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蟋蟀的住宅教案

蟋蟀的住宅教案赏析八篇

时间:2022-02-22 11:21:02

蟋蟀的住宅教案

蟋蟀的住宅教案第1篇

2007年9月,由新蕾出版社引进版权,首次在中国发行,随书

引进的还有美国画家盖斯·威廉姆斯为该书配画的精美插图。本书译者

为傅湘雯老师。

《时代广场的蟋蟀》出版后深受读者欢迎,所以新蕾出版社经过重新校译后,于2010年4月再次向全国发行。

当我首次读到这本书的时候,立刻被它精彩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了。每天放学的第一件事就是拿起这本书阅读。在书中,我跟着角色们

一起难过、一起哭泣、一起担忧、一起高兴……当故事结束的时候,我的心也随着故事里的小主人公一起回归到美丽的大自然中。

我每每被书中角色的善良所打动,被它们的热情所感染。这本温馨的童话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金钱固然是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但是,真挚的友谊、快乐的自由更是美好生活中无法替代的精神支柱。在人世间,爱心能像太阳一样照亮我们的思想,温暖我们的心灵。

西方圣贤说过:一本好书,犹如温暖心灵的鸡汤,可以滋润我们的灵魂,升华我们的思想。

我认为《时代广场的蟋蟀》就是一碗心灵的鸡汤,是一本可以珍藏

在记忆深处的好书。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儿童文学作家梅子涵先生为本书作序——《一辈子的书》

作家涂坤为本书写了书评——《出名与自由》。

《时代广场的蟋蟀》讲述的是一只蟋蟀、一只老鼠、一只猫之间的故事:

一个来自康涅狄格州的乡巴佬——柴斯特,由于命运的捉弄,阴差阳错地来到了繁华的大都市纽约。在这个遍地流金的地方,他幸运地结识了一位真正的阔佬塔克:一位即便在28℃的热天里也要穿着裘皮大衣的阔佬!他还结识了一位威猛的警长亨利。

由于柴斯特福星高照,一不小心,他成了时代广场上最耀眼的明星。但是,名与利却不能让柴斯特感到更高兴,因为他是属于大自然的,只有回到大自然中,柴斯特才能拥有像从前一样无忧无虑的生活。

他心底里的梦想还能实现吗?

最终的答案揭晓之前,请允许我向各位读者介绍本书中的主要角色。

塔克:居住在时代广场最阔绰的锦毛鼠,坐拥2美元93美分巨额财富,并拥有铺着奢华地毯的豪宅。尤其令人眼红的是,豪宅里的橱柜中总是塞满了各式美食,还有狡猾的老贼也无法发现的密室,里面堆满了各种珠宝。

像世界上所有富翁一样,塔克精于敛财,热爱美食,衣着华丽,言行傲慢。

这位富豪才是本书中真正的主角,他极富爱心,乐于助人,总是在关键的时刻发挥出关键的作用。如果有兴趣一窥这位阔佬的奢华生活,请欣赏乔治·塞尔登先生在本书中的妙笔生花。

亨利:威震42街区,强悍无比的虎皮猫,拥有上天赐予对鼠辈可以生杀予夺的特权。

作为本街区最有权势的警长,亨利除了缺少一枚纽约市警察局的警徽外,他的言行举止和真正的警察别无二致:目光锐利,身手敏捷,嫉恶如仇,除暴安良。

但是,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这位42街区最有权势的警长,却和本街区的首富塔克却有着非比一般的亲密关系:他总喜欢和塔克勾肩搭背,每天总黏在一起品尝美食。这对猫兄鼠弟好得跟一个人似的,比如喜欢留着一样的胡式,连捋胡须的动作都一模一样,都酷爱华丽的裘皮大衣。

这还算是猫吗?难道是“有钱能使猫推磨”?这世间罕见的猫鼠情谊,其中的奥妙敬请读者们在本书中探寻。

柴斯特:一个大自然的杰作,真正的天才音乐家。他是一位来自康涅狄格州穷乡僻壤的蟀哥,虽然长得有点呆头呆脑,但是却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虽然他穷得只有一套黑衣裳,但是却富有爱心;虽然见识不多,但是却有非凡的音乐天赋。自由是他的生命,自然是他的家园。

由于命运的捉弄,其貌不扬的柴斯特来到了物欲横流的大纽约,他闹出了怎样的笑话,又遭遇了怎样的不幸;这位蟀哥又怎样一夜成名,他有怎样的苦恼,又如何赢得真正的友谊,精彩答案由本书逐一为读者们呈现。

玛利欧:柴斯特的监护人,一个口袋瘪得像张纸的报童,喜欢音乐,喜欢大自然,富有同情心。

本故事围绕着柴斯特在纽约的奇遇展开描写,并向读者们提出一个无声的问题:“是否值得为名与利而放弃快乐和自由?”

蟋蟀的住宅教案第2篇

关键词:教学细节 捕捉 预设 生成

一、捕捉细节,闪动智慧的灵光

教学细节是一个包含着现实的或潜在的师生互动的语言和行为单位,具有独立的教育学价值和意义。它形成和产生于特定的教学现场(情境)中,并推动和促进着教学现场(情境)的进一步发展;它可能是教师的一句话或一个动作,也可能是师生之间的对话和互动。无疑它是一个局部甚至于是一个细部,但却具有分析和评判的意义和价值。透过教学细节,我们可以看到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经验和教学智慧。

课堂中正是有了这样灵动的“细节”,我们的教学才那样充实饱满。但成也在此,败也在此,如果在实践中操作中,我们没有及时发现或妥善处理这一个个小小细节,那反而会适得其反。请看下面一则案例:

【案例】听一位老师教学《蟋蟀的住宅》一课,请学生思考蟋蟀的住宅的可取之处是什么、不足之处又是什么?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生个个畅所欲言,教师脸上闪耀着兴奋和自豪。这时候,又有一个学生举手,教师迟疑了一下,最终还是让他站起来回答,这位学生说:“老师,黑板上”蟋蟀“少了一点。”教师脸上顿时暗了下来,“哦”了一声,转过身把黑板上的字改了过来。(可能因为是公开课)这位老师忽然又想起了什么,说:“XX同学虽然平时上课不太积极,可是今天却很细心,我们表扬他。”学生听着老师的口令,机械地“啪啪啪”,响起了几声掌声,XX脸上也不知是什么表情坐下了。应该说,这位学生是个细心的人,而这位老师虽然及时对他进行了激励性评价,可这表扬的背后是否带有一种“高高在上”的评判味呢:你平时学习是不认真的,今天也没有动脑筋。学生听后的感想如何呢?如果换一种评价:XX同学发现了一个大家不太注意的细节,真不简单!或者是:XX,你敢于指出老师的错误,真佩服你的勇气!这样效果是否更好呢?

细节是机遇也是挑战。就像这位老师的激励性评价,它并不是秀一秀、演一演,它是一种理念,一种必须时时渗透在老师的教育思想中,处处落实在教师日常的教学行为之中的理念,只有这样,我想“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才能真正深入到我们的教育中,细节虽小,但内涵深远啊!

二、预设细节,生成精彩的瞬间

文本是由细节组成的,把握细节是解读文本的钥匙;文本又是靠细节支撑的,解读教材,其实就是通过对文本诸多细节的析读把握全文。如一个生动传神的词语、人物个性化语言、画龙点睛的句子等,对这些地方的理解、揣摩、品味往往可以成为解读文本的突破口。对文本细节的处理,一般来说,教师可以在备课时预先设计好,也有一些需要课堂教学过程中互动生成。对细节的关注体现了教师对教材的重视,也体现了教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我们教师应该关注文本细节,因为这些细节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可感的东西,可以通过对文本的反复阅读发现细节,并以细节为基础,从细节突破,容易使教学落到实处。而忽视细节,贪大求全,无法真正让学生学有所获。

从某种意义上说,细节决定成功。“窥一斑而知全豹”,把握细节是洞悉全文的窗口。当然,强调文本细节也并不是面面俱到,处理文本细节,仍旧要有“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果断,要有“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气魄,善于抓住文本典型的细节来组织教学。学语言、品语言、用语言,是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和目的。只有将文本解读细化、精化,才是真正的语文。

精彩的教学细节不仅可以使教学过程具体、丰富而充实,而且可以使教学过程充满诗意和灵动,充满智慧和创造。其实教学的细节就是一句话、一个表情、一次错误,教师只有敏锐地发现这些精彩的细节,耐心扣问,静静倾听,深入挖掘,有效生成,才会走进学生心灵,走进文本教材,实现精彩生动的课堂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建华.让教学细节更有价值.教育在线.

2.新课程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教育科学出版社.

蟋蟀的住宅教案第3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教学;创意性

近年来,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课堂教学的作用已经从简单的辅助转向新的领域,信息资源的开放促进了教学时空的开放、教学过程的开放,从而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的个性化、社会化、生活化,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培养。从这个角度来讲,信息技术的介入,给语文教学的发展带来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

虽然现代信息技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研究型的学习天地、一个有趣的多媒体世界,但是,回顾我们走过的足迹,笔者认为,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也还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目标定位不准。部分语文教师把现代技术当作是给课堂增添现代气息和增加课堂亮点的手段,花费相当的气力和时间,设计制作了精美的网页,而把本学科的特点、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当作次要的,结果是“上对花轿嫁错郎”,语文课成了“四不像”。

第二,滥用信息资源。相对于其他学科,网络中关于语文教学资源非常丰富。因此,信息的处理十分必要,否则就会陷入信息资源的包围圈中而不能自拔。但现在“有信息就用”这一错误现象在教师中比较普遍,严重影响了上课的进程和效率。

第三,探究研讨不深。许多整合课的设计只是让学生在现成的网页中寻找答案,没有引导学生将收集到的网络知识与自己的独立思考结合起来,没有把信息整合到自己的理解中形成个性化的见解,不符合新课程理念中的强调的“自主、合作、探究”。

针对以上问题,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时,我们认为应注重以下几方面的结合:

第一,人文性与科学性结合。现代媒体超越了时空的限制,能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获得全面、最新的信息。语文整合课,既要培养学生基本的人文素养,又要力所能及地普及科学知识。如《蟋蟀的住宅》这节语文课,就可以设计 “走近蟋蟀、了解住宅、蟋蟀之谜、请你思考、相关链接、研究报告”等项目,学生点击网页就能获得大量的信息,也发现了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设想、学会了收集、分析资料得出了结论,帮助学生掌握了基本的科学方法,通过生动的画面、美妙的音乐等教学环节给学生创设了愉悦的学习氛围,又强调学生学会分享成功的喜悦、合作的快乐,知识在交流中增长、智慧的火花在碰撞中产生。

第二,内容与方法结合。教会学生学习,使学生掌握终身学习的方法,也是现代技术教育的重要目标,要把重点落实在让学生获得知识内容的方法和过程上。如:观察、调查、实验、分析、评价、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等;比如“研究性学习”,运用网络记录学生学习的足迹,学生留心观察生活,收集生活中有关的信息,在网上信息,然后根据信息的内容分类整理成册,建立“信息库”,实现资源共享、合理利用,让学生掌握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收集和加工信息的方法、交流和合作的方法等,使学生终身受益。

第三,个性与群性结合。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等个性品质都要注意培养,同时要让学生获得参与活动的亲身体验,获得不同的感受,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通过不同的途径去探究、发现、感悟,懂得自尊、自信、自觉反省、不断完善和超越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以及齐心协力、互帮互助的团队精神,懂得充分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意见和权利,使个性与群性得到和谐统一。

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中,教学目标有了适当的定位,教学艺术有了合理的把握,教学内容与现代技术进行了科学整合,学生才会在现代技术背景下亲历亲为、自主发展、提高综合素质,教育信息化也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张虹.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M].

蟋蟀的住宅教案第4篇

一、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就有了学习的动力。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适合学生学习的氛围,将学生学习的心理调整到最佳状态,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轻松愉快的学得知识。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充分分析教材,把准课堂阅读教学的兴趣点,激发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学习兴趣。有经验的语文教师常常通过背景介绍、故事引路设置悬念等方式在课端激趣,做到课伊始,趣已生。有时在课中常常让学生通过表演、朗诵、自述、交流、解说等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学习,使课堂妙趣横生,做到在课中持趣。在课堂临近尾声时,教师常常创设一定情景,提出一些具有创造性的问题,让学生探索,将学生渴求知识的兴趣向课外,向纵深延续。将学生从封闭的课堂中解放出来,走向社会,学活用活知识,做到课己止,趣未尽。

此外,教师可以以名人,伟人的有关阅读的名言、名句及其典型事例,从正面加以引导,以榜样的力量,感染、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将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有机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设疑

学源于思,思源于问。实施阅读创新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最终归宿。爱因斯坦曾说:“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创新思维,始于积极思维,始于质疑问难。学生设疑、释疑是学习主动的表现。因此,在阅读教学时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通过设疑――释疑来获取新知。引导学生设疑的方法是灵活的,形式是多样的,教师要善于把握,做到有的放矢。让学生设疑有的可以放在开头,引导学生对课题设疑,就是在学生读完课题后让学生设疑。如教学《蟋蟀的住宅》一课时,我让学生先读课题,后设疑。学生思维活跃,有的提出蟋蟀的住宅建在什么地方?有的提出,它的住宅有门吗?有的提出,它很大吗?有的提出,它是象老鼠洞吗?……学生提出了关于蟋蟀住宅的许多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后我站在学生的角度便与他们一起讨论这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这样学生既感到亲切、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激活了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有时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在课中让学生设疑。如上《夜莺的歌声》一文时,当上到小男孩将敌人带进丛林时,可以引导学生设疑,打开学生创新思维的闸门。有的学生提出他为什么把敌人带进丛林里,他不怕敌人吗?有的提出,别人都跑了,他为什么不跑,而且还给敌人带路?又要把敌人带进丛林里?有的提出,他真的去给敌人带路吗?有的提出他一路上为什么不停地学着鸟叫?……这样有价值的问题。教师沿着这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得出答案,既然完成了教学,又培养了学生探索的习惯。因此,引导学生设疑,是儿童创造的火花。

三、促动

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当学生接触到一些新鲜事物时,总爱动手去摸,动脑去想。促动是培养学生自行探求和运用知识的关键。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促动,就是教师利用教学艺术,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一些活动,促使学生动手、动脑去探索实践自己已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通过证实,丰富思维,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应根据教学的需要,多设计一些动手,动脑的活动,让学生在积极情感的驱动下,自主地,能动地学习,实现语文知识的再创造。如教学《新型玻璃》、《桥》《琥珀》等这些知识性的课文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充当科学家的角色,在学习中提出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性问题。在教学《五彩池》,《镜泊湖奇观》等这类写景抒情文章时,可以让学生充当解说员,介绍它们的形成过程,设想自己要解决的问题。在教学《乌鸦喝水》、《称象》、《画鸡蛋》、《詹天佑》这类操作性强的课文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实物操作,自己理解文章,发现问题,在操作中训练思维。在教学《西门豹》、《捞铁牛》、《狼和小羊》等故事性较强的文章时,可以让学生用表演课本剧的形式来理解课文。在教学说理性课文时,可以让学生充当正反方辨论员,提出辩题,在课堂中进行辩论。通过这类活动,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激活了思维,实现了语文知识的再创造。

蟋蟀的住宅教案第5篇

白菜――发财

在珠宝市场中,常常发现在很多翡翠的壁橱或百宝博古架上,摆放着鲜活如真,玲珑润泽的白菜雕件。白菜通“百财”,有纳百财之美好寓意,“玉白菜”的谐音“遇百财”,既是精美工艺品又有好兆头,“玉石白菜”又叫“横财就手”,寓意一切财富来得容易。此外,玉雕白菜取自白菜的颜色和外形,寓意“坚贞纯洁”,“清清白白”的意思。我国不少地区的老百姓在过春节的时候,都要吃两道家常菜,即长叶白菜和青菜,寓意天长地久,清清白白。

目前,玉雕白菜主要有两类,一类为纯白玉料,如和田白玉(软玉)等;另一类为白绿相间或绿色的玉料、如翡翠、岫岩玉、独山玉等。纯白玉料雕琢而成的白菜,表示洁身自立,纯洁无瑕:白绿相间的玉雕白菜,则表示收藏者两袖清风、做人清白。根据白菜的发音,收藏玉雕白菜还有“摆财”之意;旧时的有钱人家,财源滚滚,金钱多得用不完,财主为了防止家中的铜钱生锈,常常会在夜深无人之时,把暂不使用的铜板摆出,慢慢欣赏,擦拭和清点。

玉雕白菜既有单一的白菜造型,也有与其他植物,动物相组合的造型。如白菜与蜘蛛、马蜂、螳螂、蝈蝈、促织等动物相组台的造型;与人参、南瓜、葫芦、黄瓜等植物,果实相组合的造型。其中的含意:蜘蛛――知足常乐;马蜂、象征勤劳;螳螂,是有益的昆虫,防止害虫侵害白菜,其意自然不,必多语;促织寓意抓紧时间纺织,即抓紧时间获得更大发展的意思:“蝈”与国谐音,寓意国家富足有财;人参与人生谐音,寓意人的一生;葫芦有“福禄”之音,也有代代相传之意;南瓜在民间表示福窝;黄瓜则表示到底,也有人认为是“飞黄腾达”。可见,在一棵小小的玉雕白菜图案中,包含,寄托了人们多少愿望和向往。

蟋蟀作为被吟咏的对象,最早见于《诗经・豳风・七月》。古人对蟋蟀的活动规律观察得相当细致:“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那时古人已经觉得蟋蟀的鸣声同织机的声音相仿,时令又届深秋,因而就跟促人纺织,准备冬衣以至怀念征人等联系了起来,蟋蟀被直接唤为“促织”,在古诗十九首中就出现过:“明月皎皎光,促织鸣东壁。姜夔《齐天乐》:“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写出了一位缅怀远人的女性闻蟋蟀声后的惆怅。

台北‘故宫’文物65万件,知名度最高的是翠玉白菜”,为镇“宫”之宝。这颗翠玉白菜据说是清光绪皇帝妃子瑾妃的嫁妆,原来摆放在瑾妃所居住的北京故宫的永和宫,翠玉白菜由块一半灰白,一半翠绿的玉石雕刻而成,工匠把绿色的部位雕成菜叶,灰白的部位雕成菜帮,菜叶上头还有两只小虫,一只是蚱蜢,一只是蝈蝈,象征新嫁娘的纯洁,昆虫则象征多产,祈愿新妇能孙众多,这棵白菜与真白菜一样大小,滋润新鲜,许多人到台北“故宫”,第一个要看的就是这棵“菜”。这棵“菜”由于保管不善,遭到损坏,菜叶上蝈蝈的一根长须断了一小截。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江春源设计创作了十几棵玉雕大白菜。每创造一件《白菜》,都不是简单的重复,他根据每块玉料形状不同、料质不同的特性和条件,进行“问料”。根据原材料的外形和材质的情况,巧妙地采用不同的处理手法,使得每一棵白菜都别开生面各有情趣。白玉《螳螂白菜》获江苏省传统工艺美术精品证书,被江苏艺丰堂收藏,现号称“亿元白菜”;翡翠《大白菜》获第五属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特等奖。

在上海首饰博览会上,一件翡翠摆件《大白菜》重达78公斤,价值280万元。这块翡翠摆件长38厘米,宽20厘米,高28厘米,是用不可多得的缅甸优质紫花翡翠“大料”制成的。这块翡翠材质晶莹通透,以紫色为基色,紫光熠熠,映衬着柔和的白色和淡雅翠绿色。三种颜色相互印染,寓意“福、禄、寿”材质的“种”、“水”、“色”俱佳。翡翠《白菜》造型生动自然,雕工技艺精美绝伦。白菜上的蝈蝈,螳螂栩栩如生,玩耍之态惟妙惟肖。茎粗叶壮的白菜层层叠叠。

蝉――高洁

蝉是人们常见的昆虫,由于它鸣声响亮,生活习性奇特,因而很早就受到人们的关注。据考古资料记载,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玉蝉出现,著名的商代殷墟“妇好”墓,曾有玉蝉出土,同时出土的玉坠,玉琮也有一些饰以蝉纹。可见蝉的形象作为一种装饰,已经问世好几千年了。

玉蝉就其用途,大体可分为三种:一种为佩蝉,顾名思义,是专门佩带在人身上以作装饰和避邪而用;另一种为冠蝉,是作为饰物缀于帽子上的;还有一种用途较为独特,被称之为含蝉,这是一种专门放置于死者口中的随葬品。

古人认为蝉性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蝉在最后脱壳成为成虫之前生活在污泥浊水之中,等脱壳化为蝉时,飞到高高的树上,只饮露水,可谓出污泥而不染,故而十分推崇。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李曲,身披双领下垂的宽大佛袍,寓意财源广进,翡翠佛还寓意鸿运当头、洪福齐天、佛佑平安、吉祥如意、佛心常在等含义。

蝙蝠――多福

蝙蝠的“蝠”因与“福”同音,蝙蝠成了好运气与幸福的一种吉祥象征物。两只蝙蝠画在一起,表示能得到双倍的好运气,五只蝙蝠画在一起,表示五种天赐之福,即长寿、富裕健康,好善和寿终正寝。特别是和阗玉雕作品常利用红皮或糖色来巧雕红色蝙蝠,寓意“洪福齐天”或“鸿福无量”。

人们用玉材琢刻蝙蝠的形象,喻福,讨口彩,取吉祥。“葫芦”因近“福禄”,同样是琢玉中频繁使用的题材。这种题材开始盛行于明代,至清代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福禄寿喜:蝙蝠、鹿、桃和喜字。以前人们常以蝙蝠之“蝠”寓意幸福之“福”;借“鹿”寓意“禄”;寿桃寓意“寿”,加之以“喜”字,用于表示对幸福,富有,长寿和喜庆之向往。多见于明清玉牌子。

福寿双全:蝙蝠一,寿桃一,古钱二。这些图案都表示古代人心底希望幸福。富有和长寿之意。用于圆雕玉件及玉牌子。

“五福捧寿”在五只蝙蝠中间雕一寿桃,(五福:一日寿、二日富,三日康宁,四日修好德,五日考终命)。

“五福和合”以五只蝙蝠与荷花,圆盒为伍。“荷”同“和(安宁,平和)”,同“合(投契、融洽)”。

“三多九如”:蝙蝠、寿桃、石榴如意。“三多”即“即福多、寿多、子多;“九加”出自《诗经》中:“如山加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

福寿三多:一蝙蝠,一桃一石榴或莲子。《庄子・天地》:“尧观乎华,华封人曰:“嘻,圣人,请祝圣人,使圣人寿。”尧曰:“辞。”“使圣人富:”。尧曰:“辞。”“使圣人多男子。”尧回‘辞。’”古人因以“三多”(多福多寿多男丁)为祝颂之词。石榴取其子多之意,“莲子”乃连生贵子之意。此图有圆雕玉件,亦用于王牌子,

三星高照,三位老神仙。古称福禄,寿三神为“星”,传说福星司祸福禄星司富贵寿星司生死。“三星高照”象征幸福,富有和长寿。亦有图案为一老寿星,一鹿,一飞蝠的,称之为“福禄寿”。多用于玉插屏及玉牌子上。

围绕在“蝙蝠”的一个“福”字做口彩的例子举不胜举,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对美好追求的词汇之丰富。

鱼――富裕

中国的玉器出现至今有七八千年的历史了,在浩瀚的古文化长河中,鱼是众多的玉器中最常见的形象之一。在古代,鱼不仅仅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食物之一,而且还因此把鱼看成了祥瑞之物。鱼形佩在史前的红山文化时期,辽宁省阜新胡头沟墓地出土用绿松石为材质的鱼形饰佩物,片状、头、尾、鳍俱全、以头部的单钻孔为目的,形态自然,良渚文化时期浙江余杭反山墓地出土有阴刻线雕刻分叉尾鳍的玉鱼,造型逼真。新石器时代除彩陶上有鱼纹外,玉器雕琢方面也有了上述这些成功作品、有精制的,也有简略的。虽数量不多,但南北两个不同区域出土的鱼形佩,是玉鱼时代最早的例证。

商周时的玉佩上亦多有鱼形。商代仅在妇好墓就出土了75件玉鱼。商代人赋予动物玉雕以生灵之气、神灵之美。商代玉鱼主要特点是制作简练,形体扁而薄,成片状。由于用旧料或残破料改制,鱼身或直或弯,尺寸不一,鱼眼以圆形大眼为多,在鱼身上有用短直等距离的阴刻线表示背鳍、腹鳍、极少数的鱼身带有鳞纹,鱼鳞为横纵垂直于线的小弧线,鱼尾为分向两侧的公叉尾,吻部向上下两边外撇,形似钉帽,一端有的做成刻刀,有的做成勺,兼有实用之意。

传说鲤鱼跳过龙门便可成龙,比喻幸运和高升,实乃文人对飞黄腾达的一种向往。所以李白在《上韩荆州》一文中说:“一登龙门则身价十倍”。故“故鲤鱼跳龙门”是古代常画的题材。

在民间,有许多表达吉祥的用语多采用谐音。如:鲤与“利”,鱼与“余”,‘玉’等即是。由此便创造出许许多多寓意丰富,形式优美的词汇来。

貔貅――招财

貔貅,为古代五大瑞兽之一(龙凤、龟、麒麟、貔貅),称为招财神兽。貔貅传说为龙之九子,能腾云驾雾,号令雷霆、降雨开睛。龙生九子,神通不一,其子貔貅、胜父千倍、大嘴、貌似金蟾、披鳞、甲形如麒麟,取百兽之优,饮江河之水,吞宇宙万物。

貔貅的造型很多,难以细分。貔貅有二十六种造型,七七四十九个化身,其口大、腹大、无、只吃不拉,象征揽八方之财,只进不出、同时可以镇宅辟邪,专为主人聚财掌权。较为流行的形状是头上有角,全身有长鬃卷起,有些是有双翼的,尾毛卷须。

相传貔貅头生独角或双角,神态威武,凶猛异常,喜吸食魔怪的精血,并转化为财富。而这种猛兽分有雌性及雄性,雄性名为“貔”,雌性名为“貅”,但现在流传下来都没有分为雌雄的了。在古时这种瑞兽是分为一角或两角的,一角称为“天禄”,两角称为“辟邪”。后来再没有分一角或两角,多以一角造型为主。在南方,一般人是喜欢称这种瑞兽为“貔貅”,而在北方则依然称为“辟邪”。还有些人将它称为“四不像”等。

还一种据说,貔貅是龙王的九太子,它的主食是金银财宝,自然浑身宝气,因此深得玉皇大帝与龙王的宠爱。不过,吃多了要拉肚子。有一天,忍不住而随地便溺,惹玉皇大帝生气了,一巴掌打下去,结果打到屁股,就被封住了。从此,金银财宝只进不出。这个典故传开来之后,貔貅就被视为招财进宝的祥兽了。貔貅的习性懒懒地喜欢睡觉,每天最好把他拿起来摸一摸,玩一玩,好象要叫醒他一样,财运就会跟着来。

貔貅曾为古代两种氏族的图腾。传说帮助炎黄二帝作战有功,被赐封为“天禄兽”,即天赐福禄之意。它专为帝王守护财宝,称为“帝宝”。中国古代风水学者认为貔貅是转祸为祥的吉瑞之兽。古贤认为,命是注定的,但运程可以改变,故民间有“一摸貔貅运程旺盛,再摸貔貅财运滚滚,三摸貔貅平步青云”的美好祝愿。

貔貅在风水上用来驱邪、挡煞、镇宅、招财、保平安。貔貅有很多材质制造,有玉制、石制、木制、瓷制、铜制,还有一些地方是用布来制造的。唯有用翡翠和金属制造的貔貅催财力最强。

猴子――封候

猴子的造型出现在玉器中,常见的是明清,时期。明代早期的一些玉雕猴子多半是单体生肖器,按照真实的猴子雕琢而略有变形,尖嘴猴腮,圈眼,好像并没有多少文化寓意。明代晚期到清中期,猴子在玉器中就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玉器猴雕便也具有了很多说道。

马与猴在玉器上的组合,到明清时期时有出现,这里有实用的因素。旧时中国西南高原上的行商,驱赶马帮长途贩运时,也常携一猴同行。据说,猴对骡马的疾病很敏感,常能帮人发现病马,以防瘟疫扩散。住店前先让猴子嗅一遍,无疫情方安置马匹。于是,民间也有猴能避马瘟之说,猴也得了“避马瘟”之别号。《西游记》中玉皇大帝封孙悟空为“弼马温”(“避马瘟”之谐音),令其掌管天马,应该说是“专业对口”。老孙嫌科级待遇太低,另当别论,但猴子是防止瘟疫的吉祥物,确是事实。

猴之吉祥还在于它与“侯”同音。侯是古代爵位,《礼记》云:王者之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古人希望升官封侯,猴便成了象征升迂的吉祥物。为此人们还创造了许多吉祥图案。例如猴骑马上的“马上封侯”,猴提金印挂于树上的“封候挂印”,母猴负子的“辈辈封侯”等。将马背上雕一只小猴,寓意“马上封候”,符合中国人祈盼封侯拜相的最高理想,虽然古代有许多“闰中怨”都出自“悔教夫婿觅封侯”。但妇女难免有夫荣妻贵的渴望。“马上封侯”犹如当今“一夜致富”一样,代表人们升官发财的急切奢望。所以“马上封侯”应是男子的饰物。

蟋蟀的住宅教案第6篇

关键词:氛围;质疑;创造性思维;想象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1-367-01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能力是人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新事物的能力,是一种高度复杂的智能活动。在推行教育教学改革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教育教学的重中之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个教育工作者肩负的责任,而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阵地。在此,我就浅谈一下自己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看法:

一、营造创新氛围是前提

良好的氛围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氛围,可以这样做:

创设情境,激发创新。创新的思维只有在不受束缚的思维空间中才能孕育、诞生,教学中没有宽松的环境,学生就没有自主,而没有自主性就不可能有创新的行为。因此,教师要创设宽松的情境。(1)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因此,教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融为一体,经常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活动,处处关心爱护学生,消除学生畏惧教师的心理,缩短师生的距离,建立深厚的师生感情。(2)把“微笑教学”的艺术带入课堂。教师要善于调节自己的心态,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把微笑带入课堂,让学生有一个美好的心境。(3)多用鼓励的语言。如“你的说法很有创意”、“你真聪明”。虽然只是一句简单的话,但是学生幼小、天真的心灵中是一种极大的鼓舞。

二、培养质疑能力是基础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陈旧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设疑,学生解疑。这样,学生处于被动的思考状态,习惯于坐等答案。久之,则形成思维惰性,不利于创造性思维发展,会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要改变“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把问的权利归还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创新。

1、为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三不”即不呵叱质疑的学生,不讽刺标新立异的学生,不敷衍质疑的学生。

2、教学中要注意教给学生质疑方法。(1)从课题着眼,借此发问。如教学《搭石》,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课题质疑: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有什么要问的?经过教师的启发,学生思维的闸门一下打开了:什么是搭石?谁在搭石?搭石有什么用处?(2)抓住重点词语质疑。如《搭石》文中“协调有序”是什么意思? “协调有序”说明了什么?(3)找原因。如《蟋蟀的住宅》中为什么把蟋蟀的住宅说成是一个伟大的工程?质疑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要在教学中给予适时指导,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三、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关键

创造性思维表现在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过程中思维的新与活,在与众不同中透出新意。从教学的角度来看,学生对于知识和经验,或未接触过的事物,通过思考而得到新的认知,就包含着创造性思维的因素。我们在各个教学环节中要注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如教《称象》时,我提出一个尝试性的问题:曹操想出这么好的办法称象,那你们有没有比曹操更好的办法呢?让学生赞叹曹操的聪明时,还有信心向曹操挑战,激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于是,有学生说:“曹操用石头比较麻烦,岸边不是有泥工吗?取土方便。”还有学生说:“我不用石头,也不用泥土,我用人,因为人听指挥,说上就上,说下就下,既快又方便。“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能得到培养。

创造性思维训练不一定只局限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延伸到课外。如《蝙蝠与雷达》可设计如下课外作业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能 力训练。

根据学过的知识填空,看谁最聪明?

(1)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发,发明了 ,用它来 。(2)我知道 的发明,用它来 ,是从 得到的启示。

这样从课内到课外,让学生有更广阔的空间自由创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是突破

想象是人脑在原有表象的基础上加工改造成新的形象过程。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是创新的先导。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无论是创造想象,还是再造想象,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都是十分有益的。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想象,哪怕是“手可摘星辰”的想象 。

蟋蟀的住宅教案第7篇

一、将传统课堂的教学手段与现代化的科技方法相结合

伴随着现代化科技的发展,语文课堂的教学方式与以往相比明显不同。投影设备和电子数据的发展,为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增添了新的活力和教学模式。但是,在这种发展状态下也存在课堂教学完全依赖现代化的科技手段,而忽视甚至完全抛弃传统课堂教学方法的情况。

小学学习阶段是小学生认知世界、学习知识的奠基阶段,它除了能够帮助小学生认知与积累知识,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小学生指明了人生的价值方向,成为他们以后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基石。而现代化科技手段,比如幻灯投影、录音视频、语音实验室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增添了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课堂知识的容量,使得小学语文教育更具有时代性。比如,四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文《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两篇文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很方便地利用投影设备或者视频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直观的讲解授课,从而使学生快捷地接触到爬山虎的生长过程和蟋蟀生活的巢穴状态。然而这种方便快捷的即时性教育模式也很容易忽视掉小学语文知识所具有的实践性,压缩了书本所传递的知识厚度,一味地增强学生的好奇感而阻碍了他们对文章的情感解读。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将传统课堂的教学手段与现代化的科技方法相结合,不仅要让学生认知世界,而且要为他们建立良好的价值情感取向。此外,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对世界已经有了模糊的认知能力,但学习的能力和知识还不够完善,也需要教师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进行引导。四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中,从海潮的形成、雅鲁藏布大峡谷到火烧云等,这些宏观的形象都需要教师运用现代化的科技教学手段引领学生进行认知,但是这些认知的基础还是要建立在继承传统教学观念、进行基础性知识的学习的基础上,比如字词等。生字词的笔画和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还需要教师以传统性的教学方法进行讲解和指导。因此,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不仅在于教师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灵活运用,更需要教师合理运用传统“书本+黑板”的课堂教学方法,从而让学生的读写能力得到提高。

二、教师应突出人文性,及时调整教学的重点和策略

教师的课堂教育价值取向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点的学习情况,教师怎样教以及以什么方式来教,都会直接影响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比如,一位注重知识内在价值的语文教师,不仅会对学生的语言运用情况进行课堂考核,而且也会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对知识层面内部所蕴含的情感价值观的培养与引导。

在这种知识与价值观念兼顾的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更要制定良好的课堂教学策略,区分每节课的课堂教学重点,从而展现出小学语文所具备的人文性。就小学四年级上册课本中的《去年的树》《颐和园》及《秦兵马俑》等课文来说,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不仅要普及生字词的基础知识,更要兼顾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和引导。比如,《去年的树》的故事情节和其蕴含的感情,不仅需要学生去读,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语去复述,用感情去讲述鸟儿与树的故事,教师要有侧重地进行课堂教学。而《颐和园》《秦兵马俑》等课文的教学则需要教师在讲解课文的同时,注意对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普及,而不是只对课文中文字层面的知识进行串讲。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还不知道中华民族的历史,更无法体会这些民族遗产的珍贵价值,而教师将侧重点向历史层面倾斜,不仅可以为学生普及历史知识,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学生对文章的解读进行了心灵上的指导,同时也是对学生价值情感取向的培养。

同时,小学四年级语文的课本内容也需要小学语文教师进行认真解读,如古诗的学习,四年级上册有两篇《古诗两首》,而下册则增至《古诗三首》,可见新课标对小学四年级学生的认知、学习能力进行了能力上的提升,而这种提升不是跨阶段的,它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能力增长,它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引领学生突破自我。在如今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多数忽略了中国古诗词的文化内涵,而是侧重于对古诗词背诵熟记及对古诗主题的理解。现代化的科技教学方法虽然便捷了教师的课堂引入和讲解,但是“快餐型”的文化输入并不能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也不能提高教师课堂的讲课效率。因此,针对不同的语文课程,小学语文教师应有侧重地进行课堂教学,将不同的教学策略运用到不同内容的课堂教学中,才能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感和认同感,从而提高教师的课堂效率。

三、将课堂知识进行适当的延伸

如今,在学生的学习方面,阅读成为很枯燥的内容,无论是读书笔记还是家庭阅读作业,伴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学生都能够在网络上找到各式各样的“快餐型”阅读经验,稍加改动便可成为他们阅读作业的答案。但是,这种阅读行为并不能提升学生的文学品位,相反只会让他们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随波逐流、迷失自我。因此,适当进行课堂知识延伸,是使学生建立阅读习惯的必要前提,而教师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向学生甚至家长提出一些阅读建议,引导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在社会快节奏的影响下,虽然不少的动漫、影视作品等可以起到教育学生的作用,但是这种懒惰的学习方法并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容易使学生丧失对学习的勤奋,使他们的文学品位越来越低下。适当进行课堂知识的外延,让学生在家长和教师的督促下养成阅读的习惯,逐渐养成自律的能力,这也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小学语文作为学生初级学习阶段的重要科目,不仅需要学生摆正学习态度,更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对课堂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行规划和调整。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抛弃,新式的教学技巧和科技手段也要不断地引入课堂中去,从而完善课堂输入的方法和输出的效率。只有这样才能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新的提升,而课堂知识的延伸与阅读习惯的建立,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品位和审美水平。

参考文献:

[1]莫 莉.提高小W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3(4).

蟋蟀的住宅教案第8篇

一、捕抓题眼

课题是文章的标志,内容的精髓,有的直取事件,有的直呼其名,有的揭示中心,有的汲取人物话语,有的标明行文线索等,如果从课题入手,巧妙设疑,引导学生缘疑而读,既能抓住课文的关键,益于解题,又能更好地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如我在教学《飞夺沪定桥》时,紧紧围绕课题精心设计:文章的重点词是什么?文章围绕“飞夺”这个词写了哪两部分?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飞”突出了行动快,即“抢时间”;而“夺”突出了五壮士勇猛,即“攻天险”。这“抢时间”、“攻天险”就是文章的题眼,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之后继续抛出问题:为什么“飞夺”?怎样“飞夺”?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整体感知主要内容,把握课文脉络,还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引用资料

引用的材料可以是名言、警句、诗词、对联、调查等。针对部分媒体报道“小学语文教材删除课文《狼牙山五壮士》”一事,教育部有关部门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称,《狼牙山五壮士》一文被选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九册》,目前,该教材仍然在全国范围内使用。这位负责人说,目前,国家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对教材的革命传统篇目有量的要求,没有规定具体篇目,有关革命领袖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选文占11%;有关祖国山河和建设成就教育的选文有占14%;有关情感和道德教育的选文有占31%。 这位负责人表示,在中小学进行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任何时候都不能丢,特别是在新形势下更应该加强。

三、诠释修辞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个精彩的标题等于文章成功了一半,可使文章增辉添色,若借用修辞手法来制定课文标题,会使标题更加光彩夺目,收效显著。如我在教学《沙漠里的船》、《蟋蟀的住宅》、《庄稼的好朋友》等文章,告诉学生这里巧妙应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如《小蝌蚪找妈妈》、《小壁虎借尾巴》、《大海的歌》等使用了拟人的手法;《幸福是什么》使用了设问手法;《“你们想错了”》使用了引用手法,是以课文中主人公的原话为题目。继而引导学生拓宽思维,如《鸟的天堂》使用了双关手法,《昨天・今天・明天》应用排比手法;《再见了,亲人》使用了倒装手法等。课题上使用了这些修辞手法,使文章生动、活泼、有趣,耐人寻味。

四、创设情境

教材中的不少课文,或描写了美妙的景色,或叙述了生动的故事,此类课文,可选其中精彩的画面或精彩的情节,通过具体形象、声情并茂的表述来激趣导入。如我教《鸟的天堂》这样导入:同学们,在一棵茂盛的大榕树上,有着色彩斑斓姿态各异的鸟儿,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当学生看完相应的幻灯片后,我紧接着问:这个地方为什么有这么多鸟儿?这个地方对于这些鸟儿来说就像什么?这样导入,学生就会被大榕树的魅力所吸引,同时也对大榕树的主要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他们就会全身心进入课文描述的境界中去。

五、故事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内容生动、有趣、切题的故事,会使课堂增色添彩。如我在教《卖火柴的小女孩》时讲述这样的故事:丹麦有位著名儿童文学家安徒生。今天,老师讲个有关他的故事。有一次,他被邀请去参加祭会,一位过往小男孩得知安徒生要祭拜一位与小男孩同年龄的小女孩时,问他:“她是您的亲人吗?”安徒生摇摇头说:“不是。”小男孩觉得很奇怪,又问:“那她是什么样的人呢?”此时,我先让学生猜猜安徒生怎样回答的。之后再揭晓答案――原来呀,安徒生是要去祭拜一位“卖火柴的小女孩”。今天,我们就一齐来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这样,在一片惊讶声中,把学生们引入新的教学情境。

六、巧用课件

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