占比2.5%,远低于对照组的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骨科-康复科治疗模式应用在不稳定性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中疗效显著,能够改善各项康复指标,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孙先润,唐涛,赵晓芳.不稳定性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治疗体会[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1,10(02):158-161.

[2]王亦璁.骨与关节损伤[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69.

[3]邓家丰,王丛笑.神经肌肉激活技术对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康复效果[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2,02(07):645-647.

[4]李景峰.椎旁肌入路联合后正中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5,20(03):263-265.

骨伤科医生工作计划第3篇

1 临床资料

9名四川灾区患者均为骨折患者,年龄15~78岁,男3例,女6例,其中1例多发性肋骨骨折合并血气胸,1例腰椎骨折合并骨盆骨折及脊髓损伤,1例腰椎骨折合并股骨骨折及部损伤,1例患者为危重患者,四肢多发骨折合并腰椎骨折和脊髓损伤,其余均为腰椎或四肢骨折。

2 具体做法

2.1 迅速成立专科护理小组

2.1.1 专科护理小组的组成 主要有骨科专科护理人员组成,由于伤员病情的需要,在护理部的协调下,从医院中抽调胸外科、重症监护专业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护理人员共同组成专科护理小组,共有由12名护理人员组成,所抽调的护士要求从事专科护理10年以上,具有主管护师以上职称和专科以上学历人员。

2.1.2 专科护理小组的工作职责 实行组长负责制,由1名骨科专业的护士长担任组长,日常组织协调由组长领导, 重大问题由小组集体讨论通过。专科护理小组成员主要负责四川灾区患者的组织、协调工作,包括空运后从机场接患者回医院;制定详细、周密的个体化护理计划;对特护人员进行专科培训;组织护理会诊,解决临床护理难点;组织护理查房,对特护质量进行监控和指导;参与医疗专家组的查房和讨论,及时与医疗专家进行有效沟通和协调;以及与康复、营养、心理等部门协调沟通等。

2.2以专科护理小组为主展开救治护理工作

2.2.1 迅速做好病房及各项准备 将原有病房手术后病情稳定的患者转入大病房,将标准间让给灾区患者,每间病房配备电视、热水器、陪人椅、各种日常生活用品,以及监护仪、氧气等急救器材,并做好消毒隔离措施以防交叉感染。

2.2.2 组织特护人员进行专科护理培训 我们专科护理小组人员首先参加了省卫生厅举办的“救灾负伤骨科护理培训班”,回来后对护理人员进行专科护理培训,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采取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专科护理小组将各创伤骨科护理指引编印成小册子,分发到每位护理人员阅读,强化专科知识的培训。利用晨会交班讲解每位患者的护理重点,利用跟班讲解技术难点,进行传、帮、带和现场示范。专科护理小组将重要的治疗及护理内容写在交班本或小黑板上以示提醒,环环把关,严格落实护理质量标准。

2.2.3 协调各医疗团队的工作,确保灾区患者的治疗救护工作高效有序 本次患者伤情复杂、病情危重,并存在不同程度的灾后心理危机,为确保各项工作高效有序,需要康复、心理、营养等各专业相互协作、密切配合。专科护理小组通过集体讨论建立了多项制度,加强与各部门的沟通协调,使各项救治工作有条不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2.4 强化查房制度和交接班制度 每天在08: 00、16: 00、00: 00交接班前由专科护理小组成员和当班护士进行床旁交接。对每位患者的各项治疗护理情况逐一检查落实,及时发现、解决问题,使护理工作紧密衔接,确保护理工作质量。专科护理小组每天进行早上护理查房,了解和掌握24 h内护理工作和患者的病情变化, 确保护理质量。同时,参加医疗专家组的查房和讨论,与医疗专家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调,及时调整护理方案。

2.2.5 坚持护理会诊制度,解决护理问题 由于伤员病情复杂,需要多专科护理人员联合进行会诊,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采取最佳的护理方案。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专科护理小组及时组织护理会诊,解决伤员的心理护理、脊髓损伤的泌尿道、肠道并发症护理、肢体的康复锻炼等问题,采取规范有效的护理措施,确保了护理质量。

2.2.6 制定详细周密的个体化护理计划,实施系统化整体护理 该批患者均为地震中重物砸伤所致多处骨折,均有不同程度的灾后心理问题,有的伴有脊髓损伤引起的尿潴留、大便失禁,一位78岁患者合并冠心病、心力衰竭、低蛋白血症、全身浮肿,一位肋骨多发骨折引起血气胸等。根据不同患者的情况,专科护理小组经过会诊,对每位患者制订了特护计划。加强急性期病情观察,做好胸腔闭式引流护理、骨牵引护理、石膏固定护理、内固定术后护理、呼吸道护理、泌尿道护理、肠道护理、饮食护理以及肢体的功能锻炼等。

3 结果

在专科护理小组以及其他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经过1个多月时间,6例已痊愈出院,3例病情稳定,准备转省康复中心进一步康复。

4 讨论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新业务、新技术的不断开发和应用,护理专业内部不断分化,专科性逐渐加强,对护理人员专业化素质的要求也在提高[1]。因此,在成批创伤骨科患者的救治护理过程中需要发挥专科护理小组的作用,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护理,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4.1 专科护理小组在成批创伤骨科患者救治护理过程中起到积极有效的组织、管理和协调作用。在这次救治护理过程中我们感觉到,依托以专科护理小组为核心骨干展开救治使得整个过程组织严密、管理到位、协调顺畅。专科护理小组具有建立在经验、知识和技能基础上的非同一般的临床能力。这种能力得到同行、其他医务工作者以及服务对象的普遍认同,使得专科护理小组在与各类人员交流沟通时更为主动、有效,从而在救治护理过程中能够发挥一般护士所无法替代的组织、管理和协调作用。

4.2 专科护理小组在四川灾区患者救治护理过程中起到了培训和指导的作用。专科护理小组成员在各自的临床护理领域具有广博、丰富的工作经验,具有先进的专业知识和高超的临床技能[2],能够为护理人员提供严格、规范的培训,提升整个救治特护的护理质量。

4.3 专科护理小组在成批地震灾区伤员的救治护理过程中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直接护理。临床护理专家在本领域的临床观察、评估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专业理论基础都具有较高的水准。她们能够运用临床实践经验及有关技能对患者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并对患者实施灵活的、具有创新性的、确实有效的护理[3]。在专科护理小组的带领下,经过全体护理人员的努力, 6例多发骨折的患者在1个多月的时间内顺利出院,3例已进入康复阶段。实践证明,让经验丰富的护理专家为患者提供护理非常重要。她们的临床观察、评估和处理能力,以及专业理论基础较其他专科的护士具有优势,大大提高了患者的安全性,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参 考 文 献

[1] 阎成美,翁庐英,李妮,等. 特护专家小组在救治成批特重度烧冲复合伤病人中的作用. 护理管理杂志, 2006, 3 (11) : 38-39.

骨伤科医生工作计划第4篇

***省卫生厅中医药管理局:

我院创建于1987年10月,二十多年来,在省、市、县卫生行政部门的重视支持下,突出中医特色,重视专科专病建设,狠抓人才培养,医院发展规模和诊疗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已发展成为一所集医疗、科研、教学为一体的综合性二级乙等中医医院。全院现有职工104人,其中副主任医师8人,中级职称21人,开设病床100张,有临床科室13个,医技科室7个,开设骨伤科、妇产科、外科、内儿科病区4个,有CT、彩超、500mAx 光机C型臂等大型医疗器械 68台件。2007年接诊门急诊病人5万多人次,收住院病人2300多例,业务收入879万元。我院骨伤科创建于1987年10月,经过二十多年努力,已形成了具有一定中医特色优势和诊疗体系的特色专科,在1996年等级医院和1998年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建设达标验收中,骨伤科作为重点专科通过了上级验收;2004年12月被***市卫生局验收命名为“市级重点中医专科”。为了进一步加大我院重点科室骨伤科建设力度,特申请其四批省级重点中医药专科建设单位,现根据《***省重点中医专科(专病)建设检查标准》,将自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  科室规模(5分,实得分4分):

骨伤科设有病床20张,有医护人员13个,其中中医骨伤科副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1名,初级职称人员9名,其比例为1:1:9。

二、专科业务量(20分,实得分10.7分):

我院骨伤科年接诊门(即)病人5800多人次,收住院病人368例,年业务收入102万元,专科门诊、住院人次占全院门诊、住院人次的比例分别为11.6%和16%,门诊病人比例低3.4%,扣3.4分;其中外县、市门诊、出院病人分别占专科病人的比例为14.3%和12.5%,扣2.5分;专科门诊住院收入合计为102.4万元,占全院业务收入的11.65%。

三、技术质量(43分,实得分33.5分):

1.医疗指标:门诊中医治疗率90%,住院病人中西医结合治疗率95%,入院三日确诊率95%,入、出院诊断符合率98%,治愈好转率88.5%,比标准要求低7.5%,扣1.5分,病床使用率49.3%,比标准要求低35.7%,扣3分;甲级病历率93.8%,本可制剂收入占药品收入的13.52%,扣3分。

2.本专科临床二级临床科室有2个,骨伤科有颈肩腰腿痛科、牵引理疗室、按摩室,有甲级单病种1个,乙级2个,扣1分。

3.能接受同级中医机构或其它医院在专科方面的会诊、转诊。

4.能运用中医传统疗法诊疗该专科范围的常见病、疑难病,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等方面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诊疗常规。

5.专科制剂:骨伤科现有临床较好的专科制剂,神经痛丸、接骨胶囊、活络定痛膏、生肌玉红膏、上肢洗剂、下肢洗剂,近3年未开发新制剂,扣1分。

6.护理技术:能开展整体护理和专科特殊护理;能开展中医传统的护理项目,如针灸、推拿、按摩、拔火罐、中药换药、中药坐浴;护理技术操作合格率≥95%;五种护理文件书写合格率≥96%,能开展单病种护理。

四、科研学术水平(14分,实得分12分):

1.每年进修培训2名以上学科带头人,每年进行学术讲座8场次;

2.能承担中专以上学生的临床实习和培训基层中医专科人才的学习任务,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无记录。

3.近三年来有地厅级以上新成果及新技术,引进新技术3项,无地厅级以上新成果扣2分。

4.每年有专科方面的经验总结,近3年在部级及省级刊物4篇。

五、医疗设备(6分,实得分5分)

病区设备每年每床单元设施和专科设备能达到分级管理标准要求,能适应专科需要和专科技术发展的要求,每床单元设备平均值在1万元以上设备完好率90%;C型臂常发生故障。

六、管理(12分,实得分9分):

有重点中医专科的发展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及总结,有专科经费;有专科医疗文件管理、考评制度,并对医护质量进行评估,实行质量监控;有专科专业委员会组织,进行有专科特色的学术检验研究、总结、推广工作;建立了三个以上单位参加的学术网络,但开展活动不够扣1分;科内有计算机2台,但相关程序不配套扣2分。

综上所述,根据《***省重点中医药建设检查标准》自查,结果得分74.2分,特申请***省第四批重点中医药专科建设单位,望审批为盼!

 

 

 

骨伤科医生工作计划第5篇

1 三维成像技术的广泛应用

髋臼结构复杂,髋臼骨折属于关节内骨折、治疗要求高,需要在术前利用影像学资料对骨折进行充分准确的评估,制定详细的手术计划。X线平片对绝大多数骨折可做出诊断,但图像重叠,有时因为患者病情难以加拍骨盆出、入口位及髋臼髂骨斜位、闭孔斜位片;二维CT能发现普通平片难以发现的骨折线和碎骨块,但不能提供骨折部位的立体结构;三维CT图像能直观显示骨折处的立体结构,可得到骨折处的空间信息。

Fadero PE等[1]认为骨科手术依赖于影像学,在创伤骨科领域,对于类似于髋臼骨折等的复杂骨折,3D影像重建术方便术者制定术前计划,比如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恰当的骨折复位及适当的内固定。O'Toole RV等[2]的研究证实,CT成像对于髋臼骨折的诊断准确性比平片要高,观察者间一致性比平片好。但影像软件操作对外科医生来说掌握不易,3D影像重建术应该有进一步的发展,以使其更加简单和易于掌握,扩大应用范围[1]。

Gabbe BJ等[3]研究了严重骨盆环损伤患者在两个一级创伤中心就诊时的影像学技术的使用情况,在平片和三维CT重建影像学技术基础上使用骨折分型系统对这类严重骨折进行分析,观察者间一致性也得到了评估,结果表明使用Tile/AO 和Young-Burgess分型系统的观察者间一致性都非常低,非常严重的损伤由于骨折的复杂性而难以进行分型。这表明传统骨折分型方法已经不适用于现代创伤骨科的发展,骨折的数字化分型是发展趋势。

2 术中导航技术的应用

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不但术前及术后可以获得人体解剖结构的三维信息,也可以使骨科医生在术中即时获得人体解剖结构的三维信息,更好、更快的进行手术。

Gras F等[4]的实验证实,尽管都没有发生错误的置钉于关节内情况,但使用3D影像导航技术的置钉时间较使用2D影像导航技术所用时间明显减少(尽管3D影像技术采集图像的时间比2D影像技术长),置钉精度更高,因此他们特别推荐在狭窄区域置钉时使用3D影像导航技术。Grossterlinden L等[5]的研究证明,3D术中增强导航技术对于髋臼上置钉技术帮助很大,共有3例错误的置钉案例在实验中被这种技术所发现。他们认为经验较少的外科医生进行骨盆手术时,3D术中增强导航技术是一个有益的工具。

阮志勇等[6]认为Arcadis orbic 3D术中三维导航系统在对皮质骨的显示方面可以与CT相媲美,对关节软骨下的软骨下骨显示比较清楚,判断关节面的复位及螺钉是否进入关节腔的临床诊断价值可以与CT相当。其缺点是设备昂贵、术中射线量大、对软组织及松质骨成像效果差,最明显的缺点是成像范围太小,术中使用不方便。

3 数字技术在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医学是一门实践科学,需要通过漫长的学习才能逐步掌握治疗技能,对于外科医生尤其如此。虚拟现实技术可使医学生及低年资医生的实践机会成倍增加,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对于类似髋臼骨折这样复杂的骨折,虚拟现实技术对有经验的医生也有很大帮助。Garrett J等[7]的研究表明,在骨科住院医生培训中、对于复杂的骨盆立体结构的的理解是个难点,而3D影像技术是一个有效的培训工具,有助于髋臼骨折类型的学习及正确运用骨折分型系统,在的不同培训阶段,学习效果都明显优于平片和二维CT,对初级住院医师的帮助尤其显著。Hansen E等[8]认为骨科住院医师的学习过程中,与单纯使用非信息化的教学板相比,使用可"实践"的三维骨盆模型有助于增进他们准确判断髋臼骨折类型的能力。Pahuta MA等[9]将医学生及住院医生分成对照组、模型组及虚拟现实组,观察他们学习髋臼双柱骨折的情况。结果表明,虚拟现实组的表现明显比对照组和模型组好,而对照组和模型组的学习情况没有显著性差异。他们认为,在帮助外科医生理解复杂骨折的三维空间结构方面,虚拟现实技术在定性和定量上均明显优于传统的术前计划及策略制定方法。

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医学生及住院医师培训上的应用,将明显减轻医学生学习负担、加快年轻医生的成长速度,使医生更深刻清晰的理解损伤的本质。

4 计算机模拟手术技术的应用

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及分析技术使骨科医师可以在计算机中模拟、预测和评估手术效果。外科医生在真正动手术之前,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帮助,在显示器上重复地模拟手术,移动人体内的器官,能寻找最佳手术方案并提高熟练度。

Mendel T等[10]在CT扫描基础上,利用Amira 4.2三维可视化软件的虚拟技术,测量了骶髂螺钉植入的安全区。他们认为安全区的可视化和最恰当钉道的计算,有助于训练外科医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完善术前计划。Puchwein P等[11]利用MIMICS软件模拟经皮植入前柱螺钉(耻骨上支)、后柱螺钉(坐骨)及髋臼上区域螺钉固定手术,测量了钉道长度、植入区最狭窄区域大小、钉道至髋关节的距离。结果表明由于置钉区域非常狭窄,经皮行螺钉固定技术非常具有挑战性,术前计划中利用计算机影像技术确定置钉角度,有助于安全置钉,且可减少手术时间和减少放射损伤。

因此,计算机模拟手术明显较传统的术前规划方式(透明图纸在X线片上绘图等方式)优越,术前准备更为充分、细致。但其推广有赖于软件的进一步优化,有利于临床医生的掌握和使用。

5 虚拟现实技术在骨科的应用

虚拟现实是多种技术的综合,包括实时三维计算机图形技术,广角(宽视野)立体显示技术,对观察者头、眼和手的跟踪技术,以及触觉/力觉反馈、立体声、网络传输、语音输入输出技术等,在医学方面的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虚拟环境中建立虚拟的人体模型,借助于跟踪球、HMD(头盔显示器)、感觉手套,可以模拟实际情况进行操作。

石晶晟等[12]的研究表明虚拟现实技术可成功融合多种医学影像资源,骨骼和皮肤的提取显像效果最好,血管重建也能获得较好的效果,软组织如肌肉纤维等效果较差。骨科患者的个性化解剖结构均能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成功重建,能利用Dextroscope系统简单模拟相关手术入路,但模拟过程较为简易及粗糙,与实际手术过程仍有较大的差距,目前还难以与真实手术过程相比拟,制约其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仍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计算机技术在医学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核心问题是三维建模,三维建模的关键是图像分割,医学研究者的解剖学知识使其能判断图像分割的准确性,工科研究人员则无法对计算机自动分割结果进行修正。因此,临床医师掌握一定的医用图像软件操作技能,能亲自进行图像的分割和分析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Fadero PE, Shah M. Three dimensional (3D) modelling and surgical planning in trauma and orthopaedics[J].Journal of the Royal Colleges of Surgeons of Edinburgh and Ireland (Surgeon), 2014,9. pii: S1479-666X(14)00044-4.

[2]O'Toole RV, Cox G, Shanmuganathan K, Castillo RC, et al. Evaluation of computed tomography for determining the diagnosis of acetabular fractures[J]. J Orthop Trauma,2010 ,24(5):284-290.

[3]Gabbe BJ, Esser M, Bucknill A, et al. The imaging and classification of severe pelvic ring fractures: Experiences from two level 1 trauma centres[J].Bone Joint J,2013,95-B(10): 1396-401.

[4]Gras F, Marintschev I, Klos K, et al.Screw placement for acetabular fractures: which navigation modality (2-dimensional vs. 3-dimensional) should be used? An experimental study.[J].J Orthop Trauma,2012,26(8):466-473.

[5]Grossterlinden L, Nuechtern J, Begemann PG, et al. Computer-assisted surgery and intraoperative three-dimensional imaging for screw placement in different pelvic regions[J].J Trauma,2011,71(4):926-932.

[6]阮志勇,罗从风,张博,等. 下肢关节内骨折术中三维成像的图像评价[J].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0, 12(7): 695-696.

[7]Garrett J, Halvorson J, Carroll E, et al. Value of 3-D CT in classifying acetabular fractures during orthopedic residency training[J].Orthopedics,2012,35(5):e615-620.

[8]Hansen E, Marmor M, Matityahu A. Impact of a three-dimensional "hands-on" anatomic teaching module on acetabular fracture pattern recognition by orthopaedic residents[J].J Bone Joint Surg Am,2012,94(23):e1771-1777.

[9]Pahuta MA, Schemitsch EH, Backstein D, et al. Virtual fracture carving improves understanding of a complex fracture: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J].J Bone Joint Surg Am, 2012,94(24):e182.

[10]Mendel T, Radetzki F, Wohlrab D, et al. CT-based 3-D visualisation of secure bone corridors and optimal trajectories for sacroiliac screws[J].Injury,2013,44(7):957-963.

骨伤科医生工作计划第6篇

前言

全面部骨折(Panfacialfractures)是指面中1/3与面下1/3骨骼同时发生的骨折,骨折涉及颅领面部上下领骨区、颧眶区、鼻眶筛区和(或)额区等多个部位,伤情常较凶险,造成比较复杂的面部畸形,咬合关系紊乱和张口受限,并常伴有全身多器官损伤。在治疗上,不是将相关部位骨折的治疗方式简单汇总,全面部骨折类型多种多样,治疗难度大,处理不当可造成复位不准确,致术后咬合紊乱及面部外观畸形,严重的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体征。常规的诊断方法为普通X线摄片和常规CT扫描,它们对于全面部骨折往往显示欠满意,漏诊率较高,无法满足临床实际需要。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及图像技术的迅猛发展,通过计算机辅助生物医学治疗方式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在领面部创伤整形也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笔者通过我院治疗全面部骨折的临床经验,并结合近年来计算机辅助生物医学技术对全面部骨折的术前设计、诊断及手术治疗模式及进展作一综述。

1全面部骨折的定义

口腔领面部由上领骨、下领骨、颧骨、鼻骨、颖骨、愕骨、蝶骨等共同组成,在交通事故、坠落、体育比赛等意外事故中经常发生领面部撞击性损伤,故领面部骨折呈逐年递增趋势。由于组成领面部的骨形态不规则、骨质薄弱、外形突出等特点。在遭受外力击打后,患者常常出现严重移位的多发性骨折,并波及毗邻的组织和器官的损伤。研究显示90%的患者合并有不同程度的眼损伤眼球,4.4%的患者合并颅骨骨折,17.5%的患者合并闭合性颅脑损伤,22%的患者合并颈椎骨折,4.5%的患者伴有严重的出血川。如诊断和处理不当,常造成多种难以纠正的并发证和畸形,它一直是领面外科治疗中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但以前并没有对这类多发性骨折进行明确的定义,其诊断依据、治疗原则也缺乏统一的认识。近年来随着研究人员对面部骨折特点的认识和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领面部多发性骨折才逐渐被重视,并认识到在治疗上它并不是将相关部位骨折的治疗方式简单的汇总,必须按照一定顺序,通过术前精确的设计,有组织、有步骤地达到功能与形态并举的治疗效果冈。2003年在口腔领面创伤暨修复重建会议上正式将这类骨折命名为全面部骨折(panfacialfiacn叮e)。并指出全面部骨折的治疗一方面以恢复正常咬合关系作为解剖复位的金标准;另一方面要恢复面部的对称和匀称、张闭口功能、眼球位置和运动功能。并认识到现代生物医学技术对全面部骨折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折的常规诊断手段(图l)。

2三维重建显示技术

领面部骨骼血运丰富、空间结构复杂。下领骨有升领和降领肌群附着,骨折时常因肌群的拉力而发生断端错位,临床表现为张口困难、咬合关系紊乱。软硬组织在领面部共同形成了一些生理性腔隙,还存在一些具有特殊功能的组织如唾液腺、面神经、颖下领关节,既往常规采用X线摄片进行诊断和辅助治疗,这些影像检查在评估全面部骨折的空间关系和移位程度时常感到棘手,误诊和漏诊率比较高;很多患者只有在手术过程中才能了解骨折的实际情况,为手术方案的制定带来了一定的困难。20世纪70年代,电子计算机X线体层摄影机CT的发明,为颅领面骨折的诊断,提供了更加准确有效的手段。由于该技术的不断发展和革新,已由最初单纯的以横断面为主的形态学诊断工具,转变为可以多平面重建的影像诊断技术。人体三维重建显示技术实现了二维图像对应点与三维空间位置和解剖结构上的一致,从而准确重建出人体的三维结构采用该技术能够直接地、从任意角度显示人体的各种组织器官及病变部位的三维形态,并可对病变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使图像不再损失其原有的结构信息,极大地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得到的信息,影像形态逼真,直观,易于理解和评估病情;三维重建显示技术是通过多排螺旋CT,把头颅水平位、矢状位及冠状位扫描的图像重组起来,获得领面骨折解剖定位的三维图像[3]。根据三维重建的方式不同又可分为表面遮盖法(shadedsu到触eedis-p一ay,ssD)、容积再现(volumerendering,VR)和多平面重建(Multi一planereconstruction,MPR),其中ssD和VR可逼真的显示颅面骨的立体表现,对于颅面骨较大、移位较明显的骨折显示尤佳,并直观的显示骨折的部位、空间移位的方向和程度,有利于临床医师理解和评估损害情况。MpR对于颅面骨骨折的显示率高,可以显示常规CT的二维图像难以显示的与扫描平面平行或近似平行的骨折线,并能评估软组织的改变情况,为了精确定位领面骨的整体图像,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lno我院对于全面部骨折采用三维重建进行临床诊断的研究表明采用三维重建有利于观察空间领面部结构复杂的骨折立体结构、形态和骨折的空间移位;对于分析受力方向,了解力量大小以及骨折损害也有重要的帮助,便于手术方案的制定术后疗效的评价提供可靠的依据,目前二维重建技术已经成为领面部骨折的常规诊断手段(图l)。快速成形和反求工程技术的应用上世纪90年代以前,在对这类病人的手术方案的设定时,医生只能通过间接方法或有创性检测手段获得诊断信息;如观察CT断层图像、B超、手术探查等。而后随着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快速成形和反求工程在人体三维重建的基础上、电子计算机和影像学快速发展起来的一项理工医结合的新技术。

3快速成形和反求工程技术的应用

该技术在上世纪90年代在国外开始用于临床,它是基于CT图像、逆向工程(reverseengneering,RE)和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computerassis加叮tdesign,cAD)的人工三维活化结构数字化设计方法!习。也就是将实物变为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模型相关的数字化技术、几何模型重建技术和产品制造技术的总称,其基本方法是首先对患者健侧进行CT扫描,获得其三维图像基本数据,利用图像处理技术及RE(逆向工程)技术实现个性化人工替代骨表面复杂曲面数字化三维模型重建,然后再结合三维建模技术分别设计骨骼外形结构和内部结构组装得到需进行骨修复的设计模型问。它的优点是患者通过临床CT扫描即可在工作台即刻得到三维立体的头模快速原型;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制作各种移植物以及设计手术方案。该技术可使修复手术后的外形获得最佳的轮廓外形。这种技术不仅能有效的对患者全面部的骨折及缺失情况作出有效的诊断,还可用于临床治疗前的手术设计和临床疗效预测。完全符合“个体化”医疗的现念并促进了“个体化”修复外科的发展。2000年以后国内一些单位也先后开始应用。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及第四军医大学通过人体三维重建技术对患者面部进行数据采集,经反求工程软件处理,依据健侧组织数据设计出缺损处修复体表面数据,并利用模具软件设计出修复体模型的三维数据,最后通过快速成型方法制作出修复体的骨折固位模型,并结合铭骨移植和即刻种植技术成功对下领骨缺损患者进行了临床修复m。

4计算机导航外科手术技术

以前骨折手术主要依赖于人体的骨骼解剖特点、术前患者的影像学资料(X线片、CT、MRI)进行定位。但是骨折移位或解剖标志的丧失等往往会导致术中的定位偏差。为提高手术的精确度、准确度和安全性,缩短了手术时间和减小了手术创伤。1986年,日本、美国和瑞士几乎同时开发了由交互式二维CT机组成的导航设备,这就是最初的技术的应用;1992年,使用红外线跟踪技术的影像导航系统在美国开始应用于临床。计算机辅助导航外科手术(comPutedtomograp妙baseds也,cai~•gation)是利用现代数字影像技术如CT、MRI、PET所得到的多模式图像数据,通过计算机处理和分析,精确设计手术方案,模拟手术操作;并借助空间定位导航系统,实现术中实时三维可视定位。从而进行手术导航,使外科手术更趋于精确和微创,为外科技术的发展开辟了崭新的领域阁。新技术新型的计算机辅助导航系统可将患者的术前薄层CT扫描(可达0.8~)或MR扫描数据进行处理,使患者的骨骼扫描数据变成三维立体虚拟图像储存在计算机中冈。医生可在术前利用该计算机系统进行详尽的手术设计。术中应用光学定位系统,跟踪测量手术器械上的发光二极管或被动反射球的位置。由计算机测算手术器械与作的骨结构之间的位置关系,可以动态的显示手术器械的正确位置、前进方向和推进距离等,较虚拟透视系统更准确。这种新型系统已经广泛用于临床。该技术从诊断、手术模拟、术中导航等全方位支撑整个外科领域深人发展。与传统的手术模式相比,其优势在于:①精确定位术区解剖结构及病理组织,便于术前诊断;②术前仿真模拟,制定手术计划,提前了解手术疗效;③术中三维可视实时导航,指导手术步骤;④控制切除范围和手术人路,保护重要组织结构;⑤可虚拟手术便于教学及远程医疗。对口腔领面外科而言,通过虚拟三维空间设计方案,切割移位骨折断端并定量移动或旋转游离骨块(图略)。通过导航手术截骨器械,模拟畸形矫治和骨折复位;Hoffinalma等采用该技术治疗颧骨及上领骨骨折后认为,采用计算机导航外科手术治疗面中份骨折有利于制定精确的术前计划和即时术后疗效评估。

骨伤科医生工作计划第7篇

关键词:三维CT;关节面骨折;治疗

自2005年以来对56例累及关节面骨折应用三维CT重建,对其临床应用价值及优缺点进行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自2005年至今,共收治累及关节面骨折56例(包括髋臼骨折11例、胫骨平台骨折25例、腕关节骨折20例),术前均进行X线摄片、CT扫描检查(CT机型号为GElightsped8排螺旋CT)。

1.2方法

CT常规扫描层厚/间隔均为5mm,将扫描所得数据分解层厚/间隔为1.25/1.25mm,用三维CT软件直接对目标关节面进行重建处理,即时可得到清晰和直观的目标关节面三维图像,结合X线摄片以及重建所得三维图像依据AO协会骨折分类方法对骨折进行分型,制订治疗方案并作手术规划。4例髋臼骨折中3例行手术治疗,20例胫骨平台骨折中15例行手术治疗(12例行植骨),11例距下关节骨折7例行手术治疗。

2讨论

移位的累及关节骨折尤其是下肢的承重关节骨折如不能准确复位、坚强内固定,常常会导致创伤性关节炎甚至功能残疾。手术前进行认真的规划是骨科医生治疗成功的关键,包括手术指征的正确掌握、骨折分型的正确判定、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内固定方法及内固定物等。而在手术时,无论采用何种切口,手术野中只能显露目标的一部分,对病变组织之间或病变组织与正常组织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并不知晓,所以手术操作经常有相当的难度。

以往骨科医生制定手术计划主要依靠X线摄片,X线摄片是二维图像,而关节是一种复杂结构,例如髋关节、膝关节、跟距关节等其表面均为不规则曲面,不论让患者如何变换,改变投照方向所得的二维X线摄片均因骨块重叠及软组织叠影而不能很全面直观地显示关节面情况。关节越深、关节面曲度越大,X线片就越难准确、直观地反映关节面塌陷及骨折块位移的情况[1]。

本文对骨折关节进行快速CT扫描,患者无需变换,甚至不必拆除石膏外固定,较传统X线摄片相比大大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及X线照射量。通过计算机图像数字技术,将二维CT图像进行三维重建后,可以将其他骨及软组织影、石膏影等隐去,只剩下单独的目标骨关节,将得到的图像在屏幕上进行任意旋转,可以从任意角度观察该关节面,对该关节的损伤情况获得一个较全面的认识。

通过将形成的三维图像在图形工作站上实时旋转,可以清楚地看到骨折线,证实骨折的存在;看到骨折线的走行方向、主要骨折块的体积、形状及如何相对位移;关节面损伤情况或者塌陷发生的位置及程度。还可以判断出将关节面软骨复位后关节面下方是否会有明显的骨质缺损,从而判断在进行复位及内固定手术时是否需要同时进行植骨术。可以在骨折关节的三维图像上模拟设计钢板放置部位或螺丝钉进针位置,模拟设计螺纹钉的正确方向使其能够固定足够体积的骨块,从而尽可能使内固定可靠,为手术后进行相对早期的功能锻炼创造条件[2~4]。

对于累及关节面的复杂骨折,尤其是下肢承重关节骨折,三维CT重建具有很重要的临床价值,它能很直观地显示骨折关节的损伤情况,有助于骨折正确分型,为骨科医师进行合适的治疗方案选择提供依据。随着多排螺旋CT的快速发展,三维CT重建技术更快捷、简单、实用,图像更加清晰。目前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基础上发展出了计算机辅助外科手术系统,通过将手术目标进行三维图像重建使外科医生对手术区域内的情况在手术前加深认识,可以对手术中将出现的问题于术前进行评价、分析,从而提出决策,通过进行术前手术设计及计算机模拟手术操作等进行充分演练,使医生在术前进行一次无损伤的“解剖”,既可减少手术中骨折范围的剥离程度,又可缩短真正手术所需要的时间,可以明显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及手术质量,减少术后感染,有利于骨折的早期愈合。

骨伤科医生工作计划第8篇

Study on Effec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ursing Clinical Pathways in Patients with Radial Distal Fracture/LU Xuan,SU Liu-ping,ZENG Guo-di,et al.//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7,14(17):097-101

【Abstract】 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ursing clinical pathways in patients with distal radius fractures.Method:From January 2015 to December 2016,90 cases simplex distal radius fractures patients who without complication were enrolled,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according to fetching-ball model,45 cases in each group.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ursing clinical path care,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traditional care,the intervention were throughout the time during patients in the hospital.The average hospital stay and cost,the swelling subsided condition,the psychological condition and the exercise situation,the compliance behavior and the medical service satisfaction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After the intervention,the average hospital stay and cost,the swelling subsided condition,the psychological condition,the exercise situation,the compliance behavior and the medical service satisfaction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all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ursing clinical pathways; Nursing; Distal radius fractures

First-author’s address:Dongguan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Dongguan 523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7.17.025

临床护理路径(clinical nursing pathway,CNP)是一种医务人员采取的具备计划性、预见性的护理模式[1],在该模式中糅合了主动护理与主动参与相结合的新型护理模式。临床护理路径起源于美国,美国运用临床护理路径的医院目前已高达60%,1996年我国部分医院开始沿用[2],临床路径遵循循证医学的理念,旨在规范医疗服务,保证医疗安全和质量,为患者提供合理的治疗及护理[3]。但是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目前临床运用并不广泛。桡骨远端骨折约占所有骨折类型的8.3%[4],好发人群主要集中在老年妇女中[5],因其骨质疏松较明显,受伤时以手撑地时最易诱发[6]。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及近年来老龄化速度加快,该类患者越来越多。患者可有肢体肿胀、甚至活动受限的临床表现,若不进行及时、正确的处理,容易影响腕部正常功能,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不良影响[7-8]。本科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进行中医护理临床路径护理,取得不错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9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其中伸直型骨折68例,屈曲型骨折22例。(1)纳入标准:①患者通过X线检查确诊为桡骨远端骨折[9]即距离桡骨远端关节面2~3 cm以内的骨折;②患者采用手法复位后加夹板或石膏外固定;③对本研究内容知情同意。(2)排除标准:①排除伤肢受伤前已存在肢体障碍者;②排除骨肿瘤等病理原因?е碌牟±硇怨钦刍颊撸虎叟懦?合并手腕部其他部位骨折患者;④排除孕妇、不配合者、合并其他慢性病者。将入组患者利用摸球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其中,观察组患者中男11例,女34例,年龄45~78岁,平均(51.1±4.7)岁,对照组患者中男

9例,女36例,年龄46~80岁,平均(52.3±4.5)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已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病人及家属知情同意。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具体措施如下:(1)为患者进行入院介绍,包括环境及用药护理等。(2)发放疾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资料,护理人员应及时为患者解答与疾病相关的疑惑。(3)做好病情观察与记录,密切观察患者伤肢肿胀和疼痛情况。(4)协助医生为患者行手法复位后予石膏或夹板外固定。患者离床活动时伤肢予三角巾悬挂于胸前制动,卧床时伤肢予上肢抬高枕抬高15°~30°。按医嘱落实各项治疗护理措施。(5)饮食指导:骨折后2周内,指导患者饮食宜清淡,活血化瘀为主,如进食田七瘦肉汤,山斑鱼汤等,多吃蔬菜水果。骨折后3~4周指导患者进食活血理气、通利筋络的食物如去皮鸡汤、黄芪瘦肉汤等,以促进骨痂生长。(6)患肢功能锻炼:指导患者行手指屈伸活栋和握拳活动等。(7)心理护理:告知患者与疾病相关的各项治疗护理措施,以缓解患者紧张焦虑情绪,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使患者配合各项治疗护理。(8)评价患者遵医行为和配合功能锻炼情况。(9)出院患者告知服药、复查、和功能锻炼、饮食等各项注意事项,并发放满意度调查表、SDS评分表。观察组采取中医护理临床路径护理,路径表具体如下:(1)结合桡骨远端骨折的特点,从包括用药、治疗、护理、出院等方面,制定出中医护理临床路径表。(2)选两名高年资护理组长担任本次研究的管理者,其职责主要是负责各部门工作的协调,对科室护理人员进行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内容的培训,每日检查是否落实到位,及时发现待改进的问题并解决,定期总结中医临床护理路径落实情况,并向全科人员汇报。(3)每天安排两名责任护士,根据制定的中医护理临床路径表评估患者落实情况,责任护士上班期间参与所管患者相应的医生查房及病例讨论,以更好地掌握了解病情。病人入院时,由责任护士或当班护士评估病人一般情况,包括有无参与保险、文化程度、家庭成员及经济情况、对桡骨远端骨折的了解程度等。根据评估的结果,在路径表上在已完成的内容相对应的地方签名。路径表,见表2。适用对象:通过X线检查确诊为桡骨远端骨折的患者,且符合纳入标准,标准住院日≤20 d。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肿胀消退情况、疼痛情况、心理状况与配合锻炼情况、遵医行为及医疗服务满意度。采用SDS量表对患者心理状况进行评估;满意度调查采用问卷形式,结合本科室特点和本研究中制定的路径表及患者的病情而制定,调查内容选择“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总满意=非常满意+满意,以此来评价两组患者住院期间满意度。调查表统一由护理组长发放并收回,回收率为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及费用、肿胀消退情况、SDS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出院时间及肿胀消退时间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及SD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配合锻炼情况及遵医行为比较 观察组患者配合功能锻炼及遵从医嘱行为配合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患者各项目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调查问卷各项目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中医临床护理路径是落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表现,有利于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它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产物之一,曾称为“关键路径法”(critical pathway)[10],在一开始用于工业生产管理,以控制成本和时间,实现优化效益。运用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可避免出现在科室同病不同治的方案。中医临床护理路径符合我国卫生体制改革的要求[11]。

由于科室护理人员的流动及业务的扩大,每年均有新入职护理人员,且全科护理人员中技术水平不一,有高年资护士,也有经验相对不足的新入职护士,通过本次培训及路径表的应用,有利于减少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对患者照顾及护理上不必要的差异性,有利于科室对新进护士的培训和使用,提高工作能力。持续性的医疗照顾使医务工作者对患者的病情变化得以及时掌握跟踪,并做出及时准确的处理,从而提高患者护理质量。同时,本研究中所制定的中医护理临床路径表是由医生、护理人员等共同研究讨论后所设计和修改的产物[12],从各方面对患者进行评估,加强医护间的优势互补和医疗团队内成员的信息交流及合作的同时,促进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识,遵医行为及配合功能锻炼程度提高,护理的优质服务得以实施,加之中医临床护理路径有利于规范护理人员的行为,减少其随意性,也可有效避免因护理人员个人的业务水平不足影响护理质量[13],同时,能有效地训练低年资护理人员,使其掌握疾病的护理流程,提高其临床专科护理水平,提高患者护理质量。本研究中运用中医临床护理路径的患者住院时间比对照组更短,医疗费用比对照组少,患者伤肢肿胀消退时间更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充分体现以人为本[14],与现代“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相符,促进新型护理理念的推广和深化。每天有计划、有预见性的护理,可减少护理差错的发生,使护士对自身的工作流程及工作的相关原理更清楚,逐项落实,防止漏洞[15],改变患者被动地接受治疗及护理的现状,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有效的健康教育可以增加护患沟通,有利于患者配合功能锻炼和遵医行为程度的提高。同时,路径表的实施更有利于患者对自身疾病和所要做的各项检查诊疗等做到心中有数,清楚自己的康复目标及计划,有利于患者稳定情绪,减少心理压力[16]。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心理状况(SDS评分)、配合锻炼情况、遵医行为均优于对照组(P

从患者角度出发,为其提供优质护理服务,满足患者各层次的要求,保障医疗安全,减少其医疗费用,真正做到安全、有效的医疗服务,必然有利于提高患者满意度。同时,中医临床护理路径作为临床上一种全新的医疗护理模式,有助于树立医院及医务人员的形象,为科室带来经济上的收入。中医临床护理路径要求护理人员主动与患者和家属沟通并宣传健康教育,防止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相关知识一无所知,可增加护患交流的机会[17],改善护患关系,提升护患间的信任感[18],减少医疗纠纷,利于提高患者对科室的整体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