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物理学报

地球物理学报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

杂志简介:《地球物理学报》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48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2074/P,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科技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科技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大气物理学·大地测量学、地球动力学·地震学、应用地球物理学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国际刊号:0001-5733
国内刊号:11-2074/P
全年订价:¥ 1600.00
创刊时间:1948
所属类别:科技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1.62
复合影响因子:1.73
总发文量:4633
总被引量:92998
H指数:97
引用半衰期:6.2434
立即指数:0.0071
期刊他引率:0.7509
平均引文率:29.6118
  • 赤道电离层R—T不稳定性发展的控制因素分析

    作者:罗伟华 徐继生 徐良 刊期:2009年第04期

    本文从质量和电荷守恒方程出发,分析了控制电离层等离子体RT不稳定性线性增长的各种因素,重点研究了热层风和背景电场的空间梯度对R—T不稳定性线性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热层风场和背景电场两者的空间梯度对R—T不稳定性线性增长有不可忽视的促进或抑制作用;对RT不稳定性线性增长起促进作用还是起抑制作用,依赖热层风场和背景电场及其空间...

  • 我国极区冬季电离层加热实验研究

    作者:徐彬 吴军 吴健 吴振森 车海琴 许正文 薛昆 闫玉波 刊期:2009年第04期

    通过对非相干散射雷达观测数据的处理分析,研究了2008年1月我国在挪威TromsФ进行的冬季电离层加热实验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电离层临界频率大于泵波频率的O波加热事件扰动效应明显,电子温度存在60%0~120%的增强,扰动范围从150km一直延伸到400km,电子密度扰动不显著,最大可以观察到12%的密度衰减.受加热影响,离子声波频率有1~2kHz的...

  • 离子分布函数的20矩近似在非相干散射谱中的应用

    作者:薛昆 郭立新 吴健 徐彬 房朝峰 刊期:2009年第04期

    根据Grad理论,以麦克斯韦分布函数为基,将离子分布函数展成20矩近似的形式,讨论了黏滞张量项与热流项对离子分布函数的影响.在电场比较弱的情况下,沿着E×B和E的方向上,热流矢量项和黏滞张量项是可以分别忽略掉的.离子温度的各向异性特征和分布函数的不对称性是由黏滞项和热流项引起的.利用Sheffield理论计算得到了非相干散射谱,并对13...

  • 低纬地区电离层电流的人工调制数值模拟

    作者:汪枫 赵正予 张援农 刊期:2009年第04期

    利用高频泵波能对低电离层进行有效的人工扰动.采用ELF/VLF调幅高频电波对电离层进行加热,电子温度会随着调制频率振荡,并引起电导率周期性变化,从而使加热区内电离层电流周期性变化,形成等效的ELF/VLF电离层虚拟天线,辐射调制频率范围内的无线电波.早期的电离层人工调制研究主要集中在高纬和极区,本文讨论低纬地区电离层人工调制的可...

  • 太阳风在地球激波前兆区减速的统计研究

    作者:符慧山 曹晋滨 张铁龙 H.Reme E.Lucek 刊期:2009年第04期

    本文首次利用完全相同两颗卫星(CLUSTER C1和C3)的数据对地球激波前兆区太阳风的减速和偏转特性进行了统计研究.结果表明,在激波前兆坐标系中,太阳风减小的速度随观测点到激波的距离DBS增大而减小,随行星际磁场与激波法向夹角θBN增大也减小,在ULF波动区深度DWS小于6Re(Re为地球半径)的范围内最为显著;伴随着太阳风减速的另外一个现象...

  • ESW在磁尾磁场重联耗散区分形线附近的观测特性及其作用

    作者:李世友 邓晓华 王敬芳 刊期:2009年第04期

    磁场重联是空间能量释放和转换的重要机制.静电孤立波(ESW)虽然在空间中有广泛观测,但在磁场重联附近少有直接观测,对它在磁场重联附近的特性了解甚少.通过Geotail卫星对一个磁场重联事件的观测,仔细分析了其边界层上观测到的静电孤立波的特性,并讨论了它对磁场重联的影响.研究表明,亚暴期间在磁尾发生磁场重联,重联区域的分形线附近...

  • 利用ENVISAT/AATSR资料反演黄土高原陇东地区地表温度

    作者:张堂堂 文军 Rogier van der Velde 刘蓉 刘远永 刊期:2009年第04期

    由于ENVISAT/AATSR资料不同角度热辐射亮度值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从而导致较大误差的产生,本文尝试避开这种误差源,只选取天底观测数据对黄土高原陇东地区整层大气水汽含量及地表温度进行反演.与MODIS整层大气水汽含量产品对比验证表明,本文结果与MODIS产品有一定差异,但是可以直接用于大气透过率的估算.结合野外观测数据对地表温度反演...

  • 青藏高原中部土壤热传导率参数化方案的确立及在数值模式中的应用

    作者:罗斯琼 吕世华 张宇 胡泽勇 马耀明 李锁锁 尚伦宇 刊期:2009年第04期

    本文针对模式发展的需要,在Farouki土壤热传导率参数化方案的基础上,综合Johansen和Coté的参数化方案,发展了一个用于青藏高原中部的土壤热传导率参数化方案,用“全球协调加强观测计划之亚澳季风青藏高原试验计划(CAMP/Tibet)”中那曲布交(BJ)站实际资料对该方案进行了检验,并将它用于公共陆面模式(CoLM)中,对青藏高原那曲地区进行...

  • 南海蒸发和净淡水通量的季节和年际变化

    作者:曾丽丽 施平 王东晓 陈举 刊期:2009年第04期

    以19年(1988-2006年)的SSM/I(Special Sensor Microwave/Imager)卫星观测为基础,计算了南海的逐月海面蒸发量,并结合SSM/I的降雨观测,得到了南海的逐月净淡水通量,并分析其季节和年际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南海的蒸发量年变化基本呈双峰型结构,降雨和净淡水通量呈单峰型结构.1988~2001年,南海的蒸发量呈上升趋势,增长速率为1mm/...

  • 热-流-固耦合方法模拟岩石圈与软流圈相互作用

    作者:陈建业 杨晓松 石耀霖 刊期:2009年第04期

    岩石圈和软流圈的相互作用是现今地球动力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针对岩石圈与软流圈的相互作用模型,开发了新的基于热-流-固三场耦合方法的有限元程序.岩石圈变形和对流的地幔之间的耦合方式为:地幔在热驱动(或运动岩石圈的拖曳)下产生对流,对流的地幔对耦合边界施加载荷并造成岩石圈的变形,变形的岩石圈反作用于软流圈从而影响其地...

  • 西太平洋板块向我国东北地区深部俯冲的数值模拟

    作者:朱桂芝 石耀霖 陈石 张怀 刊期:2009年第04期

    本文采用依赖温度的黏度结构以及考虑海洋板块和大陆板块厚度差异等特征,以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会聚速率作为板块速度的主要约束,通过变化海沟后撤速度模型,数值模拟西太平洋板块向中国东北的俯冲过程.结果表明,要产生类似于中国东北之下低角度的板片俯冲,海沟后撤是重要条件;而上下地幔黏度的较大差异是决定俯冲板片不穿透660km相变面...

  • 东北亚跃进山拼贴带及邻域岩石圈结构特征的地电学证据

    作者:刘财 张兴洲 刘洋 杨宝俊 冯晅 王典 刘殿秘 刊期:2009年第04期

    为进一步查清东北亚完达山地体与两侧的佳木斯地块、兴凯地块间接触关系以及对跃进山拼贴带域沉积盆地油气条件的控制作用,布设5条MT剖面,计长1104km.结果显示:(1)研究区地电学结构主要特征为佳木斯地块从中部向南北两方向,这一稳定地块的“高阻核”减薄,兴凯地块的高阻块体自东而西逐渐加深增厚,完达山地体在南部具有较多的高阻块体,...

  • 南极冰盖内部结构特性研究——基于三维各向异性电磁波时域有限差分方法

    作者:王帮兵 田钢 孙波 崔祥斌 刊期:2009年第04期

    冰雷达技术已成为目前探测南极冰盖内部结构的主要技术手段.近年发展起来的多极化雷达技术可根据不同方向雷达反射功率的变化推断冰盖内部冰品组构特征和变化规律,进而推断冰盖内部应力应变历史,这对于理解冰流机制和动力过程以及解释冰盖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变化规律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从Maxwell方程出发,推导出适于介电常数各向异性...

  • 2006年文安Mw4.9级地震的有限震源波形模拟研究

    作者:郑钊 赵里 陈棋福 周仕勇 刊期:2009年第04期

    2006年7月4日发生在河北文安的Mw4.9级地震,由于没有地表破裂并缺乏能够精确定位的余震序列,从而在地震发震构造的确定上存在困难.本文利用首都圈地震台网9个台站的Z分量数字波形记录,通过与有限震源模型的理论波形模拟结果比较,能够快速分辨发震断层面及破裂扩展方式,同时对震源运动学参数提供一定约束.结果显示,在文安地震震源机制解...

  • 利用InSAR资料反演2008年西藏改则Mw6.4和Mw5.9地震的断层参数

    作者:冯万鹏 许力生 许忠淮 李振洪 李春来 赵华 刊期:2009年第04期

    2008年1月9日在我国西藏改则发生了一次Mw6.4地震,随后有40次3.5级以上余震发生,其中最大的一次为1月16日的Mw5.9余震.本文处理了ENVISAT ASAR两轨(升轨和降轨)同震资料,精确确定了同震地表位移的空间分布;随后利用弹性半空间的位错模拟确定了上述事件的断层面参数;最后,基于非均匀滑动模型反演确定了两次地震断面上的滑动分布.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