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覆盖技术论文

覆盖技术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2-04-30 15:22:56

覆盖技术论文

覆盖技术论文第1篇

关键词:农村广播电视;通覆盖实用技术;优势发挥;思考探究

随着我国的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卫星直播技术的技术性也在不断的提升,使得我国的卫星信号覆盖面积和覆盖率也在不断的增加。但是由于我国的地理覆盖面积较为广泛,农村地域地形也相对较为复杂,因此很多农村地域的信号覆盖仍然缺乏实用性和稳定性。开展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覆盖实用技术探究,加强对于农村广播电视的服务的进行的全面性,是当下我国进行信息建设、思想建设以及农村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

一、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覆盖实用技术应用优势探究

开展将广播电视村村覆盖实用技术应用于农村广播电视信号建设的工作中的优势研究,根据当下广播电视村村覆盖实用技术的应用特点,主要可以将探究内容总结归纳如下:1)直播卫星具有十分理想的转发功率。转发功率直接决定了用户的无线接收器对其所能接收到的电波的利用率,进而决定了用户所能接收到的电视信号的稳定性。应用广播电视村村覆盖实用技术,将卫星转播的优势充分发挥于用户的电波接收利用的过程中,可以使得我国的农村用户获得更加稳定的电视广播信号接收服务。2)有效降低了地面其他信号对于电视信号的干扰性。农村广播电视村村覆盖实用技术的应用,可以充分发挥卫星的系统应用优势,有效的保障农村用户所接收到的电视广播信号,不受其他信号的干扰,进而可以进一步提升农村广播电视的节目接收质量。3)增强了广播电视信号的覆盖面积。相对于传统的电视信号覆盖技术,农村广播电视村村覆盖技术的应用,可以充分的发挥卫星优势,进行信号的近乎全区域的覆盖,有效的避免了传统电视信号技术在偏远地域的信号覆盖障碍,使得地理位置较为偏远的农村地区,也能够良好的获得电视信号广播服务4)保障了广播电视信号的理想的传输能力。当下农村广播电视村村覆盖实用技术的应用,有效的发挥了数字压缩技术的应用优势,广播电视信号的传输能力的有效提升,可以增强农村用户所能接受到的电视节目种类和电视节目数量,进而有效的提升了农村用户接收外界信息的多样性和全面性。5)在有效提升了信号接收效率的同时降低了信号接收成本。当下农村广播电视村村覆盖实用技术的应用,只需用户应用小口径的卫星天线和数字卫星接收仪便可以实现信号的接收。卫星天线和数字卫星接收仪的制造及时以及应用技术的完善性,在有效的保障了农村用户的接收信号的稳定性以及信号的范围的广泛性的同时,也实现了广播电视信号在农村的覆盖成本的有效降低。6)后期维护工作的开展流程相对简单。由于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覆盖实用技术的技术应用的稳定性和实用性相对较强,因此其发生故障的概率相对较低,在这一情况下,农村广播电视信号接收系统的维护工作的开展的流程也就相对简单,同时所需要的后期维护成本也相对低廉,实现了对于农村用户的广播电视信号系统供应的良好服务。7)加强了对于农村广播电视信号接收系统的管理工作的秩序性。进行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覆盖实用技术的应用,可以使得卫星信号管理人员对于农村广播电视信号接收系统进行统一的管理和调整,进而确保农村广播电视信号的接收工作能够更加有条不紊的进行。8)提升了农村广播电视信号的接收的综合性。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覆盖实用技术应用,可以有效实现数据传送、图文传输、互联网接通以及的交互式业务在农村的顺利开展,无疑有效的提升了农村用户的信号接收的综合性,进一步实现了提升农村的信息化工作的全面开展。开展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覆盖实用技术应用优势探究可知,将村村通覆盖实用技术应用于农村广播电视信号接收工作的开展进程中,可以有效的提升直播卫星的转发功率,降低了地面其他信号对于电视信号的干扰性,使得广播电视信号的覆盖面积更加广阔,广播电视信号的传输能力更加具有理想性的同时,降低了农村广播电视信号的接收的综合性与城市之间的差距。因此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覆盖实用技术应用,具有其不可忽视的显著优势。

二、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覆盖实用技术应用现状探究

随着村村通工作的逐步开展,各地方根据自身地理特点,应用多种技术方式来解决偏远农村地区用户观看广播电视节目的问题,获得了良好的技术应用效果,11.7万个行政村和.86万个50户以上的自然村已建村村通工程,“十一五阶段期已经有效完成全部2户以上通电自然村通广播电视这一工作,使得大约4200万人不再存在听广播、看电视难的问题,并且绝大多数的农民群众都能够收看到至少八套电视节目。因此通过开展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覆盖实用技术应用现状可知,村村通覆盖技术的应用的成功性不可忽视。如图所示。

三、结论

开展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覆盖实用技术初探,首先应当开展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覆盖实用技术应用优势探究,进而分析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覆盖实用技术应用现状。开展农村广播电视村村覆盖实用技术探究,在农村广播电视村中充分发挥卫星直播技术的优势,加强对于农村广播电视的服务的进行的全面性,可以有效的改善我国农村居民的业余生活的同时,实现信息的更加广泛的传播,加强民族文化交流,实现民族整体素质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程轩.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覆盖的有效手段———广播电视卫星直播系统[A].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2016中国科协年会十一分场农村影视村村通覆盖技术文集[C].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2016:11.

[2]黄学华.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覆盖实用技术[A].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2016中国科协年会十一分场农村影视村村通覆盖技术文集[C].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2016:12.

覆盖技术论文第2篇

关键词:防虫网;覆盖;蔬菜栽培技术

1防虫网覆盖蔬菜栽培技术概述

防虫网覆盖蔬菜栽培技术是一项非常实用的蔬菜生产新技术,尤其是在高温的情况下,如果能够恰当应用防虫网的话,能够基本杜绝因为喷洒农药给导致的化学污染,保证所生产出来的蔬菜安全性高,更加符合市场的实际需求。尤其是随着发展,冷光棚防虫网的技术已经相对成熟,进入了大面积的推广和普遍应用阶段,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只是需要注意的是,在应用中也存在很多不规范、不合理的操作,从而导致其积极效用无法得以完全发挥。由此可见,关于“防虫网覆盖蔬菜栽培技术”的演技与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2关于防虫网覆盖蔬菜栽培技术的研究与分析

首先,在防虫网的应用方面,一定要选择合适的品种,当地的主要蔬菜栽培品种就是西红柿、辣椒等,那么在进行品种选择的时候,品种是否具有较强的耐热能力,是否具有一定的耐湿能力,是否是抗病性比较强的品种都是主要的考虑因素。其次,就是关于覆盖方式的选择,一定要科学、合理,目前常用的覆盖方式就是大棚覆盖、小拱棚覆盖以及平盖覆盖等,我们以西红柿的种植与栽培为例,不同的覆盖模式影响还是有所差异的。总的来说,大棚覆盖方式的防虫效果是最好的,其次分别是小拱棚覆盖模式、平盖覆盖模式和露天模式。第三,就是要进一步做好田间管理,科学的田间管理是至关重要的,建议将基肥施足,尽量减少中间过程中施肥的次数。在灌溉方面,网外泼浇以及沟灌的方式都是可以的,总的原则就是尽量减少在网内操作的次数。必须要进出入的时候,要及时拉网盖棚,不能给害虫留下入侵的机会。田间巡视工作要定期进行,一旦发现异常,及时进行妥当操作,如果发现有害虫的卵块挂在网上或者是田间的话,一定要将其及时摘除,发现网膜有破损的话,一定要进行及时修补。还有一点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遇到高温的天气,不论采用的哪种覆盖方式,一定要做好遮阳和灌溉等工作在,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降温。

3结论

从上文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来,防虫网的使用对于蔬菜的增产和防虫来说,都是有着良好效果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防虫网使用目数的不同,蔬菜的增产效果也是有所不同的。通常情况下,防虫网的目数越多,网内的温度也就会越高,那么通风透气的能力就会相对较差,因此在选择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实际条件,合理选择。另外还有一点就是目前常见的防虫网主要是有黑色和银灰色两种,如果是在7月份到8月份使用的话,建议在棚顶加盖遮阳网或者是在顶部使用黑色的防虫网,而旁边则可以使用银灰色的防虫网,在目数方面,22目和24目都是比较合适的。如果使用的月份是在九月份的话,那么白色的防虫网更加合适,目数同样是以22目和24目为最佳。等到九月份的下旬,上午温度比较低的时候,则可以使用目数是30的白色防虫网。关于防虫网的覆盖模式,虽然四种覆盖模式都有一定的增产和防虫效果,但是相比较而言,大棚覆盖的效果是最为理想的。另外就是在覆盖方面,最好是全程覆盖,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最为有效将害虫的危害途径切断,也就是说在所种植蔬菜的整个生长发育周期都要进行防虫网的覆盖,而且防虫网的四周一定要压严实,播种之前土壤需要进行消毒工作,将残留在土壤中的害虫和虫卵杀死。防虫网的使用要想发挥良好的效果,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第一就是在覆盖之前一定要对土壤进行必要的处理,主要目的是为了将土壤中的病毒杀死;第二就是在品种的选择方面,要谨慎,同时要适当稀播;在做好精细整地工作的同时,一定要将基肥施足,在其生长发育期间一般是不需要再进行追肥的,最后就是防虫网本身就有良好的保湿性能,因此在进行田间管理的时候要注意,浇水往往只需要在上午进行一次就可以了。科学应用防虫网对于农产生产来说是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的,为此,一定要予以重视,提供必要的指导,为进一步发挥其应有的积极效用奠定坚实、有力的基础,为真正实现农业生产的持续、健康和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孙世海,王利英,谢世平.韭菜防虫网栽培和品种比较试验[J].北方园艺,2001,(2):3-4.

[2]叶利勇,陶月良,杨加付,等.小拱棚防虫网覆盖栽培对温州芜菁病毒病的防效[J].中国蔬菜,2002,1(2):36-37.

覆盖技术论文第3篇

关键词 集群无线通信;区域覆盖;信息安全

中图分类号:TN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11-0000-00

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带动了人们通信方式的变革,当前社会,基于无线网络的移动通信技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的主要沟通方式。当前所使用的无线通信系统按使用对象不同可以分为公共和专用两种,本文所讨论的在350 MHz频段使用的基于集群通信技术的无线网络属于专用通信系统。该可以在较低的组网成本、较灵活的组网方案的前提下为用户提供优质的无线网络服务如呼叫、广播、数据传输等。

1 区域覆盖技术

区域覆盖技术是无线集群通信系统的重要技术之一,利用该技术可以为无线通信网络建立合理可用的区域覆盖方案,保证无线网络系统在可靠性、安全性以及其他特性方面均具有良好的性能。

传统的无线集群通信系统中使用诸如单小区广域覆盖技术、准同步传输技术等进行小区建立和无线通信区域覆盖,这些技术所建立的覆盖区域在不同程度上均具有通信资源利用率低、小区覆盖范围有限等特点,为提升无线网络覆盖区域的通信性能、扩展集群系统的覆盖区域就必须使用多种新技术对其进行改进和完善。

1.1 单区多基站技术

该技术使用多个基站将集群系统组成蜂窝网络,每个基站之间通过光纤、微波等中继方式进行连接和通信,这样,集群系统的覆盖范围就随蜂窝网络的扩大得到了扩展和提升。在单区多基站系统中,主基站与分基站的功能基本相同,均可实现对通信信息的调度、控制、管理等功能。除此之外,多个基站的共同使用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通信信道的复用效率,增强系统的资源使用效率。

1.2 智能基站延伸技术

该技术可消除集群无线通信系统对微博中继设备的依赖性,通过在集群系统中增添智能延伸基站的方式实现覆盖区域的扩展和延伸。该技术在无线信号较难覆盖的区域如高山、隧道等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

该技术中所使用的延伸基站主要有控制器、本地无线信道和链路信道组成。由于其与主通信基站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互独立性,故在应用时延伸基站选用的通信频率应与主基站所使用的通信频率不同,避免出现通信信道间的相互干扰。

1.3 集群智能延伸技术

该技术在原有集群系统的基础上开放无线通信接口,利用该接口将主系统和延伸系统组成分集拓扑结构实现覆盖区域的覆盖。

该技术主要用于对县级集群无线通信系统与上级集群无线通信系统的衔接和互联,可以有效解决了需要覆盖区域与集群主系统空间距离过远,无法进行链路通信的问题。

2 集群系统中区域覆盖所使用的安全技术

数字集群无线通信系统由于具有专用性,故其对安全性和可靠性的要求更严格。其中针对信息的安全威胁有无线通信信息侦听、篡改等;针对用户的安全威胁有业务监视与分析等;针对系统的安全威胁有非法入侵与信息完整性破坏等。

为提升集群无线通信系统的安全性能可采取如下几种安全防护技术。

2.1 空中接口鉴权技术

该技术主要用于在通信双方建立通信时进行身份认证,避免未授权用户接入集群通信系统,同时避免授权用户接入假冒系统。该技术具体实现过程为:系统为每一终端分配一个唯一的鉴权密钥,该密钥用于标明用户的身份。当用户在覆盖区域内接入集群系统时首先要在基站和用户之间进行鉴权,发起鉴权方向被鉴权方发送会话密钥,只有授权用户使用所分配的鉴权密钥才能生成与鉴权方相同应答密钥,通过空口鉴权,完成网络接入。

2.2 空中接口加密技术

为保证通信数据的安全,需要对通信链路中的信息进行加密处理,加密后的数据只能使用相应的解密密钥才能被真正还原,保证无线通信的安全性和完整性。空口加密主要对象为通信信令和通信数据。由于集群系统可支持的业务类型有多种,为进一步提升通信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可针对不同的业务类型设定不同的加密秘钥或加密方式。常用的加密密钥有导出密钥、静态密钥、公共密钥以及组密钥四种。导出密钥用户对通信信令与个呼进行加密;公共密钥可与组密钥共同构成组呼密钥,且该密钥需要再次经由鉴权密钥进行处理。

2.3 端到端加密技术

除了外部威胁外,集群系统还面临这来自内部的信息安全威胁,且由于系统内部所传输的数据为明文,故其所能够造成的损失更加严重。为保证内部网络内传输的数据不受窃听、篡改以及破坏等需要选择多种加密算法和加密技术对端到端的数据传输进行加密,常用的加密算法有序列码流加密技术和分组码加密技术等。

3 总结

在350 MHz频段的集群无线通信系统中,区域覆盖是其需要考虑的一类重点问题,应用适当的技术做好区域覆盖和信息保护对该通信系统的应用与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常疆,张乃通,谭学治.数字集群系统中的区域覆盖技术[J].无线电工程,2002,32(2).

[2]贺志宏,胡忠良,谭学治.公安350兆集群通信网的建设问题的探讨[J].信息技术,2005(1).

覆盖技术论文第4篇

【关键字】TD-LTE无线网络;覆盖特性;OFDM技术

【中图分类号】TN92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4-0191-01

TD-LTE即分时长期演进(Time Division Long Term),是由阿尔卡特一朗讯、中国移动、华为技术等业者共同开发的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与标准,是时分双工技术TDD(Time Division Duplexing)版本的LTE技术。

一、TD-LTE无线网络特点

比起2G和3G技术,TD-LTE下行采用了由OFDM(Orthogonal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正交频分复用技)技术演进的OFDMA(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正交频分多址)技术,下行的最高速率可达到100Mb/s,完全能够满足高速数据的传输要求;上行采用了SC-FDMA(Single-carrier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Access,单载波频分多址)技术,上行的最大速率达到500Mb/s,在保证系统性能的同时,还能有效地降低PAPR(Peakt0AveragePowerRatio,峰均比),延长使用的寿命。其上行和下行的速率是其它无线蜂窝技术无法与之相比的。

TD-LTE还能灵活地支持多种波动频率的宽带;充分利用了TDD的信道对成性等特性,简化了系统的设计并提高了系统性能;采用的智能天线无线技术还能降低干扰,提高边缘用户的使用质量;而智能天线与MIMO(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技术的结合,还能提高系统在不同场景的应用性能,是下一代移动通信网络的主流技术之一。

二、TD-LTE无线网络的覆盖特性

在无线网络技术中,TD-LTE和TD-SCDMA(TimeDivision-Synchronous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时分同步码分多址)技术采用的都是TDD模式,在某种程度上有着一定的相似度,当在网络规划上有着不同,这里就以TD-SCDMA技术作为作为参照,与TD-LTE进行比较,对TD-LTE系统覆盖特性的进行分析。

1、TD-LTE系统与TD-SCDMA系统

TD-LTE系统和TD-SCDMA系统的差别表现在帧结构、天线技术和各信道对SNR(信噪比)的需求上。

(1)帧结构

在帧结构上,TD-SCDMA系统采用的是智能天线、联合检测和接力切换的技术,其无线帧为两个5ms的子帧,最大的覆盖半径,一般被理解为11.25Km。

TD-LTE系统采用的还是OFDM技术和MIMO技术,其帧结构与TD-SCDMA系统系统相似,都分为两个5ms的半帧,但系统的最大覆盖面积在理论上是由GP的长短决定的,而由于时隙的配置方法更为灵活,从理论上来看,其系统的覆盖半径远比TD-SCDMA系统的大。

(2)天线技术

由于TD-SCDMA系统采用的是波束赋行和接力切换的技术,在对链路进行预算时,既要考虑波束赋行给接收端带来的天线增益,也要考虑到切换时接力切换带来的切换增益。

TD-LTE系统采用的MIMO技术可以使信道的容量随着天线数量的增大而线性增长,能够成倍地提高无线信道的容量,且在宽带和天线的发送功率不变的情况下,也可以成倍地提高频谱的利用率,而在发送端和接收端要分别考虑发射天线的数目、发射分集及波束赋行的采用和接收天线的数目。

(3)各信道SNR需求

TD-SCDMA系统采用CDMA(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码分多址)技术,其系统接收的灵敏度等于背景噪声,干扰余量和C/I(Carrier/Interference,载干比)三者之和。

TD-LTE系统提出了RB(Rradio Block)资源块的概念,其系统信道的业务信道和控制信道的SNR值是不一样的,系统中,每个用户占用的RB资源数是随机变化的,不同的RB数目对应不同的SNR值。

2、TD-LTE系统的覆盖特性

由对TD-LTE系统和TD-SCDMA系统的对比分析,可以得知TD-LTE的覆盖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覆盖的目标业务

TD-LTE覆盖的目标业务是一定速率的数据业务,在系统中,只有Ps域业务,而没有电路域业务,而由于Ps数据速率的覆盖能力不同,在对覆盖进行规划时,要以边缘用户的数据速率目标作为首要参数,目标数据速率不同,解调门限也就不同,TD-LTE系统的覆盖半径也相应的有所不同。

(2)用户分配的RB资源数

TD-LTE系统中,用户分配的RB资源数对用户的数据速率以及覆盖都会有影响。在20Mhz的宽带中,TD-LTE系统中可供系统调度的RB数是100个,每一个RB有12个15kHz带宽的子载波,在使用使,分配给用户的RB资源数目越多,用户的数据速率也就越高,同时其占用的频带总带宽也就越高,系统接收机端的噪声也就随之增高。

在下行方向,由于下行的发射功率是均分的,加上基站接收机的影响,分配的RB资源个数对覆盖的影响较小一些,当用户占用的RB资源数目变化时,系统的覆盖距离变化较小。

(3)多样的调制编码方式

由于系统中增加了54QAM的高阶调制方式,使得系统编码率更加丰富,当用户分配的RB资源个数固定时,系统的调制等级越低,编码速率也就越低,解调门限也越低,系统的覆盖就会越大,因而,在TD-LTE系统中编制解码的方式对系统的覆盖影响更为复杂。

(4)天线类型

由于使用了MIMO技术和波束赋行技术,在对链路进行预算时,既要考虑前者带来的发射分集的下行覆盖增益,又要考虑到后者在上、下行方向上的接受分集增益、赋行增益和分集增益,使得天线对系统覆盖的影响也更为复杂。

(5)呼吸效应

由于系统采用的OFDMA技术,可以不需考虑同一地区不同用户之间的干扰,但在小区间的同频干扰依旧存在,使得系统仍存在着一定的呼吸效应。

(6)系统帧结构设计

覆盖技术论文第5篇

【关键词】LTE系统网络覆盖规划技术

无线业务的快速发展,2G、3G已不能再满足所有用户的要求了,移动网络的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为缓解这一矛盾,针对此而研发的LTE也逐步摆脱理论,走向实际应用。LTE之所以备受青睐,与其多种优势是紧密相连的,如其成本低廉、部署灵活,具有极强的业务承载能力,能够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等。

随着LTE系统的不断成熟,与其相关的产业也被带动,迅速发展起来。从当前的情况来看,3GPP在Release-8的相关工作已经被冻结,各设备商在此环境下已经开始对LTE产品进行研发,与此同时,各种实验局的部署以及测试也正在有序地进行。从整个产业来看,LTE产品的研发虽然有了一定的进步,但其灵活性和高度的复杂性也导致了各种不确定性的出现,LTE的系统特征以及建网思路和优化策略都还处于初级摸索阶段。对于LTE网络规划,系统的理论体系以及应用方案的缺乏不利于其高效精确的部署,从而严重阻碍了LTE的发展。

在LTE系统中,空中接口充分利用了许多先进无线链路技术,如高级编码调制方式、正交频分复用、混合自动重传、多输入多输出等,并借助功率控制、动态调度以及干扰消除技术等管理算法,以提升空口资源配置的效率和灵活性。这些技术虽提高了网络性能,但也加大了系统分析的难度,要实行高效的LTE网络覆盖规划方案,就必须全面研究系统的技术特征。

一、LTE网络流程及覆盖规划策略

从总体来看,频分双工(FDD)LTE的网络规划程序和2G、3G的规划程序有着很高的相似性,包括五部分:一,需求收集和分析;二,覆盖和容量的设计;三,站点选择;四、规划仿真;五、报告撰写。其中,第二部分覆盖和容量的设计是整个网络规划的核心,应参照不同用户的具体要求,在对网络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全面估算网络的规模。本文主要对LTE系统的覆盖规划方法作了分析。

FDD LTE系统覆盖规划的目的是计算出网络的规模,但计算过程很有难度,不仅要满足实际中小区边缘覆盖的要求,还必须依据一定的参数设置,对基站所能覆盖的面积进行估算,从而求得网络规模。根据不同的场景和具体的规划需求,可将其规划策略分为3类:

①基于上行边缘速率要求的网络规模估算

这种策略多用于只对上行边缘速率有限制的覆盖要求。基于上行速率,输入特定的链路预算参数,对上行覆盖半径进行计算,根据计算的结果对可能实现的下行边缘速率做出估测。

②基于下行边缘速率要求的网络规模估算

这种策略多用于下行边缘速率被限制的覆盖要求。基于下行速率,输入特定的链路预算参数,对下行覆盖半径进行计算,根据计算的结果对可能实现的上行边缘速率做出估测。

③基于上下行边缘速率要求的规模估算

这种策略多用于上下行边缘速率同时被限制的覆盖需求。基于上下行速率,输入特定的链路预算参数,依次对上下行的覆盖半径进行计算,通过比较得出受限的覆盖半径。

在实际规划中,需依据不同的场景和具体的实际需求来选择适宜的覆盖规划策略,灵活应对规划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二、LTE上行覆盖规划技术的关键

LTE覆盖规划问题要想得到很好的解决,达到边缘业务的速率要求并确定覆盖范围是关键,而对某些特殊的业务或场景,控制信道的覆盖性能也需在考虑范围之内。本文主要讨论的覆盖规划问题都是处于业务信道受限场景之下的。

当业务速率一定时,主要考虑两个方面:LTE的链路及系统,从这两方面分析总结网络的技术特征。

LTE上行覆盖规划技术主要研究两个方面:一是系统级研究,二是链路级研究。

在新的环境下,LTE系统上行转换了新的接入方式,即多址接入方式,这种接入方式以单载波-频分多址为基础,导致小区用户之间出现彼此正交,邻近的激活用户成了主要的干扰来源,采用什么样的上行功率控制方法对干扰强度及模式有着直接影响。在其覆盖设计中,作为网络规划的核心环节之一,干扰余量受应用场景和功率控制模式直接影响,它利用系统仿真深入研究不同形式的干扰,为上行覆盖规划提供实际有效的参考依据。

由于建网的侧重点会发生偏颇,上行干扰特征常常被功率控制的策略等因素指导。对于LT系统,作为最直接衡量上行干扰特征的标准,平均干扰抬升(IOT)的性能受上行功率控制参数和应用场景的直接控制。一般来讲,LTE上行功率控制有开环功控和闭环功控两种,前者决定系统干扰模式,后者多用于实际网络,主要负责调整系统参数。具体来说,开环功率控制为达到设计要求,往往采用确定控制参数P0和α的途径来实现,参数集合不同,网络覆盖和容量特征也不一样。为适应实际规划需要,应在各种场景下深入分析研究上述参数,总结出符合要求的参数,因此,需计算出满足要求的参数,依据参数设置进行系统干扰特征研究,并对相应的上行干扰余量作分析。从上述分析中可得知,参数不同,其相对应的干扰特征以及系统性能指标也常常存在差异,所以在做实际的规范选择时,务必要依据实际情况而行。

覆盖是建网初期网络设计重点研究的对象,基于上述分析,在规划设计中,尤其是覆盖准则作为主要导向的设计,为实现最大化覆盖,可通过设计相应的功控参数的方法来实现,鉴于在设计网络负载时各有不同的目标,需对各种网络干扰水平做充足的全面考虑,以此作为覆盖规划的参数。

在上行覆盖技术的链路研究中,特定速率下的带宽优化配置是重点。有些边缘数据的速率是固定的,对此,则需给用户分配不同的宽带,通过这种方法来满足要求,但同时也可能导致覆盖性能存在差异。从研究信道容量以及全面分析链路级仿真结果中可知,在数据速率固定的基础上,优化带宽配置可提升业务的覆盖性能。该设计根据链路仿真以及实际系统中对链路性能的分析,以终端功率的使用效率为出发点,深入分析了特定条件下的业务速率和不同用户宽带分配下的覆盖性能。以此为基础,不同的业务速率需求,得到的上行占用宽带能够得到优化,以保证良好覆盖性能的实现。

以上从系统和链路两方面对上行链路的预算核心内容进行了确立,其核心内容,即上行发射宽带和干扰余量,需注意的是,和发射宽带相对应的目标信号、调制编码格式以及干扰噪声比都由链路仿真提供。在这种情况下,可借助以往的链路预算计算方法对边缘数据速率一定条件下的上行最大允许的路径损耗进行计算。

三、LTE下行覆盖技术关键

和上行一样,LTE下行覆盖规划设计也包括系统研究和链路研究两方面,前者主要利用系统仿真,深入研究不同场景和覆盖范围下不同位置的干扰余量、干扰强度和接受信号强度;后者主要借助不同的链路设置(如带宽、调制编码格式下的链路仿真),对链路质量、业务速率以及各种信道环境进行分析,并以此作为覆盖规划的依据。

系统负载及组网方式等因素都对LTE的下行干扰情况有影响,且随着小区的变化而不断发生变化,链路预算中的干扰余量也随之同时变化。由于小区半径与干扰余量相关紧密,传统的计算小区半径的方法已不适合当前情况,需要新的稳定的中间参数。经大量分析研究,几何分子凭借其独有的特性成为了链路预算的理想方法。如遇到满负载全同频组网的情况,从各种小区半径下的几何分子累计分析函数中可得知,在覆盖半径不同的情况下,几何因子的分布大多是重合的,此特点为LTE下行链路的预算提供了稳定的只中间参数。

而在网络设计中,通常会选取95%左右的区域覆盖所对应的几何因子作为覆盖规划的参考依据。对实际中的组网来说,其设计目标是各不相同的,不同系统负载下的几何因子也存在着差异性,这些也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并将此作为与其相应的负载下的参考取值,通过对几何因子的运用,在对下行覆盖进行分析时,能够在干扰噪声比之间形成明确的数学关系。再看的具体些,于实际中的链路预算,依据一定的需求来对下行边缘所需要的SINR做出明确选择,并以此为前提,计算求得边缘所需要的最低接收信号强度,再以基站的发射功率为参考数据,经计算求出MAPL。

四、结束语

从整个业界的角度来看,对LTE实际组网的研究尚处于初步探索时期。本文不但提出了不同条件下覆盖的规划思路,还提出了LTE系统上行和下行的链路预算的整体技术思路以及关键参数的取值分析及应用办法。

覆盖规划的目的是确定基站可能达到的最大覆盖面积,需考虑链路平衡、路径损耗以及覆盖影响多个因素,而且LTE具有灵活性和开放性的特征,加大了网络设计的难度,从整体来看,LTE组网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顾军,盛韧. LTE网络覆盖规划技术研究[J].中兴通讯科技,2011,35(1):172-175

[2]罗凡云,郭俊峰. TD-LTE网络覆盖性能分析[J].移动通信,2010,27(5):231-233

[3]邵飞,汪李峰,伍春.基于认知层的认知网络结构及其认知方法[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9,35(4):1181-1187

[4]林闯,王元卓,任丰原.新一代网络Qos研究[J].计算机学报,2008,31(9):1525-1535

覆盖技术论文第6篇

关键词:CMMB;室内覆盖;合路;TD-LTE

1 背景介绍

在工信部主导的三大通信运营商稳步升级网络时,广电部门也在积极的探索着CMMB业务的融合与规划。CMMB(China Mobile Multimedia Broadcasting),即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其主要面向手机、车载电视、PDA等小屏幕便携式手持终端提供广播电视服务。CMMB也是数字电视技术的一种,采用S波段信号实现“天地”一体覆盖、全国漫游,支持25套电视和30套广播节目。2006年10月24日,国家广电总局正式颁布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俗称手机电视)行业标准,确定采用我国自主研发的移动多媒体广播行业标准。

TD-LTE采用TDD技术,即时分双工(Time Division Duplexing),是移动通信技术使用的双工技术之一,与FDD频分双工相对应。LTE TDD帧结构是以TD-SCDMA的帧结构为基础的,这就为中国移动的所采用的3G技术TD-SCDMA成功演进到LTE奠定了基础。目前TD-LTE最大的理论下载速率可以达到100Mbps。

在国家大力推行的三网融合的大前提下,2G、3G乃至4G与CMMB的交集就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工信部等多家部委扶持的TD技术与广电部门推行的CMMB业务在博弈中达成了双赢。

2 CMMB原理介绍

CMMB采用“天地一体”的技术体系,利用大功率的S波段卫星覆盖全国,利用地面覆盖网络进行城市人口密集区域的有效覆盖、利用双向回传通道实现交互,形成单向广播和双向互动相结合、中央和地方相结合的无缝覆盖的系统。CMMB网络结构如图1所示。

在CMMB的系统结构中,CMMB信号是由S波段(1.55G-3.4GHZ)卫星覆盖网络和U波段(470MHZ-798MHZ)地面覆盖网络实现信号覆盖。S波段卫星网络广播信道用于直接接受,Ku波段上行,S波段下行。为实现城市人口密集区域的CMMB信号的有效覆盖,采用U波段地面无线发射构建城市U波段地面覆盖网络。U波段的地面发射覆盖方式主要分为单频网和小功率增补。

3 CMMB室内覆盖系统的构成

CMMB室内覆盖系统系统由信号源和天馈系统组成。信号源分为发射机、无线直放站、光纤直放站三种。天馈系统包括天线、功分器、耦合器、馈线、馈线接头等无源器件。信号源提供CMMB射频信号,通过天馈系统将信号发射至楼内各个地方,解决因为建筑结构复杂,室外信号无法穿透墙体等原因导致信号弱覆盖的问题。

4 CMMB+TD-LTE室分合路设计分析

4.1 合路方式

TD-LTE室分系统建网模式包括单通道模式和双通道模式。(1)单通道模式是通过建设一套天馈系统,上下行链路采用SISO方式,特点是工程量小,但无法体现TD-LTE使用MIMO建设提高小区和用户吞吐量的优势。(2)双通道方式是独立馈线和天线构成2×2MIMO系统,上行链路采用1×SIMO方式,下行链路采用2×MIMO方式。使用MIMO双路建设方式用户峰值吞吐量有较大提升,能充分体现MIMO上下行容量增益。

根据TD-LTE室分系统的特点,可将CMMB的信号的合路分为两种模式。

(1)TD-LTE单通道建设模式

TD-LTE室分系统采用新增一路天馈系统的模式,将CMMB信号合路至天馈系统中,该方式即可减少工程量和投资预算,也可减小对建筑内装饰的破坏。(如图3所示)

(2)TD-LET双通道建设模式

为提高TD-LTE用户吞吐量,保证高速上网。可通过新增两路天馈系统的模式,将CMMB信号与其中一路TD-LTE信号合路至天馈系统中。天线可选用单极化天线或者双极化天线。

4.2 器件兼容性分析

若对现有的移动室分系统进行共天馈系统合路,大部分器件可保留,比如功分器、耦合器、馈线等无源器件都可兼容CMMB和TD-LTE频段;而对于一些不支持全频段的全向吸顶天线及定向板状天线,需要更换或者新增,以达到同时兼容CMMB和TD-LTE的效果。

4.3 CMMB与其他系统的干扰分析

CMMB的工作频段为470MHz-860MHz,为最佳的UHF频段。在CMMB与TD-LTE以及其他系统进行天馈合路建设中,需要分别分析杂散干扰、互调干扰、同频干扰、阻塞干扰等。由表1可知,CMMB与TD-LTE的F/E/D频段以及其他GSM、DSC1800、TD-SCDMA、WCDMA等系统相互影响较小,可适当合路。CMMB与CDMA系统工作频段较为接近,相互干扰比较严重,不建议CMMB与CDMA系统合路建设室分系统。

5 结语

目前国内三大电信运营商的通信建设相对完善,大部分楼宇已建设室分系统,本着共享共建的原则,2G、3G、4G有着多种灵活的方式进行室分合路覆盖。CMMD在国内尚属建设初期,在短期内,可与其他电信运营商合作,实现共用天馈系统,节省投资的前提下,更快达到覆盖效果。

[参考文献]

[1]李远东.CMMB室内覆盖系统建设研究[J].广播与电视技术,2009年第7期.

覆盖技术论文第7篇

四网协同是中国移动以TD-LTE技术为主导,“2G、3G、WLAN、4G”共存的四网协同技术,这种多种移动通信系统并存的四网协同技术,能够提供更具有针对性的通信服务,保证了从语音承载和小数据流量承载到大流量数据承载的移动网络运行。

GSM是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的简称,起源于欧洲的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标准,因此又简称为2G,主要适用于语音承载和小流量数据的业务,是目前应用效果最好、应用范围最广的语音承载方式,承载了中国移动全网99%的语音计费时长和95%的手机数据流量。

二、GSM网络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完善,人们对于移动通讯的需求也日益增长,而现有的移动网络已不能满足人们日常的正常需求。因此,中国移动不断完善3G网络及WLAN网络的发展,从而扩展数据业务的承载能力,但是,我国移动网络仍旧以GSM网络用户居多,且GSM网络是目前语音承载的最好方式。根据中国移动有限公司2012年年报中的业绩显示,语音业务收入占公司营运总收入的65.7%,数据业务占到公司营运总收入的29.7%,由此可见,语音业务仍然是中国移动通信网络的主要部分。经过对现有网络的分析和研究,中国移动GSM网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解决,主要表现在:

(1)网络覆盖问题。GSM网络的覆盖问题直接关系到移动网络质量的好坏,即网络的容量、语音质量以及接通和掉话率等。根据有关统计分析,对于一般城市GSM网络20%以上的掉话率都是由弱信号覆盖引起的(特别是城中村覆盖不足),说明我国GSM网络的覆盖还存在着较大的问题。

(2)网络干扰问题。网络干扰问题是影响GSM网络语音质量、接通掉话率的重要因素。很多通信公司的网络上行干扰相对比较严重,尤其是网外私装干扰严重,影响到多个无线指标、网络质量和客户感知。某一公司统计如下:

由上图可知,主要的4种干扰类型为:私装直放站干扰(54.76%),天线及无源器件互调干扰(16.59%),网内直放站干扰(11.18%),频点干扰(14.09%)。上述四种类型干扰占比96.6%。

三、四网协同下GSM网络优化建设策略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相比于其他网络(3G、WLAN等),GSM网络在各个方面均已经较为成熟了。但是由于网络的不断发展改革,现有的网络资源已经不能保证GSM移动网络的通话质量,为了进一步的完善GSM网络的通话质量,提升网络的利用潜力,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对四网协同下的GSM网络优化建设进行分析:

1、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随着移动网络的不断发展和移动设备的不断普及,数据流量业务的种类也正在不断增加,其中一些即时通讯业务,承载传输效率低,流量要求不大的业务占据了较大的比重,这种业务最大特点就是会长时间的占用数据通信渠道,从而使得在占用同等移动网络资源的情况下,不同承载传输效率的业务均等的分配、占用网络资源,而且承载传输效率低、长时间占用数据通信道的业务占有较大的比重,导致分组数据信道PDCH(Packet Data Channel)的数据承载传输效率远远低于理论峰值。因此,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数据承载效率已经成为当前GSM网络优化的重要内容。针对这种大量的小数据流量业务,可以采用数据业务分流的技术手段,包括TD分流手机业务的技术手段和数据业务向WLAN网络分流等。

2、优化语音业务。GSM网络是目前应用效果最好、应用范围最广的语音承载方式,广大移动用户对语音的需求占到GSM网络总需求的70%以上,因此,优化语音质量是当前优化GSM网络的一个重要方面。语音业务优化主要分为小区参数和邻区关系优化、频率优化、网络容量优化等三个方面,此外,抗干扰和降干扰技术也可以提高语音质量,全面提升质量和容量。

(1)小区参数和邻区关系优化:稀薄的邻区关系网会使得掉话率增高,而过于集中的邻区关系又会降低测试报告的准确度,因此,恰当的邻区关系是保证通话质量的重要方面,此外再通过定期调整网络中的参数,从而保证网络通信质量,提高网络资源及设备的利用率;

(2)频率优化:由于频率资源短缺,使得同一频率资源总是重复使用,因此,在同一基站附近应尽量避免同频信号的使用;

(3)网络容量优化:对于大量的小数据流量业务,长时间占用信道,会造成网络拥塞率增高,通信掉话率增加,降低语音通信质量,因此,根据需求适当增加网络容量是GSM网络优化必不可少的内容。

(4)抗干扰和降干扰技术:抗干扰和降干扰技术主要包括上行抗干扰技术和下行抗干扰技术(如图2)。

3、完善GSM网络覆盖问题。网络覆盖问题是GSM网络优化的关键内容,主要包括孤岛效应、弱信号覆盖和越区覆盖问题等。

(1)孤岛效应:孤岛效应是指服务小区在地理上没有邻区,信号覆盖不连续。解决网络孤岛效应问题的主要方法有增加邻区关系、增加天线下倾角或者降低小区信号发射功率、以及通过调整TA参数控制小区信号的最大覆盖范围。

(2)弱覆盖:弱覆盖主要是指移动通信设备接收到的信号比较弱,在地区交界处还可能出现漫游的情况。解决网络弱覆盖问题的主要方法有:在成本允许的条件下可以增加基站或是修建室内分布系统,还可以增加服务小区的信号发射频率,以及不断调整服务小区内的天线方位角或采用高增益的天线。

(3)越区覆盖:越区覆盖是指在通话过程中出现随意的切换,最终导致掉话的现象。解决越区覆盖问题的主要方法有:可以加大覆盖范围远的服务小区的天线下倾角,降低发射功率,同时增大邻区的发射功率,此外,对于情况恶劣的地区,可以考虑关闭覆盖较远的服务小区。

4、改进GSM网络干扰问题。GSM网络的信号干扰问题分为内部干扰和外部干扰。当前,GSM网络系统的抗干扰方法主要有跳频技术、动态功率控制技术以及不连续发射等。

(1)跳频技术:跳频技术包括基带跳频和射频跳频技术,这两种跳频的区别在于所使用的合成器不同。采用跳频技术可以对频率和干扰源进行分集,使得干扰被同一频点的其他呼叫转移,从而提高GSM网络的抗干扰性能。

(2)动态功率控制技术:动态功率控制技术分为上、下行动态功率控制,采用动态功率控制技术可以保持充足的载干比(C/I),同时增加通话的接通率和移动台MS的数量。

四、总结

目前,GSM网络系统仍然承载了中国移动通信网络的大部分数据业务,但是,随着中国移动通信的不断发展以及用户对移动通信网络需求的不断增大,GSM网络系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在四网协同技术共存的条件下,各个网络的发展状况并不相同,3G网络承载的用户规模和网络资源利用率均先对较低,WLAN网络数据业务产生的流量虽然能够达到60%以上,但手机用户所占的比重较低,4G网络目前还在试验阶段,技术并不成熟,因此,在完善和优化GSM网络系统的同时,不断向3G、WLAN以及4G网络发展,是建设中国移动通信的基础性工作,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参考文献

[1]王鹏,吴丽雯.四网协同建设思路研究[J].信息通信,2012(5):256-257

覆盖技术论文第8篇

关键词:汽车覆盖件 模具设计 CAE技术 应用

中图分类号:U4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8(a)-0039-01

1 汽车覆盖件和CAE技术概述

汽车覆盖件是指构成汽车车身或驾驶室、覆盖发动机和底盘的薄金属板料制成的异形体表面和内部零件。汽车覆盖件模具设计必须采取较高的尺寸精度,保障焊装或组装时的准确性和互换性:形状上要保证质量,不出现压凹痕、褶皱、擦伤等,棱线应清晰、平直,曲线应圆滑、过渡均匀;材料要足够塑性;零件要足够刚性。

CAE技术即计算机辅助工程技术,能够贯穿汽车开发全过程,包括结构分析优化;噪声、振动与不平顺分析;汽车碰撞模拟分析;覆盖件成形性模拟分析等,应用十分广泛,但CAE技术难度大,深度深。

2 汽车覆盖件模具设计应用CAE技术的一般过程

应用CAE技术进行汽车覆盖件模具设计制造需要反复设计,其一般的理论过程主要是:(1)设计零件几何模型。即应用CAE技术,首先要在根据金属塑性成形过程的材料流动规律,在三维CAD软件中设计出零件的几何模型,并设计出压料面和工艺补充面。(2)建立有限元模型。根据上述的成形模具的几乎模型建立有限元模型,进行有限元计算。(3)分析试运行结果。如果不满意分析结果,就需要重新返回三维CAD软件中重新修改零件的几何模型,并将修改或模型再次进行CAE分析,这其中离不开生产有限元网格和设置成形参数。

3 应用实例介绍

以一轮廓尺寸为164 cm×88.5 cm的轿车顶盖形件为例,以此来说明如何应用材料成形冲压CAE技术在汽车覆盖件冲压拉深成形数值模拟仿真过程及其工艺参数优化的应用。

3.1 设计车盖几何模型

进行工艺补充面初步设计,采用平面坯料一次拉伸成形,在UG软件①中建立盖形件三维立体模型,后进行抽面处理,并将添加补充面后的曲面模型(见图1:车盖曲面模型)导入到冲压仿真Dyanform软件中。

3.2 建立有限元模型并分析

采用自适应网格,划分坯料网格,可以采用自适应网格或者曲线划分网格。网格划分的单位数越小,模拟运算板料变形精确度越高,但所需的计算时间也相应地增长。通过网格划分,建立三维零件曲面的有限元模拟模型(见图2:有限元模型)。

3.3 试运行结果分析

采用1/2模型模拟,由于采用平面坯料一次拉伸成形,因此坯料在压边过程出现深度达10 cm以上的严重内凹(见图3:严重内凹),导致过多材料积聚于坯料中间部位,成形车盖中间部位材料变量过小,其刚度会受到严重影响。

3.4 优化设计

针对汽车顶盖件设计出现的上述内凹问题,优化设计可以考虑先预成形,后拉深成形,通过计算,最大主应变值为0.72%,预成形后各板料部位应变量较小,对后续拉深成形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因此,此方案可行。

3.4.1 优化工艺补充面

通常,设计工艺补充面需要相同化板料拉延深度,促使板料均匀流动。针对在此拉深成形模拟中出现的中部板料严重变形问题,可考虑增加中部拉延深度,以避免车盖模具中间位置面积大而曲率小的缺陷,以从其他临近位置补充中间板料。或者将压料面中间位置改为平面,进一步加大中部拉延深度,结果表明,明显改善了成形效果,相应位置模具圆角的修改也很好地解决了模具出现的开裂问题。

3.4.2 优化模具圆角和坯料几何

要提高汽车覆盖件成形效果,采用修改模具圆角是常用方式,但要保障覆盖件的基本性能,本例主要修改了工艺补充面的圆角特征来解决开裂实效问题。而优化坯料的几何形状,则包括优化其尺寸,切开位置,并借助逆向法有限元计算进行估算,以估计出复杂边界零件的坯料几何。轿车顶盖覆盖件由于其边界接近矩形,因此,可以用矩形的板料作为坯料的基本形状并对其进行局部修改以最终实现成形要求。

结果证明,案例中的轿车顶盖覆盖件在应用CAE技术并进行坯料几何和模具圆角的优化设计后,明显改善了轿车顶盖的成形条件并提高了汽车顶盖的冲压成形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剑鹤.汽车覆盖件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2] 曹振雨.浅谈汽车覆盖件模具设计与制造[J].精密制造与自动化,2013(2):54-58.

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