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环艺毕业总结

环艺毕业总结赏析八篇

时间:2022-11-04 03:15:35

环艺毕业总结

环艺毕业总结第1篇

关键词:艺术 高职院校 毕业设计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工业设计系在2015届毕业设计工作中,充分研究毕业设计环节的教学规律,分析了毕业设计的过程管理现状和目前面临的问题,结合学院推行的“主题+项目”教学法,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强调流程管理。针对专业的特殊性,建立符合艺术类高职院校发展情况的毕业设计监控系统,从而调动学生和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完成相关的设计工作,达到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增强学生素质的目的。

一.运行机制

1.毕业设计项目规划。毕业设计的项目规划是指为整个毕业设计过程明确最终目标,制定短期或长期的计划安排,拟定详细策略,并确定各阶段的主要任务。管理学理论认为,项目规划是最基本、最关键的。

2.毕业设计组织配置。毕业设计的组织配置是根据已定计划,为项目确定运行行为主体、发展组织结构。组织配置包括人员的配置和资源的配置。

3.毕业设计监督机制。目前,学院安排有院、系两级督导,在此基础上安排下一级基层监督,即教研室监督。监督工作具体可分为前期检查、中期检查、后期检查三个阶段,各阶段形成报告并将结果予以公示。

4.毕业设计质量控制。毕业设计质量控制是为设计实践确定直接的设计行为,判断是否按计划进行。质量控制更注重整个设计实践中的质和量,并具有直接的对照标准。

二.实践情况

1.第一阶段:前期策划。在院部毕业设计工作要求的基础上,撰写《毕业创作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明确毕业设计教学目标,强调毕业设计选题应从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出发,体现专业性、时代性、规范性的特点,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根据专业特点,毕业作品创作的管理按照统一要求与分类指导相结合的原则进行,毕业设计项目应囊括毕业作品创作、毕业实习教学、毕业展示及答辩等环节。

根据《实施细则》要求,结合具体教学安排情况,制定《毕业设计教学实施计划》。在《实施计划》中,对毕业设计各阶段工作的时间点、工作内容、工作要求、执行人员进行了确定,分项目合理定位,责任到人。

2.第二阶段:中期管理。根据第一阶段课题申报及评阅情况,除毕业设计工作的基本规范外,突出开展同一主题性、情境性、场景性的课题设计:以产品特点开展系列性课题设计;根据工艺特点开展成套课题设计;计划参赛比赛开展课题设计;导入企业项目开展课题设计。为更好把握毕业设计进展情况,要求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日常工作进行跟踪记录,填写《指导记录表》并由教研室进行检查。

这一阶段工作重点是毕业设计中期检查。根据《中期检查工作安排》,各专业教研室分批进行中期检查工作,采取学生汇报,中期评阅小组成员到场听取汇报并记录的方式,对毕业设计第一阶段工作进行检阅。同时,这也是针对毕业答辩进行的一次模拟。中期评阅小组填写《毕业设计中期检查表》,对毕业设计第一阶段工作的工作量、工作进度量化考核。检查结束后,将检查结果汇总通报,对不合格人员提出整改意见,并于20日后再次进行整改检查。中期检查是毕业设计流程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求指导教师和学生在思想上足够重视。

3.第三阶段:后期工作。毕业答辩之前,由指导教师和学生分别填写《毕业设计指导教师评阅表》和《毕业手册》,对学生毕业资格进行审核。审核通过者按照答辩要求及程序参加毕业答辩。答辩过程以学生自述和回答问题为主,答辩小组填写评语并给出答辩分数。答辩情况当日进行汇总通报,有违反《毕业创作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或其他原因导致答辩不合格者,于2日内提出申诉。针对申诉内容,系部及毕业创作指导小组与3日内给出裁决意见,下达裁决书,并于7日后组织二次答辩。

毕业答辩工作完成后,指导教师填写毕业答辩成绩,由毕业班指导教师、教务秘书和辅导员协同完成毕业作品的著作权、专利申报和毕业生档案工作。

环艺毕业总结第2篇

上个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的发展,环境设计(原称为环境艺术设计)在此背景下焕发了新的生命。据不完全统计,至2016年底,含民办高校在内,全国1100余所院校都有或大或小的环境设计类专业,在校生90多万人。然而,对于其本身建校时间短的本世纪初新成立的艺术类本科院校,鉴于当前我国艺术与设计教育的全面发展的需求,及这些学校本身浅薄的人文底蕴,在专业课程教与授的同时,人文素质教育仍然是一个十分重要且很关键性的问题。结合环境设计专业自身的特点,在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设置了一系列具有地域人文标签的课程,采用目标指向明确的模块化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一、在环境设计专业中建立人文课程模块教学的意?x及定位

目前很多高校的环境设计专业,特别是地方性的强调培养以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二本院校,专业培养目标基本上都是适应我国社会生义经济建设的发展需要,在系统掌握环境艺术设计与创作方面所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具备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和较强的创新意识及设计实践能力,能在环境艺术设计机构从事公共建筑室内空间设计、居住空间设计、城市环境景观与社区环境景观设计,并具备项目策划与经营管理工作能力的环境艺术高级应用型人才。从这个定位和需求上看,环境设计专业与众多的设计专业学科一样,作为大学教育的一门专业,同时又具备一定的稳定性,因此它的定位、方向、特点、优势、瓶颈、盲区、作为和理由,是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在不断界定中思索和寻求问题,梳理关系后不断调整的结果。正是基于此,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制定一个相对实用的教学模块,同时使其具备一定的“可成长”性,这将为学校向市场提供合格的设计人才提供必要的保证。

近几年来,笔者在与很多沿海一线城市及内地二三线城市的专业环境设计装饰公司及企业的校企合作互访交流中,总能听到一些对于现在专业毕业生的毕业现状的话语,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90后的学生,个性表现中的独立及自主性强,但专业综合素质较弱,这里说到的专业综合素质,其中就包括了个人的人文修养。而毕业生在毕业之季面对社会这个大职场,公司及企业在选择人才的前期考核上岗培训中,也会就此选择出真正符合公司及企业文化发展需求的人才。由此可见,真正培养一个合格的专业应用型人才,除了在专业技能上要有所高要求,还应在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中系统建立人文课程模块来进行教学,与需要掌握的专业实践技能形成互相渗透、相互影响,综上所述就是其意义所在。

人文课程模块在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中的定位。改革开放的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在当今国际中的地位也有了显著提升,在这样一个转型阶段,用一种学术性的批判态度来看事物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当我们具备这样一种心态的时候,改变、调整和完善已有的教学模式,就变成了一种自信的外在表象了。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湖南本地高校的环境艺术专业该如何发展呢?湖南为中南五省之一,有着丰富的地理资源,历史造就了这个地区充沛的人文与地理资源,这也正是立足本土进行发展的良好基础。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如何使得环境设计的形态与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协调,同时又不失去本地区的地域文化特色,正是我们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目的。

二、地方艺术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文课程模块教学的“学”与“教”的探索

1.环境设计专业人文课程模块教学的设置探索。针对环境设计专业的具体情况,需建立一个环境设计专业人文模块教学新模式,配合大学在读的四年时间,该模块绑定目前专业课程教学的六大部分,每个部分都是在完善其专业知识结构,同时细化每不同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具体绑定的六大模块分别如下:(1)在公共必修课模块中,在入学的第一学年,就应该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程中,有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做要求。其次,在后续的培养计划中,还应依次开设中国文化概论及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等相关课程,进一步强化其人文意识。(2)在接下来的造型基础模块中,设计素描与设计色彩的课程大纲设置中,要凸显民族尤其是地方文化的造型特色,总结并提炼出地区民族文化的精髓所在,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进行介绍与课程练习。(3)专业通识必修课程模块中的艺术设计理论基础和中外工艺美术史,要结合地区文化及内涵特点进行讲授,在进行多方位的艺术观点介绍的同时,条件成熟的地方性高校,建议学生结合理论知识,体验式地参加课外相关人文活动来完成课程的学习。(4)设计基础模块中的设计基础(1)、(2)、(3)。主要是强调在“基本技能”之下的“环境与构成基础”和“环境与装饰造型基础”两个知识点,可以在强调环境设计专业特色范围内的构成及装饰特点的同时,让学生适当了解民族民间环境设计造型技法的基础知识,这样可与传统课程教学方法拉开距离。(5)在整个模块教学的核心部分专业设计模块中,教学重心可适当结合对于地区民族文化价值的研究,尤其是地方名族的建筑及环境设计特点,来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如民族民居的研究与改造、民族文化的二次提升等课题进行研究与设计,在了解地区民族文化的基础之上,进行环境设计的保护与创新。(6)毕业设计模块。主要由毕业设计、毕业论文两部分组成。毕业论文必须结合毕业设计进行研究,毕业设计要求对具体一个民族地区进行全方位的调查研究,深入实地,开展调查研究,并与当地政府形成合作关系,进行环境问题的梳理与解答,解决当地在发展过程中碰到的具体问题。相信在这样一个个的学习和探讨方案及项目设计的过程中,能潜移默化地将人文精神贯彻到每一位学生的思想当中。

2.人文标签的模块化课程教学效果分析。作为艺术类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可通过四年的模块化教学及艺术实践,在必修课程教学安排外,将一些专业选修课程安排到学生的学习中去,如陶艺课、花艺与茶艺、艺术品鉴赏、室内风水学、中国画基础等,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艺术修养的同时彰显人文内涵的教学特色。

环艺毕业总结第3篇

【关键词】 艺考热;艺术类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

进入21世纪,高招艺术类考生热潮(简称“艺考热”)开始在全国兴起,为了能寻找到上大学的捷径,数以万计的学生选择了艺考,许多人如愿进入大学,如今,他们已陆续毕业,迎接这些艺术类毕业生的,却是严峻的就业形势。市场经济中的基本定律就是供求的动态平衡,这同样适用于人才市场的人才流动,但是我们在艺术类大学毕业生身上却看到了截然相反的情景:一方面是艺术类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却是持续升温的“艺考热”。如何使“艺考热”逐步回归理性,并切实地解决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难点。

一、“艺考热”生成的内外推力

近年来,“艺考热”虽然在有些省份有所降温,但是总体来看,还是热度未减。相对于高考人数的逐年减少,艺考生的比例却还呈上升趋势。2012年全国有超过915万人参加高考,艺考生人数超过90万,愈演愈热的艺考热为愈来愈多的艺术院校提供了足够的生源,而源源不断的生源又促使愈来愈多的高校提高艺术招生计划的比例。

知名艺术院校和重点大学艺术院系的报名人数一直以来都呈井喷状态。例如,早在2004年,中国美术学院的考生人数就从往年的1万名左右,蹿升至4万多名,2012年中国美术学院完全实行网上报名、交费,总报名人次达8.9万,比去年增加50%,竞争也更加激烈,刷新了中国美院招生录取比例(最高的设计艺术类专业达到了100∶1)。

20世纪90年代开始,艺术教育作为突破口被当做了素质教育的代名词,家庭艺术教育遍地开花,其中一部分学生早期受过艺术家教,有良好的兴趣和学习基础,将从事艺术作为自己的职业规划,自然而然地加入到艺考行列中。此外,“艺考热”迎合了社会上一些钻政策空子的考生和家长的想法,一部分文化成绩竞争力不强的学生,看准了大多数高校艺术专业招生重专业成绩轻文化成绩的机会,不想自己是否有艺术素质,突击强化专业培训,通过艺考走上了上大学的捷径。近年来,艺术市场炒作,明星效应,金钱效应诱导了一部分青少年对艺术趋之若鸯。不少怀揣明星梦的少男少女,不管有没有艺术才能,都从四面八方奔赴考场,希望有朝一日也能名利双收。这些都成了“艺考热”的内在推力。

“艺考热”的外在推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的快速发展为“艺考热”奠定了社会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社会对艺术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这一切都为“艺考热”的升温奠定了社会经济基础。

2.高校扩招是“艺考热”生成的温床。近十年来,全国设立艺术类专业院系的高校由原来的几十所发展到1000余所,2011年6月,教育部公布全国普通高校共计2101所(不含独立学院),竟有1010所高校建立了艺术专业和院系,甚至煤炭、兽医、农林、石油类学院都有艺术类专业。

3.艺考热背后的经济利益驱动。艺术类招生对于经费紧张的高等院校来说无疑是一块诱人的大蛋糕,艺术类学生每年学费少的在六七千,多的在1.2万元以上,有些甚至逼近2万,远高于其他专业,招一个艺术类本科生相当于招了两个普通本科生,加上艺术类专业只要多招几个老师就能开课,实验器材什么都不需要太多的投入,此外,还有每年丰厚的艺考报名费,如中国美术学院2012艺考报名费约1600万。大量的“艺考生”催生了大量“考前培训班”以及为艺术考生提供服务的租房、餐饮、学习用具生产与经营等特殊的“艺考经济”。当然还有艺术招生潜规则形成的数额巨大的灰色利益链。

4.高中对于升学率的追求。现在许多普通高中都看到参加艺考是提高升学率的一个有效的办法。有些学校通过多种方式对高二、高三文科生进行“游说”,希望排名中上游的学生“整建制”转入艺术班,从而达到提高升学率的目的。

二、艺术类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困境及归因

1.艺术类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困境

艺术类大学毕业生总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在“艺考热”的背景下,很多艺术类大学生一毕业就陷入就业困境。2008年6月,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了《2004—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本专科部分专业就业率区间分布》,涉及音乐学、美术学、艺术设计、戏剧影视文学、动画等十几个艺术类本科专业,调查显示,艺术类就业率普遍低于其他专业。2011年上海市教委将艺术设计、表演、播音与主持艺术等多个本科专业列为“年度预警专业”,建议艺术类院校压缩10%的招生规模,原因是这些专业连续多年就业签约率低。百度“艺术生吧”中关于《地方高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问题》调查问卷数据显示,55%的被调查者从事的都是与艺术专业无关的工作,25%的被调查者选择了自由职业的“艺漂”状态。同时,80%的被调查者认为艺术专业就业形势相对严峻。

艺术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呈现出结构性不均衡。首先,不同院校艺术类毕业生情况各不相同,相关统计数据显示,重点艺术院校的毕业生就业优势明显,如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美术专业本科生的就业率高达93.18%。其次,应用艺术类和纯艺术类毕业生就业情况不同,从市场需求上来看,应用艺术类毕业生的市场需求在增长,特别是动漫制作、产品包装、环境设计这类新兴行业需求很大。

“考进名校≠成为明星,高投入≠高回报,能力排在学历之前,漂泊营生是对入错行的惩罚,艺术从来都是少数人的事情,艺术生应该比普通学生更讲文化素养”成了许多艺术类大学毕业生求职时的感慨。

2.艺术类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

“艺考热”导致艺术类高校毕业生数量剧增,就业竞争压力大。就业难归根结底是由于就业市场上供需不平衡所致。据统计从2000年至201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从107万激增至660万人,就业大环境相当严峻。而“艺考热”的利益驱动,致使部分院校盲目扩大艺术专业规模和招生数量,艺术类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呈现跳跃式增长趋势,从全国形势来看,艺术类专业招生报考人数最高峰已经超过百万,每年被录取的艺术考生也达到了20万人以上,而人才市场对艺术类人才的需求增长远远不及毕业生人数的增长。

高校艺术专业整体教学水平缩水。许多高校艺术师资队伍建设滞后,设备投入不足,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教师知识结构陈旧,沿袭传统教学方式,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种种原因,导致高校艺术专业整体教学水平缩水,对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艺术类大学毕业生个人职业期望与现实状况不协调。艺术类专业是一个高投入的专业,学习成本远远高于其他文、理、工科专业,家长和毕业生都期待着高投入后的高回报,大都趋向于高薪酬、专业对口、高层次的工作,而目前的就业形势却很难满足这些毕业生的就业需求。

自身定位不准确,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艺术类毕业生缺少对就业市场的调查,好高骛远,缺乏合理定位,在双向选择的就业市场中很容易迷失方向。上大学是艺术类大学生目前的首要目标,对今后的工作“没有想太多”,对自己缺乏一个中期职业生涯规划,无法清晰地计划将来的发展道路,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

择业地点的局限和就业区域的相对集中。由于艺术类专业所依赖的经济、文化环境相对要求较高,毕业生就业时往往将用人单位所处的地理位置视为其考虑的首要因素,大部分毕业生通常选择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文化环境优越地区、沿海地区等。由于这些地区成为全国各地各类院校毕业生的聚集地,导致艺术类人才供过于求。

文化水平偏低,就业时仅注重专业对口。由于艺术类高校毕业生的文化课基础普遍不够扎实,重新学习新技能转行的难度相对较大,并且很多学生从小就学习艺术,所以,相当部分毕业生宁可选择自由职业也不随意选择转行。

三、提升艺术类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方法与途径

1.各方共同努力,促使“艺考热”回归理性

考生和家长层面。通过各种渠道让考生和家长对艺术教育有清晰认识——艺术类高考确实是谋取大学文凭的一块敲门砖,但是,艺术需要天赋,更需要文化素养,要考虑该专业是否适合自己未来的发展以及今后如何面对艺术岗位稀少、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

高校层面。高校要树立正确的办学思想,增强社会责任感,要为学生就业着想,不能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将招生过程产业化;在在招生的过程中,要实现公平性、公正性和选拔优秀人才的严密结合。

政策层面。教育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艺术招生政策的调节作用。首先,要总体监控各高校的艺术招生专业设置、招生计划和就业情况,及时发出就业预警信号,并对就业率低的专业予以削减或者停止招生等惩罚措施;其次,要逐年提高不同层次高校艺术生的文化录取分数线,逐渐堵断一些想躲避激烈普高竞争通过钻艺考空子上大学的考生的念头。第三,参照普通高考的做法,艺术专业招生考试尽量使用全省联考成绩,逐年减少校考院校。第四,要严格艺术招考管理,杜绝艺考中的腐败现象,阻断艺考生通过各种关系进入高校的渠道。

2.加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艺术人才培养质量

把握市场需求,合理设置专业课程结构。艺术类专业设置应与就业市场挂钩,并应随着市场需求的动态变化,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对学生的教育要与市场接轨,使其能在充满竞争的就业市场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一专多能复合人才。艺术类高校学生文化课水平普遍偏低,高校应该根据市场需求,加强文化课程的教学,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形成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处理好“博通”和“专精”之间的关系,培养基础宽厚、技能过硬的艺术类人才。在学好本专业的同时,增设社会需求的专业课和选修课,提供有利条件,鼓励同学们多学一些第二专业、第三专业,鼓励学生考取研究生或出国留学,鼓励在校生参加各种正规的职业培训,如教师资格证、设计师、策展师资格证书的考试,扩大就业领域,拓展就业范围。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双师型”教师即要求技术与艺术结合、行业专家与教师结合、管理者与学者结合,能及时地将行业的标准和最新动态传递给毕业生,对毕业生的就业产生较好的影响。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等艺术院校培养艺术人才的保证,

依托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强化“预就业”工程的催化作用。高校要依托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强化“预就业”工程。一方面,学生可以“职业人”身份顶岗工作,掌握工作技能,积累实践经验,提升就业竞争力;另一方面,能充分挖掘产学研合作教育过程中潜在的就业资源,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

3.转变就业方式和思维,鼓励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

转变就业观念。要转变就业的地域局限观念,调整就业心态,准确定位,先就业后择业,把更多的就业目标向二、三线城市、基层单位和服务部队等方向转移,那里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从新生入学直到大学毕业,应开设侧重点不同的职业生涯规划必修课程,形成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

开展创业教育,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在精神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艺术类市场潜力巨大,艺术类大学毕业生在创业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可以通过设立创业教育课程、开展创业设计大赛或创业论坛、利用校外创业基地等方式增加学生对创业的理性认识和实践经验,提高创业能力。

鼓励大学生灵活就业。80后、90后学生艺术类学生的个性特点决定了他们对灵活就业的青睐,我们常说让艺术进入千家万户,如一部分学生毕业后自己开公司或工作室,一部分办培训班,这也是就业形式的一种,应予以鼓励和肯定。

4.建立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多方面搭建就业平台。

创建高效快捷的就业信息“绿色通道”。高校要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加快无形市场的建设。具体举措有:专门引进职业测评工具,供学生在网上免费测评;对就业网进行了升级改版,毕业生可以注册登录查询相关招聘信息;建立了一级手机群发服务(就业中心短信群发)、二级手机群发服务(二级学院短信群发)、QQ群发服务功能,第一时间公布相关就业信息。利用飞信、QQ、邮件、人人网等新媒介的帮助以及传达就业信息。

注重就业宣传引导,保障毕业生权益。非正规方式就业在艺术类高校毕业生中普遍存在,学校要积极引导,加强宣传,做好跟踪指导,并保障这部分毕业生的合法权益,以此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成功就业。

多方面搭建就业平台。努力搞好“市场引导、学校搭台,院系唱戏”的毕业生就业模式。针对艺术院校学生专业性强、特点鲜明,从创建校园招聘会、各类毕业音乐会、毕业作品展、人才推介会以及拓宽社会实践途径等多方面搭建优质就业平台。

继续深化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各地方、各部门和各高等学校要根据就业形势下的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工作特点和要求,不断加大投入,调整充实机构,强化服务意识,健全服务体系,营造良好就业氛围,构建长效工作机制。

环艺毕业总结第4篇

关键词 高校艺术类毕业生 就业能力 市场竞争 职业生涯规划

College Art Graduates' Employment Situation and Capacity Analysis

SHU Liru

Abstract With college enrollment in art class professional, arts graduates every year. This article proceed from the current employment status of college art graduates and impact of arts graduates two factors analysis, trying to summarize the resolve of College Graduates' Employment arts programs to enhance their employability, and thus faster adapt to the complex social environment.

Key words college art graduates; employment capacity; market competition; career planning

0 引言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时期,这样的社会局面则需要高校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人才。2000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大约为107万,2014年大约为727万,增长了579.4%(如表1),毕业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艺术类学生也是如此。艺术类学生与普通大学生相比,情感丰富,个性张扬,自我主义较强,集体主义较弱。作为一名高校的辅导员,我们更应该了解如今的就业市场以及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心态,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

1 高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现状

艺术类学生个性比较张扬,专业实践性较强,就业时呈现与非艺术类学生不一样的特点。

1.1 就业灵活性强

高校艺术类学生往往被看作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崇尚自由,追求个性,不愿束缚于各类规章制度,在择业时不看重工作的稳定性,而注重工作和自己所学专业的一致性。很多高校艺术类毕业生初次就业时只为了积累工作经验,工作一两年后会跳槽转业,故他们不在乎与工作单位是否签署协议,这就导致在毕业时艺术类学生的就业率很高,签约率很低,工作相对其他专业的学生来说很不固定。

1.2 就业地域性强

艺术类学生所学专业的专业性与实践性很强,一些大型的设计类公司多集中在沿海或大中型城市,很少设立在边缘地区,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学生的就业去向,就业市场相对狭窄。艺术类毕业生认为在经济发达城市较偏远城市拥有更多的自我提升机会,能学到更多的实践技能,故他们在选择工作时会首先考虑较发达地区。这种现象在近几年越来越明显,据不完全统计,大约70%以上的艺术类毕业生更倾向于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就业,使得这些地区的就业市场趋于饱和,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1.3 就业观念淡薄

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心态不积极,就业观念淡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艺术类毕业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不明确,他们对自己的未来没有规划,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认识不清,时常抱着走一步算一步的心态;其次,艺术类毕业生大多家庭经济条件良好,他们并不需要独立承担生活的重压;最后,艺术类毕业生个性过强,他们总是认为自己所学专业具有优势性,找工作只是时间的问题。这些因素都影响着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1.4 就业心态矛盾

艺术类毕业生在就业时拥有更复杂的心理,在择业时更加迷茫。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艺术类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认为选择了热门的设计类专业,盲目高估对所学专业的优势,对自己盲目自信,在就业时一心选择自己心仪的工作,但一次次失败的求职经历让他们无法面对残酷的现实;第二,艺术类学生的学费过高,大学四年的学费是非艺术类学生的两倍有余,故他们在择业时希望寻找到薪酬较高的工作,但大学毕业生的薪值往往达不到他们内心的期望值,许多艺术类毕业生抱着宁缺毋滥的心态,长期处于待业状态;第三,艺术类毕业生大多家庭经济条件良好,90后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在家娇生惯养,他们虽期盼能在工作中展示自己的能力,但却没有做好吃苦耐劳的就业准备,但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时却显得束手无策,缺乏毅力与勇气。艺术类毕业生求职过程中屡遭挫折,在心理上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2 影响高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的因素

从前面分析可以看出,高校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现状不容乐观,社会给予他们的压力过大,他们虽渴望踏入社会又害怕面对竞争。为了帮助艺术类毕业生解决就业问题,我们主要从政府、学校、家庭以及个人这四方面分析影响高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的因素。

2.1 政府对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政府对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的支持力度不够。首先,我国现有的分配政策从原先的“包分包配”转变为“自主择业”,大学毕业生需要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寻找工作,这对艺术类毕业生来说具有更大的挑战性。“自主择业”的就业模式不仅需要依靠就业市场提供良好的机遇,也需要政府给与相应的扶持措施。例如政府可以颁布鼓励艺术类毕业生到中小型城市发展的政策,为其提供补助及优惠条件,同时加大对中小型城市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吸引更多的艺术类毕业生走向西部,走向基层。

2.2 高校对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高校是艺术类学生学习生活的地方,是育人成才的摇篮,学校制定的教学目标影响着学生的就业情况。现在大多数高校对艺术类学生就业影响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设置的课程与市场需求的岗位并未达成一致,使得学校培养的毕业生并不能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找到适合自己的一份工作;二是高校对职业生涯规划未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许多学校只是把职业生涯课程当做一门必修的课程进行教学,并没有把其贯穿于艺术类学生大学四年的学生生活中,同学们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任然很茫然;三是高校对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力度不大,许多毕业生未能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2.3 家庭对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所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中国家庭,父母以及成长环境对孩子的影响非常之大。一方面,对艺术类学生来说,他们大多来自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生活压力小,这类艺术类毕业生在择业时对工作的期望值较低,他们认为就业只是寻找一份工作,而工作所带来的自我提升的机遇并不重要。另一方面,90后艺术类毕业生的自主能力不高,依赖性极强。他们从小被父母过度保护,事事由父母操办,当自己处在竞争激烈的求职环境中则显得束手无策。

3 高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问题解决方案

由于高校每年扩招导致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加,就业市场趋于饱和,竞争激烈。对于艺术类毕业生来说面对的就业压力更大,为艺术类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势在必行。

3.1 政府建立健全支持体系

政府对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支持是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加强宏观调控,为艺术类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保护政策。首先,取消地方保护主义,引进更多的艺术类专业人才;其次,鼓励艺术类毕业生到中西部,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去锻炼,为其提供相应优惠政策,保证其在锻炼后拥有优势去寻找下一份工作;最后,加大对用人单位的监管力度,完善社会保障机制,维护毕业生的个人利益。

3.2 高校建立就业培养机制

社会对艺术类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现在培养出的大学生,不仅是专业人才,更是职场精英。高校应建立就业培养机制,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推进艺术类课程的教育改革。艺术类课程作为新兴课程,面临更多的挑战。现在高校艺术类课程在设置上大多没有与就业岗位相吻合,课程的延展性较弱,这就要求高校拓宽专业口径,增强课程学习的实践性;在教学模式上增加专题演讲、情景模拟等,使课程的教授多样化且符合就业市场。

第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艺术类学生在学习道路上的引路人,故他们的教学水平直接影响到教学成果。高校一方面应该为教师提供更多出国进修或是参加学术交流的机会,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以旧代新,建立健全学科内部的学习交流体制。

第三,完善高校职业生涯规划。前面的章节中也提到我国有些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置不合理,在今后对艺术类学生的培养中,必须把职业生涯规划贯穿于四年的教学中,依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适时的开展职业生涯课程。例如大一时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职业生涯,对自己的未来有初步定位;大二时根据自己对专业的了解引导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大三时进一步指导其制定或修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大四时根据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择业,传授学生就业技巧。这样,职业生涯规划就不是大话空话,而是真正能够帮助艺术类学生规划人生的实用性课程。

3.3 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

90后学生思维开放,自我意识过强,艺术类学生尤为明显。如今的90后艺术类毕业生往往眼高手低,作为市场竞争中的主角,未能及时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艺术类毕业生在择业时首先必须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对自己有合理的定位,克服择业时遇到的挫折,及时总结,汲取经验;其次,发挥主观能动性,艺术类毕业生应抱着“我找工作,而不是工作找我”的心态,努力让自己适应环境,珍惜任何一次工作机会,以持之以恒的工作态度对待每项工作;最后,坚持学习,无论是在校园还是工作单位,艺术类毕业生都应该用虚心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4 总结

当今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就业率的高低反映出高校对艺术类学生培养的成果。我们在激发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同时也要不断完善高校自身的教育体制,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艺术性人才。

参考文献

[1] 孙长缨.当代大学生就业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56-457.

[2] 新华社.艺术类毕业生: 灵活就业为主流[N].中国文化报,2012.4.17(2).

[3] 敖四,兰顺东.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环艺毕业总结第5篇

关键词:毕业设计;学风建设;治学方略

作者简介:唐铃凤(1965-),女,安徽宣城人,安徽工程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副教授;王幼民(1964-),男,湖北孝感人,安徽工程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教授。(安徽芜湖241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特色专业建设、安徽工程大学2007年重点教研项目(项目编号:2007 yjy048)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6-0095-02

毕业设计是本科教学中最后一项教学内容,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各教学环节的继续深化和检验,其实践性和综合性是其他教学环节所不能替代的。近年来,安徽工程大学对人才培养计划的实践环节内容进行了修订,立足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强化了实验、实习和毕业设计环节。这些措施的实施对学风建设产生了积极影响。机械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系统、全面、综合的工程设计和科学研究及训练,初步掌握产品开发、工艺革新、设备研制的方法和技能。毕业设计(论文)对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化工程意识是十分重要的。毕业设计过程要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形成优良的工作作风和协作精神,为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基础。

一、机械各专业毕业设计大纲

机械各专业毕业设计大纲要求大同小异,以下以机制专业为例进行阐述。

机制专业毕业设计大纲要求达到以下目标:

(1)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接受工程师必须的综合训练,提高实际工作能力。这些实际工作能力包括调查研究、查阅文献和收集资料并分析的能力;专业外文资料阅读和翻译的能力;理论分析的能力;制订设计或试验方案的能力;设计、计算和绘图的能力;实验、研究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技术经济分析和组织工作能力;总结提高、撰写论文和设计说明书的能力等等。

(3)检验学生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是学生毕业及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16周15个学分,占总学分的7.4%)。

(4)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树立良好的学术思想和工作作风。

二、影响毕业设计(论文)的学风因素

自评估和更名之后,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毕业设计的过程管理和要求都上了一个很高的台阶,从审题、过程监督到评阅、答辩、成绩评定循序渐进,一人一题的模式让更多有特长的学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也给毕业后不同去向的学生提供了宽泛的课题选择空间,为提前进入工作状态或进一步深造提供了良好的训练平台。虽然如此,毕业设计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也很多,如题目难易程度的合理性、题目的针对性、遇到问题学生心气浮躁、不能踏踏实实解决问题而过分依赖网络、老师监督辅导程度常常不到位、对提交成果的评判随意性大、没有统一的、相对明确的标准等等,这些问题表现在学生,而根源于教学管理和老师。老师的责任心决定学生的学习态度,老师的治学水平影响学生的习得能力,要把好毕业设计这一关需要一套完整的治学方略,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在学校,学风的定义就是学习风气,就是学校师生员工在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等方面的风格。学风是凝聚在教与学过程中的精神动力,它依不同特点的学校表现出独有的特色和丰富的内涵,并通过学校全体成员的意志与行动,逐步地形成和固化,成为一种传统和风格。这些传统和风格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大的作用,对学校的发展和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一般意义上来说,影响学校学风的关键因素是学生、教师、学校环境、家庭和社会因素,其中学校环境、家庭因素和社会大气候我们无法左右,所以只能从自身做起,以身试教,做一个称职的老师。

毕业设计过程是老师和学生近距离一对一授课的过程,教师的工作是如何传播知识,如何能让学生很有效的接受知识。这个传播过程并没有很深奥的理论,但敬业是首要的,一定的基本技能是必须具备的。对毕业设计的任课老师来说,要达到毕业设计大纲规定的目标,老师必须具备以下基本职业技能:

(1)具备课题所涉及到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熟悉交给学生的课题,掌握课题的难易程度和完成的方法,懂得如何培养学生调查研究、查阅文献和收集资料的能力;督促学生阅读和翻译与课题有关的外文资料;指导学生对课题进行理论分析、设计和计算;帮助学生制订设计或试验方案;强化学生对课题进行技术经济分析的意识;总结提高、撰写论文和设计说明书的能力等等。

(3)具备良好的学术思想和工作作风,懂得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

上述要求不仅有专业知识方面的,也有做人做事方面的,所以要带好毕业设计,老师只有具备深厚的三基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时刻关注专业的发展方向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掌握扎实的基本功,培养学生浓厚的专业兴趣,向更高的目标努力。不仅在专业上要坚持教中学、学中教,不断进取,还要在做人方面为学生树立榜样。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生总是把老师看作学习、模仿的对象。叶圣陶先生也曾说:“千教万教,教人学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但是为师者不“真”,又怎能让学生学“真”?所以老师高尚的人格、整洁的仪表、和蔼的态度、丰富的学识、博大的胸怀、率先垂范、做出表率才能保证教书育人的实效,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良好的学风就会在这种互动中形成。

三、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的治学方略

按词典的解释,治学就是研究学问,方略就是全盘的计划和策略,研究如何带好毕业设计,为学生上好最后一堂课而制订的计划和策略就是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的治学方略。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结合安徽工程大学毕业设计现状,建议对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采取一些方略,具体包括两个方面。

1.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作为毕业设计中的一个环节,是经过很多学校考证了的,在各方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在一个理想的实习场所经过一段时间的实习是非常必要的。毕业实习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有人说书本上的理论是没有用的,实际工作中一点也用不到。事实情况绝非如此。笔者和企业打交道20多年,设计的产品有发动机、卧式带锯机、农用机械还有工装夹具,最后落脚在防腐泵产品的研究中,到目前为止设计了几十个规格的产品都在使用中,还有的产品出口国外,最早的产品在线使用近20年了。这些产品的设计没有哪一个尺寸不需要计算,没有哪一个结构不需要找理论依据,只有在同类型产品不同规格系列化或者在仿制别人产品时才参照成熟产品的结构和尺寸做相应的放大、缩小或原样测绘,即使如此这也只是一条捷径,并不是设计产品正常的程序,一旦产品有质量问题就必须回归正常的设计程序查找原因,正常的设计程序必须要用到理论计算,而课堂上讲授的都是各学科的经典都是各种机械产品设计计算的基础。书本如何结合实际,关键就在如何把实际工程问题提炼出来,变成作业里面的已知条件,这不是一个单纯的理论问题或是一个实践问题,而是需要用系统专业的眼观观察实际的事物,需要在一定理论的基础上思考总结,最后找出理论公式与实际问题之间的结合点,把一些影响不大的因素忽略掉,把理论计算公式的假定条件作为计算结果的误差来源,最后用系数进行补偿,如此就很好地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了。因此要想很好地运用理论就必须学到一定的程度,厚积才能薄发。同时,也必须具备一定的实践知识,才能找出实际问题的关键点,而毕业实习正好是一个机会,为学生增加感性认识提供了平台,所以毕业实习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另外,通过毕业实习还能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和增强就业竞争力,也能加深了解社会对本专业的需要,培养独立进行资料收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开阔眼界及思路,为毕业设计收集资料及酝酿设计方案,也为今后的工作积累经验。而目前缺少理想的实习基地,没有真正意义上实施这一过程,其中的原因很多,如果单方面依靠老师寻找实习基地,会涉及到学生安全问题、经费问题、企业的认可度等等,目前还有相当大的难度,需要学院和老师各方努力。

2.毕业设计

目前我院还没有完整的关于毕业设计课题内容的的具体要求和验收标准。笔者结合其他学校的经验,将几种类型的毕业设计内容和要求总结如下:

(1)机械制造工艺工装及设备设计方面的课题。

1)以机械制造工艺规程设计为主的课题,应提交:工艺路线和工艺卡;各工艺卡上必须按要求完整填写相关工艺参数,比如机床、量具和刀具的选择、切削速度、切削量的规定等内容;必要的工装图;毕业论文按学校规定的格式和字数撰写,其中必须有关于误差分析的内容。

2)以机械设备设计为主的题目,应提交:完整的设备结构总图和全部非标准零件图;毕业论文按学校规定的格式和字数撰写,其中必须有设备结构设计的详细计算过程。

毕业设计中图纸的要求:图纸大小在能清楚反映设备结构的情况下选择最小的标准图幅打印,标题栏明细表按国家标准规定的格式填写,不可再用课程设计的简易标题栏和明细表;总图上必须标注必要的尺寸,技术要求可根据情况确定是否需要填写;设备上所有非标准零件都必须要画零件图(标准件如螺栓、轴承等能在专业商店购买,只要有型号就行,不需要画图),零件图图幅和标题栏要求同上,零件图上要合理标注尺寸、公差、粗糙度,技术要求可根据情况确定是否需要填写。

(2)模具设计方面的课题。

1)冲压模设计:应是具有三工位以上连续模,或将三种以上简单工序进行复合的模具。

2)注塑模具设计:应是含有侧抽芯机构的中等以上复杂程度模具。

3)模具工作部分尺寸及公差应进行详细设计计算。

4)模具典型零件的选材及热处理工艺路线分析。

5)设计中典型零件应编制零件制造工艺规程卡片(该内容可根据学生的情况删减)。

6)应用模具CAD软件设计的,应该对模具结构进行三维剖析,并有模具开合结构图。

7)必要时对设计方案和设计结果进行经济分析和环保分析。

提交结果包含:有完整的总装配图和所有非标零件的零件图。图纸内容和格式要求同(1);一份1万字以上的设计计算说明书或论文,论文里应有不少于3000字的文献综述和上面3)、4)、5)部分的内容。

(3)仿真、软件设计和实验研究类毕业设计内容及要求。以仿真为主的课题,必须提交仿真结果分析报告;以软件设计为主的课题必须通过程序验收,内容应符合软件工程规范,还应包括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与编码、测试等全过程;实验研究类课题学生要完成一个完整的实验(包括调研、方案设计与决策、实验方法与过程、实验数据处理、实验结论等的全过程),取得足够的实验数据。实验要有探索性,而不是简单重复已有的工作。上述三类毕业设计工作量应至少完成1.2万字以上的设计计算说明书或论文。论文应包括3000字的文献综述、实验分析研究与结论等内容。

四、结束语

机械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是本科教学中最后一项教学内容,也是最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各教学环节的继续深化和检验,其实践性和综合性是其他教学环节所不能替代,并对学风建设及治学方略产生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唐铃凤,王幼民.应用型本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标准研究[J].科教研究,2010,(4).

环艺毕业总结第6篇

关键词:高职;机械类专业;毕业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9-0224-01

1 毕业设计课题的选择及确定

选择的范围(1)毕业设计课题应根据学校设置的专业工种,符合国家颁布的《工人技术等级标准》中的高级工应知应会的要求。(2)结合工作实际的中等复杂程度的产品零件、新品零件或攻关项目中的工艺设计及专业工艺装备设计。(3)结合工厂实际,对设备或工装的检修排故、调试、试验、改造的制造设计,或施工设计,或鉴定方案设计。(4)结合工厂实际,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工艺设计及其专用工艺装备或专用设备的设计。(5)对高难度工件的加工或检测的工艺设计。在以上范围,结合学校教学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选择或修订调整后,确定毕业设计课题。

2 毕业设计工艺规程的编制

工艺规程不仅是产品制造企业生产管理和生产技术准备的依据,还是指导生产的主要技术文件。它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否在市场经济中得到生存的空间和发展的保障。因而要求编制工艺规程的工程技术人员应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不断自我提高的能力。高职学校毕业生应是智力技能型人才,不仅仅有技能,还应具备工程技术人员一定的工艺设计能力。学生对毕业设计课题零件的工艺规程的编制,就是一次将学过的知识和补充学习的新知识,综合应用于实践,再经过评审和答辩掌握编制工艺规程基本技能的过程。

3 编制工艺规程的内容

工艺规程是用一系列的卡片、表格体现出来的。这些卡片、表格统称为“工艺文件”。各个企业因产品的特点及要求,生产设备和生产习惯等差异,工艺文件不尽相同,但编制的原则是一致的,编制的步骤和主要内容也有相通之处。即使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管理的发展和进步,工业企业条件的改善和人员素质的提高,工艺文件也将随之进行修订,但这些编制的要素也不会有根本的变化。学生应通过设计课题的零件工艺规程,掌握这些要素,拟定和比较若干个工艺方案后,编制出达到保证产品质量和经济高效的工艺规程,科学地、规范地填写相应的工艺卡片和表格,达到工艺文件的基本要求。学生毕业设计编制的全套工艺文件内容由下列项目组成:(1)封面;(2)工序目录卡片;(3)工艺规程卡片;(4)检验卡片及最后包装入库工序卡片;(5)通用工具清单;(6)专用工艺装备清单。

4 毕业设计工装的设计

学生在编制工艺规程时,当通用设备满足不了产品质量和生产纲领时,需要专门的模夹具、刀量具等,并填入“工艺规程卡片”和“专用工艺装备清单”中。而现在所说的“工装的设计”是指学生在自己设计的上列“专用工装”中选择某个工序所需要的专用模夹具进行详细的结构设计。这是毕业设计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也是完成毕业设计任务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设计时,特别是要掌握“工件的定位”“工件的夹紧”等相关的理论分析、计算原理,同时还要学会查阅有关资料手册和图册,并对相关的材料、工艺、公差、测量等学科的知识加以运用。再结合自行设计的工艺规程、工序要求生产条件等,草拟若干个基本满足模夹具起码要求的方案进行比较分析,计算修正,从中确定最佳结构方案并绘制正式的工装总装图和零件图。

毕业设计工装设计的基本要求是:保证工件的加工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利于降低工件制造成本,操作方便省力,并具有良好的结构工艺性。

5 毕业设计论文撰写

撰写毕业设计论文是学生完成工艺设计、夹具设计后,将自己在设计中的指导思想及对遇到的主要问题,依据什么基础理论,运用哪些知识,采用什么措施来解决进行阐述。论文不单是自己能力和水平的体现,而且也是为毕业答辩提供必需的资料。毕业设计论文撰写的要求是:(1)对零件的工艺进行分析。在进行工艺设计前,对零件的结构工艺性,加工后达到的技术要求,零件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机械性能和工艺特点,零件的特殊质量、性能、功能要求等方面的主要问题进行剖析论述,判断零件加工的难易程度。(2)对选定的工艺设计进行分析和说明。在夹具设计过程中,以确保工件质量,满足生产纲领要求,安全高效为中心,从定位元件、夹紧机构、辅助机构、夹具体的设计及夹具的安装与维护要求进行说明论述。(3)对设计阶段中的主要问题提出鲜明的观点,列举可靠的论据,进行充分的论述,重点突出、层次分明、术语简练、字迹端正、论据材料正确、论述结果无误。

6 毕业答辩

环艺毕业总结第7篇

关键词:装饰艺术类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J5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7-0184-01

一、装饰艺术类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装饰艺术类课程实践教学发展现状

本校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设置美术学专业(装饰艺术方向)近5年,学院重视该专业方向发展。装饰艺术方向硬件设施配套逐步在完善中,先后建立了陶艺、雕塑、漆画、壁画、图形等实训室,另有壁画实训室在申报中。装饰艺术方向的教师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主专业课程教师均为专业美术院校毕业,任教后学院派出进行各种形式的专业能力培训。该方向学生生源稳定,固定在两个自然班级约50-60人。在发展过程中,结合我校自身特点和学科优势,本院对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专业培养计划课程体系、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等不断地进行调整,总结得出建立适合市场需求,具有地方特色的装饰艺术类实践教学体系发展模式。

(二)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1.由于专业培养方案过分强调“厚基础、大平台”,致使专业培养计划中基础课学时过大,专业课学时相应偏少,造成实践环节学时缺失,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2.由于校内实验设备、场地及校外实习基地不足,使得目前装饰艺术类课程实践教学条件难以满足实验实习的教学需求,实践教学效果受到影响。

3.没有建立较为规范的实践教学的终极考核办法,对实践教学的要求较低,考核流于形式,使教师对实践教学动力不足。

4.个别专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由于参加工作时间较短,理论知识较扎实,但实践操作技能较差,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已成为制约实践教学提高的瓶颈。

二、装饰艺术类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1.重新修订培养方案,优化实践环节的设置。在对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同时,本院对装饰艺术类课程教学大纲进行研讨和修订,学科内组织专业必修课教师对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研讨。根据装饰艺术行业发展的需要,将专业理论教学时数适当削减,把一些相关课程缩减合并为综合性课程。加大实践性教学比例,实现课程结构的合理化。例如在壁画课程设计中可以根据当地实际位置来设计制作壁画效果图,并形成图形与文字,进行讲述与说明。

2.通过实践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意识与能力。首先,加强教师的实践意识,让本专业的教师参与工作室的建设,系统地了解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提高自身实践能力的同时,从而指导和带动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其次,假期时间内学院可以派出专业教师到装饰艺术相关的工厂、企业锻炼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鼓励教师参加各种专业交流培训。如有关雕塑工厂、漆艺作坊的培训、兄弟院校组织的短期专业培训等,提高教师的的综合实践能力;另外,积极组织年轻教师参与学校组织的实验实训教学比赛,展示并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3.积极申请学校财政支持,构建一流水平实训室。拥有一流水平的实验室是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近几年来,学校不断加强装饰艺术类课程实验室建设,加大经费投入,现已先后建立了陶艺、雕塑、漆画、壁画、图形等实训室,另有壁画实训室在申报中。但现在的工作室设备还不能满足做出高、精、尖的作品,有待加强和改善。

4.关注课程建设与发展,推出精品课程。装饰艺术类主干课课程如漆艺、壁画、岩彩、陶瓷、雕塑,可选择其中某项作为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的来建设。

5.在现有的实习模式上有所变化,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在进行校外实习之前,可以先在校内进行课程的训练,拓宽学生的思维。在改革实习模式的同时,加强了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已先后与中国铜官国际陶艺村、佛山市南海雕塑艺术工艺厂 、深圳市自在广告策划有限公司等单位签定了实践教学基地协议书,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基地及联合培养基地。

6.加强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培养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科技创新项目等竞赛和创新活动,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和专业实践能力。

7.加强毕业设计环节的教学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毕业设计是大学本科教学中最后一项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检验。加强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管理,对提高毕业设计教学质量和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毕业设计选题、开题报告、中期考核、毕业答辩等方面作了相应规定并严格实施。近年来,本院装饰艺术方向的毕业设计环节、管理制度健全、过程管理严格、毕业设计题目围绕专业实际应用,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三、结语

环艺毕业总结第8篇

通过这次实习,我觉得我收获很大,首先,我知道了实习报告怎么写,同时,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也知道了毕业论文怎么写。这次实习使我明白走向社会工作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一定会珍惜机会,争取将工作做得更好。以下是我的毕业实习个人总结:

首先我在这次任务中担任检验员,虽然任务算是最轻的,但重要是熟悉各个部门操作流程。主要方面有①各岗位车间的标准程序规章②设备仪器工具的使用③原料辅料检验入库发放记录④关键工序主要瓶颈⑤不同环境下生产产品的检验⑥检验记录。其次这次实习,帮助我树立药品生产反应是中心、工艺是主体、设备是环境、检验是条件的思想,使我认识到药品生产是按工艺和检测两大主线来实施的。通过这种普遍联系的整体—部分—整体的思维方法和认识过程,使我学到一套科学的训练方法。提高动手、观察、分析、综合等四种能力,促使生产能力的提高落到实处:动手能力是收集毕业设计资料与素材的首要能力。观察能力是生产能力强弱的直接体现。分析能力是前两种能力的发展。综合能力是前三种能力的总括和提高。通过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在时间和空间上形成一个实践链,这个链的高端环节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将使学生的四年学习的庞杂而繁多的知识和理论得到一次新的全面的“装配”与升华。

我这次毕业实习的题目是《青霉素的工业生产及相关影响检测》。青霉素由真菌产黄青霉产生的。青霉素的生产目前主要用微生物发酵法进行生物合成。很少数亦可用化学合成法生产。此外还可将生物合成法制得的青霉素用化学或生化方法进行分子结构改造而制成各种衍生物,绝大多数青霉素是针对新药物开发的,因此人们总希望在发酵过程或其后的工艺过程中努力提高其产率。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发酵条件对青霉素发酵的影响,为调控生产青霉素提供最佳的发酵条件,和缩短生产周期,提高产量、提供科学依据、实习的开始通过对青霉素生产工艺的文献检索,对整理资料的认真学习和分析,掌握了青霉素的一般生产工艺流程,并有针对性的了解了青霉素的生产环境,生产状况有了实质性的认识。通过实习期间对不同PH值温度最适时间生产的青霉素进行管碟法检测。而系统的认识到了青霉素质量检验。通过不同环境生产青霉素为调控生产青霉素提供最佳的发酵条件,和缩短生产周期,提高产量提供科学依据。最后查阅青霉素的主要用途。(研究和医药方面)了解到临床上主要用于革兰阳性球菌例如链球菌、肺炎球菌、敏感的葡萄球菌等的感染。和用于分子生物学研究

这次实习对我来说收获非常大,真是学有所用,我可以把以前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使我对我所学的专业技术有了更大的兴趣,也学到了一个科研工作者应该有的态度,就应该是脚踏实地,吃苦耐劳。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一定要积极主动学习老师同学的优点和长处。本次实习相信对我以后的工作会有很大帮助,是我走向社会的最后一堂很有意义的实践课。

以上也算是我的实习工作总结,最后,我感谢学校给我这次实习的机会以及精心指导和鼓励我实习的马金柱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