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源技术

电源技术杂志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Chinese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杂志简介:《电源技术》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77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2-1126/TM,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电力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电力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研究与设计、产品博览、综述、编辑部资讯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与信息化部
主办单位: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八研究所
国际刊号:1002-087X
国内刊号:12-1126/TM
全年订价:¥ 796.00
创刊时间:1977
所属类别:电力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天津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97
复合影响因子:0.55
总发文量:7225
总被引量:22138
H指数:36
引用半衰期:4.8172
立即指数:0.0355
期刊他引率:0.8092
平均引文率:10.0059
  • 金属锂原电池技术进展与未来

    作者:袁中直; 刘金成; 吕正中; 祝媛; 卜芳 刊期:2019年第05期

    近10年来中国锂原电池工艺技术取得了显著进步。在液态阴极锂电池制备技术方面,通过对多孔碳阴极的孔型与孔结构的有效控制,解决了多孔阴极制造过程中的结构不均匀性,实现了电池电化学性能的有效调控;同时开发了电压匹配的锂离子电池电容器,与锂原电池并联组合构成复合电源,有效解决了锂原电池因钝化造成的电压滞后难题,实现了高比能量和高比功...

  • 不同合成方法对LiFeSO4F正极材料性能的影响

    作者:张丽田; 黄艳婷; 李爱菊; 邹丽娅 刊期:2019年第05期

    LiFeSO4F是一种新型锂离子电池用聚阴离子正极材料,由于其较高的理论能量密度和电压平台及结构稳定性,被认为是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备选之一。详细研究了微波法和溶剂热法对LiFeSO4F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微波法合成LiFeSO4F材料反应用时仅是溶剂热法的1/140,而且具有三维多孔结构和良好的电化学反应可逆性和稳定的充放电循环...

  • 球磨时间对球磨-喷雾干燥法制备LiNi0.8Co0.1Mn0.1O2的影响

    作者:黄榕荣; 杨洋; 苏静; 龙云飞; 文衍宣 刊期:2019年第05期

    采用球磨-喷雾干燥-固相反应法合成了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Ni0.8Co0.1Mn0.1O2,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循环伏安(CV)、交流阻抗(EIS)和恒流充放电研究了原料球磨时间对合成材料结构、形貌和电化学性能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合成材料的结晶度、颗粒球形度、放电比容量均随球磨时间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球磨时间为6 h时合成材料的1 C放电...

  • 磷酸铁锂电极碳含量测试的精准性研究

    作者:吴怡芳; 白利锋; 王鹏飞; 李成山 刊期:2019年第05期

    采用热重(TG)单曲线经验法、热重(TG)对比曲线法,以及碳-硫(C-S)测试仪测试了磷酸铁锂电极的碳含量,并对三种方法的测试结果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文献中常采用的热重(TG)测试方法会导致磷酸铁锂电极碳含量的估算值偏高。

  • 三元材料LiNi0.82Co0.12Mn0.06O2热处理过程变化分析

    作者:张刚; 钱旭; 顾春芳; 付龙强; 黄勇 刊期:2019年第05期

    以三元前驱体Ni0.82Co0.12Mn0.06(OH)2和LiOH·H2O为原料,在氧气气氛下,研究三元材料LiNi0.82Co0.12Mn0.06O2在热处理过程中的结构、形貌变化。结果表明:三元前驱体Ni0.82Co0.12Mn0.06(OH)2在热处理过程中发生脱水反应生成NiO和MnCo2O4的混合相;三元前驱体Ni0.82Co0.12Mn0.06(OH)2和LiOH·H2O的混合物在热处理过程中首先发生LiOH·H2O的脱水反应,然...

  • 稳定化锂粉/石墨复合负极的合成与性能表征

    作者:刘崇武; 姚思澄; 杜月秀; 张健康; 刘宇 刊期:2019年第05期

    采用高分散锂粉与石墨制备了具备高比容量和高稳定性能的复合负极材料。该锂粉/石墨复合负极与锰酸锂正极组装的全电池经过600次循环后,锰酸锂的比容量依旧保持93.1mAh/g,循环效率接近100%。复合负极组装的对称电池经过500h循环后,过电势仍低于10mV。制备的锂粉/石墨复合负极不仅可以有效缓解金属锂电极的体积膨胀效应,还可以明显抑制锂枝晶的生...

  • 分散剂对钛酸锂浆料的影响

    作者:赵一岳; 龚本利; 高静静; 高峰; 范未峰 刊期:2019年第05期

    亚微米级别的钛酸锂(Li4Ti5O12)颗粒在匀浆过程中容易发生团聚,影响到了浆料的加工性能。尝试了4种分散剂,研究了4种分散剂对钛酸锂浆料分散性的影响,通过过筛速率以及粘度稳定性筛选出最优分散剂TNNDIS。通过倍率测试、阻抗测试研究了TNNDIS对电化学性能的影响,添加质量分数在0.5%时,电化学性能最好。

  • 预锂化硅负极性能研究

    作者:廖丽霞; 邱培林; 肖劼; 叶谢维伊; 林智双 刊期:2019年第05期

    以稳定化金属锂粉(SLMP)为预锂化试剂,对硅电极进行预锂化,探讨了SLMP对电极可逆容量及循环稳定性能的影响,预锂化电极在搁置过程中形成了较为稳定的SEI膜,补偿了电极首次放电(嵌锂)过程中形成SEI膜时损耗的锂。实验结果表明,向硅电极中引入0.7 mg SLMP,可补偿2 068.8 mAh/g的可逆比容量损失,以0.5 C循环50次后,容量保持率可从27.4%提高到58.4%...

  • 复合碳源包覆钛酸锂材料及实装18650电池的性能

    作者:陈垒; 陈振宇; 赵龙涛 刊期:2019年第05期

    采用葡萄糖/碳纳米管对实验室制备的钛酸锂进行包覆改性,并选用商业化钛酸锂材料LTO-KDBR做对比,通过对材料的结构分析和电化学性能测试,为钛酸锂材料的产业化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XRD测试表明实验室制备的钛酸锂材料LTO和LTO/C-4%与商业化产品LTO-KDBR的Li4Ti5O12晶体结构相近,没有显著差别。SEM分析表明LTO和LTO/C-4%材料的颗粒均一性较差...

  • 塑晶聚合物电解质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

    作者:孙元娜; 张青青; 张凡; 张诚; 李青山 刊期:2019年第05期

    采用溶剂挥发法制备了塑晶聚合物电解质膜。通过红外(FTIR),扫描电镜(SEM)对其内部基团结构及形貌进行了表征,采用DSC,万能材料试验机对其热稳定性及机械性能进行测试,采用循环伏安,交流阻抗以及恒流充放电对其电化学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塑晶聚合物电解质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较高室温电导率以及较宽的化学稳定窗口,在室温下其电导率约为0.9...

  • 使用新型电解液的磷酸铁锂电池高低温性能

    作者:李光珠; 陈坤; 朱阳阳; 安永昕; 曾怡 刊期:2019年第05期

    在某商用锂离子电池电解液(CE)中加入双草酸硼酸锂(LiBOB)和氟代碳酸乙烯酯(FEC)制备了一种电解液(WY)。对使用WY电解液的18Ah磷酸铁锂/石墨动力电池进行高低温电性能测试,并与使用CE电解液的同规格LiFePO4电池高低温数据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与商用电解液相比,使用WY电解液的电池在25℃不同倍率下放电容量均高于商用电解液电池。WY电池在-20℃...

  • 锂离子电池受热失控实验及其残留物分析

    作者:孙均利; 卞昶; 顾琮钰; 王一菁 刊期:2019年第05期

    手机锂离子电池爆炸事故屡见不鲜,尤其在高温环境中,其发生热失控并引发事故的可能性更高。针对这种情况,以电热鼓风干燥箱模拟电池的受热环境,通过监测不同荷电状态的电池在受热过程中的电压和表面温度变化,分析其热失控发展过程,并进一步对其残留物的表观形貌、电极微观形貌以及XRD谱图特征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其变化规律,从而探究手机锂离子电...

  • 三元锂离子电池脉冲充电技术研究

    作者:廖严文鑫; 谭晓军 刊期:2019年第05期

    电池充电过程中的极化现象一直是影响动力电池实际充入电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充电过程中对电池施加负向脉冲是减小电池极化的有效措施。针对极化对电池充电过程的影响,将平均充电电流和正负脉冲充电周期宽度比作为实验变量,进行充电效果的实验,探究三元锂动力电池正负脉冲充电效果。实验表明,电池充电至截止电压时,正负脉冲充电方式可以减弱电池的...

  • 大容量锂电池液冷冷却结构设计及仿真分析

    作者:唐爱坤; 娄刘生; 单春贤; 李建明 刊期:2019年第05期

    针对大容量锂离子电池组,建立了三维热模型,获取了锂电池在1С、2С和3С条件下的温升特性。通过对微通道液体冷却结构的设计和CFD仿真模型,分析了在1С放电条件下的冷却效果。仿真结果表明,采用微通道的冷却结构能够有效降低电池组温度,通过改变冷却液流量和入口温度能有效改善电池组温升和温度均匀性,从而使电池组工作在合理范围内。

  • 空间锂离子电池组中预应力对模态分析的影响

    作者:杨彩玲; 张健; 张俊洋 刊期:2019年第05期

    基于常见的空间锂离子电池组模型,应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研究了无预应力和有预应力两种情况下对电池组模态的影响。通过仿真分析结果可知,有预应力和无预应力状态下,低阶模态电池组固有频率相对误差在10%以上,表明在建模过程中不能忽略螺栓连接的作用,为以后空间锂离子电池组设计阶段的动力学仿真更精确建模提供了参考和指导。