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纪研究

第四纪研究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Quaternary Sciences

杂志简介:《第四纪研究》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58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2708/P,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地质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地质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论文、研究简报、书评和后记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
国际刊号:1001-7410
国内刊号:11-2708/P
全年订价:¥ 624.00
创刊时间:1958
所属类别:地质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1.99
复合影响因子:2.29
总发文量:1643
总被引量:37997
H指数:82
引用半衰期:5.6264
立即指数:0.6643
期刊他引率:0.6159
平均引文率:37.7429
  • 南海第四纪东亚季风演化的粘土矿物指标

    作者:刘志飞; 赵玉龙; 王轶婕; 陈全 刊期:2017年第05期

    南海作为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记录着东亚季风的演化历史。本文在过去十多年研究积累的基础上,综述粘土矿物是记录南海东亚季风演化历史的良好指标。大量表层样品和多个沉积岩芯的研究显示,南海第四纪以来的蒙脱石主要是形成于周边岛屿火山岩的快速化学风化作用,记录了同时期的东亚夏季风气候条件;伊利石和绿泥石形成于周边大陆和岛屿的机...

  • 黄土高原黄土粒度的空间变化及其古环境意义

    作者:杨石岭; 丁仲礼 刊期:2017年第05期

    20世纪50~60年代,刘东生先生组织了黄河中游黄土区十条大断面(六纵四横)的野外考察和室内分析,从而证实了从西北到东南黄土粒度逐渐变细的现象,并划分出砂黄土、黄土和粘黄土带。从此,粒度成为黄土研究最基本、最重要的物理指标之一。时至今日,黄土粒度的古气候意义依然有待进一步明确。在前辈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对黄土高原57个s2以上剖...

  • 过去2000年温度集成重建研究:进展与展望

    作者:杨保; 王鑫; 宋苗; 王江林; 史锋; 方苗 刊期:2017年第05期

    过去2000年气候变化研究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核心内容,不仅可以提供20世纪气候增暖的自然背景,也是最终揭示20世纪气候变暖机理并预估未来气候变化趋势的关键途径,是国际大型计划(如PAGES,过去全球变化研究计划)的优先研究时段。近20多年来,特别是近几年,随着代用资料的不断积累和气候重建方法的改进和发展,过去2000年大尺度气候重建...

  • 中国黄土记录的季风快速变化

    作者:孙有斌; 郭飞 刊期:2017年第05期

    中国黄土高分辨率代用指标研究表明东亚季风气候存有亚轨道尺度的快速波动,与北半球高纬气候和大西洋经向环流变化关系密切。本文回顾前人在黄土高原地区多个典型剖面的研究结果,分末次冰期、最后两个冰期旋回及极端冰期(L9和L15)3个时段,阐述了粒度、元素比值、风化指数等代用指标揭示的冬、夏季风快速变化特征,并与冰芯、石笋和深海记录...

  • 近千年来青海湖水热变化再重建

    作者:柳中晖; 周爱锋; 刘卫国 刊期:2017年第05期

    中国近千年来的水文气候变化大致以暖期时季风区相对湿润而西北西风区相对干旱为特征,处在季风边缘区的青海湖对验证此特征因此显得特别重要。然而相互不一致的青海湖研究结果还时常出现,多数时候与沉积物年代及所采用指标的解释的不确定性有关。本文重新分析了青海湖东部靠近沙岛水深5m处的一根2m的沉积柱里的有机指标,长链烯酮和正构烷烃的...

  • 全新世中期中国气候格局定量重建

    作者:吴海斌; 李琴; 于严严; 姜雯琪; 林亚婷; 孙爱芝; 罗运利 刊期:2017年第05期

    古气候要素的定量化,是认识气候变化规律的关键节点之一。以往对于我国的古气候要素定量化重建,主要基于孢粉一气候的统计学方法。由于该方法难以有效区分温度、降水和大气CO2浓度等环境因子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因而导致重建结果可能存在不确定性。本次研究,我们基于植物生理过程、新一代古气候定量重建的植被反演方法,考虑环境因子对植被生...

  • 末次冰盛期和全新世中期东亚地区水汽输送的模拟研究

    作者:姜大膀; 田芝平 刊期:2017年第05期

    利用国际古气候模拟比较计划最新第3阶段中9个气候模式针对末次冰盛期、13个气候模式针对全新世中期的数值试验数据,集中研究了这两个时期东亚地区的水汽输送变化。结果表明,相对于工业革命前期,末次冰盛期东亚地区冬季异常水汽输送主要来自跨赤道气流和西北太平洋,东亚大陆沿岸及其临近海域为主要的水汽异常辐合区,对应冬季净降水量增加,...

  • 第四纪北半球冰盖发育与东亚气候的遥相关

    作者:张仲石; 燕青; 张冉; 李香钰; 戴高文; 冷姗; 田雨润 刊期:2017年第05期

    新生代东亚气候演化和北半球冰盖演化具有很好的耦合性。这种耦合性在气候学上可以被称为遥相关。一般认为,北半球冰盖的消长通过影响西伯利亚高压来改变东亚气候。第四纪冰期,北半球冰盖的增长,可以加强西伯利亚高压,从而增强东亚冬季风和加剧亚洲内陆干旱程度;反之,间冰期北半球冰盖的消退,可以减弱西伯利亚高压,并加强东亚夏季风。本...

  • 柴达木盆地晚中新世河湖相沉积物粒度组成及其古环境意义

    作者:聂军胜; 李曼 刊期:2017年第05期

    本文应用沉积物粒度端元分析模型对柴达木盆地怀头他拉剖面开放湖相沉积物进行分离,得到4个具有现实环境意义的端元组分,分别代表4种动力过程。端元1为河流沉积,端元2、3都为湖相沉积,端元4为三角洲沉积。这些成分含量在晚中新世的变化趋势不明显但变化幅度相对较大,表明柴达木盆地这套地层记录了沉积环境或气候的快速变化。尽管怀头他拉粒...

  • 末次冰盛期以来洱海沉积物元素碳同位素特征与区域植被组成变化

    作者:张恩楼; 孙伟伟; 刘恩峰; 宁栋梁 刊期:2017年第05期

    末次冰盛期以来陆地植被中C3/C4植物相对丰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机制是当前古生态研究的重要内容。然而在我国南方地区,C3/C4植物相对丰度记录较少,尤其是缺乏高分辨率的古生态记录,C3/C4植物相对丰度变化最主要的驱动因素是气候因素还是大气CO2浓度还存在争议。本研究通过对云南洱海钻孔沉积物中元素碳同位素(δ13CEC)的分析,探讨...

  • 中国东部黄土物源铀同位素碎粒年代学研究

    作者:李高军; 李乐; 徐树建; 李徐生; 陈骏 刊期:2017年第05期

    细粒物质的234U/238U比值记录了颗粒自破碎以来经历的时间,具有示踪地表过程的巨大潜力。本研究应用铀同位素碎粒年龄学解析中国东部黄土堆积的物源。中国东部黄土的初始。234U/238U比值低于黄土高原黄土,指示出不同的物质来源。中国东部黄土物源具有很强的近源性,显示出明显区域特征。山东半岛及其滨海黄土主要来自黄泛平原和冰期暴露陆架...

  • 石羊河流域冰冻圈融水对出山径流的贡献及影响

    作者:李宗省; 李永格; 冯起; 朱猛; 吕越敏; 桂娟; 李建国 刊期:2017年第05期

    气候变暖背景下,随着冰冻圈的持续萎缩,冰冻圈融水已成为寒区径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寒区水文过程的关键影响因子。以石羊河流域为研究区,2013年7月-2014年6月在系统采集大气降水、河水、泉水、井水、水库水、渠系水、冻土活动层地下水和冰雪融水样品基础上,应用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定量评估了石羊河流域冰雪融水和冻土活动层地下水对出山径...

  • 南海北部滨珊瑚硼同位素气候环境指示意义再研究

    作者:刘羿; 张春雷 刊期:2017年第05期

    珊瑚碳酸盐硼同位素(δ11B)是古海洋中非常重要、具有特殊环境指示意义的地球化学指标。利用δ11B重建古海水pH值,极大地推动了对海洋酸化历史以及海洋生物适应酸化潜力的认识。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自然环境下生长的珊瑚具有非常强的调控钙化流体pH的能力,甚至有可能超过外部海水pH的影响,为δ11B—pH指标研究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因此,需要对...

  • 器测和树轮资料对厄尔尼诺-南方涛动指数的响应特征

    作者:方克艳; 周非飞; 董志鹏; 刘秀铭; 吴海斌; 李颖俊; 曹新光; 郭正堂 刊期:2017年第05期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是影响全球年际(1~10年)气候变化最显著的海气因子,是现代气候和古气候的热点研究对象。目前有多个指数能够刻画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特征与演化,树轮资料是重建其过去千年以来演化历史所使用的最为广泛的代用资料,然而系统对这些指数与器测温度、降水和树轮资料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关联的研究尚未开展。本文研究了东亚和北美...

  • 砗磲地球化学与古气候学研究进展

    作者:晏宏; 刘成程 刊期:2017年第05期

    砗磲是全球海洋中最大的双壳类,其碳酸盐壳体具有清晰的年纹层甚至日纹层,是一种理想的第四纪高分辨率研究载体。利用砗磲重建海洋古气候古环境的尝试从20世纪80年代既已开始,但是早期的进展较为缓慢,只有少量工作被报道。进入21世纪后,尤其是在最近的10年里,随着新技术新方法的使用,有关砗磲壳体地球化学特征(如δ18O、Sr/Ca、Mg/Ca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