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

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Fudan Forum on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杂志简介:《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8年创刊,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半年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语言学、文学_澳大利亚文学专栏、文学_美国文学专栏、文学_英国文学专栏、文学_叙事学研究专栏、翻译学

主管单位:复旦大学外文学院
主办单位:复旦大学外文学院
创刊时间:1988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半年刊
发行地区:上海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19
总发文量:515
总被引量:399
H指数:7
期刊他引率:1
平均引文率:11.6286
  • 交错法辞格结构的认识论研究

    作者:岳国法 刊期:2018年第02期

    交错法辞格的语言表述式中,前后句的语序在结构上是颠倒的,其修辞功能之于意义的生成是辞格交错配列的重要美学意义。本文通过分析交错法的辞格结构,揭示其悖论性结构、非对称性关系项和非时间性意义模式的特点,审视人作为修辞主体在文本实体的意向化过程中的认识论意义。

  • 命题预设与语义教学

    作者:倪慧 刊期:2018年第02期

    语义理解不仅包括对明示意义的理解,还应包括对暗示意义的理解。本文基于Frege的'预设'理论,提出了'预设命题'的观点,认为暗示意义包括语篇中的预设信息,此类信息以预设命题的形式存在并可加以概括。传统上,预设被分为3类——语义、语用和文化预设,本文从这3方面对预设进行意义分析。预设信息所包含的命题意义是各类英语考试阅读部分选择题设计...

  • 从构成性概念隐喻看朝鲜语复句中从属和并列的包含关系

    作者:闫超 刊期:2018年第02期

    本文从考察构成性概念隐喻入手,发现:一、朝鲜语的接续词不能成为小句联结到对称性话段和偏侧性话段的形式手段;二、朝鲜语的连接后缀不能成为对称性话段到偏侧性话段的形式手段。因此,就朝鲜语复句而言,句法层面的小句联结本身就是用法层面的对称性话段和偏侧性话段,而对称性话段又是偏侧性话段的次类,所以,朝鲜语的从属复句和并列复句之间是包...

  • 穿越与跨界——2016美国普利策戏剧奖获奖作品《汉密尔顿》的历史维度

    作者:银家钰; 陈爱敏 刊期:2018年第02期

    长期以来,在美国戏剧研究中,音乐剧一直被排除在外,因为人们普遍认为,音乐剧研究是艺术专业的专利,与文学专业无关。但本文作者认为,音乐剧实现了多个边界的跨越,同样应成为美国戏剧研究关注的对象。本文以美国2016年获得普利策戏剧奖的《汉密尔顿》为个案,讨论该剧如何颠覆既有历史,实现文学与艺术、喜剧与悲剧、娱乐与政治的多重跨越,从而最终...

  • “我思故我在”——《纳罗斯》的思想表达形式与功能

    作者:甘振翎 刊期:2018年第02期

    安·佩特里的《纳罗斯》是对两性、种族与阶级之间错综复杂关系的剖析以及对美国20世纪中期北部小镇的真实写照,其主题已超越了传统黑人文学中心的种族问题和女性文学中心的性别歧视问题。该小说通过思想表达的不同形式来呈现聚焦人物的思维过程,不但突出了美国黑人的主体存在与身份意识,解构美国黑人的刻板形象,揭示小说中心的黑白恋情悲剧的深...

  • 变革时代中的弥尔顿

    作者:郝田虎 刊期:2018年第02期

    自严复以后,进化论在清末民初的中国风靡一时,弥尔顿和进化论有何关系?晚清的中国苦难深重,民族危亡之际的中华儿女痛定思痛,兴起了自强自新运动,弥尔顿在自助论的传播中扮演了何等角色 1905年,在我国延续了1 300余年的科举制度正式废除,取而代之的是现代教育制度,弥尔顿在现代教育制度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本文以史料为基础,试图回答这...

  • 性属、影响与民族——《伊莎贝拉》中约翰·济慈的身份认同焦虑书写

    作者:崔丹; 李增 刊期:2018年第02期

    约翰·济慈经典叙事长诗《伊莎贝拉或'紫苏花盆'》叙述伊莎贝拉与罗伦佐之间惆怅凄婉的爱情悲剧,表达出诗人的多重身份认同焦虑,体现出诗人欲通过诗歌书写实现对焦虑的超越。诗人对异性他者的态度徘徊在精神之恋与肉欲之爱中,展现其性属身份认同焦虑;对诗名渴求与前驱诗人的成就令诗人陷入'影响的焦虑',即个体身份认同焦虑;资本主义迅猛发展令大...

  • 媒介视域下的历史隐喻与审美新质——论《芬尼根的守灵夜》的文论价值

    作者:王琦; 李杰 刊期:2018年第02期

    媒介之于乔伊斯,不仅仅是用来扩大自己文学声誉、获取大众读者市场的重要工具,更是其建构小说情节、表达历史隐喻的重要中介。在媒介视域下,《芬尼根的守灵夜》通过描述媒介技术对人感知方式的重塑,揭示了媒介变迁与人类历史循环进化进程的隐喻关系。小说既从陈词和原型相互转换的维度,探索了文学创新的美学规律;又从创造反环境的角度,揭示了文...

  • 论《霍默与兰利》的荒诞书写

    作者:杨茜; 李伟荣 刊期:2018年第02期

    E. L.多克托罗的小说《霍默与兰利》利用美国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及事件为蓝本,不仅表现了从镀金时代至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历史,而且细致描写了霍默与兰利两兄弟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运用存在主义视角解读《霍默与兰利》,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小说的荒诞书写及主人公的抗争行动。《霍默与兰利》的荒诞书写主要体现在对人物的荒诞命运、荒诞人际关系的...

  • 僵局与超越——《森林正前夜》中的反复修辞

    作者:赵英晖 刊期:2018年第02期

    本文分析了法国作家科尔代斯独白剧《森林正前夜》中的反复修辞,指出反复是从音素到文本结构、从微观到宏观贯通该剧的修辞手法,其作用除了通常具有的增强文字节奏性和语势外,还使整个独白呈现僵滞不前、循环往复的局面,构成了对亚里士多德线性进程戏剧的否定。而且,独白者的身世处境也如他的独白一样不断重蹈覆辙,工作和家园的难以寻觅即是恒定...

  • 《辛白林》中的法律与帝国想象

    作者:胡鹏 刊期:2018年第02期

    早期现代的英国至少有3种法律传统且彼此间互相竞争,其中最有影响的是英国的普通法,其次是流行且实践于欧陆的罗马法/民法,最后是王室法令。而莎士比亚对法律十分熟悉,其戏剧反复探索着法律与文学形式的相互作用。本文拟通过对莎士比亚作品《辛白林》中的法律表征进行分析,结合詹姆士一世时期的法律之争,探讨法律与帝国塑造之间的关系,以展现莎...

  • 意识形态的陷阱——《天下骏马》中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运作机制论析

    作者:张健然 刊期:2018年第02期

    本文从意识形态层面入手,分析科马克·麦卡锡的《天下骏马》中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运作机制,提出小说主人公约翰·格雷迪·科尔对西部的浪漫想象源于意识形态利用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对西部的虚幻表征。在家庭、媒介和文化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询唤'下,科尔内化了西部神话的核心价值,落入西部神话许诺个体追寻自由权利的虚假意识形态之网。通过分析小说...

  • 意识流小说《达洛卫夫人》中的文本世界初探

    作者:李慧明; 俞东明 刊期:2018年第02期

    本文从文本世界定义分歧入手,以意识流小说《达洛卫夫人》中的选段为例,分析因叙述者参与程度差异,由自由间接/直接话语所构建的亚文本世界和由间接/直接话语构建的亚文本世界在通达性(accessibility)方面的差异;并探讨意识流小说文本世界的构成,总结出其静态和动态两种功能的推进方式。本文的观点为文本世界理论适应意识流小说语篇类型、增加其...

  • 《院长的十二月》中的媒体奇观与都市问题

    作者:管阳阳 刊期:2018年第02期

    本文聚焦索尔·贝娄的小说《院长的十二月》中主人公院长科尔德所发表的讨论芝加哥城市问题的文章,以及由此不断发酵而成的一场媒体奇观,探讨一系列引发舆论风波的原因与其背后所折射的大都市问题。本文首先剖析对院长科尔德在其文章中所述的城市问题与公众所关注的种族问题的混淆,继而集中讨论小说中刻画的几位典型的芝加哥人对院长科尔德的反对...

  • 论山姆·谢泼德《徒劳》的元戏剧手法

    作者:孔瑞 刊期:2018年第02期

    美国当代戏剧家山姆·谢泼德的戏剧《徒劳》运用元戏剧手法表达了对戏剧表征论的思考、对个体身份的追寻及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演员通过'自我指涉'手法中对自我审视和观众察觉营造反幻觉剧场中具有理性特征的观演关系。暴风雨中埋葬死马的'戏中典仪'隐喻了处于精神荒原的现代美国人对获得救赎的渴望,表达了'死亡—再生'这一原型主题。在终结戏剧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