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铅球教案

铅球教案赏析八篇

时间:2022-08-16 09:56:48

铅球教案

铅球教案第1篇

关键词:铅球技术;教学方法;兴趣;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

引言:

铅球技术是一项技术项很强的项目,需要一定的力量和速度,对于初学者来说,首先要解决学生的心理负担。其次让学生对这个项目产生一定的兴趣,往往在教学中忽略这些因素导致学生从开始学习就没有较高的积极性,从而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和多媒体的广泛运用,现代技术教学的手段越来越丰富,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首先了解教学的对象,其次要合理科学安排好教学的设计,同时在不同的阶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铅球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1.根据教材内容了解教学的对象,对不同的对象有不同的设计方案。设计中突出"健康第一"的理念,把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终身锻炼身体的意识作为重点,确保体育与健康的乐趣。

2.在教师的诱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利用(实心球)进行各种不同形式的趣味性练习和游戏,让学生在教与学、学与练、练与乐中不知不觉掌握了有关原推铅球运动技能,愉悦了身心,使学生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各方面得到全面的锻炼和发展。避免铅球教学中单调、枯燥的教学形式

二教学方法的运用要科学合理

1.通过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方法的运用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不同的阶段,在铅球技术教学初期,通过理论教学和现代信息技术教学,让学生了解铅球技术发展的现状,加深对动作概念的深刻理解。如利用多媒体的录像、绘图、动画等辅助手段,让学生在大脑中建立完整的技术框架,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

2.在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学生的练习,初步掌握基本的用力技术。在此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兴趣与技术动作的结合。如在学习原地推铅球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器械,利用不同的场地进行投准和掷远的练习,然后根据学生的情况,强调技术动作的各个环节,进行强化练习。这样就能让学生既产生了兴趣又掌握了基本的动作。学生在掌握了基本动作之后,再利用同样的方法去练习投准、掷远。学生就感到动作正确了,比原来投的准了,掷的远了,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其次,在学生对各个技术环节掌握之后,要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利用比赛教学的方法,把整个班级分成几个小组进行比赛。这样大家就会互相帮助,互相竞争,在比赛中教师可以设计出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分析,解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体会到了自己提高的过程。

三利用组合练习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对于铅球的初学者来说,力量的素质至关重要。过去基本上在场地上用实心球、小铅球和标准的铅球练习,学生的力量素质不能得到提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显现出大部分学生虽然掌握了基本技术,但是在持标准铅球练习时出现了技术动作的变形。原因在于学生本身力量差,持球练习时心理负担大所致。所以在课堂上要有一部分时间加强学生力量素质的练习。如俯卧撑练习,到力量房用杠铃做一些负重练习,以及一些专项力量练习等等。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感到自身的力量提高了,自信心也就有了。再拿起标准的铅球练习,也就感到轻松自然。

三教师的专业素质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一定的影响

学生在学习之前,教师轻松、熟练的示范动作,以及良好的运动成绩都会给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教师在铅球技术示范中,只要轻轻一挥就能把铅球推得很远,此时学生就会很想尝试一下,看看自己能推多远,这对培养学生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这都是学生的兴趣受到理想和志向的调节。教师良好的运动能力会对学生起到榜样的作用,学生会以此作为自己努力的目标,从而形成一种积极的兴趣。

总之,铅球技术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专业运动能力的提高,以及课程的教学设计、教法的运用等,都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铅球教案第2篇

【关键词】全速跑;正交试验;全速跑;多级跳;负重半蹲;铅球

前言

铅球是大运会田径比赛的参赛项目,它还可以作为平时监测力量素质是否提高的测试内容,传统推铅球的教学和训练所灌输的理念就是发展运动员肌肉力量,且方法单一,只注重专项,忽视了青、少年运动员正值生长发育的特殊阶段[1],如何科学合理和全面提高学生的力量素质是体育工作者要为之思考的问题。众所周知力量素质可以通过跑、跳和做专门力量练习方式进行提高,按照训练的全面性原则发展力量素质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而其方法的科学性有待进一步探讨。本文即通过正交试验设计[2]对受试者施加全速跑、多级跳和负重半蹲的训练干预,观察其原地侧向推铅球的成绩,验证三者发展整体力量的作用以及明确三者的主次地位,确定今后训练的合理配比及分析影响成绩的可能原因,为今后教师从事体育教学和训练提供部分参考。

一、实验对象与方法

(一)实验对象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2007级侧向推铅球成绩无显著差异的志愿者12名男性大学生,身体健康,无任何伤病,无训练经历。

(二)实验方法

1. 实验分组。按照正交试验随机分为4组,每组3人。实验前进行一次侧向推铅球测试,记录成绩,基本情况如下:1组身高176±6.2cm,体重65±8.7kg,初试成绩7.31m。2组身高175±4.1cm,体重62±5.2kg,初试成绩7.45m。3组身高175±5.5cm,体重64±7.8kg,初试成绩7.60m。4组身高174±4.7cm,体重61±6.6kg,初试成绩7.22m。各组年龄均为20周岁。

2. 实验方法。根据文献资料[3-4]铅球项目是主要以下肢发力,经过躯干,进一步传递到上肢,最后通过手指的拨动将铅球投出的技术动作。这种技术更加强调的是整体力量的快速爆发及“训练一般以周为单位的原则[5]”,本研究选取全速跑(30m×6组、60m×6组)、多级跳(原地三级跨步跳×12组、原地十级跨步跳×12组)和负重半蹲(负重50%自身体重×6个×8组、负重70%自身体重×6个×8组)三个因素两种水平,进行正交分组试验(见表2)。受试者在每周下午进行4次2小时左右的训练(训练安排见表3),实验时间为6周。每周星期一测试一次铅球成绩,根据6周后测得的成绩验证哪一种训练方法更加能够提高训练成绩,并通过正交试验,分析得出最佳的训练方案。

表2 L4(23)正交试验表

A(全速跑)

B(多级跳)

C(负重半蹲)

铅球成绩m

1组

1(30m×6)

1(三级跨步跳×12)

1(负重50%自身体重×6×8)

8.41

2组

1(30m×6)

2(十级跨步跳×12)

2(负重70%自身体重×6×8)

8.97

3组

2(60m×6)

1(三级跨步跳×12)

2(负重70%自身体重×6×8)

8.65

4组

2(60m×6)

2(十级跨步跳×12)

1(负重50%自身体重×6×8)

8.46

K1

17.38

17.06

16.87

K2

17.11

17.43

17.62

R

0.27

0.37

0.75

1.39

权重排序

3(19.4%)

2(26.6%)

1(54%)

表3 一周训练安排

星期

六、日

训 练 内 容

铅球测试

准备活动(慢跑+基本练习、压腿等)分组进行跑、跳和力量训练

准备活动(同上)力量训练(利用杠铃、垫子发展上肢和腰背肌,每人运动量相同)

调整(组织游戏贴人、喊号接球,还有打篮球、踢足球等)

准备活动(慢跑+基本练习、压腿等)分组进行跑、跳和力量训练

休息

1.3统计学分析 数据用平均数表示,通过单项试验结果的正交设计方法[2],首先进行直观分析,然后进行计算分析,计算权重,并进行效应趋势的补充分析。

二、实验结果

从表2中直接看到2号实验成绩最好,说明A因素(全速跑)1号水平(30m×6)、B因素(多级跳)2号水平(十级跨步跳×12)、C因素(负重半蹲)2号水平(70%自身体重×6×8)是最佳方案,记为A1B2C2。

计算分析:在表K值栏中,A因素K1(17.38)>K2(17.11),故记为A1;B因素K2(17.43)>K1(17.06),故记为B2;C因素K2(17.62)>K1(16.87),故记为C2;记为A1B2C2。

从表2中权重看到负重半蹲最重要,占54%,多级跳次之,占26.6%,全速跑再次之,占19.4%。故记为C2B2A1。

三、分析与讨论

正交试验是研究多水平的一种设计方法,不仅能够明确各因素的主次地位,而且可找出诸因素各水平间的最佳搭配,在传统研究药物的动物实验中应用较广泛[6],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和动物。但是在训练科学研究中应用较少见,本次研究不仅验证了各因素的作用,更将各因素的主次地位分清,对今后教学和训练提供一定的参考。

通过训练各组成绩均有所提高,说明训练对受试者的整体力量素质均有所提高,投掷铅球还需要专门的爆发力练习,且需要一定的技术动作,即发展下体到躯干,再至手臂的连贯动作。这尚且需要在专门练习中巩固提高这一技术特点,就第2组训练的技术更能够结合该项技术动作并且达到了一定的训练强度,在机体得到适应的同时,使肌肉的形态、结构、供能形式、用力方式等不断向着适应这一运动形式的方向发展,变得更为适应这一运动,即全面提高的力量转化为了专项力量。所以负重训练对投掷成绩的提高非常显著。十级跨步跳达到了一定的强度,30m全速跑则更能够发挥快速启动的爆发式用力,对发展投掷铅球项目效果都较好。因素水平与观察结果K值的关系也表明:全速跑从30m—60m时,其K值从17.38到17.11数值下降,也就是说,并非全速跑距离越长,效果越好;半蹲负重量从50%--70%时,多级跳由三级到十级时,其K值从17.06到17.43,16.87到17.62数值是逐渐提高的,表明负重和多级跳跃训练的量还可以增加,将还有最佳配方的潜力可挖。

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发展学生整体素质:柔韧、力量、耐力、速度等是体育教师的本职工作,然亦存在不足之处,即缺乏相应的研究方法和手段,这就使教学和训练缺少相应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力量素质受到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的综合影响,一般来说,大学生肌肉生理横断面的粗细,中枢神经兴奋程度的高低,全身各部位肌肉协调能力的强弱,主动肌群、协同肌群及对抗肌群等配合程度,如腰肌、背肌和屈伸肌等的协调配合,用力的一致性等,都与其力量大小有关[7]。另一方面大学生同样还处在生长发育时段,骨骼肌肉生长迅速,容易对技术动作产生适应。从训练的科学化和微观角度出发,注重发展他们的白肌数量和肌纤维体积将更适宜从事爆发性用力的项目。本研究内容全速跑、多级跳和负重半蹲均是有利于白肌发展的技术动作,是快肌动员的有效且简易的方法。在训练的过程中并没有像传统训练模式那样继续追加训练量,为的就是考虑以健身为目的的锻炼,因为他们还有繁重的学习任务,只是想通过侧向推铅球成绩检验整体力量素质是否提高,并对科学提高整体力量的训练方案进行初探。结果看到效果是明显的,各组成绩均有增长,幅度在1m—1.5m之间。就第2组的训练强度,使机体得到了充分适应,在投掷铅球时,将全面提高的力量转化为了专项力量,变得更为适应这一运动,可能也就是投出较好成绩的原因。

四、结语

1. 全速跑、多级跳和负重半蹲方法均能够增强力量素质和提高侧向推铅球的成绩。

2. 三者最合理的训练方案为:负重半蹲70%自身体重×6个×8组,十级跨步跳×12组,30m×6组。

3. 提高训练成绩的可能原因是三者增加了肌肉的整体力量和协调性,固定的训练使受试者变得更为适应这一运动,即全面提高的力量转化为了专项力量。

参考文献

[1]邓树勋,王建,黄玉山.运动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黄明教,陈志强,丁红翎,等.体育实验设计与科学量化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王瑞芳.原地侧向推铅球的技术与力量训练[J].田径,2006,(5).

[4]任平社,庄希琛.不同力量训练手段对推铅球技术与成绩影响的实验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2).

[5]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铅球教案第3篇

数学建模的具体步骤:第一,根据实际问题的特点进行数学抽象,构建恰当的数学模型。第二,对所得到的数学模型,进行逻辑推理或数学演算,求出所需的解答。第三,联系实际问题,对所得到的解答进行深入讨论,作出评价和解释,返回到原来的实际问题中去,得出实际问题的答案。

中学阶段常见的数学模型有方程模型、不等式模型、函数模型或几何模型、统计模型等,我们把运用数学模型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统称为应用建模。

近几年笔者一直任教九年级数学,版本为《泰山版》,现针对任教内容与大家一起探讨几个常见的数学模型。

一、方程模型

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着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方程(组)”模型则是研究现实世界数量关系最基本的数学模型,它可以帮助人们从数量关系的角度更正确、更清晰认识、描述和把握现实世界。

案例1:一元二次方程中的“平均变化率”问题。

为了美化环境,某市加大了对绿化的投资,2007年用于绿化投资20万元,2009年用于绿化投资28.8万元,求这两年绿化投资的平均增长率。

1.问题分析

假设这两年绿化投资的平均增长率为x,那么2008年用于绿化的投资额为多少元?那么2009年用于绿化的投资额为多少元?

2.模型建立

2008年用于绿化的投资额为:20(1+x)。

2009年用于绿化的投资额为:20(1+x)2。

根据2009年用于绿化的投资28.8万元,

得到方程20(1+x)2=28.8。

如果设起始数据为a,终止数据为b,平均变化率为x,则经过两次增长或降低后得到方程形式为a(1+x)2=b或者a(1-x)2=b。

3.对数学模型求解并回归实际问题

解方程20(1+x)2=28.8得:

x1=0.2=20%,x2=-2.2(不合题意,舍去)。

故这两年绿化投资的平均增长率为20%。

二、建立“几何”模型

几何与人类生活和实际密切相关,诸如测量、航海、建筑、工程定位、道路拱桥设计等涉及一定图形的性质时,常需建立“几何模型”,把实际问题转化为几何问题加以解决。

案例2:圆中“垂径定理及其推论”的应用问题。

如图1,一座桥的桥拱是圆弧形(水面以上部分),测量时只测到桥下水面宽AB为16米,桥拱最深处离水面4米。

图1

图2 转贴于

(1)求桥拱半径。

(2)大雨过后,桥下面河面宽度为12米,水面涨高了多少?

分析:如图2所示,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1)求桥拱半径也就是求图中OB的长度。在RtBOE中,OE=OG-EG,即为半径与拱高的差,BE即为AB的一半。设桥拱半径为R,根据勾股定理得R2=(R-4)2+82,求得R=10,即桥拱半径为10米。(2)水面涨高的部分即为图中线段EF的长度,它是图中两弦心距OF与OE的差。从一问中能求得OE=10-4=6;OF要在RtBOF中求得,OD是10,DF是6,可求OF=8。所以EF=2,即水面涨高了2米。

三、建立“函数”模型

函数反映了事物间的广泛联系,揭示了现实世界众多的数量关系及运动规律。现实生活中,诸多问题常可建立函数模型求解。

案例3:“二次函数”的应用问题。

一名运动员掷铅球,铅球刚出手时离地面的高度为 米,铅球运行时距离地面最大高度是3米,此时铅球沿水平方向行进了4米。已知铅球运行的路线是抛物线,求铅球落地时运行的水平距离。

分析:如图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把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数量转化成图中抛物线上点的坐标A(0, )、B(4,3)。设二次函数的顶点式y=a(x-4)2+3,把x=0、y= 代入,求得a=- ,得二次函数解析式为y=-(x-4)2+3。题目中所求距离即为OC的长度,即把y=0代入得到的符合题意的x值。

令y=0,得- (x-4)2+3=0,解得 x1=10,x2=-2(舍去);

所以铅球落地时运行的水平距离为10米。

当然,要搞好数学建模教学,还需要结合数学建模的过程,对能力培养进行分解落实。

(1)要培养阅读和语言转化能力,这里包括由普通语言抽象为数学文字语言,再抽象为数学符号语言。因为只有出现了符号语言的形式,才能联想和应用相应的数学结构;要培养抽象、概括能力,数学建模实质上也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抽象概括的过程。

铅球教案第4篇

关键词:高中体育教学;信息技术;动机;效果;水平

在很多人看来,体育就是教师讲解动作、学生练习的学习过程,根本就没必要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这其实是对高中体育信息化教学的一个错误认知。教育实践表明,高中体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科学整合存在显而易见的突出优势。以下,笔者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就信息技术之于高中体育教学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展开初步的分析与探讨。

一、信息技术的利用有利于维持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

动机是学生个体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重要情感驱动因素,对学生的学习效率及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调动、维持学生学习动机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信息技术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合理运用能很好地维持学生对具体体育内容的强烈学习动机。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就可以充分证明这一点。如在教学“铅球”这一体育运动项目时,笔者并没有急于向学生传授具体的铅球投掷技巧,而是首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了一组幻灯片,内容主要包括:铅球运动项目的发展、铅球技术的演变、侧向滑步推铅球的技术结构及动作要领,等等。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学生们对铅球这一运动项目的了解更加深刻了,内心关于铅球的学习动机也变得强烈起来。这都为他们以高涨的学习热情投入铅球相关运动项目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再如,在学习“排球”时,笔者就利用信息技术多媒体教辅设备为学生播放了一段我国女子排球夺冠的辉煌历史视频,学生们在观看的过程中情绪高昂、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并对排球这一体育运动项目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及动机。在此基础上,展开排球相关体育知识的教学便是水到渠成、易如反掌了。综合上述案例来看,信息技术的合理利用确实存在着调动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维持学生体育学习动机的良好效果。

二、信息技术的利用有利于优化学生的体育学习效果

体育学习并不像大多数人所认为的“只要学习体育规范动作就可以了”这么简单,相反,因为理论知识具有高度概括的特征,学生很难实现由所学理论知识向规范体育动作的互动转化。这也是高中体育教学质量始终难以得到显著提升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现代化信息技术兼具信息含量大、呈现方式直观生动的特点,能以最形象的方式将抽象化的理论知识反映出来,有利于帮助学生在实现对具体理论知识点深刻认知与掌握的基础上,做出规范化、标准化的体育动作。

三、信息技术的利用有利于提升教师的体育教学水平

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桎梏,高中体育教师的教学理念较为落后,认为“只要将教材上的体育知识教给学生,学生基本掌握体育动作就可以了”。在这种思想下,他们在高中体育实践教学中并不会积极、主动地进行创新与探索,自然更谈不上自身体育教学水平质量的提升与发展了。

但是,信息技术在高中体育课堂上的运用却极大改善了这一现状。例如,有些体育教师存在得过且过的消极思想,可是当他们利用信息技术登录到体育教学的论坛、博客等一些网页时,他们就会发现自身同其他体育教学同仁之间在体育教学技能、水平、层次等的巨大差异,而这种心理上的落差都将促使他们及时摒弃以往的消极心态,并以更加积极、踊跃的心态投入到教育理念的更新及教学实践的大胆探索上来。除此之外,信息技术提升高中体育教师教学技能的另一个方面还在于借助信息技术,教师能及时、迅速地浏览到最新的体育教学理念,汲取最先进的体育教学观点,很显然,这都将对他们自身体育教学水平及技能的显著提升与发展起到一个积极的推动作用。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社会,各行各业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参与与利用。高中体育教W同样也不例外。为此,高中体育教师应当积极更新自身的教育教学理念,并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笔者相信,在信息技术的强有力辅助下,高中体育教学必定会呈现出积极向上的蓬勃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中体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铅球教案第5篇

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中,就如何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一些尝试。

一、借用多媒体,激发好奇心

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人们对事物的选择性态度,是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参加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学生积极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动力。”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新事物有着天生的亲切感和浓厚的兴趣。多媒体技术集音、像、动画于一体,生动形象,在吸引学生的注意与创设教学情境方面,具有其他教学手段所不可比拟的优势。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容易迅速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使其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使教学顺利进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学时,我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形象,运用多媒体进行了演示。屏幕上袋鼠阿姨说:“同学们,你们好,我的文具店开业了,欢迎你们到我店来购物。”这时小白兔来了,她说:“袋鼠阿姨,我要买铅笔。”袋鼠阿姨说:“我的店仅有15支铅笔了,你要买几支?”小白兔说:“我要买9支铅笔。”袋鼠阿姨说:“15支铅笔,让小白兔买走了9支,我的文具店还剩几支铅笔?”这样生动的情境,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整个课堂顿时活跃,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题目上。学生经过认真的思考,争先恐后地抢着回答问题。最后我对学生的答案归纳总结,使他们掌握了“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整堂课中,学生学习兴趣盎然,情趣交融,“被动型”的学习自然地转化为“主动型”的学习,层层推进,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善用多媒体,获取和巩固知识

新教材图文并茂,能激发儿童的兴趣。但是,它只能以静态的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在教学内容上,知识的形成更是理论化,显得枯燥,不利于学生弄清楚知识的产生及形成过程。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需要,如果借助多媒体,就可以将教学内容变静为动,变抽象为直观,活现教材内容,再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使教与学充满生机,使学生感悟知识的来龙去脉,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获取知识。如教学“三角形面积”时,我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利用鲜艳的色彩、旋转的画面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直观地形象地把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通过旋转180度拼成了一个平形四边形。学生通过观看后迅速且准确得出三角形与平等四边形的关系,最后懂得了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就是“三角形的面积”。学生理解了三角形面积的推导过程,加深了印象,记得牢固,运用准确。又如“可能性”教学时,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和实验次数有限,因此学生通过动手实验(摸球:在一盒中装有1个黄球和1个白球,每次摸一个,体会摸到黄球和白球的“可能性”),对这一事件发生概率大小的规律性难以感知和理解。于是,我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让多媒体演示。学生在观看模拟抛硬币实验的过程中,信服了抛硬币事件正反面出现的可能性各为二分之一。再模拟数学家分别进行1000次、2000次…10000次的抛硬币实验,最后得出硬币出现正面与反面的“可能性”各为二分之一的结论。可见,抽象的数学知识,借助多媒体的辅助,能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使学生看得到、摸得着,感受到知识的生成过程,正确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

三、巧用多媒体,突破重点难点

课堂教学中,突破重难点是教学中最为棘手的问题。教师能否合理巧妙地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是一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多媒体技术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破重难点的“好帮手”,它改变了教师“灌”、“填”,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形式。在教学活动中,学生通过观察,进行思维,发现问题,探索解决,最后得出结论,真正体现学生为主体。“烙饼中的学问”教学时,学生都能制定出各种多样的煎3张烙饼的方案,但是,要在多种方案中寻找到最优化(烙饼所花时间最少)的方案,并能被学生真正理解,是教学的重点难点。学生能自己遴选,并说出所以然的为数不多,寥寥无几。于是,我运用多媒体演示煎3张烙饼的最优方案(在屏幕中出示一个平底锅、炉灶、3张烙饼):先烙第一张和第二张的正面3分钟(这时两张饼的正面颜色由白色变为金黄色),接着烙第一张的反面和第三张的正面3分钟(这时第一张饼烙好了,两面都是金黄色,而第三张饼只有正面是金黄色),最后烙第二张饼和第三张饼的反面3分钟(三张饼的两面都是金黄色),烙三张饼共9分钟是花最少的时间的最优方案。演示后,多媒体的辅助既解决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又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氛围中促使思维发

展,轻松获取知识。

四、适用多媒体,建立交流平台

学生的学习起点、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和生活经验都各有差异,因此,学生的交流也受到一定的影响。但是,多

铅球教案第6篇

一、注重新知识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入是教学的起始环节,导入环节的功能是要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知识的传授作好铺垫。所以,我们要想提高物理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一定要把握好导入环节,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习惯等,采取相应的导入方式。在物理教学中,常用的导入方法有:以旧引新导入法,故事导入法,实验导入法,生活实例导入法等等。例如:在教学“自由落体运动“时,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上课前准备一个统一高度的排球和铅球,做垂直下落的演示实验,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铅球与排球下落的速度不一样?”因为铅球比排球重,学生答道。“如果把排球和铅球绑在一起垂直下落结果会怎样?”学生这个问题时答案有了分歧,有的说下落的速度会介于排球与铅球下落速度之间,有的说下落的速度比排球和铅球单独下落的速度更快,因为两个球加在一起的重量更大。当教师说这两个答案都是错误的时候,学生感到吃惊。这时候,再分析错误的原因就可以顺利的引入了新知识——自由落体运动。经过这样的导入,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被激发了。

二、加强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物理实验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现行教材中的大部分实验为验证性实验,每一个实验的原理和步骤都写得非常得全面与详细,只要学生按照操作步骤认真操作,一般都能顺利完成实验任务。这样虽然有利于加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感性认识,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但是却没有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为了弥补教材的这一缺陷,不妨做出这样尝试:①加大探究性实验力度。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增加以下几种探索性实验:研究火箭的射程具体与哪些因素有关?设计几种测定最大静摩擦力的方法等。②注重分析实验误差。得出实验结果并不是我们实验教学的最终目的,而是要精益求精,得出最精确、最准确的实验结果。所以,对于学生所做的每一个实验我们都要让学生进行分析与确认,找出产生误差的根源,并进行改进。特别是在设计电学知识的相关实验时,要让学生学会通过选择合适的实验器材和实验方法来提高实验的精准度。③拓展某些重要实验。如在测量电阻实验中,除了要介绍教材中的电流半偏法外,还应该顺势给学生介绍电压半偏法等。

三、创设有效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物理学科是高中阶段的必修课程,作为物理教师,我们要牢牢把握住新课改的契机,努力在物理课堂上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使得学生能够在教学情境的感染之下主动地获取知识,培养能力,进而实现综合素质的提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兴趣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由新颖性、独特性的事物引起的。因此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手段,创设新奇的学习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为了达到某种教学目的而展示的动画或视频等,使学生置身其中,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出问题,导出新课。例如:在教学“速度变化的快慢——加速度”时,就采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教学,用课件播放了一段F1赛车的视频,其过程刺激惊险,立即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这时提出问题:赛车要取胜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学生回答:取胜最重要的因素是迅速将速度大幅度提高。抓住学生回答的“快速将速度提高或降低”,提出问题:速度的变化也有快慢,那么我们今天来学习一个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加速度”。

四、开展合作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合作探究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是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通过讨论交流,使每个学生都达到一定目标的学习活动。合作探究是当前新课改理念的主流,而探究式教学非常需要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参与学习。教学中,我们应根据教学任务与目的,选择有价值的且学生自己难以完成的任务,在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探究。例如:在学习“影响单摆快慢的因素”时,就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的实验小组,给他们提供实验材料:绳子、剪刀、胶带、几个质量规格不同的重物、秒表等,要求学生自行制作一个单摆,测量在20s内摆动的次数。各个小组分工合作,有的制作单摆模型,有的动手测量,有的认真读数,还有的记录数据。但各组测量的结果各不相同,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结果呢?在各小组提出自己的意见后,组织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来分析:可能测量不精确、绳子长度不一样、重物质量有差别、摆动的起始高度不同等。从每小组中选择一个原因来验证,通过验证让学生理解应用控制变量法的必要性和方法。最后各小组交流结果,共同得出结论:影响单摆振动周期的因素是摆长。在这个探究过程中,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通过交流、质疑、思考、分析,共同完成了任务。

铅球教案第7篇

我们学校发生过许多令人捧腹大笑的事,下面是其中的一件。

一天,我们正在上数学课,有一个人看见老师正在背对着我们,他长嘘了一口气,心想:我现在终于自由了,我可以干我的任何事了。于是,他把一枝铅笔横放,一把尺子竖放在铅笔上,搭成了一台“发射架”,尺子的一端放上橡皮,另一端空着,“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卫星发射”。他猛地压住空的那一端,“嗖”的一声,橡皮落到了老师的教案上,他嘴里念念有词:73154报告,卫星发射成功,已准确登陆“月球”。老师马上回过头来,全班顿时雅雀无声,老师弄明白是怎回事以后,立即拿了个粉笔头,向他扔去,说“卫星已准确返回地球,降落在厚脸皮的地方”,全班顿时哄堂大笑。

铅球教案第8篇

关键词:猜想;动手实验;案例;反思

【案例】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是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力的第四节,这一节内容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力的概念、弹力、重力和摩擦力等知识,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用到或感知力的相互作用,本节就是一次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环节。在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和摩擦力时,其实就利用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本节的作用就是要一语道破。怎么才能把这看似简单却又抽象的知识让学生自己猜想出来呢?教学时,教师有意识地把说教变成动手做实验,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总结出结论。

1. 就地取材,边学边做

在这节课的第一个环节,我要求各个学习小组准备了铅笔、气球、弹簧等物品。

师:请同学们用手指压铅笔尖,你的手指有什么感觉?用手捏气球试试,气球变扁时,你的手又有什么感觉呢?用手指拉弹簧,弹簧被拉长,你的手指有何感觉?

生(纷纷动起手来):手指在压铅笔时,手指也会有被铅笔扎的感觉。

生:捏气球时,感到手指也有被气球挤压的感觉。

生:拉弹簧时也有被压的感觉。

通过这一体验后,学生讨论为什么会这样,并请学生汇报。这时关于为什么的答案就不是瞎扯胡猜了,学生很容易就认识到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多动手,通过双手去触摸知识,在体验中猜到: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有力的作用时,另一个物体也同时对这个物体有力的作用,即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也许学生的猜想和表达的没有这么准确和精练,但是这时,真实的才是我们需要的。如果我们教学时只是把问题一抛出就想让学生去猜想答案,学生一定是摸不着头脑的。

2. 巧设情境,注重趣味

在教学的第二环节,书中安排了一个奇思妙想的阅读材料,虽然很有趣,但是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够。在这儿我组织学生做了一个游戏,我给这个游戏起个名字叫“我的神舟号”,并把这个名字板书在黑板上。所用器材就是学生手上的气球。

师:同学们,大家都知道神舟号飞船,今天我们也来制造一艘。大家把气球吹起来,用手捏住进气口,然后松开手试一试。

学生开始按要求做起来,当学生松手后,气球飞了出去。

师(在学生的惊奇中):谁来解释这一现象。

生:是从气球里喷出的气流对气球产生的反作用力使气球飞出去的。

师:实现人类飞天梦想的火箭正是应用了这一原理:火箭喷出高温、高压燃气的同时,气也对火箭施加了推动力。

师:大家猜想一下,气球喷气的力和气体对气球的力大小和方向有什么关系呢?

生:方向是相反的,因为我看到气球和气体背道而驰。

生:大小可能是相等的。

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强,我们在教学时不要期望他们可以凭空想象出来。力这个概念本身就非常的抽象,然而经过动手实验,学生就很容易认识到,气球和喷出的气两个物体相互作用。学生认识到这一点后,我们再引导他们想象划船等情境,进一步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 动手动脑,自主设计

由于本节内容偏少,所以特别补充了第三环节的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器材准备:弹簧测力计两个、橡皮筋两根、空塑料瓶两个、拴有细线的重物一个。

师:实验要求设计一个可说明力的作用具有相互性的实验。

生:将两个弹簧测力计的秤钩相互钩住,向相反方向拉,看到两个弹簧测力计都有示数。

生:将两根橡皮筋打好结后向相反方向拉,两根都伸长。

生:用一个弹簧测力计钩住橡皮筋向相反方向拉,弹簧测力计有示数橡皮筋伸长。

生:重物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方,重物受到拉力,弹簧测力计有示数。

生:重物挂在手指上,手指感到重物的拉力,重物也受到手的拉力等。

师:前面有同学猜相互作用的两个力可能相等,通过我们的实验,大家认为呢?

生:相互作用的两个力大小是相等的。

为了进一步让学生知道相互作用的两个力大小是相等的,在这一环节,我又安排学生开展了掰手腕比赛,大家通过亲身比赛,发现势均力敌的对手僵持静止着,双方受到了同样的力。

【反思】

科学探究活动在苏科版物理教材中是每节必有的,其中一定少不了猜想。猜想的意义在于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发现知识。同时物理学本身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动手做实验是物理教学中最直观、最形象的手段,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产生兴趣的最好手段,可见,学生动手实验对提高学生的猜想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这节课教学的三个环节皆体现了学习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方法上以学生动手做活动为主要形式,这种教学方式完全符合《物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按照初中学生的特点设计和实施教学的,旨在努力解决学生因知识的枯燥而不喜欢学习,变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说教为积极愉快地去探索发现知识。

这虽然是一节课的三个环节,但这三个环节却是不一样,各有侧重的。第一环节以简单易行为特点,在上课的刚开始这样做是符合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的;第二环节的动手活动以趣味性为主,把复杂的事物原理通过简单的实验操作展现出来,体现了化难为简的理念;第三个环节不仅动手而且动脑,让学生认识到物理课的活动不是仅仅用双手去做,物理学家们的实验大多是自己设计出来的,从而使学生的动手能力上升到创造能力上来。

新教材中安排了一些小实验,这些小实验作为正常物理教学的延伸与补充,重在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可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因陋就简,就地取材成功完成,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制作与实验,培养了实验技能,熟练了知识应用,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加深了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新教材的施行,使物理教学打破了以往“灌输式”教学的樊篱,开启了“启发、探究式”教学之门。在运用新教材进行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我发现用身边的物品可帮助学生动手动脑学物理,并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第三环节给学生提供的器材可以设计的实验有很多,这样宽松的设计条件为学生的创造思维发展提供了保障,从而解放了学生的双手,可以更加自由地做自己喜欢的活动。人类的创造性活动是最有意义的,所以在教学中安排学生自主的创新设计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积极获取知识,也为学生猜想提供了动力。

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