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藏戏教学设计

藏戏教学设计赏析八篇

时间:2022-05-11 02:30:41

藏戏教学设计

藏戏教学设计第1篇

一、以文学作品为框架的幼儿语言教育课程的目标

1、让幼儿在接触文学作品中发展对阅读的兴趣。

研究表明,早在9个月大的时候,婴儿就对书籍的内容感兴趣了。一岁大的婴儿非常喜欢听含有大量重复排列的句子的故事。2岁的幼儿经常会根据自己的经验试着对画册上的物体进行标志,有时还会出现假装“阅读”的现象。可见,在幼儿能够理解字、词意义之前,就已经开始学着“阅读”了。如果父母或者教师经常为幼儿阅读文学作品,即使非常年幼的儿童也会意识到口头语言能够用插图和书面文字来表示,这将有利于“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因此。让幼儿从小接触优秀的文学作品。对加深其对文字、文学的浓厚兴趣尤为重要。同时,文学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在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词语的理解力的同时,也会将真善美等优秀的品质潜移默化地播入他们的心田。

2、依托文学作品开展师幼对话。发展口语表达能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地提出了重视儿童语言运用的要求,指出“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在以文学作品为框架构建的语言教育课程中,教师与幼儿之间无拘无束的、自由自在的交谈将成为联系游戏活动和文学作品的关键,通过两者之间的对话,将示范、模仿(指双方而言)、纠正和解释等紧密结合在一起,幼儿通过与教师的语言互动获得对世界的认识。掌握有关时间、空间和因果关系的概念。正因为这个课程是基于文学作品的,教师和幼儿会有更多可以相互讨论的共同话题。教师还可以有意识让幼儿口述自己听到的故事,改编和讲述自己的故事,这将极大地促进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3、在游戏活动中发挥幼儿对文学作品中的概念和语言的理解。

实施以文学作品为框架的语言教育课程,需要教师从幼儿喜欢的书籍中摘出某些插图和语言来计划相关的游戏活动。当幼儿在活动中对喜爱的故事熟悉之后。在自发性游戏和对话中会经常回想起故事内容以及其中的事件。对幼儿在自发性游戏中再现故事的研究已表明,再现故事有利于促进幼儿的理解能力。因此,教师在组织幼儿活动或在幼儿自发活动时,要不时地采集幼儿的活动信息,启发幼儿将当前活动与文学作品中的故事情节联系起来进行比较。从比较中幼儿将有更多机会创造游戏活动以体现他们对作品中概念和语言的理解。

二、以文学作品为基础的幼儿语言教育课程的实施步骤

设计这个课程的步骤有四个:选择文学作品:互动阅读:通过游戏活动探究作品:通过活动再现作品的思想和概念。

1、选择文学作品。优秀的文学作品有很多,但并非每一个作品都适合于课程设计。既然是针对幼儿的语言教育,那么幼儿的需要和兴趣是第一位的。能引起幼儿兴趣的文学作品,关键是其内容与幼儿的生活情景相近,因而在选择适合的文学作品时。需要参照的最重要的标准就是书中的故事和插图必须反映幼儿的日常生活。且故事的情节清晰、简单,容易被幼儿理解。比如,国外SFPCC(soldier's field park chil-dren's center)的幼儿教师们选择Shirley Hughes(1994)的《捉迷藏》进行语言教育课程设计。故事讲述了两个孩子在家中或者在户外“躲猫猫”的情境,线索十分清晰,情节非常简单,插图反映的情境也容易为幼儿模仿。这对我们的幼儿语言教育课程设计具有一定的启示。

2、互动阅读。在选定作品后,可以先让幼儿分批小范围阅读。当他们熟悉了故事。渐渐对故事产生了兴趣,并愿意听了,便可以在每天固定的时间里给所有的幼儿阅读。阅读是互动的,教师可以坐在幼儿身边,指定插图让幼儿传看。在阅读故事时,教师可以通过模仿动物的叫声、调整音调或配以动听的旋律等方法。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为表现故事情节,教师还可以带领孩子们唱歌、做游戏,营造一种师幼亲密无间的氛围。讲完故事后,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回忆故事中的一些情节,对于年龄稍大点的幼儿可以试着让他们回忆故事中的一部分字词及短语。还可以让他们说说自己最感兴趣的插图。

3、通过游戏活动探究作品。以文学作品为框架设计的课程存在多种水平:通过多次阅读把书面文字转变为口头语言:通过游戏活动模仿书中的插图内容或情节:通过设计其他活动(如手工、绘画)表现书中某些概念的衍生意义。文学作品的作者是将真实生活转化为更高级的艺术形式,而课程设计则要促使幼儿主动地将自己喜爱的故事内容转化为日常生活中的活动,并在活动中与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结合起来,比如用言语表达自己经验的能力,把这些经验表现在游戏中的能力。以及回忆故事的能力,等等。例如,若以《捉迷藏》为框架来设计游戏活动,可以在进行互动阅读后,通过在教室的墙壁上贴一些有关故事的图片等方式,创设与故事情节有关的教室环境;在游戏开始前,教师可与幼儿交流故事及插图的内容,使幼儿头脑中呈现出有关作品的生动的形象,头脑中有了故事中生动的形象,幼儿的模仿和创造便会随之而来;游戏进行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适时地与孩子们谈论作品中的某些情节。将作品中抽象的词汇或短语与真正的物体或者活动对应起来,这有助于加强幼儿对作品中某些概念(比如“藏”)的理解。在日常交流中,教师也可以提及与作品有关的某个概念,并加上生动具体的描述。这样会加深幼儿对词汇的理解,也有助于幼儿的词汇积累。由此,在以《捉迷藏》为框架设计的课程中,故事情节、游戏活动、口头语言以及书面语言都被巧妙地结合了起来。

4、通过活动再现书中的思想和概念。以文学作品为框架的幼儿语言课程是探究性的课程,需要教师设计一系列活动引导幼儿理解文学作品中的一些关键的概念。并在日常的生活对话中能够正确地运用。比如针对“藏”这个词,教师可以利用道具演示小动物藏在沙堆里或者藏在一堆树叶中:利用毛毯和大硬纸板盒子,在教室中创设一个个小小的空间。为幼儿捉迷藏创造适宜的环境:还可以把一张或者几张照片藏在纸堆里或者压在玩具里。让孩子们去寻找、发现。另外,教师还可以安排幼儿观察一些小动物。比如小乌龟,启发幼儿用语言描述“小乌龟把头‘藏’进了龟壳里。”教师还可以通过其他活动让幼儿自由发挥他们对“藏”这个词的理解。例如,有的孩子在做剪贴画时,把太阳“藏”在了云层的后面:有的孩子在画画时,决定把某些图案用颜色“藏”起来。通过这些游戏和活动,孩子们对“藏”这个词就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藏戏教学设计第2篇

关键词:藏族本土文化 艺术教学 运用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c)-0252-0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生活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我们生活的甘南藏族自治州是一个民族风情浓郁之地,位于中国甘肃省南部,是全国十个藏族自治州之一,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和沉淀了丰富而优秀的藏民族文化,如色彩艳丽、样式独特的藏族服饰;优美绚丽的藏族舞蹈;璀璨的热贡唐卡艺术等,诸多独特的地域环境和民族文化都融入在我们身处的每一个事物中。因此,我们运用这些内涵丰富的本土文化资源开展了课题研究《甘南藏族本土文化资源在幼儿园艺术教学中的运用与研究》,在课题实施过程中,通过多种艺术形式,增强了幼儿对本土民族文化的了解,促进幼儿审美、表现美、创造美等能力,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本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根基,它具有历史性、传统性、继承性和地域性。通过课题的实施研究,本人在探索如何更好的运用甘南藏族本土文化资源在幼儿园开展艺术教学中取得了一些经验。

1 多渠道充分挖掘本土文化资源

(1)利用家长资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家长是幼儿园教师的重要合作伙伴。”“家园配合,使幼儿在园获得的学习经验能够在家庭中得到延续、巩固和发展;同时,使幼儿在家庭获得的经验能够在幼儿园的学习活动中得到应用。” 因此,我们让课题研究深植家长心中,运用家长收集了大量的艺术教学资源,并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及教学需要进行整理。同时,请家长配合我们帮幼儿巩固在园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如,家长为我们收集了许多家乡景区的照片资料后,我们组织了艺术活动《我的家乡―― 甘南》,认识了一些家乡的自然景区,然后再请家长带幼儿到这些景区亲身体验,这样,幼儿学习兴趣极高。

(2)利用社会资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充分利用社区的教育资源,引导幼儿适当参与社会生活,丰富生活经验,发展社会性。”我们在课题实施中,挖掘社会资源,追溯甘南藏族文化根源,如:唐卡艺术是藏族艺术文化中的精萃。为了让幼儿了解唐卡艺术,我们走访了甘南州文化局、寺院、藏族资深老人和民族院校的唐卡老师,然后将搜集到的唐卡艺术进行简化、创编,并组织幼儿学习绘画唐卡。在此过程中,正直甘南藏族自治州60州庆唐卡展,我们通过多方联系,组织幼儿前去参观,进一步让幼儿尽情的享受民间艺术美的熏陶。

2 创设本土特色的育儿环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创设并有效地利用环境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是在不同的环境中成长的,环境对幼儿的影响不容忽视,要为幼儿创设一个适合于学习的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在课题实施前,布置了藏族本土文化气息浓郁的室内环境,使之透出浓厚的本土气息和浓郁的民族文化,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教育功能。比如,我们创设了“美丽的甘南我的家”“小脚走甘南”“帐篷展”“五彩唐卡”等主题互动墙饰。在老师的引导认识下,请幼儿在每天入园和离园时,讲给父母听,有些幼儿还当起了小导游讲解的绘声绘色,充分激发了幼儿对本土文化艺术的兴趣。

3 开展多种形式的本土艺术教育活动

(1)开展本土文化特色的区角活动。幼儿的知识是在操作与探索活动中获得的,而区角是一个没有局限的地方,幼儿可以在里面尽情的操作、想象。在区角活动中,我们有意投放各种幼儿在真实生活中常见的藏族文化操作材料。如:美工区投放黑白色毛线绒、牦牛、羚羊图片,在老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粘贴、制作了形象生动的牦牛、羚羊作品。在表演区,提供了藏族服饰、藏戏面具、拨浪鼓,让幼儿创编藏族舞蹈、藏戏等,用浓浓的乡情熏陶幼儿,激发幼儿对家乡的喜爱。

(2)开展内容丰富的教育教学活动。我们在挖掘本土艺术资源的基础上,精心筛选,提炼出适合幼儿的艺术教育内容,设计了丰富的教学活动,并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幼儿学习。如在“有趣的藏戏面具”活动中,我们首先让幼儿观看藏戏视频,使幼儿对藏戏中人物所戴面具产生兴趣,接着将各种各样的藏戏面具呈现给幼儿,让幼儿摸一摸、看一看、玩一玩之后,再引导幼儿了解面具的特点、图案装饰以及不同颜色面具的含义,感受藏族艺术作品大胆、不拘一格的表现形式,充分发挥幼儿的观察力、艺术想像力。同时,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鼓励幼儿设计各种形态的藏戏面具,最后,请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提高其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将本土艺术文化融入到幼儿一日生活中。一日生活皆教育,我们将藏族文化艺术渗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使幼儿在每天的生活活动中,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本土文化艺术,让我们的课题实施更加生活化。如我们创编了“锅庄舞”作为每天的课间操;饭后散步时给幼儿讲述藏族民间故事;组织“骑马”“好玩的冈多”等游戏活动,做到了藏族民间艺术教育情景化、生活化。

藏族文化艺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我们在课题研究中充分挖掘和开发本土文化资源,让家乡的本土文化走进幼儿心中,培养幼儿对藏族文化艺术的兴趣、情感和审美能力,激发幼儿爱家乡、保护家乡、宣传家乡的美好意愿!

参考文献

[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2] 甘南藏族自治州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甘南州志[M].民族出版社,1999,5.

藏戏教学设计第3篇

【关键词】音乐游戏;选材;模仿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通过艺术活动激趣,体验审美感,体现成就感。音乐游戏是以唱歌、舞蹈、音乐欣赏等为基础设计的游戏,是融音乐游戏为一体的艺术教育。它是最易为幼儿接受、喜爱、理解的一种综合性艺术形式,是培养幼儿乐感与美感的一条有效途径。

根据赞可夫的理论:音乐教学原则的核心是发展和形成儿童的音乐听觉表象。而音乐游戏具备了将音乐听觉表象付诸于行动之中的功能:让幼儿从音乐中来——感受音乐(听音乐);到音乐中去——表现音乐(音乐游戏);再回到音乐中去——达到音乐教学的目的(掌握音乐)。每次游戏都较前一次的基础上有所提高,逐渐增加难度,幼儿在听听、玩玩中不断迎接挑战,战胜挑战,获得音乐素养的提高,寓教于乐。

本文以幼儿喜闻乐见的音乐游戏《小鸭和小鸡》案例进行研讨:如何创设情境和场景让小班幼儿通过角色融入到音乐游戏中?

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紧密相连。而小鸡、小鸭是生活中常见的动物,毛茸茸的小鸡小鸭深受孩子们的喜欢。

活动环节与流程按小鸡出壳——小鸡乐——小鸭乐——小鸡和小鸭成为好朋友来进行,环环紧扣、层层递进。

环节一:小鸡出壳:引导幼儿以小鸡小鸭的身份进入角色,会较有效地使幼儿的情绪振奋起来,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

环节二:小鸡小鸭乐:以小鸡小鸭乐的情境,使幼儿感觉亲切,能更好地进入角色,更好地调动幼儿的情绪情感。

环节三:小鸡小鸭成为好朋友:教师创设了富有童趣的活动场景,引导幼儿开展《小鸡小鸭好朋友》的游戏,并利用角色的语言引导幼儿活动,摆脱了简单的说教,另外,场景也为幼儿提供了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与条件,满足了孩子自我表现的需要,使活动的过程真正成为促进孩子主动发展的过程。

音乐游戏的选材必须符合如下标准:

一、选择新颖有趣的题材,使幼儿对游戏产生兴趣

选择新颖有趣的音乐游戏内容,是保证集体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更是吸引幼儿游戏兴趣的关键。一个好的音乐游戏首先应该考虑它的科学性和趣味性;其次,要考虑他是否有教育意义;第三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需要。比如:小班音乐游戏《碰一碰》,本身乐曲轻快活泼,又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另外,小班幼儿刚入园不久,对家人还有很深的依恋,通过身体的一些碰触,如抱一抱、拉一拉、碰一碰都会缓解幼儿情绪上的焦虑,在愉快的游戏氛围中感受与同伴身体接触的快乐。再如:小班幼儿喜欢玩捉迷藏的游戏,藏的时候只要自己看不见别人就以为藏好了,藏好后,不少幼儿还喜欢被别人找到。根据这一年龄班幼儿的特点,选用情节简单的“找小猫”游戏他们就非常喜欢。

二、通过听音辨音,使幼儿准确把握旋律,并充分理解歌词

让孩子们亲自去感受音乐中所包含的强与弱、快和慢、高和低、长和短、音色的分辨、节奏感、乐句的表现等,培养学习音乐的基本能力,并能启发其想象力,发挥其创作潜力。

第一,活动目标体现层次性。幼儿先要在音乐游戏中听懂乐曲强弱、快慢的不同,再在听懂的基础上根据乐曲的强弱、快慢变化做出正确的动作反应进行躲藏。

第二,活动设计呈现递进性。游戏的情节应为幼儿所理解,角色的活动应贴近幼儿生活。这样,玩起来幼儿的想象才能活跃,感情才能逼真。

三、鲜明的形象和合适的动作是小班幼儿进入游戏的前提

小班幼儿好动、好玩、好奇、好模仿,情绪变化快,注意力易转移,兴趣短暂。游戏中的角色和动作模仿也是小班幼儿开展音乐游戏的亮点,因为他们思维简单,像小鸭、小鸡、小狗、小猫之类的动物形象很容易模仿和接受。在游戏中让幼儿自由阐述对音乐的不同理解,在充分尊重、信任孩子的基础上,尽可能让孩子独立、主动的开展游戏,教师多观察,少干预。多放手,少包办。多鼓励,少指责。多采用和幼儿交流的形式,师幼互动。

四、音乐旋律与简单的节奏说白相结合,增加游戏的趣味性

藏戏教学设计第4篇

1.选择蕴含数学内容的民间游戏

民间游戏往往与幼儿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生活经验。选择蕴含数学知识的民间游戏。既利于调动幼儿学数学的兴趣。又利于幼儿在玩游戏的过程中积累、丰富相关的数学经验。比如,民间游戏“十二母猪跟人走”。幼儿边走边念“一鼠、二牛、三虎、四兔……十二母猪跟人走”,当念到歌谣的最后一个字“走”时幼儿都四散跑开。领头人再去追。这个民间游戏所伴随的童谣就蕴含了数数的知识,幼儿在游戏中边玩边念,能够了解数的排列顺序。

民间游戏中这些显性的数学内容容易被发现,而有些民间游戏中数学教育内容是隐性的,需要深入地探索和挖掘。比如,民间游戏“博状元”。教师可要求幼儿正确对骰子进行点数和分类,并让幼儿把自己博到的饼按照大小、形状、颜色的不同进行排序。在品尝状元饼环节,教师可让幼儿把这块饼等分给若干个同伴,以培养幼儿的等分意识。

2.创设适宜的学数学游戏情境

心理学家皮亚杰强调:“儿童是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通过主客体的交互作用。而获得心理发展的。”创设适宜的学数学游戏情境可以使幼儿的学习动机在“情”与“境”的互相作用过程中得到强化,可以将抽象的数学教育内容显性化,有利于幼儿的吸收与接受。比如,在民间游戏“掩呼鸡”(捉迷藏)中,为了能让中班幼儿主动建构空间方位知识,教师设计了“森林小屋”的教学情境。森林小屋外面有树林、山洞、草丛;小屋里有桌子、椅子、小床等,这些都是幼儿可以躲藏的地方。教师以趣味化的语言导入“掩呼鸡”游戏,幼儿有的说:“我躲在桌子的下面。”有的说:“我躲在屋子外面、大树的后面。”有的说:“我藏在屋外,草丛后面。”……在“玩”“躲”“说”中,幼儿学会了区分不同的空间方位。

3.赋予民间游戏一定的数学知识

有意识地赋予民间游戏一定的数学知识,并通过民间游戏的形式进行数学教学,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比如。教师通过民间游戏“跳房子”来发展小班幼儿按顺序计数的能力,教师把房子画成5格。引导幼儿按顺序跳房子,边跳边念数。教师还可以通过该游戏来引导大班幼儿感知10以内的数量关系,即教师把房子画成10以内的格数,引导幼儿掷骰子按点数跳房子,或者猜拳抽取分合卡并算出分合卡的总数来跳房子,从而让幼儿感知10以内的数量关系。同样的民间游戏,教师可根据数学教学目标的不同,对游戏的变量进行一定的取舍。赋予游戏相应的数学知识,能够有效地达成数学教育的目标。

藏戏教学设计第5篇

一、教学案例

(一)藏语激趣,藏歌引入

上课伊始,我用藏语“扎西德勒”向同学们问好。顿时,“扎西德勒”的声音,在教室里久久不能平静。接下来,师生相互学藏语。如:谢谢——突及其,很棒——巴扎嘿……此时,我扮导游在《青藏高原》高亢的歌声中,带领学生走进,去看看的美景。咦!同学们,我们站在了山峰之巅,来眺望的美景吧!我们来个“山谷回声”游戏好吗?不过请同学们当我的回声。

方法如下:①师生互动:老师分别带唱高、低声部,并以身体动作赋予其“呼喊”的音乐形象,学生进行模唱的同时赋予其“回声”的音乐形象及效果;②师生合作:师唱高声部(生唱低声部,同时进行“互呼应”;③生生合作:两部分学生做“呼应状”,进行高低声部合作。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用轻柔的声音寻找“头声”,用正确的发声、吐字唱好每个字。

(二)踏歌起舞,感受节奏

同学们:现在我们一起走进第二站——日喀则。日喀则的人们热情好客,能歌善舞。(此时,《青藏高原》的音乐响起)看他们跳着舞欢迎我们来了。能模仿吗?学生学跳:①拍一拍,学生随音乐的旋律,用手拍击节奏,感受■的节奏型;②动一动,跟着音乐做脚部动作:■;③编一编,以基本脚步为固定动作,让学生创编上肢动作;④演一演,师生随乐尽情舞蹈。通过活动让学生掌握了藏族民歌的节奏特点,为学习新歌奠定了基础。

(三)聆听学唱,逆向训练

聆听作品感受学习,在听赏歌曲中让学生带着问题听,发现歌曲中是否有熟悉的旋律?熟悉的地方轻轻地唱一唱,有熟悉的节奏拍一拍。

学生对歌曲往往是先入为主,特别是歌曲的第一声部学生易掌握。所以,我设计先学第二声部。教师范唱歌曲的第二声部时,要求学生注意老师的吐字、发声。要求学生听琴轻唱第二声部旋律,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在学习第一声部时,教师以引导学生听范唱为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接着教师伴奏第一声部学生轻唱第二声部,然后教师伴奏第二声部学生唱第一声部,这样对学生进行干扰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的纵横聆听能力,也为合唱教学奠定了基础。

当感觉两个声部的学生掌握达到一定熟练程度,再让学生把两个声部合起来轻唱。教师用对比的方法解决声音统一和谐的问题,学生根据歌曲的情感体验、音量大小演唱,使学生形成自然贯通的歌唱状态。此时,学生的歌声从心里流出,奏出了一曲立体交响诗。

二、教学反思

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了“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为动力”的理念。在本课教学中,我以“趣”为主线,设计了“藏语激趣,藏歌引入”两个环节,意在通过学藏语,在第一时间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从学生熟悉的歌曲《青藏高原》入手,在调动课堂气氛的同时使孩子们产生共鸣,让他们在“听、看”中感受到独特的音乐文化和地理环境。充分发挥了孩子们在学习中的主体性。采用“模仿回声、师生互助、生生合作”等有趣的方式,轻松解决合唱中部位难点,为唱歌教学做铺垫。

新课程提倡学科综合,同时也指出“以音乐为本”。本课教学围绕了教学的目标,展开了“跳”这一环节,在设计上遵循了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教学原则,首先让学生直观感受,然后在体验中感受藏族歌曲的风格。在歌曲教学部分,安排学生听歌曲,特别是听两声部合唱时的效果。目的是让学生在聆听中,感受合唱声音和谐统一。聆听的次数由教师掌握,每次聆听目的要非常明确,难度要依次提升,真正能为学唱服务。

【点评】

藏戏教学设计第6篇

本文介绍了康巴地区民间美术资源及其现状,并对学校民间美术课程的开设进行了论述,从学生的视野出发,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本民族文化艺术,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同时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康巴地区民间美术资源,对康巴地区美术进入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

美术资源 问题 策略 意义

康巴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四川省西部,是藏、汉、彝、羌、回等22个民族聚居地,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民族文化和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古老的石砌高碉、崩溃,展示了古代羌人的迁徙和流向。藏族文化古城德格印经院,拥有比较丰富、完整的藏文书版。古朴厚重的民俗风情,流派纷呈的藏戏、供神的酥油花、风格各异的锅庄,弦子和踢踏舞蹈,独特的藏族服饰、银饰、藏刀以及独树一帜的藏族绘画和雕塑,神奇奥妙的藏传佛教等,为世界人民所关注。但这些丰富而神奇的文化宝藏并未有系统的研究和文本资料的详细记载,所以在继承的过程中难免会有细节的变异和种类的流失。而康巴地区的民间美术资源在现代美术教育中如何妥善保护和传承,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种类繁多的康巴民间美术资源

康巴地区是我国民间美术蕴藏最丰富的省份之一,有着浓郁的民族特征、鲜明的地域色彩和个性,而且世代传承,经久不衰。康巴地区民间美术资源包括三大类别:工艺设计类(如银饰品、藏刀、酥油花、藏式器皿、服饰等)、建筑类(如道孚民居、甲居藏寨、石砌高碉等)、民间绘画类(如唐卡画、岩彩画等)。

1.唐卡画

“唐卡”藏语音译,泛指供奉在藏传佛教寺院内的各种佛画,内容以佛像,佛教故事为主,也有少数历来传说题材。唐卡画的风格独特,一般善于运用贵重的黄金,白银,与各种矿物色彩颜料为制,工艺精细而精美。唐卡源于印度唐代传入我国,明初随着格鲁派的创立有了空前的发展,形成藏传佛教的一大特色,并占有重要的地位。唐卡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质朴淳厚的地方特色,体现了各民族的绘画精华,使之更臻完善,又是中华民族优秀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文化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枝奇葩,唐卡在佛教文化中更是独树一帜,是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珍品。

2.酥油花

酥油花是藏文化中独具特色的酥油塑造艺术。最早产生于苯教。藏传文化艺术"三绝"之一的酥油花,如今正悄悄向世人展现着她的神秘。酥油花是雕塑艺术的一种特殊形式。其造型特点和手法类似国外盛行的蜡像艺术,酥油花艺术继承藏传佛教艺术,在有限的空间内能够表现丰富的的内容。大至一米到二米,小至十到二十毫米的人物走兽,个个精致、写实、而其姿态神韵力求传神达意。因此,酥油花所塑的人物禽兽、花鸟鱼虫、无不神形兼备、栩栩如生。

3.服饰

康巴服饰俗称康装。康装又可细分为康北农区服饰、康南农区服饰、木雅服饰、嘉绒服饰、特区服饰等。康巴服饰男装服饰差异不大,女装服饰差异尤为典型,形成地域风格。服饰美观大方,并随地区不同略有差异。康巴服饰以色彩鲜艳为其显著特色,衬衫以白、大红、蔚蓝、桃红、桔黄等颜色为主色调。服饰大胆的色彩、别致的款式和精致的配饰都充分显示了其实用性、地域性、民族性和唯美性。

4.道孚民居

道孚民居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奇绝的建筑艺术著称于世,它有纯藏式和藏汉结合式两种,前者居多。不论哪种结构,都是白墙红(棕)壁花窗,“品”字滴水檐,一楼一底或二楼一底,排列有序。由于道孚地处青藏高原、鲜水河断裂带,日照长、风沙多,昼夜温差大,属“四季无暑,一霜成冬”的典型高原气候,于是聪明的道孚人便巧妙地利用本地建材精心打造居室,使其冬暖夏凉,且尤为抗震。

5.银饰

银饰种类繁多,有头饰、胸颈饰、手饰、衣饰、背饰、腰坠饰。图案新颖活泼,做工精巧。由于受佛教文化的影响,艺人们常用“八吉祥徽”(金鱼、宝瓶、胜利幢、、吉祥结、右旋海螺、妙莲、宝伞)和一些龙、凤、鸟、祥云等作为装饰图。

6.藏戏面具

面具主要用于寺庙跳神和藏戏表演时使用。藏族的面具艺术在藏族雕塑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可分为五类(宗教中的佛、神的面具;各种动物面具;妖魔鬼怪面具;藏戏中的温巴面具;藏戏中的角色面具)主要用泥作原料制成,也有少量用木头或金属制成。

二、康巴民间美术资源现状及所面临的问题

康巴地区是多民族聚居区,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由于交通不便、地势偏远则使其较少遭受破坏,民间美术资源遗存相对完好。目前相对稳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民间美术的保存已面临诸多问题:

1.传承关系上,许多民间艺人岁数年迈,年轻人中有兴趣并愿意专门学习传统技艺的人越来越少,这使本土的民间美术产生了传承上的危机。

2.部分地方民间美术自然风化、或人为破坏得不到有利修善和保护。

3.民间美术的教育缺失,目前中小学的课程安排中,与民间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所占的比例非常小,而涉及本土传统民间美术的课程更少甚至没有。虽然地处藏区但很多同学却根本不了解这些民间文化。

4.相对研究民间美术理论的较少,在很大程度上重视不够等。

保护民族美术文化首先要从教育入手,要使民间文化得以生存、传承和发展,必须使民间美术进入美术课堂。

三、康巴民间美术资源进课堂的实施策略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可以通过各种培训、提高教师的技能技法,鼓励支持教师承担民间美术研究的课题,承担基本的教学任务。还可以邀请民间艺人到学校指导学生实践。

2.加强地方高校民间美术教学,在高校中实时开设相关民间美术课程。让高校培养部分热爱民族民间美术的学生,为传承民间美术做贡献。

3.不断搜集、整理民间美术资料,进行民间美术的理论研究;借鉴民间美术的表现形式和造型观念,开发设计现代民间美术旅游纪念品和工艺品,将我们的民族民间美术得以传承和利用。鼓励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修改和锤炼。民间美术教学既是欣赏课、理论课、,还是技能课,需要参观考察、手工制作等实践环节。

4.设立民间美术陈列室,将优秀民间美术作品展出。这样既可以为教学提供观摩欣赏作品的场所,让学生有机会经常接受民间美术的熏陶;还可以将其收藏传承。

5.建立民间美术的校外实训基地,进行了实地研究,尽可能以图文形式留存有关民间美术工艺流程与作品特征,对民间艺人进行访谈,了解其身世背景、制作工艺发展演革等。

四、康巴民间美术资源走进课堂的意义

将康巴民间美术资源引入到学校美术课堂中来,非常重要。因学校教育的延续能使民族民间美术得到传承和发展,同时学校美术教育也输入了新的血液,教学内容更加生动丰富,有了更直观更贴近生活的教材,民间美术中蕴涵的人文思想、传统艺术观念给学校现代美术教育提供启示与借鉴;同时,充分利用民间美术资源,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学习美术的意义,给美术教育发展带来了新契机。

参考文献:

1.常锐伦.《美术学科教育学》. 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9月

藏戏教学设计第7篇

关键词 公共信息图书馆 数字典藏 日文旧籍

分类号 G252

DOI 10.16810/ki.1672-514X.2016.11.015

Abstract In order to provide a new reading mode for the public, the Library of Public Information combined digital technology and instructional design experts to plan two projects called“Digital Archive of Old Japanese Books” and “Decrypting Books’DNA”. The Library of Public Information library also built website to facilitate learning, and played many training and activities for users. There are high degrees of satisfaction from the users’ feedback. These digital-added programs are not only successful conversion from the Library of Public Information digital archive, but also help users to quickly find valuable E-learning resources. It also achieve the object and purpose of the service of “innovative digital experience”.

Keywords Library of Public Information. Digital archive. Old Japanese books.

台湾公共信息图书馆(以下简称本馆)设立于1923年,以全台社会大众为服务对象,提供图书信息、阅读服务、推广社会教育、办理文化活动,并肩负全台520余所公共图书馆发展策划与辅导任务。在2012年6月3日迁建台中市五权南路新馆后,更以实体与虚拟相结合的“虚实合一”创新公共服务为营运主轴,提供崭新的阅读模式、独特的探索途径、多元的休闲机能和舒适的终身学习环境。同时,本馆还是全台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典藏中心、图书资源交换中心、数字资源共享中心、数字学习中心平台以及数字出版交流中心。

本馆自2003年将“典藏数字化”列为重要工作项目起,迄今已完成多项主题之数字典藏。2013年开始规划“数字阅读与课程整合推广计划”,其下包括“数字典藏资源学习推广计划”和“数字体验内容与互动学习课程整合”两个子计划,将基于数字典藏加值所建置的教学课程及教材,置于本馆网站和教育部门云端平台上供民众学习,并提供APP、电子书、装置艺术等服务,以提升数字内容教育推广功能,强化中国文字相关知识内容,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政策、缩小城乡数字落差,并满足大众对于知识阅读、学习的乐趣,扩大民众接触数典资源之机会。

1 数字阅读与课程整合推广计划

1.1 数字典藏资源学习推广计划

1.1.1 计划缘起

本馆典藏丰富的日据时期日文旧籍,并有战后初期旧版报纸、古文书等珍贵资料。部分数据因年代久远,纸质自然脆化,不宜供读者自行翻阅查找数据。为了保存图书数据、推广阅读及提供研究之用,本馆于2003年起对典藏之2万余种日据时期日文旧籍,分期进行日文旧籍数字化工作。为谨慎维护及保存这些日文旧籍,每期均邀请史学与法律、文学、教育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之学者专家,协助审书挑选后再行数字化工作,截至2015年为止共完成10期,书目累积数量达3771种4811 册(2 055 873页)。该工作持续进行不仅是本馆“典藏数字化”发展政策,亦是实践数字图书馆、建构丰富数字馆藏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

为永续推动数字阅读、鼓励数字学习,并整合多个数字典藏数据于一网站供读者自由使用,本馆于2007年规划委外开发“数字典藏服务网”,此网站不仅提供数字馆藏在线浏览及查阅功能,透过Web2.0机制,以分享式概念供民众上网贡献个人或家族收藏,并分析收藏品的基本数据,以充实服务网内容。

此外,基于辅导全台公共图书馆整体发展的任务和发挥中小学生课外延伸学习的社教职责,本馆规划了数字典藏加值化计划,邀请教材内容专家设计成一系列之数字教材及教案,并经实体展示及推广,作为全台公共图书馆数字典藏之效标,鼓励各方加入数字典藏工作行列,让更多民众了解这些珍贵的典藏品。

1.1.2 开发数字教材

1.1.2.1 建立跨领域数字学习课程开发团队

(1)教材主题订定及内容筛选。为使本馆日文旧籍等数字典藏内容融入九年一贯课纲内容,在计划初即筹组成立“教材开发专家”与“审查顾问”二组学者专家团队,以确保开发方向与内容之正确性。

“教材开发专家团队”由熟稔台湾史、方志学之学者及现任中小学教师组成,负责提供素材、教材架构确认,并进行设计接口、脚本及数字教材成品等编修工作。“审查顾问团队”则由具台湾近代史、近代台湾教育与社会文化等专长之学者组成,负责提供史料及教材内容咨询与审查,并对教材开发专家团队所确认与编修之教材架构、设计接口与脚本及数字教材成品等进行二次审查,以确保教材内容具正确性与客观性。“审查顾问团队”会就本馆已数字化并典藏于“数字典藏服务网”(http://das.ntl.gov.tw/)之日文旧籍,进行盘点、讨论、分析及筛选,并参考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纲要有关五年级与七年级之社会学习领域课程,对涉及日据时期教学内容,拟定教学单元主题、制订能力指针与学习目标等教案内容,订定数字教材单元,各单元名称见表1。

(2)数字教材开发制作。“教材开发专家团队”就选定之数字教材进行内容编撰、美编设计、动画设计及教材开发等工作,所有教材开发项目内容都需经学者专家团队确认、编修或审查通过后,才交付本馆最后确认。为有系统地规划数字典藏教材之教学效果,藉以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数字教材的开发系依据业界和教育界最常采用的Dick & Carey[1]系统化取向模式――ADDIE进行教材设计,包括分析(Analysis)、设计(Design)、发展(Development)、实施(Implementation)和评鉴(Evaluation)等五个阶段,期经由扎实严谨的系统化教学分析以发展出适合中小学教师辅助教学、中小学生及一般民众便利自学的数字典藏教材(如图1)。同时,规划在线小测验、简报文件与学习单的设计,强化使用者之学习成效,进而达成数字典藏推广成效。

数字教材在内容呈现上,分为“自学式”及“导学式”二类型之数字教材。自学式数字教材系针对学习者容易混淆或陌生的学习内容,设计完整的学习内容,主要以动画方式呈现,各单元开发动画、活动体验等教材成品;导学式数字教材系作为辅助教师进行实体教学的教具,每单元中包含多个组件,每个组件内容互为独立,提供动画、简报及学习单等多元化教材,以利教师自由组合运用所规划的单元主题进行教学。

教材设计相关技术采用目前海内外较广被应用的ADL(Advanced Distributed Learning Initiative)[2]所制定SCORM(Sharable Content Object Reference Model)1.2标准,并结合美术与影音整合设计等技术,开发动画式数字教材;另利用普及性高的简报及文书软件,产制传递性高的简报及学习单配合五年级至七年级(中学一年级)课程纲要有关日据时代之教学内容,亦可用作各年级学生复习或作课外补充教材。

1.1.2.2 推广营销

(1)建置推广网站。因应中小学生、教师、家长以及民众对数字学习需求不同,本计划规划、开发与建置“数字典藏教材推广网站”(http://earp.nlpi.edu.tw),并以PHP程序语言结合HTML5网页标准技术,作为此网站之开发技术。

(2)扩大教材之平台。为增加数字教材曝光管道与使用率,将数字教材扩大至教育部门数字教学资源入口网、教育大市集、地方研习中心e学中心及台北市政府公务人员训练处台北e大等数字学习服务网站。学习者点阅学习后可取得数字学时。

(3)办理推广活动。以学生、教师以及其他民众为对象,已举办28场教育推广活动,共3562人参加。针对现任教师及未来种子教师办理“数字资源研习”,指导教师掌握现有数字资源,将数字教材作为辅助教学工具,融入教学实务里,让教师在教课方式更生动有变化,增加推广的流动广度;对一般教师或其他民众,则办理“示范教学研习会”,推广数字教材的应用,藉此教学观摩性质之活动,让第一线的教育人员或民众都能知道数字教材、并交流教学技巧,俟回到学校或教学场域后,更能运用于教学或作为学生补充教材。对于中小学生,则由教师于课堂上使用本计划开发之数字教材,透过活泼有趣的动画、小测验、学习单等内容,提高学生学习意愿,亦可观察学生学习效率与效果,将教学意见回馈团队,作为日后修改教材的依据。

1.1.3 成果

(1)成功转化数字典藏内容,辅助民众教育及民众学习。本馆数字典藏日文旧籍,使用者多限于少数的研究人员、鲜少社会大众使用。通过数字典藏教材的发展与推广,将民众不易接触的一手数字化日文旧籍数据予以转化,并结合九年一贯课程纲要,作为中小学教师补充教材或学生课后延伸学习教材,丰富了师生近代史的先备知识,同时也让民众在浏览生动活泼的数字教材中了解近半世纪前的台湾历史。

(2)藉由多元回馈机制,提升数字教材质量及利用率。本计划中的审查顾问团队及教材开发专家团队,为教材从内容审查至开发成品过程进行把关,教材研制完成,并在推广活动中主动搜集使用者意见,制作问卷,了解学生、教师及一般社会大众使用情形,作为修改教材内容的依据,俾提升教材质量。

(3)从建置到推广的完整规划,公开无偿提升近用性。数字学习教材的开发,供课堂上教师操作运用,作为学生复习与课外补充资源。完成后,举办示范教学、数字教材运用研习等教育推广活动,同时配合本馆现有之数字资源推广模式与课程,培养高中职及中小学老师为种子教师,至全台各地办理实体讲习,推广数字教材,让学习网建置后能通过完整的推广计划让民众周知。

1.2 数字体验内容与互动学习课程整合计划

1.2.1 概述

此计划系以落实硬件设施、创新设计及数字典藏资源之虚实整合的新开服务,加上区域、馆际、民间及产业的跨域整合,发展出加值型的社教机构网络。将馆藏数字体验资源“图书的演进”做为发展上述内涵之主体,首先加值转化为配合学校课程目标与辅助教师教学的“解密图书DNA在线学习网”,用以协助教师并引导学生或其他学习者有自主近用的管道,同时与跨领域机关合作办理“解密图书DNA互动展”,设计搭配体验装置与工作坊等活动,让民众了解新颖的科技互动及精心建置的学习内容,促进民众认识图书馆并培养运用各项馆藏资源的习惯,扩大图书资源使用范围,提高数字资源使用之效益。

1.2.2 研究目的

(1)提高数字教学及典藏资源之可用度。通过访谈及问卷调查等方式,探讨教师及学习者可接受的数字学习方式,并分析教师及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据以扩充数字互动学习内容,开发有趣并具亲近性之教学资源,协助师生结合教学课程使用此数字互动资源,以强化中国文字知识的课程内容。

(2)数字加值现有馆藏资源,带动数字阅读及学习。让单一展示功能的实体馆藏资源转制为在线学习内容后,藉以扩充数字互动学习内容,配合多元学习形式之建构,建立辅助教学的功能,提升馆藏资源价值。

(3)建立虚实统合推广模式,强化推广效果并建立跨域合作机会。同时展出“解密图书DNA互动展”及“解密图书DNA在线学习网”,并将图书馆资源与艺文领域机构交流,亦与地方公共图书馆共享资源,主动将馆藏资源推广给其他地区民众体验使用,融合展出地方特色设计差异化展览,开发图书馆原有以外之潜在读者群,引领使用图书馆资源。

(4)建立教师与图书馆合作模式,拓展推广据点促进永续使用。以数个教案设计为范例,提供相关课程学校师生使用,同时搭配本馆于全台中等学校以下办理多场数字推广课程,并于全台公共图书馆推广此数字加值资源,以增加民众接触数字典藏资源之机会,继续发挥加值后的推广效益。

1.2.3 研究方法

(1)以考据数据为基础,结合访谈及试用以确知使用者之需求与偏好。以本馆之“图书的演进”数字体验特展内容,包括“汉字演进”“文字载体演进”“印刷术”与“图书馆演进”等四大主题为研究主体,进行相关学习资源之建置。首先,从台湾“中央研究院”“汉字构型数据库”内容评估本计划资源扩充知识库之可行性,从中筛选出汉字演进相关资源作为数字建置依据;以有考据之资料为基础,再透过半结构访谈法搜集教学老师在“数字互动学习课程在线化”的数字教学需求及用户偏好,用于修正、整合馆藏数字体验资源,作为“解密图书DNA在线学习网”之架构及内容,俾使建置完成的网站符合使用者需求。

(2)从使用者意见修正网站。在物理层面上,“解密图书DNA互动展”采用问卷调查法,以得知参观者在“实体互动体验资源推广”的回馈,并观察民众操作互动体验区数字装置的习惯及反应,实时修正服务模式。虚拟环境层面上,邀请具数字典藏融入教学执行计划经验的学者及教学经验的教师,共同就建置完成的“解密图书DNA在线学习网”接口、网站功能及内容适切性提出修正建议,据以强化“解密图书DNA在线学习网”各项内容与功能;修正后的网站正式上线后,亦利用问卷征集使用者之使用感受与意见,作为“解密图书DNA在线学习网”未来持续更新之根据。

(3)数字体验移展及推广活动,定义共享资源目标。本计划案同时策划“解密图书DNA互动展”在馆外县市展出,与“解密图书DNA在线学习网”内容整合推广使用。选择宜兰县的传统艺术中心和高雄市图书馆文化中心分馆展出,两场展览跨越图书馆领域,试图吸引一般民众借此认识图书资源并拓展潜在读者,进而知悉运用图书馆数字内容与阅读资源。

1.2.4 研究结果

(1)模块化套装内容资源共享,能显著降低资源成本提高使用效益。将本馆原有实体展示资源,进行南北两场次的巡回展,透过“一套多用”的资源共享模式,加入差异化展出策略,使展出单位可结合自有场地之现有展出主题,以规划出具各馆特色的展示活动,巧妙地呈地方特色与创意性,提供在地居民熟悉题材之另类互动体验,扩大资源产出后的使用效益。

(2)典藏内容加值转化,实体资源转化为数字学习资源扩大使用范围。将既有实体的“解密图书DNA互动展”展示资源,转化成“解密图书DNA在线学习”之学习资源后(如图2),每月逾3000人使用,大幅提高资源运用有效度。

(3)高度互动性且具多元学习模式之资源,易获使用者青睐。在实体体验上,透过Kinect体感互动、RFID感应、AR扩增实境等数字技术,更多民众得以接近图书馆的数字内容,了解中文文化与图书馆的知识与演变,加深民众文化基底;而其中结合印刷术发展背景知识,规划3D打印体验工作坊,更让民众与新颖的印刷发展、数字技术接轨。通过实体展览与体验工作坊,引导民众至在线学习网,采用动画导读的学习形式,创造了有趣丰富的学习环境,提高了使用者的学习兴趣。

(4)配合学校课程增加辅助教学资源与管道,跨时跨区辅助教师进行教学。为提升学童使用兴趣并强化图书馆辅助数字学习之功能,除互动游戏及教学影片外,亦搭配学校实际课程,针对不同年龄层之学习内容,设计教案内容(如表2),提供完整的教学材料、教学步骤活动包供教师直接下载参考,大幅增加原有资源之可利用性。

(5)结合地方特色及创意,同中求异的资源共享新模式。本计划2场互动展之执行,均配合合作展出单位融入该馆所或所在地之独特元素,如于宜兰县展出时,即结合传统艺术中心主推之戏曲主题,以“戏曲相关电子书展示”“戏曲微展览”及“戏言”体验工作坊作为互动展特色内容;于高雄市展出,则结合该馆与高雄市历史博物馆合作之“皮影戏”主题,举办皮影戏制作体验工作坊,以及在地电子书资源推广体验。由互动展因时因地的特色内容,成功找出同中求异的资源共享模式,让每场次互动展成为独一无二的展览。

2 结语

长久以来,本馆在台湾地区公共图书馆整体发展上扮演重要的引导角色。为使民众能更易于接触数字典藏资源,故规划与执行“数字典藏资源学习推广计划”,发展融合知识性、故事性与趣味性之主题,经教材专家设计成一系列之教材及教案,并加值制作成适合教学现场所需之数字教材资源,置在线学习网站供众学习。同时亦展现古籍文献与数字人文的结合成果,配合在线教材进行推广活动,使中小学师生暨一般大众便于使用此类珍贵数字典藏资源。“数字体验内容与互动学习课程整合计划”采“虚实合一”方式进行推广,制作语文相关教学资源供教学使用,使数字体验与课程学习完整整合,提高数字学习系列内容之广度,进而提高教师与学生学习使用效率及意愿。以上两个计划期能增进民众对日文旧籍及数字藏品的认识与近用新管道,并建立数字典藏整合推广之模式,成为全台公共图书馆数字典藏建置转型的重要参考,进一步鼓励全台公共图书馆积极推动数典工作,让更多民众了解更多珍贵的古籍资料。

参考文献:

藏戏教学设计第8篇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注重交际运用。小学英语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日常交际用语,还要锻炼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团结合作意识,多说多练,提高英语水平。小学英语教材的设计编排多以实际应用为基础,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本文主要以五年级上册“A new house”这一单元为例,利用句型“There is……behind the door.”“…… is on the bed.”,创设真实情景进行方位介词(behind, in, on)训练,寓教于乐,进行合作学习训练,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一、情景教学

在英语方位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个真实的情景。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主题是“A new house”,教师可以转化房子为学校,转换主题为“A new school”,教师可提前将教室重新布置,在教室中间留出足够大的空间,利用一些模型道具,摆设一个模拟学校,在不同地方隐藏一些物品,如课本,桌子,椅子,篮球等。教师根据摆设的模拟学校绘制一张地图,让学生进行一次“夺宝奇兵”的游戏。

二、合理分组

英语教学中,游戏的设置非常重要,要顺利进行英语教学游戏,首先要科学合理地对学生分组。分组要避免教师的过度介入,以免打消学生的积极性与自主性。但是,教师又不能给予学生过度的自由,让学生自由组合,这样会造成学生“拉帮结派”现象产生,不利于同学之间更加广泛地交流学习。英语课堂上,对学生分组,可以加入英语日常交际用语,一方面合理地分组,另一方面增加了学生练习口语的机会。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学生喜爱的卡通人物玩偶,如喜羊羊、灰太狼、蓝精灵、海宝等,让学生之间展开对话,通过询问同学喜欢的卡通人物来找到自己候选的合作伙伴,让学生与学生之间询问对方喜欢什么卡通人物,喜好一样的学生组成一组,然后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的英语水平,指定每个小组的成员,这样可以避免英语水平相差甚远的学生在一组,或者英语水平都比较差的学生在一组,不利于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每个小组人数以2人为最佳,这样可以让学生有更多机会用英文来交流,有利于学生口语的锻炼。

三、课堂演习

好的课堂演习是学生进行活动的重要前提,学生只有明白如何参与活动,才能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课前准备工作做好了,学生也合理地分成了若干个小组,接下来需要对学生进行一次活动演习。教师可请一组的学生进行演习,演习时,教师引导学生按照设定的活动规则进行。具体来说,先通过猜拳进行任务分配,每个小组的任务有两项,一是寻找藏在模拟学校里的物品,二是记录下这些物品的藏匿地点。小组成员之间通过猜拳分配任务,一人负责找寻物品,另一人负责记录物品藏匿的地点。如一人在门后面找到了一个篮球,他就要告诉另一人“I find a basketball behind the door.”,那么另一个人就要在地图上找到门的位置,在对应的地方写下“There is a basketball behind the door.”根据地图上标注出来的地点,学生一一找寻藏匿的物品,教师对每一小组进行计时,记录每小组完成一次寻宝之旅所需的时间,以便评出最后夺宝胜利者。

四、小组竞争与合作

课堂演示结束后,就需要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分别完成寻宝之旅。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灵活变通游戏规则,让小组与小组之间既有竞争关系,也有合作关系。例如,教师可以规定,每个小组可以找另一个小组作为合作伙伴,一起完成寻宝之旅,如果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任务,胜利同时属于两个小组。另外,每个小组可以独立完成任务,如果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任务,可以获得额外的奖励。通过灵活多变的游戏规则,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其中,深刻体会合作学习的乐趣,感受团队合作的力量。

五、强化方位知识

活动的真正目的不是单纯让学生游戏,而是要达到一定的学习目的。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及时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不断巩固加强。每个小组在一定时间内找到所有物品后,负责记录的学生要在讲台上展示收获。如,学生可以说“ We find a book in the desk.”等类似表达,强化方位词的学习,多说多用,巩固所学。

六、学以致用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善于运用,将课本和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由于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是关于“A new house”,所以,教师要结合课本,教学由课本延伸,最后回归课本。在回归课本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以小组为单位,绘制一间自己梦想的房子,绘制完成后,每个小组派一名成员上台描述他们梦想的房子。

七、 结语

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