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物理学报

地球物理学报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

杂志简介:《地球物理学报》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48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2074/P,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科技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科技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大气物理学·大地测量学、地球动力学·地震学、应用地球物理学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国际刊号:0001-5733
国内刊号:11-2074/P
全年订价:¥ 1600.00
创刊时间:1948
所属类别:科技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1.62
复合影响因子:1.73
总发文量:4633
总被引量:92998
H指数:97
引用半衰期:6.2434
立即指数:0.0071
期刊他引率:0.7509
平均引文率:29.6118
  • 年代际预测和耦合资料同化研究综述

    作者:和玉君; 刘咪咪; 王斌 刊期:2020年第01期

    年代际预测是近年来气候变化研究的一个迅速发展的新兴热点领域,其首要步骤是进行初始化,目的是为年代际预测提供包含观测变率信息的初值.发展效果好且省时的初始化方法是年代际预测的重大挑战之一,目前国际上主流的初始化方法是耦合资料同化,即在耦合模式框架下进行同化.在年代际预测时,由于模式偏差和初始化方法性能的限制会产生初始冲击问题....

  • 低纬电离层TEC起伏与相位闪烁的统计特征

    作者:徐良; 程洁; 徐继生 刊期:2020年第01期

    穿过电离层不规则体传播后的无线电波,其振幅和相位出现快速随机起伏,即电离层闪烁.为了量化电离层不规则体和相位闪烁的强度,本文提出用TEC起伏δTEC作为特征参量,并用δTEC的标准差构建一种新指数σtec.文中证明指数σtec与相位闪烁指数完全等效.在电离层强闪烁期间,经常出现信号短暂失锁和周跳,导致TEC值突跳和不连续.为此,本文设计了一种周跳检...

  • 北半球电离层中纬槽发生率及其槽极小位置变化的统计研究

    作者:何世闯; 张东和; 郝永强; 肖佐 刊期:2020年第01期

    本文利用2014年9月到2017年8月全球高时空分辨率TEC数据对北半球四个经度带电离层中纬槽的发生率和槽极小位置的变化进行了统计研究.基于Kp指数,我们引入了一个包含地磁活动变化历史效应的地磁指数(Kp 9)来分析中纬槽位置变化与地磁活动水平的关系.通过与其他地磁活动指数的对比,发现槽极小纬度与Kp 9指数的相关性最好.此外,本文重点分析了中纬...

  • 赤道电离异常特征参量地方时梯度的日变化特征——Swarm卫星观测

    作者:胡坤; 蔡红涛; 谷骏; 潘建宏; 张琬 刊期:2020年第01期

    Swarm A/C卫星在460 km左右高度伴飞,地方时差异5.6 min,为赤道电离异常(Equatorial Ionization Anomaly,EIA)研究提供了一个绝好的观测机会.本文利用Swarm A/C卫星2014—2017年期间的电子密度观测数据,研究了地磁活动相对平静期EIA特征参量地方时梯度的日变化特征.分析发现:(1)EIA驼峰强度和位置的地方时梯度,ΔNe和Δβ,在正午前随地方时线性减小...

  • 利用GCITEM-IGGCAS模拟DE2潮汐Hough波模对电离层的影响

    作者:姜金哲; 乐新安; 任志鹏; 万卫星 刊期:2020年第01期

    本文利用GCITEM-IGGCAS模式,从电动力学耦合作用和直接上传两种作用方式,详细模拟研究了DE2潮汐4种Hough波模分量对电离层的影响.我们将不同种类的Hough波模分别输入到模式当中作为底层边界条件,驱动模式模拟得到电离层的电子密度变化,从中分离两种作用机制的响应进行分析.模拟结果发现电离层对DE2的4种Hough波模的响应都表现为半年变化,波峰出...

  • 基于机器学习的极光图像自动分割方法

    作者:杨秋菊; 周朋辉 刊期:2020年第01期

    极光是太阳风能量注入到极区的指示器,从观测视野中准确分割出极光区域对研究极光演变如亚暴过程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全卷积神经网络提出了一种弱监督极光图像自动分割策略,数据标记时仅需指定极光区域的一个像素点即可,极大解决了机器学习人工标注数据的压力.首先利用简单单弧状极光图像训练一个初始分割模型Model 1,然后基于该模型,结合...

  • 南亚高压区Rossby波能量向上穿越对流层顶传播的特征与机制

    作者:俞子闲; 郭栋; 李丽平; 施春华; 金鑫; 李震坤; 陈丹; 林祥 刊期:2020年第01期

    夏季平流层盛行强东风,Rossby波能量难以从对流层向上传播至平流层,而冬季平流层盛行西风,Rossby波能量容易上传,因此以往对Rossby波能量向平流层传播的研究多考虑冬季的情况.而事实上,因为夏季高原上空南亚高压反气旋环流,并非只有强东风存在,所以Rossby波能量也可能在南亚高压区向上传播,从而影响平流层的温度、风场及大气成分等.因此,本文利...

  • HWM07模式风场在高度60~100km的精度及建模初步研究

    作者:程胡华; 武帅; 宿兴涛; 赵亮 刊期:2020年第01期

    HWM07模式是一个应用广泛的国际标准参考大气风场模式,其在航天飞行器的设计阶段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研究该模式风场精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廊坊中频雷达的风场资料(2014—2016年)为基准,利用偏差、绝对差、相关系数、相对偏差和Lomb-Scargle周期图方法,研究HWM07模式风场在高度60~100 km的精度,最后,对本文建立的60~100 km风场预报模型(UV DerM...

  • 污染天气下成都城市热岛环流结构的数值模拟

    作者:朱丽; 苗峻峰; 赵天良 刊期:2020年第01期

    本文利用中尺度模式WRF V3.9对2016年7月16日成都一次污染天气下的城市热岛环流个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城市热岛环流的三维结构及演变特征.并通过设计减少气溶胶光学厚度的敏感性试验,研究了污染对城市热岛环流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当地时间17∶00城市热岛环流开始形成.随着热岛强度增强,环流增强,城乡边界处的城市风锋不断向城市中心推进.19...

  • 由热带气旋MATTHEW引起的非潮汐负荷效应影响

    作者:杨涛; 王琪洁 刊期:2020年第01期

    热带气旋能在短期内造成海水和大气质量的重新分布,使得近海地表受力发生变化,进而产生非潮汐负荷形变,对现今高精度大地测量的影响已不容忽视.为了保证空间大地测量结果的精度和稳定性,热带气旋引起的地表形变必须进行有效的估计.因此本文联合NOS、GLOSS验潮站数据与海潮模型,通过获取非潮汐残余量分析了热带气旋“MATTHEW”引起的风暴潮.利用E...

  • 非周期均匀化在弹性方程中的应用

    作者:张凌云; 孙和平; 徐建桥 刊期:2020年第01期

    对于谱元法中介质的非均匀分布尺度小于最小的理论波长以及复杂的间断面网格化难题,建立从微观到宏观的升尺度均匀化方程以及在不丢失波场计算精度对局部区域的微小尺度进行均匀化.利用传统的简正模计算方法求解本征频率和本征函数,给出了均匀化的结果,证明了均匀化计算方法的可行性和正确性;分析了基频简正模频率、理论地震图与均匀化参数,均匀...

  • 2005—2017年两次强ENSO事件对中国区域陆地水储量变化影响的卫星重力观测

    作者:陈威; 钟敏; 冯伟; 钟玉龙; 许厚泽 刊期:2020年第01期

    近年来极端气候事件的频发对全球和区域性水循环产生了重大影响,特别是2005—2017年间两次强ENSO(El Nino-Southern Oscillation)事件使得全球陆地水储量出现了较大的年际波动.GRACE(Gravity Recovery and Climate Experiment)重力卫星随着数据质量的提高、后处理方法的完善和超过十年的连续观测,捕捉陆地水储量异常的能力明显提高,这为研究2005...

  • GNSS影像及其时空特征初探

    作者:周晓慧; 杨艺林; 姜卫平; 周星宇 刊期:2020年第01期

    地壳垂向形变在连续空间和时间域内呈现显著特征,探求其时空变化特征有助于理解地球物理过程,为研究地球内部相互作用机制提供支持.本文使用美国西部地区PBO与中国大陆CMONOC两个GNSS网测站的坐标时间序列,通过基于中位数并顾及年际差异的非参数方法(MIDAS方法)估计测站的速度与不确定性;建立空间结构函数(SSF)并确定区域内各测站间的相对关系;...

  • 采用剪切波分裂方向约束的板块绝对运动模型研究

    作者:张琼; 王世民; 赵永红; 田罡 刊期:2020年第01期

    板块绝对运动(即岩石圈板块相对于深部地幔的运动)导致软流圈深度存在较强的剪切作用,为软流圈呈现较强的地震波速各向异性提供了一种物理解释.相应地,软流圈地震各向异性的实测数据为反演板块绝对运动提供了一种定量的约束.本文利用前人发表的由474个剪切波分裂数据组成的全球软流圈地震各向异性方向数据集,结合板块相对运动模型MORVEL,通过加...

  • 九嶷山及邻区地壳结构噪声成像及其对华南地区的构造演化启示

    作者:李健明; 孙新蕾; 王爽; 何立朋; 范安; 张鹏 刊期:2020年第01期

    目前研究一般认为华南块体是由扬子块体和华夏块体在新元古代拼合形成,并同时形成位于扬子块体东南边缘的江南造山带.但是由于华南地区构造历史复杂,对于扬子块体与华夏块体的分界及构造属性仍存在较大争议.为了研究华南块体的地下速度结构及构造属性,我们利用块体交界处的九嶷山及其附近的流动和固定台网的地震波数据,采用地震背景噪声互相关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