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海

歌海杂志 省级期刊

Songs Bimonthly

杂志简介:《歌海》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91年创刊,国内刊号为45-1228/J,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艺术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艺术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艺苑之星、艺苑名家、本期特稿、青年论坛、艺苑评谭_戏剧评论、艺苑评谭_音乐评论、艺苑评谭_美术评论、文化视域、画韵墨香、剧本园地等

主管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文化艺术研究
主办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文化艺术研究
国际刊号:1007-4910
国内刊号:45-1228/J
全年订价:¥ 252.00
创刊时间:1991
所属类别:艺术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广西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11
复合影响因子:0.2
总发文量:2774
总被引量:2238
H指数:12
立即指数:0.0145
期刊他引率:1
  • 巴尔虎宝格德乌拉祭山仪式个案调查报告

    作者:乌云娜 刊期:2012年第02期

    通过对巴尔虎宝格德乌拉祭山仪式个案的田野调查,将研究对象置于巴尔虎社会转型与生活变迁的宏观历史背景及民俗生活场域当中进行观照,对巴尔虎音乐的传统及其现代环境下的多元构成进行综合研究,分析讨论其背后的原因和动力,并通过祭山仪式个案来阐释传统在当下的重构以及音乐在仪式中的意义、功能,运作情况及其变迁。

  • 苗族丧葬仪式中的芦笙乐——以贵州省毕节大南山苗族丧葬民俗为例

    作者:孙婕 刊期:2012年第02期

    芦笙是苗族的代表性乐器之一,在苗族人民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对大南山苗族丧葬仪式过程的考察,对丧仪中芦笙音乐的特点以及仪式中道教文化与苗族文化的交融进行描述与分析,阐释芦笙在苗族传统音乐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 仪式场域中的傀儡戏——对傀儡戏研究现状及方法的思考

    作者:李亚 刊期:2012年第02期

    傀儡作为仪式戏剧中的角色,常以神、鬼的身份进行戏剧表演,傀儡戏的表演无论是功能还是题材,都与民间信仰仪式密切相关。现有傀儡戏的研究文献因学科划分及其研究视角的不同,作为整体性的傀儡戏艺术往往被研究者从制作技艺(工艺学)、戏班组织(社会学)、戏文(古典文学)、祭祀戏剧(民俗学)等多个角度进行研究。从音乐学的角度来对傀儡...

  • 藏戏剧种分类研究

    作者:田联韬 刊期:2012年第02期

    藏戏是藏族的一种集戏剧、音乐、文学、舞蹈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形式。藏戏传播于不同的藏语方言区,包括了多个不同的剧种,其中以卫藏方言区的白面具藏戏与蓝面具藏戏历史最为悠久,在藏族分布地区影响最大。试对各种藏戏剧种,作整体性的系统建构。

  • 蜀派古琴叶介福一脉之“流”与“变”研究

    作者:董雯雯 刊期:2012年第02期

    对蜀地叶介福一脉几代琴家之琴学、琴艺的中观研究,以新的文献与口述资料为基础,一方面为巴蜀琴学细节与脉络的宏观研究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又为对某一琴家、琴曲乃至琴器的微观研究给出了结构框架。将以张孔山、叶介福、喻绍泽、曾成伟为代表,梳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蜀派叶介福一脉琴学之流变关系。

  • 民间音乐新兴唱片对民间音乐产生的影响

    作者:何岭 刊期:2012年第02期

    民间音乐是一种重要的口传文化,而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种“新兴的”民间音乐唱片出现,并在21世纪初快速发展起来,使唱片媒介较广泛、深入地介入到民间音乐的传播中。唱片媒介具有的时空虚拟性使民间音乐的娱乐、审美及教育功能得到了增强,传统的演唱及听赏习惯有所改变,催生了“农民明星”与“新型职业艺人”;唱片媒介具有的时空再塑性...

  • “田丰模式”的影响与评介——兼谈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开发

    作者:李建军 刊期:2012年第02期

    田丰及“田丰模式”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化保护的最初尝试,其意义深远;后田丰时代云南又出现“杨丽萍模式”和刘晓津的“源生坊”。可以将田丰时代与后田丰时代对于民族文化保护、开发模式的探索作为整体来看待,探讨在相对同一的语境下对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的不同理解与做法,以期进一步明确其对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的启示意义。

  • 水族古歌音调与水语发音关系探微

    作者:谢传红; 赵凌 刊期:2012年第02期

    水族古歌是水族人民关于人类起源、社会历史、生产生活等知识的结晶,其音调古朴、节奏规整、结构精炼。古歌音调的形成与水语语音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水语的音素舌位距离小、音节以辅音加元音和两辅音间插入元音的结构为主、单音词居多等语言特征是古歌音调、结构、节奏的决定因素。

  • 上林三声部民歌的发现

    作者:刘明媛 刊期:2012年第02期

    民歌是人类精神文明的财富,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民歌新种类的发现是重要且有意义的事情,它将对国家民族音乐各个方面的研究产生影响。广西第一首三声部民歌《上山望乡》(上林民歌)的发现有下列几点意义:1.为后来广西三声部民歌的继续挖掘提供了依据和线索;2.为开拓广西民歌的研究领域以及进行各方面的专题研究提供了前提条件;3....

  • 壮族民歌韵律旋法及音韵简述

    作者:卢志良 刊期:2012年第02期

    壮族民歌体例有五言、七言、五三五(或七三七)排歌以及长短句自由体等,在句数上有四句、八句、十二句和不定句等,五言四句既押脚韵又押腰脚韵。以乐业壮族民歌为例,乐业壮族民歌的音调、旋律、风格因地域不同都有所不同。

  • 谈中国传统民歌中的含蓄美

    作者:李珊 刊期:2012年第02期

    中国传统民歌是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似茉莉般纯洁典雅,又如东方女性般神秘内敛,处处散发着以含蓄为美的艺术风格特征。可以说,中国悠久历史文化中蕴合的丰富内涵和深厚底蕴,为我国传统民歌的含蓄美提供了不竭的源泉和充足的养分。

  • 谈艺术创作的内在动力

    作者:蓝迎真 刊期:2012年第02期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任何时代、任何民族的艺术都是在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中发展壮大的。当一种艺术创作风格达到顶峰时,人们会出现审美疲劳和听觉乏困,这就需要另辟蹊径、寻找新的出路。“喜新研旧”是艺术创作的内在动力,是艺术自身运动的普遍规律,也是一切时代、一切民族艺术发展过程的必然规律。

  • 抗战时期西方合唱艺术在桂林的演变与发展

    作者:段金兰 刊期:2012年第02期

    西方合唱艺术起源于公元九世纪的宗教活动,是一种较为完整的用旋律来表达教义的艺术形式。西方合唱注重和声的对位、声部之间的平衡,讲究声音的色彩,这些因素都对中国合唱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中国现代史上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文化名城桂林歌咏活动非常普及、非常活跃,众多音乐工作者和文化者陆续抵达桂林...

  • 对扬琴调弦问题的探讨

    作者:郭微瑾 刊期:2012年第02期

    扬琴是中国民族弹拨乐器之一,也是世界性的乐器。其琴弦之多可谓民族乐器之首,调弦也就成为扬琴演奏者所必须掌握和解决的重要问题。通过扬琴调弦中的传统校音与现代校音器调弦的比较,探讨如何尽快熟练掌握扬琴的调弦,演奏出优美动听的乐曲。

  • 论声乐演员舞台表演实践的准备

    作者:杨嵩 刊期:2012年第02期

    舞台表演是声乐演员学习声乐进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实践活动,登台表演前应从分析声乐作品、设计表现方法以及前期准备练习等各个环节着手,细致充分地做好舞台表演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才能使真正的舞台表演实践获得良好的艺术效果,并充分展示声乐演员的舞台综合表演能力,从而更好的展现声乐表演这门实践艺术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