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

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Fudan Forum on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杂志简介:《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8年创刊,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半年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语言学、文学_澳大利亚文学专栏、文学_美国文学专栏、文学_英国文学专栏、文学_叙事学研究专栏、翻译学

主管单位:复旦大学外文学院
主办单位:复旦大学外文学院
创刊时间:1988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半年刊
发行地区:上海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19
总发文量:515
总被引量:399
H指数:7
期刊他引率:1
平均引文率:11.6286
  • 易卜生在芬兰——19世纪80至90年代芬兰女性读者角色浅析

    作者:H·K·瑞克侬 刊期:2010年第01期

    19世纪末,芬兰在易卜生戏剧表演、批评研究和著作发表上,数目都是惊人的,这与芬兰和挪威两国社会政治环境相似有关。在易卜生戏剧的接受过程中,与男性学者和批评家一样,著名女演员、女批评家、翻译家、作家也起到了关键作用。本文首先介绍当时芬兰女性的地位,接下来重点介绍女演员伊达·阿尔伯格、女翻译家希尔达·埃斯普、女性批评家艾琳·利奥波...

  • 培尔·金特的越界——身体和精神的全球之旅

    作者:克努特·布瑞希尔斯沃尔 刊期:2010年第01期

    在西方的文化传统中所产生的形象和符号不能直接转入与原作品完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易卜生的戏剧《培尔·金特》有其独特象征和哲学框架,在传入中国时,有必要对其中的表达和形象进行改变,以使其能与传入地文化相适应。本文通过列举"山"和"猪"等词语在挪威和中国传统中不同的象征,关注其文化内涵,并探讨与象征释义的转移相关的问题。同时,根据东...

  • 易卜生与跨文化戏剧

    作者:何成洲 刊期:2010年第01期

    本文主要讨论易卜生在当代中国的改编和演出,包括用中国传统戏曲的形式所做的改编和演出。这些演出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第一是语言的混杂性,不仅是指文言和白话、各种方言,更主要是指中文和英文的混合使用,即所谓的"双语演出"。第二是戏曲改编的跨文化特征,既表现在中国戏剧舞台的高度抽象和简约,又指对西方现代和后现代舞台元素的吸收和运用。...

  • 人的一种令人惊骇的存在——论斯特林堡及其《鬼魂奏鸣曲》

    作者:刘明厚 刊期:2010年第01期

    具有现代戏剧先驱之誉的斯特林堡尽管不同时期创作的方法与风格有所变化,但是,关注并表现人的一种令人惊骇的存在与状况,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异化关系,以及人的精神危机是其戏剧的基本底色。在《鬼魂奏鸣曲》里,斯特林堡营造了一个非现实模仿的魑魅魍魉的世界,以独特的手法表现了冷酷无情的西方社会中,现代人道德体系的全面崩溃。这是一部具有现代...

  • 再现“饥饿”——评1966年克努特·汉姆生《饥饿》的电影改编

    作者:朱建新 刊期:2010年第01期

    虽然挪威作家克努特·汉姆生的作品屡屡被搬上银幕,但评论界对汉姆生作品的电影改编研究甚少,谈论的内容也是一鳞半爪,乏善可陈。本文将以1966年改编自《饥饿》的同名电影为例,通过分析文字转化成影像的具体过程,指出汉姆生作品对电影改编提出的挑战,其作品改编的意义,同时反思电影改编研究的方向。

  • 论阿格妮丝·赫勒从马克思主义复兴到后马克思主义的审美之维

    作者:傅其林 刊期:2010年第01期

    阿格妮丝·赫勒从反思的后现代性视角出发,立足于卢卡奇美学,建构了她自己独特的美学话语,其把美学置于其社会哲学、历史哲学与伦理学之中,实现了从'马克思主义复兴'到'后马克思主义'的嬗变。

  • 罗伯特·潘·沃伦诗中的时间境域

    作者:张缨 刊期:2010年第01期

    本文从语用学的角度探讨罗伯特·潘·沃伦诗歌中时间指示与时间境域的关系。从多重的时间指示与多重的时间境域、模糊的时间指示与宽泛的时间境域、变幻的时间指示与变幻的时间境域这三个方面,分析了在不同的情况下诗歌所产生的语用功能。作者指出,沃伦的诗,充满了过去、当下与未来的交织。他诗中的回忆,不是情绪向往昔的时间境域的单向流动,总是...

  • 对话中的独白,抑或独白中的对话——劳伦斯“弦外之音”人物声音之评析

    作者:汪志勤 刊期:2010年第01期

    劳伦斯是一位始终以全知角度创作小说的作家。他的短篇小说《弦外之音》无疑也是一篇独白型的作品。但声音对此小说的构成却举足轻重。本文拟以巴赫金的理论和劳氏本人的思想,来分析融合在故事构架中主题驱使下神话式的理想主义元素,以及超出作者独白意识但仍在其文学创作理念和艺术道德中的他的自然主义手法,并以此来揭示小说的独白性和微弱的...

  • 《旧时光》对佳构剧传统的因袭与背叛

    作者:向丁丁 刊期:2010年第01期

    品特的两幕剧《旧时光》,动作极简,几乎全由回忆铺陈情节,人物亦呈现漫画式特征。然而,情节的碎片似可拼接,悬念的构筑似可终获解答,呈现出精巧的佳构剧特点。沿着这一传统所产生的观剧期待,在剧情推进过程中却屡遭挫败——对于佳构剧样式,品特只是给予戏拟式的继承,更多的是反叛和扭曲。分析之下,荒诞派戏剧和电影技法都对品特的创作产生了不小...

  • 寻求男性自我统一——对罗伯特·穆齐尔的中篇小说集《三个女人》共同主题的诠释

    作者:许文青 刊期:2010年第01期

    奥地利作家罗伯特·穆齐尔的小说集《三个女人》中的三个故事分别以一段两性关系为中心内容,阐述了男性在其以理性为主导的生存状态下的人性缺陷及其对非理性的向往。女性成为他们眼中非理性意象的载体。与异性之间的联系象征着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成为男性实现完整自我的途径。共同的主题和不同的结局使三篇小说构成一个美学整体。

  • 格拉斯的《剥洋葱》体裁刍议

    作者:王滨滨 刊期:2010年第01期

    《剥洋葱》是自传吗?既像又不像。到底自传这种文学体裁如何界定?它和自传体小说或其他相邻的文学体裁又如何区分?本文试图用自传理论来分析《剥洋葱》这部作品的体裁,看看它与传统的自传有什么不同。

  • 英文文章生动性检测系统与中国学生英文写作教学

    作者:许罗迈 刊期:2010年第01期

    本文介绍了'英文文章生动性检测系统'的设计原理和开发方法,并介绍了该系统在提高中国学生英文写作生动性的教改实验中是如何应用的。通过实验发现,使用合适的电子词典以及把本系统与其他措施结合成为一种形成性评价体系,是一种可以提高中国学生英文写作生动程度的有效方法。

  • “philosophie analytique de l’histoire”的形容词定语位置

    作者:张琳敏 刊期:2010年第01期

    本文通过对法语短语"philosophie analytique de l’histoire"中的形容词定语位置的研究,论证了两个问题。第一,生成语言学中对于形容词定语的性质有两套说法:AP中心语(APHead)说和NP指示语(NPSpec)说,而对于上述短语中"ana-lytique"的位置分析则支持了形容词定语为NP指示语的说法。第二,针对法语中形容词定语常出现在所修饰的名词右侧的情况,有...

  • 语篇中第三人称名词性回指的认知考察

    作者:李丛禾 刊期:2010年第01期

    文章主要考察主语/主题位置上的第三人称名词性回指的篇章语用功能和认知理据。语篇中的名词性回指主要用于标示概念单位的转换,如段落,时间,空间,人物,事件变换,前景/背景转换,视角变化,话轮转换等,是交际者为提高话语效率,平衡认知成本和语境效果而做出的语言选择。从认知角度看,名词性回指可以反映认知主体的指称意向和主观性视角,用来确立认...

  • 语言类型学之语序共性问题

    作者:徐蔚 刊期:2010年第01期

    语序类型学在当今语言类型学的发展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格林伯格1963年发表的经典论文《某些主要跟语序有关语法普遍现象》。本文以格林伯格的研究为出发点,介绍并讨论在其研究成果上的语序共性之核心-从属语理论、分支方向理论,并特别强调分支方向理论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