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大学生就业工作质量的提升方式

大学生就业工作质量的提升方式

时间:2023-03-02 11:02:52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 工作质量 提升方式
摘要:高校辅导员除了为毕业生详细分析就业形势的严峻性,更要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就业热情,鼓励毕业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设立“就业榜样”等荣誉,在学院营造争先就业、尽早就业的浓厚氛围。

大学生就业工作质量的提升方式

据教育部统计数据,2022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1076万人,规模首次突破千万,比上年增加167万人,且受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等多方因素的影响,就业形势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要为学生提供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以及相关服务,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引导学生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因此,探讨高校辅导员如何提升大学生就业工作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辅导员在宣传国家就业政策、了解学生就业心理、引导学生积极就业、指导学生就业选择和解决学生就业困惑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教育部办公厅于2020年5月的《关于进一步发挥高校辅导员作用助力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做好就业指导服务是高校辅导员的重要职责之一,特别是毕业班辅导员要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重要的位置。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的宣传者、指导者和服务者,应立足育人根基、把握就业新业态、结合学生需求,通过整合就业资源力量、探索以赛促就业新模式和创新就业指导新理念的方式提升就业工作质量。

一、立足育人根基,整合就业资源力量

高校要回答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这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共同使命。高校就业工作质量是高校育人成效的有力体现,也是高校人才培养成果的有力证明,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质量是高校辅导员育人成效的有力体现,也是学院人才培养成果的有力证明。高校辅导员应立足育人根基,整合就业资源力量,在宣传、指导和服务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过程中推动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高校辅导员要创新政策宣传方式和就业工作组织方式,充分熟悉各部门针对高校大学生就业推出的各类有效信息资源。例如: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是由教育部主管、教育部学生服务与素质发展中心运营的服务于高校毕业生及用人单位的公共就业综合性服务平台。教育部针对促进高校应届生毕业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打造了“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国际组织实习任职信息平台”“新疆籍毕业生就业创业信息平台”“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平台”“宏志助航”“学职平台”等就业平台,高校辅导员要充分了解并及时将政策和信息有针对性地传达给学生。此外,共青团中央于2021年年底启动了“促进大学生就业行动”,一般院校低收入家庭学生就业帮扶计划、大学生乡村创业帮扶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大学生实习“扬帆计划”和大学生社区实践计划五个专项计划,重点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帮扶、提升大学生社会化能力。共青团中央于2022年年底发起的“青年互助有‘位’来主题公益实践活动”,以网络化手段服务广大共青团员,是助力解决毕业生求职就业问题的重要举措。高校辅导员要树立“大资源观”,探索整合就业资源的新模式,全面构建以学生为核心的就业帮扶合力,使学院形成的育人合力引领就业合力,形成全员抓就业、促就业、稳就业的工作格局。高校辅导员应充分联合学校学生管理部门、教务部门、校友工作部门和学校团委等形成“就业合力”,充分发挥各部门在就业方面的能量。学生管理部门能及时掌握不同阶段学生的就业心理特点,安排不同阶段的就业形势和政策讲解,营造良好的就业创业氛围,激发学生就业动力。教务部门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指导”等通识课程,聘请职业生涯规划行业专家、就业创业指导专家和就业创业实践者等为学生讲授职业生涯相关知识与具体实践,增强就业创业科学理论依据。高校辅导员可以与校友工作部门形成就业专项联动,充分发挥好校友资源对就业创业工作的重要作用;同时辅导员可以构建学院层面的校友招聘信息共享平台,通过高校辅导员推荐和校友推荐等渠道,鼓励学生在专业相关领域进行实习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工作能力,增强学生就业自信。高校辅导员还可以联动共青团力量,进一步加强工作协同,构建左右沟通、上下联动、密切配合的就业帮扶协作机制;加强政策解读和宣传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将帮扶举措落到实处,把帮扶工作做细做深做实。学院层面,高校辅导员可以推动构建学院就业创业工作服务中心,由学院就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和学院就业创业工作服务小组组成,形成学院就业创业合力,构建“院长-教学副院长-党委副书记-就业工作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导师-班级就业信息专员”的多方协同机制,发挥育人合力引领就业合力的重要作用。

二、把握就业新业态,探索以赛促就业新模式

如何促进高校应届毕业生稳定就业、尽早就业和高质量就业是就业工作的核心内容,要充分发挥培养单位与用人单位有机联动的作用。高校辅导员要充分认识到中小微企业等市场化岗位是吸纳就业的主渠道,并充分参与到开拓市场化就业渠道的实践中。2022年,各高校加大组织开展“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和“万企进校园计划”,举办了“民企高校携手促就业”“中小企业百日招聘”等一系列活动,这加强了产学方面交流的深入合作与交流,为高校开拓市场化就业渠道开辟新模式。在高校积极拓展市场化就业新渠道的同时,学院层面也在开展“院长书记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和“学院企业携手促就业”等项目。针对各培养单位不同的专业培养目标,学院要对接不同类型的用人单位,应进一步鼓励高校辅导员深入参与到相关专项工作中,促进辅导员把握最前沿的市场用人需求,不断完善学生培养模式与教学培养目标,充分指导学生将专业学习与就业实践相结合,充分实现将专业培养与国家需要相结合。高校辅导员应进一步落实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充分发挥以赛促就业的作用,全力为培养单位和用人单位搭建好专业竞赛与学生就业深度交流平台。积极开展与专业相关的竞赛,鼓励学生将理论学习与专业实践相结合,引入更多专业相关领域的企业或单位开展赛前培训与指导、专业评审、现场签约实习等,既培养了学生的专业核心素养,又为学生就业前置提供新的渠道。保持与用人单位长期稳定的合作,定期与用人单位沟通和调研,建立长效机制。此外,在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国家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政策举措,高校也搭建了多元创业指导平台,这些能进一步实现创新支持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的良性发展,不断拓宽高校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空间。高校辅导员应进一步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类竞赛,做好资源对接和保障工作,例如“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和“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对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具有示范和倍增效应。通过多所高校的2021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发现:更多学生愿意在境内深造;受到多因素的影响,部分高校毕业生中产生了灵活就业等就业新业态。高校辅导员应做好充分调研,深入了解专业相关的新业态现状,还要精准把握学生培养和企业单位用人需求之间的矛盾,减少信息不对称等情况。高校辅导员还应创新就业信息资源组织形式,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手机信息和传统信息宣传等方式,及时且有针对性地做好就业信息传达等工作,例如:做好公费师范生就业岗位选择与中小学教师岗位需求的有效衔接。此外,高校辅导员要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例如邀请企业相关招聘人员为学生开展就业培训、虚拟面试、简历指导等内容,开展了解不同行业基本情况的就业讲座等等。

三、结合学生需求,创新就业指导新理念

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结合劳动力市场和科技变革与产业变革的需要,将经济和社会因素融入高等教育结构布局调整的重要内容中,如何着力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与就业市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契合的教育结构和体系是高校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内容。要强化学院人才培养顶层设计,强化促就业顶层设计,转变就业教育思路。高校辅导员不仅要关注毕业生的就业引导和指导工作,也要关注到高校人才培养理念的转变,进而不断培养学生树立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和多种方式就业观。

第一,激发学生就业热情,培养学生树立自主择业观。高校辅导员除了为毕业生详细分析就业形势的严峻性,更要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就业热情,鼓励毕业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设立“就业榜样”等荣誉,在学院营造争先就业、尽早就业的浓厚氛围。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就业的观念和就业信心,高校就业创业服务部门和学校学院学生工作部门可以运用多样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就业期待和就业热情,邀请不同领域的知名校友成立“知名校友讲师团”,邀请就业五年内的校友成立“就业朋辈小导师团”,通过真实生动的就业创业实例来帮助应届毕业生在专业领域充分发挥自主择业能动性。

第二,提高就业核心素养,培养学生树立竞争就业观。就业核心素养包含个人基本素养和专业核心素养,良好的个人基本素养包括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良好的专业核心素养包括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要培养学生树立竞争就业观,帮助学生认清楚当下的就业市场需求和现状,高校就业创业部门和高校就业辅导员应不断提升学生拥有适应劳动力市场和科技变革与产业变革需要的综合就业能力,在高校大学生个人基本素养和专业核心素养方面进行重点培养,让学生在就业中增强竞争优势,不断提高就业质量。

第三,精准开展就业帮扶,培养学生树立职业平等观。目前,一些不良就业新业态的出现也容易误导高校大学生形成不良价值观,高校辅导员应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开展思想教育引导和就业指导相结合的活动,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积极和理性的就业价值观,培养学生树立职业平等观,在不同职业中实现相同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学校应建立健全就业帮扶机制,对特殊困难的群体,例如脱贫家庭、零就业家庭以及残疾毕业生等开展精准帮扶。高校辅导员应积极落实政策,协同多部门实施针对低收入家庭毕业生、少数民族、残疾等重点群体毕业生的就业帮扶行动,开展重点群体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培训,增强困难群体就业竞争力。还应更多关注学生产生就业困难的具体因素,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明确就业目标和建立就业信心。高校辅导员应建立低收入家庭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台账,进行定期追踪与反馈,按照“一人一档”“一人一策”要求重点帮扶,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关注学生就业进度和心理状态波动,建立系统性、专业性和长期性的就业帮扶机制。

第四,提供专业信息指导,培养学生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高校辅导员应为毕业生提供专业信息指导,培养学生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引导学生开拓就业思维,掌握人生方向。多所高校的2021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发现:非一线城市、基层就业成了毕业生的新选择。基层是最需要人才的地方,就业空间广阔,且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扎根基层、服务基层成为高校应届毕业生的一种就业选择。“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特岗教师”和“大学生村官”等政策也进一步为毕业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2022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就拓宽基层就业空间等作出部署。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扎实做好中央基层项目招录工作,拓宽乡村基层就业空间,强化服务保障支持,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此外,鼓励大学生应征入伍和应聘科研助理等岗位,引导应届毕业生客观看待当前的就业形势、社会需求和个人条件,从实际出发选择工作岗位,在不同领域实现人生价值。

作者:丁梦娇 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