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大学生职业生涯论文

大学生职业生涯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1-23 05:23:54

大学生职业生涯论文

大学生职业生涯论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对策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是社会一直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随着高校不断扩招,当前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目前,就业人数的增加、就业矛盾的突出、就业难度的加大,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就导致了大学生出现了一些就业心理问题。本文对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所面临的心理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

(一)依赖心理

部分毕业生缺乏独立意识,意志薄弱,缺乏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认真考虑自己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工作单位或就适合什么样的就业岗位,寄希望通过家人帮助或其他社会关系实现就业,

表现出较强的就业依赖性。这种心态也是与激烈竞争的社会现实格格不入的。有这种心理的大学生往往都是家庭条件比较好,自认为有门路,可以找到一份好工作。然而面对竞争,他们无所适从,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往往消极、被动地等待。

(二)焦虑心理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焦虑心理十分普遍。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就业市场,面对纷繁复杂的就业信息和渠道,面对还不大成熟和完善的就业机制,大学生在?国家需要、个人志愿、有限的就业岗位、多样的就业环境和个人选择等各种因素构成的职业选择中,一方面表现出强烈的职业渴望,另一方面相当多的大学生面对未来焦虑不安。这种表现在一些冷门专业大学生、学习成绩不佳大学生、工科女大学生身上尤为突出。他们焦虑能否找到一个合适的就业单位,能否胜任工作。他们渴望尽早落实单位,幻想着无需经过周折就能找个称心如意的单位,然而在实际的求职过程中往往会事与愿违。这种焦虑给他们造成极大的心理和精神压力,常常表现出心理紧张,无所适从,从而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和毕业环节的完成[1]。一些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相对较差,当个人的期望值与社会期待不太吻合时,就表现出恐惧、焦虑等负性心理。还有一些大学生面对签约与违约、就业与考研等矛盾时职业生涯规划论文,难以取舍,精神上负担沉重、紧张烦躁。

(三)自卑与自负

在求职过程中,有的毕业生因为就读学校不是名牌、所学专业不景气、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不如其他同学,或因求职屡次受挫,产生强烈的自卑感,表现出自我评价过低,并进而转化为自卑心理。有这种心理的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往往缺乏自信心和勇气,不能充分认识自己的优点与长处,不敢竞争,从而严重影响了择业效果。与自卑心理相反,有些大学生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盲目自信。在这种心理作用的支配下,他们择业胃口吊得很高,往往把就业的目标仅仅锁定在大城市、国有企业,而对于那些市县单位、民营企业则不屑一顾,甚至对用人单位提不合理要求等,这类学生往往高不成低不就。

(四)从众与攀比

从众是大学生求职择业中常见的心理现象论文格式。有一些大学生由于思想发展不成熟和生活阅历的限制。缺乏个人主见,遇事随大流,表现在求职择业过程中不是从自身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工作岗位,而是人云亦云,盲目从众。千方百计挤热门,结果热门单位进不去,适合自己的单位也被别人捷足先登而失去了就业良机。攀比是大学生中存在的最为普遍的求职心理。有些大学毕业生往往拿自己身边同学的择业标准来定位自己的就业标准。部分毕业生,见到别的同学被挑中,自己落选,就感到脸上不光彩,心里蒙上一层阴影,滋生攀比心理和好高骛远的心态。

(五)盲目心理

求职的盲目心理也比较普遍。部分大学生对就业形势、就业环境、就业政策等缺乏深刻全面的了解,无法确定自己的择业方向,因而在就业时产生了随波逐流的盲从心理。这类学生往往不虑及自身的能力、专业和条件,只追求时髦职业、大城市、机关事业单位,以至于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结果错过择业良机。一部分大学生在找工作时毫无目的性,对他们未来所从事的工作感到迷茫,因此,他们往往会参加各类招聘会。凡是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岗位他们就会前去应聘,这样简历投出了很多,可往往大都没有消息。因为盲目,没有目标,见别人忙于找工作,而自己不忙。心里不踏实,存在着浮躁、不安、无名的苦恼;还有些大学生存在盲目求高的心理,他们只单向考虑自己的就业理想,要求用人单位十全十美,工资、福利、住房、地理位置、工作环境,无不在其考虑之中,却忽视了如此完美的单位能否赏识接纳自己。由于不能给自己合理定位,最终导致择业受阻[2]。

另外,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就业市场上,求稳心理也是非常普遍。受传统文化影响,较多的大学生在择业时,往往倾向于从职业的稳定性出发,将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作为首选。还有许多干部、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大学生往往选择高校、科研单位,认为这些地方虽然收入不高,但安全稳定。大学生追求职业稳定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要避免毕业生在认知方式上陷入非理性状态,将职业稳定绝对化。还有部分学生期待第一份工作就能够达到理想状态,达到一劳永逸的目的。这样的工作不是说没人碰到职业生涯规划论文,但是碰到的几率是很低的。

二、应对措施

基于以上因素以及其他因素,当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必须从多方面着手。本文从社会教育、学校指导与教育以及毕业生的自我教育这三个方面介绍一些应对的措施。

(一)社会教育

一方面,正确的舆论引导对高校毕业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电视、网络等媒体要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宣传国家地方的就业政策,介绍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的技巧、社会状况等,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促进大学生更好地就业。另一方面,家庭教育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也有一定的影响。民主、积极的家庭教育有助于毕业生独立、有针对性地充分就业;传统的家庭教育思想使部分大学生过于追求稳定的职业,从而失去一些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另外,还有少部分父母专制性强,使得大学生在择业中出现矛盾、难以决策等心理。因此,家庭成员和亲友除了给予毕业生的引导之外,还要充分考虑毕业生的实际情况,让毕业生有更多的自主选择和决定的环境氛围和机会。

(二)学校指导与教育

1.加强职业规划教育

在当前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的形势下,加强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对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指导学生求职和将来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做好职业规划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充分认知自我.找准自身发展目标;帮助大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定位,并努力运用科学的方法,不断挖掘自己的各种潜能,努力提升和锻炼自己;通过职业目标的引导,能够自觉按职业目标的要求全面发展,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所以系统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在大二开设职业生涯规划类的课程。这时大学生已经适应了大学生活,渐渐的从躁动和兴奋中冷静下来,有些学生已经开始考虑将来的发展方向了。通过集中授课的形式,让大学生建立就业目标和发展方向;引导大学生根据自己的长处和兴趣,调整、完善自己的目标,并做积极准备,为日后的就业和发展储备相应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其次,在大三加强实践、创业教育。开设一些创业指导课程,通过举办创业讲座、创业大赛等载体,丰富学生的创业知识和创业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意识。积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利用国家相关优惠政策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另外,可以举办一些模拟招聘会,也可以请一些专业人士开展就业讲座。通过多种形式的就业训练让大学生提前体验求职过程,了解社会需求,让他们有的放矢地为今后的求职工作做好准备,增加就业成功率。

2.做好就业心理指导与教育

建立心理咨询、辅导机制,为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有不少大学生在择业问题上存在着一些心理问题。要积极开展就业心理辅导,让大学生对自身素质和能力有客观的评价,并能加以合理调适。这样,才不会盲目自信和自卑,才能克服一些就业的心理问题论文格式。通过成功求职策略的训练可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具有良好的心态,是求职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课。

3.建立高校实习就业基地、创业孵化基地

建立高校实习就业基地,组织学生到企业锻炼。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或教育实习.使学生了解社会就业与职业的实际状况,为今后的求职积累宝贵经验,同时还会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符合社会实际情况的价值标准。通过搭建专门的创业孵化基地,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基地,促进创业成果转化,帮助大学生获得更多创业经验。

4.就业技巧的指导

就业技巧的内容包括求职目标指导、获得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和筛选、有针对性地制作求职信、简历等求职材料、学会面试的文明礼仪和语言技巧等。掌握就业技巧可以调整学生现实和理想的差距,帮助学生熟悉社会、熟悉职业状况,以及提高求职成功率。如果你忽视这方面的学习和训练,必然会在竞争中吃亏。这方面,大学生可以找一些相关的书籍事先武装一下自己,也可向有关的专家、老师咨询请教。另外,良好的心态是应聘成功的关键职业生涯规划论文,它来自对自己实力的自信。

(三)毕业生自我教育

一方面,摆好心态,科学定位。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往往有很多不尽人意之处,有些学生就业面试时到处碰壁,有的错过了应该抓住的好机会。这时需要毕业生保持乐观的心态,正视择业受挫的现实,以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自己的成功与失败。同时,应养成客观分析形势、正确评价自我的好习惯,学会认识自身优势,了解自身不足,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做到有的放矢地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另一方面,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很看重的。用人单位除了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之外,还很看重学生的社会实践情况,一般来说,在学校和社会上担任一定职务的人是用人单位所青睐的。参加社会实践,可以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沟通能力、分析能力等,而这些综合能力又都是时代和社会的需要。因此大学生应该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完善自我。

三、小结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热点和难点。通过高校的就业指导帮助大学生科学定位职业目标,培养坚强的意志,不断完善心理素质,有效地消除心理障碍,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要规划好职业之路并为之努力奋斗,要多参加社会实践,在加强学习与发展的同时,要注重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就业过程中,大学生应该端正心态,根据形势,调整就业期望,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徐庆国,李祥印,刘强.当代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初探[J].青少年研究,2003,3.

[2]杨国欣.大学生就业心理误区及其解决对策[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

大学生职业生涯论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整合,模式

 

1909年,美国青年律师佛兰克.帕森斯著作《选择职业》的出版,标志着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理论的开端。20世纪50年代开始,国外职业指导经历了重大的转变,职业指导由指导向职业生涯发展辅导观念的转变,即将教导式的职业指导方式变成更加人性化的、强调发挥被指导者作用的职业生涯发展辅导。生涯发展理论提出使生涯规划理论逐步由是由静态的、一次完成的职业辅导向发展的、多次完成的职业生涯发展辅导转变[1-3]。随着生涯辅导理论的不断发展,生涯教育活动逐渐兴起职业生涯发展,生涯规划理论在指导学生就业、职业生涯发展发挥重要作用,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各学科和视野对职业生涯规划、生涯规划的研究和实践的研究进入到新的阶段怎么写论文。

大学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在社会经济技术日益革新的大潮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大学生在规划职业生涯和实施职业生涯的过程中也面临多种选择,需要考虑自我因素、社会因素、教育因素以及它们的综合。大学生如何有效的整合对自己有利的资源和信息,找准自己的坐标和方向,科学合理的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是还缺乏合理模式,成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拦路虎”,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中遭遇“整合”难题。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整合模式

简单地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大学生确定发展目标和途径,根据社会发展和自我发展现状调整发展策略实现自我职业发展的一种策略和安排,是个体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的动态过程。

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已经是当前大学生认识自我,了解社会职业生涯发展,发展自我,更好的适应社会,可持续的发展和实现自己人生目标和理想的重要理念、技术和途径。这要求大学生对自己全面了解,对社会的发展趋势,环境的变化,自我目标的调整进行科学分析和判断,确定自己生涯和职业发展方向,掌握生涯规划的技术和方法,系统、科学合理的、针对自身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整合是建立在以往的生涯发展经验和成绩的基础上,客观地分析自我发展现状,社会发展情况,教育资源现状,综合确定自我职业生涯发展策略,科学规划职业生涯规划途径并积极实施的系统的整合模式。(如图1)

图1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整合模式

历史经验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整合的基础职业生涯发展,大学生对职业、职位、社会、社会角色、家庭、自我认知、决策方式等都受到历史经验的影响和制约,已有的生涯发展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具有基础性和经验性影响。

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现状是大学生实施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主要包括三方面的核心资源:一是现在自我的性格、兴趣、技能、特质、发展动机等大学生自我资源现状;二是现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过程中受到的自我教育、家庭教育、高校教育、社会教育等教育资源现状;三是当前的政府政策、企业发展、家庭发展、社会发展现状,这三方面的资源的互动结合共同构成了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现状怎么写论文。

合理地整合历史经验和发展现状,采取有效策略,是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目标的途径。大学生通过客观科学分析面临的社会形势与资源,合理使用自己的教育资源,找准自己的发展方向,把职业生涯规划目标和大学的学业目标结合起来,结合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科学规划大学学业,有助于降低失落感和挫折感,产生积极的上进心,从而增强自我发展的主动性。这是一个不断循环和进行的职业生涯规划模式,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和实施过程中不断重复这样的一个模式,从而更好地实现自我职业生涯规划与自我发展。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整合内容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整合模式的主要内容包含历史资源的整合职业生涯发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整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策略的整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途径的整合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职业生涯规划历史资源的整合

舒伯(E.super)根据自己“生涯发展形态”的研究结果,认为生涯发展是一连续不断、循序渐进且不可逆转的过程,并将生涯发展阶段划分成成长、试探、决定、保持和衰退五个阶段。大学生已有的生涯发展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和成绩,对于自己以后的职业生涯将产生重要影响。主要包括大学生对于社会、职业的认知和了解,大学生对于专业、知识、技能的技能和训练,大学生已经取得职业成绩,大学生的职业兴趣的开发,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大学生职业性格的发展等内容,包含了社会文化的背景、遗传、个人的教育经验、家庭关系与社会资源的综合作用和影响。

(二)职业生涯规划现在资源的整合

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现状主要内容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个人经历、特质、技能、性格、兴趣、发展动机等组成的个人品性技能等特征职业生涯发展,二是影响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政府政策及行为、企业或者行业发展现状、家庭环境及发展、社会发展现状及趋势等社会资源,三是影响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学习和教育资源,包括家庭教育资源、学校教育资源、社会教育资源等方面的内容怎么写论文。这三个方面内容以大学生个性特征为主体进行有机整合和整理,以大学生自我职业生涯发展的职业生涯发展整合能力为主线进行有机整合,为更好实现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进行有机互动,共同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准备。三方面资源的互动和整合过程就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如何选择和实践最优策略。

(三)职业生涯发展策略的整合

职业生涯发展策略是大学生为实现自我职业生涯规划而要选择和实践职业生涯规划的总和,具有引导性、方向性、独特性、可操性等特点,大学生们应根据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和自身方面的特点和条件,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策略及方案,分析达成职业目标所需的条件,尔后确定具体的行动策略和措施,从而选择出最佳的行动路线[4]。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策略的选择和整合是一个不断对社会观察、体验、思考,对自己内省、体验和追求的过程。职业生涯发展策略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以己为本的整合策略职业生涯发展,大学生在整合资源规划自我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以个人历史资源、特征、兴趣、技能、自己拥有的社会资源、教育资源为主确定职业生涯发展方向,整合自我、社会、教育资源规划职业生涯发展。第二类是以家为主,以家庭发展为主确定自我职业生涯发展方向和目标,再整合自我、社会、教育资源规划职业生涯发展。第三类是以社会发展为主的整合策略,以社会发展趋势和方向为主,确定自我职业生涯发展方向和目标,再整合自我、社会、教育资源规划职业生涯发展。

(四)职业生涯发展途径的整合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包含目标、途径、内容、行为等诸多内容的有效整合怎么写论文。发展方向和目标资源的整合,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是一系列主动性的规划和努力,具有方向性。人的发展包括多个方面的发展,从需要层次理论来说,有多个方面的需要,那么那些需要是最重要的需要,必须要实现的职业生涯发展,那些是次要的,可以不一定实现,不同的理想、目标在那些职位上能够实现,需要系统地整合理想和目标,分析具体的实施途径和方式。实施途径的整合,围绕生涯规划目标有多种实施途径,选择哪种实施途径对于自我是最有利和最容易实现的途径是需要在充分进行多种途径比较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进行的有机整合。内容的整合,职业生涯发展内容具有多元性、多层次性等特征,将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的内容有效和职业生涯规划目标、途径、时间、环境等进行有机整合和协调安排,做出最优的内容安排。行为的整合,职业生涯规划实践中需要进行多种职业生涯行为来实现,哪些行为时必要的,在生涯发展的时间段上实施何种行为时最有效需要整合分析。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整合管理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持续发展的动态过程,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整合内容的管理职业生涯发展,需要从职业生涯发展现状管理、过程管理、目标管理、时间管理等四个方面入手。

(一)职业生涯发展现状的管理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整合涉及到个人发展途径的选择和实施,包括自我资源的发展和整合,教育与发展资源的发展和整合,历史经验和资源的整合等内容。包括历史的我,找到自己成长经历的历史背景、历史文化、家庭环境才能更好的理解现在的我,引导未来的我;个性的我,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质,具体表现为不同的兴趣、性格、理想信念、发展动机等等;社会的我,每个人都生活在不同的社会角色中,社会中我的是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对自我发展的影响如何;理想的我,我自己希望自己发展为什么方向;家庭的我,我的家庭环境如何,我所在家庭如何发展对于自我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教育的我职业生涯发展,我拥有哪些教育资源,现在取得成绩如何等等怎么写论文。只有全面和客观地分析个体职业生涯规划与实施的现状和历史才能更好理解现在的我,引导未来的我,实践理想的我。

(二)过程管理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践过程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调整的发展过程,受外部环境变化和自我实践成果的综合影响,整合管理应该以职业生涯规划内容和实施途径和轴心,对职业生涯规划实施的过程进行细化,并设定分阶段实施方案,并及时进行评价和调整,有效进行过程管理。

(三)目标管理

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是一个系统的实现自我价值和发展的过程,在职业生涯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阶段的目标和内容,这些目标和内容是相互衔接和配合的,对职业生涯规划分阶段目标进行分解,规划和设定分阶段目标职业生涯发展,并实施目标管理,有效的保障职业生涯规划目标的实施[5]。

(四)时间管理

职业生涯规划是个体生涯发展过程的规划,职业生涯发展过程是一个长期和连续的发展过程,不同的生涯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生涯发展任务和目标,职业生涯规划要进行分阶段生涯发展管理,有效细分分阶段生涯发展目标和内容,实施时间管理,有效保障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需要整合历史经验、发展现状、策略选择等因素,而这些因素本身也是动态的,加强对它们的研究,争取从中找到一个科学的模式,这将对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产生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宣文.《学校发展性辅导》[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曹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系统整合[J]. 教育前沿,2007(1):

[3]李迎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经典文章研究述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4):

[4]王声平,傅小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内容及策略探析[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5]刘华利.构建“四位一体”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的探索[J]. 社会科学家,2009(5):

大学生职业生涯论文第3篇

关键词:青少年 职业生涯规划 教育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7-205-02

职业是个体在社会中赖以生存的前提和基础,职业在满足从业者物质上需要的同时,还为从业者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职业时间贯穿于人一生中的大部分时光,选择了某种职业实际上就意味着选择了某种生活方式和社会角色,所选职业又直接影响从从业者的经济收入、社会地位和幸福指数。由此可见,职业的选择对于个人和社会来说意义重大。青少年学生作为成长中的新一代,无论接受何种形式的教育,最终都会走向社会,选择一门职业来生活,并借助职业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这是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和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现阶段我国社会各界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认识和实践都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对于初高中阶段青少年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还基本处于空白,虽然有的地方做过相关的探索和尝试,但是在应试教育、市场经济背景、独生子女过度溺爱等因素影响和制约下,效果不佳。就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总体而言缺乏系统性、连续性、专业性、早期性、针对性以及实效性。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我国发展回顾

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发展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并建立了完备、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在20世纪的20年代引入我国,但是受当时国情限制,发展缓慢,近些年受市场经济、教育体制改革、就业政策和形势的变化,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研究和应用才得到了快速发展。2000年上海复旦大学MBA班学员开设和主讲该门课程,从此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开始正式进入高校。并开始在企业员工招聘、人才测评和员工培养等方面应用。2008年教育部下文明确要求各高校在大学生中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并把其纳入必选课程范围。与此同时,学术界也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截至2012年11月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以“职业生涯规划”词组检索到相关收录论文资料6194篇,在万方数据库中检索到相关收录论文7776篇。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大多仅仅停留在对国外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和技术的介绍,缺乏系统实效性的研究,国内高校在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实践中也逐渐发现国外舶来的理论和技术在具体的应用中效果并不是很理想,老师和学生对职业规划的实际价值和作用产生了怀疑。可以说职业生涯规划在我国暂时还没有落地开花,由此可见我国这方面的教育可以说是刚刚起步,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二、初高中阶段青少年职业生涯规划现状

目前我国社会各界对青少年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认识和实践都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并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阶段。高等教育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也存在对职业生涯教育指导不够重视,专业人才匮乏,内容不具有针对性,职业生涯辅导人员素质不高、不够专业,甚至把职业生涯规划片面地做成面向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对于初高中阶段的青少年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具体实施上还处于空白,此现状严重制约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高等教育阶段的开展。现阶段我国初高中阶段青少年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教育者和学生缺乏在初高中阶段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目前我国的教育、教学管理机构和家长还没有意识到在初高中阶段青少年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巨大作用,缺乏在初高中阶段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意识。

许多初高中阶段的青少年在家长和学校“大包大揽”、“高分万岁”的影响下严重缺乏对职业应有的认知和实践,从而导致初高中阶段的青少年对自我认识片面,在对自身的性格、兴趣、能力、价值观、家庭教育等方面的认识还不全面;对职业认识更是非常模糊,对社会职业了解不多,也不清楚自己的职业兴趣,对于社会上有什么职业、每个行业又有什么具体的分支、各种职业的性质、从事某种职业需要的能力、专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认识知之甚少;在文理分科时也盲从家长和老师意愿,忽略了自身的实际兴趣和爱好,造成大学后不喜欢所学专业,影响了一生的发展轨迹;最终导致对职业的认识模糊、片面、不完整,对于职业规划意识尤其淡薄,学习生活和就业完全剥离。而这些都是初高中阶段的青少年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实践活动缺位造成的。

2.缺乏相应配套专业课程、专业师资、具体实践配套。现阶段我国社会整体对青少年初、高中阶段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还处于启蒙阶段,与之配套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咨询、师资、测评及培训工作更是少之又少。初高中阶段职业生涯教育的缺位严重制约了我国职业规划教育系统、连续、专业的发展。虽然有学校意识到在初高中阶段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必要,但是苦于没有配套课程、专业师资和具体职业实践。缺少适合初高中阶段青少年特点的系统的权威教材、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建设滞后、师资力量普遍薄弱,现有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的专业性不足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了在初高中阶段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开展。

3.家长、长辈的溺爱和越位剥夺了青少年接触职业的机会。现阶段“四二一”的家庭结构,加剧了长辈对子女的溺爱,过度溺爱和望子成龙使得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出现了过分、过度的越位现象。具体表现在物质上全力满足、姑息迁就,而另一方面又过度的越位式剥夺独立,对学业成绩与未来工作上的“过高期望”漠视孩子自身的兴趣,严重压抑了学生兴趣,剥夺了其接触职业、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受此影响,广大初高中阶段青少年出现了生活能力差,依赖性强;缺乏适应能力和应变的能力等。

4.缺乏初高中阶段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法规和评价考核机制。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初高中阶段的学校对职业生涯规划重视不够除了没有认识到其重要性的原因之外,缺乏针对初高中阶段青少年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指导性法规政策和考评机制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政策法规的缺失造成了初高中教育机构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苦于无法可依,针对初高中阶段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缺乏相应的指导性法规政策有效的监控、指导、激励和考评机制,无法充(下转第210页)(上接第205页)分地调动积极性。

5.缺乏对初高中阶段辍学青少年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关注。虽然我国已经普遍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但是仍有一部分因为各种原因而辍学的初高中段青少年辍学流向社会。仅在2010年教育部门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初中毕业生2000万,当年我国高中毛入学率为80%,这也就是说仅2010年就有至少400万初中毕业生没有进入高中学习。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2020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满足初中毕业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需求”,“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等战略目标。这样就提出一个新课题:怎么针对这些适龄青少年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求学无动力,考大学无能力,就业无准备,生涯无规划”,最终“毕业即失业,上岗即下岗”,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

三、国外在初高中学龄段青少年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经验

职业生涯规教育起源于美国,美国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部门国家职业信息协调委员会1989年了《国家职业发展指导方针》,此项文件中明确和提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启蒙教育的年龄从六岁开始,并且还根据不同的年龄层次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对象进行了分类,并分步骤从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培养青少年学生学习职业决策和职业规划。首先通过在适龄青少年中开展职业教育,通过一系列的职业教育,使广大青少年从小就有了对职业较为具体客观的了解,为后期其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在此基础上,美国初高中阶段的青少年在对职业了解和接触的基础上便萌生了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再通过下一阶段的教育逐步地教会适龄青少年学生如何发现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并进一步帮助和教会学生们了解目前的外部就业环境和市场需求,再通过一系列的教育和时间活动使学生们掌握就业技能。美国这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于整个学习生涯,也正是凭借这样系统性和长期性的教育,才使得美国接受过正规教育的青少年大多数都具备较强的职业愿望、择业能力和求职技巧。

加拿大在开设完备的职业生涯指导课程的同时,更多地根据初高中青少年学生的特点开展针对性较强的参与型的职业生涯规划实践活动,并为其营造一个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学习环境和氛围。通过这一系列的课程和与之对应的实践环节,使广大初高中青少年在职业意识、职业探索和职业生涯规划环节有机结合,在此过程中师生、学生之间、学生与外部职业环境进行互动,强调学生们在体验中将职业规划从抽象向具体。加拿大这种在初高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方式,强调体验性、灵活性和发展性,从而有效地帮助初高中阶段的青少年成为独立的职业规划者。

德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在初高中阶段青少年中开展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法和方式也很独特,尤其是在职业环境体验和经费投入方面对我国初高中阶段的青少年开展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也具有很大的借鉴和帮助。

综上所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其实是一种体验教育的,生活体验中认识、寻找自身的职业锚,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初衷是“人职匹配”在工作中获得乐趣的境界,而不应该是简单的功利目标,应该上升为一种对职业的理想的追求。初高中阶段的青少年的可塑性非常强,同时此时期也是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黄金时期。“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规划则国之规划。”为了青少年更好地发展,应该及早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本文为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名称:应用型本科院校“3+1”模式下市场营销专业校企联合培养学生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GBD1212064。】

参考文献:

1.宋争辉.教学型本科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10

2.童伟中.关于高校学生的自我管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

3.罗竞红.当代大学生缺乏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及对策[J].成都大学学报,2008(4)

4.蔡红梅.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求索,2004(5)

大学生职业生涯论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自我探索;职业决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职业的认识也在不断的变化,追求“稳定”工作的传统思想变得越来越淡薄。人们期望找到自己喜欢且适合自己的工作,并且能有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目前,“80后”、“90后”时代的青年进入就业时期。这一代青年人思维活跃,思想上追求独立,追求个性化,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他们更期望自己有成功的职业生涯。他们期望得到指导和帮助。自己喜欢什么样的工作?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工作?人们面临着各种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

1.中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

一般而论.职业生涯规划就是个人结合自身情况以及当前的制约因素为实现自己职业目标而确定的行动的方向、时间和方案;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是引导学生在对其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和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其最佳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有效规划的教育活动。

目前职业生涯辅导已成为西方国家重要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学说,在学校中有专业的生涯辅导团队,协助和促进学生就业和生涯发展方面发挥较大作用。我国生涯辅导起步较晚,只是近几年受到西方国家的影响才开始探索,无论是理念、理论、方法,还是人员层次结构都与西方国家相去甚远。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的滞后。

1.1理论建设滞后

西方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经过长期的发展,经历了从职业指导到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从侧重于人与职业匹配,逐步转向关注以人生命历程的事业生涯为核心的过程,形成了科学的咨询指导策略,开发了诸多评测工具。我国由于起步较晚,在生涯规划理论的研究相对比较落后。

1.2思想普及滞后

西方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强调了“生涯”的概念,强调对人生的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从幼儿园到大学.以及到社会的不同教育阶段。反观我国所谓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更多的是针对大学生的择业指导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季节性特点,学生进入大学之前的学习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基本处于空白.学生没有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学生进入大学时的专业选择是盲目的,甚至很多大学毕业生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依然缺乏理性的规划。

1.3队伍建设滞后

西方的职业生涯规划队伍是职业化、专业化的,有完善的职业化标准和从业人员的选择培训制度等等。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队伍水平参差不齐,缺乏统一规范的管理。部分从业人员往往因其所处的位置和角色,而将职业生涯规划变得功利化、职责化。

面对中国目前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本文期望通过对职业生涯规划基本理论与方法的介绍,帮助人们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思想,建立相应的概念.形成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并能够开展一些初步的规划活动。

2.职业生涯规划基本理论

职业生涯辅导的前身为职业指导,起源于上世纪初的美国,是由帕森斯等人提出的。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先后产生多种理论,各种理论从不同角度解析了职业规划的体系,给出了职业规划的方法。

2.1霍兰德类型论

霍兰德提出了四个基本假设:大多数人可以归纳为六种人格类型,既实际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常规型;工作也可以划分为相应的六种基本类型.或者其中几种基本类型的组合;人们一般都倾向于与其个性类型相一致的职业类型.以求充分施展个人的技术与能力,体现个人价值;个人的行为由人格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决定。六边形的六个角分别代表霍兰德提出的六种类型。相邻的两个维度各种特征相近,相关程度高,距离越远两个维度之间的差异越大,相关程度越低。

2.2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

舒伯与1953年提出“生涯”的概念。他把生涯的发展看成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自我概念”是舒伯理论中的核心概念。所谓“自我概念”指个人对自己的兴趣、能力、价值观、及人格特征等方面的认识和主观评价。生涯发展即自我实现的过程,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成长阶段、探索阶段、确立阶段、维持阶段和下降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职责和角色,以及不同的发展任务。

2.3信息加工理论

20世纪90年代初期,彼得森和利尔敦提出了从信息加工取向看待生涯问题解决的认知信息加工理论。该理论认为生涯发展就是关于一个人是如何做出生涯决策以及在生涯问题解决和生涯问题决策过程中是如何使用信息的。该理论把生涯发展与规划的过程视为学习信息加工能力的过程。该理论按照信息加工的特性构成了一个信息加工金字塔。

位于塔底层的是知识领域,包括自我知识(对自己兴趣、技能、价值观等方面的了解)和职业知识。金字塔中间是决策技能领域,包括沟通、分析、综合、评估、执行五个阶段,构成决策循环;最上层是执行领域.即元认知。

除了以上三种理论之外,还有很多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各种理论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和阐述.但其核心均围绕着对自我的认识、对职业的认识以及决策执行的方法。

3.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方法

当人们形成了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之后,可以进行一些初步的规划活动。

3.1自我探索

自我探索的目的是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因为合理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必须建立在充分且正确认知自身条件的基础上。对自我的探索包括对性格、兴趣、价值观、能力、学习风格等等。人们可以通过霍兰德职业兴趣量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等专业测量工具进行自我贪多,对自己建立一个科学的、清晰的认识。

3.2职业探索

职业探索的目的是充分的了解环境,分析职业环境因素对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分析环境条件的特点、发展变化情况,把握环境因素的优势与限制,了解本专业、本行业的地位、形势以及发展趋势。人们通过各种信息渠道全面了解目标职业的技能要求、工作特点、薪酬待遇、发展空间等各方面的信息,然后可以进一步通过生涯访谈、生涯追随等方法更细致全面地了解职业信息。

3.3职业决策

大学生职业生涯论文第5篇

>> 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基于新背景下的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模式 团体辅导在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作用研究 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的研究 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方法探究 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初探 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探究 构建以职业生涯规划为核心的高职生职业指导体系 构建以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为核心的高职生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 高职生自我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能力调查 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效性研究 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及策略研究 关于开展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和思考 如何做好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者 团体心理辅导对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 竞赛视野下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与实践 论家庭因素对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 关于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调查 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思路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1-07-09.

参考文献:

[1]李英.论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策略和方法[J].职业技术教育,2007(22).

[2]张蔚,李哥.团体心理训练在提升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信息,2010(6).

[3]张淑华,孙宗魁.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7).

作者简介:

武学慧(1985-),女,山东临沂人,硕士,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助教,研究方向:社会保障与人力资源,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职业生涯论文第6篇

一、开展中职生涯规划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中职学生与普通高中学生相比,对中职学生的培养,更加鲜明地突出其职业性。中职学生作为未成年群体,与属于成年群体的大学生相比,他们作为不成熟个体,更早地进入职业生涯,并进行职业选择。因此,加强对中职学生生涯规划的指导和教育,对其成长、成才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教育部把中职学生的职业规划课程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专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的通知》(教职成[2008]7号文件),明确规定职业生涯规划应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四门德育课必修课程之一,首次将职业规划课程作为原课程列入必修课中。

目前,中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从构建量和系统化程度上,缺少理论知识和系统的操作体系,使得大多数学生不能从真正意义上理解职业生涯规划对他们学习和今后就业的指导与激励性作用。而且,中职生在就业中面临和大学毕业生竞争的压力,缺乏自信和学习的上进心。另外,中职院校本身的师资力量、教师专业知识水平总体不高,技术实践教学设备不足,实践合作企业相对缺乏。最后,中职学校没有设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部门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因此,推行专业化、有针对性的中职学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很有价值,也势在必行。

二、中职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和指导原则

中职学生生涯规划借鉴了职业生涯设计的某些理论和方法,既与职业生涯设计有联系,但又不同于一般的所谓职业生涯设计。突出了中职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导向性,体现的是人才培养的逻辑而不是资本和工具的逻辑。中职学生涯规划的针对性,一是学生在进入学校后的价值迷失问题,即不大了解上中职是为什么;二是学生在从九年义务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变过程中存在不适应问题,即不大明白来职业技术院校究竟该做什么。职业技术学校生涯规划的着力点,一是抓住学生希望学有所长这一最大的“兴奋点”,以解决好成才的目标定位与价值观定向的问题;二是抓住职业教育价值导向与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长需求之间的重要“结合点”,以解决好职业教育中的主导性与主体性的统一协调问题;三是抓住学生成长由继承期向实践期过渡的这一关键的“转折期”,以解决好学会做事与学会做人的统一问题。

中职生涯规划教育的指导原则是:以学生为中心,树立一切为了学生成才与发展的工作理念,提高生涯规划指导的专业化水平;以就业为导向,按市场经济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对学生进行生涯规划与职业生涯指导;以服务为载体,结合就业服务与指导工作,使学生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充分的准备;以教育为目标,将生涯规划教育作为学生人生指导的一部分,贯穿教育的始终,引导学生对中职生活进行全面、科学、系统的规划和实施,推动优良学风的形成。

三、中职生涯规划教育的管理工作机制和队伍建设

成立由主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任组长,学生处或教务处负责牵头,学校各职能部门相互配合的生涯规划指导工作的服务体系,负责制定学校中职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实施细则,协调和组织学校生涯规划教育和咨询工作。

为保证做好中职生涯规划,需要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建设一支以班主任、辅导员、专业教师为主力,校内外聘任导师共同参与,专业互补、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要建立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的二级组织架构,配备相应的工作队伍。

一方面,在学校层面建立专门的生涯规划教育协调和指导机构,在各专业成立生涯规划教育办公室,培养一批具有专业化水平的生涯规划教育的专业教师。每专业配备1~2名生涯规划教育工作专职辅导员,可由班主任担任。及时反映学校学生的特征动向和问题,要为学生提供个别和团体辅导,开设生涯规划课程或讲座;开展学生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的调查研究,制订学生生涯发展计划和培训方案;要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并为活动提供理论指导。

另一方面,努力让学生辅导员要经过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教育等专业培训,具有初步的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教育知识,争取持有相关资格证书。

四、中职生涯规划教育的途径和形式

职业技术学校的校内外资源要充分加以利用,把现有的各种职业教育载体的作用积极加以发挥,努力形成符合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特色的课程教学体系、职业教育校园文化活动体系、社会实践活动体系和个别咨询辅导体系。把职业教育中的多种教学形式加以配合,根据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针对性地选择不同地形式来开展相应的职业发展教育活动,包括以下方面:

1.课程建设体系

开设各类选修课和讲座要以人生导航为目标,有意识、成系统地讲授生涯规划教育内容,使课堂成为学生生涯教育的主渠道。根据不同阶段特点,构建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使学生系统掌握生涯规划和生涯决策的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生涯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2.校园文化活动体系

结合职业技术学校学生不同阶段的生涯发展需要,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主题活动。如在学校内通过生涯规划的主题研讨与成才论坛、户外素质拓展训练、职业身份的角色扮演等模拟实训、团体合作游戏、生涯规划与职业能力测评等多种活动,去积极探索职业技术学校的生涯规划教育的新途径,充分利用校园新媒体,设立生涯规划教育的主题网络平台,积极扩大生涯规划教育的受众面和受益面。

3.社会实践活动体系

职业技术学校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类资源,组织学生实地参观对口的实习单位、参加社会与专业实践,邀请校外有关专家来指导学生如何进行生涯规划,通过榜样教育引导,来有效帮助学生认识行业信息和职业需求,树立专业精神。

4.个别咨询辅导体系

充分发挥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专业辅导人员的作用,为中职学生提供个别生涯规划咨询、职业咨询、测评和辅导。

参考文献:

[1]王荣发.职业发展导论――从起步走向成功.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2]Reardon,Lenz,Sampson,Peterson 著.侯志瑾 译.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曲可佳,邹泓.职业生涯探索的结构、方法及影响因素.心理科学进展,2009,17(2).

大学生职业生涯论文第7篇

论文摘要:着重关注通过生涯发展理念指导,有效帮助高职生确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从而有效解决学生就业问题。

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这其中有很多主客观原因.但是否具备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是大学生能否在职场正确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正确自我分析、职业分析。明确职业理想和职业目标、培养职业所需要的摹本素质生涯发展理念是职业生涯理论经历了人职匹配思想后的一种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它强调的是个体职业发展是一个与人的身心发展相一致的过程。在生涯发展理念指导下.高校应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正确职业价值观的引导。

一 生涯发展理念分析

随着心理学领域对人认识的发展与深入.职业生涯理论开始产生并不断变化和发展同绕生涯发展理念.早期的职业生涯理论都是同绕人一职的最佳匹配问题展开的.而职业生涯教育的基本任务是通过职业指导实现人职的最佳匹配.职业指导是协助个人发展并接受统一完整的自我形象,同时发展适切的职业角色形象.使个人在现实世界中接受考验.并转化为实际的职业.以满足个人需要.同时造福社会。

生涯发展理论的提出,打破了人们历来把职业选择看做是个人生活中特定时期出现的静态事件的观点.明确指出人的职业选择是人的一生中一系列连续的行为过程.职业指导也应该是一个系统的贯穿人的一生的动态过程。

二、生涯发展理念是建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导向

职业价值观是个人希望从事某项职业的态度倾向.也是个人对某一项职业的希望、愿望和向往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的确定,就能让他对各种职业价值拥有基本的认识.能调适自己的择业心态.坚持自己择业的行为以及信念和理解等。大学生所具有的职业价值观决定着他们对自己、对社会和未来的看法,也影响着他们的前途.因而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相当重要。

大学生一方面为找不到工作而发愁:另一方面却面对很多用人单位而不知如何选择出现这些现象.在很大程度上与对大学生没有进行职业兴趣培养和职业生涯教育有关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多元化格局已经形成.转变为一元为主、多元价值观并存的新结构和新格局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也不在是单一的考虑社会的需求,而是增加更多的自我选择.考虑以实现自我价值和兼顾经济收入为标志的价值取向以“利他”为核心的一元价值观向多元取向的价值观转变是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复杂性的基本表现如何有效地引导大学生形成与时代的发展相一致.既满足个人需要又正视社会现实的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给我们高校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思考.

从第一节来看.生涯规划教育在国外已经有5O多年的发展历史.有着较完善的学说理论和系统的教育机构而近年来国内学者、许多的高校以及学生本人都逐渐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目前国内一些高等学院也将就业指导的机构转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机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是要使大学生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职业理想.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有效地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现有与潜在的资源优势帮助学生对自己的价值与实际相结合的职业定位.搜索或发现新的或有潜力的职业机会。应该说,职业生涯教育已经成为引导大学生建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的重要途径而生涯发展理念则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并日益成为正确价值观确立的重要理论导向。

三、基于生涯发展理念的职业价值观教育

从生涯发展理念来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应是一个系统的完整的教育,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成为大学生一种连续不断的教育过程。通过生涯认知、生涯安置、生涯进展等步骤,充分发挥大学生的天赋才能为目标.其重点放在人的全部生涯上,使个体从幼儿园直到成年能逐渐形成自我引导的能力,最终目的是让每位学生过上适合自身特点的美满的生活。基于此,笔者认为,生涯发展理念指导下的职业价值观教育应从以下三个层面展开!

第一,体制机制层面。一是加强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理念教育。高校要进一步提高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对大学生发展重要性认识,在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方面要加大投入力度。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课程建设,将该课程列入大学的教育教学计划中.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学校就业指导部门要做好宣传和教育的工作.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负责地参与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活动要做好学校之间、地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工作.互相汲取经验,借鉴方法,更好地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在全国的各所高校中开展起来二是加强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理论研究。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综合性和交叉性.决定了国家教育部门或高校应组织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等多领域学科的专家学者,紧密结合我国国情、经济、文化特点和高校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的阶段特点.打破学科界限.相互融合渗透.共同研究适合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理论.推动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水平的提高.同时开发一套适合我国大学生特点的职业测评系统另一方面.在高校从事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一线工作的教师和工作人员.也应结合工作实际开展相应的课题研究三是加强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充分整合校内外不同学科背景、不同从业经验的人员等多种资源.形成一支专兼结合、校内外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优势互补的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教师k伍是基础根据教师个人优势和潜力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培养一支专业队伍.作为学校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基础力量扩大社会联系.联合多方力量,充分调动校友、相关领域专家、企业人士、人力资源专家、政府高级公务员、成功创业者等资源.加入到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工作队伍中来,成为学生的“生涯导师”.或担任兼职教师,或开展专业讲座.或进行个别辅导等.为学生提供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有益指导和经验.作为学校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重要补充。

大学生职业生涯论文第8篇

课题名称:天津理工大学教学改革项目“大学生就业中的‘有业不就’现象研究——基于高校大学生就业教育理念创新的视角”(编号:YB10-01)。

摘要:2014年我国普通高校的毕业生人数达到727万人,就业压力不断增加的同时,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仍旧十分薄弱,根本上影响大学生就业质量,造成人力资源的严重浪费。本文以社会工作专业助人自助的理念,分析大学生所处情境,从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情感、认知方面设计专业活动,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关键词 :社会工作 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我国2014年高校本科毕业生达727万。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多元主体视角下,政府、企业、学校、大学生等纷纷采取措施积极应对。国家通过制定政策法规为大学生营造尽可能宽松的就业环境;企业则根据自身需求调整招聘方式以吸纳更多的优质大学生;学校将就业工作置于战略高度,开展择业、就业指导课程与搭建就业平台并重;大学生则因自身情况的差异,各自做着努力。

现阶段,真正缓解大学生就业难,必须从大学生自身着手,提升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在明确当前就业形势与就业压力的基础上,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出合理规划,通过持续的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及能力,从而能够在求职或创业过程中脱颖而出。

而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的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客观地对自己的个性、兴趣、爱好、能力、特点和价值观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并结合时代特点,深入了解各种职业的需求趋势以及成功的关键因素;再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且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发展完整而适当的职业自我观念,培养有效提升职业发展所需的应变和决策技能。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则是指个体对职业生涯规划具有主观的认知与情感,同时在行为中实践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活动的开展,是以个体具有职业规划意识为前提条件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如何,直接关系到职业生涯活动的效果。职业生涯规划的好坏,影响着个体长远的职业生涯发展。

在笔者看来,培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应着重从认知、情感等方面入手,扭转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不健全的现状。在此过程中,社会工作专业在其“助人自助”专业理念的指导下,从优势视角出发,以平等的姿态面对大学生群体,运用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与技巧,充分调动大学生群体的积极性与能动性,帮助他们更好地挖掘自身优势,培养积极正向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形成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在动力,为职业生涯规划行动做好充足准备。

一、人在情境中

大学生群体所处的学校、朋辈、家庭、社会环境对其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一方面,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不健全,一定程度上可以在周围环境中找到诱因;另一方面,环境中蕴含着丰富的资源,能够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现状的调整提供机会。本文围绕大学生的学校、家庭、社会等主要环境,分析周围环境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探求其中的可利用资源。

1.学校环境。大学校园不仅是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主要环境,更是其与朋辈群体相互交往的重要空间。现阶段,我国普通高校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视程度参差不齐,资源投入力度不同,但主要方式都是教学与讲座,形式较为单一,内容比较宽泛,缺乏针对性与实用性,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然而,由于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各高校对学生就业的投入逐渐增加,不断提高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及就业指导课的重视程度,但由于课程设置本身存在的一些缺陷及不足,使得大学生在课程中实际收获的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相对有限。而学校重视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沟通与联系,为大学生的就业及职业规划实践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2.家庭环境。现阶段的本科毕业生大部分是90后,他们在新的社会环境中成长起来,他们在强调自身的独立性与特殊性的同时,对家庭仍具有很大的依赖性,而家庭成员的就业及择业观念,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考虑到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理论在我国发展时间较短,当前我国大部分家庭成员缺乏科学理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这使得我国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形成缺少适宜的家庭环境。

3.社会环境。随着我国市场化就业机制的不断完善,国家及社会对就业市场的相关政策的调整,就业环境不断优化,就业市场中的人情、关系等逐渐弱化,大学生能够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在就业市场上,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不可否认的是,社会中仍旧存在不良的社会风气,如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不利于大学生理性就业。由于大学生正处于其人格发展及形成的关键时期,极易受到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因而,需要发挥社会工作者的教育作用,培养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在摒弃不良社会观念的同时,为其提供客观理性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使大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政策的内容及目标,不断提升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二、社会工作专业活动的开展

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代表人物萨帕(Super)从时间、广度、深度等三个层面对个体职业生涯发展阶段进行了划分,大学生群体在时间层面上处于生涯发展的成长与探索期,广度上是学生身份,生涯发展的深度上则是指其作为学生的投入程度。此外,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的生长发育期,其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尚未完全形成,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且大学生对于新鲜事物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因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开展具有其可能性及可行性。

在分析大学生自身条件及其所处环境的基础上,本文以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比较薄弱的大学生为服务对象,在专业的理论与价值观念指导下,运用专业的方法与技巧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职业生涯规划情感的形成,基于个体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认知,只有对职业生涯规划有了适当的了解与认识,才能够在情感的指引下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活动。

对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情感态度如何,一定程度上受到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认知的影响,因而,改变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消极态度,应从转变或纠正其非理性认知着手,在实际开展活动中,二者密不可分。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指出,个体在面对新情境、且必须表明自身态度时,心理上会出现新、旧认知相互冲突的情况,为消除因为不一致而引发的不适感,个体在心理上倾向于采用两种方式,即否认新认知或寻求更多有关新认知的信息,逐渐接纳新认知,剔除旧认知,最终获得心理平衡。现实生活中,大学生在网络、电视等大众传媒以及课堂上了解到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都比较片面,且缺乏现实的成功案例,使得他们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趋向于否定。因而,开展社会工作活动中,应提供更加全面、客观的信息,逐渐提升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准确认知,培养其积极、理性的情感。

1.个案工作。个案方法能够充分考虑服务对象的独特性,结合其认知方面的特点选择最佳的方式,传递与专业及期望职业相一致的理论内容。本文运用理性情绪治疗模式开展活动。结合ABC理论,通过案例分析、叙事治疗等方式,让服务对象充分表达自己的态度,并通过一定的引导,与服务对象即大学生共同探讨他们现有的职业生涯规划认知,发现认知偏差的存在,了解不良情感的源头。与此同时,社会工作者应承担起专家或教育者的身份,为服务对象提供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与理论,帮助服务对象更好地检查其非理性信念,并不断辩论的过程中,形成新认知,用客观、理性的新认知,取代旧认知,通过长期的强化联系,最终调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情感。

2.小组工作。小组工作的开展,要根据小组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同时,要考虑到组员之间相互互动对整个小组活动开展的影响,要求社会工作者把握小组活动的整体方向。针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情感与认知层面,可以运用发展性模式,肯定小组成员成长的可能性与潜能的前提下,让组员相互交流与探讨,分析现状产生的原因,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而社会工作者要在恰当的时候,为小组成员提供一定的智力支持,即为其提供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与信息,以及成功的求职案例,引导组员不断修正与完善自身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形成客观全面的积极态度。

3.社区工作。与个案、小组工作相比,社区工作比较宏观,涉及的服务对象数量较多,对服务对象个性关注度不足,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比如高校开设的职业生涯指导课程、组织的讲座等。社区工作层面主要发挥学校的功能,学校掌握的资源相对较多,可以在不断丰富活动形式的同时,充分调动大学生自身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去主动获得更多的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的信息,不断深化他们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理性认知,调整其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情感与态度,为开展职业生涯活动做好准备。

4.社会行政。社会行政与社会工作三大专业方法相比,是间接的方式,强调社会工作者通过影响政策等方式,为服务对象争取更多的资源,帮助其挖掘潜能,实现自身价值。在职业生涯规划情感、意识方面,社会工作者可以借助有关部门的理论,加大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宣传力度,逐渐明确职业生涯规划的具体范围与内容,扩大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力。同时,社会工作者也要联系资源,引导学术领域不断发展适合我国本土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念的培养,形成积极正面的情感与认知,为实践活动做准备。

总之,基于目前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薄弱的现状,社会工作专业以其助人自助的理念,运用专业理论与价值观,采取多样化的专业方法,以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薄弱的大学生为服务对象,着重从认知与情感两方面开展针对性的活动,在了解现有社会政策与教育制度、就业环境等状况的基础上,为大学生提供全面、客观的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信息,培养其客观、理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情感与认知,并促使大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交流中,将职业生涯规划付诸行动,为就业做好充分准备,最终,找到理想工作,实现自身价值,实现人力资源价值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刘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调查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