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詹天佑教案

詹天佑教案赏析八篇

时间:2022-04-25 23:42:17

詹天佑教案

詹天佑教案第1篇

前几天,我怀着崇敬的心情阅读了<<詹天佑>>这篇振奋人心的文章.读了这篇文章,我对詹天佑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我敬佩詹天佑,更敬佩他那不怕困难,披荆斩棘的高尚品质!

<<詹天佑>>这篇文章主要写了詹天佑不怕千难万险,不怕帝国主义的要挟,嘲笑,亲自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事,瞻仰了詹天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杰出的才能.

当我读到"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他常常请教当地的农民"时.我不禁被詹天佑那不怕困难的品质所折服!修筑京张铁路的任务十分艰巨,连外国的工程师也不敢轻易尝试,而詹天佑却怀着祖国人民的期望,怀着决定建设祖国的坚强决心,不怕一切困难,披荆斩棘.终于不负众望,成功地主持修筑第一条完全由我国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为我国人民争得了荣誉,也争得了光彩!相反,我却因为小小的困难而退缩;有一次,老师发下了一张试卷羊我们做,前面几题都非常简单,我很快就做完了,可是到了最后一题"聪明题"的时候,我看了看题目,便把试卷丢到来了一边,心想:这道兴趣题这么难,我肯定不会做了,还是等老师评讲是抄答案算了,于是不再思考……想到这里,我感到万分羞愧!跟詹天佑性比,我却显得那么愚蠢,因为我遇到困难不懂得想办法去解决,只会退缩.而詹天佑接受了修筑京张铁路的任务后,却是排除万难,想办法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詹天佑,你是我们中国人民的骄傲1

我要学习詹天佑那不怕困难,披荆斩棘的高尚品质,将来像詹天佑一样成为一名服务人民,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

詹天佑教案第2篇

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清朝天文学家王锡阐在天文学方面的成就。清代植物学家吴其浚及编著的《植物名实图考》的内容和价值。数学家、翻译家李善兰的成就。徐寿和华蘅芳的译书活动及其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的成就。近代杰出铁路工程师詹天佑及其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飞机设计师冯如设计制造具有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飞机。

通过对清朝自然科学技术成果的教学,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通过对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突出事迹的教学,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国争光和爱国主义情感和勇于面对挫折、战胜困难的坚强意志和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崛起和振兴需要有一批为她献身的志士仁人。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清朝是我国从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的动荡时期,但是在文化方面依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一些才华横溢的科学家不迷信古人和洋人,努力学习世界先进技术,刻苦钻研前人的成果,勇于创新,为国争光,在自然科学方面取得了成就,在清朝的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王锡阐、吴其浚在天文、生物领域所作的贡献,表明了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科技领域的水平。李善兰、徐寿、华蘅芳、詹天佑、冯如的成就,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中华民族具有发展近代科技的能力和水平。

重点分析

冯如和他设计的飞机。冯如是中国近代第一位飞机设计师,他研制的飞机,在1910年试飞成功,其飞行高度,飞行距离和速度均创当时的世界纪录。在中国乃至世界飞机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为中国人争了光。

詹天佑和京张铁路;清朝末年,我国的交通事业有所发展,詹天佑是个中国第一位杰出的铁路工程师,他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工程之艰巨是当时世界铁路史上罕见的。詹天佑克服了一道道难关,创造性地设计出“人”字形轨道,减缓了坡度,降低了造价,比原计划提前两年完工。京张铁路是中国人利用自己的技术力量修成的,在中国铁路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难点分析

王锡阐条目中涉及的自然科学概念。王锡阐在天文学上的成就,是他发明了计算金星、水星凌日的方法,在教学中,由于学生天文知识的局限,对于计算金星、水星凌日的方法,理解起来有些困难。

重点突破方案

“詹天佑和京张铁路”一目是本课的重点,建议教师首先让学生看詹天佑的图像,然后以饱满的热情,生动地介绍詹天佑的生平事迹。强调他生活在近代,是杰出的铁路工程师。他学生时代少年留美,勤奋学习,立志报国,回国后为祖国做出重大贡献:曾完成英、德、日无力完成的滦河大桥,后来又修建了难度极大的第一条正式运营的京张铁路。在讲京张铁路时,要详细讲解当时工程的难度,遇到的困难,詹天佑是怎样一一克服的,使学生理解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京张铁路的重要意义。

难点突破方案

“王锡阐和《晓庵新法》”一目是本课的难点,建议教师首先介绍天文学家王锡阐的生平事迹,然后演示“凌日现象”的多媒体软件。通过演示,让学生比较直观地理解教材中出现的“凌日”等概念。同时让学生体会王锡阐不迷信古人和洋人大胆创新的科学态度,深入研究中西天文历法,有所发明创造的精神。

小字部分主要讲的是关于“食分”问题,西方天文学家的错误观点,以及王锡阐对这一问题的正确阐述,可指导学生阅读以帮助理解正文。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詹天佑和京张铁路;飞机设计师冯如。

教学难点:王锡阐条目中涉及的自然科学概念。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鸦片战争爆发于哪一年?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由封建的国家开始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末世,正处在这样一种转变的动荡时期。尽管时局动荡,仍有一些不甘落后的科学家勇于探索求实,革新进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一节课,我们先学习清朝在自然科学方面取得的成就。

一、王锡阐和《晓庵新法》

提问:中国古代著名的天文学家有哪些?

到了清代,天文学家王锡阐,教师首先介绍王锡阐的生平事迹,在讲王锡阐在天文学上的发明和创造时,因为涉及一些天文学的名词概念,学生不太好理解。教师边演示多媒体课件“凌日”边讲解概念。

然后讲解王锡阐如何不迷信洋人的观点,在自己的著作中指出西方天文学理论在“食分”问题上的错误。

最后让学生在书上划出本目重点要掌握的知识。

二、吴其浚和《植物名实图考》

清朝除了王锡阐在天文学方面取得巨大发明外,清朝中期还出现了一位著名的植物学家吴其浚,他编写了一部《植物名实图考》。(引导学生看书中文字及插图,然后提出问题)

这部书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这部书是怎样编成的?

我们应该学习吴期浚的什么精神?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补充归纳)这部书记载的植物种类多,插图十分精确,吴其浚重视前人的研究成果,但又不迷信古人,对每一种植物都进行实地考察和研究,纠正前人记述植物的错误,这种求实和创新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三、李善兰、徐寿和华蘅芳

刚才我们讲了天文学和植物学方面取得的成就,在数学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就,并体现出了新的特点,有什么新特点呢?(请同学们看书一回答。教师进行补充归纳)这时期西方科学技术不断介绍到中国来,李善就是清朝杰出的数字家、翻译家。写了许多数学书籍,其中《方圆阐幽》,李善兰根据自己的独到见解,阐述了微积分的初步概念。李善兰的成就说明中国人有发展近代科技的聪明才智。他还同外国人合作翻译了大量西方科学著作。

除李善兰外以译书名的还有徐寿和华蘅芳。(教师简介徐寿、华蘅芳的成就,并指导学生在书上划出要点。)徐寿和华蘅芳制成了中国第一台蒸汽机和木壳船《黄鹄号》,这是西方的科学技术和中国科学工作者的聪明才智、刻苦钻研精神相结合的产物。不仅如此,中国人自己还修建了难度极大的第一条铁路干线——京张铁路。

四、詹天佑和京张铁路

(教师首先生动地介绍詹天佑的生平事迹,然后讲述京张铁路工程的艰巨)京张铁路修建时资金少,机器短缺,技术力量也薄弱,特别是八达岭、居庸关一带山势陡峭,工程十分艰巨,不仅在当时国内仅有,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帝国主义根本不想念中国人能修这条铁路。詹天佑作为总工程师率领铁路员工,克服重重困难,为了确保列车安全,詹天佑设计出一条“人”字形轨道,降低了坡度,仅用了四年时间保证了全线通车。詹天佑是中国近代杰出的铁路工程师,事实证明,中国人民凭借着自己的爱国热情和聪明才智完全具有发展近代科学技术的能力和水平。(最后教师指导学生在书上划出知识要点)。

詹天佑教案第3篇

您的工作一丝不苟,哪里要开山,哪里要架桥,哪里要把陡坡铲平,哪里要把弯度改小,您都义不容辞,您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在峭壁上定点测绘。虽然塞外常常黄沙漫天,狂风怒号,有时还面临着坠入深谷的危险。但即使是这样恶劣的天气与如此糟糕的环境,依然不能您坚持要在野外工作的决心与毅力。您是在冒着生命危险为祖国做贡献啊!白天,您攀山越岭,勘测线路;夜晚,您熬红了双眼,却只为在油灯绘图计算。为了寻找一条合适的线路,您还经常请教当地的农民。

“人”字形线路的设计,是您超常智慧及杰出才能的具体体现,也是世界铁路修筑历上的新创举!您是伟大的!

是您,用生命?I卫了祖国的尊严;是您,用血汗洗刷了中国的耻辱;是您,克服种种困难修筑京张铁路。窗户上还有您伏案设计的身影,八达岭还留着您充满泥泞的鞋印。您的成功给了帝国主义者有力的回击,您的努力圆了几代中国人心底的梦想。您,是中国的骄傲!让我们深情地呼唤您——

詹天佑教案第4篇

一、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从挖掘教材内容入手

《争吵》这篇文章讲的是主人公因为嫉妒朋友获奖而同朋友争吵,差一点失去了纯真的友谊的事。教学中,用多种方式朗读出小主人公的嫉妒心理,从而深刻理解“嫉妒”这个词的意思。通过朗读父子之间的对话,体会到小主人公由开始嫉妒到听了爸爸的话后的心理转变,向学生传授了一个健康的心理理念,从而使学生从朗读中感悟到嫉妒的危害性。

二、激活学生的思维,从多元探读入手

在教《詹天佑》这篇课文第4段“勘测线路”时,先引导学生品读课文,感受詹天佑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以身作则的工作作风以及那颗强烈的爱国心,然后就指导学生进行深入地读书,通过范读设境、想象移情、多元解读等多种探究朗读形式来读出詹天佑的令人感动之处,激活学生的思维,积淀学生的语言。如“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时说的话”就采用了设置情境的方式来进行多元朗读:如引导学生想象“攀山越岭,勘测线路”、“深夜灯下,伏案绘图”等这些画面来身临其境地读,体会詹天佑身先士卒的工作作风。“詹天佑的内心活动”这部分则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元解读:如果强调这是中国人修的第一条铁路,怎么读?如果强调詹天佑的坚定信念和克服困难的决心,该怎么读?如果强调修不好铁路的后果,那又该怎么读?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揣摩,明白理解的角度不一样,朗读的侧重点也就不一样,关键在于是否能表现出詹天佑的爱国情怀。学生的每一次朗读,无不体现着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无不渗透着学生强烈的情感。这样的多元探读,使学生感悟语言的能力增强了,使学生的语言思维更活跃、更深刻了。

三、培养乐观、积极向上的情绪,从激发学生朗读的热情和兴趣入手

朗读需要热情和兴趣。很多学生一提到读书就会感到厌恶、烦躁,把朗读课文视为教师“要我读”,而不是“我要读”。创设优美情境。如在教学《观潮》一课的朗读训练时,就可以利用录像来设计导读,借助媒体让学生亲眼目睹从未见过的钱塘江大潮壮观雄伟的景象。当学生听到浪潮隆隆地响,就联想起“闷雷滚动”,声音越来越大,最后潮声如山崩地裂;而看到潮水像一条白线从远处移来,逐渐拉长、变粗,再近些形成一道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并进飞奔而来的雄伟气势和壮丽景象时,学生就由衷地发出赞叹:“哇!好壮观啊!”从而使课文中的景物在学生心中“活”了起来,让他们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这种富有诗意的优美情境下,学生就容易激发起朗读的热情和欲望。

四、抓精妙之处 ,从读中悉心品味

教学中教师就应努力捕捉课文的闪光点、抓住课文精妙之处,引领学生悉心品味,从一个个标点,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中去玩味语言,通过细嚼慢品,激发与作者的情感共鸣,使学生不仅能感受到人文关怀,更能得到语言智慧的启迪。如《凡卡》和《卖火柴的小女孩》就是值得学生品读的佳作。

五、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心

詹天佑教案第5篇

本校含谐楼二楼辟有一个全天候开放的“教育教学研究专题推演室”。它与一般会议室的布局很不相同,陈设也别具一格:清雅的盆栽花卉吐露芬芳,椭圆形的桌子便于大家围坐一起畅所欲言,四周的休闲沙发等给人一种温馨随意之感。尤为独到的是,一面墙上挂有六副展版。那就是我们的“教育教学研究专题推演栏”。每当有新教师报到,有教师碰到疑难等,大家都会来到此室选读细品专栏中随时更新的无数条“一问一答”;也时常可看到教师们相约着置身其中就某个议题座谈彼此心得,以获得应有的启迪与顿悟。就在这样的“聚会”中,教师们既能自由谈论、各抒己见,更能从中汲取利于自身发展的精神营养,可谓一举多得。

2011年11月19日,为将《詹天佑》一课上得更好,邹老师一早就到教导处陈述自己的困惑: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詹天佑的伟大、杰出与强烈的爱国心,这应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但由于这课“学点”很多,担心抓不准、搞不好会使教学变得支离破碎。于是相关主任和她一起走进了“推演室”。正好路过门口的我也被叫了进去……推演随之展开……罗老师认为:学习这篇文章,应着重指导学生细读文字,品味细节,并透过文字,想象画面,从而体会詹天佑的人格特征。孙老师也有自己的看法:涉及居庸关、八达岭隧道开凿和“人”字型线路修筑的两部分内容最难。受经验、阅历所限,学生较难理解。可借用示范板画或动画等帮助学生理解……我仔细倾听着,时而沉思着……该到我发言时,我先指着专栏中第21条,强调:对于学生已知的,可“三级跳”,而对于学生未知、应知、需知、须知的,就得设法“原地踏步,并踏它个坑出来”。然后点出:《詹天佑》一文较长、较难,是比较特殊。要上好这一课,可考虑先“学”后“教”,得体现“教”高于“学”。在共同分析文本特点、研讨总体思路及辨别方法优劣等基础上,我结合自身理解拎出了一条主线:“有外国人说,中国人不行!请看,中国人到底行不行?!事实证明,中国人就是行!!!”这主线,并无现成说法可以照搬,而是完全创生于推演的真切过程之中。周严负责的推演、彼此亮出的见解,不仅使邹老师豁然开朗,也使在场者受益良多。实际教学时,邹老师博采众长、善显己能,充分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提问,并适当点拨,整个过程洗练流畅、简明实在,可成一经典个案。“沙盘推演”,为教师们搭建起了一个互相启发、彼此思维碰撞及思想火花迸发的教学研究平台。由于氛围宽松、民主,大家在此可以争论,百家齐鸣;可以倾听,借用参考;可以商讨,共解疑惑;也可以现场演练,不妨评头论足……

我乐意参与如此的“沙盘推演”,这不仅可让我有机会亮出自己的一孔之见,有可能掌握并吸纳大家的合理主张,也事实上助增了一次次课堂教学的精彩。

詹天佑教案第6篇

[关键词]阅读教学;全新视角;高效;嫁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3-0050-01

语文教学中的 “嫁接”,是指拓展语文教学的边界,打破以教材为唯一中心的教学壁垒,有意识地借助其他学科领域的资源来优化语文教学的配置,并通过自主、积极的语文实践,以语文学科的本质力量进行深入地悦纳与吸收,从而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一、拓展:为“嫁接”寻找适切匹配的资源

从嫁接的视角看,语文课程的拓展,就是选择相同或者相近的资源,便于和教材内容进行整合、融通。例如,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的“练习1”要求背诵一组与秋天相关的成语和一首描写秋天的儿童诗《秋天到》;“练习2”的“做做说说”也要求学生将对秋天的观察以绘画表现出来或者描写下来;课文《秋游》也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再现了老师带领学生外出秋游的情景。同时,思品教材为学生选编了《秋天到了》《回味秋天》《巧手剪秋天》的内容,以多样的形式展现秋天,引领学生对秋天进行深入感知。两门完全的同课程,无论是在进度还是内容上,都同时编排了秋天的内容。在统整联合之下,我们可设置综合性的主题单元展开教学。

语文的外延即生活,其教学资源蕴藏在学生广阔的生活和丰富的学习活动中。教师要善于从中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类群资源,为语文课堂的顺利“嫁接”提供支撑。

二、融通:为“嫁接”探寻彼此激发的渠道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嫁接”,并不是形式上的附着与内容上的叠加,而是认知上的融通,形成1+1>2的综合效应。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引入课外资源的目的在于对教材内容这一教学本体的激活。因此,教师对嫁接资源的遴选,不仅要对资源本身的价值进行审视,更要赋予其激活教材内容的机能。这就要求教师要在资源介入之后,积极引导学生开展感悟、积累、运用等语文实践性活动,激发学生内在的认知兴趣,使得介入的资源价值最大化,与教材内容融通,构建成课堂教学的有机整体。

如,在教学于谦的《石灰吟》时,教师先后选择了石灰的产生过程和于谦的生平经历两份材料。首先,这两份材料有着自身独有的信息价值,石灰的产生过程让学生对石灰的外表、品性等有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而于谦的生平资料让学生对于谦其人、其文有了通透的理解。其次,这两份资料对学生理解这首诗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石灰的产生与诗歌的内容形成对应之势,是引领学生自主学习、理解诗歌大意的有效拐杖;生平资料的介入有助学生洞察于谦与石灰之间的共性特征,为深入理解咏物诗的表达密码提供了认知的支撑。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引领学生根据石灰产生过程的资料,深入到诗歌语句中,自主体悟诗歌的基本大意;随后,要求学生自由阅读于谦的生平,并联系石灰在制作过程中所经受的折磨,寻找于谦与石灰之间的共同之处,从而借助石灰深入体验于谦的优秀品质。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并没有让学生仅仅了解石灰是如何生产、于谦有着怎样经历等知识性认知上,而是借助这些资源充分引领学生深入文本内核,与文本内容形成了良性的化学反应,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裂变:为“嫁接”探寻多样有效的方式

从植物学的角度来看,成功的嫁接对植物品种的进化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而对课堂教学而言,语文教学对其他领域内容的吸收,不仅可以在内容上对本体形成拓展,还能在教学活动的形式上有所调整和更新,在经历了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裂变中,使语文学习变得更加轻松而有效。

如,在教学《詹天佑》时,对文中所说的帝国主义者的“要挟”“嘲讽”,全国人民的夥撸詹天佑的“毅然接受任务”都是一种怎样的状态,学生都觉得难以理解。如何引领学生真正走进课文情境,体会人物思想呢?笔者为学生嫁接了“新闻会”的形式,邀请一部分学生以“帝国主义”的角色出席会,一名学生扮演詹天佑,其他学生以普通群众的身份参与。整个过程,以新闻的形式展开,“帝国主义者”率先发难,结合故事情境,自行设计语言,将“要挟”“嘲讽”的形态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而“普通群众”的义愤填膺也在会现场得到表现,“詹天佑”的一段“真情告白”,使学生感受到詹天佑的思想境界。这样,有效地解决了课文理解的难点,并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进行了深入有效的历练。

这一案例中,教师从课文内容特点出发,巧妙地“嫁接”了新闻会的形式,给予学生表达自己角色的契机与平台,吸引了学生参与实践、思考的过程,使教学信息和学习主体之间形成多向互动的良性状态。

詹天佑教案第7篇

一、树立信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抓住语文学科的特点,让学生明白只要努力,只要讲究方法,就能取得很大的进步,以便树立好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学习时,还要使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学好语文,怎样来学习语文?明确了目的,掌握了方法,就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并推动学生去努力学习,取得更大的进步。

二、创造教学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应该怎样让学生成为学习语文的“乐之者”?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努力创造教学情景,在活跃课堂气氛这一环节上下功夫。这主要表现学生在教师指导启发下思维和语言表达的活跃,尤其是语言表达的活跃。为此,备课时就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的差异,设计一些难易程度不一,详略要求有别的问题,实行分层教学;在课堂上,则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语文表现能力,把握机会及时进行激发和启示,创造条件为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创造条件和机会,使他们产生表达的欲望,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教学效果。比如教学语文s版《船长》一文的“殉职”部分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师:船长即将被无情的大海吞没了,望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在“玛丽号”上得救的人们满脸泪痕,有多少话要对船长深情地诉说啊!(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就让我们和哈尔威船长说一说吧!一位怀抱婴儿的妇女( )地说:“船长啊!船长,_____________。”还是个孩子的见习水手克莱芒( )地说:“船长啊!船长,_____________。”透过阴森可怖的薄雾,凝视着这尊徐徐沉入大海的黑色雕像,我( )的对船长说:“_____________。”}

三、酿造和谐友爱的学习氛围,促使学习兴趣持续发展。

“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学习的意识和情趣决定了教师情感的变化,和谐友爱的师生关系能给学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般的熏陶和滋润,这样的氛围能让小学生有一种积极的情感心智和乐于接受新知的心境。比如我在教学教学语文s版《船长》的结尾部分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师:同学们,在这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面对着人们的慌乱不堪,哈尔威船长临危不惧、沉着镇定地指挥着救援工作,果断地下达命令,将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以身殉职,谱写了一曲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赞歌。就让我们带着这份深深地敬佩之情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来缅怀这一位英雄吧!(出示课件)(学生深情地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请全体同学起立,同学们,最后就让我们向这位英雄表示深深地三鞠躬吧(出示哈尔威船长的图片,同时播放哀乐),希望他的在天之灵能得以安息吧!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师生同时向船长三鞠躬)。}

四、引导学生积极合作、共同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要学习新的知识,首先要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共同探究。使学生在合作探究新知识的过程中知道只有小组成员相互帮助、团结合作、友善待人才能取长补短,开阔自己的知识面,从而创设了一个团结友好的学习氛围。学生在这种气氛中学习,兴趣自然就会变得更浓,求知欲也就会变得更强。比如在教学语文s版《詹天佑》一文“勘测线路”部分时。我是这样设计的:{1、师:詹天佑毅然决然地接受了任务,那他在修筑铁路的过程中,那些地方感动了同学们,请同学们细读课文4―6自然段,抓住关键语句,展开想象反复诵读,并将自己的感受和小组同学们一起交流交流。(生活动,师和同学们一起感受课文。)2、全班交流感受,是根据学生的交流相机展示课件,(出示课件)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之类的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1)师:读了此句,你感受到了什么?生:认真,负责,工作一一丝不苟。师:詹天佑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而且他也这样要求着别人。这里有一个词语请同学们特别注意“经常勉励”,想一下,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詹天佑会这样勉励他的工程人员?(2)生说在不同的情况下,教师作相应引读这一句话。师:是啊,詹天佑就是经常这样勉励他的工程人员。我们一起来读这句话。(出示课件)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那些外国人要讥笑我们,而且会使中国工程师失掉信心。师:这句话你感受到了什么?生:他有着一颗坚定的爱国之心。}

五、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詹天佑教案第8篇

一、加强朗读指导

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等。因此,要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如《桂林山水》中的“啊”的读法,可进行音变的训练。“啊”的具体读法是:“静啊(nga)、清啊(nga)、绿啊(ya)、奇啊(ya)、秀啊(wa)、险啊(na)”。还可告诉学生,随着读“啊”字,气流也轻轻带出,以达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之功效。

朗读指导不能孤立地进行,要做到读中感悟,悟中促读。两者相辅相成,使学生从课文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朗读时自然地表达出来,做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我们细读作品,就会感悟到:在小女孩的悲惨命运中也融入了作者的感情,渗透着他自己的生活遭遇。作者把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所感受到的辛酸、痛苦和憎恶,通过小女孩的命运抒发出来,使作者和作品中的人物融为一体。教学时要使这种强烈的感情注入学生的心田,产生共鸣,使其自然地感受到亲切爱怜、压抑、愤懑以及含蓄、深沉的基调。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感情朗读。

二、读活课文

“活”的朗读给语文课堂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我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李大娘和志愿军战士挥泪告别的情景时是这样设计的:回首往事,情更深、意更浓,谁想和大娘“诵”别? 大娘怎么忍心和亲人志愿军分别呢?我们只好请求她留住送别的脚步。谁来请求大娘?大娘没有停下,送了一程又一程,我们只好恳求大娘 。为了让大娘早点回家休息,万般无奈,我们的战士只好哀求她。我们哀求的大娘,她还是舍不得回去。最后,没有办法,我们只好以军人的口气命令她。谁来命令大娘 ?我们就这样一次次地请求、恳求、哀求,到最后只好命令。现在你想怎样向大娘送别,你就怎样对大娘“诵”别。学生带着各自的体验读出了属于自己的情感。

三、“读”为主,以“讲”为辅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通过精心指导,把时间充分让给学生去读。通过读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字、词,理解课文,把握课文的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学《月光曲》时,我是这样设计朗读教学过程的:第一遍读,让学生从读中了解内容梗概,获得整体感知,?弄懂在阅读中遇到的生字新词。第二遍读,主要是从读中去理解课文;第三遍读,则是让学生仔细揣摩,既是对课文思想内容的更深入理解,也是对语言文字的反复玩味。在引导学生理解月光曲的内容时,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谁能读出 《月光曲》的内容?”“谁能读出曲子的特点?”“谁又能读出曲子的美?”通过这些问题,学生的朗读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纷纷举手试读。在读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体会月光曲的美。

四、入情入境地读

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