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物理学报

地球物理学报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

杂志简介:《地球物理学报》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48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2074/P,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科技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科技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大气物理学·大地测量学、地球动力学·地震学、应用地球物理学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国际刊号:0001-5733
国内刊号:11-2074/P
全年订价:¥ 1600.00
创刊时间:1948
所属类别:科技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1.62
复合影响因子:1.73
总发文量:4633
总被引量:92998
H指数:97
引用半衰期:6.2434
立即指数:0.0071
期刊他引率:0.7509
平均引文率:29.6118
  • 电离层不规则结构漂移的GPS测量及其初步结果

    作者:徐良 徐继生 朱劼 邹玉华 李思敏 刊期:2009年第01期

    本文阐述了利用GPS接收机台阵测量到的闪烁和TEC变化率ROT快速起伏图样估计F层不规则结构漂移的原理和方法,并利用实测数据估计了静日和暴时电离层不规则结构的水平漂移速度.短间距台网和超短间距台链观测实例的计算结果表明,暴时武汉地区引起TEC快速起伏的电离层不规则结构沿纬圈向西漂移,21∶30至03∶00LT,西向漂移速度在约40m/s至130m/s的范...

  • 利用DEMETER卫星数据分析汶川地震前的电离层异常

    作者:曾中超 张蓓 方广有 王东峰 阴和俊 刊期:2009年第01期

    DEMETER卫星由法国于2004年6月发射,高度约为665km,圆轨道且经过极区,其主要目的是研究与地震有关的电离层异常.2008年5月12日6∶28(世界时)在四川省汶川县(31.02°N,103.37°E)发生了Ms8.0级的特大地震.本文分析了在震前一周内DEMETER卫星观测到的电离层异常.这些异常主要包括:(1)卫星在震前4天和5天经过震中附近时,记录到电子浓度、电子...

  • 夏季亚洲极涡的长期变化对东亚环流和水汽收支的影响

    作者:王遵娅 丁一汇 刊期:2009年第01期

    主要分析了1951~2004年夏季亚洲极涡强度和面积的长期变化趋势及其对东亚夏季环流,水汽输送和降水量的影响,发现1951~2004年,夏季亚洲极涡表现出了明显的强度减弱,面积缩小的变化趋势,并以面积缩小更为显著,这正对应于北极涛动(AO)指数在该时段的显著升高.在这种北半球中高纬大尺度环流变化的影响下,东亚夏季高空西风急流在近54年显著南移,...

  • 空间分辨率和空间差分精度对水平网格性能的影响

    作者:刘宇迪 任景鹏 李国义 刊期:2009年第01期

    为了说明在物理空间中空间差分精度和空间分辨率对Arakawa A-D网格性能的影响程度,将线性浅水方程组采用二阶中央差和四阶中央差格距分别取100km、10km和1km在Arakawa A-D网格上进行离散和120min的模拟预报,模拟结果和解析解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当网格距是1km时,不论采用二阶中央差分方案还是四阶中央差分方案,重力惯性波在4种网格上模拟的结果...

  • 南极板块运动新模型的确定与分析

    作者:姜卫平 鄂栋臣 詹必伟 刘友文 刊期:2009年第01期

    自1995年起,国际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SCAR,the Scientific Committee on Antarctic Research)组织实施全南极国际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联测.本文运用GAMIT/GLOBK软件分析了从1997到2004年的SCAR GPS数据和在南极的一些GPS永久跟踪站数据.数据处理分为两步,第一步:运用GAMIT软件进行单天解算,估计站位置、轨道等参数,其数据源主要...

  • 地球介质的非定常参数黏弹模型

    作者:施行觉 李成波 Adnan Aydin 黄建华 赵闯 刊期:2009年第01期

    用开尔文黏弹模型对实验蠕变曲线和冰后期地面抬升观测曲线进行反演,得到相关的黏弹参数,发现所有的黏弹参数都随实验(或观测)时间长度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表明黏弹参数是实验(或观测)时间的函数.在此基础上提出非定常参数的黏弹模型,将通常采用的剪切模量μ2、弛豫时间τ和黏度η相应地从常数修正为时间的函数μ2(t)、τ(t)和η(t),检验表明...

  • 首都圈地区的地壳厚度及泊松比

    作者:王峻 刘启元 陈九辉 李顺成 郭飚 李昱 刊期:2009年第01期

    利用2002~2003年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台阵实验室以唐山大震区为中心布设的40个流动宽频带地震台站和首都圈数字台网的107个固定台站的远震数据,采用接收函数叠加搜索方法测定了首都圈地区地壳厚度和平均泊松比.综合利用首都圈数字地震台网的宽频带和短周期台站,以及流动地震台阵的观测数据,使我们的结果具有较前人更好的空间分辨率,为我们研究...

  • 用接收函数方法研究云南及其邻区地壳上地幔结构

    作者:李永华 吴庆举 田小波 张瑞青 潘佳铁 曾融生 刊期:2009年第01期

    利用云南和中国地震台网30个台站记录的远震资料,采用接收函数扫描法和线性反演方法对云南及其邻区的壳幔速度结构进行了研究,获得了研究区内地壳厚度、Vp/Vs以及壳幔速度的分布特征.利用接收函数扫描(H-k)法和线性反演方法获取的台站下方地壳厚度结果表明,研究区地壳厚度变化剧烈.速度结构研究结果表明,红河断裂以西的腾冲-保山地块和思茅地...

  • 唐海—商都地震台阵剖面下方的地壳上地幔S波速度结构研究

    作者:王未来 吴建平 房立华 刊期:2009年第01期

    2006年底,我们沿“张渤地震带”布设了一条从唐海—北京—商都的宽频带地震台阵剖面.本文利用台阵记录的远震波形资料,通过接收函数和面波联合反演对剖面下方100km深度范围内地壳上地幔S波速度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剖面东段莫霍面深度约30~34km,西段深度约38~42km,平原与山区的过渡地带地壳厚度变化较快.地壳内部10~20km深度范围内存在多...

  • 利用尾波包络线反演方法研究伽师强震群区地壳的非均匀结构

    作者:王勤彩 陈章立 Y.Asano 郑斯华 A.Hasegawa 刊期:2009年第01期

    以单次散射模型、球形辐射源、一维线性速度模型为基础计算理论包络线,通过尾波归一化方法把理论与观测包络线结合起来形成非线性方程组,用迭代最小二乘方法反演伽师强震群区的散射系数空间分布.结果表明,伽师强震群区下方中上地壳中存在明显的非均匀结构.在10~25km各深度图像上,研究区中部都存在一低散射系数区,这个低散射系数区在10km、15km...

  • 华北东北部裂陷盆地与燕山隆起地壳结构

    作者:嘉世旭 张成科 赵金仁 方盛明 刘志 赵俊猛 刊期:2009年第01期

    天津—北京—赤城深地震测深剖面采用密集炮点和接收点距设计构成了较为完整的观测系统,利用该剖面地震测深资料研究华北东部裂陷盆地与燕山隆起地壳结构及构造耦合.结合该区域已有研究成果,进一步分析了张渤地震带东段的地震构造环境.结果显示,华北克拉通东部裂陷盆地结晶基底构造形态和界面结构性质与新生代以来的地壳构造运动密切相关,北侧燕...

  • 第国际地球电磁感应学术讨论会会议纪要

    刊期:2009年第01期

    2008年10月23~29日,第国际地球电磁感应学术讨论会(the 19th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in the Earth,即19EMIW)在北京举行.会议由IUGG(the International Union of Geodesy and Geophysics)和IAGA(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Geomagnetism and Aeronomy)所属的电磁委员会(1-2工作委员会)主办,由中...

  • 2003年8月16日赤峰地震:一个可能发生在下地壳的地震?

    作者:韦生吉 倪四道 崇加军 郑勇 陈颙 刊期:2009年第01期

    利用宽频带远震数字地震记录,计算赤峰台下方接收函数,得到了MOHO面深度为34~35km,并结合CRUST2.0模型等前人工作成果得到了赤峰地区的速度结构.我们以此速度结构作为模型,利用中国国家地震台网(CDSN)5个台站的宽频带地震数据,采用CAP方法反演2003年8月16日赤峰地震震源机制解并初步确定震源深度;再利用IRIS9个台站远震体波数据,通过对比理论...

  • 综合近震及远震波形反演2006文安地震(Mw5.1)的震源机制解

    作者:黄建平 倪四道 傅容珊 钮凤林 邵志刚 郑勇 刊期:2009年第01期

    2006年7月4日,在距离北京100km左右的文安地区,发生了Mw=5.1级地震,引起了北京地区的强烈震感.为了更好的认识区域构造,我们利用近震及远震波形反演的方法得到了此次文安地震的震源机制.选择了北京数字地震台网的9个地震台,震中距小于600km,台站的方位角覆盖较好.为了更好地利用信号相对较弱的P波信号,对于一个地震记录,本文分别截取出P波和面波...

  • 汶川8.0级地震地表破裂带与岩性关系

    作者:王萍 付碧宏 张斌 孔屏 王刚 刊期:2009年第01期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沿龙门山断裂带内的映秀—北川断裂和灌县—安县断裂分别形成约230km和70km的地表破裂带.震后地质考察研究表明,伴随地震断层出露地表的滑动面大多沿炭质泥岩和煤层发育.与1∶5万区域地质图进行对照,显示映秀—北川地震破裂带的西南段(虹口—清平段)和灌县—安县地震地表破裂带的展布与龙门山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煤系地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