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文史丛刊

贵州文史丛刊杂志 省级期刊

Guizhou Culture and History

杂志简介:《贵州文史丛刊》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0年创刊,国内刊号为52-1004/K,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历史期刊。该刊是一份季刊,致力于发表历史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综合研究、说图、四库学研究、贵州研究、文献整理与研究

主管单位:中共贵州省委统战部
主办单位:贵州省文史研究馆
国际刊号:1000-8705
国内刊号:52-1004/K
全年订价:¥ 127.20
创刊时间:1980
所属类别:历史类
发行周期:季刊
发行地区:贵州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12
复合影响因子:0.1
总发文量:1004
总被引量:2475
H指数:10
引用半衰期:10.1644
立即指数:0.0211
期刊他引率:0.939
平均引文率:13
  • 黄帝族的迁徙及其神话传说的区域性

    作者:叶修成 刊期:2004年第03期

    有关黄帝的历史事迹及其神话传说,大多显系后人将出自黄帝主族及其支族的糅合为一体了.本文试图根据"黄帝四妃"与"黄帝之子十二姓"的所在区域,来离析这些历史事迹及神话传说,并推测出其产生之地,从而判断它们是出自黄帝主族还是其支族.

  • 《荀子·修身篇》句读新辨二则

    作者:王天海 刊期:2004年第03期

  • 论王柏《诗疑》的文学思想——兼论南宋后期经学与文学之互动

    作者:谭德兴 刊期:2004年第03期

  • 中古汉语新兴介词成因考察

    作者:吴波 刊期:2004年第03期

    动词的词汇意义是动词虚化为介词的前提;动词出现的句法位置是动词虚化为介词的条件;类同引申是中古汉语新生介词的一大特色;作为一种主观行为,重新分析从认知的角度把各种虚化过程加以确定,标志着虚化过程的最终完成.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促成了动词向介词的转化.

  • 千古之惑终得解——《归去来兮辞》“登”字正误

    作者:李知文 刊期:2004年第03期

  • 从《冯燕传》看唐代侠义精神的异化与沦落

    作者:张劲松 刊期:2004年第03期

  • 也谈南宋初年的宋金“和”“战”

    作者:侯绍庄; 钟莉 刊期:2004年第03期

  • 试论洪武朝对国子监生的使用、原因及影响

    作者:高明 刊期:2004年第03期

    在洪武朝,明太祖大规模的使用国子监生为官任教差遣历事伴读等,使国子监生活跃在洪武朝的各个舞台上,这与洪武朝的政治社会背景和明太祖本人的思想有很大的关系.明太祖成功的使用国子监生不仅对洪武朝而且对随后的永乐诸朝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一些具体的使用和培养国子监生的制度也是颇有借鉴意义的.

  • 留日士官生与晚清军事现代化

    作者:张瑞安 刊期:2004年第03期

    晚清以降,积弱不振的清王朝在内忧外患的冲击下,被动地迈开了富国强兵的步子,接连向日本派遣了大批留学生,专习陆军,这些留日士官生在学成归国后,被充实到各个军事部门.他们无论在主持军事教育,还是在充任现役军官方面,均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军事现代化进程.

  • 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两难选择——丁宝桢文化性格解读

    作者:戴斌武 刊期:2004年第03期

    在中西文化冲突与交融中,丁宝桢不可能与自己熟悉的文化模式决裂,也不可能完全接受西方的价值观念,而是处于传统与现代的两难选择之中.

  • 黎庶昌地理学成就试论

    作者:田原 刊期:2004年第03期

  • 陈天华自杀之谜探析

    作者:伍小涛 刊期:2004年第03期

    陈天华的蹈海自殉,既有负面的、又有思想上的原因,还有历史环境因素在起作用.

  • 中西合璧 雅致闲适——论梁实秋散文的文化品位

    作者:王晓静 刊期:2004年第03期

    梁实秋深受东西方文化的影响,其散文体现出中西合璧、雅致闲适的文化品位,既渗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温柔敦厚"的儒家诗教和"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儒家伦理观念,自然、随缘的道家之风,又透出西方文化的理性精神和价值现,自由文明的绅士风.梁实秋用幽默谐谑的笔调将生活琐事和人情世故构筑出独特的艺术境界,成为20世纪中国现代散文史上闲适派的主力作...

  • 在不同叙述中转换自如的行者姚辉--姚辉小说两篇读后

    作者:喻见 刊期:2004年第03期

    本文从文本的以无意义回绝意义,以没意思取代意思,以无内容回绝传统叙事呈现的另类写作,作出了自己理解的剖析。从主人公精神之士的毁灭,窥视作者的另一副人文情肠、两种不相融的理念和写法奇妙地统一在作者老到叙事的笔下……

  • 逻辑的谬误——解读《哲学的逻辑》

    作者:李新灿 刊期:2004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